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0: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分类号]G250
2010年9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公布了“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8家高校获得首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本文调查了18家有MLIS授予权单位的2011年度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其他相关信息,认为如果大陆图书情报学界不能慎重稳妥地处理好开展MLIS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可能会败坏MLIS学位应有的学术声望和职业声望,从而使大陆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整体声誉受到影响,制约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
1 正确认识MLIs与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关系
1.1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MLIS,大陆图书情报学界认识并未统一。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MLIS是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以南开大学信息管理系为代表,他们认为:“MLIS为适应新形势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图书情报人才培养质量,经国家批准而设立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系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MLIS和传统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区别在于培养方式的差异,而非课程体系上存在什么根本的不同。信息管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统一性,无论是MLIS还是传统学术型硕士都不能割裂学科知识的内在一致性。差别只在用什么方式让研究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
另一种观点认为,MLIS是一种和学术型学位不同的学位,不仅仅是培养模式上不同,而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知识上皆存在一定的差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界定MLIS的属性时指出,MLIS“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是以图书馆学、情报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以国内外图书情报工作为职业背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持这种观点的学校占大多数,他们都强调MLIS侧重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譬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认为:MLIS“培养理论基础扎实,胜任国家机构、政党团体和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则一方面认为MLIS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南大也强调MLIS的职业特征。
1.2 美国学界对MLIS的理解
在2008年版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MLIS项目认证标准中,很明确地指出,“图书馆与信息研究”(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致力于通过服务和技术手段促进可记录信息及知识的管理与利用,它包括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交流、选择、获取、组织、描述、存储、检索、分析、解释、评估、综合、传播和管理。ALA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MLIS认证标准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的所有硕士研究生项目,不管项目的名称是MIS、MALS、MIRM还是其他什么名称。也就是说在欧美LIS学界,他们认为并不存在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两种类型硕士学位的差别,没有所谓的专业性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分别。这种看法是完全正确的。美国现代职业发展史告诉我们,19世纪后期,在美国的现代化转型中,诞生了体现现代社会特征的白领职业群,譬如,医生、律师、职业经理、会计师、审计师、咨询管理专家、图书馆员等,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都是依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公众提供服务,从而获得较高的报酬。行业从业人员的补充不是通过像传统的手艺人那样以家族世袭或者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现代高等学校培养而获得。在现代大学中的构成中,培养此类专业人员机构属于“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最典型的学院是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图书信息学院等。欧美图书信息学院的主要生源来自基础学科。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有专业取向的,读研究生院的目的就是掌握专业技能,为了便于就业。至于图书信息学院的师资补充来源,一方面是来自其他基础学科;另一方面就是本领域的博士研究生项目。但是,他们不叫MLIS项目,而是称为PhD项目,此类研究生培养目标非常清楚,不是专业导向,而是学术导向,主要的出路是补充高校师资和到大型研究机构、智库做高级研究人员。
因此,我国目前学术型硕士和MLIS并列的情况是一种转型期现象。未来的趋势是和国际接轨。研究生阶段都叫MLIS,都是专业取向,都面向就业需要。学术型硕士和现在的博士研究生项目合并。单独的学术型或科学型硕士不复存在。可是,我国客观现实是目前学术型硕士和MLIS两种硕士都存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呢?首先,必须清楚学术型硕士终将消失,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精力要放在MLIS上;其次,不能认为MLIS就是降低标准的学术型硕士,或者认为MLIS就是加了“面向职业”味精的学术型硕士。
2 MLIS人才培养定位必须清晰
2.1 MLIS的行业映射
对于应用性社会科学来说,学科服务于行业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大陆,LIS所映射的行业原本非常清晰。图书馆学为图书馆培养从业人员,档案学为政府档案馆和机构档案馆培养高级管理人员,情报学为科技情报所培养科技资料的管理人员。同时,也从毕业生中留出一部分人在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种对应关系都是稳定的。LIS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都紧密联系着实际业务工作。因为行业指向明确,所以,LIS的核心知识体系非常清晰,核心课程当然也非常明确,通过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上都进入了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工作,整个“产业链”环环相扣,没有所谓的核心知识泛化、去职业化等问题。1992年,应该是大陆LIS变革的转折点。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计划经济彻底被打破,市场价值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毕业生开始自谋职业;另一方面,图书馆学系的改名风潮摧枯拉朽,一夜之间,图书馆学系变成了信息管理系。
其导致的后果是:①因为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和情报所原本是服务于学术系统的,没有多少市场价值,如果固守这三个行业对象,LIS在争夺资源中将处于劣势。因此,大陆的LIS向具有市场价值的行业映射,希望能在这市场大潮中分一杯羹。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内容大量渗透进LIS研究生教育。②改名之后,LIS
传统课程失去了合法性。出现了所谓的以图书馆为中心知识体系向以信息为中心知识体系的转向。LIS的这种转型是否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呢?一方面,图书馆界反映出图书馆学学生在图书馆传统技能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对LIS的认知存在危机。以公务员考试为例,涉及LIS的岗位比较少,而且在LIS二级学科中分布也均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迈入信息社会,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大),对信息人才的信息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这并没有反映在对LIS人才的需求上。这种认知危机告诉我们,MLIS作为LIS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解决行业定位不清的问题。MLIS所服务的行业大概分为三个层面:①实体图书馆与信息所的业务需求。中国三大系统的图书馆和信息所每年的人员补充,仍然是MLIS一个重要去处,不能不考虑他们业务工作的需求。②现代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企业和机构的需求。③不同行业中“信息管理”岗位对MLIS人才的需求。吕斌和李国秋通过对300家各类组织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发现了316个信息管理岗位。也就是说,MLIS还必须满足社会各类机构对通用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
2.2 MLIS行业指向设计
如果对MLIS的需要满足于这三类需求的“行业定位”形成大致共识,那么会发现,要求MLIS培养同时满足这三类需求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在互联网时代,实体图书馆仅仅是学术资源系统的一个部分。因此,图书馆学不能再仅仅是实体图书馆的映射,而应该把学术资源系统和交流系统作为自己主要的产业映射。现在问题最大的是情报学所映射的行业和岗位比较模糊。如果情报学也以学术交流系统主要映射行业,那么,这里就是所谓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就是一回事,其可能的分工就是:图书馆学注重学术交流的资源管理,情报学注重学术交流的信息系统。要么情报学干脆放弃传统定位,以培养通用信息管理人才为学科的主要使命。问题是现代社会组织中情报岗位描述是不清晰的。任何情报岗位都是处于行业环境中,所要处理的情报都是和特点行业相关,如果没有行业背景。那么也无法理解行业情报,更无法履行行业情报岗位工作。目前的MLIS包含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3个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既能胜任学术资源的管理,又能胜任各行各业通用信息管理岗位的需要是一个难题。
在MLIS培养模式的设计中,笔者建议引入工程硕士“领域”的概念。即“MLIS(图书馆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MLIS(档案管理领域)”、“MLIS(信息管理领域)”。“图书馆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面向实体图书馆和学术类数据库公司的需求;“档案管理领域”面向机构和企业文件和档案管理需求;“信息管理领域”面向通用性情报岗位的需求。而且建议“图书情报硕士”改名为“资讯管理硕士”。这样,图书情报硕士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就非常清晰。
3 MLIS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及双轨制的培养模式
3.1 MLIS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从笔者的调查来看,首次招收MLIS的学校都提出要创新MLIS的培养模式。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提出:①采用学分制;②教学方式重视和加强实践形式的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③确立导师制;④课程考核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⑤加强教学与图书情报实际部门的联系与交流,聘请图书馆、情报所等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⑥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对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者,可抵免部分学分;⑦对应届毕业生侧重其实践方面的课程或加大在图书情报实际工作部门实践的比重,对在职人员需要弥补理论上的不足。武大的这几点意见基本上涵盖了18所获得MLIS授予权学校对培养模式的主要看法。笔者认为,加强MLIS职业技能面向社会需要的培养模式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认为把业务部门专家引入课堂,担任导师,甚至干脆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就体现了MLIS培养特色则显得比较盲目。因为“开门办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并不能通过加强对MLIS的职业技能训练就可以提高它的“专业性”(profession)。如果过分关注MLIS的职业技能,可能反而会限制了MLIS将来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潜力。
美国雪城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张苹曾提出过一个信息管理领域的相关学科知识模型,她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模型:第一,可以把这个模型看成是知识的学科组成,信息管理的知识领域包括:①关于信息技术;②关于信息内涵;③关于信息人员;④关于信息机构和信息社会;⑤前4类知识存在的领域与语境¨…。第二,这个模型也是对信息的认知框架。对于大多数信息知识我们都可以结合特定的语境从技术、内涵、人员、社会4个维度去认知。如图2所示:
3.2 MLIS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通过上面的讨论,已经很清楚MLIS的核心知识是什么,也知道了理解这个核心知识的认知框架是什么。就MLIS的培养模式来讲,片面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引进业务部门专家只是对辅导MLIS的知识运用有好处。通过“做中学”是能够得到一些具有切实体验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也可能割裂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双轨制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笔者认为,1+0.5+0.5的双轨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也就是说,第一年是集中修课的时间,要把核心课程安排在这一年进行,需要指出的是授课方式不应该是以往的大课模式,而应该是以讨论课(seminar)为主体,授课目的不仅是让MLIS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要通过主旨报告准备、PPT制作、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等环节系统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辩论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成为“元能力”,也可以叫做管理的“核心技能”。管理工作千差万别,但是抛开现象看本质,会发现所有的管理工作都不外乎是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方案、向别人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和讨论课课程的基本环节几乎一样。因此,可以把讨论课课程中培养出来的能力叫做“元能力”或“核心能力”。MLIS会把讨论课课堂培养出来的“元能力”“迁移”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MLIS的第二学年,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三学期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MLIS应该用于实践教学,而对于有工作经验的MLIS则应该集中进行选修课的专题课程训练。这就是双轨制。到第四学期,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至于哪些人进行毕业论文,哪些人进行毕业设计,还是要看学生的兴趣,一般而言,无工作经历的最好选择毕业设计,有工作经历的最好选择毕业论文。这也是双轨制的含义之一。
4 结语
MLIS教育的正式展开意味着大陆LIS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转型,今后MLIS将成为LIS研究生教育的主
题,研究型硕士将会并入博士研究生教育系列。MLIS将面向社会需要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基础的专业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必须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具有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双重功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可偏废,需要以讨论课形式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管理“元能力”培养。双轨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201l―01―14].http://graduate.zsu.省略/Item/2533.aspx.
