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1: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岗前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主要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学进度相对较慢,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其次,传统钢琴教学中所运用的教材多以最初级的基础教材进行教学,因此教学过程比较漫长,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较为熟练的钢琴演奏技巧,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有着与传统钢琴教学较为明显的不同点。
(一)学生基础薄弱
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95%的人群无钢琴演奏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钢琴教师只有三至四年的时间来完成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工作,这对大学钢琴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国家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
在我国,目前并没有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大纲。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这种情况使得学校在教材的选用上有着更加灵活的特点,也使得教材的选用显得尤为的重要。
(三)传统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单一化、片面化误区
在我国众多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教师教学目的过于单一化,教师大多数仅仅要求学生掌握钢琴的演奏技巧,并且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容易出现“片面化”,在钢琴伴奏课中只传授如何对儿童歌曲进行伴奏,而忽视了儿歌边弹边唱的学习和训练。
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前教育钢琴教学质量
(一)阶梯式教学法
学前专业的学生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学前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人是没有钢琴基础的。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对钢琴教学进行调整,不可以照搬传统的传授学龄前儿童的教学方式,而需要运用阶梯法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们对钢琴演奏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自己的信心。教师可以在学期之初演奏一些耳熟能详的乐曲让学生们欣赏,以此来提高他们对钢琴的兴趣;其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功的培养,这里包括了演奏钢琴的基本坐姿、手型及指法等多方面要素;当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演奏能力时,要使学生们的演奏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音乐的表现力方面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渗透,因此需要教师对每首作品的作曲家简介及作曲家音乐风格等特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该作品。
(二)合理的教材选用
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多采用《车尔尼599》、《车尔尼849》、《小奏鸣曲》等教材作为启蒙阶段的必用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教学进度慢,内容相对于学前教育来说不够实用,与将来幼儿园教育工作容易脱节,容易造成会独奏不会伴奏,会弹不会唱,会唱不会弹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认真总结钢琴教学初级阶段所有教材中乐曲的精髓,把可以代表每一项钢琴演奏技巧的曲目摘取出来,按照难易程度划分,最终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学生程度的钢琴教材,因材施教,达到最终的钢琴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全面化
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幼儿歌曲的伴奏,因为这是学生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中必须掌握的职业基本功。在幼儿歌曲伴奏课中,很多教师只是把伴奏的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而没有注重“弹”与“唱”的结合,造成了学生会弹不会唱、会唱不会弹的结局。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伴奏知识教授与学生体会练习同时进行,强调幼儿歌曲弹唱方面的教学,钢琴教师也可以同声乐教师共同备课,研讨教学内容,布置同步教学的儿童歌曲,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练习的方法
要想使得学生钢琴水平提高,除了课堂教学外,学生们在课后的练习也显得尤为的重要。因此,为学生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练琴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们演奏技能的提高。许多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急于求成,以至于控制不了自己练琴时的演奏速度,这种方法非常不利于钢琴演奏技能的练习。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循序渐进、踏实的进行演奏,将演奏乐曲的速度放慢,分析每个乐谱中的每一个音,包括银色的处理、力度的控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处理好每一首钢琴作品。除此之外,需要做到的是细化过程。作为一名钢琴初学者,需要细化练习钢琴的每一个细节,这其中大概可以分为7个步骤:读谱号、读调号、读拍号、读唱法、读指法、读节奏、读乐句。通过这几个步骤可以对每首钢琴乐曲进行全面的了解,为更加完美的演奏钢琴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转变传统教育中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有助于课堂有效性的实现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相关的乐理知识以及对钢琴作品的分析等基本知识,然后采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将学生三至四人分为一个小组。学生遇到问题时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不仅能够减少课堂重复知识点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钢琴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内化钢琴的技能。例如,钢琴教学的初期阶段时,教师可以选用《小夜曲》、《牧童之歌》、《铃儿响叮当》、《欢乐女神》这类简单动听的乐曲进行四手连弹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乐感并强化演奏技巧。学生先轮流弹奏熟悉乐曲中的低音和高音部分,然后教师根据弹奏效果将乐感较好与乐感稍差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四手联弹练习。练习过程中遇有问题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教师提供点拨指导帮助,课程结束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教学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钢琴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安排钢琴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注意的是以学生的钢琴技能水平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二、个别差异教学
个别教学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并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教师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对教学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重新进行组织调整。由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若小组练习安排不合理那么学生实际弹琴时间的充分性很难保证,个别学生的针对性学习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发现与解决。所以教师进行钢琴集体教学的同时使用个别教学方法加以辅助能够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例如,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师的弹琴动作,认真辨别钢琴的音色,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模仿。通过学生的模仿学习教师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弹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方法。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任务布置,并且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调动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的积极性的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举办音乐会、钢琴赛等活动,为不同水平不同特长的学生创造交流平台,努力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素养。
