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色彩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0: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色彩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筑色彩论文

第1篇

被动技术指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降低建筑能耗,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合理布置建筑朝向、优化遮阳、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提倡自然通风等降低建筑供暖、空调、通风等能耗。被动式建筑中建筑师为建筑设计了密封的外壳,建筑几乎无法得到及散失任何热量,也无冷风渗透量。其采用超厚的保温材料和复杂的门窗,通过住宅本身构造做法实现高效保温隔热性能,利用人体及家电设备散热和太阳能为建筑提供热源,几乎不使用主动能源,即便需提供其他能源,尽可能采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舒适度的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能耗乃至零能耗。仅以加厚保温材料的做法在达到一定的限度后,其节能费效比呈指数式上升,根据国外资料研究,随着保温材料厚度的增加,建筑节能费效比急速增加,其间一个骤减点即为一定的保温厚度后供暖能耗急速降低的效果,则在建筑设计过程,需要我们细化设计要点,选取合理的参数,取得最佳节能费效比。围护结构保温和气密性是建筑物减少能耗,提高舒适性的基础。65%节能设计标准执行后,围护结构节能任务分解为40%~45%,即总节能量的60%~70%,可知采取良好节能效果的围护结构是建筑被动式节能的关键技术。

1)积极采用新型保温材料。以工业废渣粉煤灰为原料制备SiO2气凝胶或SiO2—Al2O3复合气凝胶,将其作为添加材料,制成新型复合保温材料,可有效改善保温材料的物理性能,并提高材料防火性能。

2)高性能外窗的研究与利用。高性能外窗是建筑节能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考虑型材、玻璃、密封性能、窗型设计等影响窗户传热系数和密封性能的主要因素,选择新型型材、Low-E玻璃、新型密封材料等。

3)非承重自保温体系研究与利用。非承重砌块自保温体系是由非承重自保温砌块和免拆复合保温模板构成的一体化新型复合体系。研究保温砌块材料、孔型,降低并达到建筑外墙传热系数限值,使用免拆复合保温模板对热桥部位进行处理,达到系统节能和防火。

二高效的主动技术

被动技术看似被动,其实最大限度的利用自身设计、构造和建筑材料,来主动实现建筑自我形式节能;而传统意义的主动式节能技术则指优化的设备系统,选用高效的设备实现建筑节能。本文认为两者是互补关系,前者实现建筑科学合理节约能耗,而后者可使建筑物能耗降得更低,主动式技术的采暖空调及照明是目前建筑能耗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从“开源节流”的设计角度出发,降低其能耗是建筑主动式节能的关键技术。

1)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实施项目示范、城市示范及农村地区县级示范,完善支持政策,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并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2)采用高效建筑供能用能系统及设备。建筑用能中,各种设备消耗的能源最多,占比最大。因此,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及节能措施选取国家要求的高效节能产品。如室内空调器采用高效电机和压缩机设备;电脑方面采用液晶显示和自动节电休眠;光源采用高效节能灯具;机电动力设备采用如变频高效设备,高能效等级电力变压器等。

3)推行绿色照明工程。建筑照明设计,合理设计与选择照明灯具,克服照度不适、浪费严重,达到绿色照明目标,通过分区集控,实现照明灯具分区开关控制;场景设置,设置常见场景照明控制面板;个人调节,可达到节能的目的,更可体现人文关怀。

4)优化用能系统。建筑用能涉及到冷热源、输送效率、用能末端,作为系统整体进行研究,通过技术集成,提高用能系统能效。

运行环节的节能关键技术:在可行性技术支持下,对建筑设备实施系统化的运行技术措施,将绿色设计和绿色运行结合,实现理想的节能效果。

1)系统化的运行技术。建筑设备系统运行相互影响、制约,但又相互独立,从用能设备环节逐步分析,在不同时段、区域、参数优先级策略下,运行管理系统自调整控制方式,以期达到最佳节能及舒适度效果。系统化的运行技术立足建筑运行设备的控制系统集成信息,具有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系统联动等特点,实现各相关系统之间的软件联动控制,确保建筑设备处于高效、节能、最佳运行状态,并可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2)混合照明智能控制技术。混合照明方式,以自然光为主,自然光不足时,辅助以人工光源。将自然光技术与光导管技术相结合,既可扩大自然光利用范围,又可节约一次能源。混合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由于局部自然光影响,其照度分布为自然光及人工光源照度耦合矢量场,且自然光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则人工照明拟采用调光控制,目前调光控制可分为分阶调光控制和连续调光控制。两种调光方式的比较:分阶调光成本较低、容易实现;连续调光可与光导采光系统无缝结合,更具节能潜力,且可防止工作面照度跳变,达到预设定照明效果。

3)中央空调智能控制技术。中央空调系统涉及冷热源产生环节、输配网环节及末端环节,各个环节息息相关且相互影响制约,则其控制系统应观全局而非单个测量参数调控技术的堆砌。基于参数控制模型优化的系统突破传统的定流量控制模式,实现空调冷媒流量跟随负荷变化而变流量运行;改变目前用能系统的离散控制,从宏观上把握及分析建筑设备运行状况,根据负荷实时在线修正及调整设备运行状态,特别是对动力设备加减及群控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特别的,实际运行工况参数与控制模型参数可相互校正,即可自调整系统控制因子,使之更符合实际运行状况。

三结语

第2篇

1、建筑色彩的特点

建筑色彩设计不在色彩本身,而其关键是要合理运用色质。色质包括反光、平光、哑光、透光等多种类型,使用时相互配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比例要合理分配。一种色质占据主导,其余次之,这样就会层次分明,效果明显,建筑的个性也能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搭配使用时三种为最佳,不宜过多。

2、色量的运用

建筑物在色彩设计时要注意色量感。这与人的视觉体验息息相关。其中主要和色彩使用面积和色彩纯度有关。这两项均与色量感呈现正比,色面积越大,色彩纯度越高,色量感越强。在设计时,要注意室内外灯光等的影响。通过对色量的巧妙使用,能够使建筑呈现丰富的空间立体感。使建筑展现出自己的个性。

3、色彩的对比

不同的颜色对于人的视觉会产生不同的刺激,色彩区别的明显程度会使建筑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在草原生活的人们喜欢穿与绿色草原形成对比的红色和黄色。这是因为红和黄在绿色衬托下更加醒目提神。而在沙漠附近生活的人们则喜欢绿色这种颜色。这就是视觉在自觉的寻找对比性。色彩的对比可以使人产生心理的满足。对比要讲究适度。色彩对比过强会产生喧宾夺主之感。对比过弱又会使人视而不见。因此恰当的色彩对比在富于变化的同时又有统一的成分存在。而不恰当的对比又会让人产生孤立单调、零散杂乱之感,丧失建筑的整体性。建筑物在色彩设计时必须一种颜色占据主导,分清主从关系。通过这些,建筑会给人以秩序性等特点。

