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字媒体专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1: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媒体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数字媒体专业论文

第1篇

生活中,传统的大众广告载体如:公交车车体、LED灯看板、广告牌等,所传播的信息都是静止的单向传播,无法实现主动吸引人们注意的广告需求,对消费者的信息传递很有限,只有使用数字媒体技术让原本静态形式的广告内容动起来,塑造最佳的视觉效果,才能主动获取消费者的注意,进而加深人们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产品信息的印象,而且信息时代下,只有多样性、动态性以及艺术性的影视广告才能真正的满足大众的需求。影视广告的剪辑、制作和传播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例如:在影视广告中应用数码技术使广告制作更加高效,高清技术的应用使广告传播的视觉效果更佳,因此,可以认为数字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影视广告的发展,使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不仅增加了影视广告的创新性,同时也提高了影视广告的表现张力和整体时效性。当前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脑白金职业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技术运用探究文/刘崇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和交叉学科也迅速发展起来,逐步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认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占据了普通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探讨职业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的运用对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摘要系列的宣传广告,该广告中的男女主角以一种卡通形式出现在画面中,语言与动作充满诙谐,同时引入一盒跳动的产品,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观众随着广告的节奏一步步加深对该产品的印象和认知,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该产品在市场上长久不衰,这也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广告中的巨大的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的另一大应用则是与电子商务的结合。电子商务的产业化发展是人们实现了足不出户即可购物的愿望,如果现在的网站通过使用媒体技术构建一个虚拟的购物商场,将网店中的产品以三维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消费者对商品进行全方位的浏览和仿真使用,一定能够迅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例如:现在的B2B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就是受阿里巴巴的影响,形成了当前的网站风格和布局,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则是受淘宝网的影响,这些网站的机械模仿毫无创新可言,极易使消费者产生视觉疲劳。而苹果博览—3D商业街网站的建设风格与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系统有很大不同,更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也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子商务领域并没有运用三维展示的形式,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的图片和网上银行的协调已经足以说明该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巨大潜在价值。例如,建筑漫游技术就如同3D游戏一样,运用三维展示的方式,可以让人进入虚拟的展示空间,切实地感受建筑群内漫步的体会。21世纪是信息时代,因此我们可以相信,电子商务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充分结合必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深刻的变革。

3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各阶段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多媒体工具的应用,使得教学资源逐步向全球化发展,并将教学工作改变为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教学个性化以及管理自动化等,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对一辅导模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更容易全面投入到课堂氛围中,产生强烈的主动求知欲望,为当前教学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数字媒体技术在娱乐领域的应用

信息时代下,最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方式要数休闲游戏,而数字媒体技术在群众休息娱乐领域的应用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如:视频、聊天、微信、QQ等,这些交流平台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使远程交流和沟通成为现实,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些交流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部分人开始出现自我屏蔽,人们的沟通能力逐渐下降,加大了融入社会大家庭的难度,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娱乐领域的应用需要把握平衡度,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影响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

5数字媒体专业的展望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较为年轻的专业,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思想也不够成熟,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展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时,应破除一些不适合当前教学发展的模式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寻符合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需要兼具文科艺术和理科素养,与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工科的基础,与纯工科专业的学生相比更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因此数字媒体专业教学课程的设计要两种学科同时发展,不可偏重,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长久、良好发展的教学体系。

6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创新实践;课堂教学;全景漫游

中图分类号:TP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512-03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传媒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先进传媒理念[1-2],具有较强策划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数字影视艺术、数字互动艺术、数字图像、数字音视频,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网络媒体、虚拟空间、游戏、广告策划与设计等课程,具有艺术和技术综合创作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3-4]。它是解决我国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内容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而设置的专业[5]。以面向教育领域和实践应用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教育为核心[6-7]。但目前大多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以灌输基本理论知识为教育方针,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实践运用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9],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一定时间的实习才能独立进行相关工作。

改进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建立“面向应用型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体系”,加大创新实践培养,通过教与学、学与用的结合模式完成媒体技术的本科教学[9]。并通过参加全国传媒专业相关比赛,增强专业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 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通过实践课堂、参加数字内容设计创作大赛、文化创意作品展等活动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整合学院在艺术内容创新方面的资源,调动学生在媒体艺术创作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特色的符合国内国际发展趋势的内容创作新平台[10]。为此,学校提出开门办学、实践为用的指导思想,提倡跨专业联合创作,发挥综合艺术优势的发展战略。

创新实践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并实现数字内容制作流程和制作技术[11]。通过把二维图像处理、全景漫游、三维重建、动作捕捉、表情捕捉、实时预演、交互式渲染、视频游戏等技术,与传统的数字内容设计和制作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高效数字内容设计系统,并将其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广,储备专业素质基础。

2 创新实践课程实施

以实践课题“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例,设计完成整个创新实践课堂的教学任务。

2.1 结合《数字媒体技术概论》课程完成选题与方案

方法:课堂教学与文献阅读、文献踪述。

目标:项目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案。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和推土机的轰鸣,老北京胡同消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

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将二维的平面图模拟成真实的三维空间,其强烈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呈现给观赏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又由于其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性,制作周期短,成本低,文件小,形式多样等优点,将使其成为今后展示领域的趋势。不少胡同的名称随着胡同的消逝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更有许多胡同名称如果不翻看老地图,已根本看不见它们的踪影。基于序列图片的数字三维全景技术,把静态的图片缝合在一起形成360度全景影像,能真实再现现实景象。这些新功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给浏览者带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给了北京老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与传承,整个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与实现有四个组成部分:拍摄照片、生成全景JPG格式、生成SWF格式、展示全景图。

2.2 结合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完成实践项目

基于媒体专业前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如《二维动画应用技术PHOTOSHOP》、《FLASH网络多媒体开发》和结合目前主流的功能开发包编程。

