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9: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民间艺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观念艺术,因此,色彩更是观念上的。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使得民间艺术中色彩表现出了很强的审美特征和感情特征,这从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所谓观念,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被淳朴的理解为吸福纳祥,消灾辟邪等传统的世俗目的。从而形成了民间艺术中火红喜庆的特色。很多的词语如万紫千红表现着喜庆吉祥的含义,还有很多描述色彩的词语,一般来说都是图个吉利,很多的描述色彩的词汇已经成为观念上的造型语言,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其在陶瓷艺术品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陶瓷设计将本民族的观念和信仰加之其中,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大大超出单纯色彩所能传达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色达意”的效果。
二、民族艺术在陶瓷艺术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对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和促进作用。比如:剪纸、漆器工艺、编制、绣花、彩绘等等都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我们必须加以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中有非常多的图案,每种纹样,每一幅画都不是单单存在着的,其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美丽的色彩图案,而是蕴含在其中很厚的文化气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中,其不断被传承和发展,一路上记录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坎坷经历,与外部民族交流的成果。就像一本历史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和文化内涵还需要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挖掘。在陶瓷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将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图案植入其中加以利用,以提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通过刻、划、剔、釉色等传统工艺程序,让陶瓷艺术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感召力。这种将民族美术语言与价值实践统一起来的活动是一种装饰艺术,是民族艺术图案的传承和创造应用,充分体现了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精神。所谓剪纸艺术,其包含的领域非常广泛,有着很多的表现手法,比如:阳剪法、阴剪法、剪影法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些美妙的神话传说。剪纸艺术中多样的题材包罗万象,其中很多不单单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和描绘,而是具有很多特定的含义,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剪纸艺术运用到陶瓷设计中,最早是出现在晚唐时期。通过两次釉色而烧制成的陶瓷制品,呈现出有层次感的花纹,具有剪纸的效果,其画面有层次感,视觉效果很好。现代艺术家们通过一些新的方法将剪纸和陶瓷结合到一起,然后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造出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结合了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思维途径。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语言更是艺术的语言,人们可以将感情寄托其中,将生活中感情物化。成为劳动者和造物者通透的桥梁和纽带,把人类的创造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民间艺术是一种和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创造方式,可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社会生活。民族艺术的创作和思维方式、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式也独具特色。一般来说陶瓷艺术和民间艺术史同根的,在原始社会中陶片上的各种图案、符号,具有标记某种意义的作用。由于民间艺术所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可以为陶瓷艺术品的设计提供极其丰富的养分和经验借鉴。
三、吉祥图案的寓意
所谓吉祥,意为美好的预兆,吉就是福善的事情,祥就是嘉庆的象征。吉祥的图案可以使用花鸟、走兽、人物以及一些吉祥的文字。这些文字可以是吉语、谚语甚至是一些神话故事为题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比拟、象征、双关、隐喻等修辞手法,形成“一语一图”的民族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展现人们的幸福快乐,还可以寄托愁思,表达对长寿的向往,以及各种吉祥喜庆的理想。可以这样说,吉祥在我国是一个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主题,同时在陶瓷艺术的设计中吉祥必须体现出来,很多艺术家通过谐音、比拟、寓意等表现手法,来展示现代陶瓷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现代活力特征。所谓象征,就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态、色彩、习性等,使用其相似或者相近的含义。比如:鸳鸯象征着爱情,牡丹象征着富贵,竹子象征着君子,莲花象征着高洁等等。谐音原本是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民间通过谐音的方式表达吉祥,比如:在结婚的时候,会有枣,寓意为“早生贵子”,人们在吃饭的时候通常会有鱼,其寓意为“年年有余”,年糕的糕与“高”谐音,有步步高升的寓意。
