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1: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药化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从中医药的角度来看
有机化学是药学研究与药物应用的有力工具。用于临床上的大多数药物(包括合成药、生化药、天然药等),其主要成分几乎都是有机化合物。因此,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充分发挥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避免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这都需要我们了解及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性状。有机化学同时也是中药研究与创新的必备手段。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继承与发扬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优势与特色,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充分发挥与应用中药的特长,开发与创新临床上有效的中药新品种,是我国医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临床上使用的中药方剂组成成分复杂,同一种中药出现在不同的方剂中其所起的功效不同,这与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成分有关,可以说一种中药自身就是一个小小的复方。比如:中药的配伍,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在熬煮中药的过程中,药与药之间发生了某些相互作用,其实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使中药材中原有的主要成分结构发生了改变,而结果是有的增进或减低了原有药效,有的则抑制或消除了毒性和烈性。因此,弄清每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对临床用药是多么的重要。这也就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有机化学的又一原因了。
(2)从化学学科的分类上来看
有机化学在大化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在大学的课程安排中,都是先学习无机化学,然后再学习有机化学,最后学习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即没有有机化学的学习,是学不好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有机化学还是中药相关专业学生考研的一大必考科目,考研的同学只有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成为顺利通过考试的一个关键。由此看来,无论是从有机化学的历史上、从它与生活的联系上,从它在临床用药上、在中医药的研究领域上还是在大化学中的作用上、在学生考研上,它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学好有机化学的方法
有机化学虽然知识点多、记忆困难,但是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它不是问题。
2.1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课堂上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1)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在有机化学体系中,各部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对某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在学到与之相关的知识时就会特别吃力。例如,醇、醛、酮这几章节的内容没学好,后面再学习糖类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就很吃力。因为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糖类是多羟基醛(酮)及其缩聚物和它们的衍生物,糖的结构中含有醇羟基、醛基和酮基,它同时具有醇和醛、酮的性质。因此课堂上能不能跟随老师思路,不错过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2)老师在课堂上会反复的强调某些内容,这些内容一般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考试恰恰不都是考重点难点么?如果掌握了这些,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应该就不成问题了。(3)老师教学多年,不管是在知识层面上、解题思路上还是在常见错误分析上,经验都十分丰富,尤其是我们的大学教师,他们大部分都是优秀的硕士、博士甚至是教授。在课堂上,老师大都遵循着这样的古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古训必定有它的道理。老师除了传授给我们知识外,更多的是传授给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经验与方法,定能学好有机化学。
2.2课上做好笔记至于笔记
我建议大家记些老师强调的重难点、解题思路、方法以及例题。不懂的课下可以问老师,即使将来忘记了,还可以再复习。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做个有心人就显得特别重要,也许这就会成为你学习有机化学更好的捷径。
2.3课上、课下积极地记忆“记”即记忆
与数学、物理等理科相比较,“记忆”对有机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习化学的最基本方法。这是由于化学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当然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有理解记忆、有意记忆、联系实验记忆、对比记忆、归纳记忆、趣味记忆、记错记忆等等,这么多方法并不是每个都适合我们,我们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做好实验我们都知道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要想学好有机化学就必须先要做好实验。在做实验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动手,不要眼高手低,而且要学会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曾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6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而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进而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的重要性。在化学实验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实验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反应,从而更轻松地记住反应。
2.5学会思考柏拉图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发明,都是和发明者深入看问题的方法密不可分的。可见在学习知识上,学会独立思考很重要,它会使你对知识有更透彻的了解。尤其是有机化学,更要学会独立思考,要能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
2.6培养信心与兴趣以上的学好有机化学的方法
对比大学本科教育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安排,本科教育有机化学一般分两个学期至少120个以上的课时,然而高职教育有机化学的理论和实践课时加起来仅有64~80个课时,因此,课程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
2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适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有信心、不放弃、兴趣高、学得快、学得好,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摸底调查、对症下药
在开学之初,统计本班学生的文理基础,以及大概了解学生的入学分数段,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学习基础,平时还要善于观察不同班级学生的学生习惯、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通过学期初学生学习基础的静态摸底以及学期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动态摸底调查相结合,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逐步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变,轻松学习有机化学。
2.2合理安排、循序渐进
针对学生入学来的化学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授课计划中,教学进度以先慢后快为宜,教学内容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为宜。避免教学一开始,教师每节课“高速”赶进度,或者花大量的时间讲反应机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的接受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将产生“惧怕”有机化学、“讨厌”有机化学的学习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例如烷烃章节中,烷烃的命名规则是学生接触到的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的命名规则,也是对最简单的有机物的命名,其他有机物命名加上官能团的命名规则即可,如果在这里没有学透、学懂,后期的有机物的命名将遇到拦路虎,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多花点课时讲解,练习,并且进度不宜过快,尽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再例如杂化轨道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排布,共价键等知识点,如果学生欠缺或者不熟悉这部分内容,教师要花点课时补充或者要求学生提前自学,以便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
