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9: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林业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工业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必须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为了让林业育苗的技术顺应时展的需求,必须要不断提高和创新相关技术,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传统的育苗技术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现状,所以要加大改善育苗的技术管理。
2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先进的育苗技术
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林业育苗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是比较落后的,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育苗技术。因此相应的栽培水平并不是很高,很容易出现问题。目前国际上的育苗技术水平较高,但我国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技术研究。与此同时,我国在林业育苗方面的基础设施比较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2.2育苗技术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很多地方育苗的管理观念只看重育苗技术,不看重育苗过程,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并且目前的管理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先进的管理技术。
2.3资金短缺,缺乏技术型人才
虽然我国大力发展林业,但相关的资金投入并不是很多,因为树木生长的周期比较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消耗很多资金,并且想要依靠林业的发展来获取收益是比较漫长的。所以不会有很多企业投资林业,导致相关工作严重缺乏资金。在传统的育苗管理工作当中,育苗工作都是以粗放形式进行管理的,严重缺乏专业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造成林业方面的发展受到严重了限制,幼苗的存活率特别低。并且,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从事育苗技术管理工作,大多都是因为没有太高的酬劳,而且工作比较辛苦,所以很难吸引到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来参加这项工作,导致专业性人才严重缺失。
2.4育苗设备落后
我国现在的育苗采用的容器基本上都是塑料袋和蜂窝纸。当幼苗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再对其进行移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蜂窝纸或者塑料袋有很强的封闭性,并不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长,会大大影响幼苗的存活率。
3解决林业育苗技术管理问题的策略
3.1树立科学的技术管理理念
为了更好地管理林业育苗技术,要从观念上进行创新,必须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融入新的管理观念。让相关工作者们认识到管理观念的作用,是相关的技术人员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并传播创新的思想。
3.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我国缺乏完善的育苗技术管理制度,所以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相关的技术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指导工作,保证落实制度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想保证相关工人按照制度工作,必须要划分好每位工作人员所要负责的工作范围,将育苗的技术管理工作分配给每个人,将所有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然后再针对每个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
3.3提高育苗技术
要想加快林业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提高相应的育苗技术。相关的育苗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树苗的生长进行全程的管理和监控。一是在育苗之前,要对实地进行勘测和分析,对土壤进行分析,保证土壤能够进行育苗工作;二是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土壤的类别选择树苗,同时,还要准备充足的营养物质,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土地营养不足的问题;三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好防虫工作。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
1.1内涵和外延
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2]。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1.1传感技术——信息的采集技术。传感技术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进行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1.1.2通信技术——信息的传递技术。通信技术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
1.1.3计算机技术——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实现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和再生,存储技术有内存储技术和外存储技术,主要实现计算机存储器的读写速度、存储容量及稳定性的管理。
1.1.4控制技术——信息的使用技术。控制技术即信息使用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调控技术、显示技术等。
1.2信息技术功能
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①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②信息传递: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③信息处理与再生: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要依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④信息施用: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
1.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2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2.1林业信息技术
