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1: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内控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压差控制定风量变风量控制稳定性响应时间
1概述
压差控制在净化空调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对净化区域的压差进行控制,保证合理的气流组织,才能达到净化和工艺的要求。例如洁净厂房必须保持一定的正压使外界未经净化的空气不会进人净化区域,保证洁净级别;并且通过对各净化区域的不同的压差控制,达到净化分区的作用,在GMP中就要求不同净化级别区域的压差应得到控制不小于+5Pa。在生物安全洁净室中,压差控制更是保证安全防护屏障的关键指标,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中指出必须使实验室的负压梯度得到稳定可靠的控制。因此对于净化空调系统来说,压差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压差控制在实现中是比较困难,特别是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要得到并保持精确、稳定的压差对于控制工程师而言绝对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在设计压差控制系统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确定:
①风险分析评估;
②定风量系统和变风量系统选择;
③压差控制和余风量控制方法;
④控制信号与噪声的影响;
⑤制稳定性及响应速度;
⑥建筑结构对压差控制的影响;风管泄漏对压力控制的影响。
首先,必须对压差控制的风险进行分析,例如对于高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而言,因为它有生物污染的高风险,各种相关的标准都对其有保持稳定负压梯度防止污染泄漏的严格要求,因此控制系统就必须能够稳定可靠的实现这样的控制目标。
2压差控制方法
对于压差控制系统来说,其所达到的结果实质上是对渗人或渗出空气的控制,就其控制策略而言可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控制。
定风量(CAV)是一种被动式的控制方法,它使用手动风量调节阀,通过简单的送风和排风平衡,送风比排风少(或多)一定的量(余风量),来达到所期望的压差。在选择定风量这样的控制策略时必须认真的考虑,因为定风量系统有突出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所有时间,设备必须保持恒定的送风量和排风量。
(2)不能有任何排风设备(如生物安全柜等)增加或减少,灵活性差。未来的扩展会由于系统容量限制而受限。
(3)必须按全负荷设计,要有较大的余量来弥补由于过滤器等造成的送风和排风系统性能的下降,连续的全负荷运行使能耗极大,因此运行成本非常高。
(4)由于风机系统、过滤器系统等性能下降或风阀位置改变等情况下,系统经常要重新进行风平衡调试,需要大量的维护。
(5)由于在所有时间都是大风量运行,噪音会过高。因此如果不能接受以上的局限性时,就不应选取这样的控制策略。目前,通过在送风管和排风管上采用压力无关型的定风量控制装置(如文丘里阀)的定风量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主动的、动态的调节流量,消除系统静压波动造成的对流量的影响,从而保证流量的恒定和控制的稳定。
变风量系统(VAV)是一种主动式的压力控制策略,它通过电动风量调节阀连续不断的对送风量或排风量进行调节,以保持希望的压力。主动式的VAV压力控制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纯压差控制(OP)和余风量(又称为流量追踪)控制(AV).
2.1纯压差控制方法
纯压差控制方法相对而言简单明了,其基本原理如图1。其控制原理为:压差传感器测量室内与参照区域的压差(OP),与设定点(即期望的压差)比较后,控制器根据偏差按PID调节算法对送风量(或排风量)进行控制,从而达到要求的压差。可以看出,送风量(或排风量)是压差(Δp)、设定点以及PID常数(α,β)的函数。
另外一种相似的压差控制方法则是根据伯努利原理,利用一个装在小管内的风速探头,将小管置于洁净室与参照区之间的开孔中,由于洁净室内与参照区的压力差将使空气从此小管中流过,管中的风速探头就可传感洁净室内与参照区之间的空气流速,从而根据伯努利原理利用风速计算出洁净室与参照区的压差,根据此压差信号,按照上述的方法,控制器对洁净室的送风或排风量进行控制,达到所期望的压差值,这样的方法称为“伪压差”控制方法。
2.2余风量(气流追踪)控制方法
洁净室的送风量与排风量之间保持一定的风量差(称为余风量),必然会导致洁净室产生一定的压差。余风量(气流追踪)控制即控制系统实时测量风量(送风和排风量)变化,通过调节送风量或排风量,动态的达到相应的风量平衡,使送风量和排风量之间保持恒定的风量差,从而维持恒定的压差。其基本原理见图2,控制系统利用气流测量装置实时测量送风量和排风量,排风量可以在排风主管上测量,或如图中在各个单独的排风上进行测量并求和,控制器据此调节送风量,使其追踪排风量的变化,保持一定的余风量,从而达到所希望的压差值。可以看出余风量控制是一个开环控制系统。
在这里,余风量就是达到所希望压差时渗人或渗出洁净室的空气流量(单位为CFM)。负的余风量即总排风量大于总送风量,它将导致负压的产生,而正的余风量则是总送风量大于总排风量,它将导致正压产生。
在图2中的风量等式中,余风量是定值。但在实际情况下,它是变化的,例如当流量传感器发生偏移时,实际的余风量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应该考虑选择足够大的余风量来弥补由于围护结构气密程度、风管泄漏以及流量测量装置精度误差等造成的影响。
上述的两种压差控制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都必须按照预定的频率进行验证。例如对余风量控制,每半年就应该进行对设定的余风量进行校正。
2.3混合控制系统
由于生物安全等级3或4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研究和实验对象非常危险,实验室的压差控制以及气流方向控制更加重要,必须确保压差和气流方向得到稳定可靠的控制。对于这样压差控制非常关键的地方,采用纯压差控制和余风量控制两种方法混合的控制系统是很好的选择,它可以确保对实验室压差稳定可靠的控制。
通常的做法是采用余风量控制作为基本控制方法,同时加人压差传感器和控制器对余风量控制系统的余风量进行设定。当房间特性发生变化时,如风管的泄漏以及围护结构的气密性等发生变化,余风量也会发生变化(通常是变大),此时压差控制系统可以动态的计算出一个合适的余风量,以保持稳定的压差控制。
同时,一旦余风量增加到一个预定值时,系统将发出报警,此时可能需要对流量测量装置进行校正,或者对风管和围护结构的泄漏进行处理,使系统状态回到正常范围内。因此这样的系统可以通过对余风量的监视实现对整个实验室的控制系统、风管系统、围护结构完整性的监视。
3稳定性与响应速度
一般建筑技术构成的房间,它能够达到的控制压差约为2.5Pa,对于测量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压差(信号),同样对于测量传感器的校正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由于门的开关、生物安全柜调节门的移动、人员的运动等很多因素造成的扰动(噪声)约可达到25Pa。因此对于纯压差控制而言,其测量信号与噪声之比为1:10。这样的情形就如同测量一个湖泊的液位,要求精度在1厘米,而湖泊的波浪却有10厘米高,如果希望得到精确的测量值,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平均波峰和波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希望快速的响应就不可能保证精度,精度与速度(或响应时间)是矛盾的。
