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内控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4 15:21: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内控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内控管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内部控制;控制理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

Abstract:Asabusinessmanagementsystem''''sinsub-system---internalcontrol,producesfromituntilnow,hasexperiencedhasdevelopedandconsummatestwostages.Byitshistoricaldevelopment,maydiscoverthattheinternalcontroltheproductionandthedevelopmenthaveitsprofoundroot,namely:Economicalrootandsocialroot.

keyword:Inenterprise;Internalcontrol;Controltheory;Controlenvironment;Riskassessment

一、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溯

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见,散布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实务中,但未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把内部控制当作管理的附属。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中,承认内部控制超越了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事项。1958年10月,该委员会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重新进行了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研究时,亦已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但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一变化的标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代替原有的“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解释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它们的具体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源

(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论

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空前提高,其结果导致了生产迅速增长。一方面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经济垄断集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职能部门增加,更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达到节约资源、防止差错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等经营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而此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形成恰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种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以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经济控制论,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时所设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控制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传输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指导物流和资金流,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有效调控机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据。它的真实性、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依照这一理论观点,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内部控制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二)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详细审查,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繁杂,无疑于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抽样审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带来的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下降的现实情况。另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拥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阶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此,许多国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督促企业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审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有关法令的颁布,在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尽量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提出保留性的审计意见。

(三)委托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按委托理论涉及的领域来分析,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业主形式转向合伙制,最后变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这一问题产生的源头;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该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最高的企业组织形式,即,投资人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活动权交由经营管理阶层承担,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特别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委托———关系存在成为必然。可见,企业作为一张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是多种委托———关系的集合,为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内部机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证实了委托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四)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如1977年的《反国外行贿法案》中规定了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针对8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招致了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质疑,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为此,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既对以往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修正,又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指南。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建兵。委托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J].财会月刊,2000(4)。

[2]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财经,2000(12)。

[3]史金平。现代企业的委托[J].经济史,2000(2)。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5]李风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6]周晓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7)。

第2篇

信息技术是做好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在将信息技术引入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时,既要了解该环节有没有与计算机技术产生联系,还要顺利解决在日常管理中可能面临的难题。例如,如果企业的每个部门都采用了计算机,但是在部门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并没有以计算机为载体,而是仍然以传统的纸作为交流载体,那么这种情况就不能说完全发挥出了信息技术的作用,更不能说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以计算机为重要载体的现代化施工管理能够及时、准确地存储、修改以及使用海量的施工管理信息,同时还可以不受外界因素,如天气、人为失误等的影响,保证施工能够按预期完成,同时保证施工质量也不会受到影响。实际上从某一角度来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取决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情况,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有效地提高了施工管理水平。

二、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计算机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

从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建筑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应用与发展,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建设施工的效率,同时还极大地减少了施工过程中资料与信息交换所耗费的时间。例如现今使用频率颇高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一系统就是在计算机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还有招投标系统,该系统涉及到了多方面内容,如工程量计算以及标书制作等。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管理系统,包括项目成本管理、进度管理等多个方面。

(二)使用信息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也开始在施工管理中崭露头角。CAD技术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今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信息技术的引入保证了基坑施工全程都在控制范围之内,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也得到了保障。除此之外,凭借着信息技术,人们还顺利完成了建筑物沉降观测以及工程测量工作,同时还将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材料检测资料进行了整理存档,为之后的搜索与使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业管理中

在处理建筑行业的管理问题中,现已进入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与网络建设的初步阶段,使各种资料的整理、存储以及使用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调查资料显示,国内将近有450个实体建筑市场已借助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把多个企业、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建筑施工相关规范等多种信息存储至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中。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地区已经实现了区域性联网。除此之外,在信息技术应用问题上,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自主对借助计算机控制与辅助管理技术来管理施工组织作深入的研究与尝试。他们试图以网络为重要载体把施工现场每一时刻的情况汇报至总部,从而使总部领导层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施工现场状况,进而及时下达指令。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能够实时收到上级下达的施工指令与任务。而技术专家坐镇总部,随时解答各个环节施工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保证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

