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0: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设计硕士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旅游风景区;旅游旅馆;地域性;文化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节假日制度的改革,外出旅游度假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在全国旅游大潮的影响下,旅馆建筑作为旅游风景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关注。近几年,旅游旅馆的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景区兴起,然而这种兴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旅游旅馆的设计都不能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娱乐或独特生活经历的追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于设计中地域性的缺失。
1 旅游旅馆地域性设计的表达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概括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因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联下,建筑所表现出的共同特性。
从对地域性建筑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地域性建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建筑所在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构成的自然因素;②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等所构成的文化因素;③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及装饰工艺等构成的技术因素。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依靠,共同影响与促进地域性建筑的发生及其发展。
1.1 自然因素
旅游旅馆地域特征的体现首先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位于自然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保护地方自然环境的这一设计原则,使建筑在形式、材料和色彩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环境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更好地表达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
1.2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指地域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建筑总是和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通过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将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质体现于建筑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塑造建筑的地方风格。旅游旅馆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方的文化因素,体现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馆不仅更具有吸引力,而且也能够向旅客提供一种独特、新颖的文化体验。
1.3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指在地域环境中使地方建筑形式产生的技能、经验、方法和工具的总和,包含建筑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和装饰工艺等。技术是建筑的基础和手段,也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技术的运用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经济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本质,给予建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焦作旅游风景区旅馆建筑现状
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赋予了焦作独特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形成了五大景区、十大景点。目前已开发建成的景区有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区,青天河省级风景区和峰林峡、青龙峡市级风景名胜区。
焦作旅游风景区中的旅馆建筑,大多是一些新增的旅馆建筑。随着焦作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景区内旅馆建筑出现超容量,与环境不协调,建设性的破坏,缺乏地域性、文化性等一系列的问题,使风景区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据笔者调研发现焦作旅游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存在以下的问题: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乱搭乱建,与自然景观不能完美融合;新建平屋顶建筑较多;忽视对客房的设计。
3 焦作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如何处理旅馆建筑这个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论文的主要出发点,我们不仅要考虑焦作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种种特征,还要考虑其地域的文化特征。
3.1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除了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场所环境外,还要考虑旅游旅馆的等级、规模以及性质。焦作的风景区多位于山地,其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主要表现为建筑对山地地形的适应,整体平面应遵守“因地制宜、自由灵活”的布局原则。
3.2 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
旅游旅馆建筑的造型设计除了要体现建筑的共同规律,还应彰显其自身特点:建筑造型应具有地方文化性;建筑造型应具有时代感和环境意识。
焦作旅游旅馆的建筑造型设计应体现焦作传统地方特色,焦作的民居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焦作民居采用三进院和四进院落,平面呈“日”字形和“目”字形;大都是硬山式砖木结构,屋面较平缓,灰瓦覆顶;屋内木结构多为抬梁式七架梁,叉手为卷云纹,上置异形拱。利用焦作民居进行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需要设计师对焦作民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炼出适合旅游旅馆建筑造型创造的设计语汇。
3.3 旅游旅馆建筑室内设计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应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在当代室内环境中的作用,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出来。
3.3.1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意境的表达
地方传统文化对塑造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意境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室内设计的地域风格设计应有主题,比如焦作的竹、瓷器、太极拳、四大怀药等。通过以上主题突出空间环境的整体气氛,表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有的设计都围绕主题展开,创造室内空间独特的意境。
3.3.2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家具设计
家具是室内空间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家具通过造型、色彩和材质影响室内环境的氛围和设计风格。在焦作风景区旅游旅馆的室内设计中,应把家具设计的地域风格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家具设计在风格形态上要体现明清时期家具的特点,在功能和形式上将明清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相结合,使家具和整体室内环境气氛相融合。
3.3.3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陈设设计
室内陈设设计对室内空间形象的塑造、气氛的表达、环境的渲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焦作旅游旅馆室内的陈设设计可体现具有焦作当地特色的室内陈设品,如焦作的黑陶、竹制品等。设计师可将这些陈设元素置于室内,突出焦作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特征,营造地域的意境。
4 结 语
风景区的各类旅馆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理解地域文化、运用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设计,达到人工与整体风景环境地协调融合,这才是旅游旅馆设计的成果所在。
参考文献
[1]钱江林.西南山地风景区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5.
[2]胡卫华.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硕士学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9.
[3]丛丽.生态旅游住宿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6.
[4]沈树东.论人建筑自然的相容思想――旅游区风景建筑之探讨,硕士论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1.
[5]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
[6]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
[7]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06.
