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18: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

第1篇

(1)组织优势:工会可以通过职代会对企业的重大决策进行监督,提高职工参政议政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厂务公开、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增强企业文化的有效实践;可以通过公平、公开的方式开展“创先争优”,树立先进典型,培育“比学赶帮超”的企业氛围,引导企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2)阵地优势:工会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员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等活动来激发员工的劳动热情,将企业文化传播到每个角落,渗透到每个职工的心中。(3)纽带优势: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之家”,最贴近员工群众,最了解员工群众的喜怒哀乐,最清楚员工群众的所思所想。工会可以积极搭建职工与领导有效交流的平台,在第一时间传递职工的心声,使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工作。

2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党政工团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党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核心,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把握正确的方向;行政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倡导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工会负责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和骨干队伍的培训。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是积极参与而不是“大包大揽”。首先,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利用宣传骨干、文艺骨干等力量,发挥他们的特长,运用简报、宣传栏等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努力的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其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围绕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来开展,要从企业的中心工作来考虑安排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3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工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体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并把它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1抓好民主管理,维护员工权益要把民主管理作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员工有没有主人翁精神,企业有没有向心力,关键看企业民主管理做得是否到位。民主管理是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形式,要通过职代会、企务公开等形式,推动企业如实、定期地向员工汇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公布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情况,以及一些重大的发展事项,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员工的民主管理权利,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为员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机会,逐步形成各尽所能、各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3.2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要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工会要利用业余学校资源优势,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拓展员工的成长空间,推动企业重视员工职业生涯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要通过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工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

3.3切实关爱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把增强企业凝聚力作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企业文化建设要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这本身就是工会工作的主要职能。在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工会有着独特的方式方法。首先,工会可以通过各种竞赛平台和文体活动,为员工创造一个既充满竞争力、又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感到既能体现自身价值,又能把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至最佳状态。其次,工会可以在关爱员工活动中发挥作用,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3.4营造和谐氛围,创建和谐企业要把创建和谐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一是要在满足员工文化需求上下功夫。工会应积极争取企业行政的支持,妥善用好工会经费,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的投入;要引导员工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为员工创造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陶冶员工情操,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要有效畅通领导和员工的沟通渠道。工会要把员工的心声传递给企业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使领导及时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掌握员工的困难和所需,也可以利用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让员工有和领导沟通的机会,使大家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工作。

第2篇

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严重脱节的现象。作为企业的领导,他们通常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生产经营,因此,大多数企业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生产经营这一块,而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当成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工作,与饭后谈资没有什么区别,而只有绝少部分的企业会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重要工作来抓。由于这种严重的脱节现象,使得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二、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及意义

(一)我国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企业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了企业能够长远稳定地发展,经常需要根据管理、经营、生产等各种需求,改变原来的企业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推行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不断选拔优秀人才以化解企业竞争的危机。因此,为了不断加强企业职工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企业必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问路,因此,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系列的困难,迫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转变原来的思路,以此促进企业职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和谐社会为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就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根据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和谐社会的理论及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那么,一定可以探寻到一条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壮大,由于企业的职工数量在不断增多,使得企业职工队伍的构成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因为每位职工的背景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所不同,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打破了这一难题,它为复杂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就是要不断加强企业职工队伍的集体意识,企业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必须妥善处理,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企业。

三、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积极深入到职工群众当中去,了解每位职工的内心需求,坚持以职工利益为重的原则,同时,应该定期进行职工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企业领导,还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与职工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充分赢得职工的信任,从而使企业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和谐美好的工作氛围。

(二)关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问题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二是还必须做到关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问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实实在在为企业职工做实事、做好事,而不是只注重理论上的情感交流。同时,企业的职工不仅要认真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说什么,更关键的是要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如何做的。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有效实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发现存在有关企业管理中转岗的分流问题,不管是领导还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都必须充分掌握相关政策,在与职工沟通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最合理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职工内心存在的某些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职工的情绪得以缓解,同时也更符合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三)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三是必须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构建。当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各种问题,最为突出是手段传统、年龄不符、观念传统等等。因此,要想彻底改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与新时期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问题,企业就必须及时采取合理的方法不断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构建出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5]。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接受培训和学习,加强学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内容,企业应该逐渐提高政工人员的知识层次,并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努力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及所有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环境。

(四)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四是必须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关于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在和谐社会这个基点的支撑之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管是在手段上还是机制上都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还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不断创新,才能使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时代性及针对性不断加强。比如,对于企业中相对较年轻的职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各种现代技术的方式,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鲜感和实效性。而如果针对企业职工的兴趣爱好这一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K歌及各种比赛等等,让企业职工能够在形式丰富的活动中愉快地度过业余时间。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有助于加强企业职工之间的凝聚力,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企业职工和领导之间的工作氛围。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政治思想 企业文化 建设 作用

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能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满怀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体现,能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政治思想工作应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极大的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政治思想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企业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本质是为了有效的促进企业整体实力的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也是为了推动企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能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比较严格的规范,确保企业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政治思想工作能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企业文化能极大的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员工的凝聚力,将政治思想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建设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规范员工的行为,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降低企业文化自身的风险

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受员工思想波动的影响,如果员工思想产生很大的变动,将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将员工的消极思想清除,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建设思想认同,价值观相同的队伍做好准备。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能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能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员工的处事风格,减少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从而降低企业文化建设的风险。

(二)解决企业文化建设的矛盾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想建设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要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还要有科学的规划、正确的实施途径、良好的培训方式,由于企业员工的思想觉悟不同,个体差异比较大,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能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为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的建设提供保证。企业文化的建设必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能有效的化解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抵触心理,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文化建设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冲突,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三)让全员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只有全员参与,并将主动的企业文化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能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企业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从而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进行。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要注意用目标激励员工、尊重员工、关爱员工生活,将员工思想凝聚在一起,不断鼓励员工,共同提高企业实力。

