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政治生态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19: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政治生态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政治生态化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3.2.2景观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1)构建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上游有潭,主静,文昌阁高耸潭西。下游为滩,主动,关帝庙动峙滩头。中间两弯是村落居处,缓急适中。由此,营造出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2)在中游清溪坊两湾处,保护当地条石砌石驳岸,加砌水下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在岸坡防护工程上,选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条石块石和当地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3)在下游枫影滩处,利用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砾石等构成河床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第2篇

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说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严重脱钩,我们正处在人类与地球关系的历史拐点上,人类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为此殚精竭虑、出谋划策,力图扼制自然生态的进一步恶化。由于其理论的开放性,对于生态学的思考成为其理论的增长点。一些学者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理论回应,由此出现了生态学思潮。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福斯特的思想研究主要是美国的者,既有批评其理论的,还有肯定其理论的。批评的文章:艾伦?鲁帝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和裂缝分析》,考斯塔斯?潘娜若塔基斯的《自然、辩证法和解放政治学》,乔?柯维尔的《唯物主义和自然价值》,马登?德卡特和S?恩格第马洛的《失败的承诺》等。肯定的文章:柏格特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和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的局限》,刘易斯?普罗耶克特的《福斯特―奥康纳的论辩》等。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与国外对福斯特的思想研究现状比较起来,我国学术界对福斯特生态学理论还是比较关注的。主要译作: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翻译的论文有:郭剑仁译演讲稿《马克思生态学的历史进程》,刘仁胜摘译《历史视野中的马克思的生态学》、《与资本主义》,康瑞华译《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的冲突》,庄俊举译《社会主义的复兴》等。理论专著:郭剑仁的《生态地批判――福斯特的生态学思想研究》等。 论文主要有:博士论文有郭剑仁的《福斯特的生态学思想研究》,硕士论文有王喜满的《福斯特论马克思的生态学》、张书平的《约翰?福斯特的生态学理论研究》等。

(三)研究述评

从以上的研究概况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福斯特生态学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一、从总体上看,国外对福斯特的思想特别是他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但对福斯特的思想产生背景的评论较少。第二、绝大多数文章只是评述性论文,侧重于理论介绍。这就使得目前国内关于福斯特的生态学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较低的理论层面,很难真正深入下去。本文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方面对福斯特生态学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福斯特的生态学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可见,福斯特的生态学的形成也绝非偶然,它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产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经济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处于相对和平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因受益于新的科技革命并普遍采用科学技术,从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发达国家创造了空前规模的物质文明。然而,就在人们尽情享受这些物质文明时,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问题却魔鬼般的“从天而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魔鬼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公害事件”震惊全球。接连发生的环境公害事件导致了许多无辜百姓的疾病缠身,不幸身亡,而且把更多的人民置于日益恶化的生态泥潭中,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与此同时,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道德滑坡、酸雨污染、人炸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在人类面前。除上述种种令人担忧的事实与可能性之外,人类还受到热污染、核污染、噪音污染、生物污染、电磁波污染等污染的威胁。这就表明:我们一方面不顾一切地运用现代科技对自然展开疯狂的掠夺和征服,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内在形成的、自身无法克服的一个的顽疾。无数的环境恶化问题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简单而严峻的事实: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已严重脱钩,我们正处于人类与地球关系的历史拐点上。人类不得不对解决生态问题、拯救地球和人类社会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寻求灵丹妙药。福斯特生态学就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政治背景

自二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高速恢复和发展时期,国家矛盾逐渐被国内各种矛盾所代替,西方发达国家的群众运动逐步兴起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新左派运动”兴起,这个运动在60年代末达到,并逐渐趋于衰落。进入70年代以后,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此起彼伏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危机,“新社会运动”应运而生。它是“新左派运动”斗争的积蓄,是“新左派运动”衰落后另一种形式的复兴。“新社会运动”是一种基础十分广泛的群众运动,绿色运动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运动的兴起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它们都为福斯特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现实条件。

投身绿色运动的人,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既有教师、学生、医生、生态学家、法官、律师,也有一定数量的工人、职员、农民和家庭主妇。从本质上讲,这一运动实际上是对西方所谓的“工业文明”的批判与否定。因为,正是工业文明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产品的极大丰富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毁灭性掠夺。面对生态危机的凸显,面对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人类文明的全面危机,全球燃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是自然而然的事。生态政治运动和以对资本主义构成挑战运动的社会主义复兴即将到来。福斯特认识到历史并没有终结,种种迹象表明,社会主义正在复兴。

(三)科学背景

当代西方生态学、系统论、未来学等理论的产生与流行对福斯特生态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背景。给予他以理论启迪,并拓展了其理论视野和理论深度。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出现,许多科学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自19世纪以来,拉马克、洪堡、华莱士、达尔文等科学家把生物机体与其环境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福斯特正是通过将环境问题和生态学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而逐步走向“生态学”的。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把生态学和系统论结合起来观察认识生物有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生态中心主义的出现,促使福斯特从生态系统的层面思索生态危机的原因,也促使他反思究竟该以什么为尺度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1943年德国政治学教授奥?克?弗莱希泰提出“未来学”的概念。未来学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重大领域的未来趋势、可能图景,探讨发展变化可能给未来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为人类提供面对未来挑战的对策。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深,未来学逐渐将研究重点从社会经济问题转向环境问题,并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热潮。未来学为人类探索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福斯特分析当代生态危机及其实质,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建构未来理想社会的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四)文化背景

