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0: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

第1篇

1.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大学生没有目标、盲目就业成了社会关注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加了解和认清自己,对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近几年,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注,各个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了一定的重视,很多高校针对大一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就业指导学科逐步实现了全程化、专业化。

1.2教学团队基本形成,但缺乏专职教师

2007年底,教育部提倡所有高校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截止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作为大学的必修课。随着北森教育的普及,就业指导教学团队开始专业化,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各个高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专业团队,但由于学科建设时间短,专职教师比较缺乏。

1.3教学形式单调,课程形式单一

因为职业生涯规划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教学形式以大班为主,形式相对单调,教学特色也不是太明显。因为大班教学,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位学生,在课程设计上,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是两周上一次课,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遗忘较多。

1.4针对性的个体辅导较少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专业教师较少,面对众多的学生,个体辅导非常少,这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个体辅导非常重要,每个学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办法非常好,但因各高校专业教师太少,这项工作基本很少开展。

2.大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2.1职业技能差

目前,我国高校整体教育相对落后,大多还是应试教育,对于知识的掌握靠的是死记硬背,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兴职业不断涌现。社会中实际工作岗位和大学生教育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相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掌握较浅、不能灵活运用等现象。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技能水平和企业的要求脱节、动手能力差、眼高手底等现象。

2.2工作经验不足

目前,大学的很多实习是“走过场”,大学生没有得到相关职业岗位的切身锻炼,当今人才招聘发现,大部分企业喜欢要有工作经验的,可以降低很多成本,工作经验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2.3择业观念错误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主要是自主择业,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分配制度下,高校毕业生以服从为主,就业率达到100%,大家也没有太多异议。而在自主择业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择业观念受到了尊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双向选择,大学生根据个人发展、职业选择、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择业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味追求大城市、非大单位大企业不去、公务员热、对预期的收入过高、对工作环境要求过高、不愿意做基层工作等。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更多地注入了功利色彩、以自己的个人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受到束缚,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4职业道德水平较低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个人如果想在职场立足,职业素养非常重要,而对于我国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频繁跳槽、缺乏敬业精神、夸大在校成绩、编制工作经验、伪造各种证书等缺乏诚信的问题等,成为用人单位非常头疼的问题。在职场中,不能遵循职业规范、诚信缺失、缺乏敬业精神,是一个人个人品质的展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具备了职业素养才具备了职业选择的权利,是未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发现从自我认知、环境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反馈、后续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出现。

3.1自我认知不足

高校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在光环下,大学生往往迷失方向,在对自我的认知上,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缺乏对自己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优势、劣势、情商、智商等方面的准确评价。

3.2缺乏对社会的了解

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缺乏社会经验,同时对于自己的规划非常乐观,对于社会的职业结构不了解,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进入社会非常被动。

3.3职业规划期望过高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急功近利,对于发展的职业目标期望过高,经常做一些“白日梦”,这就导致很少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而是“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怪现象。在择业过程中,碰到困难就退缩,在行动中不愿意从小事做起,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急功近利的现象非常严重。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4.1发挥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要转换“学校找到工作、学校完成任务”的陈旧观念,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坚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服务意识,使大学生的学业、职业素养、生涯规划、就业等方面协调统一,互相促进,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素质和能力为主要目的,帮助大学生去寻找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希望,而这个希望实现的主题是教师,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越来越重要。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还非常薄弱,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的专业素质非常重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校要给予充分重视,让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更加专业。目前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在对学生的教授过程中要发挥其积极性,具有忘我的奉献精神,关心学生的就业,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充满热情和激情,让学生真正得到收获。

4.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在表现是职业素养,在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主要包括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等。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和对外界及内部环境的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天之骄子,而是社会中普通的一员。在对工作的选择上,要立足自身,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低姿态进入社会。每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有自身的道德标准,遵守职业规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敬业奉献、诚实守信、职业礼仪、健全的心理素质等。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要加强培养,让职业素质得到长期的提高和发展。

衡量高等教育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在于学生的就业,高等教育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重要程序。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灵活,传统的就业教育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加强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有用。在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不断转变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让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在大一时重点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分析,大二时重点是择业观、价值观的培养,大三时重点是大学生求职技巧、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的培养,大四时主要是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培养。高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关心学校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成才,让学生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使课程形式多元化。

