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退耕还林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0: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退耕还林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退耕还林论文

第1篇

基于2006—2011年的统计数据,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宁夏隆德县的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

1.1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根据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状况,借鉴有关研究成果,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全面性和合理性等因素,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方面的16项指标(表1).

1.2数据获取表1中除林草产业蓄水量(D14)、林草产业CO2固定量(D15)、农作物CO2固定量(D16)参照以下方法计算外,其他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1年的《宁夏统计年鉴》.

2结果与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选的指标进行处理和运算,发现各指标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适合于因子分析.对选取的1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经正交旋转后,前面3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1.489%,代表了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表2).通过进一步计算,可得主因子载荷矩阵,进而得到因子得分矩阵(表3).由表3可知,公因子1在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和其他人口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公因子1看成是社会结构调整因子;公因子2在林草产业CO2固定量和林草产业蓄水量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公因子2看成是生态环境效益因子;公因子3在农业产值和农业收入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公因子3看成是农业经济总量因子.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从社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效益和农业经济总量三大因子来简化计量综合效益,建立因子得分函数。采用因子加权总和计算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值,并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确定其权重。

2.1隆德县后续产业效益显著且阶段性差异明显由图1可知,隆德县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之后,后续产业发展取得了较显著的综合效益.随着时间的延续,综合效益逐步发挥,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药材、沙棘加工、花卉、蔬菜等后续产业在最初的2a里发挥的效益相对较小,甚至其某些方面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后续产业在开发、组织和管理、资金和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而2010年发挥的效益是2006年的近1.6倍,整体呈显著增长趋势.2007—2008年的综合效益增长最快,增长的分值为1.12,这主要是因为设施农业在2008年初见成效.2008—2010年增加的分值相对于2007—2008年期间降低了1.11.总之,2006—2010年间的增加分值,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逐年增加.在不同阶段各效益对后续产业综合效益的贡献度不同:2006—2007年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2007—2009年间,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2009—2010年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后续产业实施之初,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缺乏,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开发缓慢,发展氛围不浓,多数农户从思想上只重视眼前的粮款补助,而未意识到后续长远发展,经济效益在短期内无法得以体现;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成功实施,使得生态效益十分显著;2007年以后,随着政府对劳务输出的有效组织,生态移民搬迁与劳务产业相结合,使尚未完全脱离和未脱离土地的农民逐渐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府的有效组织,特色种植业、设施农业和劳务等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出来.

2.2经济效益后续产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反映在后续产业推进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产条件的提高而增加的已变为经济形态的那部分效益[6].其中,最突出的方面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以及各类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

2.2.1后续产业对各类产值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各类产值总量都呈上升趋势,说明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的增长有一定贡献,后续产业发展时间越长,贡献越大.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主要为中药材、沙棘加工、花卉、蔬菜等支撑产业,其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要大于对牧业和林业产值的增长贡献(图2).

2.2.2后续产业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隆德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当地农村居民经济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收入、林业收入和牧业收入三方面.退耕还林(草)后,隆德县的农民家庭经营总收入年平均增加15.04%,说明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推进确实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总量的增加;农业收入年平均增加13.13%,这主要得益于特色种植业的收入,林业收入年平均增加42.63%,牧业收入年平均增加20.98%.说明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林业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根本原因在于出售林产品所得收入增长迅速.

2.2.3后续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农民个人来说,后续产业对其经济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出劳务收入和人均收入两方面[6].与2006年相比,无论是从各乡镇还是从整个隆德县来看,随着后续产业推进年数的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长,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4.89%.农民外出劳务收入逐年增加,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年均变化率为18.60%,说明后续产业促使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于其他生产活动而创造更多的收益(图3).

2.3社会效益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最为突出的是对当地人口资源及作物种植结构的分配.

2.3.1人口资源分配的变化人力资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研究对比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实施前后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非农业从业人员和外出劳务人口的变化来说明后续产业对县域人口资源分配的影响.从2005年以及2010年数据对比中发现,全县农业人口减少了17.05%,而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人数和其他人口(运输仓储邮政、商业、住宿餐饮业等)分别上升了21.21%和3.68%.这说明后续产业对隆德县人口资源的分布确实产生了明显影响.隆德县退耕后续几年来的农业劳动力变化量随着后续产业推进年数的增加而减少;外出劳务人口变化量和运输仓储邮政、商业、住宿餐饮业等其他人口随着后续产业推进年数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通过后续产业的推进,从事耕作的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有更多的劳动力从耕地上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和从事商业、运输等服务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都得到一定的调整.退耕还林(草)后续时间越长,外出劳务人口变化越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越明显.

2.3.2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与2005年相比较,2010年隆德县小麦播种面积减少了43.13%,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增加了6356hm2.通过后续产业的推广,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而可作为经济作物的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资源再分配的效果明显.由图4可知,隆德县退耕后几年来的小麦面积变化率和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变化率是随着退耕后续年数的增加而减少和增加.小麦面积变化率与年数的线性相关性没有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变化率与年数的线性相关性明显.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变化率随年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表明隆德县随着后续产业的不断深入展开,药材、马铃薯、蔬菜瓜果等特色种植业面积逐渐增大,特色种植业规模逐步增加,当地正在有计划地对特色种植业进行规划.而当年造林育苗面积的变化则表明退耕还林(草)后的整体状况比较稳定,2005年退耕结束后,每年在确保耕地保有量的同时只是对退耕还林死掉的林木的补充,以保持退耕还林对水土保持的效益.

