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9: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筝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和创新
当前我国的古筝弹奏技法虽然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但传统弹奏技法依然居于重要地位。在古筝演奏中,运用较多的仍然是点、揉、吟、颤等传统的演奏技巧,这些传统技巧凝聚了古筝弹奏技巧的精髓,在古筝弹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传统技法又具有较大的地域性特征,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多元化音乐艺术需求。因此,古筝演奏技巧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以改革创新,当前古筝演奏在规范基本演奏手型和姿势的基础上,又着重发展了左手演奏技法,使得古筝弹奏更加灵活多变。
(二)借鉴吸收其他乐器的演奏技法
古筝演奏技法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遵循乐器自身特点和音乐发展规律的,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音乐元素加以融合,促使古筝演奏更有包容性和丰富性。古筝演奏对其他乐器的吸收一方面表现在对民族乐器技巧的借鉴上。例如吸收利用琵琶的扫弦法以及木鱼的敲击技巧等。另一方面是融合运用西方乐器演奏技巧,例如利用除了中指、食指和大拇指以外的其他手指参与演奏,同时,充分发挥左手在演奏中的功用。
(三)演奏技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前的古筝弹奏技法除了继承和创新传统的演奏技巧,还吸收融入其他乐器演奏技巧,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点、揉、颤、吟等技巧的基础上,还形成了轮指、摇指、点指和转换音列等技巧,使古筝演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古筝演奏技巧在继承民族性特征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当前音乐艺术国际化的时代特点。
二、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因为循证医学既重视个人经验又强调现有的研究证据,这就使得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认为学生掌握文献检索技巧、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是循证医学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我校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之前都会对文献检索课程进行选修,其中就有循证医方面的内容。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我们会挑选一名对文献检索比较熟练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同时负责对其他检索技能不熟练的学生进行辅导。在文献的选择运用方面,我们鼓励学生们使用英文文献,为了降低难度,一般采用Pubmed数据库即可,中文文献则我们鼓励选用核心期刊的文章。此外,文献检索也是使医学生成为一名终身学习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工具,但有研究发现,医学生掌握的新知识情况和从医院毕业的年限呈显著负相关,因而在学生时期养成良好的文献检索和阅读习惯也是十分必要。
2通过典型病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病例教学是临床实习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循证医学的初衷也是为了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典型的病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查阅文献,结合本科室的特点,提出诊断及最佳治疗方案。比如因颈椎病就诊的患者,教师先带领学生对患者查体,阅读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由此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患者的颈椎病分型是什么?适宜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如需手术治疗,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大都比较积极,通过采用此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学生钻研的深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有学生竟然将“k-line”理论引入颈椎前路还是后路手术的讨论中。循证医学教学极大提高了实习生对手术的兴趣,本批学生上手术的积极性及出科后自愿报考骨科的比例都较之前有明显升高。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学;政教之论;审美原则;维面;阐说
政教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批评观念与批评理论之一。它是指在开展文学批评时,批评主体从儒家教化及其审美原则的角度对作家作品所进行的理论批评。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政教批评有其源远流长的承传发展线索,从一个视角映现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具有独特的观照意义。本文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予以考察。
一、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