用目标激励员工。正确的目标是工作的动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利用政治思想工作的特点,树立正确的目标,从而鼓励员工积极工作、努力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将树立的大目标分解成多个小目标,每当员工实现一个小目标后,企业就给予员工相应的奖励,这样能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为了让员工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完成目标后,要积极的进行总结。同时企业还要注意员工思想认同感的培养,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有效的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尊重员工。企业文化的实施是在相互尊重中进行的,只有尊重员工、尊重知识,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每个员工都渴望被尊重,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能培养员工的思想观念,让每个员工都树立相互尊重的观念,为企业建立一个和谐、友爱、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围,从而让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关爱员工生活。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发扬企业文化,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全身心的进行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和员工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从而了解员工的困难,帮助员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进而帮助员工树立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思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关注每一个员工的生活问题,积极的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最大限度的降低员工生活的包袱,让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在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时,要合理的运用榜样的力量,例如定期表扬一段时间内工作积极的员工,这样能形成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竞争和合作意识,为企业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政治思想工作能有效的培养员工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精神,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能极大的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政治思想工作还能提高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强化员工的工作责任心,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政治思想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只有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将企业文化的作用良好的发挥出来。

三、总结

政治思想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政治思想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才能将企业精神完美的展示出来,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充分的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有效的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3,(22).

第4篇

关键词:工会图书馆;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83-001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就开始追求精神和思想的满足。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为了促进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海洋,为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粮食,因此企业开始注重工会图书馆的建设。如何利用图书馆帮助人们实现精神需求,促进人才培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成为相关人员考虑的重要问题。工会图书馆内主要有思想政治、科学、技术等正面且具有意义的书籍,为员工树立正确思想提供了帮助。

一、工会图书馆的现状

我国企业虽然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工会图书馆的管理,但在实际情况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对企业工会图书馆的藏书问题有相关明确的规定,要求工会图书馆藏书必须是企业职工人数的七倍以上。这个比例虽然较大,但仍然无法满足员工的阅读需求,然而还是有一些企业连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更不用谈员工的阅读需求。随着经济水平和物价的提高,图书的价格也日益增长,那些原本就不满足员工阅读需求的企业,工会图书馆书籍匮乏越发严重。还有一些企业工会图书馆的藏书至今仍处在七八十年代水平,几乎没有与现今科学、文化相近的书籍。这些企业要么图书匮乏、要么知识老旧,根本无法给企业员工带来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

工会图书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付出较大且回报较少的项目,因此企业对工会图书馆的管理往往不太重视,特别是大多数企业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都是一些学识水平比较低的退休老员工。老员工由于受当年环境的影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而且他们还缺乏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根本无法将图书馆管理工作做好。

另外,大多数企业都将图书馆管理人员当作是端茶倒水的杂工,而忽略该职位的重要性。企业能给予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少之又少,因此才会只有退休老员工做这份工作。

二、工会图书馆的作用

(一)知识向导作用

人们在从学校毕业之后,能够继续学习的地方和环境随之变少,而图书馆则是人们想要充实自己的首选地点。工会图书馆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它具有一定的知识向导作用。如今人们的工作越来越繁忙、思绪也越来越浮躁,而企业工会图书馆则是为企业老板和员工提供精神充实和修养的场所。

工会图书馆还能够促进老板和职工的知识增长,为他们打开更加开阔的视野,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的生产和创新。充足的知识是为企业增加发展潜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而工会图书馆则是知识储备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注重工会图书馆的建设。

(二)核心凝聚作用

一个企业想要向上发展,必须实现老板和职工齐心协力的努力。要保证企业职工具有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企业要注重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

企业的职工如果都把企业当作家一样,那么企业凝聚力将会非常强大,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工会图书馆则能有效加强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图书馆内都会有关于企业建设、企业宗旨和企业发展等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能够很好的培养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职工对企业有新的认识,使职工在工作时具有自豪感。

(三)鼓励激励作用

一种文化如果形成,则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企业文化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形成其独特的文化,那么该企业将会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而促进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则离不开工会图书馆对职工的教育。

一个企业只有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证明该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底蕴,而且良好企业文化能够有效提高职工的工作氛围,使职工发自内心的产生自我激励意识,促进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四)创新推动作用

有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企业文化,但他们的企业文化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如发展时间长久的企业,他们的企业文化则比较老旧,无法面对日益革新的时代,因此工会图书馆此时的作用则是使老旧的企业文化更新换代,从而促进企业再发展。

老旧的企业文化还会造成老职工的疲乏和新职工的不适应,因此企业要注重企业文化的革新。

三、工会图书馆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

工会图书馆的建设并不是指随便放一些书籍在一个房间内供职工阅读。工会图书馆的作用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建设工会图书馆时,要注重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企业一些重大且具有正面思想的活动进行研究,供职工阅读和学习。工会图书馆内必须要具有了解企业家思想和价值的相关领导讲话内容、了解企业发展前景和目标的规划内容等具有引领价值的书籍,从而促进职工学习和进步。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所在地区的文化密切相关,工会图书馆内应具有关于当地的相关文献,从而使企业的老板和职工能够在图书馆了解当地的发展和资源。工会图书馆对企业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全面的知识信息库,能够有效促进职工精神和知识的培养,职工可以在此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革和文化的进步,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对职工进行产品知识、精神素养和商业头脑的培养。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工会图书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作用,它能够提高职工的整体素养,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工会图书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进。

参考文献:

[1]代宏.浅谈工会图书馆在企业发展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01:220

[2]李蓓.刍议图书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18:24-25

[3]张宏霞.浅议企业工会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16:14

第5篇

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具有社会工作硕士学历背景的大学生社工正是社会目前所急需的。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可创造占社会总量10%的就业岗位,但在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1%,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社会工作者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此次涨薪后,北京社会工作者预计最高每月能获得薪酬4000 元,一般为2000 元左右。上海的待遇与北京相当,广州、深圳的待遇稍微好一些,也基本上是3000多元,还不如一个普通的文秘职员。

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并非一线社工,主要以管理者、教育者居多。据了解,一个复旦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从事企业社会工作,月薪达到8000元,选择了会计领域的一个学生则拿到了5万月薪。而从香港回来的社会工作博士生,如果成为一个社工项目督导(督导: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资深社会工作者对机构内资浅社会工作者或学生,透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指导程序,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以增进专业技巧,并确保对案主服务的品质),年薪可以达到60多万。

笔者从全国首批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33所高校之一的江西财经大学获悉,其首届社会工作硕士生26人顺利毕业,就业形势非常喜人。其中,有6人到延安大学、琼州学院、铜仁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等院校工作,7人到广州、深圳等地社会工作机构任职,2人到《社会工作》等杂志社工作,3人到金融部门就业,4人到研究所和企业部门工作等。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考研,复旦今年的MSW(社会工作硕士)中有近10名的跨专业学生,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统计学、法语等专业的学生。

因此,正如一位香港督导所说,中国社工事业的发展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一旦开启,潮流不可逆转,只能向前,倒退或停滞不前都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补充自身的知识,等待发展的机遇。专业学位解析:社会工作硕士 基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社会工作学科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学位名称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英文译为“Master of Social Work”, 缩写为MSW。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三、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一般为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或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

入学考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或联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主要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以及面试情况并结合工作业绩与资历择优录取。

四、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全日制学习,也可以非全日制学习。全日制学习期限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期限为2—4年。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获得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2、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实践教学。实务课程要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授课,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兼顾研究能力的培养。

3、重视实习环节。要求学生至少有800小时的专业实习。发挥学校督导与机构督导的双重作用,提高实习教学水平。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社会服务与管理部门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参加;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专职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共同指导。

六、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一)、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1.政治理论

2.外语 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2学分)

1.社会工作理论

2.社会研究方法

3.高级社会工作实务

4.社会工作伦理

5.社会政策

(二)、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以下课程只做参考)

1.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

2.家庭与家庭服务

3.贫困与发

展 4.社会服务管理

5.社会项目管理

6.社会工作评估

7.中国社会政策

8.社会保障制度

9.社会福利思想

10.比较社会福利制度

11.社会统计分析

12.儿童社会工作

13.青少年社会工作

14.老年社会工作

15.女性社会工作

16.残疾人社会工作

17.精神健康服务

18.学校社会工作

19.医务社会工作

20.社会矫正

21.企业社会工作

22.农村社会工作

23.由各个学校根据需要开设的其他社会工作类选修课

(三)、社会工作实习(必修,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少于600小时,其他学生不少于800小时,6学分)

实行有专业督导的社会工作实习,可分成同步实习、集中(团块)实习两部分,在两年内完成,分别计学分。

(四)、毕业论文:2学分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 行政成本 有效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日益提升,关于我国行政成本的讨论也正成升温趋势,越来越多的讨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高居不下的行政成本正在严重影响着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收益,作为肩负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弱势群体生态的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是其实现社会使命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重要概念解释1.社会工作机构根据2009民政部发《关于促进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中的界定,社会工作机构是指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非企业单位。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专业化和职业化,社会工作机构也日益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社会工作机构有民办和公办之分,本研究中不特别加以区分,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是所有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采取的手段。

    2.行政成本本文选取行政管理学中对于行政成本的解释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为了加强对自身内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事务的管理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与消耗的总和。具体可分为费用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财力成本和其他成本。

    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无论规模大或小,都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体独立的行使其行政职能和行政计划,因此,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在其运行过程中,都必须严格制定标准,有效控制行政成本支出。

    (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支出现状根据中国民政部下属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管理中心在2010年10月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在对中国目前已注册的99家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抽样调查后,结果显示75%左右的社会工作机构“完全不披露或仅仅少量披露财政信息”。另据统计,目前有68.7%的社会工作机构没有专门的网站和财政情况透露渠道,拥有网站的机构中,有28.3%的机构不再更新数据,由此不完全估计,目前中国所有的社会工作机构中,约有65%左右没有明确的财政统计数据。

    财政统计数据的难以获得,直接造成了对于行政成本的难以估计,在进过多番查找后,始终没有找到关于目前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统计数据。在对于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所进行的探访和整理中发现,目前民政部对于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的“年检制度”中,要求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年度财政报表中,显示行政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并规定如行政支出所占比例高于整体支出的20%,则该机构不能通过年检。由此,我们现在可见的大多数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中,大多数机构的行政成本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在20%上下,然而,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却随着财政数据的“不透明性”,而被大大的打上了一个问号。

    《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中称,89.7%的民众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的捐款“不放心”,这必将极大的导致社会资源的异向流转,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机构的长期发展,将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审核机制,革除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切实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做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是我国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二、社会工作机构在行政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方面受科层化体制影响中国社会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政策的影响,现在仍存在于我国各级行政体机构设置中。科层制行政机构设置的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政出多门、人浮于事,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中,庞大的工作人员工薪、福利、保险等支出,使得社会工作机构原本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二)行政成本控制意识淡漠由于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大多属于民办非盈利机构,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运行模式,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极少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问题。这也侧面牵涉到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的问题,即产出产品价值难以评估。由此造成的对于投入的控制意识的淡漠,是对于行政成本控制不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规范化程度低在目前的绝大多数社会工作机构中,很难找到明确的职位描述和工作分析,这是职权不明、工作缺乏规范性的典型表现。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工作组织薪酬待遇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使得社会工作机构人员流动性大,每一次工作人员的流失都代表着“人在政在,人走政息”,每一个新雇员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熟悉业务,这不但造成了之前资本投入的荒废,更加重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运营成本。