方法:前期代码移植式学习、按功能模块组建协作模式。

目标:完成创新实践课堂任务。

2.2.1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制作流程与总体结构

1)全景图像的制作流程

第3篇

影响国内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点:(1)国内很多高校数字媒体专业来源于其原有计算机类、设计类或影视类专业,其办学时间仓促,课程体系仅是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与一些数字媒体领域核心课程的简单累加;(2)目前国内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师大多从各个相关专业转化而来,自身就是单一学科培养出来的,导致他们普遍对跨学科多元化的数字媒体专业理解不够;(3)过多地关注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尚待深入开展。通俗地讲就是国内大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办学模式来进行全媒体时代数字媒体专业建设,导致其教学方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生的技能很难真正满足全媒体时代的实际需求,社会就业不得不面临“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窘境,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生发现自己无法胜任行业工作的现象普遍。当前三网融合的潮流要求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以技术应用型为主,兼顾复合型发展的综合型全媒体人才,要求大学生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实践技术技能等方面具备很强的应用和复合特征。为此,我们必须从学科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高度来重新审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所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具有面向全媒体产业所需的个性,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国内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普遍问题和改革目标

我国高校现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课程建设、培养模式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1)现有课程主体是原计算机专业基础课、重要核心课与几门数字技术核心课程的简单累加;(2)数字媒体专业教材由相关专业教材东拼西凑而成,自身不成体系;(3)传统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严重制约教学质量,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4)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严重失衡,“考试机器”现象普遍。三网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当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除了面向原有的网络及手机游戏开发、影视娱乐及动画制作、新闻传媒、电子商务、网络媒体设计、交互式数字媒体系统等领域,还要为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家庭娱乐终端、网站流媒体、网络游戏等新兴数字媒体岗位,培养数字媒体内容制作、信息处理、业务管理和服务、用户终端体验等方面,具备基础扎实、素质优秀、能力强大、个性丰富的传媒及相关领域技术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是现今国内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为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技术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我们提出如下四方面的改进措施:(1)制定合理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定制数字媒体专业系列教材。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与国外先进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在专业设置上和专业教材上尚存在着明显改进空间。我们可从两方面进行课程体系优化。首先,明确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制定合理的课程比例。全媒体时代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具备跨媒体技能的人才和具备跨文化思维的人才,即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但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对其数字媒体专业的定位进行课程优化。以江南大学为例,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立足于工艺结合、工科为主的定位,专业侧重培养学生在数字媒体领域的软硬件的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所以在专业设置上要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设置上应是数字技术核心课程与适量的人文艺术课程相辅相成。其次,规划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系列教材。鉴于全媒体时代是一个系统性、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规划专业系列教材是一项必须任务。我们主张根据制订的课程体系,由主干教师通力合作编著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系列教材。一方面促进教师对核心课程群的再学习和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可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量体裁衣。(2)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探索科学培养方式。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招生对象总体是理工类学生,他们大多没有艺术基础。因此诸如美术基础、二维构成等美术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应该有别于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等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鉴于后续游戏开发的需要,这些课程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我们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项目开发实例,在计算机上进行应用教学,灌输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的实用知识,从而起到快速培养学生专业艺术修养的目的。此外,国外高校惯常采用的校内“联合培养”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捷径,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强势学科资源。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学院、信息通信学院等修习相关科目,并作为学分计入毕业成绩,这种跨学科学习背景可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充实技术理论和方法支撑。目前,我校虽然已经尝试跨学科培养,但跨学科课课程大多只是作为学生个人兴趣选修,与个人毕业无必然关联。可以考虑将跨学科相关科目列入学生必修课科目,促使其深入学习掌握,并使我校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3)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发展能力,一方面我们可以鼓励大学生申报或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并不断完善相应的考评机制,增强学生及指导教师的主动参与意愿。另一方面我们还可采取和试验更积极主动形式。如主动寻求与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及工矿企业的相关机构合作,成立产学研联合基地[4]。聘请专家能手为学生进行教学和实践指导,同时这些产学研基地也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了解数字媒体行业、锻炼实践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理想平台。使我们的学生尽早地接触全媒体产业链,检验和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另外可借助全媒体时达的网络教学资源与手段进行跨网培训。全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沿多存在于一些跨国大公司中。要学习最前沿的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化水准,网络互动是可行的尝试。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在设备、技术上获益极大,避免了学生两地奔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多层次、多形式性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4)师生评价和考核方式改进。一方面我们应改变对任课老师只看重学历,看重学术科研成果,而对专业实践背景没有要求的现状。这种现状导致我们的专业教师教学常常停留于理论层面,且内容浮浅。我们在将学术成果作为任课老师衡量标准的同时,也应尝试把他的数字媒体实践成果(如平面媒体作品、电视或网络传播作品、人机交互系统等)纳入考核的标准。对于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学院招聘也应考量应聘者的业务技能、专业成果、讲课能力及从业经验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改变对学生试卷定乾坤的传统做法。这种单一化考核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造就了大量“考试机器”,他们只注重理论,忽视自我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课程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等三个转变,推行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别、多种成绩评定方式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增加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书阅读等成绩在学业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4结语