2.4生态效益后续产业在生态方面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农作物和林草业的CO2固定量及林草业的蓄水量.林草产业CO2固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66%,林草产业蓄水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8.68%,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药材、草畜和设施农业管理粗放,抚育、管理与保护跟不上,部分花卉生长环境等条件控制不到位,保存率较低;退耕地林药林草间作发展不均衡,有的地块杂草丛生,致使幼树生长缓慢,抑制了间作牧草和药苗的生长,使得后续产业的生态效益相对不明显.

3讨论

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方面,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10].对比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效益进行尝试性评价时,涵盖了完整的3个部分;选取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符合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效益评价实际;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一致性,能够反映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取得的效益成果.本评价体系是在借鉴相关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因为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本身就是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巩固、延续与支撑.虽然评价结果只能反映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效益的变化趋势,但与当地实际情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证明研究结果能够对现实的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产生指导意义.本文只是从宏观方面笼统地对隆德县后续产业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探讨,限于数据获取的限制而未从具体的后续产业着手分析,且未对后续产业所面临的开发滞后、牧草与药材加工贮藏手段落后、部分群众对间种的药材管理粗放、产业链短、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等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这些将成为笔者今后研究类似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4结论

第2篇

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深入一线实干苦干,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上到下实行领导包项目、包片、包点责任制,切实把责任靠实到各级领导身上,用实际行动积极组织和带领群众,做好退耕还林。

2实施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是要适地适树,注重混交,既要杜绝在不同地类栽植同一树种,又要杜绝在同一地类栽植相同树种,以防树种单一病虫交叉传播,同时有利防火;二是要在退耕前期留出充分的树盘后,允许套种紫花苜蓿、红豆草、薯类等可以培肥土壤的补偿性作物,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前期地表植被和截流固水能力,还能解决发展畜牧业的饲草,增加群众收入。

3新一轮退耕还林应坚持“生态效益为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

可与果品发展产业“无缝衔接”,大力营造优质、高产、环保的经济林,栽植树种以新、特、优干鲜果为主,既能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其积极性,又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4加大退耕还林方面的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

要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网络建设,强化技术队伍,搞好综合服务。一是县、乡、村三级行政主管领导的三级科技管理网络,运用行政职能,组织协调和实施管理;二是科技推广网络,加强乡级林果指导站的力量,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实行劳酬挂钩,重奖贡献优异者,加强农村技术培训;三是技术培训网络,以县林业部门为依托,乡镇林果站为重点,县培训乡,乡培训村,力争在3~5年内使懂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达到万名以上。目前农民缺少的是技术,需求的是服务,盼望的是致富,只要把技术推广和配套服务抓起来,退耕还林后的潜力和效能才能够发挥出来。

5深入进行政策研究,解决实施中碰到的相关问题

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要紧紧抓住“林权是核心,兑粮是关键,种苗是先行,领导是保证”这个大核心,研究解决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找出矛盾,对症下药,遵循中央有关政策和《退耕还林条例》,制订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解决好由退耕还林引发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首先,属退耕区内统一规划的农路、水利设施等永久性占用的土地,可试行统一纳入政策兑现范围给予补偿;其次,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确实做好退耕还林地块的确权颁证,防止出现新的林权纠纷;最后,前期规划设计应尽量避开个体农户多地块集中的区域,防止规模退耕占尽农户土地现象的发生。

6严格把关,上规模、上档次、促发展

一要高标准、高质量、树种优、重成活;二要严把规划、整地、苗木、品种、栽植和验收等六个重要环节;三要坚持整坡治理、综合开发、规模实施、精品工程;四要实事求是、不搞浮夸、严格务实,公开、公正、公平地严格把握和兑现好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各级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规范奖罚制度,严肃查处退耕还林工作中、等违法违纪行为;五是千方百计保护良田面积,稳步发展,保证退耕区群众的吃粮问题。

7加大对退耕还林地的后续管理,确保退耕还林成果

第3篇

县级退耕还林还草摸底调查数据都是以mdb格式提交,Access支持mdb格式数据,且在数据字段设计,别名修改以及批量字段复制等操作简便易行。利用Access强大的DDE(动态数据交换)和OLE(对象的联接和嵌入)特性,可以在一个数据表中嵌入位图、Excel表格、Word文档,还可以建立动态的数据库报表和窗体等。

1.1Access的查询介绍(以Access2007为例)MicrosoftOfficeAccess是由微软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有强大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能力,在统计分析上万、十几万条记录及以上的数据时速度快且操作方便。查询是向数据库提出的关于表中所包含数据的问题[4]。查询的数据源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数据表或已存在的查询。查询产生的操作结果形式上看类似于数据表,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数据集合,每次打开查询,都会显示数据源的最新变化情况。

1.1.1Access查询对象的基本类型查询对象有5类:选择查询、交叉表查询、操作查询、参数查询、SQL查询。其中操作查询又包括4种:生成表查询、更新查询、追加查询、删除查询。操作查询需要用“运行”命令使查询生效。

