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8: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不重视审计工作,也没有做好审计工作的监管,导致审计工作小错不断,甚至有些工作人员觉得审计工作就是为了挑他们的毛病,所以他们就与工作人员作对,审计工作就无法顺利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为了监控单位和部门的运营,还是帮助领导改变运营现状、完善运营管理工作的举措,让单位和部门严格的按照法律规定去运营,以保证农业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正是因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还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所以单位和部门觉得没有必要按照内部管理的制度进行工作,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单位和内部的审计工作不只是为了检测出错误,而是替单位的领导作出正确的决定,促进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
1.2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了解自己工作的责任和意义,重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更好的展开。但是许多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愿意协助工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只是做做表面工作,他们觉得这样既维护了和谐的关系,也不会对单位的运营产生不好的影响,正是因为审计工作人员抱着侥幸的心理,才会导致错误的发生,影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运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很多,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专业的素养,这就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不负责任,致使内部审计工作频频出错,例如,2000年至2004年,全国内部审计机构共完成审计项目198万多个,其中查出损失浪费420.9亿元,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够,不能更好的监管财政与运营。
1.3内部审计工作有待加强
很多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还停留在资金收入支出的监管上,审计工作覆盖的不够全面,还要有很多的地方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还是财务的核算、支出收入的明细检查等,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考察的是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掌握资金流动的去向,了解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资金的使用,其工作内容过于形式化,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提高不上去,成效也不是很明显。很多时候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才加大内部审计的监管,平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形成负责的工作态度,工作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降低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各个部门的监管力度,有很多的人明知道自己的做法的不合理的,但是也去做,对于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单位的运营产生很大的影响。
2完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措施
2.1重新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由于审计工作没有被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领导所重视,所以也没有严格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也没有被大家所重视,也没有积极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也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地位,打消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想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首先上级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将审计工作的大力展开,让各部门深入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当所有部门的工作人员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的时候,才会积极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2.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需要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学习活动来提高工作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精神文明,确保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在内部审计人员的挑选上也要严格对待,不要因为紧缺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就随意聘用,尽量保证聘用具有专业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发自身的能力、利用自身的学识来管理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学以致用,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最大限度的做好本分工作,以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监管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帮助上级更好的管理。
2.3加大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
为了确保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就要加大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力度,严格监管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监视工作人员按照相关的政策和内部制度进行内部审计,遵守法律,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正确进行。加大内部审计的管理力度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审计过程,让工作人员紧张起来,了解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当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时可以及时发现,进行补救并严肃处理违法人员,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
3总结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当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应当在进行审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而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方面还不够令人满意;此外,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的权责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掌握不全面。现有内审人员虽然掌握较多的懂财务专业知识,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职业道德不够。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内审人员在审计评价时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使审计结果往往不能体现审计的真实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不规范规范的内部审计过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具体来讲,在审计准备的阶段,有些单位在进行审计计划时只是凭借自身经验来主观地判断,而并没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切实的风险评估,这样,一些高风险项目和环节就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在审计计划确定之后的审计实施阶段,又由于缺乏质量控制的标准,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难以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机制行政事业部门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来讲,可以设立内审机构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制度。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决策层,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在最高决策层下可以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基础上,与高层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可以使得其在内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让上层重视。从外部来讲,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审计的指导、监管作用,在促进内部审计规范运行的同时,大力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具体来讲,首先应当完善有关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完善,以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可行性;其次,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定期对内审机构进行质量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总结,来推广优秀的质量控制经验并对内审质量控制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不好的单位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再次,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年度备案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故意遮掩、袒护不予披露或披露的问题不进行整改、不彻底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审计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处罚。
