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教育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1: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教育类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教育类论文

第1篇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无疑在任何学生时代,都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如今新课改的情况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甚至在以后高考时会变成200分满分。它是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能力的高低还决定着其他科目的成绩,所以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好成绩,更是为了有一个良好的文学素养。在走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文化素养是有多么的重要,可以因为你的谈吐优雅而得到好的发展机会,也可能因为你的出言不逊而被他人拒之门外。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课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归纳和总结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中,他们会接触到古诗的魅力,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洒脱,又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草地见牛羊”的辽阔。还会体会到宋词的所表现诗人的感情,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无奈,又如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所表现的他为报效的祖国的满腔热血。经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们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积月累会使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加深文化底蕴。

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语文是一门十分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等等。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还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到政治、历史、地理、甚至英语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都是在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上才能学好的,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科目的。语文这一学科就好比是一种工具,你只有有了这个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当今的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而留下来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这清晰的指出,我们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侵蚀。当代的学生们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中华的古老文明则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四、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今的社会上,写作水平是一项重要技能,工作中、生活中、到处都需要,假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笔和写作基础,是无法再社会上立足的。然而,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越早的积累就会有更多的发挥和提升的空间。

语文的学习会涉及到很多的文学名著,学生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必定会受到一些名著的影响,会积累其中的一些名句和好词。从小就开始耳濡目染的灌输这种教育,会让学生们在脑海中积累大量的素材,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灵感,有效的提高写作的水平。

第2篇

1.1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不高

10所大学培养目标大同小异.不同学校在表述和侧重点上略有不同,总体上看贪大求全.在实际执行上培养目标定位为学术型培养的较多,重理论,轻实践,不能突出时代特征和自身特点,没有形成师范类院校的个性特色,造成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不高,致使毕业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率不高.

1.2课程设置不科学和培养过程较粗放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造成了各校在课程学分分布上针对性不强,具体课程设置上较为随意,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4],具体表现为1)课程学分分配不合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学分占比过重,选修课和实践课学分占比较低,“重理论、轻实践”,与目前社会对体育类研究生人才需求不匹配;2)课程内容过时课程内容停留在本科阶段,不能与时俱进,反映不出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造成研究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3)选修课范围受约束目前选修课大多局限在本学科或本专业内,学生不能完全按照自身需求自由选择跨学科的课程;4)授课形式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大班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思维、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的状态;5)缺乏教师指导技术课是以学生自己练习为主,导师参与不多,学生技术动作不规范,基本功不扎实;6)缺乏课程质量管理由于各课程教师对课程质量掌控自由度较大,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又缺乏有效监督管理,造成教师在教学和考核上较为随意.

1.3学制缺乏弹性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这10所大学中,有4所大学能执行严格的固定学制管理,规定不能提前毕业,其余的6所大学尽管实行弹性学制,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有的学校还规定学生申请提前毕业而未能提前毕业的按结业对待.这种较固定的学制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一定的教育资源浪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目前,一是各校普遍存在师资紧缺,学科带头人缺乏,导师队伍没有形成梯队,导师组没有跨学科教师参与的现象;二是有些导师自身学术素养不高,责任心欠缺,表现为讲课内容缺乏前沿性,“大锅饭”式的培养方式较普遍;三是有的导师参与各种社会及学术活动较多,精力分散,对学生指导互动不够.同时,这10所大学缺乏全面衡量培养模式的评价和反馈系统,学校只管在校培养,学生毕业后是否受欢迎、社会和市场的评价如何不得而知,极大影响了人才培养与社会和市场的紧密联系.

二、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2.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应突出应用型社会需求的是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因此,围绕培养目标,应设计相关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主的系列指标体系,体育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应放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5];2)培养目标应注重宽领域目前体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扩充,急需增加具有针对性、更加宽泛的高级体育教育训练学人才.

2.2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和加强培养过程管控

1)实用性和新颖性原则要发挥师范类院校的优势,注重增加实用性和新颖性的课程.重视方法论教学,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各种技能和创新能力;2)个性化和前瞻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多地与新兴、边缘学科结合,减少必修课的专业课程份量,增加学生选修课的自,设置跨专业和跨学科的课程[6];3)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创业课程,将第2课堂纳入课程化建设并实行创新学分认证,规定获得一定的“创新教育学分”方能毕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4)规范性和灵活性原则尊重教学规律,既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特征.允许学生提前修完学分.建议开设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并按1级学科打基础、2级学科进行培养;5)积极推进考试招生改革研究生教育要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实行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适当减少保送生比例;6)加强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完善学生培养各环节质量综合测评制度,实行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加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考核淘汰力度;7)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学生毕业后跟踪评价制度.