1.1.2查询的设计视图常用的查询视图有3种:设计视图、数据表视图、SQL视图。查询的设计视图窗口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字段列表”区,放置查询的数据源。下半部分是“设计网格”区,放置在查询中显示的字段和在查询中做条件的字段(图3)。

1.1.3常用运算符算术运算符:+、-、﹡、/,乘、除同级,加、减同级,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乘、除运算优先运算优先于加、减运算。关系运算符:>、>=、<、<=、<>、==,Access系统用true或-1表示“真”,用false或0表示“假”。逻辑运算符:not、and、or,运算结果是逻辑值。特殊运算符:like,可进行模糊查询。例如:lik“e李*”;in,指定一个值列表作为查询匹配条件。例如:in((“水田”,“旱地”,“水浇地”);be-tween,指定数据范围,用and连接起始数据和终止数据。如:between10and30,相当于:>=10and<=30;isnull,查找为空的数据;isnotnull,查找非空的数据。

1.2Access的查询统计在退耕还林数据处理应用

1.2.1小班细班面逻辑属性检查退耕还林数据逻辑属性检查要求必填字段属性填记完全且正确。例如对小班细班面逻辑检查中xzdlbm((现状地类编码)、zys(j(作业设计)、jbn(t(基本农田)、sjly((数据来源)等字段为必须填记字段,且要求填记在代码范围之内;zyzjzc((是否享受中央资金支持)不为必填字段,若填代码需填记在范围之内。用Access对小班细班面进行逻辑检查,可在设计视图下半部分是“设计网格”区,在查询字段中设置相应的查询条件(图4),即可实现该项小班属性的逻辑检查。

1.2.2农户表与小班面的匹配查询退耕还林摸底调查中耕地小班面(现状地类为旱地和农林混作)需填写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数据库要求农户表与耕地小班匹配对应。在Access中运用SQL语句对两者进行匹配检查,可快速高效得出农户表中不匹配的记录和属性字段。(1)筛选出耕地小班面。SELECT小班细班面.地籍号x,小班细班面。(2)利用SQL语句对农户表与耕地小班面进行匹配查询。SELECT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id,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_name,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g,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g_name,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QSD-WDM,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qsdwmc,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tbbh,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bh,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hzxm,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jtrk,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ygdmj,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stmj,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lscl,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sftg,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gjtgmj,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tgdlscl,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sqlx,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yysslz,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sqsz,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sffcgh,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地籍号x,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bzFROM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LEFTJOIN小班细班面ON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地籍号x=小班细班面.地籍号xWHERE((小班细班面.地籍号x)IsNull))Or(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小班细班面.XI-AN))O(r(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_name)<>小班细班面.XIAN_NAME))O(r(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g)<>小班细班面.XIANG))Or((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g_name)<>小班细班面.XI-ANG_NAME))Or((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QSD-WDM)<>小班细班面.QSDWDM))Or((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qsdwmc)<>小班细班面.QSDWMC))

2结论

第4篇

成果难以巩固的主要原因出现毁林复耕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利益问题,即退耕林地收益低下。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1补助标准低是直接原因退耕还林现行补助标准是:生态林分两轮,共补助16年,前8年2400元•hm-2,后8年1350元•hm-2;经济林分两轮连续补助10年,前5年2400元•hm-2,后5年1350元•hm-2;退耕还草分两轮补助4年,前2年2400元•hm-2,后2年1350元•hm-2。阜新市实施退耕还林的14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时期,2001年和2013年粮食价格以玉米为例分别是0.4元和1.2元,土地承包价格以一等地为例分别是100元和800元,而补助标准自1999年制定后始终没有提高。退耕户本能地去追求利益最大化,遂产生了毁林复耕行为。

1.2退耕还林政策失去优势,林地和耕地比较效益差距拉大除粮价上涨因素外,种粮比经营林木见利快,农业的粮食直补资金已经超过了退耕还林的第二轮补助,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效农业项目的实施,都加大种树和种粮的收入差距。对退耕还林冲击很大,退耕户感觉退耕还林很吃亏,复耕的愿望强烈。

1.3林地直接收益降低阜新市在退耕林木处于幼林期时,开发了林下养殖、种植等20多个增收模式,效益很好。随着树木的生长,这些模式规模锐减,退耕户只有指望林产品收益。退耕还林的生态林主要以杨树为主,自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杨树木材市场价格从最高的每立方米900元下滑到现在的500元,去掉各种费用到退耕户手里才400元,林木的预期收益大幅下降。以大扁杏为主的经济林,2010—2012年,由于气候原因,连续3年没结果或少量结果,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还要花费很多的管理费用,结果导致了大面积杏类经济林保存率下降。

1.4阜新市生态建设需要,借力于退耕还林工程,执行政策有偏差《退耕还林条例》规定:“水土流失严重的,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的耕地和生产条件较好、实际粮食产量超过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粮食标准并且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不得纳入退耕还林规划”。2001年全省实施绿色通道工程,阜新市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为解决建设资金,把很多不符合退耕政策的耕地造林纳入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范围。2001—2005年,全市累计建设绿色通道1.6万hm2,其中的1.3万hm2耕地造林全被纳入退耕还林,当中1.1万hm2耕地属于稳产田。这种做法,从严格意义上讲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这类退耕林地,引起的上访事件所占比重最大。

