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1: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媒介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大众传播媒介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靠着表情动作来交流信息,直到15世纪才产生了技术上的真正突破——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科技的进步带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出现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国传播媒介也在大力应用传播技术,并且还面临着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发展传播事业的问题。
在传播学领域,媒介分析作为一个大的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媒介产生发展的历史,各种媒介的特点,媒介同人类社会变迁和文明发展史的关系,媒介文化等等。开媒介分析先河的英尼斯和麦克卢汉提出了如“媒介即讯息”等著名的观点,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媒介技术及其发展的巨大作用。然而,在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传播技术与媒介作为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手段、载体,并非总是研究的重点。人们的注意力主要倾注在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和其产生的效果上。但近些年来,信息传播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的浪潮使我们看到技术在传播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传播手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一、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诞生之初,由于生存的需要,必须实现个体之间的交流。在漫长的时期
内,人类只能依靠原始而古老的传播方式如表情、动作等来相互了解。随着劳动和生活中传播活动的需要,人类发明了使自己彻底完成从猿到人的转变的传播工具——语言,然后又发明了使信息可以保存下来并使文化有效积累成为可能的传播工具——文字。最初的文字刻在甲骨、金器上,后来又有了绢、帛,东汉的毕昇借鉴前人的经验发明了纸。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传播手段先进,传播内容丰富了起来。但是,这些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迅速的社会传播,还需要有技术上的更大突破。这种突破,于15世纪中叶拉开了序幕,其标志是金属活字印刷术和金属活字印刷机的问世。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摇金属活字印刷机,开始了活字版印刷书籍,这说明人类在信息传递技术上的进步。到了19世纪初伦敦《泰晤士报》首先于公元1814年开始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印报,使得知识与资讯得以普及,这是一项相当重要的进展。1833年,第一张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的诞生标志着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它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滚筒印刷机,每小时印报4000份,为大量发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在19世纪,美国人莫尔斯发明通讯电码,开始了有线电报时代。1870年出现电话,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使人类的通讯技术大幅改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此技术为基础发明了民用无线电。在此同时,电影工业在欧美亦成为另一种有力的大众传媒。电视是在1924年首次问世,而英国定期播放电视则始于公元1936年。电视时至今日,仍是一般人主要吸收资讯、常识,作为休闲娱乐,或作为消磨时间打发孤寂的工具。
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为大众传播带来了一次新的机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通过与通讯的巧妙结合,在加工处理信息方面改变了以往直接参与的方式,是信息处理第一次超越了人类自身而实现,真正达到了信息的传递、存储和加工处理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最先进的传播革命,大众传播进入了数字化与网络传播的崭新时代。
电脑促进办公室自动化、产业自动化及家庭自动化;镭射科技,如磁碟机、碟片、影像传真机及文件处理系统普及;有线电视与通讯卫星结合,使电视的功能发挥更佳;资讯社会应用许多新的传播媒体,如电视、电话、电子邮件、电子报讯、电视传讯、电话影视、电子会议等等,正缔造全面电子化的环境。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整合了多种技术,它不但能统一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各种符号形式,而且打破了地域界限和国家界限。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正悄然改变着人们习以为常的传媒环境。
二、传播技术在我国媒介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的传播事业迅速发展。为顺应世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
缩小与发达国家传媒业的差距,我国传媒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对媒介内部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改革旧有的观念,使之跟上国际步伐,成为我国传媒业的一个新趋势。
以《文汇报》为例,对我国媒介使用新技术的情况可窥见一斑。《文汇报》于1998年1月26日开始推出网络版,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兴趣,当时的数据表明,每天平均有近千人上网访问浏览。与该报印刷版相比,网络版提供了优秀的检索服务,读者只要键入自己想找的指令,很快就能得到许多相关资料。此外,对于外省市不能及时看到印刷版《文汇报》的地方,网络版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网络的应用还能使读者的反馈瞬间传回报社,读者和报社的距离大大拉近,从而使报社更清楚的知道读者的要求,把报纸办得更有贴近性。
此外,除了报纸媒体使用新技术外,电台、电视台也在大量使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使用电脑工作室,实现了采访、制作、编排、播出的电脑化运作。在“数字化储存、数字化传输、电子化交换”原则的指引下,该电台在其传输系统中运用光纤技术,采用一种自愈式光纤环网,将广播节目从控制中心传输到发射台,该光纤环网还可同时传送数字化节目和模拟节目。我国电视媒体正在迈进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各电视台都在加快数字化进程。中央电视台采用多种电脑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包括非线性编辑技术、虚拟技术、三维技术和动画技术,采用机械手自动装带播出系统等,在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上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总之,我国传媒机构使用电子技术的用途大致有以下几点:①文字处理(写稿、改稿、编辑、排版、电脑字幕等);②电脑激光照排;③扫描;④管理-信息存储与资料管理;⑤建立内部网络,进行稿件和图片的传输等;⑥三维动画;⑦非线性编辑,特技剪辑;⑧联网查询;⑨播出等。
三、新形势下我国传媒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首先,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要加快数字化进程,实现信息处理的全面数字化。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为从事跨媒体经营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在互联网上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已经实现,现在需要加快发展的是广播的数字音频技术和数字电视。
其次,还须加快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进程,使信息传播数字化。媒体要抓住机遇,谋求新的发展。我国政府近年来十分强调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人们因而十分敏感的关注科技创新事物对其他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对能够采纳最新信息传播技术持乐观态度,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契机。
