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1: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冶金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以焦炭炼铁开始的近代冶金业的技术创新在工业革命时期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因此在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受到普遍重视。如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启动了历史遗迹保护项目,钢铁工业历史遗迹作为其重要部分,形成了398个影像资料和70个文件的档案记录。[4]在英国所有与冶金工业有关的遗址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位于伯明翰西北50公里的泰尔福德(Telford)地区的铁桥峡。近代冶金工业遗产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根本上是钢铁冶炼新技术及其大规模普及所带来的,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一是核心技术的发明或引进;二是新旧技术体系的交替;三是冶金产品如钢铁及其重要景观的形成;四是新技术及其生产系统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铁桥峡遗址具备了上述四种技术史价值的全部要素,围绕这些要素,相应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实践得以展开:第一,焦炭炼铁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是铁桥峡成为工业革命主要发源地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作为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铁桥峡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源地,是因为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Darby,1676-1717)在此成功地用焦炭炼出生铁,这一技术创新使炼铁业摆脱了对木材的依赖而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也拉动了煤矿业的进一步繁荣。以钢铁为原料的动力机械、工程建筑和铁路交通因此得以大规模发展,人类开始进入“钢铁时代”。[5]基于焦炭炼铁在技术史上的意义,铁桥峡成为了英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首要对象之一,1959年,达比的焦炭炼铁高炉也因此成为首个被挖掘和保护的对象,其最初的目的是纪念Coalbrookdale公司成立250周年。直到1968年铁桥峡博物馆基金(theIronbridgeGorgeMuseumTrust)创立,负责对方圆6平方英里的铁桥峡地区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铁桥峡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由此全面展开。第二,焦炭炼铁试验成功后,铁桥峡地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新旧技术系统交替的时期,这直接体现在高炉动力系统的变革上,这是焦炭炼铁系统得以最终确立并使这一地区成为工业革命摇篮的又一因素,也成为铁桥峡工业遗产保护和展示的主要内容之一。达比的高炉最初是靠上下水池的落差形成动力来鼓风的,为解决干旱的夏天上水池枯水的问题,最初是通过修建马车轨道来输送水,1742年,纽可门蒸汽机代替了马车,用于水的提升,高炉鼓风的动力仍然来自水轮机。直到1776年,直接将博尔登-瓦特蒸汽机用于鼓风的方法得以成功研制,蒸汽机才在高炉炼铁中取代了水力鼓风[5]。在铁桥峡,达比二世修建的上下水池间的运水轨道被保存下来,成为体现新旧动力系统交替过程的主要景观。科尔布鲁克代尔铁博物馆(CoalbrookdaleMuseumofIron)用文字、图片和模型,完整地展示了该地区新旧高炉技术系统的变迁过程,达到了更清晰地再现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效果。第三,1779年修建的铁桥,作为世界上第一座用生铁建造的桥,是工业革命时期新炼铁技术所带来的钢铁新产品和新景观,构成了铁桥峡技术史价值的另一重要内容,这是炼铁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直接产物。而人们如何首次用生铁来建造这样一座大桥,本身就是另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创新。针对高炉和铁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铁桥峡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以下两点评价:1)科尔布鲁克代尔高炉使亚伯拉罕•达比一世在1709年发明焦炭炼铁的历史得以永存。铁桥作为第一座生铁构建的大桥,同样是体现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2)科尔布鲁克代尔高炉和铁桥在技术和建筑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正是因其在技术发展史上的意义,铁桥和达比的高炉成为铁桥峡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此外,铁桥本身的建造技术的复原也成为了工业遗产的重要研究内容。1997年,瑞典画家伊莱亚斯•马丁1779年的一幅水粉画在斯德哥尔摩曝光,这幅画描绘了铁桥建造的方法。随后,大卫(DavidDeHaan)等人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学、历史学和图片的研究,为了验证画中描绘的方法的可行性,2001年在铁桥峡地区的比利斯特山露天博物馆的运河上,一座按1:2的比例的铁桥使用18世纪的材料和技术建造起来,这一成果成为了展示铁桥建造技术的景观之一。第四,新技术引发的工业化导致运输、生活方式和城镇景观的改变,是铁桥峡地区在整体上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铁桥峡价值评价的第3条称:“铁桥峡提供了近代工业地区发展的一个极具魅力的缩影。采矿区、运输业、生产企业、工人住所以及交通网络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形成了一个非常协调的整体,具有显著的潜在教育价值。”如果说炼铁炉和铁桥承载着技术本身的历史,那么因冶金业的兴盛而形成的工业社会,则属于“外史”范畴。对这一层面的历史价值进行挖掘,可以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更广阔空间。铁桥峡现有的10个博物馆中,BlistsHill维多利亚城镇(BlistsHillVictorianTown)是游客参观人次最多的景观,19世纪后半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峰端,通过BlistsHill维多利亚城镇的重建,铁桥峡地区还原了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人的生活状况,这个露天景观包括维多利亚时期普通工人的住房、银行、公立学校、药店、食品店、糖果店、铸铁厂、蜡烛厂、印刷厂,以及火车站和铁路等。这些展示也使铁桥峡地区作为工业遗产景区,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二、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生铁最早的国家,然而土法炼铁技术是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并未导致工业社会的诞生。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在中国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而言,中国近代冶金技术与工业化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使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殊性:第一,中国近代冶金技术史是一段单向的技术转移过程,且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并未带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达,这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首要的特殊性。1885年至1936年,先后有贵州青溪铁厂、汉冶萍公司等钢铁企业在中国创办(见表1),主要设备和技术全部来自英、德、美、比利时等国,其中汉冶萍公司是唯一的煤铁一体化企业,其炼铁和炼钢设备的产能超过中国钢铁企业总产能的2/3,1926年随着汉冶萍公司冶炼设备全部停产,中国近代冶金工业化走向了谷底,中国所需的钢材回到了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6]虽然中国近代冶金工业最终走向衰败,但这一时期的冶金工业遗产有着不容忽视的技术史价值。首先,汉冶萍公司等企业的遗存作为中国冶金工业近代化的起点,见证了中国最初的技术近代化的努力,无论其成败以否,意义均非常巨大。其次,客观还原这段艰难而曲折的技术引进史应成为中国早期冶金工业遗产挖掘和保护的主旨所在,对中国来说,这段充满挫折的记忆或许更值得珍视,这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与英美等国的不同所在。第二,在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近代中国广大的乡村仍然长期存在一个土法冶炼系统,为人们日常耕作和生活提供材料。中国早在春秋以前就发明了生铁冶炼,几千年来,铁是支撑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系统的主要技术要素之一。明清时期,山西因坩埚炼铁的发展和丰富的铁矿资源,逐渐成为铁的最大产地,(图3)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于欧洲,中国近代新旧冶炼技术的交替显得更为艰难和特殊。在对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存进行挖掘和保护时,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锁定在新式冶金工业遗存,还应该重视逐渐消亡的近代土法冶炼遗存的价值。正如下塔吉尔所说:“许多旧的或废弃的生产工艺中人类的技艺,是极为重要的资源,一旦失传无可替代。应当被详细记录并传给后代。”而目前中国对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冶炼遗存的关注远远不够。第三,近代新冶炼技术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是这段并不成功的工业化进程给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另一重要内涵,值得工业遗产价值保护中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近代随着汉阳铁厂等现代工业的兴起,以农民和乡绅两大社会阶层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关系逐渐改变。首先,部分农民从乡村手工业者转变成了新式产业的工人。其次,乡绅阶层也发生明显转变。以汉冶萍公司为例,地方乡绅参与到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的开发中。此外,为培养技术人员,士绅的后代被公司选派出国攻读采矿冶金等专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本土钢铁工程师。[6]从工业遗产的角度来说,中国目前保留下来的近代冶金设备、厂矿建筑等实物留存已经非常罕见,但我们在现存的企业档案文献中可以挖掘出一批反映技术与社会变迁极具价值的遗产。例如我们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找到的汉冶萍公司送培英国的留学生的档案。借助对相关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使中国冶金工业遗产的内涵更丰富,也更具讲述历史和教育后人的功能。