2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阜新市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来之不易,如果毁于一旦,阜新地区的生态安全就无从谈起。当前的形势下,造林成本将是原来的5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造这么大的规模。所以,阜新的退耕还林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以保为主,积极争取,广开门路”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结合阜新市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2.1发挥政府职能,为巩固成果提供长效保障

2.1.1加强政府责任落实考核对照《退耕还林条例》规定,建立健全针对退耕还林的目标考核制度,把退耕还林损毁面积落实到考核指标当中,上级政府要和下一级政府签订责任状,开展针对各级政府的责任落实情况检查,增强各级政府落实责任的主动性。这一措施将对保护退耕还林成果起到重大作用。

2.1.2制定相应的制度,明确各级财政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在当前复耕思想严重和缺乏专业技术指导的情况下,放手让退耕户进行抚育、间伐病虫害防治、迎接检查验收等工作,将损失惨重。因此,这些工作只能由政府和林业部门来承担。《退耕还林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退耕还林地方所需检查验收、兑付等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但是,由于阜新市各级地方财政困难,至今各级财政没有安排专项的退耕工作经费。没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势必会影响到工程的高效管理。

2.2积极争取和反映,促进退耕还林政策的及时调整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市财政、市改委、市林业等多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方式,积极向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争取提高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建议建立定期的浮动调整制度,让退耕还林政策保持优势,及时跟上经济发展形势,保证国家生态需要和退耕农户的利益和谐共赢。

2.3探求新的管理模式,活化管理机制,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抚育经营水平

2.3.1加强退耕林地的经营管理工作一是按着省林业厅的要求,在市退耕办的统一组织下,各县区要认真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使退耕还林地和林木的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合理安排年度计划,有序进行,先安排速生杨和需要卫生抚育的地块,尽量加快进度。三是林政资源部门积极争取抚育间伐采伐限额,保障其进度。四是利用现有政策,帮扶因自然灾害损毁的退耕农户重新造林。五是加强基层林业站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有效指导退耕农户进行林地管理和经营。六是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因病虫害而毁林事件发生。七是森林经营部门要将退耕林地抚育间伐列入国家森林抚育间伐补贴范畴。八是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加强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减少退耕户的损失。

2.3.2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地方补偿机制积极向国家争取扶贫政策和资金,缩小退耕农户与其他农户的家庭经济收入差距。有的农户大部分耕地因政府主导的绿化工程被退耕还林,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应将生活有困难的退耕户优先纳入社会保障范畴。退耕还林主要产生的是生态效益,全体人民都是受益者,但受损失的是少数退耕户。省、市、县应该根据《退耕还林条例》,建立地方生态补偿制度,由各级财政拿出一定资金增加退耕还林补助。

第5篇

文章以1号滴灌系统的设计内容为例。该小班均为不规则四边形,相邻边为短边,灌溉面积为42.6hm2,其南北边长度为496~678m,坡降为1.5%;东西边宽度为204~345m,坡降为0.4%。在该系统中,小班南边为供水渠道,蓄水池与首部均设置于2号小班南边,能有效减少水头损失。采用干管、支管及毛管进行3级管道布置,根据土层的实际厚度将干管与支管地埋深度确定为0.8m。由支管将毛管引出,进行双向布置,该布置形式与种植行保持一致。

2滴灌灌溉施工实施

2.1施工放样在实施滴灌灌溉技术过程中,应确保施工方案设计落实到地面施工中。施工人员可在施工区域设置工程测量和控制网,并保留到工程竣工后。在施工现场中,应明确标注各建筑物施工的主轴线、纵横轴线,并标明地埋管的开挖沟槽位置、闸阀井位置、镇墩位置的最高程。

2.2基坑的开挖施工人员应结合施工区域周边的土质情况开挖沟槽,一般情况下,底宽为管径再加60cm,沟槽边坡比为1:2/5,尽可能保证边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当遇到砾石区域时,可将沟槽底宽超挖约15cm,并回填土,进行夯实至设计槽底的标准值。在开挖基槽时,应立即进行浇筑,并铺设管道,避免造成底土风化或塌方,给基坑施工整体质量和水平带来不良影响。

2.3管道的埋设在埋设管理前,施工人员应将管件和管材运往施工现场,并沿着管槽摆放,尽量放在无堆土的一侧,确保承插口朝着水流方向。在安装前,施工人员应仔细检查管材、管件的外观,如发现有破损情况,应立即申请更换,如管材底面有落石或落土情况,应予以清理,并将积水排放干净;在管道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做好砂石防范工作,杜绝任意杂物或砂石进入管道内部,若出现管道安装中断情况,应及时封堵管口;在调运管道过程中,应避免管道与槽底及管壁接触或碰撞,使其与管床紧密衔接,禁止使用专石或木屑衬垫;管理安装应遵循先干管后分支管的原则,从低到高进行安装,针对塑料管道或脆性管材穿越机耕道或公路时,应用套管进行保护;完成管道安装后,因进行回填,完成管道定位后进行水压测试。