(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设置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前提下,应当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首先,应实行内审执业资格制度,要保证录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都是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其次,在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职业道德的考察,这一点可以通过在录用考试时增加职业道德考核来实现。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当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让内审人员及时吸纳新知识。为确保培训事项的顺利完成,单位可规定内审人员每年要接受的强制性职业培训的最低时数,来不断提高内审人员执业水平和道德规范。此外,在进行人员控制时,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若单位规模较小,审计业务量也不大,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有助于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权责职责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专业人员上。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内部审计的过程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在进行整个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时,应当把握各项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并对这些关键业务活动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重点控制与监督。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应运用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与事后奖惩相结合的方法,可采取督导复核、考核和追责等控制方法,在审计项目选择时根据重要性和可行性及风险性的原则筛选项目;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采取编制工作底稿的方法,记录审计过程,这有利于追查内审人员的权责并为实施审计监察提供依据。
三、结束语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合理、独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及有效性,对于内审质量控制是必须的。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保证,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所审计的活动。但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内审机构却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一些单位将内审机构直接设置在人事部门,有的单位将内审工作直接交由上层管理人员来进行而不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岗位,有的单位则将内审与监督部门之间合并在一起了。这些不合理的设置都使内部审计难以保证其运作的独立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当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应当在进行审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而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方面还不够令人满意;此外,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的权责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掌握不全面。现有内审人员虽然掌握较多的懂财务专业知识,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职业道德不够。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内审人员在审计评价时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使审计结果往往不能体现审计的真实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不规范
规范的内部审计过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具体来讲,在审计准备的阶段,有些单位在进行审计计划时只是凭借自身经验来主观地判断,而并没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切实的风险评估,这样,一些高风险项目和环节就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在审计计划确定之后的审计实施阶段,又由于缺乏质量控制的标准,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难以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机制
行政事业部门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来讲,可以设立内审机构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制度。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决策层,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在最高决策层下可以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基础上,与高层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可以使得其在内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让上层重视。从外部来讲,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审计的指导、监管作用,在促进内部审计规范运行的同时,大力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具体来讲,首先应当完善有关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完善,以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可行性;其次,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定期对内审机构进行质量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总结,来推广优秀的质量控制经验并对内审质量控制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不好的单位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再次,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年度备案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故意遮掩、袒护不予披露或披露的问题不进行整改、不彻底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审计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处罚。
(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设置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前提下,应当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首先,应实行内审执业资格制度,要保证录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都是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其次,在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职业道德的考察,这一点可以通过在录用考试时增加职业道德考核来实现。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当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让内审人员及时吸纳新知识。为确保培训事项的顺利完成,单位可规定内审人员每年要接受的强制性职业培训的最低时数,来不断提高内审人员执业水平和道德规范。此外,在进行人员控制时,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若单位规模较小,审计业务量也不大,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有助于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权责职责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专业人员上。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
一、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民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关系,但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层级较多。
