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0: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安全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统上城市公共安全的提供是来自国家,而公共安全建设也因缺少市民的参与而减少了其公共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以何种方式建立城邦时所提到的人们对公共事物与私人事物的不同态度问题时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1]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不仅自己和他人有着密切联系,个人和环境也相互影响,单纯在乎“私人事物”是远远不够的,越是公共的,越是私人的。
人们在城市人行道行走或是驻足,总会有是否“安全”的顾虑。因为如果该街区或是人行道是“安全”的,就不会考虑是否安全的问题了。人不是被动的安全受益者,也不是无助危险的受害者。而一个城市街区的基本安全原则是人们在人行道上身处陌生人之间必须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受潜意识感觉到陌生人的威胁。因此,城市的人行道必须具有而又实际具有城市公共安全的功能。
二、城市人行道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市人行道安全活力不高
维护城市安全是警察的责任,但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不应该单是主要由警察来维持。而且,目前街道的警力不足这一现实状况,更加凸显出街道安全活力不高的问题。城市的公共安全主要应该是由一个相互联动、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一个有着自觉的抑止手段和标准的网络,它由人们自行产生,也由其强制执行,这就是城市街区自己的安全活力,它可以依靠街区人行道的安全功能发挥出来。而目前大部分的街区既没有一个自制网络来抑止不安全事故,又没有完全依靠发挥人行道的安全功能,使街区自身在街区公共安全上无所作为,致使安全活力不高。
(二)街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
城市街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没有居民参与,街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前中国城市街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全面管束下,居民一方面缺少参与街区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另一方面他们早已习惯于事先有事直接找政府,寻求政府的帮助,等待政府的安排,因而缺乏参与街区活动的积极性。至于街区的人行道,除了主要发挥其行走功能外,居民们几乎忽略它的公共安全功能。多数人没有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意识,对街区的陌生人或者是异常行为和现象缺乏警惕,行走在人行道时也缺乏交流,哪怕是眼神的交流,这样,人行道没有充分发挥出保障街区的有序和稳定的功能,居民也就不能以人行道为纽带增进居民的归属感。
(三)人行道周边的安全环境急需优化
1982年,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令和詹姆斯·威尔逊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一文,他们首次使用“破窗”一词,并系统的阐述了“破窗理论”[2]。“破窗”(brokenwindows)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街区中出现的扰乱公共秩序、轻微犯罪等现象就像未被修理的窗户,给人造成街区治安无人关心的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犯罪。破窗理论说明街区治安管理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潜在的治安隐患。但是,中国街区治安管理的外部环境并不理想,单从人行道这一点就表现出:(1)亮灯工程不够。不少街区不仅很多人行道两侧没有路灯,而且许多居民楼道也没有感应灯。黑暗不仅会给预谋违法犯罪,破坏公共安全的人提供可趁之机,也给行人、治安巡逻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街区治安隐患。(2)街区环境净化、美化不够。许多人行道旁的街心公园都已经废弃,无人管理;或者成为流浪者和乞讨者的露宿地。这不仅影响街区的美观有序,而且也可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窝藏地点。
三、解决街区公共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激发街区自治化活力
加强城市街区的公共安全建设关键是依靠街区自身,激发其活力,加强其自治化程度。其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推动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来实现。民间社会组织是街区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街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4]。如何培育和管理民间社会组织,是激发街区自身活力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自我监督管理制度。
由于街区居民共享着地理位置,穿插交汇的人行道使他们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日常行动和生活,更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街区。因此,城市街区在自治方面还应当具备一个功能,就是当街区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必须及时地找到有效途径,将街道的意见反映到上级主管机关,这也能促使将反映民生的意见变成城市的政策。
(二)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
一个成熟的街区,不仅要具有界限明确、相对稳定的地域和并存互动关系的人口群体以及街区成员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公共设置,而且更要具有一定的街区管理水平和街区居民的认同感[3]。人们相互间即使没有任何关系,但必须存在对彼此的公共责任感,这一责任感源于对街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街区居民对街区有没有亲切感、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等感情,是一个街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对街区公共安全的管理时,可以通过不间断的开展治安防范工作,有效地防止街区违法案件的发生,营造街区良好的治安环境;通过端正街区民警的执法思想,树立为民服务的意思,建立了良好的警民关系,培植良好的社会风气。实践证明,实施街区治安管理,不仅可以建立融洽的警民关系,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而且也可以为街区的发展提供保障作用。这样,居民将把作为公共产品的街道视为自己的家,将街区视为自己的家,无疑将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加强城市公共安全。
(三)树立居民自觉监管意识
激发街区自身活力,增强街区居民的认同感后,必须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或者说是自觉树立起自我监管意识。一个有活力的街道不仅有行人,也有观看者,人行道上的行人不仅在行走,同时也在对公共安全实行监管,街区的居民更是主要的监管者。这些行人和居民就成为监管街道安全的有效的人力资源,而要成为有效的,则必须有种自觉的监管意识。否则,即使有再多的监管者去监管公共安全,在灯火通明的火车站也会有骇人的犯罪发生。培养自觉监管意识的主体则主要是临街的居民和人行道边的店主。
老城市貌似缺乏秩序,其背后神秘的秩序、安全和自由,其实质就是城市相互关联的人行道的用途,为它带来一个又一个驻足的目光,正式这种驻足的目光构成了城市人行道上的安全监视系统。因此,街区的居民应当起到榜样作用,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由此来带动街道上的行人,在人行道上发生众多微不足道的公共接触,由这些行为构成城市街道上的信任,它来源于迎面走过时的眼神停留,排队等号付款,对有伤病的路人表示同情。而这种信任的培养不能依靠机构来进行。在街区范围内平常的公开的接触所有的事都是个人自己去做,并非强迫,其总和是人们对公共身份的一种感知,是公共尊重和信任的一张网络,是在个人或街区需要时能作出贡献的一种资源,这些都是自愿形成。而缺少这样的信任对城市的街道公共安全是相当不利的。如果街区居民树立起自觉的监管意识,那么街道上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关注街道的潜意识,尤其在关键的时刻,那么城市的公共安全程度将大幅提高。
