时间:2023-03-23 15:18: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在思想品德课上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相对于教师只以课本理论知识作为讲解内容的课堂来说,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学生对于死知识不理解而导致记住了也容易忘的状况。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好处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得学生易于接受。
2.当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会随着案例的思路一起思考讨论,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评价剖析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描述能力,更重要是的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极有好处的。
3.实际教学中,总是会出现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一种减小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案例是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它可以将课堂与现实接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4.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且很难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就不同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5.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约束得过死,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教材、参考书及标准答案成了学术权威而不可怀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不敢也没有信心和意识对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有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
1.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使用的案例要经过仔细的筛选,这些案例一定是与当堂所学的知识是相对应、相联系的较为典型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是为了教学目标而选定的。
2.教师在上课时候,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运用正确的方式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对于事件的关注,这样所要学的知识才可以融会贯通被学生吸收而达到教学目的。
3.当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后,一定会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一旦他们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其第一反应会是找寻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解惑。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条理的列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接受与思考,如果还是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进行进一步讲解。这是理论知识最好的导入时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再将疑问反馈给老师进行解决。
4.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当中,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是预习得到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当讨论过程中出现状况时候教师要以正确及时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得讨论活动顺利进行。
5.在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课堂上,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对讨论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收集,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运用广阔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得知识内化。
三、结语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机械照搬教材,只是原封不动地阅读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这样势必会陷入枯燥的说教式教学,而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强化学生理解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来收集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以为实现预定的道德认知目标做铺垫。如在学习《我长大了》一课时,我让学生做这样的准备。1.收集自己刚出生时,上幼儿园与小学这三个阶段的照片。2.收集一些小时候所用过的物品,以及成长故事。3.谈谈自己的成长感受。这样引导学生将教材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以主体身份走进教材,更加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在抚养与教育子女过程所付出的艰辛,感受到父母对女子深深的爱。
二、体验生活,激感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而情感是在特定的生活之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带情入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理。
(一)利用表演再现教材中的生活场景
教材在编排上非常重视生活素材的选入,为了实现学生对教材的真正对话,带领学生走进教材,以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表演教材中的情境,将静止的文字教材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与感受,从而“快!快!不能再快点吗?”让学生与教材进行直接对话,在表演中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更可以让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
(二)用角色表演来展现真实的生活
思想品德是一门植根于生活的学科,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将学科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用表演来再现生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亲身体会,自主探究。如在学习《尊敬老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走进敬老院来帮助老人,并让学生将这些生活片断进行整理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出来。这样通过学生扮演老人等可以让学生对其行为的动机与结果有更深刻的认知,并能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
三、评析生活,升华认识
思想品德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具有典型性与一般性,虽然在编排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毕竟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与滞后性,只是反映学生的一般性,无法兼顾学生的差异;并不能将社会的时事热点话题及时编入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尤其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时事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评析,从而使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如“碰瓷”现象,如果你遇到这类问题,你会如何解决。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升华学生的认知,这样就不会是学生机械的记忆,却无法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而是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分析中提升与内化,从而形成自身的自觉行为。四、拓展生活,规范实践知行统一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也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生活来辅助学生的认知,加强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生活行为中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开展我为妈妈(爸爸)做件事等感恩父母活动,让学生尽自己所能来帮家长做事,如给爸爸妈妈倒水,洗衣服,做饭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到父母为女子所付出的,从而让学生在这些小事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爱的深沉与无私,从而会更加地关心与孝敬父母。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中所无法体会与感受到的。生活化教学从生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同时又回归生活,让学生将所学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这样的学习过程遵循了学生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认知规律,更能促进学生道德准则的内化。为了提高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生活化教学并不等于生活素材的简单堆砌
