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1: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教职称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和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中等教育。中职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学生通过系统培训和学习以后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靠掌握的技术和能力来找到工作,并可以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目前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状况令人担忧,且我国中职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完善,这也导致我们必须在中职教育上改革。
2、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1)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还是强调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的方法还没有得到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还是强调对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过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在学习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职学生面临的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其基础不理想,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间上去了,但是教学的效果还是不能让人满意。
(2)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中职学生本身的基础不是很理想,对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在进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没有注意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由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比较低,课堂的教学气氛不是很活跃,没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身基础不理想,认为课堂学习就是为了凑时间拿毕业证,这也是很多中职学生没有将课堂学习加以认真对待的重要因素,这种观念在作怪,严重阻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习兴趣自然提不起来。
(3)师生互动效果不理想。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由于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当中,再加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样教与学脱钩现象比较严重,这也是导致中职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3、引进企业培训员工方法的重要性
企业员工培训,就其广义属性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员工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要求而进行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重新入校学习的一种继续教育。它的培训方法比一般的学校教育方法更开放,更多样化。如果企业要想从众多竞争的企业对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管是表现在整个企业的营销理念上,还是表现在产品设计、生产。而这些都需要企业员工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应用。因此,值得各种学校教育借鉴,今天我们主要是把企业培训员工的方法运用到更广的范围,把它和中职学校的课堂教育联系在一起。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就业,所以,一切的中职课堂教育都要围绕就业展开。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虽然中职生的就业率较高,但中职生的高就业率中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中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就业稳定性比较差,跳槽频繁,不讲诚信,盲目随从,缺乏耐心。我们把企业培训员工的方法像激励,团队精神,协作,职业素养的培养等等运用到中职教育的课堂上面去,会使中职学生在课堂上以致以后的就业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4、企业培训员工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中职学生的基础不是很理想,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养成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其学习成绩提不上去,并不是全由其智商因素来决定,还有很多的非智力因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企业培训员工的高空云梯法,这一方法就是想象自己能够在高空之中穿越云梯。教师在使用这一方法的时候,首先要坚定一个思想:我的学生永远是第一。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的时候,要注意在课堂上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很快就能够答出来,并做一些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的潜能还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这样教师在课下布置作业的时候,便可以选取较为难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延续在课堂上的那种学习积极性,去查阅相关资料去独立完成,在完成的时候心中产生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的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学习潜能被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就有了。
(2)重视团队的协作
中职学生将来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更强调团队的协作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使用企业培训员工的团队协作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说明每一组在问题讨论完毕后,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发言。实际上,一名小组代表实际上是代表了一个小学习小组,也就是一个团队,学习小组内的每一名学生为了自身团队能够取胜,都会去积极主动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因为一个人而给整个团队丢脸,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便被激发出来了,更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中职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教师讲话的认可程度。如果是教师说话死板,声音比较小,那是不能够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的。因此,教师可以注意引入企业培训师的讲话风格,他们的讲话铿锵有力,具备一定的感染力。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善于学习企业培训师的讲话风格,在铿锵有力的同时要注意带有幽默感,对学生产生一种感染力,让学生真正去欣赏教师,学生在对教师认可以后,容易产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跟着老师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培训师常用的激励式语言,如好!很好!非常好!等等,让学生感到一种振奋的动力,师生真正良性互动,带动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激励
