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内科护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19: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内科护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内科护理论文

第1篇

1.1物理性危险因素针刺伤

针刺伤与锐器伤已成为临床护理人员主要的职业伤害。内科护理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0倍,并且85%归因于针刺伤。

1.2化学性危害因素消毒剂

一些高效消毒灭菌剂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眼睛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长期接触会引起结膜炎、咽喉炎和支气管炎反应性疾病。空气中汞的允许含量如果超标、就会引起头痛及口腔黏膜发生炎症;甲醛溶液,甲醛灭菌法是临床上用于防止院内消毒,此法对预防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效果好。但是甲醛对眼球和呼吸道黏膜有很强的刺激作用,直接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

1.3生物性危害因素

医院内各种细菌、病毒可在空气中形成溶胶,造成污染并难以控制,特别是护理人员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护理人员会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增加了感染机会。

1.4护士的责任心缺失

不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交接换班对接不认真查对医嘱。护士不及时学习掌握新技术和新护理方法,无法熟练使用各种急救抢救仪器。沟通质量欠佳,无法与病人及其家属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工作中的法律意识薄弱。由于护理人员严重缺少,很多人往往处于疲惫状态下工作,导致自身预防保护的意识不够强。还有的护理人员性格急躁、粗心大意。也有的是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容易违反防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从而增加受伤机会医疗器械风险。

1.5环境风险护理工作突发事件多

压力大,长期得不到宣泄,极易出现抵抗力下降,加之一些患者情绪不稳定,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与护理人员易引起争端,遭到辱骂,因为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医护人员就会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还有的医院由于床位间距小和医疗器械配备不足,使得护士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容易使护理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以此医院要完善职业风险管理制度,努力把护理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护患之间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如病人静脉注射时没有“一针见血”,病人认为护士技术差,心中不悦产生护患矛盾,同时也会因为患者的不配合而发生针刺事件。特别是手术后并发症也较多,患者的病情一旦加重,家属往往会迁怒于护士,患者投诉加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增强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

2内科护理防护危害因素的措施

2.1防护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措施

做好急救物品的应用与管理。抢救药品要做到数量定量、根据物品的使用情况建立设备保养记录。各种新设备、新仪器启用前先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位护理人员都能正确操作仪器,防止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工作中要严格管理各种锐器,做到有效预防,做好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提高预防的自觉性。如果发生锐器伤应立即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流动水进行冲洗。尽可能的回避跟中辐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过量辐射。

2.2防护化学性危害因素的措施

首先是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性能。掌握化学药品的功效及浓度,取放物品时要戴口罩,眼镜,防止与药品避免直接接触。若不慎将消毒液溅入眼内或皮肤,要用清水反复冲洗,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工作中护士应戴手套,防止用手直接接触汞;应保持地面,墙壁保持光洁,医院要对医务人员进行体内汞蓄积量的定期测定。

2.3生物危险因素的防护

操作中尽量减少与患者血液、体液的接触,严格遵守并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中养成操作后及时洗手的良好习惯,使用速效洗手液可减少疾病和微生物的传播,同时还要加强预防接种,防患于未然。

2.4提高护理人员个人能力

首先要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要提高准确率,这样能起到减少自身感染的作用。其次是培养抗压能力。提高自我护理技术,不断学习新的护理知识、技能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练就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恰当运用沟通技巧,从根本上减少风险的发生。防范护理要从提高法律意识入手,全面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充分认识到执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3结论

第2篇

护士从事着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内科护士所面对的都是长期患病的患者,工作中经常面临各种危机,突发及多变的情况涉及到护士与患者、家属、医生及其他护士等。面对日益增多的压力源,她们十分渴望得到心理上的支持。而护生做为护士的前身,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否承受住各种压力,并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为医护一线输送新鲜的血液和补充优秀的人才,是对医护工作的一个支撑,同时,也是对医护教育的一个考验,更是对护生的一次自我挑战。本文能过对护生在内科实习的压力源和压力进行辩别探讨,以期对护生以及医护工作提供一些基础的理论支持。

2.相关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

2.1.1压力源

是指医护人员在接诊、施救过程中应对偶发的特殊情况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泛指医护人员应对病危病人及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及至死亡的心理应对,并由此对医护人员心理产生的抵触及排斥。

