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9: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这些学生在家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的宠爱,使他们养成骄纵、懒惰的脾气;在学校,由于中职学校招生的困难,造成了学生成为学校的老大,是学校的上帝,学生在课堂上不动笔、不交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的学生习惯性迟到、旷课,而且屡教不改。这些学生纪律散漫,往往稍微有点不舒服便不上课、不出操,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重视。这些学生还自以为是,对老师和家长的忠告、提醒不放在心上,但同时他们对于老师的一点小问题或者是偶尔的一句口误又会抓住不放,和老师、家长大吵大闹。针对上述特点,笔者认为在现代学生的管理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努力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
1.认真对待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爱
我们常说“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大多数时候,教师的这种爱往往是通过对学生的严格教育来体现的。但是很多学生不理解,反而把这看成是老师对他们单纯的管理教育,这种爱被他们误认为是对他们的束缚限制,于是他们很容易产生对抗心理。那样的话,尽管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和宽容地对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处理问题时不急不躁,倾听学生的诉说,成为让学生信任、信服和尊重的老师,从而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2.培养高素质的班级管理队伍
班级管理队伍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一个班级的面貌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的管理队伍。高素质的班级管理队伍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起到很好地辅助作用。所以只有很好的选拔和培养班级管理队伍,班主任的工作才能变繁为简。选择班级管理干部时,要着重选择学生的品质。培养他们时,要着重表扬他们的优点,对他们工作中的成绩要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现,以此来帮助班级管理干部树立在同学中的威信。着重指导他们的工作方法。虽然是班干部,但毕竟还是学生,工作方法不完善不合理是很正常的,作为班主任要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同时帮助他们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着重培养班干部的合作精神,管理班级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队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班干部间的团结合作很重要。
3.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开展以“讲文明、讲卫生、讲节能,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三讲一创”活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专学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形成文明习惯为目标,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共同创建文明和谐新校园的新举措;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风气、形成良好习惯的新形式;是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讲文明、处处讲卫生、事事讲节能,为争创文明和谐校园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净化校园环境的新手段。我们把“三讲一创”活动的开展与班级千分赛的量化考核结合起来,把班级千分赛与文明班级的评比结合起来,把文明班级的评比与班主任的评优结合起来。加大检查评比的力度,通过检查评比,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对屡教不改的违纪学生进行重点监管、重点教育,对严重违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与家长签订共同育人协议,共同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心理疏导,建立长效的学生信息交流反馈制度
一是以中专学校德育教研室为依托,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和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二是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热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阳光成长;三是健全班主任、学生会每周例会制,建立班级QQ群,及时掌握班级和学生动态,反馈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建立学生座谈会、交流会和网上交流制度,定期对学生管理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与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让学生及家长及时了解中专学校管理目标和举措,响应配合学校的号召,形成学生自愿接受中专学校管理,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班主任的选拔和培训。把热心班主任工作、有管理班级能力
的教师选进班主任队伍。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岗前培训,拟定培训内容,形成班级管理规范,使班主任有章可循,以制度管人管事。增强班主任的职责意识和敬业精神,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善于工作的家长型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二是加强对班主任的考核和奖惩。以班级千分赛活动开展为基础,增加班主任值班和关键事及关键时刻的考评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学生会干部的选拔培养机制
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管理的主力军,也是形成良好的学风、作风、管风的中坚力量。一是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学生干部实行班级推选和班主任推荐相结合,把学习成绩好、热心为学生服务、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同学推选出来;对于学生会主席和各部部长,由学生科团委组织从全校优秀学生干部中筛选,采取竞岗演讲和实际锻炼的办法初步拟定候选人,通过学代会选举产生。二是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养。由学生科团委拟定培养计划,通过学生会例会、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和业余党校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提高学生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先进带头作用。
(五)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实施寝室长负责制
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中专学校安全管理的重点部位。一是加强对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值班人员在值勤查勤时及时排查电线乱接、吸烟等安全隐患,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送相关科室处理。二是加强学生公寓物品配置的管理。健全寝室物品登记制度,规范寝室物品管理。三是实行寝室长制。根据寝室情况配备寝室长,对寝室人员登记造册,由寝室长负责安排寝室的日常卫生打扫和安全管理工作。四是配备专职人员对公寓进行管理。
(六)建立长效的学生素质拓展和文娱活动开展机制,丰富学生生活
(一)学生管理的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旨在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秩序、课外活动、奖励、处分。其中,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与毕业、结业和肄业;校园秩序包括学生行为规范、寝室管理、环境卫生维护及其他规章制度;课外活动包括各类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等;奖励主要指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文娱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或表彰;处分是针对违反学习和生活纪律的学生实施的惩罚,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此外,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高等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服务,绿色通道、就业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校园环境文化可称为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它是校园文化中的基础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体现第一,重视校园“硬环境”的建设。