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0: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络化分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化
前言:
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系统是建设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还可实现共享查询。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效率。虽然我国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起步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建设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条件已经具备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
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4.培养网络化人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信息人员,为此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还要努力引进或选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档案馆网络化工作。
信息社会把建设单位档案馆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设单位档案馆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并与互连网接轨,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单位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使档案馆的服务走向全方位现代化。
参考文献: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利用联网实现办公自动化,并将办公自动化应用到政府、军队等安全性要求
较高的机构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所谓办公自动化是指运用微机及相关外设,有效地管理和传输各种信息,
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办公自动化网络是一个中小型的局部网络.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是自动化无纸办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实现联网办公时,由于覆盖面大,使用人员混杂,管理水平各异,往往不能保证公文在网络上安全传输和管理.
还有一些人专门在网络上从事信息破坏活动,给国家、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网络安全,防止信息被
泄露、修改和非法窃取成为当前网络办公自动化普及与应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办公自动化的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将办公室日常处理各种事务和信息的过程,在办公主体—人的控制下,利用现代工具和手段自
动完成,这就是办公自动化.从信息处理的多层面和复杂性来讲,办公自动化可分以下三个层面或阶段:
(1)行文处理自动化主要指纵向和横向单位传递来的各类文件之接收、批阅与办理过程;本单位发往上述单
位文件的拟稿、审核、签发等过程;本单位内部各种报告、计划、总结等材料的形成以及逐级审核、审批过程;
文档一体化及综合档案管理.
(2)事务处理自动化主要包括各种行政事务(车辆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秘书事务(会议安排、领导活动安
排、信息采编等);督办事务(领导交办事务督察、工作管理等);专业事务(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等);
个人事务(个人信息交流、个人通信录等).
(3)辅助决策自动化该层次的自动化是建立在前两个方面自动化基础上的,专门为负责人汇总各方面信息,
并就各种问题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依据而建立.其主要内容应建在领导综合查询平台下,提
供的信息主要是单位内部资金、经营等各方面情况的汇总及分析:国际国内相关领域有关情况分析预测;国家
相关法律法规汇编及快速参考等.通过综合查询能使本单位领导自动、快速地得到决策所需的各种详实材料,
使决策更加及时、准确.
3安全的诸多因素
根据以上办公自动化特点的分析,系统的安全应主要包括数据与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安全两个方面;数据与
信息的完整性指数据不发生损坏或丢失,具有完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系统安全指防止故意窃取和损坏数据.威
胁数据完整性和系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1)数据完整性威胁因素
1)人类自身方面:主要是意外操作、缺乏经验、蓄意破坏等;2)自然灾难方面:包括地震、水灾、火灾、
电磁等;3)逻辑问题方面:包括应用软件错误、文件损坏、数据交换错误、操作系统错保、不恰当的用户
需求等:4)硬件故障方面:主要指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芯片、主板、存储介质、电源、I/O控制器等
发生故障;5)来自网络故障方面:网络故障包括网络连接问题(如网桥或路由器的缓冲不够大引起的阻塞),网
络接口卡和驱动程序问题以及辐射问题等.
(2)系统安全威胁因素
I)物理设备威胁:是指偷窃设备、直接读取设备、间谍行为等以直接方式对系统信息造成的威胁;2)线
缆连接威胁:包括拨号进入、连线或非连线(如磁场分析)窃听等方式窃取重要信息;3)身份鉴别威胁:包括口
令被破解、加密算法不周全等漏洞性因素;4)病毒或编程威胁:病毒袭击己成为计算机系统的最大威胁.此外,
有的编程人员为了某种目的,故意编写一段程序代码隐藏在系统中,对系统安全构成威胁.4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设计分析
由于众多的因素造成了对数据完整性威胁和安全威胁,因此,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必须建设一套完整的策
略和安全措施来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
4.1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第一的原则:由于安全性和网络的性能(使用的灵活性、方便性、传输效率等)是一对矛盾,两者
不能兼得.建议选择前者,以牺牲网络的性能,来换取安全性的增强,但采取的措施应让用户感觉不到网络性
能受到的影响.2)多重保护的原则: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都可能被攻破.建立一个多重保护系统,各重保护相互
补充,当一重保护被攻破时,其它重保护仍可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3)多层次((OSI参考模型中的逻辑层次)的
原则:如在链路层和网络层实施包过滤,在表示层实施加密传送,在应用层设置专用程序代码、运行应用审计
软件,在应用层之上启动服务等.4)多个安全单元的原则:把整个网络的安全性赋予多个安全单元,如路
由器、屏蔽子网、网关,形成了多道安全防线.5)网络分段的原则:网络分段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措施.网络分
段可分为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网络可通过交换器连接各段.也可把网络分成若干IP子网,各子网通过路由器
连接,并在路由器上建立可访问表,来控制各子网的访问.6)最小授权的原则:对特权(超级)网络要有制约措
施,分散权力,以降低灾难程度.7)综合性原则: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应从物理上、技术上、管理制度(如
安全操作乃至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等)上以及安全教育上全面采取措施,相互弥补和完善,尽可能地排除安全漏洞.
4.2建立一套安全措施
办公自动化网络建立以后,在运用安全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如何很好地协调系统的安全和系统的灵活性、开
放性,是在设计系统安全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分析此类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的特点,安全威胁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外界黑客或非法用户的侵入;二是病毒的侵害:三是内部人员闯入非允许进入的节点,获取非授权的资料;
四是设备发生问题影响网络的运行.为了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在设计方案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防
范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
1)建立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规章制度;2)严格划分不同工作人员的权限;3)严格设定各种信息资源、设备
资源的使用权限:4)关键信息的传输采用端到端的专用加密工具:5)完善认证/授权的技术控制手段;6)采用分
布授柳集中控制的安全策略;7)采用数字签名技术和第三方确认的控制措施;8)加强用户管理,防止非法侵入;
9)加强对用户下卸的软件进行病毒检查;10)定时备份,防止系统崩溃;11)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4.3防止非法访问与数据丢失
由于办公自动化网络联接着许多重要的部门,网上一些信息资源有着很高的保密性.在网络设计方案中应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分别对网络层、系统设备层、应用层进行分级安全保护,采用一些专
用的软件和设备提高安全性.数据的安全保护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防止非法访问和防止数据丢失.