对于纯压差控制系统,响应时间一般要求在数分钟以内。因此,很多这样的控制系统都是牺牲稳定性来达到响应时间的要求,它在达到稳定控制之前需要在设定点附近波动相当长的时间。不幸的是,系统达到稳定控制的时间往往比扰动发生的频率长,因此系统可能整天都在波动,直到人员下班、工作结束,不再有扰动发生,系统才能够达到稳定状态。
对于“伪压差”控制系统,其测量对象是空气流速,它相对于纯压差控制更稳定、更快速一些,因为流速信号和噪音信号是与动压的开平方成比例关系,它大约能够把信号与噪声比提高到1:3。可以看出,测量对象的简单改变就可以大大改善系统的J性能。然而,即便如此,噪音依然达到了信号的3倍,当扰动发生后,控制系统仍需要超过60秒以上的时间达到稳定输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测量气流速度需要在房间与参照区域开孔,因此这样的控制系统对于很多场合的应用是不允许的,例如对洁净度有较高要求的场合,或高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也不应使用。
对于压差和“伪压差”系统来说,在某些条件下会造成严重的压力问题,如在进行负压控制时,当洁净室门打开时,所有的测量信号如压差和流速都会消失。虽然一些控制器有按照预定时间锁定输出的功能来弥补这样的问题。然而,当门长时间打开时,压力控制系统就会关闭送风,以便使房间回到负压的设定点。此时,空气将会从过道(或相邻区域)被吸人打开的房间,过道(或相邻区域)的压力必然下降。而如果其他洁净室也是使用过道(或相邻区域)作为压差参照点,那么其他洁净室的压差控制器也将关闭送风,由此发生连锁反应,更多的空气被从过道(或相邻区域)吸入洁净室排走,测量压差值一直不能达到设定,而实际压力却在不断下降。同样对于正压控制也会产生类似的问题。可以想像,这将会造成整个洁净室严重的压力问题。当然,对于那些不要求严格房间压差控制,或风险评估对稳定时间以及稳定性没有较高要求的设施,并在HVAC系统设计中采取了措施(如采用双门互锁的缓冲间进行隔离)能够避免如上述问题发生的情况下,采用纯压差控制也是可行的。
相对而言,余风量(或流量追踪)控制系统的信号测量是采用流量测量装置对送风量和排风量进行测量。而送风量和排风量通常都是比较大的测量值,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信号测量为1000CFM,而噪声(各种扰动)约能达到1000FM,信号噪声比可以高达10:1。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系统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很高的稳定性以及非常迅速的响应。因此在对压差控制有较高要求的运用中,通常都推荐或要求使用这样的控制方法。
对于余风量控制系统来说,流量测量装置是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装置。一般常用的流量测量装置为热线风速传感器阵列和毕托管阵列。这样的流量测量装置有很高的精度.然而一旦有颗粒附着或堵塞在传感器上,或传感器受到腐蚀的影响时,其测量就会发生很大的偏差。对于毕托管阵列,还必须注意其在低风速时有很大的测量误差,所以应考虑其应用范围。流量测量装置的安装位置同样也需要严格按照其技术规格的说明进行选择,否则同样会造成测量的误差。
另外,在目前有一类流量控制装置出现在很多运用中。它是一种线性的、压力无关的风量调节阀,能够根据阀门位置提供相应流量反馈信号(例如文丘里阀),其标定和校正在出厂时已经由专业供货商完成。相对于单纯的流量测量装置,这种装置功能更加的集成,它在进行流量控制的同时能够进行流量测量。在实际使用时,这种压力无关装置的流量反馈精度,一般采用备份的流量测量装置进行验证。当前这样的压力无关型风量调节阀,已经在很多要求较高压差控制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
4影响压差控制的其他因素
建筑技术对压差控制的性能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不密闭的围护结构很难建立起稳定的压力梯度。它需要有很大的余风量才能弥补很多的泄漏,当使用很大的余风量时,将向相邻空间中抽取(或排出)大量的二次空气,因此可能会造成温度、湿度控制的问题。因此必须使洁净室有一个密闭的围护结构,才能保证相应的压差和合理的气流方向。
风管的泄漏也会对余风量控制的精度和性能造成影响。如果在流量测量装置和洁净室围护结构之间,有空气泄漏出风管或进人风管,将会造成流量测量的误差从而引起压力控制显著的偏差。如果是在定压系统中,这个误差相对恒定;但如果系统的静压是波动的,这个误差也将会波动,因此控制系统非常难以采取技术措施消除这样的误差,从而造成控制性能的恶化。因此,必须要求对送风和排风管道进行泄漏检测,允许的最大泄漏率最大不应超过0.5%(具体见空调专业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是做好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在将信息技术引入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时,既要了解该环节有没有与计算机技术产生联系,还要顺利解决在日常管理中可能面临的难题。例如,如果企业的每个部门都采用了计算机,但是在部门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并没有以计算机为载体,而是仍然以传统的纸作为交流载体,那么这种情况就不能说完全发挥出了信息技术的作用,更不能说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以计算机为重要载体的现代化施工管理能够及时、准确地存储、修改以及使用海量的施工管理信息,同时还可以不受外界因素,如天气、人为失误等的影响,保证施工能够按预期完成,同时保证施工质量也不会受到影响。实际上从某一角度来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取决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情况,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有效地提高了施工管理水平。
二、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计算机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
从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建筑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应用与发展,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建设施工的效率,同时还极大地减少了施工过程中资料与信息交换所耗费的时间。例如现今使用频率颇高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一系统就是在计算机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还有招投标系统,该系统涉及到了多方面内容,如工程量计算以及标书制作等。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管理系统,包括项目成本管理、进度管理等多个方面。
