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0: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艺术形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一,抽象思维的主体作用。因为抽象思维能从某种特定种类的存在物中抽取其精华或本质的东西,只有当这种存在物是一种有组织的整体时才能奏效。在这个整体中,某些方面或特征占据关键位置和起主导作用,其他一些特征或方面则只起辅助作用或偶然性作用。假如抽象只是随便从某事物中提取一点什么零散信息的话,那么通过这种抽象对这种有整体的认识就会很少。也就是说,抽象必须是对事物本质特征而言的,它必须要有整体性与概括性,否则就起不到作用。第二,抽象思维引导艺术的独立性。抽象思维引导艺术产生了独立性的发展,伴随着艺术思维在对事物、生活观察的差异性影响中,抽象思维的形成和塑造对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概括性的思维模式转变了每一个人的认识,对世界各种存在已知世界的认识。概括性的思维对具体表现的对象进行了大体描述,在节奏清晰或程序性思维外延的思绪中,表现出对象的整体关系、形态等细节。另外,在一些特别的地方,绘画手法要保持对感官和细节的处理,维持绘画的具体抽象细节,在更大的范围上做出规划,对象的形体与张力构成保持一致,对完整性和细致性的内容进行重新定位,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观与独特魅力进行分析,从而影响创作者个人对造型艺术设计的一种新型定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抽象思维对造型艺术的影响力分析
2.1引领造型艺术的价值魅力
绘画造型是形象思维范畴,但必须有抽象思维参与,两种思维的相互作用是完成任何绘画造型的思维墓础,这是人类思维整体性规律所决定的。因为人类思维活动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分类,系统化与具体化等程序,分析与综合是基本的思维过程,其他各过程都是由分析与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分析和综合贯穿在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有初级水平的分析与综合,理性认识有较高级水平的分析与综合。通过综合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情境、条件及任务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因此说,在绘画造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互动的,两者缺一不可。
2.2展现艺术创作者的独特魅力
展现艺术创作者的独特魅力,目的是通过实际思维的整合,根据对象观察与活动总结的经验,利用个人艺术创作的灵感与知识构成,结合有效思维,提出独特魅力的创作灵感。不需要从单纯的思维表现形式中,结合纷繁复杂的物象秩序观念,通过形象思维的直觉性整理出特定的思维活动,根据脑海中有效的具体内容进行艺术创作的判断。在抽象思维的参与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形判断造型艺术的远近效果,再根据左脑对事物和思维的操纵能力,判断出具体的整体形态和各方面的影响信息,掌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造型关系。
3.总结
我们所涉及的城市形象设计是广泛意义上的城市形象设计,就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城市形象能够反映城市富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色风貌和文明数值,是人们对城市给予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人情的复苏是近代设计所面临的课题,城市形象设计中也是这样,关注人情,是设计的本源。让原有的、本源性的情感作为设计的核心,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够让人们通过已知的过去,而去接受未知的新。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地域性的民间艺术是一个很难得的设计元素宝库,是值得去挖掘和开发的,因为当今的城市形象设计中,其当代性过度使用,而其地域特性被遗忘,所以城市的个性在逐渐消失,乡情逐渐被淡化,城市的归属感被磨灭。所以近几年,城市的个性化和乡土化问题受到了关注,人们希望城市既有时代特色鲜明的同时又有地域文化清晰地域特征,如景德镇的陶瓷为基础的城市形象设计就让让城市形象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但是这样建立在本地民间艺术的城市形象还是很少的。
二、民间艺术是城市魅力的根源
1、完整意义上的当代城市内涵与外在城市是高度的集约了人口、集约了经济、集约了科学文化的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城市表层功能是居住、工作、联系等;深层功能则是表层功能的的基础上构建地域文化与城市人格,这就是城市的外在和内涵。现代很多的城市形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失语,因为城市形象塑造的重点放在对“时代性”的追求上,虽然城市的外在,也就是城市的表层功能在日异月新地完善,但是在城市内在的、其深层次的建设上是苍白的,甚至是贫瘠的。其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形象设计,也是很注重城市探索地域的文化艺术,让城市的传统文化、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在“当代”的背景下去诠释城市的内在魅力。因此在城市形象设计上,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必须深入研究城市地域文化,提升城市的形象。
2、新城市中“旧艺术”的价值现代的城市是尖端技术的集合,超高层建筑四处林立,然而在高新技术建造的大楼之间的人们希望觅寻到一条连接现代与过去的深沉线索———既可以触碰到城市地域性的“市井艺术”,又可以赏析到散发宝石光芒般的高楼大厦。人们向往的城市是新和旧的对比的同时又能够和谐共处的,而其中的“旧”如何存留并传承是人们所关注的,只有让城市中的“旧艺术”和谐的融合在“新设计”中,才能够让城市充满活力,散发出生活气息的馨香。只有这样新旧和谐的结合才能够让城市把横跨世界众多地域文化与贯穿过去与未来的时间轴完美地相结合。如果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以这种本土养份去滋养城市形象,那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则成为了最具优势、最丰富的设计元素资源。用最本土的、最传统的地域性艺术图式,去呈现当代人最真实的生活和情绪是人们所向往的,是人们乐于接受的。
3、民间艺术可以缔造方言式的城市形象方言式城市形象就像方言一样,承载和言说着区域性的知识、诉说着地域性的价值和精神。它着重于地域的自然,着重于地域上的人们;它能够传承时间,能够凝聚记忆;它代表着沟通和拒绝;它严格的谨守着主与客,也就是始终强调自身的存在性。自身都不复存在,那么谈何接纳、融合,也更没有了发展。而民间艺术是塑造方言式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因为民间艺术是承载了地方精神的灵魂。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之后经过艺术的提高,提炼了本土文化,它成为了一种地域文化的词汇。它能够很好的与当代性密切结合。倘若能够将民间性的艺术很好的应用于城市形象设计中,这样的城市形象作品能够让民众得以在普遍性西式生活中体味到本土本源文化的韵味,让生活环境有原汁原味的味道,让家乡有温情和记忆。
三、城市形象中民间艺术的再构之综合精神
