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2: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商管理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不重视实践教学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由于课业的繁忙,再加上传统的授课模式的影响,使得学校和教师忽视了实践教学,在排课的过程中,会把实践课也安排到理论课中,不能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此外,由于学校对实践的不重视,使得其在实践中的资金投入较少,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的环境,在根本上,不能真正地发挥实践课的作用。
2.缺少实践课的教师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之中,由于对实践课程的不重视,实践课教学仍然用理论课的方式进行,而且缺少真正能进行实践课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所以,使得实践课程仍然以理论性的教学为主,造成了实践活动的停滞。有些学校有一些专门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但是由于没有受过相关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掌握实践课程教学的方法。而且各个学校都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头雾水,教师们也没有工商企业管理的实践经历,因此,也无法真正地促进学生进行实践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就制约了实践课程的发展。
3.不能真正地实施实践教学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不能真正地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就算有实践的课程,也大多以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讲解,从根本上就造成了实践课程失去意义,而且,由于学校提供的实践场所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实践教学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不能真正地做到“工学结合”。
4.实践课程较为单一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但由于人数的众多和经费不足等原因,使得实践活动不能深入地开展,使得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所谓的实践也只是看一些案例和进行案例分析,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进行实践的目的,而且,单调的课程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造成了实践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5.资金的不足
资金的投入是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但是由于先前的学校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也造成资金的投入不足的情况,使得实践课不能很好地开展,一些实践时所需的设备不足,不能满足实践课的要求。在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的不足,就不能聘请具有专业素质的实践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不能使实践课程真正地发挥作用。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1.建立以就业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要想真正地进行实践课程的教育,前提条件就是建立和完善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只有在教学制度的约束之下,才能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良好地开展,真正地使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能让学生真正接触和了解自己将要就业的岗位,真正地促进学生找到自身的定位,能使其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之后的就业中形成自己的优势。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要想完成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就必须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只有明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的重要程度,才能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保证实践课程顺利地进行。要切实完善实践课程设备,建立好校外的实践基地,真正地使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并能不断地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与企业合作,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对实践教学的支持,使学校的实践课程顺利地开展。
3.真正地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将实践和理论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验证理论知识。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想做到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就应该切实地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有效地进行课程的设计,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实践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真正地做到“工学结合”。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在实践基地进行企业管理的模拟,等等,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加强与企业的联合
要想真正地促进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使得学生能真正地了解社会经济的现状和企业的发展状况,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参与实践,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学校能够让学生培养出更好的实践能力,而企业能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能更好地发掘人才,为企业所用,会大大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保证企业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拥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5.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因此,必须大大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聘用。所谓的“双师型”人才,就是既能拥有专业的理论素质,又有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人才。只有不断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时,可以不断地对其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并让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具备切实的理论和实践的能力,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6.不断地对实践课程进行改革
要想切实地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对实践课程的改革,保证实践课程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能与企业的专门人员进行交流,制定适宜的、适合学生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实践课程,拒绝单一的实践模式,真正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并由专业的人士进行实践评估,能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切实地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并据此进行实践课程的改革。
三、结语
资源下载。在入口资源站的导航菜单中,点击“资源下载”打开资源入口列表页面。
点击任意入口。在资源下载列表页面,点击任意某个入口都可以成功登录到中国知网,也就是所谓的中国知网免费入口。
登陆。通过知网免费入口登录到中国知网后,当前已经是高权限会员的登录状态了。现在就可以成功下载论文了。
搜索关键字。下载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也就简单了,在知网logo旁边的搜索框中输入“工商管理”或是其它关键字,然后搜索相关论文。
点击论文。点击搜索出来的论文,可以打开该论文的介绍和下载页面,这里面包括论文的简单介绍和下载选项,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下载即可。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是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
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该校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6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5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8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校自196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截止目前,每年接受4800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在校长期留学生人数占全日制学生总数的10%。该校长期留学生来自99个国家和地区,秋季在学长期留学生近2000人,其中学历生占74%。2009年北师大长期留学生人数是1400多人。为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该校从2011年开始在教育学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环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四个学院启动国际硕士学位项目,招收优秀留学生。这些项目所有课程为英语授课,旨在培养既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又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高层次国际专业人才。学校还为申请国际硕士学位项目的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还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并分别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加拿大谢布克大学和道森学院合作建立了6所孔子学院。
抢眼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目前有21个院系、36个本科专业招收外国留学生。在本科生方面,留学生在北师大就读主要以文科专业为主。汉语文化学院汉语言(3个专业方向:汉语与中国文化;经贸汉语;汉语教育)、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传播学)、历史学院历史学以及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等相关专业受留学生青睐。理工科方面,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等专业接受的外国留学生也较多。
围绕半年时间的收获与感悟等问题,本刊记者随机采访了他们。
半年的学习考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方涛(贵州省农业厅副处长):去到美国,走进加州,结合工作性质,感受最深的是美国农业、加州农业。在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制造业衰落了,但是它的农业却没有衰落,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在加州,有着举世闻名的高科技之都硅谷,然而它的第一大产业却是农业。美国三分之一的食品来自加州,美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高、劳动生产效率最高、农产品出口量最大、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农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为了深入了解美国农业,这次结业论文我选择的题目就是再认识美国农业,希望我的考察所得对我省将来的农业发展有所帮助。
王刚(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党委副书记):美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其雄厚的人力资源。美国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忧患意识:每当国家遇到挫折的时候,总是先从教育入手,进行改革,把希望寄予教育。1957年苏联卫星率先上天,美国朝野上下震惊,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革命,颁布实施了著名的《国防教育法》。20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崛起,产品充斥美国市场,美国感到危机四伏,又推出了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国家处在危险中》的报告。目前,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严峻形势,美国又在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我们国家要发展,要进步,也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
杨(共青团遵义市委副书记):我从事的是共青团工作,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贯穿工作的始终,对我来说,这半年乃是我自己所接受的最最深刻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与湾区华人一起为受雪凝灾害的家乡募集救灾款时;当我们为奥运火炬在旧金山的顺利传递昼夜值守,与“”分子面对面交锋时;当我们为四川地震灾区同胞担忧、流泪时,我深切地感到:五星红旗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至高的荣誉。
除了规定的学习考察外,您还利用这次机会进行了哪方面的交流学习?
