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0: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林业技术;基层林业站;队伍建设;劳动力培训

一、引言

作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单位,基层林业站本身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其自身的工作开展水平,直接影响了林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对于我国林业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伴随我国在各项领域内的不断完善发展,经济建设逐渐加快的大前提下,我国在森林方面有关资源的使用情况也逐渐增多,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在相关领域每年的总产量已成为世界供应排名第一,其领域资源开采已带来超过五千八百亿的总产值,同时在有关木质产品的制造与出口方面也位居世界前列,而伴随着森林开采产业链的不断调整发展,约有五千万的国内人员获得了工作岗位的机会,为社会的进步,劳动力的使用解决了相当巨大的问题,同时据不完全统计,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群体,通过我国在林业方面的开采发展,而获得了收入,解决了生存问题。在这些惊喜数字的背后,实际上我国在相关领域当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不足,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我国基层林业部门应该积极推进林业技术的推广,为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保证和支持。

二、基层林业站中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人才队伍方面的问题。对于林业技术推广来说,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现阶段,基层林业站中,整体推广人才队伍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的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的数量有限,面临繁重的推广任务中,难以有效地进行推进和落实。部分林业站机构内部,岗位的设置没有结合人才的特长和专业技术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没有实现人尽其才,存在一定的人才浪费和流失的情况。与此同时,在日益发展的新技术形势下,林业人才本身应对于各类新技术进行与时俱进地学习和研究,但是目前队伍本身的培训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问题,队伍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这也不利于对各类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推广活动的开展不够科学。虽然目前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是整体推广工作开展中依然具有较强的“行政性”特点,推广工作的开展没有结合实际林业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推广工作缺乏足够的“本土化”变革,实效性相对有限。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林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进而导致了推广工作的开展落实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体的有效配合,这也是导致推广工作停滞不前,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

3.推广环境方面的问题。当前,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逐渐走入城市,农村地区目前留守群体大多以老弱病残幼为主,这也为林业技术的推广产生了很大的困难。留守群体本身的文化素质有限,缺乏对新技术的有效认知,并且很多农民对新事物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很多技术方面的创新都很难得到落实。部分技术的实施也缺乏一个良好的支持和配合。

4.推广经费方面的问题。当前的林业推广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整体资金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林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方面的拨款投入,很多技术指导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和保证。当前的经费投入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足,这就造成了基层林业站的推广工作开展较为被动。

三、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开展思路

1.加强队伍建设。对于林业技术推广来说,一直富有战斗力的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当前推广队伍平均年龄较大,综合素质不强的问题,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并且科学合理地调整队伍结构,让整个队伍具备更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人才的选拔上,应该做好把关,聘用具备较强专业知识能力的优秀人才。在人员培养上,要给予队伍一个良好的成长发展平台,积极有效地做好培训和再学习活动,让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和作战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林业技术推广的新需求。

2.创新推广方式。基层林业站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合法、合理地对于当前的经营结构进行调整,引入市场和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与地方高校企业进行联合,让服务模式得到改进和丰富,以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满足当前林业技术推广的需求。在林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地进行分析和对于推广方式进行调整,积极有效地提升技术推广工作的可行性。做好对推广方式的创新,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技g推广的实际效果,降低推广成本,提升推广效率。

3.做好农村劳动力群体的有效培训。对于当前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中,农村劳动力群体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培训,在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丰富培训形式,可以结合开讲座、做技术介绍指导,新项目的讲解等等,通过强化培训,让农村劳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做好新技术推广的协作,另外,还要通过有效方式吸纳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参与到技术推广中,鉴于农民对经济利益的关注,应该采取资助、贷款等方式吸引年轻的劳动力,使他们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为自己开辟出一条长远的就业道路。

