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厅堂建筑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1: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厅堂建筑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厅堂建筑论文

第1篇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第2篇

    论文摘要:皖南传统建筑装饰千变万化,实用兼艺术的构件处理,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恰到好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风格。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 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人们的视线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传统建筑中空间的转换处。如径县桃花潭镇“踏歌岸阁”门楼,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连村内外空间的人口标志。它高大的体量形态在宽广的水面显得格外醒目,透过二层明间的雕格漏窗观桃潭风光,碧波烟云,如临仙境。每户厅堂和卧室厢房之间的天井横门,如今门头上还存有垂挂珠帘用的桃形吊钩或石雕的凤颈钩眼,这种今日看来装饰性极强的横门,过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户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进一步是闺中绣房,退一步是会客厅堂。不论是主体的屋顶、屋身和台基,还是地面局部的梁、柱、拎;抑或是檐口、门窗洞及墙的转角,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如屋顶与屋身之间用雕刻精致的撑拱和柱间坐斗作过渡;屋身与台基地面则以石雕柱础和浮雕墙裙来连接;室内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饰以圈边。屋面檐口的瓦则做成云头和滴水状。不同材料之间的过渡所作的装饰处理,其细微考虑更是令人叹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础上的柱脚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线上,都挖了一个如意头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实际上每个柱脚底端垂直交叉的四个孔槽,是施工时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标记,同时也是防止柱脚受潮腐烂的通风孔。只是匠人们将其艺术化了而已。这种兼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装饰处理,很值得现在借鉴和学习。

第3篇

艺术管理系:孙徽、张翌、王帅、范宇、刘瑞雪、聂西铜

主观评价——是音乐声学测量中常用的1种手段,即用人的听感对音乐信号作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主观评价测验

o 影响主观评价的方面很多:例如个人生理条件所决定的听觉敏感程度、从事与音乐相关职业或受过相关专业训练,个人的喜好等 。

o 请听音乐

o 第1段:《塞维亚的理发师》,1988.6录制于波隆纳剧院

o 第2段:《魔笛》,录制于大都会歌剧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

o 第4段:《胡桃匣子》2002年现代版

o 第5段:1段民乐录制于保利剧院

客观评价

o 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GYJ125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是作为1个电声扩声系统完成后应达到的最低标准。

o 1.最大声压级

o 2.传输频率特性

o 3.传声增益(dB)

o 4.声场不均匀度(dB)

响度

混响可调时间

o 公式:赛宾公式T60=0.164V/aS

o T60为混响时间;V为厅堂体积;S为厅堂内部面积;a为该面积的平均吸声系数。

o 影响因素:厅堂内表面面积、吸声系数和 厅堂体积

o 举例

o 保利剧院

o 初建:1984年立项并开始施工,保利剧院最初的声学建筑设计是按照“综合型剧场”设计的标准。

o 改建:2002年,北京建筑设计院的项端祈先生设计,通过翻板来改变混响时间。

剧场上下层共有16组翻版,1面是光滑的,翻转180度以后另1面是粗糙的布面(里面带有腔体),翻板可控面积

约有1百

平米左右

声场不均匀度

声场不均匀度——要低于8DB(+/-4)

1些剧院在墙壁上做了好多有棱的表面,是为了声音的扩散,不要让它有规律,让声音充分的扩散开,分布比较均匀

亲切感(直达声)

o 听众对直达声的要求更多,因为直达声能给人亲切感。

o 前期反射声,50毫秒以内的反射声,接近于直达声;从距离来讲是17米。

o 矛盾的是,听觉上的亲切感和视觉上的亲切感往往难以统1

立体声、环绕声的应用

扬声器的布置方法

请见图:扬声器的布局

中央扬声器

前补

侧补

后补

第4篇

【关键词】录播教室;音质;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64―03

科技的进步,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大,促使全自动录播技术日渐成熟,各学校全自动录播教室的数量亦在逐步增多。但多数学校全自动录播教室是在既有教室环境基础上进行建设,只是设备的罗列组合,而忽视对全自动录播教室声、光、像、电的设计,运行效果欠佳,事倍而功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所有高品质的厅堂环境设计,必需经过一系列认真的计算机模拟、频谱分析、建筑物理设计和最终的系统集成与测试,保证其性能指标的一致,以期达到:听觉上实现建声效果好、声压级高、恒定指向、音质优美、悦耳动听;视觉上无盲区、色彩还原好、图像清晰、传输质量稳定可靠”。[1]

考虑各学校资源配置、承建部门话语权重以及技术手段参差等因素,结合多年多媒体教室建设经验,以长春理工大学全自动录播教室建设为例,就全自动录播教室音质设计谈谈想法和做法,抛砖引玉,或对诸同仁当前工作有所帮助。

