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2: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绿色发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54万hm。l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t,带动农户420.35万户。
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福明,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871188.
[关键词]绿色餐饮绿色消费食品安全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人们环保意识逐渐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崇尚美味到更加崇尚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渐成时尚。为了贯彻“绿色奥运”理念,北京奥运会所有就餐区域提供的杯碟均为纸质,并要求所有著名景点及文化遗产公园内大、中型餐厅,以及奥运签约饭店、奥运场馆及奥运村的餐厅,在2008年6月前应全面禁烟。这次体育盛会让人们在近似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充分享受无污染的食物,使人们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接受绿色生命的新理念。
一、我国绿色餐饮的现状
由于前几年发生的瘦肉精、毒大米、泔水油等一系列事件,使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因而对健康饮食的关注程度大为提高。再加上2003年,非典疫情的肆虐使得蓬勃发展的中国餐饮业遭受了一次重创;2004年的禽流感又无疑于使中国餐饮业雪上加霜,使得人们对健康饮食更为关注。而在此之前,自2000年我国实行假日经济以来,餐饮业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也使得我国的“绿色餐饮”得以从进入实际动作阶段,呈现出一些新气象和新变化:政府重视,行业协会大力配合;注重营养保健,推陈出新;注意运用绿色技术组织生产;注重创造健康环境氛围,树立良好形象等等。
二、目前绿色餐饮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绿色餐饮发展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致使食品含有害物质引起食品的结构和形态发生异常变化,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自然因素指食品本身具有毒性与有害物质及自身腐败变质而导致的细菌、霉菌毒素污染;人为因素指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知识、技术、意识而带来的食品二次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利润的强烈刺激,蔬菜、水果、水产等原料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苏丹红、福寿螺等食品安全事故不仅影响了绿色餐饮的发展,甚至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2.食品营养问题
食品营养问题即营养不均衡问题,包括食品营养过剩与缺乏。膳食结构不合理是造成营养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国家,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90.7%热能来源来自粮食及果蔬。肉、蛋、鱼、乳等动物性食物仅占9.3%。植物性食物中维生素A、B2、D、Ca、Fe、Zn、Se、I的含量不仅低,而且利用率差,因此出现上述的多种营养性疾病与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有密切关系。
3.食品质量问题
菜肴色、香、味俱全是餐厅食品质量的外在表现,但有些厨师为使食品菜肴的色彩鲜艳、质地脆嫩、造型美观而在烹饪过程中随意加入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添加剂,易造成顾客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口渴、腹泻、痉挛、食物中毒等。
4.就餐环境问题
就餐环境问题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说的:硬件是指饭店的设备设施等一些具体实物;软件是指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礼节礼貌以及在服务过程当中所展现的绿色服务意识等。很多饭店的就餐环境惨不忍睹,上面空气不通,烟雾弥漫;地面垃圾满地;厨房苍蝇横飞,老鼠乱窜;餐具消毒不够彻底,;嘈杂的就餐环境让人心烦意乱,从而降低客人的食欲。
三、解决措施
1.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作用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的监管作用,以确保餐饮市场的健康发展。2002年8月2日起由中国饭店协会的《绿色饭店标准》开始正式实施,它是按国际标准进行的,将绿色饭店分为五个等级。《绿色饭店标准》严格界定了绿色餐饮标准:一是安全、健康的要求。二是环保的要求:第一,不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一次性木制筷子,减少一次性毛巾使用量。第二,不出售国家禁止销售的野生保护动物。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经济存在着自身缺陷,使得政府的宏观管理愈显得重要。2.餐饮企业内部建立检查、培训、考核制度
制定餐饮业食品安全制度,并对员工进行有计划、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改正其不良卫生习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整理与保存;做好餐饮企业内部的自查自纠、预防改进、监督防范的内部审核工作;将食品安全发生率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组成部分,强化食品安全与员工的切身经济利益关系。
3.加大管理力度,加强食品安全宣传
对于自然因素致使食品含有害物质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可通过加强对人们食品安全的宣传,劝导消费者不购、不吃本身有毒的食品或腐败变质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购、不存、不做、不卖变质有毒、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
4.针对饮食环境方面的问题
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是餐饮消费的基础,它不光联系到自身的生存,更左右着人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发现问题,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应,以予以解决,或见诸新闻媒体,告知公众,以迫使其采取相关的措施。直致彻底杜绝这种现象。针对软件方面,我们应加强化员工培训,树立绿色服务理念,为客人提供具有人性化、个性化的绿色服务。
论文摘要:浙江印刷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借助长三角的地理优势和地区经济优势,已逐步形成了健康有序的印刷市场,然而印刷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本论文阐述了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义乌地区印刷行业的现状,分析了印刷生产过程产生环境污染的根源,探讨了治理污染的相关措施,提出了绿色印刷是浙江印刷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观点。
Keywords:Zhejiangprinting;environmentalpollution;greenprinting;developingcountermeasures
Abstract:Zhejiangprintingindustry,withgeographicadvantagesandeconomicadvantagesofYangtzeRiverDeltaregion,hasgraduallygrownintoahealthyandorderlyprintingmarketafter20years’development.However,theenvironmentalpollutionissueposedbyprintingshouldalsobetakenintoaccount.Inthispaper,thepresentsituationofprintingindustryofHangzhou,Ningbo,WenzhouandYiwuinZhejiangProvincehavebeenintroduced,therootofenvironmentalpollutioncausedbytheprintingproductionprocesshasbeenanalyzed,andthecorrelativemeasurestotreatthepollutionhavebeendiscussed.What’smore,theideathatgreenprintingistheinevitableway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printingindustryhasbeenputforward.
