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0: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光电工程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光缆数字化电视的运用对传统的电视节目传输来说是一场巨大改革。光缆数字电视走入寻常百姓家,丰富了业余生活,为广大市民了解外面世界、知晓国内变化打开了一扇窗。但是,数字电视光缆工程并不完美,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1.1施工技术人员漏洞在光缆施工过程,要制定明确施工标准、注重专门的管理与保养,这就需要配备专业施工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虽然光缆本身就含有加强筋和固定填充物来进行保护,但是这些保护能起到作用得依靠技术人员正确、科学安装。因此,配备合格的技术人员,避免安装失误是数字电视光缆工程实施的重要一步。
1.2安装技术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而生。光缆数字电视走入家家户户,安装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光接收机将光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从而进入分配。由于光接收机比较敏感,易受到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对它保护就要格外小心。问题来了,光接收机主要位置在光节点处,而光节点主要安装在小区楼头,受到的影响最大。安装技术的难度系数又上升一级别,安装时往往事倍功半。
2设计准备
与传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是高速度与宽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局域网、城域网、广播电视等多种业务,净显高科技、高知识化。因此,做好设计前充分准备是继续光缆工程的基础,决定着施工质量和网络建设质量。首先分析潜在用户数量,满足其需求,根据范围大小,入口布局,合理设置分前端,保证网络安全。接着考虑分站点、光缆交接区、用户需求等因素选择光缆芯数。最后选择短直、安全可靠、稳定的光缆线路,尽量避免设在曲折、复杂、治安混乱的场所。
3施工方式
光缆按敷设标准划分为:直埋、架空、地下埋设。在制定好光线路由、芯数多少、长度后,要选择合适的光缆接头位置。直埋时选择地势平坦的位置;架空时选择线杆,有利于熔接和维护;地下埋设时,仔细检查内井管道情况,提高安全系数。
3.1直埋施工直埋挖掘深沟时,深度一般控制在1.2m以内,沟要呈直线,沟底尽量平坦,填土前仔细检查光缆放置位置是否准确。直埋时要注意2个关键步骤:第一填土时不能一次性填满,要先覆盖20cm的细土,等到气压稳定后再填土固定。第二填土时不要把一些石头、砖块等硬物混在泥土中,以免砸到内置光缆。最后,在埋光缆处用水泥桩做标记,间隔大概200m到300m,便于日后的检查维修。直埋施工并不无可挑剔,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虽然实施光缆直埋工程的初期成本较小,但相应的安全系数、可靠系数也随着较小,容易发生故障。
3.2架空施工在架空光缆施工中,如何减少光缆移动是首要考虑的事情。受到风力、光缆自重、温度湿度的影响,光缆容易发生移动,进而传输性能变差。所以,要延长光缆使用时间,就要选择十分稳定牢固的杆线。为了避免光缆拖地、下垂现象,要在光缆上线处加引导设置、做好三方四方固定拉线,这样才能延长光缆寿命。与此同时,要必须安装防雷装置,每隔10~15根进行防雷接地,目的是保护架空线路设备和维护人员。市外架空光缆与电力线的水平距离应大于电力线杆高度,目的是防止线路下垂,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3.3地下直埋施工地下直埋主要是以管道的方式进行的。为了避免管道被老鼠之类的动物咬坏,管道主要用铠装类,更加结实牢固。首先应检查管道占用情况,清洗管道,安放塑料子管,并放入牵引线。接着使得穿孔器和光缆连接。最后通过人工一个一个向回牵引,使得光缆受力不超过规定范围,牵引力不大于120kg。地下直埋一定要注意:第一计算好布线长度,预留长度控制在2km以内,不能过长,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第二布线时一定要从中间向两边牵引,把光缆绑在固定托架上;第三必须安装顺引装置,使得光缆引入、引出时不拖地。比较三者施工方式,地下直埋光缆最为安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便于线路正常运行和管理保养。
4结语
(一)存在多余的成本管理
所谓的多余成本管理即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据了解,多余的管理成本主要表现是:首先是不合理的材料费。在广电网络工程成本的核算计划中,材料费约占三分之二的整体造价费,其多余主要存在于材料盲目订购或是选材错误。其次是未能权衡好设备的购买费和新设备所产生的价值。机械设备是广电网络工程中最重要的操作工具,管理不当或是使用不当的设备很容易在经营过程中被淘汰,同时机械设备也随着科技发展迅速更新。此外是薪酬制度不完善。目前广电网络工程内部的员工薪酬制度较为单一,对员工未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人工费用的浪费。
(二)成本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完善
广电网络工程成本管理的不够科学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成本分配计划不科学。在分析目标成本时,由于工程管理机构没有进行实地的考察与分析、缺乏符合实际的研究,仅仅是按照习惯的规范进行简单的成本预算,这很容易造成实际运营过程中工程项目部分数据的流失,并且缺乏科学可靠性。二是缺乏科学管理与长远规划。据了解目前不少企业仅仅是对目标成本进行预测,而很少会对预测进行跟踪检验和调查分析后不断的改进,使目标工程所提供的数据缺乏可靠性及可供参考性,最终导致企业成本的浪费,同时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步与长远发展。