4.4加强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社会要给予充分重视和指导,优化职业指导人员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认证制度,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进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目前,我国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很多,而实践环节非常薄弱,需要加强,鼓励学生自觉地加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5结语

第2篇

1.1以课堂为主战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内容与普通的知识传授不同,其实践性更强。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课多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于此同时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低年级学生刚实现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面临大学中的新环境新现象会有所不适,再加之大学的教育模式不同于高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接受必然会有所影响[2]。另外,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在大学前多是按照父母的安排而生活,为了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考上父母给设定的大学而努力,很少会自己去规划。如果在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不提供实践机会的话,学生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1.2欠缺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大学生的专业与之后的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细的来说,大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完成不同的任务,在专业课上去的不同的成绩,才能最终达到自己职业方面的目标。但是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是全校统一辅导进行,并没有针对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如此一来便很难使专业不同的学生产生有效的共鸣,加之辅导老师多不是专业课程的老师,很难对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

1.3规划的辅导过程欠缺延续性当前,多数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安排在大一,让新生一踏入大学校园,便有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意识,在此层面上,这样的措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如它可以令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大学并不是可以松懈的阶段,这反而是需要努力的新的开始。但是如若将课程仅仅设立在大学初是很难有成效的,大学生活总共四年,在这四年中,学生的认识、心理方面都会产生变化,因而对自己的规划和认识也应有所改变,但是在这一逐渐调整的过程中,如果不提供相应的规划辅导,那么学生的规划执行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往往会有所欠缺。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分阶段执行和分内容执行的必要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个性化的辅导内容,并将其贯彻到大学四年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能力。反观目前高校实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安排在入学初就是安排在毕业前,对学生中间的成长过程弃之不理,很难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目的。

1.4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很少有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长处和爱好,也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社会和职业生涯的信息。从职业生涯辅导专业词汇上来讲,就是欠缺生涯责任感。因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应当增强学生的这种责任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去寻找就业信息,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去了解掌握就业政策,并能自觉有效地适应各种职业环境,与此同时,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降低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度。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题,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指导者,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队伍中最直接最基层的群体,是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二人选。

2.1辅导员对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学生能够更自觉主动地去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就得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入手,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中。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因为他们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来源主要是辅导员。可见,辅导员对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辅导员就应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不遗余力地辅导帮助学生,教会他们正确地做人、做事。在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并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影响甚远也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辅导员应当与学生简历良好和谐的关系,以开放与时俱进的思想,人性化的态度,专业化的能力,多样化的方法,因材施教地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辅导,是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增强学生对自己和未来的关心程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成功有效的规划下逐步走向成功。可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是一个人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职业历程中应有强烈的自主性和满足感快乐感。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指导中应有意加强对学生有关生命紧迫感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目标,领会生命真正的意义,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并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重要内容,要想职业规划教育取得成效,就应将这一内容有力地贯穿到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了解相关职业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相结合,并能有效将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和过程实施的灵活性结合。

2.2辅导员能帮助学生对“内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在从事一种职业时,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和生理状况以及内心体验都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就是所谓的内职业生涯。由于个人个性不同,其所合适的职业也有所不同,因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性化,即不同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不同。职业生涯规划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这也是整个过程中的关键性工作。对自我的认识是多方面的,包括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高低、价值观、个人需求目标、身体健康状况、工作经验资历、受教育程度、心理负担能力、情商智商以及思维方式多方面的内容。

2.3明确规划各项因素,引导社会实践的积极开展通常我们所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涵括了社会环境因素、职业方向及定位因素、职业行动评估等等方面。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因不同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根据社会环境、自身条件的改变,需要不断的调整其规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与评定。作为辅导员,需要不断的发现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做出反应,不断的调整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的最主要目标,是让其提高整体质素,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竞争力。所以,辅导员在帮助高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期间,可以积极的开展课余的活动,建立一个规划的平台,通过场景模拟,职业实习等等方式,实现规划目标。上述内容的进行与开展,不只是为了让高校学生在学生的生活有更积极的空间与成长的方向,同时也让其不断的了解所处的环境变化,对自我有更深刻的了解,建立科学性的未来目标,增加高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与心理应对能力,对整体质素的提升也有较大的帮助。让高校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职业中所运用的岗位技能所结合。另外,辅导员可以运用假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生产要素等等,对职业后所需要面临的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定位,做出正确、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矛盾的突出、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就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依赖心理