4.做好技术推广的保障工作。林业技术推广对于经费方面的需求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争取更多的外界支持。针对这方面情况,相关政策方面的支持也就成为了必须考虑的一方内容。在实际推广中,也要融入更多的创新意识,重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和实现,将公益性与农民的利益结合起来论证项目推广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将林业技术推广的长远意义宣传到位,使农民认识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由此提升农民参与林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总的来说,对林业技术的推广来说,基层林业站本身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基层林业站可以被视为重要的技术传播推动器,在技术推广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主体。目前我国在基层林业站的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应该管理把控方面还应当着重进行一定的提高。林业技术的推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这也是能否实现我国林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条件,因此应当受到有关业内人士的重视,积极实现更好的林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韩武才.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02).

第2篇

英文名称:Forest Research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局科技司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1498

国内刊号:11-1221/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3篇

林业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按照省林业厅、省人事厅《安徽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林人〔〕70号)执行。申报人的专业工作年限统一计算到2012年12月31日。

二、申报材料

(一)各市及省直管县人社局或省直厅(局)人事部门委托评审函1份;

(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

(三)《2012年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简明情况登记表》一式20份(须为A3打印件,格式见附件1,附件1-4请登录安徽林业信息网()首页“内设机构-人事教育处”栏目下载),破格申报人员还应填写《破格申报人员审批表》(附件2)1份;

(四)《个人业务自传》打印件1份,内容必须如实反映申报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专业成果、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一般在2500字左右,并需经申报人所在单位审核盖章;

(五)任工程师职务以来的论文、论著原件。根据省林业厅林人〔〕5号文件精神,在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提供论文打印件,无需正式发表。

(六)提交评鉴的论文复印件(须将每篇论文的作者、单位等相关信息遮盖后,各复印3份;正常申报人员提交2篇评鉴论文,破格申报人员提交3篇评鉴论文);

(七)相关的学历证书、任职资格证书、聘任证书、获奖证书、外语考试和计算机考试合格证(或免试审批表)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原件经审查后退回,复印件须由申报人所在单位审验盖章;

(八)近期免冠2寸照片1张;

(九)《林业项目鉴定意见表》及相关业绩证明,项目鉴定表上须有2名同行专家对该项目的鉴定意见。项目鉴定专家还须填写专家本人主持或承担过的重大林业工程项目或重要技术开发、推广与课题研究等情况,并经专家所在单位审核确认(鉴定意见表及项目鉴定专家条件见附件3);

(十)《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一览表》(见附件4,填好后贴在申报材料袋封面上)1份。

三、时间安排

(一)申报材料报送时间为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

(二)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知识水平考试时间初定为8月15日至8月20日,面试答辩时间初定于11月上旬,具体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也请及时浏览“安徽林业信息网()内设机构人事教育处”栏目)。

四、其他要求

(一)各地、各部门在组织申报推荐和评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安徽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实施细则(试行)》(皖人发〔〕81号)的相关规定,经个人申请、用人单位审查同意并公示后,逐级上报。申报人员所在单位及各市、县(区)林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各负其责,按照职称资格条件审查的有关规定和程序,严格把关,认真做好申报材料的审核工作,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不符合资格条件和程序的人员一律不得上报。对申报人所学专业与所从事专业工作不相符的,须提交接受本专业的继续教育证明。对资格审查未通过者,应及时将申报材料退回,并说明原因。

(二)根据省林业厅林人〔〕70号、林人〔〕5号文件规定,继续对申报人员的论文实行前置评鉴;申报人员参评的论文要求选题正确,阐述清晰,条理清楚,研究方法科学,具有本专业较高学术及应用价值;提交评鉴的论文,每篇字数均不得少于3500字。

(三)继续实行面试答辩。为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根据《安徽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实施细则(试行)》及省人社厅有关规定,申报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必须参加由全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统一组织的面试答辩。通过面试答辩的人员方能申报职称评审。

第4篇

关键词:林业 有害生物 防治 生产 对策

一、做好森防工作的措施

1、要加大宣传力度,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宣传“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用量化的数字宣传森防工作与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是发展的观念.明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另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2、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