4、色彩的协调

建筑设计在色彩运用时,增加一些共性和相似性,减少相异性,色彩就会呈现调和。过分调和又会缺少对比,色彩会失去生气,显得呆板没有个性。在建筑配色时一般以三色为宜,形成三个色彩空间层次。大而平的面利用不同颜色进行分割会给人以立体感,打破单调,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平面较多的建筑,则需要在色彩使用时尽量简单,从而突出丰富的立面。

二、建筑设计中色彩体现时应考虑的因素

1、色彩搭配的协调性

建筑设计中色彩搭配至关重要,并且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性。没有不好看的颜色,只有搭配不协调的颜色。比如泰姬陵整个建筑以白色为主,给人以高贵典雅之感。如果换成别的颜色,就难以达到效果。在建筑设计中,色彩运用必须按照规律进行搭配,使建筑的功能和风格相协调,与环境相协调,从而使建筑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进而打造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

2、环境对色彩的影响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环境和气候,在对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建筑整体的影响,要注意光线等对于建筑色彩效果的影响,充分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利用光线等元素,对建筑进行色彩设计,增加建筑美感,让建筑设计更加完善。

3、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

不同色彩的建筑物给人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在不同的色彩环境中,人们会产生不同的感性、联想和象征,从而产生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反应。刺目的强色给人以兴奋感,使人大胆、充满热情,如红色等颜色。柔和的中间色会让人放松,让人感到温馨,如米色等颜色。而冷色调会让人清醒、舒爽,如蓝色等颜色。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使整个建筑给人以舒服、良好的心理体验。

4、建筑色彩要注意地域性和民族性

建筑具有地方性的特点。色彩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上述已经提过,回族人喜欢白色,汉族人喜欢红色等等。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一定要在注重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的地方特色,注意民族喜好。设计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建筑。

5、综合运用色彩规律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环境色彩

城市建筑外部环境色彩作为组成我们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明显,因此,对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发展历史与渊源进行探讨,对我们改善城市环境所做的大规模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古代建筑环境色彩探源

色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运用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就采用红、黄、褐色和黑色颜料来装饰洞穴,发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最突出的是用红、黑、褐画出各种姿势的野牛,生动而精致,这说明原始时代的人类就会用色彩点缀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法老胡佛陵墓的大金字塔,用浅灰黄色的石材砌筑的锥体建筑与蓝色的天空在色相与质感上形成对比,使景物愈加鲜明。巨大的金字塔与浩瀚的沙漠相结合,增加了统一的协调感,显得雄伟壮观、稳定宁静,给人以庄严神秘的印象。还有古埃及人为了预防耀眼的阳光,建筑中很少开窗,他们通过将墙壁用明亮而强烈的白、绿、蓝和金色等进行装饰,来满足使用的采光要求。这说明古埃及人以使用效果为目的,使色彩起到对环境条件的改善功能。公元前6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建筑色调具有富贵、威赫、显耀和强权的特点,明暗对比强,彩度高而鲜明,喜好大面积的白色,常用的是金、白、黄、青、胭脂色和黑色等颜色。后来统治过两河流域的波斯帝国有很多石头建筑及浮雕,其文化也受巴比伦、古埃及、亚述的影响,赤、橙、白、绿、金色的瓷砖在当时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形成了这一地区辉煌、华丽的城市色彩风格。

作为欧洲文化摇篮的希腊,神殿是建筑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神殿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建筑色彩与其造型非常协调。仿男人体的陶立克柱式的柱头上涂有蓝色与红色,显得庄重、壮实和朴素;仿女人体的爱奥尼柱式除蓝与红之外,还有金色,显得优雅、秀美、轻巧;科林斯式柱式则是以上两种柱式进一步演变而来,它盛行使用金色,使建筑显得富丽华美。这些经典柱式与色彩的完美结合,后来被古罗马继承和发展,并影响到全世界的建筑。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中,可以了解到古罗马建筑色彩十分丰富:黄土色、胭脂色、淡红色、红褐色、鲜红色、朱红色、灰绿色、蓝绿色、深蓝色、白色、乳白色、黑色、金色等。当时的古希腊和罗马的一些城市,由于当地盛产石材,城市建筑大多由灰白色或黄褐色的大理石及花岗岩砌成,建筑外表,仅在局部的壁画或雕刻装饰部分施有彩色,形成了古希腊和罗马城市建筑典雅单纯的环境色彩基调。

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文化圈,辐射和影响了以后整个西方的城市建筑艺术。无论中世纪欧洲的拜占庭建筑艺术、哥特式建筑艺术、还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建筑艺术,以及后来的巴洛克、洛可可建筑样式,无不被建筑环境艺术家饰以丰富的色彩。

二、中国古代建筑环境色彩探源

远古时期,中国的山顶洞人和虎头梁人就曾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做染色材料。这说明原始人类开始用色彩来点缀和装饰他们的生活环境,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中国古典建筑素以色彩丰富、用色鲜明、设色大胆而著称于世界。利用色彩来加强建筑造型,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是常见的。如屋顶采用暖色调的黄色琉璃瓦屋面,背光部分檐口、斗拱等选用丰富的蓝、绿色等冷色调,就是利用色彩的冷暖感、明暗感来加强建筑造型的性格和表现力。例如北京故宫中金碧辉煌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处理,可以说在世界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色上达到极致,红色的宫墙,汉白玉色的石基与精致富丽的建筑彩画色彩,特别是建筑屋黄色的琉璃屋顶,使得运用了环境色彩的故宫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我国各民族的建筑环境色彩也各具特色,如江南民居就运用层层叠落的马头山墙、白墙青瓦的色彩对比,创造出清新隽逸、色彩清丽的民居建筑环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环境色彩还可以用来表示方位和等级差别,当我们谈及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厚传统时,当然也应该包括它的色彩表现。