所谓“硬环境”又称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教学设施、体育文娱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这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无不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物质环境是开展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文娱活动提供重要的载体,使师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打造校园“硬环境”的过程中,各类建筑和设施应达到美感教育的标准和功能丰富化的要求。如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体育馆等,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具备实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启迪。同样,校园景观建设也应达到使用与观赏功能的统一。校园的园、林、水、路、石等人文景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有助于激发其爱校热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第二,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人际氛围、舆论氛围等。人际氛围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类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之间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高校学生所有的学习和娱乐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社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网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和身心发展影响重大。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发生孤僻、嫉妒、自卑等社会交往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坚持平等、相容、理解、信用等交往原则,远离习惯不良、思想扭曲的人,选择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积极进取的人交往。此外,教师作为学生间的裁判员,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解除学生间的误会,做到不偏私、不歧视、不主观。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第一,重视传统教育。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传统文化对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议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指路明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通过各类教学和文化活动,如实践教学、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形式,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同时,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讲清楚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校情怀。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方能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成长下的学生,更易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格,这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相一致。第二,加强校风建设。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在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上。校风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系统结构,涵盖教风、学风、作风、班风、舍风等各类校园风气。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良好的教风对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意义重大。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主要场所。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为加强班风建设,首先要对班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言行;再者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互帮互助、嘉奖优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群体的典范。此外,宿舍是学生生活起居的唯一场所。良好的舍风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早起早睡、勤奋上进、锻炼身体、读书看报等。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进入社会、成家立业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为加强舍风建设,需要严格宿舍制度,对于不遵守宿舍制度的学生加以管教和约束。还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带动普通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规章体系
学生既是思想工作的对象,同时又是思想工作的主体,人人都是教育者,个个又都在教育中。以上四个特点,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最本质、最根本的特点,也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长处所在。正是因为它有这些本质特点,所以才有它存在发展的价值。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作用不仅由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所决定,而且还要由它与其它工作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体现。首先,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看,经常性思想工作对于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学生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领悟、实践和锻炼,这就需要经常性思想工作不断纠正在构建道德体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保证构建过程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看,经常性思想工作对于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刻苦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再次,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的关系看,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保持学生思想稳定的重要保证。经常性思想工作可以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打牢思想基础,日常管理工作为经常性思想工作创造条件。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离开了经常性思想工作就会简单生硬,经常性思想工作离开了日常管理工作就会软弱无力。实践证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越紧密,工作就越主动,日常管理就会出成效,安全稳定工作就越有保证。
二、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功能
1.政治上的导向功能。
经常性思想工作通过大量的、具体的思想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发挥着教育人、培养人、朔造人的导向,这既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根本目的的内在要求,也是经常性思想工作鲜明的政治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党的重大政策出台,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或者变动,学生的思想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波动。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经常性思想工作就要主动发挥作用,引导学生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防止学生的政治热情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2.系统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的补充和深化功能。