2.2遇到的压力因素

2.2.1紧急的工作性质

医护临床工作性质所接触的病患状况不一而足,无法预知和不可逆料性极强,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依据病情变化做出应反映和采取具体措施,以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为目的,紧急的工作性质给医护人员造成了较大工作压力。

2.2.2医患的目标取向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医疗技术的依赖程度以及对挽救病患的期待程度有所增长,与此同时,病患的患病原因和患病性质也随之变化且呈增长趋势,医护与病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医患之间的目标取向不同,往使患者及其家属迁怒于医护人员,这对医护人员也造成了较大的工作压力。

2.2.3差异的病患状况

护士所要面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救治,而是情况各异的患者,患者中有的饱受疾病折磨,有的突发危急疾病,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教育层次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带给护士的就是频繁的应对患者及其家属愤怒、恐惧、悲伤、喜悦等快速的情绪变化,患者的差异性对护士的心理也能造成直接的压力。

2.2.4高危的医护风险

护士不同于其他职业,有缓和的余地,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微末的失误都可能造成高危的风险,责任完全由护士承担,护士虽然只是医生的助手,但患者却把护士当做救命的直接人,工作的高危性对护士的心理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3压力综合表现

由于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技术操作多,责任大,工作不规律等诸多压力的影响,使护理人员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长期过度紧张和高强度压力使她们对工作产生疲惫感,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syndrome,BS),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烦躁或抑郁不良心理反应。

3.心理素质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住院患者对护士的关爱行为较为不满意的方面涉及护士的心理素质、情感能力、创造力,以及在工作中表现的主动灵活和独立性等。患者的这些忧虑又正是护士心理失衡的具体表现。基于此,对于护生的内科实习压力源的判别和压力研究应从压力因素的成因入手,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帮助护生在内科实习过程中消解心理压力,培养心理素质。

3.1搭建承受缓台

所谓的承受缓台,是指在护生内科实习前留有准备阶段,通过全方位的护理理论分析和护理实践指导,强化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对复杂的护理工作有一个初步和完整的了解,并预先在思想和心理上产生承受的抗体,提高护理心理障碍的免疫能力。

3.2做到循序渐进

护生实生是学业的规定科目,也是对护生能否适应岗位的一次检验,因此,在实习前要充分征求护生的意见,可采取分批次、分层次的操作实践培训形式,让护生循序的进入实习场景,接受实习内容,并在护生间适时开展讨论和座谈活动,分批次的组织护生对护生进行指导和帮教,最终实现全体护生实习科目的完成。

3.3加强后续疏导

护生实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要对护生的实习心得和体会以及产生的心理障碍加强后续的疏导,帮助他们做好实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化解工作,不能让护生无止境的承受超负荷的压力,而打消他们承受的信心。

第3篇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护理本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内科护理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其一,教学模式单一,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加之教学内容繁多、学时紧、教学进度快,整堂课呈现“满堂灌”的特点,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少,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意识。其二,由于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少,缺乏大量生动、易于理解的动态音像资料、直观性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呆板,影响学习效果。其三,因师资力量缺乏、教学经费不足等,教学活动多在教室内完成,没有条件让学生时时到医院见习进行实景教学,学生没有临床护理经验,又要接受本门课程要求的临床实践知识,抽象难懂、枯燥乏味[3],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学心理。如此种种,均有碍于学生临床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致使其进入临床后动手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不足,不善与人沟通,医护关系、护患关系紧张,“高分低能”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探索一套科学、合理、适用的教学模式,来改善本科内科护理学教学现状势在必行。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内科护理学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包含“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基于此,笔者所在教研室尝试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见图1)于内科疾病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力图还原临床真实场景,以培养和提高护生的创新思维和协作学习能力。本文将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设计教学内容。

(一)分析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明确学习主题及要求。“消化系统疾病”教学目标的确定分两步完成。1.分析整章课程的教学目标。消化系统疾病是内科护理学的重点章节,其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大体系。学习该系统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掌握临床消化内科常见多发病的基本理论知识、护理实践操作,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准确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及团队协作意识。2.确定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以上述目标为基础,我们对整章课程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将其分为两大不同的教学单元,即消化系统概述和消化系统各论。在教学中进一步梳理出各单元所涵盖的知识点和具体目标。消化系统概述是整章的总述,介绍了本系统的常见症状与体征。消化系统各论是整章的主体,主要阐述临床消化内科常见、多发疾病的护理。根据护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通过分析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恶心与呕吐、吞咽困难、腹痛、腹泻与便秘、呕血与黑便、黄疸等的定义、病因、临床特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掌握常见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胰腺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的病因及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及抢救配合原则、常用药物及疗效观察、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2)技能目标———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制订一套完整的护理计划及保健方案。

