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理想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2: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理想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理想教育论文

第1篇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上的诸多问题和不良之风正向大学校园蔓延,校园不再是一片净土,部分大学生因此出现人格压抑甚至扭曲的倾向,这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个人成长与成才,还进一步波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总的说来,当前大学生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以下问题:(1)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秉持一种利益交换原则,表现出互相猜忌,甚至自私自利,冷漠无情,最后甚至出现极端的行为,如云南的马加爵案;(2)大学生会一味地追求个人享受,重视物质利益,更于此基础上滋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缺乏精神追求和诗意的生活,缺乏正义感,重利轻义;(3)社交能力薄弱,团队合作意识淡薄,没有全局观念,往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肆意破坏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4)诚信意识变得匮乏,各级各类考试舞弊、课后作业抄袭等;(5)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较低,对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直接影响了学业及自我的成长成才。事实上,“人格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性从时间上讲就是始终一贯性,从空间上讲就是前后一致性。”但大学生处在人格可塑阶段,稳定性还在趋向完成中。

目前大学生在人格上发展上出现的问题,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1)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变迁带来市场经济大繁荣,功利盛行的观念直接表现为“一切向钱看”,导致人们过分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注和自我人格的修养。现代大学的开放性注定了这种风气要波及大学校园,学生的人格塑造无不受其潜移默化。此外,对外开放也使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泥沙俱下,而大学又是接受新思潮、新文化的前沿阵地。在多元文化面前,学生往往辨错了方向,接受了不良的文化影响,误人歧途。(2)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以政治理念的灌输和意识形态的说教为主,内容空泛,流于形式。这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整体学习兴趣的下降,而且由于在人格教育中缺乏人文主义的关注,使他们缺乏精神上的追求,容易出现重利轻义的倾向。(3)儒家思想能够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而不衰,在于其以高尚的理想人格为培养目标。而自20世纪以后,经过了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和时期的“批孔”等政治文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思潮的排挤,儒家思想受到了不正常、不公平的对待,儒家理想人格中所蕴含的价值意义也无法受到重视。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幸免,并由此出现了两种极端:对于建构儒家理想人格的忽视和对于政治意识形态教化的固守。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热衷时尚和新潮,没有固定的价值追求,导致了人格力量薄弱,随时都有可能在不断变换的时代中迷失自我,遑论承担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在以上三个原因中,以传统文化传承断裂的影响尤为明显。因为每一个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不仅要有特定自然地理环境赖以生存,而且还要靠独特的思想文化给予维系。传统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毕竟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锤炼,并且已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指引并支撑中华儿女历经劫难却始终不屈服不退缩、不畏,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以自强自立姿势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所在。而自20世纪以后,在传统文化继承上一定程度的断裂,特别是对儒家思想及其人格理想的批评,使得我们顿然失去了母体文化的滋养。而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从学校的德育开始的。“从德育的宏观教育背景上看,当代教育上实现由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即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由知识教育转向行为教育。现代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观念与操作,是一种以人为目标的教育,是一种以未来为取向,以学生的人格发展为目标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与行动。”因此,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缺陷,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既要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不断创新,也要继承和发扬儒家理想人格的精髓,着力于矫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论语》的理想人格及其批判