1、城市形象中民间艺术价值回归城市特色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而其具体的视觉形象就是当地的民间艺术。从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入手的城市形象设计,让传统的地域性民间艺术走入了当代文化语境,这样的城市形象设计是温情脉脉的。用现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地域性的民间艺术,重新评估传统民间艺术,会发现原本暗淡的艺术宝藏散发出宝石的光芒。它会让我们的城市形象设计区别于其他地域,让自身不同于其他地域,让城市拥有只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视觉符号。地域性的民间艺术虽然有其难以逾越的局限,但是它能够让我们继承传统,让我延续文脉。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是创造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营养。所以,在现代的城市形象设计中要让区域民间艺术作为基石,再造区域性的传统民间技艺,让民间的、传统的、区域性的艺术呈现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表象。
2、城市形象中对“旧艺术”的本原萃取在我们生存的土地上有着数以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众多“旧艺术”,这些民间的技艺应该就是城市形象设计的本,只有这样融合了区域本原性的城市形象设计才能够让民间艺术和现代人和谐起来,进而传承下去。民间艺术经过了不同时期文化的锤炼,不同的工艺器材锻造,呈现出各具特色地方性风格。民间的工艺文化能够体现了民众的在造物的过程中所探寻的精神力量,凝结在器具、视觉符号之中的气质和精神是这些民间技艺的本原,这也是城市形象设计中最值得借鉴的艺术本原。
3、城市形象中民间艺术创新的再认识当下,在“现代化”先行为主导意识的社会中,地域性的民间工艺迅速消失,这种“少数”的技艺,如果我们不刻意的加强关注,不采取创新的方法和措施去继承,它就会消亡。即便是成功申遗的的技艺也不例外,很多省级甚至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都难觅传承人。例如在必背瑶寨中,年轻人中有很多听不懂长辈歌者的歌词,而其内容更是遑论。在这个物质文化泛滥的时代,没有内容的城市形象设计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可读性和关注度。无论城市规模的大与小,历史是否久远,它们其实各自都会有多多少少的与众不同。民间艺术也是产生、发展于这些不同种,也就拥有了这些原始的个性。如若让这些富有民生气息的多样文化被整齐划一的钢筋混凝土所替代,确实很可惜。如何去调节乏味的高楼之间的城市生活,那么只有让“落后、低俗、低等级”的民间艺术登场,让民众的生活有生气、有活力、有本源的气息。“高科技”的城市形象让城市的区域特征消亡和式微,是因为全球化被权力化和庸俗化,地域性民间艺术生态基质被“高科技”所瓦解和稀释,重新发现的自我,成为了一种必要和一种自我拯救。让民间的艺术有效的融合在城市形象的设计中,能够让民间艺术在物欲横流的“豪华盛宴”中保持着大地行走者和行吟者本色的姿态,保持了城市中人们的固有色,保持着民间技艺在民间。
1.1图书馆员外在形象
公众对图书馆员大多留有刻板的印象,所谓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者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由部分推至全体的认识[2]。人们认为图书馆员大多古板、严肃、保守甚至冷漠,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他们主要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待遇较低,对工作也是敷衍了事。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图书馆员形象基本已经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女性图书馆员,似乎全世界的图书馆员都是这样的行头:middle-aged,withglassesandherhairinabun;wearsconservativebusinesssuits;oftenshushesthereaderswhomadeanoise.即:中年,戴眼镜,头发向后梳成一个抓髻,穿着保守的工作服,经常把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安静,总体上给人一种古板的四眼老太(oldladyfoureyes)的感觉[3]。在影片《哈利波特》中,IrmaPince是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图书馆员,她终日表情严肃,没有一丝笑意,总是用非常严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且不让学生碰她自己喜爱的图书。在《黑侠》中,由李连杰扮演的徐夕在暴露身份前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图书馆员。他经常呆坐在图书馆里看书,从来不参与任何娱乐活动,同事要和他打麻将,他拿出300元就当自己输了。
1.2图书馆员内在素质
在人们印象中,图书馆员的服务模式大多都是“看门守摊式”,他们素质不高,只会从事借书、还书、上架、打扫卫生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当读者查阅资料遇到问题时,图书馆员也不会起到任何有效的帮助作用。在电视剧《牵手》中,主人公小雪终日穿着蓝色大褂,百无聊赖地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上班的时候,她经常走神,从未把图书馆员这一神圣职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她对工作没有任何责任感。外界对图书馆员职业形象和职业特点的认识有些模糊,还有些误区,造成了图书馆员对这个职业产生自卑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加深了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图书馆员并非外界所理解的形象,相反,很多名人都做过图书馆员。1918年在北大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沈从文1925年在北京香山慈幼院任图书管理员;冼星海1926年在北京大学任图书管理员;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华罗庚兼任过清华大学数学系资料室图书管理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原为保定某部图书管理员。如何转变公众对图书馆员由来已久的刻板印象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通过对影视作品角色的分析,重塑图书馆员形象