第4篇

2.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字媒体技术被认为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传播、存储的一种信息媒体技术,它主要包括文字、图形、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从而使得传播的内容以及形式更为数字化,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分发和存储的一种数字化过程。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联系性。在进行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当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许多学校开设了较多的实践课程和相应的提升能力环节,但是,对于这些增强实践能力的各个环节,很难找出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甚至缺乏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各自为政,从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实践环节当中存在的混乱性,在这种环节的教育教学当中,很难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锻炼,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2.实践课程安排上缺乏合理性。在教育教学当中,每个课程的安排和设定都会受到总学时的限制,而这种现实往往导致难以较为全面地对数字媒体技术这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科目进行学习和探讨,因此,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其实践的目标相对模糊,往往被动地进行这项活动,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同时,由于实践灵活性不够充足,通常会在理论课结束的同时实践课程也就相应结束,这种教学课程的安排则很难将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系统而有效的结合,从而也会丧失学生对于这方面课程的学习兴趣,对数字媒体技术实践课程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现代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需求。数字媒体属于一门具有交叉性、知识覆盖面较广的现代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理论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很难适应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这种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的专业课程,在数字媒体教学的过程当中,大多以操作技能为主,学生更需要对课程进行集中安排,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而在传统教学当中,却很难做到这点。

三、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有效方法

1.课程安排上要符合数字媒体韵基本特点。对于数字媒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而言,首先要符合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其次要符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实践性以及应用性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重点内容,我们要牢牢掌握这点,才能够更好地对实践教学进行实施和建设。作为一个具有动态发展的重要学科,学生需要在进行实践的过程当中反复训练和求证,逐渐经历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安排当中要具有系统性与紧密性联系,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2.要具有创新型的发展原则。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培养的重要话题。加强对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组建,关系到整个专业实践教学最终的效果以及目标,同时也直接影响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应当在教育教学当中不断贯彻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状况,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3.以人为本,构建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对于数字媒体这样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应当在教学上突破单一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过程当中尝试更多方面的培养。应打破传统的以学科构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应依据学生的发展个性、个人能力以及兴趣和喜好,构建丰富的教学课程以及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管理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有效进行。[本文转自wWw.dYLw.nEt 教育教学论文]

第5篇

【关键词】 数字媒体 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指为了发展的需要,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理论对原有事物的研究,不断突破常规,经过改进、重组、整合和提升,逐渐发现新事物或新理论的过程。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等性和技能性专门人才的摇篮,21世纪的中国需要更多具备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1 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数字媒体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创新产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数字媒体类专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1 知识更新快

数字媒体专业既要求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人才能将知识能力转化为产业相关的创新能力,要将这种创新能力素质具体对于数字新技术的使用能力和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作品的创作表达上。

1.2 知识综合性与实践性

数字媒体专业由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信息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融合。因此,专业人才既需要掌握扎实而牢固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新信息环境下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

由此可见,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与艺术创作能力、各种新媒体理论研究开发能力、视觉文化视野下的媒体文化创意能力以及数字媒体行业前瞻能力等综合性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今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重视学生的潜质,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开发,实现技能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举措。

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需要主动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实施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的改革,务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目前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表征

2.1 观念滞后,对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的认识模糊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逐渐受到各高校领导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于像数字媒体专业这样的新专业而言更是如此。然而,什么是创新人才?数字媒体专业究竟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创意创业创新人才,很多高校目前依然停留在口号阶段,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却很少。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认识不清,对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突破常规研究很不够。不少学校依然沉醉于传统教育方式。围绕教材,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所谓的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结果便是学生只会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创新就只能是空谈。

2.2 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学科融合

创新必须建构在对已有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上,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立,必须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平台。尤其是作为新兴专业的数字媒体,学科交叉融合是其特有的本质特征。推进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主动推行探究型教学,情景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将传统的填鸭式、验证式的课堂知识讲授方法与讨论分析、实验实践教学、课后验证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数字媒体专业科研这些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和创新型能力的有效方式。然而目前高校在这方面仍比较缺乏。

2.3 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如何从构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体系?如何建立传授知识与研究探索为一体、师生双向互动、学校与社会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虽然多有相关撰文提及,然则这些仍是摆在各高校管理层面前的难题。同时,教职员工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缺乏足够的认识。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人文课程的开设等还未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观念。其三,对于学生评价体系还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以掌握课堂知识考核为主,对学生组织能力、创造能力、思辨能力关注较少。第四,教学管理制度过于死板,缺少激励机制引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给更多的学生以信任、激励。第五,学校在实训设备、图书馆建设方面更不上时展需求。数字媒体新技术的层出不穷,设备和软件的更新让部分领导“望而生畏”。

3 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应遵循的相关原则和理论基础

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个性特质三个方面。其中,知识是基础,智力是核心,个性是保障。在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应该按照相关的教学教学规律,总结起来有以下原则和相关理论基础;

3.1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能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模式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成为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的过程。努力促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跳一跳,摘桃子”。因材施教,为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强化人本管理,融管理于服务之中,赋予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参与权。

3.2 实践性原则

实践也是创新之基,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加大产学研结合,改革实验实习内容和评价方法,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依托实习基地、实训工厂等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宽广的创新活动舞台。努力丰富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协会大比拼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艺术、体育等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张扬学生独特个性。

3.3 教研结合原刚

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途径,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要优化教学内容,努力在基础性、实践性、研究性、交叉性、人文性等方面下功夫,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增设人文课程、前沿交叉课程和企业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科国际前沿,了解行业最新科技发展动态,逐步培养科学意识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针对问题教授,实现双向交流,并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其体验探索的过程,掌握科研的方法,并有所创新和发明。

3.4 激励性原则

调动学生积极的创新动杌、激发其创新兴趣能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挥。同时激励措施要选择得当,因为它在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5 开放性原则

积极借鉴世界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紧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和科技发展动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内容不断更新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让企业介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之中,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指导力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多学科专家、学者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和学术报告,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6 环境育人原则

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体系建设和服务,加强教学手段硬件条件的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4 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人为本,注重个人品质的养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其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想象,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框,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坚持独立思考,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善于使用适合自己的观点的、新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作业的能力。