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从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建立行政领导和业务部门双层责任制,把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责任,切实把森防责任落实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的肩上,促进由部门搞森防向政府有责任、社会齐关心、大家都参与的局面,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要严格实行考核制度、通报制度和奖惩制度。基层林业站要积极当好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及时报告防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建议将基层林业站参照公务员管理。在机构改革大潮中,要按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林业站的建没,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森防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林业标准站建没,逐步健全并规范测报、检疫、防治信息网络,实现森防工作网络化管理,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4、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逐步形成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省级测报点为骨干,基层林业站为最基础的测报网络。做到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定期趋势预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同时,建议省、市、县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测报队伍。提高行业认识,推进职能转变。提高自我行业认识,强化森检机构检疫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将工作重点从“防治技术服务”为主转变到“行政执法管理”和“防治技术服务”并重的轨道上来。还要加强基层检疫机构、提升执法水平。为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作用。发挥基层林业植物检疫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确定专人负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检疫监管工作。也要建立健全植物检疫网络平台。在流通领域上加强对流通领域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力度,形成以检疫站为中心,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检疫检查点,以及乡镇林业站为网点的检疫监管网络。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网状检疫平台,严防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侵入。

5、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检验水平

一是突出抓好检疫队伍的建设,提高检疫执法水平,规范检疫执法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县检疫实验室.提高检疫检验水平。要搞好检疫工作,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蔓延,就必须抓好产地检疫。今年来,产地检疫一直是我们的核心工作,我们今年对实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都进行多次以上产地检疫,特别是苗木,做到现场调查、现场取料、现场记载、原始资料齐全。我们明确规定,凡种苗、木本花卉和其它繁殖材料必须实施产地检疫如发现有病虫危害,及时指导开展防治,明确规定本县木材企业所经营的应实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原料的来源及其它相关情况,必须上报森检部门,通过产地检疫既方便了群众,又有效地防止了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6、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

首先是基层林业站要真正参与本地区造林规划没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在森林公园建设方案、森林经营方案的审批以及造林项目的检查、验收等方面,要有林业站专业技术人员的影子,做到没有病虫害预防措施的造林设计不予审批,达不到混交林比例的造林项目不予验收。二是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建立相应的种苗基地,培育抗干旱和抗病虫害的乡土树种。从采种、育苗、调运、造林的各个环节落实预防措施.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三是在林业生产建设中,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营造多树种、多林种、多形式的混交林,特别是要发展乡土树种,引进优良品种、树种林种配置、林网结构调整等方面多做工作。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大力营造混交林(比例不低于31)%),彻底解决树种单一、人工林纯化问题。四是要结合低产林改造,有计划地将病虫危害严重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五是对病虫害常发区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搞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抚育间伐等,增加树木的生长量,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虫害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利用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步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7、科研和技术推广并举,逐步增加无公害防治的比例和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要围绕当前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实行科研、生产、管理密切结合,集中力量解决好防治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同时重点推广应用仿生、生物防治技术和先进实用的防治手段,建立推广示范工程,以典型促推广,逐步增加无公害防治的比例和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第5篇

生态绿城”和创建“林业生态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开展科技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等活动,实现一个目标:把林学会建设成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先进科技团体;服务两大建设:服务林业生态建设

,服务林业产业建设;发挥三个作用:一是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二是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三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

一、在加快建设*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市林学会将围绕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和壮大林业行业经济的中心任务,做好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

二、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以总结建市20周年林业发展成就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画册。根据省人事厅的林业中级、初级技术职称条件和有关文件及市人事局近几年有关文件的最新规定,组织有关人员

编订本市林业中、初级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以指导林业评委开展职称评审初评工作。

三、开展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一是加强学会内部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计划*年3月组织一次较大型的全市林业学术会议,评选、宣读优秀论文,为技术人员申报

