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2: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学发展历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的诞生是人类管理学科的一次飞跃和革命,它将人类的管理思想从抽象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具体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在近一个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管理实践不断向纵深的延伸,标准化管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种种弊端,昔日的“科学管理”显出其明显的不科学成份。与此同时,以人为本,解决人的系统问题成为21世纪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文拟以发展的观点阐述21世纪的科学管理中人本原理的运用。
一、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人力资本”
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然而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成其工作,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出色的员工,即对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这也是21世纪“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通过投资得到的。不经投资的人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因为他未受教育,不具备知识和相应劳动技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只是个废物而毫无价值。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才会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从而才可称为人力资本。然而人在接受这一系列教育、培训和用于提高健康水平的支出与进行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一样,以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渴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是一回事,只是投资的方向不同而已。在经济社会,不管是哪一种投资,其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期间内获得利益回报。这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显得有些困难。因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机会成本,故一般纯经济单位不愿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一投资人。所以只好政府承担这一责任。强调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是因为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本可以为进行整个经济活动奠定人力基础,从而产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以期达到: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较高的产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良性循环。而作为第一投资人的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期的投资后,经济单位可作为第二投资人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再投资,从而获得比前期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从整个社会来讲,不管是第一投资还是再投资,都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投资,其结果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个人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难怪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如日本1985年教育经费占政府开支的18.7%,韩国则达28-2%,香港为18.7%,而同期我国仅为8.1%,这不能不是对我国的启示。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情商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述语,简称情商,基本含义为:1、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2、妥善控制情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4、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情商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防产生对工作不利的影响;如何激励自己经得起各种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如何为他人着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的核心是自控情绪,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不是生来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所以情商的训练已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所接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生决策能力、情感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冲突的解决等。
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未来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个组织内部,都是由形形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若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信息的交流,则会使组织信息链条中断,人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内部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很难想象,一个人心涣散、人员之间互相猜疑的组织能在竞争激励的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分析如何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通常被视为各个部属进行沟通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去找寻部属所需要的,以及探查部属对其本身工作与公司所具有的看法,然后还要使部属人员知晓公司正在进行哪些活动,让部属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在管理中强调沟通,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一)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随正式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所谓正式组织指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由于授权和职责分配所建成的个人间的关系,由于这种较为固定的组织关系的存在,从而使这种沟通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规范性,习惯称之为正式沟通。它分为上行、下行和平行沟通三个方面:1、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指下级人员以报告或建议等方式,对上级反映情况,让上级了解和掌握下级人员当前的想法和意见,从而使上级管理人员能迅速采取措施来解决或改善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另外,员工直接坦白地向上级说出心中的想法,可以使他们在紧张的情绪和所受压力上获得一种解脱。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是依组织系统,由上级传至下级,通常是由主管阶层传到执行阶层的员工。这种沟通使员工能够了解、赞同并支持管理阶层所处的地位,这有助于管理阶层的决策和控制,并减少曲解和误传消息。3、平行沟通。平行沟通指平行阶层之间的沟通,例如: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大多发生于不同命令系统间而地位相当的人员之中,这种沟通弥补了其他沟通的不足,减少了单位之间的事权冲突,使各单位之间、各员工之间在工作上能密切配合,并增进了友谊。
一、加强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1)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
(2)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
(3)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行师生有效合作,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
三、重视第二课堂
1、观看影片。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加深你对事件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还可以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我的一九一九》,《世纪的悲剧》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关键词 谈新课改 初中历史教学
一、加强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发掘学生潜能
(一)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a、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b、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c、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二)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
三、举办第二课堂
1.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满堂灌”。
2.单纯传授知识,不注意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3.课堂教学程式化,方法呆板、照本宣科,作业繁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动手能力。
4.要求过严,滥施惩罚、挫伤学生自尊心,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5.几乎没有课外的活动或者内容相当单调。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桎梏。而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所提倡的教育宗旨恰好符合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这就为我国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就历史学科而言,如果把多元智能理论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你会发现,历史教学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蕴涵着培养八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不同的内容在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多元智能在历史学习中的表现如下:
1.语言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讲历史故事;写历史论文或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所谓语言智能,并非简单的能言善辩,长于表达。语言包括外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在语言(即逻辑思维)等。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和改善学生语言智能的手段主要有讨论、辩论、演讲、写论文、演历史剧等等。
2.数理逻辑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能够对史料进行量化分析;善于运用数字类的史料;能够运用数学图表来展示各种史料或历史研究成果。
数学智能在历史学科中的表现方式主要就是逻辑推理,其核心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中,任何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
3.运动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制作各种历史模型;善于戏剧和舞蹈表演,能够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仅仅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感官通道掌握某些历史知识,不能够充分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而依赖于运动和体验的方法更容易掌握、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小品的形式把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学生凭着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丰富想象,以及表演技巧,可以把历史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样学生的兴趣高了、知识丰富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身体―运动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4.音乐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分析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能够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创设音乐环境,使学生潜在的音乐智能得以激发,从而让历史知识在乐符的跳动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马赛曲》、《送别》、《黄河颂》、《走进新时代》等等音乐歌曲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对学生深刻理解某一特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等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能歌善舞的多得很,我们可以举办一个历史歌曲演唱会,让有音乐智能优势的学生展示其特长,让所有学生在音乐中触摸历史、感悟历史。
5.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与人沟通,能够成功地组织以历史为主题的活动。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最好的教学模式是合作教学模式。采用合作教学模式,不仅学生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得以培养,而且能很有效地改善学习的效率。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就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方面进行讨论;也可针对某一有争议问题进行辩论等。教师在讨论中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评判者和引导者,其角色是多元的。