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民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内部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内部审计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反映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民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性功能。民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民营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应把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放弃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职责。政府审计可以考虑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但不得推卸自己的责任。
政府审计是受人民委托对公共财产管理者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的经济监督行为。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公共性等特点,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它对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权力制衡,健全民主与法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所实施的审计。与政府审计相比,它具有地位的相对独立性、审查的经常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内部审计是现代组织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防止、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错误与舞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健全我国审计体系,明确各种审计主体的责任,提高各种审计的效率,充分发挥各种审计的作用,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笔者认为,当前应当重点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探讨
政府审计机关应对公营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是大多数国家的一种通行做法。例如美国《预算和审计法》就规定,GAO有指导联邦各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等非审计监督职责。《瑞典国家审计法》也规定,国家审计署的职责包括:“监督政府经办机构内部审计活动;监督中央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活动;在审计、会计和有关方面帮助中央政府培训有关人才。”但是,政府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西方国家中,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而且,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职权都逐步转让给了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只保留了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以强化公营单位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保证公共财产的安全完整。
我国现行《审计法》规定,政府审计机关有责任对政府各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指导和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制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部门单位依据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推广内部审计工作经验,宣传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制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帮助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训审计人员;指导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内部审计协会的工作;指导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等。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放弃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职责。
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的理由是: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具有重大影响。公营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程度又直接影响着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权益维护。作为公共财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和享有权益的监控者,政府审计机关有责任在对公营单位进行有关审计时通过评审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其质量,纠正其错误与不当做法,促进其提高工作质量,强化内部控制,保护国有资本的安全完整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放弃对内部审计业务指导的理由是:内部审计职业化是一种国际趋势。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内部审计职业组织,而且内部审计全球性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已成立,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已成立。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是内部审计职业组织的基本职责。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能够有社会和市场办的事要尽量让社会和市场去办,而且,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属于“私人领域”,不宜由政府部门干涉。因此,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应当由内部审计师协会来进行。这样做,可以使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更专业、更权威、更有效率,可以统一不同性质单位的内部审计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可以使政府审计机关专注于公共领域的外部审计监督。
至于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理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出发,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甚至可以进行直接领导。这与政府审计机关从保护国有资产的目的出发,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监督是不矛盾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审计机关仍然对国有单位内部审计进行基于所有权的指导和监督,就与政府审计机关的身份不符,因为政府审计机关不是国有单位的所有者或其代表。
二、政府审计应当如何利用内部审计成果
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这是由于: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不参与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但要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遵循了单位的规章制度等进行监督,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就需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一致之处,例如在进行财务审计时,与外部审计的审计内容相同,所依据的标准都为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方法上都要评价内控制度,检查凭证、账册,核对账表一致性等。这就为外部审计利用内审工作的成果创造了条件。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评价以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
任何一种现代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解,据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程序与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同时,针对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控制,为以后的外部审计提供更好的基础。此外,外部审计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评审成果和对下属单位审计的结果,以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
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之前,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审核评价。政府审计机关只有在审核评价认为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质量控制严格,审计工作成果比较可靠时,才能对内部审计成果进行利用。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也不能推卸政府审计责任和损害内部审计及其所在单位的声誉与其他利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部控制作用,内容,措施
内部会计控制是科研单位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保护科研单位资产的安全、有效推动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会计控制是经济管理的基础,也是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会计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的全局效果。
1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其范围相当广泛,其作用已远不止防弊纠错,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