陶瓷绘画艺术从其本质上进行分析,其是在陶瓷这个载体上进行绘画而形成的艺术,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不同,陶瓷绘画主要是以陶瓷为载体,将绘画工艺呈现出来,陶瓷绘画主要是以线条、色彩为主进行图形的构造,与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精神。中国陶瓷绘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第一,花鸟;第二,人物;第三,山水。在中国陶瓷绘画内容中呈现出来的这三种内容,在陶瓷绘画中,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在中国历史中的石器时代,花鸟等图案出现时期,将石器时代的神秘的宗教图腾精神呈现出来。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艺术意境,虽然山水画受到中国水墨的影响,但是在陶瓷绘画中,山水绘画也呈现出来了一定的民间意味,是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是人们的自我意识,也是人们希望的寄托。从中国历史进行分析,陶瓷绘画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陶瓷的制作艺术、陶瓷绘画艺术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这一时期,创造出了非常多精美的陶瓷艺术工艺品。从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进行分析,明清时期产生的陶瓷绘画艺术品种类、花样繁多,其中最为主要有青花绘画、五彩绘画等。陶瓷绘画在明清两个时代中的发展,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在明朝初期,陶瓷绘画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陶瓷绘画中的纹饰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元朝陶瓷绘画的风格,例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纹饰纤细,以淡雅、沉静为主。明朝嘉靖时期,彩陶发展到巅峰时期,陶瓷绘画纹饰鲜明、多彩。清朝康熙时期,陶瓷绘画中青花瓷的绘画苍劲有力,在色彩上、工艺上更加的鲜艳夺目,此时的陶瓷绘画作品风格,相对的娇艳,但是又不失淡雅。乾隆年间的陶瓷绘画主要以奢华为主,陶瓷品上的纹饰线条柔和、规整纤细、精致繁缛。虽然陶瓷绘画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的革新,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在陶瓷绘画发展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明清陶瓷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2.1明清陶瓷人物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明清陶瓷可以分为官窑和民窑,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其陶瓷绘画中均体现着民间艺术精神。在明清时期,青花非常受欢迎,在陶瓷纹饰中以人物为主进行绘画的陶瓷工艺品非常少见,但是也有一些例如高士图、仕女图、婴戏图等。我们以婴戏图为主进行分析,婴戏图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婴幼儿的嬉戏玩耍进行描述,将婴幼儿的天真烂漫体现呈现出来,婴戏图具有深刻的意义。明清时期,民窑陶瓷绘画中的人物简单而有神,表情生动,民窑陶瓷人物绘画,富有民间意趣,将百姓淳朴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同时又呈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力量,这种民间自然和谐的艺术精神、思想精神,在官窑陶瓷绘画中非常少见。
2.2明清陶瓷花鸟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花鸟绘画类型的陶瓷在明清时期非常的常见,在陶瓷花鸟绘画中,不仅有灵动的花虫鸟兽,还有代表地位、贵族气质的龙凤兽等。在明清时期官窑陶瓷绘画中,生产最多的是带有龙纹饰的陶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将龙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死后人们对民族图腾的崇尚,也体现着民族精神。官窑陶瓷绘画中的龙纹来源于民间艺术,是百姓对生命需求的寄托,在官窑陶瓷中龙纹绘画,体现着富有创造性民间艺术精神。明清民窑陶瓷绘画中,花鸟的绘画,多体现在灵动、自由、活泼等方面,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出来的是狂野的生命力,将最淳朴的民间艺术精神体现出来。在民窑中,动物题材的陶瓷非常多,龙凤是百姓最喜欢的动物,龙、风是生命力的象征,百姓的对龙凤的喜爱,也是百姓对生活美好、幸福的向往。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着积极向上的民间艺术精神。
2.3明清陶瓷山水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从明清两代陶瓷绘画的发展进行分析,人物绘画、花鸟绘画的发展相对较早,而山水绘画的发展起步较晚,所以明清时期的陶瓷山水绘画工艺品较少。在明清时期官窑中的山水陶瓷绘画主要在永乐和康熙时期,在康熙时期的发展,有较高的成就。明朝永乐时期产生的官窑陶瓷山水绘画代表作品有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该件官窑中的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翻滚汹涌的海浪,结合三足炉自身的特点,呈现出一种雄伟气魄的景象,具有雄视天下江山的寓意,将当时皇室的盛世、审美、精神需求等进行充分的体现。在康熙时期的官窑山水绘画,富有文人气息,山水景物的取景具有广阔的视觉,在皇室使用的陶瓷中,山水绘画图案,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例如山石、海浪等,其代表着长寿多福,在官窑山水绘画中这些意象来自民间,体现了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术精神。在民窑山水绘画中,山水风景是一种绘画装饰,是百姓对休闲、安逸生活的一种向往。民窑陶瓷上的山水绘画,是百姓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是百姓对自由生活的憧憬。民窑山水绘画发展较晚,而且大部分山水绘画是文人对自己情感的抒发,将其心声向往的自由世界呈现出来,也将民间艺术精神进行了体现。
3民间艺术精神
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间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民间艺术它是一个多概念的词语,可以将其理解为劳动人们的美术,还可以将其理解为大众美术,民间艺术是有普通老百姓自己创造的一种美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审美,民间艺术的创作开始融入功利实用的动机,所以民间艺术作品大多为工艺品,而且这些工艺品在生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可缺少的实用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实用,一个是物质实用。在民间艺术精神中,最为突出的有三点,第一,祈子延寿;第二、驱魔辟邪;第三,招财纳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其精神追求和期望,在长期的发展和时间中,逐渐地形成民间传统艺术思想,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华人们智慧的本质,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无法替代的一种文化精神,是劳动审美、艺术创作的内涵。