一 使用要求

全自动录播教室是集录制、直播、点播功能为一体的专用多媒体教室。学校主要应用于教师精品课程讲授信息采集,要求现场语言清晰,演播音质悦耳。

二 建筑概况

根据学校指定的范围,我们选用不临街、尽可能远离噪音源、长宽高尺寸适度的教室。

教室为矩形正方体,长12米、宽7.8米、高3.5米,墙体为空心砖砌水泥砂灰硬墙,大白压刮处理,一侧大面积单层双玻中空塑钢窗,相对的一侧前后各有两扇木门,总表面积162.9平方米,总体积327.6立方米。

三 设计依据

依据现有国家标准、规范,结合长春理工大学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实际情况进行。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37

《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 GYJ25-86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GB/T4959-1995

《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 GBJ76-8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声系统设备互联的优选配接值》 GB14197-93

《客观评价厅堂语言可懂度的RASTI法》 GB/T14476-93

四 设计指标

为了保证语言清晰,根据设计规范,结合教室体型,设计指标定为:

1 中频混响时间0.9±0.1s(500Hz),低频允许20%提升;

2 背景噪声≤25dB(A)(不计入外界噪声传入的情况下);

3 声均匀,避免声聚焦、颤动、反馈等声学缺陷。

五 工程内容

建筑声学设计是满足系统功能和音响效果的基础。一个好的设计能够将音响设备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施工过程中,我们针对全自动录播教室的特殊性,认真把握噪声控制、音质设计两大声学设计内容,尤其注意整个工程中的关键――音质设计[2]。

1 噪声控制

东北地区春秋比较凉爽,八月伏天又是暑假期间,基于此种自然天气和经费预算,全自动录播教室没有设计空调;选定的房间是在用的普通教室,其建筑结构又不能改变。因此,根据拟定的设计指标,慎选照明电器以及投影机等其它设备,采用皮革包门,双层窗帘,并将天花板增加一层防火吸音板吊顶等方式降低现场噪声。

2 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是建筑声学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工作内容包括下述几方面。

(1) 确定体型和体量。

教室的长度决定学生能否听得清又看得清,宽度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足够的净高则能保证良好地实现声扩散,而其体积和每座容积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声聚焦、声颤动、声反馈、声阴影等音质缺陷。所以在甄选确定教室位置时,聘请相关专业人员现场勘察并出具专业意见。

(2) 设计足够的响度

全自动录播教室主要用以语言扩声,人正常讲话的声音大约是60-70dB,其频率范围主要集中在中频。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晰地听到响度适中的声音,同时考虑多媒体授课音频文件的播放,基准声压取90dB作为计算依据,并为环境噪音留下余量1-3dB,设计的额定扩声声压级P额=90dB+(1-3)dB。下表为全自动录播教室扩声系统声学特性参考指标。[3]

(3) 保证均匀的声场效果

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声场的均匀度,否则由于声场的不均匀,有的地方声压大,有的地方又较小。实际工作中通过装饰工艺和音箱位置、俯角及功率分配达到均匀的声场效果,各点声压级差值控制在8dB以内。教室的后墙以及窗户相对的一面墙使用质感涂料处理,肌理质感明显,对声扩散经济有效;前置音箱吊装在天花板上,略微向后场倾斜等等。

(4) 设计适度的混响时间

混响时间是大家最熟悉的技术指标,一般情况下,50ms以内的近次反射声有助于加强直达声的响度,改革语音的清晰度和亲切感。混响声是声源产生的自然混响声。混响时间与音源无关,是教室内声音特点的一个客观量,取决于教室容积、内表面吸声量。根据全自动录播教室的使用要求,设计混响时间指标为0.8-1.0s,虽是语言录音为主,但也不可将取值设定较小,以期利用混响器加大混响时间,这样做破坏了教室空间恰当的“堂音”,反而不能产生优美的自然混响效果。工程中采用塞宾公式T=0.161V/(S*α)(T:混响时间,V:总体积,S:总表面积,α:表面平均吸声系数),统计好各种材料各自的面积,查取它们在500Hz的吸声系数,计算出混响时间并与设计指标相比较,若差距较大,就要考虑减少或更换某些材料,然后进行再计算,直到满意为止。

(5) 声学缺陷的避免

声学缺陷带来的扩声效果不佳,不能一味地笼统说音响效果不好,全部归因于设备,其实他们都应该属于声场的范畴。对于声颤动、声聚焦、声阴影等问题,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合理设计,均可以避免,唯有声反馈的前期预防比较困难,而全自动录播教室应用中又非常重要。实际中如果声场比较均匀,没有声聚焦,扩声增益不大时声音反馈不容易发生,但是在工程结束前,能借助仪器进行检测更好,否则必须利用设备反复调试,来弥补声场的不足,避免声反馈的发生。