三、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应用的不足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与施工技术。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引入还降低了建筑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工作强度,而且项目质量也获得了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以计算机为重要载体的施工项目现代化管理,及时、全面地对施工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存储,方便了各个施工步骤的跟踪与管理工作。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应用范围相对比较小,现阶段仍以项目建设管理前期阶段为主,如招投标以及造价控制等。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则狭隘,例如项目进度与质量管理等,仍依赖于施工人员,需要人为完成;单机版应用软件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这一软件只发挥了计算机处理数据效率高的优点,并未构成网络,也未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如此,信息的使用效率特别低;目前还没有将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包括网购以及信息交换等,也可以说建筑行业的电子商务还未得到实现;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选题相似的情况十分普遍,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与规划,同时开发经费不足也是导致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受到制约的重要原因。

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一)从自身出发,制定战略计划

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建筑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对于各大建筑企业来说,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反映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建设项目规模往往比较大,员工人数也比较多,加之会有国际项目,项目资料种类多、数量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引入并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施工具有七大特征,即信息收集自动化、信息检索工具化、信息管理系统化、信息存储自动化、信息交换网络化、信息技术集成化、信息利用科学化。因此,各大建筑企业要从自身建设现状出发,以上述信息化的特征为参照,制定符合现状的战略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而加快我国施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

上面已经讲到,新时期建设项目的工程文件种类多、数量大,如设计图纸、采购合同以及检测报告等。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的项目信息管理都是以纸为重要媒介的,而且交流方式也常采用书面沟通方式。这一交流方式具有多层次、高成本以及低效率的特点,而且还特别容易受到信息交流失误的影响,最终为企业带来了损失。西方国家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由信息失误造成的项目成本偏差的比例在4%左右,而使用错误设计图纸引起的偏差则大约占三分之一。数据显示,英国平均每年为传递项目管理所需文件与图纸而花费的快递成本高达6亿美元,其中项目成本中的2.5%都会用在复印与传真方面。除此之外,研究还表明,所有的施工项目参与者在竣工阶段掌握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记录文件少之又少,仅占总文件的62%。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资源,企业项目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必然趋势。

(三)加大应用系统的开发力度

加大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应用系统,包括电子商务等的开发力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有效提高升项目管理的水平。实际上建筑企业引入信息技术的关键就是要不断以互联网为重要载体对项目施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开发,将建立数据库与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将网上采购以及网上会议等变为现实。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建立网上虚拟组织来将纵向信息交流方式改为平行交流方式,从而有效地增强信息交流准确度,并将信息共享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及时获得合理、有效的决策。

(四)推广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控制软件

第3篇

(一)医院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医院在内部管理上,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医疗制度的建设上,尤其是将主要的管理精力致力于医院的医疗技术改进、医疗设备更新及医疗行业的科学研究方面,但是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尤其是对于业务流程的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隐患较多。

(二)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在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一些关键性的控制活动效果较差,尤其是对于医院的资产管理、货币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预算控制及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等活动未能真正地实施,一些重要的内部控制约束管理制度得不到全面的贯彻,因而造成了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无法真正起到规范医院经营管理的作用。

(三)内部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落实实施,确保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必须依靠全面的内部控制监督来实现。但是,现阶段由于医院对于内部控制重视不足,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不高,造成了内部控制工作缺乏全面的评价管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改进和完善。

二、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理清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关系流程在医院开展内部控制管理,首先应该理顺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关系流程,进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处理好内部牵制与协调关系,依靠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制度达到上下牵制、左右制约的效果,同时在内部控制中应该强调部门岗位之间的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确保业务活动的连续性与有效性,进而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其次,应该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确保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的代价要低于收益,将成本与效益控制在合理的比例关系内,提高成本效率。最后,要处理好程式定位与动态管理的关系,要通过程式定位确保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任务分工及职责权限,动态管理则需要根据医院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通过把握好这几方面的关系,确保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对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进行优化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实施开展的基础,也是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首先,医院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对医院的战略发展目标进行定位,以指导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其次,应当结合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对医院的组织结构进行改进,增加内部审计部门,合理设置财务管理、收费管理等经营管理科室,增强内部控制管理的执行力。最后,还应对医院的人力资源政策进行优化,合理设置医院不同科室的岗位,明确岗位权限及责任,完善绩效考核管理,调动员工参加内部控制管理的积极性。