从2014年开始,辽宁省学位办加大了对硕士论文的抽检力度,2015年抽检数量为2014年的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相关培养单位的重视。根据2014年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价结果显示,在此次抽检中被抽到的两本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中,一本论文的评价结果为良好,一本的论文的评价结果为一般。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评审专家主要从论文的选题、文献资料的阅读、论文的成果与创新性、研究手段与技能、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掌握、综合分析能力实验或计算能力及写作能力与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评定。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论文质量还有待于提高,主要缺点体现在:近几年的文献资料和参考文献较少;开展有针对性的试验比较少;缺少对实验的针对性分析;缺乏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例或实验室数据的对比等等。我们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此专门组织了研讨会,将评审专家的意见反馈给我们的专业指导教师。在会上,指导教师们对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对我们今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我们除了参加省学位办对硕士论文的抽检之外,还把我们的专业硕士论文送到一些兄弟院校进行同行评审,评审的结果也同时作为学校评价专业硕士论文质量和专业指导教师能力的依据。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内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强硕士导师的遴选工作,使得专业素质过硬,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走上硕士生导师的岗位。辽宁工业大学制定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了一名合格的专业硕士生导师应该达到诸如学术道德、学术论文抽检情况、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研究生就业情况、科研指标等方面的标准,凡是达不到硕士导师考核要求的教师将被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另外,学校定期进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吸收符合条件的教师进入到硕士生导师队伍中来。通过督促硕士生导师加强自身的学术水平,来提高对硕士生的指导能力。比如,学校规定一个硕士导师在一个聘期内(一般为三年)导师应该完成的科研任务:获得的纵向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完成的横向课题进款;获得的省部级奖励的数量及奖励等级;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等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辽宁工业大学在考核专业指导教师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导师的工程素质,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标准,专业导师将被暂时停止招生或取消专业研究生导师资格。上述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专业导师加强自身的工程素质、在指导专业研究生时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校外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土木行业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开展联合培养制度,即双导师制。与学术型导师相比,专业型导师的能力体现在工程实践的丰富性和对土木工程技能掌握的熟练性上。我们所聘任的校外专业导师,来自辽宁省内的土木工程行业,如锦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东北电力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宝地集团的高级工程师等等,这些导师都是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都具有很强的实践专业技能,他们指导的研究生涉及到的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包括设计、施工、土木工程检测与加固、工程管理等等,符合三师【1】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善于在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并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有能力指导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当中出现的复杂的技术问题。校外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虽然很强,但是敬业和投入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让各个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很困惑的问题。校外导师和培养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校外导师的人事关系又不隶属于培养单位,培养的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出现了问题,校外导师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而且,培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成才,对于校外指导教师来说也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因此他们缺少投入精力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解决校外导师的精力投入问题,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难题的破解需要各培养单位、硕士生专业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努力,比如采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到其导师所在的企业就业、或是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共同分享、或是培养单位和企业联合报奖等,这些均是可行的办法。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依托辽宁工业大学的实践教育平台,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建立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校外实践基地。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重视实践基地开发工作,规范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加大投入保障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维护和发展与专业实践基地的关系。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负责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定期对签约的实践基地进行走访,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也了解到在基地实践的专业硕士的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加强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同时,也是对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的一个促进。通过建设专业硕士实践基地,达到学校和实践基地所在企业互惠的目的,从而使专业硕士实习基地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在对企业进行走访的同时,也邀请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专业硕士指导教师来学校座谈,为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献计献策。
四、加强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
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培养基地进行至少连续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一般时间定在第三学期,参加实践的研究生按期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及报告,实习完毕以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组织专门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答辩会,专业研究生参加由学院答辩委员会(校外指导教师参加)组织的答辩会,对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接受委员会的答辩。答辩成绩采取两级分制,分为“合格”或“不合格”。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督促其按照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一段时间之后再组织答辩。通过这样的考核,使专业硕士研究生认识到在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加大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精力的投入。
五、结论
关键词:教学楼,热环境,热舒适感觉,节能措施评价
Abstract: lingnan region unique climat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rea to energy saving design means and other areas in China is not the same. The teaching building is in use and other public buildings significan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ost LengYue-as well as the ReYue basic no use, in the use of working days, a long time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rmal perturbation personnel. Guidance of this area energy-saving design, shoul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region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 make full use of climate resources.
Keywords: teaching building, hot environment, thermal comfort, energy saving measures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设节约型校园对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试验和创新价值。校园建筑节能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对高校校园建筑的发展趋势,以及广州地区校园建筑热环境、光环境特征的总体分析,归纳了校园建筑功能、美学、文化、环境舒适等多方面需求。建筑师既不可只考虑美观而忽视建筑节能和热环境舒适性,也不可单纯强调热环境舒适性而降低建筑的文化内涵。