(四)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公共安全
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是建设城市街区公共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主要问题就是街心公园的规划。无论该街区公园是成为流浪、乞讨者的聚集点,或是废弃品堆放的地点,还是犯罪发生点,也可能是街区居民游憩点、路人交流点、风景点,建立公园的目的都是为了将人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建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而将人群聚集起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城市公共安全度。一个熟悉的道理:一条经常使用的街道相对安全,一条废弃的街道很可能不安全。不安全问题并不能通过分散人群、降低稠密度、用郊区的特征来取代城市特征。所以,要充分利用街心公园的特点,将聚集起来的人群成为自觉监管城市公共安全的人力资源,以此来保障人行道这一公共产品的公共安全,从而保障整个街区和城市的秩序和安定。
四、结语
城市人行道对街区的公共安全有着较大影响,是研究城市公共安全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尤其是城市人行道公共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一些传统的街道和街区治安管理模式会逐渐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会逐步解决,那么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尤其是城市交界的“真空带”的公共安全问题会日益凸显,所以必须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解决对策作出适时的调整与完善。总而言之,研究城市人行道对街区公共安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8.
[2]MutumaRuteere,Marie一EmmanuellePommerolle.DemocratizingSecurityRepressionTheambiguitiesofcommunitypolicingin
Kenya[J].Africanaffairs,2003,(10).
[3]俞雷.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战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4]郁建兴.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的转型[J].人文杂志,2003,(4).
[5]金国华.关于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J].政治与法律,2003,(2).
[6]浦兴祖.特大城市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兼谈“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之提法[J].政治学研究,1998.
[7]李秀琴.当代中国基层政权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何海兵.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J].当代中国研究,2006.
(1)影响储配站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储配设备与工艺、电气安全、防火防爆措施、内部布置、建(构)筑物、自然灾害和周边环境等;燃气管道泄露的主要原因是外力破坏、腐蚀、地面沉降、管材缺陷、操作失误、自然灾害等,其中外力破坏是主要原因;影响调压站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建(构)筑物、调压设施可靠性、安全防护和通风设施、自然灾害和周边环境等。
(2)燃气应用系统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室内管道阀门老化、腐蚀,胶管老化、脱落、损坏,外部机械撞击,使用不安全灶具(无回火安全防爆装置和熄火保护装置),误操作,自杀和犯罪导致的火灾、爆炸和人员中毒事故。
2燃气供应系统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根据以上风险分析结果可知,在城镇燃气供应系统的流程上首先要保证气源系统供给安全、输配系统安全以及应用系统安全。在建立城镇燃气供应系统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时,还应增加保障各流程安全的综合安全管理水平的考核以及外界环境对系统影响程度的考核。因此,将城镇燃气供应系统风险的评估指标划分为五大部分,四个层次,见下表。
3燃气供应系统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应用
3.1某城市燃气供应系统概况
某城市燃气供应系统现有3个门站、3个储配站、280多个调压站,民用用户180万户,商服用户8000户,管线总长度约5000km,燃气管网采用环状管网形式供气,管线分为高压、次高压、中压和低压管线,市区均采用埋地敷设。为预防事故采取了一系列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媒体长期性免费宣传、暴露有奖活动、企业强制保险和家庭建议保险相结合、有计划管网改造、加强安全巡检和24小时客服等。
3.2指标权重的确定
结合对本城市燃气供应系统的现场调研、管理咨询及专家访谈情况,利用层析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4结束语
关键词:旅游业公共安全对策
旅游业是一个敏感型产业,易受经济、政治、自然以及社会因素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使旅游业应如何面临公共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超过了汽车、电子、钢铁和农业等传统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许多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为它们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同时,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交通、建筑、通讯等相关产业及配套环境的建设也得到了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属于一个新兴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形成一定的规模。2002年,全国的旅行社总数已经达到11552个。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00年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451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9%。2002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为5530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的5.4%。各类旅游人数及国际、国内旅游收入逐年上升,我国的旅游业处于平稳的发展阶段。然而,我国旅游业的收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的5%,还远远小于世界其它国家的旅游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但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2010年的远景目标纲要:2010年我国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
公共安全问题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使我国旅游业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下主要通过“非典”(SARS)和禽流感疫情,这两个典型的公共安全事件来分析公共安全问题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中国入境旅游人数下降
2003年初,肆虐的非典疫情使我国的旅游业受到了极大冲击。自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的多个省市属于重度非典型肺炎(SARS)的疫区后,相继有100多个国家与中国取消了彼此间的出入境旅游业务。2003年下半年开始,旅游业才慢慢开始恢复,并在恢复中谋求发展,外国人旅华市场也渐渐出现快速恢复的态势。8月以后的各月,中国的入境人数以及外汇收入波动减小并趋于稳定。12月份,入境总人数和外国人入境人数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14%,旅游业结束了4月份以来持续8个月负增长的局面。