(三)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活动的设计由于医院的经营业务活动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药品设备的采购及使用和医疗技术的研发三方面,因此对于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设计,也应该基于这三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重点设计以下几项内部控制活动:医疗服务于收费管理,主要是对医院的收费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确保医疗收入的完整入账;采购支出管理,主要是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设备、药品、低值易耗品及其他采购的支出进行控制管理;货币资金控制,重点是确保医院的现金业务、银行存款等相关货币资金处理的规范合理;预算控制,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预算的执行、调整与监督,确保医院各项经济活动按照计划合法、合规开展。

第4篇

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关键和重点业务的控制,对实施效果监督评价,构建符合实际、业务规范的内控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对资金的内部控制,在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上实现良性的运作,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审验的各环节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和岗位分离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和评价资金活动情况,落实责任追究制,企业财会部门负责资金活动的日常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运行。

二、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几个主要方面

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应当加强资金的全过程管理,严禁资金的体外循环,切实防范资金活动中的各种风险。

(一)资金的授权管理

办理资金支付业务,应该明确支出款项的用途、金额等内容,实行资金分级授权管理,重大资金使用由单位领导层集体决策,履行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方可安排资金支出,未经有权审批人批准的,财务部门不得办理付款业务。

(二)资金管理岗位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资金管理岗位应遵循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监督的原则,出纳岗位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务的登记工作,复核岗、支付审批岗不能由一人兼任,银行预留印签和空白银行票据不得由同一人保管,通过电汇、票据方式付款应当至少实行三人操作、两级审核,严禁一人保管同一账户的两枚以上(含两枚)银行预留印签。

(三)加强信息系统的控制

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管理系统是依附于单位的具体生产经营管理系统,所以建立及符合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系统的控制程序尤为重要,进行流程再造、岗位重塑,减少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增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相关信息的保密性,企业采用计算机系统来实现资金管控,进一步提高资金的管控水平。

(四)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

企业应当结合当年工作任务对资金的需求,编制资金收支计划。根据次月资金收支情况,编制资金月度计划,对资金计划执行偏差进行分析,发现是否为异常偏差,规避不符合公司规定的风险支出,保障公司资金运行的安全。

(五)加强资金的监督检查

企业应当定期组织资金的安全检查,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监督检查中可以发现并纠正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误违法违规现象,从而做出及时处理,企业还应当定期对本单位的资金控制情况进行自查,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整改。

三、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对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来说,其存在的问题是多样性的。

1.对企业从事资金管理的人员监督执行力不够强

在一些企业当中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资金管理的控制和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和贯彻上力度还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控制机制。

2.有些企业使用的是会计电算化软件

实行电子支付的企业,不同的权限有不同的操作功能,系统操作岗位人员不注意自己的密码保密工作,被不法人员盗用,致使一笔资金业务按内部控制要求应该由不同岗位的几个人来完成的工作,结果由一人操作完成,存在资金的非法支付或挪用的风险。

3.在资金管理控制方面

没有进行定期地自查和整改,或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流于形式,这样不能及时发现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和漏洞,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办理违法违规的会计事项。

(二)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建议

1.根据自身的需要

企业应制定统一资金管理的实施细则,具体包括岗位设置、流程控制、监督检查等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各项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权,加强对从事资金管理的人员进行检查和抽查,对不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进行严格考核,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2.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企业

财务软件操作权限进行分级设置,并分别设置密码,系统操作岗位人员要注意自己的密码保密工作,从事资金管理的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业务素质,对每笔经济业务支出心中有数,对不相容岗位要明确区分责任,提高自身的电算化水平,更好地适应网络化的、规范化的按内控流程运行的资金管理工作。

3.在资金管理控制方面进行定期地自查和整改

及时发现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和漏洞,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设计有效、执行有力,操作员工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责任心和胜任能力,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定期进行更新,补充完善不适合企业实际的部分,制度设计缺陷,及时消除,制度执行缺陷,通过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考核消除,只有把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的执行偏差纳入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中,才能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四、结束语

第5篇

(一)全面完善会计内控制度

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会计内控制度的全面完善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对于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银行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纠正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对于阻碍新业务发展的制度加以改进。同时要注意的是,完善制度只是一个过程,制度完善后切不可只存在于纸上,加强制度的落实才是最终目的。而且,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对于银行的会计风险管控也提出了新的标准,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内控制度,实现制度创新,以使内控制度适应银行的业务发展需要。

