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8: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吉林水利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风水从字面上可以分为“风”和“水”2个部分。风水理论是一门结合了水文地质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学以及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的自然科学。风水理论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阴阳、五行和干支生肖。其中,阴阳最早起源于夏朝。从来自阳光的向背角度而言,物体背阴的一面称为“阴”,物体向阳的一面称为“阳”。通过进一步延伸,阴阳概念可以解释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所有现象。阴阳规律可以归纳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正反2个方面,即阴与阳,阴阳现象是无处不在的。五行的说法最早见于董仲舒的《尚书》,认为客观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组成。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5种元素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的规律是相生相克。干支生肖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在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中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的说法。其中,十天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十二种动物,则为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和地支具有相同的特性,即相冲相克。从阴阳、五行以及干支生肖来看,我国的传统风水理论思想主要是将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系统是以人类为主体,包含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天人合一”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传统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体地表现为,通过对景观的整体性把握,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同时,“天人合一”还体现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比如,在公园景观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公园内各种各样的物种,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注意到物种的特点。对一些大树进行单独种植时,要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以保证物种能够正常生长,比如银杏、皂角树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规划中,则良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选址方面,相关专家通过观察山水环境以及水文环境等因素,确定该处环境的“吉凶”。该地的主体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内有树林、河水,是一块“风水宝地”。其中,大型生态走廊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热岛效应。湿地系统的营造和水循环系统的设计,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2.2阴阳平衡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阴阳平衡包含了对立统一的哲学辩证思想。其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表现为,充分利用不同属性的景观,进行有机搭配,从而使不同的景观之间形成一种整体美感。这一原则具体表现为景观主题的表达:高雅与通俗;表现手法:疏与密、虚与实;结构组织:繁杂与单纯等。比如,南昌人民公园中植物景观的设计。阳性树种喜光,并且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够茂盛生长;相反,阴性树种喜阴,不需要太多光照。因此,该公园景观设计人员在了解这一属性之后,将桃树种植在向阳面,云杉种植在向阴面,不仅达到了设计所需要的景观效果,而且还促进了树种的正常生长。常见的喜阴植物还有万年青、绿萝等;喜阳植物还有牡丹、玫瑰、芍药以及等。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物种的习性,合理地选择生长环境。同时,当游客漫步在公园中往往会看到茂密的花丛,也会观赏到稀疏的树林。这种疏与密的结合,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而且还能够给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
2.3五行相生相克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五行相生相克则是指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五行理念来布局,不仅可以改善园林景观的审美效果,而且还能够提高景观的价值功能。比如,在公园中移栽一些松树、葡桃树,能够达到改善环境,调节人们心情的效果。五行中属于火元素的植物有红草、木棉以及红桑等。通过对这些植物的合理搭配,能够调节心脏和神经。同时,五行相克的原则也要求设计师在选择植物造景时,要注意各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相克性。比如,在松树旁边种植葡萄,葡萄就会不结果。
总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注意不同植物生克制化的五行关系,既要营造园林景观的艺术美,又要发挥植物的功能,创造良好的风水环境。
3结语
小编发现很多作者对论文的参考文献都不是很重视,都认为只要把论文的内容写好就可以了,参考文献就随便写几个,这样写出来参考文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本篇主要介绍了盐碱地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盐碱地论文写作时提供方向。
盐碱地论文参考文献:
[1]林岩。盐碱地发展能源作物蓖麻产业的可行性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徐慧。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2.
[3]郑永宏。沧州滨海区盐碱地整理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4]李取生,李秀军,李晓军,王志春,宋长春,章光新。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治理与利用[J].资源科学,2003,01:15-20.
[5]徐慧,黄贤金。土地利用政策与盐碱地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农户参与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3:154-160.
[6]杨福,梁正伟。关于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水稻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方水稻,2007,06:7-12.
[7]张培通,李春宏,郭文琦,张恒友。江苏省构建沿海滩涂盐碱地甜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的设想[J].江西农业学报,2013,02:17-20.
[8]李汶蔚,董先治,陈诗琪,刘美麟,彭梦楠。吉林省盐碱地作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150.
[9]杨富亿,李秀军,王志春,赵春生。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渔业模式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04:183-186.
[10]姜丽芳。盐碱地改造项目绩效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22:17-18.
盐碱地论文参考文献:
[1]赵国臣,郭唏明。吉林省重盐碱地生态农业及人才培养事业科技与示范[J].农村天地,2000,06:32.
[2]秦韧,王学锋,刘树堂。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东营市河口区“上农下渔”改良模式[J].当代生态农业,2005,Z1:32-34.
[3]李彬,王志春,孙志高,陈渊,杨福。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02:154-158.
[4]岳耀杰,张峰,张国明,张化,徐品泓,王静爱。滨海盐碱地利用变化与优化研究--以黄骅市“台田-浅池”模式为例[J].资源科学,2010,03:423-430.
[5]徐仁海。内蒙地区次生盐碱地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水利,1962,09:22-28.
