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0: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英语学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英语学术论文

第1篇

>> 学术论文写作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论英语议论文写作与思辨能力培养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论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写作 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实用性原则 公安院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英语写作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管窥 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教育课题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作者邀请 浅论在读体育硕士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 中医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与翻译研究 英语学术论文中的学术词汇研究 英语学术论文中的学术词汇探讨 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解析 学术论文“结果与讨论”写作规范 浅谈学术论文摘要写作 编辑视野下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 城建档案学术论文写作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2/8.

[2] Dewey, John. How We Think[M]. New York: D. C. Heath and Company, 1933.

[3] Facione O’,P. 1990.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 [ M] .Millbrae: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4] Geertsen, H. Reed, Rethinking thinking about higher-level thinking [J]. Teaching Sociology, 2003(1).

[5] Hughes,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6] 陈亚平,刘枫.英语学院2008级新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 [J] .北外英文学刊,2010(1) .

[7]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其莘,黄源深,秦秀白,陈建平.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

[9]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0] 胡文仲.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2008(6).

[11] 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中国外语,2010(1).

[12] 李莉文.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设计: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8).

[13] 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4] 罗仕国,秦艳,黄宗杰,梁叶丽,孙莉莉.关于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调查与讨论[J].广西教育,2009(3).

[15] 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一)[J].外语界,2001(5).

[16] 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8).

[17] 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

第2篇

关键词:英语 学术论文 学术词汇

一、前言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英语学术论文中的学术词汇探讨研究发展工作,为英语学术论文中的学术词汇探讨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是现在英语学术论文中的学术词汇探讨研究面临的迫在眉睫、函需解决的头等课题。

二、学术词汇

学术词汇是一种独特的词汇,这种词汇主要出现在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学术研究类文体中,在其他文体中出现的频率较低,这类词汇是学习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英语学术论文,只有有效掌握与之相关的学术词汇才能更好地阅读英语学术论文,研究英语学习论文,我们要分析哪些是经常出现的学术词汇,哪些是较少出现的学术词汇,在学习研究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进行学术词汇学习与研究。

在一些学术文本中经常性出现的一些英语学术性词汇,但是在一些非学术类的文本中出现的一些英语词汇,比如:(attribute, capacity, differentiate, explicit)。有研究学者发现,早在70多年以前,这些词汇就被我们的前人发现了,这些词汇已经经常性的出现在当时的各个领域的学术性文本中,并且被广泛使用。但学者们为了将一些经常使用的高频性词语与一些不常用词汇进行区分,我们将后者称之为半技术性词汇(sub-technical vocabulary)、(frame words)框架性词汇、(specialized non-technical vocabulary )专业非技术性词汇、或(academic vocabulary)学术性的词汇。根据词汇产生的频率和分布情况,Ming-tzu 和Nation(2004)把词汇分为了四类:

1.高频类词汇:一般这样的词汇大概有2000个,在各种文体中被广泛而频繁的进行使用的最基本的英语词汇。在学术文章中高频词汇可以占到总体词汇量的80%,而是我们在日常的英语文章与小说中,这些词汇可以达到90%以上。

2.学术类词汇:在学术论文中占到词汇量的8%-10%左右,他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经常性出现在各学科的专业学术论文中。

3.技术性词汇:这类词汇与某一特定的学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类词汇对于作为学习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讲,没有太多的困难,这些词汇在英语的日常学习中都会被涉及到,并且在日常学习中也会被着重强调。

4.低频词汇:这些词汇在学术文本中的出现的次数较少,并且没有太高的使用率,出现频率只能占总体词汇量的5%左右。

三、有关学术词汇表的研究

Coxhead(2000)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编制了学术词汇表(Academic Word List,简称AWL),语料库含有3 513 330个词标,来自4个学科(人文、商业、法律、理科),28个专业,414个文本。词汇表由词族组成,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单词后表明所在子表。每个词族包括一个基础词与其曲折形式、派生词,例如conception, concepts, conceptual, conceptualisation, conceptualise都收录在concept族里。在RANGE软件的帮助下,Coxhead的AWL收录了570个词族,按照词族频率的高低分成10个子表,子表1包含了在Coxhead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族,子表2次之,之后以此类推。子表1-9各有60个词族,子表10有30个词族。这些词覆盖学术语料库10%词标。Coxhead的AWL对于英语教学和AWL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四、关于语料库的研究问题