4.2 鼓励学生知识融会贯通,交叉学习,展开联想与想象,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学习中,引领学生从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信息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中汲取营养,多读些中外文学名著、哲学、电影理论、美学等方面的书,把丰富的想像力始终贯穿于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一种开放性思维,鼓励和尊重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潜质,以富有个性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3 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

以默许的眼光,赞扬的心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丰富教学教法,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新教法、创新手段,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有创新的自信力。

4.4 教学模式的创新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强化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专业与产业相结合,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以“技术”为中心,强化与社会的联结,密切和企业联系,引入企业工作场景。保持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动态更新。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以数字媒体现代化大型企业为试点,探索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室,构建学校进企业,企业进学校,课堂进车间的“三进式”的教学培养新模式。把数字媒体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校级创新实验区和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计划。

创新思路,改革常规教学模式,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践行以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4.4.1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以传媒工作室、影视制作与合成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数字媒体专业教师为主导,以产业园媒体项目为依托,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学生通过进入工作室,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互相渗透,既有作品的制作,也有作品的点评,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4.4.2 项目化教学与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行为导向”作为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对项目的具体实施,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不但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实际锻炼和提升。加强教学项目设计,如校园网建设、微视频编辑、常用广告牌设计与制作等,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创新能力在项目中得到良好的展现。

4.4.3 引入专业技能大赛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参加大赛为手段和途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引导全体学生提高专业创新技能,历练专业本领,提高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4.5 教学方法的创新

运用E-learning,拓展学习渠道,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和媒体项目的开发和利用,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可以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通过电子课件、网络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在线交流与互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转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教学组织者、学生指导者、合作者、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施操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6 教学团队理念的创新

引入协作学习与合作学习理论,通过同伴间的依赖、互动,达成小组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交流沟通能力,以实现“1+1>2”的学习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的实施,以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为目标,可以使学生在项目开发、整体设计与思维、质量与品牌意识、组织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4.7 教学师资队伍能力的创新

根据数字媒体项目的实施阶段,探究和建立长效的师资轮训及教师兼/挂职锻炼机制,注重“理实一体”型教师的培养,由校本教师、外校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企业资深人士等共同组成教学小组,通过去合作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提高和培养行业实践技能,提高师资队伍的先进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及项目管理能力,增强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和行业创新能力,形成技术过硬、素质优良、实践性强、结构合理、校企合作特色突出的课程教学团队。创新思路,拓宽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提升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相关流程的创作与开发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将内容与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鼓励教师减少教学科研项目的纯理论性研究,与传媒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共同参与企业开发项目,促进科研成果更快转化成生产力。

4.8 重视实践环节,树立正确创新观

营造和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实验实训氛围,让他们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个性特点提出问题发展方向和解决途径。在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5 结语

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消除他们对创新的神秘感,培养他们具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养成创新的习惯,这也是媒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1]宋双华,郭荣朝.城乡规划类专业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11年5月(150-152).

[2]张艺.创新能力培养与校企结合[J].职业,2012年4月(18-19).

[3]赵灿.从交叉学科角度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68-70)

[4]孙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2.8(77-78).

[5]王章豹,石芳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意义与原则[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96-101).

[6]李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与解决途径研究[J].科技教育,2011.20(219)

[7]罗玲玲.创意思维训练[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6篇

关键字:数字媒体;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078—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11

引言

随着我国动漫、多媒体、影视等数字媒体产业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媒体人才紧缺状况。根据国家权威机构的人才需求报告,在未来十年,我国多媒体、影视、动漫等数字媒体人才需求在100万左右。数字媒体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瓶颈。所以,各高校以及高职类院校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正规的高技术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各高校、高职类院校分别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以及全国14000左右的职业学校中,大多数已经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但就培养模式各有特色。本文重点探讨被社会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一体化”师资的培养模式。

一 培养目标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依托学校现有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国家、天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创立品牌的办学理念,制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基本艺术素养和较高数字媒体开发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在本专业领域从事网络多媒体开发、数字视频及特效制作工作的“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经过四年学习后,学生熟练掌握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影视特效制作技术、以及Web3D技术等,能够在职业教育中从事数字媒体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或者从事实训类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二 “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职业院校对数字媒体师资需求而提出的,与职业教育发展对一体化数字媒体职教师资的需求是相适应的。“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培养职教师资为培养主体,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师范技术技能为驱动力,通过五个结合架构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1 “一个主体”明确培养目标的特色化,是培养模式的根本

“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专业能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根本所在。培养特色人才的关键是人才定位准确。对我校而言,办学特色是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全国培养“双证书”、“一体化”的高素质职教师资,所以,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从两方面考虑:

(1)为中等职业院校数字媒体技术及相关专业培养师资。近五年来,高职类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大量开设,导致教师的紧缺。据不完全统计,数字媒体技术及其相关专业教师缺口在4万名左右,尤其缺少具有“双证书一体化”的职教师资。并且,大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基本都是相关专业转型而来,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也急需发展和提升。所以,当前广大中、高职院校十分缺乏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丰富实践技能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职教师资。我校作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首当其冲担当起重任。

(2)立足于天津,服务于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和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天津,已建成了国家级动漫园。数字媒体产业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大量数字媒体人才缺口。据不完全统计,为了满足人才需求,天津市已有近100所中、高职院校和技工学校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或课程,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数字媒体技术教师。因此,就具体情况显示:天津一方面需要大批数字媒体职教师资;另一方面也需要大批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结合人才定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为主,以培养高级媒体应用人才为辅。“一体化”职教师资是培养目标的主导方向,专业特色是培养模式的根本所在。“一个主体”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取向:

(1)面向学校:从事于天津乃至全国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职业院校教学,能承接国家和省部级数字媒体技术相关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加强企业交流,了解当前新技术,做到与时俱进。