[6]吴宝新。盐碱地水果生产的经济效果[J].新农业,1980,15:26-27.
[7]薛凤霄,阎赞尧。应县盐碱地的综合治理[J].山西农业科学,1983,08:5-6.
[8]付兴国。从土地规划角度谈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资源的开发治理问题[J].河南科技,1983,06:8-11.
[9].东北及内蒙四省区水利科协作盐碱地改良技术讨论会会议纪要[J].内蒙古水利科技,1984,01:2-4.
[10]陈秀玲,方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经济效益[J].中国水利,1984,02:25-26.
[11]伍黎芝,底艳。干旱区盐碱化土地整理工程实证研究--以陕西省蒲城县卤泊滩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农业工程学报,2005,S1:179-182.
[12]金连胜。吴桥县在盐碱地上创出吨粮田[J].河北农业科技,1990,04:5-6.
[13]杨力。辽宁省紫丰葡萄第二次协作网会在省盐碱地所召开[J].盐碱地利用,1986,05:46+6.
[14]尤彩香。大力开发利用沿海盐碱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12,01:10-12.
[15]王文杰,贺海升,祖元刚,赵修华,杨磊,关宇,许慧男,于兴洋。施加改良剂对重度盐碱地盐碱动态及杨树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05:2272-2278.
[16]关元秀,刘高焕,王劲峰。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分区[J].地理学报,2001,02:198-205.
[17]罗廷彬,任崴,谢春虹。新疆盐碱地生物改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干旱区研究,2001,01:46-48.
[18]张建锋,张旭东,周金星,刘国华,李冬雪。世界盐碱地资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06:32-34+111.
盐碱地论文参考文献:
[1]刘阳春,何文寿,何进智,沈振荣。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进展[J].农业科学研究,2007,02:68-71.
[2]李茜,孙兆军,秦萍。宁夏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3:10808-10810+10813.
[3]贺海升,王文杰,朱虹,祖元刚,张衷华,关宇,许慧男,于兴洋。盐碱地土壤改良剂施用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11:5338-5346.
[4]刘建红。盐碱地开发治理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8,12:51-53.
[5]吴立全。盐碱地改良模式现状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2:51-52.
[6]贾广和。盐碱地综合整治与开发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04:112-114.
[7]马奔,黄贤金,陈志刚,吕晓,王佳丽,徐慧,张墨逸。区域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农户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省滨海盐碱区133户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02:202-210.
[8]郭世乾,崔增团,傅亲民。甘肃省盐碱地现状及治理思路与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04:75-79.
[9]牛东玲,王启基。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2,06:449-455.
英文名称: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5888
国内刊号:22-1343/P
邮发代号:12-2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0 背景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城乡规划与管理、自然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等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地学研究走向定量化的科学方法之一,也是水利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水利建设及管理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汛情旱情信息、水质和水量信息、水资源信息和水利工程信息等;另一方面,水利部门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如气象信息、地理环境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共享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信息采集技术在时间、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方面与水利建设各项工作的整体需求已不相适应,质和量两方面也都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水利建设及管理噩需借助3S技术提升水利建设及管理的效率及效益。
1 GPS技术及其应用
1.1 GPS简介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 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目前,由于GPS 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软、硬件的不断完善,传统上以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逐步被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效率、高精度、低费用、易操作的GPS 技术所代替。同时随着GPS 接收机的改进,广域差分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发展和美国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技术的解除,GPS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城市规划、工程测量等领域都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水利、铁路、公路、桥梁及隧道等大型工程控制网的实施均采用了GPS 技术,时至今日,GPS定位技术已经基本上淘汰了用常规测角、测距手段建立大地控制网的方法,其良好的精度、可观的经济效益已为水利建设领域所公认。
1.2 GPS的应用
GPS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很广,如GPS可应用于航测外业控制测量、航摄飞行导航、机载GPS航测等航测成图的各个阶段,同时通过加密测试控制点,可应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简称RTK)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并用于水利工程的施工放样。而与GPS导航和RTK技术相比,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多的是GPS静态定位技术,GPS静态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在精密水利工程测控网布设、城市、矿区和油田地面沉降监测、水库大坝变形监测、同层建筑变形监测、隧道贯通测量等方面,可实现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控制。随着我国A、B 级GPS 控制网的建立,水利部门基于这些GPS控制网提供的高精度平面和高程三维基准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将大大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