第3篇

关键词: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一.四川省内研究现状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此课题目前的研究相关可以看出,目前省内关于此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西川羌族特殊载体进行档案史料研究。何永斌(2009)就从档案史角度对西川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思考和研究,并从古代羌族发展各总部与西川羌族源流概要、西川羌族档案史料的形成发展与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的分类构成、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三个部分进行分析。[1]2、就羌语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香瓜进行研究,耿静(2012)从语言与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关系谈起,从羌语对羌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并借鉴国际经验,以此为中心进行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2]3、关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研究,主要涉及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等。4、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价值角度去研究,贾天理(2009)认为羌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巨大价值,并为此提出保护羌文化遗产的相关对策。[3]5、关于羌文化旅游的建设和开发,徐学书(2010)认为可以将羌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这样可以实现羌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这对羌文化保护和发展具有巨大价值。[4]马琳(2010)就灾后重构汶川羌文化生态旅游区文化空间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5]6、对具体相关地方的羌文化的保护及开发进行相关对策研究,庄春辉(2010)就阿坝州藏羌文化生态保护利用的价值及对策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就现状、问题提出了对策,其目的在于推动抢救性保护。[6]

二.四川省外研究现状

省外研究对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研究则较为充分,可以借鉴其经验:1、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灾后重建经验研究,在龚珍旭和林川(2011)主编的论文集中就羌族历史、语言、,灾后羌族社会文化重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羌族文化的教育与推广等主题进行论述,论文集汇聚了诸多羌族一线研究学者们对羌文化的独到见解。[7]2、对羌文化的价值等进行相关研究,贾银忠(2010)就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就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唯一性、价值性等方面惊醒阐述和分析。[8]3、就多种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行探讨,并就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政策及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杨自沿和仲新春(2010)提出就热贡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发展要根据其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发挥其经济价值,能够实现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刘魁立(2007)认为文化生态保护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对文化生态保护具有巨大价值,就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内涵和特点做出解释。盛学峰(2009)就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这一工作提出相关思考,并就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整套系统体系如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工作体系等提出相关建议。杨金杰(2010)研究了云南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所给予的启示,在整体论、人本原则、科学规划等方面可以为其他国家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建设提供相关经验。

三.研究现状述评

省外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诸多问题的:直接涉及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研究是不足的;其研究多是集中在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研究上;其研究学术的学术期刊的级别过低,学术论文的质量也不是很高;学术研究缺乏针对性的理论及对策研究,多是从笼统的角度去谈这些问题;缺乏相关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的调研报告,因此,其研究的可利用性较低;研究多是从一个角度探讨,较为片面,缺乏系统性等等。

参考文献:

[1]何永斌.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研究[M].巴蜀书社,2009.

[2]耿静.羌语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12(1).

[3]贾天理.全力推进羌文化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北川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

[4]徐学书,喇明英.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0(3).

[5] 马琳.灾后汶川羌文化生态旅游区文化空间的重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6]庄春辉.阿坝州藏羌文化生态保护利用的价值及对策[J].艺术研究,2010(3).

[7]龚珍旭,林川主编.情系尔玛:首届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论文集[J].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

[8]贾银忠主编.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J].民族出版社,2010.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生态学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也是高校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更是高校师资群体中不可或缺的生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生态的视角考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生成因素,提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态构想,为稳定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建言和实践建议。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态意蕴

生态学的核心是系统论、整体论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整体论观点及可持续发展的有序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特点,恰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律吻合。而辅导员发展权利应当“在需要与限制之间,需要表现为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是满足生活的可能;限制表现为对欲求的控制与对资源的节约,它是满足生态的可能”[1]。辅导员是高校师资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时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当我们用生态学的视角探究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时,必然要研究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关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辅导员因子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既依赖又反作用于开放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生态环境。

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凸显“人”的地位,体现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辅导员职业发展包含辅导员与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辅导员与学校社会等的相互交往、相互激励和相互支撑,其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十分明显。“辅导员群体是出于多维度的社会关系中,继而必须接受这种特定社会关系的社会价值和伦理规范”[2]。一方面,从辅导员队伍与社会的关系看,辅导员队伍建设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辅导员队伍与学校关系看,辅导员队伍建设肯定受制于学校的管理和规范;从辅导员生态主体看,辅导员队伍建设肯定要与学生及其家长、学校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发生联系。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动态或持续发展的过程,其职业倦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辅导员自身的素质、个性、兴趣、习惯等,辅导员对角色的体悟与认可程度、工作环境、国家政策等。这里既有外在因素,又有内在自觉因素。因此,影响辅导员的生态因子是多元的,是复合的。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困境解析

(一)专业知识困境影响教育效率从而诱发辅导员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文化的营造者和传播者,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因此,辅导员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从辅导员职责看,他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稳定工作、就业创业指导、党团组织建设、班级生活及专业学习指导等诸多工作。而要胜任这些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支持,最好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因此,辅导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但按照专业化的发展取向,辅导员要在这么多的相关学科都成为专家几乎不可能,甚至在以上学科具有较系统的训练都是困难的”[3]。这种广博与精深的专业知识困境,让本就事务繁杂的辅导员力不从心。“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来源”[4]。加之,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驱使,人们有意无意忽视或者否定精神力量的作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虚无化倾向,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因为其低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职业根本的辅导员难免被社会边缘化,于是极大地消解了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直接诱发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二)社会评价困境降低职业认同从而形成辅导员职业倦怠。

对老师的考核评价特别是对辅导员职业的评价是困难的。我们无法比较一位跪着上课36年的山村教师和一位项目费上千万元的大牌教授谁是更好的老师,仓促而简单地量化比较一定会南辕北辙。况且,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效应。一个辅导员研究论文比较多,管理学生也没有大问题,而另一个辅导员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积极联络校园讲座、组织社会实践,就是缺自己的研究项目和论文。若干年后,后者培养的学生有一大批业界精英,而前者培养的学生却业绩平平,那么谁更优秀一些呢?的确,这是一个评价悖论。目前社会对高校工作的评价重点在学科、科研及SCI、E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数量,而其培养的学生素质、能力水平往往因为难于量化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的工作重心被扭曲的社会评价所绑架,几乎陷入只求硬性指标数量而忽视思想素质等软指标的泥沼,于是让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无力感,极大地削弱了职业认同感,形成了他们难于抗拒的职业倦怠。