儒家的理想人格建构主要集中于《论语》中。《论语》里的理想人格内涵丰富,有些已经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依据,而有些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能够显示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对我们民族人格的引导、建构、提升和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的仁爱思想,心怀世人,本质上是一种人世人格。在先秦诸子的人格思想中,孔子的观点是最为现实,最为积极的。,,E11221这里我们仅就《论语》中与目前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有关联的几个重要方面做一番梳理。其一是“仁”。仁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它的本质是以“爱人”为中心,以克己复礼为目的。“樊迟问仁。子日:‘爱人。”’,所谓“爱人”,即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颜渊》)因此,爱既是仁的起点,也是仁的归宿。孑L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时刻以仁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仁行事。“子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滇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就是要求坚持不懈地追求并践行仁,无论处于何种艰难险境都不能放弃对仁的信念和实践。其二是“义”。孔子所说的“义”主要是指道义,他要求君子要有主动行义的人格精神。即“见义不为,无勇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因此义是一种精神存在,在《论语》中,它常常与利相对应,也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当然孔子并不反对正常物质利益的追求,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三是“礼”。礼也是理想人格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论语》里,它主要指的是人应该本分、有秩序地处事。孔子重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也”。季孙氏曾经违规而使用周天子的礼仪来演奏,表现舞蹈,这让孔子相当愤慨,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季氏》)在《论语》里,礼常与仁爱相提并论。“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见礼以仁为本,没有仁爱之心,就无法做到礼。此三方面,“仁”为核心,“义”与“礼”为行为规范和准则。若当前大学生能深谙其理,以“仁”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义”与“礼”来规范自己的求知与为人,那不仅是传统文化经典得以传承之幸,更是大学生自我修养得以提升之幸。为此,大学生还要善于从《论语》的深邃思想中,挖掘出更多有利于自我修养提升的内涵精神,比如“信”和“学”。“信”,首先是诚信、守信,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也是值得信赖、能够被信赖,“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孔子认为君子必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认为君子无信就无法成事。而“学”,自然是指好学,孔子教育门人弟子应当勤奋好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直接表明,学习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有助于修身养性。同时,学习还要尽量博学多才。“子日:‘君子不器”’,指出了君子不能像只是具备某些特定用途的器具一般,那是狭隘的,而必须是具有多种才艺的,“博学于文”。最后,孔子还要求要成其为君子,应当谦虚求学,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并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的原则。从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上来看,它既涉及了个体在言、行、知、思的自我修养,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具有强大的人格精神力量。而目前高校学生的人格结构单一,人格力量较为弱小,难以承担起社会的重任。因此,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若能以《论语》中的理想人格为标本,对学生的人格精神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塑造,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人格教育理念。“人格是一种具有动力性的组织。换言之,个体发出某个行为或从事某种活动需要人格的推动作用。”当然,孔子所建构的儒家理想人格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例如,孔子谈及“己欲”、“己所不欲”、“克己”时,都片面地强调应该如何对待别人,即“利他”,而极少申明个人感望满足的合理性,其仁道原则缺乏人格独立和人道主义的内涵,因而往往被封建专制统治者利用,作为压抑独立人格和桎梏思想的工具。再如“安贫乐道”的品格要求,也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成为一些消极避世、安于现状、不图进取、缺乏竞争冒险精神的人的托词。这些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给以甄别、扬弃。“从儒家思想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尊严。正是这种人格的尊严和崇高的气节,造就了中华民族傲然于世的民族性格。儒家认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志向,才会有什么样的举止、什么样的气节。因此,对于《论语》中的理想人格,我们应该有批判地继承,善用其中的精华部分来帮助解决目前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担当者,给予正确的人格教育尤为重要,而这需要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和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论语》理想人格教育的介入

第2篇

各种不同的社会科学,其本身都具备一定的科学的范式发展模式,范式的发展和转化通常也是科学不断成熟的过程。对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新范式的发展,应该对过去的范式进行批判继承,进行适度的扬弃,促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诞生。不过,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范式以及新形态并不能够被预先描摹,其必然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发展和转化,所以,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范式研究主要是对其发展的趋向进行描摹和思考。

(一)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范式,应该是对现实问题进行关注和挖掘,从而对现实的问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方法论,而不是单纯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现实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的标志,只有对现实的问题进行关注和回应,才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回应,对于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框架的构建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具备前提性的问题,要能够形成一系列的研究和针对性的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范式发展,应该如同马克思提出来的,一个时代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为了提出答案,而是为了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是能够根据时代的共同命运提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应该对于一些具备格局性的大问题、对现实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问题进行关注,同时也应该对于一些老的问题进行关注。问题是研究和探索的动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仅仅诞生于时代,也孕育于过去时代的理论成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是一个革命的过程,需要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从各种土壤养分当中逐渐成长起来。

(二)对各学科知识、思维的吸收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的社会科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探索新范式时,需要进一步在更高的层次上吸收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特别是集合了不同的学科知识之后,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学科的学术思维的碰撞,从而在更深入的层次之中进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富有层次的学科,如果单纯采用数量极少的学术知识进行研究,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起到阻碍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于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吸收之外,更对于不同学科本身的思维模式的吸纳以及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的理论范式当中还是存在思维模式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注释和整合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形成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思维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发展,更是学术思维模式的成长,这样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模式和探索问题的方法,对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把握和分析,以及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也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学科支撑与关键研究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应该是以中国当前的发展问题作为研究的关键点和学科支撑。因为当前中国的改革开发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只有配合当前中国的发展实际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研究成果,才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学科价值。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时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种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互相之间碰撞和融合,因此,在上层建筑的构筑和发展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一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理论研究落脚点,更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科支撑。