我国古典诗学的政教审美原则论发端于春秋时期。孔子是最早提出中和审美原则的理论家,其《论语·八佾》云:“《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孔子从儒家中庸思想原则出发,认为《关雎》一诗在艺术表现上秉持了适度把握的原则,具有哀乐相谐的中和之美。其《论语·子路》又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对中和的原则从理论上予以阐说,他将士人中偏于两极之人称为“狂者”和“狷者”,认为他们的言行都是不合中和之旨的,是与一般人的行为准则所不合的。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云:“《春秋》之称,微而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人惧焉,是以君子贵之。”左丘明推扬《春秋》在表现方式上微婉合度,含蓄而深寓旨意,认为它较好地起到了劝善惩恶的社会功能。孔子、左丘明对微婉合度的中和原则的倡导与论说,成为后世文学政教审美原则论之滥觞。
汉魏六朝时期,是我国古典诗学政教审美原则论进一步凸显的时期。此时,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的论说主要体现在司马迁、扬雄、《毛诗序》作者、刘勰等人的论说中。司马迁《史记·屈原传》云:“《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习舾司马迁承继孔子以来的中和审美原则论,论断《诗经》的主要篇什合乎中和之旨,他一反时人对屈原《离骚》露才扬己的指责,认为《离骚》怨而不露,诽而不乱,是合乎儒家中庸思想原则的。之后,扬雄《法言》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晚年的扬雄对自己早年致力于创作大赋深表后悔,他曾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扬雄在经过创作的长时间历练和反思后,他晚年崇尚华丽而合乎典则的。诗人之赋”,对过度渲染、一味追求夸饰的。辞人之赋”不以为然,体现出自觉地以中和审美原则指导文学创作的自律性。南朝时,刘勰《文心雕龙》多方面论说到文学批评的政教审美原则。如:《宗经》篇云:。《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摘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刘勰将温柔敦厚视为诗歌言说人的心志最本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要求,他界定具有。温柔”审美特质的作品是最容易感人至深的。《明诗》篇又云:。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刘勰进一步强调诗歌要温柔敦厚、持人情性,他将孔子等人以来所倡导的中和批评准则倡扬了开来。
唐代,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的阐说主要体现在孔颖达、刘蛲、徐衍等人的言论中。孔颖达《礼记·经解》云:。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ZS]船孔颖达进一步提出。诗教”的论题。他认为,《诗》、《书》等作为。六艺”各有所教,其教化也各有特点,其中,诗教乃。六艺”教化之首,在发挥教化功能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地位。孔颖达将。诗教”的最基本精神与特征概括为。温柔敦厚”,这从内在质性上对诗教的本质予以了界定,从此,汉代以来人们所常言的。温柔敦厚”作为诗教的核心观念之一,一直影响到历代文论家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孔颖达对。温柔敦厚”作为《诗》教之义的解说,在古典诗学政教之论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之后,刘蛲《取士先德行而后才艺疏》云:。昔之采诗,以观风俗。咏《卷耳》则忠臣善,诵《蓼莪》而孝子悲。温良敦厚,诗教也。岂主于文哉!
刘蛲和孔颖达一样,也肯定。温良敦厚”是诗教的基本特征他明确反对过度的、违背中和原则的。文”。晚唐,徐衍《要式》云,。美颂不可情奢,情奢则轻浮见矣;讽刺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针对。美颂”容易辞不符实的状况徐衍强调要反对过于感情用事,避免轻浮不实;针对“讽刺”容易直露的情况,他又提出反对一味叫嚣怒张的做法,认为这容易使诗作筋骨尽露,缺少感人的意味。
宋代,邵雍、王安石、魏泰、黄庭坚、韩驹等人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都有所论说,他们将政教审美原则较广泛地推扬了开来。邵雍《答傅钦之》对诗歌的审美表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恶则哀之,哀而不伤;善则乐之,乐而不,邵雍将孔子以来。乐而不,哀而不伤”的话题具体联系善恶观念阐说发挥了开来。王安石《诗义序》提出了。《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于礼义”的论断,对《毛诗序》中的。止乎礼义”之论予以了重倡。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强调。诗主优柔感讽,不在逞豪放而致怒张也。"黄庭坚也对中和审美原则予以过阐发,他反对。强谏争于廷,怨仇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的创作旨向和路径,认为这是“失诗之旨”的做法,此论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诗歌创作要持人性情的主张。韩驹《陵阳室中语》则云:。诗言志,当先正其心志,心志正,则道德仁义之语、高雅淳厚之义自具。三百篇中有美有刺,所谓‘思无邪’也。先具此质,却论工拙。”韩驹较早将诗作的社会功用与创作主体心志的邪正联系起来立论。他提出,要想让诗作具有美刺之义,合乎儒家。思无邪”的原则,首先必须要让创作主体。正其心志”,如果主体惰性淳厚,志向纯正,那么,诗作自然便会呈现出中和的审美特征。