赵涛(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我很荣幸地拜访了世界著名英语教学大师James Asher博士,与他交流了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诚然需要几代人在各方面的努力,需要大量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使者,但要做成这些事,交流思想的载体――语言的作用巨大。我于4月19日拜访James Asher博士。他是全球公认英语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s,简称TPR的创始人。在他漂亮的家里,我和James Asher博士就中国英语教学中大班问题,我国学生英语学习进步缓慢、忘多记少、听说能力差等具体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启发。
企业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实施主体,同样肩负着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上海电气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公众公司,十分注重包括管理会计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培养。本文联系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气”或“集团”)实际,探讨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后续教育提升财会人员管理会计技能
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目前,企业财会人员多数是来自财经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在校学习管理会计时对其实施主体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在实际运用中会遇到什么问题。通过后续教育,一方面可以使财会人员带着问题学,对管理会计的理念和工具运用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使财务人员学到管理会计发展的新内容,更新知识技能。1.组织企业内训。国外大公司一般都设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如施乐公司、GE公司、西门子公司都设有自己的大学或培训中心,对公司内部经理人员等骨干员工进行培训。上海电气也设有自己的教育培训中心,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列入教育培训中心的培训计划。每年对财会人员进行不低于24学时的培训,对财会干部进行不低于48学时的培训,培训内容按不同层次设定。对新入公司财会人员进行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内部经营流程等培训,不但让他们了解企业状况,并植入管理会计必须围绕企业战略、适应企业文化和经营流程的理念;对一般财会人员每年进行新财税政策和管理会计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与时俱进,提升知识技能;对各级财务总监和财务部门负责人除了更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知识外,进行工商管理、国际金融、信息化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每年的具体课程根据外部形势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同时开设选修课程,进行个性化的培训,使财会干部不断提升参与企业决策的能力。在培训方法上,采取“三个结合”:一是师资力量由院校教授、外部专家与培训中心讲师、企业资深财会干部相结合;二是专题授课与集团专项管理会计工作相结合;三是集中授课与集团内企业实践经验交流相结合。通过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提高了管理会计知识的培训效果,促进了管理会计在上海电气的实施。2.选送院校深造。上海电气在组织公司内部培训的同时,有计划地选送财会干部到财经院校、商学院深造。近年来集团内有多名财会干部或与管理会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职专业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研修;有多名财会干部参加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职工商管理硕士研修;另有一些财会骨干参加了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在职研修,均相应获得了MPAcc或MBA学位。由于是有了企业工作实践再接受院校的系统教育,使得他们对会计和管理知识具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3.派往国外公司培训。为了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会计人才,吸取跨国公司的管理会计经验,上海电气还安排管理会计相关人员到国外公司学习培训。如由集团总公司财务总监带队组织集团财务部、战略规划部、信息化部等相关负责人员,到与上海电气有紧密合作关系的西门子公司学习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和投资管理。西门子公司总部和相关产业集团作了充分准备,详尽介绍了西门子以战略为导向,每年编制三年滚动规划,根据三年规划编制年度预算和绩效目标,并开展过程控制、绩效评价考核的经验;介绍了对1000多家投资企业进行“飞行检查”,并不断整合投资单位的经验;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框架和细节。学习人员开扩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形成了借鉴西门子经验,改进集团相关管理的共识。回来后不仅由集团财务总监与各级管理干部分享了西门子经验,并分批安排相应岗位人员到西门子公司进行对口学习培训。上海电气还利用在“走出去”过程中购并的海外公司作实训平台,陆续安排管理会计人员到海外公司任职、挂职、见习,使其了解管理会计在海外公司的运用,并熟悉国际惯例和提高外语口语水平及国际交流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跨度大的学科,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贯彻财务与业务融合的原则,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提高应用效率。因此非常需要既精通财务又熟悉业务、产品、经营流程、信息化技术并具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实行财会岗位交流。以前在一些大型企业财会岗位分工非常细致,有的财会人员“一辈子”就管一个科目的核算;有的财会负责人“一辈子”就在一个单位工作,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财务人员知识面狭窄的现象。上海电气实行财会人员轮岗制度:一是企业内不同财会岗位的轮岗,使财会人员全面熟悉企业的核算体系,熟悉企业价值链的运行过程,熟悉“外部报告会计”和“内部报告会计”的区别和联系,促进财会人员对财务会计知识和管理会计知识的全面掌握。二是集团总部财会人员与下属企业财会人员的轮岗(或挂职锻炼),使总部财会人员熟悉下属企业特别是生产经营型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情况,下属企业财务人员更熟悉集团的战略规划和从集团整体经济效益出发对下单位的管理要求,促进财会人员既理解集团管理会计的顶层设计又懂得符合下属单位实际情况的管理会计应用。三是各企业财务总监的轮岗,集团委派到二级企业的财务总监或二级单位委派到三级企业的财务总监任期一般不超过四年,通过轮岗使财务总监熟悉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特点,促进财务总监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全面掌握管理会计技能。2.从业务干部中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为了提高财务和业务的融合度,上海电气从工程技术、经营管理、信息化队伍中选拔人员,经过财会知识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后加入到财会队伍,并对他们进一步培养。有工程技术背景的财会人员熟悉产品工艺,在目标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应用中具有优势;有经营管理背景的财会人员熟悉业务和经营流程,在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价值链分析等管理会计应用中具有优势;有信息技术背景的财会人员熟悉信息系统建设,在建立运用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和开发专项管理子系统中具有优势。