2.1图书馆员拥有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信息资源、文化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于需求者的文化程度、从事职业和专业领域的不同,产生的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图书馆要积极转变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从过去的被动提供服务转向主动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增值服务。图书馆员不再只是文献资源的保管者,而是信息咨询员,拥有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知识、技术等综合能力优势,将形成的信息产品推荐给用户,为用户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资源服务。在影片《木乃伊》中主人公Evelyn是一位典型的信息处理专家,在去往埃及金字塔的途中,她把自己拥有的这种能力完全展现给观众,她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勇气最终阻止了木乃伊不可战胜的预言。Evelyn有一句话让所有图书馆员感觉到振奋,“我或许不是探险者,不是冒险者,不是财富的探求者,也不是杀手,但是我为能成为一名图书馆管理员而骄傲”。影片对Evelyn角色细节的描写体现出来就是图书馆员对信息资源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准确地将复杂的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分析和加工,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有用的信息资源推送给用户,为用户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
2.2图书馆员是优秀的信息导航者
信息媒体的多样化和分散化,近程、远程信息网络的广泛使用,电子出版物的剧增,信息生产的广泛化和无序化,网络资源的急剧膨胀和复杂化,把用户带入一个无所适从的信息海洋[2],这就造成了用户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的时间没有缩短反而延长的现象。因此,图书馆员要成为数字时代中信息的管理者、传播者和信息检索利用的导航者,为用户提供快捷的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对用户的信息技能培训,引导用户利用技术设备迅速准确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在《水银蒸发令》中,BruceWillis所扮演的探员阿特·杰弗里为了追查给他发邮件的神秘人,来到图书馆中寻求馆员的帮助,这位馆员利用数据库有关资源迅速找到神秘人的地址,为其尽快破案提供了巨大帮助。
2.3图书馆员是复合型人才
在数字化时代,用户对馆员整体素质的要求更为严格。一名合格的馆员要具备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搜索以及检索各种数据库等技能,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并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提供给用户。与此同时,随着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用户的需求也逐渐呈现综合性的特点,要解决某一问题,往往需要几门学科的知识。图书馆员不但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其他专业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迎接不断变化发展的信息资源的挑战。好莱坞影片《图书馆员》三部曲就是以图书馆员探险为主要题材,讲述了主人公Carsen保护命运之矛、寻找所罗门王的宝藏以及阻止吸血鬼王子利用圣杯作恶的阴谋。图书馆员Carsen是一个拥有22个学位的高才生,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短时间内学会一种又一种古老文字,推算出一个又一个藏宝地点。他在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用智慧和勇气,捍卫了图书馆的尊严,保护了人类的财富。在影片中,Carsen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他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极高。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当代社会对合格馆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3图书馆员改变自身形象的实践活动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在网上开办了图书馆商城,出售图书和与图书相关的装饰品等,这些饰品可以由馆员自己设计,把他们的创新想法融入设计中,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图书馆员。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推出商品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图书馆的印记,使公众对图书馆不再陌生,缩小人们与图书馆的距离。《鼓山十九号》是由高雄市立图书馆拍摄的影片,它讲述了图书馆员的日常工作情况,把一些不为人知的工作细节展现给大家,将图书馆员的心路历程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让公众更加了解图书馆员的实际工作,减少对图书馆员的误解。在当今时代,网络和传媒的力量不可忽视。馆员可以把馆内举办活动以及工作的情况拍摄成微电影在网上或者大屏幕上放映,也可以将图书馆员形象制作成海报在公众集中的地方进行张贴宣传,向公众展示新时代图书馆员多元化的形象。
4结语
关键词:艺术;形式;内容;相关问题;几点思考
20世纪初期诞生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打破了传统认识论中主客观之间不可逾越的严格界限。在古代西方哲学史上,一些先哲,如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曾通过从不同角度强调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而同时也肯定了感知觉与思维之间的联系。但从总体上看,在西方哲学史或认识论研究史上,感知觉与思维的主客观之间的划界仍然是很明确的。到了二十世纪初,知觉心理学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研究,打开了知觉与思维之间严格界限的最初缺口。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作为一部艺术心理学著作,其中虽然尚未明确使用“视觉思维”概念,但却已提出了“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的重要思想。鲁道夫·阿恩梅姆的另一部著作《视觉思维》将感知觉与思维即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确立下来,对知觉与审美的互为因果;个体因素与整体突现的从属关系以及“完形性”与“变调性”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都进行了科学的智性的分析,并佐以科学实验加以论证,从而把认识论推进到了—个新的领域。
再有,皮亚杰提出了认识发生“建构”的概念。明显有别于一般反映论的“结构”概念,他认为“建构”是动态的。认识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到的。
由上述线索及其佐证而得到的启示是:a.关于审美经验的客观描述和审美感知过程,包含了主体的作用与客体的功能交换。b.从感觉到思维的心理活动应作为知觉意识或知觉思维的整体建构,在这一建构中,主体的潜能功用是不能忽略的,审美意识的解放和进步与这种潜能的释放有着直接的关联。
亚里士多德穷究一切的“摹仿说”开辟了再现生活的现实主义征途。在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经验模式以及经验的加工的单向因果联系的观念,已经被历史打造的牢不可破,但是,科学的进步使今天的我们已经开始了解:认识的心理模式是双向的,即刺激与反应相互作用。