(2)面向社会:从事于动漫、影视、游戏开发等急需行业的研发工作,尤其是在教育类企业,能为各类学校开发机械、数控加工、建筑等专业的交互式仿真教学软件,体现我校学生具有职业教育领域高端培训课程的开发能力。

2 “两轮驱动”体现专业发展能力,是培养模式的灵魂

“两轮驱动”明确了数字媒体创新人才需具备的两种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师范技术能力,简称“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由培养目标确定,是培养模式的灵魂,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技能: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掌握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动画开发技术、影视特效制作技术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相应的开发工具;并获得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高级)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中级)。

师范技能:掌握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本专业教育、教学的能力(师范类):

专业发展能力的实现主要通过设置合理化课程体系,由此,提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1)“两轮驱动”实现方案——架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考虑到我校数字媒体专业依附于信息技术工程学院,招生来源主要是理科生,逻辑思维较好,对技术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媒体艺术感觉相对较差。为此,在设计课程时,从技术类、艺术类和教育类三方面考虑,实现技术、艺术和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技术、艺术和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中,以技术为主,艺术和教育为辅,主要分为5类:艺术类、技术类、教育类、技术一艺术类、技术一教育类和技术一艺术一教育相结合的综合类,参见图2所示。

(2)“两轮驱动”的具体实现——课程知识结构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5类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内容交叉和重复。课程安排采用了课程链的方式,找出了课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和协调,获得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如图3所示,充分显现技术与艺术结合、学科与教育类课程相结合、学期内或学年内课程紧密耦合。

技术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用于夯实各类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其他课程奠定基础。其目标是: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具有基本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弥补理科生在艺术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缺陷,掌握教学设计的基础知识。

技术与艺术课程结合是将计算机和艺术基础有机衔接起来,体现数字媒体专业的优势。技术与教育课程结合是用计算机方法对教育进行评价和测量。其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具备网络多媒体的开发、影视特效制作、游戏设计与制作以及各种数字媒体的开发能力。掌握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教学方法、技能。同时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关证书,实现“双证书”。

技术、艺术和教育的综合,是让学生走上讲台,使用所学的师范技能进行数字媒体课程的讲授,体现“一个主体”思想。其主要目标是从整体出发,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和激发学习激情,独立制作完整的创新作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同时,充分发挥职教特长,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教师素养和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

3 “五个结合”是培养模式实施保障,是培养模式的基石,实现了“四个全程”不间断

“五个结合”是“一个主体、两轮驱动”实现保障。“五个结合”立足于实践、强调全程学习以“实践”为中心,以教学内容项目化、工作实施任务化和作品产品化为目的,将师范技能、专业技能、以及艺术鉴赏能力有机衔接,实现“四个全程”不间断,即师范能力不间断、专业技术能力不间断、技术艺术结合能力不间断、媒体作品开发不间断。

(1)课程和教学法相结合

由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课程与方法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课程开发、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采用微格教学的形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实践教学,并分析、探讨和反思讲授中遇到的问题。

(2)技术和艺术相结合

媒体作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是美的体现,技术是作品的创作技能,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优秀媒体作品诞生的源泉。在校期间,重视艺术和技术课程的结合,合理安排开设时间,实现高质量创新作品量的增加。

(3)课程实验实训和工作坊实践创新相结合

好作品的产生需要长期实践积累丰富的素材和经验。实验实训课程由操作性实验和项目性实验组成。操作性实验是知识点练习,一人一组验证或实做一个作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项目性实验是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的综合性实验,小组合作设计和开发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校一校结合

校一校结合是课程与教学法的补充,让学生走入职业院校走上讲台,由职校名师和学生结对子,一带一或一带多,让学生切实了解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目前,我校已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建立了联合培养的教育实习基地。

(5)校—企结合

“走进企业、开展校—企结合”是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所需专业技能的必经之路。学校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去”参与企业项目的启动、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面向工作过程的技术能力。通常企业人员都有丰富的经验知识,“请进来”企业的工程师到校讲解数字媒体专业国内外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等核心问题,开拓学生视野。坐落于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区的国内最大的动漫产业园为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从事专业实习提供了绝佳的实习基地。

“五个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工作实施任务化和作品产品化。在实施过程中,引入CDIO思想和翻转课堂。

(1)基于CDIO思想授课形式

根据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讲授方法引入了CDIO思想。即依据CDIO工程理念,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专业课程创设了基于项目的教学情境。此方法体现“做中学”,在实践中讲解理论,在理论中解决实践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创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沟通和合作能力。伴随着整个项目的完成,学生还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方针、政策、法规;同时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

(2)翻转课堂优化课堂教学

数字媒体课程多以媒体制作和软件开发的实践课程为主,介于上课时间有限,学生难于较好掌握。鉴于此,整个教学采用了延长课堂时间的翻转课堂来加以知识补救。具体实现是课前教师对课程内容研究分析,划分成独立成章的小知识点。根据教学设计原理,录制多个大约长度为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课后学生学习微视频,对知识点巩固,并完成项目工作。

“五个结合”以完成作品为目的,实现“四个全程”不间断。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且能及时掌握前沿信息及市场动向,提高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为将来走出校门奠定坚实的基础,也确保学校专业教育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是实现“两轮驱动”的保障,是培养模式的基石。三“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的特点

(1)“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明确了人才定位,培养有特色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人才。

(2)“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更改了教学方法,强调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以优秀“作品”为驱动力,培养了学生艺术素养和技术运用和开发能力,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身独特设计风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积极性。

(3)“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实现了大学、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动提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环境和动力,强调了技术与艺术、具体课程与教学法研究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媒体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 结论

职业院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大力发展,重在解决职教师资的缺口。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职业学校对一体化数字媒体职业教师的需求,提出了“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的数字媒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主体”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是专业特色所在。“两轮驱动”定义人才的两种能力,确定了课程设置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教育与技术的结合。“五个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联动大学、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联合培养,强化实践环节。“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挖掘学生创新潜质,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专业技术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的职业院校优秀师资,为其他院校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望秀,谭敏生,汪风麟.地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3,(4):89-91.