印刷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印刷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制造产品并为产品提高附加值的同时,该行业也毫无例外地面临了环境、资源等问题。如何走环保和效益双赢的道路,已经成为一个行业长盛不衰的关键。
从2007年7月到2009年2月期间,笔者一行对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影天印务有限公司,杭州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宁波三和印刷有限公司,宁波厚业印刷厂,宁波翰诗印刷有限公司,温州海宝印刷有限公司,温州龙港信睿印刷厂,义乌雅昌印刷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观走访,并在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影天印务有限公司,宁波三和印刷有限公司,宁波翰诗印刷有限公司进行了实习。
1浙江印刷工业现状概述
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省印刷企业共有300余家,总产值约2亿元,利税约4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已有各类印刷企业20575家,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297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7666家,从事年画挂历专项印刷的企业125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5633家,复印、打印、影印企业6854家。浙江印刷企业年产值约450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6%,从业人员36万人[1]。从《印刷经理人》最新公布的“2007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来看,浙江有13家企业进入排名,数量位居广东与香港特区(29家)、上海(19家)之后的第三位。其中,10家为包装印刷企业,3家为报纸及出版物印刷企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浙江印刷工业蓬勃发展的现状,而且,在温州、宁波、义乌等地,印刷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
浙江印刷行业主要以民营印刷企业为主,无论是在报刊印刷、商业印刷还是包装装潢印刷,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区域分布不匀、产业园区分散的现状,浙江印刷行业积极发挥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致力于产业区块的建设,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壮大产业链结构。
1.1杭州以出版物为主
“亚洲包装中心”2003年3月落户杭州,这是一个集制造、科教、研发、信息、贸易、会展、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世界性产业中心。该中心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包装龙头企业的集聚,形成了集成效应和集聚辐射功能。国际资本和行业巨头也纷纷抢滩浙江,使浙江印刷业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巨大亮点,培育了一批世界品牌和跨国公司,形成了资源共享、产业集中、科技领先的整体优势,带动了浙江乃至全国印刷产业的飞速发展。
2003年杭州市工业兴市大会上,市政府提出了杭州要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口号,确立了五大重点产业,印刷产业位列其中。
随着2008年浙江义务教育教材综合出版生产基地的成功建设,完善了以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书刊出版物生产基地,使杭州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出版物综合生产加工基地。同时,也造就了浙江影天印业有限公司、杭州富春印务有限公司、杭州钱江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杭州东联印刷有限公司等众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新生代印刷企业。杭州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浙江曙光印业有限公司、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在2006、2007两年入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
1.2宁波以文具、纸塑、扑克、邮件票据为主
目前,宁波已形成以宁波市区、鄞州区、慈溪市、余姚市为四大核心区域的五大特色产业区块,即:以宁波市区、北仑、大榭、镇海区域为主,形成了纸箱包装和塑料包装印刷区块;以鄞州区、宁海县区域为主,形成了文具印刷区块;以慈溪市、宁波市区、奉化市区域为主,形成了扑克牌印刷区块;以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区域为主,形成了邮件、票据印刷区块;以宁波市区为主的金属印刷区块。浙江广博集团有限公司和宁波亚洲中华纸业有限公司成为2007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的上榜企业。
1.3温州以食品包装、商标印刷、挂历、笔记本为主
印刷产业是温州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企业规模以中、小型居多。全市从1998年开始在印刷企业较集中的县(市、区)建设发展印刷工业园区,并凭借“中国印刷城”提升区域品牌。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建成数个印刷园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企业单体规模普遍较小、行业问题较多、发展周期较长和印刷业务来源不足等问题。有“中国印刷城”美誉的龙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截至2005年,包装印刷已经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34.4%,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行业结构。1997年以来,先后规划和建设了苍南县包装示范印刷工业园区、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区、城东综合工业园区和塑编工业园区。其中,包装示范印刷工业园区规划5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一期项目,用地560亩,19家入园企业全部建成投产;二期用地330亩已经开工建设;三期550亩,正在加快园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城东综合工业园区一期、二期、三期项目2300亩用地,正在开工建设,入园企业已达41家。小包装印刷园区用地205亩,有180多家企业已迁入生产[2]。总之,包装印刷已经成为龙港镇的第一大行业,该地区的新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立可达包装有限公司成为2007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的上榜企业。
1.4金华义乌以年画挂历、包装装潢、文化用品、工艺品为主
伴随着中国小商品市场的稳步发展,也推动了义乌及周边县市的服装袜业包装、纸制品加工、挂历印制等印刷市场的发展。据统计,目前金华地区拥有大小包装印刷企业3000多家,包装印刷企业数量和包装印刷业产值都在逐年持续增长。无论是在平版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丝网及标识印刷,还是在数字印刷、纸业及其他特种印刷方面,发展都相当均衡。义乌目前拥有828家印刷企业,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产值达60亿元[1]。印刷产业已成为义乌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成功取得了“中国商品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称号。
2浙江印刷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印刷产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背后,存在着许多的环境问题。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印刷企业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006年9月,日本印刷界率先审定绿色印刷工厂的标准,并使用绿色GP(GreenPrinting)作为绿色印刷的认定标记。相比之下,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对比较滞后,目前还没有形成一部专门的法律条文,来控制印刷污染物如挥发有机物等的排放。浙江印刷产业在不断推动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环境污染问题。
以下几点是笔者对浙江印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初步探讨。
2.1印刷材料污染2.1.1油墨
油墨是印刷的主要原料,油墨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目前印刷工业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目前,世界油墨年产量已达300万吨,每年由油墨引起的全球VOC污染排放可达几十万吨。我国油墨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每年约为22万吨,居世界第4位。油墨中大量采用有毒的芳香类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等作为稀释剂,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印刷作业场所VOC超标,危害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挥发到臭氧中的VOC与NOx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形成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刺激人体肺部,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甚至形成比二氧化碳更严重的温室效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另外,残留在溶剂中的某些有毒物质会从食品包装物迁移到食品中,间接损害人体健康。