    (四)受形式主义影响,行政成本浪费现象严重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的另一大特点是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为了扩大宣传效果,不惜以重金打造规模宏大的“面子工程”,在宣传方面大量投入成本,横幅、彩喷、宣传图册、纪念礼品等等一次性宣传媒体,极大的加剧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行政成本投入,从而压榨了原本应直接投入于服务对象的资金,这种浪费,极大的增加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财政负担。

    三、对于控制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建议

    (一)广泛树立行政成本意识,大力推进效率观念落实行政成本意识的淡漠,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机构内部通过集体学习、培训等方式进行的对于行政成本意识的树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尽机构最大的努力,以在机构内部树立效率为先的意识,将一切成本投入与产出相关联,特别是将行政成本控制的概念深入培植,作为职业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将“讲实效、重质量”的思想内容作为培训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建立行政成本责任制度,定期进行行政支出自查必须指出的是,仅仅依靠培训、学习、观念灌输这样的“软手段”对行政成本进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在社会工作机构建立详细的行政成本责任制度,以规章的形式切实规范工作人员的行政成本开支。与此同时,务必定期要求工作人员对自己业务过程中的行政支出进行自查,提交自查报告,以实现对于行政成本的自我监督与机构控管相结合,以实现控制行政成本的目的。

    (三)规范行政开支审批过程,严格遵守机构财务预算在控制行政成本的过程中,“节流”是重要的工作手段之一,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务必详细制定预算,从预算中严格控制行政支出的数额和范围,以便在运行过程中严格控制。财务报销制度务必做到规范化,做到专人、专章、专管,通过自上而下的财务审批过程,严格规范行政费用支出,从而杜绝过度使用行政费用的现象发生。

    (四)精简机构部门职能设置,切实规范工作人员职权对于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来说,小而精简的社会工作机构可能更加适合于对服务对象的帮助和改善。机构庞大的社会工作机构往往是造成人浮于事的重要诱因,这又从一个侧面增大了行政开支的幅度。因此,精兵简政对于当下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

    此外,为杜绝因工作人员流动而造成的行政费用增加,社会工作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计划,包括撰写详细的招聘计划、部门职能设置、职位描述、工作分析,以规避新雇员进入机构后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学习期和由此引发的行政开支。

    (五)积极推行财务公开政策,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检查除了社会工作机构内部必须进行的自我监管之外,各机构还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于财务收支状况的公开和透明化,英国的每一个社会慈善机构任何时间都准备接受每一个国民对其财务的检查,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差距的存在。因此通过网站、开放日等形式向整个社会而不单单是民政部门开展财务公开,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群众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的信任和认可度,更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遏制行政支出高居不下的情况。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劳资关系;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36

1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为了创造利润最大化,常常忽视或者无视员工的个人利益,通常表现为企业制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者无视国家法定节假日,迫使超时加班、无故拖欠克扣工资、不支付加班费等等。如若φ庑┫执娴奈侍獠挥韪叨鹊闹厥樱往往会因小失大,使得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更加紧张,以致引发,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面对以上诸多问题,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应该为企业寻找发展机会,尽量给员工争取福利,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环境。

2研究意义

第一,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顺畅企业与员工间的沟通渠道,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为员工谋福祉、减轻员工的心理压力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员工在企业的发展,减少劳资冲突的同时提升企业效率,增加企业利润。对员工个人来讲,频繁离职会造成其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个人有稳定的发展后,才能给企业乃至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二,如若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过高,不仅给员工个人造成就业压力,还将直接拉低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企业核心利益。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学习期加之工作适应期,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力。稳定的员工队伍、和谐的劳资关系,不仅可以给有经验、有技术的老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也使得企业和员工有更多精力集中到发展生产上,以此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品牌知名度。塑造正面的企业形象,让员工以在这样的企业工作为荣,增加企业竞争力才是每个企业管理者所应该在意的。

第三,面对多样化的劳资矛盾,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甚至酿成悲剧事件,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谐发展。为防止劳资关系断裂引发的恶性事件频发,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

3劳资关系的主要表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达到争创利益的目的,一些企业只顾谋求经济利润忽视了员工心理和生理需求。高压的劳动任务是员工精神压力的最大来源,企业管理者所采取的高压强制管理方式使得员工产生反感情绪。不与员工签订正规劳动合同,对员工采取“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态度,不按照国家规定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很多企业强制员工超时加班,随意挤占用员工的就餐和休息时间,不支付加班费用,不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用拖欠工资为手段迫使员工继续留下工作。

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长期以往对员工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摧残。面对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摧残,大多数员工会表现得消极怠工,影响工作进度。在企业看来,经济利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面对员工的怠工情绪,企业会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给员工施压,但是高压政策通常会适得其反。处于高压下的员工会不断寻求解决路径和利益表达渠道,当问题无法得不到解决、苦楚得不到慰藉时,一些员工不得不辞职离岗,然而仍有一些员工因生活所迫不得不继续坚持,但是压力往往让员工负面情绪膨胀。长此以往,员工积郁的抵触情绪随时有爆发的可能,这种爆发可能是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选择自杀的行为,也可能由于突破仅有的心理防线而选择的暴力行为。不论员工情绪是以哪种形式爆发,都会给员工本人及其家人、企业、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4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价值观,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为案主提供服务。针对目前涌现出的劳资关系,大多数研究仅仅是从员工入手进行介入,但是往往效果不佳,从员工入手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劳资关系,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作为企业的领导,管理者掌握着更多的权利和资本,所以,本人认为社会工作者要从员工和企业管理者两方面进行介入,才能达到理想目标。