(三)幸福观念弱化压抑创新热情从而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

在高校推行绩效工资改革的大环境下,“辅导员因其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直接影响其收入,成为在高校收入偏低的群体”[5],或者说他们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偏低,这是因为社会转型期的浮躁与利益驱动成为左右大众价值选择的重要因素。当一个社会信奉金钱万能时,就会道德和精神幸福论变得虚无,而蔓延的财富幸福论又会弱化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热情的极大消弭。更有甚者,有的辅导员会把工作精力转移到追求收入上,追求那些易于量化的诸如论文、项目等指标,本职工作则局限在学生“不出事”的底线里。此外,辅导员不可能像法官和医生那样用本行业的专用术语捍卫自己的角色,也不可能在大学生中赢得像专业教授那样的职业认可与尊崇度。这种辅导员工作幸福感的弱化,使其产生失落感,从而导致其职业倦怠。

(四)公共危机时有发生妨碍校园安全从而强化辅导员职业倦怠。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矛盾的积累,非传统安全滋生的公共危机时有出现,增加了辅导员职业情景的压力。“无论是多么优质的学校,抑或是管理水平多么高的学校,想要根除风险都是不可能的”[6]。因此,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压力就会增大,而直接面对一线学生的辅导员必然“春江水暖鸭先知”。公共危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使得处置危机常常没有应急预案可以参考。基于公共危机的人为性和高度不确定性,辅导员自然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激情”状态中。

三、消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生态策略

(一)用人才生境原理破解辅导员成长的花盆效应。

辅导员是生态的产物,生态则是辅导员的载体。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称为局部生境效应,一方面其生存空间受限,另一方面因为人工介入使花盆植物长得比野外更好,但这种介入一旦消失则经不起风雨。辅导员受专业困境影响,生存与发展空间在一定条件下确实受限,而且与中观环境(具体学校)的政策关系密切。学校领导重视时,辅导员群体就会发展良好,一旦这种介入消失则其必然面临很多困难。辅导员群体作为一个生态因子,需要在一个具有支持性的生态系统背景下才能健康成长。这个支持性的生态系统就是对辅导员成长发生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即辅导员的生境。在一定的范围内,生境丰富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物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辅导员群体而言,能够消弭职业倦怠的诱发因素。生境作为一个可持续的、动态的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存在着能量和条件的交换。只有在良性的生境状态下,才能破解辅导员成长的花盆效应,消解职业倦怠,使其保持良好心态和精力,高效地开展工作。

(二)用竞争协同原理消解辅导员成长生态位分化。

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存在着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合作与竞争最终呈现一定的动态平衡性。为避免辅导员内部恶性竞争,应当对辅导员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和考核。辅导员之间一定的竞争关系会产生必要的张力,催生辅导员内生动力,有效地防止人才沉淀,使辅导员个体始终保持足够的发展动力及高度的责任感和灵敏性,其能力因子也必定在工作中不断锻炼提高。这种竞争协同,通过辅导员个体因子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双方甚至多方的互惠互利,并依靠人才协同关系在竞争自强化机制中消弭倦怠,从而使群体得到发展和进化。每个辅导员都是“不同的发展个体,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态位,同样存在着专业发展的生态位分化问题”[7]。密切辅导员间开放、互信和自然的合作关系,促使各因子间在知识、信息上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执业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为消解辅导员职业倦怠奠定基础,为辅导员队伍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三)用终身学习理念抗拒辅导员成长的超耐失衡。

谢尔福德1911年提出了生态学“耐度定律”,他认为,一个新物种从诞生到繁衍生息必须依赖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但要使其灭亡则只要其中一项因子就足够。其中一项因子含量增减或者性质改变,一旦达到该种生物耐力的界限,就可能出现物种消亡的严重后果。同样,在辅导员生态系统中,影响因子对辅导员而言,也有耐受性问题。有学者指出,受知识困境的影响,辅导员“参加工作后,专业根基不牢的弊端就显现出来”[8],常常对学生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无法站在理论的高度用专业的术语予以解难释疑,经常出现“大道理讲不清、深道理钻不透、歪道理驳不倒”的情况,影响工作效果。当一个或一些因子超过辅导员耐受范围时,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学习型辅导员,“通过自身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学术水平,在工作中会起到‘不令而行’的结果”[9],才能更好地适应或者抗拒辅导员成长的影响因子,进一步消解职业倦怠,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起到铺垫作用。

(四)提升职业幸福感引导辅导员走向自我实现。

有研究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倦怠变为主观幸福感低下。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曾提出“幸福悖论”的观点,即收入突破某个临界点后再增加财富不一定导致幸福同步增长。“当欲望既定时,幸福与收入成正比,收入越大越幸福;当收入既定时,幸福与欲望成反比,欲望越小越幸福”[10]。因此,经济效益的提高既要表现在增加收入的效率提高上,又要表现在减少欲望的效率提高上,更必须比较这两个方面的效率。这就需要倡导辅导员实现幸福观念的转型,从追求物质到心灵自由,从结果幸福转型为享受过程,从根本上提升职业幸福感。只有辅导员走进大学生心中,实现心灵碰撞,就会享受思想交流的幸福,才可能得到辅导员个人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实现自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拓展了个人的价值,实现了辅导员的社会价值。当然,幸福不仅在结果上体现,过程幸福也极为重要。一方面积极遏制欲望,另一方面追求知足常乐,享受生活的过程,有利于舒缓情绪、消解职业倦怠,走向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国文.生态公民与一个生态世界的格局[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版,2012(3):49-56.

[2]秦天堂.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生态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6):20-23.

[3]朱孔军,林伟庭.从两难选择到整合协调―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8):52-54.

[4]张华敏.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生态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90-92.

[5]刘孝菊,王向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深层归因与系统消解[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30-31.

[6]郭德侠,楚江亭.学校管理:风险社会的视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3-128.

[7]莫华善,张传月.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生态策略[J].教育导刊,2008(9):46-48.

[8]彭瑾.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表现及其自我调适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64-65.

[9]李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及自我修复策略[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99.