2004年初始,受马来西亚、泰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5个亚洲国家的禽流感影响,我国2004年初期的入境旅游人数开始出现大幅度下滑,2月,我国的入境人数已明显减少至753.3万人,达到自上年旅游业恢复发展后的最低点。
旅游消费及外汇收入的减少
两次疫情相继来袭,不仅导致旅游人数的下降,还使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恐惧心理,人均花费有所降低。根据近几年的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国内游客和入境旅游者在餐饮、购物、娱乐及住宿方面的支出比重分别为45%和50%左右,而非典疫情导致人均支出下降了30%。全国旅游外汇收入比上年下降了14.61%,仅为174.06亿元。旅游总收入同比减少了2768亿元,使我国旅游业面临1989年以来第一次负增长的严峻形势。接踵而来的禽流感疫情,在短短一个月内席卷亚洲,造成我国2004年1月至2月的累计入境旅游人数为1562.0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1.82%,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累计测算数为30.7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1%。
旅行社收入减少,旅游团队取消比例增大
面临突发的公共安全问题,由于旅游人数的减少,旅行社的营业收入也相应下降,一些旅游的团队甚至被迫取消。2003年肆虐的非典疫情,造成上百个国家对中国公民入境旅游提出限制,使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受到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国外的旅行团也纷纷取消了来华的旅游计划,据报道,上海的国际旅行社营业收入比2002年同期下降了78.62%,北京的海外市场也迅速滑坡,4月份接待海外来京游客11.6万人次,同比下降59.9%。
相关行业的连带影响
旅游业的连带性特点使得它在面对公共安全问题受到冲击的同时,其它的相关产业也受到了影响。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所确定的行业,与旅游业相关程度较大的有运输业、零售业、餐饮业、娱乐服务业。2003年“非典”疫情使旅游业、餐饮业、水产品加工业、娱乐服务业、运输业等9个产业部门的GDP下降幅度超过10%,特别是旅游、餐饮业和娱乐服务业,其产出下降超过40%。其中,旅游业所受的直接影响为-62.17%,综合影响则达到了-78.45%。
2004年初,禽流感疫情的扩散使大部分游客“谈鸡色变”,餐饮业遭受重创。许多餐厅纷纷把鸡肉菜肴撤下菜单,或从未暴发禽流感的国家和地区进口鸡肉。以经营炸鸡和鸡肉汉堡为主的肯德基连锁店生意受到了较大影响,由于越南的严重疫情,肯德基于2004年1月27日被迫宣布暂时关闭越南境内所有9家分店。航空业作为运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03年遭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极大冲击,SARS使民航客运自3月开始下降,直到5月份仍在下滑,累计班次同比下降61.1%,客运量同比下降81.2%。除此之外,类似旅游专卖店的零售业也由于旅客人数的减少受到波及。
中国旅游业面临公共安全问题的相应对策
完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管理制度
加强危机意识2003年上半年,SARS的暴发给我们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敲响了警钟。综观中国针对历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采取的措施,不乏是促进旅游客源的多元化、调整旅游市场结构、调整旅游产品的产业结构等,基本上为事件爆发后的应对措施。虽然这些措施能使旅游业在危机事件爆发后得到恢复及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仅仅在危机爆发后采取措施是不够的,不足以抵挡下一次可能到来的危机。我们应当强化企业和个人的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危机事件对旅游业的冲击。
建立危机管理体系2003年5月,世界旅游组织了《旅游业危机管理指南》(CrisisGuidelinesfortheTourismIndustry),指导成员的危机应对和管理工作。但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起危机管理体系,通过“9.11”事件,人们认识到,即便是富足、安全的美国也无法免受危机的伤害,加上蔓延全球的非典疫情,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危机带来的冲击。目前,危机问题成了当代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挑战,我国旅游业要尽快的引入危机管理概念,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建立旅游业的危机管理体系。
及时更多的公共安全信息我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许多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区由于自然地理因素,是地质灾害的频发区,每年5-9月的旅游旺季更是呈现高发的特点,对旅游交通和安全都造成很大的影响。自2003年6月起,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了一项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公共安全信息——在每天的中央电视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随着预报区域划分、等级划分、标准的完善,这项工作的精确度将逐步提高到可对具体地点的居住者、旅游者、生产者等提出安全警示。诸如此类的公共安全信息的,不仅可以减少因地质灾害给旅游交通和安全带来的不便,同时还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了参考,及时的公共安全信息将促进旅游者的旅游愿望和信心,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根据旅游者旅游理念改变积极开发新的旅游资源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各国旅游群体中,以消遣娱乐、健身休闲为目的旅游者所占比例最大。在欧洲和北美,旅游客源输出的70%以上是休闲度假。据美国专家预测,到2030年,旅游业将成为全世界80%以上人员的必需,而健康休闲则更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
据国内旅行社的盘点情况来看,我国的休闲游也逐渐成为旅游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游将成为旅游者选择出游的主要方式。特别是“五一”和“十一”的黄金周,已形成观光和度假的两个市场。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并且距离市区近,近郊地区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旅游业应积极开发相应的旅游资源来满足消费的需求。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目前已开发景区26个(其中国家级“4A”级景区3个),宾馆饭店1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53家,直接从业人员9860人。2002年旅游接待705万人次,旅游收入5.08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15.9%。
增强服务意识和质量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尽管国内旅游企业已经看到了市场的前景,然而,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自身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同行,旅游企业专业化水平还亟待提高,这就需要旅游业提高综合竞争力求得发展。