[2]南开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MLIS)项目介绍.[201l―01―14].http://ibs.nankai.省略/mlis/.
[3]经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授牌.[201 1―14].http://sem.njust.省略/theNews/admin/NewsDetail.aspx?newsID=827.
[4]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相关情况说明.[2叭1―01―14].http://sim.whu.省略/board/show―board―news.php?board_hews―id=1858.
[5]中国人民大学招收2011年全日制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章.[201l一01―14].省略.
[6]南京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201l一0l―14].http://im.nju.省略/shownodir.aspx?eontentid=eont2010092516&parentid=bcat2010062918&teategoryid=bcat2010062918.
[7]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0f Master’s Programs in Library&In-formation Studies.[20l 1―01―14].省略/ae.creditation.
[8]数据来源:“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信息库”.[2011―01―19].http://edu.省略/official/zhi―wei/.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环境昆虫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260)
【摘 要】在迅速发展的数字信息环境下,研究图书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结合小型研究图书馆的工作实际,探索出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以时间轴线为顺序,将服务模式探析的过程分为准备铺垫期、初步尝试期、成长发展期和未来的发展四个阶段。
关键词 研究型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
The Service Pattern of Subject librarianinSmall Research Library
ZHAI Xi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ntomology, Guangdong Entomological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60, China)
【Abstract】Research libraries are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work in small research librar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ervice pattern of subject librarians. Chronologically, the exploring period of service pattern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eps as following: preparation period, trial period, growing perio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Research library; Subject librarian; Service; Pattern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2013B06050006,2013B060200011)。
作者简介:翟欣(1982—),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图书情报和科技期刊研究。
0 引言
在迅速发展的数字信息环境下,研究图书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种以馆藏为基础、解决“信息稀缺”为目标的研究图书馆的传统组织结构、实践以及观点都日益走向一个死胡同。实际上,国内外关闭不同规模图书馆的脚步已经开始[1]。以笔者研究所所在的广东省科学院系统为例,已有下属多个研究所图书馆陆续关闭,图书馆工作人员转岗,图书馆功能基本消失。笔者在这样形势下到图书馆工作,认识到虽无法改变潮流,仍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重新梳理图书馆业务,尝试为研究所科研人员提供学科化的服务。学科信息服务的本质是向用户提供专业化、知识化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提升用户的信息能力,为相关人员的科研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与支撑[2]。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以时间为轴线,将小型研究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分析如下。
1 准备铺垫期
刚到图书馆工作的学科馆员,一般缺乏图书馆系统知识,故首先需要了解图书馆运作和构成,其次要掌握资源采访和主持流通借阅工作,根据原有资源情况建设数字化的馆藏,并且注重用户培训和解答用户的信息咨询。
1.1 了解图书馆运作和构成
学科馆员一般拥有研究所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背景,但是对图书馆的知识体系所知甚少。到达岗位之后,首先应该了解图书馆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工作流程等。应该了解所在研究所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构成;把握过往图书及期刊的积累方向,数据资源的使用技巧和权限配置;读者的类型和需求、工作量的分配等。
1.2 资源采访和流通借阅
学科馆员应从基本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学起,学习中国图书分类法,包括图书和期刊的著录和管理等。首先,应加强和保持研究所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工作。学科馆员根据每年各大相关出版社新书目录,结合本研究所的研究需求和专业方向,进行图书采购;关注国内外大型书展,积极参加;在购买图书时进行成本管理,以谈判的心态获取尽量低的折扣,珍惜研究所的经费资源。其次,掌握图书分类和著录的技能,并能准确归类资源,继承原有分类体系,使得文献易于获得。
主持流通和借阅工作,以积极热情的态度面对全所的用户,帮忙寻找所需的资源,通过所述大型图书馆(如笔者所在的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或者国家科学院系统馆际互借等)平台,尽力满足用户的需求。
1.3 数字化建设
研究所原有的纸质馆藏资源,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极有专业特色且非常珍贵,但是陈旧的借阅和流通模式,无法满足网络数字时代用户的使用习惯,学科馆员应积极进行数字化建设,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符合用户的检索需求,是用户能足不出户,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中,就能查阅到图书馆的资源。
1.4 用户培训和信息咨询
学科馆员应培训新用户,为新招收研究生或新近职工提供图书情报资源介绍和导航,提供详细的数字资源使用说明,解决用户在使用数据库过程中的疑问。对用户提供包含信息检索利用素质、数据与知识管理素质、信息分析素质等在内的数字科研条件下的新型信息素质培训。并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用户可以把所接受的培训信息即时地反馈给图书馆,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指出培训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学科馆员对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工作中的缺陷与疏忽,为以后用户培训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3]。
2 初步尝试期
在掌握了图书馆的基本构成之后,学科馆员应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始提供不同于普通图书馆员的服务。根据研究所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准确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英语优势,定期汇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并集成图书馆的所有服务,建立图书馆主页。
2.1 了解科研现状和历史
为了提供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必须准确的把握研究所的科研历史和现状。日常工作中,积极与科研人员进行科技交流,掌握他们目前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参加研究所举办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科研讲座,以及聘请所外专家进行的学术交流;积极参与硕博士生的开题、中期和答辩等。笔者还借着协助出版研究所五十周年所庆纪念书籍的机会,认真研读了研究所五十年的科历史和发展沿革,对研究所的过往积累有了充分的把握,区分各个年龄层的用户的不同需求,才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2.2 准确把握用户需求
为了近距离地了解用户需求,学科馆员建立用户需求登记表和用户服务反馈表,让用户有机会可以把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向图书馆反映。这样的举措便于图书馆更进一步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做出更完善的资源订购和服务计划。通过对馆员的评估和对用户信息的搜集,图书馆可以全面地了解用户提供服务和满足需求的状态,反馈到资源建设的工作中,及时更新资源,满足用户的需求。
2.3 国内外研究热点
学科馆员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英语语言能力,翻译科研前沿,探寻国内研究热点。国际部分,根据全球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 PNAS的报告,寻找出与研究所研究紧密相关的文献报道,翻译为中文;国内部分,根据大科研网站、各大基金会网站,搜集、组织、遴选和整理科学报道信息、产业与市场信息、经济与社会信息、战略与政策信息以及基金申报信息等。制作成PDF文档格式,以双周为周期,编制“科技快报”,以邮箱推送的方式定期发给用户。
2.4 集成资源
学科馆员积极利用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总馆的力量,合作建立图书馆的主页(portal.stlib.cn/web/gdei/),集成研究所人员常用的数字资源:包括中外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Elsevier 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 期刊、Wiley InterScience),文摘数据库(ISI Web of Knowledge、Ei Engineering Village 2、CSCD),电子图书数据库(方正中文电子图书OCLC、NetLibrary电子图书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CNKI 博硕士论文库、PQDD-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网络检索平台和数据库(Google学术、百度、NCBI、CABI、PubMed),常用科技网站(科学网、维基百科、BBCnature、生物谷、生物通、小木虫)等。
还集成了研究所人员常用的数字服务:如虚拟参考咨询与原文传递平台(面向广东地区教学科研用户提供高效的虚拟参考咨询与原文传递服务,在广东地区形成完善的原文传递服务保障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切实的科技文献服务,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总分馆联合目录检索平台(可以一站式检索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总馆和省直、市直和中科院驻穗科研院所建立19家服务分馆的馆藏信息)、远程资源平台(打破IP限制,为科研人员提供出差在外或者在家时也能使用数据库资源的高级服务)、科技查新平台(提供科研立项、成果鉴定、成果报奖等各种科技项目查新工作,以及论文引证检索服务,这项服务指通过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期刊名称及卷期、会议名称、会议时间、会议地点、文献篇名、发表时间等途径,查找文献被SCI、EI、ISTP、CSCD等收录及被引用情况,并依据检索结果出具检索证明)等。