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意志薄弱,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真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或就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寄希望通过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

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自认为有门路,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面对竞争,他们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消极、被动地等待。

(二)焦虑心理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十分普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和渠道,面对还不大成熟和完善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在?国家需要、个人志愿、有限的就业岗位、多样的就业环境和个人选择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职业选择中,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渴望,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大学生面对未来焦虑不安。这种表现在一些冷门专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大学生、工科女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他们焦虑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单位,能否胜任工作。他们渴望尽早落实单位,幻想着无需经过周折就能找个称心如意的单位,然而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事与愿违。这种焦虑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常常表现出心理紧张,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毕业环节的完成[1]。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当个人的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不太吻合时,就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难以取舍,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三)自卑与自负

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因为就读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景气、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表现出自我评价过低,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敢竞争,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效果。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在这种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他们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往往把就业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大城市、国有企业,而对于那些市县单位、民营企业则不屑一顾,甚至对用人单位提不合理要求等,这类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从众与攀比

从众是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现象论文格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发展不成熟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缺乏个人主见,遇事随大流,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千方百计挤热门,结果热门单位进不去,适合自己的单位也被别人捷足先登而失去了就业良机。攀比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部分毕业生,见到别的同学被挑中,自己落选,就感到脸上不光彩,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滋生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心态。

(五)盲目心理

求职的盲目心理也比较普遍。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无法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不虑及自身的能力、专业和条件,只追求时髦职业、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以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结果错过择业良机。一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毫无目的性,对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感到迷茫,因此,他们往往会参加各类招聘会。凡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他们就会前去应聘,这样简历投出了很多,可往往大都没有消息。因为盲目,没有目标,见别人忙于找工作,而自己不忙。心里不踏实,存在着浮躁、不安、无名的苦恼;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盲目求高的心理,他们只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赏识接纳自己。由于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最终导致择业受阻[2]。

另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求稳心理也是非常普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还有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大学生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避免毕业生在认知方式上陷入非理性状态,将职业稳定绝对化。还有部分学生期待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这样的工作不是说没人碰到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但是碰到的几率是很低的。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本文从社会教育、学校指导与教育以及毕业生的自我教育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应对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

一方面,正确的舆论引导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地方的就业政策,介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技巧、社会状况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民主、积极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毕业生独立、有针对性地充分就业;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使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的职业,从而失去一些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另外,还有少部分父母专制性强,使得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矛盾、难以决策等心理。因此,家庭成员和亲友除了给予毕业生的引导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让毕业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定的环境氛围和机会。

(二)学校指导与教育

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指导学生求职和将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找准自身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挖掘自己的各种潜能,努力提升和锻炼自己;通过职业目标的引导,能够自觉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这时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渐渐的从躁动和兴奋中冷静下来,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了。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建立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调整、完善自己的目标,并做积极准备,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储备相应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大三加强实践、创业教育。开设一些创业指导课程,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载体,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另外,可以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也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开展就业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训练让大学生提前体验求职过程,了解社会需求,让他们有的放矢地为今后的求职工作做好准备,增加就业成功率。

2.做好就业心理指导与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制,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让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客观的评价,并能加以合理调适。这样,才不会盲目自信和自卑,才能克服一些就业的心理问题论文格式。通过成功求职策略的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是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3.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锻炼。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或教育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为今后的求职积累宝贵经验,同时还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标准。通过搭建专门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地,促进创业成果转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创业经验。

4.就业技巧的指导

就业技巧的内容包括求职目标指导、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有针对性地制作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材料、学会面试的文明礼仪和语言技巧等。掌握就业技巧可以调整学生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熟悉职业状况,以及提高求职成功率。如果你忽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必然会在竞争中吃亏。这方面,大学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事先武装一下自己,也可向有关的专家、老师咨询请教。另外,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它来自对自己实力的自信。

(三)毕业生自我教育

一方面,摆好心态,科学定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学生就业面试时到处碰壁,有的错过了应该抓住的好机会。这时需要毕业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视择业受挫的现实,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同时,应养成客观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的好习惯,学会认识自身优势,了解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到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看重的。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很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一般来说,在学校和社会上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等,而这些综合能力又都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

三、小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科学定位职业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断完善心理素质,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规划好职业之路并为之努力奋斗,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加强学习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端正心态,根据形势,调整就业期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庆国,李祥印,刘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J].青少年研究,2003,3.