三、当代建筑环境色彩设计

当我们谈到建筑环境色彩设计时,不能不提及产生于20世纪的色彩调节技术。它利用色彩所具有的物理、生理、心理性质,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舒适、高效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现在,色彩调节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个领域,色彩学已成为环境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建筑热学、建筑光学、建筑声学等学科一样,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色彩”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以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旧城保护和复原为契机,后来逐渐扩展为对“色彩因素”在城市景观的作用的全方位研究,诸如城市色彩对地区文化的重要性,城市色彩的视觉美学问题,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因素的总体设计、控制和管理等等。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世界上的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对城市环境色彩的研究机构。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城市建设规范中,专门设有城市色彩的章节,以强调整个城市色彩的协调。如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京都、大阪等城市就有较为系统的色彩规划方案,科学的规划使得这些城市呈现出和谐有机的整体面貌。法国巴黎因为以黑色屋顶、茶色玻璃作为基本色调,也就非常成功地取得了整座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协调,而日本京都以古建筑色彩作为参照,规定了沿街建筑以淡茶色为基调。但我国城市建筑色彩则基本处于无秩序状态,特别是对城市的色彩规划,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出现单体建筑色彩亮丽、突出,彼此之间缺乏色彩的联系与呼应,从而形成整个城市色彩不协调的局面。城市建筑色彩需要规划设计、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对于一个不重视色彩规划设计的现代城市就难免充斥着色彩方面的污染。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的迅猛发展,我国关于城市色彩的研究已开始探索,通过色彩规划设计来美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引起我国许多新一代设计师们的重视。国内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管理部门纷纷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纳入城市建设和整治工作之中。城市建筑环境色彩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已逐渐引起足够的重视,展望未来,我们的城市也必将因为对建筑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的日益重视而更加舒适、美好。

参考文献:

[1]施淑文:《建筑环境色彩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1

第4篇

关键词:色彩;建筑设计,材料

1外饰材料

1.1石材

可以分为天然石材和人造石材两类,天然石材材质坚硬,颜色和纹理多样,易清洁,常用的有大理石和花岗石,花岗石材质坚硬,耐酸抗风化,一般用于较重要的部位如裙房、人口等处。人造石材主要指人造大理石和人造花岗石,属混凝土范畴,品种较多,主要有水泥和树脂型人造石材,还有水窘石饰面板、水泥化砖等,其中树脂型产品光泽好、颜色鲜艳亮丽,水磨石饰面板表面光滑,花色品种较多,根据选用水泥、碎石粒的特点而定,水泥化砖常用作铺地材料,耐久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如图1,将同一种材料粗加工和磨光,使粗加工的毛面呈现细小颗粒的漫反射,如同蒙上一层灰尘,而磨光面呈微晶状表面,深暗的底色得以充分显现,利用同一种材料的质感色差作表面装饰。既富有变化又十分和谐,图2,赖特在1938年和学生亲自动手建筑的别墅。由于建在亚利桑那州沙漠地带的红色火山岩上,赖特聪明的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天然石块叠垒台基,这些石块部分地一直延伸为墙壁,保持天然的情趣,巨大的木质构架直插地面,表面粗加修饰,让木材的肌理从片片暗红色中透出,强调了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帆布顶盖也未加色彩油饰,种种粗砺的处理,体现了赖特有机建筑像从“地下长出于阳光之下”的自然追求,整个建筑静静地匍甸在地上,从材质到颜色完全与基地融成为一体。

1.2玻璃制品

玻璃制品具有透光、透明、隔热、保温等优良性能,所以在建筑上广泛应用。尤其新型玻璃的出现,如安全玻璃、保温绝热玻璃、镭射玻璃和玻璃砖等拓展了其应用空间,也提高了建筑的表现力。除了门窗外,也用于外墙作幕墙,屋顶、雨篷及栏杆等部位,上海大剧院使用一种新颖的印刷净白玻璃,将幕墙玻璃自上而下印满由小到大的细密的白色圆点,使建筑外观白天有一种轻纱笼罩的朦胧透明质感,而夜晚映出灯光,通体透明。由于玻璃砖强度高,隔热隔音又耐水以及良好的透光不透过视线等优点,很适合安静、隐秘场所使用。

1.3金属材料

由于合成高分子工业的发展,铝材、钢材等大量金属材料用于民用建筑中,金属罩面板材主要由不锈钢板、彩色钢板、铝合金板、镀锌钢板、镀塑板等,其共同点是安装简便,耐久性能优越,装饰效果良好,从视觉感受来讲,建筑一改土木石等传统材料的面貌,有机器工艺的光泽、精确和力度,如法国巴黎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采用铝材装饰包裹内部的混凝土结构,整个就像一张皮一样伸展开来,组成极具韵律的图案,闪耀着金属特有的光亮。如鸟巢,主体由一系列辐射式门式钢桁架围绕碗状坐席区旋转而成,空间结构科学简洁,建筑和结构完整统一,设计新颖,结构独特,为国内外特有建筑。

1.4外墙涂料

外墙涂料作饰面是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特点是只改变色彩并不改变墙面的质感,多见于大量的住宅或厂房,也用于商业建筑、办公建筑等。

1.5其它材料

陶瓷制品,常见的有釉面砖、外墙贴面砖、地砖、陶瓷锦砖(俗称马赛克)以及仿古建筑中常用的琉璃瓦等,水泥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采用水泥,彩色水泥等作面层,另一种是表面处理,比如拉毛,压花灯达到装饰效果。2内饰材料

2.1内墙材料

常见的有各种品牌的内墙涂料,各种木质表面的型材和胶合板,天然石材(大理石,花岗石等),玻璃制品(镜面玻璃、彩色玻璃等),石膏板材,陶瓷制品(面砖、墙面砖、陶瓷质壁画等),织物类(挂毯、装饰布等),壁纸与墙布等。

2.2地面材料

主要有:木地板、地毯、塑料地板、天然石材、人造石材,陶瓷地砖、地面涂料等。

2.3顶棚材料

根据防火规范要求,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房间,现在常用的吊顶材料为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和铝合金吊顶,饰面板材还有矿棉水泥板、矿棉板、钙塑板、玻璃棉装饰吸音板等,在防火要求不高的场所,胶合板、PVC塑料板、壁纸装饰天花板等仍在继续使用。

从材料的特点看,木材导热性低,手感好,纹理漂亮,颜色温暖,质轻,易加工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是优良的装饰材料。木地板,木墙裙广为流行,历久不衰,而且采用木材装修的室内效果,温馨舒适并带有原始的质朴感,由于天然石材(花岗石、大理石)有自然的情趣,耐久性、耐磨性好,容易与室外环境相联系,有个过渡,增加统一性,所以。在一些公共场合用的机会也较多。较之其他材料,纺织品手感柔软,使用舒适,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那么,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应如何来统一色彩和材料的关系呢?