语言证明是大多数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语言证明才能保证语言学研究的科学与准确。在语言证明中语料库则为之提供重要的保证。在语言学研究领域,语料库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语言学研究的实例证明,为语言学研究提供研究素材和研究依据,同时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量化标准。即使语料库语言学只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它的地位和重要价值,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已经凸显出来。在语料库的帮助下,关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构成以及语言的功能等问题的研究就能较为科学,语料库为这些研究提供真实的例子和量化的数据,这样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和研究就有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单凭语言学家对于语言的直觉进行描述研究,最大限度地保证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代化工具,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语言学家可以借助各种语料库构建软件快速构建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语料库,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中的语料库软件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进行检索信息,提取信息服务,为语言学研究铺平道路。因此,建立语料库对语言学研究作用重大。

五、关于语料库的设计与学术词汇研究

1.语料库设计的丰富多样对学术研究的价值

在语料库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语料库的丰富多样性,只有丰富的语料库才能在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作用,语料库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不同学术领域学术词汇的使用情况,分析学术词汇的使用规律,以保证学术词汇能够更快更好地被人们掌握。同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料库中丰富的学术词语的掌握能够对学术文章有效解读,对学术问题有效分析。学术词汇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律,并不是无序混乱的,我们重点要掌握这些使用规律才能有效掌握学术词汇。语料库的设计要丰富多样,在语料库中要涉及不同的文本,多样性对文本解读是很重要的,语料库的设计原则就应保证其多样化,保证学术词汇的丰富性。

2.学术词汇的词频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者无论是在选择字典的词条还是在建立单词表时都要研究词汇出现的频率问题,也就是词频,学术词汇研究也要讲究词频。在学术词汇研究中,词频是一种有价值的客观存在,能够有效说明学术词语的使用情况,对学术词汇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学术词汇中一些高频词会引起学习者对它们的有效关注,而一些低频词学习者则不会对它们过度关注,这些低频词汇的使用情况直接决定着文本听、说、读、写的难易。因此,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学习者,学习掌握学术词汇进行有效的英语学术论文的阅读,都需要对这些低频词汇有所掌握,在阅读文本中,低频词的出现也会影响阅读者的阅读速度,从而影响信息的传达速度。我们在研究中要注意这个问题,对低频词汇加以总结。

3.语料库的研究工具

语料库的研究要借助Range软件,这种软件可以对词汇的使用频率进行有效分析分类,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通过对词汇使用频率的分析来研究学术词汇的使用规律,对学术词汇进行有效研究。学术词汇的出现频率是指学术词汇在学术文本中出现的次数以及出现的规律,就英语学术词语而言,这种研究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方便,为英语单词表的制定提供数字基础,语料库以及其中的学术词汇研究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术研究作用重大。

第3篇

关键词:学术论文,转述动词

1. 转述动词及其分类

转述动词指在陈述相关事实和阐释观点时所使用的动词。在英语学术语篇的转述结构中,转述动词作为传递相关信息的转述标记,具有预示和支配语篇意义的功能。转述动词的恰当使用能够使作者有效地将自己的论述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得自己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Hyland(2002)根据所转述的动作类型,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型转述动词(表示研究的结果或过程),其中,研究结果类型又进一步分为叙实、反叙实和非叙实三小类;认知型转述动词(主要与心理过程有关),进一步分为积极,批评、迟疑和中立四小类;话语型转述动词(与话语表述有关),可以再分为三种类型:怀疑、确信和反对。

2. 实例分析

本文在对转述动词进行分析时采用了Hyland提出的转述动词分类框架,分别从CNKI和PQDT选取4篇学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建立两个小型语料库,即中国学者学术期刊语料库(CEJ)和国际学者学术期刊语料库(IEJ),由于这两个语料库库存相近,因此可比性比较大。笔者首先从这些语料中统计出转述动词出现的总量,其次分别统计出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使用转述动词的次数,并将这些动词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相关数据。