林业信息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发达国家60年代初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开始进入各个领域,并逐步实现了系统化、深入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随着DBMS的发展和完善,以属性数据管理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盛行一时,这类系统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组织、存储、处理和分析,提高了数据处理的质量和速度,推动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难发现,这种单纯分析属性数据的方法,缺乏对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因此利用它形成的决策信息,有明显的局限性。到90年代,林业信息化有了全面的扩展,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采用RS监测与地面调查技术相结合的双重分层抽样遥感监测体系[2]。
2.2林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林业部门从80年代初开始使用DBMS进行生产管理,采用的是局部(部门)引进,局部消化的方式。80至90年代末,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在1992年设立信息中心,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点滴积累,提出了“数字林业”建设目标,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处理系统(DPS)、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MIS)、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DS)、林木良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经济树种在线查询系统等。进入21世纪,“数字林业”建设进展顺利,林业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国,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林业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林业档案数字化工程已完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内容不断丰富,信息量不断增加,并与新华社、国家图书馆等70多家网站建立了链接,林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
3信息技术对林业的影响
3.1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根据林业政务信息化“十一五”工作的核心内容[4],林业政务信息化建设围绕国家“三网一库”建设的要求,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了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功能相对齐全的网络平台,建设了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及专业数据库。提出了林业信息库建设方案,实现人员、树种和野生动植物数据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利用、,基本完成了无纸化办公[4]。
3.2林业经营由粗放转入精准
围绕“精准林业”,各级林业部门在二类调查中利用遥感、航片、卫片、无人机、地面近景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电子角规、GPS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的精确获取,通过GIS进行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管理,完成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和林业专题图的制作;在森林火灾的预测预防上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火点位置查询和林火蔓延模拟,并计算最佳扑火路线和扑火时间,科学合理的制定扑救方案;在造林地块和造林方式上利用GIS将坡度图、坡向图、土壤图、高程分带图和森林区划图进行叠加作为立地分析的复合因子图,进行适地适树的分析,使林业由粗放经营转入精准经营[1]。
3.3规划森林资源管理
在发达省份的林业部门已经将GIS技术、ES技术、DSS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依据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信息,建立了造林专家知识库、决策支持模型库,在数字化图上实现造林决策、获取造林规划图,并对林分和单木的区域生长量进行预测和模拟,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的优化和规划。
4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4.1应用不够深入,信息资源浪费
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投资巨大,但目前林业信息化开发、应用不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5]。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森林资源核算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才起步,目前只限于利用计算机进行林业数据采集、处理、属性数据管理及各类专题图制作等研究,对于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从这些数据中进行挖掘,宏观快速提供森林资源信息,优化森林资源管理上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应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建设适合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充分共享。
4.2精准计测、监测在林业上的应用没有普及
目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加速渗透和武装林业。特别是“5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已成为科技兴林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红外监测、飞机化学灭火等高新技术使森林预测、监测、控制、病虫火害防治、荒漠化防治、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过去无法用常规技术或手段解决的问题,现在由于RS和GIS的介入开始变得相对容易。但在森林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和水平,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网络,提高森林灾害发生的预测预报率,实现森林培育和管理中的减灾增效,探索建立森林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完善林木育种软件及丰产栽培模型,适度发展“精细林业”,精准森林资源核算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普及应用。因此国家林业局应宏观调控并加快国家林业局网络工程建设,建立并完善各类林业专业库、各类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决策支持系统设,促进林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4.3林业高新技术人才缺乏