要实现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实现功能、文化等需求与节能、舒适需求的有机协调,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设计决策,以将技术方法与建筑设计要素有机结合,并针对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特点进行优化设计。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新技术的应用来加以解决,而需要从设计策略、设计程序、设计观念等多个层面对现有建筑设计决策过程进行分析和改进。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景象,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一方面带动了所在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难免对其所在地区的生态产生影响。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提倡的今天,高校新校区生态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大学校园是城市设计的实验室”,对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及相关设计策略的分析,不仅对改善高校建筑环境质量和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作为城市建筑节能的实验性研究。在高校校园建筑新建或改造项目中,建筑方案设计与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结合还很不够,建筑设计还主要集中于建筑形式的创新和建筑空间的塑造方面。建筑节能工作还仅限于进入扩初阶段以后通过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来保证建筑的相关性能,而很少在概念设计或方案设计阶段就加以综合考虑。 近年来,人们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多,建筑室内环境问题己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大部分研究只是针对办公楼等空调建筑,对教育建筑室内环境的研究少之又少。
现代教学建筑的设计已趋于系统化、成熟化。根据现代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组团式成为教学建筑的主要布局方式,采用统一的柱网、模数化的开间的通用教室也越来越常见。各教学楼通过连廊相接,公共交往空间的塑造也成为现代教学建筑设计的重点之一。同时在当前的经济条件和管理条件的限制下,大部分教室没有空调设备,或空调设备不运行。
1) 教学建筑在使用上也相当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2) 一年中有寒、暑两个假期,在最冷月以及最热月基本无人使用。
3) 工作日的使用时间较长,包括学生上课时间以及自修时间,因此一般考虑早晨7点~晚上10点都有人在室内。
4) 人员热扰大。与建筑类型相似的办公建筑相比,教学建筑的内部人员热扰要大很多,这会导致建筑内部温度升高幅度较大,增大空调的冷负荷。
5) 对光环境质量要求高。教室内要求有足够的天然采光,但要避免因为阳光直射而产生的眩光;而由于绝大部分的教学建筑不会采用昂贵的玻璃幕墙作为建筑外墙,其窗墙面积比一般不超过0.5。
在国内,很多高校在校园建筑的新建和改造项目中积极应用各种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其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分别结合本校研究特色进行校园节能示范建筑。四个学校的示范建筑都综合应用了多种绿色节能技术,技术涵盖了建筑设计、围护结构保温、室内环境控制、能源综合利用、采光照明技术和自动控制与测量技术。
但国内对校园低能耗建筑物理环境的研究还不多,其中有万澧等对上海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性能分析和建筑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胡帆等对长沙地区高校教学楼低能耗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曾琦芳对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方式进行了研究;陈洋等对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齐百惠等对岭南地区夏式遮阳方式进行了模拟研究和评价;郑智娟等对岭南地区教学建筑进行了节能设计分析等。
国内对建筑热环境舒适度的实测研究比较多,但是针对校园建筑的热环境实测相对较少,其中夏博等在2002年对西安高校夏季热舒适环境进行了现场实测;葛翠玉等在2003年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夏季温湿度进行了现场测试;杨薇等在2005年对长沙某大学校园建筑春季室内热舒适进行了现场调查。从方法上看,葛翠玉等以室内温度作为热环境主要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夏博和杨薇等都对室内热环境相关物理环境参数进行了现场实测结合主观问卷调查,计算室内热舒适度PMV-PPD值,从而对建筑热环境水平进行评价。
对国外来说,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筑师,以伦佐皮亚诺为代表的绿色派,诺曼福斯特为代表的高技派,以及后来的杨经文,托马斯赫尔佐格等等,不管其采用的方式手段如何,他们都在实现一个目的,那就是用生态设计的思想,让我们的建筑,减少能耗,节约资源,适应自然。其中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和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为热带地区生态建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总的来说,未来的高校教学建筑设计,应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设计策略、设计程序、设计观念等多个层面对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设计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应该提出要实现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技术一体化,不仅需要具体的技术支持,同时需要更新现有的建筑设计观念,并对现有建筑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以适应未来绿色校园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万澧,宋德萱.上海高校校园建筑热环境性能化评价与建筑设计策略初探—以同济大学C楼为例[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
我们在查阅前人的学术劳动成果时可以获得他们的研究结果,同时也可以学习前人的方法和提供的相关信息,这是我们撰写参考文献信息的最大来源。以下是千里马网站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孙礼军等,建筑的基本知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8
[2]刘先觉等著,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冉茂宇,刘煜.生态建筑[M].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
[4]张俊.谈在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以湖南(夏热冬冷)地区为例[J].中外建筑,2008(2).
[5]林宪德.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开彦,王涌彬.绿色住区模式——中美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2
[7]姚润明,李百战等.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2006.36(11):27~32
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洪雯.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对亚洲未来发展的重要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88.11
[3]万蓉,刘加平等.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4.33(2):150
[4]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金融信息参考.2005.4
[5]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邹晓周,曲菲.绿色节能主义之低碳建筑[J].建筑节能,2009.4
[7]龙惟定,白玮,梁浩,范蕊等.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节能经济.2010(2):38~40
[8]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俞允凯.中国城镇建筑能耗现状、趋势与节能对策建议[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11~14
[10]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2:41~43
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陈通,姚德利.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建筑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1.34:85~87
[2]张陶新,周跃云等.中国城市低碳建筑的内涵与碳排放量的估算模型.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1.25(1):77~80
[3]气候组织政策简报.2011年第2期.
[4]柳云状.中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0
[5]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组织.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颜廷珊,李春雷.建筑经济角度的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2(01):257.
关键词:建筑;垂直绿化;设计;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垂直绿化的概念
建筑“垂直绿化”是指利用攀缘植物或者其他的植物材料装饰城市中各类建筑物的外墙、围墙、挡土墙,河道护坡墙以及一切垂直于地面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墙体,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墙面垂直绿化布置,达到增加绿地覆盖率,美化城市的目的。[1]
2、建筑垂直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墙面绿化未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目前垂直绿化很少列入建筑设计的考虑范围,而只是对垂直绿化技术手段的简单应用,忽略了和建筑设计的结合;当建筑物建成后再进行墙面绿化设计,易造成各种先天不足或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
(2)重应用,轻研究,墙面绿化技术没有新突破
目前,墙面绿化虽有多种方式,但技术落后,没有取得突破,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对一些低矮的墙面绿化尚有一些办法,但对高的墙面绿化则难以实施。而且,相对应用上的发展,针对墙面绿化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则寥寥无几[2]。
(3)绿化效果难以稳定持久
由于垂直绿化在植物养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墙面绿化效果稳定性、持久性较差,往往不能长期保持垂直绿化效果;此外,垂直绿化强调整体绿化效果的展现,对于一些生长状态无规律的植物(如攀爬类),往往会有绿化效果难以控制的问题,导致绿化效果的失控。
(4)建设及维护成本过高
垂直绿化的构建材料、施工机械等都与地面绿化有很大差别,难度较高,建设和养护成本相对较高;建筑后期再加入建垂直绿化的成本将更高。
3、影响建筑垂直绿化的因素[3]