生活化教学是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用生活来引导学生认知,规范学生行为,但并不是盲目地生活的堆砌。而是要采取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生活素材,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素材中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进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与教材,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引入新知的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在互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让传统的教堂成为学生的学堂。
(三)与其他教学手段穿插运用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问艺术等来将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开放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学习的最基本资料是课本,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载体,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大。所以,教师想要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就要充分把语文课本利用起来,把课本中的一些典型的事例用思想教育的思维去发掘,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之上收获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的课文的涉猎虽然是十分广泛的,但基本上都在透露着一种正确的价值倾向,教师要做的就是挖掘课文中的积极正面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方面或几方面,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品德。比如,在学习古诗《悯农》时,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的含义不是很深刻,现在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也不能让学生领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笔者就结合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看到农民种地的辛苦和粮食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
二、挖掘学生的真实感情,让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结合
小学生活泼烂漫,对很多事情和事物都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妨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和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暴露自己情感的偏好和取向、教师再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选择优质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学习,感受文学作品中饱满的情感,让这种情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比如,为了教育学生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受革命先烈为今天的和平所付出的努力。笔者选择了放牛郎王二小的事迹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因为王二小的年纪和我们的学生的年纪相仿,同龄人之间的感受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为学生讲了王二小保护村民的事迹。学生听后十分感动,我又让学生学习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学生听后更加感动,爱国教育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
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智还处在发展阶段,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可能会不到位。如果教师盲目采用讲述和灌输的方法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话,学生不但可能无法理解透彻,还很可能会产生厌学的抵触心理。教师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直观思维去理解。其中,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创设情境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采用课本剧。课本剧的剧情丰富,学生能够还原课本,并参与其中,学生对这种表演的感受也很深,所以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我找了学生分别扮演《晏子使楚》中的几位的主要的人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晏子的幽默和智慧,以及大度的风范。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的内容。
四、找到合适的机会
在课堂上予以点拨思想品德的教育除了要集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之外,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时,教师不必刻意地强调思想教育,也可以适时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同时,语文教育的主要的内容还是要进行课堂教育,千万不可以为了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本末倒置。教师要在学生感到迷茫的时候,适时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法去点拨学生,让学生感到恍然大悟,而加深印象。
五、结合历史典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试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一文中曾经强调:“对《品德与生活》课堂教育的深入实践,通过安排实践性活动以突出目的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实践。”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角色的转变中去学习知识的便捷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课本上的角色移植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体会这种角色的变化和意义,在体验中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内容和意义,成了我们驾驭《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手段。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我是谁”“我的角色”“我能做好”。这一单元相关的内容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接触的,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我就是我,我就是一个名小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直接地理清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我们就通过设置各种生活场景或者直接到生活场景中去体验。很多学生在体验中就会意识到: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在学校里,我是一名学生;在商场购物的过程中,我是一名顾客;在法律知识宣传的过程中,我是一名宣传志愿者……还有一些角色是学生所不能意识到的,如“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国歌响起的时候,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通过制作PPT,设置个性场景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同场景中的角色定义。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这一单元主要告诉学生要积极乐观应对挫折和困难。而实际上,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少有能称得上是挫折的问题,他们所谓的“挫折”不过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烦恼,自己解决不了的一些小问题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采用班级讨论会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教育。这一堂课主要围绕“我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讲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谈论,寻找解决这些小问题的策略,化解心中郁结的手段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告诉大家,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小烦恼,我们应该怎么积极勇敢地去面对等等。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谈论热烈,学到了该学的知识,树立了一种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并且从此喜欢上了这种学习的形式。