总而言之,传播技术在媒介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技术在媒介的发展中并不是惟一起作用的力量,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都会对媒介产生影响。我们在努力创新传播技术并应用它的时候,也要注意与其他方面的协调,使先进技术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促使媒介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咏华著,《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2002年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1.1融合阶段数字技术的出现在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同时,也给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逐渐消亡,而是提供了一个不同媒体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拓展发行渠道这一重要方面。传统媒体目前主要包括报纸和广播电视。众所周知,报纸的发行必须以纸质印刷物为依托,再经过物流手段,最终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因此传播能力及时效性相对较差;广播电视则以电磁波为传播载体,但只能传播声音信号和图像信号,对媒体的市场覆盖率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为了摆脱这种制约的不利影响,许多传统媒体开始将目光望向了互联网技术,将其作为新的发行渠道。由于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一种媒体形态都可以被传播、下载以及,因而使得传统媒体的内容在发行能力上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来进行跨区域信息传播可以有效降低发行成本,这也是目前众多媒体寻求网上推广的原因之一。
1.2深入融合阶段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当前的媒介合作早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和主流传播形式。但随着这种合作不断走向深入,不同媒体之间依然泾渭分明,并未达到一种形态上的真正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由于数字技术对传媒领域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因此极有可能出现以数字技术为根本依托,整合众多其他传媒方式的崭新媒体平台,甚至会形成网络、传媒、通信三者的最终合流,并延续以往的服务和功能,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媒介融合的不同类型
2.1内容载体融合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渐拓宽,使信息传播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变化使媒体受众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对规模化信息的巨大需求,同时这一需求又反过来刺激各类媒体对内容的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分为专业型和个体型两类[2]。专业型的规模化生产有着较强的权威性,而个体型大多并非出于功利的目的,只要拥有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内容的自由上传。这一类型虽然内容制作能力有限,但在技术的支持下,个人信息传播正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和好评。
2.2传播渠道融合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传播渠道的独立化及逻辑化是其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独立化指的是信息内容的传播渠道将从目前存在的传播机构中独立出来,使传播渠道与信息采集、生产及制作等其他方面走向合作,衍生出独立存在的媒体产业[3]。逻辑化指的是在整个信息传播的所有流程中,其中涉及到的众多合作者不必为其他环节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担心,整个信息产业链会为用户提供类似于专用通路一样的无障碍终端,因此技术问题完全没有必要考虑。
2.3接收终端融合接收终端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技术融合与应用融合两个层面。首先来看技术融合,台式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在目前所有电子设备当中处于顶端,但同时不具有便携性而难以普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虽然体积较小,但在性能方面存在一些不足[4]。因此可以大胆设想,未来硬件设备的发展在保证处理能力得以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同时会将外观的微型化作为其基本追求。
3结论
【关键词】媒介;媒介技术;传播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创建到现在,不过是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现象则是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步的。并且,媒介和传者与受者两者一样,是作为最基本的传播要素而出现的,它是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手段、载体。在最初的传播历史中,媒介表现为语音、语言和一些简单的符号等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随着现代印刷机的发明,传播第一次有了现代性的意义,开始跨越以前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摆脱了时间性与地域性的制约,使地球上每一个个体都身陷于现代传媒的巨大旋涡之中。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电台、电视等媒介也竞相跃上传播的舞台,并且,每一个媒介的产生,都在很大意义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境况,甚至同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文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特别是电视的发明与成熟,其作用更是巨大,这也使得媒介技术分析的现实意义迅速而明晰地凸显出来。在媒介分析理论界中至今享有盛誉的理论大师:雷蒙·威廉斯、麦克卢汉、梅罗维兹都有着自己对独特的理论思辩。
20世纪的最后十余年的时间里,更是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更新提速的年头,数码技术、光纤卫星通讯技术、电脑网络技术大放异彩。在所有这些技术逐渐走向融合和协调的基础上,世界性的因特网迅速崛起,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媒介,它不但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国家疆界,还打破了文字、声音、图象等各种符号形式的隔膜,更使得个人的单向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个层次类型和规模的传播走向统一。其影响的触角也正伸向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于传媒界而言,这些变化中包含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传播学研究界而言,这些令人激动的变化构成推动媒介分析研究的动力:一方面,要对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新环境、新实践作出深刻的分析和解释,离不开传播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传播领域层出不穷的新变化,将一系列有关信息传播高新技术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新传播研究课题摆在了学术界面前。将传播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从前人的成果中获取启示,而又追求联系实际充实传播学理论,这是时代赋予传播学界的双重任务。媒介分析作为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分析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的关系为核心的研究部类,正为这样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切入口。