作者:方一兵 姚大志 单位:中国科学院
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和设备后,我们将其进行消化和创新,改造出了与我国实际冶金生产相适应的设备,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不过从国际角度出发,我国自动化技术产品的生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自动化技术不具备自主的知识产权,主要还是以进口为主,而这些系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甚至有一部分是国外已经淘汰的系统,阻碍了平台集合。此外,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结构的破坏,要求生产必须要提高效率和降低消耗,一些老旧的设备应该淘汰。
2自动化技术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2.1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简称FCS,至今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在国际上拥有60多个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总线产品。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具有自身的特征,其拥有多种不同系统的无缝集成、控制设备和企业高层联系等,能够使系统开发和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功能自治,也可以相互操作,并且能够进行系统结构分数,因此,其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业中的应用
企业的管理是企业的整体发展的重要部分,企业如果配备了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自动控制是在冶金工业中,将冶金一系列程序的所有信息进行集成,从而通过实施管理、技术、生产的控制的信息集成,进行及时采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对有色冶金质量管理、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进行智能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达到能源管理和动态管理智能管理的目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的基础。
3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3.1以太网的特点
随着有色冶金企业的持续扩大和发展,加大了有色冶金领域的竞争力。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要改造落后的设备,引进新设备。不断更新的新技术,造成新技术与旧技术不能实现在控制系统上的高度集成。以太网是自动化的控制网络,其能够有效的解决此问题。以太网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并且可以提供足够的带宽需求,存在时间相对较长,在设置、诊断等方面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太网有相同的通信协议,其能够允许不同的通信协议在同一个总线上运行,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共网络平台基础。
3.2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在有色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以太网能够将不同类型的网络化的仪器仪表与工业计算机相连,并且在相同的总线上运行,从而对所有的系统进行控制。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铜矿石进行成分分析的步骤,这些分析大部分都能够利用网络化实现,检测结果直接传达到相关部门,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结果进行共享,企业的成员及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所需数据。如图1,在现场利用以太网网络进行通讯,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主站,其余设备为副站,对所有独立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4结语
本文使用Frontier4.1软件对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分别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在分析全国及10个省区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时,首先,选用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进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统计结果显示,全国、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江苏、福建、四川的γ值分别为0.673、0.697、0.724、0.921、0.905、0.945、0.957和0.668,表明全国及这7个省区农业生产存在技术效率损失的问题,可以采用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函数来分析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而在分析湖北、甘肃和新疆3个省区时,我们也首先选择了考虑进步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但是模型估计结果显示,γ值为0,这表明农业生产中不存在技术效率损失,这与现实农业生产条件不相符;此外,若不存在技术效率损失的问题,那就无从探究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为此,在分析这3个省区时,我们放弃使用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选用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进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湖北、甘肃、新疆的γ值分别为0.974、0.981和0.987,说明农业技术效率损失显著,进而说明采用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来分析湖北、甘肃、新疆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较优。
2生产要素的投入弹性
首先,从全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弹性来看,技术进步(θ)为正值,说明农业技术进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转化,能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β1)、农业机械总投入(β2)、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总投工量(β3)、化肥及农药总投入(β4)和水电及灌溉总投入(β5)也为正值,说明这些生产投入要素的增加亦能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其中化肥及农药总投入的增加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效果最显著。其次,从10个省区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来看,各省区农业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差别性显著,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要素结构及区位因素等条件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并非同质结构体。具体来讲,(1)辽宁、吉林、河南等7个省区农业技术进步的投入弹性θ均为正值,说明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有效的转化,对提升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湖北、甘肃、新疆由于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生产函数没有通过假设检验,说明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化,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贡献不明显。(2)辽宁、吉林、河南等4个省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β1为正值,说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增加对农业生产效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农作物播种面积不可能持续增长,这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提高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而山东、江苏、福建等6个省区β1为负值,说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增加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负的影响,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限制该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质量。(3)河南、江苏、福建等8个省区农业机械总投入的产出弹性β2为正值,说明增加农业机械总投入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政府和农户应该在该地区增加农业投入,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而辽宁和吉林2个省区β2为负值,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农业生产机械的拥有量存在过剩,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出生产效率。(4)辽宁、吉林、山东等6个省区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总投工量的产出弹性β3为正值,说明增加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总投工量能进一步提升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而河南、四川、湖北等4个省区β3为负值,说明增加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总投工量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下降,这可能是由该地区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引起。(5)河南、江苏、福建等5个省区化肥及农药总投入的产出弹性β4为正值,说明增加化肥及农药总投入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可以提升农业产出水平;而辽宁、吉林、山东等5个省区β4为负值,说明在农业生产中该地区化肥及农药的总投入过多,已超出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因此,在日后的农业生产中应该控制化肥及农药总投入的增长。(6)除了辽宁、吉林、江苏等3个省区水电及灌溉总投入的产出弹性β5为负值外,河南、山东、福建等其他6个省区β5为正值,说明增加水电及灌溉总投入会带来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3农业技术效率