除VOC之外,油墨颜料中不溶于水和介质中的铅、铬、锡、汞等金属的毒性也不容忽视。
2.1.2胶片及显影液
虽然目前已有许多企业采用了CTP(ComputertoPlate,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和数字打样技术,但是,在绝大多数的地区,为数众多的企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CTF(ComputertoFilm,胶片制版技术),照排机还是占据着印前制版的主要市场。而照排机中银盐胶片的使用必然会带来环保问题。定影液中的银离子随废液排出后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尽管业内有少数人在做定影液回收工作,但回收的总量却相当有限。显影剂中的对苯二酚等也是对人体有害的药品,长期接触容易造成毛发脱落、皮肤发红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引起眼部疾病。
2.1.3承印材料
纸张是最主要的承印材料,目前造纸业广泛采用工业造纸法,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造成水土流失、气候变差,而且需要大量采用烧碱、有机溶剂等化学物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液等,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近几年来,塑料包装材料的用量在不断上升,也对环境构成了威胁。
2.1.4印刷及印后加工工艺
胶印凭借在阶调层次复制方面所独有的优良性能,以及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在我国整个印刷工业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事胶印的企业需离不开相关的化学药液,环境压力日渐突出。主要的危害来自油墨、润版液、调墨剂和清洗剂等,使用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加上这些物质大多是专利配制的产品,其化学成分一般不会在原装容器上标明,所以对环境的污染更不容乐观。在美国,行业规定截止到2008年1月清洗剂在使用过程中挥发的有机物不能超过100g/L[3]。凹印不仅油墨挥发性强,而且塑料、装饰纸等主要的凹印产品都需要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工艺,如装饰纸的浸胶工序,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一定的损害。丝印油墨种类繁多,有了丝印,印刷品的色彩效果可以用“惊艳”来表示,但究其制作过程,却是付出了辛酸的代价。
印后加工所使用的覆膜材料、上光油材料等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2.2设备噪音污染
在印刷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如印刷机、折页机、模切压痕成型机,与直接制版机相配套的空气压缩机等,都会产生噪音,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噪声污染。噪音有损听力,影响人的心血管系统和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视力降低等。目前,噪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公害,许多国家已把噪声治理列入劳动保护的重要内容。
2.3废品、产品回收污染
现在,消费者对印刷产品的外观装潢要求越来越高,塑料等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也随之越来越广泛。
在书刊印刷和包装印刷中,人们广泛使用覆膜工艺,来提高印刷品档次和商品附加价值。覆膜确实可以有效地提高印刷品的外观效果、表面光泽度和强度,还可起到保护作用,使之具有一定的耐高温、防水、耐磨、耐酸碱等特性,延长印刷品的使用寿命。但是,大量采用覆膜工艺造成的结果是,在废品回收处理过程中,由于无法很好地将纸张和塑料薄膜进行分离,特别是即涂型覆膜材料,造成回收困难,再生率低,加快了资源的消耗。另外,塑料不溶于水,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如果不加任何处理便直接抛弃,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废弃物就近烧毁,就会产生大量的毒性气体,造成环境恶化。
总之,与塑料相关的印刷产品基本上都是固体污染源之一,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对象。
3印刷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分析
浙江印刷产业借助经济强省、市场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平台优势,以及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有利条件,近十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但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广东、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相比,浙江印刷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环保治理方面亦是如此。
3.1市场工价偏低,环保投入不足
浙江省的中小印刷企业数目偏多,低水平印刷能力相对过剩,高水平印刷能力相对不足,导致了低水平平台上的激烈竞争。而竞争中的主角就是价格。由于同质化现象司空见惯,差异化却因专业人才的溃乏而十分困难[4],直接导致了价格大战愈演愈烈,印刷工价越来越低,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在这种企业为了生存相互肉搏的情况下,绿色印刷的推广必定会遇到重重的困难,毕竟,为环保买单势必就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许多印刷企业为了节约开支,降低成本,不断削减预算,从而导致了污染治理的投入不足。
3.2技术设备落后,污染超标普遍
浙江的众多中小型印刷企业,由于受企业规模、技术设备、生产成本、人员资金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未能及时引进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前沿的生产技术,技术设备落后。这些传统的、繁琐的、落后的印刷工艺,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印刷过程中有毒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和排放。
3.3管理人才欠缺,资源利用率不高
中国政府提出,力争在2010年把中国建成“全球重要的印刷基地”。中国印刷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就是人才的培养。浙江印刷业同样面临着人才紧缺的严峻考验。印刷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发展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德国高技能的技术人员一般占印刷企业员工的40%,在中国却不到5%,浙江的比例尤其严重编低。相对于浙江省印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言,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在印刷行业的应用,更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5]。生产管理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新技术推广困难等因素,将直接导致印刷生产工艺中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生产资料的过渡浪费。
3.4企业环保理念不强,员工环保意识淡薄
一个企业的理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性质与方向,规范着企业的生产行为,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许多企业只顾着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却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将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液未经处理,就肆意地排放到江河、湖泊中,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企业长期保持这样的理念,势必会影响到员工的认知水平,使员工的环保意识淡漠,并在将来的生产过程中形成恶性循环。
3.5行业管理不到位,未发挥应有的监导作用
全省各级印刷行业管理部门,尚未颁布和实施切实有效的行业管理制度,行业协会也未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缺少对浙江印刷行业的整体化、系统化调控。由于他们对生产过程中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没有进行详细调查、劝导并上报环境局和政府部门,从而滋长了这些企业的侥幸心理。
4实施绿色印刷的发展对策
以上是我对浙江印刷工业中存在的诸多环境污染问题的简单探讨。那么,作为印刷的主体,印刷者应该担当起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我们又应该为改善环境、减少污染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呢?就这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印刷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提供一定的参考。
4.1发展新型油墨,提高环保力度
油墨在印刷中必不可少,而且用量很大,如何减少油墨对环境的影响,关键在于开发、使用无污染的新型油墨。目前的环保油墨主要有水性油墨、辐射固化油墨、生物油墨、醇溶性油墨及其它新型环保油墨。例如,水性油墨以水和乙醇为溶剂,VOC的排放量极低,对环境污染性小,对人体健康无危害,是目前所有印刷油墨中唯一经美国食品药品协会认可的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利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使油墨从液态变为固态,并成膜干燥,这种油墨的污染物排放也几乎为零,绝对是节能环保型的绿色材料。