6.视觉―空间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观察和分析图片类和影像类的史料;能够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用可视化的形式来表现。
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中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历史图片、地图的展示与活用,是增强视觉-空间智能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内容的呈现,必须形象、直观,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分析问题的基础。例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途中的重要地点,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重要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效果比单纯地语言讲解要好得多。
7.自我认知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了解自己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学习历史的状态,以及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历史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价值、情绪、情感、思维、信仰等等。
通过中学历史教学,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很多名人都曾经以历史人物为偶像,在模仿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我是谁,我能干什么,这是青少年学生时常反省的一个问题。作为人文学科一员的历史学科,能够也应该为此做出贡献。
8.自然观察者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考古调查;喜欢实地考查历史文物古迹,还包括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观察与感受。
教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践行多元智能理论?我认为,教师在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有效观察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长项,选择适合学生智能多元化发展的教学形式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中学历史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同的优势智力得到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历史教学中得到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式要大胆进行创新,适度“包装”,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尽量使学习内容富有新颖性,课堂要求带有挑战性,目标完成含有竞争性,给学生好奇、成功、快乐的体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对学习历史更有信心,使原先死板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生动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
2.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例如,在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群体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小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承担其共同的责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元智能理论在开拓更丰富的感觉渠道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注解,展示了多元化的可能性。比如在学习时,教师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依托,根据课文内容播放反映相关历史的影象画面,以合适的视听材料作为文字学习的必要补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成为开启学生潜在智能的钥匙。
4.改变评价方式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教学空间,同时也对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优势智力的展示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相结合,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5.坚持“及时肯定”的评价方式
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只要我们“诚于嘉许,宽于称道”,就一定会看到赞赏的神奇效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次精彩回答都给一声鼓励,对每一次出色表现都道一声喝彩……学生会由此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不断进取的乐趣。
6.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使自己成为研究型学习者
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给我们新课程提供了新的血液,让新课程的评价呈现出新的面貌,它在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越富有才华和魅力,在教学中越是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更多的是在为历史教育者提供有效了解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平台,多元智能理论更关注的是教师能否根据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能力。愿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能灵活地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智能的策略。
1.教师教学方法与观念滞后
和中学语文、数学与英语比较起来,中学历史一直都是处于“副科”的位置。而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历史教学方法与观念上推陈出新,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思想全面发展。这就客观要求中学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上与时俱进。虽然新课改已经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仍以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仍不懂得利用新的教育手段,创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填充知识,对于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不会有全面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很单一,主要依靠教师单方面的课堂传授,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依旧秉持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历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讲到赤壁之战时,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忽视了战争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许多只是把书本的记载向同学复述一遍,对于书本之外人物的故事一概不提。殊不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故事,不仅丰富了课堂气氛,也提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这和单纯地照着书本宣读比起来,效果不知好了多少倍。
2.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
由于一些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很少利用新的教育手段,只是一谓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灌输,学生是否能够吸收知识得不到关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认识不到学生的存在感,甚至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脱节与滞后,长此以往之下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教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也不能从历史学习中获得丰富的信息,提高自身的认识。现在的中学生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对于上课形式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课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许多老师依旧习惯拿着粉笔在黑板上书写,这样既费时费时,擦黑板时产生的粉尘也十分不利于环保。这些都极大了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缺乏兴趣。实际教学中,当老师谈到丝绸之路的开通时,传统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把课文记载朗诵一下,好一点的会进行一些拓展。但是这些方法,都没有在课堂上直接放映丝绸之路开通的纪录片来得强烈。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可既在学习之余得到了放松,又学到了知识,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1.加强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培训
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滞后的现状,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成长,这就客观要求教育机构们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初中历史教师队伍。而合格高效的历史师资队伍是成功教学的保证,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作用。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可以有效的提高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教育业绩,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素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强中学历史老师的技能水平培训先要对所有的中学历史老师进行一次统一的测试,然后再加以统一筛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那些本身是历史教育专业的老师,可以进行技能巩固提高。而对于那些非专业的中学历史老师,要从头开始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确保每一位老师都能有所进步。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改造。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式教育理念。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形式,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老师们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能。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于历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主要教授历史老师搜索历史资料、历史论文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历史上的大历史事件,比如春秋战国分野、秦始皇一统天下、汉武帝北征匈奴、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等,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分版块进行专业性检索学习。教师可以在历史课程上,充分运用影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一些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与纪录片,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教材。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兴趣本身就带有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人们对于他感兴趣的事物,往往能够抱着一种欢喜与愉悦的情绪去参与和实践体验。而对于那些缺乏兴趣的事情和活动,人们很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它身上浪费,若是强迫其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情,往往能招致一定程度上的反感。中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学习未知知识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对于中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实施起来,老师的授课形式要多样,富有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在讨论中国古代书法时,教师可以现场请会书法的同学或者邀请一些社会上的书法人士来探讨。通过现场演示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形式的字体内容,可以让学生对于书法历史有一个更加细致而全面的了解。又如在讲到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燕国这一段历史时,可以让同学们简单地饰演荆轲刺秦王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让同学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此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成语典故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解释“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时,让同学回答这个成语的意思,老师来讲解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通过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把学生带到秦朝末年的历史环境中,进而分析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以此为引来分析西汉建国之前的战乱纷争背景。
3.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