2.3兴趣导学、学而不厌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原生性动力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刺激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1]。例如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伊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机化学在医学、药学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有机化学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等,进而分析当地医学、药学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就业前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穿插有机物的发现、俗名的来源,有机物或者化学反应在制药或者临床中的应用,“社会热点”等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而不厌。
2.4把握规律、触类旁通
高职大多数的有机化学教材的章节基本上都是按照有机物的类别来编排的,一般来讲,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类似的性质[2],一类物质一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按照“分类、结构、命名———性质———用途”为主线,因此规律性特别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一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乙醇分子中,受羟基吸电子的影响,α-H比较活泼,易发生氧化反应,Cr2O2-7(橙红色)被还原为Cr3+(绿色),生成乙酸,因此,酒精分析仪利用该反应原理来检查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并且从乙醇的氧化反应可以看出,反应实质是含有α-H的醇的脱氢氧化,即伯、仲醇都能发生此反应,而叔醇不能。因此,把握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触类旁通,学好本门课程。
2.5手段并用、双管齐下
在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概括为: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学生能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课堂单调、容量有限;在现代信息化的课堂上,教师大多利用PPT课件边播放边讲课,学生看着课件,以听为主,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时而穿插动画、时而播放视频、时而展示图片等,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容量大。但是PPT播放的节奏一般较快,很多同学跟不上播放速度,来不及做笔记或者索性放弃了做笔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上课只是听“热闹”。因此,教学中,将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2.6辅导答疑、查漏补缺
“师者,所以授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内容多、课时少、进度快、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也是高校教学的特点,因此,采取以课堂提问、定点答疑、问卷调查、课后作业以及手机短信、微信、邮件、QQ群、教学资源库交流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的辅导答疑方式,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查漏补缺,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另一方面通过辅导答疑,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避免教学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2.7评价多样、综合考核
经过了高考“一卷定终身”的学习模式,进入大学学习,课程学习应该更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会学习、会应用”的学生,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因此,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中,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化、个性化,有利于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学生课程以综合成绩计算,包括:平时表现,如课堂活动的参与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考勤、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测验和期中成绩,如平时的各项考试成绩都关系到最后的总评,因此,一次考试差,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让学生看到希望和机会;实验成绩,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作操作规范、小组协作能力、实验现象观察、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在学期中,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安排课外活动,如查阅资料写报告、自主设计实验线路、调查访问等,都可以从不同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以上各项按照适当的比例计算得出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
3结语
1政治要求
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准确而深刻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
运用先进理论与先进技术解决医学上的各种问题,以加速发展我国的医学科学事业。
遵循科学道德,无政治性错误,无浮夸,无泄密。
2学术要求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目前均为学术类期刊,既要反映我国相关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代表国家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又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医疗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为防病治病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预见和导向作用。2.1选题得当
密切结合国家或地区医学科技攻关及重点研究项目密切结合医疗卫生保健和防病治病实践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2.2内容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2.2.1创新性:学术论文的灵魂。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在同类领域中提出了新理论、新概念、新原理,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在同一原理的基础上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的创造;研究的样本数更大,或采用的方法更为严格,发现了过去没有发现的新事实、新现象,提供了新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对原有的技术方法,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有新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论文中应该反映作者是如何把未知变为已知,把未有变为已有,把知之不多变为知之较多,把知其然变为知其所以然,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发现新的事实,找新的规律,阐明新的理论,发明新的技术。这样的论文,才有刊出的价值。2.2.2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生命。科研设计是科学性的基础,科研设计是否严谨,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
专业设计:研究思路是否恰当,方法是否可靠,技术上是否成熟,诊断依据是
否充足,临床表现和疗效观察是否客观、深入,资料是否完整等。
统计学设计:样本含量是否足够,是否具有代表性;分组是否随机化,是否具
有可比性;是否对照观察,有客观的定量指标;数据是否准确、完整及符合统计学
要求等。
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应符合循证医学和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要求。
科学性还体现在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否符合逻辑,结论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并恰如其
分。仅仅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是不够的,要重视各专科的特殊规律。通
过统计学处理后,还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慎重考虑,结合专业特点具体阐明所观察
到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2.2.3实用性: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更应
该强调实用性,技术上要行得通,办得到。除了少量纯理论研究的论文以外,大多
数医学学术论文应该结合医疗、预防工作实际。论文的实用价值越大,指导作用越
强,就越具有重要性。
3写作要求
期刊常用的论文类型有述评、论著(临床分析、疗效观察、实验研究、调查报告等
)、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综述等等。
文字表达要求准确、严密、简练、通顺,用词稳妥,语言规范,说理明晰,推
理周密,可读性强,最好还有一定的生动性。一般应用科技语体。
论著类文章最常用的写作格式为“四段式”,即:前言,方法,结果,讨论。
3.1题名
题名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充分反映
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不使用标点。题名
用词应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
字符、代号等,也不宜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
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
3.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文责自负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标志。作者应是:⑴参与选题和设计