第5篇

就我国目前建筑节能所使用的绿色建材的现状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种绿色建材的使用比较普遍:

(一)乡土建材

在传统的麦秸处理模式下,它作为农田废弃物往往都会被农民在田间地头做焚烧处理,给当地的大气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现在,麦秸作为一种主要原料可以被制作成绿色建材,经过切割、锤碎、分级、拌胶、铺装成型、加压、砂光等一系列的加工环节,再配以少量的生态胶粘剂,就能够被制成麦秸板。

麦秸板具有质量轻、坚固耐用、防蛀、抗水、无毒、取材便利等优质特点,能够广泛运用于家俱、建筑装修、建筑物的隔墙、吊顶及复合地板等的制作过程中,是建筑用木材和轻质墙板的理想替代材料,也是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型的绿色建材。

稻草砌块,简称(俗称)草砖,是采用稻杆经过机械整理冲压挤击后用麻绳或者铁丝打包而成大捆状的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在国内,草砖外形尺寸多为高360mm、宽490mm、长300~1000mm的方捆,密度112kg/m3~134kg/m3,含水率小于15%。就我国目前乡土建材的使用现状来看,只在我国的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冬季非常寒冷的地区农村进行少量的应用。

(二)木塑复合材料

木塑材料就是将锯末、农作物秸秆、果树外皮等作为主要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生产工艺技术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能够逆性循环使用的基础性绿色建材。木塑复合材料所具备的首要品质就在于它能够充分发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推进废弃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特征。这一材料的研发与使用目前也是全球范围内关于绿色建材研发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

(三)生态砂基透水砖

生态砂基透水砖是以沙漠地区的风积沙为基本原材料加工制成的。这一类型的建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绿色优势:首先,由于该类建材的原料直接可用,不会进行深层次的资源消耗,所以在原料收集环节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生态砂基透水砖的制作工艺技术十分简单,没有煅烧环节,能够有效降低能源耗用,在整个产品制作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第三,生态砂基透水砖的表面纹理细致密集,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而且具有优良的透水性能,能够有效实现过滤、净化的性能;第四,生态砂基透水砖经过检验,其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能够实现材料的不断循环再利用;最后,生态砂基透水砖具有良好的保湿功能,能够有效涵养水分,实现自动调节建筑物内部空气温度与湿度的功用。

(四)废弃陶瓷透水砖

利用废弃陶瓷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透水砖,能够有效降低工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废弃陶瓷透水砖具有极强的透水性,能够使自然降水快速下渗,有效的实现了地下水资源的及时补充。除此之外,废弃陶瓷透水砖还具备极强的透气透水性,能够起到自动调节地表温度与适度的作用,有效降低“热岛效应”的产生,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平衡发展。

二、我国建筑节能绿色建材使用的未来趋势

笔者结合我国建筑节能目前所使用的绿色建材现状以及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认为我国建筑节能绿色建材的未来使用趋势应当注重发展以下几个方面,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建筑节能绿色建材的使用和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资源节约型绿色建材

建筑用材料的生产往往导致矿产资源的开发与耗用,有的地区由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使用,已经使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收到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资源节约型绿色建材的使用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不仅能够通过实施节省资源,尽量减少对现有能源、资源的使用来实现,而且还可以通过用原材料替代的途径来实现。原材料替代指的是绿色建材的原材料可以使用多种工业废弃物、工业废渣以及城市生活固体垃圾等来替代,经过一定的生产工艺流程使其具备达到标准的使用性能。

(二)能源节约型绿色建材

节能型绿色建材指的是不仅可以使材料制作技术工艺本身得到优化,使材料制作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而且还能够保证该类能源节约型绿色建材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项目的能耗。降低建筑项目的使用能耗包括降低运输能耗,也就是要尽可能的使用当地的绿色建材,除此之外,还应当要采用有助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能耗降低手段与途径,比如,可以采用保温隔热型墙材或节能玻璃等。

(三)环境友好型绿色建材

环境友好型绿色建材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在建材的生产过程中没有“三废”排放或者废弃物可以被其他产业消化,在该类建材的使用过程中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不会产生任何毒害,在该类材料的使用寿命周期结束之后还可以被重复使用等。

第6篇

寒地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其定义的主要依据是冬季寒冷气候在城市一年之中的表现特征。寒地城市在我国以西北部寒冷区域居多,寒地城市的冬季时段相对较长,寒冷的气候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欧美国家的寒地城市较多,人们将其称为“冬季城市”(WinterCities);在日本,寒地城市又被称为“北方城市”。我国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则习惯称这类城市为“寒地城市”。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地方建筑,在色彩材料应用上有着自身的特色,人们对材料的偏爱、用色习惯等方面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某种特定的文化积淀,成为这些寒地城市人文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地域的不同决定了气候的不同,气候的不同决定了城市特色的不同。寒地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地域与气候的视觉设计下进行,寒地城市的建筑设计应该体现出与其他城市(如热带城市、温带城市、海滨城市、山地城市、平原城市等)不同的风格特色。

二、城市色彩与城市建筑色彩调查方法

《东京色彩调查报告》是由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郎克洛教授领导、由日本东京都市色彩研究中心组织完成的。对于城市建筑色彩的调查,目前为止国际上较权威、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郎克洛教授在他的色彩地理学说中提到的,对建筑色彩进行选址、调查、取证、归纳、编谱、小结等一系列步骤,广泛征求市民对城市建筑色彩的要求和看法,在对色彩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征求市民的意见,并且在相关人员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下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普遍调查。市民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对城市建筑色彩的见解,以便给设计者提供更多的启发。在对城市建筑色彩与城市色彩规划的时候应当先总结调研的结果,找出问题所在并公之于众,让广大的民众共同参与,听取民众的呼声,提高民众的参与性和对城市色彩规划的积极性;在综合掌握专家和民众的意见后再邀请艺术家、文史学家、建筑师、色彩学家、城市规划师等相关人士制订最后的色彩规划方案;等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向民众公布,再听取广大民众反馈的意见,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肯定后再实施色彩规划方案。笔者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设计与规划方案才是科学、权威、民主、具有生命力的,这样的城市色彩必定会为这座城市增色添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将感到自豪。