[2]杨国欣.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其解决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第4篇

从学历方面看,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截至2014年9月,已就业人数3528人,总体就业率92%。其中,协议就业1851人,占48%;升学495人,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简言之,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确立发展方向,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先有大目标,再完善小目标。其次,在做职业规划时,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旦遇到风险,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保持就业渠道畅通,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工作较为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过去,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下,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在自我认知方面,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在谈到欠缺因素时,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不断克服缺点不足,提高综合能力。

5.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理念多元化。过去,有很多生源地为县域或农村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基层或回家乡。如今,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紧张,大学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才是最好的就业出路。此次调研中,学生的选择多种多样,普遍愿意从点滴做起,用知识和双手去开创未来。

第5篇

1.1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高校无暇顾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据统计我国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700万左右,较2012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总数达到近20万人,较2003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增长了488万人。不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不断下降的就业率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趋势。很多高职院校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盲目的催促学生尽快就业,却没有将学生的合理就业放在首位,更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2高校对于就业率统计的狭隘理解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很重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在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矛盾的同时,政府、社会和学校已经意识到提高就业率是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但是,无论是社会、政府还是高校都仅仅将就业率的统计结果作为衡量就业指导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至于就业指导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将就业工作交给辅导员,由学院书记分管,这样就使本应由全校共同承担的工作,变成了一小部分人的工作。加之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老师,平时工作定位在奖惩助贷和学生的思想稳定等方面,由于疲于琐碎的行政事务,当面对学校的就业要求时只有机械性的应付,而没有真正的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出发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合理的指导学生完成人生规划[2]。由此可见,对就业率的狭隘理解,使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是脱节的。就业率的统计在很多时候仅仅是学生的“被就业率”,从长久来看这种狭隘认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反过来影响政府、社会和高校对于就业指导的深化和推广[3]。

1.3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不重视高校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大纲,但是由于课时量少,没有较为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很多大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没有对就业指导有足够的认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指导仅仅是一门选修课,在实用性上远没有专业课重要。加之很多高校就业工作的单一性和局限性,造成了很多专业课老师根本不知道有这门课的存在,更谈不上通过专业课老师的宣传加深同学们对于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实际上造成了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脱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从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系统的规划,对就业持“走马观花”的态度。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徐小平说:不做人生规划,你离挨饿只有3d。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也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尺。

2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积极措施

2.1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内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1959年提出的认知匹配理论,他认为在现实中存在着与人格类型相对应的职业环境,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其人格类型是匹配的,那么他工作起来就会很轻松、得心应手,反之亦然[4]。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美国50名成功人士接受了一项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是:“对于自己的成功,哪项因素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最后,有97%的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I/Myself”,也就是自我。因此,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也就昭示着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吧”,大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就像真正的匠人为了心中的追求去不断的雕琢一件工艺品一样,最终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开始职业学习到结束职业活动,一生中职业活动的全部经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受社会背景、经济环境、文化氛围、家庭生活、心理素质、生理条件、机遇挑战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造成其对职业生涯的规划需要动态变化,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在综合分析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正确总结、评价自身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为这一目标的实现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提高等行动计划,并对计划的每一步做出合理的时间、顺序、方向等安排。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11万人,2010年更达到630万人。因此,在未来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在深度剖析自我,客观分析从业环境的基础上,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摆脱职业发展中的各种困惑,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蓝图。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

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每个人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历程都不尽相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但是一般而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所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剖析评估自我、分析社会职业环境、定位职业目标、制定策略与落实措施和不断总结调整五个环节。