这类复合型的人才,在管理会计实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多年坚持开展目标成本管理取得实效,在管理会计团队中复合型财会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汽轮机厂现任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就是由技术队伍转向财会队伍,逐步走上财务部门负责人、分管副总经理的岗位,在他的带领下汽轮机厂的管理会计工作搞得有声有色。3.让财会干部担任行政领导或政工领导后再回到财会岗位。上海电气有意识地安排优秀财会干部担任下属企业的总经理或党委书记,锻炼一段时间后再回到财会领导岗位。在总经理的岗位上,需要把握所在企业的全局,不但要执行集团战略决策也还要从本企业实际出发作出不断提高本企业经济效益的各项决策,能切身感受到需要有怎样的财务业务信息来支持决策;在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需要围绕经济业务加强党建工作,要充分调动党员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各方面力量提升企业价值。因此,财会干部在企业领导岗位上锻炼了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这正是较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当他们重新回到财会领导岗位,就能有力地推动管理会计的实施。如现任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就是从企业财会领导岗位调任企业总经理,再回到集团股份公司财会领导岗位。上海电气重工集团财务总监,就是从企业财会领导岗位调任企业党委书记,再回到产业集团的财会领导岗位。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推行管理会计,取得了明显的业绩。因此,上海电气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复合型的各个层面的管理会计人才。
四、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实战型管理会计人才
企业实践永远比书本来得丰富、精彩。管理会计人才不但要掌握管理会计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工具,而且要在实践中提升才能、创造成功案例。企业必须给财会人员提供实践机会,注重培养实战型的管理会计人才。1.设置管理会计岗位,提供岗位实践。美国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都设有管理会计岗位,90%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75%的工作时间用于决策支持。我国企业虽然尚未达到这样高的比例,但需要向这样的方向努力。上海电气的各级财会部门都设置了管理会计的岗位,如全面预算管理岗位、分析研究岗位、成本管理岗位、资金管控岗位等等,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在不同的级次,可以是一岗多人、一岗一人或多岗一人,在电站集团等较大的产业集团还专门设立了成本管理处。这样使相当部分财会人员能参与管理会计实践,再加上述岗位轮换,使大部分财会人员能接触管理会计。上海电气还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让企业财会部门有更多人员从会计核算中解放出来参与管理会计,逐步实现财会部门工作重心的转变。2.建立“虚拟团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上海电气将各企业的管理会计骨干组成“虚拟团队”,团队成员平时在各企业工作,集团随时可以召集起来参与集团层面的管理会计项目。使其不但可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而且有机会参与集团层面管理会计方案的顶层设计和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决策支持。如在新常态下集团为引导企业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转向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制定新的全面预算和绩效指标体系,总部财会人员和“虚拟团队”成员,共同研究制定以自由现金流、新接订单、销售收入、净利润为核心指标的新指标体系。又如上海电气受“产能过剩”影响,风电业务和重工业务的经济效益明显下滑,总部财会人员和“虚拟团队”成员,分别对这两个行业进行了产业前景分析,选取了行业内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对比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方法设计分析模型,从市场、产品、技术、行业上下游、商业模式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同时运用管理会计工具,计算集团这两项业务中各类产品的边际贡献和各类费用对效益影响的敏感性程度,揭示这两项业务经济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决策建议,形成专项管理会计报告。集团管理层依据专项管理会计报告,对风电业务调整资源配置,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品,实行差异化战略,并扩大业内配套,降低产品成本;对重工业务削减产能、“瘦身减负”,使这两项业务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上海电气逐步形成了一支实战型的管理会计队伍。
五、加强绩效考核激励优秀管理会计人才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73-02
专业型硕士(后简称专硕)是为满足对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而设立的新学位[1]。自1990年设置专业学位以来,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然而工学的专业学位仅有建筑学学士、硕士及工程硕士,难以适应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克服专业型硕士过少,学术型硕士(后简称学硕)过于理论化而实践太少的问题,教育部于2009年设置并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同时减少招收学术型硕士[2]。然而,由于专硕目前的培养模式多传承于学术型硕士,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性,难以适应国家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模式的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教育评价[3]。由于专硕是新设置的学位形式,其培养模式仍在探索完善过程中。以交通运输工程(0823)一级学科为例,其四个二级学科研究内容各具特色,但均按照一级学科统一招生,因研究内容差异较大,各二级学科独立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4],致使研究生入学考核、生源质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而在专硕的培养过程中,因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学制过短、培养内容沿用学硕、考评体系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其培养效果未达到预期,就业情况相比学硕有一定差距。以长安大学为例,专硕的就业率约比学硕低10%~20%。为规范专硕的培养,提升专硕的素质,应针对其培养要求,优化及完善培养模式,即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培养过程、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育评价。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深化策略
世界上主要国家硕士学位的设置类别及学制信息,大都将硕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硕士着重培养对应学科领域中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论修养水平,拥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学术型硕士一般分为理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学制多为2~3年,培养方式一般为授课、部分课程实践加毕业论文。专业型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开发性研究与设计能力,对理论修养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没有特定要求,专业型硕士名称根据学科确定,如工程硕士或工商管理硕士等,其学制多为1~2年,教学及考核方式多样化,案例教学、研讨教学、行动教学、公司实习、课程实践等形式都可灵活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专业型硕士在国外综合采用论文、设计、报告甚至结业考试等形式来考核研究生是否具备了从业的实践能力。同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硕士更注重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硕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5]。国家对专硕和学硕的定位同等重要,两者培养方向虽有不同,但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一致[6]。专硕的培养应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从基本技能到创新能力的思路,专硕培养过程中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专硕培养模式中存在课堂学习环节偏理论化、实践环节对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培养时间偏短、考评体系未针对专硕培养特点等问题。在优化专硕培养模式时,应依据职业领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优化专业型硕士的学制,依照专硕在不同阶段的培养要求,优化各培养阶段的培养计划,确保专硕能力的培养。