通过表3我们不难发现,2003-2009年间全国农业平均技术效率为0.70,说明我国农业技术效率水平并不高,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具体来讲,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江苏和福建农业技术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湖北、甘肃和新疆农业技术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从农业技术效率变动的趋势来看,除了四川农业技术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外,全国及其他9个省区农业技术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河南增幅最快,由2003年的0.69上升到2009年的0.81。
4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首先,基于全国层面的模型测算得出,2003-2009年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户自有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参数值分别为-0.31、-0.38,说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户自有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农业信贷资金和农村集体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参数值分别为0.10、0.04,说明农业信贷资金和农村集体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其次,从10个省区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看,各省区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各不相同。具体来讲,(1)辽宁和吉林2个省区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参数值δ1为正值,说明在该地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河南、山东、江苏等8个省区δ1为负值,说明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水平。(2)辽宁、吉林、四川等6个省区农业信贷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参数值δ2为正值,说明农户农业信贷资金的增加在该地区不会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河南、山东、江苏等4个省区δ2为负值,说明农户农业信贷资金的增加可以提升农业技术效率水平。(3)辽宁、吉林、福建等5个省区农户自有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参数值δ3为正值,说明增加农户持有自有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不能够在该地区对农业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而河南、山东、江苏等其他5个省区δ3为负值,说明增加农业持有自有资金对农业的投入能够对农业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4)辽宁、吉林、山东等7个省区农村集体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参数值δ4为正值,说明增加农村集体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不能够有效提升该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水平,而河南、四川、新疆3个省区δ4为负值,说明增加农村集体资金对农业的投入能够有效提升农业技术效率水平。
5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白金针菇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棉籽壳40~42.5千克、麸皮7.5~10千克、石膏0.5千克、石灰0.5千克、水65~67.5千克。
二、生产技术
1、裁袋:将用于栽培用的塑料筒袋裁成30~35厘米长的小段,一端用绳子绑好,使之成袋。每吨料需袋12~13千克。
2、拌料:将原料拌匀后堆成70~75厘米高的料堆,堆闷24小时后装袋。
3、装袋:装料时要边装边用手沿袋四周将料压实。待料装至17~18厘米高时,将空袋部分沿料顶层平面往中间折成束状,并用力往下压,挤出袋内空气,最后用塑料绳将袋口扎成活结。这样的料袋可装干料0.4千克左右、湿料1千克左右。装好的料袋放于100℃温度条件下灭菌14小时。
4、接种:选择又白又密的金针菇菌种备用。菌种瓶与料袋比以1:25为宜。将灭过菌的料袋放入接菌箱内,菌种瓶在放入接菌箱前要先用浓度为3%的来苏尔液,或浓度为0.2%的高锰酸钾液擦拭瓶外壁;接种前要用浓度为70%的酒精棉球擦菌种瓶口。然后按比例将菌种接入料袋。接种时菌种要尽量撒满料袋表面。最后放入气雾盒密闭熏蒸20分钟灭菌。每接完1瓶菌种,取种用的工具必须消毒1次,避免交叉感染。
5、温湿度调控:菇棚使用前应通风。排菌袋前每立方米面积用甲醛10毫升、高锰酸钾8克熏棚24小时,然后打开通风口换气。菌袋排好后一定要保持菇棚通风干燥。发菌阶段棚温控制在20~25℃,并经常通风;当棚温低于16℃时,可昼开夜闭。湿度一般控制在65%左右。催蕾阶段棚温控制在13~20℃,湿度增加到85%左右,微通风,给予散射光。出菇阶段棚温控制在6~8℃,湿度保持在80~85%,不通风,造成黑暗的环境。
三、病虫害防治
纯白金针菇主要有绿霉、白毛和菇螨、菇蝇等病虫害,其防治方法分别如下:
1、绿霉:该病菌发生后,菇体呈浅绿或绿色。它可污染培养料,与子实体争夺营养和空间农业论文,通过分泌霉素杀伤、杀死金针菇杂志铺。当绿霉菌丝接触到金针菇菌丝时将金针菇菌丝缠绕切断,抑制菌丝生长,严重时,绿霉可长满整个料面,使金针菇无法生长。防治方法:培养室、栽培场所应保持低温,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并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一旦发生绿霉为害,立即挖除带菌的培养基,在处理部位上撒施石灰粉或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等,也可用多菌灵、施保功、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治。发生严重的要将整个菇袋带出棚外销毁,同时立即通风降湿,注意不要把水喷到菇体上。菌筒感染初期,可采用2%甲醛溶液或3~5%的石碳酸注射,抑制绿霉的扩张。
2、白毛:该病病原菌菌丝棉絮状、白色,菌丝发达,病原菌主要来自培养料,其次是空气中悬浮的孢子落在料面或洒水时带入。在温、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孢子萌发侵染料面,菌丝迅速蔓延形成白色菌丝,在金针菇基部侵染,菌柄变褐并腐烂,进而向上发展覆盖整个子实体,并长满整个出菇的袋口。被害处呈水浸状,并逐渐变成褐色软腐。防治方法:菇房在进料栽培之前要用65%代森锌粉剂喷洒。当局部发病时,立即停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湿度,摘除局部病菇,在患处撒生石灰。严重的将整个菇袋带出棚外销毁。患病区继续扩大时,立即喷洒65%代森锌600倍液、40%多菌灵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苯菌灵1000倍液防治。
3、黄汤:侵染初期在培养基表面,菇丛中浸出白色混浊的液滴,使菇柄很快腐烂,褐变成麦芽糖色,最后成黄褐色,发粘变臭。发病原因主要是把带菌的水直接喷到菇体上,由于菇丛密,表面面积大,呼吸作用很强,水分不能及时散失,产生热量,病原菌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生长,形成腐烂。防治方法:禁止水喷到菇体上,一旦发病,立即采收农业论文,加强通风,降湿控温,并用0.1%多菌灵或农用链霉素处理。
4、黑筋:子实体染病后,先从单个菌株开始,轻者产生斑点,使商品价值降低,重者整丛变黑腐烂,失去食用价值。该病发展很快,菇房内一般从上向下传染,水是其传播的主要媒介,病株上的水滴滴到健康的菌株上,健康的菌株会很快发病。防治方法:选用抗病的金针菇品种,合理调控菇房温湿度,出菇期间菇房温度应控制在15℃以下,发病后立即将病菇袋带出棚外销毁并用农用链霉素喷施防治。
5、菇螨和菇蝇:主要发生在温度偏高的秋季和春季。发生后严重影响金针菇的产量与品质,使其失去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防治方法:搞好环境卫生,菇棚内外要打扫干净,不存放人畜粪和作物秸秆等杂物,培养室、菇房(棚)使用前用敌敌畏密闭熏杀,然后关闭门窗熏蒸一昼夜,或用石灰水喷刷。菇房门窗及通气孔应安装尼龙纱网防止成虫飞入。菇房内外经常撒石灰,消毒灭菌减少虫源。一旦发生,可用粉虱一熏净熏杀,效果较好。
[关键词]技术进步;阈值;研发效率;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3—0048—05
DiscussingthethresholdinEnterprise'sTechnicalProgress
XUYoumin
(HunanUniversitySchoolofEconomyandTrade,Changsha410079)
Abstract:Thethresholdinenterprise’stechnicalprogressistheminimumvaluethatenterprise’sR﹠Defficiencyandthemarketdemandscaleneededtoachieve.Thereisathresholdofmarketdemandscaleintheenterprise’stechnicalprogress,duetotheenterprise’sR﹠Dinvestmenthasthecharacteristicofscaleeconomy.Thereisathresholdofenterprise’sR﹠Defficiencywhenthemarketdemandscaleofenterpriseisestablished,anditisinverselyproportionaltothemarketdemandscale.Oligopolyorcompletemonopolycanreducethethresholdofenterprise’sR﹠Defficiency.Itishelpfultoenhancetheenterprise’sR﹠Defficiencyandexpandtheincomescaleoftechnicalprogressbecauseoftheimprovementoftechnologyandmanagementlevelandtheappropriateenterpriseexternalenvironmentsuchas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systemandtaxsystem,whichisusefulforenterprisetoovercomethethresholdobstaclesoftechnicalprogress.