人类作为高级生命体具有难以克服的惰性,浅尝辄止。我们一贯相信和信赖自己的审美经验,但可惜的是,这种经验往往是单维的、低层次的。比如看一幅画、我们满足于说“象”,象什么?总是自然而然的用经验来套比。画的好,好在哪?——真实地反映了生活。但是,—旦出现—幅有点儿“怪”的作品,为常识经验难以把握时,便不免惊惶失措起来。
伟大的思想家是伟大艺术家的必备素质。有了伟大的思想,其作品才能透射出深刻的内涵。这种深刻内涵仅仅从引起主体反应的客体因素去分析是不够的。解释其深刻性的前提是—种思维的深刻性,以及理解我们的思维本身。科学的现代意义的突出标志之—,是随着人脑科学、思维科学的发展而提出了问题:对理解如何理解,对思维如何思维。美国D·霍夫斯塔德在著作中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分析,提示了思维结构的层次及其自相缠绕的问题。他认为人的思维是—种多维结构,多层次的系统。他认为智能的关键问题是要创造更高层次的描述。应该探寻思维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软件”规律。对于美感来说,也是如此,要把多维的内容从对象中抽取出来,显然需要某种复杂的机制,这种机制不同于可以形式化的判定机制。虽然我们还搞不清楚由神经心理过程向知觉心理过程转换的详细情况,但至少可以知道,创作也好,欣赏也好,不能停止在简单、低智的层次上。思维的多层次与现实世界的多层次具有一种同构对应性。为了把握到世界的多层次,美感的生成不能仅具备符号型态,还要涉及到示义型态,还要涉及到多维的认识结构。而“示义型”的性质包含着不断的丰富、深化、无穷无尽。分析下去,会出现某种循环的因果链,形成层次的自相缠绕。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优秀的作品中,形象及其含义之间会出现“二律背反”,出现复杂的、难以穷尽的探究。如卡夫卡所言:“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就是对表层认识的超越,而达到多层次的表观,从而使我们能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去提出问题。看不到不同的观察角度的人,维特根斯坦称之为“方位盲”,他说:“方位盲对绘画作品的欣赏,难道会象我们一样有‘其他角度吗’?”如果始终只能在—个层次上观察,就—定还没有把握住对象。然而,长久以来,我们的大量作品被称为“图解”文字,实际上,“图解”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图”是没有层次的,“解”是没有思想的。特别是对认识和思维本身缺乏反思,缺乏开掘,缺乏具有批判精神的对话与挑战。—切都是那么直白,照本宣科就是了。于是,深刻的哲理性从艺术中消失。
艺术要关照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各种冲突。艺术家应该是社会艺术家和社会学家。我们的作品应当具备揭示各种矛盾与冲突的思想内涵。为形式求新变的极端形式主义的空洞、乏陈,缺乏有哲学思考的背景,终将走入死胡同。然而,鄙视“现实”已成为后现代工业文明的时髦。不鄙视“现实”,就不能使“意识”前进,只是首先要回答意识到了什么?与传统有什么不同?我理解,正是主客观经典界限的打破,把对思维自身同外界的联系的观察、思考引进了我们的视野,以合理怀疑的触角探触到新的观照层次。例如美国社会学家巴思提出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本身是否可靠的问题,并怀疑以往对现实的解释。贝娄也在自己的作品里,检讨了人对“自我本质”的追求。这些探索不论其成效如何,总会有些启发,有助于打开我们思维结构中那长期封闭的部分,力求从高层次上去解释生活与艺术现象。科学和艺术都需要这种合理怀疑主义,也就是合理地提出问题,然后才会有思维的进步。
只有在社会活动——肉体与灵魂,存在和意识,现象与本质,这些深刻的矛盾中,才会获得有价值的平衡。表示现象的形式和表示精神的内容,如同两个发展系列,但不是平行的,而是交叉纽结的。作为主体的认识,常常就是在这种交叉碰撞中产生出具有深邃哲理的火花。艺术的价值也恰恰在于给历史延续线以垂直冲击。没有冲击和骚乱,便不会达到高层次的和谐。齐桑塔那耶说:“取得和谐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使所有已知因素统—起来,另—种方法是舍弃和删除一切拒绝统—的因素。”前者给予我们崇高,后者给予我们美的。但美的是热情的、被动的、遍布的,而崇高的则是冷静的、专横的、尖锐的;美使我们与世界打成一片,崇高则使我们凌驾于世界之上。我们有许多艺术作品,根本意识不到拒绝统一的因素,只达到低层次的和谐。为了享受习惯的美,而离开了精神,听不到精神的内在音响。大量概念化的作品,恰恰是由于缺少哲理的思考(画家只观察生活,而不深入人心,不开放思维),而导致不能深入认识自己、美感的自我陶醉后面是思想的“贫血”。
当一些非常规作品出现时,于是对我们的思维结构提出了要求,这一点不可避免。美感的习俗世界便要解体。这时,“你必须在这—切里面感到一种解放,这就象到山中或海边去度假期—样。事物的经常尺度全改变了,而你在自己的眼中,也会变得象—个虫豸或者—个假道学……。”
追求哲理性,特别是对“人在世”进行哲学与艺术的反思,这是现代美术对当今生活的有力投影。这一趋向是与美感的深化与科学的人文发展方向相—致的。在这方面艺术有着深刻的使命。在这里纂借卡夫卡一句话:一幅画,如果我们看了,没有感到额头上被击—猛掌,那我们看它干什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缠枝纹 艺术形式 设计思想
缠枝纹是中华民族传统植物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装饰艺术中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通常,它是藤蔓型卷草纹的延续和深化,其基本构成是使植物的枝茎呈藤蔓状,骨骼呈曲线分布,以波浪状、回旋状或螺旋状扭转缠绕,并配叶子、花朵或果实样式元素,花朵和果实为表现主题,而茎叶是陪衬纹样。明代缠枝纹样形态中茎叶、花朵和果实是造型语言的主要组成元素,元素的呼应关系在组织形式上,使看似复杂的组合关系产生丰富的视觉特征和均衡秩序。本文通过研究比较,总结了明代缠枝纹的视觉艺术形式有三个方面的体现:繁复而有序,延绵而整体,包容而并兼。
一、繁复而有序
明代缠枝纹由各种类型的植物叶片、花朵或果实在枝茎的引导下重复组合,其中叶片数量大、形态变化丰富;枝茎绕转绵延、花果个体突出、主题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映衬,构成了繁复扩展的明代装饰风格。它繁复但并不拥挤杂乱,从其构成要素组成的形态结构显示出有秩序的形态艺术特征。这一秩序特征是自然世界生态规律的反映,也是人类生活中形成的审美心理需求,同时还体现在艺术形式关系中。这里主要反映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植物纹样中具有的形态与生长秩序主题;另一个是形态组织上的结构与重复秩序。
形态结构上,茎叶、藤蔓等元素经过起伏绕转构成缠枝纹,茎叶、藤蔓在形态造型中占到较大的比例,也是最能突显装饰特征的构成部分,因此植物生态中的叶子在枝茎上互生、对生、轮生的排列方式,枝茎粗细的有序、均匀分布等秩序性特征,即缠枝纹艺术形式的重要表象性特征。如明代的青花瓷上多见的缠枝纹所体现的秩序性艺术形式,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充满秩序和自然规律的世界中的一种适应性需求,也是创造秩序与规律视觉形式的心理需要。
骨骼组织结构中,缠枝纹环绕的枝茎大多是波浪旋转或涡旋回转的样式,并呈有规律的曲线形或圆形分布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一般只存在于藤蔓型植物中,以现实为基础而又超越现实的有序重复秩序而增添美感。如一些边饰中,枝茎往往以二方连续的形式组合,使错落有致的叶子和花果以波浪曲线均衡分布。正是这种特征,使缠枝纹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生动而丰富的装饰效果。当然此秩序特征不是完全重复和组合,而是在各种规律和重复中有适度变化,这样才可以满足更高审美心理的需求。
二、延绵而整体