一提到媒介分析理论,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名字便是麦克卢汉,殊不知,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尼斯的影响,他自己也把英尼斯称为“良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尼斯就在他的专著《帝国与传播》、《传播系统的偏向性》中广泛分析了人类转播的各种形式、各种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把传播技术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考察的媒介理论。比起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英尼斯的媒介理论要早问世十多年。
英尼斯从20世纪40年代初起,在他生命的最后10来个年头里,他把传播置于人类历史运转的核心位置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媒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与之相关的是传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英尼斯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也就是说,传播媒介或具有长久保存但却难于运输的倾向性,或具有易于运输却难以保存的倾向性,前者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纸、石头等,英尼斯将其称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后者便于对空间的控制,如轻便的纸张,英尼斯将其称为“偏向空间的媒介”。根据英尼斯的观点,就这两种媒介同权利结构的关系而言,“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的贸易,有助于帝国领土扩展,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制度不强的社会体制。英氏还探讨了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两者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他的媒介理论认为,建立在强调时间偏向的传播手段或强调空间偏向的传播手段基础上的两种不同的权威和知识垄断——宗教的或国家政府的,道德的或科技的,是帝国兴衰的主要动力、文明兴衰的主要动力。这种理论还把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视为辨证的统一体,认为一味地向时间倾斜和向空间倾斜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地机制。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作者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态度,尽管英氏很看重媒介技术发展史在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但他并未从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中看到解决现代文明中如下重要问题的希望:如何发展道德的力量去和物质科学所释放出来的力量向抗衡,以维持一种社会的平衡。例如,他在《传播系统的偏向性》一书中,英尼斯对知识的机械化中所隐伏的问题作了如下的评论:“机械化强调了复杂性和混乱,它造成了知识领域的垄断。对于任何文明而言,如果它不屈服于这种知识的垄断的影响,对此进行一些批判性的调查和提出批判性的报告已成为极其重要的事项。思想自由正处于被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机械化及伴随他们的西方文明摧毁的危险之中。”也许尽管英尼斯在对待科技的态度方面的悲观论调和怀旧情绪并不可取。但是他对现代西方文明过于强调物质科技的力量,忽视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考确是每一个习惯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所必须尊重的。
假如说英尼斯是将媒介技术与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先驱,那么麦克卢汉则是继续开拓这一领域、并在传播学领域研究中确立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研究传统的关键人物。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以其一系列大胆新颖的论点,迅速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重视,非但如此,他还在美国媒体与大众之间掀起了一阵麦氏风暴。
麦克卢汉最为重要的一个论点应该是“媒介即讯息”,这即是麦克卢汉与另一学者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的书名,也是其媒介理论的发人深思的主题。麦氏从功能和效果两个方面阐述了“媒介即讯息”的论点。首先,麦氏从媒介技术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内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如果有人要问,‘那么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说,‘它是思想的实际过程,这本身就是非言语的’”。此外,麦克卢汉还从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效果的角度赖理解“内容”,认为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是什么样的讯息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也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麦克卢汉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其“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他把媒介技术比作人体或人类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衡”的概念。他指出,使用不同的传播技术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例如,文字与印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眼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器官——耳朵的延伸,而电视则是全身感觉器官的延伸。麦氏根据人类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手段的演变,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传播时期以及电子传播时期。在每个时期,人类感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思维的方式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与此相应的是部落文化、脱离部落文化和重归部落文化。他认为人的感觉需要平衡,任何一种感觉一旦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另外的感觉的作用被人们所疏远,这样的个体不会是健全的。而新兴的电子传播时期,将会使人重新走向和谐,使人的各种感觉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另外,麦还有关于“冷媒介、热媒介”的理论。
二人把媒介技术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进行考察,强调媒介技术本身的作用,在传播学研究中开创了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新的研究传统。这是此二人学说的重要历史地位。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存在着重要的缺陷:陷入了唯技术决定论的悖论。他们的媒介理论都失之于过分强调媒介技术的作用,把媒介描绘称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大动力。从而被学界批评为陷入唯技术决定论的极端。这是我们在阅读他们的著作,吸取其精华思想时所必须警醒的。除此之外,两人在写作中,常常对一些基础的定义未作明确的界定,而为了追求一种夸张的风格造成了思维逻辑上的混乱。这一点也同样需要读者加以注意。