(二)使用信息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也开始在施工管理中崭露头角。CAD技术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今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信息技术的引入保证了基坑施工全程都在控制范围之内,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也得到了保障。除此之外,凭借着信息技术,人们还顺利完成了建筑物沉降观测以及工程测量工作,同时还将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材料检测资料进行了整理存档,为之后的搜索与使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业管理中
在处理建筑行业的管理问题中,现已进入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与网络建设的初步阶段,使各种资料的整理、存储以及使用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调查资料显示,国内将近有450个实体建筑市场已借助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把多个企业、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建筑施工相关规范等多种信息存储至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中。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地区已经实现了区域性联网。除此之外,在信息技术应用问题上,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自主对借助计算机控制与辅助管理技术来管理施工组织作深入的研究与尝试。他们试图以网络为重要载体把施工现场每一时刻的情况汇报至总部,从而使总部领导层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施工现场状况,进而及时下达指令。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能够实时收到上级下达的施工指令与任务。而技术专家坐镇总部,随时解答各个环节施工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保证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
三、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应用的不足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与施工技术。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引入还降低了建筑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工作强度,而且项目质量也获得了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以计算机为重要载体的施工项目现代化管理,及时、全面地对施工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存储,方便了各个施工步骤的跟踪与管理工作。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应用范围相对比较小,现阶段仍以项目建设管理前期阶段为主,如招投标以及造价控制等。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则狭隘,例如项目进度与质量管理等,仍依赖于施工人员,需要人为完成;单机版应用软件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这一软件只发挥了计算机处理数据效率高的优点,并未构成网络,也未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如此,信息的使用效率特别低;目前还没有将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包括网购以及信息交换等,也可以说建筑行业的电子商务还未得到实现;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选题相似的情况十分普遍,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与规划,同时开发经费不足也是导致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受到制约的重要原因。
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一)从自身出发,制定战略计划
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建筑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对于各大建筑企业来说,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反映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建设项目规模往往比较大,员工人数也比较多,加之会有国际项目,项目资料种类多、数量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引入并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施工具有七大特征,即信息收集自动化、信息检索工具化、信息管理系统化、信息存储自动化、信息交换网络化、信息技术集成化、信息利用科学化。因此,各大建筑企业要从自身建设现状出发,以上述信息化的特征为参照,制定符合现状的战略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而加快我国施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
上面已经讲到,新时期建设项目的工程文件种类多、数量大,如设计图纸、采购合同以及检测报告等。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的项目信息管理都是以纸为重要媒介的,而且交流方式也常采用书面沟通方式。这一交流方式具有多层次、高成本以及低效率的特点,而且还特别容易受到信息交流失误的影响,最终为企业带来了损失。西方国家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由信息失误造成的项目成本偏差的比例在4%左右,而使用错误设计图纸引起的偏差则大约占三分之一。数据显示,英国平均每年为传递项目管理所需文件与图纸而花费的快递成本高达6亿美元,其中项目成本中的2.5%都会用在复印与传真方面。除此之外,研究还表明,所有的施工项目参与者在竣工阶段掌握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记录文件少之又少,仅占总文件的62%。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资源,企业项目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必然趋势。