2.优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现场观摩、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参照行业资格认证知识体系设计课程,充分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实现课程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接轨。
3.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强化专业型硕士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二、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优化
1.学制。按硕士培养要求,硕士的培养应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知识实践阶段、理论总结升华阶段、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及创新能力培育阶段等,上述培养阶段分别对应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学校)、学术论文撰写、项目实践(校外)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教育部建议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采用学分制培养,其学制一般为2年,在学期间需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7]。在专硕培养过程中,第一学年为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设计等环节,第二学年为项目实践、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多数学校对专硕没有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专硕作为和学硕有同等能力培养要求的学位,难以在2年或更少时间内达到学术型硕士2.5~3年的培养要求,加之未设置有效的退出机制,使其培养要求较难达到,建议延长其培养年限至与学硕相同,从而使专硕成为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的高级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各专硕的课程体系多沿用学硕,仅在学制及所修学分等方面有差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课程考核要求等差异很小。建议专硕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根据硕士研究生所开设课程的性质,研究生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实践型课程及科研型课程[8];专硕课程体系的优化思想为加强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建设,适当减少科研型课程;为夯实专硕的基础,需开设足够的基础型课程,其中与专业方向相关性不强的基础性课程可适当合并;可根据专硕的培养要求及优化的学制,将专硕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素质培养、学科基础实践、综合能力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等环节。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着重基础性课程的培养,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集中开设校内实践型课程;第二学年主要为校外实践环节,在此期间除完成所实践项目外,还应将所实践内容进行总结与提升,若培养机构校外培养条件不成熟,可由通过参与或主持校内导师的工程或科研课题等形式完成;第三学年为所学内容的升华,完成毕业考核。
3.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体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按照专硕的特点,优化课程教学、中期考核、论文审核和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检查和评估制度。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组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专硕的培养效果。为实现专硕的培养目标,完善培养过程的监管体系,提出建立“五级考核体系”。五级考核体系分别为:入学考核、课程考核、实践考核、中期考核及毕业考核。五级考核体系同传统硕士考核体系相比,增加了入学考核及独立的实践环节考核两个环节,并对其他环节的考核结合专硕特点进行优化。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实践环节及校外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完结后,由实践负责人对专业型研究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考评,考核通过后,获得实践环节的学分;考核不通过者,需重新参加实践环节,直至考核通过后获得实践环节学分。
4.质量监控体系。健全研究生的培养监控体系是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为保证专硕的培养质量,从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及突出指导教师作用等方面出发进行保障。质量监控体系是培养监控体系的重点,宜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制订专业型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专业型学位应注重高水平工程应用和高层次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培养监控体系中还应强化过程管理、完善专业型硕士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流程,加强入学初、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中期考核、论文审核和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检查和评估制度。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组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三、结论及展望
我国的专业型硕士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及保障体系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硕士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优化了专业型硕士的学制、课程体系及考核体系等内容,以提升专业型硕士的综合能力,其结论可作为其他相似工程学科专业型硕士培养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0-74.
[2]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3]阴天榜,张建华,杨炳学.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8,(4):46-47.
[4]秦焕美,韩艳,严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91-192.
[5]梁茜,段全安.把握特点,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工程硕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65-66.