第6篇

1.1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退耕还林工程通过专项补贴激励农户参与工程实施,促使农户坡耕地还林还草。这种激励政策,直接促使农用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了农用地资源的重新配置。本课题选取了退耕前的2001年、退耕过程中2005年、退耕任务结束后的第一年2007年以及2010年4个时点对各地类进行对比分析耕地与林地在2001—2005年和2007—2010年这两个时期内表现出了此消彼长的趋势,2001—2005年退耕前期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相应增加,但是退耕后期2007—2010年“退林复耕”的现象明显。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有:一是退耕林农获得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比较收益在大幅度下降,退耕还林的补助标准越来越无法满足退耕林农的生活需求;二是近年来粮食价格上涨,种粮补贴增多,退耕补贴相对较少,以致于林农种树收益与种粮收益差距明显,农民为了经济利益扩大耕种面积将已退耕为林地的土地复耕;三是国土部门与林业部门之间耕地保护与退耕还林两项政策在基层执行时,往往不能落实贯彻,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现象。

1.2退耕还林工程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农民纯收入的影响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区域内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相应增多,造成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致使非农行业就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逐年波动上升。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的高产出使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逐年提高。通过对涞水县农户的的实地抽样调查,退耕后农户收入结构中非农行业收入占61.07%;所调查的农户家庭中,从事非农行业的从业人员占51.31%,从事职业主要以建筑、采矿、运输和餐饮业为主。相对于农业生产,外出务工为农户提供了更为丰厚的报酬。表1显示了1997—2010年涞水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状况,可知涞水县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后农户人均年纯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退耕前1997年农户人均年纯收入为1828元,退耕启动时的2002年农户人均年纯收入为2142元,而到2010年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3769元,退耕前年均增长4.76%,退耕后年均增长8.32%。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促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转变,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3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产业结构及农业内部结构的影响通过对涞水县1997—2010年全县各产业年产值情况的定量分析(图3)可以看出,退耕前农村经济收入中第一产业产值略高于二、三产业,但总体水平差别不大。退耕后第一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退耕前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维持在65%左右,2002年退耕工程实施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到2010年其值为76.16%。在退耕前农业生产是涞水县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退耕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相应变化,在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水平,以现代农业为依托,充分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值得到一定提升,但相比于二、三产业提升幅度不大。当地依托“野三坡”等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服务业、特产加工业,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二、三产业。涞水县二、三产业比重逐渐占据农村经济的主导地位,农村经济由农为主型转变为非农为主型。

2涞水县农村经济转型的灰色关联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政策性地改变了涞水县的土地利用结构,由此引发了涞水县产业结构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的转型并促使农村经济转型。为探究涞水县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各行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关联程度,本文依据涞水县1997—2010年统计年鉴,对主要产业收入与农民收入情况汇总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通过林业收入与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高关联度可以看出,退耕工程的实施不仅仅有利于改善津京地的生态环境条件,而环境的改善所带来的综合生态效益,也有利于整合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因此,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是极其必要的。第二产业收入、第一产业收入、牧渔业收入、种植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这些产业收入对农民生计改善的贡献较少,尤其是种植业仅为0.49,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能力较低,且各行业未能利用退耕成果综合发展,如大量的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势必会造成农业上的劳动力不足,而土地资源分布较为分散,无法规模利用,有很多闲置荒废现象。因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继续强化优势产业,同时要做到以优带落,规避优势产业没落对农村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

3结论

第7篇

1.调查区域与问卷设计

陕南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该区域由秦岭山地、大巴山地和汉江谷地组成。陕南地区是我国退耕还林最早实施的试点区域和重点区域,〔1〕因此,本文选择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对陕南地区商洛、安康和汉中三市多个乡镇的农户实地调查问卷。该项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1~2月,调研样本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并综合考虑了样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地理区位、地形地貌以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进度、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差异。调研样本总数为291个,其中退耕户114户,非退耕177户。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具体涉及农户家庭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规模、劳动力配置情况等;第二部分是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情况;第三部分是农户对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情况。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生态农业认知是指农户对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的主观认识与感知,是人脑存储的对生态农业生产的最终印象与知觉。目前生态农业在我国已经有多种发展模式,作者在陕南地区广泛调研得知,该地区农户选择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有以下8种:设施生态农业、猪—沼—果、生态养殖、稻鸭共育模式、生态旅游农业、高山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无公害或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开发模式。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退耕还林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在我国农村大力推广发展生态农业显得越来越迫切。而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决定了农户进行生态农业生产的意愿和具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行为。不同类型的农户对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认知水平必然不同,因此,只有在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差异的基础上,找寻提升农户认知水平的政策着力点和一般规律,才能有效提升农户采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程度。

(2)理论基础。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该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态度是个人对自身行为进行评价的结果。因此,农户会基于自身所具备的常识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利弊进行评估,这种常识显然与农户所具有的相关知识、教育水平和生活阅历有关;同时主观行为规范也会影响个体行为态度,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会受到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农户或群体态度的影响,诸如已经采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或是对生态农业有所了解的亲朋好友会引导并提高农户关于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农户认知同时受到外界条件所决定的个体行为控制的影响,退耕还林工程是外界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农户深入了解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提供了激励并且创造了条件。因此,退耕还林工程势必影响农户关于生态农业的认知,农户所具有的生产技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会通过影响其行为控制进而影响其相关认知。据TPB理论,农户行为认知会影响农户的行为意向,进而会对农户行为产生影响。退耕还林工程会通过影响农户关于生态农业的认知,进一步影响农户关于采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行为意向,最终影响农户是否采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这一行为;同理,外界条件所决定的行为控制变量,诸如农户所具有的生产技能、农户所处地理位置、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政府相关政策除与农户认知相关外,也会影响农户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行为。