对于第一个方面,可以通过防火墙并利用CISCO路由器自带软件来实现.1)授权控制(Authentication):控制特定
的用户在特定的时间内使用特定的应用.防火墙用专有的FTP和
Telnet进程取代了标准进程。FTP或者Telnet的请求只有经过防火墙认证般权后才能进行通信.HTTP认证服务运
行在Firewallgateway之上,可以保护在防火墙之后的所有的HTTP服务器.管理员可以制定用户授权策略,决定
哪些服务器或应用可以被用户访问.2)数据加密((Encryption):在通信节点配备Firewallgateway,可以将各个节
点定义成为一个加密域,形成了一个虚拟专用网VPN.3)地址转换(IPTranslation):管理员可决定哪些IP地址需
要映射成能够接入Internet的有效地址,哪些地址被屏蔽掉,不能接入Internet.4)在对操作系统(Windows2000
Server)访问检查设置功能中采取进入系统时口令检查;在文件管理系统中建立文件、记录和共享资源的访问许
可控制;对存储空间的访问进行保护;控制面板中的网络窗口定义网络资源的访问许可控制;用户管理系统建
立登录用户的帐户,规定用户在系统中各种操作的权利等保护措施.
对于防止数据丢失,采取的方法是:
1)利用磁带机对文件服务器上的系统数据进行定期备份.2)采用先进的UPS来防止外部电源断电而引起的
对网络使用的伤害.3)利用磁盘阵列做好重要数据的冗余备份,提高网上重要设备的自身容错能力.4)设计
的主机群应采用双机祸合容错结构,主辅机可以共享磁盘阵列资源,可以自动错误侦测,接管备援,恢复系统,
使整个主机群处于高可靠祸合工作状态,双机可以互为备份,两台机器之间可以均衡负载.
4.4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
在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丢失的同时,应做到既防止公文信息被窃取、破坏和滥用,又有利于提高公文处理
效率,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采取一套安全有效又灵活的访问控制机制.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是GeorgeMason(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Sandhu(圣得胡)提出的一种新型访问控制模
型.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权限与角色联系起来,在系统中根据工作应用的需要为不同的工作岗位创建相应的角色,
同时根据用户职务和责任指派合适的角色,用户通过所指派的角色获得相应的权限,实现对文件的访问.因此
可以极大地简化权限的管理,灵活地将用户从一个角色重新指派为另一个角色,给角色分配和撤销一些权限.它
支持最小特权、责任分离以及数据抽象三个基本的安全原则.
基于角色的安全性是指公文文档可被而且仅被预先定义的人员存取操作,在底层是网络和数据库安全性保
证,包括服务器存取控制、数据库存取控制表、加密、签名和用于鉴别的Domino/Notes和SSL(SecureSocketsLayer)
数字签名验证字.Domin。有以下访问类型(角色),按权限的高低依次有:管理者、设计者、编辑者、作者、读
者、投稿者等。而实际参与办公系统的有管理员、文书、办公室主任、局领导、科领导和科员等角色,由于在
该系统运行中,实际的角色权限还在动态改变,仍无法直接用Domino系统提供的权限,因此,提出通过映射关
系来实现(见表1).还必须借助Script动态的修改表单的域,实现对包括管理员在内的一些必要的限制.
如何根据应用的需求恰当地建立用户—角色—权限这三者之间多对多的映射关系,将是整个办公自动
化系统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的关键.此外,所建立的映射关系,应提供灵活的配置功能,使映射关系具有可更
改和可扩充性,以适应可能变化的需求.为了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里定义了四张表以实现角色到用户、
角色到权限的分配.如表2}3}4}5所示.
在用户申请某操作时,系统需要检测用户所拥有的角色集,并根据这些角色集中所包含的权限来判断该用
户是否能进行该操作,如果可行则置许可证发放标记为真.同时,系统为了执行某些静态约束,比如同一用户
不能同属于两个互斥角色,还可以定义互斥角色表.约束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中重要的安全策略,是对用户
执行权限的一些限制.静态约束在系统设计时定义,而动态约束在系统运行时执行.某个用户在系统中可能同
时拥有多个角色,但是在某一个工作过程中,当他充当其中一个角色的同时不能激活其另一个角色.例如在一
个文件的处理过程中,用户的拟稿角色和审批角色至多只能激活一个.又例如对用户阅读文件的时间期限,系
统也可以加以限制.
5小结
系统安全在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对系统安全设计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针对
非法访问,数据丢失和访问控制模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尤其是“电子政务”建设热点的兴起,建设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的热潮将会
得到更迅速的发展,将会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t1]李海泉.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与方法[叫.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2]陈江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系统分析闭.计算机系统应用,1998,(10).