还集合了上述2.3所述科技快报、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南都书屋、科图论坛及友情链接等都信息,都集成在一个网页上,用户有信息需求均能一站化实现。
3 成长发展期
但是经历了几年的发展,虽然上述的服务也获得了科研人员的一定程度上的认同,但是这些学科化服务总是处在一种“独角戏”的尴尬境地[4]。正如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指出的,科学图书馆的发展必须回归到研究图书馆的根本任务上,分析当前和未来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知识瓶颈是什么,辨析当前和未来解决这些关键瓶颈所需要的服务能力是什么,重新确立图书馆服务与所服务机构的目标、需求及其关键瓶颈之间的关联,创造能高效率解决这些瓶颈和实现机构目标的能力,为所服务机构创造价值,为自己创造未来[1]。学科馆员结合着信息服务技术的积累,开拓了以下服务。
3.1 科技查新
科技查新是我国独创的一项业务,这一发端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科技查新业务为我国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奖励申报、专利申请和技术引进等提供了很好的情报鉴证和信息支撑作用, 有力地避免了科研的低水平重复, 为推动科技发展和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基础支撑与服务平台的作用。科研人员为了申报项目、项目结题、成果鉴定及成果评奖等通常需要找有资质的查新机构进行查新。科研人员通常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与别的单位的查新员进行查新项目逐项事宜的沟通和交流。本研究机构的学科馆员依靠自己的学科优势,应寻找机会进行查新员培训,并到有业务往来的查新机构兼容查新员。笔者即为国家科学图书馆广州查新站的兼职查新员。为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供科技查新及论文收录引证报告等服务。极大的方便了本所的研究人员,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新颖性的保障,拓宽了学科馆员自身信息服务的宽度与深度,而且提高了自身学术地位和自身价值[5]。
3.2 服务于投稿和写作
确定适合研究所发展方向的核心期刊信息,供科研人员论文投稿做参考,同时供科技管理人员编制核心期刊目录与科研工作量计算、年终考核办法、科研奖励办法等文件做参考;整理SCI 、EI 等高级别论文收录月报、学科带头人科研产出能力及影响力分析报告,供学科评价做参课题信息追踪报道[6]。收集论文写作的要点、技巧等,为研究生提供论文写作指导。
3.3 研究所机构仓储建设
学科馆员积极申请政府基金的支持(本文即为该项目支持的研究成果之一),建立研究所的机构仓储,支持对机构知识资产的保存、管理及其分析利用,支持融汇机构知识资产、科学数据资源、机构的外部知识资源体系(例如数字图书馆资源体系和网络化来访获取资源)的综合知识能力分析。
研究数据除了通常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博士论文、专利、成果等,还包括观察数据、计算数据、实验数据和社会记录等多种形态的知识内容,对支持重复验证、全面传播知识激发新问题、开展荟萃研究等都有重要作用[7]。机构的外部知识资源体系建设是指,开发和逐步完善契合研究所科研方向的开放、多元、异构、动态的非文献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发现、规范化遴选、可持续组织跟踪组织、知识化描述、开放化链接、集成化揭示的标准规范、技术方法、工具体系和服务机制。在此基础上支持数据驱动的科研发现(即现在广泛提及的大数据)和基于研究数据的知识管理[1]。
4 学科馆员的未来
研究型图书馆的未来将从“我有多少书”转变为“我能为解决你的问题做什么”,从“帮你找到你要的书或文章”转变为“告诉你需要关注的内容”,从把目录和网站作为图书馆“脸面”转变为把知识专家作为图书馆的代表,从关注资源技术、图书馆技术转变为关注知识技术和用户技术,从劳动力密集服务转变为方法、工具与计算密集型服务,从“在图书馆里做图书馆业务”转变为“与用户一起解决用户问题”。
4.1 嵌入过程的知识服务
学科馆员真正的优势不应该仅仅在帮助用户获得信息,而是应该嵌入到用户的数据是知识使用过程中去,以用户为中心,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把服务的着眼点从媒介层面转化为知识内容层面。把知识服务嵌入到科技发现过程中(Bring a knowledge-level service into Scientific discovery)[8]。未来的用户和图书馆交流不再是相互孤立、单向、线性、被动的信息利用,而是基于网络、集群、交互、自组织的知识学习、分析和重构。是面向问题解决信息交互和分析驱动的知识发现[1]。
4.2 研究所机构竞争力分析
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深度挖掘和分析数据,分析研究所的机构竞争力,揭示研究所的短板和优势,为研究所的政策制定和发展规划作出数据铺垫,为研究所领导决策提供战略情报参考。
4.3 科技动态监控分析
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所发展方向的科技动态监控,用文献计量方法、大数据分析方法确定学科发展热点,发掘交叉学科的新方向。
5 结语
小型研究图书馆体量小,力量薄弱,发展极为受限,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或者提供完全自创的创新型服务。故而应该找寻一切机会积极加入更大的平台,例如笔者所在的小型图书馆加入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总馆,积极参与广东省图书馆学会的各项活动,每年到国家科学图书馆进修和培训。开阔视野,紧跟潮流,在前辈专家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开展符合用户实际需求的服务。不满足于现状,亦不局限于传统,积极进取,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展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能在前进的科研研究所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实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林.研究图书馆2020:嵌入式协作化知识实验室[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38(197):11-20.
[2]刘大维,刘文超,余忆令.学科信息服务营销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 6:78-82.
[3]徐月华.高校图书馆用户培训方式及评估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9:78-81.
[4]王晓丽,季淑娟,王瑜.发挥查新人员在学科服务中的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4,增刊2:99-101.
[5]任湘,龙凤姣,余礼.中国科技查新研究综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11):60-64.
[6]黎明.高校学科服务新视角:基于科技查新的思考[J].现代情报,32(4):77-79.
[7]Christine L Borgman.The conundrum of sharingresearchdata[OL].2011-11-15. ssrn.com/abstract=1869155.
〔关键词〕版权保护;可见水印;电子图书;文档图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2.012
〔中图分类号〕G250.76;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2-0058-04
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并进一步带动了电子图书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1]。但与此同时,电子图书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存在于其创作、编辑、传播等过程之中,这使得对电子图书的非法复制、篡改与非法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为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势必要加强对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的深入研究[2-3]。微软的电子图书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系统使用加密技术与许可证策略来实现电子图书内容保护,允许用户进行超级分发。Adobe的电子图书DRM系统主要由Adobe Content Server服务器和Adobe eBook组成。该系统由服务器端加密Adobe PDF文件,将其与图书封面缩微图一起封装为一本电子图书,并通过设置许可使用规则来限制授权用户的文件分发。书生公司的SureDRM系统是以安全和加密为基础的一套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整体方案,可为书生公司各种产品包括文档共享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公文服务器等提供不同安全级别、不同粒度、不同形式的版权管理机制。方正的Apabi数字版权保护方案采用168位的加密技术生成加密图书包,利用许可证机制实现数字版权管理和保护,防止电子图书的非法拷贝和传播[4-5]。任虎利用USBKEY便携性和USBKEY的ID惟一性特点,将DES加密技术应用在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面,从而实现对电子图书版权的保护[6]。以上DRM系统大多拥有一个加密的分布式媒体,而一旦密码泄漏,系统就失去了对数字媒体的控制。另外,加密媒体不能为用户提供初步媒体预览功能。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研究引起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章光琼[7]介绍了电子图书出版中的相关法律手段与版权保护技术措施,对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曹洁探讨了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密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DRM技术等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措施,指出从技术上实施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的可行性与实际意义[8]。徐春在分析国内外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综合考虑电子图书版权保护与用户方便性的解决方案[9]。张军亮、朱学芳[10]提出利用数字水印技术进行数字版权保护的思路,但该方案通过嵌入不可见水印以实现版权保护与隐秘通信,不能同时实现多用户分级共享与版权保护。为较好地权衡数字图书馆应用中电子图像版权保护与用户预览之间的矛盾,提出面向电子图书的可逆可见水印方案,促进数字图书馆中电子图书的安全流通。
1 电子图书可逆可见水印方案数字图书馆中电子图书均可转换为数字图像的形式而存在,为保障电子图书安全流通,在充分考虑到数字文档图像视觉特性的基础上,提出电子图书可逆可见水印方案。该方案主要由可见水印嵌入、可见水印去除两部分构成,方案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将该方案应用于电子图书内容保护与流通系统,可完成用户预览、访问安全性、授权用户高清浏览、用户违反追踪等主要功能。用户预览:方案通过在电子图书嵌入可见水印来宣示版权,允许用户浏览含可见水印的电子图书,图5 恢复文档(正确密钥)
图6 恢复文档(错误密钥)
从而保证了普通用户对电子图书的初步预览需求。访问安全性:没有正确密钥的非授权用户不能有效去除电子图书中可见水印,从而在实现用户预览的同时有效阻止了非授权用户对原始电子图书的访问请求,确保了对电子图书访问的安全性。授权用户高清访问:拥有正确密钥的授权用户提出原始电子图书访问请求时,可使用密钥有效去除可见水印而无损恢复原始电子图书,从而使得授权用户可访问高清电子图书。用户追踪:若在现有方案基础上,利用无损数据隐藏技术在电子图书中嵌入用户数字指纹,则可经由指纹判决策略来识别用户非法传播行为,追踪授权用户违法行为。
3 结 论在充分考虑电子图书视觉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文档图像可逆可见水印方案。该方案生成的隐秘电子图书具有较好的视觉质量和较高的水印可见性。将该方案应用于数字图书馆中电子图书内容保护与安全流通,可完成用户预览、访问安全性、授权用户高清浏览、用户违反追踪等主要功能。方案较好权衡了用户浏览与电子图书版权保护之间的矛盾,可较好地应用于网络环境电子图书流通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高虹.论电子图书的现状及未来[J].文学教育,2013,(1):76-77.