高校扩招后,中低级职称教师已经由后台走向了前台,由过去的后备补充力量变成各高校教学研究的主力军。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中坚力量、各高校中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的职业特点是进行较高层次的人才生产,他们的工作业绩和状态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和高校的职能,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以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求得中低级职称教师积极性的最佳发挥和高校组织的有效运转,这是高校组织管理者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人的需要的特点与激励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任何激励活动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而进行的。现代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推动着人朝向一定的目标努力,使自己得到满足。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的需要具有4个特点。第一是生物性特点,也就是说人与其他动物有相同的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如追求饮食、安全、性等等;其次是社会性特点。即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之外,还有许多动物所没有的高级社会需求;第三是动力性特点,需要总是伴随着某种心理紧张,牵动人的情感,紧张程度同追求的迫切性成正比。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动力,是积极性的源泉。第四是周期性特点。即需要得到满足后,在一定时间内就停止追求,过了一定时间又会产生需要与追求,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人的追求也就不会停止。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积极探索中低级职称教师的优势需要,因势利导,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的需要结构特点
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由于其拥有的资源、知识结构、经历和角色地位、职业生涯阶段特征的特殊性,他们在需求结构上具有某些共同的人群特征。
(一)中低级职称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主要是追求晋级升等
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由于职称较低,因此职称晋级等成为其主要的需要。为了职称而努力工作出成果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职业发展价值目标单一、纯粹。
尤其在国家规定师资条件达标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还面临着“学历突围”的问题。然而,职称低并不意味着“能力低”。
在许多高校管理者心目中,教学质量和职称成正比,这就势必挫伤中低级职称教师积极性。导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消极怠工的不良教学现象屡次发生。
(二)工作职责单一需要变化
与第一点需求相关,中低级职称教师对工作职责内容的需要相应地单一。除了上课就是上课,或者辅导做实验、改作业,整天为备课和上课疲于奔命。能把课上好、不出差错就很满足。需要点拨和指导,需要开阔眼界和胸襟。同时,中低级职称教师中不乏很早就胜任教学的佼佼者。这种实际意义上的重复劳动对他们来说,缺乏更新和变化。形式单调,导致工作激情不高。需要用各种手段进行丰富和更新。
(三)自主和创造的需要
中低级职称教师往往具有独立的个性,他们对工作中的自主性和创造需求较强烈。然而,论资排辈、轮流坐庄情况的现实存在,使得这些教师在发展方面步履维艰。尤其是一些留校生教师处境更是窘迫,面对“热了女婿冷了儿”和“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时代大潮,其实际上已处于无人理睬的境地。北大校长曾在媒体上公开宣布北大以后不再接收本校毕业的博士生担任教师,就很有代表性。高职称独霸科研在高校已成为不争事实。尤其在国家级项目申报上。中低级职称教师不被信任的恶果造成了不自信,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然而,渴望自立和创造仍然是这些中低级职称教师的主流。
(四)良好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需求
良好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需求同样是中低级职称教师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基本期望。只有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了,才能全力投入事业。然而,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由于职称低,生活条件、薪酬待遇、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同时,对良好工作条件和环境的需求,已超出了简单的生活上的物质需求的满足。陕西部分高校的调研情况表明,高校中许多优秀的中低级职称教师的流动往往起因于对良好研究条件的寻求①。所以对这种需求的满足是学校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一个前提条件。
三、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的激励
(一)认识内部激励对提高中低级职称教师工作动机的重要性
提供给教师的激励和其他职业的激励一样,是内部满足(如令人激动的工作内涵、成就、完成挑战性工作所获得的喜悦和社会认可等)和外部满足(如良好的资源和工作条件、晋升、薪酬、良好同事关系,以及宽松的工作环境等)的复合体。
针对有限的资源,高校所用的激励系统应当具有针对性。其实,许多管理者都知道,年轻人吃苦耐劳肯钻研,且天性烂漫,一句好话(认可)远比物质刺激更有效。认识到对中低级职称教师的激励应当重点强调内部激励和符号性,而不是外部激励和物质性,可以提高中低级职称教师激励的针对性。
同时有研究表明教师对来自学生和工作内容的成就获取的内在激励更为敏感。像薪酬、福利等外在激励措施固然对于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起着重要作用,但教师13常的工作热情和努力更主要是由教师的工作成就和工作本身提供的乐趣所激发的。
(二)中低级职称教师激励的一些具体措施
对需要的最有效激励手段是满足合理需要,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需要满足来自主体自身的满足能力,依赖于社会与学校的客观环境条件。教育部门管理者须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中低级职称教师的需要。
1.满足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作为管理者,就要从生活上、点滴小事上关心中低级职称教师,尽最大可能在条件许可范围内,为其解决生活上的眼前困难和后顾之忧。把政策留人、爱心留人、事业留人落到实处,把管理和服务等同起来。切实让中低级职称教师感受到高校大家庭的温暖。
2.参与管理决策。大学中低级职称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扩招后的高校的教学、科研的重大任务。
年轻人精力充沛,思维灵活,可塑性强,他们对学校的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因此,学校管理者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中重大问题的讨论,使其参与某些计划的制定,不仅可以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充分满足中低级职称教师参与管理决策,扩大工作职责和获得社会尊重、体现价值的需求,实现激励参与积极性的目的。
3.配备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组织中资深员工充当新员工指导人角色可以有效提高双方的工作满意感、组织承诺和组织业绩”。学校管理可以制定“指导人计划”,推行“一帮一,手拉手”活动。聘请高级职称教师充当年轻教师的指导人,包括业务指导和生活指导。这种指导人计划对学校、资深教师和年轻教师三方均有非常显著的益处。会彻底改变“技术封锁”和“各顾各”的现状,形成合力,并促使年轻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早日上路。
4.奖励成绩。目前,许多高校在推行科研绩分制。这一制度的推出,有效地激发了中低级职称的科研积极性,起到了奖勤罚懒的作用。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有较大的增加。当中低级职称教师取得成绩时,学校管理者应当在政策上予以充分的认可和奖励,包括荣誉、公开的承认,以及必要的物质激励,对优秀教师缩短见习或晋职年限(各高校在中低级职称评审工作中有自),出台“中低级职称”破格晋职办法等,还可以仿高级职称教师例,根据中低级职称教师的贡献和工作业绩提供各种福利,如交通补贴、膳食补贴、住房补贴、重大科研奖励办法、年度休假制度、低职高聘、终身职位制等等。
5.为中低级职称教师提供研究资助和各种培训。一方面,这是学校为了整体提高科研水平,承接重大研究项目和促成高水平研究成果产生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低级职称教师实现成就抱负创造工作条件。既给任务,又压担子;既给压力,又有动力。更重要的是,这一措施可以极大提高中低级职称教师对学校的满意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结合国家评职升等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免费开设一些外语、计算机、考研辅导培训,真正为中低级职称教师做些实事。毋庸讳言,这些措施在促成中低级职称教师多出成果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和锻造后备教师队伍,对提高学校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教师激励问题已经受到普遍的关注,学校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在致力于教师激励措施的探索,但笔者认为中低级职称教师敬业精神不强、工作动力不足,已经成为高校的普遍问题。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声誉势必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威信。因此高校在制定具体激励措施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中低级职称教师的需求结构特征,提高激励策略的针对性,在科学激励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达到激励策略的最大效用。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化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3]王勇,杨晶.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刊,2009,(5):183-185.