1.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注重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文本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以及文本课程内容的单一媒体和线性结构,决定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和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等缺陷,新课程的目标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三、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4.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5.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四、结束语
在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FYY00)
摘要:文章从博弈论角度研究了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重点分析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条件下的语言及文化选择,指出企业应根据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和产品特征采取不同跨文化对策,以期为从事国际电子商务的企业提供参考和服务,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
关键词:网络贸易;跨文化;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0-0014-04 收稿日期:2008-06-24
随着我国企业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的开拓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面对的是与本国存在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形成跨文化冲突,给企业开拓市场带来严峻的挑战。在网络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幅提高,市场的开放性扩大,跨文化影响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贸易在网络中进行,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增加了跨文化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实施国际电子商务时必须充分研究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本文基于博弈论的基础,对网络贸易信息中跨文化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国际电子商务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诸如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存在着形形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对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往往造成重大的影响。网络贸易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追求交互式的沟通和个性化的服务,信息传递迅速而成本低。一个不起眼的跨文化冲突,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快速传播而造成呈几何级数式增强的负面影响,从而对企业开拓跨同网络市场形成难以估量的障碍。所以,在跨国网络贸易中,企业必须重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合情合理合时地处理网络信息的跨文化冲突。从而利用网络快速高效地开拓对方市场。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它作为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既包括信息时语言种类的选择,也包括组成语言文字的符号相同而含义不同所造成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往往会因使用语言的不同,或者相同语言但因地域、文化渊源不同而在语意、语义等方面产生差异,从而带来相应的跨文化冲突。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在德国推销National商标的产品,销路不畅。,原来,纳粹的民族社会主义开头即是National,松下公司得知这种情况后换成Panasonic商标,销售额马上急速上升。
在网络贸易中,信息的跨文化因素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包括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基于不同的文化,这些因素均呈现不同的特征。这要求企业在跨国网络贸易中应事先了解当地消费者的价值观、宗教及风俗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电子商务网站整体风格、合理搭配网页色彩和使用图片,设计符合当地文化的产品描述和说明,合理调整信息和搜索方式。从而在网络贸易信息时做到有的放矢,顺利打开销售局面。
二、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之博弈论分析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因素。在企业网络贸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本企业的现状和目标市场的发展,选择适当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是企业要通过网络进入目标市场前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下面以中越网络贸易为例,利用博弈论来分析网络贸易信息的语言选择。
(一)中越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的基本博弈假设
博弈即一些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和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的行为或策略中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定义一个博弈需要设定四个方面:博弈的参加者、各博弈方可供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进行博弈的次序、博弈方的得益。随着现代经济活动的规模扩大,对抗性、竞争性越来越强。企业进行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竞争者或合作者的相应策略和市场均衡。因此,博弈论逐渐成为研究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工具。
本文以中越网络贸易为例,应用博弈论分析网络贸易信息和接收的语言选择问题。假定中方企业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利用网络进入越南市场,进行以下假设:(1)网络贸易中只存在两个参与方:信息的发送方(中方)和接收方(越方),且二者都是理性的。(2)无政府或其他外界干预;(3)双方的决策抽象为对中、英、越三种语言的选择。
博弈按参与方决策是否有先后顺序分为静态和动态博弈:按参与方是否对各方得益了解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比完全信息要复杂,而且企业在网络贸易前通过调研,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出双方在博弈中的利益函数。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这两种情况下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
(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指各参与方同时决策,且所有参与方对各方得益都了解的博弈。我们进行以下假设:(1)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仅一次;(2)信息和接收行动是同时进行的;(3)参与人在选择战略时,把其他参与人的战略当作给定;(4)虚拟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即博弈方对各方得益完全了解。
基于以上假设可构造出以下收益矩阵。
其中,Q1、Q2Q3分别表示方(中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时获得的收益,c1、c2、c3分别表示方(中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时所要支付的成本;u1、u2、u3分别表示接收方(越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接收(搜寻)时获得的收益,v1、V2、V3分别表示接收方(越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接收(搜寻)时付出的成本。只有信息的和接收使用同一种语言,参与方才有可能获益,否则收益均为0。对方(中方)而言,使用的语言越靠近接收方,被对方接收到的可能性越大,获益越大,即Q1<Q2<Q3但随着使用语言不熟悉程度的增加,所付出成本不断增大,即c1<c2<c3。而对于接收方(越方)而言,接收信息的语言在本国的普及率越高,付出的成本越小,v1>v2>v3,而接收信息的语言在发送方国的普及率越高,所搜索到的信息内容越多,信息的利用效率越高,获益越大,即U1>U2>U3。
发送方和接收方均为理性的经济人,故只要发送和接收所使用的语种相同,发送方和接收方均获得大干零的收益、即
Q1-C1>0、Q2-C2>0、Q3-C3>0
U1-V1>0,U2-V2>0,U3-V3>0
在此收益矩阵中,对发送方(接收方)而言,其最优策略会随着对方使用接收(发送)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故不存在占优战略均衡,只存在三个纳什均衡:(中,中)、(英,英)、(越,越)。系统最后处于何种状态将取决于参与方对对方策略的猜测。在中越网络贸易开始阶段,由于对对方市场不熟悉,无论方还是接收者都认为对方存网络贸易采用国际贸易的通用语种英文进行发送(接收)信息。基于这个前提下,双方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必然都会选择英文。因此,最后系统的状态应为(英,英)。
(三)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
在动态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非同时行动,且后行动者在行动前能获知对方的行动,参与人的行动顺序将会影响博弈的结果。因此,在博弈过程中,参与者往往采取一些战略性行动,影响对方对己方行为的判断或预测,从而获取对己方有利的结果。
随着中越网络贸易规模的不断上升,对于某些中方供大于求而越方需求旺盛的产品,如农业机械、摩托车、小家电等,中方有进入越方市场的强烈愿望,认为一旦采用越语作为双方的网络贸易语言,将提高信息的接收和利用效率,从而增加交易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利益。Q3-Q2>c3-C2,即Q2-c2<Q3-c3。同时,v2>v3,越方获知中方采用越语信息后必然会改用越语接收。故中方必然抢先使用越语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将相关信息传达给越方。具体的博弈树如图2所示。
越方获知中方采取越语信息后必然采取越语接收(搜索),最后双方必将达到(越,越)的均衡状态。
对于中越双方均供不应求但越方的需求强度远大于中方的产品,如有机农药等,越方对贸易的需求强度大于中方,竭力去获取中方产品的贸易信息。越方认为一旦使用中文作为网络贸易语言将减少中方信息的成本,提高中方信息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交易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获利水平。u1-u2>V1v2,即u2-v2<c1-v1。同时,c2>c1,中方获知越方采用中文接收信息后必然使用中文信息。故越方抢先将使用中文接收信息,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中方,具体的博弈树如图3所示。