国内的印刷企业可以借鉴美国生态印刷公司(Ecoprint)的做法。该公司在长期的探索中,通过与油墨生产商、造纸厂和其它一些材料供应商的协作,创建了自己的生态油墨生产线,从油墨中去掉了危害环境的成分,并开发了无污染的润版液替代品。
4.2推进产业进步,加大技术改造
印刷企业如何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印刷质量的同时又能兼顾环境保护,关键在于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按照新闻出版署制定的“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大力发展CTP、直接成像印刷、数字印刷等前沿技术。尤其是CTP技术,与传统印刷技术相比,减少了生产程序,缩短了工艺流程和作业时间,使印刷生产更加绿色化,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而且,企业从现有的CTF走向印前全数字化的CTP,技术上并不困难,只要有专业人员在改造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指导即可。高校与企业联手,就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子。
4.3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循环利用
印刷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资源不合理利用(如油墨、纸张、溶剂等)的情况,某些落后的生产工艺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品废料,如何减少这些废料的数量,有效地提高重复利用率、回收再生率,有效地降低废料的处理费用,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尺度之一。无论政府或企业都应该对资源回收再利用工作给予重视,如日本为了强化容器包装回收利用法的实施,除成立了容器包装回收利用协会外,凡是与容器包装相关的行业和产品也都建立了协会等机构[6]。
印刷企业回收物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直接回收使用。对于包装材料,如木箱、编织袋、纸箱、纸带、捆带、捆绳等,都可以直接加以回收利用。
2)回收后再生使用。对需要再生利用的排放物,印刷企业可以直接将其分拣、出售,由物资回收企业收购后进行统一的再生处理,重新制造原物品,也称回炉复用。比如印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印品;纸张、塑料、金属等各种承印材料经裁切加工形成的切屑;使用过的印刷版材;报废的机器设备等。在日本等印刷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印刷厂的废料、废水和垃圾都得到了很好地再生和利用。废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可在厂内循环使用;下脚纸是100%再生使用;各种垃圾分类集中后由厂内的废品处理站进行处理。如果这些设施能够在设计工厂时就一次到位,势必会后惠无穷[7]。
4.4贯彻环保理念,规范企业行为
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开始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ISO14000成为衡量外贸印刷企业取得环保水平的标准。作为印刷企业,应当深入贯彻环保理念,树立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努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积极利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来改善环境和防止污染,运用循环经济规律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论证,努力做到环境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此外,全省各级印刷相关行业协会,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规范印刷产业管理,做好行业内的环保普查工作,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浙江天外印刷公司(以下简称“天外”)在这方面以实际行动为国内同行做出了表率。随着国内印刷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利润率不断降低,在这种形势下,天外一方面加强节约,在员工中倡导“节约每一滴油,每一张纸”的理念[8]。另一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技术改造降低了印刷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稳立浪头。
5结论
在浙江印刷蓬勃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索。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发展规划,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印刷之路。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行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瀚军,嵇俊.发展中的浙江印刷产业[J].印刷杂志,2008,(01):8-10
[2]谢尚巧.龙港工业经济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J].经济师,2005,(03):260-260,271
[3]JillRoth.GreenInnovation:Washingup[J].AmericanPRINTER,2009,(04)
[4]王东,卢家华,周健等.浙江省印刷市场竞争优势创造策略研究[J].消费导刊,2007,(13):21-22
[5]陈梅,徐维祥.浙江印刷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06,(06):12-14
[6]谭俊峤.印刷业必须走绿色印刷之路[J].印刷世界,2008,(11):1-6
关键词:中国国情;绿色建筑;现状;变革措施
根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因此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1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必要性
绿色建筑以美国的奥杜邦协会总部为代表,它是纽约曼哈顿最节能的建筑物,被认为是建筑环保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何谓绿色生态建筑。目前,国内认为它必须是一种节约型建筑。它将作为21世纪建筑业的主旋律,体现在健康、节水、节地、节能、制污、循环利用等方面。
1.1健康
人们对于“健康建筑”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出现了“建筑综合症”,其产生的原因有:
(1)建筑材料。尤其是现代名目繁多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室内用具的存在,使新装修的房屋室内含有大量的甲醛、氡气、石棉、氧化物及CO2、CO等等,影响人体的健康。
(2)厨房及其它污染。燃料在灶具中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和烹饪过程中发生的油烟,主要成分为焦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焦油中的3.4-苯并芘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易引发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
1.2水资源
全球淡水资源短缺。我国北方城市的资源性缺水,南方一些城市的水质性缺水已经到了对经济和社会亮红灯的程度。城乡居民用水是水资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环节,这既包含了水量问题,也包括水质问题,住宅小区水系统问题:
(1)在小区中要建立水的大循环概念,自来水、雨水、地下水、污水等,均要统一列入考虑范围,进行系统优化设计。
(2)由于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同样严重,应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强制性措施。如实行分段,梯级提高水价,对耗水量大的设备、器具要强制淘汰并强制推行节水设施等。
(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管道直接饮用水已经进入小区,形成了第二水厂,它达到了提供优质直接饮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双重目的。
(4)小区应建立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系统,缺水地区应设立小区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
1.3节地
众所周知,“人多地少”是中国国情,因此节约土地是国家一再强调的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因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减少50万hm2耕地,由建国50年人均耕地面积0.2hm2多减少到0.1hm2,故有关节约土地的方针十分重要。
(1)积极推进墙体材料的改革,要大力发展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材料,鼓励采用绿色建材。采用各种板材,空心砖砌块等来减少墙体厚度,并对墙体进行合理设计,以先进的建筑结构来增加使用面积,节约用地。
(2)旧城区改造要有新模式,以便节地,严格控制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是一项长期的措施。
1.4节能
我国是一个能源储量并不丰富的国家,又存在着能源利用低,浪费严重等问题。
(1)我国一些工业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要高4倍,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
(2)能源结构不合理,煤占70%,由于清洁煤技术尚未普及,空气污染严重。
(3)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25%,住宅每平方米能耗为相同气候能耗国家的3倍。