4.1个案工作方法

针对企业员工劳资问题,个案工作方法是最佳的解决方法。通过对员工本人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发掘,帮助和引导员工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疏导员工的精神压力,排解内心的压抑情绪。充分运用赋权理论,赋权理论简单来说就是赋予案利,权力无非是一种可以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员工作为企业中的弱势群体,这种能力可以让员工有更多的自信。提高员工参与制定规章制度的积极性,让员工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初衷和目的。协助员工修正偏颇思想,重塑工作信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会工作者作为支持帮助者,应该帮助案主建立强大的心理防线,当再遇劳资问题,可以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

4.2小组工作方法

一方面,从员工方面介入进行干预。对员工问题进行分类,根据问题分类对员工进行分组。互惠式小组工作方法是常用的小组工作方法,互惠模式是将小组工作的注意力集中于组员之间,为满足共同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这种工作方法可以让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间进行交流,彼此建立关系,在活动中增进感情,顺畅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者和员工的有效互动可以消除彼此的陌生感,缓和以往尴尬局面,化解一些矛盾和误解。让管理者不再“高高在上”,管理者要走下“神坛”才能和员工用平等的眼光互处。尽量让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小组活动让员工与员工间建立熟悉的关系网络,发展友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调整员工的社会关系,让员工以情感关系网络来缓解对生活的恐惧,消除对工作的压力感,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另一方面,从企业管理者方面介入进行干预。让企业管理者深入第一线对员工生活进行体验,制定更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向管理者灌输“员工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重塑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员工是企业利润的直接来源,所以员工的发展关乎着企业的发展。给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让老员工发挥骨干作用,传播企业文化,多多地带动新员工,无形中给企业节约了成本。

企业管理者学法懂法才能不违法,所以,建立学法培训小组。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给企业带来的是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不利于社会对企业产生正面评价,更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让违法举动合法化的行为创造的只是眼前利益,甚至会让企业处于一个危急的状态。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每个员工真心为企业利益着想,那么企业的业绩将会有所提升。

给管理者播放典型影片,让成功企业作为典范。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可以激发员工的活力,拓宽企业的发展前景。耐心接受和处理员工的控诉,帮助员工解决问题的同时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于娜.企业社会工作对民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介入[C].陕西省社会学会、西北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陕西省社会学会、西北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0:6.

第8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趋势;实现途径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09年8月14日至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成都举办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众所周知,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部分区市县严重受损,灾后重建任重道远,社会各界给予非常大的关心和支持,众多的企业无私奉献爱心,关心灾区恢复重建。

2008年12月9日,在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举行的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会上公布,截至2008年11月,已有121家中国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将近翻了一番,这个数字也接近了中国企业历年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总和。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国家、社会在关注,同样也得到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认同,我国企业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其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但在目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不系统和深入,社会公众、企业等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缺乏系统认知或认知度还不够,把部分单一指标或把捐款多少作为企业尽没尽社会责任的衡量标准,显然是带有偏见和不完整的。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让社会公众和企业等机构充分、系统认知企业社会责任,正确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进行系统阐述,以帮助我国企业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更有效的社会责任实现途径,更加有效的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tkesponsibility,简称CSR)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人可能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把股东的经济价值最大化,也有人认为是要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负有道德责任。

1851年,Titus Salt开始在Saltaire镇实施被称为“慈善家的住房建设”计划时就表示“商人应肩负社会责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克拉克(Clark J.Maurice)教授是最早于1916年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

1924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第一次从学术角度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的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责任。

较为规范和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由鲍恩(Bowen)于1953年在他的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首次提出的。由此,鲍恩被誉为“公司社会责任之父”。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如果公司在决策中认清了更广泛的社会目标,那么其商业行为就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利益。但他将责任主体限定为“商人”。

1967年,戴维斯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扩大到机构和企业。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利益。

1979年,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卡罗尔(ArchJe B.Car-roll)提出了公司社会表现的三维空间模型,并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除了学术界的定义以外,很多组织和学术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也给出了定义,尽管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表述,但大家普遍认可的定义是: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在守法的同时也要合乎道德规范,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劳动者和环境的利益,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最早是由美国钢铁集团公司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meg~e)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将自己视为社会利益的受托人。他所宣扬和所执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是通过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体现的。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研究只是针对商人来定义企业社会责任。后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逐步转移到社会责任行为的特征上。企业社会回应理论的提出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战略管理相结合,强调公司的主动责任行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重点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是否需要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转向“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在80年代,企业伦理观念、企业社会表现研究开始盛行,企业社会责任被纳入公司管理框架之内。被赋予了更多的实践意义,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也开始全面衡量。到9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已逐渐发展成熟并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相结合,同时出现大量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表现相联系的实证研究。在本世纪开始时,公司公民理论的出现使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公益创业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创造相结合,给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带来了新思路。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一大重要贡献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研究所(StandfordResearch Institute)于1963年提出的。早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将企业看成社会的一部分的古老传统,而不是将企业看成一个独立的、纯经济的机构。利益相关者泛指与公司存在各种关系的个人或团体,它从某一群体对于企业的生存是否具有重要影响,是从企业生存的角度研究利益相关者,是一种狭义的定义。1984年,弗里曼(Freeman)对利益相关者给出了一个更广义的定义。他把“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会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都称为“利益相关者”。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卡罗尔又对社会责任理论进行了了进一步的拓展,提出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矩阵。他认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对股东应当承担经济责任,对顾客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卡罗尔的这一理论模型是结合企业和社会两种视角,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全新定义进行阐述…。