林业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RS技术、GIS技术,还要对林业知识有所掌握,目前我国特别是基层林业单位,从事林业信息研究、网络管理,3S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奇缺。因此应该加大林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更多的林业高新技术人才。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林业;发展;影响
论文摘要:受信息技术的影响,林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单一、粗放的经营管理向精准、优化与决策的模式转变,形成了无纸化办公、林业经营精准化、森林资源管理规划化的格局,但在资源的使用、精准计测、监测和人才需求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冯仲科、赵春江、聂玉藻等著。精准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6第1版.
[2]闫利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趋势[EB].
1.1强烈的市场需求造成了林业资源的匮乏
随着我国各方面的高速发展,林业产品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及其一些类似行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可以说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我国虽然说是幅员辽阔,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采挖,逐渐变为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森林面积在不断地减小,而且分布极其不均匀;木材的质量也变得差了许多,群落结构不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出现大面积的病虫害;树木的生长状况不好,不能被很好的利用,产量极低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林场出的木材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就不能最大程度的履行森林对于人们所应该履行的义务而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许多与林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滞后,也降低了林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1.2一些地方绿地利用率低
绿化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这几年各个地方绿化程度不断增加[1],但是仍有许多地方的绿地利用率相对较低,首先是现如今许多城市修建雕塑广场,只是单纯的为了某些官员的政绩上添上一笔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还有就是城镇绿地的结构极其不合理,没有做到乔灌草相结合,更有甚者盲目崇拜外国,引种外国的可观赏性花草,造成物种入侵,许多地方呈现出草坪多但是乔灌木少的情况,生态效益就会变得很低。还有就是一些路边树选种不适合的现象,根本没有调查清楚,栽种较为盲目,不仅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而且还大大的降低了生态效益。
1.3林业资源缺乏保护力度
现我国破坏林业资源的现象仍然是随处可见,林业资源设置好就不管了,这样如果没有后期的检查跟保养,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树木因为各种原因死亡,损失掉了林业资源,还有就是随着现在木材价格的上涨,所以一些人为破坏林业资源的现象也在增多,一些不法分子砍伐树木进行交易,取得不法利益,还有就是一些天灾的出现,一些地方因为二氧化硫污染下起了酸雨,这样会严重损害树木的结构,会给一些树木造成伤害,加大林业资源的匮乏,但还有就是现在我们对一些林业资源的保养力度严重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树木的衰老,剪短了它的寿命。
2针对造林更新技术与林业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大造林更新的投入
加大造林更新的投入目的是为了生产出更多的林业资源来满足市场的需求[2],并且带动林业的发展,要生产出更多的林业资源首先要选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就是要对林业进行一个统一的管理,要进行合理的密植,要让每个树苗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阳光来进行生长,还有就是注意后来的病虫害危害,要进行防护和定时的检查,让树木健康的生长,还有对一些生长力比较弱的幼苗进行更大力度的保护,对一些年幼的小苗也要定时的提供营养,给他们输送营养成分,保持他们的生命力,只有让每个树木都健康的生长,才能生产出更多的林业资源。
2.2加大绿色利用率
绿化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在做城市绿化的时候不能只是铺上草坪那些盲目跟随,我们还要在草坪上种一些树木,要让各方面协调起来,有草有树,对于树木的选择上,我们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发育比较茂盛的树木,这样的树成长起来才会产生大范围的遮阴面积,可以在夏天给人们创造出更多的休息环境,让人们舒服的度过夏天,还有就是树木在路边种植是一定要选育好品种,比如什么书适合做行道树,什么树适合做园路树,这些选择一定要认真,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在城市里面看到更多的树木,才会提高绿色利用率。
2.3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
力度对于现在一些林业资源的损坏现象[3],我们必须要加大检查力度来帮助林业资源尽量的维持好原有的状态,对一些破坏明显的地方要安装摄像头,并且如果抓到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一定要处于相应的罚款和一些处分,要做到严厉打击这种行为,还有就是要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养力度,一定要定时的对林业资源进行保养,这样可以延长一些树木寿命,也一定程度上保证它的活力,如果可以的话要大力宣传林业资源的宣语,让保护林业资源的理念深深的留在人们的心中,只有人们做到保护好林业资源,林业资源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帮人们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
3结语
1.1动态监测林业资源
由于林业资源是不断发展的,这样就导致了林业资源信息得不到有效更新,从而不能给林业管理部门提供真实的数据信息。随着3S技术在林业资源中的运用,特别是RS系统和GPS系统的不断完善,实现了技术一体化,可以实时、有效、动态地监测林业资源。一般来说,对于林业资源的监测比较侧重于森林消减方面,通过植被的覆盖率监测林业资源的消减率,进而得出林业资源与人口密度的可靠比,以及植被的砍伐度和林业资源整体密度的关系。在我们国家的六五期间,成功运用了3S技术进行林业资源地动态监测,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成果。