(6) 声压级的计算

声压级的计算目的不仅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可行的工程电声参数,以利于安全、正确地使用设备,创造健康、卫生的听音环境,同时,还给音响工程中的电气设计提供依据,为设备选型提供参考。[4]

实际工作中选取已确定的“基准声压90dB”,根据公式P=P额+6L(P:音箱在1m处需要提供的声压级,L实际扩声范围平均听音距离)计算出音箱在1m处需要提供的声压级,就是电气设计和设备选型的依据。

至此全自动录播教室的音质设计结束。工程竣工验收前,对音质设计进行了主观评价:利用《评价用节目源》,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客观地作出鉴定,结果十分满意。

从上述我们不难发现,设计方案是需求目标的确立,是施工质量、设备选型的依据,是系统工作运行效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钟晓流.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5-10.

[2] 吴硕贤.建筑声学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村镇建筑文化 伦理思想 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论文摘要:迄今为止,建筑文化尚是一个新概念,陈凯峰在其《建筑文化学》一书中认为建筑文化内涵便为有关建筑的所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要素,是建筑思想、建筑观念、建筑意识、建筑情感、建筑意念、建筑思潮这一类心理层方面的要素群。

建筑文化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果以区域性差别(或空间差别)来划分建筑文化总体的话,则有城市建筑文化与村镇建筑文化之别;如果以历史性差别(或时间性差别)来划分建筑文化总体的话,则有现代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之分;如果以时空祸合关系来组合上述建筑文化的类型的话;则有: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现代村镇建筑文化、传统城市建筑文化、传统村镇建筑文化。“村镇建筑文化”的内涵是指:目前仍位于广大村镇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传统的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建筑制度、建筑物以及建筑思想。

1、伦理思想、宗法观念、等级制度在中国村镇建筑文化中的反映

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伦理思想反应在村镇建筑布局和建筑规格等方面,在聚族而居的村镇中形成讲究长幼、辈份与尊卑的思想观念。

1 .1尊卑关系与村镇院落布局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布局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合院形式之一,不仅在官式建中。

被广泛使用,也是传统民居最理想的建筑形式。生活在四合院里的人们,即可以使自己拥有宽敞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们相互之间又能充分发挥养老扶幼、互帮互助的和睦共处的团结意识,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都是不可言喻的。此外,四面建房的空间构成也更顺应“天圆地方”的大空间结构,因此,如果说四合院是以人的居住需求建造的,那么它的规模与内容以及围和形态则与大自然更为协调。然而它又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儒教文化的产物。四合院四面建房,无论是从中央庭院还是外观轮廓,包括空间内容上,都体现出规矩、方整的内涵。而在四合院四方四正中又暗含着“井”字格局,这不仅呼应了从奴隶制社会就有了的“井田制”,而是“井”字分割可为“中”字。中是对称的、稳定的,也是严肃的,它不仅容易附会出许多象征内容,而是由中字引申出的“中庸”、“中正”、“中和”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也正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村镇建筑讲究主轴线,而厅堂由于其主体建筑,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又是最富有公共性的礼仪用房,所以布置在主轴线的最重要部位,而以高大的屋顶、显眼的外形、硕大的体量、讲究的用材来表现主人的地位或接待的规格,其次序安排也充分体现了人伦关系。

1.2家族观念在村镇院落建筑群体布局中的反映

中国的乡村一直以来处干封闭状态,一家一户是封闭的,整个村、镇也是封闭的。一般情况下,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家族往往住在一些规模大小不一的院落里,也可能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如果儿孙辈成了家,家里人口多,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可能增建院落。随着子孙的繁衍,院落不断增多,或者在主轴线上按渐进的方式一进又一进地建造,或者在主轴线两旁另辟轴线,增建院落。 1 .3等级观念与村镇建筑

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对于传统村镇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张彦玉在《明史·舆服志·百官第宅》中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头拱、饰彩色。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问少者,不在禁限。”此外,清代对村镇家庙,祠堂的规模亦有规定,如《清史稿·志·礼》所述。