由数据整理所得,CEJ中转述动词的出现次数为52次,IEJ中转述动词的出现次数为64次,中外学者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使用的转述动词数量差别不大。在CEJ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转述动词分别是point out,believe,define,indicate,prove,refer to 和 so on;在IEJ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转述动词分别是define,state,note,argue,view,acknowledge,refer to 和 so on。结果表明,在这11个转述动词中,有些转述动词在两个子库中都出现过,比如 “refer to”和“point out”。

而且,CEJ与IEJ中转述动词的分布情况也相类似: 话语性动词占主导地位( CEJ 中占28%,IEJ 为41%),高频词也以话语性动词为主,如 point out,define,state,note和argue;其次是研究性动词(CEJ 中占11%,IEJ 为9% );认知性动词出现频率最低,分别为6%和5%。转述动词的这一使用情况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图式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作者选择的语料库是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它属于软学科,这一学科通常以论证为主,来理解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和问题。而话语性动词的大量使用不仅是推动论证展开的有力工具,还是作者巧妙地使用言辞来阐明观点,表达个人立场的一种重要方式。

2.1 研究性转述动词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用来描述过程的转述动词使用的情况较多,而用来描述研究结果的转述动词则较少。另外,尽管作者可以通过反叙实性转述动词的使用来表示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异议,并树立自己的立场,但是中国学者和国际学者都很少使用这些动词来挑战、质疑他人的论点,因此,此类动词在CEJ和IEJ中仅出现2次。

2.2 认知性转述动词

通过分析可知,认知类转述动词所占比例较小,而且中国学者在表达自己对被引述内容的态度时多选择模棱两可的试探类动词,积极的认知动词使用较少,没有使用批评动词。这恰恰说明了Carson and Nelson(1996)的结论,他们发现中国学生经常避免直接批评同伴的论点,也不会直接给出有效的反馈信息。这一特点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内部交流时更倾向于相互协作,而不是向对方提出有挑战性的、质疑性的问题。因此,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中国学者在汇报学术成果时往往会显露出中庸的立场。

2.3 话语性转述动词

在本研究中,话语性转述动词所占的比例最大。在CEJ和IEJ中都用了state,discuss和note等词来表达自己对于被转述内容的态度,如叙实或非叙实。另外,作者常用一类动词(如question等)来表示对被引述内容的反对态度,这类动词可用来表达作者异于被转述者的意见或主张,但是作者在使用此类动词时显得较为谨慎,如IEJ中仅使用1次,而CEJ中没有此种用法。这些话语性动词的使用有助于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作者或被转述者的立场态度。

2.4 小结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学术论文的转述动词暗含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所以,翻译转述动词时,不能只看这些词语的本身, 要通读全文并充分理解作者对各个转述内容的态度。

3. 结语

在学术论文中, 转述动词数量众多、种类多样、感彩丰富。本文只是介绍和讨论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学者和国际学者英语学术语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发现,中国学者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转述动词来引用他人观点,以构建个人的学术认识,显示出其对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而且,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使用不确定的、怀疑的或中立的转述动词来转述他人的论点,在评价他人观点或是陈述个人观点时,则倾向于使用温和的语气。

转述动词的恰当使用能够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本研究通过语料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将有助于中国学者了解学术语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特征,从而增强其对学术语篇应用的驾驭能力。(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Carson, J. and Nelson, G.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SL peer response group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6 (5) : 1-19.

[2]Hyland, K. Activity and Evaluation: Reporting Practices in Academic Writing∥In J. Flowerdew ( ed. ), Academic Discourse. Sydney: Pearson Education, 2002: 115-131.