2.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增加导师数量即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且已具备从事指导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采取外引、外聘的方式改善目前导师队伍结构,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解决目前跨学科导师缺乏的问题[7];2)提高导师队伍素质鼓励导师通过自学,培训、进修、访学等途径提高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指导能力[8].开展教育质量月活动(包括公开课、常态课、学术争鸣活动),要求教师针对现实、热点话题提出自己的新见解;3)加强考核监督严格导师准入门槛,对研究生导师条件作硬性规定,改革研究生导师评定办法.既要考虑到学科特点、学术水平,又要考虑师德表现、教学质量,加强履职考核.对导师履职情况实行跟踪评估,将考核结果与导师的任职资格、职称等级等挂钩[9].

2.4建立健全有效的培养模式评价反馈机制

第3篇

【关键词】语文积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生活体验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重新聚集。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一点一滴的重要,其实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如果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就会永远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永远干涸。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将积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其意义非同一般。应该说,这为改革语文教学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一、语文积累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语文教学界重视积累的人越来越多,但认识中的模糊、偏颇也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视野狭隘

人们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看法却往往大相径庭。不少人谈积累都只局限在语言层面上,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不在视野之内,这就是个"大语文""小语文"的认识转变问题。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热切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教育能造就出"孔乙己"式的酸秀才,却很难培养出心胸开阔、涵养丰厚、有历史责任感的现代英才。语言积累方面,则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文字符号,记住一些词语, 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一些精彩语段、篇章就万事大吉。

(二) 理解机械

积累是什么,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不是死背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是不动脑筋地记诵他人语段、篇章。当前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切断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经验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机械的累加、堆积。积累的对象必须是有意义的内容,不能是无意义的符号群。弄清内容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一切理解、感悟、品评、揣摩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学生的兴趣难以持久,"悟性"也会逐渐萎缩。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就是这个原因,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何异?

2.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只有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眼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把眼界打开,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价值判断的标准,研究探索积累的方法策略,而不是充当包办太多的"保姆",硬让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积累指导偏重于内容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内容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 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己"持续发展"。

二、高中语文积累的做法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1.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2.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大力解放语文学习空间,多方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

总之,积累之于语文学习有着不容低估的重要性,它可以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提供写作的素材,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第4篇

关键词:思想观念 记忆积累 梳理 内化

我们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学生语文基础差、运用能力弱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归根结底就是积累的问题。

积累,从大的方面说,它是我们学习最为重要的方法,尤其在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在复习阶段,它贯穿于我们学习始终,甚至是终生的一个过程。从小的方面说,我们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就基础知识,识记背诵等,都需要不断的积累巩固。我们不可避免的要求学生要积累,不断的背诵,反复的记忆,然后把我们记忆的内容运用到我们的试题中,这些都是积累。而学生因为懒惰、偏科等等原因,让我们的工作收效甚微,该怎么让我们的苦心不被辜负?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不一定完全解决问题,但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我在教学中,每次遇到不同的学生,我都会在课堂上先给他们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上大学时,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到我们学校上课――不论他的人品如何,但是他的英语真的让我们大家很佩服――他说,他上大学的时候英语真的很不好,可以算是系里的倒数。怎么办?每天去天台上听英语,大声地朗读出来,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听不懂录音里的任何话,读的文章也根本不懂什么意思。但三年以后的某一天,他突然发现录音全能听懂了,文章都能读懂了。当时我觉得很神奇,也很羡慕,都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样。回过头来我们想想,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时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我要说的是:积累!

学生说积累,但是我们积累什么呢?背了那么多的古诗、名句、名篇……,最多在考试默写诗词的时候派上用场,他们所谓的背诵积累说到底都是一个功利的行为,读书是为了得分。比如说什么文化熏陶,个人德修养,文学体验,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更看重这个功利性,那一旦一阶段不能实现,他们就彻底放弃。

其实我们都知道,积累所带来的提高,实际是一个知识的内化过程。表面学到的东西,需要时间的沉淀,不断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揣摩,慢慢渗透到自己的心灵之中。才可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甚至才可能有所创新。任何东西,你只有体验了,才能知道其中的滋味。但是这些道理谁都会说,可是却难以真的记在心里,真正在实践它。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学生也更加急功近利,想要看到的是结果,而非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有所变化,能真正坚持做到持之以恒,就必须先从改变他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开始。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在回答他们的时候,我都会在黑板上画这样一幅图:

这里的每一条“――”都是我们积累的一部分,只有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跨过“ ”,登上另一级台阶,就是大家会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加会用语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量变到质变”。横线就是积累的过程,即量变,我们自己的力量在知识的阶梯下显得很渺小,所以要走过横线,就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才能爬上竖线这个很高的障碍!所以在语文的学习积累中,我们绝对不能又要在一天两天之中就能怎么样,持之以恒,静下心来让知识不断沉淀在你的体内,融成你的一个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积累所带来的提高,实际是一个知识的内化过程。我觉得要让学生有所变化,要让学生学会积累,主动积累,能真正坚持做到持之以恒,就必须先从改变他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开始。即思想观念是基础,只有把根基打牢了,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到积累的妙处!

改变思想观念是第一步,然后我们的学生要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积累呢?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做以下的事情:老师让学生自己整理讨论,在特定语境当中辨别见过的词在句子、语段当中是什么意思!她实际上是在进行新旧的一种梳理,让学生自发的“温故知新”,归纳某词有哪几种用法,让他去回忆,回顾自己学过的东西,这就是除了死记硬背等最低等的积累外,更高层次的积累,即自我梳理的过程。

积累所带来的提高,实际是知识的内化过程,而作为积累的更高层次,梳理更是一种知识的心理内化过程。表面学到的东西,需要时间的沉淀,不断用自己的已知去理解,揣摩,慢慢渗透到心灵之中。才可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才可能有所创新。我们希望学生积累,强调记忆背诵的重要性,但是,学生积累的多了,就像专家说的,不论是头脑当中的,还是记载本子上的等等,都有一个限度,当积累的知识达到一定限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那些纷繁复杂的各类知识作一个条理性的“分类”,让这些东西在自己的头脑中不断发酵。我说有积累才有可能创新,但是如果没有梳理的话,你记住的东西也只能是像头上乱蓬蓬的“鸟窝”,永远也变不成“麻花辫”!用这个“梳”字真的把其内涵准确的表达出来了。

梳理的过程,在我看来,就是把积累的指示作一个明晰的判断,知道这些东西是在什么时候使用,逐步逐步建构起来自己的认知领域,而且这个知识是具有学生个人主观性的。是真正把显性知识消化成隐性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比如那堂整理古诗词中关于芳草、流水等意象的课例片断。学生的各种能力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课前的准备是对这些意象的基本含义的积累,这是基础;课堂上,这些积累在自己头脑中或者笔记本中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变成了一条一条明晰的线索,理论与实例的结合,更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了什么时候应该怎么样去用这些意象。

第5篇

一、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分析人教版课标教科书中的习作安排

(一)写作内容(陈述性知识)

1、要求表达的的认识有所拓展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记实文,除了传统题材外,增加了现代元素与文化元素,如记事要求写民俗,写参加艺术活动,写对生命的感受等;想象文,拓展了看图作文如漫画作文和图片报道作文,增加了对未来的想象,如“未来的我,未来的家乡,未来的发明”等。应用文除了读后感、书信以外,增加了导游词、活动总结、还要求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2、要求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

随着写作素材的拓展,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既有对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情感,又有对世界遗产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情感,既有对现实生活,又有对未来生活,既有科学生活,又有艺术生活的审美情感;对以人为写作对象来说,既有对己的反思、又有对别人的敬佩,还有对生命的热爱的情感。

(二)写作技能(程序性知识)

1、简化写作程序性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写作技能有所简化,突出最基本的写作技能,比如,“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怎样写具体”“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等。

2、以“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为载体

第二学段以是“我的发现”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比如三下册的发现拟人句的特点,四上册发现“仔细观察与写具体;第三学段是以“交流平台”为载体,交流对课文的表达方式的学习体会,比如五上册的“学习说明的基本方法”,六上册的“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等。

3、以小练笔训练子规则

写作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训练。教材安排小练笔训练程序性知识中的子规则。比如,四上册《颐和园》,“我要学《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在“按一定的顺序写”中,主要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有如,四下册《金鱼游到了纸上》“我好象看到了围观的议论的情境,我想把它写下来”,主要学习对话描写中的“群体的议论”;再如,五上册《落花生》,“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在借物喻理和借物喻人中,主要学习借物喻理。

(三)写作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主要是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构思策略和修改策略。