(三)成本管理权责模糊及审计制度不完善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广电网络工程企业成本管理权责不够明确,也没有完善的审计制度,使企业在面临问题时未能得到快速合理的解决,这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影响了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四)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广电网络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够高,对应急情况有时会束手无策,影响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其次,施工单位与当地的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工程管理部门等社会关系的不协调也将阻碍这项目的进行,另外项目工程管理者的协调能力、决策管理水平等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管理上的缺陷而影响企业项目工程的进行,从而降低企业效益。
二、完善广电网络工程成本管理的基本措施
(一)尽量避免多余的成本管理
避免多余的成本管理即降低广电网络工程的成本费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根据原有的资料及经验总结,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建模分析,以保证合理的控制工程设计的预算,尽量避免材料的盲目订购或是错够。其次是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把握好采购标本过程中材料价格和生产材料消耗之间的潜在力量,保证材料采购的规划性、实时性、经济性及科学性,选取并拓展正确的采购渠道,以合理的控制采购招标成本。再者要定期规范化的清查企业工程物资库存,对积压过久和用处不大物资进行清仓处理或是低价转让,以免占用太多的库存空间和减少不必要的流动资金,同时要对稀货进行及时的补充,保证物资的充分流动,另外要完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权衡好设备的购买费和新设备所产生的价值,使设备的使用价值实现最大化。
(二)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
要建立科学健全的广电网络工程成本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目前广电网络工程主要实施垂直管理的模式。即企业的最高领导监督企业的管理层,再由企业的管理层管制从事工程项目的员工,以便更好的规范和实施项目。保证企业各层管理分明,完善企业各项考核制度以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并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要明确个人员的权责,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奖惩明确,并且应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考核以保证过程信息的完整可靠性。另外在考核过程中要及时根据项目的成本预测及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为下一个项目的顺利迅速完成提供有利的保障。
(三)健全和完善项目工程施工方案
在广电网络工程施工前,我们应该做充分的准备,项目工程各部门间要及时沟通了解,对所采用的运行条件、线路情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后制定出一套切实完整可靠的施工方案,并能够针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后对施工者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同时拟定相关的防范措施,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阻碍。此外专业工程师应加强现场督促指导,相关施工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施工工艺流程、提高自身的应急能力,以降低工程返工率,从而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安全、快速的完成。
(四)协调好管理成本与项目发展
在企业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协调好广电网络工程成本与广电网络项目发展,就要做到机械设备与人员之间的相互协调,根据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配备相应的设备及仪表,真正做到人与设备的结合,同时也要保证从业人员与设备仪表的质量。其次对环境的控制力度要增强,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不断的创建文明良好的施工环境,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有序,避免暴力施工问题的发生,为安全稳定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应该关注项目工程的整体质量,以长期维护企业的信誉。因此对于广电网络工程,在进行项目成本管理时,应加强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修养水平,不断的通过管理成本来教育企业从业人员,真正的把本企业成本管理贯穿到各项工作总去,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进一步稳定健康的发展。
(五)丰富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影响力