(三)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外的发展

1 企业社会责任在美国的发展

在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探讨企业经营者的职能问题。最为典型的事件是贝利与多德关于企业地位与责任的论战。最终结果表明,企业不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机器,而是考虑公司对社会的责任。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对经营者职能认识的逐步清晰,随着更多的公司认识到“权力带来责任”,慈善和管家原则开始为美国工商界广泛接受。这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探讨从经营者转向企业的慈善捐赠问题和深化经营者社会责任职能的探讨。60年代中期,企业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与自然环境破坏等公害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时的企业社会责任不再仅指传统的企业家道德,而是开始转向社会实践性问题。

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至今。70年代初期,企业行为产生的包括伪劣产品、物价上涨等在内的社会问题在各国引起人们的关注,中东战争引发了世界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扬,企业因此囤积居奇、乘势涨价,造成物价紊乱,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焦点。90年代,由于全球化步伐加快,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活动,一种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概念“企业公民”应运而生。“企业公民”就是把公司看成是社会的公民,它描述企业怎样通过其核心业务为社会提供价值的同时,也向社会显示它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今,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又有了新的变化,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转向注重社会人的因素,转向企业是否受到消费者的拥护,转向企业是否保护环境,不产生公害等的法律要求。还有更多地转向企业的道德责任方面的要求,如产品安全、广告诚信、雇员权利、道德行为、公平等。

美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三种行为方式:市场行为、监督行为、自愿行为。美国企业基本上是从这三个方面规范其行为的。

2 企业社会责任在欧洲的发展

在欧洲,无论企业社会责任在社会的最初推动者是政府、企业还是社团,欧洲各国普遍认识到,社会责任的有效执行可以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使弱势群体得到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进行能力培养投资,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对自然资源更合理的开发使用,减少污染,对人权保护,减少贫困。

欧洲委员会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在欧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01年7月,欧洲委员会发表绿皮书,正式引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并提出如何倡导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共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欧洲政策架构。2002年,欧洲委员会又发表公告,提出切实的落实方案和措施,得到了极大的社会回应。欧盟机构、议会、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地区委员会对绿皮书表示欢迎并做出积极评价。

欧盟各成员国政府也积极响应欧洲委员会的指导意见,采取相关政策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它们各自向欧洲委员会做出执行报告,并由欧洲委员会对政府的行为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考察:推广企业社会责任,保证信息披露透明度,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辅助政策。

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CSK EUKOPE),欧洲工会联盟,欧洲雇主联盟,欧洲外贸协会等非政府组织都发挥重要作用。

(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现状

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中国政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规范企业行为、加强市场监督等方面都制定了很多的措施,我国企业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与国外的社会责任发展相比,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劳工问题等。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和政绩,导致企业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实际上是剥夺了后代的发展空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每吨钢材的综合能耗要高出21%,发电耗煤要高出22.5%,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法国的1/34。与高能耗相伴随的是高排放和高污染,目前我国废弃物的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每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以上。2003年,我国S02的排放居世界第一。七大水系劣五类水质占30%,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已达1/3。此外,企业违反劳动安全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逼人,矿主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一些企业靠低工资,低福利,无偿延长劳动时间,违法雇用童工等方式增加经济效益,“血汗工厂”、“黑砖窑”事件就是典型。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政府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滞后。监管不力,甚至可能是行政不作为。另一方面就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说明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还非常落后。

目前我国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在认识上还有些误区:

1 片面地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国际劳工标准》、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SA8000认证,或者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捐赠或企业所做的公益事业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就层次而言,不同层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内容是企业有遵守法律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权益等各项内容。这些内容是明文规定的,遵照执行即可。但这是最低要求。高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要推动环境保护,社区建设,支持慈善事业,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这些内容没有明文规定,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企业应承担的道义上的义务。如果一个企业在前一方面做到了,并不是说在社会责任方面就无所作为,而后一方面做的好,而前一方面做的不好,那么企业也没有很好履行社会责任。不可将企业社会责任简单化、面具化。

2 国内的供应商把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应付跨国公司的检查

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供应商,考虑到中国的社会责任推进情况达不到国际标准。一些跨国公司针对中国的劳工问题制定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中国出口企业必须遵守。如家乐福、耐克、阿迪达斯等公司都对国内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一些公司为通过审核,不惜做假以应付检查,这是一种被动的行为,目的是为获得订单,而不是接受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

3 将企业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竞争力

很多企业把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负担、成本,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模糊,只看到成本的一面。而没有认识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面。这种观念是把社会责任完全推给政府和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一个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将得不到公众的认可。一个有良好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将得到同行、消费者、社会的尊重,为其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会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因此,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矛盾,它会提高企业长期

的竞争力。

(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趋势分析

1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企业与社会同命运,共呼吸,逐渐成为企业和企业家的共识。

企业作为当今社会的经济细胞、最有力量的组织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一致的,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下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2 促进社会责任投资发展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些事件体现了金融市场和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进步,深交所2006年9月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同年12月,人行与国家环保总局合作,把企业污染记录的信息纳入企业信用数据库。“绿色奥运”及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加大,相信社会责任投资会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社会责任投资将通过改变投资方式改变社会,实现经济利益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

不同组织价值实现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变革促进者创造社会价值并使之持续,将社会工作者的热情和企业家的创新、效率结合起来,就是公益创业。对于公益创业企业来说,在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实现相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主要目标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是为了可持续的实现社会价值。

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途径

(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首要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富有活力,整个社会才能勃勃生机。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可持续获得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经营必须能满足利益相关方的要求,现在管理学界已经不再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判断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的盈亏状况和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紧密相关。同时作为一个经营主体,企业为国家纳税,给民众提供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的稳定。企业社会责任是分层次的,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企业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若忽视了这一点,丧失了企业的可持续获利能力,企业就会陷入困境,这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企业执行社会责任必须把握好的一项原则。只有把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执行好,也就是把企业经营好,才有能力去执行更高层次社会责任。