三、城市建筑色彩规划

原则文化历史的积淀是色彩形成与表现的根源,所以,在人文的角度上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规划和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寒地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护和传承寒地城市建筑色彩文化和文脉是城市色彩规划的基本原则。正因为城市色彩本身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其设计与规划往往错综复杂,所以城市色彩设计与规划不可能是一锤定音的事情,需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继而保持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城市色彩规划应该在对城市建筑景观色彩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再进行现状分析,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城市自身所处地域性、文化历史、民俗等诸多因素进行设计与规划。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色彩指导城市色彩的设计、规划与管理,力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城市设计规划的实践者在对城市色彩进行设计与规划时应该把握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目前,我国对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的设计与规划工作还不够重视,各地色彩设计研究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在建筑外墙装饰材料使用上没有规范,工业生产也缺乏可以依据的标准;屋顶的景观色彩没有得到重视;某些政府职能部门对城市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不够重视;我国的色彩教育水平和层次整体不高;等等。

结语

第7篇

首先,幼儿园环境并不满足幼儿的需要。一部分幼儿园并不是一开始就按照幼儿建筑的标准跟需求来设计的,而是一些工厂、住宅直接转化为幼儿园而不经过改造。其次,幼儿园并没有发挥建筑本身的教育功能。这是幼儿园环境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幼儿主体漠视,仅仅依赖课堂上幼儿教师讲授这般传统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益增长的幼儿环境需求跟落后的幼儿园环境现状的矛盾,已经迫在眉睫了。而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可以解决此问题,即幼儿建筑情境教育模式。就是把对幼儿群体的关注放到幼儿建筑环境空间的建设中去;并利用系统的、精致的环境空间来培养幼儿群体的创造性能力和社会属性。

2色彩设计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没错的,幼儿认识客观世界首先就是从感知觉开始的。通过对缤纷的客观世界有了一个认识,即知识的获取跟积累,为以后进行更高级的心理以及思考活动打下基础。(例子)在所有的感知觉活动中,视觉的作用远超其他感知觉活动,而色彩作为视觉最重要的一个因要素,对幼儿的教育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慕尼黑一心理学家花费了3年时间研究环境颜色对儿童学习、智力的影响。他挑选了一些天花板较低的房间,把共墙壁分别漆成不同的颜色,然后让孩子们在不同颜色的环境中玩耍、游戏和学习。结果发现,在那些所谓颜色“好看”的房间里(如淡蓝色、黄色、黄绿色和橙色),孩子们的智商比平时高出12点之多;而在所谓“难看”的房间里(如白色、黑色、褐色的房间),孩子们智商比平时低。研究者们还发现在那些颜色“好看”的房间里,孩子们玩耍、做游戏时,会变得机敏和富有创造性;而在那些颜色“难看”的房间里,则变得迟钝。研究表明,那些“好看”的颜色会使人的身体感到舒适,使人的的情绪均衡,行动变得灵活的协调。上述的的心理学理论证明,色彩环境对孩子的情绪、智力、情商都有着重要影响。影响主要分成两类:首先是促使兴奋、活跃的暖色调,如橘色能产生活力,诱发食欲;红色具有较大刺激性,它给人以灼烧感和奔放感。另一类则是冷色调,比如蓝色是一种很平稳、冷静的颜色。根据研究表明,3到4岁的儿童已经可以识别色彩的明度和色相了,5岁以后就可以识别全部色相和绝大部分色彩明度。所以,能否给儿童提供一个科学的幼儿色彩环境,将影响着儿童未来的发展状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下一代国民综合素质的基本水平。

3色彩设计理论概述

幼儿建筑环境的色彩设计涉及到诸多理论,如心理学、教育学、建筑物理学、生态学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幼儿颜色心理特点,从幼儿园室内环境对幼儿的感知觉、情绪情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意志等方面影响,探讨幼儿能力、兴趣、性格、需求等方面的发展。此外,幼儿园的色彩设计对幼儿的心理、生理、生活秩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里,要通过色彩风格的协调,哭显出色彩明快清新、活泼多样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培养幼儿感知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等生物性能力。通过对幼儿园色彩设计理论概述可知,在幼儿园的室内环境设计的色彩搭配中,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要体现出尊重幼儿的自然天赋、引导幼儿的本性释放、激发幼儿的创造力等设计理念,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环境,给幼儿创造出活泼积极的世界、无拘无束的生活、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幼儿园。

4幼儿建筑色彩设计原则

4.1健康性原则

经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儿童相对较易被丰富的色彩吸引,所以,大部分幼儿园建筑都采用丰富鲜艳的色彩搭配。众所周知,色彩的影响并不完全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对色彩感知的敏感性与多变性,若处理不当会引起诸多负面作用。所以,在作业幼儿园环境色彩设计创设中,坚决反对单方面强调色彩的多样性,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及其长远发展。

4.1.1合理使用纯色

经过调研,在国内有一部分幼儿园建筑设计片面追求高纯度色、高明度色彩对学龄前儿童的刺激作用,在环境创设中往往采用简单地大面积高明度,高纯度色彩的环境设计方式,而这种方式不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说到如何科学而又合理使用纯色,就不得不提到色彩的纯度。纯度指色彩的鲜、浊程度。纯度用来表现色彩的鲜艳和深浅。因色彩纯度差别而形成的对比称纯度对比。根据不同纯度关系的色彩对比效果,可以将纯度对比划分为强、中、弱三种纯度阶段,定为十二个级别标准。纯度弱对比在三级以内,纯度的差别小,视觉效果和形象的清晰度也弱,统一计划中对比,是五级以内的色彩对比。纯度中对比具有统一而又有变化的特点。纯度强对比是十级左右的对比,对比效果十分强烈,色彩能显示也饱和、鲜明、生动的色彩特征。所以,合理的使用纯色是幼儿环境色彩设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

4.1.2分功能区使用色彩

目前相当一部分国内的幼儿建筑色彩设计为了单方面追求色彩的变化而采用杂乱无章的色彩体系,造成诸如“色彩污染”此类严重的问题,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说到根据功能分区合理使用色彩,首先要提的就是纯度的三个基调。即以高纯度色彩在画面面积占70%左右时,构成高纯度基调——鲜调;以中纯度色彩在画面面积占70%左右时,构成中纯度基调——中调;以低纯度色彩在画面面积占70%左右时,构成低纯度基调,即灰调。高纯度基调给人的感觉积极、强烈而冲动,有膨胀,外向,快乐,热闹、生气、聪明、活泼的感觉,如运用不当也会产生残暴、恐怖、低俗、刺激等效果,一般运用于儿童活动室,幼儿锻炼场所以及户外活动场所。中纯度基调给人的感觉是中庸、文雅、可靠,如在画面中加入5%左右面积的点缀色就可取得理想的效果,一般运用于儿童教室,公共空间等场所。低纯度基调给人感觉为平淡、消极、无力、陈旧、但也有自然、简朴、耐用、超俗、安静、无争、随和的感觉。如应用不当时会引起脏、土气、悲观、伤神等感觉。如加入适当的点缀色,可使画面产生理想的效果,一般运用于休息室,过渡空间等。纯度对比越强,鲜色一方的色相感越鲜明,因而增强了配色的艳丽、生动、活泼及注目。纯度对比不足时,如鲜弱对比,中弱对比,灰弱对比,由于因纯度过于接近,而易使画面产生含混不清的毛病。所以,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来选择与之对应的幼儿环境色彩体系。正确选择对应的色彩体系,不仅可是使原功能区域的效果得到延伸,而且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到有益的效果。