(三)加大应用系统的开发力度
加大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应用系统,包括电子商务等的开发力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有效提高升项目管理的水平。实际上建筑企业引入信息技术的关键就是要不断以互联网为重要载体对项目施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开发,将建立数据库与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将网上采购以及网上会议等变为现实。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建立网上虚拟组织来将纵向信息交流方式改为平行交流方式,从而有效地增强信息交流准确度,并将信息共享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及时获得合理、有效的决策。
(四)推广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控制软件
(一)内部控制方式
一般情况下,企业根据自身税务特点采用一般控制和例外控制两种方式作为企业税务内部控制方式。其中一般控制方式主要面向日常的运营活动,对多发业务活动进行控制,比如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就属于一般控制范围。而例外控制主要面向发生率低的应税事项,比如财产税、行为税方面。
(二)内部控制目标
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能够促进依法纳税、合理避税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规范企业运营行为,规避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水平。其内控目标如下:确保企业所有涉税业务严格按照相关法绿法规进行支付与核算。确保企业税收开支合理合法。确保税收信息符合要求,真实完整。确保税务支出核算准确及时。
(三)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1、明确岗位职责制度
对于日常控制而言,明确的岗位职责能够确保涉税行为的相互监督,避免发生税务风险。对于例外控制来讲,责任到人,也能够有效处理税务纠纷事件。
2、重要涉税事项的税收支出预测、决策与预算控制制度
预测制度能够保证日常涉税业务与企业目标的整体一致性。决策制度能够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对预测方案进行合法决策,合理避税,确保税收支出的最小化。全面预算与专项预算工作都应列为企业的税收支出
3、执行控制制度
企业需要根据支出预算,贯彻执行,责任到人,保证预算的正常进行,同时,根据业务需要,需要从支出审批进行控制,严格审批制度,控制支出行为。
4、核算控制制度
对企业的运营过程总的税收支出按照会计准写,准确分类,严格核算,保证税务支出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5、分析与考核制度
税收支出分析与考核符合企业内控规范,运用不同的分析方式,比如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等进行分析,检查预算实际完成状态,分析偏离原因,对于税务风险主体进行相应考核,以期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二、税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税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难点
我国税收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需要企业涉税工作与人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大的税务稽查力度使得企业需要注重税收利益与风险的兼顾。外部环境的制约,一些地方保护行为阻碍了税务管理的发展。
(二)完善税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对于企业涉税岗位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学习,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与制度,及时掌握税务管理的最新动向,同时,与相关单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在增强业务能力的同时,能够把握政策方向,合理合法的使且也税收利益达到最大化。完善内部审计,健全防范机制,对涉税事项进行风险评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规避风险,有效控制和监督企业税务内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企经营业的长期稳定性。完善信息传递机制,对于企业运营全过程中的税务信息进行严格管理,规避税务风险的出现。明确税务管理工作岗位以及职责,专人专责,责任到人,能够科学合理的制定税收工作方案,完善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关键和重点业务的控制,对实施效果监督评价,构建符合实际、业务规范的内控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对资金的内部控制,在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上实现良性的运作,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审验的各环节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和岗位分离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和评价资金活动情况,落实责任追究制,企业财会部门负责资金活动的日常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运行。
二、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几个主要方面
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应当加强资金的全过程管理,严禁资金的体外循环,切实防范资金活动中的各种风险。
(一)资金的授权管理
办理资金支付业务,应该明确支出款项的用途、金额等内容,实行资金分级授权管理,重大资金使用由单位领导层集体决策,履行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方可安排资金支出,未经有权审批人批准的,财务部门不得办理付款业务。
(二)资金管理岗位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资金管理岗位应遵循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监督的原则,出纳岗位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务的登记工作,复核岗、支付审批岗不能由一人兼任,银行预留印签和空白银行票据不得由同一人保管,通过电汇、票据方式付款应当至少实行三人操作、两级审核,严禁一人保管同一账户的两枚以上(含两枚)银行预留印签。