三、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以便教师的分层策略作用得到发挥。钢琴基础知识是钢琴初级阶段需要着重学习的内容,对学生以后的钢琴演奏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有重要影响。分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钢琴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合作或者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师钢琴谱曲的创作。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熟悉五线谱,然后理解音值与音高的概念,进一步掌握音阶和旋律以及区别调式与调性。例如,教师针对学生处于的不同学习阶段可以推荐不同的音乐作品供学生练习,古典时期可以选择贝多芬和莫扎特的练习曲目,巴洛克时期则可以学习巴赫的钢琴演奏技巧,钢琴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更多地选用中小型乐曲。练习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有益于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音乐特色和个性风格,从而提升音乐素养。又如学生的手型大小不同,左右手的习惯用法也存在差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钢琴练习曲目的适当选择。如果学生习惯用右手弹琴就加强《车尔尼钢琴左手练习曲作品718》的练习,以增强左手的演奏能力;如果学生手指的独立性较差则可以多练习《车尔尼钢琴手指灵巧初步教程作品636》曲目。教师若教授学生另外的弹奏方法时需要学生加强练习跳奏、连奏和断奏以及触键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放松手腕和手臂以增强弹奏感。
四、视奏能力强化教学
(一)明确目标
钢琴是技巧性较强的一种乐器,弹奏钢琴需要掌握琶音、和弦及音阶知识,钢琴踏板也要合理使用。因而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实施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钢琴的练习目标,以调动学生参与钢琴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练习计划,执行后及时总结不足为以后目标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学生弹奏钢琴时则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先找出练习曲目的重难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练习,练习演奏的同时也应注重研究分析乐谱抓住其中的关键环节。钢琴课堂教学应随时锻炼学生大脑反应能力,先将练习曲谱内化于心想象演奏的效果,最后通过实际的弹奏钢琴进行检验。
(二)加强视谱
钢琴视谱是学生学习弹奏一首新乐曲都要经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视谱能力,有助于缩短熟悉乐曲的时间,能够有效加快学习钢琴的进度,因此能否准确并快速地视谱是能否顺利学好钢琴的最基本要素。快速的钢琴视谱能力是由正确的方法和长期训练形成的,因为乐谱上呈现的内容非常繁复,从音符、节奏、指法、到详细的断句和弹奏方法等,主要分成六大方面即音高与音准、节拍与节奏、指法的运用、句法与结构、各种弹奏方法以及表情术语。学生观察曲谱的音符时应该注意视线超前于乐曲,即开始弹奏第一小节的乐曲时,眼睛需要迅速观察接下来的第二、三小节的曲谱同时可以在心中数拍子以保证节奏的准确性和节拍的稳定性。视谱的正确性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学生弹奏钢琴时应注意看清楚音符、调号以及谱号的具置并记住力度的记号、变音的记号等,从而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为更好地演奏钢琴提供有利条件。
(三)倾听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与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和结构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因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分辨出不同的发声体。学生弹奏钢琴时还应注意倾听和弦的音色,通过观察采用不同弹奏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达到手指能随着曲谱的音符位置弹奏而眼睛不必看着曲谱的熟练程度,若学生利用手、脑和耳的相互配合制定长期的弹奏练习计划,能够大幅提高视奏的能力并最终提高钢琴弹奏的效率。
(四)掌握技巧
学生除学会掌握正确钢琴相关弹奏指法、姿势及手型,五指的加强练习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用音阶、琶音作基础指导学生掌握相关手指弹奏技巧,指导学生掌握连音、非连音及调音相关基本钢琴的弹奏方法。选择练习曲目的时候,《拜厄钢琴基本教程》与《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作品599》是学生加强旋律感的良好练习材料。另外,移调是钢琴演奏的一个重要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选择一首短小简单的歌曲然后用常见的七个调进行弹奏,首先从简单的音阶开始练习然后逐步掌握常见七个调的和弦配置,转变按键固定位置弹奏钢琴的观念并建立调性思维,从而提高钢琴的教学质量和弹奏水平。
五、结语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的选取决定了教学内容质量的好坏,如果教材选取合适,具有较强针对性,内容衔接顺畅,那么学生学习效果就会很好。因此,教材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出发,以培养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拓宽学生视野为目的。
1.1减少纯技术训练的练习曲的比例,增加富有音乐表现力的乐曲
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训练、练习曲、复调等,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认为想要学习音乐就先学好技术,却没有意识到,在钢琴教学中,音乐与技术并不冲突。研究表明,如果学生一味追求技术,只注重指法训练而忽略了对乐曲本身的感受,那么将不利于培养音乐表现力。由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知识、演奏能力等水平都不高,再加上学生都已经成年,骨骼、手指关节等都已经定性,教师过多地强调技术类的练习不仅达不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学习钢琴的兴趣会慢慢衰减。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适量增加具有音乐张力的作品。例如,经典的小曲《致爱丽丝》等,或者将流行音乐改变成为钢琴曲让学生练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拓宽钢琴选材范围,增加中国钢琴内容
如今的钢琴教材中大多数还是选肖邦、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家的代表作作为教材。这些作品确实称得上经典,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弹奏技巧与音乐表现力,不过仅仅让学生练习国外的大家作品未免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材内容应变得多样化,如与巴赫同时期的亨德尔的作品也能够使学生用来练习复调;舒曼的《狂欢节》、门德尔松的《无言歌》等都是很好的教材,另外我国的民族作曲家的一些作品也应该编入教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1.3加入四手联弹等合作性作品
艺术有多重表现形式,有个体性的,也有集体性的,正是这些形式多样的艺术才组成了如今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同样钢琴也不例外,钢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四手联弹、双钢琴、协奏曲、合奏等。学生刚接触钢琴时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任务繁重,所以学校一般选择独奏进行训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合奏、伴奏等能力,这些能力同样很重要,所以,学前教育钢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演奏能力就要在教材内加入合作性的曲子,建议使用四手联弹与双钢琴。
2培养儿歌弹唱与即兴伴奏能力