在明代缠枝纹繁复延展的形态造型中,与秩序均衡的视觉感受相呼应的还有其整体性特征,其造型中不论有多少组成元素,组成多少形态结构,都能让人将其视为整体,不会被其中的一个元素吸引以此为视觉中心。这种整体感是构成纹样的类似元素在有序的排列下形成的。而缠枝纹由大量类似构成元素组成的独特艺术形式。其相似的形状特征往往使观者在观看的同时不自觉寻找其内部组织关系的共性,视觉心理上则将它归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式。
花朵和叶子作为缠枝纹的主要内容大多数是类似样式的重复组合,即使某些枝叶的变化很大,但由于数量少和间隔小,且反复出现,视觉上仍然让人有整体的感觉。在一个纹样中,某些部分在感知性质上的相似性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这些部分之间亲密关系的程度。如明代织锦上常见的缠枝莲花纹,莲花形状和大小基本一致,在组合时追求自由变化,但就视觉而言这些叶子个体与个体之间间隔较小,视觉上容易忽略个体之间的变化差异,从而形成整体的版面视觉感受。这种细腻满密的装饰特点,是形成缠枝纹整体性视觉特征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表现语言。
波浪形、回转形或涡旋形,这些相似的形态元素是缠枝纹整体性视觉特征的重要基础,在起伏回转的骨骼结构引导下形成较强的节奏韵律感和方向性,产生出统一的版面效果。这一形式特点是各元素按照一定的脉络排列,并具有趋向性,或服从一种内在的动态骨架结构。这种整体性特征是构成纹样的形态元素和节奏规律共同决定的,它是明代缠枝纹艺术形式的又一个突出特征。
三、包容而并兼
在明代缠枝纹的造型题材中,吉祥寓意的装饰元素得到广泛运用,从天然植物花草到宗教符号,无论是植物类还是不同种类的题材元素,缠枝纹都能很好地进行组合。如枝茎组织中牡丹与水中莲花共生、汉族传统与西域文化共存,这样可以使缠枝纹的内涵和寓意丰富多样,契合中华民族对吉祥文化的心理需求。这种题材多样性的表现正是明代缠枝纹另一艺术形式的体现。
首先是不同种类的植物组合,如明代织锦中以牡丹和、牡丹和莲花形式组合的缠枝纹。牡丹、寓意富贵荣华、平安健康,莲花为佛教圣物,象征超脱一切苦难回归幸福。这种多类题材多种寓意相结合的缠枝纹,表达了明代百姓的朴素现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态细节上,牡丹多饰以写实的叶片,莲花附勾状卷云形与其极乐世界寓意相呼应,虽然两种花卉各有形态特点,但由于花、叶、茎都有共同卷曲的特征,因此衔接十分自然,属缠枝纹不同因素组合形式的佳作。
其次是植物题材与宗教符号间的组合特征。明代为促进汉族和藏族之间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藏族佛教法器、供器等各类工艺品与内地装饰艺术相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缠枝纹积极接纳了藏传佛教和其相适应内容,如藏传佛教八吉祥:轮、螺、伞、盖、花、瓶、鱼、结。其与缠枝纹结合过程中,由于莲花也有佛教的色彩,所以常与莲花组合形成缠枝莲托八宝吉祥纹形式。其追求自然延展,互融互生的理念与同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相呼应。所以在明代吉祥文化极为盛行的背景下,缠枝纹对于各类具有吉祥寓意的题材都能广泛吸纳并予以组合,尽管组合手法稍微简单,但它丰富的寓意、以及多样化的组合形式还是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
结语
缠枝纹是明代最有活力的装饰纹样,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明代吉祥文化的充分浸染,同时多元文化的背景赋予它各种形式和丰富的寓意表现。花朵、果实以及其他吉祥符号在这里和谐共生,这得益于藤蔓植物所独具的自然伸展特性,得益于其秩序生动的组合形式,更得益于传统构图法则的极强适应性。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人类情感追求为基础,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生活理想和吉祥寓意,才使得明代缠枝纹具有繁复而有序、延绵而整体、包容而并兼的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陈勤建.中国吉祥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1持续性
现代社会物质和能量的开发要有一定的节制,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后代的需求,要在不危及后代人的正常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体现了生态理念的持续性。要实现持续发展,就要合理的规划设计的构思、布局结构以及设施设置等,有效地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实现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采取措施不断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效应,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
1.2循环性
实现对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利用,使得使用过的废料可以继续通过科学的加工利用到生活当中,最后得到自行分解,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体现生态理念的循环性。生态理念的循环性使得能量利用、物质消耗以及信息分解等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在自然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一个闭合的循环流,而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使用是单向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和废弃物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科学的利用和处理资源。
1.3高效性
在现代的生产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加大了资源的投入成本,而生态理念下的生产生活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高的资源利用率,改善资源利用和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4多样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对于环境设计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因此要提供更多选择的环境设计产品,促进多样化的消费,降低因为无节制的扩大消费而造成的环境压力,转变人们被动的消费选择方式,提供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多样化产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
1.5舒适性
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要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又能够体现设计的审美价值和激发人们的生活情趣,体现生态理念的舒适性。
2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下的城镇形象设计
城镇的形象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对乡镇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是当代促进乡镇发展的重要内容,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体现了生态与人文的统一、现代与历史的统一、艺术与科学的统一,运用科学的设计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推动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努力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对城镇形象设计的具体启示。