Keywords:technicalprogress;threshold;R﹠Defficiency;marketstructure
阈值是令研究对象发生某种变化时其原因或其变化的条件所必需达到的最小值,亦可称为临界值。如果引发变化的原因或其变化的条件未达到阈值,则变化不会产生。阈值现象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常常出现,经济活动中亦存在阈值现象。本文拟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技术进步所表现出来的阈值问题,研究决定阈值大小的因素,利用阈值现象来解释某些经济状态持续存在的原因,探讨降低阈值的措施。一技术进步中的阈值现象及其经济学意义
阈值现象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早已为人们所熟识,最小规模经济就是投资或生产活动的规模阈值即临界值,如果不能达到这一阈值则其效率低下而在理论上不应该产生。机会成本这一概念也具有阈值的内涵,因为一项经济活动不能够获得超过机会成本的收益,则该项经济活动不应当发生。
技术进步的阈值(Thethresholdoftechnologicalprogress)亦被人们所注意或有所研究,技术进步的研发投入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可能形成新的、有经济价值的技术,这表明研发投资存在阈值现象。研发投资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也必须达到一定的进步程度才能够使得研发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足以弥补研发投资的成本,这对研发效率提出了阈值要求。
笔者在指导研究生研究熊彼特猜想[1](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组织结构既非完全竞争也非完全垄断)过程中研究了阈值现象。在降低成本的技术进步和改进产品质量的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存在导致研发投入是否具有效率的临界值即阈值[2]。降低成本的技术进步所表现出来的研发效率阈值是一定规模的研发投入成本所能够降低平均成本的最小程度,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进步所表现出来的研发效率阈值是一定规模的研发投入的成本所能够通过提高质量提高单位商品收益的最小程度。只有当研发效率高于阈值时,研发投资才可能获得净利润,否则研发投资行为将不能获利。
通过对技术进步中的阈值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熊彼特猜想,这一猜想是众多学者Arrow[3]、Scherer[4]、Kamien,M.I.andSchwartz[5]、Loury[6]、Dasgupta,P.andStiglitz[7]、LeeChangYang[8]研究后未得到一致结果的难题。
技术进步的过程存在阈值现象,表明经济过程的技术进步现象具有非连续性的特征。从发生条件来看,如果技术进步的条件满足阈值要求,则技术进步能够发生,否则技术进步不能发生。阈值现象表明技术进步的条件有不连续的特点。从技术进步的程度来看,技术进步一旦发生,其技术有不连续的变化,这也表明技术进步的程度具有不连续的特点。技术进步的不连续特征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既定技术条件下资源有效配置时所具有的连续变化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技术进步的阈值特征及其不连续特点必然对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的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经济问题。
二企业技术进步的阈值与
企业需求规模的关系企业为技术进步进行研究而产生的投资具有一次性投资的特点,即研发投资产生新技术之后,并不需要新的投资就能够保有新的技术即新技术一旦产生就可以永续使用,保有新技术本身并不需要新的成本支出。研发投资产生的新技术在使用规模上可以不受限制,使用范围的扩大并不会带来研发成本的提高,因此研发投资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即随着使用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所分摊的研发成本变小。
经济活动中的研发投资主要达到两个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或者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投资可以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提高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我们可以以单位产品的盈利能力的提高量p来反映企业单位产品的盈利能力的提高。研发投资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可以以单位产品的盈利能力的提高量p来反映企业产品质量的改善。如果一企业有一次性投入RD,则单位商品盈利能力的提高量p是RD值的函数:即有p=f(RD)。以下称p为技术进步的单位收益,f(RD)为技术进步函数。
显然,技术进步函数具有以下特性:当RD=0时,p=0;且f’>O即是RD的单调递增函数。
一个生产者研发投资所带来的总收益取决于技术进步之后销售量与单位收益的乘积,而技术进步之后销售量又取决于技术进步之前的销售量Q和因技术的变化所带来的销售变化量Q,因此总收益应该为p×Q+p×Q,研发投资形成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纯收益或利润有:
Л=p×Q+p×Q-RD
=p×(Q+Q)-RD
令p/RD为研发效率,研发效率即为新技术的单位产品收益与总研发成本之比。
显然,研发效率的阈值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纯收益为0时的研发效率。
令Л=0,有p/RD=1/(Q+Q),这是研发效率的阈值。显然,当(Q+Q)足够大时,即便研发效率很低,也存在某一销售量(Q+Q)使得p/RD=1/(Q+Q),即理论上存在研发效率的阈值。值得注意是如果(Q+Q)不是足够大,则p=f(RD)可能无法满足p/RD=1/(Q+Q)条件,即任一规模的研发投入均无法达到研发效率的阈值,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进步的研发无法产生。因此存在一个导致技术进步产生的最小销售规模,这是需求规模阈值。
当然,如果当(Q+Q)=1时即有p≥RD,即技术进步中只需要一单位商品的收益即可弥补研究成本,但这种情况是特殊情况,也许只存在于公共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或者研发效率特别高的技术进步过程中。对于一般商品的技术进步我们一般要求Q+Q>1,即存在导致研发得以产生的最小需求规模。
依据p=f(RD)和p/RD=1/(Q+Q)条件我们可以确定使得研发效率达到阈值的RD的最小值。即需求规模既定且大于需求规模阈值情况下,存在一个研发投资规模RD的阈值。只有当研发投资规模不小于这一阈值时,其研发效率才能够不少于研发效率的阈值。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
第一,企业的技术进步存在由其需求规模所决定的研发效率的阈值,阈值与需求规模成反比。企业的需求规模由技术进步前的原需求规模Q与技术进步所改变的需求规模Q之和决定。
第二,研发效率既定的情况下,存在一个需求规模阈值。需求规模阈值是导致研发效率能够达到研发效率的阈值所需要的最小需求规模。
第三,当研发效率既定、需求规模不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存在一个研发投入规模的阈值,这一阈值是使研发效率等于研发效率阈值所需求的最小研发投入规模。三、市场竞争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
对需求规模的影响及对企业技术
进步效率阈值的影响由于需求规模作为技术进步企业的外在因素对企业的研发效率阈值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从市场竞争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角度研究对企业需求规模的影响,进而研究这两类条件对企业技术进步阈值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前市场需求状况和市场竞争条件对企业需求规模的影响
单个企业的需求规模取决于整个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市场竞争条件,因此市场需求状况、市场竞争条件将通过影响单个生产者的需求规模来影响单个企业的技术进步效率的阈值大小。
设产品市场的需求函数为TQ=F(P),对于这一需求函数有dF(P)/dP<0,即均衡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市场需求TQ的减少。
某一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为r(0<r≤1),即这一企业的需求规模Q=r×TQ=r×F(P),显然r值的大小与这一企业技术水平所决定的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及市场竞争状况有密切关系,其中的市场价格P与市场的竞争状况相关,一般有dp/dr>O,即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增加会导致市场均衡价格的上升。
dQ/dr=TQ+r×dTQ/dr=TQ+r×dp/dr×dF(P)/dP
由于dp/dr>O且dF(P)/dP<0,因此r×dQ/dr的大小取决于TQ与r×dp/dr×dF(P)/dP的比较,当r×dp/dr×dF(P)/dP的绝对值足够大即大于TQ时,dQ/dr<0,这要求r、dp/dr与dF(P)/dP绝对值均比较大,即dTQ/dr的绝对值大于TQ,一企业市场份额的改变将导致市场需求规模的变化量大于原有市场规模,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并且由于当r0时,dTQ/dr0,因此,如果存在r值使得dQ/dr>0,这时r应为接近于1的有限值。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企业市场份额的增加一般将导致其需求规模的扩大。因此,导致一企业需求规模最大的市场竞争状况应当是完全垄断或需求弹性(即因市场价格的相对改变所能够相对改变的市场需求规模)很大的情况下由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的寡头垄断状况。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对市场需求的改变,仅从市场竞争条件来看,一企业市场份额越大,其产出规模越大,由此所决定的技术进步效率阈值越小。当市场竞争状况处于完全垄断或寡头垄断状况时,垄断企业的市场需求规模达到最大,技术进步所要求的阈值最小。这一结果与熊彼特猜想:垄断的市场竞争状况更有利于技术进步是一致的。