二、将课本中的理论实践化小学《品德与生活》
更多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实例来明白一些小道理,学到一些小知识。但这并非课本的全部内容,还有一些内容相对来说理论化比较强,那么,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为自己所用。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寻路与行路”,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们通过场景设置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带到凤凰公园中去,首先跟他们讲明白这一堂课这样学习的目标和规则,然后借助公园里的迷宫,进行一个分组小游戏,学生通过走迷宫的过程,就逐渐掌握了寻找路线的要领和方法———会看路线平面图,识记东、西、南、北的方向,注意路线上的标志物,在行路的过程中注意做好标记,并且要注意避开路上的危险地等等。一堂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可,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和实践中收获了很多。另外,在讲授“做一个诚信的小公民”的时候,让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并且还通过现场情境模拟的方式:如一次课堂小测验结束了,有的孩子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有的孩子成绩不是太理想,老师要求将检测结果回家反馈给家长,有一些检测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碍于自尊心的表现,不想告诉家长真实的检测成绩,面对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选择结果统计出来之后,老师进行点评,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思想教育的升华。
三、将课本中的活动课外化让学生更好地内化品德课的内容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工作中,我们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模范地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自己坚决不做,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既是知识和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特别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我们老师的自觉行动。并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为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抓好养成教育,促使良好小学生教学思想品德的形成
1.充分利用“三会”,规范学生行为。孔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教育孩子要经常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自己,改进、提高自己。每次班会、队会、晨会上可以就学生前一天的不良行为表现进行矫正,指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情操,在校尊敬老师,在家孝敬长者,同学之间互助友爱,邻里之间和睦相,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不拿他人财物、拾物交公、爱惜粮食、勤俭节约,能够主动捡拾垃圾,确保校园、公共卫生整洁。从细节处着手,从细微处起步,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强化正面引导。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或学校网站、校园刊物或电子屏、学习园地或校园文化橱窗宣传校园发生的一系列好人好事,用身边的典型带动学生、教育学生。也可播报一些现代或当前的英雄与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或者借一些重要节日的庆典活动,以此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还可通过少先队校内文艺演出、对外宣传,打扫公共环境卫生、赴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现身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3.定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为了使学生接受更全面的教育,促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可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食品卫生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用电防火安全、校内外活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举行励志、感恩教育讲座,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扬起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理想之帆。这样便可使学生在保证安全、保证健康、胸有理想的前提下去学习、去生活、去做人,也可以让学生参加农村的田间劳动、参观附近民营企业的正常运营,让学生感悟劳动之艰辛、收获之不易,进而珍惜自己的现在生活,尊敬父母、认真学习、快乐成长。
三、参与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教育小学生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诸如叠被子、打扫房间卫生,整理、摆放室内外物品,养成自己穿衣、勤洗手、做简单饭菜的习惯。学校里每个学期都要举行几次大的活动,例如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的庆祝活动、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体育运动会、艺术展演活动、“五星学生”创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所向往和期待的。我们要抓住每次活动的机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引导,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呆板,应妥善“放飞学生”“践行自我”,应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在小学生的管理与发展,学校的一些校内外劳动应给学生机会,之前应讲清注意事项,如安全、劳动方式方法、动作要领等。总之,应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艰辛,体验成功的愉悦与付出,充实自己,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潜能,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净化育人环境,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1.配合执法部门,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教育青少年学生远离网吧,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2.学校和班级应设立“监督岗”,教育学生互相监督,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的良好局面,避免学生沾染不良习气,远离不洁不雅的事物。
3.学校应在校园内、教室里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规范条约,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影像资料,教育、熏陶、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校纪班规,促其健康成长。
4.不仅要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还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从而使教书育人并举、教育教学同重的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5.学校应通过家长会,让家长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其既注重文化课学习,又不忘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可尝试“孟母三迁”的故事,让自己的孩子融入一个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良好环境,从而接受社会大家庭的哺育,使学生受到来自良好大环境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6.完善教师管理机制,细化师德量化考核,从严从实考核教师工作,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督促激励教职工践行教书并育人的职业道德,能够切实执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落实到学生的品德教育之中,确保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重要意义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6-02