(三)加强信息系统的控制
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管理系统是依附于单位的具体生产经营管理系统,所以建立及符合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系统的控制程序尤为重要,进行流程再造、岗位重塑,减少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增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相关信息的保密性,企业采用计算机系统来实现资金管控,进一步提高资金的管控水平。
(四)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
企业应当结合当年工作任务对资金的需求,编制资金收支计划。根据次月资金收支情况,编制资金月度计划,对资金计划执行偏差进行分析,发现是否为异常偏差,规避不符合公司规定的风险支出,保障公司资金运行的安全。
(五)加强资金的监督检查
企业应当定期组织资金的安全检查,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监督检查中可以发现并纠正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误违法违规现象,从而做出及时处理,企业还应当定期对本单位的资金控制情况进行自查,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整改。
三、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对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来说,其存在的问题是多样性的。
1.对企业从事资金管理的人员监督执行力不够强
在一些企业当中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资金管理的控制和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和贯彻上力度还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控制机制。
2.有些企业使用的是会计电算化软件
实行电子支付的企业,不同的权限有不同的操作功能,系统操作岗位人员不注意自己的密码保密工作,被不法人员盗用,致使一笔资金业务按内部控制要求应该由不同岗位的几个人来完成的工作,结果由一人操作完成,存在资金的非法支付或挪用的风险。
3.在资金管理控制方面
没有进行定期地自查和整改,或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流于形式,这样不能及时发现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和漏洞,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办理违法违规的会计事项。
(二)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建议
1.根据自身的需要
企业应制定统一资金管理的实施细则,具体包括岗位设置、流程控制、监督检查等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各项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权,加强对从事资金管理的人员进行检查和抽查,对不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进行严格考核,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2.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企业
财务软件操作权限进行分级设置,并分别设置密码,系统操作岗位人员要注意自己的密码保密工作,从事资金管理的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业务素质,对每笔经济业务支出心中有数,对不相容岗位要明确区分责任,提高自身的电算化水平,更好地适应网络化的、规范化的按内控流程运行的资金管理工作。
3.在资金管理控制方面进行定期地自查和整改
及时发现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和漏洞,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设计有效、执行有力,操作员工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责任心和胜任能力,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定期进行更新,补充完善不适合企业实际的部分,制度设计缺陷,及时消除,制度执行缺陷,通过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考核消除,只有把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的执行偏差纳入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中,才能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四、结束语
(一)全面完善会计内控制度
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会计内控制度的全面完善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对于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银行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纠正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对于阻碍新业务发展的制度加以改进。同时要注意的是,完善制度只是一个过程,制度完善后切不可只存在于纸上,加强制度的落实才是最终目的。而且,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对于银行的会计风险管控也提出了新的标准,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内控制度,实现制度创新,以使内控制度适应银行的业务发展需要。
(二)提升银行会计业务水平
在现在的一些银行中,存在着会计人员缺乏责任心的问题,极大影响着内控制度的落实。为此,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素养。在银行方面,可以通过会计再教育制度的实行,对会计人员展开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会计人员的工作素养。此外,在人才管理机制上,应该针对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合理改进。同时,也有必要全面落实会计从业资格制度,督促会计人员进行自主学习。从银行会计人员自身来讲,必须不断学习,加强知识更新,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以较强的责任心投入日常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三)全面提升会计业务管理质量