(3)研究方法。

从农户认知行为理论来看,影响农户对生态农业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营特征、政策约束等方面,为了更加明确地阐明各因素与农户对生态农业认知的关系,本文采用列联表分析方法研究农户对于生态农业的认知影响因素。列联表分析原理如下:假设有A、B两种属性的类型变量,其中i表示A属性,当i=1时表示具有A属性,i=0表示不具有A属性;同理,用j表示B属性,当j=1时,具有B属性,当J=0时,表示不具有B属性。

二、农户对于生态农业认知的实证研究

1.变量选择与理论分析

结合本文的研究框架以及研究内容,我们选取如下变量进行分析研究:

(1)户主个人特征。

作为家庭生产经营的重要决策者,户主的个人特征包括其年龄、受教育程度,这两者直接影响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具体而言,随着户主年龄的增长,其认识以及接触到的事物更多,眼界更宽,从而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可能更深刻;但另一方面,年龄的增长可能使得农户更加墨守陈规,相比年轻人接收新生事物可能更加困难,因而年龄对于农户对生态农业认知行为的影响方向暂时无法判断。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劳动力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有的研究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越强,相应的其认知能力可能也越强。

(2)退耕还林。

是否参与退耕还林是农户认知行为差异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变量。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也是农户对自然环境重要性的了解过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参加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可能更清楚自然环境对农户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选择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和经济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对可利用要素的有效配置。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为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会充分关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认知水平。

(3)农技培训。

农业技术培训在农村非常重要,对于生态农业这类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农业生产方式,更需要有相关技术的指导。农户接受农业技术培训,一方面在培训的同时会接触到以农业技术为依托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农技培训能够丰富农户的农技知识,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能,加深对生态农业的理解程度,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

(4)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

农业信息对农户的生产至关重要。由于交通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限制,农户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往往比较单一,主要渠道来自于政府与媒体宣传。大量农户通过电视、广播以及乡村能人等常用渠道来获取农业信息,其他获取信息渠道包括农业书籍和报刊、政府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有限的网络资源,这些渠道对于普通农户而言较难实现。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农户对农业信息捕获的能力,农业信息越容易获知,农户对农业相关知识就更为了解,因此,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将会影响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

(5)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

近年来,农产品安全事件已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确保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生态安全是农产品质量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提升农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关注度,可以有效引导农户采取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在形成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关注,他们就越有动力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条件、方式和手段进行深入了解,进而提升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

2.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采用的列联表分析方法属于描述性的横截面研究。下面将具体分析各统计变量与其对生态农业认知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证结果:

(1)户主年龄。

青年农户生态农业生产认知比率最低,仅为78.6%,中年农户认知比率最高,达到了91.3%,老年农户生态农业生产认知程度次之,为82.6%。卡方检验显示,线性检验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似然比卡方检验、皮尔逊检验在10%的水平通过检验。由此看出,户主年龄与认知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并不存在线性关系。

(2)户主受教育程度。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农户生态农业认知水平都很高。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农户认知比率最高,达到90.9%;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农户认知比率稍低,为89.4%;而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农户的认知水平为83.5%。卡方检验显示,户主受教育程度的3个检验指标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在所选样本中,户主受教育程度与认知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当地对生态农业的宣传推广程度已经较高,而同时该认知对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不高而导致。

(3)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水平高于非退耕还林户。其中,退耕户生态农业认知比率为94.7%,非退耕还林户的认知比率仅为84.7%。由卡方检验表得知,皮尔逊检验、最大似然卡方检验以及线性检验均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说明农户是否参与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换言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

(4)农技培训。

农户是否参与过农技培训对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有较大影响。其中,参与农技培训的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比率为98.4%,未参与农技培训的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比率仅为81.7%。进一步的卡方检验显示,3个检验指标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显然农户参与农技培训与其生态农业认知之间有显著关系,农技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

(5)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

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对农户的认知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其中,信息获取容易的农户对生态农业有认知的比率达到97.8%;而信息获取较难的农户对生态农业认知比率仅为53.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该变量在1%水平上通过了皮尔逊检验与似然比卡方检验,且线性关联分析也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与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关系,信息越易获取,农户的认知行为比率越高。

(6)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

调研数据表明,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重视,对生态农业认知的比率越高。其中,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户比率达到77.0%,这些农户对生态农业有认知的比率为92.0%;在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户中,对生态农业有认知的比率仅为77.6%。卡方检验显示,该变量在1%水平上通过了皮尔逊检验与似然比卡方检验,且线性关联分析也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见,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与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农户越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水平越高。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本文主要在退耕还林政策背景下分析陕南地区不同类型农户对于生态农业认知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多种因素影响退耕地区农户对于生态农业认知行为。其中,农户是否参与退耕还林与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程度具有显著关系,参与退耕还林显著提高了农户的认知程度;是否参与农技培训对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影响较大,参与的农户认知比率均高于未参与的农户;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认知行为,如果信息越易获取,则农户越容易产生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与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2.政策建议