第4篇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词串结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48-02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词串已成为语言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词串是能够实现语法、语篇和语用功能的意义和形式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可以整存整取,对语言的习得和输出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从词汇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角度对词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的研究大多致力于揭示口笔语词串的差异以及不同学科领域中词串的差异。国内的词串研究起步较晚,大多研究旨在揭示二语学习者在词串知识上的欠缺以及词串与口语或书面表达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研究以本族语者语料为参照点,对比分析我国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词串使用方面的差异。

国内研究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存在词串知识欠缺、词串使用过度、使用不足以及使用不当等问题。而学术论文是最具权威的学术体裁,是挖掘学科知识的重要源头,了解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的词串使用水平并以它为学习者的标杆,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意识到自己与国际学者之间的差距。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探讨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中词串使用的特征,以期为我国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写作提供建议和指导。

一 理论基础

1.词串的识别

词串的识别首先涉及词串的长度。Biber et al将词串定义为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词的序列的组合。在先前的研究中,词串的长度从三词到六词不等。先前的研究证明词串的长度与数量成反比,即词串的长度越长,这种类型的数量越少。五词和六词词串数量较少,而有的三词词串包含在四词词串中。因此,本研究只关注四词词串。第二是截取频率,Biber et al在他们基于朗文口语和书面英语语料库的研究中设置一个较低的截取频率为每百万词出现十次。在后续研中又设为20~40次。第三是词串必须出现在不同的文本中的数量,通常至少在3~5个文本,或10%的文本中,这有助于避免写作者的个人偏好。综合以上三点,笔者将本研究中的词串操作定义限定为每百万词出现40次且在5个不同文本中出现的四词序列的组合。

2.词串的分类

本研究依赖于两种分类法,即Biber et al提出的结构分类和Hyland的功能分类,因为这两种分类法更为具体并且适用于书面语体。

Biber et al基于朗文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语料,根据词串的结构特点将其分成“NP-based”、“PP-based”、“VP-based”和“Others”四大类。这四种类别又可以进一步分成12类:(1)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2)名词短语+其他后修饰语片段;(3)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4)其他介词短语片段;(5)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6)被动动词+介词短语片段;(7)系动词be+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8)(动词短语+)that从句片段:(9)(动词,形容词+)to从句片段;(10)副词从句片段;(11)代词、名词短语+be(....)片段;(12)其他形式。

Hyland在Biber的研究基础上,专门针对学术写作中的词串功能进一步作了分析,将词串划分为三大类型:研究型、文本型、参与型。研究型词串旨在帮助作者描述活动的过程和经历,包括:(1)定位;(2)过程;(3)量化;(4)描述;(5)话题。文本型词串用来建立上下文关系,包括:(1)过渡;(2)结果;(3)文本结构;(4)构架。参与型词串旨在描述与文章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包括:(1)立场;(2)融入。

二 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中有哪些四词词串?(2)这些四词词串的结构和功能各有什么特征?

2.语料

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严格遵循了科学采样的原则。本研究采样的语料来自随机抽选的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五种国际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时间跨度为2011~2013年,从每种期刊中各每年各随机抽取10篇,共计150篇。语料总量为1008134个形符。所选文章的作者必须从姓名判断是英语本族语者。所有语料均剔除题目、摘要、关键词、标题、参考文献、附录、图表,只保留其正文部分。

3.研究工具及过程

工具及过程:(1)按照既定方案收集并整理语料;(2)将整理好的语料输入到wordsmith 5.0语料库分析软件中,提取出符合本研究词串操作定义的四词词串;(3)对提取出来的四词词串根据Biber et al提出的结构分类和Hyland的功能分类进行分类;(4)统计各类四字词串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数量。

三 结论与启示

针对本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问题,笔者共提取到符合本研究的四词词串118个。由于篇幅所限,现只列出频率最高的前10个四词词串:in the case of、as well as the、on the other hand、in the context of、on the basis of、at the same time、in the use of、in terms of the、in the form of、a wide range of。

针对本研究的第二个研究问题,笔者按照Biber et al提出的结构分类和Hyland的功能分类法对提取出来的118个四词词串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中的四词词串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上,动词类词串数量最多,介词类次之,名词类较少,分别占词串总量的42.4%、29.7%、23.8%,其中带介词of的词串较多,这与Hyland的研究结果一致,学术论文中大量使用包含of词串来确定数量、地点、突出特征、判断事实等;(2)功能上,则更倾向于使用语篇型词串,研究型次之,参与型最少,分别占词串总量的50%、36.4%、13.6%,其中表达研究结果和文本结构的词串较多。语篇型词串的大量使用表明了写作者的语言使用能力较高,因为这些词串关注的是语篇及其信息或论证的组织。