第5篇

关键词:两型社会,静脉产业,循环经济

 

1.日本东京湾地区的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概况

1.1 东京湾的自然及产业概况

东京湾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为房总、三浦两半岛所环抱,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20-30千米,湾口仅6千米(图1)。里阔外狭,为陷落海湾。环东京湾区域有一都两县(东京都、千叶县和神奈川县),人口约2600万人,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产业中心。东京湾底部的东京都同南面的横滨市和东面的千叶市共同构成了闻名于世的京滨和京叶两大工业带,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东京湾地区主要有东京、横滨、千叶等几个特大城市以及川崎、船桥、君津等工业重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3,主要工业有钢铁、有色金属、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等。从1975到1994年,东京湾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0%,275%和407%,2000年的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占总从业人员的0.45%、23.1%和76.4%。

1.2 东京湾的几个主要城市

东京:日本国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商业、金融、文化中心,世界特大级城市,人口1255万人,面积2187.09平方千米。东京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资本在5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90%集中在这里。主要工业有印刷、机电、物流、食品和精密机械。东京港货物年吞吐量为4000万吨,是日本第六大港。

横滨:仅次于东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市,是京滨工业带的核心城市。人口约356万,面积434平方千米。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横滨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兴建临海工业区,建立起一批极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中型工业团地。主要产业石油、石化、运输机械和钢铁生产都居全国前列。横滨港是全国最大港口,年吞吐量1.1亿吨,一次总靠泊能力90万吨。

千叶:千叶县政府所在地,人口90.9万人,面积272.08平方千米。2001年市财政预算6608亿日元。千叶是一个工业城市,钢铁、食品和炼油三大产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6%,其中钢铁工业占1/2。千叶钢铁联合企业是世界著名的十大钢铁企业之一。千叶港是日本国内货物吞吐量最大级别的国际贸易港,年货物吞吐量世界第四。

川崎:位于东京与横滨之间的工业城市,人口106.1万。面积136.5平方千米,是京滨工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总产值的80%来自重化工、钢铁、水泥、机电、炼油、造船和火电等。其中,炼油占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

君津:东京湾东南岸钢铁城市,人口8.4万,面积319.5平方千米。1971年设市,60年代填海建设的君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世界最大钢铁企业-新日铁的骨干企业,年产钢能力1000万吨。专用码头水深19米,可停泊25万吨级巨轮。企业的人均产钢量约1000吨,劳动生产率居世界领先地位。

1.3 东京湾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明治维新前的东京湾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江户(东京的古代称谓)的寿司”是当时日本的名吃。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沙滩与远方的富士山遥遥相对,自然生态景观十分优美。东京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二战后的40年代后期,新建的许多资源型工业分布在东京湾地区的填海新陆上,成为世界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东京湾不仅是日本的工业、人口、国民收入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工业生产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由于工业布局过于集中,出现了用地紧张,供水不足,地盘下沉,交通拥挤,公害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进入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开始日益明显,空气污染、水污染、近海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首都圈人口的高度集中和急速城市化导致东京湾污染负荷增大,海水污染严重,东京湾的水污染物浓度高于日本国内其它海湾;渔业损失惨重,仅1962年东京都政府支付的渔业赔偿金就高达330亿日元;由于富营养化,每年5月-8月,赤潮发生天数达80天左右。

50年代以来,东京地价暴涨导致填海造陆工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东京湾各港口、城市临海工业园区、大型工业企业、羽田国际空港、迪斯尼乐园等都是填海建设的,东京湾填海面积共计约为2万4千公顷。大规模的填海造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纳潮量减少、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导致海水水质恶化,海洋生物资源退化。湿地破坏严重,明治时代的湿地90%以上已经丧失,95%的海岸线由自然岸线变成人工岸线。论文参考,循环经济。论文参考,循环经济。

由于海底多年沉积了相当厚的污染物,90年代以来,青潮频发,给近海养殖业带来灾难性后果。论文参考,循环经济。论文参考,循环经济。近年来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东京湾地区的城市化开发、经济优先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恶化的现象并没有使该区域居民更多地感受到经济繁荣带来的喜悦,与之相反,近年来,民众要求改善东京湾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论文参考,循环经济。

2.青岛环胶州湾区域的现状

2.1. 产业发展现状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东西宽27.8千米,南北长33.3千米,面积362平方千米,是青岛的“母亲湾”。胶州湾口窄内宽,为伸入内陆的半封闭性海湾(图2)。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 学术道德 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房三虎(1977- ),男,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体系构建”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JG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是学术研究和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后备军,提高和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研究生入学比例逐年提高,研究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然而,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却屡屡发生。不良的学术道德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损害高校的学术声誉,同时影响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学术道德成为影响与制约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关注。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1.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使实验结果符合预设结果,有的研究生不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而是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使实验数据满足主观判断的需要。导致实验数据看上去很“完美”,实则掩盖了原始数据反映的客观问题,严重违背了科研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现实生活中,盗窃他人财物是一种犯罪行为,在学术研究领域,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也是一种犯罪行为。为了出成果,部分研究生把他人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署上自己的名字投稿发表或添加到自己的学位论文中,更有甚者用剽窃来的学术成果用于申报课题和参与评奖。

3.找“”论文。在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论文成为部分不良分子的“职业”,并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等产业化特征。部分研究生不愿潜心搞学术,而是花钱找“”论文,“市场”损害了学术的纯洁性与高尚性。

4.一稿多投或多发。为了又多又快地发表学术论文,部分研究生在投稿时采取“全面撒网”的方式,将一份稿件在同一时间段投递给多家刊物,无视刊物投稿要求中提出的“不得一稿多投”的规定,甚至同一份稿件被多家刊物采用后,将文章稍作修改或不作修改,也不发表情况说明就公然发表在多个刊物上。这种缺乏学术道德自律的行为,不仅扰乱了期刊秩序,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刊物资源。