2、风水观念对中国村镇建筑文化的影响

风水在古代中国相当盛行,中国村镇建筑文化不仅受伦理道德规范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而且也深受风水观念的影响,风水讲述:“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村镇住宅大门正对别人的屋角不吉,要挂一个牌子,上书:“对望”二字,以示平安;如大门斜对人家的烟筒也不吉,是冲撞了“黑煞神”,家人出人不顺,也要挂一个牌子,_上书“吉星拱照”—这个牌子亦颇为讲究,红底黑子,高宽比为1: 4,要钉在房檐处;若有邻家的双烟筒面对住宅,则要在墙头挂镜子,利用反光把黑煞神返回去;还有合院的东、西两厢房不能前宽厚窄,因“前宽厚窄似棺形”,等于“宅之人住在棺材中,若前窄后宽,则吉。在宅绿化上,讲究“前不栽杨,后不栽柳”,因杨树不成材,而柳树弯曲,喻意钱都“溜”走了。此外,我国北方村镇街口常有刻着“泰山石可挡”的石碑,这是防止街巷煞气冲人宅内的风水镇煞。

风水内涵相当庞杂,大家说法不一,尤其中乡村风土先生不能科学的解释风水,多为穿凿附会,令人难以捉摸。不过,风水中确有合理之处,也是中国传统村镇建筑文化的结晶之一。

3、自然现象对中国村镇建筑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 徽州 民居 建筑 明清时期

中图分类号:TU241.5;K24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徽州民居作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受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徽商和中原民族入侵等因素的影响,古徽州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建筑类型――徽派建筑。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婺源,其徽派建筑在江西算得上是一种另类的文化,值得关注。笔者试图以婺源为个例,以古民居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婺源部分古民居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徽州民居建筑的特色及其意义,从而对徽州民居的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1明清时期婺源徽派建筑的风格

1.1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

从建筑色调上看,粉墙黛瓦是徽州民居的一大风格。灰白色作为基调,又辅以青色,雪白的墙、青黑的瓦,朴素淡雅,简单又不乏端庄之气。徽州民居以四面房间中线为屋子最顶端,瓦沿屋顶中线像两侧呈坡度散开,向内形成天井,一片片黛瓦,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从高处看显得格外厚重;徽州古村落民居大片四面雪白色的墙,给人以朴素但又不乏优雅之感。清朝康熙年间客居他乡的徽商后代程庭在一次回乡后,记述了他当时眼中所见的徽州的景象:“乡村如星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可见朴素淡雅、简约端庄的粉墙黛瓦建筑色调,成为徽州民居区别于其他建筑的一大特色。

1.2错落有致的山墙造型

错落有致的山墙造型――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特色的构建。因徽州多山,且房屋方正,因此徽州民居分部较为紧凑,为隔火、防风,当时的人们逐渐在民居的山墙顶部垒上高出屋顶的两堵隔火墙。因为隔火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阻挡山风、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封火墙”或“风火墙”。

在其实用性得到了肯定之后,工匠们在建房时出于对美的考虑,其造型逐渐演变成后高高昂起远眺的马头。马头墙的端部还发展出了各异的造型。如“鹊尾式”、“印斗式”等。清朝时期武官砌成黛青色的马头型,文官都砌成黛青色的官印型。错落有致的山墙造型――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1.3四水归堂的天井庭院

参观婺源民居,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天井”,民居两侧为高高的马头墙,窗户很少且小,因此天井承载了通风采光之功能。天井位于整幢建筑的中心位置,光线穿过天井照进房屋里,给整幢房屋里生活的人们带来了丝丝光明,是整个房屋构造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徽州民居的特色组成部分,同样天井作为“光庭”室内化也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点。正对大门朝天井的半敞开空间被称为“正厅”或“祖堂”。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静寂之中,与中间的激烈变动似乎完全无关地沉睡至今的空间,又是一个带着一种难以动摇把某种中国文化紧紧封存住的厚重感的空间。

1.4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

徽州民居中的雕刻工艺是明清时期徽派建筑的装饰性工艺,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徽州民居雕刻工艺主要包括木雕、砖雕、石雕三种,这“三雕”艺术被看作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遗产。与浓漆重彩的皇家、官邸建筑不同,徽州民居外观较为朴素淡雅,但它倚赖高超的工艺手法,通过技艺精湛的三雕工艺和彩绘技术,对房屋各个部分进行精致的雕刻加工,形成优雅端庄的艺术氛围。“三雕”取材十分讲究,由于民众的审美高雅,“三雕”作品的精湛,其材料的质地要求就相对较高。对雕刻的严格要求,使得精美的“三雕”成为徽州建筑又一显著特点。