,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⑵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
者;⑶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
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集
体署名的文章应注明通讯作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应附其本人同意的书面材料
。
论文决定刊用后,需要全部作者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将论文专有
使用权授予中华医学会。
3.3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凝练、微型化,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
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
作用:让读者了解文章;代替阅读全文;便于制作二次文献及收入数据库。
格式: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四部分,
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
写摘要应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力戒空泛,应列出必要的资
料和数据,并有明确的结论。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
评论和解释。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稍详细一些(400个实
词左右)。
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
政编码和国名。
有通讯作者时,应注明通讯作者的姓名、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
3.4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检索和阅读而选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
或词组,一般每篇论文选取2~5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编印的MedicalSubjectHeadings(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
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关键词应从中国中医研
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医药主题词表》中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词(自
由词)必要时也可以作为关键词使用。要注意首标词的选用,首标词应反映全文最
主要的内容。
3.5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仅需列出切题的参考文献,无须进行文献综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
。不要与摘要雷同。一般不超过250字。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
用。
3.6方法
应详细描述研究对象(人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组)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以及
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这部分的描述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
3.6.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病人,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及
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
、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
3.6.2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
位和生产时间。
3.6.3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
范围。无须描述其工作原理。
3.6.4研究设计:应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应交代是
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
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抑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
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应
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四个基本原则作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
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6.5研究方法:个人创造的方法应详细说明“方法”的细节,以备他人重
复。改进的方法应详述改进之处,并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原方法的出处。原封不
动地使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展开描述。
3.6.6统计学处理:说明统计学方法及其选择依据。统计学符号按GB3358
-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3.6.7伦理学描述:临床试验研究,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
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7结果
报告研究的结果,不应简单地罗列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各种原始材料和数据,而
必须将其归纳分析,进行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用文字和各种
图表表达出来。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合乎逻
辑,不能有任何虚假或含混不清,不应与讨论内容混淆。
3.8讨论
讨论强调新的和重要的内容,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发现的意义及其限度
,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不要声称并暗示工作的优先权。如果
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的意见或待解决的
问题等。应将研究结果与其他有关的研究相联系,并将本研究的结论与目的相关联
。不必重述已在前言、结果部分详述过的资料或数据,和过去文献已报道的内容。
3.9图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图的
内容不要与文字、表格重复。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线条图要求线条均匀、
主辅线分明,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图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一般掌
握在5∶7左右。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层次分明,反差适中,没有
杂乱的背景。病理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实物照片涉及尺寸者应附
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标度。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
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
图的书面材料。图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一致。
3.10表
制表的基本要求是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有自明
性。表的内容不要与文字、插图重复。表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
一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一律使用三线表。
3.11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版本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
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
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
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用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
中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一般不宜超过5个,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使用缩
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3.12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3.13数字用法数字的使用,执行《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出版〕。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
3.13志谢
志谢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原则上应征得被感谢人的书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谢。3.14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主要是说明研究所借鉴的科学依据的出处,以供读者查阅参考;减少对前人文献的复述,以节省篇幅;同时,也是对他人成果和著作权的尊重。因此,应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除了会议消息报道等简讯外,一般每篇论文均应有参考文献。论文所列参考文献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原著的,而不应是转引他人的。应选择近年的文献,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用10年以前的文献。应注意引用国内的文献,使读者了解国内的有关进展,且易于查找。由于参考文献的格式较严,项目较多,稍不注意即出现差错,使读者难以查找,因此必须认真核对原著,对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页码等,尤应注意准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3.15脚注