面对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旅游业应当更新营销观念,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让游客看到为防止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所做的措施和应急预案,强化消费者的认同感。推动旅游企业重组,提升旅游企业素质。但重要的是,不能够一味的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服务的质量,只有提高了服务的意识和水平才能够更沉稳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来临。其中,酒店、宾馆是旅游者出行的重要部分,好的住宿、餐饮条件可使旅游者的出行更加愉悦。提高酒店、宾馆以及旅行社的服务质量是势在必行的。旅游者更新的消费观念,向旅游行业及相关产业,特别是在公共健康、饮食卫生、交通运输卫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改革旅游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全面落实星级饭店、宾馆的经常性防疫措施,执行公共卫生和健康的行业规范标准,建立旅游企业健康运行的市场秩序。除此之外,旅行社应当向规模化发展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积极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时,要注重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都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之一。
随着人们对旅游活动与自然界生态环境之间依存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明白了旅游活动的开展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虽然在经历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根据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化,旅游业应当积极的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但是必须在保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否则无计划、无控制的开发旅游资源最终会使人类的生活质量遭到损害。
参考文献:
1.朱迎波,葛全胜等.SARS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影响的研究.地理研究[J],2003(5)
2.魏小安,付磊.旅游业受“非典”影响情况分析及对几个相关问题的辨析.旅游学刊[J],2003(4)
3.李九全,李开宇,张艳芳.旅游危机事件与旅游业危机管理.人文地理[J],2003
4.依绍华.浅析非典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3(6)
5.南开大学SARS对经济影响研究课题组.SARS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3(4)
6.崔淑新.SARS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经济工作导刊[J],2003(13)
7.刘群红.发展我国休闲旅游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求实[J],2000(8)
据有关调查表明,对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产生不良因素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环境因素。水利工程多涉及河道管理,沿海防汛等施工项目,所以工程施工过程常会受到汛期及潮汐的影响,从而危及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此种危险多余气象有关,不能够提前预测其变化,在施工方面存在较大隐患;其次是内部因素,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现场多为较广阔施工,无法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规章制度的严格考核,在施工过程中做不到监管到位,对人员的安全管理大大增加了难度,就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从而引发各种安全事故;最后是人为因素。人是整个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中的重点,无论是安全管理人员,还是施工工人,都要对安全施工为题提起高度重视,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水利施工项目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应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施工人员大力支持,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2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控的有效策略
(1)提高全体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从各个单位的最高管理机构入手,令其掌握安全工作第一的理念,采取预防为主的管控策略,强化安全管理,将安全意识下达至每个基层为水利工程施工顺利完成提供可靠保障。在实践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提高管理阶层人员的安全意识,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控问题,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考评和评估,以达到提升整体安全意识目的,促进安全工作全面开展。与此同时,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规范化的安全管理标准,将责任落实,使工作人员清楚自己的职责,了解施工安全的重要性,主动关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了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的直接影响。因此,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施工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督促施工人员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对引起事故员工加以警告,情节严重且屡教不改者应给予开除处分。另外,无论是施工者还是管理者都要在统一安全意识的同时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加强管理部门与施工人员之间的交流,将安全制度与行业规范相互结合,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保障安全管理制度的监控。
(2)注重工程安全管理,加强质量控制管理
为了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单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加强人员安全管理意识和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例如:要求施工人员在实际过程中必须佩戴安全帽等和其他安全设施,严禁除施工工人以外闲杂人员进入施工场所,以免发生意外的事故。同时,施工单位必须注重施工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测,以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能够顺利完成。安排专门负责人员每24小时在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巡查,为确保施工现场安全问题加强管理。工程施工项目一旦开展,监管是重要的安全管控环节,安全措施应紧随其后。因此,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管是势在必行的,提升管理人员的安全监管水平,配备专门负责安全的人员,进行安全提醒。根据水利工程实际施工的情况,制定明确管控目标和检测标准,完善安全监管制度,对于可能造成不良影响行为加以劝阻,必要时勒令其停止工作,保障水利工程顺利完工。
(3)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安全管控监督
水利工程是一个工作持久,涉及范围大的工作,这对施工人员的耐性及责任心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进安全管控方面的培训,可以促进施工人员管控意识的提高,加强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还应采取奖罚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整个施工单位的素质水平。并据施工人员工作经验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针对施工人员进行不同管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充分对现代化高科技加以利用不断推广,并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大对水利工程施工的监管,采取高效措施提高水利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4)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安全管控效应