(1)在退耕地区为农户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技培训。

对于退耕地区农户而言,林业与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等都是新生事物,不太容易掌握其生产技术与市场特点,而且农户需要维持一定的资金投入,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较大。例如,特色经济林栽培与加工技术、农业生产中的种养结合技术以及农产品运销渠道与管理技术等,绝大多数农户都未能真正掌握。调研过程中很多农户都表示希望政府能提供长期的技术扶持政策,帮助其规避市场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应该为退耕区农业与林业发展提供长期的技术与资金保障,如为农户开展林业与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培训,同时为其农产品运销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

(2)拓宽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户农业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作者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但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传统媒体如电视、报刊以及乡村能人、集市等传统人际传播渠道,网络渠道普遍应用较少,从各级政府机构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通畅。因此,应该在退耕地区着力拓宽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首先,应充分发挥电视和广播传播农业信息的主渠道作用,可以通过农业专栏形式在固定时段播发农业信息;其次,在县(区)、镇(乡)农业推广部门设立信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与信息服务;第三,要注重发挥农村专业户、农民经纪人等乡村能人的信息传播作用;最后,应加快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农民主动获取农业信息提供便利条件。

(3)普及和提高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第8篇

【关键词】退耕还林;问题;对策

1.退耕还林工程退实施概况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成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方针,对全省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全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为24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为120万亩,荒山荒地人工造林面积为120万亩。退耕还林建设基本覆盖全省。

2.退耕还林概念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补助。粮食补助现在改为按每公斤1.4元发放粮食现金补助。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为当年一次性补助。

密山市退耕地还林工程始于2002年,工程涉及全市16个乡镇,9个国有林场,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4.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万亩(其中生态林5万亩,经济林0.5万亩),两荒造林9.2万亩(全部为生态林)。退耕地还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杨树、果树等树种为主,宜林荒山造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等树种为主。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对于治理我市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3.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标准高任务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重造轻管现象仍然存在

我市退耕还林存在重造轻管的现象。尽管市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管护办法,各乡镇也不同程度地交管护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管护措施要落实到实施退耕还林的一家一户,难度较大,管护 效果也不理想,原因是:①农户的经营意识中仍有以前的粗放经营的老思想,树栽上就很少管理,任凭林木自由生长。②退耕农户以短期经济效益考虑,在退耕地上块间种粮食,而对于间作现象,乡镇干部在清理间作的时候,存在同情心理,措施不到位,制止不力。③管理技术跟不上,对退耕还林栽植的经济林树种,广大退耕户缺乏专业的修枝、锄草、施肥等专业技术,至使很多不成林现象。

3.2工程缺乏运作经费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工程要求高,从规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工程实施及监理、检查验收到政策兑现等涉及夫环节多,工程工期长(政策兑现10-16年不等)需大量的工作经费。而国家对地方退耕还林的前期工作和科技支撑费用予以部分补助,并明确检查验收、政策兑付等兑付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由于我市财政困难,难以随后全部工作费用,因此,工程经费不足和工作负担过重已成为困扰林业主管部门和项目乡镇的一大难题。一是林业部门除支付工程规划、作业设计、工程监理、检查验收等方面正常费用外,还要承担退耕还林、林权纠纷、退耕还林督查整改、会议、培训及接待等方面额外费用,大大增加了林业部门资金压力。二是各实施乡镇在自身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还要承担制作退耕合同、图表卡、人员差旅、会议、培训、接待等费用。三是因为无工作经费,承担大量退耕还林基础工作的基层工作干部工作不积极,应付了事。

3.3退耕还林超计划实施造成的遗留问题

由于密山市在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出台了“五个一律”的政策规定,全市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全市当年还林面积大大超出了计划面积,这样使得一部分退耕还林地没有纳入政策补贴范围内,而目前这些林分已经成林,相应的退耕还林户没有得到任何补助,给生活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这种现象在富源乡比较突出。

3.4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

《退耕还林条例》明确规定了相关违纪违法行为就承担的法律责任,但对退耕户还缺乏强制制约措施。《条例》仅仅从擅自复耕、林粮间作等方面给予处罚规定,但未具体明确量的问题,地方在定性定量的问题上不好把握,给处罚造成一定难度。另外,对退耕地块管护不到位、保存率不达标的,主管部门和实施乡镇也只能依靠做思想工作、不予验收、不发退耕还林补助款的手段来解决,(验收合格后,再出现不合格的问题,解决的难度更大)缺乏强制性措施约定退耕户加强对退耕地块的管理。

3.5作业设计滞后

个别地方由于国家计划任务下达较晚、北方造林季节性强、时间要求紧等诸多原因,使退耕还林前期基础性工作受到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先施工后设计的现象。个别地方存在作业设计不合理,造成退耕还林小班过度分散,有的小班不足1亩地。不但给日后工程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也将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3.6林权证发放工作进展缓慢