(二)技术进步后市场需求状况和市场竞争条件对企业需求规模的影响
技术进步改变了市场需求状况,如果考虑到技术进步所能够改变的市场需求的大小,那么技术进步的效率阈值的变化就不仅仅只受到原有市场竞争状况的影响。
设一企业的技术进步将改变整个市场的需求,设技术进步之后的市场需求函数为TQt=F(Pt),一企业在技术进步之后所能够获得的市场份额为rt,相应的需求规模为Qt=rt×TQt,这里我们用t来反映技术进步的程度,一般应当有:dTQt/dt>0,drt/dt>0,即一个企业的技术进步的强度越高其扩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和提高市场份额的能力越高。
这时dQt/dt=TQt×drt/dt+rt×dTQt/dt>O
如果r=l,则drt/dt=0,即完全垄断条件下dQt/dt=dTQt/dt即完全垄断时技术进步后所能够扩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就是其需求规模,记为TQ1。
在非完全垄断竞争条件下,技术进步后的企业需求规模为Qt=rt×TQt,只要技术进步能够保证rt×TQt>TQ1,则技术进步企业的需求规模大于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规模,从而使得技术进步的效率阈值得以下降。由于rt<1,这要求TQt>TQ1,即竞争条件下技术进步所能够扩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大于完全垄断条件下技术进步所能够扩大的市场规模,这是竞争有利于降低技术进步的效率阈值的必要条件。
如果TQt>TQ1,还需要rt>TQ1/TQt,才能使得rt×TQt>TQ1,即技术进步的企业在技术进步之后的市场份额必须足够大,才能使其技术进步之后的需求规模大于垄断条件下的市场需求规模。因为如果企业技术进步之后的市场份额rt=1则又回到了完全垄断状况,这时其市场需求规模可能反而变小。因此,如果TQt>>TQ1,则存在一个适度的市场份额,在这一份额下,技术进步企业的需求规模可以达到最大,其技术进步的效率阈值最小。
如果虽有TQt>TQ1,但TQ1/TQt接近于1,则rt接近于1,由此可以推断出企业技术进步之后形成的寡头垄断可以导致其研发效率阈值最小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既便技术进步能够扩大市场需求规模使得研发效率阈值最小的市场竞争结构并非完全垄断,但考虑到技术进步所能够扩大的市场规模的有限性,即这一比值TQ1/TQt并不能够接近于0,因此,使需求规模rt×TQt最大的rt值是0与1之间的有限值,即最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可以导致技术进步的阈值最小的市场竞争结构应该由有限个企业参与的寡头竞争。显然,随着技术进步所能够扩大的市场需求规模越大,最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市场竞争的企业个数会增加。
需要强调的是,影响企业技术进步效率阈值大小是技术进步之后的市场份额的大小和市场需求规模,技术进步之前的市场份额的大小和市场需求规模并不会直接决定技术进步的效率阈值。
依据以上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在市场需求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缓慢时,垄断程度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可以提高企业产出规模,进而降低企业技术进步的效率阈值。如果市场需求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很快时,适度的竞争可以使企业产出规模达到最大,进而使企业技术进步效率阈值达到最小。
2.如果技术进步能够使市场需求规模扩张迅速,且竞争条件下技术进步所能够增加的市场需求规模大于垄断条件下技术进步所能够增加的市场需求规模,则存在一个可以使技术进步企业的产出规模达到最大化市均份额的寡头竞争格局,在这一寡头竞争市场下其技术进步效率阈值达到最小。
3.如果技术进步所能够增加的市场需求规模十分有限,并且竞争条件下技术进步所能够增加的市场需求规模虽然大于垄断条件下技术进步所能够增加的市场需求规模,但增加的比率小,则技术进步企业所形成的市场垄断格局将使其研发效率阈值达到最小。
四影响研发效率的因素,决定了研发
投入规模阈值和需求规模阈值影响研发效率的因素可以区分为由企业自身决定的内部因素和不能由企业决定的外部因素。
显然,影响企业研发效率的内部因素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企业技术水平越高,则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新增投资相对较少,所能够获得的单位产品的收益较大。企业拥有从事技术开发的一流人才和丰富的经验是企业一流技术水平的保证。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表现为能够有效地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降低技术创新过程所耗费的成本。由于技术创新依赖于原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因此,企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影响企业研发效率的外部因素是制度和经济政策,并且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对此我们应当作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分析。
第一,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可以降低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竞争程度,提高技术创新产品的单位收益,进而提高研发效率。
专利制度有效实施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效实施可以排斥侵权企业对技术进步企业的成果的侵犯,这不仅仅可以提高技术创新企业的单位产品收益,还可以扩大技术创新企业的市场规模,使这技术创新的总收益得以提高。
第二,在所得税前可抵扣一定比例的企业研发成本,降低企业实际承担的所得税的比例,使得企业实际承担的研发成本降低,因此可以提高研发效率。对研发投入比重较高的技术型企业,制定较低的所得税税率,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第三,对企业的研发项目直接提供财政支持,可以减低企业的研发成本。
对研发成果进行财政补贴和奖励等方式为企业研发提供资本方面的支持,显然可以降低企业的实际承担的研发成本,进而提高该企业自有投资效率。
第四,高水平的教育体制可以使企业获得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人才,提高企业研发效率。
高水平的教育体制可以使企业的研发人员达到进行研发所需要的尽可能高的知识水平,否则企业将需要为提高研发人员的知识水平支付更多的成本,这会降低企业研发效率。
第五,高水平的国家科学研究体制所产生的科学技术可以改善企业技术进步研发的基础条件,进而提高研发效率。
如果由财政承担研发成本的国家科研体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只需要通过适当的转移和改进,就可以成为企业继续研发的基础或直接为企业所采用,这显然可以降低企业研发投资的规模、持续的时间和研发的风险,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
第六,开放的竞争政策有利于使得具有更高研发效率的企业和生产要素进入具有技术创新潜力的领域,从而可以提高研发效率。
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和生产要素的增加,可以使得具有较高技术进步能力的生产要素更容易进入具有技术进步潜力的市场中,使有技术进步的研发效率得以提高,这可以大幅度降低技术进步的投入规模阈值。因此,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技术进步。相反,在行政垄断的情况下,由于限制了高水平的生产要素的进入和参与竞争,同时行政垄断时改变市场份额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行政垄断所形成的竞争格局将因有对参与竞争的生产要素的约束和市场需求份额的约束而提高技术进步的阈值,降低市场中技术进步的可能性。五结论
经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由于企业研发投资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因此,当企业的研发效率一定时,存在市场需求规模阈值,只有当市场需求规模大于这一阈值时,企业技术进步的研发才是有利可图的。而当企业市场需求规模既定时,也存在企业研发效率的阀值,企业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则有利于降低企业研发效率的阈值。
第二,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需求规模、降低企业研发效率阈值的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这与熊彼特猜想一致。
第三,企业研发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如知识产权制度、税收制度、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有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徐幼民,支娜.决定中国产品质量改进的三大因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86-90.
[3]Arrow,k.j.,1962,conomicWelfareandtheAllocationofResourcesforInvention[M].inNelson,R.R.(ED.),TheRateandDirectionofInventiveActivity,609-25,NBER,Princeton.
[4]Scherer,F.M.MarketStructureandtheEmploymentofScientistsandEngineer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57(3),524-531.
[5]Kamien,M.I.andSchwartz,N.L.MarketStructureandInnovation:ASurvey[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75,13(1),1-37.