5.采取不正当手段毕业。按时顺利毕业是在校研究生最为关注的一件事情,而有的研究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科研上,贪图学习轻松、生活逍遥,懈怠导师安排的实验任务,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放任自流,只想“混”个学位了事,到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时,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部分研究生利用、物诱等不法手段贿赂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获取毕业。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1.主体因素。在建设人力资源大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稳步提升,研究生教育力度日益加大,在校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大。从当前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组成来看,其来源主要包括重点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大专院校;从研究生的年龄结构来看,涵盖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历届生、结婚成家的在职工作人员等,研究生年龄跨度较大。可见,高校研究生的生源成份比较复杂,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学术修养良莠不齐,部分研究生将社会的不良风气带入高校,侵蚀高校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在社会转型期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当下,高校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价值观亦呈现出功利化、复杂化和多元化的倾向。具体而言,有的研究生确实对科研感兴趣,并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立志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为国家、社会和民众服务;部分研究生读研则为了将来谋求一份好工作;有的研究生读研仅仅是为得到一纸文凭;有的研究生为了逃避本科毕业后就业的压力被迫选择读研。不同的学习动机,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应注重引导研究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摒弃狭隘的、不当的学习动机;应注重引导研究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坚决抵制学术不道德行为,增强自身学术道德“免疫力”。

2.客观环境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蚀高校的办学生态,冲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底线。社会中制假售假、投机取巧、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权力腐败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对高校的学术环境和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变得充满功利性色彩。

3.教育与管理因素。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本科生要求的较多,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全面负责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主要由导师承担。高校导师不仅承担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担负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责,导师往往注重研究生的科研指导,无暇顾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表现出重“智”轻“德”、只“教”不“育”、只 “知”不“行”等学术道德教育缺失和人才培养失衡的现象。此外,随着研究生导师规模的不断增加,导师队伍素质高低不齐,难免存在学术不端的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现实中,由于部分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过多,采取“放羊式”指导,无法真正指导和监督研究生的学业和学术道德。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监督不力及部分导师自身学术道德失范助长了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在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中,部分高校偏重研究生的数量而忽视论文的质量,注重研究结果而缺乏科研过程学术诚信监督,成为研究生评优的硬性指标;再者,部分高校不顾研究课题的客观性和特殊性,刚性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给予毕业。有失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导致“一稿多投多发”“伪造数据”“找人论文”等学术不道德行为滋生。同时,在高校研究生管理中,欠缺针对研究生学术作假的鉴定、处罚等相关规定。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对策

1.思想建设。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品德。辩证唯物主义因果分析理论认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客体因素而言,虽然外部存在复杂多变的客观因素,若研究生自身能够主动净化思想、排除杂念、提升修养,坚决抵制外在不良诱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为此,在研究生入学教育、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学术道德教育,将其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思想上端正研究生学术态度。同时,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课程建设,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专题,内容包括“科学精神”“学术诚信”“科学伦理”“研究规范”等,系统地教育引导研究生正视学术道德,践行优秀的学术信念,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自查自纠活动,及时清除研究生中的不良风气。

2.导师建设。导师的一言一行对研究生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导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然而,导师队伍中学术失范、学术腐败者屡见不鲜,严重损毁了导师的学术声誉,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研究生导师应树立正确的学术观、金钱观、权力观,以身作则,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典范。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对研究生严格要求,不仅指导研究生如何做学问,更要教育研究生如何做人,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真正负起责任。导师应以学术追求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不断增强自身学术能力,提高指导水平。

3.制度建设。注重学术管理制度建设,加大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力度。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巩固思想、作风、预防学术腐败等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如果说思想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自律性,那么制定法律法规则可以增强研究生学术行为的他律性。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应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管理办法,严明学术行为规范,严惩学术行为不端,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同时,要加大制度宣传,让研究生、导师、管理人员等人人皆知,并以学术行为管理制度为蓝本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规范教育,做到入脑入心、知行统一。此外,期刊、杂志、报纸、网站等学术成果发表终端,应建立科学、严谨的学术成果发表审查制度,对审查中“一稿多投”“论文剽窃”等行为及时反馈给作者单位,并给予处罚,同时,建立学术不端黑名单,实现刊物之间互通互报,对有学术不端前科者重点审查。在监督学术成果发表者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对各类期刊、杂志、报纸、网站等媒体终端开展监督检查,净化学术刊物市场。

4.社会建设。首先要净化社会风气,建设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作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传承文明的高校逐步受到社会不良之风的侵蚀,学术腐败、学术造假、不正当交易等不正之风难禁,高校的育人环境、教学环境、学术风气等办学生态受到极大冲击。治理学术环境的小生态,必须整治社会环境的大生态。司法、行政、工商、公安等国家职能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建立公平、公正、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实现风清气正之风常兴,污浊不正之风常抑,为学术文明生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积极挖掘、树立学术道德典范。先进的榜样能够把高尚的学术精神具体化、生动化、人格化,对树立和弘扬优秀的学术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要深入挖掘在学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体与集体,树立学术道德典范,把优秀的学术精神通过先进的人和事展现出来,引导广大研究生学习典型、响应典型、践行典型,培养研究生积极向上的学术精神,激励他们刻苦学习、诚实守信、文明守法、勇于创新。

5.文化建设。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摒弃抄袭文化。创新是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没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载体,科学研究难以产出有价值的好成果、大成果。然而,在社会中一度流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错误观点和不良文风,致使抄袭风气盛行。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弘扬创新文化,杜绝抄袭文化,搞科研、写论文、实践调查等,应以抄袭作假为耻、创新诚信为荣。

[参考文献]

[1]马革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根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2]王绪本,向玉凡.科学研究生视域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两型社会,静脉产业,循环经济

 