1.5高大宽敞的楼下厅堂

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指导下,清代民居表现出与明代各异的特点。明代民居楼上厅堂比楼下厅堂更为开阔,即楼下低矮,楼上高敞,称之为“楼上厅”,是主人接待客人、对外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为了方便,明房屋的上下楼梯主要放在天井两侧。而清正好相反。与此同时清朝楼梯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清前期大多在上下堂之间或者在后堂两侧,清中后期放置在太师壁后面,不仅采光不好,楼梯更陡不易攀爬。如潜口民居群落中建于明初的苏雪痕宅,厅堂高4.54米,底层高2.48米,而明中叶时建造的方观田宅和方文泰宅,上下层高度十分接近,至清时上层已远不如下层高。

2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的形成背景

2.1地理因素

徽派建筑作为古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其建筑风格及其内涵的形成必定与当地自然地理因素有着必然联系。古徽州在地理上属于今天的安徽省南部,地处丘陵和山地地带,山地占据了该地绝大多数的面积。以婺源为例,境内山多水多,且属亚热带山区,自古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全县的森林面积达376万亩之多,森林覆盖率高达82%。

在山林耸峙的情况下,很难找到适合歇宿的平地,就算有也是相当于盆地中间低矮的部分,而且很少,水系贯通全境。中低周高的地形,水汽难以散发出去,与山中局部小气候的湿润气流相遇,导致每逢雨季即易受其害。夏秋交接的季节,又容易产生旱灾。在这种情况之下,当地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徽州民居选址特别注意趋利避害,善于巧妙地利用当地地形和自然水系,多依山傍水而筑,既有地势高爽,无暴雨山洪毁房塌屋之危,又以青山为屏,坐北朝南,得背风向阳、朝向良好之利,还取自然水系之便,少生活取水困难之虞。在我们实地考察中发现,徽派建筑的选址和建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盆地地形之下的徽派建筑及其特征,在内部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不过也造成了自身的封闭性,因而较好地保存至今。

2.2中原氏族的迁入

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外,徽州民居的出现还受到人文因素的很大影响。早期的徽派建筑是外来中原文化和原古越文化相互交融并解决所面临现实问题基础上相结合的产物。古徽州原生活着古越人,主要建筑类型为与当地多山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干栏式”建筑,后来由于战争的影响及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大量的中原氏族开始迁入。伴随着迁入人口的不断增多,中原文化也随之进入,且逐渐与当地传统文化及古越文化相互交融,不断在各个方面体现,建筑方面也不例外地深受文化交融的影响。皖南山区较为潮湿,为了对付低洼地区的瘴气、毒虫及猛兽的侵害,徽派建筑保留了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格局,结合中原的“四合院”构造依山就势而建。除此之外,徽州民居在四面是墙的房屋中间打开一口天井,较好地解决了“四合院”通风采光等问题;在木构的密集建筑情况的影响下,徽州民居为隔火、防风又在原来的基础上砌成高出屋顶的两堵隔火墙,从而形成了徽派建筑特有的建筑特色和风格。

2.3“贾而好儒”的徽商的崛起

在独特的徽州民居建筑风格形成中,徽商功不可没。他们在东晋出现,唐宋成长,明清时期达到鼎峰。许多徽州商人曾经多是儒生,深受儒学思想影响,后因仕途受阻转而从商,因此大多徽商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且对儒学情有独钟、十分尊崇儒学。徽商利用儒学思想指导经商,且非常吃苦耐劳,通过严于律己、兢兢业业,其经商的足迹遍布全国,积累起雄厚的资本,逐渐出现“无徽不成镇”的局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通过经商发家致富后,大多徽商返乡,在乡修建祠堂、牌坊、建造房屋……使徽州发生了巨大变化。“贾而好儒”的特点,使徽商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注入了自己的看法,刺激了徽派建筑的类型的形成并发展为独立的建筑流派。

3徽州民居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徽州民居展现出“人地和谐”的道家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徽州民居建造时较为注重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有的倚山跨水而建,有的枕山傍水而造,追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与大自然相呼应的是徽州民居的白墙青瓦,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天然合一、和谐映衬,给人以祥和宁静、端庄典雅之感。

其次,高高的马头不仅蕴含着徽州人们积极进取的处事态度,还包含着对读书取士,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和崇高追求。徽州民居的天井,不仅有通风采光之作用,还寓意着上承天露、下接地气,承天地之灵气。

徽州雕刻图案大多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比如,在徽州雕刻里的狮子造型,狮子作为一种力量和权威的象征,体现了人们驱凶辟邪的目的或飞黄腾达美好愿望。在中国心中,蝙蝠是一种祥瑞的动物,因“蝠”与“福”发音形同,视为吉祥,因此用蝙蝠飞临来表达“福运”的寓意……