[6]Loury,G.C.MarketStructureandInnovation,Quarterly[J].JournalofEconomics,1979,93,395-410.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优点;结构体系;应用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空前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钢结构住宅作为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体系,随着钢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推出,钢结构住宅产业正健康快速发展。
1、钢结构住宅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和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美国钢结构住宅所占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5%已经发展到现在的25%以上,日本及澳大利亚钢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的50%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因缺少钢材而对建筑钢结构的应用加以限制。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2002年达到1.9亿吨,2005年达到3.7亿吨,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和。国家用钢政策从20世纪50~60年代的限制用钢,到70~80年代的节约用钢,到二十一世纪已调整为鼓励用钢,为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莱芜、安徽马鞍山、广州、深圳等地开展中低层和高层钢结构试点工程,已经建成300~500万平方米住宅。
2、钢结构住宅的优点
钢结构住宅是目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环保节能型住宅,突破了中国“秦砖汉瓦”式的传统建造模式,替代了传统的红砖及混凝土,完全使用工业化生产的建筑材料,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居住环境的理想建筑。
2.1钢结构的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钢结构材料的强度高,塑性和韧性好,结构延性好。用钢结构建造的住宅重量约为钢筋混凝土住宅的1/3~1/2。自重的减轻使得地震作用效果降低,一般自重减轻一半,相当于降低抗震设防烈度一度,地震作用可降低30%~40%。
2.2工业化程度高,易于实现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借助专业设计软件,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并实现设计的标准化。所有构件工厂化加工制造,精度高,易保证质量。容易实现机械化装配,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与传统住宅相比工期缩短40%以上。
2.3空间利用率高,能合理布置功能区间。由于钢材轻质高强的特点,便于形成大柱距、大开间的开放式住宅,而传统结构(如砖混结构、砼结构)由于材料性质限制了空间自由布置,如果跨度、开间过大,就会造成板厚、梁高、柱大,出现“肥梁胖柱”现象,不但影响美观,而且自重增大,增加造价。在空间使用率上,钢结构住宅使用的钢梁、钢柱的截面积比传统结构减小,所占净空面积也随之减小,使得房间使用面积增大,与传统结构相比可增加有效面积10%左右。
2.4绿色环保,节能省地。目前我国住宅体系多为砖混结构,大量使用硅酸盐水泥,在建筑物解体后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砌体结构使用的实心粘土砖,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而钢结构住宅所用材料主要是环保型可回收材料,在建筑物拆除时,钢材可以100%回收利用。
2.5钢结构住宅保温隔热隔音效果突出,造型美观结构丰富。大多采用新型轻质墙体围护材料,不易霉变,不易虫蛀,在保温隔热隔音性能方面比传统住宅有明显优势。钢结构材料轻质高强,结构设计时可以创造出艺术性较强的建筑外形,以满足住户对不同建筑风格的要求。
3、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
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主要由承重结构体系、支撑体系、围护结构体系和楼板结构体系组成。
3.1钢结构承重及支撑体系的组合型式有多种,应用于住宅的主要有钢框架结构体系、钢支撑框架体系、钢框架-抗剪桁架结构体系、交错桁架结构体系。钢框架体系结构简单、受力明确、平面布置灵活、结构刚度均匀、抗震性能好,属典型的柔性结构体系,其侧向刚度差;钢支撑框架结构体系通常用槽钢或角钢在墙体平面内布置垂直支撑体系,能够有效抵抗水平荷载,提高侧向刚度,减小层间位移。钢结构住宅承重体系构件一般采用热轧或高频焊接H型钢,热轧或焊接工字钢、方钢管、圆钢管或冷弯薄壁型钢。
3.2围护结构体系约占钢结构住宅总造价的30%,为减轻结构自重,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围护墙体大多采用轻质材料。外墙可采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材(ALC板)、SRC复合保温墙板、钢丝网复合保温板、水泥刨花板等,内墙可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ALC轻质板、夹层复合板、稻草板等。
3.3楼板结构由钢梁和楼面板组合而成。楼盖体系要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同时要尽量减轻楼板自重。楼板主要型式有压型钢板与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预制轻混凝土板。
4、钢结构住宅存在的技术问题
4.1防火问题
钢结构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其致命缺陷,即耐火性能很差,钢材的承载力和平衡稳定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大幅降低。当温度达到400℃时,钢材的屈服强度降至室温下强度的一半,当温度达到600℃时,钢材基本丧失全部强度和刚度。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耐火耐候钢,该种钢材是采用技术在钢材中添加合金元素(如Cu、Ni、Cr、Si、P等元素),使钢材的金相组织发生变化,从而改善钢材内在的耐火性和耐候性,这种钢材在600℃高温下,屈服强度下降不大于1/3;二是使用防火涂料、发泡防火漆和外包防火层等方法。对于外露的钢构件多采用10~40㎜厚的涂料,耐火极限可达1.5~3h;对于隐藏的钢构件,珍珠岩防火喷涂或防火板是经济有效的方法。
4.2防腐问题
钢结构的腐蚀与所处环境、温度、湿度直接有关。根据国内外试验资料,表面无防护的钢材在大气中第一年锈蚀速度约为第五年的两倍,室外钢材的锈蚀速度约为室内锈蚀速度的四倍,处于干燥环境的钢材,几乎不会锈蚀。因此,暴露钢构件一般外涂耐腐蚀涂料或油漆,或采取镀锌处理。
4.3标准规范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仅仅只有十几年的历程,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还不够成熟,钢结构住宅标准规范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业化程度不高,还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规范化。
5、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前景展望
目前,国内的建筑业生产效率较低,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钢结构住宅属于高技术高效率的产业,加快对钢结构住宅的研究,将促进建筑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并将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尤其是钢铁企业的发展。
中国钢结构协会编制的《2009-2012年钢结构行业态势运行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指出,“节能减排”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因而具有节能、环保、绿色优势的钢结构被市场看好。按照早先中国钢结构协会制定的《钢结构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书》显示,2010年钢结构产量将达到2600万吨。而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钢结构行业拟达3000万-4000万吨制造能力,说明我国钢结构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6、结语
现在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已进入加速阶段,有关产业政策、标准和规范相继出台,国内钢产量充足,为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开发环境、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我们应不断提高研究开发能力,掌握国外先进技术,促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相信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1]李悦,吴玉生等,轻钢住宅体系的国内外发展与应用现状[J],建筑技术,2009(3)
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2)本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3)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4)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5)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确定建筑物分类:丙类。6)防火等级为:一级。4荷载作用取值1)自然条件:基本风压:0.40kN/m2;基本雪压:0.35kN/m2.2)楼(屋)面使用荷载:教室:2.0kN/m2;活动室:4.0kN/m2;盥洗室,卫生间(有蹲坑):2.0(8.0)kN/m2;楼梯、走廊、阳台:3.5kN/m2;上人屋面:2.0kN/m2;不上人屋面:0.5kN/m2;档案室:5kN/m2;库房:5kN/m2。
2地基处理
根据参考地质报告,本场地属于非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类,采用强夯法,消除湿陷提高承载力。计算分析选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基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JCCAD2010版。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或条形基础及独立柱基。
3上部结构设计
1)A,B,C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D,E,F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2)结构设计。地震作用按8度0.2g进行计算,抗震措施按8度0.2g进行设计,A,B,C建筑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D,E,F区框架等级为二级。抗震计算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整体分析选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2010版。采用总刚分析方法,计算结果如下:A区:周期,地震力与振型分析见表1~表3。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33;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13。B区: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3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12。C区:周期,地震力与振型分析见表7~表9。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44;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45。D区:振动周期见表10。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71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05。E区:振动周期见表11。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551;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01。F区:振动周期见表12。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28;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23。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相应要求。3)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mm):a.基础梁及地下室底板:下部钢筋:有垫层40;无垫层70,上部钢筋40;b.地下室外墙:外侧50,内侧20;c.柱:地下与土壤接触面:防水混凝土50,其余部位25;且不小于纵筋直径;d.梁:室外露天环境35,室内潮湿环境25,其余部位20;且不小于纵筋直径;e.在一类环境下各层楼板、楼梯板为15,梁为20;在二a类环境下各层楼板、楼梯板为20,梁为25;在二b类环境下各层楼板、楼梯板为25,梁为35;f.梁板中预埋管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大于30。4)本工程各部分之间设置抗震缝,主体长度超过规范要求时相应部位设置后浇带,减少混凝土收缩影响。5)材料。混凝土:A,B,C区柱、墙:1层~2层顶为C40;3层~4层顶为C35;5层~6层顶为C30;D,E,F区柱:C30。梁、板:C30。基础:C30。楼梯、女儿墙、雨篷、挑檐、构架等露天构件:C30。圈梁、构造柱:C25。填充墙:±0.000以下采用MU10页岩烧结砖,M10水泥砂浆砌筑,±0.000及以上采用A3.5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不大于6kN/m3),M5混合砂浆砌筑。钢筋:采用HPB300级,HRB335级和HRB400级钢筋。
4结语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 内部控制 措施
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财政拨款已经不再是学校筹资的单一渠道,学校可以通过从上级主管部门、校办企业、企事业单位以及联合办学等额外渠道获得收入,那么对其内部控制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维护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职业技术学校内部控制的意义
职业技术学校的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学校资产的安全、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而采取的各种组织计划和协调方案,以保证学校资产的完整,避免舞弊,降低学校运行中的各种风险,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