1.日本东京湾地区的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概况

1.1 东京湾的自然及产业概况

东京湾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为房总、三浦两半岛所环抱,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20-30千米,湾口仅6千米(图1)。里阔外狭,为陷落海湾。环东京湾区域有一都两县(东京都、千叶县和神奈川县),人口约2600万人,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产业中心。东京湾底部的东京都同南面的横滨市和东面的千叶市共同构成了闻名于世的京滨和京叶两大工业带,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东京湾地区主要有东京、横滨、千叶等几个特大城市以及川崎、船桥、君津等工业重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3,主要工业有钢铁、有色金属、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等。从1975到1994年,东京湾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0%,275%和407%,2000年的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占总从业人员的0.45%、23.1%和76.4%。

1.2 东京湾的几个主要城市

东京:日本国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商业、金融、文化中心,世界特大级城市环境保护论文,人口1255万人,面积2187.09平方千米。东京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资本在5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90%集中在这里。主要工业有印刷、机电、物流、食品和精密机械。东京港货物年吞吐量为4000万吨,是日本第六大港。

横滨:仅次于东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市,是京滨工业带的核心城市。人口约356万,面积434平方千米。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横滨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兴建临海工业区,建立起一批极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中型工业团地。主要产业石油、石化、运输机械和钢铁生产都居全国前列。横滨港是全国最大港口,年吞吐量1.1亿吨,一次总靠泊能力90万吨。

千叶:千叶县政府所在地,人口90.9万人,面积272.08平方千米。2001年市财政预算6608亿日元。千叶是一个工业城市,钢铁、食品和炼油三大产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6%,其中钢铁工业占1/2。千叶钢铁联合企业是世界著名的十大钢铁企业之一。千叶港是日本国内货物吞吐量最大级别的国际贸易港,年货物吞吐量世界第四论文格式模板。

川崎:位于东京与横滨之间的工业城市,人口106.1万。面积136.5平方千米,是京滨工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总产值的80%来自重化工、钢铁、水泥、机电、炼油、造船和火电等。其中,炼油占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

君津:东京湾东南岸钢铁城市,人口8.4万,面积319.5平方千米。1971年设市,60年代填海建设的君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世界最大钢铁企业-新日铁的骨干企业,年产钢能力1000万吨。专用码头水深19米,可停泊25万吨级巨轮。企业的人均产钢量约1000吨,劳动生产率居世界领先地位。

1.3东京湾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明治维新前的东京湾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江户(东京的古代称谓)的寿司”是当时日本的名吃。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沙滩与远方的富士山遥遥相对,自然生态景观十分优美。东京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二战后的40年代后期,新建的许多资源型工业分布在东京湾地区的填海新陆上,成为世界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东京湾不仅是日本的工业、人口、国民收入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工业生产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由于工业布局过于集中,出现了用地紧张,供水不足环境保护论文,地盘下沉,交通拥挤,公害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进入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开始日益明显,空气污染、水污染、近海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首都圈人口的高度集中和急速城市化导致东京湾污染负荷增大,海水污染严重,东京湾的水污染物浓度高于日本国内其它海湾;渔业损失惨重,仅1962年东京都政府支付的渔业赔偿金就高达330亿日元;由于富营养化,每年5月-8月,赤潮发生天数达80天左右。

50年代以来,东京地价暴涨导致填海造陆工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东京湾各港口、城市临海工业园区、大型工业企业、羽田国际空港、迪斯尼乐园等都是填海建设的,东京湾填海面积共计约为2万4千公顷。大规模的填海造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纳潮量减少、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导致海水水质恶化,海洋生物资源退化。湿地破坏严重,明治时代的湿地90%以上已经丧失,95%的海岸线由自然岸线变成人工岸线。

由于海底多年沉积了相当厚的污染物,90年代以来,青潮频发,给近海养殖业带来灾难性后果。近年来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东京湾地区的城市化开发、经济优先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恶化的现象并没有使该区域居民更多地感受到经济繁荣带来的喜悦,与之相反,近年来,民众要求改善东京湾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

2青岛环胶州湾区域的现状

2.1产业发展现状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东西宽27.8千米,南北长33.3千米,面积362平方千米,是青岛的“母亲湾”。胶州湾口窄内宽,为伸入内陆的半封闭性海湾(图2)。

第8篇

研 究 生 开 题 报 告

 

题 目: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指 导 教 师        

院(系、所)          

 

 

 

 

 

 

   2018年9月1日

 

 

开题报告要求

 

一、课题来源(国家、教育部、省、市、自选)。

二、拟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或实际应用意义或价值。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完成论文的实验条件等。

六、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七、计划进度。

八、主要参考文献。

 

 

附注:

1. 开题报告须存入学生个人学籍档案。

2. 开题报告要求文句通顺、内容明确、字迹工整。

3. 开题报告打印后提交给导师,再由导师审核签字后提交给EMBA教育中心。

4. 申请某学期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生,其开题报告提交的最后时间为该学期开学第一周星期五下午5:00之前,过期不予受理。

一、论文题目及来源

    论文题目:NZ县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来源:本课题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于毕业前夕,在管理学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结合本人所在的NZ县发展现状与问题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属于自选课题。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NZ县位于鄂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以东,东临荆州武汉,西连神农架,南接宜昌三峡,北依襄阳南阳;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南阳盆地的南缘,秦巴山系的东缘。版土面积三千八百五十九平方公里,总人口六十万人。NZ县山、水、林、城资源特色突出,景区与城区融于一体。拥有48大泉、72河堰之美誉。林地37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6%。林特资源有1500多个品种。近年来,NZ县农业产值增速一直居于各县区前列,建设了优质粮油蔬菜基地85万亩,优质林特基地67万亩,优质烟叶基地3万亩,特色农业产业生机勃勃。并已形成以涌泉工业园、襄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格局,且近两年因园区的投入生产,工业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NZ县经济拉动力。正在着力建设1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投资2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5个4A级景区。生态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作为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后起而勃发。

目前,中国的国家政策与襄阳市的地方政策的发展为NZ县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实施为NZ县抢抓特色和优势资源提供了机遇;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襄阳所处的鄂渝豫陕毗邻地区是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中西部重点发展地区之一,襄阳市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为NZ县未来城市定位指明了方向;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政策为NZ县建成特色城市提供了保障,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乡统筹是NZ县这样的人口大县城市化过程中关键的举措,也是城市特色的形成基础;大旅游时代的来临则为NZ县的旅游业发展方式提出了导向。