(1)季相变化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随季节的更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形态、色彩、质感等。因此,垂直绿化不同于其它建筑材料的表现,在建筑中作为表现元素,要充分的考虑植物可能呈现的面貌;此外,墙面垂直绿化植物的生态效益,基本是靠叶面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面积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所以墙面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还应充分考虑增加叶面积以充分发挥垂直绿化的生态效益。
(2)环境的影响
①地域环境
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各有特点,这关系到垂直绿化中植物呈现的形态和面貌,从而影响到垂直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因此,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植物。乡土植物对于当地气候有高度适应性,在生长环境相对恶劣的垂直界面种植环境中,选用合适的乡土植物具有事半功倍之效[4]。
②城市环境
城市和城市区域的主色调是不同的,建筑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周围城市环境及建筑环境相协调,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统一连续。建筑立面上的垂直绿化的表达,不仅要与单体建筑的色彩相协调,还应尽可能的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的色彩相融合。[5]
③建筑朝向
建筑不同立面朝向的日照情况存在的差异较大,这对植物生长习性提出不同的要求。垂直绿化的布置应在考虑立面对垂直绿化的景观、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注意不同朝向的日照特点对选择垂直绿化植物的影响。
(3)建筑性质的影响
建筑的不同功能性质对垂直绿化的表现力要求是不同的,垂直绿化效果应符合不同性质建筑所需要的空间环境氛围,营造出或热烈、或活泼、或宁静、或肃穆的建筑空间形象[6]。在建筑的垂直绿化设计中,应尊重建筑的功能性质,创造出既符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又能表达出建筑的主题的垂直绿化形式。
(4)垂直绿化技术的影响
垂直绿化技术手段直接关系到垂直绿化的植物选择、基本形态、植物生长状态、建设成本等问题,垂直绿化的实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垂直绿化技术和设计手法是相辅相成的,改进技术手段可以使垂直绿化效果更加可控、稳定,使设计手法更灵活多样。
4、建筑垂直绿化设计的相应对策
垂直绿化的实施需要绿化技术和建筑设计的相互配合,针对上述建筑垂直绿化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建筑垂直绿化的影响因素,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垂直绿化设计的相应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为绿化提供承载空间
应该把垂直绿化作为建筑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并结合绿色植物自身特性,有机的贯穿在整个设计中。要为绿色植物提供出适宜的生存环境,建筑中具有承载植物保证其正常生长的空间。这些空间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保证安全性,还应和建筑设计巧妙、紧密的结合,和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可以将这类空间设置成种植槽、辅助植物生长的构架,或设置种植模块的建筑墙面[7],以避免垂直绿化在建筑上的重复建设,使得植物绿化和建筑结合更加紧密。
(2)垂直绿化的养护管理的考虑
在高度较低的建筑上,对植物的养护管理较为简便;而高度较高的建筑上植物的养护管理相对较困难。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应对垂直绿化的养护有所考虑,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的同时,也为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提供出便捷的操作空间,以形成最终的绿化效果并使得绿化效果持久。
(3)选择合适的绿化技术
垂直绿化的实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但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技术手段所起到的作用;垂直绿化不仅应该对新技术、新材料充分利用和表现,更可使用本土常见的绿化植物,依靠常规的垂直绿化技术。
攀缘植物绿化技术和种植槽绿化技术中的植物为平面种植方式,生长状态稳定,养护管理简便,通过灵活的设计手法,能够和建筑很好的结合,呈现出多样的绿化形式,拥有较大的设计潜力。[3]
(4)绿化效果的控制
为避免垂直绿化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应注意对绿化效果的控制。
种植箱(槽)的垂直绿化技术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注意保持正常的养护时,容易有效的控制绿化效果。模块绿化技术应设计合适的养护空间,以随时养护或更换单元模块,并形成色彩、材质丰富的垂直绿化效果。攀爬植物的生长形态相对较难控制。应尤其注意选择合适的植物,并对攀缘植物的攀爬构架的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加强对攀缘植物的生长形态的控制;此外,还可以将总体绿化效果分解成相对独立的绿化单元,通过对单个绿化单元的绿化效果控制,形成整体的绿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鑫主编.城市立体绿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0
[2]黄东光,刘春常,魏国锋,周贤军.墙面绿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上海世博会的启发[J].中国园林.2011.02
[3]张小康.建筑立面垂直绿化设计策略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重庆:重庆大学,2011.05
[4]徐德嘉,周武忠等编著.植物景观意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
[5]霍丹.建筑环境的植物构建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220-01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从满足基本居住及办公需求转为更高的舒适化可持续化的要求。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是满足人们对建筑新的要求的必要手段,由于建筑的使用是长期性的,因此对于建筑的设计也应用创新性的理念综合考虑建筑的发展,满足居住、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而这也对现代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更多更深的要求,需要通过创新性的设计理念来满足建筑的发展。
2.现代建筑设计的内容
2.1建筑设计的特征
建筑设计包含了很多方面的特性,首先建筑的设计应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其形式上应基本满足使用的方便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还需要满足人们的美学要求,即建筑的设计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最后,建筑的设计需要满足建筑的长期发展,包括了建筑的经济性、环境性以及文化性等各个方面,这一方面来说建筑的设计又具有技术性的要求。
2.2现代建筑的特点
(1)相较于传统建筑比较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现代建筑的设计更加追求建筑的艺术美感,以及建筑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因此现代建筑的设计包含了更多的方面,从使用、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涉及。
(2)传统的建筑采用的设计方式是手册加图板,通过人工进行作业。而现代建筑的设计多采用计算机作图,并可采用相关软件对建筑的具体实体形象进行建模分析,包括的建筑的外立面形象,具体能耗等各方面的数据。
(3)传统建筑的设计只要遵从规范以及经验的要求,而现代建筑的设计更加注重分析预测信号以及创造性的互相配合,需要满足更多层面的需求以及人员之间的配合。
3.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思路
3.1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现代建筑的设计应更加突出对于人文精神的体现,建筑并不是一个毫无生命的个体,它应该是人类的精神以及文化表现,与人类的居住以及美学有所互动的载体。现代建筑的设计应充分反映出人文精神的体现,建筑中的艺术形象应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视觉表达能力,这样会引起人们对美感的共鸣。它是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以及全新美学的一种载体,人们对于城市对于生活的追求,均应通过建筑的设计进行表达,富含人文精神的建筑设计是一栋有生命的建筑,它是现代建设设计的核心。
3.2注重实用功能创新
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对人的关注,而随着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对于建筑的功能需要进行重新的定义,对于其实用功能需要与整体空间形式进行整体设计,保证空间及功能设计的合理性。再设计时需要体现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如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从通过消除室内高差,设置扶手及地面防滑措施并安装应急通报系统、安全点热源设备等方式来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3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采用智能化的设计手段与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举世。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就是将智能型计算机、智能保安、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如此一来将能大大提高居住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度,通过智能保安系统能够提高建筑的安全性,通过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对建筑的温度、照度以及湿度等各方面进行调节,从而保证了建筑的舒适度,并可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能耗,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节能、安全的居住空间。
3.4生态设计理念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都大量的消耗着。作为消耗资源能源三分之一的建筑行业,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设计理念已逐渐受到了关注。生态建筑的设计是要将建筑与周围的和环境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和谐共生的整体,这一设计包括了通过主动及被动设计促进对资源能源的节约,也包括了通过对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保证建筑与周围环境特点之间的和谐。更进一步的,生态设计理念除了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更注重对周围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就地取材技术,利用周围的湖泊山坡形成自然景观等,都是现代建筑生态设计理念的体现。
4.结语
要想满足现代建筑的发展以及人们不断提高的建筑需求,就必须通过创新性的思想对建筑进行设计。要求设计师必须在洞悉现代建筑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特色与发展趋势,通过对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实用功能的创新、对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等方式,促进现代建筑朝着人文化、功能化、技术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7):1121-1123.