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充分地展现了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不仅讲究绘画的工艺技巧,材料的表现性,还需要强调陶瓷绘画艺术的形式美、表达性,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的融入,呈现出了陶瓷绘画的不同艺术风格。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历史,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中的民间艺术精神,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欣赏和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撑,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多样的重要影响,也是传统文化艺术形成的灵感源泉,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民间艺术精神,在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用、体现进行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民间艺术精神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民间传统艺术在陶瓷护绘画中精神之美,知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存在价值和意义,让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扬民间艺术精神,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4小结
西域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的宝库,为我们进行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资源,而现代设计中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与其融合,是现代设计中对传统、民族艺术宝库如何利用的棘手问题,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决不能拘泥于完全的“拿来主义”,必须融入一定的创新手法,进行新层次的解构主义,才不会导致西域民间艺术发展的停滞,不会使在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而无设计可言。然而设计本身就是一门需要综合艺术修养的一门学科,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领域因素,因此,要想发展民间艺术,要求设计师本身具有能够驾驭多个艺术领域的能力。西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艺术难点就在于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的艺术精髓、艺术灵魂、艺术底蕴恰到好处的融合在现在设计中,那么只有正确的传承与发展西域民间艺术,将西域民间艺术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从而形成新的艺术生命,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西域民间艺术。
二、西域民间艺术传承与现代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西域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西域民间艺术展示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只有真正了解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少数民族区域文化艺术才能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我们对西域民间艺术的发展不能是单纯的重复性传承,而是将其继续创新、冲破陈规、摆脱约束,从而形成崭新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在西域文化中,飞天艺术以及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文化图案是我们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元素,传统的西域民间艺术其传播者大多数为佛教、伊斯兰教信徒以及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如何做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及需求,就必须由现代设计师通过现代手法重新发展和传播西域特色,才能将西域民间艺术进一步弘扬与发展,让更多人去接受西域的伟大艺术。
本世纪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工业生产革命的推动、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然而世界文化艺术的突飞猛进,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随着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寻求合理化的视觉空间要求不断提高,对中国设计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中国的平面设计艺术领域在观念上、功能上、语意和形式表现上,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现代设计师吸取西方艺术精华,并学习、模仿西方现代设计师的特点,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内不断学习和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理念的新道路。同时在国际化的浪潮下,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对相对比较保守的中国传统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性的影响,中国本土艺术设计的发展不只需要走出吸收外来文化艺术,同样需要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艺术中深刻发掘。此时,相对较为独立、较为保守的西域艺术来到我们的视野中。此外,西域民间艺术在被现代设计所借鉴和使用中,由于艺术传播所具有的活态流变的性质,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是再一次艺术理念上的革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要面对“变异”与“发展”的问题,“发展”中是完全保留原状,还是在“变异”中寻找突破,实际上,在西域民间艺术的传播中,始终保持与历史时代的文化、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传承与发展并存的状态,故而在现代设计中的西域民间艺术虽然有变异,但仍然存在基础的一致性,保持着应有的特质。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想对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传统艺术进行传承和发展,必须以全面的文化、知识为起点,全面地审视民族传统艺术,通过多方面、多层面的交流与碰撞完成对民族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断运用最新的方法论,全局性的反复审视,确保保存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同时,要把握艺术本身是人类感情的创造性表达方式,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不竭动力,因此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是创新的积累和结晶,不断创新是民族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创新与继承是统一的,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民族传统艺术保存与发展需要融合创新因素,才能随社会发展共同前行。