元代,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的阐说主要体现在虞集、傅若金两人的论说中。虞集《郑氏毛诗序》认为诗歌可以。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所谓‘温柔敦厚’之教,习与性成,庶几学诗之道也”虞集把。温柔敦厚”的艺术原则放置到了诗歌审美表现的首位。傅若金《诗法正论》云:先生日:夫子删诗,列于六经,谓其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推之从政专对而无不可也。其所关亦大哉!若作者能以‘思无邪’而不堕不动声色奇怪之失,则固圣人所不弃也。傅若金在孔子所倡。兴观群怨”说的基础上,继续将心思无邪”定位为诗歌思想旨向和艺术表现的准则,其批评观念体现出过度的保守性。傅若金极力主张诗歌创作要有益于教化,要符合以比兴言说的传统,要吻合中和的审美原则,要得情性之正。他在这段不长篇幅的论说中,将儒家诗学政教批评的原则都端了出来。
明代,在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的阐说方面,杨慎,胡震亨、王祚、陈子龙等人对。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和审美原则也予以了高标。如:杨慎《选诗外编序》批评魏晋以来不少诗作,。详其旨趣,究其体裁,世代相沿,风流日下。填括音节,渐成律体。盖缘情绮靡之说胜,而温柔敦厚之意荒矣。”胡震亨《唐音癸签》云:。诗家虽刺讥中要带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王祚《学诗斋诗记》云:。诗以理情性,是故圣人有优柔敦厚之教焉。求止乎礼义之中而不失其所感之正,情性之道,斯得矣。”陈子龙《皇明诗选序》云:。诗由人心生也,发于哀乐,而止于礼义,故王者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一些诗论家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展开了理论探讨。如:谭浚《说诗序》具体地对中和艺术表现的内涵展开阐说,他认为,诗的最大功用在于养人性情,由养”到“中”,再由“中”到。和”,他批评。躁者肆而不遏,倨者疏而不缩,濡者咩而不谐,杀者竭而不泽,微者匿而不显。此词逐文变,匪所养也”;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喜平则无乐,怒平则无恶,思平则无虑,悲平则无怨,恐平则无畏。”谭浚实际上旨在提倡一种不露声色、悲喜深寓的艺术欣赏与感受观,其论显见深受传统儒家思想观念的沾溉与局圃。又:王直《诗辨》认为孔子删诗,。十去其九”,则。其存者必合圣人之度,皆吟咏情性,涵畅道德者也”.其温厚和平之气,皆能感发人之善心者可知矣。王直之论,亦体现出对。温厚和平”创作取向的痴迷。
清代,人们对诗学政教审美原则探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对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标树;二是从人的性情、品格论说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根源。在第一个维面,冯班、魏禧、徐乾学、田雯、田同之、吴雷发、翁方纲、方薰、潘德舆、何绍基等人作出了论说。如;冯班以“恩无邪”来概括诗歌的思想旨向,其《钝吟杂录》云:“诗者,讽刺之言也,凭理而发,怨诽者不乱,好色者不,故日思无邪。”魏漕《魏叔子文集》云:“诗之为道,主于温厚和平,此不恶之谓也;此于礼义,此严之谓也。”徐乾学《十种唐诗选序》云:“诗之为教,主于温柔敦厚,……惟恐稍涉凌厉,有乖温柔敦厚之旨田同之《西圃诗说》云:“不微不婉,径情直发,不可为诗。一览而尽,言外无余,不可为诗。吴雷发《说诗菅蒯》云:“诗须得言外意,其中含蕴无穷,乃合风人之旨。”
翁方纲《渔洋诗髓论》云:“诗者忠孝而已矣,温柔敦厚而已矣,性情之事也。”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云:“凡作讥讽诗,尤要蕴藉;发露尖颖,皆非诗人敦厚之教。”何绍基《题冯鲁川I小像册论诗》云:“温柔敦厚,诗教也等等。在第二个维面,赵执信、沈德潜、李重华、纪昀、焦循等人则作出了论说。赵执信《沈东田诗集序》云:“诗之教温柔敦厚,盖必人之天性近之,而后沐浴风雅,扬挖比兴,咀其精英而挹其芳润,庶几有得,非苟然也。赵执信论断“温柔敦厚”的诗教是与人的“天性”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人敦厚性情的体现。沈德潜《施觉庵考功诗序》云:“诗之为道也,以微言通讽谕,大要援此譬彼,优游婉顺,无放情竭论,而人裴徊自得于意言之余。《三百》以来,代有升降,旨归则一。惟夫后之为诗者,哀必欲涕,喜必欲狂,豪则放纵,而戚若有亡,粗厉之气胜,而忠厚之道衰。其与诗教日以慎矣。”沈德潜是诗教的忠实提倡者和维护者,他在清代中期统治者崇盛文道的历史背景下,强调诗歌创作要走微言大义之路,“优游婉顺”,以陶冶人的情性为本。他反对非中和的创作路径,认为在对个性的偏扬中温柔敦厚之道会走向衰落,诗教会日渐式微。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今既藉风雅一道,自附立言,则美刺二端,断不得轻易著手。大致陶冶性灵为先,果得性灵和粹,即间有美刺,定能敦厚温柔,不谬古人宗指,否则于已既导欲增悲,于世必指斥招尤,或谀人求悦,取戾自不小也。”纪昀将人品与诗格紧密联系起来加以阐说,认为人品与诗格是成正比的。他认为,李、杜相较,“忠爱悱恻,温柔敦厚”的性情和气质是杜甫让后人广泛接受和推扬的主要原因。焦循《毛诗郑氏笺》云:“夫诗,温柔敦厚者也。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自理道之说起,人各挟其是非,以逞其血气,激浊扬清,本非谬戾,而言不本于性情,则听者厌倦。焦循明确将诗的本质属性界定为“温柔敦厚”,他具体从表现方式和艺术内容两方面立论,在表现方式上,强调要以“比兴”言说,委婉曲致,引人回味;在艺术内容上,则肯定“不言理”而“言情”,不追求超过人而追求感动人。
二、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
我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相对于古典诗学而言数量是很少的,主要体现在清人的一些词学论评中。清代,对词学政教审美原则论予以过阐说的词论家主要有田同之、尤侗、彭孙通、蒋敦复、刘熙载等人。他们主要围绕诗词同道,词的创作旨向要人乎雅正、合于风雅之义来展开其论说。田同之《西圃词说》云:“王元美论词云:‘宁为大雅罪人’予以为不然。文人之才何所不寓,大抵比物流连。寄托居多。《国风》、《雅》、《颂》,同扶名教,即宋玉赋美人亦犹主文谲谏之义,良以端之不得,故长言咏叹,随指以托兴焉。必欲以柳屯田之兰心蕙性,枕言下等言语,不几风雅扫地乎?田同之针对明人王世贞论词所大胆吐露的欲为风雅罪人的言论展开论说。他认为,风雅谲谏在我国古代是具有悠久传统的,《诗经》中的“风”、“雅”、“颂”有功于名教自不必说,就连宋玉这样的才子,也以“美人”之喻托言谲谏之义,较好地将文人之才性与传统政教的要求结合在了一起。