(二)提升银行会计业务水平

在现在的一些银行中,存在着会计人员缺乏责任心的问题,极大影响着内控制度的落实。为此,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素养。在银行方面,可以通过会计再教育制度的实行,对会计人员展开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会计人员的工作素养。此外,在人才管理机制上,应该针对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合理改进。同时,也有必要全面落实会计从业资格制度,督促会计人员进行自主学习。从银行会计人员自身来讲,必须不断学习,加强知识更新,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以较强的责任心投入日常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三)全面提升会计业务管理质量

在银行会计管理工作中,业务管理是关键,良好的业务管理质量是防范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的必要保证。为此,必须全面提升会计业务管理质量,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账务组织系统的构建。二是实现账户的全面控制。三是落实印章管理制度。四是保障数据安全。

(四)强化制度监督体系

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环节较多,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产生会计内控风险的可能性。所以,对于会计业务的处理,必须通过制度监督体系的进一步强化,提高监督力度,以降低风险的发生。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做好事前监督。在受理银行业务的过程中,柜员必须加强业务的手续审核,确保手续完整并符合法规,保证业务的真实性。二是做好事中监督。在会计凭证处理工作中,必须反复审核相关数据信息。遇到重大事项,一定要通知会计主管进行审核。同时要注意的是,在审核监督阶段,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查,确保其相关应用程序的合法性。

二、结语

第6篇

(一)邮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产生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邮政单位在整体财务管理和财务内部管理机制划分非常不明确。而且财务管理制度在很多邮政业务方面并不能体现,也是集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有些邮政单位从不进行主动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邮政相应的部门都是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在单独进行财务审查措施,这就造成整个单位不能整体进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机制基本成为摆设的存在,对于整个系统用来说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还有很多问题体现在,本单位对于职工的财务制度思想教育跟进不及时,业绩关心程度远高于思想关心,这就造成很多并不能发生的财务问题的思想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是极其不正确的,正是因为对于员工的管理失控,造成很多财务问题的产生,而在处理发生问题方面,单位只是单方面的堵漏措施,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管控制度只会一时出现,当问题解决后,就又回到恶性循环当中。在很多邮政单位都是管理制度口头派,各种规章制度都体现在墙面上,而在实际工作当中根本没有制度管理的概念。

(二)提高内部管控和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为了提高邮政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邮政系统的各个部门必须按照一套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管控执行,建立定期和临时的财务管理制度思想教育。在内部管控方面,要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踊跃和自主的进行自检、监督等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结合国家财务规定创建一套符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管控机制。创建层次管理模式、阶梯式管理模式、交叉式管理模式等,加强执行力的操作。对于邮政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方面,单位要明确划分主次关系,做到在财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设立专门的财务监督、内部监督人员或班子。单位负责人要主动担任主管,并全力配合监督工作。并且在操作上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充分的保障财务管理制度在单位的运行。保障管控机制长期有效的执行。在问题处理方面,必须做到透明化处理所有问题,不回避、不逃避、不畏惧的态度。对于个人出现问题的,在处理上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邮政企业的整体情况,增设信息化财务管理,实现财务全面管控,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财务基础的管理建设,必须合理,确立会计师为内部管控的主体,因为只有单位内部的会计师才能真正了解单位财务出现的问题,而作为邮政单位的会计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单位实现经济最大保障化。只有确立财务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保证执行过程中不出现问题。

二、邮政单位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要点

邮政单位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方面,必须要做到人性化执行,充分的考虑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并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一定严格按照国家法律的层面进行财务制度建设,一切的措施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

(一)邮政单位财务管理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财会管理是保障一个单位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邮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围绕会计统计制度、单位整体经济效益的控制、会计核算、资金筹集等。邮政单位的财务管理重点应该放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成本核算、有形资产运作、无形资产等。邮政单位的成本核算以及运用如果不能很好的进行管理,那么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致命性的问题。作为主要货币的体现,成本运用要有预见性,要有充足的运用计划,严格控制财务的输出与流向,财务管理人员要仔细核算本单位的成本运行,对于市场要分析到位,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调研。作为邮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要经常性的补充经济思想性,对于单位的资本运营要有自己的见解,并根据当地市场运行情况给出建设性意见。在内部管控方面,财务管理人员要准确的了解当地的资金运行情况、市场经营情况,交易规模等,这样有利于本单位的资金运行和风险投资等。