与此二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英国著名学者,西方批判学派中的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先锋、西方的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威廉斯毕生致力于文化研究,于他而言,大众传媒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文化研究就是研究整个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首先,他认为,对媒介文化研究要运用一种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其认为,文化现象(包括媒介文化)是和所有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一部分,它们的变化牵涉到所有社会现象包括内在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运动过程,“在任何时候,它都即包括对现代的反应,也包括对历史的延续。”其次,他把文化研究同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试图探询文化制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这可以从他以下观点看出来:第一,强调社会传播过程就是意义和定义在社会上建立并且历史地演变的过程,强调传播和社会制度机构、习俗之间关系密切。第二,指出大众传播的商业形式并非象某些人吹嘘的那样是自由的大众传播模式,而是一种实际上由商业系统控制社会的模式。第三,指出文化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传媒文化中的种种问题的社会性。他反对非此即彼的简单两分法去看待社会文化问题,大众文化中存在着内容低劣等问题,但并不是孤立的,他主张把他们看作社会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这其中包括:对过去真正的通俗文化传统的蔑视;作为人类文化伟大成就的伟大文化传统又被搞成少数人的独占;投机商们的乘虚而入。
对于传媒科技发展与社会关系这一问题,威廉斯批评了传播界占有显赫地位的两位大师的理论,一是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二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威廉斯对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颇为不满,他认为这一模式遗漏了对真正社会与文化过程至关重要的“意向”问题,如果忽略了为什么目的而传播,那么就等于忽略了所有真正的社会与文化过程。这涉及到传播过程所指向的意向和利益等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西方传媒的真正意向常常与有关当局公开宣言的意向有很大的区别,并与那些假象的一般的社会过程中的情形有很大区别。只有对意向的正确分析,才能更深的理解西方传媒的内在制度。
威廉斯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批评,首先,他认为在麦氏的媒介理论中,实际上见不到社会的踪影,它丝毫不能解释不同的媒介特征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间的相互关联。麦氏的理论虽然关注到不同媒介不特殊性,但只是把它们臆断地指派给媒介的心理功能。其次,麦氏的理论不但认可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现状,而且尤其认可这种社会文化状况的内在倾向。也就是说,它缺乏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理性批判,最后,麦的理论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混乱的缺陷。
在提出对这两者进行批评的同时,威廉斯也谈到了自己对媒介文化意向与社会科技发展关系的看法:第一,所有技术的创造与发展都是为了有助于已知的人类实践,这是基本的意向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第二,在许多情况下,技术往往产生原先并未预料到的使用情况与效果,他们也是对初使意向的真正的修正。第三,真正的决定是一个过程,一个牵涉到整个现实的社会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总之,媒介技术是媒介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它往往能引起巨大的传播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本身巨变。所以媒介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定义,其蕴涵的社会含义值得更多有识之士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以农业科教片为代表的影视媒介就是运用电视电影精彩的画面艺术表现手段,以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要表现内容,以解决现实农业生产中需要的技术问题为目的,指向性和意识形态明确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种推广方式产生的作用特点是内容形象逼真、显示深刻、音像效应、容易理解、推广范围广、成本低。网络化推广媒介就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推广传播的形式。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正在朝着网络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利用网络推广农业技术的主要表现为农业数据库、农业网站和专家系统。网络媒介可以数字化、全球化的传播推广农业技术信息,并且易储存、复制、检索、传播大量的、多样的信息,能够快速的运用多种媒体,交互式的兼容多种传播方式,可以个性化的、多元化的、自由的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速度,拓展农业技术推广的角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2大众媒介推广农业技术的特点
通过大众媒介推广农业技术可以做到传播信息快,推广迅速且互动性强,可以有效的进行信息反馈。利用大众媒介平台可以在更广的受众范围内推广农业技术,并且内容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由于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大部分农村居民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这些设备接受到所传播的技术推广信息,农业技术可以声画并茂,图文兼备的快速传递出去,通俗易懂,让人们一看就能明白,从而提高了推广工作的效率。在利用大众媒介推广农业技术的同时还会改变农业受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促使农业受众逐渐形成信科学、靠科学、用科学的价值观念。在其取得的良好推广效果和现实作用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农业受众对政府的信任以及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促进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提高其幸福指数。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农业受众通过大众媒介接受农业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影视艺术的审美享受,从而娱乐生活。
3通过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技术的注意事项
大众媒介推广农业技术要注意其目的性和时效性。目的性就是指在选择推广媒介时要考虑技术推广的目的性,推广的内容决定推广的形式和载体。推广技术信息的内容长短,表达方式,理解的难易程度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要利用适合的媒介形式以保障达到推广的目的。对于农业技术信息而言,其有很强的时效性,对于推广者而言,要综合考虑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时差的因素,以保证选择适合当地有效的媒介形式推广农业技术要在有效的时限内发挥最大的效果。还要注意有的放矢性和因地制宜。在利用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技术时,要充分考虑推广对象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教育文化程度,以及基础设施普及率,这些都决定了推广效果。我国的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东西部也存在巨大差异,各地的地理人文因素也有很大的不同,南米北麦,差异较大。因此在推广农业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做到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还要注意其科教性。推广的农业技术要具有科技含量和现实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具有推广价值;农业技术推广信息要具有科学和谨慎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推广内容要完整连贯;农业技术推广不要忽视其教育性和应用性,这是推广受众接受先进农业技术的前提。
4通过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技术的现状