中方获知越方采取越语接收(搜索)信息后必然采取越语,最后双方必将达到(中,中)的均衡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交易并非是一次性的,网络贸易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是多次进行的,这是重复博弈。在博弈过程中,参与方不仅要考虑本次博弈的得益,还要考虑以后博弈的得益。另外,由于学习曲线的存在,使用对方本土语言(接收)信息的成木会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博弈次数的增加,市场信号传递的效率不断提高。因此,中越双方在网络贸易过程中预计博弈的重复次数越大,参与方向对方发出将使用对方本土语言的可能性越大,双方更容易达到上述的(越,越)和(中,中)的各自均衡状态。
如果越方为信息的方,中方为信息的接收方,亦可得到类似的效果。
三、考虑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跨文化因素后的博弈论分析
在国际电子商务中,企业不仅要考虑网络贸易信息的语言文字,还要考虑网络贸易信息中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跨文化因素。加入这些因素后的博弈分析并不会改变以上各图的收益矩阵,只是进一步提高了采取非本土文化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成本,即c2、c3、V1、V2增大。
在中越贸易前期,中方对英美文化的研究已较为完善,而对越方市场的文化因素了解程度不深,c2<c3。另外,中越双方的贸易额不大,无论中方还是越方都倾向于采取英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接收(),并且认为对方也会采取同样的策略,故双方达到(英,英)均衡状态。
随着中越贸易的不断发展,中方对越南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小语种教育蓬勃发展,精通越语人才数量急剧增加;再加上越南多年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与中方的文化差异本来并不大,c3和c2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出现c3-C2<0,则Q3-Q2>c3-c2,并且差额不断增大,中方倾向于按越南的文化传统与越语的形式网络贸易信息,再加上随着中越贸易额的不断攀升,对于某些中方供大于求而越方需求旺盛的产品,中方进入越方市场的动力不断增加,Q3-Q2与c3-c2差额进一步增大,最后,中方选择越方文化进行信息并将此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越方,双方达成(越,越)均衡状态。
同样,随着越方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精通汉语文化人才数量的增加,对于越方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越方将越来越多地采用中方文化来接收信息,并将此信息传递给中方,双方达成(中,中)均衡状态。
四、结论
企业进行跨国网络贸易时,选择适当的文化因素发送和接收网络贸易信息,将有效地提高国际营销的效率和效益。通过以上的博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网络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对目标市场的不熟悉和双方贸易量较小的原因,参与方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英文)及文化习惯(英美文化)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和接收。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对目标市场文化研究的深入,针对不同产品在双方市场的需求偏好和需求强度,采用本土文化或目标市场文化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二)在网络贸易中,随着交易双方信息交流速度和效率的提高,使用对方市场文化来(接收)信息的可能性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增加双方的贸易机会。参与者要想扩大对方的市场份额,发出将采用对方语言文化的贸易信息的信号,这种信号必须能迅速被对方接收才能获得预想中的效果。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在贸易信息的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对双方市场的产品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使用不同文化信息获得的收益,趋向于博弈中的完全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网络贸易信息跨文化策略选择的准确性。
一、研究过程
(一) 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 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Community 的中文译法通常有“社会”、“共同体”、“社区”、“社群”等,最常见的是“共同体”和“社区”的译法,同时与 community 有关的复合词汇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本研究关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本研究在检索时,使用以下控制条件“期刊年限 (2001~2011) + 来源类别 (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 (学习共同体) 或者包含 (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期刊文献 725 篇 (检索时间为2011 年 10 月 15 日)。同时使用控制条件“期刊年限 (2001- 2011),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 (学习共同体) 或者包含 (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博士论文 66 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硕士论文 628篇。最后,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信息依次进行文献信息采集。在文献数据信息处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 Bi-comb v1.0[3][4],以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 CiteSpace 3.0.R2[5][6]两款数据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CiteSp ace 软件可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实现历时性的动态化[7],该软件内嵌了国内学者刘盛博编制的 CNKI(RefWork) 格式转换程序,具备将CNKI 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 CNKI数据采集选项和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CiteS-p ace 仅可有效处理 CNKI 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分析。因此,笔者同时选用 Bicomb 软件、UCINET软件,甚至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补充处理与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笔者按年度对 2001 至 2011 年间的国内期刊论文和国内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 (2011 年截止到笔者检索日期 10 月 15 日),国内各年份的论文刊发与学位论文数量情况如图 1 所示。由图分析可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 年仅能检索到 10 月份),特别是近三年来,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 100 篇以上,硕士论文也从2007 年开始保持在 85 篇以上,这可能与国内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等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力度加大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国内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如果单从博士论文数量上看,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趋于上升趋势,有更多的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
(二) 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用 Bicomb 软件对 2001~2011 年间关于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载文量大于等于 10 篇的期刊有 21家,结果见表 1 和图 2。其中载文数量在前 10 位的期刊的载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献的 41.89%。仅就载文期刊关注领域来看,学习共同体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为有效反映研究论文的机构来源,本研究使用Bicomb 软件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研究单位或授予学位单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 2 所示。无论从期刊论文数量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均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镇。如仅从期刊载文量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对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较突出贡献。但若仅从硕士论文上讲,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为此,我们对各单位不同类型的发文量进行对比(图3),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有些单位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较多却少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但有些单位核心期刊发文量较低却有特别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前者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释,即该校有相关研究,且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没有引领研究生跟进该领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即研究还没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表现为没有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较少),却指导了非常多的硕士论文研究。