但像柳永这样的词人则创作旨向相反,从创作主体而言,他具有灵心妙舌,但遗憾的是其出语猥俗,不合风雅之义,他将作词之道领向了脱轨风雅的道路。尤侗《序》亦云:“词在季盂之间,虽不多作,要皆合于国风好色、小雅怨诽之致,故予尝谓先生之诗可谓词,词可为曲。尤侗在论评吴伟业词作时,对词作的旨向明确提出了合于风雅之义的要求。此论在我国古代词论史上是较早从正面阐说政教之求的言论。彭孙通彭孙通《旷庵词序》云:“历观古今诸词,其以景语胜者,必芊绵而温丽者也;其以情语胜者,必艳而佻巧者也。情景合则婉约而不失之,情景离则儇浅而或流于荡,如温、韦、二李、少游、美成诸家,率皆以旅至之景,写哀怨之情,称美一时,流声千载。黄九、柳七,一涉儇薄,犹未免于淳朴变浇风之讥,他尚何论哉!……不知填词之道,以雅正为宗,不能冶为诲,譬犹声之有雅正,色之有尹邢,雅俗顿殊,天人自别,政非徒于闺檐巾帼之余,一味儇俏无赖,遂窃窃光草兰苓之目也。”彭孙通从词的创作对情景运用的角度来详细展开论说,认为词与诗一样,也有“以景语胜”和“以情语胜”两种艺术表现的偏重,相对来说,“以情语胜”更容易流于不合风雅之义的艺术表现情态中。同时,词作艺术表现也有情景交融和情景相离两种审美表现的不同情态,相对而言,情景相离容易使词作流于浅俗浮荡的艺术情味中。为此,他将宋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人词作划分为了两类,对黄庭坚、柳永词作予以了讥斥。彭孙通最后归结“填词之道”应以“雅正为宗”,在创作旨向的人乎雅正中尽辨“雅”与“俗”的内在本质不同。彭孙通此论体现出深受宋人执着辨分雅俗与贯通雅俗的影响,在古典词学政教审美原则论中是甚具典型意义的。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提出:“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蒋敦复和彭孙通一样,也从正面提出了词作要有“风人比兴”之义的要求,强调要在对事物凡俗和日常生活的吟咏中,体现出深致的寄托。他称扬南宋词人大都能于物有寄,继承发展了我国古代以来的“风人比兴”传统。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莫要于有关系。
张元干仲宗因胡邦衡谪新州,作《贺新郎》送之,坐是除名,然身虽黜而义不可没也。张孝祥安国于建康留守席上赋《六州歌头》,致感重臣罢席。然则词之兴观群怨,岂下于诗哉!”刘熙载也通过例说张元干、张孝祥二人词作,阐说出诗词同道之理和词作艺术表现亦具有“兴”、“观”、“群、“怨”的效果。他在词的创作旨向上是明确持论有丰厚社会现实内涵的。
三、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
我国古典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是与诗学理论批评紧密相联的,两者相互纽结。从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人们的文学观念由诗文同体到逐渐异途,形成各异的文体批评观念。因此,在这一长段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古典散文政教之论并未开拓出多少独立发展的空间,其政教审美原则论是与诗学政教审美原则论交融在一起的。其论说也主要体现在孔子、左丘明、司马迁、扬雄、《毛诗序》作者、刘勰等人的言论中,我们不作复述。
唐代,对散文政教审美原则的阐说主要体现在王通、李华、柳冕、崔元翰等人的言论中。王通在《中说》中对南朝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如谢灵运、鲍照、江淹、吴筠、谢庄、王融、徐陵、庾信、谢胱、江总等人都指斥其不足,如云:“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则典;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洼,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谢庄、王融,古之纤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王通推尚的只有颜延之、王俭、任防少数几人,其云:“子谓颜延之、王俭、任防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约以则。”对颜延之等人简约典则的文风表现出倾赏之意。王通之论表现出平和中正的文学趣味,当然也同时体现出了其较为狭隘的文学审美观。之后,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云:“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六经之志也。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厉也。立身扬言,有国有家,化人成俗,安危存亡,于是乎观之。……夫子之文章,偃商传焉。偃商殁而孔及盂柯作,盖六经之遗也。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返,六经之道遁矣。”。李华认为,文章的写作因缘来自两个方面:从内在而言,是缘于创作主体的“六经之志”;从外在而言,则是缘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他批评屈原、宋玉违背了儒家传统的中和艺术表现原则,致使六经之义在他们的创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亦云:“盖文有余而质不足则流,才有余而雅不足则荡;流荡不返,使人有丽之心,此文之病也。”
柳冕从“文”与“质”、“才”与“雅”这两对对立统一的要素范畴来论说为文的创作取向和风格,他反对骋才逐文的创作追求,认为这会导致文章风格的华靡浮荡,此乃为文之大忌。柳冕在这里实际上从文章风格形成的要素上探讨了如何合乎中和创作旨向的问题。崔元翰《与常州独孤使君书》又云:
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综述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一、和声手法的民族性风格 二、节奏的民族特色