在这种教学理念下,虽然看似教师将一切重点都给学生做了深入的讲解,但是由于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使得学生存在亦步亦趋的现象,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更别说自我创新与研究了,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基于这种现状,在当前素质教育体系与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的启发下,我国职业院校中药学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要求有关教职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自身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从深层次去认识中药学,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重点放在实践上。以这一要求为基础,在教学中营造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并且将整个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机械记忆及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上,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启发学生自我探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是学生主动掌握各种中药学相关知识,并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要突出学科重点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它在教学中包含了中药材理论与临床知识,是中医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它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突出中药这一典型的特征,并且要在讲述各种中医相关知识的同时重点设计一些临床诊疗知识,让学生在理解、认识中药中掌握一定诊疗技术。突出专业重点中药学作为中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删除。例如我们在中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中医医师,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场所主要是以中医院以及其他的一些医疗机构为主的,这个时候中药的诊治基础就显得十分中药,因此在教学中整个工作重点应当放在中药的药理、药效,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中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中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而中医护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护士,教学内容应详于中药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等。第三,要避免内容重复。《中药学》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如祛风湿药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这一功用涉及诸多药物,逐一讲授难免引发学生的厌学。这就要求我们讲到具体药物时,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通过优化避免内容的大量重复,体现中职中药教学的特色。
三、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改进中药学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中文教学课程设置由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学习定位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他们一味的重视专业知识的汲取,却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在他们看来,中文课并不属于专业课程学习,对以后的职业和工作没有很大的帮助,打从内心里不重视中文课的学习。这样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中文应用水平低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基于此,我们应该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新调整中文课程教学设置,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采用应用型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职业学校中文教学的质量。
一、职业学校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特色
(一)依据专业特点增加教学内容
以往的职业学校的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选择,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抑或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是由全校统一安排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恰恰相反,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教学效果不仅不好,反而非常差。职业学校的中文教学必须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突出这种特色呢?首先,必须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工种的不同,来更换适应的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来调整教学比重。职业学校的中文教材中除了必须有的实用文体和交际应用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增加一些应用教学,比如财会类专业可以增加一些调查报告、计划、总结等文体教学内容,销售类专业的可增加演讲、辩论等教学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以后所从事的岗位特点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二)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以多样的教学风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思想,教师要树立一种思想:文化是为专业服务的,只有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将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技能,以及将来就业的要求等,然后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突出实用性,弥补学生的不足。传统的中文教学,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手段老旧,很多学生对这种枯燥的讲授,感到索然无味,所以在课堂上表现的不积极,课堂参与性不高。可见,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上课抄――下课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学生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自主教学就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的需要,倍受师生的青睐。再比如,教师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参加实习之后,写一份实习报告,写一写自己的收获与体验,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进步,这样的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开拓视野和和增强实用技能,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目前职业学校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编制不合理