作为传授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理渗透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感情,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1]。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校是乐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珍贵的教科书》等课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品质。所以,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同时,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说教式的方式,灌输思想理论,因此,把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可以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赞美祖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坚韧不屈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从知识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
2.没有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讲解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延伸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课堂教学,没有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品德教育内容,使得品德教育的内容狭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因材施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化的必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品德教育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的扁担》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扁担,不准再拿”几个字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实际模仿,体会以身作则,愿意与同志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加深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的体会
语文学科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学,要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体验生活的快乐。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思路,以新的教学方式呈现学习资源。例如,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进了生活的“困惑碰碰车的游戏”:(1)下课了,同学们迅速走出教室做游戏,而成绩优秀的你也是如此,却发现你的好朋友正为一道难题愁眉不展,此刻你怎么办?(2)放学了,雨下得正大,你打着一把雨伞跑出校门,却想起未带雨具的同学,此刻你又怎么办呢?(3)学校里,你突然生病,想一想同学们又是怎么做的?(把你的想法、做法通过表演做出答案)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教室里回荡着热烈的掌声,阵阵的喝彩,课上活了,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兴趣也浓了,答案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落实了,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以人为主,引导儿童健康、愉快地生活、负责友爱地生活,动脑创新地生活,感受快乐和童趣。并通过榜样和群体来影响行为,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主探究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了德育价值的追求。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现实生活
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以道德知识及其学科为载体,通过说教形式让小学生理解并牢记道德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条目具有权威性,不允许学生去怀疑、去思考。上课就是通过教师说服、规劝或奖惩,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这些内容,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主动做家务》时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首先我深挖教材,把握重点,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班级就是我们的家,我就是妈妈,用你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去观察一下我们的家,用行动告诉“妈妈”怎样令她满意。马上看到同学们眼睛亮了,头脑灵活了,不多时全行动起来,整理自己的书桌,排放自己的桌凳,捡起地下的垃圾,擦门窗玻璃,就连图书角的、工具处的扫帚、水桶、脸盆都各就各位。于是我相机点拨:“作为妈妈,我好幸福,有这么一帮懂事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家,大家有话要说吗?”就连平时最不爱讲话的程阵(化名)也讲话了“:我觉得我们的家真清洁,真让人舒服。”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对笑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花朵。
(一)体育教学具有复杂性和运动性
体育教学是思维与动作同时进行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和运动性。任何运动技能的掌握都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需消耗大量体能,在练习肢体动作的同时积极运转思维,在大脑中建立大量的神经突触,从而使肌肉与动作达到协调,大脑深刻记忆这个动作。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生按照体育教师的指导,规范、严格地进行体育活动,最终就能形成强烈的组织纪律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听从指挥的好习惯。
(二)体育教学能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中很多活动都需要团队配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如篮球、接力赛等,学生之间要懂得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还使其形成了集体荣誉感。另外,体育项目还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抗性练习和比赛,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竞争意识。而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果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二、如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展开思想品德教育
(一)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利用教师的表率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较好。体育教学中,教师具有示范作用,应成为教学内容的体现者,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利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和形象,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严以律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避免学生上行下效,影响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如在队列练习中,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表率作用,演示标准的动作,与学生一起站立,学生在站立的过程中,看到教师的标准动作,就可以对自己的动作做出微调。此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虽然大家很累,但是我会和大家在一起。”这样,学生就能从心底燃起对教师的崇敬感,从而自觉地保持好姿势,树立了坚定的信念,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
(二)利用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教育
不同运动项目的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作用亦不同,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设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在球类运动教学中,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在田径项目学习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坚强意志品质;在舞蹈、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自信心。总而言之,教师要深入挖掘体育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结合不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优良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一、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发问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学生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激起学生发问,充分彰显其个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善于激发学生提问有助于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将提问权还给学生,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根据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进行理性、灵活的处理,再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如在讲“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时,由于学生普遍感到政治生活离我们实际生活很遥远,因此,我提示学生,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小主人,不仅要关心国家大事,更要关注身边的小事。