在银行会计管理工作中,业务管理是关键,良好的业务管理质量是防范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的必要保证。为此,必须全面提升会计业务管理质量,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账务组织系统的构建。二是实现账户的全面控制。三是落实印章管理制度。四是保障数据安全。
(四)强化制度监督体系
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环节较多,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产生会计内控风险的可能性。所以,对于会计业务的处理,必须通过制度监督体系的进一步强化,提高监督力度,以降低风险的发生。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做好事前监督。在受理银行业务的过程中,柜员必须加强业务的手续审核,确保手续完整并符合法规,保证业务的真实性。二是做好事中监督。在会计凭证处理工作中,必须反复审核相关数据信息。遇到重大事项,一定要通知会计主管进行审核。同时要注意的是,在审核监督阶段,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查,确保其相关应用程序的合法性。
二、结语
资产管理中能单独入账的土地不入账或错误地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固定资产中金额虽达到规定标准但易损易坏、更换频繁的物品,增加了核算和清查的工作量;固定资产维修费直接在“养路支出——日常公用支出——交通费”中列支,挤占日常公用支出,导致日常公用支出预算不足;使用效能低下或已闲置的固定资产,因按直线法提折旧不能报废,还要继续提维修费,进行保管和清查;对外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直接在对方往来账中扣减,不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财务报告控制:
1.财务报告中用传统的“资金平衡表”代替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表”,“资金平衡表”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且资产、支出、负债、收入、结余五大类项目勾稽关系不明显;报告体系中没有“现金流量表”,不利于资金营运和统一调度,使许多能反映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
2.财务管理工作重点还是财务数据的核算,财务报表附注缺少说明资料,财务情况说明书罗列数据,重点不突出,建议不具体、不务实,时效滞后,对重大决策忽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供积极建议,不利于财务预算和对外披露。
3.财务电脑配备落后,软件更新不及时,会计软件停留在记账、查询的初始阶段,与其他行业、部门间不能信息共享,造成会计人员重复作业,单位决策迟缓或坐失良机。
绩效考评结果可以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然而实际工作中,绩效目标指向不明,没有具体化;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没有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真正落实执行。
内部控制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并在过程中相互监督与制约。而现实中会计内部监督走入了两个极端,一是走过场,管理失控,会计人员只管本部门的日常核算工作,不愿得罪人,对其他部门的错误和缺陷视而不见;二是把财务部门的作用夸大,甚至把内部审计当成财务部门的事,认为应该由财务部门负总责,对错误也是财务部门事后调账就行了。
针对公路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建议。
(一)人力资源
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的依据,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此吸引外界的优秀人才;建立健全干部委派相关制度法规,明确委派干部的职权范围,完善利益脱钩与定期轮换、考核制度,协调好部门、单位与委派人员三者利益;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的岗位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间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加强会计工作岗位人员的配比,不论是年龄的配比,还是学历、工作经验等,都要尽量地完成优化配置。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依据,财务风险评估是针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并进行超前的管理和控制,用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从而保证单位获得持续发展。财务风险是风险的源头,极可能引发其他风险,所以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要勇于挑战与创新,提高目标定位层次,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建立财务风险评估系统是需要较大成本的,所以单位在考虑这方面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好自己的规模、成本的承受能力和人员总体配置情况。具体操作中财务人员要将现代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迅速掌握并利用内外部信息,密切关注并把握与财务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目标因素、制度因素等变化和发展趋势,通过动态分析,预测风险,把握机遇,做出决策。常用措施有: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取坏账准备和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用以弥补风险损失;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周转率,增加短期偿债能力;开展筹资、投资、研究开发、工程项目等重大业务前,提出方案或立项申请后再集体决策审批;一般来说,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可以在分散投资风险的情况下,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三)资金活动控制