徽州民居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孕育和发展的结果。受儒学的深刻影响,徽州居民以儒学为判断标准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礼的规范。为了保持家族血统的纯洁性,增强家族的团结力和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为纽带,同姓血缘家族居住在一起,即使居住在同一个村落,不同姓氏、不同血缘之间也有明确的界限。在府宅之中,根据家中的地位不同,所安排的卧室也各有不同,严格按照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按男女长幼、嫡庶有序排列,体现了人们对礼制的要求。

4徽州民居的传承

世纪之交,虽然对徽州民居有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研究,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还远远没有被开掘出来。我们在重视白墙青瓦的古老建筑的同时,却忽略了白纸黑字的历史文献的重要作用。以婺源为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县志之外,可资征引的文献相当之少,以至于现在编写的一些旅游手册不仅极为粗浅,彼此相互因袭,而且错讹连篇,在旅游开发乃至建筑陈设中人造的伪民俗更是不胜枚举。而在实际上,大批的民间文献却在不断地流失。由于对历史文献的重视不够,在低层次的旅游开发中,只会一味地开发同类的项目。譬如,坐落在婺源理坑的“云溪别墅”,似乎不止一个。由于文献大量流失和相关研究的严重滞后,使得一些古村落徒具躯壳。对于精美建筑,不少清况下仅止停留在泛泛而谈,对于人文内涵的开发尚处于低层次。因此,如何尽最大可能地复原社会历史的原生态,追寻审美的偷悦,便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作为历史研究主体和历史文献撰写人的当代史学者,应该重视对徽州民居甚至徽派建筑的研究,通过加深研究,撰写出更多的,更有价值的论文资料、文献资料,为以徽州民居为代表的徽派建筑提供更多的可查找资料。一来为后人考察、研究奠定基础,二来可以增强徽派建筑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对徽派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当地政府在大力宣传徽派建筑、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徽派建筑的保护,通过颁布一系列保护的政策,比如:为防止居民们拆除徽州民居重建新房,导致徽州民居建筑的破坏和逐渐消失,通过建筑保护宣传,让居民们认识到徽派建筑在当今中国建筑乃至世界建筑类型中的地位,让居民们自动加入到徽派建筑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或者通过政府重新给那些居民安排土地建造房屋以对其进行保护;当地政府也可以努力为徽派建筑争取文化遗产保护,使国家甚至世界一起来保护越来越少的徽派建筑,为人类建筑发展史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另外,对徽州雕刻工艺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保护要用发展的眼光,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让徽州雕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价值。我们要将历史悠久的徽州雕刻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更多地运用到现在产品中去,给古老徽州雕刻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将雕刻工艺商业化,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其传承和产业化发展,而且还可以给现代科技产品注入新的元素,增强其竞争力和市场活力。但在这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以商业价值为目的,更要切实关注其工艺的传承性,并且能够与创新相结合,给予其更多的现代价值。

5结语

建筑是人类的纪念碑。徽州民居反映了中国明清时代古徽州民间建筑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是自然环境、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文化交融的产物,体现了鲜明时代特征,是人们辛勤劳动基础上结合现实状况所产生的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我们要学会用创新不断推动社会不断的发展,但在创新的同时,不能忘记吸取先人留给我们的种种实践中产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徽州古建筑作为我们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怎样继承,如何发展,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研究徽派建筑的意义所在。

(指导老师:舒醒教授)

参考文献

[1] 汪正元,吴鹗.光绪婺源县志(六十五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叶义银.婺源县志[M].北京: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

[3] 樊炎冰.中国徽派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程极悦,程硕.徽派古建筑[M].合肥黄山书社,2001.

[5] 高山.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研究与应用[D].苏州大学,2008.

[6] 罗子婷.徽州木雕的文化意蕴与文化特征[D].西安美术学院,2009.

[7] 吴云杰.明清徽州建筑宅门的类型研究与文化传承[D].华侨大学,2013.

[8] 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以清民国的婺源为中心[D].福建:复旦大学,2006.

[9] 朱静辉.无梦到徽州[J].散文百家,2006(3).

[10] 夏超,胡静.谈徽州古民居建筑特色[J].山西建筑,2013,39(27).

[11] 陈娟.粉墙黛瓦间的幽古雅韵――与女性有关的徽派建筑研究[D].苏州大学,2010.

[12] 张威威.明清之际理欲价值观的转变及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7.

[13] 周晓光.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1).

[14] 董静.浅谈明清徽州民居的类型特征[D].上海市东海学院,2007.

[15] 黄鹄.徽派建筑特色风格探讨:古朴淳真和谐典雅[J].四川建筑,2008(6).