现代化建设中,要想保证水利工作的顺利完成,就要对施工过程中的设备进行不断完善,及时对配套设施进行维修及保养,确定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然后针对不同项目进行定期检查,督促现场人员安全施工,加大检查力度。对质量严格把关,不允许劣质工程发生,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1)目前,我国公路施工安全方面,还没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等政策制度体系,以致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公路建设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历史了,所以国家政府为了规范安全施工颁布了一些法律条例等,如《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施工细则。可是,在这些法律、法规、细则中,并没能完全的对施工中的操作、工艺等进行具体的说明;同时在施工方面技术更新变化,而法律、法规等并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所以我国公路施工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抑制公路建设的正常发展。
(2)公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的欠缺,整体的素质比较差。现在基本上很多的公路施工单位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对于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在认识方面还不是很充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如果当安全生产和施工进度、质量以及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安全生产方面做出相应的让步,对于公路施工当中的安全生产相关的管理人员不是很重视。现在有些公路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本身的安全素质不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对于安全生产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不是很熟悉,掌握住的相关安全生产的操作章程也比较的少,对在实际的施工当中出现的一些安全隐患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在很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普通工作转变过来的,他们对于公路建设缺乏足够的实际经验,他们在上岗的时候也没有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了解的安全操作知识也不多,安全生产的保护意识也比较的薄弱,在对那些违规操作进行控制的时候自制力比较的差,在他们的实际工作当中很多习惯性的操作其实都是违规的操作。公路施工的过程中人员不是很固定,施工人员经常更换,而对于这些人也缺乏一定的约束。而且很多公路建设的项目都是在野外进行施工,离城市比较的远,这样相关的安全部门在对施工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时候就比较的困难,很多特殊工种都没有持证上岗。
(3)在公路施工建设项目中,进行非法分包、以包代管的现象非常多。在公路施工建设的过程当中,分包的现象比较的普遍,一些比较主要的施工承包单位在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的时候基本上都只是分配几个技术和管理人员就是了,以包代管的现象在公路施工建设过程当中非常的常见。在那些对公路工程进行分管的单位当中,他们在进行人员配置的时候显得比较的缺乏,技术人员的素质也不相同,综合素质能力也不高,那么在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分管的技术人员就显得更加的缺乏,分包单位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在公路建设的施工过程当中就不能够建立起比较科学和有效的安全责任制,并且很难去执行和落实。在有些公路建设的施工项目当中甚至可能出现层层的分包或者是违法的转包,这样在对公路施工进行安全管理的时候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其实在公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除了上述说到的这几点问题之外,还包括了其他一些问题,主要就是相关的安全技术不统一;在使用表格、归档以及整理相关安全管理的资料也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相关的资料不是很完整;在投入安全管理的技术措施经费时也不是很充足,相关的设备和仪器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实际的安全管理要求等。
2、基于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研究
(1)公路施工企业的相关领导应该要不断的提高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同时要对安全管理的相应机构进行不断的健全。在施工建设的过程当中,当安全生产和施工进行、质量以及效益产生冲突的时候,施工企业的领导应该要坚持安全生产的原则,同时应该要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的领导小组,对施工安全管理进行统一的领导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对施工生产的资源进行统一的分配,让施工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进行。
(2)对于安全管理的规范体系在建立的时候应该要坚持以人为本,并不断的进行完善。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单位应该要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责任规范和标准,并在实际的施工当中进行不断地完善个改进,同时施工单位还应该要层层的签订安全责任书。层层的分解安全控制的各项指标,这样安全生产的责任才能够更好的落实。
(3)对于施工人员要加强对他们的岗位培训,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不断的提高。要经常对施工人员进行各种各样的安全意识的培训,在实际的培训当中应该要严格,这样培训才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同时还应该要加强对那些高层次管理人员的培训,引进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来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负责,在实际的培训过程当中应该要有计划,对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水平进行不断的改进,让他们的综合业务水平和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在解决公路施工安全当中存在的问题时,除了上面讲到的这几点要求之外,还应该要编写制定出专项的安全施工的组织方案和设计,对于工程的分包工作,一定要制定出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避免在公路施工的过程当中出现非法分包的情况;对于安全施工的相关资料也应该要进行比较规范的管理,设定专门的账户,对款项进行监督和管理,合理的使用相关的施工款项。
3、结束语
1园林工程安全施工的有效措施