[2]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1地景建筑
地景化的建筑发源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地形的改造,在引入地形学、场域理论和场所精神等理论后,形成了处理建筑、环境关系的新思路。主要特征表现为:地景建筑将建筑与大地形态视作同一整体。建筑形态以其连绵起伏延展的形体与大地形态走向融合,甚至创造性地重构大地形态,而建筑则整合于城市系统和大地景观系统之中[1]。
1.2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
地景建筑的屋顶开放空间是地景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建筑的屋面通过延伸、反转、扭曲,实现了与地面的融合与重构,建筑不再脱离地面基底独自存在。倾斜屋面使得人与建筑的关系发生改变,建筑不再拒人之外,斜面和屋顶满足更多的都市活动,地景建筑的屋面成为一个可体验、可接触的引人入胜的场所[2]。
1.3坡度问题
屋顶开放空间的营造是场地周边环境,建筑使用功能和景观设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的主观体验感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坡度的大小会影响人的行走速度以及生理和心理感受。如果地景建筑的屋顶坡度过大,往往不利于人的行为活动,人走在上面会感到吃力并且具有危险感,难以诱发其他活动[2]。同样也不利于植被的种植,甚至在暴雨时出现泥土的滑坡现象。在地景建筑形态越趋复杂化的趋势下,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屋顶界面坡度的因素,提高屋顶开放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下文将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投标概念设计方案为例,探讨一种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我们希望将屋顶开放空间的设计融入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通过运用GH软件对非线性屋顶进行高程分析和坡度分析,依据人体工程学中对于行为活动的坡度要求,对屋顶的游憩空间进行设计,改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打造人性化的开放空间。
2.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
2.1设计目标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地处延庆县,毗邻八达岭长城、海坨山。总建筑面积21298㎡,包括国家地区展厅等四个园艺展厅和办公、接待等功能。国际馆场地为世界园艺轴上的一处三角形场地,东西两侧为国际展园和中国展园,北侧毗邻湖区。方案设计之初,我们从世园会的场所特征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平等、无国界”的性格出发,确定了“地球.家园”的主要设计立意。运用地景化设计手法,将建筑消隐在大地景观之中,将参观游客引上屋顶,在建筑屋顶营造一个绿色的、多样化的开放空间,突出园艺博览会绿色和园艺的主题(图1)。
2.2建筑形体的推敲优化
在建筑的形态设计上,依据园艺展厅10m净高的使用要求和将游客引上屋顶的设计构思,生成了建筑形体——将四个园艺展厅设置在中心和端处,同时在三端形成三处观景平台,建筑的三边高度降低,形成自然起伏的坡地,建筑屋顶与大地直接相连,将人流引上屋顶空间,与场地轴线相呼应,形成建筑的主入口。接下来,通过对屋顶进行高程分析,优化建筑形体,使屋顶开放空间具有更好的可达性。我们运用grasshopper编写一段逻辑,对屋顶界面的高程进行模拟,得到屋顶界面的高程点和等高线(图2)。依据高程分析的结果,调整优化屋顶界面的高度,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筑高度;建筑主入口位于屋顶与大地相连的斜坡之上,通过调整入口的高度,使入口坡度更加舒缓;同时优化屋面起伏造型,创造人性化的游憩空间。通过对建筑形体和高度的优化,实现建筑体量消隐,使建筑融入园艺和景观之中,符合生态绿色概念以及地景建筑的特点。游客伫立屋顶草坪上,可远眺海坨山,俯瞰世界展园和中国展园,观赏花车巡游,沿中心坡道缓缓而下,可观赏各国家地区各式园艺作品,为来宾创造多视角的观展体验。同时拉长了参观流线,创造了更多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在场地受限制的情况下,充分扩大了场地条件。
2.3坡度分析与屋顶开放空间设计
在屋顶开放空间的设计上,根据场地周边的景观与建筑的形体,我们确定了建筑主入口和观景平台的位置以及大致的参观流线。接下来,通过对非线性屋顶进行坡度分析,对屋顶的游憩空间和游览路径进行详细设计。首先,我们在grasshopper中编写了一段简单的逻辑,对屋顶界面的坡度进行模拟(本质上是将非线性的屋顶转化一个网格面,求得网格面各点的倾斜角度,进而得到坡度),得出了屋顶界面各点的坡度和坡度分布情况(图3)。分析结果表明,屋顶界面的坡度范围在1.2%到24%之间,符合覆土种植屋面的坡度要求;屋顶界面的坡度分布均匀,较为平缓,在三端形成三处舒缓的平台;外环屋顶的坡度变化较大,内环屋顶坡度变化较小,在内外环衔接的三个端处,坡度较为平缓。对于坡度设计参考,在地形学、景观设计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中,都有对活动空间坡度的规定与描述。在自然地形中,坡度值在3%以下称为平坡地,对人们的活动以及其他景观要素不造成影响。坡度在3%~10%之间称为缓坡,坡度在10%~25%称为中坡地,需设置台阶、台地等景观要素。在景观设计中,园路主路的纵坡上限为8%,正常人与残疾人都可以接受的路面坡度为5%以内,大于5%的要设计残坡道,残疾人坡道8%为最大坡度,范围在5%~8%内[3]。对种植屋面而言,屋面坡度应小于50%,当坡度大于20%时种植土层应采取防滑措施。地景建筑的屋顶空间,作为一种室外空间,往往结合场地周边环境。因此,我们将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看作是一种室外景观设计,可参考景观设计中对人活动场地的坡度要求,局部考虑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最终确定坡度值在3%以下的区域可作为人的活动区域,坡度值5%~8%可设置坡道,坡度值大于8%需设置台阶。接下来,依据坡度分析结果和人体工程学中相关的坡度要求,设计游憩空间的布局和路径。屋顶观景平台要位于坡度小于3%的区域,对于路径坡度大于5%的需要设计坡道,大于8%的需要设置台阶。在满足室内功能空间净高的前提下,对屋顶形态进行微调,使屋顶端处的观景平台坡度更加平缓。路径空间要尽量远离建筑边缘,尤其设置台阶的区域要靠近建筑内侧,以增加游客的安全感。在坡度小于8%的区域,可考虑路径空间与屋顶绿化的相结合,使游客能进入绿化区域,丰富参观体验,激发更多的自发,得到最终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方案(图4、5)。
3.总结
总的来看,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形体优化,结合屋顶开放空间的构思生成形体,通过屋顶高程点的调整优化建筑形体。(2)坡度分析,编写grasshopper程序,分析非线性屋顶界面的坡度。(3)设计,依据坡度分析结果,对屋顶开放空间进行布局设计和路径规划。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投标概念设计方案是地景建筑与参数化分析方法和地形学分析方法结合的一个小实验,是坡度分析与人性化设计的一个初步探索,目前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屋顶开放空间坡度参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还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坡度标准。营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屋顶开放空间,活动空间的坡度设计只是影响人主观体验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充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这种方法设计出的屋顶空间能对人活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有多大的作用,也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但是,将地形学中高程分析和坡度分析与参数化分析方法相结合,引入建筑单体设计中,并参照建筑及景观设计中步行空间的设计方法设计屋顶开放空间,这是与以往所不同的。这种方法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地景建筑坡度问题,是一种将地形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新方法,也是对地景建筑和非线性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新探索。