2 GIS技术及其应用
2.1 GIS简介
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从20 世纪60 年代至今只有短短的四十多年的时间,但已经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成为地学空间信息分析的基本手段与工具。GIS其技术优势不光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分析、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目前,GIS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及全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以建立各类专业信息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论文格式。
2.2 GIS的应用
GIS是水利信息存储、管理、分析的有力工具,由于水利信息量大繁杂,既有实时数据又有历史数据同时还包含环境数据、经济数据、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等等。存储、管理这么庞杂的数据唯有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胜任,同时借助GIS还可进行水利信息的可视化查询与网上。如在防洪救灾的过程中,可利用GIS进行防洪评估、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及城市防洪管理等等。而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可利用GIS进行水资源信息的空间与属性双向查询、历史数据管理和实时数据的动态加载、水资源信息的时空统计、多种方式的可视化表达及各类信息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过程模拟、区域水资源的空间分析、主要用水户的分布、区域水资源管理模式区划等等,所有这些应用都为合理利用及管理水资源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当然,GIS在水利建设的其他方面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如GIS在水环境及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及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应用等等。
3 RS技术及其应用
3.1 RS简介
RS(RemoteSensing,遥感)技术由于其具有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因而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及应用,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目前,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利用航空遥感进行城市的综合调查,并编制地质、水文、植被、交通、污染、土地利用等专题地图,获取了大量社会与自然环境资料,为城市规划建设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料。随着遥感数据源向着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加之遥感相关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结合GIS 和GPS,必将使RS 技术在工程等领域应用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3.2 RS的应用
随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卫星数据的日益丰富及普及,RS对水利建设及管理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目前RS在水利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水资源监测、水环境监测、旱情监测、水土流失调查、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调查。
3.2.1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地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监测,可实时监测洪水灾害面积。RS和GIS集成能及早预报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为防灾、抗灾提供准确信息。目前,我国各地、各部门已建成洪涝灾情预报系统(如黄河下游洪水预警信息系统),它们将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
3.2.2水资源监测
水资源遥感监测方面,在地表水体提取上,20世纪80年代用近红外遥感图像比较多,而在近10年来则更多地利用SAR图像,提取河流、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遥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可以寻找地下水,通过遥感图像可查明与地貌、岩溶地貌、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有密切联系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物探结果,可较准确地评价地下水资源。重视遥感资料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分析是我国用遥感调查裂隙水准确率较高的原因。此外,主动微波遥感对地面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发现地下古河网的踪迹,寻找地下潜水层。另外,遥感对雪盖范围、雪的状态以及雪盖融雪程度的监测十分有效。近年来,用SAR对雪盖厚度的测定有了新进展,从而对雪盖水当量的估算更加精确。论文格式。对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成功预测与1997年冬和1998年春用遥感手段对青藏高原积雪的监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融雪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遥感是冰川、融雪水资源调查最为有效的手段。
3.2.3 水环境监测
利用航空红外扫描图像可以确定热电厂排水口外的水体升温及其空间分布,利用SAR图像或红外扫描仪确定海面油污染的范围和油膜的厚度,利用TM图像确定水生物(藻类)、赤潮的范围等等,都是在水环境监测领域应用遥感技术的例子。在水质遥感监测方面,近几年来,对构成水的质量的一些要素进行定量监测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步,这些要素包括浑浊度、总悬移质泥沙含量、PH值、总含氮量等等。
3.2.4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调查
遥感技术的优势之一是能够监测动态变化。几十年前的遥感影像可以真实、具体、形象地反映当时的下垫面情况。因此在河道、河口等的动态监测中遥感是首选工具,河道与河口的泥沙淤积以及引起的相应河势变化对防洪、航运等都至关重要。遥感在悬移质泥沙分布和河势监测中的应用也有技术优势。我国利用卫星遥感信息监测河道变化、预测河道发展趋势,并应用到水利规划、航道开发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尤其是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遥感调查工作。