1、剖析评估自我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剖析评价自我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键的第一步,深刻的剖析自我,正确的评价自己,是获得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自我剖析评估主要包括,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价值观、专业等因素。例如:了解自己的中心兴趣是什么,兴趣类型是愿意与人接触还是愿意与物打交道,喜欢抽象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还是具体的按部就班的工作;自己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属于哪个层次;自己的气质属于胆汁质型、多血质型、粘液质型、抑郁质型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总之,就是要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一个人在自我剖析评价的过程中善于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认识自己。

2、分析社会职业环境

人是属于社会的,具有社会性,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兴衰、科技的创新、企业的竞争等社会职业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作为依赖于社会生存、生活的个体,每个人只有顺应社会潮流,根据社会职业环境的需要扬长避短,尽最大努力发挥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社会职业环境分析的内容主要有: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现状与预测、自身状况与社会职业环境的关系、自己在社会职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自己的期望与社会职业需求的差异等。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这种社会职业氛围中,究竟有多少职业选择空间?这样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具有现实意义,便于操作实现。

3、定位职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规划的核心就是定位职业目标。职业目标按照时间跨度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基于对社会职业环境的理性分析,结合自身条件,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定位。只有树立了目标,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才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走向成功。

4、制定策略与落实措施

为了实现我们的职业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实施策略,行动计划,把我们的目标量化为一步步的行为,通过具体的措施去一点一滴的落实,最终实现职业目标。实施策略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业务素质教育、能力提升培训,潜能开发等方面的措施。实施策略措施要具体可行,容易评估。

5、不断总结调整

在实现既定的职业目标过程中,一方面会有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随着自身职业技能的强化、认知水平的提高等,使得实际的职业行动结果与原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所偏差,为了调和社会、组织的需要与自己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的偏差、矛盾,我们需要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行动措施。从而保证最终实现人生理想。总结调整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践中,通过对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以及对一些大学生就业后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自我认识不足、规划脱离现实、行动策略缺乏针对性,具体表现为:

1、职业生涯规划好高骛远,路径设置不合理

当前不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冷静的头脑和面对现实的勇气,抛开自己的兴趣、理想、专业,盲目期望过高,总想一步到位,认为只有在前沿城市、知名企业、国家机关从事高地位、高收入或热门职业才是真正的理想职业,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贫困、边远地区、中小企业去发展。为了所谓的理想职业不少大学生忙碌着考取各种证书、选修不同的专业,继续着考研考博,还有些大学生为自己准备的多种职业生涯规划,每一种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果都各不相同,之间有缺乏内在的关联,全面撒网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核心职业目标的不清楚,使自己迷失方向。

2、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策略实施缺乏针对性

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不明确,就很难有针对性的去制定策略实施计划,我们经常见到为了积累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做起了兼职工作,例如做家教、搞促销、跑业务等,还有些为了拓展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气质,参加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形体训练等,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性,遍地开花,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不仅使大学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风险性都增大,给人的感觉是虽然极了了很多“资本”,可惜都每一样缺乏竞争力。

3、面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勇气进行挑战

任何一部成功的跨越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职业目标的实现也不例外。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竞争如此激烈残酷的今天,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几次的困难、失败在所难免,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面对挑战缺乏勇气、恒心、毅力,一部分大学生一旦碰壁就心灰意冷,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抱怨社会没有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怀抱,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搭建一个高层次的起点等等。。

三、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自身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学校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新路子。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教育的思想要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在学习过程中将科学的职业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将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人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这对于大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帮助大学生客观正确了解自己

高等学校应该引入行对成熟的职业测评软件,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能力、倾向性,评定学生特有的个性特征和明确的动机需求,并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针对特定个体的职业发展指导行建议。应该说,职业测评对帮助大学生正确客观评价自我、逐步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引导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职业发展定位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可以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定和发展建议,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是基本依据,可以起到参考作用。咨询老师还需要凭借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

4、以社会为导向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能否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对社会的认知度,加强和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只有不断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了解自己在职业人群中的位置,使自己的发展具有针对性、选择的职业适应社会的需求,并根据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才不至于屡屡失败。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影响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狭义地讲是指在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的实施能力。广义地讲是指个人顺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具体地说是个人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确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赋予确定时间期限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兴趣、职业倦怠、职业价值观、职业成熟度、职业自我效能、职业决策等方面,它们主要是对理论方面的探讨或者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还非常少见。而已有研究证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就业力甚至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如Gould研究发现最成功的职业生涯个体报告了更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Orpen研究也发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便呼之欲出。本研究旨在探讨年级、是否学生干部、专业等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影响,期望能够补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资料,并对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提供理论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工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包括5个因子,其中确定目标的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各6个项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制定计划的能力各有5个项目,反馈修正的能力4个项目,共26个项目。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2,效标效度为0.81,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对数据的拟合较好,因此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统计方法