二、结束语

第3篇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第4篇

在长期从事教育改革项目建设并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在立项申报、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多个方面对教育改革子项目进行了监督与管理,虽较好地把握了学院教育改革项目建设全局,在项目总体推进和重点项目成果的提升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立项盲目、过程轻视、验收潦草、成果荒废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重“新颖”轻“解题”。在立项过程中,部分申报教师高度重视项目提法新颖,“高洋上”的名字吸引审批者眼球,并过分注重以项目表现本身教学工作业绩及未来教学理念,却忽略教育改革项目的本质是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教学方法、模式等的研究,攻克教学实践中的矛盾和不足,达到教育改革的目的。

2.重“管理”轻“指导”。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院高度重视子项目的管理,通过多次评审和不断督促等多种方式严格监督项目建设进度,把控项目研究质量,对项目研究建设的顺利实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院评审有余但指导不足,子项目各自为战但统筹不足,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在整体上取得重大突破。

3.重“获奖”轻“实效”。学院在教育改革项目总结验收的过程中,多数时候以、项目获奖作为成果考评的最主要手段,以获奖数量和大小作为衡量项目成果好坏的最主要标准,而忽略了教学改革项目的成效不仅在于通过项目研究和建设的推进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获得理论的提升,还应注重项目研究的实效。理论成果需要实践的检验,只有深入推荐项目研究,强化实践探索,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真正有助于提升教学方法且促进学生培养的教育改革项目才是真正的优秀项目。

4.重“结题”轻“推广”。教育改革项目以申报立项为开始,以结题验收为完结的管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改革项目难以起到真正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教育改革项目的管理必须顺利“申报立项—项目建设—结题验收”,只是教育改革项目的研究过程,“项目试点—问题反馈—推广实施”才是教育教育改革项目深化过程的意识,注重将这两个方面连贯实施的全过程管理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改革项目建设的作用。

二、强化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1.强化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的思考

学院要不断完善教育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模式,打破“断点式”、“终结式”项目管理的藩篱,牢牢树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导向,和“真研真改真落实”的原则标准,形成贯通项目立项、项目建设、成果验收和示范推广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体系;同时,注重明确学院在教育改革项目管理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角色,做到动态把握、及时督导、灵活协调、多元评价等,使项目管理由被动变主动,帮助项目建设完成好且有实效。

2.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的实践

(1)强化立项管理,实现以“立”引“改”。首先,在课题申报时,在鼓励教师自由组建研究团队申报的同时,结合学校、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发展规划,针对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难题和学生反馈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导向性课题,鼓励名师牵头、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的方式联合申报;在个别特别注重实践性的课题上,也可邀请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一起加入,以此提升项目建设的针对性。在立项评审上,在注重申报材料审核的同时,更加注重开题制度的落实,在当面听取项目选题背景、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预期成果等相关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公平公正的评审,同时评审专家也可现场向申报人提问、交流和指导,在立项之初就充分把握项目研究的科学方向。

(2)落实过程督导,实现以“查”促“改”。教育改革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现充分发挥学院监督管理职能,建立教务人员分组联系和教育改革项目中期检查机制,在研究进度、经费执行、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监督考察和提醒,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同时,更加充分发挥学院在教育改革项目上的指导职能,通过中期检查时的专家指导、评价和教育改革项目分组研讨时的相互交流、探讨,促进项目建设的中期反思和调整;及时了解项目研究中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帮助和资源分享,真正实现对教育改革项目的中期督导与促进。