当前,职业学校中文教学的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虽然不同的教材所摘录的内容不同,但是它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材内容大体分为阅读欣赏、实用文写作、应用写作和口语交际这三个板块。笔者以为,中文教材的选用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殊需求,进行编写。现行的中文教材,大部分选录的文章作品都是以阅读欣赏为主,文本内容比较狭小,知识面较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众所周知,阅读是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是极为有限的,既然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如此宝贵,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利用起来。教材上提供的阅读材料有很强的局限性,我们应该选择选录一些包括历史、地理、哲学、日常生活相关话题等在内的一些作品,在原有的经典作品上进行拓展。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很多学生认为,中文课程属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的课程,实用型不强,所以觉得中文课的学习并不重要,因此,对中文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在职业学校教育中,中文课程不属于专业课程,而且中文课的教学手段一直沿用传统老旧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没有活跃的气氛,自然,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中文课的学习也不重视,导致教学成果也不够理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中文课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职业学校中文课程教学改革
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天天都要和中文打交道。职业学校的中文教学应着重体现“实用”二字,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中文的实用性教学,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一)注重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那种“出口成章”,能够与人进行有效沟通的人。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学生以后的求职过程中和以后的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比如说,在给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文时,就可以将口头表达训练课变成一堂酒店管理课来进行教学,酒店管理的专业具有服务型的特点,所以我们更需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出一定的情景,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一场角色表演,教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酒店经理、酒店管理人员等,这种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手段,比如说,话剧表演,辩论赛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强化实践能力
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中文,那么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注重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比如说,给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市场调查包括应用文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简单的介绍下调查报告格式和要求,然后给学生安排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就某个新型的产品营销展开调查,学生自己去考察市场,看看该产品是否有市场,同学们调查完之后,再写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最后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中文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中文的运用能力,为其将来走向岗位后能熟练运用中文为职业服务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起珍.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多种能力的培养.成才之路,2010,(12).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基础教育
有这样一份调查:在对90家企业的调查中,技能型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团队合作;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胜任目前工作的能力;相关专业知识;工作效率;学习新知的态度。
从这份调查中不难得知,企业需要的首先不是技能的高超,而是对个人人品与素质更加在意。他们需的是有德有才,哪怕是有德无才之人,而非无德无才,哪怕是无德有才之人。试想一个没有道德要求的人,又会怎么样给一个公司带来真正的利益呢。所以,他们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协作发挥力量,并能以正能量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带来积极健康的影响的人。
企业之所以把技能放在后面,是因为学生最终都是要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而只有在工作中通过实践学得的知识,才是最终可应用的能力。而在这再培养的过程中,态度就成了首要的关键词,而态度的好坏,不仅直接来源于学生本生,也无可厚非的源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
从学校这方面来讲,语文教育就是要填补学生在某些方面素养的不足,让他们认识真实的自我,树立信心,完善他们生活中可能都不曾在意的部分。语文是所有课程的基础,没有语文的学习,他们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不能分析老师的讲解,不能体会老师教导的深意。
一、对基础素质不能忽视
所谓基础素质,我把其定义为语文的基本功,也就是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能流利的诵读文章,不念错别字;能规整的书写,不在常用书写中写不出字,或写错别字。再高一点的要求,就是要语言流畅,语态自然。
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人的基本,只有先将基础素质提高了,才具备学习其他的根本。中职生由于其特殊性,能力常参差不齐,稍不在意,便会在日后的就业考试中闹出大笑话:不会写字,写错别字,连小学生都会笑话的说:这我都会。加强基础素质的养成,是不能忽视的,不仅要认真对待,还要加强练习,反复考试。学生越是不在意,我们就要越让他们知道:你真的不会,但一定要会。
与此同时,诵读能力也要加强。学生常表现出来的不会说话,说不明白话,说不清话都直接影响他与别人的沟通能力,这里说的别人,不是朋友,同学,而是领导、上司、老师及在正规场合下的表达能力。所以提高诵读能力:流畅,富有感情,加强体悟力。这都是训练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挖掘,理解,表达。
最后当落到笔头上,能写好每一个字。最低的标准是要规整,能看清。字是人的脸面,在就业时,学生填的各种表格,都是他们的脸面,试想,也许就是因为你的字,让上司印象深刻,你才会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试用机会。
二、对文化素质的再培养
所谓文化素质,我认为即是对人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的了解力和关注度。而这不在于一定要去学多少,而在于,你想知道多少。比如说我讲到《废墟》,里面就涉及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中、高生,那就应该将其,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容、作者的态度观点讲清讲透。但是对于中职生来讲,我想重点应放在这些文明古迹,历史事件,介绍风土人情上,将课堂的广阔外延最大程度的展开,吸引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再加上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这一定是他们在平时上网时所不会去关注的,但是在课堂上,这些就变的异常有趣。这在中学教学中可能会被认为浪费时间,却成了中职生睁大眼球都觉不够的有趣的欣赏,及对其历史片段的如渴般的汲取。再比如《天山景物记》、《一段最古的长城》、《黄山记》这类写景散文,我们都可以以导游的方式,改变这些沉闷抽像散文的学习角度。培养他们对祖国山河知晓与热爱,其中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对历史的补充。使语文学习成为神秘文化的殿堂,成为满足他们好奇心的花园。虽然我们不能做到真正,但是多少我们可以改变一些语文在学生心中枯燥乏味的印象,让它活起来。在对文言文的学习上,如《师说》、《劝学》都在讲说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态度。我们不但不能回避其对中职生来讲的难度,反而要提高他们对文学经典的学习,背诵,在潜移默化上让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至少,不要让他们脱离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总是有好处的。
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在早上看电视听新闻,不论是什么内容,总是比枯燥的学习生活有趣的多,也会比平时更引起关注,关心国家大事,就是提高自身的责任感,正义感。学生还会在镜头前找寻自己的社会定位。老师再加以分析,并让学生稍作讨论,这都足以让他们不偏离社会主流思想,我想,久而久之,学生会有一个不小的变化。以文化魅力,灵动的社会现实来影响、感染、甚至矫正他们未出现或已出现的误区。通过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提高对自身不足的自我反省能力。