3.2.5 水土流失调查
近年来,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侵蚀评价在区域监测中得以实现,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又为较大范围的空间分析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技术手段,人们可以利用矢量和栅格两种类型的空间数据分析侵蚀因子的属性、数量值及其空间分布,进而评价侵蚀的类型、程度以及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侵蚀的分布规律。这就在技术、方法乃至理论上深化了区域土壤侵蚀监测的研究。论文格式。
4 结束语
当前在水利应用方面,3S(GPS、GIS、RS)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外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3S集成技术”已经在“全国江河洪水调度模拟系统”、“广西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系统”、“广西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天津城市防洪信息系统”、“天津引滦入港供水管道系统”及其他应用系统中得到充分应用。不可否认的是,国内GIS技术在水利方面的应用起步相对较早,但大部分只局限于二维的电子地图,并未形成一定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只起到防汛分析的功能。国外,在防汛方面作了相当大的工作,并为此开发出相应的GIS 系统以解决科学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而GPS、RS在水利中应用则相对较少。
“数字水利”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水利”离不开3S技术。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汛抗旱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不仅弥补了地面观测信息的不足,而且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性。GIS 的应用,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而GPS技术在水利的监测应用方面可提供精确、可靠、及时的信息。因此3S技术是“数字水利”的重要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绍铨,张华海等. GPS 测量原理及应用[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
[2] 邬伦,刘瑜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3] 梅安新,彭望禄等. 遥感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4] 翟天放. GIS技术在吉林省水利地理信息平台中的应用[J]. 吉林水利,2006,(05)
[5] 王孟樵. GPS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 四川水利,2005,(01)
[6] 佟祥明. 3S 集成技术在“数字水利“中的应用[J]. 广西水利水电,2005,(03)
论文摘要:本文研究了水利施工项目中项目经理部的管理,结合水利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对目前水利施工企业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三方面的关键问题,即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和经理部的设置。
水利施工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过程中合理地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水利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前提和保证。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班子,作为加强施工项目管理的“龙头”。选拔一个担纲人物一一优秀的项目经理对于施工项目管理十分重要;一个好的项目经理部,可以完成项目管理目标、凝聚管理人员的力量并调动其积极性、有效地应付环境的变化、促进管理人员的合作、形成组织力、使组织系统正常运转。
1.项目经理的设置
施工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施工项目上的授权人,是施工项目管理实施阶段全面负责的管理者,在整个施工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确立施工项目经理的地位是搞好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施工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施工项目上负责管理和合同履行的授权人,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第一责任人;施工项目经理是协调各方面关系,使之相互密切协作、配合的桥梁和纽带;施工项目经理对项目实施进行控制,是各种信息的集散中心;施工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责、权、利的主体。
目前在国有水利施工企业中,因项目经理的权限较小,管理的面较大,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久而久之,工作积极性下降,项目经理队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项目经理的利益应体现合理激励的原则。具体奖惩措施的制订,应结合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特点来定,应突出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在保证工期、质量、安全等目标和按时完成项目目标管理责任书的情况下,节余成本的30%作为项目经理部的奖金额度,其中建筑物工程节余的40%作为项目经理部的奖金额度(建筑物工程界定是建筑物预算额占总工程预算额的70%以上)。项目经理的奖金为项目经理部其他成员平均奖的3倍。节余成本的70%(建筑物工程节余成本的60%)上缴总公司或分公司。奖金须在本工程已完工帐清且经审计无误,由直接上级领导签字后发放。如果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现场标准化目标任何一项没能实现和项目经理聘任书不按时签订,依据总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对项目经理给予经济罚款,造成严重损失者将追究项目经理及当事人的责任。
选择施工项目经理应坚持三个基本点:一是选择的方式必须有利于选聘适合项目管理的人担任项目经理;二是产生的程序必须具有一定的资质审查和监督机制;三是最后决定人选必须按照“党委把关、经理聘任”的原则由企业经理任命。项目经理必须是取得建设部项目经理培训合格证书、具有相应的项目经理资质、高度的政治觉悟、丰富的专业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取得项目经理资格证书,是任项目经理的首要条件。另外,企业选聘项目经理时,不仅要看其是否具有项目经理资格证书,还要具体考察项目经理的能力。项目经理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能力=知识+经验+个人素质。
2.项目总工的设置