1.2高效率的林业制图
3S技术中的RS技术拥有强大的图像信息量,GPS技术可以进行精准的导航定位,最后利用GIS强大的制图功能进行林业制图,可以满足多种制图要求。由于3S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直接利用地学编码图像,绘制多种地形图,大大缩短了制图时间而且精准度高,该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制图手段被取代,是林业制图的伟大革新。
1.3对森林火灾进行监控
3S技术以快速、精准、时效性高见长,可以更好地监控森林火灾。我们国家运用3S监控火灾的技术也是比较成熟的,比如在1987年发生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3S技术就是首先发现了起火点,运用定位系统进行了实时监测,并且在最后对火灾损失进行了评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4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调查
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调查,3S技术主要表现在,利用GPS进行实时监控,将野生动物的运动轨迹全部记录下来,利用RS技术将野生动物比较喜欢居住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利用GIS技术将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迁徙规律、以及与RS和GPS传输回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最终得出结果,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给决策者。该项技术已经成功被国外应用,比如运用RS技术对国家公园麋鹿的作息进行了调查取样,为更好地规划管理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撑。
23S技术在林业管理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虽然3S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作用是突出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技术目前只是停留在宏观管理和决策层面,而在基层林场应用是比较低的,相信随着3S技术的发展,硬件软件的日趋成熟和价格的日益降低,会越来越应用普遍,不仅如此,3S技术中的GPS单一定位也会向全球定位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3S技术也会从单击模式朝着网络模式迈进,总之,3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将会朝着更好、更高、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3结语
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建场,建场后平坦开阔地带使用履带拖拉机牵引植苗机进行机械造林,其他地块使用植苗锹,采取三锹半缝隙植苗法进行人工造林。到2004年在94666.67hm2经营面积上,营造起73333.33hm2人工林,至此大面积造林已基本结束。但是还有近6666.67hm2荒地、荒山,用常规方法无法栽植成活,这些地块大多立地条件较差,迹地造林地块土壤肥力降低,常规裸根造林成活率较低,很难成林。为此,近几年采取容器苗造林。容器苗造林具有根系完整、保水性能好、缓苗时间短、造林成活率高、延长造林季节能够迅速成林等优点。但也存在苗木成本高、栽植难度大等缺点。建场以来人工造林一直沿用前苏联的科落索夫植苗锹。这种植苗锹在容器苗造林中却无法使用,只能使用普通铁锹挖坑,投苗后再用铁锹埋土,最后手压挤实。这样一方面费工,一方面挤压不实,降低成活率。
2采取的林业生产技术创新措施及产生的客观效益
2.1造林工具改革及其作用
把具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既提高了林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促进了林业生产水平上升。为了解决容器苗造林栽植难度大、成本高的难题,塞罕坝阴河林场职工创新工作室对容器苗栽植工具进行了改革。
2.1.1革新了打坑机钻头。以前栽植容器苗使用铁锹挖坑,现改为使用打坑机垂直打坑,深度与容器桶高度相等。打坑机是用小型汽油发动机带动钻头进行挖穴的机器。我们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在钻头尖端安装纵向切刀以便形成平底穴,与容器桶底面吻合;按容器桶的规格制作不同规格的钻头,钻头直径大于容器桶直径5cm保证挤实土坨所需的合理空间。将容器苗轻轻放入坑内,做到深浅适宜、不歪不偏。
2.1.2造林挤实铲用以回填土壤、挤实空隙、整平穴面。造林挤实铲由铲头、铲杆、手柄组成。用1cm厚、直径12cm的铁管截取7cm,中间切开制作成半圆形铲头、焊接60cm长、直径2cm铁管做铲杆,在铲杆顶端焊接20cm横管做手柄。用挤实铲将打坑机旋出穴面的土壤回填,随填随挤实,用铲头垂直夯实缝隙,用力适中,不能损坏土坨。最后用铲头整平穴面。造林挤实铲的发明和打坑机钻头的革新,解决了容器苗造林栽植难度大、工效低的难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还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2.2造林方法改革和栽植技术更新的效果
2.2.1土质贫瘠的沙丘、荒地采用3~4年优质壮苗进行裸根栽植,辅以生根粉、保水剂及沾泥浆栽植技术。这样的好处是:选用优质壮苗沾浆栽植解决了苗木失水问题,使用保水剂提高了苗木的抗旱能力,使用生根粉促进苗木及早扎根,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栽植成活率。目前塞罕坝攻坚造林裸根苗栽植成活率在90%以上。
2.2.2对土层瘠薄的石质山地采用大穴整地,用客土回填的方法改变苗木生长环境。具体做法是:在定点整地的基础上,把造林的穴面扩大、加深,把碎石全部清理,再回填配制好的基质土壤。栽植4年生的容器苗,然后一次性浇足水。这样的做法科学合理,造林成活率均在98%以上。
3林业生产技术创新在攻坚造林中的作用和产生的效益
林业技术创新有利于解决林区就业问题。衡量一个项目是否称得上林业技术创新,首先要看它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安置下岗人员,而且是否能突破林工企业传统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林业技术创新不但要在就业数量上有所突破,更要在就业质量上有所提高,实现高就业高收入,使林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具体说,就是林业技术创新应该是使林区生态平衡、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但目前的林业技术创新应该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