1.营运活动控制:财务人员在对收入审核时应注意是否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是否不及时解缴入库、挪用、截留收入;公路工程结算中心的收入应纳入单位账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禁改变资金性质,设账外账;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会计人员要严格审核各类票据,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严格经费支出管理,杜绝挥霍浪费现象,对超过报销范围的开支或不符合审批手续的费用有权拒绝付款并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剩余辅料要虚拟入库,加强会计核算,保证合理利用,坚持用最少的资金消耗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2.筹资活动控制:注意适度利用财务杠杆,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根据单位目标资本结构选择相应的筹资方式,并进一步确定各种筹资方式下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比例,实现成本最低化;可采用多种筹资方式相结合,如内部资产销售融资,或银行贷款受限时使用融资租赁间接融资方式等;为了提高短期偿债能力,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特别是加强流动资产管理,增强资产变现能力;为降低财务风险,长期资产要使用长期筹资,短期资产要使用短期筹资。
(四)固定资产管理控制
把能单独入账的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及时入账,以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议提高固定资产金额标准,易损易坏更换频繁的物品,即使价值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也不列入固定资产而列入“低值易耗品”,单独设置台账对其进行管理;固定资产维修费应在单位“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有余额的情况下,在修购基金中列支;建议使用效能低下或已闲置的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对于确无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按法定程序申请报废,将处置净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减少维修费用、仓储费用和清查工作量;事业单位对外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应纳入单位账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记入“其他收入”。
(五)财务报告控制
1.建议将“资金平衡表”改为事业单位通用的“资产负债表”,相应改变和调整原报表科目与内容,使报表中的五大类项目勾稽关系明显;与企业会计接轨,建议增加动态的现金流量表,清楚了解现金收入、支出、盈余、不足及融资,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变化发展趋势,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统一筹划,总体平衡。
2.建议在编制财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前,先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结合:关注重要事项,勤于做笔记;关注日常运行,争取多参加相关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是信息收集的重要途径;定期收集报表,其它相关部门(如养护、机料、工程等)的报表数据可以成为财务数据的支撑和依据。最终发现并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3.淘汰老式电脑,更新会计软件,建立与日常管理相适应的会计系统和信息系统,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
(六)绩效考评控制
完善绩效考评控制,将达到预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必需的资源作为养护部门的绩效评价目标,将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工程部门的绩效评价目标,将支出的预期效果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目标;建立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例如:对养护部门采用好路率、年公里成本降低率、公众满意度等进行评价,对工程部门采用投资报酬率、工程进度与完成率、工程交付使用的时间等进行评价,对行政管理部门采用经费节约率、员工满意度、文化建设、发展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如用最低成本法或比较法对养护部门进行评价,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工程部门进行评价,用公众评判法对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绩效考核机制,对内部会计控制考核机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对出现的明显有效的举措及时表扬,通过激励和负激励措施来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率。
(七)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实现内部控制的保证,包含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事业单位要加强会计内部监督,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具体做到:与外部有关方面沟通过程中获得内控设计与运行情况的验证信息;与员工沟通过程中获得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的证据;通过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的检查比较对资产安全性进行持续监督;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重点关注易导致舞弊的重大领域等。在内部监督书面报告中提示存在的缺陷,确保发现的重要问题及时送达治理层,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内部控制中的错误。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可见,内部控制是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种管理制度,它是以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为总体,采取一系列专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所属控制系统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
二、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院的内部控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内部控制框架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1.内部控制环境方面