[2]杨哲.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分析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88-93.

[3]菅光宾,詹青龙.基于中职师资培养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1,(6):60-63.

第7篇

摘要:计算机教育的出路在于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数字媒体应用教程》是一本很好地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表意”工作之中的教材。本文介绍了《数字媒体应用教程》教材的特点,希望能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字媒体;多媒体;媒介;教材;工具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从2002年起,美国大学里选择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锐减,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人数虽然变化不算剧烈,官方的说法是从2004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非重点院校,有的学校报告中说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连年下滑,就业率全校倒数第一。与此同时,我国信息化建设人才仍然缺乏的各种报道仍然频见报端。2007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6号)将软件、微电子、信息安全、动漫等信息领域的紧缺人才培养作为优先支持对象。

一方面是社会急缺人材,一方面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这种矛盾的现状令人深思,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

2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应是与行业技术的深入融合

计算机教育发展有“工具论”及“信息素养论”等阶段的说法。这里不去研讨这些理论的具体内涵,借用“工具论”这一名词,笔者认为计算机应是作为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难题的一种工具(不是唯一的工具),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是它的主流方向。计算机教育也应如此,它应是培养少量的制造计算机这种工具的人才、培养一些改造工具的人才、培养大批使用工具的人才的教育。参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决策,深入各行业的,将计算机技术与行业技术深入融合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是改革的主要方向。

计算机教育界已对此作了很多探索,有了很多的教学改革成果,现在总体上感觉教学成果更多的分散在各校,计算机教育整体改革推进进度较为缓慢。

3教材是教学改革的最好载体

受环境影响,现在计算机教师比较热衷于撰写论文,但论文在传播计算机教育改革成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不仅能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更适宜作为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载体,是教学研究成果普及、师资力量培养的极好媒介,这一点上比论文更为有效。因而,现阶段计算机教育要尽早走出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困境,不仅仅需要各校作一些切实的改革探索,还需要将已有的改革成果尽快编写成教材,加速教学改革成果推广普及的速度。

4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结合的典型案例

翻看清华大学刘惠芬老师2008年秋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媒体应用教程》(ISBN 978-7-111-24805-7),感觉到作者在计算机技术与媒体专业的结合方面确实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使数字媒体技术真正得到“应用”,它不仅可以作为多媒体教材进行推荐,更可以作为计算机技术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典范来推荐。

数字媒体和多媒体的内涵相似,按现在的发展趋势,网络媒体是数字媒体目前的典型应用;手机媒体是数字媒体发展的新方向,故而如《数字媒体应用教程》中所说称为数字媒体更能体现发展趋势,更恰当和准确一些。

如今数字媒体技术是最为普及的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授课演讲用的电子课件,到电子商务、网络视频、电子图书,再到手机媒体,到处充斥着数字媒体的应用。《数字媒体应用教程》一书较好地处理了媒体表意基础知识与数字技术的关系,贯彻了数字技术为媒体表意服务的观念,这使本书的实用性更强。

5《数字媒体应用教程》的特点

粗看起来,本书有以下特点。

(1) 使用较多篇幅讲述媒体表意的基础知识。无论使用何种技术,文字、图像、视频还是其他,媒体作为表意的中介,最终目的是要使观众容易接受我们叙述主题,要完成信息传达和表意这一目标。数字媒体技术仅是信息传达和表意的一种技术手段,在了解技术手段之前总要有一些表意的基础知识,如色彩的搭配、平面的构成、影视蒙太奇等,这些知识是非美术专业或影视专业的学生所欠缺的。而在之前笔者之前看到的多数“数字媒体”教材(大部分名称为“多媒体技术**”)恰恰没有此项内容,或者仅是简单照搬知识点,使数字媒体技术与表意之间形成难以理解的两张皮。而本书用了60%以上的篇幅来讲述多媒体表意的基础知识,并且将知识渗透到了全书的每个章节,每个案例中,使学习者在学习具体的技术之前能形成一些基本的表意理念,这样在学完本书后的读者不再会象笔者一样,只会软件操作,做不出漂亮的作品。

(2) 以软件功能和关键应用过程为教学侧重点,避免版本升级尴尬。高等教育有别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但好象现在计算机教学中这一方面有所缺失,过份强调技术学习,计算机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因而学生有了强烈的毕业即落伍的感觉。从媒体应用的角度看,数字媒体技术无非就是软硬件的使用。与熟练掌握某一个软硬件相比,面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显然更重要。而《数字媒体应用教程》中对技术的介绍以配合“传达信息”为目标,侧重于软硬件功能和关键应用的过程,而不是和版本相关的使用说明书的方式来讲解。这种教学编写方式节省了大量的篇幅,因而在增加如丰富的表意基础内容后,本书仍是一本中等厚度的书,当然这种厚度的教材也减轻了教学难度。