政治思想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功能,把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化、系统化,从打好思想基础入手,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提供理论知识、思想材料和认识方法。政治理论教育是解决学生带普遍性、倾向性思想认识问题的主要手段。然而,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复杂的、多变的、具体的,仅仅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不可能有效解决所有学生在各种情况下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而经常性思想工作主要用小型、分散、个别的教育方式说服教育学生,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既可以巩固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的效果,又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3.精神上的激励功能。
实践证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解决得越及时、越彻底,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关怀,集体的温暖,自身的价值,从而越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激励功能正是与学生学习、生活、评优、奖惩、贫困资助等结合渗透的过程中,在具体解决学生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和具体问题中实现的。
4.内部关系上的调节功能。
学生在校期间,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男女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学校、班级、同学之间内部正常的关系,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引发事故和案件。而这些矛盾的解决,大量的要通过经常性思想工作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进而达到调节内部关系的作用。5.思想上的转化功能。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极为重要的功能。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思想性,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有效转化学生思想的基础。因此,它的一切活动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围绕着教育转化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进而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影响经常性思想工作发挥作用的几个认识问题
1.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无关大局、可有可无的“无用论”。
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不仅要靠政治思想理论课的系统理论灌输,而且要靠经常性思想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和巩固。经常性思想工作通过大量的、一人一事的、具体实际的工作,帮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分忧解愁、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经常性思想工作大量的是解决个别的、具体的思想问题,但这决不是无关大局、可有可无的事情。学生思想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涉及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利益得失、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果引导不好,处理不当,性质也会发生转化,造成严重后果。学校中发生的许多恶性案件,往往都是由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想不通而造成的。所以说经常性思想工作不仅有用,而且大有用武之地。
2.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包揽论”。
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因此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不可能通过经常性思想工作就可以治愈百病。一个人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实际生活方面的原因,还有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若要求经常性思想工作“药到病除”,解决一切问题,是不客观的。“摸准脉搏,对症下药”,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必要的基本功,同时还要争取经常性思想工作以外的多种条件的配合,如关心学生的疾苦,力所能及的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严格纪律约束的配合等等,都是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所必不可少的。
3.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药到病除”的“急于求成论”。
(一)整合教育资源的原则
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对于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将整合教育资源的原则落实到位。其一,要以尊重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前提,了解教育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形势,探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把握教育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努力发挥不同教育资源的整合价值。其二,由于高等教育活动具有开放性特征,其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管理活动与社会的关联愈发密切,这就要求支撑大学生管理活动的教育资源在整合过程中,要充分考量社会因素的影响力。其三,深刻研究大学生管理的具体特点,根据管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把管理效率看作是教育资源整合的核心指标。
(二)落实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落实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大学生主体权力的实现,是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的重要因素。其一,坚持尊重与理解原则。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是一项重要指标,人人都渴望被尊重与理解,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大学生没有在管理中得到应有的尊重,而是被批判与侮辱,必然会激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主动关心与尊重学生才是管理之道。其二,信任与关爱原则。相信学生能够履行相应的责任,给予学生一定的管理权限,放手让学生去做,逐步赢得学生的信任,用真诚的态度打动学生,增加管理的效果。其三,公平与激励原则。良好的大学生管理氛围具有公平与民主精神,教育管理者要以公平的心态处理学生问题,使学生能够心服口服,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管理的目的。
(三)调配大学生管理要素的原则
调配大学生管理要素是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的关键因素。其一,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调配大学生管理要素,首先就要符合科学性原则,多选取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符合大学生科学管理的基本规律。其二,政策性原则。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确立大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都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开展管理活动。其三,法制性原则。调配大学生管理要素,必须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之下进行。
(四)收集大学生管理信息的原则
收集大学生管理信息对于增强大学生管理效能、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大有裨益。其一,坚持选择性原则。在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管理信息在数量上十分繁多,这些信息有的对大学生科学化管理具有促进作用,有些信息则会阻碍管理活动的顺利展开,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二,坚持多元化原则。大学生管理信息从数量上讲可以用“海量”形容,从类型上讲,可谓种类繁多,这就要求收集信息过程中要具有多元化的视角,对不同类型的信息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吸纳。其三,坚持系统性原则,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信息,不能仓促应对,要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信息进行系统的甄别与筛选,提高信息应用价值。
二、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的方法
(一)坚持“走出去”的方法