为了确保园林工程的安全建设,首先要注意的安全因素就是环境。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土建、装饰、机电、给水排水等行业的交叉作业很容易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此时在施工现场就一定要按照规定树立警示牌,给施工人员及时的安全提醒,还要注意施工机械的管理,尤其是在使用电力作业的时候,用电安全的注意事项是一定要重点确认的。与此同时,还要在施工人员之间树立安全施工的意识,避免出现施工人员由于安全意识薄弱而出现不戴安全帽等不规范施工行为,并使得施工人员能够认真落实自己的工作,肩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确保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其次,园林工程的安全检查部门也应该严格执行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条例,对于施工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使得监管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园林工程安全施工建设的重要性,树立起正确的安全责任意识,积极地对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及时地纠正不安全施工行为,提出改正措施,并且可以适当设立一些惩罚措施,注意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能够做到安全施工的所有的要求,肩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2对于园林工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园林工程建设已经不单单是单纯的植树种草的建设,结合了土建、装饰以及休闲娱乐等行业的建设,行业的交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园林工程的内涵,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在生态保护不当的状况下。在园林工程设计施工期间,应当对于周边的特殊地势环境进行保护,尽可能地减少对当地地域环境的破坏,并且在园林建设施工期间,合理地规划建设时间,减少噪音污染对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的破坏。在施工期间,合理有效地利用建筑材料,尽量减少废物的产出,充分地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施工期间产生的不可循环且不可降解的建筑垃圾,在处理的时候也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不能因为节约建筑成本而采取任何一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害的处理办法,对此,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也要做好这方面的监督,及时地提醒建筑团队,并提供最科学的解决办法。园林工程的生态环境主要是靠植被来维护的,当加入了建筑之后,植被种植的面积有所缩小,生态建设的规划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一定要做的就是合理地规划园林工程内的生态建设,对园林建设的地域进行重点考察,针对当地的地域特征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规划园林建设。园林工程内的人文环境的建设也要依照当地的生态建设计划进行改变,减少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娱乐设施的出现,避免出现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生态保护的现象出现。对于园林工程内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进行考察,园内的工作人员能够在丰富的专业知识的辅助下护理好园林工程内的植被,还要能够为园林生态环境的长远保护提出适当的发展建议。只有做到这些,园林工程中生态环境建设才能长远发展。
作者:陈传海单位:湖北省丹江口市园林局
关键词:公交公共产品安全
现代社会,公共交通日益便捷,公交车被人们誉为城市之舟,承担着城市交通运输的重任。但是,目前很多城市中公交车辆的安全性还存在诸多问题,既影响了道路交通的畅通和居民出行的安全性,也违背了“以人为本”交通理念,不利于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公交车是一种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公共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其中以保罗•萨缪尔森的定义最为代表性,即“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的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按照萨缪尔森的阐述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公共产品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的受益人;(2)公共产品还具有不可拒绝性;(3)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性原则,但是排他的成本极高。消费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数量,或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种物品。1965年,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布坎南在其著名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因素的公共产品是纯公共产品;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产品是纯私人产品;而现实社会大量存在的是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产品,称为混合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根据上述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可以判定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共同平等地乘坐公交系统,其消费行为具有大众性、共同消费的特点,任何人对公共交通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公交产品的消费,即其具有非排他性;另一方面,城市公交有运营成本,每一位想要获得城市公交使用价值的人必须付费,而当公交车出现满载,就会存在边际拥挤成本,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
二、公交车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
公共产品的安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石。但近年来,全国频发公交车安全事故。公共交通本身及由其带来的危害,一方面是由人的麻痹大意和对其危害程度认识不够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人对此项技术的认识不足、掌握不全面和此技术的不成熟所造成的。人对现代技术的过分依赖和崇拜,不计后果地完全享受现代技术给人带来的舒适、便捷,而忽视了这种由人的知识堆积出来的技术成果也因为人类知识的不完善存在着某种缺陷。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基于这种局限性,人们便会不恰当地使用这些技术成果。公交车况的不安全缺陷主要包括刹车失灵,轮胎爆裂,方向盘转动不灵等。刹车盘铸件属薄壁小件,技术要求高,而国内生产出口刹车盘的企业,大多采用手工造型,冲天炉熔炼铁液,成分变化较大,给生产技术管理和铸件质量控制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刹车盘铸件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气孔、缩松、金相组织不达标等缺陷。汽车轮胎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行驶安全和运营效率,但轮胎的保养和翻修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
三、消除公交车安全隐患的措施
首先,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离开技术,人不可能脱离技术而生存。技术的本质与最终归宿是为人服务的。但人类又不能局限于技术或受制于技术,而是应该超越技术本身,追寻人性,追寻人的生存价值。“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城市公交行业的监管工作,督促各级公交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城市公交安全评价制度,制定安全评价标准,并将有关措施落到实处,从管理体系上强化行业主管与公交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使企业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优化运营结构,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体系。