(二)邮政单位财务管理中的票据和存储的重要性

邮政单位财务的管理制定的主要因素,取决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单位的整体配合能力,无论是单独的财务管理人员,还是财务管控小组,都要做到在单位整体成本运营环节不出现疏漏、资本运营合理化、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邮政单位必须对票据的管理必须在法律框架下执行,所有收据都要有存根保留,所有支出必须清晰明了,财务记录是体现邮政单位的整体业绩,越复杂的数据越要细致处理,并根据不同类别的业务进行类别划分。逐步实现财务信息系统化,做到随时查阅,随时汇总的程度。所有的财务数据、票据、账本、报表等,都要严格按照国家《财务法规》下进行整理、备份、核算等。

三、结语

第7篇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可见,内部控制是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种管理制度,它是以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为总体,采取一系列专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所属控制系统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

二、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院的内部控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内部控制框架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1.内部控制环境方面

内部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可以通过塑造医院文化,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影响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医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权责划分不清

在很多医院,存在着各科室之间权责不清的现象。由于没有明确的职务说明书,各岗位人员责任不清,日常工作不是唯上司之命是从,就是跟着感觉走,规划性不强。而各级主管向下多采取口头授权的方式,并且主管对于所授予下级的工作,缺乏监督和评价。

(2)职业操守以及价值观的偏离

有的医院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内部会计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少对员工进行价值观教育,缺乏书面的行为守则,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不能及时予以惩戒。

(3)人力资源政策存在弊端

有些医院不实行公开招聘,人员进入凭关系,导致人员素质低,结构失调;没有建立员工绩效考评系统,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注重员工培训,不鼓励员工学习与发展,没有建立完备的用人机制。

2.风险评估方面

每个医院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医院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盲目投资

医院对于市场没有仔细分析,对项目未经充分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购进大批设备,设备购进后相关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有没跟上,导致设备长期闲置,利用率率低,回收缓慢。造成占用大量资金,增大财务风险。

(2)信用管理欠缺

病人记账,结算等环节控制不严,出现病人逃帐却无人追究的现象,不能及时清理应收帐款,造成大量呆账、坏账,使医院遭受重大损失。

3.控制活动方面

控制活动是医院内部控制的主体部分,也是医院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最多的部分。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货币资金管理不严

货币资金管理是一个极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货币资金流动性强,易被贪污和挪用,尤其是医院,货币资金种类多、经办人员多、现金交易量大、发生次数频繁、内容复杂、涉及环节多,所以管理难度大,如果内部控制不严格,极易发生舞弊行为,使单位财产造成损失。

(2)固定资产闲置

医院在购进固定资产时,毫无计划和预算可言,购进大型设备不进行可行性论证,盲目购进,造成某些设备长期闲置,开机率低。此外,有些医院甚至没有专职的固定资产核算人员,在固定资产购买和验收时,不能进行及时的质量检验和会计控制,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3)预算控制不够科学

预算编制的依据往往是简单根据上年预算,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编制的方法也是靠财务部门的主观估计。因此,这样形成的预算不能反应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管理的要求,对经营活动没有指导意义。此外,预算执行力不够且缺乏控制,预算调整随意,没有实行集体决策,预算得不到执行。

4.信息与沟通方面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但是有的医院虽然已建立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功能,很多事情依赖非正式沟通渠道,导致各种非正式组织形成,影响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效率。

5.监督方面

医院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大量的制度和活动来实现的,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且执行的效果好,就必须进行监督。很多医院的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很少受到监督,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得不到认真的执行,内部审计也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

三、规范医院内部控制的思考

针对以上医院内部控制框架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善建议。

1.完善和健全医院的内控环境

(1)要增强医院员工尤其是医院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学习教育提高医院领导、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最重要的是领导对医院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只有领导的管理理念、领导方式改变提升,才能使医院内部形成依靠制度管理的新风气,才能形成良好的人事管理氛围,使内部控制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框架

即明确的职责划分,使各个部门、岗位和员工都各自负责、相互制约。在横向上做到权力制衡,各部门之间在合理分工、职责分明的基础上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在纵向上做到精简办事程序,明确工作目标。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事务,实现既定的目标。此外,还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医院应建立岗前培训,在职人员定期不定期进行再教育制度,以确保会计工作规范,正确;加大业绩考评力度,对不能胜任者坚决更换。