、晋升技术职称提供条件;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交流,即组织学员到外地考察学习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以及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到我市进行科学考察、指导和交流。

四、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调研活动,努力探讨解决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存在问题办法,为加快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进程出谋划策。

五、继续加强林业科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南药种植管理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林农及基层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

私营林业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

六、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增强凝聚力。鼓励会员对现代林业科技知识,尤其是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深入学习和推广应用,撰写科学论文,推荐到有关学术刊物发表,并切实做好科技

人员技术职称初审工作。其次是按照学会章程,吸收新会员,增添新生力量。

第6篇

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振兴林业,保证生态体系的完整性,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乡镇林业站是林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乡镇林业站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运用,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慢。以某镇为例,该镇岭根村猕猴桃生产基地,从2002年开始,科技人员先进行试点,在阳坡与阴坡采取搭架与不搭架,施肥与不施肥等方式对猕猴桃进行对比无公害栽培试验,结果发现:北坡搭架施肥到第5年,产量9480 kg/hm2,平均市场售价5元/kg,产值达到4.74万元/hm2,投入与产出比例是9∶1左右。岭根村群众在掌握栽培技术的同时,全村猕猴桃也达到无公害栽培标准,到2009年,该村栽培猕猴桃面积扩大到30 hm2,年均产值90多万元,该产业成为岭根村农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林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促进了林农增收。

任何一种林种或水果,都有各自的生长特性,对土壤气候条件有特定的要求,而农民却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需要林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本镇某村一位村民1998年盲目引进油桃栽培,选择在海拔高、晚霜期长、pH值大的潮湿地种植,结果造成8万元的经济损失。可见,加强农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十分重要。

2 乡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体制问题。《国家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都明确了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管理体系是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然而,实际工作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多头领导,往往造成事出多门,结果却不能各负其责。有关部门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实际上停留在口头上、纸头上、形式上,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没有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村级科技服务更是一片空白。

(2)资金问题。当前科技投入资金的主要问题一是少,二是不到位,三是使用分散。目前乡镇本身经费普遍短缺,很难对林业服务体系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另外,乡镇林业站的办公经费也十分短缺,组织农民培训、印发科普资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使得乡镇林业站工作很难有效运行。

(3)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等方面,但是由于农村普遍存在信息闭塞、农民文化及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效率慢。

(4)科技人员使用问题。一是上级领导为缓解财政困难,大幅压缩科技人员的使用经费。如1998年某县政府对乡镇农、林、水等各大科技人员分流,政府只补助每年3000元的基本生活费,连养老保险都要想办法解决,要求他们自主创业,进行有偿服务,造成基层科技人员为生活而奔波,被迫放弃职责,使得农民对有偿服务产生疑惑,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二是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知识更新缺乏主动性,乡村基层部分科技人员缺乏钻研精神,科技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很难跟上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很多地方对科技人员没有考核、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做多做少,做好做差一个样,极大地挫伤了科技人员对林农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5)科技服务内容问题。目前许多山区乡镇林业科技服务设施陈旧,内容欠缺,实用性差。技术偏向实用少,与服务对象的目的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整个林业科技体系的成效。

(6)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问题。山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若采用有偿服务,一部分群众会放弃,认为林业是粗放经营,即使按照传统的方式经营,也有收益。同时,由于林农自身并不富裕,若采用有偿服务,林农会无力进行投入。所以许多乡镇基层科技人员只能利用召开村干部以上会议之际宣传、普及、推广一些实用科技知识,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3 建议与对策

(1)加强领导,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乡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财政、科技、科协、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如何协调并形成合力极其重要。各级政府应该负总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协调相关部门关系,重点抓好法律、政策、资金的落实,并从农民的基本利益出发,发挥各自的职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2)解决好科技服务体系的资金问题。考虑到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有偿服务内容,作为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发挥政府桥梁和纽带作用,并需制定预算,积极争取经费。