4.2特殊性原则

4.2.1受众群体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国内有一部分幼儿建筑并不能真正的称之为幼儿建筑,我觉得它们被称之为“幼儿教室集成体”更为合适。记得听过一个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其中一方特别喜欢吃苹果,我们把他称之为甲;另一方特别喜欢吃橙子,我们把她称只为乙。甲每天从家里能得到一个苹果,他自己没吃,而把它送给了乙;而乙虽然不是那么喜欢吃,但是不好意思拒绝,就收下了。日复一日,终于在有一天,乙方不在接受甲方送的苹果了,她告诉甲方苹果并不是她喜欢的吃的。而目前幼儿建筑所处的境地正是与小故事不谋而合。一部分设计师只是单纯按照某一时段的市场需求或者自身偏好来设计幼儿建筑色彩,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幼儿的真正的需要,并没有站在幼儿的视角来做设计。儿童不同于成人,有其特殊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色彩设计上,既要保证色彩心理学的普遍法则,又要保证儿童的特殊心理。除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基本的色彩搭配规律以外,更要符合儿童心理,在满足幼儿思维活跃、富于想象的要求的同时,注意幼儿对色彩的敏感性,避免出现过度刺激。通过色彩运用传达关的享受,充分发挥色彩在儿童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4.2.2建筑功能的特殊性

我们少年时代大都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环境不仅仅为少年提供了认识世界、学习教育、互相交往的物质环境,还偷偷地行使着“隐性教育”的功能,即以教化为目的的精神与文化职能。在幼儿建筑色彩体系设计中,要注重幼儿园本身的教育功能的设计,正如美国教育社会学家Philip.W.Jackson于1968年在其著作中所说的,让幼儿在学校环境中可以无意识地接受某种教育。

4.3趣味性原则

儿童的注意力相对成人容易涣散,同时又易被丰富的色彩变化吸引,因此,通过合理而富裕寓趣味的建筑色彩设计,避免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变性和幼儿园单调色彩搭配的矛盾,有利于保持儿童对园区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充分借鉴当代艺术的设计理念和抽象艺术的表现方法,充分利用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与情感,通过色彩的纯度、色相、明度等变化构造有趣味的空间。作为一种价值教育的道德教育既需要直接的显性课程,同时更需要校园建筑等隐性课程的辅佐。因为道德教育与一般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它要求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系统,并依靠这种环境的暗示性、熏陶感染力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综合影响。因此,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载体的校园建筑的陶冶。

5结语

第8篇

CreatureofColorandConstructionEnvironment

[Summary]Colorplaysanimportantroleinenvironmentart.Itisthekeyvisualelementwhichbelongstoenvironmentart.Inordertomastertheuseofcolors,wefirstshouldrealizetheimportanceofcolorsandhavetheknowledgeoftherelationsoftheconfigurationofcolors,therelationsoffigureandqualityofcolorandsculpt.Andalsoweshouldthinkofthecombinationofcolorsandlights,thecombinationofdifferentcolor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Ifwewanttoattachimportancetothecreatureofconstructionenvironment,wealsoshouldrefertotheexactlocation,thefunction,thenationaltradition,andtheculturalandhistoricalelementsoftheconstruction.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要创造具有某种思想情感的环境氛围,使它能动地陶冶人们的情操,或激起情感上的波澜,进而让人们情理至深地得到教益或愉悦身心,历史上都有许多经典的建筑环境艺术,威武壮丽的宫殿建筑环境、肃穆幽深的陵墓建筑环境,宁静深遂的古刹寺院建筑环境,高雅清秀的园林建筑环境,雄伟庄重的纪念性建筑环境,惨烈悲壮的烈士陵园环境,它们的创造都充分运用了形光色声各种感觉手段来为主题服务,其色彩的运用更是匠心独具。色彩在环境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色彩是环境中重要的视觉元素,它和形、光等视觉元素一起传达建筑环境的信息及语言。它依附于其他元素而存在,又和其他元素紧密相连。色彩相对于其它视觉元素,更加直观和鲜明并且富有情感。

建筑环境创造过程中怎样科学化、艺术化地运用色彩,首先必须明确色彩的特性及几种主要的用色关系:色彩的对比关系及诱目性,建筑色彩与造型关系,环境色彩中各种色相的组合(配置)关系等。

一、建筑色彩的对比关系及诱目性

色彩在环境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是因为它附载在某些具体的物体上,通过这些物体形态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它在环境中处于背景色、相邻色等非常复杂的情况,色彩视觉效果常常取决于环境中综合色彩、形态和材料,以及色彩与光、色彩与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使色彩让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和魅力。

1.色彩的对比同化:在环境色彩中两种色彩互相影响,强调显示差别的现象,称做色彩对比。当同时观看相邻或接近的两种色彩时所发生的色彩对比,称做同时对比。如果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色彩属性有所变化时,还会产生属性之间的对比。如果色相和彩度相同时,有明度对比;如果色相和明度相同时,有彩度对比;如果明度和彩度相同时,有色相对比。两种色彩的之间必定存在差别,同时也必定产生相互影响。比如在黑底上的灰色看起来要比白底上的灰色更明亮。又如,在两张灰色的底图上分别画上密集的黑线和白线。黑线部分的灰色底图显得深,而白线部分的灰色底图则显得浅。

2.色彩的诱目性:色彩的诱目性实质上是目的色彩和背景色彩的关系,诱目性是区别于其他视觉元素的重要特性。环境色彩能够引人注意,就是因为色彩本身的诱目性,它使物体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诱目性”又称为“注目性”,它是指眼睛没有想看却不自觉的注意到某个物体。在环境色彩中,某个具体的物体或形态,有的从远处就容易看到,有的则不容易看到。前一种情况就是利用了色彩诱目性而引起的视觉效果。