在现阶段的网络传播媒体环境下,大众媒介成为了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农业推广体系名存实亡,网散、钱断、人散,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真实现状写照。虽然现阶段在大力建设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开始注重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但是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主要还是依靠拍摄农业科教宣传片和开发农业技术信息系统等进行推广;在大力建设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推广新的农业科技应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背景下,大众媒介下的农业技术推广陷入了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的局面。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推广体系和主体机构,对于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技术,政府依然没有足够程度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一种资本进入市场流通,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管理,十分混乱,导致了大量虚假信息的出现,这也是农业技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推广所带来的负面效益,使得信息市场真假难辨。
5总结
1.1变频节能技术
简单来说,变频节能技术是指一种利用科技手段及设备实现电流频率改变的技术。其中,负责控制电频频率的设备叫做变频器,变频器的构成比较复杂,主要由电源板、电极电容、控制面板及键盘等部件组成,通过这些部件的有效结合,能够使电动机在最节能的状态下运行。传统机电设备中的电流频率是不可改变的,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其转数也不能改变和控制,这就导致其设备长期处于恒定运行状态,这样不能因地制宜地改变转速,不但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而且还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随着变频节能技术的出现,机电设备的这一缺陷得到了很大改善。将变频节能技术运用到机电设备中,不但能够改变机电设备的灵活性,还可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调节设备的运行状态节约能源,这样就能够大大增加设备的使用年限和减少能源消耗。
1.2变频节能技术的基本原理
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交—直—交”工作方式,变频器是通过整流器将工频交流电源转化成直流电源,然后再把直流电源转化成频率和电压可以控制的交流电,最后再供给电动机。变频器的工作电路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整流部分、直流环节部分、逆变部分、控制部分。其中整流部分主要应用的是三相桥式不可控整流器;直流环节部分主要是用来滤波,直流储能和缓冲无功功率的;逆变部分主要采用的是IGBT三相桥式逆变器,它输出的为脉冲宽度可以调制的波形(PWM),它在整个变频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变频器的核心技术。变频节能技术实际上是通过变频调速系统实现对电动机转速的调节,从而达到节能效果的。
2变频节能技术的优势
变频节能技术是随着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节能理念的不断推广,才逐渐被应用于各类煤矿机电设备当中的,例如采煤机、矿井提升机、皮带输送机及流体负荷设备等,都在运用变频节能技术。经实践发现,与传统的煤矿机电设备相比,应用了变频节能技术的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能源消耗量大大减少,且维修养护费用也大大降低,总体来看,其使得煤矿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可以证明,变频节能技术确实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机电设备的一些性能。变频节能技术将传统煤矿机电设备中的交流电的固定频率转化成为了一种变动资源,其具有以下四点优势:首先,变频节能技术的功率器件是使用的智能功率模块IPM,这种功率模块是在GTRIGB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够实现对功率的变频;其次,变频节能技术改进了压频比的控制方式,使其控制理论得到了进一步革新,也即是采用直接转矩控制和矢量控制的方式来扩展了自身技术的应用范围;再次,变频节能技术采用了创新的人工神经网络及模糊自优化控制技术,从而更加集中了自身的集成系统,并将原来单一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成为了先进的专用集成电路;最后,变频节能技术的综合应用范围也正在越扩越大,如今的变频节能技术不仅拥有基本的调速功能,更具备通信、编程序参数辨识等功能。
3煤矿机电设备中变频节能技术的应用
从变频节能技术的出现到如今的迅速发展,其在节能和安全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著。目前,变频节能技术已经在我国煤矿机电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笔者就来详细介绍变频节能技术在采煤机、矿井提升机、皮带输送机及流体负荷设备等主要煤矿机电设备中的应用。
3.1变频节能技术在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
矿井提升机在煤矿生产中的条件比较复杂,大多数矿井提升机都是在非常恶劣和繁重的环境下运作的,因此这就对其性能和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矿井提升机往往需要反复启动与操作,其中调速任务有很多,并且比较容易引发设备故障,从而对煤矿的正常生产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而随着变频节能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矿井提升机中,其在进一步提升矿井提升机工作效益的同时,还对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利用了变频节能技术的矿井提升机,能够在内部软件的辅助下更高质量和更快速度地完成工作任务,并且其运行能耗也比原来大大减少,尤其节约了大量的电能。目前,科研人员又研究出了一种专门用于矿井提升机的风光提升机变频器,其具有很高的兼容性,能够强化矿井提升机的性能。如图1所示,就是利用变频节能技术的矿井提升机的系统,变频装置替换掉复杂的串联电阻切换装置,并完成提升机运行速度曲线、转矩大小的要求,极大地使控制操作流程得到简化,提高控制精度。
3.2变频节能技术在皮带输送机中的应用
由于皮带输送机具有功率大、电压高等特点,因此其在煤矿生产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煤矿生产系统的咽喉。所以,皮带输送机的性能和质量必须要达到要求,要能够保障煤矿生产的正常进行。通常情况下,皮带输送机在轻载或空载的情况下仍然是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的,这无疑大大损耗了不必要的电能,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另外,一些皮带输送机所使用的软启动装置是液力耦合器,其非常容易发生电机失控,从而造成设备损坏。变频节能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能够有效保护皮带输送机不被损坏,大大减少了电机失控情况的发生,并且还能够提高输送机的工作效率,使其更加节能高效。以爬坡皮带输送机为例,采用GI800变频器控制,由一台交流异步电机驱动,其变频器通过外部电位器设定值与皮带电子称实时测量信号相加,作为初级给定信号,并通过滤波、PID、限幅等处理后作为实际频率控制给定值信号,实现输送机皮带走速控制和调节,达到根据输送机皮带上实际料量大小自动调节控制的目的。
4结语
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带来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有很多广播公司,在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纷纷展开和通信公司的合作,通过各种先进的多媒体途径,比如卫星,有线电视网等进行新的业务活动,譬如类似电话和传真这样的本来属于邮电的业务,现在也可以通过多媒体通信技术进行。
1.影视节目的制作方面影视节目
在多媒体技术的带动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节目的效果。早在1987年广电部信息资料中心就同中央电视台少儿部一起,使用自己开发的系统,制作了“十龙贺春”二维动画片,证实了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片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图像质量。在多媒体技术软件、硬件全方面发展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造型方法、光线跟踪法重现光照以及对物体表面进行明暗处理、还有透明处理、加阴影和纹理匹配等等),制作出极度逼真的三维动画场面,包括一些非常细节的表情、毛发的变化。还可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创造出各种虚幻的场景,包括一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或者景。这些通过电脑特技创作编辑出来的场景也可以与实际拍出来的场景,进行无缝连接,创作出梦幻般逼真的精彩镜头。