1、构思策略

比如,三上册第二单元《写熟悉的人》,要求“先想一想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这是初步学习布局谋篇;又如,四上册第一单元《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求“写之前要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这是学习选材;再如,三上册第八单元不限内容习作,也要求“动笔前,先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是立意选材的训练。后面这个例也提醒我们,即使是大家眼里的不限内容和范围特别自由的习作,也有构思的要求。

2、修改策略

从三上册第八单元开始,多数习作要求写完后修改,如,“把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写完后,同学间互相修改”。

二、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指导习作教学

(一)写作内容

写作内容属陈述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主张,写作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图式是在两个以上事例的基础上改进的,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写作内容必须要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实例。

1、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与学生的作文关系最密切的图式种类,有自然范畴图式,事件图式,人物角色图式和场景图式。这几种图式的实例皆来自社会生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可以很好地积累写作素材。

2、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

课标教材,由于是按专题编排,课文内容、口语交际话题和习作内容范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习作内容的图式。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属爱国思乡专题,课文《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表现的都是浓浓的乡情;口语交际是“策划一次活动——浓浓的乡情”;习作是“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积累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升华对家乡的感情,有利写好本次习作。

3、课外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是直接来自生活,二是间接来自阅读,扩大阅读面,可以丰富学生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丰富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把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学习了五上册第一单元有关怎样读书的课文,可以介绍名人如何读书的文章给学生,也可以介绍同龄人怎么读书的文章给学生,引导学生扩大阅读。

4、知识补差

有的习作,到写作前,学生仍缺乏相关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应及时弥补。比如,四上册要求写导游词,写作前,如果学生对世界遗产了解不多,课前可引导阅读有关著名世界遗产的图文;又比如,六上册要求写如何保护自己,课前可印发有关如何保护自己的常识,如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遇到火灾如何保护自己,一个人在家如何保护自己等,还要印发有关小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实例。再如,五下册《看图作文·守门员》,学生有机会接触足球的并不多,多数缺乏感性认识,应通过观看足球比赛录像,阅读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对足球竞赛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来指导本次的看图作文。

(二)程序性知识

写作程序性知识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应把指导重点放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运用技能上。

1、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掌握写作陈述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的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它是可以言传的,是在书本中发现的知识。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比如三上册的“我的发现”中“认识拟人句”,要引导学生掌握拟人句的特征,然后通过练习,掌握写拟人句的技能;又如五上册“交流平台”中的“基本的说明方法”,要引导学生认识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作比较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并在练习中掌握说明的技能。

2、通过小练笔,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小练笔能有效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除。因此,除了教材安排的小练笔外,对“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写作知识,也要适当补充小练笔。比如,五上册《回顾拓展》“交流平台”安排的是“人物描写:外貌、动作与语言”,在学生回顾欣赏了课文的有关语段后,应有侧重地让学生练一练。

3、根据习作要求适当补充程序性知识

多数习作之前,教材没有安排小练笔,可根据习作要求,适当增加小练笔。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二十年后回故乡》要求“回忆一下课文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习作之前,可以随文安排小练笔,学习通过抒情或议论来表达思想感情。对每次习作要补充的程序性知识,最好两个学段统筹安排,比如,写人的习作共有几次,怎么把“用事件来表现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安排进去。

4、程序性知识的课堂指导指导

首先是要做好课前准备。一是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该次习作重点训练的程序性知识;二是选择体现程序性知识的例文若干篇。比如,五下册《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根据所在单元“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知识——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把直接抒发感情定为本次习作重点掌握的知识,同时学习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中表达思想感情。并确定好直接抒发感动例文《我的感动》,在心理活动或对话中抒发感动的例文《关爱》,在环境描写中抒发感动的例文《暴风雨的日子》。

其次是课堂指导:第一,突出训练重点。每次习作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性进行训练。通常是一次习作突出训练一到两个子技能,尽量避免面面俱到,按照明确题意——感知概念——学习例文——形成概念——练习写作”的顺序进行。比如,《我的感动》的习作,首先就是明确题意,要写的是“令我感动的事”,接下来就是感性认识什么是感动,我们为什么会被感动?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再接下来就是怎么表现自己的感动,如怎么在对话描写或心理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感动,怎么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动,在后来就是草稿、交流、定稿。

(三)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是有关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和修改文章的方法与规则,它不是一般意义的作文方法,而是选择与使用作文方法的方式与技巧。比如,直接抒感、叙事中表达情感、在环境描写中表达情感等写作方法都属于怎么表达思想感情这一程序性知识,但怎样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上述知识,是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必须以学习构成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为出发点,以灵活运用有关概念和规则为落脚点。在进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规则个条件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例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有关规则。