(4)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3%,可开采的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1.5治污
要加强对污染物的排放及治理工作,达到利废、节约、环保的目的。
2建立、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标准和政策
事实说明:要实现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还处于试点、
发展阶段。如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实施绿色建筑、是影响今后中国建筑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基础差,理论研究不足,工程实践少。建设部虽已先后颁布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标准,初步形成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但工业建筑节能标准尚未出台,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刚刚颁布。而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标准规体系,还没建立。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导则尚处于研究阶段。我们在制定标准时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国外的形式。需要尽快建立、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标准和政策。
加强全程监管,强制执行四节和环保标准;加强技术研究和材料开发,及时、系统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和体系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创新、发展,对我们少走弯路,采取成本最低的办法来加快绿色建筑进程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当地资源、能源与自然和谐相关的绿色建筑;对老建筑进行改造,普及绿色建筑。
中国建筑产业发展绿色建筑,是围绕着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而展开的,最受益的仍是广大民众,因此它离不开全民参与。通过我们的智慧、经验和努力,我国的建设事业一定会走上一条资源节约、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资源负荷与生态环境都面临较大压力
近年来,伴随着广东省高州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城市建设速度也在突飞猛进中,于是,城市建设的开发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就当前来说,分析高州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可以发现,建筑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日趋密集的建筑对高州市的生态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另外,伴随着车辆的增多,高州市也面临较为严重的交通拥挤压力,这些都给高州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此,就使得其生态环境伴随日趋弱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中的绿色经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就目前来说,广东省高州市中很多部门及阶层对绿色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绿色经济就是节能减排,更有甚者,认为绿色经济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限制。在公众层面,对绿色经济的认知也不多,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一种自觉的绿色经济意识和行动,如此,会使得绿色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一定阻力。
3统筹机制不能及时落实
相关制度不能与时俱进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已经做了相关的明确规定,在长三角,很多城市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对于广东省高州市来说,还缺少相应的规划。就当前广东省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体制来说,其统筹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职能都分散于各个委局办,没有形成相应的合力,如此就使得绿色经济在规划、协调以及监管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空白地带。另外,类似政绩考核机制、公众的引导机制等相关制度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广东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相关措施
1强化绿色经济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实践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对绿色经济的相关宣传,让广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绿色经济的含义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明确其发展趋向,坚定对其发展的信心。同时,建立科学的绿色指标考核体系,在体系中要将绿色经济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要对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合理的引导,让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污染及资源耗费控制问题,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阶段,都要做好节能、环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谐。
2做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结合高州市市情,正确分析当前高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二,结合高州市未来的绿色发展规划,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规划,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严格依据规划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3做好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
寻求绿色能源新突破结合高州市当前减排潜力不足的情况,适当的将减排重点从关停和治理作为主导力量向减排新技术、工艺改进、流程改善上过渡,从而在新技术下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高。探寻一些新能源产业诸如热能等,并将它们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力量。结合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工业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绿色突破。
4突出绿色优势
推动结构转型第一,对增量做出相应调整,使得绿色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重点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从而进一步将结构转型到高级产业结构上。第二,对存量做出相应调整,发展高端化的生产技术并一起带动产品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化,使得产业结构逐渐过渡为高端技术、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费。第三,对空间做出相应调整,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布局进行集中,如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得到一定的聚集,从而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集中处理企业污染问题。
5对绿色消费行为作出倡导
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第一,对于公共消费来说,要提倡节约和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进而推动绿色经济目标的及早实现。第二,对于消费行为来说,要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应限制,将一些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对于生活方式来说,要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在节约资源及能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6进一步完善绿色制度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保障及支持第一,抓住新机构改革的先机,将每个部门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划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权限,将其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其问责机制做好相关强化,做好市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项目制定、相关检查及监督等工作的相关协调。第二,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对绿色经济的工作行为做好规范,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做好相关约束。第三,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工作。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土地及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实行;落实好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的政策,使得绿色经济的门槛得以提高。落实好绿色产业及产品的相关激励政策。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绿色产品出台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绿色管理工作。正确运用好各类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从而保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格执行,不断加大执法强度和监督力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一些非绿色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