因要探讨不同年级、是否学生干部、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的差异,故运用SPSS11.5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研究结果

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显著(P

而通过方差分析LSD法和S-N-K法的多重比较结果,可以更具体地看到: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大一、大二与大三、大四之间差异显著,大三、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要好于大一、大二的,而其它年级相互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具体能力因子中,在确定目标的能力因子和认识环境的能力因子上,大三、大四学生与大一、大二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大三、大四学生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要好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而其它年级相互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校大学生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各能力因子中,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P

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显著(P

3 分析与讨论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年级差异

Crites曾研究10到12岁的学童,指出职业语言行为与年龄、年级间呈现直线关系,且与年级的相关高于年龄。苏萍研究中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李文仰研究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均认为职业生涯成熟度随年级增加而增加。Achebe以尼日利亚学生为对象探讨其职业生涯发展、Lokan研究加拿大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成熟度,均认为随年级增加而增加。苏钰婷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计划与生涯行动上有显著差异。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不同年级的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无显著差异。Bakar和McCracken研究职业类学生、Hartung研究高一与高二生均指出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生涯发展无显著差异。综观以上研究,年级与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并无一致结果,但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而言,似乎职业生涯发展有随年级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那具体到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趋势呢?

本研究发现,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在总体上差异显著,具体看来,大三、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要好于大一、大二的。具体各能力因子中,确定目标的能力差异十分显著、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大三、大四学生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要好于其他年级的学生。

这或许是因为大一、大二阶段各种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还未开始或刚展开,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高年级大三、大四阶段,伴随各种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和实践活动的锻炼,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大学培养的效果逐步展现出来。而随着毕业的临近,“何去何从”成了大三、特别是大四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将来上研究生还是工作,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的研究生,去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工作,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等现实问题提上了日程,各种问题和选择迫使其要不断地进行职业探索、职业定位和抉择。这个过程中,相应的认识环境的能力和确定目标的能力便不断地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要到四年级才正式开始找工作,但对于广大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为了考研或工作他们也已经开始考虑、探索、谋划、准备了。因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

3.2大学生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的差异

当学生干部,可以有机会参与、组织许多校园的集体活动等,从而能够锻炼各种能力,如领导、组织、协调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如有学者调查发现,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能力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按照这个逻辑推论起来,学生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也应该更高一些。但是我们的研究并不支持这种推论。本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具体各能力因子中,除了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之外,其余能力均没有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所调查的学生干部不仅仅是班长、团支部书记等重要职位,相对来说,范围比较广。这种范围的扩大湮没了一些重要的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方面的差异。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大学中,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不仅限于校内,校外也有很多,学生不担任学生干部并不等于校外锻炼相应能力的实践机会就少,因此才出现以上结果。但学生干部作为连接学校、老师和普通学生的桥梁,有着更多了解学校、了解社会的机会,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其认识环境的能力。

3.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专业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是显著的,理工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要好于文科类大学生。具体各能力因子中,制定计划的能力差异非常显著,理工类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文科类大学生;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文科类大学生得分要高于理工类大学生。

理工科与文科专业的差异性,使得理工科学生普遍讲求思维的严谨性、系统性和计划性;而文科类学生普遍更重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一贯接受系统计划思维训练的理工类大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就明显高于文科类大学生。而在应对环境信息方面,相较于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对社会人文知识更为关注,对环境的认知更显灵活性,掌握环境信息更加广泛,从而对环境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就更强。当然这种差异性是更多源于性格本身还是更多出于不同的专业训练,值得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而在是否学生干部上没有显著差异。

(2)其中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各因子中,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年级差异显著;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专业差异显著;认识环境的能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职业成熟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0,23(5):596.

[2]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3] Gould, S. Characteristics of career planners in upwardly mobile occup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9,(22):539-550.

[4]Orpen C.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on career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1994,15(1):27-38.