其一,树立“走出去”的发展理念。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开拓思路,敢于接受新的观点与方法,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管理文化中,以理念更新带动大学生在自学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学习,加强校际之间的学习、交流,形成富有活力的大学生管理文化。其二,加强国际交流。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新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文化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亟待进行更新,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管理效能,这就需要依靠对外交流等方法,不断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与管理模式。另外,大学生也要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知识与文化,在交流的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拓展学习与生活空间,锻造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其三,加强与社区、农村的交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提升自我价值,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适应外部社会的形势,增加社会经验。高校大学生管理的重心因此也发生转移,需要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与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行社会文化交流与思想理念革新,相互协同发展,共同提高。
(二)采用平等对话与主动参与的方法
其一,平等对话。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通常采用家长式的训导方法,对于学生不规范的行为,往往进行言语训斥,给大学生造成了抵触与反感心理。随着民主、自由、法制等社会先进理念的逐步渗透,大学生管理工作也应引入平等对话的管理机制,将民主与平等精神贯彻到位,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朋友式对话,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尤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学生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其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没有学生高校便丧失了意义。“让学生参与管理,不但会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参政、议政能力,还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校意识。”高校要给予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实现轮流值班制度,把管理工作纳入学业成绩中,形成激励机制,在实践中转变学生被管理者的固化思维,努力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三)注重“人”与“事”相协调的方法
大学生管理是教育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就其学习、生活等事宜进行有机负责、指引、帮助的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在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管理便是由“人”与“事”两个要素构成的,提升大学生管理的时效性,便是要注重采用“人”、“事”相协调的方法。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过于注重对于某件事、某些事、某类型事的关注,而轻视事件背后与学生的相处方式或教育方式的问题,总体上对学生的教导不够。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往往事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包括社会的因素、学生个体的因素、管理者的因素或管理体制、机制的因素等,但高校要做的是在不断提升管理者素养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如何在管理中教育学生、疏导学生,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品质,尤其是要知诚信、懂礼节,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能力,使其明确具体的行为规范,保证人与人和谐相处、事与事协商解决。
(四)采用柔性化管理的方法
柔性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其要求管理者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基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心理需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以委婉的方式实施管理。从内涵上讲,柔性化管理体现的是一种“无为而治“,“即在管理中重规律、重德性、重内在、重激励、重和谐,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与发挥他们自身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由此逐步引导大学生产生强烈的道德观,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最终达到管理的目的。高校要采用柔性激励的方式推动大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升综合素养,并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柔性激励措施,如榜样激励、竞争激励、物质激励等。
三、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的途径
(一)有效调配教育资源,做好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的基础性工作
其一,合理调配大学生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硬件设备与资金。大学生管理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必要资金与设施设备,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余文化活动、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等,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撑。高校要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在遵守管理规则的前提下,分层次、分梯度、有效地、合理地调配物质资源,促进大学管理的规范化。其二,合理配置文化、理念等软资源。大学生管理时效性的提升,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文化环境与理念是否保持先进性,在现代大学制度盛行的背景下,合理发挥校园文化理念对大学生管理的促进作用是关键,要及时做好信息的收集、调配与反馈工作,推进大学生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明确工作的方向与原则。其三,合理调配高校人力资源。大学生管理工作是教育管理者对大学生的引导、培养、管理过程的活动,其时效性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管理艺术及个人素养。
(二)尊重与维护大学生基本权益,深化“以人为本”理念
其一,转变大学生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本精神作为管理的核心理念落实到位,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强调道德化教育,做到“为学生服务,学生学会服务”。其二,不断完善大学生管理程序。在明确理念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程序,从法律、制度等方面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努力消除大学生权利实现的程序障碍。其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参与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的“法律”文本,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学生管理实际工作的依循,直接影响学生管理的状态和水平。
(三)把握大学生管理的基本规律,发挥各要素的联动作用
其一,把握大学生管理的基本规律,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等,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深刻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变化规律、学习生活规律等,由此创设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制定管理决策,设计管理制度,提升大学生管理的时效性。其二,把握大学生管理的基本规律,深刻了解教育管理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规律,努力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管理队伍,促使其成为大学生管理的好助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使其由被动管理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其三,把握大学生管理各要素的属性与特点,具有社会形势、政策与历史发展规律横纵相结合的大局观,充分发挥各要素的联动作用,达到最优组合效果。
(四)采用多种方式广泛收集信息,提升大学生管理效能