2.加强医院的风险评估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建立风险评估系统,以识别医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经营管理构成的风险程度。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必须对影响医院内部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连续的评估,以便及时的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医院应根据科室制定相应的制度,以降低经营风险,如采购控制程序,药房管理程序等,并对控制程序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汇总分析,及时防范和化解其中的风险。如医院在进行新设备投资时,要综合医院的市场环境,地域等因素,以及业务科室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做出投资分析可行性报告,降低投资风险。

3.强化控制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包括:

(1)相互牵制原则。

(2)协调配合原则。

(3)程式定位原则。

(4)成本效益原则。

(5)整体结构原则。

医院必须根据以上原则,建立各项控制活动的控制制度。例如,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建立医院预算管理制度和收入、支出、投资和薪酬预算管理制度;信息处理控制系统建立信息安全与维护制度、信息传递制度、信息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资金控制系统建立货币资金结算制度、货币资金管理报告制度、费用报销制度、货币资金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

4.充分利用信息,完善沟通渠道

首先就是要建立畅通开放的正式沟通渠道,尽量用有形的载体来传递信息。同时,高层主管要有虚心听取员工提供的讯息的意识,因为单位员工只有在相信上司有接纳讯息的诚意,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时,才愿意提供问题发生的资讯。单位负责人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接待员工的来访或是进入员工中间了解情况,掌握必要的信息,培养一种员工可以畅所欲言的反映问题和消除疑虑的氛围。

第8篇

国内保险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公司业务发展战略、业务经营规划、业务经营区域、目标客户群体、销售渠道等方面,在对公司组织架构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监督、评估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和有益的改革创新,在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和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由于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日益复杂化,保险市场中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的突出问题,在国内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为了防范和及早发现经营风险,从而避免或者减少可能遭受的经营损失,保证保险业能够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在加强保险监管的同时,各保险公司经营决策者应该认真制定和切实执行公司控制风险、加强管理、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人才技术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保险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异性和保险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形成了各自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建立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高保险公司自我约束意识,防范和及时发现经营风险,建立公司内部相互制衡机制,确保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益,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监督和弥补公司管理功能可能存在的缺陷,使公司在市场环境变化和人员素质差异的情况下,实现公司的市场经营目标。

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应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应参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公司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创新,比如公司价值链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业务绩效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公司价值管理、销售渠道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公司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管理等。按照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保险公司总分支公司之间应该建立严格的管控机制和费率反馈机制,总公司对分支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指导,监控到位;应建立严格的核保和核赔分离制度,建立必要的审核制度和检查制度;对分支公司擅自越权和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对违反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行为,必须认真进行内部监督和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并及时修改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否则,保险监管部门可以追究总公司的领导责任。

二、以监管为核心,监控和指导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在新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下,将以往部分监管责任转变为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投资人的正当投资回报权益不受侵害,监督保险公司合法合规经营,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以往这种监管职能是通过对保险公司现场和非现场的例行检查来实现的,但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体制和业务经营的复杂程度增高,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保险监管部门例行的检查和抽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遇到了现实的挑战,增大了保险有效监管的难度。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保险监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作为强化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强事后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保险公司则应该认真检讨和审视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的现状,增强对公司内部机构、业务、财务、投资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和弥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保险监管部门在加强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应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

国际上一般对内部控制按职能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保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包括涉及直接与财产保护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关的所有方法和程序,包括分支机构授权和批准制度、责任分离制度以及对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等。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与管理层业务授权相关的组织机构的计划、决策程序、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手段、信息交流、监督管理以及各种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状况。

保险公司总公司必须对分支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是否相适应,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备和完善,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是否对称,重要职能和关键岗位的设立是否相互制约,独立的内部稽核和公正的外部审计是否健全,内部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机制是否执行落实,职业道德水平和培训质量是否提升,违法违规行为和有意误导行为是否得到遏制,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否得到执行等进行研究和评估。所有这些内容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操作效率,确保现有规章制度的执行,同时,保险监管部门必须对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监督指导。