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还可以增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归宿感与责任感,使其全心全意的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这有利于控制企业工程项目成本,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负担,还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健全工程成本的管理制度,是企业能够长远的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结语
屏县广播电视发射台始建于1979年,位于距县城5km的平溪镇东门坡,海拔812m,占地面积1200m2。发射系统开路发射节目可以覆盖全县87个行政村以及周边的镇远县、岑巩县、万山区和湖南省的新晃县的部分乡镇村寨。发射系统现有300W电视发射机3套,分别是33CH发射中1卫视、39CH发射中7卫视、45CH发射贵州1卫视;100W调频广播发射系统4套,分别是用发射频率95.9MHz发射中央1套广播、用发射频率107.8MHz发射贵州1套广播、用发射频率95.2MHz发射贵州交通广播、用发射频率94MHz发射铜仁新闻综合广播。发射功率为500W的CMMB发射系统1套,主要用于发射7套电视节目、3套广播节目到手机终端。
2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
玉屏县有线电视网络始建于1992年,采用地面卫星接收设施(俗称“天锅”)接收卫星电视信号,设计带宽260M,传输12套节目;1998年开始传输4套中央电视台加密节目,采用550M设计,铝管电缆作主干传输,同年采用光缆实施县城和大龙镇有线网络联网工程;2005年实施860M网络设计光缆改造,3台1310光发机传送46套节目,县城区共有92个光节点覆盖11000多用户;2007年进行县城-乡镇联网改造,把全县所有乡镇和县城连成一张网;2008年对网络内的所有用户实施数字化整体平移。贵州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共有电视节目144套(其中75套基本节目,69套付费节目)、9套广播节目、13套数字信息咨询(免费),除此之外还有点播、股票、电视购物等将开通的需求信息库。信号源采用省公司的广播电视节目平台进行光缆传输到各县机房,机房有应急备份电源UPS和汽油发电机等设备,保障在突发停电故障排除期间,用户能收看到电视节目。2011年进行双向网改造的设计,设计方案采用FTTB(光纤到楼栋)、双纤三波(下行广播1550nm波长;下行数据1490nm波长;上行数据1310nm波长),即1550传输系统实现下行广播业务,EPON+EoC系统实现双向数据传输业务;2012年开通高清数字电视业务,现已发展高清数字电视用户5400户。
3直播卫星“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覆盖
玉屏县“村村通”于1998年启动实施,首期完成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工程5座,通过地面卫星接收设施、调制器和混合器建设小前端,用电缆传输6套电视节目到农户家,投入资金8.37万元,受益农户350户;2000年完成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建设地面卫星接收站13座,投入62.98万元,中央财政投入3.9万元,省级匹配3.9万元,县级匹配1.18万元,受益农户出资54万元,通过13个小前端安装受益农户2000户。2009年采用一户一套地面卫星接收设施(俗称小天锅)的方式进行覆盖,用户收视节目达到52套,当年入户安装1614套,中央财政投入36.5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1.9万元,农户出资16.14万元。2010年围绕国家“十一五”“村村通”建设规划,开始大规模地实施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当年完成480座(11045套),中央财政投入240万元,省级财政144万元,受益农户出资110.45万元。“十二五”时期,玉屏县“村村通”建设任务173座(1598套),中央财政投入34.7万元,省级财政20.8万元,受益农户出资15.98万元,对部分自然村盲点进行覆盖。国家广电总局为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从“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高度重视直播星“户户通”工程,中央财政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户户通”工程的建设。2012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财政部与内蒙古、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7省(区)签订2012年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目标责任书,让7省(区)1300多万农村用户尽快收听收看到丰富的直播卫星广播电视节目。玉屏县2012、2013年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1565户,中央财政补助15.65万元,省财政补助15.65万元,市财政补助1.565万元,县级配套资金6.26万元。
4无线数字电视网络覆盖
安全接地的方式就是把电器设备外的外壳和大地相连接,当设备外面的绝缘外壳被破坏从而是机壳带电的时候,它能够让电源的保护电路切断电源,从而达到保护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的目的。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电气设备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是处于绝缘的状态,如果一旦电气设备的绝缘层出现破裂,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在安全接地技术中,以大地为零电位,将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电路机电与大地连接,一旦出现设备绝缘层老化、破损的现象,接地技术就会将电流、电压印象大地,从而有效的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2防雷接地技术