1.1能够促进财务物资的妥善保管和正确使用
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被损坏,杜绝浪费、贪污、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
1.2能够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正确可靠的会计数据、资料是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目前、预测未来、作出决策的必要条件,能够促进维护资产安全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订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地进行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保证会计资料正确性和可靠性。
1.3能够促进国家法律法规有效遵循
国家制度的一系列财政纪律及法规,都需要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落实,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以进行自我约束,遵循国家的财政纪律和法规。
1.4能够促进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
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单位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单位的各项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为了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应预先确立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正确记录经济业执行情况,并将工作实绩与标准目标进行比较,借以发现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各种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针对偏离目标和标准的现象,提出纠正的措施予以补救。还应注意一些特定控制程序的执行,如核对会计记录数字的准确性、保持调节表、日常编报资料和试算表,核准与控制各种凭证,同外部资料比较,将现金、有价证券和记录核对预算与执行结果比较等。论文参考,措施。论文参考,措施。
2 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2.1组织机构的控制
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分工的科学性,部门岗位责任制,人员素质控制。在设置内部机构时,既要考虑工作的需要,也应兼顾内部控制的需要,使机构设置既精干又合理。对内部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要有整体规划。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保证各级人员具有与他们所负责的工作相适应的素质,从而保证业务工作的质量。
2.2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
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审查的职务要分离,保管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对各项业务的处理要能体现出互相监督的作用。相关的职务,必须进行分工负责,不能由一个包办兼任。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有关人员能够互相制约、相互监督。
2.3授权批准控制
各级工作人员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和批准,这些人员不允许接触这些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每一个过程、环节责任、权利明确,使某些事件在发生时就得到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要求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同 时也要求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对自己的业务处理行为负责。
2.4财会控制管理
为确保财产物资安全完整,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可包括财务管理,如货币收支管理、费用、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等;财务物资管理,如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
2.5风险防范控制
内部控制应当有全球经济意识,要能敏感地认识到各类新生事物的价值,可以建立新型的资金供给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对资金的需求。但是创新活动具有很大风险,为防止风险、信用风险、合同风险等风险。风险防范是单位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单位应根据不同业务类型建立应对机制和应对措施。论文参考,措施。
3 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建立周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多数是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说成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只在财政资金使用上提出开支范围及审批权限,它只能解决单位内紫金锭使用方向,而不能有效解决资金安全问题。长期以来科研单位的资金都依靠国家拨款,用完可以再要,致使个项目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不住,浪费、重购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出现物资外流事件。
3.2 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薄弱
他们仅把财会科室看作是单位的“钱袋子”,无论支出凭证是否合法合理,只要领导签字就能报销。财会人员未能获得监督管理资金资产的有效权限,财会人员合理建议和监督意见只能起到决策参考的效果,致使一些不合理的开支不能彻底杜绝。一些项目的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不呢个发挥相互制约、共同监督的作用。
3.3 货币资金和资产管理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主要负责人对财物安全负责的意识不强、缺乏明确规范的财务核算及内部审计制度。例如:出入库制度、账实盘点、库存限额、岗位分离,往来账核对等不能有效及时实施;一些科室经常强调科研的特殊性,有的一起未办入库手续就直接投入使用,还有科室强调工作忙,对某些资产长期不盘点,不对账,难免导致部分资产流失。
3.4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
虽然多数单位财会人员的水平都适应本职工作,但是也有部分单位经常出现登记未按法规程序,核算未按正确方法等人为失误,个别财会还出现泄漏财务秘密或造假账申报项目等不良行为,致使财务正常运行受到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会计那种只知道“事后作账”、不管“事前、事中管理”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论文参考,措施。科学单位迫切需要财务人员在资本运作、经营性资产的监管管理等方面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加大会计人员人才培训,尽早建立一套安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4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措施
4.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采用湿度控制的原则
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比较简单,运转环节少,并且多年形成一套固定的工作流程,加上人员结构大多是以“以老带新”,人员流动不像企业那么频繁,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总的来说还是做到比较好的。尽管科研单位经济业务单纯,但是资金来源复杂多样,承受的科研课题涉及国家的各个领域,除了遵守《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外,还需要按照资金来源遵守相关的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每年需要接受多次各个方面的监察审计,不可控因素比较多;加上在投资、融资、租赁、经营等方面都有涉足;这就造成了如果内部控制制度过于严禁,常常会顾此失彼。因此在设计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应该采取适度控制的原则。论文参考,措施。对于投资、融资、租赁、经营等容易出现问题的领域应该采用严加控制原则。
4.2加强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他的核心是“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物资采购业务,批准进行采购与直接办理采购,即属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这两个职务由同一个人担当,即出现该员工既有权决定采购什么,采购多少,又可以决定采购价格、采购时间等,如果没有其他岗位或人员的监督、制约,就容易发生舞弊行为。
4.3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能够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信息,要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需进行的控制。做好财务内部控制,直接的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和财产的安全。建立科学、严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基础。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建立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的制约;2、明确凭单的填制、传递、装订、保管的程序和责任;3、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4、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等。