1、阅读教学中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渗透

新课标十分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在教科书中,学习表达方式的提示与要求随处可见,比如,五下册《草原》“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表达上的特点”,五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一些词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篇短文中找一找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是有关遣词造句的策略性知识;五下册“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再和同学交流”,六上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练习?你觉得这么写有什么好处”,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策略性知识。要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渗透习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2、习作指导课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首先是课前的备课,一是确定每次习作所要学习的写作策略性知识是什么,以此作为该次习作教学的目标;二是围绕写作策略性知识,广泛搜集,精心审计相应的例文;三是准备好有关教具。比如,六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记一次艺术感受》,艺术感受的表达,是本次要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围绕艺术表达的学习这一目标,精选例文时要考虑到艺术的主要方面和学生可介绍程度,因此,《我喜欢的一首歌》《我喜欢的一幅画》《看画展》《我学吹笛子》,作为例文。

第6篇

论文关键词:迁移;整合;联想;拓展;顿悟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教”就是要使学生达到布卢姆所提出的“为掌握而学”的迁移目的。所谓学习迁移,就是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的过程中涉及知识的意义与应用范围两个方面,通过知识意义来促进对知识的应用。所以学生在阅读写作中能成功进行学习迁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通过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和相互整合让学生学会类比迁移,那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类比迁移理论的具体运用。

一、纵横采撷,整合文本

奥苏伯尔研究发现: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若提供的相同例证太少,学习迁移的效果就差。心理学的研究也说明,孤立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系统化了的知识相对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对教材纵横采撷,优化组合,进行横向纵向的联想类比,就可以提高原有起固定作用的知识点的清晰性和稳定度,从而使学习全过程保持积极的学习定势,使学生提高解决相同类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教材分册次按单元纵向安排教学内容,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统筹规划”,要改变传统的单篇教法,以单元为教学单位,将单元中的同类例子作比较分析,做到融会贯通;横向分析各册及各单元的联系,必要时根据文体、风格等知识点的相近性对教材内容重新取舍组合,做到触类旁通。

以必修五的“直面人生”单元为例,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和“苦难中的尊严”。三个板块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本专题内涵可整合为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勇于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提取类比迁移的关键词:苦难。所以我把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内容也一起融入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生存还是毁灭”,史铁生的苦难是可感的,但真正能做选择的只能是他自己,哪怕他的母亲也只能做一个默默的“旁观者”,当然,最后史铁生选择了“直面人生”,而且成功叩开了写作生涯的大门;底层的老艺术家贝尔曼先生的苦难是现实的,但在熏天的酒气中,阴暗的潮气中,生活还得继续,但他选择了一种壮烈的“毁灭”——用毕生的杰作挽救了年轻姑娘琼珊的生命;既聋又哑,海伦凯勒的苦难是悲摧的,但她选择了做生活中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而且走出了人生的精彩和辉煌。而劳伦斯笔下的“鸟啼”不正是受着苦难的芸芸众生的写照吗?人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不仅要面对死亡而且必须要承受死亡的一个苦难历程,但鸟儿依旧高歌,我们的人生也得一路歌行!这样通过已有的知识和这个专题内容的融合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相关联想,拓展文本

这里我提倡语文教师必须做一只“獭”,一只“祭鱼的獭”,做一只勤奋又挑剔、敏锐又灵活的獭。獭是一种喜欢吃鱼的动物,在惊蛰时节,经常将所捕到的鱼摆在岸上,古人觉得这情形很象是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称为獭祭鱼或獭祭。后来,有人用獭祭鱼来比喻写作上的喜欢翻书用典。据说李商隐作诗必大量地用典,每每将一大堆古籍摆至案头,就如水獭祭鱼。做一个语文老师就需要众多的“鱼”,来充实丰富并拓展我们的文本,且多多益善。至于如何“吃”,是整条鱼生吞,还是啄两口就弃之,这都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有鱼”你上课才会“有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掉书袋”,语文老师就是要把我们的“书袋”摆动起来,在“本”的基础上展开相关联想,使各种各样的“鱼”游入书袋,这样才会信手拈来,有的放矢。通过老师对相关知识的的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合理联想,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知识之间的沟通与内在联系,这无疑会起到加深对所学作品的理解,提高文学欣赏品位的作用。 转贴于  譬如在讲授上面“直面人生”专题时,我还不吝时间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名人传》由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人的传记组成,三人的人生都充满了种种艰难和挫折,但三人始终都未向命运低头,直面人生,乃至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地抗争着,最终分别在音乐、雕塑、文学方面成就了不朽的篇章。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在如今这个绝大多数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中三位巨人的生涯无疑是我们现代人的一面明镜。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也许这对我对学生都不啻为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我们还学习了王蒙的《人生三境》,也许不是伟人的我们更多地处于“俗境”之中,但我们可以努力去奋斗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不俗”。另外,我还推荐了我自己很喜欢的两本书:《飘》和《平凡的世界》,让他们通过熟悉一些经典人物的经历去认识到苦难的多样化表现和思索人生的意义,并思考如何来走好自己的人生。