(三) 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使用 CiteSpace 3.0.R2,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 1 年,阀值为 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利用国内期刊文献绘制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得到节点 366 个,连线 294 个,结果见图 4 和表 3。而对国内硕博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节点 321 个,连线 315个,结果见图 5 和表 4。根据陈超美的介绍[8],分析由 CiteSpaceII 生成的期刊热点知识图谱 (图 4) 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热点可以确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等。而根据硕博论文热点知识图谱 (图 5)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确定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领域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知识建构等。由表 3 可知,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学习共同体最高,因此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看,学习共同体的中心度同样最大,因此其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若从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统计角度分析 (见表 4),对策的研究频次最高,专业发展排其次。但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的中心度相比前两者更高,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期刊论文来看,关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最广泛,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从硕博论文分析,学习共同体隐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主题凸显出来。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频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都显示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较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学习共同体,人们不仅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和形成机制,更关注它的具体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强调教师知识提升的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范式,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式认识观适应了人们对学习观的转变,特别是它强调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依存性、多元主体互动性等适应了当今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正好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实践 - 反思取向(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实践,并实现专业发展)[9]、生态取向 (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到教师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师群体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10]。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实践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主题(学习共同体)并含 (教师专业发展)”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1~2011 年间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 (见图 6)。2003 年,顾小清在 《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一文中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教师在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这一领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而以“主题 (网络学习共同体) 或含 (网络学习社区) 或含 (网络学习型社区)”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 (图 7),国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关注的,这一转变与 Web2.0 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恰好契合。Web2.0 的六度分割理论、利用集体智慧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似,同时,Web2.0 及其相关技术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网络共同体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该研究范畴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见图 8 和图 9。从图 8 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5 年之前。2005~2010 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不大。而从图 9来看,形式也基本一样,知识热点和出现时间稍有区别,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时间和关注程度稍有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5 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总体看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渐成熟化,呈现静态稳定趋势。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 ace 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 (b urs tterm),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期刊论文得到突变专业术语 366 个,硕博学位论文得到 321 个,分别对视图布局进行精简合并,形成结果见图 10 和图 11。综合分析这两个图,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主要有: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共同体、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对策、Web2.0、学习环境、知识建构、网络课程、建构主义、教师培训等。对这些词语进入深入分析,可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三类。
(1) 理论深化类
以“题名 (学习共同体) 或含 (学习型社区)”为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再检索,将数据导入Bicomb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人工鉴别发现,随着学习共同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对原有概念和理论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人们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阐释和区别上,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丰富、充实。这种深化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从生态哲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研究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表现在从社会建构观、分布认知理论、知识论、学习的实践论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外延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不同实践形式的理论深化,包括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 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
该方向致力于将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及其方式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发挥其优势,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领域愈久弥新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学校、课堂与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然而这些主阵地却历来备受诟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11]”的现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归结为教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人类发展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与学校、课堂和课程等相关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等) 等非正式场合教育,可见,与社区、实践、网络虚拟世界等领域联系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也将成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3) 构建策略类
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网络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与网络相关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必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又一趋势。Web2.0 作为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选择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迎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织网时代。如何利用Web 2.0 及其相关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虚拟学习共同体必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增长点。
(四)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