水利工程施工专业性很强,经常是在河流上进行施工,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同时水利工程技术工种多,施工强度高,环境干扰严重,必须反复比较论证和优选施工方案才能保证施工质量。这些水利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必须组建技术和管理实力强的项目部才能顺利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实现项目管理的各项目标。项目总工是项目经理部中的技术负责人,在项目技术方面起主导作用,他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项目的成败也非常关键。
3.项目经理部的设置
组织形式的选定,对项目经理部发管理效率有极大影响。项目组织机构设置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不同生产工艺特点,不同的外部条件,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形式。选择什么样的项目组织形式,应由企业做出决策。要将企业的素质、任务、条件、基础,同施工项目的规模性质、内容、要求的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分析。选择最适宜的项目组织形式,不能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盲目做出决策。一般说来,可按下列思路选择项目组织形式:
首先要从企业本身的具体情况出发,大型企业人员素质较好、管理基础强、承担任务复杂而业务综合性强,应该考虑以选择矩阵式、工作队式、事业部式的项目组织形式;而小型企业,任务单一、管理基础薄弱、人员素质较差的企业,应该考虑以部门控制式为主。
其次,从项目角度来看,大型复杂项目,多部门、多领域、多技术、多工种配合的项目,选择项目经理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项目,应该考虑以选择矩阵式、混合工作队为主,如对于水库枢纽除险加固、水电站等工程,一个项目往往同时包含导流、围堰、土石方开挖、坝体填筑碾压、灌浆、钢筋混凝土闸室、深基础厂房等众多类型水工建筑物,技术复杂,工种工序交叉,工期紧,应采用矩阵式或工作队式项目组织形式,以充分发挥水利专业施工队伍的技术优势。而简单项目、小型项目、承包内容专一的项目则应以部门控制式为主,如对渠道工程、管道安装等采用部门控制式组织形式,组织精干的小团队,快捷灵活地进行项目管理。
在近几年的项目法施工的实践当中,混合工作队式的组织结构成为了水利施工企业最常见和采用的模式之一,其组建方法一般是由企业任命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负责从企业职能部门抽调或招聘所需人才和队伍,组成混合工作队,所有人员在项目建设期间归项目经理领导指挥,暂不属原部门管理,当项目结束后又回归到原部门。这种组织结构的最突出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总部控制着整个企业的重大决策和战略目标,各个项目部独立经营。与职能式组织结构相比较,其组织领导方式实现了从集权制迈向分权制的一种改革。它的优点是:组织结构严谨、稳固,职能部门责权明确,管理层次分明,项目部成员相对稳定,利于统一指挥和管理,能有效控制资源,有良好形象信誉。
参考文献:
拉林河是松花江右岸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的白石砬子山,流域面积19200km2,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省际界河,其中属于黑龙江省的流域面积为10600km2,河源海拔高程1698m。
该流域东南高、西北低,是黑龙江省的主要暴雨中心之一。流域内山高林密,多生长杨、桦、榆等阔叶林,土层较薄。流域呈圆形状,河谷多呈V或U型窄深河谷,汇流历时短,水位暴涨暴落,属典型的山溪性河流。
磨盘山水库位于拉林河干流上游,在五常市沙河子镇磨盘山村东南2km处,地理位置E127。42、N44~24。控制流域面积115t。至河口343km,至下游五常水文站106km。水库上游高山峻岭,森林茂盛,主要河流有拉林河、大沙河、三岔河、大石头河、黄泥河等。水库下游有大支流:右岸有牛亡牛河,流域面积5300km2;左岸有溪浪河和卡岔河,流域面积分别为3040kIII2和3085。
1.1降水特征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59.8mm,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历年最大降水量为1980年1041.4mm,历年最小为1979年581.9nlm,相差1.79倍。本站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多年平均69月降水量为529.1nlm,约占年降水量的70%。历年最大6~9月降水量778.1mm(1960年),历年最小6~9月降水量351.9mm(1978年),历年最大月降水量330.6mm(1954年8月),历年最大日降水量113.3mm(1956年8月613),历年最大1h降水量46.6mm(1988年8月3日14时)。
1.2洪水特征
磨盘山水库洪水为典型的雨洪径流,年最大洪峰集中出现在汛期6—9月,尤以7—8月最为集中,78月出现年最大洪峰的概率为60%。
磨盘山水库洪水多单一峰,洪峰停留时间可分为两种情况:
(1)2004年9月28日前洪峰滞留时间为1l1左右。
(2)2004年9月28日水库大坝合拢后,自2005年凌汛至夏汛,由于水库泄流只靠导流洞,最大泄流能力只有110m3/s左右,个别有双峰型,一次洪水历时7d左右,洪水总量多集中在1—3d内。
历史洪水(1932—2008年)。历史洪水排序表见表1。
2洪水预报经验分析
磨盘山水库洪水预报方案主要采用降雨径流预报方案,本次分析采用19532004年的有代表性资料。
2.1产流方式
磨盘山水库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59.8him,多年平均径流深476.7mm,年径流系数为0.63。次洪平均径流系数为O.56。汛期由于降雨入渗影响,本流域地下水埋深较浅,暴雨洪水峰型尖瘦,次洪过程呈现涨洪陡、落洪缓的偏态型。一次洪水过程地下水比重均占总径流量的10%一20%,退水时段持续颇长,由此可以确定本流域产流方式是以蓄满产流为主,产流量计算采用降雨径流经验相关法。
2.2产流参数的确定
2.2.1的确定
由前期雨量计算,也称前期影响雨量,为土壤湿度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Po-l+l=(Pl+P)
设每年5月1日=30,用公式Pm+1=K(+P1进行逐日推算。每次洪水资料,则用水库流域内水文自动测报系统14个遥测雨量站算术平均值为流域前期影响雨量的计算依据,并以,一为上限控制。
2.2.2,一的确定
由于该流域汛期降雨集中而又连续,流量过程多为连续峰,因此,选择完全满足推算k条件的资料比较困难,推求的,一可能存在一定误差,由《黑龙江省产流参数的地区规律》一文可知,拉林河流域,一为90mm,故此方案中仍取90mm。
2.2.3值的确定
根据建库前沈家营站1953~1974年实测水面蒸发资料计算各月蒸发量均值见表2。
为了计算,值采用固定系数为0.93。
2.3一次洪水径流深总的推求
2.3.1退水曲线的形式选取多次峰后基本无雨的径流过程点绘关系曲线图,综合出£退水曲线。由于本流域平均坡降较大,洪水具有明显暴涨暴落的特点,峰后退水段只有当地表径流终止后才渐变缓,故退水曲线可选在较小流量以下部分。退水曲线与本次洪水过程起涨流量Q起有较密切的关系,当起涨流量较大时,表明前次地下径流在本次洪水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本次洪水退水愈慢。反之若起涨流量愈小,本次洪水退水愈快。
2.3.2基流
基流是深层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量,根据对历年畅流期最小流量分析确定为l5m3/s,在洪水后或较丰水期则确定为20I3/s、30m3/s。
2.3.3R蘸的推求
采用水平直线分割基流,再将连续洪峰按所选退水曲线割去前期退水,即得本次降雨相应的径流深Rg。采用下式来计算
尺总=∑Q×/XtX3.6/F×1000
2.4降雨径流相关图分析
拟定的PPoR及P+R相关图,高水点子少,由于一般多为复式峰,低水点子较乱,因56月的洪水由于地表尚未完全解冻,使径流深偏大,再者5月1日Pn定30rnm也影响5~6月的洪水预报精度。
2.5建库后汇流分析
自20032008年的19次洪水过程统计中,只有“04一077—24”洪水相对较大,就以此次洪水为例来分析各入库控制站及磨盘山水库的汇流情况。各入库控制站汇流情况:
亮甸子水文站2004年7月24日2时14分降雨停止24日8时出现洪峰,汇流时间接近6h。