三、结论
(一)给学生做好必要的铺垫如果一开始就很难,学生肯定是做不来,也就自然而然不高兴去做了。比如兔子灯制作材料较多较杂,若让学生自己备齐是不可能。但如果没材料或缺材料又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备齐兔子灯课堂上所需的繁杂材料呢?在这方面,教师和学校就要共同想办法,积极落实制作兔子灯的材料。所以其中一项重要的材料竹篾我们要学生自己准备。
(二)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动力。学生一旦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产生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它、研究它,并千方百计去掌握它。在教学时,我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采用多种措施进行兴趣教学。
1.小能人带动策略。班里制作较快又好的学生充当小教师辅助其他完成得较慢的学生学习任务,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又让同学们在课堂中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同学间少了隔阂与陌生,课堂里充满着浓浓的友谊与关爱。
2.合作完成作业。对作业确有困难的学生,允许2个学生合作完成一个兔子灯,尤其鼓励男女生搭配合作,如男生做力气大的工序如用竹篾做兔子灯骨架,装轮子;女生做灵巧的活,如裱糊和装饰。如此安排,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明显缩小了,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三)克服难点,把他们推向成功搭好兔子灯骨架,糊好兔子灯上的布后便可以装饰兔子灯了。我们当地兔子灯上的装饰完全是采用剪纸的形式。装饰剪纸的形式对那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就是一项太难的事情。如在教学中全部照搬这种形式,学生的作业则会非常单调,部分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兴趣。怎样改进教学方法,使方法变得生动活泼多样,激发学习兴趣?装饰手法不限的新规定使学生的兔子灯与众不同,别具匠心。
(四)积极落实评价,激发的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及时进行课题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本人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讲评结合,全面、发展地评定学生作业,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自评。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采用三部曲教学: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看看自己制作的兔子灯存在哪些问题并说出来,再想想改进方案。
2.互评。找找别人的优缺点:有的学生发现别人制作比自己细致;有的学生发现别人的制作速度比自己快。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请教,同学们互相切磋学习,学习劲头更高了。
3.师评。除了在专业上给予指导和评价,更多的是给予学生学习热情的鼓励。设立一项单项奖和优秀奖,发奖状和一些奖品。学生的奖状可以放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五)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助推学习兔子灯制作的有了学习的成就感,享受成功喜悦,从而增加信心,促进兴趣的发展。一般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展览。每学期都要进行兔子灯专题展览,作为学校校园文化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组织学生布置作品展并邀请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参观展览,参观者的好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2.祈福。民间艺人做兔子灯就是为了来迎神接福。如果学生做了兔子灯就往旁边一类,这只是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是文化的传承。所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3.义卖。每年街上到元宵节前,都有民间艺人制作的兔子灯来卖。很多人也会买回去给孩子玩。我想要进一步体现制作兔子灯的价值和激发学生制作兔子灯的热情。我每学期也会组织制作兔子灯的这一年级的学生开展一次义卖活动,义卖的钱全部捐给学校的贫困助学基金。这一活动也作为学校这两年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
二、总结
高等艺术院校专家学者都对各地区、各民族的独特剪纸这一原始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吸取民间剪纸艺术形态进行了多种样式的艺术创作及教学研究"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吕胜中先生对于民间剪纸等民间美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将民间原生态中极为丰富的剪纸语汇加以提炼,并通过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辟了实验艺术系"不断提倡深入发掘本土文化精神,开拓民间原生态艺术与当代艺术思想观念的表达两者之间的对接"
二、东北高校版画专业吸取民间剪纸艺术形态进行艺术创作及教学研究的基础
作为东北特殊地域环境下的高校版画教学,其任务是在承扬传统西方创作性版画的教学基础上融入多维的教学资源,制定趋于现代意识和学术意识的多元化教学氛围,转变版画形式化的肌理符号和游戏性的创作倾向,恢复版画在当代开放性艺术环境中专业语言的宽泛和张力,特别是应吸取东北地域长期根存和优秀的民间艺术传统"理由如下:
1.版画艺术自身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根基