4.4加强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控制都同样来自单位内部。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结构和风险,内部审计越薄弱内部控制风险越大。内部审计重在检查和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它不是侧重某一活动的评价结果,而是注重建立一种监督机制。建立健立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是预防舞弊、根治腐败的根本策略。内部审计既要监督企业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适应宏观经济目标发展;又要对内当好参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纠正违规、化解风险。管理者应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将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单位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独立于单位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制度,内审部门负责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审查结果向单位最高管理者报告。内部审计工作越仔细,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与可靠性。
综上所述,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但是审计的基础,而且是各项财产的安全保证,是防止贪污和浪费的重要措施,对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合法性起着保证作用,能起到事前预防、事中、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的作用。论文参考,措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有效施行,依赖于农业科研单位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营造的优良控制环境。现代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个先进的内部管理制度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改进法人治理机制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参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5日
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原有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需求。如何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与事业单位的其他部门相比,内部审计相对独立,它能从事业单位全局角度识别和评估风险。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要求,内部审计要积极参与组织的风险管理。因此,借鉴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COSO的ERM框架,使内部审计可以成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者”,在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概述
(一)内部审计概述。审计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其中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属于外部审计,而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都在组织内部。内部审计经历了由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的综合审计四个阶段。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来看,呈现职责范围不断扩大、静态向动态转变的特点。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完全是顺应当时现实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现代事业单位治理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发展演变。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版)》修正了内部审计的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在增加组织价值和完善组织的运营。同时,内部审计有必要采用一种系统和规范的方法来参与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并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过程效率,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根据这种观点,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已经扩展到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程序。因此,现代内部审计既要关注财务数据,还要关注更广泛的经营领域,在指导和监督组织合规经营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人力和资源,参与和改善组织的各项风险管理状况,以期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为组织增加价值。
(二)风险管理概述。风险是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风险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事业单位发生损失,并致使其目标无法实现或降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等特点,是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和规避的。风险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管理,它贯穿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始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价,并使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美国COSO委员会在2004年9月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整体框架》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全面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这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可以借鉴“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从事业单位目标制定一直贯穿到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事业单位的潜在事件和管理风险,使其在事业单位可以接受的风险偏好范围内,从而有效确保事业单位实现既定的目标。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2年的《ERM:Trends and Emerging practices conclude》中指出:“在21世纪,风险管理将会变成组织管理的主要部分,这会影响公司如何被组织委派首席风险长向CEO和董事长报告,同时也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执行。”2005年,罗伯特・R・莫勒尔的《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也认为:“风险管理应该成为内部审计计划评估过程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师要用一个正式的过程来帮助理解风险并尽力将工作集中在高风险领域。”
在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师通过评估组织的内部环境、识别组织的风险事件、检查组织的风险应对措施和评价关键的风险报告,能够使得组织的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组织有效的运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师可以协助组织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战略、指导制定相关的风险应对措施、强化组织对风险的报告,达到更好地为组织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服务的目的。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不损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师不能设定风险偏好,不能对管理层做风险保证,也不能对风险反应进行决策,更不能代表管理层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和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
二、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路径
在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整体框架》中,风险管理包含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要素,这些要素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在ERM框架中,内部审计的职能是“通过检查、评估、报告和建议,来帮助管理层和董事长或审计委员会进行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也可以作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者”,首先从事业单位的风险环境进行评估,然后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最后是做好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工作。
(一)事业单位风险环境分析。环境会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根据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环境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是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等。内部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特点、资产的性质以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人员的道德品质等。
为了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结合事业单位运行目标进行风险环境分析,将事业单位运行目标和阻碍运行目标实现的风险系统地加以联系。内部审计首先要列出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关键性成功因素和可能阻碍成功的风险因素,可以运用SWOT模型、KSF模型将识别的风险因素逐一列出,并从事业单位组织目标的角度分析判断风险因素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同时,建立风险分析矩阵,将事业单位的运行目标与潜在的风险联系起来。