妨碍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一直依靠与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以后的林业科技创新上,应当以企业作为主体,使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保持一致,推进林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科研机构相对力量分布较散,主要以行政区域设置,个数多,力量薄弱,科研课题少,经济也相对困难,发挥不到林业科研机构应有作用,对其发展调整迫在眉睫。对于林业科技力量来说,应将其划分成总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总体是指加强我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实力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其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龙头,而局部就是在国内各省、各省区域内设立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所。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在林业技术的发展改革中,须对林业科技的体制进行大幅改革。在改革中,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善精神,对于一些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改革则需遵循分类指导的改善原则。在改革中,切实做到科技攻关,稳定一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来重点从事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再对于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部分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将其直接面向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带动科研的新机制。
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的面对面性,其在工作中都与当地农户直接交流,因此,科技推广员的工作业务素养是林业科技进步的过渡和转折,科技推广员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发展。作为最受地方农户欢迎和尊敬的推广员,在面对机构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切的认识统一到国家对于农村农业的意见、政策上来。
(一)林业工程。林业工程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经济、社会等飞速发展的保障。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不是十分的丰富,而且在建国初期,大规模的伐木使我国的林木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许多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漠,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总所周知,森林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问题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林木本身又能为我们提供各种资源。同时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不能一味的盲目去开发利用,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战略,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二)我国林业工程的特点。我国在林业的保护方面虽然开始的比较晚,但也展开了六项大型的林业保护工程,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三北”及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为我国建立起了大片的防护林,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防护林建设工程,为我国“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为这些的确林业资源的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当地林业的发展,也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天然保护林工程,是我国投入最大的保护林工程,为我国建立起了大量的保护林,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林业资源,改善了我国的气候。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常年的耕种使土地的肥沃程度、对水源的涵养能力、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对气候的改善能力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降低,退耕还林还草使土地的调节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针对京津等国家心脏地区的风沙问题提出的针对性方案,极大的改善了国家心脏的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减少了当地的风沙天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针对野生动物这一人类的朋友作出的保护方针。对整个地球的生态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极大的改善了我过林业资源不丰富的现状,在短时间内丰富了我国林业资源。并且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林业工程的监测与控制。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的监测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为的去监测林业中的空气湿度等数据都比较繁琐,而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只要一次架设好技术设备就可以在电脑前只管的观察各种数据。在林业工程中各种化学数据,水压、弄度等进行检测时也可应用到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减少了人们的劳动量,方便了人们对林业的监测以及各种林业数据的研究。
(二)计算机技术在林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中的GPRS定位以及监控系统对林业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利用GPRS对非法的林业资源入侵进行监测,并对其位置和面积进行统计,有利于林业工作人员对这些土地的再次种植。同时可以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做出规划和记载,能够准确的控制对林业资源的开发,防止采伐过界的现象出现。能够更好的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
(三)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绘图中的应用。林业绘图在传统的林业工程中全部都是由手工绘制,绘制过程及其繁琐,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而绘制的准确度却没有办法得到保证,而且在林业发展的后期也不方便对绘图进行修改,往往一改就要全改。而计算机技术却可以及其方便的进行林业工程绘图,利用图形影像工具、GPRS定位系统、计算机绘图软件等进行林业绘图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绘制出林业工程绘图。而且准确度极高,对于后期的修改也及其方便,完全消除了人工绘制的缺点。而且随着各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绘图技术只能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准确度越来越高。