我国的民间歌曲、戏曲和古曲节奏中,常常表现出强弱拍律动的非周期性和散板节拍相结合的特点,弹性、非规整性节奏和散板都是这些民族音乐中的典型节奏特征。其中散板又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节奏形式之一,早在晋朝就有以散板记谱的古琴曲,而唐代的雅乐又以“序、破、急”作为结构,其中“序”就是散板。王建中钢琴作品非常注重对民族性节奏特征的吸收和融合,其节奏运用上讲究以强弱拍律动的周期性和强弱拍律动的非周期性相互结合,并时常的穿插一些弹性自由节奏、散板节拍,使音乐作品流露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在《浏阳河》的华彩段落中(第52小节),作者采用连续的琶音音型和散板节拍相互配合,音乐速度伸缩自由,其处理方式与古筝上华彩段落的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百鸟朝凤》的尾声创作中,作者更大胆的运用了我国传统戏曲中的节奏形态,以戏曲音乐中常用的同音反复,音型反复,紧拉慢唱的节奏方式将全曲逐步推向。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作品在引子段落中采用了散板和变换拍子的节拍组合形式,在A段主题呈述时又采用了频繁变换拍子的形式。散板和变换拍子在节拍特点上都避免了节奏重音的规律性出现,形成了一种较为自由的节奏特点,很好表现出民间自由的山歌曲风。
一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在教育办公室的亲切关怀和全面指导下,我们福山小学紧紧围绕“办一流农村小学”的办学目标、“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和“硬件要硬,软件更硬”的办学理念,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努力使德育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系列化;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在“选好切入点,夯实关键点,形成合力点”三个点上做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取得了高新区中小学春、秋季田径运动会总分均为第四名;舞蹈《五月的风》、课本剧《夏洛的网》被推选到市里参演;教师有15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报刊发表或获奖;省级课题《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研究》顺利结题;新教育实验全面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段”式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并获得了莱芜市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莱芜市少先队“特色工作奖”,莱芜市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莱芜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学校等荣誉。
一、选好切入点,致力创特色
几年来,学校在强调抓好三级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课程为切入点,下功夫,做文章,使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学校文化,体现人文内涵。
1.学校课程呈现系列化。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年龄、学习和生活实际,引导科任教师积极研发适合本年级学生学习研究的学校课程。如体育课程,一年级是蛙跳,二年级是健美操,三年级是巧转呼啦圈,四、五年级是花样跳绳;又如艺术课程,低年级是幸福刮画,中、高年级是快乐剪纸;再如阅读课程,一年级开发了《丛林故事》,二年级开发了《犟龟》,三年级开发了《绿野仙踪》,四年级开发了《时代广场的蟋蟀》,五年级开发了《夏洛的网》等等。系列化的学校课程适合学生实际,适合当地实际,开阔了学生眼界,开发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兴趣。
2.学校课程呈现校本化。设计学校课程要着眼于本校本土,要根据当地实际,培养学生为百姓服务的思想。因此,学校要求各年级教师在研发学校课程时必须着眼于校本化。如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可爱的莱芜,我的家》、《手工制作与花样跳绳》、《美术技法与剪纸艺术》等都能够体现出学校课程校本化的特点。为了更好地铸造学校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该校根据师生的兴趣和特长,梳理出十几个活动项目:器乐、舞蹈、书法、五谷粘画、武术、花样跳绳、科技制作、剪纸、礼仪、课本剧编演等,然后相应地把师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每周二、周四大课间时间,按照“走班”形式组织项目活动演练。
3.学校课程呈现特色化。学校在强调学校课程系列化和校本化的同时,特别重视特色化课程的研发。福山小学位于万福山下,广阔的万福山岭就是学校课程丰厚的研发资源。从2010年春开始,学校瞄准了“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德育教育”这条特色发展之路,积极倡导师生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开发特色化的学校课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两年集体智慧和汗水的付出,终于形成了今天具有我校特色的奇石、根雕、树叶粘贴画等艺术课程和中草药课程,得到了市局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学校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不仅没有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反而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目前,我校全员学生既能够巧转呼啦圈、花样跳绳,又会刮画和剪纸艺术;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有的会舞蹈,有的会弹古筝、电子琴,有的会表演课本剧,有的会说相声,有的会武术,有的能踢足球……学生的个性特长带动了学校的艺体发展。在高新区历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我校的运动健儿人人拿奖项,个个创佳绩,像刘慧悦、吕昌丽等同学,每项成绩都列高新区第一;在高新区历届艺术节比赛活动中,我校的舞蹈节目均获得一等奖,并被推选到市里参加表演,如《五月的风》、《床前明月光》等。学校丰富多彩艺术体育活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的飞速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夯实关键点,师生共成长