(二)创设临床情境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环境的设定,而情境创设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对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最佳方法莫过于让其身临其境。在实际教学中,紧扣教学目的,或请学生列举生活中与疾病相关的案例,或以角色扮演,或应用现代技术将呆板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直观、形象的声音、图片及动画,或组织学生亲临病床等方式,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的临床护理情境,激发有效联想,提高学习兴趣,使其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发现和同化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肝硬化病人的护理”一节时,教师采编医院临床资料进行一定修饰后作为授课案例,应用多媒体形式导入课堂,为教学的深入进行做铺垫。针对所创情境,教师提出与本节课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你认为患者是肝硬化,依据是什么”、“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哪些”、“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可能会出现哪些并发症”、“该患者应如何护理”等作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主题,以达到学习任务的呈现。

(三)自主学习与协作会话自主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学生协作会话的基础。在面对学习主题时,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查阅相关信息资料,甄别当前拟解决的问题,经过逻辑推理,初步形成假设制定解决方案。教师在自主学习设计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其自主分析探索,同时给予适时的提炼和概括,以帮助学生依据实施中和实施后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在“肝硬化病人的护理”一节,教师以案例为模板提出问题,呈现出学习任务,启发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书籍、文字资料、音像资料、CAI及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等自主阅读、思考、调查访问,收集与本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进而对肝硬化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若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资料的获取、问题的分析确有困难,教师应予以适当帮助。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重心,可以是师生间的合作,也可是学生间的合作。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群体进行探索协商,彼此交流,相互沟通。我们将学生分成5-8人一组,组内成员就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诱因、临床表现、护理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反馈信息、评价,小组内部意见一致后,委派代表演示,进行组间比较、提问、讨论,教师认真倾听每组同学的发言,根据他们的展示及时提出问题并给予引导总结,以进一步完善和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准确判断疾病的能力。

(四)评价学习效果,实现意义建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设计须兼顾全面、主观与客观的原则,且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故该模式可采取个人自我评价、小组对组内成员评价以及教师评价三者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可在题库中随机抽取一些测试题,测试学习效果。相关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小组评价为佳,如评判“对肝硬化腹水病人行腹腔穿刺术的护理配合”效果,在模拟病房,由一位小组成员对模拟病人进行操作,结束后由组内集体讨论评价,教师全程参与纠正总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形式的赞同情况,由教师设计问卷于课后发放学生调查评判。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深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结语

第4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70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24~68岁,平均47.6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为神经内科疾病,其中重症肌无力21例(占30.00%),三叉神经痛13例(占18.57%),坐骨神经痛11例(占15.71%),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0例(占14.29%),遗传病8例(占11.43%),周围神经病(四肢麻木、无力)7例(占10.00%)。根据随机原则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试验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用药护理。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经常服药,容易产生厌恶感,可能发生不吃药、自己减少药量的情况。由于无法遵从医嘱服药,因而很难达到治疗目的,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病情的改善。护理人员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向患者说明不按时服药的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视。(2)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神经内科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后遗症的几率较大,致残率较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协助患者进行神经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结束后定期到医院复查,还要向患者普及神经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认识、了解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治疗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保持良好沟通。许多患者由于疾病产生伤感、抑郁、烦躁、孤僻、易激动等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要耐心与之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解答患者疑问,尽量帮助患者消除顾虑,配合治疗。(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患者初入医院时,容易产生陌生感和焦虑感,护理人员及时主动与患者接触,真诚地与之交流,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信任感。同时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情况、治疗方法等,消除其心理顾虑,自觉配合治疗。(3)争取家属配合。在治疗过程中向家属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疾病知识,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外界刺激,争取家属的配合,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病房的环境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起着巨大作用,适宜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柔和的光线,干净的床单、被褥都会让患者感到温馨和舒适,有助于患者康复。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设20道题,每题分值为1~5分,最终得分>80分视为非常满意;60~80分视为比较满意;<60分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小结