其次,加快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完善公交安全技术体系。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它具有正、负外部效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技术的消极后果是人引起的,最终还要靠人去解决。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任重而道远。目前大多数公交公司的运调管理采用的仍是靠调度人员手工填写路单来调度命令,在固定站点设定一些监督岗,公交车辆到达监督岗进行到达时间登记的方式。在公共交通的使用上,政府应该鼓励公交公司采用新的技术促进公交智能化,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加快推进公交企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步伐,提高公交企业的运行监管技术水准。此外,要督促各公交企业继续完善企业内部相关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机构,逐级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最后,定期安检,完善汽车召回制度。车辆安全检查是预防事故的主要措施之一。应根据车辆载客数量、使用年限等不同情况,进行定期的安全技术检验。一旦某个或者某些部件操作异常,应及时到公交车维修场进行相关的维修,以保证公交车安全行驶。政府部门是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制定者、推动者和监督者。缺陷汽车召回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社会公民安全环保,维护消费者权益。2004年10月1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制定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此后国家质检总局也公布了《缺陷汽车召回专家库建立与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调查和认定实施办法》和《缺陷产品检测与实验监督管理办法》等四部配套实施细则。在召回制度约束下,制造商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从而使公交行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也给人们出行打开安全、方便之门。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赵志耘,财政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不同管理水平均适用。
1.1对那些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的企业中应用工业工程时
可以采取工业工程的技术,根据相关规定,并结合煤矿实际开采的条件以及工程的内容,还有系统以及工艺方面的要求等。合理优化并分析工人操作流程,提供帮助给编制的作业规程,对于基础设施布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分析,并深入研究危险性作业的具体动作。
1.2对那些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企业中应用工业工程时
在基础工业工程作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采取具有现代性的工业工程相关的技术与方法,可以将计算机和无线通讯以及系统优化等技术综合的运用到生产中,对其进行监控,不管是在井下或是在的井上的作业人员,对其行踪进行监控,这样随时掌握作业的状态。另外,采取是计算仿真的技术,模拟其煤矿中潜在的危险以及有害因素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而提供具有针对性对策给安全管理。
2.不同管理层次均适用。
2.1煤矿宏观管理的层次
工业工程可以帮助管理者规划安全管理和投入的安全费用,并预先分析能够取得的效果。从而做到未雨绸缪,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走弯路,同时还可以以较少的安全投入达到最好的安全效果。对于一个安全生产的周期内整体的安全状况进行分析与把握。
2.2煤矿微观管理的层次指的就是具体的对安全的管理
例如识别现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纠正不当或不规范的人工操作,作业的流程更加合理,配备安全生产的措施要具有合理性,制定合理的安全质量标准,以及制定作业的规程,这些都可以通过事业工程采用而实现。
3.不同工作场合均适用。
3.1生产现场
由于煤矿生产具有较多的系统,同时涉及到较多的设备与设施,并且具有较为复杂的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的流程以及工种都相对较多,若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十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采取5S这一基本管理的方法与理念优化其现场管理,将不必要的杂物清除,保证现场整洁有序,从而确保安全的生产并提高其工作的质量。
3.2辅助服务部门
对于辅助服务部门也需要采用工业工程的技术理念与方法,优化并改善其各自的系统,从而保证能够顺利的进行生产。
3.3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安全教育
因为煤炭生产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可以采取应用工业工程的培训以及安全教育,通过工业工程中的方法对于培训的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采取分层培训的形式,尽量投入较少的经费以及工作量,并达到最佳的效果。使员工对工业工程中安全思想以及方法和效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否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识别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工业工程中的方法将安全隐患消除,从而使其安全的生产得到保障。
4.不同的管理对象均适用。
4.1设备设施的管理
煤矿生产中所用的设备与设施具有安全保障以及生产的功能,对其进行管理时必须根据相关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融入工业工程管理的思想及方法对其安全设施和设备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将其安全设备与设施进行合理的布置,使其安全以及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2管理生产环境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煤矿生产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将工业工程技术与煤矿安全专业技术想结合,尽量消除其影响因素,优化并治理作业的环境,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4.3管理煤炭安全的标准化以及基本标准
想要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必须采取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将安全管理的质量标准化作为基础。所谓安全质量的标准化就是在煤矿企业生产以及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实行质量标准化的工作,对于安全教育的宣传,排查隐患,反馈并统计信息,以及事故抢险和防险与处理等方面均建立工作规范以及责任制度和管理的质量标准,同时还要保证其执行的严格性,这样可以逐渐减少并避免,甚至消除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其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状态。
4.4管理安全投入的资金
对煤矿安全进行管理必须要投入一定的安全资金作为保障,最后这种投入会转化为矿煤安全的成本,煤矿实际的生产中,由于安全保障度较差,导致事故频频发生,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客观上需要一个安全保障度。采取工业工程思想以及理论的方法,从而达到安全保障的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对安全投入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4.5管理安全信息
在管理煤矿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的系统。通过结合工业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对与生产系统进行合理的调度和追踪以及发现错误操作行为,还有对于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和提示必要物料的缺少这些功能得以实现,从而及时的做出应对的措施。