学生以后进入幼儿园教学后会经常组织音乐教学,而儿歌弹唱与即兴伴奏会经常用到,因而学校应加强这方面技能的训练。儿歌弹唱需要学生能够弹出并唱出常见的儿歌,这是对学生钢琴与声乐能力的训练;即兴伴奏是指在没有伴奏谱只有旋律谱的条件下为歌曲伴奏,在幼儿园教学中,这两项能力非常实用也非常重要。教师在教授儿歌弹唱与即兴伴奏时应将授课重点放在和声与伴奏织体的运用上。和声教学应以正三和弦为主要内容,副三和弦为次要内容,主要作用是增强音乐推动力。织体要选取欢快的、抒情的、进行的与综合的织体。在钢琴课上,教师应在训练学生钢琴技能时与弹唱、伴奏相结合,例如在讲解车尔尼599时,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如何弹奏本曲,还要引导学生做深入分析,使学生了解这首曲子是六八拍的,属于抒情曲,因而左手伴奏为抒情织体,和声宜使用正三和弦。经过这些分析,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利用抒情伴奏与正三和弦和声进行歌曲伴奏。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为一些儿歌做伴唱、伴奏,如《小白船》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儿歌弹唱、即兴伴奏与钢琴练习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移调能力,多做一些移调方面的练习,整体提高学生的儿歌弹唱与即兴伴奏能力。
3加入钢琴作品赏析、钢琴艺术史等钢琴理论课内容
学生在学习钢琴弹奏时,不仅要学会实践,还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科学的理论也是钢琴教学中重要的内容。经过调查发现,如今的钢琴教学还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偶尔会讲授钢琴的理论知识,但是还远远不够。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有限,而且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基本都是从零开始,及时到毕业时,钢琴的水平最多也只能达到849水平。另外,学生由于身处学校,所能接触到的曲目数量非常有限,对教师的依赖性也较大,尤其是对曲目的把握,只能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学习。面对大量的钢琴作品,学生能够通过练习而掌握的只能说是沧海一粟。而钢琴作品赏析课中,教师可以将一首曲目的风格、作曲家资料、创作背景、创作过程等向学生讲解并分析,期间一直播放着这首作品,加深学生对该作品的印象,使学生全面了解该作品。这不仅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培养过程,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钢琴的兴趣。教学内容中加入钢琴艺术史可以使学生了解钢琴的发明,发展到如今所走过的沧桑历程。对一些作曲家的背景资料、作品特点,国外的几个钢琴学派以及了解在世界享誉盛名的即为钢琴家,通过这些内容,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对钢琴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有助于学生学习钢琴。
4结束语
1.音符的认知
高职学生生源生源质量大幅下降。学生大多来自县、乡、村。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钢琴的演奏基础几乎为“零”,有的学生甚至于从未见过钢琴。学生在初次接触五线谱时都会很茫然,不知该如何下手。于是,我在给学生上课的初期,就告诉学生五线谱的线就像我们的手指,而间就是我们的手指间。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了解线与间的关系。
2.拍号、节奏、节拍的认知
作为音乐的基础组成部分,节奏是学生必须要清楚的问题。首先拍号,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拍号的知识,用到四二或四三或四四拍的时候,告诉学生其强弱规律,如强、弱、强弱弱、强弱次强弱,同时因为这样的拍号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可以数1、2、3、4;八分音符1234。培养学生正确的节奏感要让他们看清谱子上拍号、节奏、节拍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提示、提问,所以教师不要心急,如:弹《春之歌》,汤普森曲。学生在完成这首曲子时,教师要引领学生看拍号(四三拍),调号(A大调),音符(例:5—3),休止符(四分休止符)附点,连音线,渐慢,等等这些谱面上的音乐标记然后范唱,让学生对旋律熟悉,对节奏熟悉,对标记熟悉。所以学生练需要一个过程。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果。
二、用心体验———Heat
乐谱是作曲家对生活的感悟,激情的迸发,悲伤的宣泄,爱情的向往,所以学生在初次接触到乐谱时教师应该给一个示范,让学生从乐谱的整体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音符、力度标记、休止、快慢等音乐标记,并通过这些标记去领会和表现音乐中作曲家的情绪,然后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步的用科学、全面地了解乐谱中的标记,以及音乐中的情绪。
三、用手表达———Hand
音乐的旋律始终是流动的,音乐也有起承转合,起———开始,承———推动,转———小,合———结束,把这些音乐语言表达清楚,就能像人在说话。我们在说话时是有情绪的,我告诉学生比如快放暑假啦,大家的心情是激动,越临近放假时大家越激动;然后终于放假啦,大家的心情虽然还是那么激动,但是这时已经有些平静啦,音乐中也是一样,每个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动脑筋,用心去体会,如果演奏时心里有感情的,那么演奏时你所弹出的音乐也是有感情的。
四、用耳倾听———Hearing
对于“零”基础的学前教育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良好的音乐感觉呢?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那就是:“培养你的耳朵,让它帮你演奏。”就是说学生在弹奏时不单纯用手来完成音乐,还要加上耳朵这个听觉器官。钢琴作品中和声的模进,色彩,声部,都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耳朵。如:弹《小赋格》,齐波里曲。所谓赋格,是根据一个主题进行模进进行发展得来。学生在完成这首曲子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要看谱面上的标记,还要告诉什么是主题,什么叫模进,什么叫多声部,如弹到最后的位置左手是4拍,而右手还在弹两个声部,这时要告诉学生试试能不能听到两个声部中的比较上面的音,这时学生就要有个心理准备,静下心来去准备好仔细的听,但如果我们不告诉他这个地方是多声部,他们就不会去静下心来去找这个多声部的音。教师要给个信号,让学生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去听,使他们在演奏的过程中,注意聆听和声的模进,乐句的衔接,多声部的“立体”的色彩变化,引领学生完成演奏,感受音乐的美。
1.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即兴伴奏水平普遍低
走访三十多所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发现即兴伴奏水平普遍低。表现较多的问题:右手单手弹奏主旋律,左手“闲”而无事;节奏音符全弹对的属优秀者,大多表现为左手的伴奏伸开手“打八度”,与主旋音不相符,又不是和弦构成,纯属“冒对”瞎弹拍打节拍;手型十分僵硬机械;个别教师虽能弹伴奏,不管“八度”,和弦音型组织不得当。使得伴奏效果较差,把一首天真活泼的幼儿歌曲风格歪曲,失去美妙而活泼欢快的基本情绪,听着非常别扭;极个别优秀者,弹奏得体,风格多样,较为完美地展示歌曲的风格特点。总体看,即兴伴奏普遍不好。
2.高职学前教育学生音乐零基础,未曾接受音乐专业能力测试报考入学
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分两类:一是参加高考,限定分数线,自愿报考的“高职学生”;二是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自愿报考的“五年制学生”。两种类型的学生均未参加音乐艺术能力测试,只要文化课成绩过线,艺术先天条件的优劣、基础的有无都被忽略,全部接纳,故音乐“零”起步。对技能的先天悟性、条件要求挑剔苛刻的“钢琴、视唱练耳、声乐学科”学起来太艰辛,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涉及“动作类”的肢体语言和对“音高类”空间概念就特别费劲。故音乐艺术教育处于“扫盲”阶段。艺术感觉差,且对音高感知和基础认知能力亏欠很多。
3.基础和程度决定了即兴伴奏的水准
正谱入门弹奏时间太短,弹奏曲目太少,基本功太差,基础知识缺口太大,没有完成多少“原始积累”,无法逾越知识“低谷”,下阶段的即兴伴奏进入太难。高职学生从进校接触钢琴专业训练,三年的学制,其第一、二学年,进行基本功入门、概念的认识培养,弹奏的练习曲、乐曲数量太少且质量差。五年制的前三年,其一是放松、力度、触键方法、固定规范手形,其规范性、高标准很难实现;其二是识谱,认知很慢,作业会课查阅80人的教材上,58人均在五线谱上标识了“doremi”或简谱,且不能规范移谱,提醒式标识在符头处;其三是节奏概念模糊,乐曲情感,表现力无法谈及。2~3年的弹琴识谱能力无法大幅度提高。因练习节次偏少,仅仅局限于作业的完成,不能熟练掌握提高,手指灵活性尚处在初级训练阶段中。
4.理论基础底子薄弱,教材不适应
基础识谱知识不灵活,很生疏。所开设的理论“乐理”课,普遍没有学懂弄通,一知半解,一学年的乐理课,最基本的识谱知识在钢琴弹琴应用上就茫然了,对调号、临时记号及节奏、音区等知识反应迟钝。理论知识类学习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应用音程、和弦只是初级理解层面,不能举一反三地“练笔”,理论与实践不能对接。理论知识的欠缺和弹奏基本功是即兴伴奏的最大障碍。调号、调式、调性就成了学生的“模糊概念”知识区域;对民族调式及调式和弦,转调、离调等一概无知,限于学生的掌握能力\课时节次限制\实际的教学条件及学生的知识程度,对这部分内容放弃不教不学;对于和声的基础及和弦连接基本常识课———和声学,幼师学生不开设键盘和声,对日后的即兴伴奏造成缺失,成了即兴伴奏中的一块重要的“空白点”。目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尚未有全国统编的“学前教育钢琴教程”教材。现行选用的不大适用,或难度较高,选择的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钢琴》,原属于中专“音乐班”教材;或临时拉用普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所用的《钢琴即兴伴奏》教材,也选用了辛笛编配的《幼儿教师钢琴即兴伴奏》。选定的教材知识程度偏高,用音乐教育专业班的专业水平教学,学生无法接受掌握。最大的障碍是识谱,两升两降以上的音符辨识,音乐理论和弦知识,和弦连接,若钢琴谱超出C调,普遍难于理解,大大降低了练琴效率,主调式歌(乐)曲还能应付,复调式的节奏对应都很难正确弹奏。采用辛笛《钢琴即兴伴奏》音名标记法,理论知识的匮乏对即兴伴奏形成滞碍。变成其他非C调或小调系统,和弦音名不能判断确定;对和弦的基本连接形式比较茫然;歌曲不同风格体裁判断不准,音型织体的选择该用哪种,自身“机械”的弹奏能力,伴奏织体比较单一,不能灵活处理各种不同风格、体裁歌曲,只有呆板的单一织体模式。