第5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都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35~68岁,平均46.6岁;心脑血管疾病29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血液类疾病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36~70岁,平均47.2岁;心脑血管疾病31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血液类疾病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尿激酶治疗,将尿激酶150万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护理,即基本的生活护理,讲解疾病有关的护理知识和方法,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问题,与患者亲切交流,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施过程中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用恰当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减轻患者精神痛苦、顾虑、压力及思想负担。心内科疾病通常较为严重,病死率较高,故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常伴有焦虑、绝望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

1.2.2生活护理

实施护理过程中应保持床单、被褥干净、整洁,经常清洗和晾晒,同时帮助患者变换,保持患者皮肤干燥,防止压疮发生。呼吸困难和发热患者易出现口臭、口干,应加强对患者口腔护理,可使用朵贝尔氏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1.2.3营养护理

住院期间患者易出现营养不良,因心理和生理原因导致食欲下降,故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饮食状况、营养摄取情况及体质量综合安排患者饮食,以细软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咀嚼过于用力和下咽困难的食物,少食多餐,定时进餐。

1.2.4临床指标监护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患者出院前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对疾病知识有一定了解。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和自觉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总分144分,日常生活和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各35分,自觉症状74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和SDS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为(25.5±3.2)分、躯体生理功能状态评分为(23.4±8.2)分、自觉症状评分为(61.1±5.4)分;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为(17.8±5.1)分、躯体生理功能状态评分为(18.2±5.8)分、自觉症状评分为(57.3±6.9)分。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和自觉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干部内科拥有床位45张,护士16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8名,助理护士1名。本次研究开展于2014年1月以后,干部内科开始实施护理绩效考核制度,并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与研究,因此,研究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干部内科护理工作作为观察组,以2014年以后至2015年1月的干部内科护理工作作为实验组,将两组的护理工作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明确严格的干部内科护理流程。

具体的干部内科护理流程包括:(1)护理人员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减少患者因疾病所带来的疼痛感;(2)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疏导;(3)主动为患者讲解健康知识,提高患者自我保护的能力;(4)提升护理人员的文书书写水平。

1.2.2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

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包括:(1)护理日常工作管理方面,通过采用"分层定岗"]的方式进行护理工作的层层管理与监督;(2)职业技能方面,对护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并对其护理技能进行考试打分,确保工作者的护理技能合格,减少不当的护理操作;(3)职业道德方面,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使其端正工作态度,转变护理服务理念,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4)服务质量方面,熟悉护理流程及具体的护理措施,落实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

1.2.3成立专门的绩效考核机构。

绩效考核机构的设立,能够提升护理工作效率。绩效考核机构的构成:护士长1名、护理质控员1名以及民主推举的护理工作者1名,根据《绩效考核制度》的各项标准对干部内科每一位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并对其护理工作进行打分,60分为及格,70~79分为中等水平,80分以上为优秀,对于不及格或处在及格边缘的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督促与警醒,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1.2.4实施奖金的绩效分配。

奖金绩效分配能极大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更好的护理服务。具体的奖金绩效分配包括:"固定工资+绩效奖金",固定工资是基础工资与岗位工资的结合,绩效奖金以考核小组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作为奖金发放依据。

1.3评估指标

自行设计两套问卷,包括《护士对当前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和《干部内科患者对当前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分别用来评估干部内科护理工作者对护理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通过分析护理不当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来评估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部内科护理工作者对护理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分析

在实施护理绩效考核后,我们发现护理人员在个人能力提升、工资待遇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方面的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

2.2干部内科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在护理绩效考核实施前,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68.33%,护理绩效考核实施之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到85.25%,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2.3干部内科护理服务水平的分析

通过对护理操作不当造成的医疗事故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医疗事故的发生率较护理绩效考核实施前的发生率有所降低。

3.讨论

第7篇

1.1方法:对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其进行传统的护理管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则在此基础上加入风险管理,即进行护理中风险因素的评估、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等。内科护理中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如下:

1.1.1对患者的管理:首先,在患者入住我院后,要保证其不发生意外伤害。可以通过在医院洗手间或走廊设统一扶手、保证地面干燥、安装夜间照明灯等措施来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其次,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初入我院的患者介绍我院的具体情况以及其病情状况,让其摆正心态,增强自信心,缓解甚至消除焦虑、悲观的情绪,进而提高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度。