[2]颉艳萍.电子图书的版权困境及解决思路[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3):36-39.
[3]陈一梅.美国公共图书馆面临的电子图书争议及其对策[J].图书馆建设,2012,(12):29-31,35.
[4]曾婷,张成星,肖燕.电子图书数字权限管理系统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4,23(8):55-60.
[5]李静.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版权保护[J].图书馆学研究,2010,(5):98-101.
[6]任虎.基于USB KEY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研究与开发[D].沈阳:北方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7]章光琼.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其版权保护探析[J].出版科学,2012,20(6):89-91.
[8]曹洁.浅谈电子图书的版权保护[J].中国编辑,2007,(4):56-58.
[9]徐春.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10]张军亮,朱学芳.数字水印在数字版权保护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2,32(5):62-66.
[关键词]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图书分类 核心期刊
[分类号] G250
图书馆学的研究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更趋深入和广泛,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思想和实践范本,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就是两个典型代表。
1、《中图法》在期刊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1.1 《中图法》的历史沿革
《中图法》是中国图书情报界目前广为使用的一部分类法,它的前身可追溯到1957年8月问世的《中小型图书馆分类表草案》,它所确立的分类体系和混合制标记符号为《中图法》所继承。1971年,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务院原图博口领导小组)的关怀和支持下,北京图书馆倡议以大协作的方式编辑一部新的图书分类法,36家单位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于1973年3月完成试用本,并于1975年10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产生了《中图法》的第一版。
第一版出版后,陆续为全国许多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所采用,它较好地解决了大型图书馆的图书分类问题。但由于分类表中有相当多的政治口号和政治性错误,1979年成立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着手对第一版进行修订,1980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中图法》第二版_。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对文献的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完善、充实提高,作为国家标准分类法,经《中图法》编委会修订终审后于1990年2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版即为《中图法》第三版。
根据国内外分类法修订更新的一般周期要求和计算机编目发展的现状,《中图法》编委会于1999年3月出版了《中图法》第四版,2001年6月出版了《中图法》(第四版)电子版。
1.2 《中图法》在图书分类中的标准作用
1.2.1 《中图法》与《科图法》之比较历经了四次大的变革之后,《中图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标准作用日益明显。当然在各种版本分类法共存于图书馆之时,也不乏有代表性的几部分类法,如:《科图法》、《人大法》等,尤以《科图法》与《中图法》更有诸多相通之处。《科图法》是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为适应全国科研院所图书资料部门的要求而编制的一部分类法,1974年、1979年和1994年分别进行了修订。它与《中图法》在类目设置和分类原理上基本一致,分类号码采用单纯的阿拉伯数字,类目级别以数字作为标准。虽然在分类工作中它的优势较为突出,如类号的单纯、简洁、易写、易记等,但是同《中图法》相比,无论是从类目的设置,还是类号的编排及排架上,《中图法》较之更为科学合理,内容更加完善。尤其是《中图法》第四版,经过多次修订之后,特点和优势更为明显,也更合理化、人性化。优化了检索功能;更多地照顾到了专业图书馆文献分类的需要;在类目类号的编排上,贯彻了连续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原则;在保持《中图法》基本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对个别大类的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增补了新学科、新主题概念。
1.2.2 作为国家标准使用本的推广 从最初第一版的出版使用,到第二版的增订修改,分类法已在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1980年12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分类法、主题法检索体系标准化会议”上,全国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提出了“以《中图法》第二版为基础,通过修订完善、充实提高,以作为国家标准分类法”,国家标准总局采纳了这一建议,以国标发字304号文通知有关单位。这一举措,为《中图法》的推广使用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以国家标准总局发文来规范全国图书系统对一种分类法的应用,有其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剔除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从第三版起,分类法已从学术盲从走向理性,在总体把握和类目设置上既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也强调了实用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对新兴学科的兼收并蓄。第四版的修订出版,是在经过前三版实践运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理论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更强,对新学科及边缘学科和电子出版物的容纳,体现出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标准性分类法极大的适应能力和在编制过程中的前瞻性。
1.2.3 学术研究促使《中图法》完善为标准本人们从图书馆最初诞生之时,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从汉代刘向对图书的研究,到清朝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再到刘国钧等前辈对近代图书馆学的研究,如何让图书文献能合理地进行收集、整理、存贮,能为读者利用图书提供方便的检索路径,直到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无一不是为了这一目的。从《中图法》的编撰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大的修订,必然伴随着多年来在图书馆一线工作着的图书馆人对分类法的众多探索和研究,也必然会引发一次研究。全国的图书馆学术期刊上,有关分类法研究的文章不时见诸其上,更不用说各地所办的省级市级和特定读者对象的刊物,修订前的大型征求意见会、学术高端研讨会,为每一次的类目增删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依据。
1.2.4 图书馆评估与资源共享的现实要求 自1995年以来,全国图书馆系统的评估工作每四年开展一次,其评估条件之一就是看是否使用《中图法》作为类分图书的标准本,不使用这一分类法便不得分。这一做法从图书馆自身统一标准的要求做起,限定了类分图书所用分类法范本,客观上也促成了《中图法》在全国各公共系统图书馆的使用。处于现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时代,图书资源共享也更加迫切地提到了各图书馆的议事日程,节省资金、整合图书资源、节约读者时间、异地借阅等图书馆学者多年来探讨的问题,均包含了对图书分类统一标准的要求,它对促进资源共享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1.2.5 国外同行的认同使其更具权威性《中图法》以其立类准确、类目设置完善、类号运用合理、易于掌握和使用,赢得了国内图书馆界的认可,曾于1985年连同各种版本及辅助工具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同国外图书分类法的比较中,虽然编制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分类法的编制经验,而且还吸取了国外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国内地位不容置疑,在国际上也占有相当的地位,曾被美国图书馆协会主持编制的《世界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百科全书》收入“世界九大分类法”词条中。它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为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目前,《中图法》已普遍应用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国
内主要大犁书目、检索刊物、机读数据库,《中国国家标准书号》、学术论文等都著录《中图法》分类号。
l.3 《中图法》在学术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学术论文在刊物上的大量刊登,使得有效的论文管理更显重要。为了实现学术论文学科属性检索的需要,要求所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要标注《中图法》分类号,利用《中图法》分类号对期刊论文进行编辑管理,不但实现了图书情报部门对学科检索的要求,而且为学术研究、课题服务、读者查询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各类图书馆还从自身实际出发,利用《中图法》对各类博士、硕士论文进行科学管理,为庞大的学位论文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归属。《中图法》的衍生物还有一部重要的分类法,即《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简称《资料法》),在图书馆的论文管理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2、超越文献采ih-功能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总览》的编制出版,与《中图法》的使用推广,都是图书馆学研究成果的典型代表,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中图法》为图书馆学专业领域开辟了全新的视角和规范的服务模式,而《总览》则从图书文献采访的角度全面涵盖了各学科的核心期刊,它们互为依托、相互渗透,《总览》的学科划分,就是以《中图法》为依据,对类目进行科学设置、变通处理的。两者看起来皆是从图书馆的文献工作入手进行研究,实则它们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自身使用的范围。
2.1 《总览》初始目的及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期刊出版发行量迅速膨胀,即所谓的“文献爆炸”,这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但也使得文献工作者和文献使用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版物的迅速增长与购买资金有限的矛盾,收藏量的剧增与收藏空间不足的矛盾,极大的文献量与使用者(读者)的有限精力、有限时间的矛盾等问题日趋尖锐,这些矛盾无时不出现在图书馆期刊工作的采购、典藏、管理、流通、阅览以及期刊开发利用的一切环节之中。图书情报部门和专业图书馆特别需要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参考工具,《总览》即是为了适应各种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图书馆采访与收藏中文期刊而编制,同时也作为各个专业和不同读者选择阅读中文期刊的参考依据。
1990年,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了中文核心期刊研究工作,北京41所高校的200多位图书馆工作者参与了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筛选、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方法为载文量统计、文摘量统计、引文分析、综合筛选和学科专家鉴定,最终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于1992年出版发行了第一版。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刊质量和水平的变化以及学科的发展壮大,都会对核心期刊产生影响,为了使期刊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1996年版和2000年版增加了新的评价指标,包括被索量统计、被摘量统计、被引量统计、载文量统计、被摘率统计和影响因子6个评价指标。继1992、1996、2000年的三次出版之后,《总览》于2004年出版了第四版,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包括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几次版本的出版发行,都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改和增加,对期刊的评价方法力求做到客观公正,采用多种方法将各领域有影响力的期刊收入其中,其学术价值、使用价值越来越高。