脚注常用于注明作者工作单位、邮政编码、基金资助项目等。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在文章首页地脚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注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可按级别依次列出。4初稿的审查
4.1要注意布局结构。“四段式”的各部分都要妥善安排,既要明确分工,避免重复,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遗漏。“四段式”是基本结构,但应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作灵活的处理。每篇论文一般均分为几个部分、若干层次,分别冠以适当小标题。标题不可过多。同层次标题之间,内容要有联系,体例应统一。全文的标题要相对均衡。
4.2行文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不应过多地插入枝节问题,罗列一大堆资料和数据,以致扰乱甚至淹没了主题。材料和方法部分,要着重介绍有关保证科学性和提供重复验证的必要信息。评价实验结果、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等,一定要说明其标准。在结果分析中,绝不要无选择地罗列所有资料和数据,但要详述有意义的结果,包括正面的、阳性的结果和反面的、阴性的结果,有时后者更为重要。讨论部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观点统率材料,夹叙夹议,最能引人入胜。临床论文尤其应该用自己的病例统计数据和个案来进行论证。
4.3要善于将图表与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内容不应该重复。核对图表在文内是否按序标引。
4.4要正确运用语法和修辞。科技文章不同于文艺作品,不要求辞藻华丽,形象动人,而要求准确、简洁、通顺、合乎语法和修辞。4.5要重视规范化和标准化。注意医学名词、简化汉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化,第一次使用缩略语时是否写出全称,核对参考文献是否按序标引以及著录格式是否标准。4.6认真通读全文,检查有无笔误、拼写、打印、计算错误。5投稿前的准备
投寄论文要选择适当的期刊,做到“知己知彼”。投稿前,要认真阅读目标刊物的稿约,并且分析其已刊出论文的水平、特点及其栏目,将之与自己的文章相比较,以决定如何投寄。
一般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要求刊出的论文具有国内先进性或重要指导性,同时也重视临床实用性。
稿约中一般都对来稿提出格式方面的要求,应认真对待,以免因形式审查不合格被退稿而延误论文的发表。
必须注意的是,切忌一稿多投,即同时投寄两种刊物或多种刊物,或投寄一刊后未等退稿又投寄他刊。但是,同时向不同刊物投寄中文稿和外文稿,则不属一稿两投,因为其读者和文种均不同。在国际上,这种情况称为平行发表(parallelpublication)或二次发表,与一稿多投引起的重复发表uplicatepublication),有原则区别。
中医药学是中国第一大发明,其意义远大于我国指南针、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中医药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在我国医疗界占据市场己十分紧迫,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中医是最具特色的文化,要想做到真正的中西医并举,还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中医药学子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让中医药改变现状,超越现在,真正深入人群、走向世界!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优势
“神农尝本草”,自古以来,中医药有着悠久历史,中医药治病救人的优势有目共睹。中医治病求本,中药不良反应少,很少产生耐药性,这些种种却鲜为人知,由于对中医中药的了解不够,使大家对中医药产生很多偏差的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应被广大群众所了解。中医过去在疾病治疗中总是处于从属地位,患者经常是走过很多家医院、做了全套的医疗检查、治疗未果,才想起中医。在2003年的“非典”中,中医对于这种病因不明,来势汹汹的疾病,通过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屡获良效,中医彰显了它无穷的魅力。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办法防治“非典”,不仅疗效确切,而且费用大大节省。不仅在“非典”中中医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接下来几年发生的甲流、龠流感中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医药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经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
近年来,国家也对中医药的发展高度重视。我国已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制剂40余种,一批新的科研成果的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屠呦呦老专家的获奖,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优势。我国传统医药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学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所重视。进一步认识这些特色和优势,并在实践中加以发挥极为重要。
二、新一代的中医药学子如何使中医超越现状,走向世界
(一)要做到和中医“谈恋爱”——热爱中医,不离不弃是学好中医的重要前提。
只有真正的热爱中医,对中医时刻充满爱好与兴趣,才能有所收获,学有所成。纵观中医史,几乎所有的名医都是在对医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中、在长期深入的实践探索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学习中医,没有对中医的热爱,学习过程中就找不到情趣,就会味同嚼蜡,就无法把中医学好学透。这个比喻打得好,要和中医“谈恋爱”,这样,就会觉得对中医有了一份责任,中医是我国几千年来留下的最伟大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把中医发扬光大,不仅要超越现在,更要超越过去中医所取得的成就。
(二)重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学好中医的基础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学好中医的基础,虽然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来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可能是枯燥的,难懂的,但是当你跨过这个坎儿,真正走入中医这个殿堂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医是神奇的、博大精深的,她是瑰丽的宝库。现在有一部分人忽略了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殊不知,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熟读《内经》,学好中药等这些基本课程是为以后研究发展打下的奠基石。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三)跟名师,多临证——学好中医的必备条件
中医理论课程固然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仅仅掌握好了理论知识,而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照样不会看病。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这是知识来源、作用以及提高的途径和规律。学习中医犹需如此,只有回归临床实践、所学才能被验证、巩固,才能获得新知,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从而推动中医发展。
(四)中医药学子要有时代责任、创新使命、民族情怀、国际视野
1)教学内容丰富,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医药文化知识内容丰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于教学课件给医学生系统传授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使用课件制作过程中的许多功能给学生们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可以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热情,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医学生的视野。
2)信息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课时容量,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能够为医学生讲授的更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将难点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突出出来,使医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图片、影像、网络等信息把中医药文化知识向医学生系统的展现出来,使每一次上课的课堂内容都十分充实,信息量要比只从书本上学习的大很多,增添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课堂上只是通过板书来学习书本上的各种知识,不仅每节课所能向学生所能讲授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由于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书写过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且学生也会感觉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然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老师可以从每节课中的繁忙的板书书写环节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讲授课堂上,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要一边在黑板上写板书一边讲授,并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是课堂的讲授内容更加精彩、生动,教学课件上所能容纳的讲授知识量更大,教学效率会比传统教学模式高很多。