中国民间版画历史悠久,不但在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广泛的表现内容、精湛优美的表现技巧、久远的历史传统和普遍丰厚的审美层次,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美一页"民间木版插图画自唐宋起,便作为印刷雕版技术印刷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中国木版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特别是以陈老莲为代表的画家亲自参与到木刻版画设计并创作的/水浒叶子0等作品,在中国木版画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进而形成了中国木版年画各地不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并辗转流传至今"。
2.东北地区民间剪纸艺术具有较强的民族审美特征
满族民间剪纸最早起源于巫术活动,即北回归线附近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原始)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人类母系氏族时期原始的多神教,不但信奉天神、地神,还信奉万物有灵,据统计,东北地区原始萨满教信奉的各类自然及非自然神灵总计约有一百七十多个,原始萨满教在祭祀和巫术活动中,常常由巫师装扮或使用图画装饰来表达巫者与某些神灵取得了沟通"此外,在古萨满教诸多神灵中,有众多的母性缠缠神,这些缠缠人都是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指平分,五官阴刻,身着典型满族服饰,发式也具有满族特色,男性的巫者脑后的长辫子表现为竖直向上,女性缠缠人头戴满族发替,衣服阴刻镂花,剪技粗犷、古拙,造型古朴,疑似典型的巫神信仰文化时期的图腾遗存,部分剪纸还配有古老的满族文字,增添了造型的神秘色彩"。
3.长白山萨满剪纸艺术具有自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美感
神秘的长白山萨满剪纸,起源于为萨满通神所服务的实用功能,在其发展初期和其他古老艺术门类一样有着一个巫术与艺术共存的阶段,此时的萨满剪纸多用于萨满通过剪纸的符号化过程将某些自然物象征化、神秘力量实体化,或是利用创造未知形象使人对神灵的力量增强信心,或是借助剪纸的力量来驱赶一些不可见的恶灵"如果我们把萨满的活动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话,那么保存至今的一些萨满剪纸就从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历史文化等诸方面向各阶层的文化学者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珍贵的形象资料"人们有以剪纸、绘画等视觉图像作为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来沟通情感和认识的习惯"这些原始时期流传至今的视觉符号形象,以自由充沛的想象力和稚拙朴素的情感在今天依然感染着我们,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共同的艺术财富"。
三、长白山萨满剪纸艺术的研究对东北高校版画专业
(一)色彩的特点说起色彩,它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增加陶瓷艺术品的感染力和作品冲击力。对色彩的设计能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记忆、感知、情感等心理方面,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感。色彩的这一作用已经慢慢成为大众的共识。色彩包含着很丰富的创造元素,它与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是在一定意义上是相通的,比如:红色就感觉比较活泼热情,绿色就让人感觉清凉滋润,白色给人的感觉就是清洁纯净,蓝色让人感觉静谧清新,粉色就感觉温馨可爱,而黑色感觉比较端庄等等。其实民间艺术中的色彩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不仅仅是这些,其通过视觉效应,会给人带来欢喜,忧伤,悲痛,欢快各种各样不同的感觉。而且色彩带给人的感觉会根据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差别,产生很大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认知水平的差别,行为习惯和观念的不同。使得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人群眼里感觉是不一样的。总之,色彩不仅仅表现着事物的本来颜色,而更多的是具有整个民族的审美形式和精神诉求的内涵。色彩在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应用十分的广泛,比如剪纸、年画等。在其中呈现了绚丽多彩的内容,其中所饱含的民间艺术符号,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其内涵远远超越了色彩本身的颜色所提供的审美功能,为我国民间艺术形式多样提供的丰富的基础资源,特别是陶瓷艺术行业的发展。
(二)民间色彩在陶瓷艺术品种的体现我国的民间艺术是观念艺术,因此,色彩更是观念上的。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使得民间艺术中色彩表现出了很强的审美特征和感情特征,这从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所谓观念,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被淳朴的理解为吸福纳祥,消灾辟邪等传统的世俗目的。从而形成了民间艺术中火红喜庆的特色。很多的词语如万紫千红表现着喜庆吉祥的含义,还有很多描述色彩的词语,一般来说都是图个吉利,很多的描述色彩的词汇已经成为观念上的造型语言,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其在陶瓷艺术品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陶瓷设计将本民族的观念和信仰加之其中,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大大超出单纯色彩所能传达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色达意”的效果。
二、民族艺术在陶瓷艺术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对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和促进作用。比如:剪纸、漆器工艺、编制、绣花、彩绘等等都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我们必须加以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中有非常多的图案,每种纹样,每一幅画都不是单单存在着的,其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美丽的色彩图案,而是蕴含在其中很厚的文化气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中,其不断被传承和发展,一路上记录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坎坷经历,与外部民族交流的成果。就像一本历史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和文化内涵还需要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挖掘。