(二)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
1、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风险识别工作。风险识别就是指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确定事业单位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保证风险识别的充分性,保证所有重要的风险都被识别出来。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检查和评估有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对风险的识别、检查,并提出建议,通过取得的证据来评价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全部识别出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因果关系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2、评估风险级别的适当性。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识别所有潜在的重要的风险后,会对这些风险的等级进行测量,也就是对这些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内部审计人员要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再次确认,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并修正不恰当的风险评估结果。
在风险评估的再次确认活动中,内部审计部门要运用管理工具和技术分析风险。首先,要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根据预先确定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而实现对风险有效的计量。评估要注意与事件相关的不利事件;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对比和分析内部审计部门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结论,对风险评估进行再检验,确定其是否恰当。
3、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合理性。在风险被识别和评级以后,就应该采取措施减轻风险,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及增加所期望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组织预先设定的风险偏好,来采纳风险应对的方法。风险应对的方法,有风险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四种。
内部审计部门要对风险管理部门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并评估其是否充分、得当。内部审计师在评估风险应对措施时应考虑以下三方面:(1)采用此种方法的成本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的比较;(2)此风险所致损失的概率和程度的大小;(3)是否具有处理风险的技术。
如果缺乏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加强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从而降低风险损失。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源、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保险等。
4、跟踪与评价风险控制活动。在选择与实施风险应对措施以后,管理者就需要实施控制或其他可减轻风险的活动,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事业单位风险控制是对事业单位整个风险进行控制的活动,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组织,包括:批准与授权、证实、观察、鉴定、协调、经营成果复核和资产实物保全等。
内部审计部门要跟踪风险控制活动,并及时评价风险控制效果。内部审计部门要测试这些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用流程图法和调查表法,将测量结果与高层管理者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如果超出了限度,内部审计部门就应该及时将背离结果向高层管理者汇报,以便于高层管理者决策。
(三)确保信息正确及时地传递与沟通。实现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有效实施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之一,其功能是将事业单位内外部的相关风险管理信息进行确认和传递,以监督事业单位各部门及其成员有效履行各自的职责。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定期的内部报告,将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在事业单位内展示。内部审计部门要保证这些信息能够正确及时地传递给管理部门、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并且就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进行沟通。
三、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内部审计全面融入风险管理。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就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已经不限于监督和评价,而是扩展到了确认和咨询,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将会在竞争中淘汰。现在,事业单位运行环境日益复杂,风险管理在组织管理中非常重要。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扩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积极参与风险管理,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在实践中,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是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将风险管理融入到内部审计的体系中,使得内部审计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够更好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建议与咨询。但是,要严格区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权利与责任。
(二)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这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而组织的风险管理又强调内部审计人员要与事业单位管理层之间进行沟通。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实施建议的“双报告”模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内部审计能够兼顾独立性和客观性。具体而言,就是内部审计部门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事业单位负责人报告。职能性报告关系可以使其不受管理层的影响,而行政上的报告关系则能够取得最高管理层的支持,进而获得被审计部门的合作,还能够避免有关职能部门的干扰。“双报告”模式能够较好地处理内部审计与组织的治理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为有效参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过程,评估和应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不应局限于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应该适当吸收市场专家、计算机专家、管理顾问、工程师、舞弊检查专家等多种专业人才,优化内部审计队伍,满足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需要。同时,在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流动。这样能够使事业单位成员对事业单位范围内风险和控制有关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使得内部审计人员与事业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保证良好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参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应用专业技术知识来预防和减少事业单位的风险,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治理的效果方面发挥咨询和服务作用。这样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胜任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面对事业单位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和日趋复杂的运行环境,要想有效行使风险管理职能,必须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其他数据分析技术;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为了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深入调查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取得被审计部门的理解、参与和合作。在这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事业单位经营风险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其内外部环境中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内部审计人员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玉.IIA“内部审计”定义中文翻译修改说明[J].中国内部审计,2005.9.
[2]王华庆.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张巧良,房亮.内部审计在ERM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理论版),2007.3.