二、分析问题,实施教学改革探索
(一)钢琴即兴伴奏首调化
1.修订完善高职的《钢琴教学大纲》,倡导首调化。依据市场需求情况,反对不切实际地提高标准,虚设“培养规格”,造成与幼儿园用人有一定的差距。以偏离实际的“高职学前教育《教学大纲》”指导教学,不切实际。从几所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来看,全国的高职院校都类似,即便是本科的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依照生源现状就要将教学标准、规格、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予以调整,教材内容适度删减增设。
2.社会上实用性很强的歌曲,记谱均采用了简谱
国内群众性的艺术活动,以简谱为主。用简谱,其实就是应用了首调。五线谱在一升一降内,均采用首调演唱奏,有强烈的调性感,顺畅,听觉上很舒服。对于两升两降以上的调,培养快速移谱,简谱化,降低难度。练习常用调:CGFDbBbE和A调的递进关系,由常用四个调向七个调递增。初学者一曲多调练习,即对某一个简单的幼儿歌曲,在不同的调中练习,在键盘上简谱首调化。
(二)音型、织体伴奏简单化
1.音型常用的有三种:柱式、半分解、全分解
伴奏音型的形态千变万化,归纳为三点,也是最为实用的。左手熟练完成两种弹奏形式,跳音和连音,依次熟悉常用调的伴奏音型。
(1)柱式和弦音型:和弦音同时发音,由于音响坚实饱满,铿锵有力,适宜表现庄严的音乐形象,常用于进行曲题材的乐曲。
(2)全分解式音型:和弦以单音的形式先后发音,形成上下起伏的线条。由于这种音型流动性强,具有抒情流畅的特点,适合表现歌唱性的音乐形象,常用于抒情歌曲的体裁,用弹奏连音连贯性方式,则为抒情性很强的伴奏模式。当弹奏方式为跳音时,可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
(3)半分解式音型:介于柱式音型与全分解式音型之间,和弦以单音与音程形式交替进行。由于音响较清淡,线条平稳,具有安静的特点,适用于表现平和宁静的音乐意境;伴奏非连音、弹奏跳音时,音乐表现力趋于欢快的歌舞体裁,常用以简单的节拍(二四拍、四四拍、三四拍)作为基本练习;提高性的“升级”伴奏,左手远距离带低音(对键盘基础较好学生提出的要求),丰富了伴奏的音型,远距离带低音给人以厚重感觉,显得稳重有力,符合成人音乐欣赏的伴奏织体的提高:听觉感。但对幼儿园的孩子失去天真活泼的一面,不是孩子喜欢的伴奏音型。
2.伴奏织体简单化
旋律层———由右手承担(也称高位旋律层)和声层———一般由左手承-担旋律层可在规定的音域区内,有时与左手“争”位置,或依据乐曲特点,提高一个或两个八度弹奏旋律层;也可为了歌曲的需要右手八度弹奏,加大旋律的厚度和歌曲的气氛的渲染。伴奏织体的提高:和声层与右手交换。音型伴奏———右手弹奏。主旋律———左手承担-。右手的音型多采用跳音,表现轻跳的感觉,有一定的动感,跳跃活泼。音域尽可能不高出f2,过高的音型,给人尖锐刺激和不适感;突显左手的主旋律层次感。总之,要求织体伴奏简单化,以儿童歌曲为主体,右手伴奏多采用跳音弹奏,赋予它较强的儿童歌曲伴奏特点。
(三)歌(乐)曲的伴奏和弦标识级数化把功能标记、音名和弦标记,统一用罗马数字标记基数,方便实用,简单明了
1.和弦知识是钢琴即兴伴奏的基础,无论歌(乐)曲难与易,都离不开和声对音乐结构的支持,所以和弦在钢琴伴奏中具有骨架支撑作用和重要地位。和弦知识程度的深浅、水平的高低,对即兴伴奏的效果与表现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课程多,时间分配严重不足,故课程的设置未安排和声学,对和弦功能及连接(T—S—D—T)等知识是一盲点,更对五线上采用吉它和弦标识、音名标记和弦CFmAmG7等概念根本不清;乐理音程,和弦知识理解换算,因基础素质欠缺,钢琴基本功差,弹奏的正谱练习曲和乐曲甚少,使得在即兴伴奏时心缓手拙,再加上和弦知识,叠加左右手分工,右弹旋律,左弹伴奏和弦,四方面知识与技能汇总一起,要快速反应并弹奏,显得束手犯难。针对以上症状,对和弦和声理解练习采用:
(1)和弦用级数标记法贯穿始终。在熟悉各调音阶的基础上,用大调系列的和声语汇,Ⅰ—Ⅴ—Ⅰ;Ⅰ—Ⅳ—Ⅰ;Ⅰ—Ⅳ—Ⅴ—Ⅰ;Ⅰ—Ⅳ—Ⅴ—Ⅴ7—Ⅰ;对正格、副格、完全进行模式概念不提及,掌握这种格式的序列进行模式练习。其次用于小调系列音阶中进行练习。
(2)正三和弦+属七和弦+音型织体的基本音阶练习。当熟悉三种常用调CGF时,把正三和弦ⅠⅣⅤ作为基本连接音阶练习曲,用三种常用的伴奏音型织体练习,熟练快速弹奏各个调,ⅠⅣⅤ级和弦,不强调为什么,当做练习的“基本公式”套用;提高型,左手做远距离带低音方式进行,使歌曲伴奏大气而厚重。
(3)掌握和弦编配的内涵。a大调正三和弦包含了曲调中所有的音,用这三个和弦就可以给所有的大调歌曲配伴奏,同时又能很好地突出调性,所以要首先学会正三和弦的连接:Ⅰ级主和弦、Ⅳ级下属和弦、Ⅴ级属和弦。熟练掌握编配,方可运用自如。纵向关系:选择的和弦应包含应对的(指和弦对位的一个或几个音)旋律音(或大多数旋律音),强拍或强位,数量多的音,确定为强势音对应的和弦而配置。通常简单地以一个小节为单位选择和弦。和旋选择上,重纵向关系,忽略横向关系(受知识面制约)。b由于小调的正三和弦都是小三和弦,其色彩比较柔和,它们最能体现小调的特征。所以为小调旋律配和弦时要多用小调的正三和弦。
(4)简单儿童歌曲范例编配。编配基本原则,予以作业提示:和弦、音程及织体,举范例《送别》配和弦,作业用简单的儿童《上学歌》、《粉刷匠》等,提示和弦第一乐句和织体倾向选择,结束处注意多引导;进行简单的伴奏多练、一曲多调练习,最终能自弹自唱。提高型:远距离带低音,长音的加花处理;不带旋律的伴奏的音型,以范例解剖。完成作业练习,达到自弹自唱水准。
(5)编写适用于高职学前教育的“钢琴即兴伴奏”教材,使知识内容适用和系统化。为了普遍性、整体性地提高即兴伴奏水平,编撰适应现状的《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教材,供现在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使用,也可作为幼儿园在职教师“即兴伴奏”教材,并提出几点要求:首调化,音型织体简单化,理论知识系统化,深入浅出,和弦和声连接采用音级标记法,以此原则编写,以适用及实用为目的,改变现有教材根本不适应目前实际的现状。
三、探索结论
一方面,学校所学与工作所需存在较大差距。如幼儿园带班工作急需的幼儿歌曲演唱、自弹自唱、幼儿故事讲述等专业技能不尽如人意,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顶岗实习的成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都很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但为什么与幼儿园脱节呢?一是教师眼里只有“技能”没有“专业”,把学前艺术课程往艺术专业方向培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与艺术专业基本相同。这种培养方式对中职幼师生来说必然觉得难学,跟不上,逐渐失去了兴趣。二是一些专业技能教师不了解学前教育,从来不下园,不能根据幼儿园的岗位需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中职幼师生忽视教学技能的学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偏好“说、唱、弹、跳、画”等专业技能课,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最重要的教学技能的学习重视不够,对教材教法的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最终导致教学不能满足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直接影响了中职幼师的培养质量。
2观察能力因素
在调研中,园长们指出顶岗实习生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没有观察幼儿的意识,所以难以读懂幼儿,直接影响到一日活动各环节的组织。实习生也坦言不知道如何与幼儿沟通,有时在幼儿面前简直束手无策,这表明实习生不但观察意识淡漠,而且不懂得如何观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老师们一味强调说、唱、弹、跳、画、写等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了。加之在校期间与幼儿的接触较少,难以全方位地了解幼儿、读懂幼儿。
3职业理想因素
在调研中,园长们都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中职幼师生缺乏职业理想,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没有什么愿景与追求,会很轻易就放弃了幼儿教师的职业。现在的幼师生多为“90后”,吃苦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差,常常会由于被领导批评、与同事闹别扭等小事就“拍屁股走人”,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就不来上班了,而因为结婚、生子而辞职,更是普遍的现象。
4指导监管因素
从学校层面来看,由于顶岗实习是分散的,指导老师和班主任在学校还要担任许多教学任务,没有办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跟踪管理和指导;从幼儿园层面来说,由于幼儿教师流失严重,招不到老师,只能由实习生顶着,顶岗实习的成效必然受到影响。
5对策:如何提高中职幼师生顶岗实习的成效