建筑色彩的诱目性主要受到色彩的色相的影响。根据五种色光进行诱目性实验的结果,诱目性的排列次序是: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白色。可以对于物体色彩来说,红色的诱目性要优于黄红色或黄色。因此交通标志用红灯就是利用了红色具有最强的诱目性,它比起其他的颜色来对交通有更大的安全性。黄色的诱目性也极强,常常代表着安全性和警惕性,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采用红色柱子,楼梯间、走廊的红色地毯以红色来创造醒目的效果。在景观色彩设计中也宜适当的采用些鲜艳的色彩,例如彩色的霓红灯光,利用诱色性作些色彩夺目的小品点缀,能吸引游人目光。

建筑色彩是否诱目,主要取决于它本身和它的背景色彩的关系。背景色不同,诱目性的色相也不同,根据主要色相的高彩度进行实验的结果:在黑色和中灰色的背景下,色彩的诱目性的次序是:黄色>黄红色>红色。在白色的背景下,诱目性的次序是::红色>黄红色>黄色。此外,冷色体系的色彩的明度对比是有效的,比较容易看到。但是色彩的明度对比大,并不代表诱目性一定强。另外,在设计中还要特别注意的一个特点——色彩在环境中是个动态的调和过程,色彩的诱目性不仅仅是单独色彩的鲜艳夺目,而且必须多考虑它和其他要素及背景的色彩的关系。在建筑中,人们将红色运用在住宅上,无论在平旷的绿地或是在茂密的树林里,都能耀眼诱目。由于红色和绿色的补色对比效果明显“万绿从中的一点红”,给人有一种良好的视觉兴奋感,同时也使得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

色彩本身并无美丑之分,色彩的魅力在于色彩与色彩之间关系的协调。发挥色彩优于其他视觉元素的特征,与环境氛围,建筑空间,形态构成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环境艺术。二十世纪开始被称为是进入“色彩的时代”,色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运用。“色彩作为当代人的全部生命感知本质的一个最普遍的存在,几乎影响到人类生命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

二、建筑色彩与造型的关系

造型与色彩是人类视觉艺术活动中两大构成要素,如何创造色彩与造型的极致表现是古今中外从事艺术工作者的标竿,在建筑环境工程中,人们关心形态造型比关心色彩更多,常常容易忽视色彩在空间造型上的特殊作用,常常认为色彩是依附于形体存在的次要因素,甚至误认为色彩只是一种装饰性的附加要素罢了。

色彩与造型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说造型是物体的躯体,色彩则是物体的衣表,二者统一整合就能充分表达该物体所具备的意义。建筑作为审美信息载体的视觉语言,通过实体的物质表现,以视觉符号组合的方式呈现视觉的价值。在建筑的造型语言表现中,色彩成为物体形态的表达工具及情感象征的要素,以其独特的功能且完善地配合,让人们便捷对建筑审美的分辨与情感的认知。

1.色彩与材质关系:物体造型构成的要素中与色彩息息相关的,主要是材质及加工程度和色彩的面积,色彩与材料本性、加工程度,对用色及其效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色彩是材料的天然属性之一,各种材料都有它的自然本色与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亲和力。随着科技进步,材料科学的发展,用于设计中的材料日益增多,其中包括新发现的天然材料和新创造的人工材料。因此作为建筑审美情感表达的色彩,也更加绚丽多彩。而各种材料的质地、质感更加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

材料的质地是它的表面的粗糙或光滑的程度。有的材料表面质地有增强色彩的效果,反之,则有减弱色彩的效果。如纹理明显的暗色木材就可以强调其本身的色彩。有花纹的材料的表面适用刺激强烈的色彩,反之,适用刺激薄弱的色彩。有光泽的材料表面能强调其色彩的表现效果,凹凸起伏的质地则抑制色彩的表现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粗糙材料的反射率比较低,所以在粗糙表面的材料上的色彩看起来要比在光泽材料上的色彩浓重一点。反过来色彩对改变材料的视觉效果也有一定作用。由于色彩具有冷暖,远近,软硬,轻重的特点,将适当的色彩运用在某种材料上,可以相对的改变材料给人的感受。比如景观环境中的树桩造型的水泥墩,用暖黄棕色的涂料能将冰冷的水泥墩刷成很舒服的树桩色彩。运用色彩对比的铺地块体装饰地面,可以增加景观的美化效果,创造人们行走的乐趣,还可以成为环境中有效的视觉导向。

2.色彩的面积效应:客观的物像无论点、线、面、体一旦在视网膜上成像,都占有面积,没有面积就不能成像,没有面积就不会有形体感,所以视面积是色彩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视面积的大小对研究色彩心理的影响有较大的关系。视面积大,心理作用强;视面积小,心理作用弱。人对色彩的感觉及情感反应因面积不同而不同,而且差别是明显的。如:一平方厘米的大红,会使人觉得鲜艳可爱;一平方厘米的大红,则会使人感到兴奋激动难以安静;而当一百平方厘米的大红包围我们时,则会觉得过分刺激、烦躁得难以忍受及过分疲倦、令人不得休息,甚至会歇斯底里。

建筑环境工程中的室外环境,色彩的使用一般都是大面积的,面积对色彩的效果影响极大,色块越大,色感越强烈。一般情况下在小块色板上看来很清淡的色彩,一旦涂到墙面上可能会使人觉得鲜明和浓重,在建筑上使用颜色,除小面积以浓重鲜明的颜色作点缀外,一般应降低彩度,否则难以获得预期的视觉效果。

三、环境色彩的配置关系

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应该说只有不美的色彩组织,而没有不美的颜色。它的美是在色之间的相互组合的关系中所体现,我们研究色彩就是揭示它的“关系”,强调它的“组织”作用,色彩配置关系中经常使用的主要有同类色相、对比色相、邻近色相、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等几种配置关系。当色彩配合的形式与人心理形式相吻合时,人就会感到和谐愉悦。

1.同类色相的配置:同类色相是指色距很近的色相,同类色相的配置既有色相上的同一基调,又有色调冷暖、明暗、浓淡的细微变化。是一种“大同”中有“小异”的同类色调和方式。它具有平和、大方、简洁、清爽、完整静寂的性格。最能使环境色彩取得整体协调和完美统一,常用于庄重而高雅的空间,它也可以使那些形态杂乱、陈设繁杂的空间得以整顿。