1.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将采集数据导入 Bicomb 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后,选取频次≥2 的 86 名研究学者 (频次累计百分比为 9.5861%) 数据,生成 Excel类型共现矩阵文件。将 Excel 文件输入 UCINET 软件,输出 ##h 类型的数据集。然后,导入 UCINET集成软件[12]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生成结果见图 12。从图 12 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学者合作较松散。为进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 (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我们就认为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 概念 (见表 5)。在权衡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研究情况进行人工文献阅读与排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 3 个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钟启泉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主要关注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以及知识社会与文化催生等;王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者,从网络交互、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时长江则更多地关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间中心度上看,佐藤学、时长江、郝志峰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程度较高,是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对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选取频次≥2 的研究机构共 26 个,频次累计百分比达 22.3529%,采用与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的相同程序。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见表 6 和图 13。可知,机构间的合作也比较松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在整个网络中的度数中心性最高。而从中间中心度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同样是合作网络中的代表机构。总之,国内学习共同体合作研究相对较为松散,研究者之间相对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仅从文献研究者所属单位上推理,研究者间应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可能。这也许要归因于国内论文署名习惯,许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进行的,但因为各种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个名字。
1研究数据、研究方法
1.1研究数据创新和创意的产出形式主要为专利与科研论文,专利是创新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其统计与分析结果能够充分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的高低程度,是区域科技资产中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刘玉敏、张群,2010)。在学术界,专利的申请或授权数量作为衡量创新产出水平的指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Jaffe,1989;Griliches,1990)。专利系统地将某项发明和与其相关的前后向技术相联系,这使得专利文献中包含了应用技术领域内几乎所有的技术成果,成为反映城市创新和创意活动的最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因而,对于专利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一个城市创新活动的成果和能力的高低。基于专利质量、数据可得和避免专利选用的地域性等原则,本文研究基础数据选用了通过国际知识产权组织(WIPO)PCT体系建立的专利数据库,并以此建立了2000—2015年3个阶段长三角各城市间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矩阵。1.2研究方法1.2.1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的指标主要包含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分析。其中,网络密度描述网络中各成员结点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中心性是度量网络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3个度量指标;凝聚子群分析用于揭示城市群体内部组成结构状态,从整体性网络的维度考察城市群网络的发展状况。1.2.2空间特征分析通过GIS分析,将合作关系在空间上投影,对长三角的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进行整体观察。1.3研究范围长三角作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最快的地区,每个城市都聚集着大量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聚集地。为更广泛的了解长三角城市群不同类型的创新关系,文中的长三角包含三省一市(苏、浙、皖、沪)的全部42个城市。
2社会网络分析
2.1基本特征2000-2005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合作数目为35次,14个城市发生专利合作。其中上海为主要节点,与11个城市发生专利合作,南京与上海、镇江、宁波、合肥产生专利合作,杭州与上海、镇江、宁波、阜阳有专利合作,合肥和黄山产生1次专利合作。2005-2010年,城市间的专利合作数目为280次,29城市产生专利合作。其中,上海处于核心位置,合作的城市数量和专利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其次是南京、苏州、杭州和无锡。12个城市没有发生专利合作,安徽占11个。2010-2015年,城市间的专利合作数为624次,32城市产生专利合作。其中,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中心性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引领整个长三角的创新网络:其次是苏州、杭州、无锡、滁州、连云港、合肥和宁波等。9个城市没有专利合作,其中安徽占8个,安徽的大部分城市显然仍孤立于创新合作的网络之外(表1、2)。通过可视化分析,生成城市间专利合作的网络关系图。可以发现,第二、三阶段较之第一阶段,长三角创新合作的网络体系特征变化显著,网络间节点的联系更为丰富(图1、2、3)。同时,观察2000-2015年的社会网络关系图,可以发现,上海居于长三角专利合作网络的中心,依次是南京、杭州,上海和南京的创新联系最为紧密(图4)。2.2网络密度网络密度是网络内部组织关系密集性的体现,其值接近于1,说明网络的密度越高,节点关系越紧密。第一阶段,长三角城市间创新合作的整体网络密度很低,仅为0.0407,之后得到快速增长,第二阶段创新合作的整体网络密度达到了0.3118;第三阶段达到了0.7456,接近1,长三角的创新合作更加紧密(表3)。2.3网络中心性2.3.1点度中心性点度中心性反映某节点具有直接联系或相邻联接的数量和连接强度,点度中心度越高,则说明该城市节点处于网络较中心的位置。第一阶段,城市中心性的度值较低,仅上海、南京的中心性超过10;第二、三阶段城市中心性的度值迅速上升,中心性较高的城市开始涌现。其中,第二阶段中心性超过10的有10座城市,第三阶段中心性超过10的有21座城市。综合分析可发现,上海、南京的中心性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表明创新能力最强,创新联系广泛;第二层级城市主要为杭州、苏州、无锡、合肥、连云港、宁波、泰州等城市,创新能力较强,创新联系较广泛(表4)。3个阶段始终居于前十的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合肥、宁波等城市,同时在第二、三阶段也出现了如台州、滁州、连云港等城市,中心性急剧提高,进入前十。2.3.2中间中心性中间中心性的度值决定了网络中城市对其他成员的控制能力。网络中的具有控制能力的城市数量逐步增加,第一阶段6个,第二阶段10个,第三阶段16个。同时,第二、三阶段城市的中心性显著提高,也表明网络中城市的控制力显著增强。其中,区域中创新控制力最强的城市始终是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其次是苏州、南通等,其中上海和南京一直占据前两位;在第二、三阶段,合肥的控制力超越了杭州;其他城市的中心性度值较低,控制力较弱,在三个阶段中的排名变化较大(表5)。2.3.3接近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用来衡量不受他人控制的程度。长三角42个城市的接近中心性在3个阶段中逐渐增高,总体表明城市的创新发展自主性在不断增强。但接近中心性的度值普遍不高,且差距不大,反映单个城市相对独立的创新发展尚未显现,城市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区域的协同创新合作,城市间相互依赖关系较为紧密。同时发现,上海、南京和杭州的创新自主性相对较好,且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最优(表6)。2.4派系和群体关系网络凝聚子群(派系)就是指成员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所构成的一个成员的子集合,用于揭示城市群体内部组成结构状态。借助UCINET中的派系分析(cliques)发现,第一阶段,上海和南京度值为2,镇江度值1.5,杭州和宁波度值1,自成一个小团体,其余城市度值为零(图5)。第二阶段出现3个小团体。其中,小团体1包含上海、南京和苏州、杭州和无锡、泰州,度值高于2;并与金华、阜阳、宁波、镇江、绍兴、台州、常州、南通、连云港、盐城、合肥、黄山、温州、丽水、徐州、扬州组成大的群落,其中还出现了合肥和黄山、温州和丽水两个小团体(图6)。第三阶段也出现3个小团体,但是团体的关系数和等级度值更加丰富。小团体1由上海和南京、杭州、台州、盐城、温州、金华、阜阳、盐城、镇江、泰州、常州、丽水、湖州、绍兴组成,其中上海、南京和杭州、台州、盐城、温州等关系最为紧密;扬州和合肥、宁波黄山、铜陵组成团体2;苏州和无锡、徐州、南通、淮安组成团体3;3个小团体包括连云港、滁州等城市,组成大的群落(图7)。
3空间组织特征分析
[论文摘要]旅行社产品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对旅行社的经营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了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涵义以及旅行社必须重视个性化产品的原因,并对如何有效运作和推广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中国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个性变成一种时尚,“个性化”的概念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趋向于追求那些既能够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又能符合自己品味和价值追求的个性化消费品。对旅行社来说,能否为旅游者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将成为旅行社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涵义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涵义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定义
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旅行社针对旅游者的个性需求而设计的产品, 因此我们也把个性化产品称为定制化产品。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对目前旅游市场的细分极限化,即把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旅游者视为一个细分市场,在本文中,我们所说的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指旅行社根据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和超细分,明确各个细分市场的特点,根据自身企业已有的资源,设计,推广和提供的旅游产品,或者是与游客共同设计的产品。
(二)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目标市场
目标个性化旅游市场局限于一些城市中的高收入者。中青旅商务部经理根据其 “自由行”产品销售状况,把客户定位在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白领。这是由于个性化产品失去了标准化产品的规模效益,价格高是其明显的特征。一般来说,旅游产品行程天数标准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个性化产品要比标准化产品价格高出50%左右。单身旅游者等散客、以家庭、公司或者俱乐部等为单位的小型团队是个性化旅游市场的主要消费市场。
(三)个性化产品对旅行社的要求
目前对推出个性化产品的旅行社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首先,旅行社要面临个性化产品所带来的高问题。其次,这种服务超越了以往旅行社坐等顾客上门报名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为其进行个别的服务,工作量大、花费精力多不说,还要求工作人员对产品的了解和服务意识都要更胜一筹。相对于所花费的来说,利润并不高。