三、类比迁移,创新文本

类比迁移是对相关知识点作横向纵向联想和比较,把某一知识点的某种特性迁移、融合到另一知识点上去,或者从某一知识点升华出另外新的知识点,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以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迁移。所以在具体的阅读、探究和写作中,我们要在已知和新知之间架上桥梁,激活已知的知识点,来达到“顿悟”。用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观点来讲,迁移的关键就是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所以教学中要激活文本知识,启发和激励学生更快更准地找到“顿悟”的那个点。

如迟子建的《暮色中的炊烟》一文,其中有一考点是:文章记叙了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在中国的悲剧命运,为什么以“暮色中的炊烟”作标题?由“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相关联想到《祝福》中的祥林嫂,激活已知文本做类比分析:本文开头三段均重点描述暮色中的炊烟,又以暮色中的炊烟作结,中间俄罗斯老太太的死也是通过暮色中的炊烟来发现的;《祝福》与之何其相似,始于祝福,结于祝福,文中又提到祝福。答案从迁移中至少可明确:“暮色中的炊烟”是本文的线索,暮色中的炊烟宁静祥和的氛围反衬了俄罗斯老太太的悲剧性。当然这个顿悟点可以是我们以前学过文本的主要内容,当然也可以是类似的时代背景、作者风格、写作手法等等。

我们最好教会学生能“隐性地獭祭鱼”,能活学活用,不生搬硬套,把自己的学习与现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眼光要犀利独到,胃液要丰富,要善于吸收消化,能化腐朽为神奇,用他人的思想印证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地拾人牙慧,这样也就达到了迁移的上乘境界,学会了创新。如高考作文中,以“幸福生活与思维方式”一题,满分作文《哀痛者与幸福者》就是由《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演绎而来,“他人期望与自我认识”一题的满分作文《独上高楼》就选取庄子、李白、陶潜的历史人物的故事阐释了古人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论述了古人张扬的个性。

第7篇

此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外语类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的功效进行研究,为外语类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本文探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功能认知如何;(2)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如何;(3)学生在通识教育中的参与度如何;(4)通识教育的效果如何。

2研究方法

2.1问卷开发

本研究采取问卷法进行调查,共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其中,问卷开发涉及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问卷维度的开发、问题的编纂与整理。最终确定的问卷初稿主要包括以下维度:(1)外语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组成的合理性;(2)外语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授的合理性;(3)外语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效果。第二阶段进行问卷的反复商讨和修正。问卷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功能认知;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学生参与通识教育的效果。这四个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且都有详细的答题要求说明,主要采取六级和五级量表。

2.2研究对象以及抽样方法

第三阶段为正式调查阶段。外语类高校参考国内外知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发挥区域与国外研究的优势,结合该校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通识基础、通识核心和通识进阶)和五大模块(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传承、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流、自然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自我与人生)。基于所有学院的学生都必须选修通识教育课程,本次调查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三个学院,即英语教育学院、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和东语学院。每个学院抽取2~4个班级。

3数据结果分析及讨论

3.1问卷回收与学生的背景

本次调查共发放250份问卷,全部回收,有效问卷为248份。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包括英语教育学院的英语教育专业4个班,共111人;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日语复语专业3个班,共84人;东语学院的印地语专业2个班,共53人。

3.2学生对通识教育功能的认知程度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超过52.4%的学生对学校通识教育的总体宣传表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尤其是对学校通识教育宣传方式的不满意程度超过了56.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外语类高校的通识教育还处于探索和不断构建的阶段,譬如网站建设等正在逐步完善。超过78.2%的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四个预期目标表示比较同意、同意或完全同意。其中,对“拓宽视野”这一目标的同意度高达95.6%,“健全人格”也达到75.8%。由此可见,从学生个人对通识教育的认知来看,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很大助益。