编辑在八十年代就已经逐步的代替了线性编辑,并且作为目前的主导编辑方式,在影视节目的编辑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声音和画面的编辑工作。首先就是画面编辑,画面编辑工作在非线性的编辑系统下显得轻松而有简单,更改画面素材的位置或长度,只需要轻松移动一下鼠标就能做到,而画面素材的色调、淡入、淡出或者是升格、降格等其他参数也能够轻松的调整,如果想要取得更好的图片效果,可以把非线性编辑软件和一些其他的图片处理软件,结合起来共同对图片素材进行处理,这样获得效果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立体思维感在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背景下也得到了增强。原本单一的电视画面,在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背景下,能够通过多重信息的叠加,产生新的意义。例如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作宣传片时,用非线性编辑合成的精美的剧情画面位于屏幕正中,右旁竖版出现的是对应的主要演员的字幕,下方则是这个电视剧将要播出的时间。整个宣传片把声音、画面和字幕有机结合,给观众以强大的震慑力,产生强烈的期待感。其次是声音编辑:非线性编辑在声音制作上和传统的制作工艺一样,声音也是分别制作的。假设素材的拍摄采用同期声,则可以在媒体编辑工作站上和画面同步进行同期声的剪辑,不过声音的录入需采用无压缩格式,后期配音和混录则可以在音频工作站上进行。在音频工作站上,利用计算机的强大数字运算功能,使得声音的各种常规处理和特技都可以在瞬间完成,尤其是数字处理,声音质量很高,而且编辑结果可直接用于最终混录,所以直到最终混录之前,也还可以保持分离的对白,音乐和音效的创作和编辑仍然保持和画面的一致。同时,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还具有愈来愈多的音频处理功能,如均衡、效果、缩混等,极大地改进了录音的效果,和模拟记录的声音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滤去背景杂音;在其进行复制和编辑配音时可减小音质损失;在后期制作的演播室中可以与数字化记录音响、音乐及自动对话转换记录进行良好的混合。这使得声音的后期创作工作获得极大的自由度,是非常有价值的。
3.影视节目的出版和发行和传输方面
影视节目的出版和发行和传输方面的工作,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有相当多的设备,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处理的技术,譬如储存设备的变化,如VCD、DVD这样的,可以说从很大程度上都改变了影视节目制作人的制作方式,再如传输设备,在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以后,大量的节目被数字化处理后,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输送到用户那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电视的开通,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被制作成数字化电视节目,并以每秒几十亿的速度传送到用户那里,而且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起来不但简单,而且效率也高,做出的节目也非常的精彩。
二、结语
1.1视觉传达的表现模式与行为逻辑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关注的问题多是社会的热点,其表达的形式多具有一定的易于接受性。换言之,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较为自由灵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感彩。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样具有极强的教育性、艺术性、责任性。一方面,从表现模式角度来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调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在设计上,强调受众对于既有的意识形态、道德律令的遵守,企图通过内心的感动出发,触发并形成受众的共鸣,进而实现其自身的导向性与影响力,继而满足不同受众对于广告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追求。例如,较为成功的广告《留守儿童》、《水土流失》以及《得蛙蛙》系列,都是在通过电视的平台,展示出关于留守儿童、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借助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独特艺术载体,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体验的可能性。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通过台词脚本的设计旗帜鲜明地倡导或者反对某种观点,进而劝导人们能够摒弃之前的陋习。另一方面,从艺术设计行为逻辑而言,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采用抽象性的词汇,只有置于具体的物象成为可感知的经验组成部分,其语意才易于得到理解。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的艺术设计象征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艺术设计崇拜的意蕴,既是对艺术设计自然属性的归纳,也表征了社会化、多义化的开拓。实际上,从本质上讲,任何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都具有一定的主基调艺术设计。尽管囿于文化传承差别表现会有不同,其彰显出的心智模式与行为逻辑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设置是为了体现出性格沉静而厚实的鲜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特色。例如,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爱的表达式》以及《古迹保护》为例,我们发现其中对于白色的运用为例子。白色在广告中是从既往自然属性的锚定,诸如白云、羊毛、牛奶等颜色的同一性使得艺术设计言说能够得到归纳,而一旦其艺术设计运用中采用了白色也就成为一种常规用法。具体而言,记忆原点性质的存在形式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有必要进行特定的解释和逻辑思维,对于此种颜色产生敬畏心。当上述规律性质的观念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证实,艺术设计也就从自然属性实现了向社会属性的转变,为大众在景观社会空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视觉消费提供了核心质素。
1.2视觉传达的目标关联性与抽象性
所谓目标关联性,指的是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上必须体现出围绕某主题展开的核心理念。例如,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校车安全》中首先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小女孩的形象,这个小女孩自由地走过花坛、喷泉,在明媚的阳光里自由舞蹈。然而,紧跟着镜头一转,一辆破旧的校车呈现在镜头里。画外音是:她本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显然,这样的设计,让每一个受众都希望身临其境,帮助小女孩,不让她迈上校车。这样,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的目标关联性也就准确无误地呈现到位了。基于这样的例证,我们可以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史是一个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心灵情感史。在这种艺术设计创作者的心灵体悟下,艺术设计与广告心理结构相契合的佐证形态。所谓抽象性,是指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关注的是创作者知觉与视觉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被建构的路径,我们能够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也可以看到创作者主体的抽象表达。具体而言,电视艺术设计内蕴的诸多文化表征能够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性与内容的现代性耦合中找到其自身应有的存在可能。例如,在电视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环保之路》的抽象性表达中,黑色同样是应用范围较广、象征意味较浓的物象。黑色象征的负向特质既体现出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作品的基本创作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艺术设计包裹着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象征的高度、深度。这也就解释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本身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源头,其艺术传承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语言呈现具有完整性和在场性。而探讨作品艺术设计的审美理解与象征意味,实则是探寻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与艺术文化史切近相关性,旨归在于彰显创作者艺术设计运用的主体性与抽象的表现力。