王家街水文站2004年7月24日1时31分降雨停止24日9时出现洪峰,汇流时间为8h30min。
大新屯水文站2004年7月24日1时08分降雨停止24日7时出现洪峰,汇流时间接近6h。
2.6突出点据分析
“88—07一l8”号洪水,降雨中心偏下游,使预报径流深偏大。
“88一08—21”号洪水,降雨中心偏下游,使预报径流深偏大。
“00一07—17”号洪水,由于前期较干旱,损失较大,使预报径流深偏大。
3体会
(1)雨量观测为日雨量,人为分析12h单位线有一定误差,所以对预报结果有一定影响。
(2)设每年5月1日为30mm,纯经验性。另外,在计算中取用同一值,累积到后期误差偏大,同样对预报结果有一定影响。
(3)由于考虑地面径流实际过程,本方案汇流单位线净雨深在10.0l左右,未对单位线进行修正。
(4)水库上游各控制站资料年限较短,构不成资料系列,使产、汇流分析计算比较困难,也使预报因子很难选择。
(5)由于流域面积较小、汇流时间短、控制站资料年限短,对预报精度有一定影响。
(6)磨盘山水库实用洪水预报方案将随着资料系列的增长而需逐步加以分析完善。
[参考文献]
[1]葛文军,邢贞相.改进的BP神经网络在洪水过程预报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3):166—167.
[2]关晓芳,历红雨,孙振林.五常市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减灾措施[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6,33(3):92—93.
[3]潘华盛,王春丽,高煜中.山洪灾害发生规律及成因研究[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6,33(1):5—9.
[4]刘守财,毛世峰,孙景路.二门山水库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讨论[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6,33(2):56—57.
[5]马振.振弦式传感器在磨盘山水库大坝渗流观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6):378—379.
[6]谢昆亮,马冲,王宇.哈尔滨市洪涝风险分析与灾情预警[J].水利科技与经济,2O07,13(10):752—753.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2012年粮油高产创建宣传和交流的通知》(吉农农字〔2012〕32号)文件指出,粮油高产创建实施四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抓粮油生产的指挥田,农业部门指导生产的有效抓手,基层农技人员提高本领、施展才能、送科技入户到田的有效平台,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最为直接的有效课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是通过抓点带面推进粮油高产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高产创建的宣传,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知道高产创建应用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高产创建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积极性。要加强技术和经验交流,组织广大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学习典型、推广典型,认真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扎实推进本地高产创建有效开展。
按照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扩大增产模式的推广面积,推进高产创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深入开展,省农委决定在《吉林农业》上半月刊开设“高产创建”专栏,作为高产创建工作宣传和交流的平台,重点宣传和交流各地好的经验做法、技术集成创新、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研究成果(论文)、工作研究和重点工作活动等。
《吉林农业》“高产创建”专栏欢迎参加全省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部门、管理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专家学者和其他人士提供优质稿件,并愿与全省广大农业工作者一起,为推进我省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我省“三农”工作推波助澜。
柳河县高产创建活动起点高、行动快、措施强、效果好。最大限度地确保了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粮食市场供应。柳河县在实施高产创建活动中,按照《国家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柳河县实际情况,提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五结合”措施:
1.与玉米提升工程和水稻振兴工程相结合
高产创建活动示范田、攻关田、核心展示田中的玉米作物,优先享受玉米提升工程中的良种补贴;柳河县水稻振兴工程也筹措资金用于水稻高产活动建设。这两项措施为超额完成高产创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2.与国家五项重大推广技术相结合
全省推广的五项重点推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离子种子处理、农田统一灭鼠、地膜覆盖玉米全部应用到高产创建活动中去,不仅更好地完成了五项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也为高产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3.与现代化教育培训措施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产创建活动技术培训工作,柳河县在实施高产创建活动中,建立了电教办公室,添置了科技直通车和各项多媒体设施。在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中,印制培训教材、制作多媒体、发放彩色图纸,使农民的培训更直观、更立体,大大提高了农民参加高产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4.与高科技人才技术相结合
聘请省高级专家开展实地考察高产创建攻关田、核心展示田的土壤类型、地形、气候、交通等实施条件,为更好地完成高产攻关田、核心展示田建设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聘请专家,建立田间学校,使专家深入田间,为农民排忧解难。
5.与农田水利基础措施相结合
论文摘要:本文吉林省电子政务的业务组织结构、功能需求两方面对吉林省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为相关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吉林省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一)业务组织结构
吉林省政府系统共涉及9个市州、60个县区、162个部门和单位。
(二)业务功能需求
技术方案包括各平台的构成、体系结构、各平台间和平台内各子系统间的互操作性,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模式,充分体现全网内统一用户管理、授权访问模式,统一政务元数据、数据共享与交换标准、统一信息安全标准,以及数据的集中备份管理原则。
二、吉林省应急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任务及原则