《总览》的问世,犹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千层波澜。它对编辑出版领域的影响可谓巨大,各学术期刊编辑机构为了出精品、上档次努力提高自身的编辑及出版水平,在稿件的编审、质量的把关上严格要求,想尽办法吸引好稿源,对编校质量、报道的时效性以及刊物的印制质量、发行时效等指标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要求,从学术、业务水平等各方面提升期刊的质量。如果期刊被评上核心期刊,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吸引优质的稿件,而好的稿件又能进一步促进期刊质量的提高,如此又能吸引更多作者的优秀稿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期刊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显然《总览》的标志性作用已为出版界所认同。
2.3 日益凸显的科研管理评价作用
《总览》已被许多图书馆和图书情报部门用作选购中文期刊和读者导读的重要参考工具;被众多重要的文献数据库用作选择来源期刊的重要参考工具;被科研和人事管理部门用作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工具;被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评定业务职称和论文的标准和依据,它的科研管理功能和对期刊的评价作用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这不仅缘于它顺应时展和图书馆学界的需要,更在于其较为科学的编排筛选方法所选出的核心期刊在各个领域的领军地位,虽然它的出版发行也在各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2.4 引发核心期刊大讨论
《总览》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全国图书馆界、期刊界、出版界、学术界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是这一领域科研成果的一个杰出代表,在图书情报界、学术研究和管理领域发挥了超常作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但从它出版发行之日至今,对其的争论和褒贬从来都没有停息过。
有人认为《总览》过分夸大了其学术水平的评价效用,反而淡化了其文献信息的筛选效用。一些科研管理和职称评定部门,过分拘泥于形式,把的刊物是否列入《总览》作为唯一的标准来判断和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这是不科学的;有人认为,设立核心期刊的初衷是为图书情报部门优化馆藏和指导阅读服务,它应当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但随着核心期刊越来越多地进入学术评价体系,它的原始功能迅速异化,被广泛运用于职称评定、论文评奖、期刊评价等,演变成一种评价尺度,并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其高“含金量”被过多地功利化,核心期刊功能表现泛化;也有人认为,期刊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刊文章的质量,建立在人为评估体系、操作方法和量化基础上的《总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全面评估学术论文的质量,因而也不可能是完善的,在无法避免专家本身的水平与倾向性等主观因素时,应尽可能将这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相反,也有人认为它为图书情报部门在收集、遴选、典藏中文期刊、指导读者阅读高质量文献方面提供了可信依据,在目前还没有出台其它更适合于科研成果评价的工具之前,《总览》作为评价依据最为妥当,也最具有说服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采用《总览》的核心期刊来评价有关人员的质量,科研工作者以在核心期刊上为奋斗目标,它还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作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选择工作中的重要选刊之一,这些足以证明《总览》的绩效评价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否定的。
【关键词】移动阅读;创新服务;高校图书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服务就是给用户提供不同于从前的崭新内容和新颖服务。继“云概念”和“微服务”之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社会各学科领域学者和专家的密切关注。因需求而悄然兴起的移动阅读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一道亮丽的“风景”。
移动阅读,是指使用移动设备、终端进行的所有阅读行为,依托互联网络提供高校图书馆读者创新服务的一种方式,读者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随着品种繁多的移动设备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读者将加入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的阵营中。高校图书馆如何应对读者移动阅读需求,拓宽服务理念,提升创新服务已提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日程。
1 移动阅读的特点
手机、平板电脑、阅读机等终端设备可借助飞速发展的无线通讯网络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的浏览、下载与互动。
1.1 广泛性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普及率极高。随着移动阅读设备的滋生、应用与普及,移动阅读俨然成为阅读方式的主流。
1.2 时效性
移动阅读借助互联网络的平台与图书馆完美联通,随时随地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提供给读者,让读者足不出户,可以获取最新的资源。
1.3 延展性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局限于纸质图书、期刊、文献,读者获取资源受限于开馆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移动阅读堪称小小数字图书馆,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使传统图书馆得以拓展与延伸。
1.4 自主性
读者可以通过移动阅读这一方式,根据个人喜好与需求预约及定制资源,从而享受到图书馆人性化、个性化的贴心服务。
国外高校图书馆灵活运用多种移动阅读服务方式,注重读者体验,给读者提供更多选择。国外一些数据库供应商推出了移动版本的数据库,与高校图书馆合作,可以“屏蔽”其他数据库的干扰。提供平面电脑等多种移动设备,提供读者个性化的特色创新服务。
国内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模式起步晚,移动阅读设备少,服务方式简单,服务深度和互动性不强。移动阅读服务内容多局限于图书馆概况、个人信息管理、资源检索等服务,服务方式和内容单一,信息量有限,读者归属感不高,用户友好性差。属于本馆、本校的特色资源,如:特色馆藏、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还保存在固定馆室里,没有更好地发挥作用,利用它的价值,让它们“移动”起来。我馆于2006年自建了我校博硕士论文库,通过镜像技术把论文的文摘链接到图书馆网站上,供全校读者检索与利用,这就是移动阅读在我馆创新服务的一个飞跃与进步。为了迎接我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我馆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在三个校区安放哥德阅读机、报刊阅读机等设备,引领读者进入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的大门。定期更新阅读内容,为读者提供便利的移动阅读,并结合超星移动图书馆客户端,实现阅读与下载的完美结合。
2 影响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工作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图书馆在为高校教学、科研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作为高校的教辅单位,高校经费投入还是倾向于教学单位。价值昂贵的哥德机、报刊阅读机、数据库电子资源等移动阅读设备及终端对于高校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经费投入。资金因素的制约致使高校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建设进程缓慢,远落后于高校环境建设的整体进程。
2.2 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宏观调控的缺乏
移动阅读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起步较晚,这方面的探索还处在“摸石头过河”的起步阶段,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是紧张缺乏。对于专业理论指导,对于移动阅读与高校图书馆的接轨及宏观调控也不系统。
2.3 创新服务理念的缺失
服务的创新一直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努力前进的动力。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工作拘泥于书刊的借借还还,服务理念不“推陈出新”。如何让高校图书馆更多的读者能够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进行移动阅读,不仅让读者浏览高校图书馆的相关信息,还能够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知名度,这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工作值得深入探讨的事半功倍的问题。
2.4 维护监管力度的不完善
引进国内外先进移动阅读设备及技术的同时,没有深入学习研究设备及终端后期运行维护技术,没有专业维护的人员,导致了设备的不正常运行及使用,软硬件环境不相匹配。既浪费了资源,又浪费了资金。
3 推广移动阅读,提升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策略和措施
3.1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国内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大多只提供费用低廉、对技术要求不高的设备及服务终端,并未提供多种移动阅读服务途径。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尝试在移动阅读设备上,一方面提供读者的阅读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学科馆员的参与,与读者互动。在扩大移动阅读服务面和服务内容专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移动阅读服务的含金量。
3.2 整合馆藏资源,完善移动阅读平台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同时拥有过硬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优秀团队,可以将资源优化重组,将不同学科的图书、期刊、数据库等分门别类,系统加工,提供各学科专业的研究导航,方便高校读者的检索及阅读。针对高校不同读者群,根据年龄、阅读习惯等需求,研制、开发适合高校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系统,完善移动阅读平台。也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积极性,开展学科定题跟踪服务,将学科前沿信息、文献以适当的形式提供给读者在移动设备上阅读。
3.3 加强通力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馆际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馆资源的整体效益。使每所高校图书馆特色、珍贵的文献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将特色资源整合,保证特色资源的系统性、权威性,从而提高馆藏质量,方便读者利用。通过资源共享,实现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用最少的经费获得最大的服务效益。加大高校图书馆对当前移动阅读宣传工作的开展,可以通过宣传海报、问卷调查、宣传手册、新生入馆教育、网站信息等形式渗透到每位高校读者心中,有针对性地在移动阅读方面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信息时代给移动阅读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移动阅读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流阅读方式。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移动阅读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体验,把4G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成数字智慧型的图书馆,推广移动阅读,提升创新服务,完成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发展的里程碑式的革新。
【参考文献】
[1]张秀华.3G网络技术在图书馆服务领域的扩展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3):112-115.