2.1城镇形象设计的原则和范围
生态理念影响的城镇形象设计要充分地考虑到居民的听觉、嗅觉以及其他的感官感受,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城镇当中包含着人文要素、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要做到三者的和谐统一并不容易,既要考虑到整个城镇的形象,又要注意环境艺术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城镇环境艺术不仅仅是建筑建设,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的价值体现,要不断地加强环境艺术意识,体现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更要受到建筑设计和规划的限制。不仅要完成城镇规划中的各种策划,而且还要弥补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提高城镇形象的设计水平。
2.2在城镇形象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要体现以人为本
城镇的形象设计要对居民的综合感受进行全面的考虑,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对居民的感官进行刺激,对居民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使得居民能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环境艺术设计和城镇形象设计主要是在视觉艺术的基础上来发掘触觉艺术、味觉艺术等感官艺术,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情特色、地域特色的城镇形象。城镇形象设计将审美需求、材料选择以及功能进行协调统一,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2.3城镇形象设计中的设计要素和设计结构
城镇环境艺术是从不同的时空、层面、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体现城镇形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城镇的设计结构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进行的,要体现生态理念中整体与局部、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
3结论
安岳石窟造像始凿于唐,而盛于宋,其艺术风格在借鉴融合的渐变过程中,由最初的质朴的程式化构图形式逐渐发展,自成体系,艺术表达形式更加多元化,在中国的石窟艺术中被称为“上承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窟”。
(一)题材多样
安岳的两万多躯造像中,观音造像题材多样,主为显教观音、密宗的千手观音、华严三圣、观音经变等。唐朝以显教观音和密教千手观音为主,其中卧佛院第45号11面千手观音最具特色,造像身高135厘米,呈立姿,分三层排列,身前两臂双手合十,身后有四阴刻千手掌,掌心各有一眼,在观音左右手下方有一穷叟手持口袋接钱状、一夜叉作惧怕状,此题材与《大正藏》《十一面神咒心经》等经中所言均不相符合,有着地方特色。五代时期的观音造像较少,题材主为观音和千手观音,最具特色的是圆觉洞内的第21号龛的千手观音经变相和59号龛内西方三圣左侧的观音造像,其中圆觉洞千手观音有四十只手,跣足善跏趺坐于双层仰莲瓣莲台之上,左右两侧上方有十方佛坐于祥云中,下有夜叉、穷叟、吉祥仙女、婆薮仙。进入宋代,随着造像的繁盛,题材逐渐多样,有毗卢洞的水月观音(又叫紫竹观音)、千佛寨的观音菩萨像,圆觉洞的宝瓶观音和莲花手观音、华严洞的辨音观音等。宋代题材逐渐丰富,雕刻者在佛教题材上进行自我创作发挥,其规模较大,尤其是毗卢洞第19号的观音经变窟,其“紫竹观音”坐于铺有蒲叶之石上,背景为普陀山紫竹林,左右两侧壁刻有八难图,在四川尚属首例。
(二)龛形各异
唐代造像布局基本以单龛为主,单口略呈弧形,龛内以主尊为中心,两侧对称构图,同时匠师又利用两侧的动态、法器等变化打破对称的板滞构成,追求自然与和谐;五代时期造像规模较小,主为平顶双重龛;宋代时期造像窟龛形单一,主为方形(或矩形)平顶窟(龛),平面呈方形,三面墙壁基本刻有造像,也有三壁凿坛,其上设像。
(三)雕刻精湛
安岳石窟观音刀法圆润,衣纹装饰追求质感,讲究衣纹转折起伏。雕刻师充分利用造像体、面、线的关系,将细密繁琐的衣纹和璎珞与整体构图协调统一,为造像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色彩感。到了唐代,匠师在单龛造像细部采用线、面结合的雕刻手法,以半圆雕为主,辅之以浅浮雕和线刻,更是借助线条对衣着进行疏密转折、形体特点的艺术表达。进入宋代,安岳石窟造像在唐、五代对川北石窟的借鉴融合基础上,逐渐进入自成一脉的成熟期。布局更具代表性,此时期匠师已突破了前期布局,在对称、均衡、和谐基础上,追求大小、高低、起伏、疏密等变化,这种融合线条的雕刻体现出了一种韵律之美。
(四)塑造细腻
安岳石窟观音造像造型独特,形象刻画细腻,艺术语言简练、写实,其形象塑造既符合时代审美特征,又借鉴融合中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神性逐渐减弱,世俗性逐渐增强。唐朝佛教盛行,造像相对较多,造像风格保留了唐代的审美基调。综观其安岳唐代观音造像,其基本是体态圆润丰盈,高贵端庄,大多身着半臂式天衣,下着羊肠大裙,跣足立于三层仰莲瓣莲台,面颊饱满,下颌丰圆,两眼半闭,眉骨、颧骨低平,细眉小口,耳廓下垂,颈部粗短有二道蚕纹。由此可见,唐代观音造像造型细腻中又透露出唐代的雍容华贵之风姿。此外,唐朝时期观音造像与以往造像有所区别,不再是印度佛教之像,已具有中国味道的人性美。如华严洞高冠观音依据女皇武则天身形雕刻,体态既有唐人特有的丰满圆润,又有女皇的高贵端庄,气质神态既融入了审美要求又融进了亲近和蔼的人性,将神性与人性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安岳石窟佛教观音造像艺术风格及审美特点
(一)造型之美
所谓造型之美,即指观音的形体、结构、装饰的美。安岳石窟佛教造像中的观音造像符合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审美观念,每一造像传神逼真、雕刻技艺出神入化,观音情态让审美主体心境如水,唤起种种美的意象。首先,安岳石窟观音造像人物比例匀称,面部神态刻画写实传神,肌肤丰腴细腻,整体形象逼真传神、端庄典雅。观音形体美在于雕刻者动静结合的艺术表达,凭借优美的曲线、气质姿态将静态观音涌动出内在激情,营造出动态柔静和谐之美。其次,为了突出形象之美,把装饰重点转移到观音衣饰、宝冠及手印、手中执物等衣饰器上,雕刻之精美复杂,刀法洗炼,有较强的质感且式样繁多。特别是观音宝冠,多为镂空化佛花冠,造型结构简单中不失精美,花冠中央有形式多样跏趺坐于莲花座的化佛,以化佛为中心,卷草纹、宝相纹等蔓形植物呈镂空状纹对称加以装饰,这是印度佛教雕刻及中国其他石窟艺术中所不能比拟的。最后,采用象征、暗喻艺术表现手法,在浓厚写实性、人性化基础上,突出神性特征,使观音造像更加形象、更富有神性魅力,以此吸引大批信众,如雕刻者借用服饰、手印、坐式、台座等带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佛教物品与当地特色相融合。
(二)世俗之美