1.1.2对疾病的评估:护理人员每日进行病房巡视,对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和记录,对于潜在的风险因素事先制定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平稳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于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疯癫症、智障、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等)要进行重点监控。

1.1.3对医护人员的管理:首先,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日常操作程序(无菌消毒、静脉采血等),提高心理素质及对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对于那些刚进入医院,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新护士,就采取“老带新”的制度,让有多年丰富实践经验的护理人员指导新护士工作,帮助新护士成长。

1.1.4对相关护理制度的管理:完善内科护理人员日常工作准则,对内科护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其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风险意识,提升自身护理水平,避免风险的发生。

1.1.5对医疗器械、环境的管理:对于治疗药物和医疗用品要进行定期检查,及时补给,确保资料设备运行正常、急救药物准备充分。同时,还要保持病房内的整洁卫生,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打扫,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1.2观察指标:此次两组对比的指标有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投诉率等。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P<0.05即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常规护理管理的实验组的风险事件发生例数为15例,发生概率为30%,而经过常规护理和风险管理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的例数为4例,发生的概率为8%;实验组中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有38例,满意度为76%,对照组中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有患者48例,满意度高达96%;实验组患者中进行投诉的有10例,投诉率为20%,对照组中进行投诉的有1例,投诉率为2%。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8篇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84例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患者。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47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8.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45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7.9)岁。两组患者进行研究前均确诊为患有神经内科疾病,并且确保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给予细节管理,其方法为:首先,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集中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其次,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宣传;最后,护理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尽可能的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态度、护理满意度与护理宣教得分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珋±s表示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态度(93.47±4.24)分、护理满意度(95.23±3.69)分与护理宣教(93.68±3.2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态度(85.35±3.40)分、护理满意度(81.32±3.98)分与护理宣教(79.34±4.45)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9篇

患者本身:①心血管内科疾病自身特征,入住本科室患者病情大多较为严重,倘若某些疾病发病初期就诊不及时,极易出现抢救困难,甚至诱发生命危险,如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病症,若救治不及时,则抢救的成功率较难获得保证;②患者期望过高,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康复过程存有过度期望,康复过程中稍有问题则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医护人员;部分患者难以适应住院环境,治疗过程中情绪起伏较大,加之护理人员对于病情的描述各异,极易导致患者对于护理人员不信任;③遵医性较差,部分患者由于疾病特征表现缺乏明显性未引起应有重视,未遵医嘱按时服药,擅自离开医院造成病情恶化。

护理方面:①联合用药不当:心血管内科用药涉及面广,药品种类复杂,极易混淆;不同药物使用剂量千差万别,同类药物产地不同,其使用剂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若护理人员在联合用药前未对所用药物进行认真核查与比对,给药时未遵照药物处方剂量,误看剂量等错误给药,可将患者置于危险境地。在静脉给药或推注过程中,滴速不当则可造成心脏负担加剧、血压波动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诱发心力衰竭;②护理记录不当:护理记录缺乏真实性,因护理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缺乏遵医性患者擅自离开病房或医院,导致监测记录空白,部分护理人员胡编乱造,导致护理记录丧失真实性;护理记录欠缺完整,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较为繁重,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每30min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并记录,患者病情稳定,监测次数可有所减少,护理人员可因工作繁重而疏忽护理记录,造成护理少记或漏记;护理记录缺乏实效性,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病情较为危急,急诊患者较多,大部分急救护理记录为后期补写,可能导致护理记录缺乏实效性。

医院环境方面:①医院缺乏医疗配套设施,治疗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准确快速地诊断出病情;②住院环境管理不善,病房内隔音效果欠佳,噪音不利于心血管住院患者康复,病房内陪人多,空气不好等引发住院患者不满;病房清洁消毒不彻底,造成患者院内感染,地面湿滑造成跌倒等不良后果。

2防护措施

强化医护人员责任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以科室为单位,实行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认真落实医护人员医德规范,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安全实例,并引以为戒,由院内安全管理委员会对各个科室进行拉网式排查,检查业务操作技能等,通过排查及时寻找安全隐患,并迅速整改落实到位。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使护理人员知法守法,做到严于律己,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强化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与护理水平。大力改善医院治疗环境,配备医疗设备,认真落实住院环境的管理规定。增加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疾病知识宣传,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提高患者遵医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