[5]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6]Crites, J. O.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in adolescence:Attitude test of th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inventory[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1965,79.

[7]苏萍.台北市中学生职业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论文,1984.

[8]李文仰.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工教所硕士论文,1996.

[9]Achebe, C.. Assessing the vocational maturity of students in the east central state of Nigeria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2,20(2):153-161.

[10]Lokan, J. J., Boss, M. W. Patsula, P J.. A study of vocational maturity during adolescence and locus of control[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2,(20):331-342.

[11]苏钰婷.在学青少年生涯发展之相关因素研究[D].台南: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12]Bakar, A. R. McCracken, J. D.. Youth organization and 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participation as predictors of the career maturity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 [DB/OL].2006-4-3.

[13]Hartung,P,J.Achievingcareermaturity[DB/OL].2006-4-3.

第8篇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关系密切。“职业指导之父”舒伯,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建立、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和发展任务,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与否关系到后一个阶段的发展。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约翰.克朗伯兹强调社会影响因素和学习经验对生涯决策的作用。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通过不断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获得良好的生活。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己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专著和论文。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虽然也有一些专著和论文,但是,毕竟我国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来讲还存在着差距。目前,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网CNKI从1999年到2013年的相关文献,涉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期刊论文有2604篇,但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研究的论文却仅355篇,相关的专著也不多;355篇中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仅59篇。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群体需求多样化和问题复杂化的凸显,随着高职院校职业规划课程开展过程中瓶颈问题的出现,管理者和任课教师越来越发现: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共性。通过梳理归纳他们大概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1.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必要性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闰礼芝(2008)、田必琴(2008)、王晓红(2009)、崔世莹(2011)等人从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和意义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结合的意义: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效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开展量身定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体现个性发展的理念.使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变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提出“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李春霞(2011)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建设的关系,从社会价值实现、社会实践社会及其评价原则方面,论述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长效机制的理性思考,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索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在各高校的开展现状,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并试图在分析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来寻找一些有效的对策。冯晓艳(2008),龚莉红(2010)和张科(2011)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入手,分析了二者在内容、功能的相关性和教学效果上的互补性,提出借力思政教育平台,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力。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手段应多样化,思政教育可以吸收丰富的形式,将学生觉得“居庙堂之上”的理论,讲得“处江湖之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运用角色扮演、团体咨询、个人咨询、游戏互动、团队辩论、写职业生涯策划书、模拟创业大赛、模拟面试等方式来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中的功能应用顾玉香,叶进,岳伟领(2013)从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依据、方法与措施以及如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创建持久的辅导体系,在大学前两年,要充分利用班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认识,尽早形成科学的自我规划;组织强大的指导队伍,将辅导员、思政专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专长,优势互补;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具体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创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队,选拔理论基础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团队,对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帮助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并在实践环节提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竞争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自我发展完善的能力。综上,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文章中,大多是基于思政教育的背景或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功能来探讨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共同发挥思政教育最大功效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具体到选用什么样的教材、课堂如何组织、活动如何设置、评价与反馈等,都有待继续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在客观上也为后来者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二、改革和完善高职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的关系相关研究很多,但从思政教育角度加强对课程体系构建和微观设计的不多,特别是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和管理特征层面进行研究分析的更少。

1.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加大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现状与原因分析。选取样本,通过问卷和座谈会形式,主要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情况、其与思政教育的关联和融合程度及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2)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从微观的角度,探索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途径,包括课程开发、单元课程和实践课程设计,平台和载体选择。(3)研究方法可以是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分析与模型构建从宏观角度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功能探析;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型构建。理论框架的搭建主要涉及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行为学与管理学理论、模块化理论等。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92-0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于20世纪初起源于西方,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较晚,对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地高校纷纷加大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载体,从整体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过去的十年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种种问题。