(1)要重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工作要贯穿顶岗实习的全程,首先要在顶岗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顶岗实习的前期教育,包括实习目标教育、幼儿园规章制度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要求学生端正顶岗实习的动机,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熟悉幼儿园规章制度,明确幼儿教师规范。其次要进行实习初期的教育,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提示,教育学生学会积累实习经验,尽快适应幼儿园要求。第三,要进行顶岗实习中后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激励学生对实习业务要做到精益求精,对专业技能要熟练掌握。第四,进行实习收尾阶段的教育,指导老师、幼儿园领导和学校的班主任要肯定学生在实习中取得的成绩,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鼓励学生为专业成长而努力。
(2)要强化幼儿园急需的专业技能。中职学前教育要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对幼儿园急需的“幼儿故事演讲”、“幼儿歌曲弹唱”、“幼儿舞蹈创编”、“幼儿园环境创设”、“教玩具制作”等专业技能要加强实训;任课教师要经常下园,熟悉幼儿园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并要求人人要达标,这样学生进入岗位实习时,这些技能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把实习重点放在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上。为促进学生训练专业技能,学校还要建立专业技能竞赛制度。通过各级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勤学专业技能,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使学生走上顶岗实习的岗位时,具备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3)要高度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一名称职的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读懂他们的言谈举止和面部表情,快速知道他们的情绪变化中所蕴含的需要。这种观察技能应该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技能技巧”。顾名思义,“观”即“看”,“察”即“思考”,“观察”就是“一边看一边想”。可见,观察不仅仅是眼睛看的过程,也是人的大脑进行思维的过程。观察在顶岗实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读懂幼儿的前提,是实施教育的依据,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材中都没有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建议可在幼儿心理学中增设一章“儿童行为观察与行为指导”,结合幼儿园见实习,训练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进而对幼儿行为做出正确指导,培养学生具备爱儿童、懂儿童、帮儿童的教师素质,从而更好地接近、了解和帮助幼儿,这是对传统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的拓展。
(4)要引导正确的职业发展观。要引导学生弱化对顶岗实习期工资待遇的期待,强化对专业成长的追求,认识到要把专业成长放在重要位置。幼儿园文化的选择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应作为职业发展考量的标准,要提高角色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正确认识幼儿教师的职业,不过分夸大幼儿教师的伟大与奉献,也不看低幼儿教师的职业,真正热爱幼教工作,并热情投身于幼教工作,以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追求持续的专业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注重钢琴弹奏基础知识的讲授,熟练钢琴曲的弹奏技巧,奠定创作不同风格钢琴的基础。钢琴集体课则是由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键盘教学课程。由于将学习基础知识与加强钢琴练习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细致辅导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阶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而每一位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会弹奏钢琴的专业技能,一些传统的学前钢琴教学曲式结构的儿童歌曲,比如《祖国亚克西》、《小奶牛》等需要对其加以创新。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的结构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钢琴课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数码钢琴集体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教学思考和改进钢琴课的授课风格,尤其是研究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分层教学的实践教育理论对提升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至关重要。因而钢琴教师学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不仅有利于完善钢琴教学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提高钢琴集体课教学的质量。
2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的主要问题
2.1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较落后。
由于现阶段社会、家庭和学校重视儿童早期的启蒙音乐教育十分重视,而音乐学校的许多教师的认识却仍停留在个别指导、缓解设备不足和节省师资的传统授课方式上,使得整个教学课堂上,学生弹奏的钢琴曲节奏风格统一,毫无生机和创新可言,渐渐会使学生兴趣锐减。幼儿园对教师的键盘、音乐素养的渴求日益增多,使钢琴教师的课量剧增,供需矛盾和音乐设备的落后使得教师往往延续传统的授课模式,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不断重复,导致钢琴课程的授课质量日益下降。
2.2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呈单一、片面态势。
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弹奏技能技巧且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使钢琴教育出现单一性的缺陷,学生的信息交流单一,缺乏与声乐、音乐教学法等课程的交流与衔接。教学内容的片面单一化,使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欠缺,也使得学生在伴奏教学中只停留在弹奏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边弹边唱的学习和训练技巧,尤其缺少“弹”与“唱”综合训练,进而忽视了对学生幼儿歌曲伴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出现儿歌弹唱张不了嘴或衔接协调能力不高等情形。
2.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状况较差。
由于学前音乐教育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器乐招生没有进行统一的艺术科目考试,使得器乐考试标准降低,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音乐院校受传统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条件、单一教学模式和学习时间分配不科学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学前专业学生在弹唱儿童歌曲、钢琴演奏和钢琴伴奏等方面的钢琴基础能力偏弱问题十分普遍,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活动组织和教学的需要。此外,教师为了提高乐曲学习的进度和强化基础演奏法的训练,在教学中依然沿袭传统的“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角,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缩小,心理压力加大,学习兴趣锐减。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的对策探究
3.1构建全新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
为了完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器乐学生应当深入理解音乐钢琴教学的新模式,音乐学校也应当明确音乐钢琴人才的培养目标,音乐教师还应当牢固树立学前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观念。音乐院校构建全新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通过传授艺术知识技能,依靠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创新型和智能多方面发展的音乐人才。此外,音乐教师还应当关注音乐艺术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系统,建立起全面坚实的钢琴音乐知识与弹奏技能的教学系统,使学生能够提高钢琴键盘运用能力,透彻掌握钢琴音乐艺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推动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为实现学前钢琴艺术教育的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3.2丰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