例如:在做中医药文化知识课后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感觉练习题的难度较小,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会有种习题做起来难以适应的感觉。所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后练习题和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老师可以把练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完成,把握好有效课堂讲授时间,学生也能够更好的领悟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使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是教师从观念上和方式的改变,而且从以前的以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的各项素质前面提高的方向转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教师和同学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多媒体教室可以给老师和医学生创造一个肃静、洁净和利于大家学习的环境。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过多的板书而每次都要擦黑板,减轻了老师的体力劳动,并且不会因为擦黑板而产生大量粉笔灰被老师吸入体内而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或者长时间写粉笔而使手指发发炎,教室内靠近黑板的同学也不再会被课堂上产生的粉笔灰所困扰,同学的注意力又可以跟随老师的讲授知识点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多媒体教学无论是对老师的身体健康还对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益的。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后,教师能够使教学课件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备课效果也会更好,而且还可以学习使用更多的多媒体电子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及其特点,对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老师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外,还能教育更多的医学生掌握祖国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具有的责任和素质。
4)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所需要的课件、影视文件等资料来丰富自己所做的课件并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形式,最终实现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能使医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由于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图片、影像等各种资源,将这些资源引入到教师的教学课件中必定会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学习气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再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的要求,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来讲是势在必行的。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若干因素所造成的,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授课的多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师讲授课程的一种方式,合理地融入传统的中医教学形式中,它的价值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而且必须服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作为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医药文化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徐海利齐峰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各种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从而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张寒梅:四川大竹人,女(1969.11-),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相关问题、东西方文化比较等。
关键词:英语教学;异域文化;认知能力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交往的空间不断扩展延伸,这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它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对异域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加强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从中获得英语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交流需求,真正成为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异域文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的异域性,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中一方对他方文化的一种解释。异域性并不是一种性质或状态,而是对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释的结果。从英语教学角度出发,“异域文化”可理解为“英语语用国家的整个社会方式。”这一界定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习俗,又涉及隐藏在习俗之后的价值观念。英语教学既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还要注重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思想流派、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认知是指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根据学者对文化认知内容的划分,大致可分为观念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交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交际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 Light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一书中说:“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应有的英语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交际语境之中,成了“哑巴英语”,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异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内容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作为必要的补充,是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就是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断接触异域文化,感知异域文化,体验异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
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思维方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中国加入WTO过程中所形成的中美两国不同的谈判风格、谈判方式、决策过程时,要让学生了解中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存在差异外,还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激活这些知识,没有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就无法认知异域文化,无法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阅读不同的英语报刊,涉猎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再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更要学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进而培养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促进异域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统一,激活异域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导入同语言一样,是后天习得的。课堂除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还应该成为学生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传授异域文化知识最有意义的方法是解释说明。每节课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识、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文学作品、节日庆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聚会、出行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紧密相连,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实践证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对英语语言本身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时机运用异域文化背景导入教材的篇章学习。在讲解“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一课时,笔者先简述了感恩节的由来,由此引出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庆典。西方人庆祝圣诞节,除了互送贺卡、装饰房间、购买礼物外,还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如孩子们喜欢把长筒袜挂在壁炉上,他们相信圣诞老人会坐着雪橇,赶着鹿群,通过烟囱,在圣诞节的凌晨把他们渴望已久的礼物放在长筒袜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制作圣诞卡片、描述圣诞老人的形象等方式为学生认知异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认知异域文化。