[2]徐俊,曹霞.基于4G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6):141-144.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资源 数字化 应用技术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87-02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各地区纷纷加强了应用技术类院校的建设,其中,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制约此类院校发展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据此,我区提出了“重点支持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数字化校园等建设,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和优质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面向学校教育,服务社会,开放型、数字型的新型职业教育网络学习体系”。在此背景下,笔者对我区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进行了全面调查,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整理对比,有针对性地对应用技术类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全区普通高校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基本现状
根据2014年内蒙古教育厅公布的《2014高校统计名单》,我区现有普通高等本科院校15所、专科院校35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笔者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5所本科院校、10所专科院校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进行统计分析。
(一)中文数据库建设情况
序
号 数据库名称 学科类别 资源类型 图书馆
数量 所占
比例
1 中国知网 综合 期刊 14 93%
2 百链云图书馆 综合 检索工具 13 87%
3 读秀学术搜索 综合 检索工具 12 80%
4 书生之家 综合 电子图书 12 80%
5 万方服务平台 综合 期刊+会议+专利+标准+科技报告 11 73%
6 银符考试题库 综合 考试 9 60%
7 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 管理 事实 9 60%
8 职业全能培训数据库 爱迪克森 综合 视频资源 8 53%
9 E线图情 管理 ― 7 46%
10 CSCD数据库 综合 文摘 6 40%
(二)外文数据库建设情况
序
号 数据库名称 学科类别 资源类型 图书馆
数量 所占
比例
1 Springerlink 综合 期刊 11 73%
2 Science (科学出版社) 综合
3 EBSCOhost 综合 期刊+报纸 10 67%
4 国道外文库 综合 期刊 9 60%
5 CALIS外文期刊网 综合 期刊 8 54%
6 ACM(美国计算机学会)国际站计算机 电子/自动化 期刊+会议 8 54%
7 EI(工程索引) 综合 摘要 7 46%
8 Wiley(含AGU)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综合 期刊 7 46%
9 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生命科学 化学/
环境 期刊 6 40%
10 ISI(包含SCI、SSCI、ISTP、JCR)数据库 综合 ― 6 40%
(三)自建数据库情况
院校名称 数据库名称
内蒙古大学 蒙古文信息网;中国蒙文期刊网;蒙古文学特色库;生命科学特色库;内蒙古大学文库;蒙古文文献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特藏、古籍等。
内蒙古工业大学 博硕士学位论文提交系统;逸夫图书馆;随书光盘系统。
内蒙古农业大学 国内外草原与草地信息资源数据库;农科特色资源共享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等。
内蒙古医科大学 蒙医药相关文献数据库(汉文)(蒙文);2014医科大学职业全能培训库。
内蒙古科技大学 稀土专题特殊数据库;移动图书馆应用系统等。
内蒙古民族大学 民大文库本校硕士学位论文库;蒙古文数字图书馆建设;科尔沁文化研究。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论文授权提交系统;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等。
赤峰学院 网上免费资源;随书光盘库;红山文化研究等。
呼伦贝尔学院 “三少”民族文献数据库;高等教育学文献数据库。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民族教育研究学术交流平台。
二、应用技术类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一)满足实际需求的原则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应该以满足读者实际需要为原则,合理安排馆藏资源,实现学科馆员全程化服务、实习实训过程中经验累积及时以数字形式保存以便指导生产实践。所以应该把使用者的实际需要作为建馆的重要原则,保证数字化图书馆能够发挥实质的作用。
(二)体现自身特色的原则
针对应用技术院校,可以发展特色资源,使其成为馆内有竞争力的部分。例如,在内容上,可以选取一些应用技术院类特校有的项目和题目资源,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建立完整的数字化资源体系,实现熟练掌握优势,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让应用技术院校图书馆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的特色价值。
(三)保证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原则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首先应该考虑数字化图书馆能否提高资源利用和服务的效率。首先,应该建立完整的资源查找系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数字化图书馆能够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方便;同时也要注意图书馆的服务,充分发挥其对于利用馆内资源的帮助作用。如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阅读推广等。
三、应用技术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一)采取多种模式借力发展
我区职业教育信息化途径:“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运行,学校长期使用,政府(学校)购买服务。”可以采取政府模式和企业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政府模式,即政府(学校)购买服务,学校长期使用。近几年兴起的线上公开课程MOOCS(慕课),加快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例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大型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江西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和江西高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日前成立,实现优质视频网络课程共享与学分认可。我区高职院校大都共享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供高校学生学习。
企业模式,即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运行。例如,超星、新东方等数据库开发商参与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移动手机图书馆等);图书馆利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参与企业的专业技能培训,实习实训。
(二)优化资源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开发,丰富信息储存方式,增加资源利用手段。通过优化馆藏资源,对流通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建立完整的检索系统,学科导航,保证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的全面性。同时及时把本学院的研究成果等录入图书馆,形成独特的参考资料库,为后续自建特色数据库作准备。还要与优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并轨,将海量信息资源存储于云计算内。
综上所述,应用技术院校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是一条创新改革之路。我们应立足民族地区实际,以信息化手段推动高等应用技术教育发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高校;馆员;读者服务
作者简介:邓慧颖(1984-),女,福建永安人,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邹武(1974-),男,福建顺昌人,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馆员。(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224-02
“数字图书馆”源于1993年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尖端研究项目机构、航空与太空总署联合发起的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迄今为止,数字图书馆尚未有明确定义,常与“电子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术语交替使用。[1]广义的数字图书馆不受时空限制,是超大规模的知识信息储存和服务系统,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狭义的数字图书馆是指通过积累数字化公共知识信息资源并为社会提供有效公益服务的场所或机构。[2]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馆员将成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信息分析的组织者、信息提供与传播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知识的教育者。[3]根据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4]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主要处于第一代数字图书馆阶段,并逐步迈进第二代数字图书馆阶段。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以指导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一、数字图书馆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面临的挑战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衔接
我国图书馆已具备纸质资源数字化的功能,但纸质书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仍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衔接尤为重要。传统图书馆通过《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整理并归档书籍,难以体现各学科的层次性与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学科馆员肩负着信息分析组织的责任,馆员有必要对各专业脉络进行综合研究,并通过适当的平台传递给学生。
2.数字资源的高效检索
网络时代知识数量的增长快且多,数字资源的检索更应该有的放矢,文献高效检索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馆员担负着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及推广期刊文献评价相关知识的艰巨任务。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将信息检索课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而课堂教学主要教授文献检索基本知识,学生对数据库个性化检索及外文文摘型数据库的使用缺乏足够了解,迫切需要图书馆进行数据库宣传并指导学生高效检索。
3.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的充分利用
鉴于高校购买数据库资源的花费不断增长,[5,6]诸多地区已陆续构建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师生可充分享受文献提供、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合借阅等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有效促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图书馆面临宣传共建共享平台众多数据库的严峻挑战,馆员应加快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扮演好信息提供与传播者的重要角色。
4.中文联机检索的实现
实现中文联机检索已成为我国图书情报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中文电子期刊资源主要由“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简称“万方”)、“中国知网”(简称“CNKI”)、“维普资讯”(简称“维普”)三大商业数据库提供,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补充;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主要在万方及CNKI中检索;专利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获得;成果主要通过万方、CNKI、“中国科技成果网”及地方成果网等检索获取。文献检索平台不一致,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除重复结果,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因此,有待借鉴DIALOG、STN等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加快实现中文联机检索,旨在进一步提升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
5.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已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之一。部分外文数据库开发了个人数字图书馆功能,如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的个人图书馆,其可通过定题服务及引用提醒进行引文跟踪,进行个性化学科跟踪服务。然而,现阶段个人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存在着稳定性差、响应速度慢、安全系数低、操作繁杂及缺乏忠诚、稳定、积极贡献的用户群等问题,[7]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推广使用仍需长期努力。