[4]宁静芬.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5]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措施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要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必须建立建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现对单位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管理控制等制定的一系列相互协调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即在单位内部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经济业务实施的会计控制。
《会计法》第一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的交全稳定。财政部的《内部会计规范——基木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也相应地作出了明确规定。
事业单位内控会计制度认识、建立和执行的实际状况方面,总的来说还是较好的。但是,事业单位习惯用经验代替内控制度,对已建立的制度执行不力,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缺乏一定的约束力,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势在必然。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意义
事业单位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旨在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纠错防弊,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促进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事业单位存在经营管理活动就必须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有偏差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业务不够规范,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因领导重视不够,使制度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领导误认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人员的事,出了事以我不懂会计业务为由,一切责任由会计承担。
(二)人员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人员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水平不一,其具体表现为:一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正规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没有提到重要位置,导致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知识掌握的少,执行制度困难;二是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水平,但由于忽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三是有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出现贪污、娜用公款等现象,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三)会计信急失真
一些事业单位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或者为了谋取小集体利益,往往采取随意处置固定资产、偷逃应缴国家税费等办法,要求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甚至采取欺上瞒下的做法,向主管部门或外界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应有保证、同时由于会计人员随意进行会计处理,不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随心所欲地进行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口径不统一会计指标的可比性极差。
(四)会计核算不规范
有些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粗糙,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如有的发票内容笼统,甚至没有售货单位盖章;手续不严密,购买实物的凭证只有领导签批,没有验收人签字,而且有的领导签字过于随意;一些单位甚至自制原始凭证,格式和内容都不规范。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上有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而实际使用着的某些固定资产却尚未作价入账,形成账外资产。另外也存在着不同单位的资产转移,却未办理相应手续,也未反映到业务台账中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措施
(一)健全法规、保障督核体系健康有效
原始凭证是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载明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合法证明,是明确各级经济责任而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依据,在事业单位现实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原始凭证问题并不少见:一是白条白纸或其他非法凭证;二是虚假无效发票;三是原始凭证内容不全手续不完整甚至出现无日期、无经济业务内容、无经办人的发票。因此要改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管理就必须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稽核制度。要从制度上和管理体系上严格把关:一是要建立明确的各级稽核岗位和稽核人员普核责任制,执行对各种凭证的稽核工作,凡需进人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凭证都须首先由楷核员审核并加盖(合规凭证)或(不合规凭证)印章单位规模小会计业务量不大的稽核职能可以由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履行;二是要明确责任凡属经稽核员审核并加盖(合规凭证)的原始凭证如被财政部门和其他政府监督部门查出为不符合非法凭证而受到的经济处罚应由稽核人员负责,责令稽核人员负责协助追查原始凭证问题原因。
(二)明确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
根据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责任,并根据各自的任务与特点划分岗位,即对每一个部门和人员在授予其权利的同时,必须明确其相应的责任,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利,并且要做到责任与利益挂钩、过失与处罚对等。要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配,杜绝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三)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各单位在制定制度时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做到制度切实可行。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效益之比,只要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对那些只在局部发挥作用、影响特定范围的一般控制点,其设立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而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防止由于一般控制点设立过多、手续操作繁杂,造成单位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正常、迅捷地运转。
(四)实施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既包括预算编制,也包括预算的执行、监控以及事后对预算的考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价值和行为的双重管理。多年来,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对预算的要求和管理都不到位,特别是事业单位更是没有实质意义上的预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部门预算的要求逐步提高,逐渐到位。单位的总体目标要靠各项计划去完成,各项计划中预算又是重中之重;单位的经营活动要在收入的预算中得到反映,各项业务活动要在支出的预算中得到落实。
(五)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实践表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它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原始凭证、记帐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等,实施内部审计又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有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或者执行起来有漏洞;甚至有些单位根本就没有内控制度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够。
因此,首先要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2]李定清.事业单位会计新探.财务与会计[J].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3,(4).
[3]尹款梅. 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 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6) .