(3) 案例选取恰当,与知识点有较高的融合度。案例化教材的难点在于选择恰当的案例和将案例与知识点相融合。本书中的案例丰富,有鉴赏与分析型的案例,这种案例能使读者开阔眼界,能更好地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还有模仿与应用型的案例,能使读者通过案例学习“如何说”,将技术实现与内容创意结合起来。本书第2章“内容与创意的应用过程”以网络应用为案例,笔者开始时不理解,读完全章后才感觉到它的好处。本章的作业即是“作业本网站”的策划,这样学生的学习能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且作业本网站的应用贯穿全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极有好处,同时对于教学的组织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4) 项目小组式教学引入教材,技术教学之中隐含素质教育。协作性是职业人的必须素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素质教育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本书即要求3~5人组成合作组,协作完成大作品,而且要求小组共同完成作业本网站。通过这样的锻炼,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还能增强协作精神。正如刘惠芬老师的学生所说:“……更多的是与他人的合作,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争执和不快,但最后都能够克服,也是一大收获。”不知不觉中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这种素质教育的效果比单纯的素质说教更有效果。

本书还有很多其他优点,以上四点是笔者未详细研究即看到了的,其他读者也许会有更好的见解。当然,任何好书都不是万能的,并不是说这本书就是数字媒体教学的“万金油”。本书是适合较多需要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表意的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作为数字媒体入门教材,当然也适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作为数字媒体技术的导论性教材,不适合作为影视等媒体专业的数字技术学习的教材。从学生层次上来讲,本书比较适合本科教学,对于高职层次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不过对于优秀的高职学校来说使用也未偿不可。

第8篇

选课要有理有据

我的课程顾问叫Heather,是学校跨学科研究中心的老师,对跨校学分转换和专业毕业要求很是熟悉。期末的一次碰面,我向她表明了上暑校提前修学分的想法。Heather说,我所在的数字媒体专业要求学生修读三门媒体理论(media theory)方面的课程,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艺术史方面选课。就算课程名字没有出现在教学大纲上,也可以发邮件跟系主任沟通,根据课程属性和内容确定它是否能被计入专业毕业要求。

很快,我在艺术史的暑期课程栏里发现了一门与欧洲先锋派电影相关的电影理论课。“二十世纪初,欧洲先锋派电影作为反映现代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通过学习和探索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法国印象主义,我们把视角聚焦于几大主题:人与机械的关系、城市交响曲、梦境与真实……”

在仔细阅读完课程描述之后,我当即决定要上这门电影课。随后,我给系主任发了邮件,阐明了自己认为这门电影理论课可以被纳入专业毕业要求的三点理由。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是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这门课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跟媒体理论的教学思想如出一辙。其次,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对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大有裨益。最后,我表达了自己在数字媒体专业上对视频制作方向的兴趣,认为了解电影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影像背后的内涵。从传统胶卷时代到现代数字技术,虽然技术越来越先进,但作品背后的意义不应该随着现代技术的便利而变得碎片化、粗浅化。

邮件发出后不到一小时,我便收到了系主任同意的答复。他不仅在回信中批准了我的请求,并且还表扬了我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

有趣饭?

上课第一天,我准点来到教室,发现教室里空空荡荡,一时间以为自己记错了时间。刚坐下,冲进一个亚裔女生,一身休闲服,气喘吁吁。随后一个白人小哥火急火燎地闯进前门,满头大汗。抬头一看,老师已经站在黑板前,一头棕色大波浪,一袭波绿色长裙,体态优雅,目光深邃。等大家都坐定后,美女老师终于开口了:“我叫Almu,来自西班牙,希望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跟大家相处愉快。我们这个班很小,只有三个人。不过,我喜欢小班。”虽然带一点西班牙口音,但Almu的英文流利程度完全不影响大家的理解。况且,美女老师的高颜值更是为大家全神贯注听讲加分不少。

为了激起大家的兴趣,Almu第一天就带了一台16毫米的胶片电影放映机。这种平日里只会在博物馆里见到的历史实物如今这么近距离地出现在眼前,确实让人有点不敢相信。Almu熟练地把两卷胶卷缠绕在卷轴上,然后匀速转动曲柄,放映镜头缓缓变亮,在墙上投射出一组老旧黑白默片的影像。这是汉斯・李希特拍摄于1928年的作品《早餐前的幽灵》,一系列快速变化的镜头切换,毫无逻辑的画面关系,夸张的人物表情……所有一切波诡云谲的电影手法衔接得是如此天衣无缝。观影结束,Almu说:“好,今天我们来谈谈达达主义。”

如此生动展现电影制作实物的课堂我是第一次体验。后来,Almu陆陆续续从电影博物馆里搬来了一堆又一堆可移动的器械,比如小型胶片摄像机。每次手捧沉甸甸的摄影器械,眯着眼睛,对着小孔,一边调焦,一边调光,然后按下快门,听到一阵快速频率的“咔嚓”声响,一颗小小的好奇心就这样被满满的成就感填满。Almu满足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在电影技术方面的猎奇心理,同时还有对电影理论上的深度挖掘。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Almu更注重学生的课堂讨论和课后交流。她认为,考试并不能真正挖掘一个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也不能测试他对所学知识真正掌握了多少。所以,每两周一次的影评写作和期末小论文成为Almu评判我们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由于每个人的特长不同,Almu也平均分配了各项分数指标,以示公正。课堂讨论和影评写作各占总评的30%,课后论坛及期末论文各占总评的20%。这样一来,分数被均匀分散,考试也不是硬指标,大家都有机会扬长避短。

一个月时间很快,眼看期末论文的截止日期越来越近,Almu却突发奇想地在最后一节课把我们带到了当地最有名望的电影博物馆――乔治・伊斯曼电影博物馆。伊斯曼不仅是柯达的创始人,还是影响并改变世界摄影历史的关键人物。他的发明不仅让柯达公司名噪一时,也让罗彻斯特这座小城在胶片年代熠熠生辉。