在陶瓷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将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图案植入其中加以利用,以提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通过刻、划、剔、釉色等传统工艺程序,让陶瓷艺术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感召力。这种将民族美术语言与价值实践统一起来的活动是一种装饰艺术,是民族艺术图案的传承和创造应用,充分体现了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精神。所谓剪纸艺术,其包含的领域非常广泛,有着很多的表现手法,比如:阳剪法、阴剪法、剪影法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些美妙的神话传说。剪纸艺术中多样的题材包罗万象,其中很多不单单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和描绘,而是具有很多特定的含义,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剪纸艺术运用到陶瓷设计中,最早是出现在晚唐时期。通过两次釉色而烧制成的陶瓷制品,呈现出有层次感的花纹,具有剪纸的效果,其画面有层次感,视觉效果很好。现代艺术家们通过一些新的方法将剪纸和陶瓷结合到一起,然后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造出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结合了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思维途径。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语言更是艺术的语言,人们可以将感情寄托其中,将生活中感情物化。成为劳动者和造物者通透的桥梁和纽带,把人类的创造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民间艺术是一种和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创造方式,可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社会生活。民族艺术的创作和思维方式、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式也独具特色。一般来说陶瓷艺术和民间艺术史同根的,在原始社会中陶片上的各种图案、符号,具有标记某种意义的作用。由于民间艺术所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可以为陶瓷艺术品的设计提供极其丰富的养分和经验借鉴。
三、吉祥图案的寓意
所谓吉祥,意为美好的预兆,吉就是福善的事情,祥就是嘉庆的象征。吉祥的图案可以使用花鸟、走兽、人物以及一些吉祥的文字。这些文字可以是吉语、谚语甚至是一些神话故事为题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比拟、象征、双关、隐喻等修辞手法,形成“一语一图”的民族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展现人们的幸福快乐,还可以寄托愁思,表达对长寿的向往,以及各种吉祥喜庆的理想。可以这样说,吉祥在我国是一个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主题,同时在陶瓷艺术的设计中吉祥必须体现出来,很多艺术家通过谐音、比拟、寓意等表现手法,来展示现代陶瓷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现代活力特征。所谓象征,就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态、色彩、习性等,使用其相似或者相近的含义。比如:鸳鸯象征着爱情,牡丹象征着富贵,竹子象征着君子,莲花象征着高洁等等。谐音原本是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民间通过谐音的方式表达吉祥,比如:在结婚的时候,会有枣,寓意为“早生贵子”,人们在吃饭的时候通常会有鱼,其寓意为“年年有余”,年糕的糕与“高”谐音,有步步高升的寓意。
四、结语
作为一种民间舞蹈,“狮象窜”有其自身独特的表演形式。现在“狮象窜”表演队伍一般由一狮、一象、一个大头和尚和一个打击乐队组成。狮子和白象各由两人掌控,一人舞头,一人舞尾。狮子头、白象头用竹篾结扎而成;狮皮、象皮用绒布制作,并贴上用彩纸剪出的各种花纹图案。演员身穿白色武术衣,脚穿上山袜,腰束武术带,英姿飒爽。大头和尚(有时也戴老太太头套面具)是引舞人,身着长袍,手执蒲扇,边摇扇边扭腰,在狮子和白象之间穿行,动作文气,表情和蔼,其作用一是指挥狮象的动作,二是维持表演秩序。打击乐队用大鼓、扁鼓、大锣、大钹和小钹等乐器伴奏,渲染现场气氛,协调表演节奏。整个表演可分四步:一是“开场窜”,在激烈的锣鼓声中,大头和尚引狮子出场,白象紧随其后,在场子里快速绕场跑串,狮子做前扑、转身等动作;然后音乐转向平缓,狮子猝毛,白象则表演踏花步等动作。二是“白象猝狮”,狮子卧地,白象用鼻子为狮子猝毛,从头部猝至尾部,反复多次;随后狮子与白象嘴巴(鼻子)互咬或碰触,以示亲昵。三是“狮子窜象”,白象卧倒于地,狮子先绕场慢跑,紧接着从白象背上快速窜过,来回数次。四是“狮子喷火”,狮子嘴里装有一个花炮,舞狮头的人趁人不注意点燃花炮,花炮向四周喷射,伴随着激昂的乐器声,表演达到。“狮象窜”刚柔兼备,动静结合,形式生动活泼,表演惟妙惟肖,长期以来,深受群众喜爱。时至今日,沃家“狮象窜”仍会在春节拜年、闹元宵、迎亲、祝寿、武术健身等民间活动中亮相,为丰富当地文化娱乐生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从“狮象窜”现状看民间艺术传承与品牌形象塑造
尽管如此,目前沃家“狮象窜”生存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北仑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沃凡诚老师对“狮象窜”的传承比较担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观众减少。过去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老百姓非常爱看民间艺术表演。如今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人们的鉴赏眼光也越来越高了。“狮象窜”表演如果观众较少,或者反应不够热烈,势必会影响表演者的情绪,艺人们舞起来也就没有劲了。二是队伍老化。现在柴桥沃家会舞“狮象窜”的艺人越来越少,加上乐队,“狮象窜”表演队伍总共只有20个人左右,目前最年轻的艺人也已经50多岁了。表演“狮象窜”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好几个艺人前几年在演出时脚受了伤,年纪大了,伤痊愈起来就慢,村里也不敢让他们再出来表演,以致直接影响了“狮象窜”的正常演出。三是后继乏人。计划经济时代,学习、表演“狮象窜”可以记工分,村民参与积极性很高。现在沃家村总共650多人,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的上大学了,有的到外面去创业了,年轻人对于这种费时费力而赚不了钱的民间舞蹈普遍不大感兴趣,“狮象窜”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非常严重。凡此种种,造成“狮象窜”日渐式微,前景可危。“狮象窜”的困境带有普遍性,破解“狮象窜”生存和发展的难题,也有普遍意义。下面我们试图以“狮象窜”为例,谈谈有关民间艺术传承与品牌形象塑造的一些粗浅想法。
2.1重视民间艺术价值,开发多样化社会功能