2)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NZ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NZ县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与挑战:一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当前,NZ县引进的大多数属建材行业,浪费了大量的石灰石、磷矿石资源,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农村饮水困难;二是产业发展定位问题。目前NZ县已形成磷化工、建材、森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电等六大产业,但大多数未成为终端产品,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环境,导致附加值较低。本文就如何通过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实现产城融合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本文致力于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SWOT分析方法,制定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为NZ县打造以山水农林保育为基底的绿色之城,以产业转型升级,集约高效为基底的活力之城,服务齐备、 资源丰富、品牌响亮的文化之城,环境优美、 人地和谐的宜居之城提供一定得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县、市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最初是用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产生。城市规划是指政府部门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设施的综合部署以及实施管理。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还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政策性、综合性、前瞻性以及强制性等特性。通过对空间资源、土地以及各项建设的实施与管理,城市规划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城市与区域等十大关系。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1933年,《雅典》中,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休憩以及交通;1977年,《马丘比丘》中进一步提出城市的综合性、多功能概念,并指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主要是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的多样化。因此,城市规划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而繁重。

作为一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措施,城市规划是政府干预、调控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也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1980年,我国组织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开始实施;1990年,《城市规划法》实施;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定位是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和具体管理的重要依据与手段,要求“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是在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对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控和建设活动管理的同时,既逐步向综合规划发展,又及时注重城市实体形象的塑造。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作为一股重要的城市公共事务的组织力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傅约翰(JohnFriedmann) 对不同规划类型在公共领域的角色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四个,即规划作为社会改革、规划作为政策分析、规划作为社会学习以及规划作为社会动员。而结合我国目前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城市规划至少要担当以下三种角色:调控人角色,对城市的宏观发展方向以及战略进行调控;公益人角色,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益,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仲裁人角色,超越于各个经济主体之上,协调、处理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要想使城市规划担当以上的社会角色,就必须实现城市规划从蓝图向过程的转化。

2)发展战略概述

发展的本质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以及新事物的出现,其核心是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制度变化在内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辞海》中对战略一词的定义是,“军事名词,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它依据敌对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规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在英语中,战略一词为“strategy”,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指挥军队作战的艺术”。目前,战略也已经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指对某一领域的基本性、长期性、整体性、决定性的谋划,战略属于一个概念性的统称,主要包括了竞争战略、发展战略、开发战略等。

“发展战略”一词最初是出现在发展经济学中,属于一种最基本的战略。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从总体上决定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原则与谋划。发展战略的内容主要有战略背景分析、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对策等。总体而言,不同领域的发展战略均具有如下四个共同特征:

(1)全局性。任何战略问题都是以研究全局指导原则和谋划方案为目的。发展战略对于制定该战略的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来说均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长远性。长远性反映了客观经济社会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的时序规律。任何组织在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选取、战略措施构建及战略实施管理等步骤上均按照一定的时序步骤与规律进行战略的管理,进而产生时序上的功能效应,使得能够在远期产生近期意想不到的后果。

(3)动态性。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发展战略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以便进行科学管理。

(4)利益性。无论发展战略的内容和谋划方式是什么,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服务组织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发展战略主体的利益也是发展战略的一个本质特征。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首先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全文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然后,对NZ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NZ县目前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次,对NZ县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工具,找出NZ县面临的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进一步得出NZ县的战略定位。

再次,从战略原则、思路以及阶段性任务等方面对NZ县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构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体系。

最后,从人才引进,竞争合作等方面提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论文大纲如下所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2 NZ县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NZ县简介

2.2 NZ县现状分析

2.2.1 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现状分析

2.2.2 资源现状分析

2.2.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NZ县发展面临问题分析

3 NZ县战略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SWOT分析

3.2.1 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

3.2.2 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

3.2.3 内部环境优势

3.2.4 内部环境劣势

3.3 战略定位与选择

3.3.1 战略分析

3.3.2 战略定位

4 NZ县城市发展战略思路与体系构建

4.1   城市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4.2   城市发展战略阶段及任务

4.3   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建构

4.3.1 城市产业战略

4.3.2 城市休闲战略

4.3.3 城市文化战略

4.3.4 城市绿色战略

5  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结束语

 

五、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与案例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战略相关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战略领域涉及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回顾。

案例研究法:本文以NZ县的城市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NZ县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NZ县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NZ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指出了NZ县的发展战略。

论文的研究路线图如图1所示:

 

六、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2013年3月——2013年4月:文献查阅及收集相关资料

2013年4月——2015年6月:方案设计,完成开题报告

2013年6月——2013年8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3年9月:论文修改、定稿、打印

2013年10月: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 艾伯特·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2] 陈友华, 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3] 储玉坤. 周建平.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趋势[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4] 崔功豪, 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地理学报, 1999.54(2):106-115

[5] 雷翔. 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 刘翠明, 张峻. 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04,11:49-50.

[7] 石杰琳. 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 决策探索, 2001, (5):42-43.

[8] 孙施文. 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7)

[9] 袁中金. 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0] Miehael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BerrettKoehler, 2002.10

[11] Miehael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Berrett Koehler, 2000.

[12] Miehaele. Porter.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rrett Koehler, 2003.