3.3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对选课数量、资源支持、课程质量和对实现的学习目标不太满意、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特别是对选课方式不太满意的学生占所有回复问卷学生的84.7%。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外语类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选课方式过于单一,目前仅是网上选课这一方式,而且选课时间较紧,学生无法及时选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此外,有36.4%的被调查学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总体不太满意、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主要体现在教学情感投入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两方面。这是因为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时间过短,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各种体系,教师也没有完全把握通识教育的实质,仍然使用专业课的教授方式,主要聚焦于理论教授,而忽视与实践相结合。

3.4学生通识教育课的学习参与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学生的总体参与度还不是很高,偶尔、经常或者总是参与到通识教育课堂中来的学生共占51.8%,而另一半学生很少或者从不参与。学生的主要参与方式是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完成课程任务、课堂讨论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其比例均超过60%;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在课堂汇报和展示这两方面的参与度也达到了一半以上。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通过点名、提问、加入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或者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等。学生为了拿到学分或者其他原因都必须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教师应该着眼于尝试运用其他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5学生对通识教育课常用评估方法的评价

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评估方法是课程学期论文、期末考试和出勤率,使用频率均高达80%以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出勤是教师用来评估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一种主要的方式,使用频率高达94%,这实际上是不合适的。采用出勤来考察评估学生的学习只是考量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态度,而并没有真正达到评估学习的效果和目的。此外,课外实践和小组项目评估的方式很少或者从来不用,尤其是课外实践,45.2%的学生认为教师从来没有使用过。由此可见,目前外语类高校评估通识教育的方法还是比较传统和单一的。

3.6学生对通识教育效果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对学校通识教育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满意或者非常满意。但是有51.6%的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所达到预期效果的评价不太满意、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其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有一定关系。总体来说,通识教育对学生的各方面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较突出的两方面是:扩大知识面及了解更多领域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和陶冶人文精神。在这两方面,学生的满意度高达80%以上。在提高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社会认知和帮助日后就业这三方面,学生的满意度全部超过50%。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通识教育基本上是满意的,认为其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

4总结与建议

第8篇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加强电气工程专业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系领导积极向学院申请经费,购置实验设备,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经统筹考虑,学院拨款50万元,购买新的实验设备,以满足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理论课的实验教学需要。2010年5月,在教务处和国资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招标,购置了THSMS-B型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含配套电脑)10台、THMPE-2型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装置(含配套LDS21010型数字存储示波器)10台、THKKL-5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含配套电脑)10台。上述设备较好地满足了对应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极大地改善了电气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为迎接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的合格评估,加大本专业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中三性实验所占的比重,达到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三性实验占比达到75的要求,我们对已有的实验项目进行综合性改造,使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气控制与PLC应用2门课程的实验项目不断朝综合性和设计性方向改进。为此,需要为THSMS-B型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添置一些四层电梯和十字路通灯等控制对象模型,为THMPE-2型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装置添置若干实验挂箱、配件、电机导轨和相应的电机模型。此外,为进一步完善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组建传感器技术和运动控制系统两个新的实验室[3]。这一要求得到了院系两级领导的积极支持,目前资金已经全部到位,设备也即将完成调试安装。这两个实验室的建成,提高了三性实验的占比,将确保达到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合格评估的要求;为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可靠的实习基地。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电气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开设专业,原有教师队伍中能够胜任该专业教学任务的人相对较少。因此,为了加强师资力量,更好地完成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我们每年都有计划地从外部引进应届毕业的电气工程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来充实教研室和实验室的师资队伍。5年来,累计引进理论课教师4人(次),实验教师3人(次),打造了一支能够较好地满足本专业实验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积极支持教师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5年来,累计有教师5人考取脱产或在职研究生,进入著名高校深造。另有10(人)次前往其他高校进行中短期进修,有针对性地提高了业务水平。此外,实验室还邀请实验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实验教学技能培训,使教师熟悉实验设备的性能,能独立操作设备完成实验,5年来累计完成培训22人(次)。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实验设备厂家参观访问,了解实验设备的最新发展情况,更新实验教学内容[4]。