[4]韦道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 科技与经济, 2005,(4) .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426-02
引言
事业单位经济行为虽然有财政资金供给,不同于企业有追求盈利的动机,但是事业单位仍然涉及到大量的资金交换活动,在我国经济活动中占有着不小的比例。近几年,事业单位的腐败问题有愈演愈烈的倾向,一些领导干部通过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为掩盖自身的腐败行为提供平台,而且这几年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也存在着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所以健全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着保全国有资产、杜绝腐败、提高国有经济运营效率的重要意义。
一、新形势下健全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2007年,我国财政部决定试行公务卡制度,公务卡既具有一般银行卡所具有的授信消费属性,又具有财政财务管理的属性,它作为一种支付管理工具,能够查核行政事业单位的每笔交易,使财政支出行为有据可查、有迹可循。推行公务卡制度有利于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能够有效封住小金库。但是公务卡制度的推行,势必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1.对内部控制建设不够重视,存在部门领导随意干涉会计核算的现象
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认为单位业务简单,资金管理无足轻重,忽视内部控制建设,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对自己权力的束缚。或者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而疏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对领导的监督制约力度不够,原始凭证的报销有时凭领导的一句话、一句签字就予以通过,随意干涉会计核算,领导的个人主观意志就决定了财务资金运行的现象比较普遍。
2.内部控制贯彻落实不力,内部牵制制度和复核审批制度执行缺位
有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内部牵制制度和复核审批制度执行缺位,没有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经济业务审批人员、经办人员、出纳、会计、和档案管理人员岗位没有做到职务分离,导致责任不明确,内部牵制制度形同虚设,使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导致资金容易被非法挪用。而且有的事业单位存在着复核审批制度缺位的现象,经费开支标准、资金授权标准等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使资金的支取混乱,现金管理失控,造成了资金使用的浪费和预算执行失控。
3.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力
有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非常不规范,表现在固定资产只有总账,而没有具体的明细账,没有固定资产卡片登记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更别说固定资产管理的电算化。这样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资产晴况混乱,极易导致固定资产流失。而且针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新增固定资产没有马上入账,形成了帐外资产。而且有些单位还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定期的资产盘点和固定资产调拨手续没有得到执行,容易导致固定资产流失。
4.缺乏内部审计制度
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即使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也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审计主要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相关资料进行,而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审计无从谈起。外部审计监督方面,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间的监督信息缺乏横向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对行政事业单位做不到全方位的审计监督。
三、提高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的策略
1.提升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独立性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重视提升领导干部的内部控制意识,使其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认识到内部控制既是对单位财务活动正常运行的保驾护航,是国家资产资金的保全措施,也是对领导干部自身的保护。应当定期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分管财务的领导进行培训,讲解内部控制、财务审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及财会方面的知识。
同时要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独立地位,要求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和内部控制原则行事,杜绝领导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不正当干预。对事业单位经济票据的审核,不仅要审核领导干部的签字手续,更要重视审核票据自身的是否真实、合理、合法。在审计方面,增加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审计,不仅要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也要进行任中审计。在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上,要增加对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及执行情况的考核。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岗位设置科学化
内部控制制度是对单位整个经济运行活动全程实施的动态监督和控制,通过对人员增减情况、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能够总结工作中的错误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在内部控制的制定和执行中,应当重视三个原则:一是要重点强调事前的预防控制,事后控制应当放在辅助位置,事前控制是最有效率,并且能够有效杜绝不法行为;二是要重视程序上的制约,主要业务流程,一定要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特别是在采购、招投标、投资、追加预算等方面;三是要建立以检查为重点的治理制度,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加强以结算中心为主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的执行,还要促进岗位设置的科学化,实行不相容岗位的职位分离制度,业务经办与会计核算、财产保管与会计核算、出纳与会计、出纳与票据管理、预算申请与预算审批、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的分离等;
内部授权审批制度也要完善和健全,明确审批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等,相关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处理业务。对于超越授权范围的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提出异议,并拒绝办理,及时向责任领导汇报。
3.强化会计核算的沟通
信息和沟通是内部控制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完备的信息处理系统必不可少,不仅包括来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信息,也要处理来自外部的各种行政信息。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信息处理系统,包括管理层制定的自上而下政令的有效传达和基层向高层的信息反馈,其中会计核算部门和会计主体单位的沟通非常重要,尤其在财政支出公务卡制度的推行环境下,会计核算中心应当与会计主体单位就本单位的经济业务做好充分信息沟通,才能有效解决财政资金会计核算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资产账物不符、账物分离的问题。
4.开展内部审计制度并加强执行
我国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审部门,建立定期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和缺陷,并加以解决和改进。财政部门应当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运行加以指导和检查,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监督。内审部分发现单位不符合会计法、预算法及内部控制条例的经济行为,应及时提出警告,加以告诫,责令改正。
5.加强预算的控制作用和固定资产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