[13] W.ChanKim: Renee Mauborgne. Blueoeean Strate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院(系、所)领导签字

第9篇

关键词 公示语 翻译 语料库 频率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29

Analysis of Public Signs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Publicity Methods Related Papers Keyword Statistics based on Corpus

YUAN Changwan, JIN Shuangjun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has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wide application,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keywords of 2196 CNKI articles on public signs using corpora. The analysis and statistic suggests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error analyses, theory and method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 and that field investig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ountries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corpus; frequency

0 引言

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方梦之,1996)。公示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突出的应用功能(吕和发,2004;戴宗显等,2005),它通常被喻为“城市的名片”,规范、得体的公示语翻译是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对外交流的需要,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形象、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的有效途径。

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专家委员会先后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基本规则》(2004年8月),《上海市道路名称英译基本规则》(2007年6月);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6年先后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通则及其组成部分;深圳市经过一年多的调研、编制,于2013年9月颁布了全国第一个公示语译用管理法规《深圳市公示语英文译写和使用管理办法》。各大中小城市的公示语翻译专家委员会相继成立,公示语译用办法不断出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数据采集

研究对象为公示语相关学术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因为学术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部分具有语言简明、规范,结构严谨的特征外,还从内容上客观地反映了调查研究的目的任务、主题范围、理论方法、结果结论以及研究者突出强调的观点等重要信息。

数据采集基本情况:登陆(2014年9月30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http://),以“主题=公示语(模糊匹配)”为检索式进行简单检索,返回自2002年以来检索结果2278条。选中全部检索结果,CNKI E-Learning文献输出,以excel形式导出。以输出字段“题名”、“摘要”、“关键词”为主要依据,人工辨别论文是否与“公示语”密切相关,对导出文件进行筛选(删除不相关的82条),以实现对目标文献的查准查全,共计余下相关论文2196条。

1.2 研究方法和工具

建设“公示语”论文摘要微型专用语料库。对采集到的公示语相关学术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进行语料库建库清洁、整理、标注。

采用语料库NLPIR汉语分词系统(ICTCLAS2013)对公示语相关论文摘要语料进行分词处理。利用语料库工具wordsmith对关键词等进行量化统计;采用wordsmith的词表工具生成“公示语”相关论文的关键词(非语料库Keywords)词频表及关键词词云图。

2 统计分析

2.1 论文关键词统计

以上述“公示语”相关文献微型语料库中的论文“关键词”为语料(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2196篇文献的8736个(形符)关键词),采用wordsmith的词表工具生成关键词(非语料库Keywords)词频表。将关键词形符分类汇总,将形符转换为类符,类符共计2750个,以及每一类符的出现频次及百分数。

2.2 论文关键词分析与分类汇总

将cnki“公示语”相关论文的关键词词频表进行语义上分析和归并汇总。将关键词词频表中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的关键词归并汇总,这些关键词共计101个(类符),其在关键词中出现的频次占总频次的54.10%。

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公示语”相关概念关键词(括号内数值为该关键词在词频表中的频次,下同),如:公示语(1152)、公示语翻译(208)、公示语英译(47)、标识语(44)、旅游公示语(26)等。其次是“翻译”相关概念关键词,如:翻译(405)、汉英翻译(267)、公示语翻译(208)、英译(137)等。

公示语翻译相关论文主要涉及常用翻译理论,原则、方法和策略等。

常用的翻译理论包括:目的论(138)、功能翻译理论(87)、关联理论(28)、顺应论(22)、模因论(21)、翻译目的论(18)、功能理论(13)、功能目的论(13)、翻译理论(13)等。

翻译原则、方法和策略等相关的关键词包括:翻译策略(154)、对策(90)、翻译原则(67)、交际翻译(60)、生态翻译学(57)、策略(55)、功能对等(47)、翻译方法(37)、原则(32)、跨文化交际(32)等。

与公示语翻译错误、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如:问题(80)、错误(56)、语用失误(54)、规范(48)、规范化(40)、翻译错误(32)、错误分析(30)、误译(25)、翻译问题(20)、翻译失误(19)等。

此外,与文本类型相关的关键词如:文本类型(42)、语言特点(18)等;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词如:文化差异(39)、跨文化交际等;与旅游相关的关键词如:旅游景区(39)、旅游景点(34)等;其它常见高频出现的还有:外宣翻译(33)、对外宣传(13)、国际化(12)、语境(12)、翻译生态环境(10)等。

3 讨论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十年来公示语相关研究集中于公示语的英译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公示语翻译的常用翻译理论、原则、方法和策略;公示语翻译错误、问题相关分析;公示语翻译的文本、语言风格特征相关分析;公示语翻译的文化内涵及跨文化交际;公示语在旅游、外宣等领域的翻译应用现状等。

结合相关论文及其摘要分析发现:翻译理论、原则与公示语翻译实践联系不紧密。通用公示语(各国家、地区共有的公共场所标识,如:出口(EXIT)、停车场(Parking)、禁止吸烟(No Smoking))的重复研究较多,各自为政,资源浪费。非通用公示语(具有明显区域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旅游等特色的公共场所标识,如:颐和园(Summer Palace)、天坛(Temple of Heaven)、孔庙(Temple of Confucius))研究有待深入。公示语翻译错误、问题相关分析较多,以实证研究为主,公示语纠错、调查、统计占有较大比例,分析、建议有待深入、拓展。

基于上述统计分析,建立公示语语料来开展通用公示语的纵深方向研究,适当减少公示语翻译相关的实证调查统计。对各国家、地区共有的通用公示语翻译研究应在翻译理论指导下,通过大量实地采集目标语的公共场所标识,搜集、整理建立公示语语料库。通过语料库工具统计分析,以目标语的使用频率为重要参考,以功能对等为主要依据,分析研究,甄别选用恰当、得体、规范的公示语译文。基于目标语国家公示语的语料库大数据统计分析,忽略语言的历时发展、区域变体,重视当代英语的高频使用公示语,有利于公示语的规范、得体,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同时,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非通用公示语研究有待深入和拓展。这部分公示语翻译应符合国际通用惯例,重视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尊崇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推动源语言的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意义,了解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并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才能得出正确的译文(贺学耘,2006)。

基金项目:2014年四川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批准号:SC14WY23)、2013年度南充市社科联南充市“十二五”社科规划课题(批准号:NC2013B043)和川北医学院2014年科研发展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戴宗显等.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2005(6):38-42.

[2] 方梦之等.汉译英实践与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