推动实验项目的综合性改造

鼓励开展实验科研工作,对现有实验项目进行综合性改造,开发新的综合性实验,提高三性实验占比,使学生接受更具有挑战性的实验任务,主动参加实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推动了实验教学效果的改善[5]。例如,电路分析实验课,原来只有基本元件的伏安特性的测绘、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叠加定理的验证、诺顿定理/戴维南定理的验证、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和受控源VCCS,CCVS的研究等6个实验项目。其中只有基本元件的伏安特性的测绘、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和受控源VCCS,CCVS的研究等3个实验是综合性实验,其余都是验证性实验项目。通过积极努力,我们开发出了RC一阶电路响应测试和RC二阶电路动态响应研究2个新的综合性实验。这2个实验都要用到示波器,都需要自己去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和规律,实验的难度相对更大,也更有挑战性,学生普遍反映很有兴趣。而对叠加定理的验证和诺顿定理/戴维南定理的验证2个实验,我们在保留原来的验证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要求学生应用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完成了实验项目的综合性改造。学生反映实验项目内容充实,很有挑战性,获益匪浅。经过上述实验项目的改造和拓展,电路分析实验课程可以开出8个实验项目,其中7个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只有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1个验证性实验,三性实验占比达到87.5,完全达到了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的评估要求。鼓励将实验科研的成果固化为论文,5年来累计发表实验教学论文26篇,有力地推动了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为达到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合格评估的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编写实验讲义

为巩固和保留实验教学成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编写实验讲义。通过实验讲义,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前预习,减少了抄写实验报告的时间,增加了用于实验操作的有效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课的效率和实验的成功率。尊重教学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实验讲义的编写有一个从低到高,不断改进的过程;要求实验讲义一年一改版,保障了讲义的水平逐年提升[6]。为提高编写讲义的积极性,对参与实验讲义编写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高质量实验讲义予以优先出版。目前已有7门实验课程编写了15种实验讲义,其中5门课程的实验讲义已经更新到第二版,2门课程的实验讲义更新到第三版,即将正式出版2本实验教材,有效地满足了实验课程对讲义的需求,推动了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改进教学教法

鼓励并提倡老师对分层次、启发式、研讨式等实验教学法大胆尝试,寻找适合于自己和学生的实验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7]。提倡同学多向老师提问,把老师当做一个平等的讨论伙伴,互相交流思想,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教师更多地做一个旁观者和监督者,而不是参与者,把实验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学习氛围,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强化规范,改进教学质量

为规范实验教学,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教学规范,每位教师人手一册;规范详细阐述了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循的原则。对教师要求遵循备课,板书,讲解,操作示范,巡回指导,原始数据单签字,批改实验报告等一系列标准流程;对学生要求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小心操作,仔细观察,课后搞好实验室卫生,并认真撰写实验报告。系部还安排人员每天巡查实验课堂,确保了实验教学规范的切实有效执行。详尽的规范确保了实验教学质量不断稳步攀升。

第9篇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本文从词汇积累的三个层次贯通课内外的阅读,探索语言积累的方法和途径。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新课程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言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下面我以二年级课文《李子核》教学为例谈谈指导学生词汇积累的点滴收获。

一、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分色、形、味。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成讲义,或成小黑板,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比如《李子核》一文,我抓住文中三个训练点:一是看实物运用课外词汇,描写李子的外形;二是描写瓦尼亚脸红的一个比喻句;三是动补结构的名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描述果子色、形、味的词语,描写红颜色的事物以及描写恐惧心理的词语,分类抄于卡片上。

二、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记,但是他作文里的词汇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的消化、强化,被遗忘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在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相当可观了。在《李子核》一文的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1、看图用词。将一幅逼真的李子图持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李子,然后说出李子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由于课外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已相对降低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红艳艳、红通通、黄里透红,又大又圆、圆溜溜、香喷喷、香气扑鼻"等词语。学生通过运用课外所学词语对李子的描述,加深了对李子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主人公瓦尼亚吃李子这一情节也无疑起到了过河拆桥的作用。

2、比较用词。课文第三小节,描写瓦尼亚难为情的表情,用了一个比喻句:"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大红虾。"我出示大红虾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大红虾和瓦尼亚的脸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说出两者的共同点是"红"。然后请学生根据这红的特点,瓦尼亚的脸还像什么,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苹果、红樱桃、红辣椒、红石榴等十多种物品。这样,既巩固了学生词汇,加深了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3、体会用词。课文第四小节描写瓦尼亚听了***话后,非常害怕,用了一个动补结构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先让学生体会瓦尼亚此时的心情如何,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瓦尼亚很害怕。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下描写一个人害怕,除了脸部表情以外,能否用其他一些与身体部位相关词语来表达,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头皮发麻、两手发抖、浑身是汗"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汇的兴趣。4、多种形式用词。将以上所学的词汇制成卡片,在课堂上适时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直观印象,总结课文时,以比赛游戏的方式再巩固一遍。课后,又将卡片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确保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的再现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