在我国当前的电力事业当中,雷击是电器设备最大的自然危害,不管是直接被雷击中,还是感应到雷击,如果设备没有受到有效的保护,一旦设备受到雷击,设备就会瘫痪,严重的还会引起电火灾害,就会给整个电力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了避免设备被雷击,一般会在高处设置避雷针,在和大地连接在一起,从而有效地防止雷击对于设备的破坏和对于工作人员的威胁。防雷接地和安全接地都是为了能够更有效的保护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2]。在广播电视工程中,以大地为连接的,采用圆钢作为防雷接地装置的接地线,接地线的两端必须按照规定的搭接长度焊接达到点连接。同时也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电气设备中采用避雷针,利用保护装置将雷电波引入接地网,从而保障广播电视工程的稳定性。
3数字设备的接地
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电气设备是广播电视工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里,数字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对广播电视工程的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3]。为此在这些设备上,应用接地技术,加强信号与信号之间、电源与殿宇之间的评比,在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的情况下,下降系统内的各个信号地就近的接到信号地母线上去,各个屏蔽地以及机柜外壳地就近的接到屏蔽地及外壳地母线上去,两条半环型的接地母中部位置靠近安全接地螺栓。同时还要确保接地母线的性能要求,确保工程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4结语
光纤通信技术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其原因在于它所拥有的卓越特点:一是通信距离远,传输信息量大。在光纤这种特殊材质的媒介中,光波传输的损耗极其微小,在没有中继设施的状态下可以传输上百公里,而且信息传输量极其巨大。二是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光纤通信具有无线电通信所不具备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能够有效保障信号传输质量。三是易于施工和运输。由于光纤体积小,重量轻,对于施工敷设和运输储存都很方便。四是光纤的主要成分是玻璃纤维,使用光纤通信技术可以节约大量的有色金属,有利于环境保护。五是光纤使用寿命长,从而降低光纤通信的维护要求和成本。
2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当前电力传输正向着大容量和长距离方向高速发展。电力企业不断加强电力通信传输网络的研究力度,以期尽可能地保障信息传输安全和通信网络的高效运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其他公共通信网络相比,电力系统的通信系统有着突出的特点,业务总量巨大,业务单体容量偏小,信息传递可靠性要求极高,杆路资源丰富等。在使用光纤技术组建电力系统通信网络时必须从电力通信自身的实际特点出发,尽可能地运用已有的优势的基础开展通信网络建设工作。现阶段电力系统通信网络中常见的通信光缆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架空地线复合光缆(OPGW)、无金属自撑式光缆(ADSS)、金属自撑式架空光缆(AD-Lash)。
2.1架空地线复合光缆
架空地线复合光缆简称OPGW(OpticalFiberVompositeOver-headGroundWire),该种光缆是专门为电力系统通信而设计开发的,同时具有通信光缆和普通地线两种特性。架空地线复合光缆具有三层结构,由外至内分别是铝线、钢芯和光纤。三层结构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使OPGW分为层绞式、中心束管式、骨架式3种类型。它具有通信容量大、抗强电干扰能力强、温度特性好、导电性能佳、机械强度高、安全可靠等特点。以该种光缆架设的架空地线复合光缆通信通道能够有效节约光缆工程对空间和土地的占用。目前架空地线复合光缆普遍应用于110kV以上高压线路中。
2.2无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
无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以芳纶纤维为抗张元件。芳纶纤维是一种极具弹性的轻质高强度纤维,同时还具有较好的防弹能力和负膨胀系数。芳纶纤维是通过松套层绞填充方式进行套装而成,里层还有PE内护套、高强度、耐电痕护套等,从而具有很强的整体抗电腐蚀能力。另外,无金属加强材料的使用,使纤维对于雷电和高温等恶劣环境有很强的防护能力,电力线运行可靠性好。无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一般与高压电力线路同塔架设,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较多。
2.3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
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由多模或单模光纤、搞模量塑料、防水化合物、金属加强芯、涂塑钢铝待、钢绞线和聚乙烯护套组成。防水化合物能有效提高光缆的耐水解性,聚乙烯护套降低了光缆与其他接触物体的摩擦,便于安装施工,同时给光缆提供了良好的抗紫外线辐射能力。