第7篇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器,报警按钮,消防广播,消防电话,设计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人们为了及早发现和通报火灾,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安装在建筑物中或其它场所的自动消防设施。广州某综合办公楼,高52.5米,地下一层,地上十四层,第一层作为商场,二到十三层作为办公用,顶层为电梯层。本建筑为一类高层建筑,依据规定属一级保护对象,采用集中报警系统。下面谈谈该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

1.火灾探测器

1.1火灾探测器的设置部位

(1)敞开或封闭或楼梯间应单独划分探测区域,并每隔2~3层设置一个火灾探测器。(2)前室(包括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和走道应分别单独划分探测区域,特别是前室与电梯竖井、疏散楼梯间及走道相通,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更容易聚集或流过,是人员疏散和消防扑救的必经之地,故应装设火灾探测器。(3)电缆竖井配合竖井的防火分隔要求,每隔2~3层或每层安装一个。(4)电梯机房应装设火灾探测器,其一电梯是重要的垂直交通工具;其二电梯机房有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其三电梯竖井存在必要的开孔;其四在发生火灾时,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火势蔓延的通道,容易威胁电梯机房的设施。为此,电梯机房设置火灾探测器是必要的,电梯竖井之顶部也宜设置火灾探测器。(5)高级办公室、会议室、陈列室、展览室、商场营业厅、走廊等。

1.2火灾探测器的选择要求

1.2.1一般规定

①对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或部位,应选择感烟探测器。②对火灾发展迅速,可产生大量热、烟和火焰辐射的场所或部位,可选择感温探测器、感烟探测器、火焰探测器或其组合。③对火灾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和少量的烟、热的场所或部位,应选择火焰探测器。④对火灾形成特征不可预料的部位或场所,可根据模拟试验的结果选择探测器。论文参考。⑤对使用、生产或聚集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汽的场所或部位,应选择可燃气体探测器。

1.2.2点型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下列场所宜选择点型感烟探测器:①饭店、旅馆、教学楼、办公室的厅堂、卧室、办公室等;②电子计算机房、通讯机房、电影或电视放映室等;③楼梯、走道、电梯机房等;④书库、档案库等;⑤有电气火灾危险的场所。

1.3选择结果

本工程采用二总线制的模拟量智能型火灾报警联动系统。系统通过编码底座将各类报警设备及联动模块并接于二总线上,报警或故障信号通过二总线输送至报警控制器,并在消防控制室设一台集中报警控制器,在本建筑内,除厕所外,各处均设置探测器,其中电井每层均设一个感烟探测器,楼梯每三层设一个感烟探测器,一层制冷机房、水泵房设感温探测器,其它场所均设置为感烟探测器。

1.4火灾探测器的设置数量和布局

火灾探测器的设置和布局要科学、合理、经济,做到既能有效探测火灾,又可节省火灾探测器的数量。设置火灾探测器时,应满足下述条件:(1)探测区域内每个房间至少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2)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的保护面积A和保护半径R以及安装间距应符合规定。(见下表)

第8篇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一是表现在结构合理,容易加工制作的木框架结构上;二是表现在由单纯的大屋顶中表现出千变万化建筑形式,三是表现在“四合院”精彩的平面布局所传达出的空间意识中。以最概括的文字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作一个总结,我们提出:“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九个字。

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已有七千年。据考古发现,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少有三栋以上的干阑式建筑遗迹,其中一座长约23米,进深约8米。木构件建筑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有榫卯,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已发现的最早的遗存。如果我们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木结构建筑遗迹当作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真正”起点,那么,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建筑主要分为抬(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另外还有井干式,但它不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只在一些林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出现,如云南。

抬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形式,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 :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木结构的建筑几乎都是有一定的制作规范。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包含各种“作”(大木作、瓦作等)的制度、工限、料例三个主要内容以及有关附图,系统地说明了当时建筑的分级、结构方法规范要领。书中提出“以材为祖”的材份制,即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这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数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清工部《工程做法》记载了这一体系的最后形态——斗口制。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它的基本艺术造型特点来自结构本身。中国建筑的起点是以间为代表的房屋,宫殿是房屋的扩大,它本质上并没有变化,只不过柱子更高、梁坊更长、间数更多而已。

二、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

将中国古代社会和世界上其它古代社会作比较,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大一统”。而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

说,则是它的“大屋顶”,这几乎是一个历史奇迹——“大屋顶下的大一统社会”。因为,在所有的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形式特征——人字形的“大屋顶”。

中国任何类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住宅演变过来,它是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规模。其基本外形都如一个篆书“人”字形,即双面坡的屋顶。通用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成的基本法则。大屋顶,这个人字形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特征。