作者:孙若宸 孙宗列 郭 骏 霍续东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晓艳.地景建筑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陈昱彬.当代城市地景建筑形态生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关 键 词:大学校园 校园景观 校园规划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整体设计的重要环节。校园的“园”字本身便包含有花园之意。校园景观直接影响到一个校园的环境氛围。而校园景观却是我们很少单独作为重要的一项拿出来进行讨论的。无论是在设计任务书还是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校园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的初步绿化规划分析和建设过程中,对建筑余下空地仅仅做简单的绿化处理或室外家具的修修补补。
其实校园景观和校园外部空间和学生活动功能密切相关,是校园整体设计的一个连续性过程,它和规划以及校园建筑一样,需要设计师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认真的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在新世纪的大学校园建设中,校园景观这个领域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景观设计直接贡献于校园环境质素的提高。很多老校区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新校区所无法比拟的参天大树。在当前的校园设计中,多有出现的问题是:建筑优先,绿化填充;点线面简单结合,对外部空间贡献不够;植物物种选择求贵不求系统、有效等。鉴于校园景观在校园整体设计中的重要性已经目前设计中的误区,因而校园景观的研究值得作为一个专题并结合整体设计的其他方面来探讨。
1.校园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建筑以及校园形态设计之间的关系
1.1校园景观与规划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是在规划伊始就应该作为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时候,它甚至成为规划布局形式的构思来源。其次,景观设计又相对于规划设计。规划虽然确定了建筑物布局,也就确定了大的外部空间形态,但是对外部空间的二次围合、对环境气氛的营造、对室外家具等的详细设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第三,景观设计对规划而言,有相对滞后性,它应该在规划确定后,与建筑设计同时或在其之后进行。
1.2校园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与景观相对于规划而言,都进入了相对具象和细部的思维过程。建筑设计直接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形体勾画蓝图,而景观设计则涵盖了从空间、造景、植栽到地面铺装乃至照明设计的细节。而建筑体形和总图方式、直接决定了景观的边界、空间的范围。同时,景观又分为室外景观和室内景观两种,与建筑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互穿插的关系。建筑为景观提供了表现的基础和舞台,景观为建筑增添了生气和活力。其次,景观与建筑又有着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景观与建筑考虑的具体设计对象不同。建筑主要考虑室内空间的使用以及立体的形体构成,而景观主要考虑外部空间的完善和以园艺为主的视觉及功能效果。当然,二者也有同一性,那就是都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设计,都要以使用功能和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根本。
1.3校园景观与校园形态设计的关系
校园形态设计确定了校园景观设计的抽象原则,而校园景观设计将校园形态设计具体化了。因为校园形态设计主要以设计导则的形式出现,它确定的是外部空间和建筑物的体形关系,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即使有量化的指标,也只是作为原则性的参考。而景观设计,是以形态设计导则为依据进行的具体设计,校园通过这样的具体设计进行施工建设。
总而言之,校园规划之后是校园形态设计,在遵循校园规划并在校园形态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和建筑设计师平行的关系。
2.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原则
2.1营造交往场所,强调可参与性
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营造一个富于活力和促进师生交往的良好场所环境。
2.1.1.新经济条件下的大学校园对交往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如前所述,新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转向,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启发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良好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这种场所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物内的课堂上,更应该贯穿学生生活,包括室外课余活动空间。由于校园是一个步行为主要交通模式的社区,良好的校园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
2.1.2.学生的生活方式特点。学生大部分在校的时间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教室——食堂。就拿大学生每天上课6个小时计,8个小时睡觉,4个小时吃饭以及生活琐事,还有6个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其中,参加文化休闲活动、体育活动,以及室外晨读、散步、室外社团及文艺活动占了很大分量。即,大学生无论是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还是参与室外文化活动,都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处在校园环境中,于是,校园环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空间。
2.1.3.由于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它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如果对学生主要生活空间从私密到公共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宿舍(2-8个学生共有)——教室(20-200个学生共有)——户外空间(全部学生共有),呈现由私密到公共的不同性质。事实上,公共性越强的空间人们相遇和交往的机会越多。“公共场合下的自然发生的接触,一般都是很短暂的——三言两语的对话、与邻座的简短交谈、在公共汽车上与小朋友拉家常、观看别人工作以及向人们问询等。以这类简单的层次为起点,接触就可以与参与者的意愿发展到别的层次。而相聚在同一空间是这些接触的必要前提。”作为全校学生共有的户外景观空间,它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提供了更多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人相遇和交往的机会。
2.1.4.为校园环境提供活动的内容,是促进交往活动的良好条件。在校园中,除了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设计者有意识的为场所富于活动内容,可为其增加交往的活力。例如设置濒水室外茶座、读书角、篝火晚会广场、室外表演场地、下沉音乐广场、园艺空间、散步廊等。根据环境的主题和活动要求进行设计,同时也可以为设计提供依据和灵感源泉。
2.2创造生态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营造校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同时,校园往往散布在城市或郊区,良好的绿化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肺,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为周围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根据我国199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校园建筑容积率在0.5左右,而一般房地产项目的容积率一般在1以上,由于校园的建设密度往往比城市建筑密度要小的多,因而校园有充裕的条件优化其景观的设计,为城市乃至人类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其一,不要破坏原有的植物植被。在设计的伊始,就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如坡度分析,植被分析,日照分析等,尽量减少对土方的开挖,尽量保留原有的植被,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其二,强调环境的地域特色。包括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布置室外空间的和采用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栽两个方面。