(四)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灾害控制方面的应用。林业工程发展中,林业灾害对其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其中包括病虫害、火灾等。其中病虫又是出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不能直接全部铲除,否则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崩溃。怎样使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平衡,又不对林业工程的发展造成破坏,就可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并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监测,能极快的对林业灾害做出反应,极大的减少了灾害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五)计算机技术在控制非法入侵破坏林业资源方面的应用。非法入侵林业资源,对林业资源进行非法的采集破坏,这种非法行为时有发生。为了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传统林业中一般会组织大量工作人员在林区进行巡视,耗费了大量人力却不能极好的抑制非法采集的产生。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实时的对林区进行监控,在发生非法采集时能在短时间确定非法采集的地点,并对其做出处理。促进了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
三、如何更好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林业工程
(一)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及开发力度。为了更好的在林业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林业工作人员应该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力度,在数据处理、三维图形绘制、监控设备等方面的开发都会更好的将计算机应用与林业工程。
(二)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准。为了在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技术,要相应的提高林业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准,使计算机技术在林业中能得到正确的应用。
四、总结
一、从长白山学习考察谈起
长白山气势磅薄、巍峨壮观、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它不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绿的浩瀚林海。它以众多的白色浮石和九个月的积雪而得长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红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乡而称著于世。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carr)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上接49页)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今后要认真总结混交林,栽针留阔,打柴留树等造林经验,大力宣传、推广混交林典型,逐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5、大力宣传保提益鸟、益兽,积极加强保护区建设。
关键词:林业生产;管理;措施
为了促进森林的形成,需要进行人为的管理。现就林业生产的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1 种子的采收
采集的种子进行脱粒、净化、精选后储藏,购买的种子可以直接进行储藏。
2 播种
在播种前,要先做好苗床。论文百事通种子经消毒、催芽后,播入苗床,要覆盖1层草。
3 苗期管理
(1)种子播下后,要经常观察种子的发芽率。当种子的发芽率达70%时就逐渐将苗床覆盖的草慢慢揭去,直至发芽结束,将草全部揭除。
(2)种子发芽后就进入了苗期,此时的苗木幼嫩,抗逆性差,要经常浇水,一般在早晚进行。当夏季来临时,要在苗床上加盖遮阳网,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幼苗,对苗木造成伤害。根据幼苗的生长状况进行间苗、补苗,让苗床的苗木生长整齐。根据天气浇水,必要时进行灌溉。
(3)入秋后,苗木的生长慢慢停止,开始木质化越冬。此时不能灌水、施氮肥,只能施入磷肥,促进苗木根的生长。
(4)冬季来临,要做好苗木越冬管理,天气寒冷,不能让苗床过旱,苗床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免造成苗木死亡。在寒冷的天气,在苗圃要间隔一定的距离堆草点燃,让烟弥漫苗圃,阻止热量过分流失,起到保护苗木作用。
4 造林
(1)造林地的清理。要清除造林地上的杂灌,条件允许要进行全垦,深度可达50cm,利于幼树的生长。
(2)挖穴。按照造林的要求挖树穴,株行距、树穴和深度要符合要求。
(3)造林。当造林季节来临,要先做好起苗工作,做到苗木完整,然后将起出的苗木分级,选用1~2级的苗木造林,这样的苗木抗逆性好,生长状况好。起出的苗木要及时送到造林地点进行造林,这样才能保证新造林有较高的成活率。在栽树时要保证苗木根系的舒展性,裸根苗木要打浆,条件允许要浇足定根水,将穴土踩紧培成馒头型。
5 新造林管理
(1)抚育。在造林后,于当年的5月中旬,对幼树进行抚育,即松土、除草,将土培成馒头型,清除林地中的杂灌,使苗木得到充足的光照和水分,充分生长。于7月和9月再各进行1次抚育,方法同上。如此抚育工作要进行3年,第2年2次,于6月和8月各进行1次;第3年1次,于7月进行,方法同上。清除杂灌工作要长期进行,直至林分郁闭。
(2)禁牧。造林后,要设有专门的护林人员。要对幼林地进行禁牧,防止牲畜进入林地踩踏幼树。若羊进入新造林地,会直接啃食幼树,造成新造林分苗木的损失。
(3)防寒。新造的幼林抗逆性差,在冬季要做好防寒的工作,方法同育苗期一样。
(4)防火。进入冬季,林区中的杂草干枯,在遇到明火的状况下极易燃烧。所以在入秋时,要砍除过深的杂草、灌木。冬季来临,组建专业的防火队伍,定期对林区进行巡护,在林区制高点建立t望塔,设专人24ht望,发现火情及时通报、及时扑灭,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6 中幼林管理
(1)幼林修枝。当幼树生长到一定年份,自然整枝差的树木需要人工修枝,即将近地面的轮生枝(多年生)人工剪除。这样做能促进树木长高,还可以增加树木的枝下高,在冬季地面火难以上树。
(2)幼林间伐。当林分的郁闭度达到0.8时就应当考虑进行幼林间伐,林分过密,不通风、不透光,不利于林木的生长,还会造成林分中的林木相互之间竞争。因此,要及时进行间伐,为保留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在间伐过程中要做到:砍密留疏、砍弯留直、砍小留大。
(3)防火。在冬季来临要清除林地中的杂灌,砍除过密过深的杂草,这样才有利于幼林区冬季防火。冬季来临时,要组建专业的防火队伍,定期对林区进行巡护,在林区制高点建立t望塔,设专人24ht望,发现火情及时通报,及时扑灭,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7 近成熟林管理
(1)间伐。此时的林木已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适时进行间伐。这样既有利于林木生长,也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在间伐过程中要做到:砍密留疏、砍弯留直、砍小留大。
(2)防盗。林木有了经济效益,就会成为被盗伐的对象,所以应加强林木的看护工作,防止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