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思想积极向上、吸收新生事物快,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观察力强,感性思维强,但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停留在表面。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学习的熏陶,在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喜欢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崇尚艺术个性的积累等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感性思维强.对事情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容易透过现象抓本质。第二,生活独立性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但自我约束意识较弱,自律性较差。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性格往往较普通高校的学生更为活泼,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再加上艺术院校的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在人际沟通方面要强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些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家教、外出演出、设计产品包装等形式已经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独立生活能力较强,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更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功利性较强,自我约束意识薄弱、自律性较差等问题。第三,对专业课的学习吃得苦、毅力强,但对文化课的学习却常常忽略。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热爱专业学习,他们普遍认识到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课。但另一方面,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从小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大多文化基础较差,进校后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关系,常常忽视文化课的学习。第四,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有部分文化基础较差的艺术院校学生,并不是喜欢艺术专业,而是由于艺术院校文化分数要求低,容易考上,为了一张学位证而选择了艺术院校,这些学生进校后,往往学习动机不明确,过一天算一天,缺乏学习动力。
二、艺术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学生管理观念落后。不少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学生管理就是对学生行为纪律的管理,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管理理念应为服务型管理。第二,缺乏良好的学生管理队伍。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大多是从本校本科生、研究生中选留产生,知识结构单一,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工作人员留校后,把学生工作岗位当作一个短暂的存身之处,并没有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一个终身岗位,存在着学生工作队伍人心不稳的现象。第三,管理方式僵化。学生一届一届的送走,迎来一届届的新生,这些新生与往届学生有很多的不同,但学生管理工作仍然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新生的需求,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发展策略
针对目前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须通过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来改善现状,使学生管理向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1.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转变狭隘的学生管理理念,向人性化、形象化和情感化管理理念转变。第一,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尊重学生,学生不再是被管理的角色,学生和管理人员间是平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人性化管理把学生看作是主体,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管理人员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第二,实行形象化管理。形象化管理要求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引用学生管理制度,还要把这些管理制度形象化。如通过开展学生管理主题班会,学生交流会、学生小组会议等具体渠道对学生自我管理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和讨论,以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榜样形象。此外还要求管理人员自身要塑造好自身的形象,以在学生管理中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第三,实行情感化管理。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质,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更应耐心指导,让学生明白学生管理工作的真正用意。对于个性特别张扬和怪异的学生应该及时予以交心指导,让学生感觉到管理人员的良苦用心,从而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另外,可以通过开展班级之间,系、院间的联谊会,文艺晚会等方式对好的榜样进行宣传,鼓励和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2.创新学生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的出现,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应注重以下原则的运用。第一,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应坚持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基本原则,在制度的制定中应多运用激励原则。激励原则的运用还应注重与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激励目标的高低要适当,避免目标过高挫伤学生积极性,或目标过低学生毫无兴趣,这两种状况的出现,便失去了激励原则的意义。第二,坚持导向鲜明和标准明确的原则。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把艺术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目标,给艺术院校的学生成才指明正确的方法、途径和方向,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学生管理制度的标准要明晰,要明确艺术院校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告诉他们拥有什么权利、担什么责任、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要使艺术院校的学生清楚地知道,如果做了某事或做出了某种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学生管理制度地制定要重在明理和引导,注重“柔”与“刚”的结合,使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自觉得遵守规章制度,发展和约束自己,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三,坚持民主原则。民主管理理念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艺术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要求。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制度建设中来,坚持用公开透明、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决定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让人们认同该项制度,自觉遵守。第四,坚持操作步骤简单化的原则。学生管理制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在表述上要尽可能简洁流畅,而且要充分考虑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理解能力等因素,操作步骤要简单化和流程化,并通过宣传、解释,便于学生理解、遵守和执行。第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原则是法治社会的要求,是依法治校的具体化体现,是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制度中的所有规定,都应“合情、合理、合法”。具体可理解为:在保障国家、学校、家庭、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根本利益,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前提下,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当体现权利、义务、责任的合理分配与承担,遵守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应当在制度中得到肯定或认可,而违背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应当在制度中得到否定或追究。