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积极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学校附近最近形成了‘马路市场’,给我们的上学、人们的行走带来了不便。这连政府、学校、老师都没有做好的工作,我们作为学生,就更无权过问,也没办法去过问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赞同他的观点。学生把生活中真切遇到的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此时我如果加以回避仍按原先预设的教学思路讲下去,就会使本来鲜活灵动的课堂变成一潭死水,教学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于是,我抛开原有教案,巧妙将这一生成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新起点,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学校、老师、学生有权过问吗?为什么?②我们师生有办法过问吗?有哪些办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顺利地使学生掌握了我们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主要内容和渠道等教学内容。随即我又以此为切入点,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在过问这一问题时,还应注意些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思维空间得以充分拓展,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课堂所达成的目标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二、打破常规,巧用逆向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顽固的思维定势:教师按照教材来“定音”,学生跟着去“弹琴”,不得跑调。这种做法使学生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失去了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从而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课堂问题生成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而建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撤销掉禁锢学生的思维篱笆。教会学生摒弃习惯性思路,打破常规的束缚,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从不同层面去寻求解答问题的新思路,促使课堂问题精彩生成。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入逆向思维,这是课堂出彩的一条重要捷径。教师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去思考、去讨论,才能将学生的智慧火花引爆到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从而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有教师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请学生例举走进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达人”的具体行动。学生的答案可谓“百花齐放”。在学生发言之际,教师察觉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远远没有做到。因此,他突破原定预设,顺手从讲台旁拿出学生喝剩的半瓶矿泉水,机智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我们不能只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呀。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人的私事,那么如何处理这喝剩的半瓶矿泉水,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事吗?”本来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经过教师的精心捕捉,用“仅仅”提醒学生注意思考的方向,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通过教师的精心引领,学生们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束缚,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了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进而明白了这是我们个人的私事,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私事的原因。接着教师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特殊群体”,讲了著名影星成龙的故事:成龙为了避免与别人的矿泉水瓶搞混,造成浪费,他总是在自己的瓶上签上名字,直到喝完。请问像成龙这样的著名影星有必要如此节约吗?并说明理由。教师通过成龙这一公众人物的事迹再次引导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求异辩证思维发展,促使学生突破常规,从新的角度去挖掘、去理解。这样学生会越学越有灵气,思想境界也能逐步得以升华,课堂问题的有效生成也会水到渠成。
三、练就“慧眼”,妙用学生错误
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作为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勤于开发利用,紧紧抓住其中的教学契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及时判断其教学生成的价值,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加以利用并有效生成,否则活生生的具有灵性的课堂教学,就会变成教师对预设方案的生硬灌输和空洞说教。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学生正处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因而他们的知识经验积累就相对不足,对有些是非问题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使其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出现认知和理解上的偏差。此时,教师面对学生在知识、方法、认识上出现的“错误”,既不能盲目引导,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偏离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一棍子打死。而是在肯定学生质疑价值,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采用机智的方法,巧妙加以利用,对教学预设作即兴的调整,鼓励学生进一步思错、辨错,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来纠错,从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让学生的认识思维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如在教“学会合理消费”时,教材文本指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对此就有学生提出:“现在我们家庭生活已经富裕了,况且时代也不同了,教材指出要去消费,那么我追求名牌又何尝不可,干吗还要提倡节俭,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面对学生进发出来的思维火花,我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错误资源”:学生的消费观中恰恰忽视了“适度”和“节俭”两个关键词语。这表明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我灵机一动,抓住这一契机,灵活地调整了原来的教学思路,请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的实际生活水平,谈谈对适度和节俭消费的认识。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纷纷发表自己鲜明的见解。正是课堂上发出的意外“声音”,使这一“问胚”资源成为了本课中的亮点和精彩之笔。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分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动静相间,善用“布白”艺术
所谓课堂“布白艺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去思考、去遐想、去探索,让他们做教学时空的主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获得对教材更深的理解、把握和实践。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教学智慧,让课堂“火”起来的同时,还要适时创造情境让学生静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堂节奏,适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应动中有静,精心做好留空补白的准备,切实把握问题生成的最佳切入点,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活动的时空,促使问题在情境中展开,在“布白”中思考,在探究中生成,从而让学生获得最丰富的体验和最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