为了丰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器乐学生应当认真理清音乐教学的思路,创新推广三维一体的灵活型教学模式,进而使学前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优势得以充分展现。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数码钢琴集体课集科学性、系统性、灵活性和逻辑性于一体,音乐学校应当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新的教学设备,丰富完善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进而使教师的钢琴音乐专业技能和广博的钢琴知识修养得到广泛的积累。此外,音乐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好监控系统,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实用性较好、拓展性较强、普及率较高的教学思路,进而提高钢琴音乐爱好者整体的素质教育水平,从而避免机械重复教学给初学者带来的枯燥,有效弥补传统的钢琴弹奏技能带来的弊端。
3.3改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状况。
为了改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的学习状况,音乐爱好者应当以协作训练为平台,以综合应用为手段,重视钢琴的视奏与移调、伴奏与创作以及弹唱结合,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创造条件。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练习钢琴键盘的基础,加上学习时间不长,使得其学习钢琴音乐的难度加大,因而音乐教师应当客观分析音乐教材的现状,积极推进学前钢琴集体课模式特点的教材创新,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做好相应的配套保障,使学生能将在校期间学到的钢琴知识在就业后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
4结束语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过程管理 质量保证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一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渠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国家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招生规模为44.9万人,2010年招生规模为53.4万人, 2013年招生规模为60.8万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研究生教育从传统意义的精英教育逐渐转为大众教育,扩大招生数量和提高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学位授予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过程管理是相对于目标管理而言,目标管理更注重成果,使人们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一切活动都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其不足之处在于使管理者急功近利,将管理重心全部放在目标的实现上,而缺乏对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而过程管理则弥补了目标管理的不足,它更强调过程的设计,将最终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环节,注重对各个环节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基于过程管理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其核心是通过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控制,包括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课程教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严格论文审查和答辩工作等,通过全过程,多方位的管理来实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标。作者通过自己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介绍过程管理对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
1 重视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是进行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应涵盖研究生从入学到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包括所在学科的培养目标、培养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等。对于具有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要求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对于目前没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专业,按照二级学科制定。在每个学科、专业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应适合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提倡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交叉。所设研究方向应属于本学科专业领域,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并能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是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制定的,既要符合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又要体现个人的培养特点。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还要结合研究生个人的特长和学术兴趣。培养计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凡中途调整计划,要经研究生培养部门审核。
2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要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样化与专门化,广度与深度、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学术性、探究性的研究生课程体系。除了本学科的专业课程以外,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选修课程也应进入新的课程体系[1],鼓励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兴趣特长,跨学科,跨专业选课。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还应考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课程体系上的连续性、系统性与层次性,体现研究生教育层次的特点。
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研究生院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课与基础理论课,以及各学院具有一定辐射性和影响力的专业课和反映学科前沿的选修课。鼓励任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求能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及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能较好适应和体现研究生教育特点和发展趋势;鼓励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色,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案例式、讲座式、研讨式等多种不同形式的“立体化”教学;鼓励任课教师出版高质量的精品研究生教材,将国内外最新科学前沿融入其中,使其在同类教学用书中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为了检查教师授课的效果和质量,建立研究生课程评价系统。研究生上完课后,可以对所学课程在校园网上进行无记名评议,评议结果可以及时地反馈给任课教师,所在院系和研究生院。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学校还可以将评议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惩和晋升的依据。
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培养研究生学习中,导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导师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创新渊源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具有关键的作用,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研究学习成效,所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制度具有关键的作用。