学校要发展,教师成长是关键。福山小学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目标是:一年合格,三年优秀,六年成能手,九年做名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夯实“教学科研”这个关键点。几年来,学校把教科研工作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牢牢地抓在了手上,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比赛活动,以赛兴教研,以赛促成长。当下我校的教科研工作俨然已经为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动力和坚实的杠杆,引领我校在百舸争流中长风破浪,直挂云帆。
【关键词】学校文化 生命自觉 魅力校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53-03
南宁市奥园小学没有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华美的外饰,更没有辉煌的成绩。学校启用于2013年9月,三年来,在南宁市经开区管委会、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已步入良性轨道,以纯正的校风、优美的环境、先进的管理、扎实的教学影响和培育莘莘学子。
学校围绕“让儿童的世界充满魅力”的教育理想,践行“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办成品位高雅的书香校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学生学习求知的智慧乐园与强身健体的运动奥园。为使学校持续发展,我们始终追寻教育梦想,探寻教育真谛,由此走出了一条“育生命自觉,创魅力校园”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
一、打造锐意创新的魅力团队
(一)首抓师德师风建设
我校结合南宁市教育局工作精神,开展师德师风系列教育活动,倡导“敬业乐教、博学善导”的教风,开展“魅力育人先进团队”评比活动,用以扬正气,立新风,求合作,谋发展,营造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合作竞争的校园文化,人人自觉形成“奥小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共识。
(二)强化学校管理团队的服务意识
全体行政人员团结一心,通力合作,时刻牢记“学校管理,师生为本”的服务宗旨,思师生之所虑,急师生之所需,以真诚的心态对待人,以公正的态度看待人,以宽厚的胸怀理解人,用人格的魅力感染人,用渊博的学识引导人,用充沛的精力带动人,用踏实的作风影响人,努力把我校中层管理队伍建设成一个讲奉献、淡名利、重大局的充满朝气的魅力管理团队。
(三)重抓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教师队伍年轻化,其中33%的教师刚大学毕业不久,31%的教师为高中、初中教师甚至教师以外行业人士公考进校,大部分教师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经验。面对这样的情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从最基本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辅导等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开始,采用“先行课”的集备方式备课,组织多种形式的示范课,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将说课、评课、朗诵等教师基本功训练常态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比赛、读书活动、沙龙研讨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经验共享、教学方法共享等,建立一支有终身学习理念、善于行动研究、学会教学反思、做到同伴互助、有着专业引领、能做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队伍。
同时,我们通过专业培训、外出学习、网络平台交流、自我研修等多种形式,定期聘请各学科专家进校进行专业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等主题培训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外出观摩,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使得我们的教师队伍更有活力、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学生发展更有潜力。
二、丰富文化内涵,彰显魅力德育
德育是智育的前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更体现在生活中。学校依据实际情况与学生成长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开展系列体验式德育活动。
(一)让每个主题德育活动都充满灵动感
学校充分利用节假日、少先队活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我的活动我参与”“我的旗台我做主”“我的农场我播种”等活动,以晨会、课程、传统节日、主题班队课、劳动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起学生对自我的生命自觉,点燃教师教育火花,创新德育模式,让育人更“生态”。