这些研究结果对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引导学习者关注国际专家在本学科领域写作时常用的词串,意识到自己与专家学者在写作方面存在的差距,并通过背诵、记忆、模仿和使用专家们使用的高频词串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平文.语块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7(6)

[2]廉洁.词汇短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J].外语界,2001(4):29~34

[3]庞萍.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四词词块的使用研究――基于WECCL和LOCNES语料库的对比研究(英文)[J].中国英语教学(英文版),2009(3)

[4]濮建忠.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

第5篇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两个自建语料库:nsc(本土学者语料库)和mac(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语料库),对中国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方向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和本土学者(主要是英美国家)在国外优秀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英语教学方向学术论文中四字词丛,从其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从而回答:(1)中国英语教学方向研究生和本土学者在进行学术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四字词丛在结构和功能两方面有什么异同及原因?(2)本研究对英语专业研究生有什么启示?

(二)语料库

nsc由100篇近五年本土学者(主要是英美国家)在国外应用语言学方向优秀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组成,这些期刊是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language learning和second language research,总共包括840396个单词。mac由50篇近五年中国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方向研究生毕业论文组成,这些论文均来自于知网,总共包括924374个单词。

(三)研究工具及词丛的提取和分析

本研究首先采用wordsmith tools 4.0 (scott, 1996)检索软件中的“词表”(wordlist)功能对两本文由收集整理个语料库中的四字词丛进行提取,将“词表”中的cluster(词丛)设置为4,根据hyland (2008)的较保守的检索词丛的方法: 每百万词中出现20次,将“词表”中的“最小频率”(minimum frequency)设置为20,即可提取出可能的四字词丛。hyland (2008)还提出那些出现在至少占整个样本中10%的文章中的词丛才更有研究价值,出现在nsc中10篇以下的和mac中5篇以下的四字词丛进行人工删除。最后,在分析过程中要用到“一致”(concord)功能对有必要的四字词丛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根据biber et al. (1999)的结构分类法,词丛分为八类:带of的名词短语(noun phrase + of phrase),其他名词短语(other noun phrases),带of的介词短语(prepositional phrase + of phases),其他介词短语(other prepositional phrases),带先行词it的短语(anticipatory it),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passive+ prep phrases),be+名词或形容词(be + noun / adjective phases),其他(others)。功能上根据hyland (2008)分类法将四字词丛分为三类:面向研究(research-oriented),面向文本(text-oriented),面向参与者(participant-oriented)。其中,面向研究(research-oriented)包括:地点(location),程序(procedure),数量(quantification),描述(description),主题(topic)五种;面向文本(text-oriented)包括:转接标志(transition signals),结果标志(resultative signals),结构标志(structuring signals), 框架标志(framing signals)四种;面向参与者(participant-oriented)包括立场特性(stance features),参与特性(engagement features)两种。

二、结果与讨论

(一) 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词丛在结构方面的异同

1.nsc 和mac中四字词丛分布情况

从表一看出在nsc中24%的四字词丛为带of的名词短语,接下来是其他介词短语、带of的介词短语。在mac中其他名词短语、其他短语和带of的名词短语是数量最多的前三个四字词丛。本土学者的情况印证了hyland (2008)的研究结果。

2.二者相同点

由于带of的名词短语能够帮助作者精简论文的字数或者强调研究的特征,(hyland,2008)本土学者论文语料库中23.27%的四字词丛、中国研究生毕业论文语料库中的18.92% 四字词从都是带of的名词短语。此外,本土学者和中国研究生都较多地使用了带of的介词短语,比例分别为23.86% 和13.09%。带of的介词短语通常表示某种逻辑关系,如时间关系 (at the time of)、文本联系(in the case of)。