林权证是退耕还林者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重要法律凭证,发放的是否及时将直接关系到保护退耕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其造林、抚育和管护积极性、达到工程建设质量的大问题。但在核查过程中发现,由于林权证发放费用过高,工作量过大,各地普遍存在林权证发放滞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3.7基层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是个政策性强,技术质量高,涉及面广的宏大系统工程,现在全省普遍存在基层林业工作者无论是法律法规、政策理论水平,还是管理能力及业务素质都难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不同程度存在基层林业站工作人员因业务素质低,装备落后等情况,造成造林技术指导方法不当,设计不规范等问题。

4.对策与建议

4.1中央增加对退耕还林地区财政投入

一是应增加地方政府的管理费用,减轻财政负担;二是增加增加退耕农户种苗补助,适当补贴林林管护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适当申请增加退耕还林计划,缓解因退耕未补助的问题。中央或地方出台相应的管护措施和相关的处罚细则,便于对出现的林粮间作和随意改变退耕地用途的行为依法处罚,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延续和健康发展。

4.2建议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后续政策

一是我省地处寒温带,树木生长慢,主要营造杨树、落叶松等树种,达到允许采伐时间较长,近期无收益,建议延长我省退耕还林生态林补助年限。二是建议在农业开发项目上给予政策倾斜,为退耕后农民开发替代产业创造有利条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下转第291页)(上接第278页)忧。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退耕还林林木采伐政策,彻底消除退耕农户对林木采伐利用的后顾之忧。

4.3建议加大工程管理人员培训力度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工程质量要求高,技术性强,政策性强,建议国家经常性举办高水平的工程管理人员培训班,以达到层层培训,提高整体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第9篇

1“落地难”主要原因分析

国家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地块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要求以国土二调成果和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为依据,必须是农民自愿退耕的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的坡耕地,不得将基本农田退耕还林。从近2年基层实践看,各地普遍反映受国土政策刚性约束,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落地困难大,存在“地块该退退不了”“农民想退退不了”“地块高度分散无法规模推进”等问题,甚至引发群众事件。其主要原因有:1.1基本农田划定比例很高据国土年度变更调查数据,2014年全省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725万亩,其中被划为基本农田面积472万亩、占比达65.1%,由此造成25度以上坡耕地非基本农田面积基数小,分布零星,成片地块少。从典型县看,古蔺县25度以上坡耕地24.93万亩、基本农田占比高达87.5%,青川县27.45万亩、占比76.2%、平武县21.96万亩、占比84.7%、广元朝天区19.2万亩、占比80%。凉山州一些地方实施生态移民后,大量25度以上的坡耕地撂荒闲置,农民强烈要求退耕还林,但这些坡耕地因被划为基本农田而无法纳入。1.2国土二调数据与现地不符因技术标准把握不一或调查工作疏漏,一些山区县二调图斑和数据库并未将实际耕种的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反映出来,不同程度存在与现地不一致的情况。这些非“在册”坡耕地因缺乏国土认定而无法纳入退耕范围。1.3受约束性指标限制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畴。一些山区大县尽管有符合政策规定的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但受这两项约束性指标限制,面临破“底线”、逾“红线”的问题,已不具备安排退耕还林任务的“理论”空间。1.4预留建设用地一些地方将部分位于城镇周围或交通沿线的25度以上坡耕地预留为未来建设用地,尽管符合退耕还林政策规定(不是基本农田且农民自愿退耕),但仍不能纳入工程建设。

2破解“落地难”主要技术方向

针对退耕地块落实受限以及与农民自愿退耕存在巨大反差的问题,2015年,国家和省出台多个有关落实退耕地块文件,先后提出了“先增后退”“先调后退”“边增边调”“先造后调”“以减促扩”等具体办法。2015年5月,省林业厅、国土资源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落地到户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两部门协作要求,在全国率先提出“据实变更”“先退后调”等办法,被国家林业局作为经验推广。2015年9月,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的通知》,允许合理调整25度以上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布局,以解决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分布零散的问题。2015年12月,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明确要求把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退下来,允许将确需退耕还林还草的陡坡耕地基本农田调减为非基本农田,允许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调减方案,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这些政策措施含金量高、操作性强,从根本上解决了任务“落地难”的瓶颈问题。林业部门要用好用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任务落地到户工作。破解“落地难”主要技术方向有:2.1比对图斑找地块通过比对现有国土二调图斑,将其中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且与现地一致的坡耕地,只要农民愿意退耕,均可纳入工程建设范围,做到应退尽退。2.2合理布局调地块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对目前基本农田划定不合理以及生态移民腾退出且远离搬迁处、灾毁无法耕种、位于重要饮水区域等特殊类型的25度以上基本农田坡耕地,实事求是将其调整为非基本农田。2.3据实变更增地块对国土二调图斑未准确反映,但实地又是25度以上的“既成事实”坡耕地,现场核实后将其反映到年度变更数据中去,做到图、数据库与实地一致。只要农民愿意退耕,均可纳入退耕范围。2.4调减指标腾地块根据国家和省专为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而下达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调减指标,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将其全部用于调减现有国土25度以上坡耕地中的基本农田。调减下来的基本农田按程序纳入退耕还林范围且必须用于退耕还林。

3破解“落地难”部门协作要求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