(一)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基础支撑系统,包括完善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备用应急指挥中心、数据网络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移动指挥车系统、备份及灾备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等。
二是建立数据库系统,包括:历史事件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自然人和法人信息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等系统。
三是建立综合应用系统,包括:信息报送、预测预警系统、预案管理系统、GIS/GPS、会商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信息系统、应急评估管理等系统。
四是要实现与国家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并逐步、分阶段接入各市(州)、县(市)应急平台及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
(二)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建设
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按照预防预警、快速响应、指挥调度有利、处置妥当有效的要求,结合应急指挥处置的全过程,对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进行科学规划。
2.资源整合、加强应用
按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各专业部门现有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以及现有的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建设全省应急平台体系;要注重内容、讲求实效,避免只重视平台硬件,忽视信息内容建设,优先解决应急信息收集、指挥通信保障等突出问题,重点加强指挥调度、现场指挥、会议系统和信息采集、决策支持应用系统建设。
3.分级管理,平战结合
按照分级建设思路,省应急平台注重基础硬件设施、基础数据库建设,抽取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各类信息,并根据应急管理的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各地、各部门负责各自专业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负责专业基础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工作。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应急指挥场所
1.应急指挥厅
(1)实现视频会议及应急指挥调度;
(2)实现采用各种标准接口接入的多路异种图像的综合显示功能;
(3)实现坐席控制台的图像与大屏幕显示的图像同步;
(4)具备会议扩音、背景音乐、背景广播的功能;
(5)照明应达到应急指挥中心工作、视频会议对照度的标准;
(6)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2.领导会商室
(1)现场会议摄像功能、音响系统;
(2)多路异种视频信号的显示、切换、控制管理功能;
(3)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提供无线局域网覆盖;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3.专家工作室
(1)视频会议及应急指挥调度功能;
(2)现场会议摄像功能、音响系统;
(3)多路异种视频信号的显示、切换、控制管理功能;
(4)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提供无线局域网覆盖;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
1.通讯指挥调度
有线调度采用CTI技术把计算机与程控调度交换机集成,将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急指挥中心的有线调度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通过省应急中心系统将业务相关的电话按照单位的层次关系用图形化界面表示出来,指挥人员只需在调度界面进行点选,系统就能够在CTI服务程序的支持下进行各种有线调度操作。
2.计算机网络系统
我省应急平台信息网络系统纵向已连接国务院办公厅、市(州)、县(市)政府应急机构,横向已连接省公安厅、卫生厅、水利厅、交通厅、地震局、气象局等应急部门。
3.图像监控系统
图像监控系统建设的重点初步确定为对公安厅、气象局等部门监控点视频图像进行抽取、整合,汇接至省应急指挥中心。同时,预留与其他部门的接口。系统应与专业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同时,具有选择图像信息传送至国务院应急办的功能。
4.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的主会场在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主会场具有多部摄像机,通过视频矩阵接入到视频会议系统,各摄像机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换到视频会议系统中,各会场的画面可以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并与计算机系统连接,实现与各专业指挥中心会场的共享。
5.安全系统
要全面考虑安全支撑系统,既涉及到各种硬件通信设施和各种服务器、终端设备的安全,又涉及到各种系统软件、通用应用软件和自行开发的应用程序的安全;既涉及各种信息安全技术本身,也涉及保障这些安全技术顺利实施的各种安全管理
(三)数据库系统建设
吉林省应急平台数据库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基础信息数据库
包括应急救援队伍、物资、通信、医疗、资金等应急资源信息,专家信息、特别重大危险源、全省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等。
2.空间信息数据库
包括基础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地下管线数据、地质数据、地籍数据、房地产数据、专业图层数据以及相应的属性数据等。就数据形式而言,空间数据最主要的是数字基础地形图(DL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
3.信息接报处置数据库
主要储存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数据信息,由各地、各有关部门通过应急信息报送系统通过网络及时上报到省应急平台,并储存应急事件处置过程的相关信息。
四、结束语
下一步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修改、扩充与完善已设计好的方案,利用知识管理的指导思想来促进电子政务更好的发展。(长春大学;吉林;长春;130031)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干旱是制约泰来县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介绍泰来县旱灾情况、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情况及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工程建设对本县抗旱及其他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全县辖8镇2乡,83个行政村,532个自然屯。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8万人。全县总幅员面积3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1.5万亩、草原109万亩。境内有“一江五河”(嫩江、托力河、二龙涛河、呼尔达河、小绰尔河、乌裕尔河)、374个泡沼。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2.37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3.22亿立方米。全县水源充沛,地表和地下水贮量非常丰富,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0-30mm,年径流量0.78亿立方米,过境河流嫩江多年通过我县水量241.82亿立方米,大绰尔河年平均引水0.7亿立方米,年可开采地下水量为3.70亿立方米。