5.不同管理阶段均适用。
5.1工业工程基本的原理与方法运用
在安全管理的设计以及规划中,对于同一生产周期内每个环节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手段通过统筹的考虑进行规划并设计。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的效率。
5.2预防并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
采用工业工程的发现以及分析问题这种方法,事先预防可能发生安全问题,使其事故发生的根源在萌芽状态消亡。工业工程特有的手段可以看出、问出、实践出、变换角度找出、挖掘出问题的所在,从而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结合煤矿实际,制定整改隐患的措施,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
5.3安全事故发生时采取的应急救援
工业工程对组织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建立救援指挥的中心,启动应急救援的预案,对于救援的物资以及救援人员,组织其进行迅速且有效的实施救援,降低生命以及财产的损失。
二、结语
1.1关于管理体系的问题
从机电安装的当前情况看,很多企业具有了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可是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导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事故。
1.2关于风险识别问题
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来说,首要的就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因此,需要对之前类似项目风险做好总结工作,但是,从当前情况看,很多施工企业这方面的资料数量比较少,无法满足风险识别的顺利进行。
1.3关于施工人员整体素质问题
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施工人员一般都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人员,没有良好的安全意识,也没有接受良好安全培训,对于风险进行控制的能力低,从而对风险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2风险识别和评价
2.1关于风险识别
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风险识别工作具有复杂性以及系统性。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时候,要利用风险分类这一方法,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风险和风险等级进行预测。比如,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分成五类:一是人员,二是技术,三是材料,四是设备,五是环境,将其作为子系统,对风险因素的相关影响和不同因素之间的具体影响还有对安全管理进行规划时的风险加以分析,对风险危害进行预测,将各项风险区分开来,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可以通过风险分类,对其中的风险进行识别。比如,在加工区中,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第一,关于设备,没有依据相关规范对其进行摆放,在使用完毕之后也没有归还或者是将其放在规定的位置上。第二,关于材料,在现场随便摆放材料,没有依据标准对材料进行摆放,使得材料在存储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第三,关于人为。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没有结合相关规范制度进行操作,个人防护措施没有做好,在施工时违章操作现象普遍。第四,关于用电,在对机电进行安装时,电力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保障,在加工区之中,有的设备是带电的,如果不将安全防护工作做好,就会导致风险系数增加。第五,关于动火下料。在现场没有对易燃易爆物品进行隔离。通过风险分类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对风险级别以及发生率进行分析,能够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2.2关于风险评价
一般情况下,定性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一是安全检查表的方法,二是作业条件具体危险性的相关评价方法,三是一般综合评价的方法,四是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定量分析风险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概率风险评价,从而将五级风险等级确定下来。
3控制措施分析
(1)工程中的各个参与主体要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在机电安装工程中,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建设单位以及设计单位还有施工单位和建监理部门等等,都需要有良好风险管理意识,在开展项目管理过程中,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企业中的员工也要有良好风险意识,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
(2)全面执行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对机电安装工程来说,要评估风险程度,开展风险识别工作,在对项目进行施工时如果发生了安全事件,需要马上利用科学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防止由于风险事件对工程开展造成影响;
(3)采取回避风险的措施。在对风险进行评价后,如果风险太大,也没有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就要主动放弃这一项目,也可以对实施方案进行改变,从而避免风险发生。这种规避风险方法是最为简单的一种,但是需要的代价也很高;
(4)对工程中的风险加以转移。在对项目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将其中的部分风险或者是全部风险都转移到他人身上,使自己的风险降低。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在对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转移的主要方法包括两种:一种是非财务性的,也就是说要把财务性风险以外的各种风险进行转移,比如,出售以及分包还有利用合同。另外一种就是财务性的,也就是说施工单位要签订相关合同,将保险费交给保险公司,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
(5)做好预防工作。主要就是在对机电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利用防控措施避免风险,这种方法比较常用,主要包括有形的预防手段以及无形的预防手段。前者就是避免风险因素,并减少当前存在的各种风险。在施工开始之前,要利用有效措施使得机电安装股构成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减少。对于后者来说,就是要从空间上利用一定措施加以隔离;
(6)对风险要减轻并接受。从风险发生率以及发生以后造成的损失等方面看,需要减轻施工中的风险。在对机电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有效管理制度对其加以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率,同时还要减少风险出现之后造成的损失。在风险出现以后,自己需要承担相关后果,这就是接受风险,即风险自留。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是无法回避以及避免的,而对于企业来说,工程的开展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比较高,这个时候就要风险自留;
(7)对风险进行储备以及监控。对于机电安装工程来说,需要提早结合施工过程只用的安全风险具体特点以及规律,将有效应急方案制定出来,在实际开展施工工作之时,若是施工与计划之间存在的偏差比较大,就要通过这一方案加以调整,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安全,这也就是风险的储备。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