三结论
绿色营销这一概念产生于世纪之交,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照顾生态层面的新营销思维方式和操作模式。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Kenpeattie)教授在其新著的《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趋势》一书中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因此可知,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这就是说,绿色营销,不仅要求企业对人、财、物、信息、形象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求企业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到重要位置,使这三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从而产生绿色效益。
绿色营销和传统营销的区别在于:其焦点着重于保护自然环境;肯定保护生态价值超过社会使用价值;关注全球环保状况;着眼于长期营销策划。绿色营销绝不是诱引消费者购物的一种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时髦形象的美容师,它实际上是引导人们走向自我调节、持续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交融与共同发展。
二、实施绿色营销的必然性
绿色营销的发展紧随着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只有顺应了绿色潮流,确保了绿色经营的综合条件,才能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实行绿色营销是大势所趋。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绿色营销产生的基础。
俗话说:“需要是发明创造之母”,而“绿色需求”则是绿色营销诞生的基础。概括地说,人们的绿色需求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绿色精神需求。随着气候条件的恶化、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耗竭、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加重等,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精神上需要“绿色价值文化”的支撑。二是绿色物质需求。人们喜欢蓝天,需要清澈的水。纯净水的问世正是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物欲。环境越恶化,人们就越喜欢净化的环境。绿色需求的“膨胀”是特定时期的客观存在,它是企业集团成功地进行绿色营销的基础。
(二)绿色消费的兴起给企业的绿色营销带来新的机会。
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消费方向转变。受收入水平、职业性质、受教育程度、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中层消费者也在消费模式上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独有特征。据研究,21世纪的消费将以旅游消费、文化教育消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信息消费为特征,消费的“智能化”、“健美化”、“个性化”、“生态化”等方式将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绿色消费既能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迫切需要,也代表了消费观念的新潮流。
(三)绿色组织的建立与法规的出台促使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绿色组织的建立始于70年代的英国,此后在世界各地广为普及,单在美国就有18000个这类团体。这些绿色组织团体为了宣传绿色意识,建成后便迅速广泛地开展了各种绿色活动。如1993年由联合国规划署与澳大利亚环保组织“清洁澳大利亚”联合发起了至今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绿色活动---“清洁世界”。我国也于1993年初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目前,我国已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自己的绿色组织。世界各国绿色法规的出台约束着人们的行为,限制着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行为的发生,也促使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前提,与社会协调发展。
(四)科技的进步也为绿色营销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到70%左右,成为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运用科技开发出的替代资源更进一步减少了自然资源的耗费,保证了人类社会在有限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得到无限的发展。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用年均消耗量计算,现有资源还可用500年;若以年均2.5%的递增速度计算消耗量,现有资源只能维持90多年,技术的进步可以大大降低自然资源的耗费;美国早期发射的火星“海盗号”耗资10亿美元,而后来发射的“探路者号”仅耗资1.8亿美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说明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为企业开发绿色资源和合理运用绿色资源(即绿色营销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除此之外,实施绿色营销也是构建绿色企业形象的有利保证,从而使企业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企业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之中立于不败之一,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社会公众在对企业经营好坏的评价中,除了考虑价格、质量和服务指标以外,还考虑“环境保护”、“公众形象”等等。加入WTO后,面对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我国企业更应该注重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可以通过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和公关活动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方面的实际行动、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和重视等,以扩大企业的影响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方面,作有中华老字号的王致和食品集团就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众所周知,王致和品牌在腐乳行业中排名第一,近年来,年销售量达6亿多人民币。正是因为看到了国际市场及世界消费需求的变化,意识到了绿色企业形象的重要性,王致和企业率先研发了适应市场新需求的绿色红腐乳。王致和绿色红腐乳在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是经过认证的绿色大豆、绿色白砂糖、绿色食用盐原料,这些原料均来自绿色食品产地。其制作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符合绿色标准的要求,并通过了绿色认证,被许可使用绿色标志。王致和这一绿色营销策略不仅是要告诉消费者绿色红腐乳突出是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等特性,也是在告诉人们王致和
企业正在为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创造自然界和新和谐而努力。
三、绿色营销的发展
从1970年的地球日,新兴的环境保护主义运动首次大范围地对群众进行渲染开始,杂志上的文章宣传、电视黄金时段节目的播放,以及数不清的有关环保的其他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主义运动更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许多行业的生产商也对此做出反应。
麦当劳为绿色营销提供了绝好的样板。麦当劳以前将出售的饮料汁放在塑料袋中再装在纸箱里,现在直接将运罐车上的饮料汁送入饭店的贮藏罐中。这一改变每年可节约数以百万磅的包装。对于大企业来说,极小的改变也会带来巨大的差异。例如,麦当劳仅将吸管减轻20%就会为公司每年减少100万磅的废料。除了“绿化”自己的产品外,麦当劳还花掉10亿美元购买原料,重新装修店堂,这一举动也迫使其供应商提供并使用再生产品。