二、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内部控制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职业技术学校是我国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水平为主的学校,是中国特色办学模式的产物。通过技术培训可以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学生通过技能考核,取得学校毕业证书。
职业技术学校想要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就必须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优秀的师资队伍,卓越的校园文化等环境建设。然而,目前有些职业技术学校在内部控制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一些职业技术学校领导对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筹资渠道多元化的今天,领导过多关注筹资活动和基本建设,忽视了财务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认为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就是进行了内部控制,缺乏内部监督机制和考核奖罚机制。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学校执行人员烦人责任不强,没有约束性,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如纸上谈兵,无实际意义。
(二)缺乏校园文化建设
职业技术学校只注重校园外部环境的建设,比如操场、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校卫生所、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忽视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学校只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功于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忽视了学校整体目标的规划,缺少制度的建设,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缺乏预算管理机制
预算是财务工作计划,是学校财务工作的起点,学校的一切活动围绕着预算目标而进行。职业技术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预算得不到具体控制,导致学校内部管理缺乏约束力。无法对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认为编制预算报表只是财务部门制定就可以了,甚至把预算管理认为只是财务部门收支的计划,与别的部门无关。
(四)投机风险
目前很多职业技术学校对筹资活动的风险防范不到位,缺乏评估和预算,不能科学合理地确定筹资规模和结构。比如:对于学校新的建设,不能对承包方有充分的实际考察,资金准备不足,造成被迫停工,很可能导致投资风险;有的职业学校铺张声势,一味的追求扩大学校规模,搞联合办学,却忽视了对成本的规划,最后导致联合办学不但没有取得经济效益,反而给学校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改进学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雅俗共存,很多因素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尽管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然不能完全制止。学校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的阵地,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目的,为国家培养人才,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学校除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育,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各种活动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挖掘和展现自己的才华,发展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职业技术学校相对于普通高校的起步较晚,办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那么对管理者的要求不容忽视,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在办学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素质不仅仅指知识与技能,更包括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认知。只有在优秀的管理者的带领下,才能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管理者应该为校职工营造各种培训条件,鼓励教师进修专业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跟进时代的步伐。
(三)强化内部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从会计的角度研究,主要侧重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内部会计控制不是消除一切风险,而是尽可能的控制所能遇到的风险,防患于未然。应加强对职业技术学校的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财务部门加强对财务监督的职责,包括预算、收支、资产负债各方面的监督。同时,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学校开展经济活动建立授权机制和审核机制,分清职责,防止越级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加强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财产清查制度,做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点工作,账实核对,账证核对,发现财产有盈亏情况,及时汇报并查明原因,合理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这些问题。
(四)建立预算制度
财务预算工作是合理有效地控制成本和费用,是职业技术学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财务部门做预算的结果是要最终确定各项经济任务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考核,不然预算工作将失去意义。职业技术学校应做好财务计划,编制财务预算报表,将预算报表的数据和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掌控实时信息,抵御财务核算带来的风险。给学校一个可跟踪的环境,确保学校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五)加强会计的电算化水平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会计软件代替传统手工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传统的会计工作量大而繁琐,月底结账时,往往因为一点数据的偏差而要大量的重新审核凭证。现如今很多财务软件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金蝶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管家婆等。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应大力培养既掌握计算机应用又精于财务的管理会计人员。
(六)强化财务风险的防范
随着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职业技术学校所面临的危机也随时产生。其中包括:教育质量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
1、教育质量风险的防范。社会就业率低直接影响到办学效益,学校对人才市场的预测不准,确定不了学生未来的毕业去向。所学专业随着就业率而不断发生变化,改变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学校应及时做好调研工作,积极洞察市场动向,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2、财务风险的防范。由于学校筹资活动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将致使学校背负沉重的包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在这些问题上,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根据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合理的进行筹资活动,谨慎考虑可预见的债务问题,防范风险。
3、法律风险的防范。职业技术学校涉及到的法律风险一般都是校方与学生之间的就业协议。所采取的措施是增强法律意识,要求学校职工学习法规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避免法律陷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体制改革后,职业技术学校的工作重点不仅是培养人才,更应当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学校的经济实力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成本预算机制,应在变革中求发展。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职业技术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政策选择筹资渠道,促进效益的提高,从而保持学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务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货币资金.[J].财会.2001年7月13日
[摘要]在开放竞争的国际背景下,在中国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今天,我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问题值得思考。中国民族再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强烈呼唤,但从国际保险业和我国原保险业发展角度审视,在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其市场改革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正确认识并树立危机感是我国再保险业前进的动力。要促进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改革,就要逐步实现市场商业化、竞争效率化、需求多样化、服务全面化、管理精细化。
[关键词]再保险业,开放竞争,转型与发展
一、加快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需求或潜在需求角度看,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再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保险呼唤再保险的发展。
1.从自然基础看,自然灾害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巨灾风险逐渐增加,导致单一风险责任不断增大,这些风险责任可能引起的巨灾风险,单靠一家保险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必须通过共保或分保来分散风险。
2.从保险业务增长看,我国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0.0%左右。保险业务规模的增大导致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资本和准备金不足,尤其是单一风险责任加大与责任准备金相对不足两者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客观上需要再保险作为风险选择与化解的重要途径。按我国目前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以及我国《保险法》的要求,保险业务发展必将引起再保险需求量的上升。
3.从保险经营的法定业务向商业业务的调整和转化看,法定分保业务的调整将导致保险公司风险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商业再保险保障增加。
4.从供给角度看,2005年,我国直接保险巾场的保费收入约4929亿元,而再保险商业分保保费收入为200多亿元,只占直接保险保费收入的5%左右;而在国外发达保险与再保险市场上,这一比例一般为20%,说明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于保险业发展.
(二)再保险业的振兴是民族保险业功能转变和扩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再保险业务经营特点,决定其本身具有开放性,一般而言,外资公司进入这一市场的成本大大低于进入直接承保市场的成本。因此,我国再保险市场必将首先成为中外公司争夺的战略要地。再保险业务的竞争没有缓冲地带。再保险的全球产业与国际化特性已经对我国再保险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在我国,中资再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偏少,主要受到“双重约束”,一是资本金约束,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设立再保险公司资本金底线为2亿元或3亿元,这样的资本金想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再保险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金为30亿元,但至2001年,实收资本只有13亿元,资本公积为3.15亿元。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现有注册资本金是39亿元,2004年中国再保险集团及下属再保、直保子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05.95亿元。在国内的中资再保险公司中,其注册资本金与自留保费比已经达到1:5。而外国的再保险公司,如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权益性资产,2004年分别为114亿美元和94.7亿美元,他们的当年保费收入分别是131.7亿美元和119亿美元,自留保费占资本金的比例也远远低于我国规定的1:4,因此,它们的承保潜能十分巨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再保险公司的设立和运作,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这对我国再保险公司主体的经营和设立,构成了经济上的一大约束。二是技术性约束,由于再保险业务的运作十分复杂,需要比原保险公司更高的技术支撑,这是我国再保险公司既有主体或新增主体目前存在的技术性约束。
(三)再保险巾场的重构与发展,是完善保险市场建设的内在需要
原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与保险中介市场共同构筑完整的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不能脱离原保险市场和中介市场的超速发展,同时再保险市场发展也不能严重滞后于原保险市场的发展,,原保险市场发展需要再保险市场的配套发展,再保险市场自身问题也需要再保险市场重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强烈要求,