[6]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
3月1日,百余农民工拿着大大小小的行李,从千里之外的四川省来到新疆奇台县找唐兴彦打工。他们边走边议论:“同样是打工的人,唐兴彦从穷苦打工者到全国优秀项目经理、从高考落榜到硕士毕业,一切都做得好。他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跟着他干,主要是为了学习他的成功经验。”
青年农民工到职业经理人的蜕变
1999年高中毕业的唐兴彦因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求学梦。2000年3月,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他,随同他的老乡来到了新疆宏业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做了一名建筑工地上的“小工”。
在工地上,“小工”工作的技术含量最低,自然干的活也就是最繁杂、最脏、最累的。唐兴彦在工地上扛过水泥、抱过砖头,推过砂浆,什么累活重活都干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这样高强度的劳动,一天下来,让这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全身像散了架似的,动都不想动,就想躺着睡觉。
工地现场的居住环境很艰苦,唐兴彦和工友们住在临时搭起的工棚里,大热天又热又闷,臭气熏天;遇到刮风时尘土都能从砖缝里刮进来。在这样的环境里,唐兴彦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如果只是为了能吃饱肚子,那我将活得毫无价值。既然做了建筑工,我就要在建筑行业干出点名堂来。”唐兴彦暗下决心。
有了目标,唐兴彦开始了废寝忘食地学习。每天,他白天认真工作,同时向身边的人学习技术;晚上,当别人都在玩乐、睡觉时,唐兴彦却在灯下刻苦学习。工棚里闷热难当,唐兴彦衣服专心学习,当他感到皮肤发痒时,周身已经被蚊子咬起了许多大包。冬天,其他打工者都带着钱回家与亲人团聚了,唐兴彦却一人留在宿舍里,忍受着寒冷和饥饿,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
他努力抓住一切学习时机,只要公司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就是再困难他也要参加。2000年11月,他参加自治区建设厅举办的技术培训班时,只带了1000多元钱。交完各种费用后所剩无几,但他每天就靠吃方便面度过了4个月的学习培训生活,取得了施工技术员证。此后,他不断努力攀升,2003年考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本科学历证。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工商管理MBA研修班结业,2012年取得全国建筑行业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2013年通过自治区专家评审取得高级工程师职称,2015年他通过了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论文答辩。
随着坚持不懈的学习,唐兴彦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也不断提高,就这样,他的工作岗位虽像走马灯似地调换,先后在质检、技术、测量员等多个岗位学习锻炼,从来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珍惜每一次机会,别人不想干的苦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偷着干,别人办不了的事,他总是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最后成为独当一面的奇台县宏业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由于他负责的建筑工程质量好、速度快,施工范围也从奇台开始向四周扩展,传遍全疆。
2007年唐兴彦光荣入党,并承建了新疆大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筑面积24308平方米工程。这项工程被乌鲁木齐市质监站和昌吉州建设局列为建筑质量典范。唐兴彦负责的工程项目资金从几百万元开始,一直快速增长,2014年产值接近2亿元。工程质量也得到上级领导和用户的高度评价,所承建的工程中,多年来无一客户上访投诉。他的建筑工地连续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施工工地。
对于唐兴彦的学习、拼搏和奉献,建筑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都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赞赏。2011年,唐兴彦被评为自治区建筑行业“优秀项目经理”;2012年唐兴彦成为“昌吉州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同年被中国建筑业行业评为“全国优秀项目经理”;2013年,唐兴彦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2013年中国建筑业优秀高级职业经理人”……
成长路上不忘乡亲
成长的路上,唐兴彦没有忘记他的那些乡亲。
他的同乡世代生活在深山沟里,不但贫穷,而且非常落后,对外界了解很少,有时还怀着恐惧,所以不愿远离家乡。唐兴彦成为项目经理后,就动员他的同乡来奇台县发展,先后带来近100名农民工。因为唐兴彦是工人出身,他更能体会到做工人的不易,所以处处都为工人着想。使这些深山沟的农民感受到温暖,使许多家庭摆脱了贫困。有一些同乡也因此干出了自己的事业。同乡张峰是技校毕业生,原来在陕西山区一个县当工人。2004年来到奇台后,在唐兴彦的帮助指导下,他不断进步,现在已成为宏业建筑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管理着100多人。
唐兴彦的成功奋斗历程也是农民工学习的榜样,所以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民工都来到唐兴彦的工队,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有几位农民工还在唐兴彦的帮助下成功创业。四川省农民工李吉福家里很穷,2007年来到奇台打工。唐兴彦看他肯干、好学,就经常对他精心指导,使李吉福的知识技能很快提升,由一名普通工人晋升为工队长。
唐兴彦对民工好,让其他地方的农民工看到了希望,所以河南、四川两省的大量农民工都来到唐兴彦的工队打工,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近年已超过1000名。