1.3视觉传达重塑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我们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感染力塑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形式上,避免了过多的长篇大论的说教,转而采用一些融理于情的表现手段,或者用比较写实的生活场景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二是审美价值上,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要体现能为受众接受的基本内容,要通过形式上的审美来达到与对象群体契合的程度。只有当观众真正为作品所打动的时候,才能够对美的对象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审美上的艺术性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就很好地是吸纳了表现形式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不关注宏达叙事层面的展现,而是强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的重新发现,在空间的层面上主张从不同的视角完成对于同一事物的多重看视。在具体的艺术设计上,《回家》风格融汇的影子,更多地强调了欣赏者的注意力对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观看意识。艺术设计运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处理多是按照创作者理解在作品中重新对事物进行排列组合。这也就是所谓的“艺术设计造型”、“艺术变形”与“几何构图”等重要内容的题中之义。在对于整个观者位置的位移中,艺术设计运用处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表达的是一种融贯主体的概念。
2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与受众的美学耦合
2.1情感透视的现代性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完整清晰意向与艺术设计的使用,恰恰处于大时代的现代性转型的断层期。众所周知,现代审美思想跟视觉认知分析并行不悖,受众是视觉与知觉理论在设计层面的表现,这是我们探讨中国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需要申明的一点。在我们看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审美思想具有极强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从图像的视觉表征来看,尽管古典知识型所谓的定点透视的理念与之呈现出的完整的、清晰图像仍然大量存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所代表的恰恰是对于视知觉的解构,其意义不是对我们日常看得见的现实状况的简单复制、转录、还原,它是在借助技术重构了一个自主化的世界形式。基于上述的影响,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对于观者而言也创作了新颖的、碎片化的视觉样式,让人类的注意力从质感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成为时间的流动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传统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完整性进行了独特的解构,并且其也与连续性一道不断地成为欣赏者考察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内容与主体经验特质必然考量的因素。
2.2情感想象的固化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符号的意味更彰显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高度“符码化”的象征符号特征,成为自我识别标志。现代知觉形式逐渐放弃了用单一的结构来构图叙事的尝试,通过对于知觉形式形成过程的探索,来固化视觉所及的形象与想象。我们感受到知觉已经不单纯是记录,它必须正视并明确知觉自身的不稳定性。现代知觉形式把握自身对于知觉断层的敏感认知,并揭示出注意力的悖论。这种情形下有意关注某个事物,并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而把握其内在的直接性。毋宁说,现代知觉设计是在指出知觉的分解和形式的丧失,倘若认为注意力是连续体的动态形式,试图在知觉空间中建构自身的离心特性,以便让创作者的视觉和想象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2.3艺术设计的情感体验性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化了体验性的特质,形成了让受众具有一种独特的体验美的重要能力。第一,经过长期的艺术设计实践,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创作者已经掌握了艺术设计组合与搭配的基本规律,他们在艺术设计对称与调和中获得了艺术设计的情感力量,进而让艺术设计的情感力量注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本身。第二,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反映了其关照世界整体的独特方式,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和审美特色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前者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语言表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矛盾的感知和概念。第三,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运用象征意义充分认识到实景摄入对于画面内容与含量的限制,重新组织并取舍了场景的基本方式,采用多视点方式入画,在二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上扬弃了传统的远近关系。而在这一过程中,观者要从意识中清除掉自身既有的位置感,重新看视作品展现出来的对于视知觉的冲击,及其布局与格法上体验美学的基本脉络。
3结语
依据青海盐湖10万吨/年电解镁工程新设计的铝母线施工图纸,对加拿大拆回的利旧铝母线按图纸规定重新构造、装配和焊接并进行修整,使之与新母线按照整体布局安装于电解车间。
2工艺特点
电解冶炼行业中,电解车间是个非常重要的生产车间,其投资非常大而且技术性强,电解是电能通过铝母线系统进入电解槽,以促成镁的还原反应,其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所以要有能输送大电流的铝母线,铝母线导电效率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电解槽生产的效率和耗电能的大小,所以不论电解槽的阴、阳极导电连接,还是大直流铝母线的焊接和安装对质量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3施工技术总结
3.1施工准备
3.1.1施工场地:施工开始前,要落实翻新施工场地,并应具备三通一平,即路通、水通、电通,操作地面平整夯实。
3.1.2施工机具:圆锯床、碳弧气刨、液压矫直机、等离子切割机、剪板机、MIG/MAG弧焊机、1000A直流电焊机、毫伏表、电动葫芦、起重机、磨光机、砂轮机、刮刀、研板等。
3.1.3辅助材料:道木、红丹粉、机油、棉布、钢丝绳、钢板等。
3.1.4施工人员:技术员、质检员、铝焊工、钳工、研磨工、力工、电工等,其中焊工必须具有有效的操作资格证,并经过现场考试合格后上岗施焊。
3.2检查、验收
3.2.1利旧铝母线施工开始前,由业主提供利旧铝母线的材质分析报告;组织业主、监理和施工方共同对利旧铝母线的综合情况进行检查;观察和注意所有利旧铝母线情况,共同制定一份完整的利旧铝母线清单,与业主的发货清单相比较,确定所有部件均已包括在内并已核实。检查中对存在过度腐蚀、变形或严重损坏的母线按编号进行登记,检查完毕后将检查结果汇报给业主,由业主确定是否还有翻新价值,考虑是否用新铝母线进行替换。