(3)不断提高乡镇林业系统人员业务水平。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加适用于现代农村林业实际的科普知识。

(4)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重调研干实事。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深入农村调研,掌握农村林情,广泛收集信息,把市场的需求与农村林业的开发相结合,使林地生产力效益最大化,使经济效益高效化,使林农增收快速化。

(5)给予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一定政策上的倾斜。上级部门应对乡村镇科技人员及农村林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与政策性倾斜,保证基层单位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在晋升技术职务时,以考核其科技服务推广业务水平和实绩为主,对学历、论文、成果、外语等适当放宽。

第7篇

关键词:废旧沥青混合料;水泥稳定基层;再生;应用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沥青路面以其行车舒适、抗滑、降噪和便于养护维修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中,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沥青路面的通车里程逐年大幅增加,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许多早期修建的公路达到了使用寿命,或者在繁重的交通荷载作用下,功能透支,进入了改建期,铣刨下来大量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如果不及时对其处理,废弃带来的代价是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如果将其再生利用,将具有减少开山采石,节约工程造价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许多道路研究人员将废旧沥青混合料应用于水泥稳定基层中,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

早在1915年美国就开始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研究,并且该项技术在欧美各国迅速得到推广应用。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全套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应用技术,出版了相应的规范和规程,各国也开始了沥青路面再生的技术研究,经过半个世纪来的研究与应用,证明废旧沥青混合料不但可以完全再生于水泥稳定基层中,而且可以获得良好的使用效果,为此,得到了道路工作人员的普遍重视。这项废品再利用的技术,带来了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 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的再生方式

常用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方式包括:就地冷再生、就地热再生、厂拌冷再生和厂拌热再生。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的应用通常采用就地冷再生和厂拌冷再生两种方式。

1.1 就地冷再生

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就地冷再生是指采用铣刨、翻松、添加水泥等胶结材料及新料,搅拌、摊铺、碾压成型的再生工艺。就地冷再生具有再生速度快、恢复通车时间短的有点。其缺点在于,设备比较庞大、转场较费时费工,因此,耗费资金较多,推广应用较难。

1.2 厂拌冷再生

沥青路面铣刨后,将废旧沥青混合料运送到拌合站,对其取样抽提,分析级配组成状况及沥青含量,在混合料中添加水泥及新料拌和及摊铺。流程如图1所示。根据目前的研究,对废旧沥青混合料级配进行调整后,采用水泥作为稳定剂,再生的水泥稳定基层使用效果很好,可以应用于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中,由于该技术比较容易推广,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图1)。

在废旧沥青混合料厂拌再生方式中,根据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利用工艺,可分为直接再生与加工再生两种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模式。查阅国内文献,国内的高校如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针对两种应用模式均进行了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刚度、收缩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2 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直接再生

由于许多铣刨后的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碎化,为了保证水泥稳定基层的材料级配,废旧沥青混合料铣刨后通常被筛分成粒径不同的几个粒径范围的材料,进行新的组配,形成满足规范要求的级配,然后在其中加入水泥等稳定剂拌和,这种方法为直接再生。如,2005年,辽宁省在202国道的大修改建过程中,采用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技术,通车一年后调研结果表明,路面各项性能良好。由于废旧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的存在,使得这种水泥稳定材料具备了半刚性与柔性的中间属性,可抑制路面反射裂缝的发生,改善半刚性基层的性能,对此国内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废旧沥青混合料应用于水泥稳定土中有利于提高基层性能。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强、马松林等人针对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展开研究,表明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早期强度增长较快,有助于缩短开放交通时间,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路面基层的可行性、施工工艺等。东北林业大学的刘广环研究了水泥粉煤灰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刚度增长规律及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了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最终证明,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直接再生技术在水泥稳定基层中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其利用率相对较高,技术已相对成熟,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再生方式。