二、旅行社发展个性化产品的原因
(一)个性化产品符合个性化消费的旅游趋势
个性化消费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各行业的趋势。旅游者的需求从“我要参加旅游”,向“我要参与体验满足个性需要的旅游经历”转变。他们从被动的服从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求享受到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而且要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制作和信息服务中,获得“我喜欢的”或“单独为我定制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使自身的个性化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这种个性需求反应了现代旅游者对传统的模式化旅游方式的厌倦和反叛,也体现了随着消费水平提高旅游需求趋向高级化的发展趋势。
(二)个性化产品有助于提高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个性化旅游产品的推出有助于旅行社从恶性价格竞争中摆脱出来,并向增加以产品设计,服务质量,和品牌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方向努力。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相互融合创造出来的个性化产品没有价格参照性,因此旅行社间的主要竞争手段由价格转移到产品设计,服务质量,旅行社品牌形象等方面。
其次,以顾客差别化为基础的个性化产品有助于旅行社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旅行社单凭创造热线产品品牌来吸引游客的做法已显得过于被动和消极,而主动提供充满创造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和服务,会对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对于旅行社有效运营个性化产品的建议
(一)在产品设计阶段,让游客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
与传统的标准化产品相比较,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最显着的特点是,由旅游者亲自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企业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菜单式服务,使游客可以将各种旅游产品模块任意拆拼、组合。甚至旅行社也可以允许游客完全抛弃现有模块,提出纯个人的、全新的设计意愿和要求(包括价格要求)。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爱好等,选择定制不同的工具、逗留时间、入住酒店的位置、星级、游览景点及项目等,使得到最大的选择度和自由度。 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化产品的设计是旅游产品消费者(游客)和旅游产品供应者(旅行社)共同推进完成的活动。
(二)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差异,提供自由组合产品与精细化服务
如上所诉,旅游者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也是旅行社推出的个性化产品之一。旅游企业必须认真分析这些散客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采取积极的策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个性化“零件”产品让游客自行选择。这些“零件”产品要尽可能地涉及到旅游各要素吃、穿、住、行、游、娱、购,还要非常的精细化,大到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等的选择,小到导游的性别、年龄,都要使游客在自由组合中充分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旅行社改变原来的产品开发模式,从全包价、标准化的旅游产品逐步转向开发半包价产品、小包价产品甚至零包价产品,并为不同人群推出更具有个性化的单项服务,来满足不同需求。
(三)为旅行社个性化产品设计合适的网络化分销渠道
随着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旅行社产品的销售渠道日益增多,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渠道,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新兴的渠道。这些个性化产品的新兴销售渠道的选择要注意增大与旅游者的接触率。网络化分销渠道的建立是未来旅行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面对外来的国际旅行社的竞争时取得胜利的优势因素。因此尽可能快而广地建立销售网络是目前旅行社推广个性化产品的工作重点之一。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个性化产品的营销和运作
互联网是帮助旅行社满足游客的个性化要求,更大范围的推广个性化产品的最好工具之一。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平台,通过旅游经营者和游客的参与,网上成团和拼团得以实现,使得零散化的个性化旅游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平台,旅行社可以放心地在网上推广个性化产品并寻找客源。
另一方面,网络旅游营销能够很好地能解决旅游者服务要求的个性化、时令化等问题。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旅行社的个性化产品,不受地域限制。旅行社也可以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旅游企业可以采取:B2B模式(网站对交通、住宿、景点等企业),B2C模式(旅游企业对游客),还可建立C2B(游客个性化定制,企业竞标接盘)、C2C(游客发起招募爱好者自行组团)等模式来开展旅游市场。
论文关键词:统计工作信息化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大大地促进了政府管理模式和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使这些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和跨越式发展。
1统计政务电子化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这些统计政务项目的性质,应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事项纳入电子政务的范围。在实现形式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报批。统计调查单位登记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将是统计政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电子政务就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政府办公平台,使用户只要持有一台电脑,即可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这种减少环节、提高实效、方便用户的政府对社会办公系统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变革。
企业办理一项政府审批事项曾经历了多点多次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到多次一点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企业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对政府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经营纳税。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的五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确定一个部门,赋予其网络办公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形成政府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例如:统一的企业(单位)编码(即企业(单位)身份号)、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例如北京西城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新办企业审批项目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领取工商注册登记表办理前置审批开据房产证、入资、验资企业审批、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刻章审批开设银行账户办理机构代码登记办理国税登记办理地税登记办理统计登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户外广告审批办理旅店业审定价办理商委粮食审批办理科技企业认证当地工商所备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上部分政府审批登记项目可以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作用。)科学的运行流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同信息只取一次,避免重复和差错。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政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依法行政上。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得以实现。2统计工作流程信息化
统计工作流程的信息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国家、省(直辖市)和地(市)级政府统计局之间、限额以上统计调查企业(单位)与各级政府统计局之间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政府统计局对企业、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与下一级政府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单位)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统计信息的8个系统15个数据库: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系统(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二是统计调查单位管理系统(统计法人单位数据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库)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调查单位地理分布数据库、人口地理分布数据库);四是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系统(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基础统计指标及指标解释数据库、派生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数据库、统计标准数据库、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库)、五是专项统计调查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调查数据库);六是统计质量评估系统(统计指标数据逻辑关系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库);七是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模型应用软件);八是统计新闻系统。
统计数据管理由无制无序转变为有制有序。改变过去统计数据管理纸介质、磁介质并存方式,改变在资料管理和使用上缺乏规章制度,强调部门利益,甚至造成历史数据断挡、遗失及个别泄露商业秘密的状况,建立并执行基层及统计数据统一归档,分级分类使用制度。既要实现制度允许权限内的资源共享,又要依法保守商业秘密。资料归挡形式推行光盘形式,实现资料管理的安全化、制度化。