首先,要严格导师遴选制度。要选拔优秀的导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政治素质,遵纪守法,学风正派,治学严谨;二是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供研究生作为学位论文课题的科研、设计和科技开发的任务,能承担较重要的科研课题;三是应有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保证研究生进行课题任务,有必要的科研设备、科研环境和研究手段。其次,规范导师招生制度。严格规范研究生导师的招生制度,保证导师招生范畴应该与其研究相关课题相关,规范招生数量,不允许招生的数量超过相关制度的规定,并且严格审查导师的招生资格,对于没有相关课题研究的,要取消其招生资格;对于有利于学校、社会或者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学校要给与导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其招生培养更多的相关研究生[2]。再次,建立学术梯队。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由学科带头人带领中青年教师组成学术梯队,以指导小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既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也可以优化导师结构和资源配置,解决由于研究生规模扩大造成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最后,建立新增导师培训和导师经验交流制度。对新增导师进行岗前培训,使导师了解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并与资深导师进行交流,分享他们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出贡献。
4 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是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种体现,对于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素养,丰富专业知识,活跃学术思想,提高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定期举办相应的学术活动,如专家讲座、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等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制定一系列定量指标,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若干次学术活动,来保证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中。此外,为加强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学校还应加大对研究生出国访学、短期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的支持力度。
5 严格论文审查和答辩,把好学位授予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检查、评审、答辩到学位申请都应该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来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首先是选题环节。成立由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开题报告评议小组,对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评议审查,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以确定其选题是否先进,合理,以及可行性如何,最后决定其通过与否。为了保证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创新性,要求博士生在进行论文开题报告之前,在导师指导下,在教育部认定的科技查新工作站进行论文选题查新工作。其次是论文中期检查环节。研究生须向中期检查考核小组提交论文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包括已完成的研究和实验以及所得的初步结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并由考核小组提出进一步的工作意见。再次是在论文评审环节。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盲审制度,导师不参与学位论文评阅以及论文评阅专家的提名。研究生论文送审时,由管理人员隐去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姓名以及致谢和参考文献等几方面内容,由研究生院统一送校外专家评审。博士论文送审前,须收取学位论文电子版,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并将结果返回院系和导师,决定其论文是否送审。最后是论文答辩环节。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担任答辩小组主席,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实行答辩委员论文质量保证责任制,答辩结束后,所有答辩委员必须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上签字,如果通过答辩的论文受到质疑,除了研究生和导师以外,答辩委员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3]。
6 结束语
过程管理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研究生培养过程细化为若干环节,通过规章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加强对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才能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薇.过程控制思想下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1(3):241-242.
一、以人为本,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曾有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毫不掩饰地说:“民办学校不能培养教师,因为这是一桩‘为他人作嫁衣’的赔本买卖。”有的民办学校招聘教师时直接以“有三年以上教学经历”为前提条件,招聘“成熟教师”。这样的话、这种做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民办学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确实,少数教师长了本事,“翅膀硬了”,看到其他民办学校待遇高,就“白鸽子往亮处飞”,另攀高枝了。那么,民办学校真的不该培养教师吗?我们的观点和做法恰恰相反。办学十几年来,我们东台创新学校一直舍得投入培养教师,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的基本观点是:第一,学校功能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这里所说的“人”不只是学生,也应该包括教职工,指学校中所有的人。发展,是人的重要需求,办学者的责任就是为师生员工的发展提供条件。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应该是办学者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第二,有了好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办出好学校。虽然极个别教师有可能“有才不用”,但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要用无才”是肯定不行的。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第三,聘用成熟教师当然是好,但是,你不培养,我不培养,成熟教师从何而来?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讲,培养教师也不是“赔本买卖”。培养教师虽然要花钱,但教师水平高了,学生成绩好了,学校声誉美了,招生就容易了。对民办学校来说,“生源即财源”,所以,对培养教师的投资其实是效益最好的投资。第四,既然办教育,就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境界。办学13年来,我校教师考取公办学校的超过一百人,最近几年,每年都有二十多人。有人戏称我校是“公办学校教师的摇篮”。成熟的教师考走了,我们的心里也有些不舍,但是,我们还是为他们实现了自己的追求而高兴,设宴为他们送行。我们也为自己对教育事业做出了“别样的贡献”而感到欣慰。所以,我们每年都招聘新教师,继续进行培养。