唐兴彦总是尽最大努力照顾这些农民工。农民工不远千里来打工,就是希望能多挣点钱带回家,但有许多农民工因为工程不能按期开工而衣食无着,也挣不上钱。但唐兴彦却真情为农民工着想,每年提前做好准备,农民工一来就能开工。唐兴彦每年都有多个工程,农民工只要来到奇台县,唐兴彦总能及时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工地干活,让农民工及时挣到钱。多年来,建筑工程一直存在着工程款不能及时到位的问题,这使大量农民工年终不能及时领到工钱回家。因此,每到冬季工地停工前,唐兴彦不论是从银行、小额贷款,还是私人高息贷款,首先解决农民工工资的发放问题,让他们及时回家与亲人团聚。
关注公益,回馈社会
作为一名快速成长的青年企业家,唐兴彦从未忘记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他从县团委处得知一些学生因为家境困难,即将面临辍学时,便马上找到团委相关负责人,了解相关情况。唐兴彦坚定地说:“他们正是上学的年纪,不能因为家里的困难,放弃上学的机会,我会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唐兴彦说:“曾经我是多么渴望继续念书,却因家庭原因不能继续读书而留下了一辈子的遗憾,我能切身的体会这些即将面临辍学孩子的心情,只要是我有能力帮助他们的,就不能眼看着让他们辍学。”每当听到有孩子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差而要辍学的时候,他都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让他们能够在学校安心、踏实的学习。现如今,他先后资助过的贫困学生已有100多名,有些已经考入大学,他们时常会打电话或发短信给他,向他报告近期的学习情况,感谢他的关心和帮助,并承诺他们将来一定要把这种爱心传递下去。每次接到这些被资助孩子的电话或者短信,总会有一种幸福感涌上他的心头,似乎在他们身上延续着他的上学梦,让他的人生又赋予了另一种神圣的意义。
1973年以前,澳大利亚大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根据学生成绩所给的奖学金或富裕学生所交的学费,接受大学教育只是少数人的特权。随后,澳大利亚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以让更多的工人和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74年,大学取消学费制度,任何一个满足大学入学条件的澳大利亚公民都可以免费接受大学教育,但这项制度很快被证明难以为继。1989年,政府又引进一个所谓高等教育资助计划(Higher Education Contributions Scheme,HECS),该方案虽几经修改,但其基本理念未变,即学生和纳税人(如澳大利亚政府)共同承担高等教育成本。
自1974年开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也由政府付费体系转为使用者付费体系。2001-2010年期间,政府资助在大学收入中的比重由80%降至50%以下,迫使大学将高等教育作为产品出口,通过对国际学生收取全额学费来补贴国内学生教育实际成本。2010年,学生缴费款占整个大学资金的35%,其中差不多一半由国际学生支付。然而,经费的比例因学科而异,对于学习旅游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84%的经费由学生支付。
经费体系的变化加剧了高校间的竞争,而创新性私人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更是火上浇油。不过,这种依赖于市场驱动的竞争,在制度层面被联邦政府限定在严格框架内。这种竞争同样也给高校增加了来自业界的压力,他们要求培养“适合工作需要”的大学生,以解决企业技术短缺和效率提升的问题。这种变化给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传统的教育和研究方法。本文旨在讨论澳大利亚旅游与接待管理教育的情况,并重点阐述几个发展趋势或与中国教育的差异。
在澳大利亚大部分州中,5~15岁的孩子享受义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1~6年级)、中等教育(7~10年级)。对于想上大学的学生,需要继续完成两年高中学业(11~12年级)并获得高中毕业证书。澳大利亚的大学录取并不像美国那样,仅根据个人高中期间的成绩绩点以及体育奖学金的情况而决定,而是将国内的大学申请交由各州的大学录取中心负责,而国际学生则通常由其所申请的大学负责。国内学生必须达到澳大利亚高考排名系统(Australian Tertiary Admission Rank,ATAR)中拟修课程的相应分数线,但不同州采用不同的录取制度,学生的成绩必须转化成ATAR标准分(从30到99.95),这个百分数的标准分表示该学生相对于他/她同级的中学学生排名。通常情况下,澳大利亚知名大学的医学与法学是最具竞争力的专业,往往吸引ATAR高分者。澳大利亚的大学也为学生提供一些非传统入学的渠道,包括针对一些成年学生和已经获得某些证书与资格的学生。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由联邦或州政府认定的公共和私人教育机构,一些州立技术和继续教育机构(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这些毕业生也可以获得证书或者学位,有一些TAFE甚至还提供本科和硕士教育。通常情况下,想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生要进入澳大利亚40所公立大学之一进行学习,这些大学通常是由州政府立法建立,并且其大部分资金来自澳大利亚政府。除了这些TAFE机构和综合性大学外,一些私人教育机构也可以授予资格证书、结业证书、学士和硕士学位。其中,有3所私人教育机构具有大学地位,包括1所私人大学和2所国际大学。
2.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
伴随澳大利亚旅游产业的持续增长和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旅游作为一个学习领域不断发展。在从1970年到2011年的40年间,澳大利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从16万人增加至120万人以上。同一时期,短途游客量增长了10倍,2014年,澳大利亚接待短途游客大约650万人。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使旅游教育也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后期,富士葵理工学院(FootscIa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现为维多利亚大学)和昆士兰农业学院(后来与昆士兰大学合并)开设了澳大利亚第一个旅游教育项目(Tourism Program).这两个项目均起源于相对成熟的接待业管理项目(Hospitality Management Program),并且特别强调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20世纪80年代后期,澳大利亚第一位旅游学教授Philip Pearce在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设立了第一个旅游方面的综合性学士学位。该项目旨在培养旅游专业人士和高级管理者,教育内容相对自由灵活。随着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国际旅游爆炸式增长,这种旅游教育模式也很快成为了其他大学发展的样板。