世俗之美即为神性与人性相结合,追求现实审美情趣,逐渐走向世俗化,呈现出一种美的特质。观音造像的流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且与女性崇拜心理、官方的介入和儒释文化的融合息息相关。佛教在中国流传不仅在道义中渗透中国观念,也在造像上不断发生变化。安岳石窟观音造像雕刻者脱离了宗教艺术的特定要求,采用写实手法来表现这些观音菩萨形象,雕刻中既融入了“人性”的表达又兼顾到“神性”形象,甚至脱离神的味道,对现实生活审美趣味逐渐加浓,走向世俗化。尤其是毗卢洞的“紫竹观音”,从造像形象来看,善良慈爱中透露着几分洒脱和开朗,具有世俗的翘脚侧坐更是打破了观音正襟危坐的定性,俨然像一个洒脱俏皮的四川姑娘,反映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主观的具体化和客观的人文主义化的思想,使紫竹观音构成了现实人性和理想佛性的的自然融合及神人合一审美追求。
(三)韵律之美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基本情况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来源于GATT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是GATT对主要缔约国际准化工作的规定。在GATT第七轮回合“东京回合”谈判期间,由关贸总协定贸易交涉委员会多边贸易谈判工作组的标准小组制定,并于198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现行TBT措施是GATT第八轮回合“乌拉圭回合”在此基础上于1994年3月15日经过最终修改和润色后产生的。实施TBT的主要作用是:保卫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实施TBT应遵循下列原则:贸易影响最小原则;科学上证明合理原则;国民待遇和非歧视原则;统一性原则;透明度原则;发展中成员国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
长期以来GATT与WTO对各国TBT设置进行了严格规定,而且不可否认,有些TBT措施确实为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但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升级,有些却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尤其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工具。
二、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技术壁垒
1.技术标准和法规:我国出口贸易中常遇到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主要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汽油产品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烟草中有机氯含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指标;汽车的排放标准;包装材料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如冰箱、空调、泡沫塑料及发胶等。
从实施技术壁垒的具体国别来看,出口日本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上,轻工产品以及机电产品的技术标准要求目前比较少,欧盟除了对动植物产品有较高要求外,对于我国出口的纺织品以及包装材料环境环保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而美国不仅对农产品有较高的卫生要求,对于机电产品和玩具的安全性也更加看重。
2.产品质量认证和合格认定:目前贸易各国都有各自严格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标准,它们对进口产品可以随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从总体来看,美、日、欧盟的认证制度最为完善,也是阻止出口商品进入其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要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至少达到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即:取得欧洲标准委员会CEN认证标准;取得欧盟安全认证标志CE;取得ISO9000合格证书。
美国的认证制度更为复杂,目前共有55种认证体系,如产品安全认证UL,军用MIL,电磁兼容,FCC等都是具有较大影响的认证体系,ISO9000系列标准也被等效采纳;同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依据《食品药品化妆品法》、《营养标签和教育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茶叶进口法》等对进口食品和药物实行专门管理。
除此之外,日本的《电器用品取缔法》、《道路运输车辆保安基准》,加拿大的CSA、德国的GS、HACEP认证资格等已成为我国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和电器产品输往这些国家必须持有的通行证。
3.包装和标签方面: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可回收率及动植物检疫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不提倡重复包装和过度包装,以利于资源的节约。欧美等国的消费者也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在挑选、购买商品时会较多地考虑产品包装对环境的污染,对产品包装的观念已由追求豪华、精美转向简明、实用和对环境的友善。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包装材料落后,不易处理,可回收率低,部分出口产品的包装还在大量使用木材、稻草等材料,不仅外观粗糙,而且常常因为其中含有病虫害而一再受到进口国的责难与限制,甚至经常因通不过动植物检疫而影响有关产品的出口。
4.绿色技术壁垒:我国出口产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保因素的影响很大,环境措施将成为我国出口产品遇到的技术壁垒中非常重要的限制措施。例如,由于欧洲各国纺织品环境标志(对棉花生产中农药、漂白剂、染色剂等的使用提出的环保标准)的迅速实施与推行,我国出口纺织品、油漆、涂料、建造材料、清洁用品、纸制品、电池、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机械产品、鞋类、像胶制品等已经或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来,发达国家绿色技术壁垒措施又细化为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以及绿色补贴等多个方面。
三、TBT措施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1.影响:
(1)市场准入性差:我国的许多产品由于苛刻的技术要求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比如,1994-1997年以来猪肉、牛肉根本无法进入欧美市场;由于中国的海洋环境不断恶化,出口欧盟的贝类产品已达不到所需的卫生标准,被长期排斥在市场之外;在植物产品方面,除河北鸭梨外,龙眼、柑橘、苹果、香蕉等均不能出口到美国。尤为严重的是,一些产品由于不符合卫生检疫要求而被扣留、查封或销毁,出口利润损失严重。不仅如此,在较高的技术和安全卫生检疫标准面前,有些已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也被迫退出。