3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加工再生

随着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的广泛应用,许多道路研究人员发现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级利用可更好地发挥颗粒性能,对水泥稳定半刚性基层具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如,长安大学的王海朋开发了废旧沥青混合料破碎筛分设备,将4.75mm以下的细废旧料应用于水泥稳定碎石中,利用细废旧料沥青含量较大的特点优化了水泥稳定碎石的路用性能,试验证明了掺入细废旧沥青混合料有助于提高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改善水泥稳定碎石的抗裂性能。筛分前后废旧沥青混合料如图2和图3所示。

对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应用进行一些创新性研究可避免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碎石中应用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废旧沥青混合料的颗粒特性,有助于提高水泥稳定基层的性能。

4 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研究的挑战

(1)高利用率废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与工艺。由于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利用率较高,很多工程利用率达到100%,在高利用率下,水泥稳定碎石的级配难以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增长规律的机理、水泥与沥青的交互作用机理不清晰,此外,高利用率废旧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与施工工艺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2)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加工设备。为了使废旧沥青混合料不结团块应用于水泥稳定基层中,同时使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级时获得高含油量的废旧沥青混合料颗粒,高效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加工设备开发就显得特别重要。

(3)废旧沥青混合料部分利用的拼接。废旧沥青混合料部分利用可充分发挥颗粒特征,但利用率较低,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粗细分级利用的拼接可提高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利用率,并达到发挥材料特性的目的。

结语

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具有极强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已经比较广泛。

(1)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不但可以达到规范规定的性能,研究表明,也可改善水泥稳定基层的性能。

(2)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加工后部分利用相对直接全部利用更能发挥颗粒特性,改善水泥稳定基层的性能,但利用率低,对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研究带来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毕宏建,张秀文.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J].交通世界,2006,(1):70~73.

[2]再利用技术在辽宁公路养护中的应用[S].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2007.

[3] 李强,马松林,王鹏飞等.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21(5):25~28.

第8篇

关键词:吉林省;林业资源;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升,国家与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地保护、生态建设,也更加重视林业资源管理。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是我国林业资源大省,森林覆盖率达43.4%,部分地区甚至达70%以上,也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林木产品的生产基地,但其林业资源管理及林业经济效益却存在较多问题。

1 吉林省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超额采伐 目前,全国大多林区经营森林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只追求眼前利益,缺乏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意思,缺少规划性的采伐,引起水土大面积流失,降低了地方对洪涝灾害的抵抗力。

1.2 林业资源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逐年采伐,相关部门或盈利企业在补充树苗育种方面未能因地制宜,按照需求给予补充,导致林地资源质量下降,而相关依据林地而生长的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的也在不断减少,造成大多数林业资源质量急剧

下降。

1.3 林业资源管理不健全 林业资源管理集调查、统计、规划、设计、管理、监测、采伐一体,由于大多数林业资源管理技术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关森林产权不清晰,易引起纷争,同时科学管理手段落后,导致管理者对林业资源的了解半知

不解。

1.4 缺乏管理的执法人员 林业资源的管理离不开执法人员,只有加强建立执法队伍,才能加强林业资源的监督体系建设。仅依靠资源管理技术,不能对违法人员执行相应惩罚,故建立执法队伍,可与管理技术体系结合,更好的管理林业

资源。

2 林业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欠缺对采伐限额的规划管理,大规模的滥伐树伤林;缺少对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体系,造成林业资源管理不到位,使得相关林业资源的监督体系落后,不能及时监督,及时上报恶意事件,导致林业资源的丢失和浪费;执法队伍建设不健全,尤其是基层执法队伍不足,需要及时给以补充,完善执法体系建设;林业经营者对资源保护的意识薄弱,并且相关林业资源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大多企业专研政策漏洞,违法违纪;林业人才培养不足,林业科研能力落后,相关技术引进不足,并且基层科研技术推广存在较大困难;林业资源项目建设由于地方经济财政支持不足,导致项目无法进行,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阻碍。