3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组网技术
光纤通信组网方式是影响光纤传输速率的最主要因素。科学高效的通信组网方式对于对信息传输速度要求很高的电力系统通信网络来说至关重要。当前,在电力系统通信中常用的组网方式是SDH技术、OTN技术、PTN技术和EPON技术有机结合的方式。
3.1SDH技术
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SDH)是一种综合信息传送网络,以网管系统为操作中枢,具有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多种功能。在同步数字体系中,不同速度的数位信号具有不同的等级,通过标准的复用方法和映射方法,将低等级的SDH信号复用为高等级的,实现了网络传输的同步,使局部网络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入问题获得有效缓解,大幅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同时,SDH系统自我保护能力较好,能够适应电力通信复杂苛刻的使用环境。
3.2OTN技术
OTN(OpticalTransmissionNet,光传送网)结合了ASON与DWDM两种技术的特点,不仅充分发挥了原有DWDM(Dense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之上赋予组网和电路调度工作灵活多变的特性。作为针对SDH与WDM网络的缺陷所开发出来的新型光传输技术,OTN全面继承了SDH和WDM网络的优点,不仅具有WDM网络超大容量的带宽,更具有SDH网络的运行管理性。同时,它还具有路由功能与信令功能,能够为业务提供更为安全的保护策略和更高的传输效率。OTN的传送带宽大颗粒业务最为突出,从而受到广大用户欢迎,发展空间极为广大。从现在电力通信的集中管理模式来看,未来电力通信网业务传输特点主要是汇聚,各地区供电局汇聚大量IP业务至省公司可采用OTN方式承载。
3.3PTN技术
PTN(分组传送网,PacketTransportNetwork)最主要的特征是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在底层光传输媒质和IP业务之间设置一个层面,以分组业务为主,其他多种业务为辅开展工作,从而在保证光传输原有特点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整体成本。它所具有的光传输特点包括高可用性和可靠性、高效的带宽管理机制和流量工程、便捷的OAM和网管、可扩展、较高的安全性等。数据业务是PTN的发展重点,可以实现数据业务的无缝对接,具有高效的带宽管理机制和流量工程。
3.4EPON技术
EPON是一种采用点到多点结构的单纤双向光接入网络。它综合了千兆以太网技术与无源光网络(PON)的特点,具有树型、星型、总线型等拓扑结构等多种拓扑结构,可以划分为网络侧的光线路终端(OLT)、用户侧的光网络单元(ONU)和光分配网络(ODN)三个部分。随着电网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配网自动化趋势日渐明显。针对配电终端分布分散、通信节点数量众多、单个节点的通信数据量小,数据实时性要求和配电网停电区故障处理能力的要求高的特点,E-PON采取无源光网络机制,有效应对上述问题,保障通信质量。另外,使用EPON技术,可以提高配网自动化水平,从而提高整个配电系统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保障供电安全和供电质量。
4结束语
由于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类型,其中两种方式最为突出,第一方式是用金属材料把信号源密封,使接地的金属材料不与电场相交,致使接地设备只与地面相连,这样就降低了事故的发生频率。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改变电场屏蔽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把带电导体密封,加大屏蔽密度,降低电场对工作电路的干扰,可以使发射信号更加稳定。
2广播电视接地系统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广播电视接地系统在进行安装和调试的过程中会遇到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广播电视工程的正常进行,同时还严重影响到传媒行业的高效发展。具体来说,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地分析和探讨。
2.1要不断完善系统中的信号地和其他设备
现如今,我国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不断增加,数字化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方式上也逐渐应用了这些高端的技术,提升了接地工程的实际效果。具体来说就是采用相对比较独立的模拟信号或者是数字信号来和大地进行高效地连接。不同的接地设备对信号的要求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接地螺栓等设备来形成一定的纽带作用,对整体的接地系统进行完善。所以说,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对系统中的信号地和其他的连接设备进行有效地连接,并且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系统形式。
2.2要不断对数字接地机床的进行规范
接地方式不仅能影响着电视广播工作的调试与安装工作,同时还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输送质量,能否合理的对电视广播接地技术改进就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当电视广播系统中的接地设备普遍偏多的时候,尤其是在当今各种科学技术与先进设备被不断应用到了广播电视系统中,数字地线、模拟接地引线、接地信号、电源线和机柜外壳电线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因此,可敷设一条平行排列的绝缘系统,使用两条半环型接地母线作为信号总线,靠近安全接地螺栓。另一种方式是在屏蔽地,使用箱体外壳母线接收附近的信号,在信号系统总线上,连接到附近的柜体总线上。