3.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1.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而高校中沿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思路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致使现有的规章制度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思路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另一方面,我们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社会制度、法制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差距,若是完全套用较为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的学生管理经验也不完全妥帖。基于以上宏观经济的格局变化,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必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2.新机技术发展带来的多元化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凸显了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的落后与弊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移动互联、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又异军突起,这种情形给我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的途径,但也给传统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正确分辨真伪、去伪存真,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知识内容加以消化、吸收,并在此过程中坚定自身的思想政治立场,不为外界聒噪的舆论所影响是当前学生管理方式亟待改变之处。
3.高等教育改革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近年来,针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就业形势,我国高校在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这些新举措从长远来看无疑将会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由于教学改革在短期内极有可能带来诸多方面的“阵痛”,因此或许会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与挑战。
二、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与途径
1.继续强化课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地位。无论形势如何发展、方法如何更新,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立场都是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所有的教育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我们理应强化并继续夯实思政教育的基础。尽管我们强调课堂通识教育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授课方式的改进,以求得更为稳妥、有效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最基本、最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应该以教材为准,同时又不拘泥于此,注重学生在掌握原有基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路,以此来开拓自身思路、坚定政治立场,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2.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兴科技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开辟新思路。关于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笔者以为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导方式,因为这一方式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往往会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更有甚者会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畏难情绪、反感。有鉴于此,笔者以为要充分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完美融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整个教育系统的中心环节,“想学生之所想”,广泛利用学生充分接触且具有广泛兴趣爱好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诸多方式来开辟新的思政教育“新阵地”,也为实现学生管理新局面的打开奠定基础。
3.教师应着重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教学方式,并增强学生管理的能力与技能。俗语曰: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样,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展开也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述所提及的无论是坚守课堂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好,开辟新兴的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也罢,两种措施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思政专业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受到激励、从而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课堂讲解与自身的行为表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以及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教育工作者应当多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在传播理论知识时,能够令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以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的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为祖国未来的建设培养出品行端正、素质高尚、意念坚定的全方位人才,为未来边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教师还要加强思政教育介体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学关系需要一定的中介才能完成。真正认识事物,就需要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实践。因此,我们工作中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从而易于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吸收,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培养学生明确的政治导向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坚定政治思想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政治教育为重点,弘扬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强化心里内涵和文化修养,提升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结合,注重教学的层次及创新,避免生硬的课堂讲授模式,强化课堂间接灵活针对性,多做一些校园宣讲或演讲活动,增加调查研究,关注时事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班集体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的保障,而高校班级管理中,没有形成全面的班级管理制度,就会出现漏掉的现象。比如在高校的“三金”评定中,评定助学金、奖学金等评优评先工作更多的是由班集体内部自己进行评定,然后再交给辅导员进行审核,而在评定工作中,一般是班委主持评定,而班委对同学们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而所有的评优评先工作优先考虑的对象都是班级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或者班委成员,使得其他不常参与班级活动的同学不能及时的了解参评情况。