【关键词】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基本要求
自1986年4月上海交大第12届学代会提出“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以来,特别是1990年4月全国校园文化研讨会召开后,它就频频吸引人们的注意,并一再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1]。但目前阐述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文献并不多,本文尝试探讨和归纳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眼的几个基本要求。
1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指导思想上的要求
1.1 体现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我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业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能否始终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育人系统工程,也是对大学生施行教育的基础工程,对大学生的成长发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始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偏离的方向和要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指导思想上最基本的原则要求,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生命线。这一点对医学院校而言,也不例外,而且对于专业技术背景比较浓厚的医学院校来说,显得尤应值得重视。
1.2 体现和贯彻学校的发展理念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展示载体和组成部分,应该最鲜明最直观地体现一所高校独特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反之,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着眼于提炼学校的历史底蕴、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服务于学校发展理念的落实。建设和形成适合自身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和增强全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对医学院校而言,不管各校的校情如何,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学校的发展始终脱离不了医学学科的发展,浓厚的医学色彩应是体现在医学院校的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元素,这一点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是要求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必然要带上浓厚的医学文化色彩。
1.3 体现和贯彻文化发展的规律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求规划者和建设者自觉认识和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比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时间来积累和“发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不能一蹴而就;又如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物质,但是文化建设又远远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建设,因此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的时候就不能只看弄了几件看得见的实物,而更应该看重精神层面所取得的成效。对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特别要注意把校园文化的构建植根于我国深厚的医药文化之中,使之形之有依、成之有源,这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保持其合理性和吸引力的重要保证。
1.4 体现和贯彻关爱生命的精神
这是建设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在指导思想上的独特要求。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医学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归结到一点就是它所直面的是人的生命,守护和保障的是人的最高利益。医学本质是一种“仁术”,正所谓“医乃仁术”也。医学的神圣性源于它守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神圣使命,医务工作者树立关爱生命的观念不仅是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也是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的重要内容,更应该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医学院校独特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和贯彻关爱生命的精神。
2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的要求
从文化形态上来说,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4个层面[2],按这一划分方法,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也有这4个层面的要求。
2.1 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指的是高校教学、科研、生活、校园环境美化等方面的硬件设施,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医学院校来说,要营造良好而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校园规划、校园建筑建造等方面体现更强的医学文化意味,让人一进到校园里面就感受到强烈的医学文化氛围。比如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公共场所悬挂一些医学名人的画像和名言,或者树立一些医学名人的塑像,这些物质层面的硬件设施可以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地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个例子,在我国很多医学院校都可以见到李时珍的塑像,这往往成了医学院校毕业生毕业留影的必选背景物,成了学校作为医学院校的标志物。可见,它是有文化意义的,它可以不动声色地使学生们接受医学文化的感染,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制度文化
校园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指高校的教学科研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准则等组织管理方面的规定的总和,它反映了高校的管理特点,对学生发挥着引导、纪律训导的作用。对医学院校而言,要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守则来影响学生,着眼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工作操守和职业意识。
2.3 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指高校的历史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价值推崇等方面的因素,它是校园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反映的是高校独特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也是学校形成学校品牌和社会形象的核心内容。对医学院校来说,要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家园认同感以及对医学的专业认同感,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之后,都能以校为荣,以学医为荣。
2.4 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的行为层面是指高校行政组织者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同质倾向,是校园文化在师生的行为中的集中表现,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对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就是要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着力于培养学生关爱弱者、乐于施善的行为习惯,其目标就是要达到学生的言行举止让人觉得“看上去像个医务工作者”,并逐渐具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行为特征。
3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功能上的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弄虚工程,而应该立足于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切实地体现出它的功能来,对医学院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上的要求需着眼于以下几点:
3.1 校园文化建设要成为医学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和谐校园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常规性系统工程,需要创造多种条件和因素,而且校园的和谐必然是一种动态的状态,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就特别需要保持和维护的保障机制。校园文化作为协调师生行为、统合思想认识的软性力量,可以无处不在地影响人、引领人、教育人,维护校园的稳定和和谐[3]。
3.2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要成为体现和凸显医学院校学科特色的重要载体
1999年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扩招政策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各高校的办学特色模糊,如何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塑构和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成了各高校培养和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200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批权限下放,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整合自身资源跨越学校的分类科域,开办非医学专业。目前,开设非医学专业并设置非医学专业院系,已成为我国医学院校的普遍现象。但很多医学院校在开设新专业的时候对这一举措可能带来的问题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其结果往往不能如愿以尝地突出自身的优势,而是在大办新专业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褪失了自己的特点,毫无办学特色。有一种观点认为医学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有一个先天不足,就是学科过于单一。事实上,鲜明的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恰恰是医学院校安身立命之所在。要培养和增强医学院校的竞争力,提升办学水平,关键不在于其开设了多少专业,而在于把优势学科做大做强。
校园文化作为生动展示高校特色的载体和高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和塑构医学院校办学特色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医学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调动各种资源,提炼办学历史、确立办学优势、凸显办学特色、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方向,这既是医学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校园文化应该发挥的功能。
3.3 校园文化要成为培养和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医学被简单化理解为生物医学,医学被完全归到自然科学中去,医术被理解为价值中性的技术活,治病救人被等同于修理机器,医学的人学色彩很大程度上被遗忘和祛除了。这也是医学生日后成为医务工作者缺乏对病人的人性关怀的重要原因。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发挥对专业教育的不足进行补充的作用,解决专业课程不能解决的“技术为谁”的价值观问题。文化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化人”,医学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加强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学、职业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让医学生牢固树立向善向仁、治病是为了救人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3.4 校校园文化要成为向社会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要辐射源
高校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也是我国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日益频繁,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日益扩大。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应该成为一个最推崇生命和健康的地方,而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应该服务于此,应该体现生命和健康的显扬,并通过影响社会成为向社会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要辐射源。
参考文献
[1] 陈秀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学生对其他社会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的,因为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后,这种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呢?具体地说,就是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社会的文化习惯和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和对方思想、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在英语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就必须重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外的文化背景,首先让他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英语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因此,英语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沟通的信息载体,而且是了解他国文化最直接的手段。所以让学生养成文化意识,首先就必须让其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跨文化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英语教师所要引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必须密切相关,而且尽量与日常交际或生活当中常涉及的语言知识有关,这样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同步传授。第二,英语教师应该制定一个阶段性的文化教学方案和计划,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阶段性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让学生从学习文化的基础内容开始,对他国文化有个最初的认识,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应通过设置一定的文化知识导入,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同时,让学生对引起这种文化现象的原因和深层次的内容有一定认识。再次,英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文化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提高自主文化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学习文化,培养文化学习意识。
三、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以传统讲解式方法来授课,但这种授课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英语课堂了。另外,有的英语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所讲授的内容通过直接翻译,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但是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并未作任何改变和调整呢?原因在于他们对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还十分模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授课方法和传统授课观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教师首先应该认清英语教学的目的,尤其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必须苦练内功,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采用新颖有效的授课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具体来讲,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注重自身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强自己的文化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英语教师应该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出国学习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悟到异域文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意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影响学生对多种文化的学习。
四、结语
不论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还是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任务就是使学生能更多了解他国文化,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教学中的热议话题,并且该领域里的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在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亟待解决现如今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教师正确地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有效地将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找出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2]陈国民.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