(3)施行多元验收,实现以“结”实“改”。在教育改革项目结题验收时,首先继续强化结题验收答辩,在全面听取、了解、质疑教育改革项目的建设过程和所得成果后,评判项目成效;其次,逐步推进实际考察,通过课堂教学听讲、基地走访等方式,更加客观、深入地评估项目建设实效;最后,试点学生评价机制,通过在结题验收答辩和实际考察环节加入学生评委和学生调研的环节,真正了解学生对于教育改革项目实施及效果的反馈,明确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4)注重成果落地,实现以“研”定“改”。对于教育改革项目建设而言,项目研究和建设只是手段,而落实研究内容与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真正提升教学质量才是其实际意义所在。因此,学院要注重推动教学改革的成果尽快落地,甚至“边建设边落地”,以期通过实际效果的评价调整建设方向,完善建设内容,服务学生培养。同时,注意教育改革项目中优秀成果的示范和推广,通过校内优秀项目展示会、分享会或实地听课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形成优秀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影响、激励和带动更多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5)探索奖励机制,实现以“奖”助“改”。对于完成质量高、成果突出的优秀教育改革项目,学院要在积极配合、支持和帮助他们参与校级、省部级及国家级优秀项目评比;同时,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整合学校、学院各方面资源,在学院内构建了优秀教育改革项目奖励与职称评定、业绩奖励、个人发展等方面挂钩的评定机制,形成“重教育改革、促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激励全院教师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做出成效。

三、小结

第5篇

论文摘要: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它对社会生产的作用表现出重要意义,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特殊的要求,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对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本文通过考察分析,就如何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作了一定的总结。

关键词:经济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重要性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培养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

3.培养方向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二、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

我院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以前我院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1.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

⑵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职业环境对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的影响

我院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人类;环境;保护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geographyangle,elaboratedtheideologicaleducationandtheenvironmenteducationvitalrolewithprofundityandaneasy-to-understandapproach,andpowerfullyelaboratedtheprotectionnaturalresource,thecontrolpopulationgrowthimportanceandthenecessitybythevividdemonstration.

【Keywords】Humanity;Environment;Protection

地理课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科书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1思想教育是地理环境教学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跨世纪的首要问题。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协调人类环境关系一向是地理学的主题。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例如教师就结合学校目前工作部署,开展环保活动,帮助学生设计出一期环保专刊,做一些环保活动(如开展变废为宝活动等)。

2思想教育渗透在具体章节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大,在有关各章节教学中,都要根据国情,讲授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法令,如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小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志向。

3思想教育渗透在每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生并不是全都很清楚的。为了不使学生盲目地、被动地学习本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学习地理时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是什么”“为什么”等等,还要多读、多看、多动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扩大地理知识信息来源。

例如1“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一段,老师问学生:“地球气温为什么逐渐变暖?”学生推断,现代工业燃烧煤、石油、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被大气吸收而使气温变暖,危害:使两极冰川融化;使全球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平原与城市遭淹没;如何防止气温变暖?激发学生兴趣。例2“自然资源一节”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可再生资源?

学生:森林、水、鱼、土地。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石油、铁矿、煤。

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答案后,再要求学生想一想,如果资源使用不合理,森林、水、鱼会不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很快说出盲目砍伐森林,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山区土壤渐渐变薄以致变成石山,树木不能长,森林消失,淡水、湖泊水遭受污染,不能饮用。鱼如无休止地捕捞,不让繁殖或不放养可使鱼灭绝。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例3“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引导学生看“苦难的母亲”漫画,指出全球人口己超过60亿,个个都要“母亲”来照顾饮水、吃饭、穿衣,这有多么难啊!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恶化,生产赶不上人的需求。

人口增长过慢——劳动力短缺,社会经济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本身的问题。

人口如何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相适应,教育学生对人口问题能有一个正确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4“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老师问学生有哪三种?

学生:1.科技移民

2.劳动力输出

3.国际难民迁移

第7篇

教师对初中教学很多都是本着升学教育和素质教育,很多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也就导致在对思想品德道德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的观念都没有发展健全,对于老师教学也就没有更好地发挥实效。随着现代知识的快速发展,老师的思想也要不断转变,跟上时代的进步,不断增加新思想,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思想品德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很多时候会感觉学习的无聊,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再加上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追求的就是升学率,大多数都是要求学生对思想品德课进行牢记,应付考试,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合理安排,不会特意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的方法