(2)竞争力减弱:某些技术壁垒虽然不对产品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为满足要求而进行设备人力的投入以及昂贵的检测费已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削弱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由于国内商检部门缺乏测试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标准样品,不得不进口大量的检测检验设备,致使出口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竞争力下降。
(3)贸易争端大量出现:由于发达国家的TBT措施具有隐蔽性、歧视性、广泛性等特点且相互混杂,致使我国同贸易对象国之间难以协调,争端不断,严重影响了我国同对象国的贸易关系。
2.应对方法:
(1)认真研究国外TBT措施,打破壁垒,扩大出口。收集跟踪国外的TBT措施,建立TBT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国外标准加以研究和消化,特别是国外对于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规定,同时,对于不同地区的标准应有所不同。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TBT措施限制的经验与教训,根据市场和产品特点要求突破国外TBT限制。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主导企业和幼稚产业,参考国际规定建立自己的TBT体系。
(2)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协调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促使两者相互促进,树立环境竞争力意识,把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消费者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把开发绿色产业作为优化出口产业结构,争夺21世纪国际市场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把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改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国际积极将绿色产品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的范围,出口发展基金优先考虑绿色产品开发,建立绿色产品出口发展基金,专门为开发绿色产品出口建立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3)出口企业的对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传统产业在注重新兴技术改造的同时,应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水平,适应科技时展的需要,企业可以将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提高环保水平,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人员,增加环保投入,开发绿色产品,加强绿色营销与绿色管理,使企业赢得环境优势;出口产品争取获得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以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争取取得贸易对象国的认证要求,如美国电器产品的UL认证,水产品的HACCP认证等。
收稿日期:2000-12-01
【参考文献】
[1]李文锋.实现跨世纪怎样增长——2000年及其后一段时间中国外贸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1999(12):16-19
针对于夸张的图像,就像是一面哈哈镜一样,主要是以现实中的事物为原型,将事物具有的典型特征进行艺术性的变形处理,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平淡无奇的题材能够变得丰富多彩,夸张图形的运用能够鲜明的强调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品的技术表现力。例如:作为国际知名品牌的化妆品,兰蔻,一个睫毛膏的平面广告;设计者为了更好的突出睫毛膏具有优秀的卷翘睫毛的功能,在广告的画面中设置了一个卷曲的几乎脱离纸张的条形码,旁边就是兰蔻的睫毛膏产品,广告所要表达给消费者的信息就是,用了此款睫毛膏,就连贴在纸上的条形码都能卷翘起来,更何况是眼睫毛了。设计师运用了夸张图形,借助人们的想象力,对广告作品中所要宣传产品的品质、特性、效果等比较明显的表达出来了,并且通过夸张形式,加深和夸大消费者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和了解。
幽默图形的表现手法,一般都是运用饶有兴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尽量无限延伸到一种漫画的程度,制造出一种幽默和情趣。幽默图形的表现手法中有矛盾存在,设计师通过利用聪明和智慧把幽默的矛盾冲突表达的出乎意料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引起观众会心的一笑,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发挥艺术的感染力的巨大作用。例如:作为世界快餐行业的巨无霸,无论是那种广告,还是以什么形式的出现,麦当劳都会首先“出示”特有的“m”形状的金色拱形标志。在麦当劳“门牙篇”的平面广告中,通过一名冰球运动员在激烈碰撞的比赛中撞掉了门牙,而牙齿缺出的图形正好是麦当劳的拱形标志,这时的运动员显然并未因为门牙的缺失而感到痛苦或是难堪,而是以微笑的品尝麦当劳的食品。这样的广告,所要给观众传达的意思是:即使你此时此刻正在遭遇烦恼和痛苦,有了麦当劳自然会笑口常开,烦恼全无,在微笑中,麦当劳通过这则广告成功的把经营的理念表达并且传播开来。
作为一名平面广告设计人员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去捕捉事物的本质,所以设计师要舍弃生活原型中的繁琐,可有可无的事情,刻画出单纯、清晰、准确的图形。其次,要有的放矢,设计师要抓住广告的需求点,通过独特的富有创意的形式,对人们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刺激,吸引消费者收看并理解广告。因此平面广告中的图形设计要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通过对普通的图形进行处理,把人们所熟知的事情以不同的面貌、风格呈现出来,引领消费者自觉的对广告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以达到产生购买的欲望。
对比与统一,是图形构成形式感的根本法则,对比与统一的手法在广告的中运用主要是指广告构成元素既有变化和差异,又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统一就是“和谐”,在我国的传统的文化中,“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的思想以及“共生共存”的天人哲学,就很好的诠释了统一的意思;对比就是“矛盾”,也是对立面的统一。在先前平面广告的设计中,对比是广告设计的手段而不是要达到的目的,对立面的统一是图形设计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法则。进行对比的因素有高低、大小、方圆、横竖线的粗细、长短、色的冷暖、黑白、明暗,画面的虚、实、藏、露、动、静等等。因此图形在广告平面设计中的对比无处不在,但是表现上强化突出的方面,是受到广告主题制约的。与此同时,也受到视觉效果的影响,变化的夸张,会使得广告设计杂乱无章,过分的统一,会使广告显得单调呆滞,因此只有把相互对立的因素进行适度的组合,才能产生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