虽然绿色产品营销曾有一定限度的突破,但仍是喜忧参半,绿色产品品种不丰富,价格无明显竞争优势,绿色标识的认证和管理不完善等等,都说明绿色营销事业的发展仍是任重道远!对于绿色营销如何发展,本人认为在充分理解绿色营销的内容、特点,充分把握绿色营销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还得多管齐下。一方面,企业进一步强化产品的绿色功能,不断增加绿色商品的种类和品种,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以丰富的商品组合、较高的信任度和合理的性能价格比,赢得市场的积极配合,从而加速绿色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及绿色商品认证机构也要开展绿色消费的倡导和辅助工作,净化绿色市场环境,杜绝假冒产品对绿色市场的不良影响,宣传、普及绿色商品及其认证知识,使商场经营者和市场消费者都清楚什么是绿色商品,如何识别、了解绿色商品对环境的贡献,做到理解绿色商品功能价格比的真实含义。总而言之,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产生了巨大的绿色市场,从而推动了绿色营销的发展。环保意识的增强与环保运动的壮大,更促进了绿色营销的发展与完善步伐。面对顾客对环境的关心,一些企业只是避开新的法规或者使环保主义者平静下来,而另一些企业则针对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利用钻空子,疯狂的赚钱。但明智的企业之所以采取行动实行绿色营销并不是因为有人强迫他们,也并非追求短期利润,而是因为他们看到“绿色消费”将是21世纪消费形式的新潮流,同时他们也明白实行“绿色营销”乃是顺应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是他们采取了行动,使计划成为了现实,采用绿色产品,较高定价,绿色公关等策略,跟顾客做了朋友!他们相信,今天的绿色营销的远见在明天将是得到回报对顾客、对企业、对世界都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张永,《环保与消费》,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6月版
[2]李树,《生态与环境保护期刊》,2003年6月刊
[3]王汝林,《绿色营销——网络营销中的新亮点》,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副主任
[4]菲利普·科特勒,《环保运动引发绿色营销》,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5]谢荣华,我国中产阶级消费特征研究[J],当代经济,2007年7月
环境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和信念的文化,绿色酒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行业内指导和培育这样一种文化,并最终影响全社会,以取代以往的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并将这种环境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使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能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已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境界。酒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高消费的场所,追求豪华,在关注环境保护的今天,酒店的观念也要有所转变,酒店应在满足客人需要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档次。这种观念的转变要渗透到饭店经营的各个环节,各层次和职能的员工,最终获得饭店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酒店重点在于找出其发展的市场机会,使之能主动采取措施。我国的酒店业在1999年走到了低谷,全行业大面积亏损。酒店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市场的状况,饭店的资金状况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酒店的运行成本很高。在这些导致亏损的原因中,只有成本问题是酒店可以自己采取措施,通过加强管理使之得以解决。同时,许多饭店缺乏特色,无个性,不能吸引消费者,缺乏竞争力,从理论上分析,绿色酒店可以就这两方面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和发展的方向。
绿色酒店能带给酒店业的市场机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获得较低的资源、能源使用费用和采购费用;
(2)能获得较低的废弃物处理费用;
(3)有机会吸引新的绿色消费群体;
(4)为员工创造一个更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5)降低员工发生健康和安全问题的风险;
(6)提高员工的士气并且强化对质量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7)改善酒店与所在社区的关系;
(8)提升酒店的市场形象。
虽然绿色酒店的初衷是保护全社会的环境,但是,企业的行为毕竟是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缺乏经济效益的行为可能对企业缺乏吸引力。因此,绿色酒店的实施必须强调对酒店的利益。然而,绿色酒店不是完全等同于节约和降低成本,在一定的实施阶段,为了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酒店需要投入。而从长期看,酒店的档次在提高,酒店产品的质量在提高,酒店产品的价格也要相应的提高,使酒店能良性的发展成为真正的绿色酒店。酒店的环境状况与酒店产品质量有密切关系,这是酒店行业与其他行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个较大差异。酒店的环境,包括室内空气质量、水的质量、噪声状况、绿化状况等直接构成了酒店产品是其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通过实施环境管理可以改善自身的管理状况,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创造性,使管理更规范和严格。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社会同时受益。这是企业经营和顾客消费不断成熟的结果。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从70年代以后关于经济增长的辩论中逐渐萌发和形成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历经4年研究和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就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对可持续发展作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发展这一前提。只有发展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使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繁荣。显然,当食物、住所和衣物等生活基本条件无法保证时,人们是不可能考虑如何保护环境、如何进行生态建设的,再好的环境保护计划也难以实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是做好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所以,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发展,消除贫困和落后,是保护环境成为可能。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相协调是指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许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这条路使这些国家以至全人类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吸取前人的教训,在发展中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酒店也是一个资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它通过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满足客人的住店要求。同时,大量的酒店建造在景区,以景区的景色为生存的基础,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及利用了景观,也不同程度的破坏了景观,因此酒店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天然的联系,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
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针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问题,为规范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而颁布的,目前在世界各国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实施。ISO14001是这一系列标准中的一项可用于认证的管理标准,该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管理方法做出规定,促使企业对现行的管理模式、操作制度和要求进行调整和审定,在运行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的社会效益得到有效地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和管理的支持,在实践中发现,管理的支持比技术的支持更重要,而且,如果没有管理支持,技术支持就失去了基础,因此,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需要强化管理的过程。实践证明,实施ISO14001系列标准使饭店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ISO14001过程控制的思想有利于饭店强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这对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陆诤岚.饭店节能与创建“绿色饭店”[J].能源工程,2000,(3).
[2]罗祥云.绿色酒店建设与环境保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9).