企业在执行社会责任中。要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其功能不能错位,政府的职能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企业的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各种商品,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但企业决不可重蹈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办社会”的覆辙。“企业办社会”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错位:本应由企业自主经营的事却由政府“指令”去完成;本应由政府负责的社会责任却由企业来承担。

(二)保障劳工权利,提高劳动者幸福感

保障劳工权利是企业社会责任基本要求之一。中国企业目前存在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还很严重。部分企业不按国家要求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使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住房得不到基本保障。很多企业还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国家不得不在《劳动法》实施多年后,又颁布实施了专项的《劳动合同法》,并提出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来推进劳动合同签订工作,提高签订率。部分企业让劳动者超时加班,更有甚者加班还不按照规定支付加班费。同时也存在使用童工,对未成年人和妇女的保护措施不落实等现象。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令人发指,在今天的社会中,还存在如此侵犯劳动者权利的事件。说明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路还很长。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劳动者是企业的细胞,企业除履行法律规定的应当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外,还应当通过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谐的工作氛围,以人为本,增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快乐感和幸福感。这是企业社会责任较高层次的要求。劳动者在企业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必将更有效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对消费者负责,提供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安全的产品

消费者是企业服务的对象,可以说是企业的最终所向,企业必须对消费者负责,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细分,在进行了交易时,避免出现欺骗或间接欺骗消费者的现象。作为交易商品的提供者,企业有责任提供质量安全的商品,以及正确的商品信息,有义务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在国内,尤其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苏丹红事件,多宝鱼事件,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等,引人深思在国内也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讨论。

企业同时还要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指引,向社会公众需要的产业进行投资,优化产业结构,避免重复投资,形成过剩的产能,浪费资源。

(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在本文的2.4已论述了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为了降低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还坚决关停小火电、小水泥厂等高污染、低能效的落后产能。今年前9个月各地已关停高耗能、高排放的燃煤小火电机组250多台,合计装机容量903万千瓦。中国也在努力与国际社会合作研究清洁煤技术,这将为中国清洁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提供可行的技术条件。

可大力发展企业社会投资,企业社会投资是基于环境准则、社会准则及金钱回报的投资模式,通过投资者对财务、社会和环境三重考虑,做出投资决策,也被称为“三重盈余投资”。

(五)安全生产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一直非常严峻,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煤矿透水,瓦斯爆炸,天然气井井喷,特大火灾。化工厂爆炸,无数人的生命被无情的剥夺。

2004年,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安全生产的中长期目标,其中到202a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性好转,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十万从业人员事故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作为企业。尤其是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更是应该关注和保障劳动者及相关者的生命安全,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安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创建安全文化,实现本质安全。

(六)支持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上投资。这种投资一方面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也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在政府、社会公众、消费者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它还会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感,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是一种良性循环。

企业对教育和卫生等公益事业的支持,不仅仅是捐一些钱,或间断性的做一些项目,这样做效果往往很短暂,无法持续。许多大企业设有专门的CSR机构,仅捐款是不够的,比捐款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精力和时间上的投入,这种投入是自始至终的,是长期的。企业应该对社会责任进行规划。设立具体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在实施中要关注细节。并且还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扩大影响力,使更多的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实践。

(七)积极应对突发洼事件

企业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制定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来应对突发性事件,如5・12汶川大地震,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在这些社会突发性事件面前,企业应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受灾受难的同胞,包括海外同胞渡过难关。同时,企业在突发性公共事件面前捐款出力,应当量力而行,既能够解燃眉之急,同时也要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5・12汶川大地震时,网络上对一些企业捐款多少提出很多疑义,我认为,评判一个企业,我们要看它是不是长期实实在在地在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履行社会责任,而不是一时捐出多少钱。

四、结论

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理论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在美国及欧洲的发展情况。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重点是要认识到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很大。

第9篇

失独对于任何家庭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物质和精神创伤,对人的心理、生理、精神、物质生活及国家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会产生强力冲击。本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社会工作理论视角出发,对失独家庭社会支持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社会支持模式,为他们提供情感、精神上的支持与关爱;生活,医疗,养老,物质上的照料与帮扶,使他们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使这个群体有序、健康、稳定的成长,使更多的失独家庭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帮助。

二、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失独者的情况调查多见诸于新闻媒体,而在学术领域,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在学术领域,由于失独者居住地域比较分散,分布较广,失独者的隐秘性,致使目前关于失独者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部分失独家庭的研究也存在被学者边缘化的现象。现有对于失独家庭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大多数研究将独生子女死亡和伤残这两种家庭类型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关于失独家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困境、养老模式、扶助保障机制及对策方面,关于失独家庭的真实需要的研究比较少,同时还没有针对失独者特殊需要的系统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只是对失独家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如:相关政策、法规的评价和建议,救助机制的不足与缺陷,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等。其中部分研究是从侧面引出失独家庭社会问题。而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对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同时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相关学科基础上科学而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救助方法的探索很缺乏。

三、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从生态系统理论角度出发,失独家庭所面临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一方面是受需要主体自身脆弱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国家政策、制度,相关社会组织的不完善以及基层政府对失独者的忽视,导致失独者的相关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此外社会各界对失独者的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也影响了失独者需要的满足。

(一)政府方面

1.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我国从2001年就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或死亡的情况时,其父母又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政府应当给与必要的帮助。”但有关法律专家分析,条例中的“给与必要帮助”概念模糊,且“帮助”并非“责任和义务”,在法律上得不到量化标准,在实际生活中不利于执行。基于各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帮扶范围、力度、频度等亦区别较大,对失独家庭补助的标准不统一,各地政府补助的随意性较大,缺乏制度上的保障。而这些政策大都着力在经济扶助上,对失独老人极需要的精神关怀涉及很少。