三、以竞争为手段,建立内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合作机制

国内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为内外资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大市场,使国内保险公司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国际保险业的竞争,因此,保险公司应该从国际竞争的高度,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应该具备全球化的经营视野和更强的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业内的竞争与合作。内外资保险公司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最优服务、最大份额、最高利润,是公司竞争所追求的目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和利用保险资源、保险科技、保险信息,以及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合作与联系,是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从管理的层面上看,外资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值得国内保险公司学习和借鉴。首先,内外资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国际通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增强公司管理者对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其次,应注重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适应竞争与合作的要求;第三,应加强对业务无序竞争的管控,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竞争活动;第四,共同营造一种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市场协作精神和协作方式,提高公司的获利水平和竞争力。

四、以管理为目标,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整体素质和水平

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保证公司各部门和总分支公司各司其责、有序结合、分工明确和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可以把分散的、单个的力量聚集成为集中的、强大的集体力量;可以使保险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职权在组织管理结构中以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避免相互推诿,克服,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办事拖拉的弊端;可以确保公司领导制度的实现,公司各级领导只有依靠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在日渐市场化和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应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有效地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三是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实行严格的监控,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反馈系统,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四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机构、管业务、管经营,并接受保险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五、以服务为理念,提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科技含量

首先,产品创新能力反映公司管理和竞争水平,保险产品的系列结构、规格品种,特别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频度,对保险公司产品管理能力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根据竞争的客观需要,保险公司都把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和更新产品作为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必须看到,国内保险市场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保险产品结构雷同、业务单一、创新不足、粗放经营等问题。业务结构方面,财产险保险费收入来源80%以上为机动车保险,经营缺乏特色和品牌;业务品种方面,财产险传统型业务比重大,创新型业务、高附加值业务和延伸型业务比较少或基本上没有开展。

随着新《保险法》的实施,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条款费率的管制得以放松,保险公司有了更大的条款费率制定权,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应该跳出传统的业务框架,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建立推进产品更新换代的产品管理制度,加速开发和创新公司自身的产品系列,提高公司产品的国际化、多样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开拓各种市场空间。培养适应产品创新的人才队伍,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产品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管理队伍,是对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和内控机制是否完善的考验。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产品创新机制。

其次,科技创新引导保险公司的服务创新。北京市保险市场近年来能有快速发展,同保险公司重视服务创新密切相关。目前,北京市保险市场中的服务创新表现为:服务科技方面有电话语音服务、网络和电子商务、银行结算支付方式;服务管理方面有计算机网络管理、承保、理赔、结算中心、人业绩管理、营销管理;服务方式方面有服务之家、客户回访、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服务理念方面得到不断提升和转变。

保险公司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和网络保险以及由此延伸的服务手段和领域,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运作效率,以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积极参与保险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

在信息技术引发的保险创新浪潮中,公司间竞争的重点不再是产品的价格竞争,而是服务质量和方式的竞争。只有通过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服务竞争,才能将各种保险产品更快更好地送达顾客,才有利于扩大和稳定客户关系,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增加业务创新的机会。

第三,加强人管理制度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新《保险法》修改的一条重要内容,是加重了保险公司对保险中介人和中介业务管理的法律责任和管理责任,保险公司应根据中介业务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保险中介业务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对保险中介业务的管理。国内保险业的营销方式最终将建立在市场导向型、客户需求型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基础上,使人寿保险这一“以人为本”的保险服务行业在服务意识、服务效益、服务质量、服务渠道、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多方面和多层次发生根本变化。

保险服务质量的提高关键是靠保险公司的服务意识的提高,靠保险公司服务创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保险业的制度体制改革、机构业务管理、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归根结底都将落实在服务竞争上,因此,提高保险服务与促进保险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保险公司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保险公司必须高度重视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应该遵循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运行,不能因人而易,降低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四,高度重视银行保险的发展机遇和经营风险。银行保险最直接的含义就是通过银行网络来销售保险产品。充分利用庞大的金融机构网络,增加保险的销售渠道,高效率地覆盖市场与客户是保险公司热衷于银行保险的最现实的愿望。银行保险所显示出来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前景对保险公司拓展销售渠道意义重大,一是可以建立客户资源共享机制,为双方客户提供综合性互惠服务;二是加强银行保险业务的深层次合作;三是适应网上保险的需求,实现双方网站的方便连接,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网上保险、网上查询和网上转账等多方面、多渠道的服务。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人寿保险另一个主要销售渠道,但同时,各保险公司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银行保险不是零风险,由于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的滞后性,目前有些问题已经暴露,如经营效益风险、资金回报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违规操作和误导宣传等事件也时有发生,必须引起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管理规定。银行保险注重的是品牌形象和诚信经营,保险公司要严格依法合规经营,塑造自己稳健经营、诚信经营、合法守规的品牌形象,形成自己值得信赖的品牌优势。银行保险需要强调的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保险公司必须加强培训内容和时间。银行保险的核心产品是服务,服务质量是决定银行保险业务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