3对于广播电视接地系统的规范性要求
目前,由于各个广播电视局对接地系统的不断重视,我国对其接地方式做出了一定的规范。因此,在建设广播电视系统的建设时,要注重对信号发射系统的稳定性的研究,发射系统稳定性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系统接地信号的稳定程度与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在建设时要有为注意。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对如何提高广播电视系统的稳定性做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文就这些成果对如何让提高发射系统地稳定性归纳了一些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价格方面:第一,广播电视的工程的相关工程设施与设备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不应该在6米以下;第二,所有信发射设备必须与地面有良好的接地,确保不会发生大的安全事故;第三,广播电视工程接地设备的保护线如果长度在25米以上的,必须将接地设备中的接地与接零分开,避免出现信号干扰与触电、漏电现象;第四,广播电视工程的信号接地与电容接地装置要用隔离变压箱进行有效地隔离,这样既能提高广播信号的质量,又能提高其安全性。广播电视工程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对接地方式的重视与定期的安检,只有不断提高监督检修的例如,并从实际经验中积累经验,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广播电视工程在接地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
关键词:光电编码器;角加速度观测器;硬件在回路;加速度反馈控制
中图分类号:TH113.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cceleration information is often needed to realize the acceleration feedback control in modern servo control systems, while in the rotary motion form the observer algorithm based on motor model to estimate the angular velocity or angular acceleration is far less than the method to use an acceleration transducer. But the rotating accelerometer is high priced and restricts the application range because of its performance index. The article proposed an angular acceler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angular information measured by photoelectric encoder and model information of the observing object, which can estimate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servo control systems. It can also observe the angular rotation, angular velocity and severely changed angular acceleration with excellent effects which verified the robustness and feasibility through the hardware in the loop simulation based on RT-LAB platform.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also suit for servo systems which was not droved by motors and apply more widely, what’s more, the low costs make it more suitable for engineering.
Keywords:photoelectric encoder;angular acceleration observer;hardware in the loop;acceleration feedback control
1 引言
伺服系y多数以位置和速度为跟踪目标[1],文献[2]中,刘栋良等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利用其定子交轴电流和转速方程构造观测器,通过降维线性Luenberger算法实现了电机转子角速度的估算。文献[3]中,郭鸿浩等人针对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提出了角加速观测方法,首先通过构建滑模观测器观测反电动势波形,再设计卡尔曼滤波器从观测得到的反电动势归一化波形中提取位置信息,进而实现对角加速度的估计,但是扩展反电动势的表达式较为复杂,其大小与转速、电机电流及微分值有关,鲁棒性较差。且对于非电机驱动的轴系,这种依赖电机模型的估计方法也无能为力。工程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伺服系统旋转运动为非匀速运动,传统的角速度观测算法仅限于处于稳态的恒定角速度观测,对于动态加减速过程的角速度或均匀变化的角加速度的观测存在较大误差,并且机电或液压等伺服系统由于存在内部和外部的干扰、自身参数的摄动等不确定因素,严重影响观测算法的性能。