其三,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建设材料。即景观材料应尽量采用对环境有利、污染少、可回收的绿色环保材料。
2.3均衡四季活力
校园景观设计要四季均衡布置植物,在时间上有观赏的延续性。由于校园景观含有固定性和生长性景观两方面的内容,故此成为校园整体设计中唯一具有时间性因素的部分。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指广场、室外家具、空间围合等固定的、不随时间因素而改变的部分;校园景观的生长性因素指植物、花木等随着时间生长和随着四季呈现不同状态和景色的部分。景观的时间目标是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景观生长性因素能够呈现一种动态的四季各有特色的景观。这主要体现在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配置不同的物种,例如花坛,根据不同花木开花的季节使之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及落叶树木与常青树木的搭配,使校园无论冬夏都能呈现有活力的气氛,既不会因为冬季的落叶呈现枯败的景象,也不会因为有夏季植物不够茂密导致遮阴功能的不足。
2.4再次围合空间
校园景观设计营造适意的二次围合空间尺度和氛围。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中又分为抽象空间因素、具象空间因素和物质因素三个部分。抽象空间因素是在规划设计时就要进行综合考虑的并由规划布局已经确定了空间尺度和相关建筑功能的关系。这一空间因素隐含在环境之中,使用者往往对之不能直观、具体地感受到。由于抽象空间因素根据规划的需要,在校园中往往呈现尺度过大的趋势,需要利用景观元素,对其进行二次划分。具象环境因素包括景观的边界、树木和室外家具的围合、地面的高低变化等等,对抽象空间因素的尺度进行了二次划分,使之更接近人的尺度,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3.校园景观设计的模式要素
3.1中心区域景观
作为校园的核心区域,一般位于校园的几何中心,以校园最重要的教学功能为主,同时校园内的大型重要集会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一区域的景观以强调开放、交流的气氛为主。同时,作为校园中心,它又具有校园标志性和仪式性的功能,因而景观的设计需要有强烈的特色,能代表一定的文化追求,在学生中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3.2边缘林木景观
边缘林木景观,主要构成内容是对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刻意保护的原始环境,或预留发展,暂时或很长一段时间内未作开发的用地。这一景观常常位于校园的边缘地区,它对调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贡献,不能以一般的围合空间尺度概念去要求。
3.3建筑组团之间的景观
建筑组团之间构成的是一个居中层次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几个组团刻意围合而成,也可以是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几个组团刻意围合的空间景观具有较强的中心性,景观设置需结合空间形态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可观性和参与性。而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则应采取配角的姿态,简单大气,以突出更重要的空间景观。
3.4建筑围合的院落景观
建筑物围合的院落空间是较为亲近人的景观空间,由于其近人的尺度,其空间形态需要考虑人多观感和尺度,以及高宽比的关系。而这一空间形态下的景观设计,可借用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借景等造园手法,使建筑与室外生态环境相融合。
3.5穿插在建筑物之间的景观
这是最小层次的景观,它常常以小尺寸和建筑空间相融合,在建筑平台、室内中庭、走廊花池、绿化天井、屋顶花园等立体层次展现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密切交融。
3.6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一般沿着道路呈线状分布。行道树木绿化是车行道路景观的主角,同时,沿道路交通流线布置的绿化放大空间,可提供更多的停驻交往场所。另一个重要的道路景观是人行道路景观。在人车分流的规划模式中,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相分离是联系每位学生上下课的潜移默化必经空间。因而其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感受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人行道路景观受场地的局限较小,与自然山水或人工造园相结合有多种变化的可能。
3.7校前区景观
随着校园的社会化、开放化发展,校园与城市相叠合的区域——校前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校前区在空间规划上关键要处理好车流和人流的关系,作为校园的“门面“,在景观设计上需要结合校门的设计,着重体现庄重、简洁和仪式性的形象。
3.8标注性景观
标志性景观是指校园中具有地标作用的景观设计。它可以是一个高度与众不同的塔,也可以是一片识别性较高的林地。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视觉上提供形象认知的标示。
4.结论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它有其特殊性 。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设计或者建筑综合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是设计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平面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公顷的综合设计。总而言之,它比单体建筑的功能复杂、规模大、又比城市规划的功能单纯、规模小。某些理论认为大学校园应该当作一个城市来规划。这些理论说明了校园和建筑以及城市类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其片面性。校园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之间的一种研究对象,在设计模式上有其特殊规律。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出概括了校园建设的特殊性——它既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的综合体。它和住宅小区有一定想相似性,有类似的规模和规划、景观和建筑一体性较强的特征;但是其功能线索和社会结构不同,所以在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Jan Gehl),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第一版)
[2] 王建国编著.城市设计.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 国家高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吴丽娜.大学校园环境美及其创造. [硕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86
【关键词】环保;节能;建筑;能耗;绿色材料;环境
建筑是“人类按照自然形象创造自己天地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建筑的成果即建筑物。在现代社会中,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交际的主要空间,也是物质流、能源流、技术流发生的主要场所。因而建筑物反映了人和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了使这些关系融洽和谐,进而促进人类文明和提升环境效益,有必要发展环保节能建筑。环保节能建筑是指建筑设计、建造、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建筑物与种植业、养殖业、能源、环保、美学、高新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生活空间的结构。环保节能建筑的指导思想是设计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反应。