到2005年,澳大利亚的(大学)旅游教育项目已经达61个,随后便开始萎缩,2010年,旅游教育项目还剩下41个。在此期间,澳大利亚国内旅游教育需求基本停滞,旅游教育项目的供给数量增长难以为继,但国际学生需求持续增长使部分旅游教育项目获益。随着澳大利亚对高等教育的管制放松,许多私人教育机构纷纷开设旅游教育项目以疯抢国际学生市场,导致澳大利亚旅游教育项目供给过剩。伴随着新自由主义式的大学资金制度与管理模式,在过去10年中很多教育机构削减了旅游教育项目。澳大利亚这种旅游教育项目的兴衰演变历程与很多其他西方国家相似,一方面,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旅游教育项目的数量却在不断萎缩。
如今,旅游教育项目和其他大学项目一样,正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监管,其作为一个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地位仍有待证明。同样地,尽管接待业教育也是一个相对新的学术方向,但接待业管理(hospitality management)和事件管理(event management)教育项目已经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增长和成熟。过去的10年间,尽管学生需求基本保持不变,但旅游教育项目提供者类型却发生了明显变化,即大学的旅游教育项目数量明显减少,私人教育机构的旅游教育项目却相应增长。
由于大学结构固化和理性化趋势,很多澳大利亚旅游教育项目或教职员工归属于商学院。尽管有些大学成功保留了独立的旅游教育项目,但很多旅游教育的学位已经与主流的商科学位合并,这样也使大部分大学旅游教育项目有强烈的商科导向,仅有1/3的课程仍聚焦于旅游。由于许多旅游专业的学生获得的是商科学位,政府对学生的统计数据也是基于学位口径,所以现在更加难以精确地统计旅游专业学生的数量。
在澳大利亚,传统上是把旅游(管理)和接待业(管理)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旅游项目(旅游管理专业,译者注)基于地理学、规划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而接待业管理项目(类似中国酒店管理专业,译者注)则是基于职业培训或人力资源管理。然而,提供旅游学位的私人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旅游教育的职业性与动手能力,而这以前被认为是与接待业管理紧密联系的特性。在接下来的10年间,私人教育部门很有可能会申请成为私立大学。同时,公立大学持续理性化将不断影响旅游教育的内容,并最终将旅游管理与接待业管理融为一个专业。
尽管出现上述变化,一些公立大学通过增加国际旅游教育需求来抵消国内旅游教育需求减少的冲击,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教育项目设置理性化的影响。在这些国际旅游教育需求中,大部分学生来自亚洲,尤其是中国、印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那些位于澳大利亚稍大一点城市的大学(如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和阿德莱德)比地方性的大学更容易吸引国际学生。同样地,那些拥有较高国际排名的大学或拥有高产出旅游研究学者的旅游研究机构在吸引国际学生上也更有优势。目前,许多澳大利亚的教育机构已经与亚洲的大学建立伙伴关系,并且已经建立了有效途径,为现有亚洲大学生教育资历提供更高的(国际)身份地位。中国的大学和澳大利亚国际排名较好的大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这一现象已经日益普遍,因此,那些依然拥有独立旅游教育项目的大学高度地依赖国际学生的现象则不足为奇。在许多学士学位项目中,超过一半的学生是来自海外是很正常的,在硕士学位项目中,这一比例还会更高。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的另一个趋势就是境外分校的发展,尤其在亚洲和中东地区,这些澳大利亚旅游教育项目的校园分设于其他国家,其入学人数通常比澳大利亚本土校园人数还多。很多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或这些境外分校学习,但是这些教育项目是否满足了中国雇主的需求仍不得而知。
2.1管理体制
讨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离不开对高等教育机构与教育项目认证的管理体制探讨。紧随着英国的教育发展,澳大利亚设计了一套三方质量保证体系,它包括高等教育标准体系(Higher Education Standards Framework,HESF),澳大利亚资格认证体系(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AQF)和分学科的学习效果基准( Discipline- based ThresholdLearning Outcomes,TLOs)。以学习效果为评价标准,通过不同层次的类型与资格分类,AQF建立了澳大利亚资格认证标准。AQF所起的作用和很多种国家资格认证体系(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NQF)相似,目前全球已经有140多个国家建立了这种国家资格认证体系②③。HESF体系建于2011年,包括门槛标准和非门槛标准,其中门槛标准包括(教育)提供者登记标准、分类标准、课程资格认定标准和资格标准。在该体系2015年的修订中,取消了非门槛标准概念并引进新的框架,包括学生参与程度及学生成绩、学习环境、教学(质量)、研究以及研究培训情况、质量保障的制度体系、治理(水平)和责任(范围)、表征、信息和信息管理等7个主要领域。
澳大利亚制定了很多具体学科的学习效果基准(TLOs),其作用与地位类似于英国的学科基准声明①。在澳大利亚教学与学习政府办公室( OLT)及澳大利亚旅游和接待教育委员会(CAUTHE)的支持下,2015年,有关旅游、接待业管理和事件管理教育的学习效果基准也得以顺利制定,每一领域的学习效果基准均包含以下5个维度的内容:服务和体验设计、跨学科研究、问题解决、合作以及专业责任(表1)。