因此,对于旋转伺服系统的转速观测,基于编码器的方法更为可靠,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秦晓飞等对传统的M/T测速算法进行了改进[4],提出一种基于假脉冲剔除的M/T测速算法,能够消除机械振动引起的位置量化误差,提高了交流伺服系统的测速性能;北京交通大学的文晓艳等详细讨论了M法和T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性能做了详细分析[5],指出工程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而这两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对角加速的观测,目前基于旋转加速度计的方法测量角加速度存在传感器价格昂贵或技术指标适用范围窄等原因[6],使得其难以应用于角加速度反馈或角速度反馈的控制过程;基于电机模型的观测器算法估计角速度或角加速度也是一种常用方法[7-10],大量实验表明,基于模型观测器估计算法的加速度反馈控制系统,其控制性能远远不及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加速度反馈控制系统,Bramde Jager[11]和Ivan Godler[12]等人分别对此作出了详细研究。因此基于位置传感器和观测算法来有效获取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信息是一种折中的选择。论文采用高阶观测器算法,能够观测剧烈变化的转速,性能优于常规观测算法,且能够实现非剧烈变化的角加速度观测,为加速度反馈鲁棒控制提供一种有效方法,最后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论文提出的加速度观测算法的跟踪性能和算法的可实现性。
2 光电编码器工作原理
光电编码器是由光源、光栅盘和光电检测装置组成,光栅盘是在固定直径的圆盘上等分地开通若干个长方形孔,通过联轴器的带动,当光电编码盘和轴一起旋转时,光源发光通过透镜照射到光敏电阻上,经过检测装置检测输出脉冲信号。结构原理如图1所示。
光电编码器的输出量有模拟量和数字量两种形式,论文以数字编码器为例进行研究。数字增量式编码器直接利用光电转换原理输出3组方波脉冲信号,分别为A相、B相和C相, A相与B相的相位差为90度,C相为每转一周输出一个脉冲,用于基准点定位,输出波形如图2所示。
编码器旋转方向的判断是通过将A相B相输出值保存起来,与下一个A相B相输出值做比较,通过编码时序就可以判断出编码器的旋转方向,图2中标示出了输出波形与编码器旋转方向的关系,算法的实现是通过判断编码器输出AB两相的状态转移顺序,如图3所示。
增量式编码器测量转角的方法是通过读取脉冲数的方式计算出旋转的角度或转速等参数。而不同规格型号的编码器光栅码盘上的光栅线数是不同的,光栅线数决定每周输出的脉冲数量,即影响测量的精度。采用正交编码方式可以方便实现倍频电路设计,提高编码器测量精度。
3 三阶观测器设计
6 结论
为了适应伺服控制系统中加速度反馈控制方式对角加速度进行观测的需求,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和观测算法相结合的方法,用于观测角加速度变化规律,并通过半实物仿真平台进行验证,观测效果良好,克服了采用旋转加速度计价格昂贵和适用范围小的问题,克服了基于电机模型纯算法估计的不准确问题,克服了针对非电机驱动的旋转伺服系统无法使用估计算法的问题。计算量小,可以应用于实时系统,跟踪性能好,可以实现角位移,角速度和剧烈变化的角加速度的观测,满足伺服系统的控制需求。
参考文献
[1] 邓红星,王宪彬,刘咔.角加速度边界层观测器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42(9):1504-1508.
DENG Hong-xing,WANG Xian-bin,LIU Ka.Design of an angular acceleration boundary observer[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0,42(9):1504-1508.
[2] ⒍傲迹郑谢辉,崔丽丽.无速度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反推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1,26(9):67-72.
LIU Dong-liang,ZHENG Xie-hui,CUI Li-li.Backstepping Control of Speed Sensorless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1,26(9):67-72.
[3] 郭鸿浩,周波,刘颖,许恩利.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角加速度估计[J].电工技术学报,2014,29(5):93-103.
GUO Hong-hao,ZHOU Bo,LIU Ying,XU En-li,You Xia.Angular Acceleration Estimation for a Permanent Magnet Brushless DC Motor[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4,29(5):93-103.
[4] 秦晓飞,王云宽,郑军,于家斌.交流伺服系统振动鲁棒M/T测速算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0,14(5):97-103.
QIN Xiao-fei,WANG Yun-kuan,ZHENG Jun,YU Jia-bin.Mechanical-vibration-robust M/T speed detection method of AC servo system[J].ELECTRIC MACHINES AND CONTROL,2010,14(5):97-103.
[5] 文晓燕,郑琼林,韦克康,王琛琛.增量式编码器测速的典型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2,27(2):185-190.