2.对比色相的配置:对比是两种以上不同个性的色彩的对抗程度,对比色双方不包括对方的色素,形成强烈、鲜明、活跃的环境性格,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运用感充满力感的色彩配置,在空间环境里要特别注意色块的“面积效应”,慎用大面积的对比色块和同等面积的色块对比,以造成色感紊乱。

3.邻近色相的配置:邻近色相的色距,介乎同类色相的短色距和对比色相的长色距之间。邻近色的组合,既保持色调邻近的亲近性,又显现色距拉开的差异性。邻近配置的色域较广,色彩的幅度较大,可以收纳的色相较宽,它在环境空间中具有灵活的适应性和宽泛的包容性。

4.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的配置:有彩色系的各种色调与无彩色系的黑、白、灰都很容易取得和谐的视觉效果,无彩色系显得平静、素雅。有彩色系与无彩色系的配置既可避免无彩的过分沉寂,也可避免重色的过分喧闹,在环境艺术中不论是建筑单体还是内部空间环境,都运用的非常广泛。

建筑环境色彩造型设计,所遵循的色彩配置结构原理,必须综合考虑建筑所处的具置、面积、环境要求、功能目的、地方民族传统、服务对象等因素,根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信息与意义作整体规划,应用色彩的特性来为建筑所传达意义服务。

四、色彩对建筑环境的创造

色彩可建立在建筑形体之上以传达人们认知情感,色彩对视觉效果影响是十分强烈的,它往往给人非常鲜明而直观的视觉印象,同时它是建筑造型中最直接有效的表达手段,它使建筑造型的表达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

在建筑的活动中,往往会受到功能、造价、技术以及设计规范等多方面条件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以致建筑往往难以摆脱平庸和单调,而色彩的使用则为建筑提供了创造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环境的可能性,为建筑增添了难以言表的生机和活力,使我们的建筑造型大大的丰富起来。

1.对空间层次关系的再创造:运用色彩远近感的差异可以对已有空间层次加以强调,可利用适当的色彩组合来调节建筑造型的空间效果,并对建筑的空间层次加以区分,增加空间造型的主次关系,建立有组织的空间秩序感。

2.对空间比例关系的再创造:建筑的尺度和比例一般受地段的条件及建筑面积的制约,建筑立面上各种构件的尺度和比例也是由各种具体条件所限定,建筑师应该满足这些要求,但适用的尺度与比例常常会和建筑造型的审美意愿发生矛盾。通常可以运用色彩造型的方法调整建筑形体和界面比例。对建筑中同一性质的表面施以不同的色彩可以使尺度由大划小,造成适宜的、或较小的尺度,给人以亲切、精美之感。反之,也可使若干个零乱狭小的空间立面用统一的色彩组织起来,以达到对空间比例的重新划分与组合。

3.材质的表现超本质的创造:建筑是各种材质的集合表现,材质是反映建筑造型界面的基本特征,色彩的表现可以对杂乱的肌理得到整顿而变得统一协调,也可以使得过于平淡单调的材质变得丰富多彩,超过材料本色的表现力。

第9篇

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对某些地区的地域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使之逐渐消失其原有的色彩,其中重要的体现就是建筑的色彩的地域差异逐渐模糊。相比与国内,许多国家很早就认识到历史建筑的色彩在表现地域文化中所代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并在保护历史建筑色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在法国,从七十年代起,就成立专门组织对巴黎进行色彩研究设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巴黎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英国,提出了“城市景观”,以及“色彩景观”的研究概念,把建筑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组成因素进行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文、美学。欧洲的其他国家也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美国,《三维空间的色彩设计》的作者科帕茨在其著作中,研究了色彩三维感知的基础理论以及色彩在三维空间上的具体应用,并首次结合建筑材料探索了色彩研究在历史建筑保存、恢复及休整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亚洲,建筑色彩研究最先进的是日本,对该项研究做了专门法规,为其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在我国城市色彩的研究方面,仅有哈尔滨、武汉、南京等少数大城市从城市色彩定位、主色调确定等方面做了色彩研究,并且将城市色彩以各种导则或法规颁布。随着城市色彩研究的逐渐深入,国内外针对城市建筑色彩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尚无针对历史建筑色彩作具体论述的著作。

2历史建筑色彩的特征与研究

2.1历史建筑色彩的地域特征

建筑的地域特征的定义为“在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或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范围内,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建筑色彩是建筑材料、建筑表面处理方式、、名俗、气候等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复杂性决定了建筑色彩的地域特色必然存在,建筑色彩的地域性同时受到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传承下,形成相对稳定的色彩风格和工艺,并深刻反映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2历史建筑色彩的研究方法

通常,历史建筑色彩的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历史背景信息的收集,包括该历史建筑的基本概况,以及历史沿革等;二是建筑色彩相关信息的收集与获取。历史建筑背景信息的调查收集包括地理区位,历史沿革等。上文已论述了地域的差异将必然造成历史建筑的多样化。该方面的调查方法是以查阅历史资料,记录拍照的方式为主。

2.3历史建筑色彩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从建成至今,历史建筑在自然环境下长久日晒、雨淋、风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变色、脱落等现象。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在原有建筑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修复的过程。除了需要对文献查阅、梳理和总结外,还应该对具体的、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色彩的现状实地考察,进行现场调查。

3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原则及方法

3.1历史建筑色彩保护的原则

3.1.1真实性原则

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必须遵循真实性,符合其原型,对其的保护也要尽量使其恢复旧貌。否则,若失去真实性,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也将失去意义。

3.1.2整体性原则

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不仅仅是对某一个单一建筑进行保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周边建筑与环境。

3.1.3可持续性原则

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还要体现时代性,保护不仅是简单的仿制,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先进工艺来实现。它要求我们要对色彩原型有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合适的方法途径,创造出能够联系与传承原型的新的色彩方案。

3.2保护方法

3.2.1建筑色彩的继承性保护

对于色彩面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历史建筑和色彩比较容易保存的建筑,通常采用继承性保护。具体方法是,剔除固有色中不和谐的部分,保留并提取其建筑色彩的精华部分,建筑色彩的保护方案则要从原始建筑的色彩中提取。

3.2.2唤醒建筑色彩的集体记忆

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群体各自的特征大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这些特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保留下来,一代代的传承,成为一个群体的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构成了一个群体集体认同的基础。历史建筑的色彩,也是构保存集体记忆的一个重要形式。地域色彩的消失,相当于将人们关于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抹去。对建筑色彩的保护,必须要重视这种内在的因素,唤醒人们对建筑色彩的集体认同感,这也是对建筑色彩地域性保护的根本目标-文化的传承。

4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