三、让人文素质在习惯中养成
所谓的人文素质,就是起码的在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上对自身的要求。人文素质表现在外在的文明上,简单讲即是不说脏话,不随地乱扔东西,对老师及同学还有父母要尊重等基本要求。但更深层讲,则是内在自我修养的提升,比如稳健的行为及谈吐,周全高效的办事能力及风格,懂得如何与人为善,并为他人着想等。人文素质其实就是道德的体现,精神的提升,个人魅力的表现。也许作为中职生,并未能做的如此完备,但至少,不会成为一个让外界人忽视的人。
人文素质更多的是靠学生自身的积累,成长,与感知力。也是在前两种素质的前提下更高的提升,它是自我形成的结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比如在学苏轼的《赤壁赋》,我们可以不必过细的讲读文字,我们更多的是要教学生如何像作者一样,在困境面前拥有乐观的精神。对于中职生,我们不能过份的要求他们能达到什么程度,只能通过一点点的引导,告诉他们,你们要尽力达到什么程度,要让他们明白,他们不是被放弃的一群,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是自我的重生,都是老师心中闪亮的火花。
1、高校校园网络的文化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指的是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空间领域内,老师和学生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创造的意识形态、精神财富和组织活动等的总和。校园网络文化则是以师生的活动为主体,依托校园文化,借助网络实现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行为方式,一切与网络有关系的校园文化都可以看成是校园网络文化。
2、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校园网络文化既有别于传统的校园文化,也与社会范围内的网络文化有区别,它是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新形式。它既是独立的,但是又收到现实文化和网络的影响和限制,能够同时反映出传统的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网络文化的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媒体依赖性。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兴盛离不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的发展,因此高校网络文化也一样离不开对技术的依赖,甚至随着当前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更快速发展,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可以说,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媒体技术是不可分割的。第二,具有时代性。时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校园网络文化中,其表现出更强的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其中民主意识的形成主要是校园网络为师生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所搭建平台,在网上人人都是平等的,谁不能够压制谁,同时谁也不能强迫谁。第三,具有规范性。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由于校园将网络和行政管理、信息管理、研究开发等连接起来,进而实现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服务,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为教师和学生带了方便。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者根据事实来说话,根据实际的数据来做决策,这不仅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同时还减轻了管理处人员的工作负载,提高了师生之间学习和交流的有效性等。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作用
1、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网络文化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正在逐步弱化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而凸显出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手段”的自我教育模式。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学生可以课余时间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便利,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除此之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多元化的平台,让学生走出校园之前更多的了解社会、拓展视野,客观上有助于其以后走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2、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够参与校园管理,能够有一个宽松的氛围进行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民主的氛围、宽松的环境以及平等的人际关系能够淡化谈论者的身份意识,大家以和平、轻松的心情来进行对话,畅所欲言。
3、有助于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
网络文化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因此大学生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及时了解各种信息和知识,就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当中来,甚至能够通过网络走出校门,将视野扩大到更广阔的时空之中,极大的丰富课余生活。
三、高职教改进程中校园网络文化的引入
高职教改主要着重于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改革,因此首先就应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我们国家高职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从学习自身办学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来探究教改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产学结合、多元化办学等模式全方位的提高教育的质量,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教师可以将网络文化灵活的应用到教学中,网络文化可以极大的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大学生的求知欲望等,学生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找到自己所想了解的知识,这样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校园网络是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构建了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伦理观念、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等,并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领域和生活领域,具有诸多特点,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行为方式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相比较传统的校园文化来讲,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为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然而,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职业教育内部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内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阐述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通过分析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探讨卖现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中职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业教育均有了新的突破,然而,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是丧失,这使得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质疑。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受“鄙薄中职”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当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第二,学生普遍不会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第三,师生互动效率非常低,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许多教师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将会继续维持消极应对、点到为止甚至是随意讲课的倾向,这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不相符的,更加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有效、长远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求真求实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文化课程中有许多“真、善、美”的素材,如文秘专业的 《中职语文》教学、幼教专业的《声乐基础》教学、以及作为公共课的《心理健康》教学,等等。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来说,直观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巧妙安排文化素材和教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性情。