二、旱灾情况
泰来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风大,夏季高温少雨,秋季干燥多风,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392.6毫米,且雨量分布不均,80%集中在6、7、8月份。年均蒸发量1717.1毫米,是年均降雨量的4.4倍。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在20天以上,最大风力达12级,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区。自1949年-2006年58年中,我县发生旱灾48年,春旱连夏旱20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几乎年年春旱,特别是自2000-2006年,旱情越来越严重,春旱连伏旱,夏旱连秋吊。一是2000-2004年,五年降雨量分别为217.1毫米、189.2毫米、310毫米、385.8毫米和194.2毫米,分别比历年平均降水少175.5毫米、203.4毫米、82.6毫米、6.8毫米和188.4毫米。2000年以来,高温少雨导致我县连续特大旱灾,旱灾面积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是连续干旱使全县土壤墒情降到历史最低点,我县岗地、平地、洼地10-30厘米耕层土壤含水量只有6.9-12.7%。三是全县地表水蓄积量急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较大。除嫩江、托力河和少数几个泡沼外,其它河流、水库和泡沼全部干涸,正常年份全县374个泡沼蓄水可达1.4亿立方米,但现在蓄水量不足0.2亿立方米。由于干旱,自建国以来,我县累计作物受旱面积3419万亩,受灾面积2760万亩,成灾面积2129万亩,绝收面积363万亩,旱灾共造成损失粮食136万吨,经济作物损失9.9亿元。2004年作物受旱面积达182.9万亩,成灾面积155.6万亩,绝收面积80.5万亩,损失粮食24.15万吨,经济作物损失2.7亿元,草场受旱面积109万亩,其中70万亩返青后干枯,林业受旱面积50万亩,导致新植林的成活率仅为45%。2005年作物受旱面积达100万亩,成灾面积75.8万亩,绝收面积30.2万亩,损失粮食12.5万吨,经济作物损失0.31亿元。2006年作物受旱面积达150万亩,2007年旱灾面积71万亩,绝产面积15万亩。
三、规划依据及工程概述
干旱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最主要因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县的干旱问题,县委、县政府从我县水资源条件出发,依据通过水利部和省水利厅专家审查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抗旱总体规划报告》(2002年10月),委托齐齐哈尔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2003年11月)和《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位于泰来县中南部,行政区划包括江桥镇、平洋镇、克利镇、胜利乡、泰来镇、宁姜乡等6个乡(镇),23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70万亩,其中耕地75.2万亩,总人口11.28万人。
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从嫩江取水。工程有灌溉和引洪两项任务,提水灌溉水田8万亩,旱田22万亩,解决抗旱水源27万亩,提水流量20m3/s;引洪水到宏胜水库及周围湿地,年最大自流引水量1.084亿m3。
引水工程渠首位于江桥水文站上游约6km,嫩江与绰尔河交汇处的杏花山开山口。嫩江水资源比较丰富,根据江桥水文站45年径流系列(用水还原为天然径流)进行分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25.3×108m3,(多年平均流量为714m3/s),年径流CV=0.46,P=75%的年径流量为149×108m3。
本区地势由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地形坡降1/3000-1/7000,北部较平坦,南部遍布泡沼、湿地及沙岗。
干旱是本区主要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地下水位降低,灌溉水严重不足,草原、苇地退化,土壤沙化、盐碱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民生活水平很低,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四、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2007年,我县先后完成了《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和技术审查工作,完成了《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水土保持论证等六个相关论证。省水利厅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具了审查意见,项目土地预审和水资源论证分别得到省国土资源厅、松辽水利委员会批复。2007年11月,省水利厅将项目建议书报水利部审查。2008年1月,水利部委托松辽委对该项目进行了立项审查并提出核批意见后,2008年6月水利部商同国家发改委同意该项目由我省发改委立项审批。2008年8月,省发改委先后批复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省水利厅批复了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项目渠首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8年9月20日工程正式开工。
五、工程建设其他意义
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建成后除可以解决本区农业用水解决干旱问题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引水工程是泰来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各种经济的需要
目前泰来县中南部地区耕地面积75.2万亩,主要以旱田为主,种植结构为玉米、高粱、绿豆等低附加值农作物。引水工程实施后,可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湿,退耕还草,以草原为中心发展畜牧业,以水面为中心发展畜禽养殖业,促进各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引水工程可为泰来县中东部补充地下水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降水偏少,地下水呈逐年下降趋势,据1995年至2001年对泰来县城周边6眼井(好新白庙子、宏升郑家屯、街基绿化、胜利五家子、平洋镇、泰来镇)实际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46m,极值最大降深达2.13m,致使该区20%的农田井抽不上水,60%的农田井抽水量不足,因此实施引水工程,将嫩江水引入该区的湖泡中,补充地下水。
(三)引水工程充分利用了现有工程
引水工程输水渠道利用已建江桥灌区灌溉渠道,进行整修扩建,引嫩江水入宏胜水库等库泡,进行调蓄,减少工程占地。
(四)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