二、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辅导员的培养与建设对于高校班级管理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我认为辅导员应当多与其学生沟通交流,时常跟学生进行思想的对话,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由于多数的大一学生还没有从高中班主任“保姆式”的班级管理中脱离出来,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因此,辅导员应当对大一学生进行更多的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和照顾,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在班级管理中,要确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民主化管理,在建设一批优秀的班委的同时,应积极动员班级所有成员参与班级管理,让同学们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真正实现民主化管理。
(二)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地位
在初高中的教育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客体的地位,而在大学的教育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他们不仅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对学生的管理,不仅要符合教育规律、管理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要体现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多样性的发展,就应该让让他们完成从“监管对象”到“管理主体”的转变,让他们真正成为管理着,突出他们的主体性地位。”[3]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开放的学习生活舞台,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在建设班干部队伍的时候,可以实行“一期一换”制度,即每学期都更换班委成员,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从而全面提高班级成员的综合能力。第三,在班级中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氛围,大学生比之于中学生,则更具有独立性和散漫性,纵观当下大学生,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渐渐磨灭了自己的理想,丧失了自己的斗志,整个大学生活都是庸庸碌碌的,因此,建立竞争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班级同学间比学习,比创新,比思想,从而促使班级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班级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建立健全班级制度
1.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是社会新生力量群体,具有学历高、理论知识完备、思维活跃、信息理解和运用能力强的特点,他们是网络舆论中的主力军。第二,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时候,在校大学生理性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容易被事情的假象所蒙蔽,考虑问题比较片面。往往容易受到网络上的一些失真言论的蒙蔽,被一些恶意言论欺骗,盲目跟风,造成负面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是无意识人格的得势。”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容易被具有蛊惑性的片面言论鼓动,从而发表不经理性思考的过激言论,或者根据听闻的只言片语就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以至于成为激起网络舆论的石子,不考虑任何的消极后果,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2.我国“管理—被管理”的传统式学生管理天然地让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
第一、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都是规则、制度的约束式管理,这种方式束缚了90后大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叛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反权威、反管理”已成为大学生埋在心底的种子,大学生已对“管理”产生了抵触情绪。第二、现代社会节奏快,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在来自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等各种重压之下,加之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认可,让大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失望感,容易产生抱怨心理,甚至不计成本、不负责任的恶意报复。
3.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自媒体时代自己的特点
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便捷度、高人群参与度、匿名性”等特点,更加方便了个人观点的抒发,个人诉求的表达,但也让投机分子、邪恶势力、甚至极端主义者利用,借此手段恶意攻击、诋毁、诽谤、混淆视听。而大学生是拥有自由的网络休闲条件的自媒体人群的主要力量,所以高校往往成为网络舆论负面能量的重灾区。
二、新媒体舆论管理的对策建议
1.面对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应做好相应准备
第一,学生管理者应有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和道德水平的意识。组织讲座普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学习信息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培养好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也要提高大学生网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第二,网络舆论事件和网络犯罪频发,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发展速度很快的现状下网民的素质并没有足够的提高,所以,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伦理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深层依托。
2.革新管理方式,提倡以人为本
第一、高校管理者应调整好心态,革,新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面对90后的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改变过时的“管理——被管理”模式,尝试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平等关系,将“契约、信誉、友谊、信任等等”融入学生管理中,建立和谐的学生管理工作氛围。第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网络意识和网络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调整心态端正态度,做一个文明的网民。
3.针对自媒体时代特点建立日常网络舆论管理机制
第一、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基于学生群体建立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以专门性机构的方式创建相关网络舆情管理处(办)(组),发展合、格的学生参与日常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推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步入有组织、有规模、有纪律的正轨。第二、对网络言论汇集的目标和对象进行搜索排查,并对网络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预测舆论风向,判断网络上网民普遍关注的事件发展动向,依据监督成果制定假设舆论结果出现的应对方案。第三、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简历适合本学校的舆论预警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网络舆论管理工作,让舆论监控工作产生实际价值,帮助高校更加自如的应对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保证高校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第四、网络舆论事件的突发,新闻媒体往往起着助力作用。高校应设置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有利于应对网络舆论事件,不至于让高校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处于被动地位。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4]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可以让高校已从容的姿态应对突发事件,正面面对媒体和网民,给予事件当事人正当的诉求方向,正确的引导舆论发展方向,有利于维护高校声誉,树立高校自身形象,保证高校的繁荣稳定。第五、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高等教育消费心理凸显,当受到不公正待遇、个人利益受到挤压、民意表达不畅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感、被压迫感,这是诱发散布负面信息、网络言论攻击甚至群体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所以说消除高校管理层与学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利益诉求的表达,保障大学生的民主和权利是保障高校网络舆论安全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