后危机时代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保护环境将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和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大户,必须转变外贸发展思路,推进绿色贸易战略,掌握世界贸易关系变化的主动权,为我国的外贸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一、绿色贸易的内涵
绿色贸易包含两层意思:通过提高国内节能减排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国内经济走上能源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国内经济发展的绿色化,以此带动出口产品的绿色化;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生产并出口绿色环保产品,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清洁生产的发展,以绿色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绿色化。
二、后危机时展绿色贸易面临的形势
国内推动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而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调低或取消出口退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督机制等,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国内资本和外商投资流向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另一方面,我国依然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和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业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导致能源、资源性行业的产能不断膨胀,出口也随之大幅增加。
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日益成为潮流,发达国家在这个潮流中再次居于主导地位,掌握了强大的话语权,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比如,美国最近通过的《2009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中,提出了针对没有设定行业排放限额或者行业能源强度没有降低到相当水平的国家的惩罚性计划——“国际储备配额”计划。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资金实力和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差距还比较大,要在低碳经济潮流中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难度要大得多。
三、后危机时展绿色贸易的战略支撑体系
内外两方面的支撑体系:一方面,在国内以提高节能减排技术、调整能源结构为主,在不对重化工业进行显著压缩的情况下,提高重化工业的能源效率和减排力度,推动国内产业和出口产品的绿色化;另一方面,在国际上积极应对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适当策略,既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表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又不能承担超越我国发展阶段的责任,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
(一)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所决定,重化工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情况短期内无法改变
如果要对重化工业强行做出较大的压缩,那么有可能延缓我国的基础设施完善进度、城市化进程、就业状况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兼顾经济发展目标、环境保护目标,发展绿色贸易的关键在于改善节能减排技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效率。
1、改善节能减排技术,完善政策激励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建议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增加附录,将节能减排技术列入重大科技专项,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与节能减排技术先进国家进行合作,同时建立吸引海外相关科技人才的机制。可以考虑允许若干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香港、澳门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利用港澳整体科研、创新环境更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吸引海外人才。形成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能源、资源型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可以考虑将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行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目录,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在税率、税前抵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步改善能源结构。一方面,大力推广风电、水电、太阳能热利用、农村沼气等比较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另一方面,加大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研究开发力度,并在适当时机制定建筑设计的新标准,实现建筑与新能源利用的一体化;加大对生物液体、固体燃料技术和节能环保汽车的研究开发力度。建议在贴息、税前抵扣、税率等方面给予新能源产业一定的优惠,并在适当的时候实施新能源市场配额制,通过为新能源产业配给一定规模的市场,促使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走上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2、加快价格、税收等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传统能源、资源和两高一资产业的引导和管理力度
加快能源、资源价格体制改革,使能源、资源价格能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使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与利用。择机开征反映温室气体污染的碳税,通过碳税使得化石燃料的生产、使用和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真正由其自身来承担,促使传统能源的使用走上高效节约的道路。加强对两高一资企业产能的管理,改变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方式,降低地方政府通过上马两高一资项目实现GDP增长的动力。鼓励两高一资企业开发、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在融资、财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完善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税收体系,适时考虑开征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关税。进一步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并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清洁能源、环保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中。
(二)在应对全球低碳经济潮流方面,我国应该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充分肯定节能减排为全球带来的收益,在减排问题上持积极参与态度;第二个层次,反对将节能减排与贸易、投资等问题挂钩,坚持一事一议,通过谈判推动建立合理的减排成本分担机制。
1、积极参与到全球节能减排的进程中
就我国目前而言,如果不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将会有以下三方面的成本:(1)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必然使我国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位置;(2)我国为生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使我国发展高能耗重化工业的收益大打折扣,而资源浪费、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后续成本,包括疾病、医疗等更与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相悖,将从根本上损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压力将减小,进程将减缓,参与经济国际化的质量和层次将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使我国的比较优势无法实现动态升级。
2、积极推动建立全球减排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都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方面应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然而,所谓“有区别”的责任如何界定?如何形成一个共同接受的标准,在此标准下确定不同国家的不同减排量和减排速度,以及所应承担的不同减排成本?迄今为止没有很好地解决。各国在减排问题上常常自行其是。
我国在这个方面应有所为,积极推动建立减排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公共品提供的成本分担原则应该是两条: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具体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受益原则应替换为损害认定原则。
在减排量方面,应坚持以损害认定原则为主。即排放越多,损害越大的国家,应减排的量应该越大。全球变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长期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结果,因此,应将历史排放量统筹考虑。1850年到2002年,美国累积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比重为29.3%,欧盟为26.5%,而我国只有7.6%。因此,统筹考虑的时间越长,越符合历史事实,对我国越有利。
减排速度和单位成本分担方面,应坚持支付能力原则为主,即支付能力越强的国家,分担的成本应越多。确定支付能力,可以以人均GDP为标准,或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准。应确定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人均排放成本在人均GDP中所占的不同比重,实行累进制。对于人均GDP水平低、节能减排技术落后的国家,要推动建立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补偿机制。
加拿大人克里斯•布拉德肖首次提出“绿色发展交通体系”的概念,最初的绿色交通理念仅仅局限于对绿色交通方式的推广,而今绿色交通的概念不断扩展,成为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交通发展方式。绿色交通物流则是指充分利用并改善现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交通物流体系,从结构优化角度提高运输效率,并从政策导向、技术创新等方面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和谐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即交通规划从人的需求出发,考虑交通时间、成本的节约,主要是通过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运输方式结构优化来实现。和谐性即与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一致,为此,要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与枢纽、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建设与使用的高度和谐,通过结构优化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可持续性,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既保证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又能支撑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
二、交通物流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1.结构优化层面
(1)加快建设运输大通道和无缝衔接枢纽。推进绿色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运输通道畅通化、网络化发展。积极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设施先进的、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效率、实现一体化交通运输的关键。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实现货运无缝衔接。
(2)优化运输装备。加快先进节能型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在道路运输方面,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鼓励使用LNG(液化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等节能环保车辆。加快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弥补缺重少轻局面。推广应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装备,推广厢式货车。水运方面,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船队的吨位结构,积极引导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优化港口装卸设备结构,加快港口装卸工艺升级改造,引导企业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老旧船舶。
(3)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方式。据统计显示,航空、公路、铁路的能耗比在等量运输下为18.6∶9.3∶1,从运输效率角度来看,铁路运输和海运最环保,因此,应加强铁路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并提高其承运比重。
2.技术创新层面
(1)加快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新能源利用、资源节约等领域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替代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公路工程配套设施中的应用;加强混合动力技术及清洁能源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分阶段建设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气体燃料供应网络;因地制宜地继续推广应用乙醇汽油,同时增加生物柴油的原料供应,逐步增加生物柴油产量,提高对柴油的替代率。做好国Ⅳ车用柴油升级准备工作。加快可替代清洁能源技术在水运方面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发展轨道式龙门吊等高效港口装卸设备,引导港口装卸设备向轻型、高效、电能化方向发展。
(2)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运用高新技术综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建立高效、安全的新一代运输系统。加快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应推进城市道路智能控制平台建设,实现车辆追踪定位、动态监管、交通信息智能化等功能。
3.政策引导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