(二)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课程的有效教学基于对学生潜能的重新认识,坚持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才的本质的看法,有利于创造一种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文化课程中的宝贵素材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为,能有效地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文化课程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与“准技工”的模型靠拢,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处于未成年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不应经常对学生空喊口号,应从细微之处出发来让学生看到希望,如着装打扮职业化、言行举止孺雅化、思想情感乐观化,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始终充满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地制定、监控学习计划。由于基础不牢,许多中职生几乎需要老师“扶着走路”,教师要时刻提醒和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好计划,每学期、每月、每周、每节课都要有条不紊地执行。
再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中职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利用他们善于“打交道”这一优势,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交流与合作,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我进行理性的分析,学会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从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优化师资结构
中职教师有着“双师型”教师的潜在规范,对此应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继续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职教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教师资基地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善培养培训条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为了优化师资结构,中职学校可以尝试引进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如对硕士研究生的引进。
(三)深化文化课程组织模式,注重课程与实际相结合
1.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简称,属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其中之一。它的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为主,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
2.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发生的情况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它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合理性
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学前教育课程有了较大改革和发展。随着课程之间更多地融合与交叉,课程内容融合许多国外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观念,使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更为系统,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在选择上仍缺乏合理性。课程内容难以做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教材的选择上,甚至现在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还在沿用陈旧教材,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老化的,没能融入新的各种教育思想和理念,与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速度有些脱节。
2.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脱节
大多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都开设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但这些课程要想让学生很好地融会贯通,需要学生一方面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进行大量社会实践锻炼。中职教育学生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应该在课程的社会实践方面给予他们更多机会,让他们在与幼儿的接触中,在幼儿园的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满足与专业自豪。但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中职学校学生大多在学校进行集中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变成中职学校课堂上的情境设计,这样使他们没有机会真正面对幼儿,无法接触幼儿园实际,不利于日后职业生涯发展。
3.课程实施不符合就业需求,忽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即当我们工作时,发现学校学的东西基本没什么用,而真正在幼儿园要用的,在学校基本没学。究竟原因就是学校的课程实施未考虑市场需求,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学生要全面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地朝自己的事业巅峰前进。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实施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没有方向的。
三、问题解决策略
1.改进课程内容
首先,课程内容设置要与时代同步。社会在发展,学前儿童教育随之发展,因此学校对作为未来学前教师的师范生的教育也要革新内容与时俱进。其次,灵活调整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幼师生教师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但有一些学科的内容有些重复或散碎甚至重复,可以在教学中对这类课程做适当调整———或整合或删减。这样既节省理论教学时间又将节省的时间用在能力培养上,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
2.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所以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实施也应如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了解、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及当地实际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制定出有特色、有针对性、有服务性的课程结构,并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程实施,以推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健康发展。
3.增加实训教学,深入幼儿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