二、价值引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学校倡导,并花钱投入,创造条件让教师发展专业,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有的教师似乎不感兴趣。直觉告诉我们,这是部分教师自我发展需求不强的表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有高低之分,先后之别。于是,我们对全校教师的“当前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我校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A类是年龄在30岁以上,长期在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占一半以上。他们别无其他职业,也无其他收入,学校是他们生存的依靠。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对家庭责任大,负担重,“高收入”是他们的迫切需求。B类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龄基本在30岁以下。他们对社会尚处于适应阶段,对职业处于选择阶段,经济上还未完全“断奶”,父母还可以给予支持。他们的近期需求是找个好职业或好单位。C类是返聘教师,年龄大多在55岁以上。他们原本是公办教师,退休或“退二线”之后,对教育有一种情怀,加之身体还好,在家无事,感到无聊,重返学校工作可以发挥余热,多一份收入,可以给子女更大的支持。他们的主要需求是生活充实、受人尊重。以上三类教师大多没有把专业发展作为“急需”或“必需”。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只有改变教师的价值取向,提高教师的需求层次,才能让教师认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排除“不想学”、“不愿学”、“不急于学”等思想障碍。
对于A类教师,我们重在帮助他们实现从“把教师当职业”到“把教育当事业”的升华。我们引导教师认识到,把教师当职业,得到的是有限的物质上的满足;把教育当事业,可以得到无限的精神享受。有了事业心,则有了责任感,发展专业、提高自我、教好学生便成了迫切需要和自觉行为。
对于B类教师,我们重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消除“过客”思想。我们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再次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的重大意义。我们让老教师“现身说法”,让他们分享从事教育工作的成就感、幸福感。我们与他们一起分析社会上不同职业的“苦”与“乐”、“得”与“失”,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本无贵贱之分,“干什么不重要,干得好不好才重要”。我们让那些立志从教的年轻人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帮助那些彷徨者弄清了“热爱”与“选择”的辩证关系,鼓励他们先安下心来,慢慢体验当教师的乐趣。年轻教师们有了甘愿从教的思想基础,也就有了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对于C类教师,主要是帮他们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返聘教师,从教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本钱足”,自尊心强,他们的教学质量一般不会差于他人。然而,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信息更新快。学生求知的“杯子”增大了,要求教师要有“一大桶水”;学生要“喝新鲜水”,要求教师要供给“活水”。加之,实施“新课改”后,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熟马旧路”的情况不存在了,要求老教师“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我们利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优势,让他们担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科研课题负责人,让他们做讲座、上示范课。“教”然后知“困”,因“困”要“学”,“学”然后知“不足”,老教师“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搭建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一般来说,民办中小学与公办中小学相比,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相对少一些。我校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和“月假”制度。教师在校期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组织学生活动、照应学生用餐就寝,可以说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好不容易放“月假”,又要处理平时没空处理的家务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让教师在自然状态下自我学习进修,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会落空。我们决定,学校主动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一是教师暑期培训。每年暑假期间,我校都要组织教师进行为期6天的业务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制度等。重点是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和方法研究。形式主要是讲座、观摩、研讨、检测等。教师们反映,我校的教师暑期培训时间充足、内容丰富、成绩显著。
二是新老结对共进。传统的“青蓝工程”是“以老带新”,“以师带徒”。我们认为,老教师有老教师的优势,如专业思想稳定、职业道德良好、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方法规范等;青年教师也有青年教师的长处,如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头脑里的框框少易于创新、对现代化教育设备运用灵活等。我们将新老教师结成对子,建立学习提高“共同体”,让他们优势互补。为了使新老结对不停在表面、不流于形式,我们对结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捆绑”考核,如“教学实绩奖”、“奖”等,一人得奖,两人光荣,成果共享。
三是课堂展示风采。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学质量主要出在课堂,教师的风采就应该在课堂上展示。我们把公开课作为练兵、教研、比武、展示的最好平台。公开课有教学能手和老教师的示范课、新教师的汇报课、教学改革的研究课、同题异构的比赛课等。
四是“请进来,走出去”。每年我们都邀请市内外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等来校讲学,让教师“聆听窗外的声音”,与大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以期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每年我们都组织教师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参观名校,拜访名师,开眼界,拓思路。
五是评聘校内教学能手。除了鼓励教师申报参加市、县教学能手评选外,针对本校实际,我校还建立了校内教学能手评聘制度。凡在我校工作两年以上,教学实绩突出者,都可以申报校内教学能手。教学能手分为初级、校级两个级别,享受相应的经济待遇,教学能手评聘不搞“终身制”,每年一评,每批评聘四十名左右,逐年增加名额。
除了上述平台外,还有其他一些平台:教学研究沙龙、教科研论坛、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考高考试题解答比赛,等等。多样的平台,催人奋进,也让教师活出了精彩,“秀”出了风采。
四、评价激励,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我们采取长效措施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持续发展。
营造“学习型”学校氛围。为什么有的学校教师碰在一起就研讨教育教学问题,而有的学校教师凑在一起就谈炒股、说“八卦”?氛围不同也。教师成长需要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我校主张责任文化,要求师生“心怀责任进校园,肩负责任出校门”;我校倡导的教风是“严谨、求实、合作、高效”。学校要求教研组要有科研课题、教师要有教研专题。校长室经常向教师推荐阅读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或文章,引导教师有方向地学习和研究。学校尊重名师,盛情邀请特级教师、市县学科带头人及教学能手来校工作。号召全校教师尊重名师、学习名师、争当名师。学校管理中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将业务水平高、教学实绩好的同志提拔到管理岗位,聘用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指导老师,让他们发挥榜样作用、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在教师中形成了“能者为尊,能者为荣”的价值认同。
帮助教师订立专业发展目标。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教师生涯有起点,有终点,中途可能经历若干个里程碑。如综合方面有: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教育家。职称方面有: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学术方面有:发表教育教学心得——发表教育科研成果——著书立说。目标有长远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有总目标,还有子目标。不同的人订立不同的目标,原则是“跳一跳,够得到”,“天天有进步,年年有提高”。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奖励机制。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建立了系统的考核奖励制度,设计了多个奖励项目,如“优秀班主任奖”、“先进教师奖”、“教学实绩奖”、“青蓝工程奖”、“教学竞赛奖”、“发表教育论文奖”、“教育论文评比奖”、“指导学生奖”、“‘包生’工作先进个人奖”等。精神鼓励为主,辅之以一定的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