3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措施

3.1 长期造林与短期采伐相结合 限制采伐,避免林业资源过度采伐,建立长远发展规划,并在采伐后,适时补充树种,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因地制宜,根据环境气候,栽培相应的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树种,减少林业资源流失。

3.2 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执法队伍 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保证林业资源的开采更加有序。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可引进相关林业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相关资源数据库,如代码库、地理空间数据库、专业模块数据库等,收集相关林业资源信息,实现调查、统计、规划、设计、管理、监测、采伐一体化,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效益。同时加强林业资源监督体系建设,并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对毁林开荒和乱战林地的行为进行严惩,减少林业资源的损失。

3.3 创新对林业企业的管理 健全林业资源管理体系后,落实对森林资源产权管理,创新林业资源管理股份,要求林业经营单位编制可行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森林采伐限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技术,科学编制林业经营方案,实行分类经营,并积极探索适合地方的林业资源管理方法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

3.4 重视林业资源相关知识宣传 一是加强宣传,并要求相关宣传部门,定期定点到基层宣传林业资源管理及保护等知识,提高民众意识。二是抓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广泛宣传林权改革的试点经验、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进典型,对破坏林改和森林资源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报道。三是建立相关专项资金,用于林业资源的宣传,并在要求基层乡村干部配合宣传林业资源保护。四是抓好林业重点工程的宣传报道工作,如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土地沙化治理情况等。五是抓好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报道工作,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5 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加强林业人才培养,重视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加大业务培训的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技术培训、理论培训,并引进相关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工作,建设及管理林业。同时依托产学研、林科教,通过鼓励合作、入股、联营等多种方式,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政策法规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

3.6 加强林业先进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乡镇林业推广体系,大力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站,健全科学管理方式,落实县镇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和专项科技推广经费,逐步提高推广服务机构和工作条件。引起林业先进技术,落实到各基层林业管理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同时重视林业科学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推广,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鼓励研究开发林业实用技术,倡导乡镇地区使用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成果,强化基层林业推广站的实用技术推广智能。加快林业信息中心建设,创新服务方法,建立专项咨询服务人才库和科技信息数据库。

3.7 落实林业资源项目 认证研究林业政策,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强项目监督管理水平,建立相关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林业项目管理落实到位。林业资源管理中主要项目有农防造林改造工程;提高生态草产业化水平,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扩大采育林建设规模,开展中幼林抚育工程;启动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等。根据这些项目,建设林业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实现生态绿色森林产业。

3.8 加强防火管理 首先要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通过电视、广播与新闻广告等方式宣传,加强其防火意识,减少火灾的发生。其次,在林区必须设置各类宣传口号、防火警示牌等,不断向林区群众灌输森林防火安全意识。第三,完善森林防火机制,建立应急预案,启动零报告制度,建立统一指挥的森林防火运行机制;第四,加强森林巡查,护林人员必须每天定时定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火情,减少火灾事故。

参考文献

[1] 孙建.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政策取向[J]. 林业经济. 2008(01)

[2] 杨长峰. 东北国有林区林产工业产业重构及其投融资问题[J]. 绿色财会. 2007(07)