中国研究生和本土学者使用的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在数量和频率上都是类似的。这一点与之前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不同,hyland (2008)发现研究生和博士学生比专业的学者使用的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更多。作者使用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词丛来表达地点关系(can be seen in)、逻辑关系(is based on the)、图示信息 (can be found in),或者强调研究的观察报告 (should be noted that)。hyland (2008) 认为学生比专家使用更多的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词丛是为了在学术写作中有意地使用与个人无关的词丛。本研究与之前研究的差异原因在于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不再刻意地避免使用主观的词汇。mac中甚至可以看到这样的表明主观看法的词丛we can see that, we can find that。

3.二者差异

先行词it的词丛在 nsc 中有 96 个实例, 在mac中达到184个。中国研究生比本土学者较多地使用带先行词it的短语,这个结果也符合hyland (2008) 的结论。学生过多地使用带先行词it的词丛是为了在陈述论点时避免主观性,这样使他们的论文更令人信服。

be+名词或形容词词丛在nsc中只有3种90个实例,然而在mac中有14种550个实例,中国研究生使用的be+名词或形容词词丛更多。 nsc中are more likely to, to be able to 同时出现在了mac中,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是mac中there is a significant的过去式,这一类的词丛大多数是there be句型。中国研究生多用这个句型是由于there be句型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公正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同样,中国研究生比本土学者更多地使用其他短语:在nsc中有12种其他短语词丛405实例,在mac中有40种1299个实例。在mac中这类词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as far as the, meet the needs of等) ,很多用来表示某人或某个行为的目的并且多是for +名词短语和in order to + 实义动词短语 (for the convenience of, in order to improve)。

(二)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词丛在功能方面的异同

1.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词丛在功能方面总体分布情况

表二是根据hyland (2008) 结构分类法分类后,nsc 和mac中四字词丛分布情况。

在nsc中52.31%的词丛是面向文本的,接下来是面向研究的词丛,最后是面向参与者只占了6.66%,这个结果与hyland (2008)的研究是一致的。mac中的结果与hyland (2008)、wei & lei (2011)的结果都是相符的,面向研究的词丛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占到了63.99% ,接下来是面向文本的词丛,面向文本的词丛频率只有2039,不到面向研究的词丛一半,与nsc结果相同的是,mac中最不常用的是面向参与者类词丛。

可以看出本土学者和中国研究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常用面向参与者的四字词丛,这主要由于他们都不愿意在学术写作中直接涉及自己,能够有助于他们达到学术写作中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和中西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尤其强调非个人性,注重集体主义,这一点在学校教材和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另外,与nsc情况不同,mac中最常使用的是面向研究的四字词丛,这类词丛用来帮助作者构建真实世界的活动和经历,中国研究生喜欢使用能够描述客观世界和物质现实的四字词丛来强调研究的方式,如at the beginning of,in order to achieve等。然而,在nac中最常见的是面向文本的四字词丛,这类词丛主要是用来使研究面向特定的群体或读者,如果作者想要说服他的读者,他研究的结果就应该以读者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中国研究生比本土学者使用面向文本的词丛少,这体现了研究生在这方面的不足。

表三、四、五是两个语料库中面向研究、面向文本和面向参与者四字词丛的具体分布情况。

表三中可以看出nsc和mac中描述类四字词丛都是频率最高的,这类词丛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客观事物或者某种情况,比如an important role in。nsc中最不常用的是主题类四字词丛,频率只有154,但是,在mac中主题类词丛频率却多达796并且占到了面向研究类的第二位。主题类词丛能够限定研究领域,比如: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国研究生比本土学者使用限定研究领域的四字词丛要多。

表四nsc和mac中最高频率的是框架标志类四字词丛,像from the perspective of 这样的表明文章框架的词丛在议论文中是很常见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好文章的信实和精确的要求。