民间艺术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祖先与后代精神血脉的纽带;它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和感情;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对自己、文化观念、地域个性、审美习惯的一种寄托;它具有多样化的社会功能,如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有的还有竞技性或实用性,有的本身还拥有不菲的经济价值。就“狮象窜”而言,它虽然不登“大雅之堂”,但也有其他高雅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庙会等民俗活动极少举行,但在农村,春节、元宵、结婚、寿诞、乔迁等庆祝活动仍然有,而且将来也不会消失。在这些民俗活动中,“狮象窜”及舞龙等民间舞蹈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因为它最能烘托喜庆热闹的气氛,最能表达欢乐兴奋的心情,而其他高雅艺术却无用武之地。因此,民间艺术尽管生存空间很小,但仍有社会需求和市场潜力,仍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2.2加大扶持力度,调动民间艺人积极性
在追求物质、追求时尚、传统文化被严重挤压的今天,民间艺术无疑是“弱势群体”,而其中的民间舞蹈更是“弱中之弱”,很难独立生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主管部门大力扶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事实上,对于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政策要落实,措施要到位,并且要有持续性,避免出现政府需要的时候搞得热火朝天,不需要的时候无人问津的现象。近年来,北仑区及柴桥街道等对“狮象窜”非常重视,建起了建筑面积达240平方米的传承基地,在活动经费方面也给予一定资助。但还要加强扶持力度,特别是在“狮象窜”的低谷时期,要对政府或社团组织的节庆演出、公益演出给予必要的经济补贴,要对因“舞”受伤的艺人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在道具、乐器、服装等方面也要舍得花钱。都说现在是物欲横流的时代,其实大多数民间艺人还是很善良很淳朴的,只要社会肯定他们的劳动价值,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表演热情。
2.3走市场化道路,提高民间艺术造血功能
与实用性的工艺美术等民间艺术不同,民间舞蹈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但并不是一点也没有。解放前,“狮象窜”班子大多出现在寿宴、婚宴现场或其他地方性活动中,舞“狮象窜”是要收费的。解放后当然不再收费了。从现在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收取演出费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收入,才能维持班子的正常运行,才能调动艺人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展这项民间艺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民间舞蹈在走市场化、社会化道路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就拿北仑梅山乡来说,该乡地处偏僻海岛,在当地政府积极扶持下,村民不断挖掘、创新民间舞蹈表演形式,“至今,该乡已有舞狮、舞龙、狮象窜、车子灯、鼓阁、造趺等民间文艺队伍30余支,民间艺术表演成为当地财政主要来源之一”。可见,走市场化、社会化道路,把民间舞蹈当作文化产业来做,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一条发家致富的新途径。
2.4积极引导,加强民间艺人队伍建设
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关键是培养艺术传承人。目前我国民间艺术普遍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加紧培养民间艺术人才是当务之急。为此,既要积极鼓励老艺人传、帮、带,又要采取措施,想方设法吸引年轻人学习、传承甚至献身民间艺术。为了传承“狮象窜”,第三代传承担人沃凡诚老师自编了动作要领,村里安排了学习经费,但年轻人学习积极性不是太高。究其原因,是认为学习这门技艺没有什么前途。如果能够认识到“狮象窜”的市场潜力,能够感受到政府的扶持力度,能够看到市场化运作的发展远景,应该会有人来学习的。“狮象窜”表演动作不是很复杂,用心学习的话,十天半月就能掌握基本动作。“狮象窜”表演既有自娱功能,又可强身健体;既不影响自己的正业,还可获得经济上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呢?只要引导得当,我们相信,“狮象窜”完全能够走出后继乏人的困境。
2.5创新表演形式,打造民间艺术品牌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发展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科技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教育,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应用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现代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发展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通过我们的深入学习研究,把蛋雕这门人们并不那么熟知的艺术普及推广开来。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知道蛋雕艺术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可能有的连听都没听说过。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蛋雕这门艺术这是我们的目的。做完推广之后我们则还要继承先前蛋雕艺术的各方面经验,以制作技术经验为中心,总结创新出更多制作手法及题材表现,提升文化内涵及品味,提炼精华。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这门艺术,最终通过我们的项目研究制作让更多的人不光是要了解蛋雕艺术还要拥有蛋雕艺术品。一直以来,艺术文化都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各方面实力的体现。虽然蛋雕艺术只是艺术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但它的风采却是无可替代的。这是为弘扬中华文化艺术推陈出新的有益尝试。
2蛋雕技术背景
禽蛋壳比较薄脆,在上面进行雕刻难度很大,因此蛋雕在市面上还不多见,许多人也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蛋雕的收藏价值,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蛋雕市场地位不高,成交价格同样相对低廉。由于蛋雕市场的培育并不积极,因此蛋雕制作行业的收入也不会很高,这无疑遏止了蛋雕行业的健康发展。鉴于我国蛋雕艺术品多以手工制作为主,且成品率极底,市场上的蛋雕精品也屈指可数,让低收入的蛋雕制作行业变得后继乏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蛋雕的收藏价值与潜在的投资价值,近年来纷纷开始逢低介入,也让蛋雕这一几乎被人遗忘的藏品获得了有限生机。由于蛋雕价格在近年来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因此近两年生产蛋雕者又略为增加,唯一令人遗憾的是精品有限。所以目前收藏蛋雕主要还是以名家制作的品种为主,至于一些有发展前途的蛋雕制作者,如果价格较为低廉,也可以从长远的眼光出发适当选择收藏,但其题材必须出挑或为热门对象。在正常的情况下,蛋壳工艺品可以保存百年左右。收藏时,需要轻拿轻放,防止灰尘或污物沾染,尤其是镂空雕的蛋雕,一旦被污物沾染,清洗困难,稍有不慎极易碰伤,而导致作品的损坏,为此给蛋雕穿上保护衣———玻璃罩或硬盒是必不可少的。