澳大利亚的一些旅游教育项目也得到了国际认证系统的认证,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TEDQUAL项目以及卓越旅游与酒店管理教育国际中心(THE-ICE)。此外,许多在商学院和部门开设的教育项目也被美国国际管理教育联合会(AACSB)和/或EFMD质量提升认证体系(EQUIS)认证。这些认证机构通常依据自身规范或标准对项目质量进行评估。获得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国际专业认证是对项目声誉和质量的一种间接反映,尤其在项目营销时作用显著。
2.2绩效指标
前文提到的质量保证体系所依据的各项指标包括:学生入学分数、学生满意度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而前文中的ATAR体系则是评估对旅游学习感兴趣的国内学生的学术素养的指标。2015年,Airey等对15所拥有旅游教育项目的澳大利亚大学进行评估分析后发现①,他们的平均ATAR得分为64.7,该分数远低于医学(94.3),也低于经济学(72.9)和会计学(67.7),但是与工商管理(65.7)、自然科学(65.1)以及人文社会科学(63.7)的分数相差不大。
学生满意度水平的评估通常采用课程体验调查问卷(CEQ)和澳大利亚学生投入调查( AUSSE)等全国学生普查的方式进行,这些工具为大学高层管理者提供了检验学生满意度和项目收入之间是否均衡的方法。上述评估方法为管理者所青睐,因为他们能够藉此提升所在大学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中的位置,抛弃绩效不好的学科领域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而言,正如旅游学科,仍在努力确立自身在学术界中的地位,而上述的某些评估方法将对他们构成特殊挑战。在澳大利亚,旅游与其他学科的差距并不明显。2012年澳洲毕业生就业中心的报告显示,72.2%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他们的课程满意,与社会学79.0%,生物科学76.0%以及数学75.5%的满意度相当,而且相对高于学习会计(68.2%)或银行、财务及相关领域(68.4%)学生的满意度。也就是说,旅游与其他学科相比差异并不大。
就毕业生就业率而言,澳大利亚的近期数据表明,毕业4个月后旅游专业学生的失业率为34%,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并不明显,比如数学专业的失业率是25%,自然科学32%,会计学41%,经济学30%。医学专业的学生比较例外,他们的失业率仅为5%。就薪资而言,澳大利亚的数据表明,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起薪为40000澳元,远低于工商管理毕业生的46000澳元或医学毕业生的56000澳元。因此,潜在学生及其父母经常会质疑旅游学位的价值和职业前景。
2.3研究生教育
在澳大利亚,大部分学生获得的是学士学位(AQF 7级),但是在某些大学也开设了有效的研究生教育项目。研究生学位以授课型硕士(AQF 9级)为主,也有少量的博士学位(AQF 10级)、硕士证书和文凭(资历认可)类(AQF 8级)。一些大学也提供额外一年AQF 8级的荣誉学位学习项目。荣誉学位遵循英国传统,最初作为直博方式提供给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如今这些学位已不常见,但是像格里菲斯大学和昆士兰大学等院校仍然为少数旅游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提供这样的发展路径。
与中国相比,澳大利亚博士生的导师制也有些不同。每个学生通常会有两位甚至更多导师,其中一位被任命为首席导师,另外一位作为辅助或合作导师。一般来讲,每一位新晋大学教师需要指导一名学生完成学业之后,才能成为首席导师。并非只有教授才有资格成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是每位教师正常学术工作的一部分。虽然指导教师并不会因为指导博士生获得额外的薪资,但是博士生的招收、学生素质和研究成果是大学管理者评估教师绩效的重要指标,而教导博士生完成学业会对教师的绩效排名有所帮助。2002年之后联邦政府开始采用新的博士生经费管理模式,期望学生能够在3~4年内提交博士论文。
3.研究
澳大利亚高校研究能力评估(the Excellence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 Initiative,ERA)是度量澳大利亚大学科研绩效的主要方式。2010年共有24家旅游评估单位( units of evaluation,UoEs)被推举出来,而2012年仅有16家。这一评估单位数量的下降主要是大学高层管理者战略决策的结果,旨在剔除绩效可能不好的研究领域。与旅游评估单位的总量相比,市场营销有24家评估单位,工商管理36家,数学科学27家,生物科学32家,人文科学38家,经济学33家。评估单位的评分介于1到5分之间,其中3分代表达到世界水平,5分代表远高于世界水平。在2012年的排名中,虽然50%的旅游评估单位符合或超过世界水平,却没有一家获得5分。旅游单位的平均得分是2.4分,低于工商管理的其他领域,这一得分也低于经济学(2.8)、生物学(3.3)、医学和健康科学(3.1)的平均分数。而在受尊重程度方面,相比于商务25.6的平均分,旅游专业的得分仅为1.5分,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专业国家研究奖学金太少。
2003至2012年间,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的4564项资助中仅有8项旅游项目的记录。而著名的探索计划资助拨给了生物科学1340项、人文科学189项、商务管理86项,与之相比,拨给旅游的4项显得微乎其微。即便是交通,这样一个在澳大利亚很小的研究领域,也已成功获得了9项这样的资助。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旅游研究也被囊括在其他学科当中,这些数据可能低于实际获得资助的旅游教育项目的数量。这也部分地反映了研究者的一个观点,即如果把项目提交至除旅游以外的领域,项目成功率会更高。但是即便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高层学术管理者来说,旅游类的表现仍然不容乐观。
4.未来方向
总之,影响未来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的主要趋势包括:
越来越关注质量和绩效指标
高等教育在资金与管理方面的新自由主义
思潮以及旅游教育项目的供给过剩将导致
旅游教育项目数量进一步缩减
高等教育管制进一步放松,私立教育机构数
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群体日益国际化
持续关注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