表五中,中国研究生使用的立场特性词明显多于参与特性词丛,频率分别为393和64。立场特性词丛的作用的帮助作者表明他们的态度和评价,比如are more likely to以及 there was a significant,参与特性词丛则用来直接和读者对话的,比如as can be seen。这两类词丛都是用来关注人的,差别在于前者站在作者的立场上陈述观点,后者通常使用实义动词的被动式来体现读者自己发现某些论点,就像是作者从读者的观点出发陈述观点。hyland (2008) 发现香港博士生毕业论文中参与特性词丛几乎占了参与类的70% ,然而香港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并没有这个倾向,本研究中中国大陆研究生也呈现了与香港博士生不同的倾向,mac中参与特性词丛只占14.00 ,86.00%的词丛属于立场特性类,这也证实了本研究之前结构分类中的发现:中国研究生并没有使用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词丛,他们甚至使用主观词丛we can see that和 we can find that。

第6篇

1.1语言都是这个国家文化的代表

语言是文化的精髓,要想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连接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象征这个时代的语言。因此,一个合格的译者,在进行英语转换翻译的时候,就必须先要熟知这个国家当时的时代背景。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文化视角转换的过程,因而英语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转换。

1.2每一部文学作品,有它诞生的特殊的时代背景

从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影子,有人说文学作品是时代的精华。文学作品将这个时代最有特色最深刻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读者在读的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那个时代。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英语翻译是,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作品中的话直白的翻译过来,真正的译者需要做到的是把这部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过来。我们翻译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翻译而翻译,而是为了这部文学作品的文化,因此我们翻译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而是这部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翻译就是为了学习他国的优秀的文化。汉语文学和英语文学都是国家的文化象征,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诠释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将英语转化成汉语,他所需要的是译者透视英语文学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学的视角转换。

2.中外文学作品背后文化存在的差异文化的差异

首先体现在一个国家的语言艺术上,语言的不同见证了文化的差异。文学作品是语言的精髓,是时代的缩影。文化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地域文化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中外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写照,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认知。比如在进行汉语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在诗词方面就显得太过于直白,中国诗词的精髓是英语远远无法超越的境界,当然在进行讲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我们也要关注其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更深层次的透视文学作品的延伸力。其次引起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发展历程,因此文学作品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受特殊的社会因素的影响文学作品呈现不同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最为突出。中外文学作品都有其精彩之处,再将英语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需要注意英语的表达习惯。比如在汉语中我们大多使用第一人称,以“人”做主语,而英语中主要是物做主语,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主语的转换才能体会到语言的延伸力。有些汉语是直白的将英语翻译了过来。如,可乐,汉堡。这也是考虑到英语的文化色彩。

3.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言艺术文化

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首先体现在语言艺术方面,语言翻译的实质就是文化的之间的交流借鉴和促进学习。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国家的文化内涵,借鉴他国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艺术。语言是一门艺术,翻译也是一门艺术。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它的文化角度转换的技巧,将英语的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翻译传达出来,因此要注意的是要把这部文学作品的精髓也就是它的神传达出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是指将他的整部作品的内容整体概括出来,侠义的是透过作品中人物行为动作的细节将作品的精神传达出来,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在翻译中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将文学作品的精神烘托刻画出来。每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语言特色,它所代表的是这个时代的风格,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透视这个时代的整体艺术风格。

4.结语

第7篇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正确的词汇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都要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注重词汇的内在规律、语境和文化内涵。唯有如此,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注重直观词汇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图片、玩具、模型等一系列的实物作为辅助教具,或者通过一些动作、手势和表情等方式来展开教学。当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视频、声像等技术,展开直观英语教学。如此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感觉直观上对单词进行初步的感知与认识,增强学生的表象记忆,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能够将事物、动作和感觉等与英语词汇联系在一起。此种教学方法适合应用于具体的事物名词、感情词汇、动作词汇、感觉词汇等等。

(二)注重词汇语境教学法

语境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只有处在一定语境之中才有意义,脱离了一定的语境,随之其语义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为此,在词汇教学中必须对词汇的适用语境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

一方面,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使得学生懂得语境的重要性。每个词汇都有其适用的语境,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具有某种语义。然而,脱离了该语境,便会产生其他的语义。为此,学生词汇学习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对词汇进行揣测、理解和感悟,从而对相关的单词得出正确合理的解释。

另一方面,教师在词汇教学之中,也要重视语境教学法。在课堂词汇讲解中,尽力将所教的词汇带入相关的语境之中。使得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该词汇的语义和内涵,以及其相关的使用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词汇的语境,对某些词汇的意义进行区分,从而消除词汇的歧义。例如,对于still不同语义的解释。

例1.ThegirlkeptstillinthechairwatchingbasketballgamesonTV.