1.提高教师整体的道德教育水平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引进专业的道德教育教师,聘请道德教育的专员人员,通过道德专业教育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的道德教育水平,未对学生进行专业的道德教育提供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学者不断地提高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单一的教学方法,都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没有更深地进行教学,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比较枯燥,对于思想品德教学在道德教学中要提高创新理念。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其行为举止的重要因素,而一个教师的思想观念对其教育方式、理念、策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老师要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的服从,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对新知识与能力进行获取。

2.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初中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形成道德意识的时候需要从抽象的法律现象逐步形成法律概念,通过长期的培养最终形成道德习惯。在对这些抽象的知识的学习中也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充分做准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十分重要,由于思想品德课具有特殊性,没有语文课那么多优美的诗句,也没有历史课那么多典型的实例和传说,也更没有地理课那么丰富的图片和各地趣事。所以,要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提高兴趣也就需要老师能够精心地准备课堂,然而在对思想品德道德教育中,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地理解道德教学的概念,要充分地把握时间和课堂有效性的相结合。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第8篇

【关键词】人类;环境;保护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geographyangle,elaboratedtheideologicaleducationandtheenvironmenteducationvitalrolewithprofundityandaneasy-to-understandapproach,andpowerfullyelaboratedtheprotectionnaturalresource,thecontrolpopulationgrowthimportanceandthenecessitybythevividdemonstration.

【Keywords】Humanity;Environment;Protection

地理课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科书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1思想教育是地理环境教学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跨世纪的首要问题。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协调人类环境关系一向是地理学的主题。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例如教师就结合学校目前工作部署,开展环保活动,帮助学生设计出一期环保专刊,做一些环保活动(如开展变废为宝活动等)。

2思想教育渗透在具体章节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大,在有关各章节教学中,都要根据国情,讲授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法令,如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小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志向。

3思想教育渗透在每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生并不是全都很清楚的。为了不使学生盲目地、被动地学习本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学习地理时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是什么”“为什么”等等,还要多读、多看、多动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扩大地理知识信息来源。

例如1“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一段,老师问学生:“地球气温为什么逐渐变暖?”学生推断,现代工业燃烧煤、石油、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被大气吸收而使气温变暖,危害:使两极冰川融化;使全球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平原与城市遭淹没;如何防止气温变暖?激发学生兴趣。例2“自然资源一节”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可再生资源?

学生:森林、水、鱼、土地。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石油、铁矿、煤。

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答案后,再要求学生想一想,如果资源使用不合理,森林、水、鱼会不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很快说出盲目砍伐森林,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山区土壤渐渐变薄以致变成石山,树木不能长,森林消失,淡水、湖泊水遭受污染,不能饮用。鱼如无休止地捕捞,不让繁殖或不放养可使鱼灭绝。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例3“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引导学生看“苦难的母亲”漫画,指出全球人口己超过60亿,个个都要“母亲”来照顾饮水、吃饭、穿衣,这有多么难啊!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恶化,生产赶不上人的需求。

人口增长过慢——劳动力短缺,社会经济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本身的问题。

人口如何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相适应,教育学生对人口问题能有一个正确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4“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老师问学生有哪三种?

学生:1.科技移民

2.劳动力输出

3.国际难民迁移

第9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积极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教育者自身的理论水平提供了帮助,还为加强自身的品质内涵修养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

二、当代高职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本科院校不得已才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很多学生内心都有挫败感,对人生感到失落,对于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压力感到很大,认为自己的学历没有本科生高,技能又没有中专生的强,认为就业的困难很大。因此在学习上兴趣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自暴自弃。

(二)同学间的交往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目前很多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被细心关怀和照顾,一些独生子女中存在不正确的利己做法。而且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原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同。因此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常出现寝室矛盾、同学间关系紧张等等。

(三)爱情问题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恋爱的权利,并且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但是他们青春期刚刚结束,对于爱情的经验并不充足,而且心理不成熟,性格存在缺点,不知道如何去爱,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当他们遇到感情的问题时就抑郁、低落,甚至有的学生有轻生的念头。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一)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部门,配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有心理困境的学生解答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长期从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如何把握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向高职生传播、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高职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

(二)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的条件,开设心理学辅导课程,由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高职生掌握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可以为自己排解心理矛盾,调整学习状态。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清楚他们真实的内心需要,依此为契机,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优势互补,长足发展。

(三)改善学校校园环境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