Wen Xiaoyan,Zheng Qionglin,Wei Kekang,Wang Chenchen.Typical Issues Analysis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y for Incremental Encoder Speed Measurement[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2,27(2):185-190.
[6] 郝双晖,刘勇,刘杰,郝明晖.基于查表原理的单对磁极编码器研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19):165-168.
HAO Shuang-hui,LIU Yong,LIU Jie,HAO Ming-hui.Design of Single Pair-pole Magnetic Encoder Based on Looking-up Table[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6,26(19):165-168.
[7] 王皖君,张为公,李旭.变速器试验台惯量电模拟与角加速度估计[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1):62-66.
Wang Wanjun,Zhang Weigong,Li Xu.Inertia electrical emulation and angular acceleration estimation for transmission test rig[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2,42(1):62-66.
[8] Seung H. Jeong,Seul Jung,and M. Tomizuka.Attitude Control of a Quad-rotor System Using an Acceleration-based Disturbance Observer An Empirical Approach[C].The 2012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telligent Mechatronics,Kaohsiung,Taiwan, July,2012.
[9] Trong Biên Hoàng,William Pasillas-Lépine,Alexandre De Bernardinis and Mariana Netto.Extended Braking Stiffness Estimation Based on a Switched Observer With an Application to Wheel-Acceleration Control[J].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2014,22(6):2384-2392.
[10] 王萍,李斌,S瑞祥,李桂丹.基于神经网络的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3,18(2):5-8.
WANG Ping,LI Bin,HUANG Rui-xiang,LI Gui-dan.Study of Speed-Sensorless Direct Torqu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Neural-Network[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03,18(2):5-8.
[11] Bram de Jager.Acceleration assisted tracking control[J].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1994,14(5):20-27.
[12] Ivan Godler,Masahiro Inoue,Tamotsu,Tadashi Yamashita.Robust comparison of control schemes with disturbances observer and with acceleration control loop[J].Industrial Electronics,1999,3:1035-1040.
[13] 韩旭忠,孙颖.高阶惯性环节状态反馈极点配置的一种简易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4),118-121.
HAN Zhong-xu,SUN Ying.A SIMPLE METHOD FOR STATE FEEDBACK'S POLE-PLACEMENT IN HIGH-ORDER INERTIA LINK[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2,22(4),118-121.
光学之芒,灿烂辉煌。在光学的领域里,他头顶着太多的“光环”,却没有丝毫松懈,肩负着无限重任,但始终沉着、坚毅。他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十余载春秋献身中国光学领域,他就是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研究员、系科研副主任张岩。
九天揽月鸿鹄志 步步为营创辉煌
在通往科学高峰的路上,张教授一路前行,品尝着希望与困难,交融着荣耀与汗水,深造期间,他用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中国光学科技前沿领域的重大突破。读研期间,他同导师刘树田教授一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光学分数傅立叶变换的研究。为利用光学分数傅立叶变换进行信息处理铺平了道路。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拓了分数傅立叶变换在光学信息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被评价是国内在现代光学技术科学领域研究工作中的优秀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1999-2001年,他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基金资助,在日本山形大学工学部从事生物成像研究,被应用在实际的仪器上。2001-2002年,他在香港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光纤气体传感器研究。其研究内容被收录在《光纤传感技术新进展》一书中,已出版发行。2002-2003年,他在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应用光学研究所任洪堡研究员,从事数字全息重建算法的研究,提出了利用相位恢复算法来进行数字全息重建的新方案,引起了同行的重视和肯定。这部分内容作为美国Nova Science出版社的新书《New Developments i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Research》中的一章,已经出版发行。
2003年,他进入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先后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留学人员择优资助等人才项目的资助。作为北京市“太赫兹波谱与成像”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主要从事太赫兹波谱与成像,太赫兹波段表面等离子光学和微纳光电子器件设计研究。他提出的多波长成像方法得到了美国Rice大学太赫兹研究者Mittleman的认可,被评价为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成像范围,还可以提高信噪比。多篇论文被太赫兹领域的虚拟期刊收录。并于2007年和2009年分别到美国伦斯特理工大学和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欢声震地 惊退万人赢战绩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主办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2486
国内刊号:43-1067/T
邮发代号:42-9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军队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