例2.It’swarmtoday,butitwillbestillcoldertomorrow.

例3.Mygrandmothersarestillliving,andtheyareveryhealthy.

在例1中,still是“不动的、静止的”的意思;在例2中,still是“要还要”的意思;然而在例3中则是“仍旧、还”的意思。通过这三个语境的实例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对于still语义的区分和掌握。

(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

第8篇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良好英语交际环境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效地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交际。交际可以是书面的,亦可以而且主要是口头的。英语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日常用语、词汇、语法等)精心设计。注意创建良好的交际环境,我们有很多办法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而信息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2.转变传统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优质、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高密度”指“学生外语实践量大、面宽”,而“快节奏”指“设计信息技术课件时,英语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贮存大量信息,我们更能多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增强英语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复习(revis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drill)、自由交际(freecommunication)等工作,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地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合作学习”、随境创设”、“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意义构建”等多样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3.转变传统教师观念和学生观念

第9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艺术;内涵;形式;影响

一、教学艺术的内涵

教学艺术是指运用艺术化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内心形成方式,熟练地汲取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学生接受科学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学艺术是指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才能、技巧、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能让学生快乐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能够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当然这与教师全新地汲取多样化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分不开。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影响力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美的目标的产物,是一个一线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课堂上的教学亲身体会中所获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经验”的形成阶段。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是指通过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明确地、具体地汲取一定的艺术模式,通过艺术的影响力来吸引和影响学生,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英语教学艺术的形式

英语课程教学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学习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笔者选取了教学艺术中的教学导入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体态艺术、教学提问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教学导入艺术。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做好领路人,准备好每节课的导入。(1)教学导入艺术的教育学原理:认知、熟悉、温故和使用四个有关外国语言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2)教学导入艺术的心理学原理启发、发展和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形成或激励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在开始上课时,就应该备好课,使人一开始就获取包括知识的享受在内的内心满足,这是通向导入成功教学的钥匙。颠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高中英语教学将主体还给学生,并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放在首位,搭建情景舞台,将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和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的“社交剧场”中,指引学生勇于创新思考、勇于发言的导入展现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教师可以将多种导入法综合在一起运用于课堂上。(二)教学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教学艺术里面的艺术。教学中的话语艺术,即指教师创新性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巧来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我们现代化的“四有”人才的能力。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教与学中,学生本身学习态度与动机是否良好,对课本是否有兴趣,都会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在教与学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影响学生的部分,教师是否可以利用所要讲的和教学中的话语艺术改变学生的情绪。(三)教学体态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变化的肢体动作来说出对周围事物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手势、眼光、皱眉、笑都会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相应转换。教师要充分利用体态艺术在帮助那些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理解语言方面有正面的影响力。(1)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替代功能、肢体动作一般会离不开有声语言,对其有一定的帮助、倾向作用。还有处于不可以或不方便来取口语或书面语进行表达时,它能站在同样思维结果的角度,用所要表达的感情、一致的肢体动作替换书面语或口语,肢体的这一能替换口语或书面语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是所谓的替换作用。(2)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暗示功能,教师如在传授英语知识时,恰当地辅之以对应的脸面表情、手的动作,不断用视线更换与学生间的距离。(四)课堂提问艺术。提问不仅是发展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关键手段,也是完善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增加些提问,有助于有效地掌控学生的精力,这样一方面能影响学生的思考与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影响教学的组织。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就是灵活设问、恰当注意提问的时间、及时掌控学生的注意力。

三、英语教学艺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教学是方法运用的艺术,学生、教材、教师与教法四个方面组成教学的矛盾整体,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合作,而且教法是前面三个组成要素的剂、调和剂,适当的手段可以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好的手段有助于增进教学环境与实际环境、生活方面的语言与书面方面的语言、教学的方法与学的学法之间的互相调转,最后达到书面知识与实际能力间的互相调转。

作者:宋黎萍 单位:兰州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