二、现阶段的可行性措施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心逐渐从传递馆藏资源转向文献资源的组织、分析与利用。针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现状,提出了相应措施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1.建立信息专员制度,完善各专业知识脉络体系
对各专业脉络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加强馆员与各学院信息专员的沟通与互动,完善各专业知识脉络体系。此外,针对专业知识脉络推荐各门课程教科书及参考工具书,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专业指导,如自然科学类以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为权威书籍,学科发展史可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该学科等。其中,专业脉络体系的宣传主要通过指南手册、网络、公告及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等进行宣传。目前,已开发出上海交通大学的Answer Web、国防科技大学的自动问题回答子系统、清华大学的远程答疑系统等答疑系统,[9]答疑系统的不断改进为学生远程学习提供了有力平台。学科馆员通过学生点击率,推荐学生感兴趣专业的专业脉络,远程答疑系统亦可作为辅助学习的手段,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8]学科馆员通过宣传专业知识脉络体系并推荐参考书目可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助于充分、深度利用纸质资源。
2.通过学科服务宣传数据库,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高校数字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5,6]调查显示,福建农林大学本科生主要通过“简单检索”进行国内数据库文献检索,对数据库个性化检索缺乏了解;研究生对外文需求较大,但主要从全文数据库获取文献,而对文摘型数据库缺乏了解,导致文摘型数据库利用率较低。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馆藏资源的宣传和数据库使用培训。通过学科服务宣传数据库已成为宣传数字资源的有效手段。[7-9]
目前学校尚未建立联机检索平台,需要参考咨询馆员对本科生进行的中文数据库个性化检索的培训。主要涉及数据库的选择及数据库个性化检索功能,个性化检索培训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检索效率。对于外文文摘型数据库,应该加大宣传强度,拟采用以下三个途径:针对各专业选择相应课题制作模板,将各个数据库“help”里的功能绘制成动画效果图,制成动画宣传文摘型数据库,使数据库检索易于上手;在博硕士论文选题时,加强宣传数据库检索技巧,让学生充分了解数据库优势;举办关于“高效使用文摘型数据库”等竞赛活动,寓学于乐,提高数据库使用效率。
3.授之以渔,传授文献检索技术
数字图书馆时代,教授学生文献资源高效检索技术已成为馆员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采用自然语言进行文献检索存在一定难度,目前主要采用字或词进行检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技术,保证检索的查全率与查准率。此外,掌握文献评价基础知识,可更有效地选择所需文献。
以中文检索为例,中文检索以词为主要语义单位,笔者认为应在按词检索的基础上进行按字检索,如检索“鳗鲡”的相关文献,可选取“鳗”和“鳝”两字进行补充检索。按词检索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推导出同义词,需要具有相应的专业背景,检索的复杂性及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检索过程中需充分使用搜索引擎、数据库中的高频词及综述文献上的规范词进行检索,如“笋干”在百度百科上可查出其另一个名称为“玉兰片”,“乌龙茶”在百度百科及CNKI概念知识元库中查出又叫“青茶”、“半发酵茶”、“不完全发酵茶”等。此外,由于不同的译者在措辞上存在差异,应多留意外来词的译写变化。
以国际联机检索为例,国际联机检索系统主要采用英文进行检索。英文检索中字与词合一,同义处理主要是单词的词性变化,检索时应把握词根,合理使用截词符。譬如“蛋白互作”中的“互作”可用interact、interaction、interacts、interacted等4种形式表示,DIALOG联机检索以词根“interact?”进行检索。另外,恰当运用位置算符可提高检索效率,如需检出水稻上矮缩病毒的相关文献,DIALOG检索时可采用rice(3w)dwarf()virus or rice(3w)stunt()virus检索出水稻矮缩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瘤矮病病毒、水稻齿叶矮缩病毒、水稻簇矮病毒等矮缩病毒等。
检索出的中英文文献数量较大,很有必要了解文献评价的基本知识。中文期刊主要采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进行文献影响力评价;英文检索主要依据SSCI、SCI影响因子及EI、ISTP等权威检索工具的收录情况进行评价。
三、展望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以螺旋方式逐步深化、继承发展的过程。[10]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衔接尤为重要,有必要对各专业的知识脉络进行综合研究并推荐课程参考书目,通过指南手册、网络、公告及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等渠道传递给学生。随着各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迫切需要馆员通过网络手段及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对数据库的选择、文献检索技术及文献评价知识进行宣传,从而有效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及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广均.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5.
[2]程建民.浅谈新型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J].科技信息,2008,(31):294.
[3]汪冰.数字图书馆:定义影响和相关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4(6):9-17.
[4]张晓林.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2(6):3-17.
[5]伍茂戎,张婷,周茁.农业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率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6):9-12.
[6]曹君,王菁.提高外文电子资源利用率的对策[J].情报探索,2010,(3):57-59.
[7]李春旺,李广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3):51-54.
[8]赵继海,史国祥.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与服务[J].情报学报,2001,20(2):224-231.
关键词: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评价
安徽理工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基金号:基金号QN201548
1 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评价的现状
数字参考咨询也称为虚拟参考咨询、电子参考咨询、远程参考咨询、网络参考咨询、在线参考咨询。[1]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国外对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质量评价研究已初具规模,比较有影响的评价方法和体系主要有美国SERVQUAL服务质量评估模式、 LibQuAL+模式、美国“AskA 虚拟参考咨询台协会”的质量评估标准等。我国的数字参考咨询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有学者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初见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分布式参考咨询服务系统(CS-DL-DRD) 制定的《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案》,从系统使用、服务水平、咨询队伍、用户满意度方面评价服务的质量状况。[2]该评估体系奠定了国内参考咨询服务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
与国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研究和现状相比较,我国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和一定差距。首先,服务方式单一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形式比较简单,只采用E-mail、Web form、FAQS等,而国外的数字参考咨询则逐步向实时服务和协作式服务发展,表单设计内容就有十几项。其次,服务内容和服务过程不规范,国外参考咨询服务的质量都有严格的控制标准,而国内往往更多依赖于参考馆员本身的素质。第三,参考咨询馆员服务技能有待提高。参考咨询服务质量水平与参考馆员本身素质息息相关,馆员大多具备图书情报方面的相关知识而缺少专业知识背景,也就是学科馆员相对缺少,严重制约了咨询服务的发展。第四,服务政策不规范,国外图书馆一般会在其网站主页有明确的服务政策声明,对读者的隐私保护、参考馆员服务范围及行为准则都有规范性描述,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参考咨询服务政策的制定并没有明朗化。总之,我国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还没有建立起配套的控制标准规范,更加缺乏真正的实践应用,因此,如何规范控制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质量非常有必要。
基于对国内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规范控制的考察研究,分别从服务产出、服务过程、服务保障三方面对图书馆DRS的质量体系进行构建,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2 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
2.1 服务产出
用户利用图书馆的DRS,目的在于解决自己的信息需求,此方面的需求包括即时性参考提问、研究性提问、图书馆利用方面的提问等,针对这些问题,答复内容要准确、客观、及时及具有指导性,答复语言要礼貌、清晰、规范。[3]
服务产出质量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答案回复的形式和情况。答案回复形式主要包括是否有问候语、是否有重复的问题、是否有答案、是否有参考源、是否有结束语与致谢、是否有签名;答案回复情况主要包括答复时间、答复内容、用户满意度评价等。
2.2 服务过程
数字参考咨询的本质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与用户进行数字化信息虚拟交流。因此,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与传统参考咨询服务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服务形式的改变,服务手段、技术资源的数字化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为用户带来个性化帮助,为用户带来最大信息价值。数字参考咨询是在网络环境下采用虚拟交流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易性的服务,因此具有强烈的技术相关性。而虚拟交流和相关技术内在变化、多样复杂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到服务过程高效与否、是否服务易用、是否友好交流、服务经济性和可靠性等。因此,服务方便易用、经济、可靠成为服务过程质量的重要特征。此外,咨询馆员的服务态度和交流风格以及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也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参考馆员具有一定的学术专业背景和交互能力。
服务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服务方式和参考咨询馆员。服务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web表单、Email、频交流、电话、实时聊天、实时咨询、知识库、问题库等。参考咨询馆员的层次和类别以及如何进行选择也有以下几种:按自身需求不同在专家库里搜索适合的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根据专家导航选择咨询专家;自主选择成员馆的专家;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类的专家;按学科及职称分类的咨询专家;按理、工、农、医分类的咨询专家等。
2.3 服务保障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高效开展必须有保障性资源做后盾,本文没有一一列举,仅从用户角度出发选择了服务政策这项内容进行分析。公开透明的服务政策直接影响着用户对服务的期望和使用,最终会影响到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服务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时间、隐私保护。服务对象一般是上网用户或者针对特殊群体(教育群体、科研团队等);服务内容有:全文检索服务和路径指导、学科文献信息指引、科技信息检索和策略指导、网络导航、目录查询、目次浏览、远程文献传递服务等;服务时间(每周有几个工作日及工作日内的工作时长);隐私保护,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直接关系到用户对数字参考咨询的信任和满意度评价。
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数字参考咨询的服务产出、服务过程、服务保障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较为全面,操作性强。但是,实施此评价标准还要综合考虑参考咨询服务具体环境,根据环境的变化调节某项或多项评价因素。
参考文献
[1]孙芳,论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中的网络参考源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5,(49):9,51-55
[关键词] 优质信息服务 服务模式 服务的途径与方法
知识经济对图书馆的猛烈冲击,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用户渴望从图书馆获得多样化、高质量的服务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面对现实的压力,图书馆将如何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获取、挖掘、利用和传播多样化、高效、高质量的信息?将如何为读者提供获取准确、快捷的信息的友好共享平台?本文从分析本馆信息服务的现状出发,简单介绍了本馆凸出信息服务策略,提升服务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一、信息服务的现状