环保节能建筑设计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 使用绿色建材。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和居住环境质量的降低,人们对生活中涉及到自身健康的环节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自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发现了“有病建筑综合症”以来,人们开始关注身边的建筑材料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并渴望出现一种不影响人类和居住安全的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总得来说就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并且有利于健康,课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且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材料。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得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使用绿色建材。绿色建材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含汞及其化合物,不使用铅、铬、镉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另外。绿色建材的设计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还应对人体健康有益。
2 减少建筑的能耗
建筑能耗已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列,成为我国能源的三大“耗能大户”。尤其是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合计居住舒适度的提升,成几句上扬趋势。我国建筑不仅能耗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与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为他们的3倍左右,而且室内热环境很差。现在这些高能耗建筑冬季采暖与夏季空调的使用正日益普遍,能源浪费更加严重。因此,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是建筑节能的首要问题。
2.1 墙面节能
为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合理设计围护结构的构造方案极为重要。墙体保温可以分为单一材料的保温结构和复合材料的保温结构。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我国长期以烧结黏土砖为主要墙体材料,这对能源和土地资源都是严重的浪费。现在不少地区注重发展多孔砖,按节能要求改进孔型和尺寸,如图1所示。
图1小型砌砖(单位:mm)
图2加气混凝土墙
加气混凝土生产厂在我国分布甚广。充分利用加气混凝土保温性能较好地条件,按节能要求较过去增加使用厚度5~10cm,用于框架填充墙及低层建筑承重墙。有的工程则在横墙用砖墙或混凝土墙承重的条件下,外墙全用加气混凝土包覆(图2),效果颇佳。
然而做承重用的单一材料墙体,往往难同时满足较高的保温、隔热要求,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复合墙体越来越成为当代墙体的主流。复合墙体一般用砖或钢筋混凝土做承重墙,并与绝热材料复合;或者采用钢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用薄壁材料夹以绝热材料作墙体。复合墙保温构造现在已经多种多样。(如图3)
(a)外墙内保温层
(b)外墙外保温层
(c)外墙夹层保温
图3外墙保暖层设置位置示意图
2.2 屋面节能
在寒冷地区或装有空调设备的建筑中,屋面应设计成保温屋面。保温屋面按稳定传热原理来考虑热功问题,在墙体中,防止室内热损失的主要措施是提高墙体的热阻,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屋顶的保温,为了提高屋顶的热阻,需要在屋面中增加保温层。对于平屋顶的保温构造,我们建议适用倒置式屋面。即将保温隔热层设在防水层上面(如图4)。由于倒置式屋面为外隔热保温形式,外隔热保温材料层地热阻作用对室外综合温度波首先进行了衰减,使其后产生在屋面重实材料上的内部温度分布低于传统保温隔热屋顶内部温度分布,屋面所蓄有的热量始终低于传统屋面保温隔热方式,向室内散热小,因此,它是一种隔热保温效果更好地节能屋面构造形式。
图4倒置式屋面
2.3 地面节能
地板和地面的保温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实践证明,在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采暖建筑中,接触室外空气的地板以及不采暖地下室地板如不加保温,则不仅增加采暖的能耗,而且可能因地面温度过低,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在严寒地区,直接接触土元的周边地面如不加保温,则接近墙脚的周边地面因温度过低,不仅可能出现结露,而且可能出现结霜,严重影响居民使用。在热工质量的要求上,地板、屋顶和外墙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采暖房间地板下面的温度,一般都低于室内气温,因而为控制热损失和维持一定的地面温度,地板应有必要的保温措施。特别是靠近外墙的地板比中央部分的热损失大得多,故周边部位的保温能力应比中间部分更好(如图5)。对于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以及不采暖地下室上部的地板等,应采取保暖措施。课采用在楼板下黏结聚苯板的做法。
图5地板的局部保温
3 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和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节能环保。我们在设计我们的建筑的时候,要将建筑所在的环境考虑进去。譬如,建筑所在地区是温带,那么阳光的扩散性比直射性强,我们就应该根据这个特点来设计建筑的采光,这样既能节能,也能有益于人地身体健康。又如,当我们的建筑是处在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公园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建筑模仿一些海洋生物来设计,这样就能将建筑与环境很好的融合起来。传统的建筑学主要研究“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认识方法,无疑抓住了主导因子―人对建筑的作用。这种认识方法是有局限的。在环保节能的建筑思想中,建筑系统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建筑主体以及人组成的。在这一系统中,环境和建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关注同一层次和上下层次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注意到建筑及其环境组成的系统是一种有生命运动参与的生态系统。建筑设计、建造、运行都必须符合生命运动的规律。
4 总结
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最早的为了躲避自然环境对自身的伤害,用树枝、石头等天然材料建造的原始小屋,到现代社会中的高楼大厦,其间几千年的建筑活动无不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发展的影响。随着现代可以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加剧利用。节能和环保以及被人们所越来越重视。现在建筑工业已经被人们列为三大工业之一,是能源消耗和人力资源消耗的一个重大工业。在建筑工业中提出环保节能的设计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人类文明的越发发达,环保节能的建筑设计是一个我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亮,余卓群。建筑创作地生态化趋势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王虹,杨鼎宜。乡村建筑用经济型节能复合砌块的研究。扬州大学,结构工程硕士论文
[3]韩瀛. 浅议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和不足[J].住宅产业,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