第9篇

关键词:柔性;导师制;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71-02

作为地方民族院校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我校林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园林绿化、种苗、花卉等公司,也有部分就职于省内县(市)林业局下属林站或者基层科研机构(如地、市(县)林科所),其就业去向基本是比较明确的。我国的本科教育一直以来十分强调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基础知识多而不牢,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使用了“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学科大类(平台)进行通识培养,后两年按学科专业方向(模块)进行专业培养,这种培养模式针对综合院校就业取向不明确的学生是合理的,对学生就业选择是有利的,但是对就业取向比较明确的地方民族院校林学专业采取“平台+模块”,其通常做法是大量削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数,减少实习、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其结果是削弱了专业基础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对以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民族院校来说,解决厚基础与重应用、宽方向与强创新的矛盾,培养具有良好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和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要举措。既往林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①受制于课时不足,许多课程的实验、实习流于形式;②受实习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学生难以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③校外实习基地容纳能力有限、实习内容单一。借鉴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引入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被我国一些高校实践证明,对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谓“导师制”就是给本科生配备导师,由导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方案并督促学生有效实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师生互动交流、指导学生拓展素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等。导师制作为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可以促进本科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实践技能的增长,通过因材施教提高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对于他们进一步深造或者进入社会顺利开展工作大有裨益。但该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难,表现在本科生导师制被赋予太多内涵,学生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从而挫伤了师生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导师制的有效性、探索实施的可操作性,我们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引进和实施了柔性导师制这一新理念:强调本科生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导师制调动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主要做法如下。

新生结束军训转入专业学习前,通过入学专业教育课程对本科新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此后组织本专业所有老师在第一学期开展一次以本学科发展前沿介绍,或者老师自身科研项目及成果展示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加深对本专业老师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了解。从第二学期开始至大学毕业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结合教学授课进一步介绍专业发展前沿及自己的科研选题,为学生选择导师提供更多信息。一旦确定导师,则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一直贯穿到学生毕业。由于柔性导师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综合考虑出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同时,导师也要做到对每个指导的学生有较深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因材施教得到良好落实。通过一年大学生活,大学带给学生的新鲜感逐渐褪去,而对于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是工作还是考研则是此阶段学生心中的主要纠结。此时的学生非常渴望能得到导师的及时点拨,而导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对专业和社会需求的把握,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在专业发展方向选择上摒弃盲目从众心理。导师通过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考研及就业准备情况进行不定期了解,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把脉,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在现行课程体系的学习中,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通过吸收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部分研究环节或者指导学生开展自选课题研究,可以在不增加课内学时情况下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时间,通过参与科研实践,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这些实践技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实施中,可以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恩施州素有“鄂西林海”的美誉,湖北民族学院林学专业担负着为本地区培养林业管理和科研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使命,而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基层林业工作的艰巨性,对于将来从事这一职业的林学专业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笔者在基层林业系统的大量调查走访,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及实际工作经验是林学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实践动手及创新能力、良好的适应社会能力、解决基层问题能力则是基层对林学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此,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立足鄂西南、面向基层、面向林区,服务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能在林业、农业、城乡建设等行业从事经济林栽培、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种质选育与遗传改良、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建设等方面工作,具有实践创新意识、精神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柔性导师制的核心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良性机制,改变了以往人才培养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模式,这种转变使得建立以培养学生林业科学研究能力、林业科学研究精神和林业科学研究意识为目标的渗透本科全过程的实践环节成为可能。所谓“全程实践”模式是指将实践创新技能培养贯穿于大学全过程中:一年级带学生深入林场开展实践调查,了解民族地区林业现状,让学生初步形成对林学专业的感知;二年级安排学生到林业站进行参观、考察并和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座谈等;三年级学生义务参与林站、林业科研单位的生产、科研活动,让学生获得初步基层工作体验;四年级安排学生到不同条件的林业相关岗位顶岗服务,及时接受社会实践知识,为独立承担工作奠定基础。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林业实践中,循序渐进地适应从“学生”到“工作人员”这一社会角色的转变,使之成为具备林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林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践者。

在林学专业推行柔性导师制四年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了一定科研和实践创新素质,为他们毕业后深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还有部分学生参与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参与各级各类项目达到十五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林学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取得了学位授予率100%,就业率100%佳绩,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实践证明,在师资相对缺乏的实际情况下,这种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柔性本科生导师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能够较好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月秀.林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17-19.

[2]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3]郭欣欣.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4]胡守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施拥军,黄坚钦,汤孟平.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9):60-6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