海量信息的快速发展,高素质的用户渴望从高校图书馆快速地获得深层次、个性化的专题服务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但近年来,本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创新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欠丰富,信息环境较差;较大部分信息服务人员缺乏信息服务的时效观念,信息能力不强,采用单一、被动的信息服务方式;信息服务对现代化技术运用方面缺少主动创新性,网络的利用不充分;缺少有效的资源宣传手段,宣传不到位,资源的利用率不高;高校图书馆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与协作,没有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上述信息服务的缺陷充分说明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急需改进。确立优质信息服务模式的理念和策略,已经势在必行。
二、丰富、扩大信息资源体系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科研和市场经济对文献信息的需要,我馆仅两年来克服重重困难,下定决心丰富、扩大自己赖以服务的物质基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图书馆建设。(1)购买和引进资源。根据本院学科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购买资源,不断完善馆藏资源体系;(2)自建资源。结合学校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整合馆内已有资源,建立相关的专题数据库;(3)网络资源的固化。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查找各类相关信息,将检索到的有用信息,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综合、归类,形成图书馆自身的馆藏资源,以网页或数据库的形式给读者;(4)和院系合作共同开发建设数据库,将本校的特色资源整合到图书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全校的信息服务中心;(5)与市图书馆或柳州市其他高校图书馆合作共建共享资源。通过以上途径来完成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2005年之前,我馆没有一台电脑查询机,后来从系部收集40多台闲置电脑,安装在各书库里,大大地方便了读者检索查询。我馆由原来的馆藏文献资源总量50多万册(件)增加到现在的175.33万册(件),自建院主要课程参考书目数据库,院专家、学者的优秀科研论文及专著和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书生电子图书、超星电子图书等多个镜像站,购买了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和商业资源电子文献数据库、Elsevier SDOS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网络使用权。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为图书馆的优质信息服务提供资源保障。
三、努力提高信息服务的能力
高校图书馆置身于高校这样的大环境中,面对的都是高素质群体,必须改进传统的服务方式与手段,提供高效、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服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信息服务能力的唯一关键。迫使高校图书馆必须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加强现有专业人才的培训。如:我馆近年来引进了三位研究生和一个副研究员,充实了本馆的有限的人力资源;在馆内实行岗位聘任制,设立高级参考咨询岗,吸引有深厚的图书情报学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或对某一学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的高素质的人才来胜任。这样为图书馆开展以综述、评论,学术动态分析等三次文献为核心的高级咨询服务提供了人员保障;另外本馆还主动与本校的专家学者联系,聘请他们为兼职的名誉学科馆员,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咨询的质量,为咨询解答提供了更好的帮助,还能对我们的采访提出建议,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贴近读者,无形中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另外对现有专业人才的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请专家来馆进行专门的业务知识培训;组织部门主任去一些重点大学的图书馆参观学习,了解外界的情况,开阔视野,增强业务能力;或组织全馆人员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其它馆进行交流,从而直接获取、借鉴信息服务的经验;安排一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上课的同行、专家博览群书,精心准备,有的指导我们系统地学习有关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王凤翠的《中文图书分编基本知识》;有的指导我们怎样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如戚敏的《计算机检索技术及检索策略》;有的感觉到了本馆业务工作中的被忽略部分――考研读者的服务工作,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被忽略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如罗小芬的《我院图书馆如何为学生提供考研信息服务》;有的已经深入到学科领域中,把我们引向了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如石德万的《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热点和核心的调查方法》;有的从工作的实际出发,分析和探究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困惑,酝酿着解决现代书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如本人的《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的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的和谐平台》;有的把我们从单一的收集、传播信息的行业引向了交叉学科――心理学,昭示了心理学在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作用:如陈岚的《心理学在图书馆服务中的运用》;有的运用沟通方式与读者融合在一起,提升人性化服务工作的质量:如韦永芬的《沟通语言在读者服务中运用》。聪明的听者悄悄地用别人的智慧填充自己的大脑。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较多的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感受到交叉学科――心理学已经深入到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中, 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潜心于本职工作中,才能找到工作中的存在的偏差问题,才会用心去研究、探讨良好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为读者服务的水平。听完课后,馆领导简短的品评,拓宽了我们所探讨的有限的学术领域;指正了我们讲课内容中的不足和错误;使我们明白了许多不明白的问题。把业务课变成互讲互学课,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特色服务的理论、实践及规律。通过一年的业务学习,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拓展信息服务的模式
1.面向社会,提高服务效益
在当今信息社会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参与信息市场的竞争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可满足市场对各学科信息产品的需求;二是有着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情报人员,他们可迅速准确地查找用户所需的信息,并对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判断生产出信息量高的产品;三是有着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处理信息的手段,为信息服务提供了物质基础。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的职能作用,必须不断地开拓创新服务领域。在美国许多大学图书馆,为了加强图书馆与校内外的联系,完善服务功能,先后设立了“馆外主动服务图书馆员”,馆员走出图书馆, 主动积极地为读者服务。广西工学院作为山清水秀的工业柳州的惟一一所本科院校,在做好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基础上,本馆的“学科馆员”们主动面向社会,走进企业,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用自己的专长,为企业助一臂之力。如参考咨询部的馆员们主动为柳钢、柳汽 、五菱、柳工等企业的业务经理和销售经理提供一系列相关的信息服务。如:记录用户的需求信息,进行需求分析、资源组织、服务设计、服务集成、用户咨询、用户培训、为其提供信息产品或与之有关的信息产品的主动推送服务,这样既开发了本馆信息资源的潜力,也为图书馆提高了社会效益。
2.个性化服务模式
在网络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能够满足用户的个人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具有双重含义:显性含义和隐性含义。显性含义是指根据个性化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即服务的针对性;隐性含义是指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并不停留在用户所需要的直接信息上,而是同时提供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是用户可能需要但其还没有意识到的,可以说这是服务的拓展性。目前,在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应用最多的是网络推送技术,主要采用频道式推送和邮件式推送形式。早在199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就开发了网络个性化服务平台Mylibrary系统,提供个性化链接和个性化更新服务。我馆也结合实际开展一些个性化服务,如流通部特设参考馆员,深入到一线的科研人员中,建立专家库,了解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以及所需纸质性参考书,然后在图书馆书目查询系统中帮助查询,并同时提供一些相关参考书目,一并发送到用户的电子邮箱里供用户选用,如果用户一时忙得抽不出时间来图书馆借书,我们的参考馆员可以送书上门。参考咨询部根据需要安排专人有针对性地对各系部开展一系列的信息服务工作。如主动与科研人员直接联系,了解课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全面、完整、系统的信息资料,结合本课题进行科技查新、定题服务或专题跟踪服务,提供以二、三次为主的文献,为教学与科研提供必要的资料保障,缩短科研人员的资料准备过程,提高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加快了科技创新的进程。
3.精品化服务模式
因特网已经构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资源系统,信息资源多以数据库、超文本、多媒体等电子形式存在,其种类繁多,内容广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信息环境恶化问题:网上信息泛滥,鱼龙混杂,信息污染现象特别严重,这无形中增加了用户获取信息知识的难度,延长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信息环境的深度恶化,严重地影响了用户的信息需求,更严重的挫伤了用户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兴趣,因而图书馆必须采取措施降低用户的时间成本,使用户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去伪存真,提高浏览信息的浓度,以精品化的服务打动用户,从而产生名牌效应。本馆针对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加强对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排序与浓缩,从中提炼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信息,为用户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服务;广、快、精、准地传递文献信息;并开展一些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精品化服务,从而真正使用户达到满意。
4.创新教育服务模式
创新教育服务简单地说让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技能,并逐渐地扩展和完善用户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激发用户的创新欲望、开启用户的创新意识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图书馆是集休闲、学习、科研和教育的阵地,传统的用户培训一般是指图书馆简介、电子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等简单的单向式灌输培训服务,读者少有机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数字时代为适应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为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新的友好平台。新型的藏书排架模式,让用户更容易找到创新服务的感觉,新型的优质服务模式,激发用户探求知识创新的乐趣,创新教育服务内容广泛,从图书馆的物理氛围,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应形成一个立体的服务网络,尽可能成为读者开拓思维的场所,实现引导创新服务的空间,极大地激发读者的创新热情。
五、结语
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日新月异的时代,,高校图书馆要认清时代赋予的重任,勇敢地面对新的需求的挑战,把握机遇,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建设,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中心和知识传播中心的能动作用,勇于开拓、创新数字时代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悦: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刍议[J].图书情报工作,2002,(8):17-21
[2]程亚男:图书馆服务新论[J].图书馆,2000,(3):5-7
[3]孙建蘅: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J].情报资料工作,2004,(4):52-53
[4]高娅梅:浅议计算机网络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1):6l-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