(二)让每个专题教学活动都乐开怀
学校定期开展学科活动月,在语文活动月开展每日诵读一首经典诗词、听写词语比赛、背书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领略到祖国文化的魅力;在英语活动月开展英语歌谣比赛、制作圣诞贺卡比赛、圣诞Party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感受英语的魅力,了解西方文化;在数学活动月开展数学智慧乐园、计算、实际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说、唱、玩、跳、演、画、书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提高学习质量。
(三)让每项礼仪教育都有效
学校从“走好路、写好字、唱好歌、扫好地、排好队、做好操”等小事做起,以“开笔礼”“小脚丫”“轻声慢行”、师生约定、有序路队、“向阳花开”擂台等体验活动为突破口,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名“德馨学实、阳光智慧”的魅力少年。
(四)让每个家庭资源共享
学校加大家长W校建设力度,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学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引导家长正确而又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从而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有效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效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五)让每位班主任做到润物细无声
良好的班风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班主任队伍非常年轻,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班主任班级管理培训上,常态化地开展与专家面对面的班主任理论学习、校内交流、组内研讨、班内实践、走出去拓宽视野等活动,切实抓好青年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要求每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都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六)让每个演练都入心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孝敬教育等活动常规化、日常化,时时讲安全,处处有平安,周周有教育,月月有演练。如开展“消防安全”“防恐防暴”“防拐防骗”“应急疏散”等安全演练,做到专项活动精练有效,专项技能掌握牢固,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安全、健康意识,共同提高师生应急避险等能力。
三、教研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技能和素质,破解我校面临的师资队伍结构困境,我校主要从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扎实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着手,教研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制定“人本化”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人本化”的学校业务素质规范标准,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为教师创造一个超越昨天的工作环境。教师要成长,离不开目标的引领。学校做好引领示范工作,教师个人做好成长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及努力方向,引导每一位教师不断前行和自我完善。
2.构建“魅力”课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关键点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我校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建“三课制”:新进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展能课、资深教师示范课。将“三课制”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学科特点,进行魅力课堂范式的研究,通过示范引领课、课堂大比武、先行课等教学活动,构建学生喜欢的高质量魅力课堂。
3.扎实开展教研组研讨活动
一是创新“先行课”的集备方式,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二是研新课程标准,聘请专家进行新课程标准专题讲座,开展教研组集体研读新课程标准活动,然后自我内化,达到“人人会背新课标,人人会用新课标”的目标,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指导教学。三是要学会学习,做有心人,努力提高教研活动效率。要求教师注意搜集个人在教学中常遇到的典型问题,在学科教研会上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探讨活动。通过教研会议这一平台,教师将本人平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明显成效的做法分享,以集体的智慧提高教科研活动的整体水平。
(二)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校办学品位
1.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着眼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即课题,做到研究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为全面提高教师课题研究能力和教学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以研促教。