不管是殿、堂、厅、轩、馆、楼、阁、榭、亭等称呼的建筑,还是方的、长方的、圆的、角形、扇形、一字、凹字、工字、田字等组成的平面;或是三合院、四合院或像故宫一样的建筑群体 ;无论是住宅,还是宫殿,或是庙宇、寺观 ;无论是悬山、歇山、硬山或庑殿、卷棚,还是单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大屋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站在景山顶向南望去,紫禁城一片金色的屋顶,它虽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高有低,但总体上形式统一、规整,这就是“大屋顶”。

三、四合院——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

中国人对内向型封闭空间的习惯要远大于对外开放式空间的习惯。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合院”为单位的封闭性的组合体,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的群体组合,构成了独特的空间形式。

四合院的布局方式早在殷商的建筑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而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相当完整的四合院布局。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的发展就更为普遍了。我们从隋唐时期绘画、明器中可以看到这种前堂后寝的四合院式宅第。宋代对这种四合院布局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厅堂和卧室之间形成了“丁”字形(或“工”、“王”字形)的平面,堂寝两侧有了耳房或偏院。元代四合院目前虽无实物,但在元大都旧址上发掘出来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座遗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它与近现代北京的四合院十分近似。到了明清时期,四合院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而北京的故宫就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四合院组成的。

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是个统称,也可以称为“合院”。这种围绕一个中心空间(院子)组织建筑的形式的形成,是人类在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过渡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需要。这种用高墙封闭的空间(院子)是一种外界环境与室内环境之间的过渡,这种布局原则不但适应了人们在生活上的实际需要,也符合人们思想上既要安全又想亲近自然的要求,并满足了我国封建礼制的精神需求与生活的功能要求,因此合院的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典型的布局方式。

在生活空间上,民居建筑“有宅必有院”的“院”是其精华所在,建筑内部的内庭院空间,使整体建筑形成多进式格局。在中国式庭院中,院门关起来,就是自己的,门外始终是别人的。讲究的是私密性、安全性,而不是对外开放的格局,这就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色,南方北方都是这样的。四合院虽小,但却内外有别、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大门一般在南向,其形式分为屋宇式。大门有门屋;或为墙垣式,就是直接在墙上开门。其中以屋宇式的大门为贵,依房主地位分3、5、7间,间数越多,则房主地位越高。

结语

第9篇

2004年底,为了完成我的关于贵族庄园建筑的论文,我前往展开了一系列已知保存下来的贵族庄园建筑的调研。在这次调研中,我很幸运的在拉萨市文物局办公室找到一张标注了八廓街附近重要历史建筑的地图,循着这张地图,我对八廓街附近可能是贵族府邸的建筑作了一番初步的调研。

晚清到民国期间,拉萨是地区的权力中心,是地方政府各类机构的所在地,因而大量世俗贵族家族不但在其领地建有庄园,同时在拉萨也拥有各自的府邸。那些在各自领地建立的建筑群通常称为“豁卡”(庄园),而在拉萨的府邸则被称为“森厦”。拉萨的这些贵族府邸不但是贵族家庭生活的空间,同时也是他们之间社交的重要场所,有的贵族府邸甚至还是担任了官职的贵族办公的地方。

这些建筑基本上都聚集在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附近,形制和格局大体相同,如同一个大的四合院。较大规模的府邸由主楼和前院组成,中等和较小规模的府邸仅有主楼。一般坐北朝南的主楼有三层高,部分四层的建筑是后期加建上去的,因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拉萨的建筑均不允许超过三层,且不许高过大昭寺的高度。主楼的中央是一个天井大院,四周房舍以面向天井的层层回廊相连接,这种格局与大部分贵族在自己领地上建设的庄园建筑类似,只是除了会客、居室和佛堂等主人功能用房以外的其他用房功能不同而已。八廓街基本上就是由这样的大院落相互毗连而成。

20世纪30年代,茶马古道各类贸易的逐渐兴盛,特别是随着内地形势的变化以及缅甸被日本占领,茶马古道几乎成了内地接受外部援助与进行贸易的唯一通道,八廓街的很多贵族参与到了这些利润丰厚的贸易活动中并从中得到了经济实惠。经济实力的增加以及贸易带来的文化影响,促使贵族们纷纷走出狭窄的八廓街,在市中心以外建造花园别墅,在宽阔的庭院广植松,柳、果木,这是间接地从印度学来的英国生活方式。这些花园别墅现在大多已经湮没在远远扩大了的拉萨城市建设规模之中。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两幢这一时期的贵族花园别墅。一幢属于当时曾经担任地方政府新组建的藏军总司令的擦绒・达桑占堆及其家族,另一幢属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亚H家庭朗顿家族。由于这两幢建筑当时正面临被拆除的命运,我们协同大学建筑系的阙龙开和毛中华两位老师对这两幢建筑进行了紧急测绘,并对它们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