一位在伊斯曼电影博物馆里工作了一生的老人带我们走进博物馆,兴奋地介绍起丰厚的馆藏历史。我们穿越电影藏书阁,目睹35毫米和70毫米电影放映机的成像过程,终于来到像冰窖一样的胶卷储藏室。为了保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二三十年代的胶卷不受损害,储藏室的室温低至华氏40度,胶卷外借不得超过48小时。面对满眼的胶卷盘,感觉就像置身于电影历史的长河中,眼前掠过一幅幅从黑白无声到彩色有声的画面,身心皆被这种磅礴的影像气势所吸引。

绝不是消遣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Almu最擅长的就是能持久维持学生的兴趣。就算是每周两百页关于电影理论的阅读量枯燥无比,她也能适时地发邮件鼓励大家,并将阅读材料按难度高低分类,有意识地引导我们体验先苦后甜的乐趣。记得在刚接触超现实主义的概念时,我总是按照个人的主观臆想去判断作者的拍摄意图,并不会有意引用课上的电影理论。

Almu知道我不喜欢大阅读量的课后作业,于是就推荐我去看很多同时代的超现实主义类型的电影,自己体会并做比较。后来在讨论到梦境与现实的关系时,Almu粗浅地讲解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学理论,并希望我们在课外自行阅读。于是,在写《一条安达鲁狗》影评的时候,我通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并把它与超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相结合,得到了她的认可。

尽管如此,写作过程还是痛苦无比。 在接到写影评的任务之前,想到国内豆瓣影评满天飞,网友评论上千条的情景,我一度以为写影评是个最愉快不过的工作。这门艺术史课,打破了我所有对影评撰文的美好幻想,不文艺小清新如心灵鸡汤,也不愤世嫉俗如热血青年,而是面对满眼的电影术语不知所措,反复掂量用语表达,枯燥乏味得很。我反反复复把这部只有十五分钟的短片看了不下十遍,每到一个特写镜头或是场景转换镜头时就暂停一下,陷入冥想状态。

第9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3/14-0183-02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旨在培养兼具信息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的现代艺术制作人才,以适应新媒体艺术创作工作。目前,就中职阶段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现状来说,还存在着课程设置相对独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传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了一批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全面的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艺术鉴赏课程,提高艺术修养

目前,全国范围内中职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基本上是从计算机专业衍生出来的,由于教学计划、师资安排等方面的惯性作用,在课程设置上以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居多,普遍存在重技术、轻艺术的倾向。另外,学习这个专业的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学习和训练,最终导致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力不全面,尤其是就业后的发展后劲不足。针对这种现状,我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在开设之初,就及时加上了艺术类课程,如美术、音乐、书法等,还增加了美术鉴赏课的课时,让学生对作品的创意、色彩等因素所构成的美感进行解释、升华、体验、评价,从而吸取其精华以形成自己的设计创意。

例如,我国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是两座比较典型的各具形态美的宝塔,它们并不是体积的任意堆砌重复,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为一级级的、明朗的、整数式的节奏美,呈现出一种音乐感。学生通过对这两座宝塔的鉴赏可以进一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也为艺术素养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改革教学方法,“项目+任务”贯穿课堂,艺术与技术同步指导

纵观近年来数字媒体专业的全国技能大赛,不论是图像图形比赛、动画片制作比赛,还是影视后期处理比赛,每一类项目均要求学生既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又要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也正是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美术创作和软件技能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由美术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同时执教,互相配合,资源整合,艺术与技术同步指导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弥补了计算机教师软件熟而创意弱的不足,也填充了美术教师O计强而技术弱的缺陷。

例如,在动漫专业中,要完成一个《鞠娃》的动画片项目,首先,师生共同研究“鞠娃”的历史背景,明确设计风格,由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前期创作,画出“鞠娃”的形象,对衣服的颜色款式、人物的造型反复修改。其次,导入3DMAX或者Maya软件进行建模。这一环节由计算机教师和美术教师共同负责、互相配合,计算机教师负责软件的使用与操作技巧,美术教师负责造型的完整性及准确性。最后,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整个作品。作品的制造过程包括创意、场景、人物造型、画面材质、灯光等均由两位教师共同指导。课堂中,教师们进行巡视指导,对学生的操作错误进行引导,教会学生修改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教师尊重学生的创意思维;在作品的设计中,教师不过多干预学生的思路,只是点拨、辅导,以学生自主创新为主,让其体验创造的快乐。

创新教学模式,将市场需求及实际工作流程引入课堂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统一的文化课和基础课,学习的内容相对独立,与专业类课程之间联系较少,掌握的知识不系统。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尝试将市场需求引入课堂,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撰写方案、分镜头搜集相关的视音频素材、根据脚本拍摄内容、设计制作片头、后期剪辑、配音乐、加特技转场等,设计成整体任务并分成小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步完成。

例如,要做一个陶瓷公司的茶具展示视频,首先,学生进行创意设计,构思视频风格,确定设计思路,分析陶瓷公司的企业文化、茶具定位展示,分析案例并写出计划书(包括需要制作整体时间分布、拍摄所需素材等)。其次,根据茶具特色,学生用Photoshop设计版面,用illustrator制作传统画面底纹及书法飞白笔触,使用3DMAX或者Maya完成茶具的立体建模,制作三维动画。最后,使用AfterEffects完成视频包装及特效,再用Premiere剪辑配音完成最后效果。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项目作品就完成了,课堂上将学生讨论交流、分工合作、资料调查、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同时,美术创意、画面表现、色彩搭配及多个软件交替使用,一系列的操作完全依照市场创作模式进行,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真正能够脱离书本教材,独立大胆地去完成任务,为其将来就业、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我校出台了教师企业实践的相关文件,鼓励教师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化培训学习,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从事科技协作与服务活动、开展社会考察和调查活动、从事文化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眼界拓宽了,教学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也明显提升了,专业水平及自身素质也更高了。

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从一个旁观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通过加强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专业训练,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