2.政府投入力度不足。由于政府投入力度不足和物价上涨的原因,来自政府的物质支持难以满足失独家庭的实际需求。政府对失独者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精神方面的支持也难以保证。同时由于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不足:一方面社区现有的资源依然难以满足失独家庭的需求。

3.缺乏相关的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公益互助组织。失独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心灵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与压力,却无发抚平与发泄,他们渴望有相同生活经历的同行者能够彼此安慰与交流,却很难找到这样的群体或组织。他们参加群体组织的意愿很高,但缺乏参与途径和方式,缺少正式的以政府名义创建的相关组织团体,基本属于私人抱团形成的不规范的小群体,广知度很低。

(二)社会互助组织方面

1.缺乏专业指导与服务。部分失独家庭互助组织缺乏专业人才,不能对失独家庭进行有效服务。大多数失独家庭通过在网络上组建QQ群来搭建交流平台,宣泄情感。这样的网络自助群体虽然使失独家庭走到一起,但这样的情感宣泄方式并不利于失独家庭的创伤修复。而且互助活动没有固定模式,组织内部没有权利分级,也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支持。

2.缺乏资金来源。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阻碍了失独家庭互助活动的进行。当组织缺钱时一般由大家公摊或是筹集组织的人来垫付缺少的余额,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有些组织虽得到一些政府和单位的支持,但缺乏稳定性。

(三)个人方面

1.消极应对。在经历失去子女重大打击后,在生理、心理的双重压迫下,失独者会蔓延着悲伤的情绪,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也开始疏远了,他们逐渐脱离了社会,不仅仅是跟政府等这样的远端支持有比较少的联系,而且跟朋友、亲戚这样的近端支持也较少接触,不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

2.高龄老人日常生活难以自理,缺乏照护。我国老年服务市场化水平较低,养老的专业人才资源缺乏,在居家养老仍是主要养老模式的情况下,失独老人生活医疗照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越来越多的失独家庭希望可以将他们这种人群转变为一个固定的组织,这样他们就会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团体中彼此之间互相照顾,聊以慰藉,得到更强的归属感。

四、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失独家庭社会支持可行性

从社会工作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是为有困难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帮助的,本着这一价值观它不仅帮助有困难的群体摆脱困境,而且还增强他们解决困难的能力,这种有效的服务对现在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关注度

社会工作者如果仅凭小范围的互助与努力,没有全社会的支援与关注,工作是很难长久的坚持下去的。鉴此,我们可以借鉴英国曾发起的结束老年孤独运动,建立相关的专门网站与新媒介来宣传,呼吁社会大众以及政府认识、了解失独家庭,唯有失独家庭问题得到多方面的关注,才能引起国家社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才能为失独家庭争取社会资源,改变他们的外部环境。

(二)建立专门养老院舍

考虑到失独群体的特殊性,私密性,排外性,因此对于失独者的养老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议倡导政府或企业社会组织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立专门的针对失独者养老机构,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照料。

(三)解决工作

对于失去独生子女经济条件困难的夫妻中有人下岗失业的情况,政府部门或社工应该详细了解情况,向上级请示,建议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一方面有了经济来源可以缓解他们的经济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工作,增加了与外界的接触,会多少缓解心理的压力与痛苦,逐渐恢复社会功能,回归正常的生活。

(四)成立并完善公益互助组织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街道办、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联合走访调查本社区内失独家庭的数量,他们的需求,现状,有什么可以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等等,将这些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整理登记造册,然后可以整合运用社区内的现有资源,成立失独家庭联盟或互助小组。像武汉的“连心家园”就是全国失独家庭组织中的其中之一。

(五)组织开展社区服务

针对性的开展社区服务。我们可以根据本社区失独家庭的特点,他们不同类型的需求以及本社区可利用的资源,积极开展帮助失独家庭的社区服务。如可以征求意见根据需求成立同质性的互助小组,定期定时组织一些活动,可以是绘画的、烹饪的、读书的、书法的、下棋的、打兵乓球的等等,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参加多个活动,在锻炼健身娱乐的同时会渐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记失独的不幸与痛苦。同时社会工作者要引导社区居民理解失独者的心境,鼓励居民关怀帮助失独者,促使社区居民和失独家庭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为帮助失独者走出困境建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六)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针对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私密性,排他性,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群体内部自己结对的养老模式,就是根据登记的社区失独家庭的情况,按街道,年龄,兴趣等因素进行分类,年纪较轻的失独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年龄较大需要照料的失独家庭,形成一个小的帮扶小组,平时为他们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通过他们的付出积累爱心积分,然后等到他们年老需要别人照料的时候,就可以凭此享受免费服务。

(七)支持与鼓励

在与失独者接触时要选择适合的角度切入,要学会尊重隐私,在给予帮助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不要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个案工作者可以通过专业的沟通方式向失独家庭表达尊重、信任、接纳,对其做出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给予及时鼓励,逐渐使失独家庭放下自我防卫心理,让失独家庭自由表达被压抑的情感,与他们一起走过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

(八)改变不合理信念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森斯的ABC情绪理论,在多数情况下,从根本上解决失独者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改变本身发生的事件,而是改变其对事件的看法。此时,社会工作工作者可以采取对质、总结、辨别非理性信念等方法介入。但在方法使用中要小心,因为很多观念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要考虑失独家庭对问题的认识和改变的能力,其次就是要考虑到自己与他们之间关系的信任度和安全度。

(九)挖掘生命可能,趋向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者要注重鼓励失独家庭不断挖掘生命潜能、激发成就动机。通过自发和有创造性的劳动,成就能力所及的一切事情,趋向人性的自我实现。如可以利用社区内的现有资源组织他们成立兴趣班,或帮助他们报名参加一些适合的社会比赛活动等等,以此激发对生命、对生活的动力和激情。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