一、学生的规划准备不足,规划意识淡薄

1.学生的职业目标不清。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恐慌之余,并没有形成理性成熟的职业规划。2014年3月,笔者对西安市17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调查,63%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规划,“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工作”,表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学生为16%,“有模糊的职业目标”的学生为21%。一些大学生以考研为目标,从大一开始就把所有精力花在几门考研课程上,对其他课程不闻不问,只求及格,对各种能够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课程和活动也不参加。甚至有的地方高校全校师生均持这种态度,被社会称之为“考研基地”[1]。有的学生盲目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根据上述调查,西安地区二本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四年级学生,有72%的学生持有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有37%的学生持有三种以上的证书。还有的学生看到社会上的所谓“成功人士”,就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该行业,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有的专科生计划着“升本”后做大学教授。有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脱离了实际情况的好高骛远,是无益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还有的学生没有稳定的职业目标,看着社会上哪种职业收入高,就见异思迁,向往该职业。今天想着要做软件工程师,明天想做销售顾问,到毕业时才发现没有做好任何准备。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学生不努力学习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能被动应对;更有甚者,没有任何理想和目标,得过且过,无所事事,沉迷于谈恋爱、泡网吧,学习成绩不好,道德行为失范。[2]

2.学生缺乏自我认知。①自我认知的内容不全面,个人的成功是智商、情商、知识、技能、机遇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时,只认识到了自己的知识、技能、智商因素,却没有考虑到“情商”这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是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的概念,它主要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3]。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而不是智商[4]”。不同于智商的是,情商水平无法用测验分数的形式准确表示,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判断。②自我认知的渠道单一,在上述调查中,问到“你是通过何种渠道进行自我认知”时,66%的学生都是通过网上测评系统进行自我评价。实际上,自我测评软件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和最重要的。技术工具的测评结果只可参考,不能照搬。准确的自我认知,更重要的应该来源于老师、同学、朋友、家人等周围人的评价。可以采用面谈或调查问卷与自我测评软件结合的方式,来获得比较客观的自我认知。

3.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偏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力资源市场日趋成熟和活跃,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立意识、创新意识和效率意识得到了强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个人主义思潮蔓延,人生观出现偏移,限制了学生的更好发展。从价值评价标准来看,大学生在评价他人时,多采用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但是涉及自身利益,却采用利己主义的立场。大学生对于扎根基层、到艰苦行业和地区奉献是认同的,但却无法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这种矛盾性和双重标准,对大学生的择业和个人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水平不高

1.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本土化程度不足。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研究起步较晚,多是借鉴采用国外的理论,本土化程度不高。以大学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讲授的知识大部分为国外研究成果,如兴趣探索部分使用的是霍兰德量表,性格探索部分使用的是MBTI量表,谈职业生涯发展采用舒伯的生涯彩虹图,而在这些过程中,中国本土的职业生涯理论家或理论研究成果出现频率极少[5]。虽然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和教育均起源于西方,但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是中国学子。在我国,不论是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还是全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均与西方具有很大的差距。正如需要“中国化”一样,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也需要“本土化”。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高校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接触职业生涯相关理论的时间相对较短,在授课时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他们很多都是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并非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难抽出时间与精力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研究。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单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加课外辅导的方式,己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学生要求。更有很多高校还停留在简历制作、面试礼仪等就业指导的层面,完全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大力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自己的体系,应该是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而不是简单把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行拼凑。[6]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开展自我认识和评估、生涯计划评估、职业生涯目标和实现路径设计、制定行动步骤等。另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该是从大学开始,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应该进行启蒙和普及。要像美国那样,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全面贯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关键是课程设置。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来设置课程,形成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实践性、实用性、确定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的学科研究基础,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模拟实战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等;另一方面,高校不能闭门造车,要和用人单位加强合作,结合市场需求,联合开发课程,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已有教师(包括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流程,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担任指导老师,如引进心理学相关研究方向的毕业生,引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HR等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

3.开发适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具。要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就必须选择专业化的评价工具。可以凭借本校专业人员自主开发,也可以引进现有的工具,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自我。职业测评工具软件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为其提供发展建议[7]。

4.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和信息流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建立专门的网站,提供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资料,开发网上调查问卷、咨询和生涯指导系统。其次,开展专家讲座、报告会、论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营造氛围,使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入脑入心,并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最后,建立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职场。高校要和用人单位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就业见习基地、创业基地。

只有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发适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具,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才能有效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斌.部分地方院校成为考研基地[N].中国青年报,2004-10-11(3).

[2]李颖.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策略[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曹振杰,王瑞永,李斌,胡树红.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何明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