再保险市场重构的重要内容与建设内容之一,是减少再保险市场存在的不对称信息及其危害。再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再保险市场自身存在的因素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二是我国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自身发展的不完善造成的不对称信息。再保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将导致再保险巾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导致保险风险不能得到化解;导致再保险经济关系扭曲,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资源配置将会流失,不利于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影响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再保险市场作为保险市场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前景,
(四)专业再保险市场主体的建没与发展,是再保险与原保险竞争与发展的需要
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从事再保险业务的供给方主体,既可以是专业再保险人,也可以是原保险人。但是,从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看,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应当以专业再保险人为土体,这主要是因为:
1.由专业再保险人承保再保险业务,可以避免原保险人商业机密的泄漏。在进行再保险业务时,原保险人应将相关的商业信息向承保的再保险方递交,在合同再保险方式下尤为如此。若承保再保险方为其他的原保险人,则有可能存在竞争关系造成商业泄密,对原保险人会产生较大的损失,
2.因为专业再保险人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所以原保险人向专业再保险人投保再保险,不仅可以获得保障还可以获得相关的培训和业务技术指导。
二、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十五”期间,我国保险与再保险业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再保险业务联系,再保险的经营规模和业务领域不断扩大,业务险种不断增多。
2.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从2003年起,先后有5家外国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再保险市场主体单一的局面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增进了合作与竞争,提高了市场效率,进一步优化了市场结构。
3.再保险公司的巨灾风险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业务意识和技术支持力度有所增强。随着法定分保的减少,商业再保险保费和管理在不断增强。2005年,商业分保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法定分保。
4.国有再保险(集团)公司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再集团已经走出由于法定分保业务取消带来的经营困境,3家主营业务子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再保险公司成功完成了股份制改革,通过私募的方式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集团公司二次改制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国内再保险市场中确立了业务主渠道地位,为中再集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5.再保险监管体系建设逐步与国际化接轨,再保险运行规则初步形成,再保险监管法规体系初步确立。《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的颁布施行,标志着监管制度方面的突破,我国再保险业的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二)中国再保险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再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较少,截止到2005年底,取得经营牌照的专业再保险公司主要为中国再保险集团、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和瑞士再保险。
2.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参与主体有缺失一一缺少再保险经纪人,尤其是通晓国际规则的我国自己的再保险经纪人。
3.再保险市场的相关制度,如评级体制和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4.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法定再保险业务减少,但商业再保险业务比例低、规模小,尚未形成完全的再保险商业化运作。
5.从我国再保险市场上的业务交易量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再保险市场上的交易量和再保险交易量占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等两方面比较,我国再保险的交易规模较小。
6.国际化程度不高,原保险人直接与国外再保险人进行业务交易的比例太小,并且分出业务居多,分入业务较少
7.对再保险的管理制度尚需要不断完善,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再保险业务的再保险法规及相关细则,对于再保险国际业务的往来方面的管理还存在空白。
8.再保险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再保险监管机构仅为财险监管的一个处,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并且,将再保险的监管放人财险监管,尽管财险再保险的比例较高,但是,仅以此对再保险进行监管,寿险再保险会受到影响,再保险的国际化监管特性难以体现,以致于再保险的其他的创新受到制约。
从国际层面看,国际再保险业及其市场呈现出的态势,间接影响和增加了我国再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压力,表现在:
1.对再保险实行周期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保险承保周期是指市场上强市情况和弱市情况反复出现的现象。这种强市和弱市的判断指标一般采用保险价格、利润和保险产品供给等数据。在保险强市时,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变小,然而价格走高,并且利润上升。在保险弱市的时候,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较宽,但是价格走低,利润变薄。根据通用再保险公司的研究,保险市场坚挺及市场疲软的周期为7年。而对于再保险的供需双方来说,就像保单条款的管理一样,对周期振幅的管理也是一个主要的挑战。周期性管理,也成为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普尔认为,周期管理能力是再保险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示器,是公司财务稳定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通过观察经营较好的25%分位点以上的再保险公司的周期管理策略,可以发现,他们经营好不是因为保费的大量增长,而是维持一个低速的保费增长,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保费规模还可能下降;也不是因为在经营范围和地点的选择上的一些具有激进性的管理。好的周期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利润,还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
2.定价方法正日益成熟,再保险公司在承保和定价的过程中变得愈加明智。建立在目标回报率基础上的定价方法成为产业化的标准。再保险精算作用愈来愈大,精算方法日趋成熟与完善,相比之下,我国再保险业显得薄弱。
3.对再保险市场透明度要求不断增加,推动着各家再保险公司加强公司管理、提高专业水平、强化承保规则、增加财务透明度、增强合同可靠性和加强情况公布等各种议程的进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再保险业比其他产业所要求的市场透明度更高。随着再保险市场透明度增加的变革不断深化,再保险市场发生了—些变化:美国和欧洲对再保险公司相关财务情况的监控进一步加强;国际保险监管组织作为全球保险业的新兴管理者将再保险透明度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程度;IFRS要求更高程度的信息公布,这将大大加强公众对再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理解。很多再保险公司能够紧跟市场透明度增加的趋势,自愿扩大续保时期后的信息范围,并允许透露其周期状态。
三、促进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改革的措施
(一)市场商业化
中国再保险业已于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启动实行商业运作。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对外开放过渡期的终结,再保险市场也开始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随着法定再保险的全面取消,商业再保险成为再保险公司最主要的业务来源。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法定再保险总量明显下降,商业再保险业务增长稳定。2005年,商业分保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法定分保,达到58.16%。有数据显示,2005年9月末,全国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159.14亿元,同比增长12.31%。其中法定分保费收入66.59亿元,同比减少36.04%,占总分保费收入的41.84%,其市场份额首次低于商业分保。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赔款支出85.26亿元,同比增长1.79%。中国再保险公司业已将白身的发展日标定位为世界一流的再保险公司,而要实现这一战略日标,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则、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的商业再保险业务将占据决定性的地位,这应当从战略上加以重视与考虑。
(二)竞争效率化
随着我国再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再保险集团为主体多个主体竞争的格局。目前,名列全球再保险三强的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和科隆再保险公司已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并开展业务,世界最大的保险社团英国劳合社也在2005年获准在华筹建—家全资再保险公司经营非寿险再保险业务,市场格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改变。随着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再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竞争主体中,既有跨国公司的金融集团,也有专业再保险公司,其经营策略各异,市场定位不同,未来中国再保险巾场竞争异常激烈,所以,追求再保险的竞争与效率,培育再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经营的特色成为再保险公司新时期发展的上旋律。
(三)需求多样化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的逐步接轨,国内行家保险公司将逐步按照国际管理准则控制自己自留风险,从而分出更多的承保风险,这势必激发再保险需求的进一步扩大。根据詹姆斯·R·加文(jamesRGarven)和拉姆·特安特·J(Lamm-TennantJ.)(1999)研究结果表明:原保险产品不同导致的风险等级与再保险需求存在正向关系。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由于各原保险公司专业技术的欠缺和资本金的相对不足,进入保险市场首先经营小额风险的保单,比如汽车保险、小额人身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由于这些保单本身的风险比较小,同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小,对再保险的需求不明显;随着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保险市场中大额风险保单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比如大型企业财产保险、船舶保险、飞机保险、卫星保险以及自然灾害保险等等,原保险公司单独承接此类保单的能力不足,这部分保单的再保险需求会越来越旺盛,从而导致的再保险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为再保险发展提供了好的商机。
(四)服务全面化
开放的再保险市场对再保险公司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比原保险公司更全面地对每—类型风险的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据此向原保险公司提供厘定费率或改进风险管理和经营策略的建议,或者根据原保险公司的经营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提供灵活的再保险保障。加强服务、拓展服务、服务增值将成为竞争的重要内容。培育通晓国内外业务的再保险经纪人也是未来再保险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管理精细化
随着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创新,可以起到对再保险销售商与客户的交易过程进行重新架构,重新配置工作流程与员工服务、快速提供客户服务信息的反馈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更能运用在再保险交易、精算成本等工作上,产生巨大的效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再保险市场的经营效率,对于相关的数据搜集、整理,内部管理控制,外部信息反馈等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卓志.中国再保险市场的体系构建[J].保险研究,1996,(3).
[2]卓志.国际再保险市场及其发展趋势[R].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产保险监管部课题,2003.
[3]刘京生.知识经济与保险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5]张国威.中国再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其危害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
[6]魏华林.中国保险市场开放与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7]戴凤举.论我国再保险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保险研究,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