关键词:产业集群 企业 市场 中间组织形态
一、产业集群理论:网络组织论与制度分析论
产业集群作为经济要素在空间结构上形成的一种组织形态,其理论研究最早始于马歇尔,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集中于某些地方的工业称为地方性工业,并将其作为工业组织的原始形态。到20世纪70年代末,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受到普遍关注。尽管相关理论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梳理归纳后不难发现,对产业集群生产特性与交易特性的分析是其研究路径的逻辑起点。一种研究方向基于产业集群作为建立在生产特性基础上的企业生态群,以特定产业为中心,把各种业态、业种、不同层次的企业以及为之服务的机构相互连接,构成一种网络组合,研究产业集群的衍生、发展以及生产上的经济性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其研究范式不过是传统厂商理论的变种。另一种研究方向遵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借助交易费用这一分析工具,将产业集群看作以企业为单位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一系列长期契约的联合,在充满不确定性和高交易费用的世界里,集群的存在能大大降低交易风险,节省交易成本。这种研究范式笔者称之为扩展了的现代企业理论,不过是用企业的交易费用论对产业集群进行制度分析和组织属性研究。这些研究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割裂了产业集群的生产性和交易性的联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生产和交易是经济系统的两大基本过程,企业具有生产和交易两大功能,产业集群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元企业的联合必然具有生产和交易的二元属性。因此,对其研究必须将二元属性结合起来,撇开任何一方,去孤立地研究另一方,都有失偏颇。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一片模糊的中间地带,在这一中间地带存在各种组织形态,而产业集群即为其中的一种。产业集群在弥补市场分工的不完备性和契约的不完善性的同时,又具有企业科层内部金字塔控制结构在组织和管理生产方面的优势,能将市场不可能专业化和单个企业无力一体化的经济活动纳入由众多企业构成的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网络中。
二、产业集群:一种网络化的生产结构
(一)产业集群的生产特性与企业的基本功能
企业具有生产和交易两大功能,而生产是其基本功能。产业集群内的生产性企业基于供应链与价值链形成网络化的生产结构,集群内不同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企业部门间的水平或垂直协作关系在生产功能上是完全一致的,在生产流程上对产业关联和生产工序衔接的要求也有着相似之处。在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围绕某一龙头企业或某一产品系列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前后关联的一体化链条,在水平方向上衍伸出一些辅行业或同类竞争性行业,形成横向一体化链条。如图所示,E为某一核心产业,A.B为上下游相关产业,A与E构成前向联系,E与B形成后向联系,C与D为E衍伸出来的辅助或配套产业。
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间的联系可看作企业内次级行动单位一定自的极端化表现,E与B起初可能同属于一个大企业,后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E独立为下包企业。
(二)集群剩余与生产效率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形成一个网络组织,通过相互合作,比单干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大大提高集群的生产效率,产生一种额外的收益―――集群剩余。借助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笔者构造了下述简单模型。假定经济系统中只有I和J两个企业,各自独立生产的产出分为合作所带来的剩余.笔者认为,与单个企业单独生产相比,集群生产更符合专业化生产的比较利益分工原则,从而优于分散生产然后加总的结果。
(三)生产异质性与集群内企业创新
在产业集群形成的生产性结构网络中,不同企业占据不同的供应链与价值链环节,从而具备不同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异质性的企业在专业化协作与自给自足之间,显然选择前者。专业化分工不仅弥补了单个企业规模与生产能力上的不足,而且由于众多企业在整个集群的分工体系中将自己限于产业价值链的某一特定环节,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并能够使之在技术和工艺方面谋求自己的特色,从而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持。
(四)外部经济、报酬递增与产业成长
根据新增长理论,单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往往能产生一种外部经济,从而使相关企业获益。在产业集群内,知识、技术和管理理念通常被视为公共产品,因此,某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如开发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工艺,在产生示范效应的同时,由于知识生产的外溢性,新技术更易为其他企业仿效、消化和吸收,从而大大降低了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本,进而产生一种报酬递增效应,推动了集群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出于生产上经济性的考虑,日益壮大的单个企业,往往会分化为更多的子企业,从而增加了分工节点,延长了分工链条,拓展了协作网络,进而使分工进一步深化。随着分工网络的延展,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三、产业集群的交易特性: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一)产业集群具有市场组织的交易特性
依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机制,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而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即用一项交易代替一系列交易,从而大大降低交易费用。这是科斯在那篇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新制度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的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位于一个连续制度谱系的两端,在它们之间存在一系列连续的、无数个市场与企业相混合的制度形式,将其称之为“准市场组织”。笔者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态,具有明显的市场交易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与企业内金字塔似的等级关系不同,集群内企业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没有支配或依附关系的平等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的协作与竞争都受价格机制的制约,交易费用弥散于整个分工网络中。
2.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经济行为主体的交易。集群内部企业既是作为集群网络的一员,又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无论是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的需要,还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都不可避免地与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一系列与集群外经济行为主体的市场交易之中。
(二)产业集群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
产业集群具有市场交易特性,但降低了纯粹市场组织内生的交易成本,即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实现了较高的交易市场化程度,因而是一种节省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在产业集群内,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同时并存,共生互补。
1.正式规则:集群强力部门的制度安排
作为一种网络协作型的组织形态,与科层企业相比,集群内缺乏一个权威对其分工与协作进行有效管制,但集群区域的强力部门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适合集群发展的政策,以规范集群成员的自利行为、避免机会主义倾向。例如,地方政府可通过颁布明确的法律条文加强对进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的限制,提高其进入门槛,增加潜在进入者违约的成本。又如,政府部门通过推行集群内成员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信息批露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企业在贷款时的逆向选择倾向,从而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2.信任:产业集群衍生出的一种非正式规则
(1)由经典博弈模型“囚徒困境”说起。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经典博弈模型“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说两个被指控共同犯罪并被分别监禁的嫌疑人在接受审讯时被告知:如果一方继续否认而另一方坦白,那么否认的一方将被处以重刑,坦白的一方将得到从轻处理;如果双方都坚决否认,那么二人都能从轻处理;如果双方都坦白,则都被处以重罚。二人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双方都选择背叛对方,即承认犯罪,尽管合作可以得到从宽对待。“囚徒困境”说明了在一次性博弈中,人们因缺乏交流和形成良好预期,从而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即信任缺失所带来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由于长期重复交易,形成一种隐性关系契约,可大大减少因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交易风险。
(2)信任:产业集群衍生出的一种非正式规则。“重复博弈理论揭示:预期会长期持续的重复交易,是保护交易伙伴免遭跌入囚徒困境陷阱的力量……多方相互连接的交易能进一步加强由长期连续交易产生的相互信任……。通过长期和重复交易产生的相互信任关系,不仅在抑制契约各方败德行为方面是有效的,而且能在更大的社区内促进合作关系。”③地域上的趋近性,使集群内成员形成一种本地化的网络结构,集群成员依赖于本地的专业化市场、分工协作链条和熟悉的客户群体,对集群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根植性。这种根植性减少了企业的投机倾向,因为单个企业如果过于看重当前利益而采取毁约等机会主义行为将会为之付出高昂的成本,如损害自身的声誉或被驱逐出集群。在高度专业化的分工链中,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协作使得任何一个企业的投资都呈现出强资产专用性的特征,这种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集群内企业的败德行为,并且这种长期的相互依赖与协作使得集群成员对合作产生一种良好的预期,并在特定的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下衍生出信任这一特殊的隐性契约并为集群成员所共同接受。这种集群成员共同维系的信任机制不仅能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内生交易成本,而且也促进了集群网络的扩展。
[参考文献]
[1]李世杰,李凯.产业集群的组织分析逻辑与治理机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36-39.
[2][美]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