3.2.2焊机、焊丝及氩气施工中采用的数台MIG/MAG弧焊机均具备出厂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说明书及操作手册,并具有全方位的焊接功能,同时备有专业引弧和自动延时灭弧装置。焊丝采用纯铝焊丝,成分要求与利旧铝母线铸铝成分相同或高一个级别,采用退火状态供货并经抛光处理及用塑料袋密封的盘状焊丝;氩气采用国家现行标准《氩气》(GB4842)中一级及以上的工业纯氩。焊丝和氩气均具有出厂质量证明文件、产品合格证、性能检验报告等,并报监理和业主检查、验收。
3.3铝母线的搬运
3.3.1铝母线的吊点位置应根据铝母线形状确定,装卸使用专业的工具或夹具,不得使用钢丝绳、链具直接捆绑于铝母线上,当无法避免时,应当采用木块、橡胶板等衬垫进行保护。
3.3.2铝母线的吊装应缓提、轻放,防止碰伤、刮伤。
3.3.3运输时应采取防止铝母线变形和倾覆的措施;长途运输时,铝母线应妥善包装;短途运输时,硬性铝母线可裸装,软性铝母线和带有导电压接面的硬性铝母线应采取相应的包装措施。
3.4铝母线的存放
3.4.1铝母线的存放地应有足够的地基承载力。
3.4.2铝母线应放置在离地100mm的垫木上;垫木的摆放应满足防止铝母线变形和倾覆的要求。
3.4.3铝母线的存放应按规格、件号分类,并应有序多层垒放,垒叠层间应有隔离支撑;隔离支撑上下对齐,垒叠不宜超过5层。
3.4.4软性铝母线和带有导电压接面的硬性铝母线应采取妥善存放的措施。
3.5铝母线矫正
3.5.1铝母线运至翻新场地后,首先对铝母线部件在拆卸、运输或搬运过程中有变形的进行矫正。
3.5.2每米弯曲长度超过2mm时,应予以矫正。
3.5.3硬性铝母线矫正宜采用机械或液压式矫直机进行,矫正作业平面避免与矫直机构件相碰(擦)伤,表面划痕允许深度小于1.5mm。
3.5.4矫正后硬性铝母线表面局部被压陷深度≤2mm且压痕面积小于100*100mm。
3.6铝母线外表面翻新
3.6.1旧焊缝检验:对现有的铝母线焊缝进行破裂检查,检查方法采用外观检查,也可用5倍~10倍的放大镜观察,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缺陷,有裂纹缺陷的焊缝应气刨后重新焊接。
3.6.2补焊、打磨:硬性铝母线外表面有凹槽时,先将氧化层刨切干净,用融化极氩气保护电弧焊填充补焊,采用磨光机将高出的焊肉磨光;如果母线表面有粗瘤,直接采用磨光机磨光。
3.7铝母线锯切
3.7.1过道母线、跨接母线和进、出口母线需按新设计的铝母线图纸尺寸进行锯切,同时将旧的连接硬铝板切除,再安装焊接时需重新采用新的硬铝焊板连接。
3.7.2新硬铝板剪切、下料时需考虑母线在锯切时可能缺失的长度。
3.7.3据切时必须保证母线端面的垂直度,以便再焊接时可以保证焊接质量。
3.8铝软带翻新
3.8.1依据新设计的铝母线施工图纸,对软带束连接件进行检查,检查软带束带片规格、片数及弯曲尺寸是否符合图纸要求,若不符合则采用新铝软带进行修复;如果有4片以上软带严重损坏、变形,则需用等离子切割或同等方法割弃软带束连接件,重新更换新的铝软带束。
3.8.2新铝软带剪切采用剪板机进行,若需更换的软带束规格较多,技术人员可以列出详细的《软带加工规格明细表》标明图号、宽度、长度、每种规格的总片数、束数、组数,统一进行放样、剪切,将剪切后的软带按图纸的片数整理成束。
3.8.3铝软带束成型后应及时点焊固定,焊点应距束两端50mm。
3.8.4软带束更换焊接时要用制作成型的胎具保证图纸所需弧度及成品尺寸的准确,并用专用工具将焊接端头扎紧,用木锤或胶锤平整。
3.8.5软带束与母线焊接的顺序是先里后外,先下后上逐层焊接,第一层软带束焊缝背面加铝垫条,全部焊完后端头进行封焊;对于封焊后有一端出现长短不齐的软带束,必须进行打磨处理,以满足封焊后的要求,达到规定的焊接质量。
3.9导电压接面翻新
3.9.1检验:利旧铝母线中的所有导电压接面都应进行检验,检查是否有深坑、破损、腐蚀及氧化严重等现象。
3.9.2补焊、打磨:导电压接面有深坑、破损、腐蚀、氧化程度严重的首先要刨切干净,用融化极氩气保护电弧焊填充补焊,焊肉确保超出表面5mm,再用磨光机将超出的焊肉磨光且必须保持表面平整度。
3.9.3研磨:所有的导电压接面都需进行研磨使铝母线达到最佳的导电性能。(1)在导电压接面刨切、填充补焊、焊肉刮除完毕后进行研磨。(2)用红丹粉和20#机油进行调和,将调和完成后的红丹显示剂均匀的涂抹在研板表面。(3)将研板涂有红丹显示剂的一面与导电压接面进行接触并平稳地滑动数次,然后将研板移开,导电压接面上就会显示出有红色的地方和没有红色的地方,这说明有红色的地方比没有红色的地方高,需用刮刀和角磨机配合,将高点刮除。(4)继续用研板涂有红丹显示剂的一面与导电压接面接触并平稳的滑动数次后再进行压接面的红色检查,再用刮刀和角磨机配合将导电压接面的较高处刮除。(5)如此重复数次直至红色区域达到导电压接面的80%且表面粗糙度符合设计规定即可。(6)研磨完成的导电压接面,若不进行电压降测试,表面的红丹粉暂不处理,防止表面氧化,在安装前再进行清洗、打毛、拔接。
3.9.4电压降测试:铝母线导电压接面连接会产生电压降,如果接触面处理不好会导致压降增大,使电解槽电压升高,能耗增加。在翻新、研磨完成后,用实验电流进行电压降测试来检测铝母线的导电性能,电压降测试可采取抽查,抽查比例为利旧铝母线束的1/8且不应少于8组。(1)对进行电压降测试的铝母线束导电压接面进行清洗、打毛和拔接。(2)采用1000A直流电焊机,导电压接面通过1000A电流进行压降测试。用毫伏表进行检测,根据要求如果测试值小于0.28mV,则正常通电后可以满足设计要求。(3)测试合格后的导电压接面,再加以喷涂防止表面氧化,在安装前再进行清洗、打毛、拔接。
4施工重点
铝母线的导电效率是否良好,导电压接面的施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旧铝母线因长期使用,导电压接面烧穿、受损程度比较严重,所以施工中要特别注意导电压接面的刨切、补焊和研磨,要严格按照翻新施工程序进行。
5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能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教授《安塞腰鼓》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腰鼓演出的壮大场面,使学生领悟到生活在高原之上的安塞人激情四射的活力,领略到中国腰鼓的迷人魅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音像并茂的特点,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口技》这篇课文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经典相声段子《洛桑学艺》,引导他们了解口技艺术的精妙,体会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迅速点燃,学习动机也更加明确。
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中学生的学习障碍大多是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所造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动态的画面,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接受。例如,《北京的立交桥》一文,虽然课文对北京的立交桥介绍得非常详细,但是农村学校的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立交桥,这样他们就很难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及主旨。这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北京立交桥的图片或录像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北京立交桥的宏大气势。
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了落实这些教育理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探究习惯和主动探究能力。首先,教师要示范多媒体的应用方法,教给学生在网络材料中筛选信息、组合加工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共享信息、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的习惯。其次,教师要诱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探究性阅读,引导学生把课堂阅读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如学完《孔乙己》时,要求学生阅读《儒林外史》,从而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最后,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水平时,要求学生对感兴趣的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和鉴赏。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作文评改效率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往往只是教师写批语学生看评语,缺乏师生间的互动,费时费力,效果却不理想。利用多媒体评改作文,能调动起学生参与评改作文的兴趣,提高作文评改效率。笔者的具体做法是:每次作文收上来后,先把所有学生的作文浏览一遍,找出优秀作文和有典型问题的作文,把它们扫描进计算机,在讲评课上进行展示交流。对优秀作文,找学生谈读后的收获,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以后努力的方向。对有典型问题的作文,发动全班学生给其诊断,通过个人自改、同学互改、小组修改和教师评改等方式,进行修改专项训练。这种作文评改方法,能大大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课堂教学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