3蛋雕的创新开发
3.1前期准备
①查阅有关资料,询问相关领域的工艺师及大师,了解目前蛋雕行业中蛋雕设计与制作的范围及开发程度。
②组建调研团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精心挑选认真、仔细、负责的调研团队成员设专门负责人一名,走访各相关行业和艺术工作室,实施问卷调查工作。
③设计好调查问卷。通过查阅资料,咨询相关专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组织科研小组成员讨论,对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进行修改,力求科学严谨。
④做好经费预算。用有限的科研经费,科学合理的计划好课题实施中的经费预算,以节约为主,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经费执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
⑤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表。讨论整个科研计划的各个步骤,做好资金的合理分配,人员的安排和时间安排,将整个流程做一个详细的项目实施时间表,确保各个环节科学有序,按部就班的进行,同时也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科研成果。
3.2组织实施
①选择被调查的对象:做好调查范围,调查规模,从浙江省艺术文化公司、民间作坊及文玩工艺市场中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调查,做好生产行业和文玩消费行业调查比例的合理分配。争取得到调查单位及文玩有关协会的协助和支持,相信在社会有关行业及单位的支持下能够圆满完成科研任务。
②实际调研阶段:按既定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各调研成员按照分配的任务,奔赴各地区相关调研对象,开展高标准,高质量的调查问卷发放和收集工作。
③数据的统计分析:所有的调查问卷完成之后,对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筛选,去掉无效问卷。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资料输入电脑,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④研究相应对策:对电脑统计处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不同人群对不同的设计产品档次要求及意向。针对他们的要求进行相关的有可行性的设计元素。
⑤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的内容要包括:
a完整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反映出当前文玩及工艺收藏爱好者和文化开发公司及工艺行业对未来蛋雕工艺的设计理念及元素品种要求,并整理出第一手资料。
b针对数据分析结果所得出的结论,挖掘数据中所折射出的问题。
c在数据结果和折射出的问题,提出意见和看法,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实施方案。
4项目计划目标
①通过对浙江省各地区工艺行业及文玩收藏爱好者对蛋雕艺术的意见喜好问卷调查,了解省内工艺行业及文玩收藏爱好者对蛋雕艺术的需求及认识度,从而使设计人员对蛋雕设计能有进一步的提高,力争将蛋雕工艺全面地打入目前的工艺文玩市场并发扬光大。
②对问卷调查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收藏爱好者对蛋雕工艺品的不同看法做统计学分析,以科学和客观了解目前工艺文玩收藏爱好者对蛋雕工艺品的认识,及喜好程度。
③针对设计人员目前在蛋雕设计上掌握的概念及传统元素的表现,和目前工艺文玩收藏的市场需求找出不足点。研究蛋雕工艺品在设计制作水准及元素表现上所能改进的设计对策,在已有的基础上,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更高端、奢华的产品。并坚持“工艺精湛”为基点,对蛋雕工艺品做到工艺精、品味高、文化内涵深。以此来树立起新世纪蛋雕艺术的辉煌旗帜。
④另一方面,同样的成本,也需要设计者从市场定位出发,以工艺难度及元素内涵等多方面来保证产品的多元化多档化,来迎合更大范围的消费市场。
5技术探索
5.1雕刻技艺的选择
蛋雕工艺水平有多种,从雕刻的手法区分主要为两类,其一是在颜色较深的蛋壳表面用雕刀刻出人物、文字、山水、花鸟等图案,图案成形后其效果类似于美术中的素描或线条勾勒,这类蛋雕基本上以鸡蛋壳为主料;其二是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这类蛋雕的层次感强,通常选用质地较厚的鹅蛋、鸵鸟蛋等禽蛋作为材料。近年来我国的蛋雕艺术,明显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这是有别于西方蛋雕风格的重点所在,中国艺人所作的蛋雕艺术品大多比较朴实、高雅、含蓄、不做过多的修饰,国外大多则表现的奢华。而形成如此风格,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必然酿成中西蛋雕风格的差异。目前行业里比较常用的技术手法大致有三种。线刻表现法、明暗表现法、镂空表现法。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制作手法。最终产品的陈列做法也有多样,有配以底座当摆件陈列的,也有以装裱画框做挂壁形式,还有配以花式做挂坠的等。蛋雕艺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不够成熟的,所以在他的一些技术加工上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5.2应用范围
蛋雕艺术品装饰范围颇为广泛,小到一张办公桌大到一些公共场所的装饰。比如对有车一族来说在自己的爱车上挂一个挂件形式的蛋雕艺术品,看上去朴素大方又显品味。在家庭装修中配以装裱画框式的挂件,供朋客欣赏也是独具风格的。因为蛋雕艺术品的纯手工唯一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体现出了它的收藏价值。目前已有些人开始在做蛋雕收藏了。为迎合大众需求我们还可以加工一些制作水平要求相对低一些但又极具时代纪念意义的纪念品。将其包装推向旅游市场。
6项目的市场前景分析
①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一些新、奇、特的东西也逐渐关注起来。蛋雕作为当代一种既有品味又有艺术时尚的礼品,定能受到广大文玩爱好及收藏者的追捧。
②蛋雕是一种在各类禽蛋上做雕刻的工艺或浮雕或镂空雕其工艺制作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蛋雕工艺品的价值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蛋雕是一门纯手工的艺术,它的独一无二性正是它的卖点。人们每天生活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着的城市,工作面对的不是电脑就是机器。一些手工及天然的东西都成为了人们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