六、以效益为中心,用内控制度管控公司所有经营行为

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对其分支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保证分支公司的管理层能够按照公司的既定目标履行职责,有序、有效地开展业务,确保公司的经营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以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为基础的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工具,它可以用来推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深入到公司一线员工中去,用效益的观点,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经营目标的实施,监督和控制公司管理层的所有经营行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的实现,而分支公司的管理层既是相关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其经营行为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绩效。

第9篇

(一)事业单位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自身属于国家机构的分支,单位的管理人员较为注重自身的政绩和仕途的发展,对于事业单位具有重要意义的内部控制往往较为忽视。某些单位的管理人员认为,事业单位的内控控制有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负责即可,与其自身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其自身并没有认识到在内部控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某些单位的领导甚至认为,事业单位更多的着眼于管理社会公共事业,其自身具有非盈利性,没有必要注重日常成本的核算工作,也无需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有的管理人员虽然认可内部控制的作用,但是在内控方法的实施层面,更多是将其等同于预算控制,认为编制了预算就是建立了内部控制,这种内部控制即使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执行,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管理层在监督中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作用也就得不到保证。

(二)风险评估机制缺失,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

很多事业单位认为自身是为国家和人民的服务部门,营利并不是其主要目标,因而相关的经营风险也就无从谈起。殊不知,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往往更为复杂,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是非常常见的。由于没有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制定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也就无从谈起。在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层面,首先是腐败的风险,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因而其中不免存在着漏洞,事业单位的某些人员便借此钻制度的空子,由此滋生的腐败案件多如牛毛;其次是运营风险,事业单位往往是国家拨款的运营模式,采用预算的形式进行拨付,但是如何使得拨付的资金能够得到高效运用和节省国家拨付的经费,很多单位并没有予以考虑;最后是操作风险,由于当前阶段事业单位集聚了较多的垄断性资源,能否对其进行有效配置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但是当前权力寻租的现象较为普遍,通过招投标等方式滋生的问题也屡见不鲜。事业单位更多的是将履行公用事业的职能放在重要位置,没有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有关风险,更没有建立与风险对应的评价机制,忽视了对风险的控制,在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与报告等环节没有作为,加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主要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予以划分,在内部监督层面,并没有明确的机构来履行这项职能,在事业单位内部,自己对自己进行的监督模式仍然在延续,直接影响到了监督的效果,由于对内部监督的认识并不是十分到位,因而,很少事业单位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其独立性是值得怀疑的,从当前内审机构的设置来看,往往处于人力资源部门或者财务部门的领导之下来运营,审计人员没有独立的空间来履行职责,此外,不能够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来执行审计业务,审计结果说服力会大打折扣。在外部的监督层面,与事业单位有关的监督机制往往流于形式,这也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部分事业单位的保密性质使得其外部监督的结果不能充分地向社会予以公布,没有了社会的监督,监督所能够发挥的效用也较小。

二、提升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水平对策分析

(一)管理人员增强对风险的敏感性

风险无处不在,对于事业单位的运营而言也是如此。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该从思想上对风险予以重视,只有在思想上充分预见到风险的爆发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才能够有动力来制定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评估与风险分析的相关政策制度,才能够在内部控制机构的建立层面进行投入,使其达到具备履行内部控制的专业水准。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从风险角度出发来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事业单位有效地对风险予以防范,促进事业单位运营效率的提升,减少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性。

(二)加强审计与监督工作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各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内部审计以及自我评估制度,大力落实内部考核监督责任制的建立。首先,应该明确监督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纳入岗位职责考核范围,督促单位和个人自觉执行。其次,在外部监督层面,审计部和财务部应该拓宽其监督范围,加大监督的力度,并将相关的监督与考核结果在特定渠道上进行公示,增强信息透明度。最后,考核机制应该大力健全,考核指标应该进行优化,在事业单位内部推行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模式,并对引发风险的违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三)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培训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