2.扎实开展已有的课题研究活动。学校认真组织开展已有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把课题研究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活动。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各教研组长通力协助,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搭建平台。
3.认真组织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教学随笔评比、教育教学经验分享等活动,激发教师写作兴趣,鼓励教师积累素材。
(三)推进魅力课程建设,打造特色品牌
1.魅力体艺
推进魅力体艺特色课程,实施体艺“2+1”项目。为此,我校在认真扎实上好每一节体艺课的基础上,开展好“小主播”、舞蹈、合唱、古筝兴趣小组活动,增设“兰亭序”书法班,开展“大课间”活动,扩大学生选择课程自利,朝着“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的目标努力。开展多姿多彩的体艺活动,创设魅力张扬的平台。每学期创办一次主题体艺实践活动,展示体艺成果,实现“人人享有艺术,人人拥有健康”的体艺培养目标。
2.魅力书法
书法教学课程化。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坚持做到“每天一写”“每月一赛”相结合,引导孩子“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在写字训练中领悟做人真谛。所有老师齐抓共管,所有学科的书面作业都要督促学生写好规范汉字,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落到实处。
3.魅力晨诵
编制校本晨诵内容,制作课件,每天早晨让学生诵读经典美文,以此开启学生新一天的学习生活,以经典文化熏陶学生。
所有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利用教师、社区与家长资源,打造能胜任特色课程教学的教师团队。通过多元的课程与评价,让学生拥有自己的精彩。
四、氛围营造,文化浸润
学校文化是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具有和共享的信念、价值观,这种信念、价值观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对学生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是学校的文化,一种逐渐形成的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对教师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项制度、某一种外在约束力,而是学校的文化,一种逐渐形成的价值理念、心智模式与行为方式。所以,我校以校园环境为载体,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氛围,滋养学生的心灵。
(一)营造具有“生命自觉”的校园环境氛围
要想凸显“育生命自觉,创魅力校园”的学校核心价值文化主题,让环境来说话、用环境滋养心灵是重要的一步。我校校园文化从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两方面进行打造。
1.班级文化建设
创建文明和谐的班级乐园,是我们的目标。每年十月是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月,每次班级文化建设都会精彩纷呈,在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建设下,带来一份份惊喜。人文班级、生态班级、文明班级和“会说话的班级”,正投射出“奥小人”的气韵与魅力。
2.校园文化建设
让学校每个角落充满魅力,以环境文化熏陶人,夯实育人物质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六个一”(即建设一面墙、一个花圃、一堵围墙、一个通道、一个井盖与一个农庄)为载体,把学校建设为品位高雅的花园。
(二)文化浸润生命,打造魅力人生
校园文化应为学生展现生动活泼、健康和谐的自由灵动天地,而且让他们的能力和人格在这个天地中得以提升。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学生潜能、特长,不仅可以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搭建平台,更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自己的境界,以文化浸润生命,打造魅力人生。学校通过艺术节、英语节、体育节、读书节、语数英活动月、少先队活动、安全活动月等,营造高雅、文明、安全、和谐的校园文化。
(三)营造魅力“悦”读的书香校园
我校全方位做好“悦”读的服务工作,让书香在校园中飘荡,让生命在阅读中精彩,让学生发自内心喜欢阅读。
首先,建设开放性的图书馆、校园“魅力书吧”,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随时到阅览室阅读。其次,每个教室都设有书橱,形成开放的班级图书角,学生课余随时阅读,班与班之间经常交换图书,营造一个随处有书阅读的氛围。再次,每年开展一次读书节,读书节上开展图书交换、阅读卡评比、读写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第四,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引导学生在六年时间内阅读100本书,让经典美文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生命境界。最后,学校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教学内容主要是阅读指导课、自由阅读课、读书汇报课等。此外,开展“每天三读”活动,每天早读课教师引领学生诵读经典美文,每天下午14:30为全体学生读读写写时间,每晚开展一次15分钟的亲子阅读。
没有奢华的装潢、生硬的警句、固化的装扮,只有理念的润泽、课程的灵动、真实的表达、生命的记忆,师生在此可以挥洒,可以对话,可以融入,可以亲近,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