内部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可以通过塑造医院文化,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影响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医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权责划分不清
在很多医院,存在着各科室之间权责不清的现象。由于没有明确的职务说明书,各岗位人员责任不清,日常工作不是唯上司之命是从,就是跟着感觉走,规划性不强。而各级主管向下多采取口头授权的方式,并且主管对于所授予下级的工作,缺乏监督和评价。
(2)职业操守以及价值观的偏离
有的医院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内部会计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少对员工进行价值观教育,缺乏书面的行为守则,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不能及时予以惩戒。
(3)人力资源政策存在弊端
有些医院不实行公开招聘,人员进入凭关系,导致人员素质低,结构失调;没有建立员工绩效考评系统,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注重员工培训,不鼓励员工学习与发展,没有建立完备的用人机制。
2.风险评估方面
每个医院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医院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盲目投资
医院对于市场没有仔细分析,对项目未经充分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购进大批设备,设备购进后相关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有没跟上,导致设备长期闲置,利用率率低,回收缓慢。造成占用大量资金,增大财务风险。
(2)信用管理欠缺
病人记账,结算等环节控制不严,出现病人逃帐却无人追究的现象,不能及时清理应收帐款,造成大量呆账、坏账,使医院遭受重大损失。
3.控制活动方面
控制活动是医院内部控制的主体部分,也是医院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最多的部分。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货币资金管理不严
货币资金管理是一个极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货币资金流动性强,易被贪污和挪用,尤其是医院,货币资金种类多、经办人员多、现金交易量大、发生次数频繁、内容复杂、涉及环节多,所以管理难度大,如果内部控制不严格,极易发生舞弊行为,使单位财产造成损失。
(2)固定资产闲置
医院在购进固定资产时,毫无计划和预算可言,购进大型设备不进行可行性论证,盲目购进,造成某些设备长期闲置,开机率低。此外,有些医院甚至没有专职的固定资产核算人员,在固定资产购买和验收时,不能进行及时的质量检验和会计控制,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3)预算控制不够科学
预算编制的依据往往是简单根据上年预算,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编制的方法也是靠财务部门的主观估计。因此,这样形成的预算不能反应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管理的要求,对经营活动没有指导意义。此外,预算执行力不够且缺乏控制,预算调整随意,没有实行集体决策,预算得不到执行。
4.信息与沟通方面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但是有的医院虽然已建立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功能,很多事情依赖非正式沟通渠道,导致各种非正式组织形成,影响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效率。
5.监督方面
医院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大量的制度和活动来实现的,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且执行的效果好,就必须进行监督。很多医院的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很少受到监督,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得不到认真的执行,内部审计也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
三、规范医院内部控制的思考
针对以上医院内部控制框架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善建议。
1.完善和健全医院的内控环境
(1)要增强医院员工尤其是医院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学习教育提高医院领导、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最重要的是领导对医院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只有领导的管理理念、领导方式改变提升,才能使医院内部形成依靠制度管理的新风气,才能形成良好的人事管理氛围,使内部控制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框架
即明确的职责划分,使各个部门、岗位和员工都各自负责、相互制约。在横向上做到权力制衡,各部门之间在合理分工、职责分明的基础上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在纵向上做到精简办事程序,明确工作目标。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事务,实现既定的目标。此外,还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医院应建立岗前培训,在职人员定期不定期进行再教育制度,以确保会计工作规范,正确;加大业绩考评力度,对不能胜任者坚决更换。
2.加强医院的风险评估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建立风险评估系统,以识别医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经营管理构成的风险程度。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必须对影响医院内部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连续的评估,以便及时的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医院应根据科室制定相应的制度,以降低经营风险,如采购控制程序,药房管理程序等,并对控制程序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汇总分析,及时防范和化解其中的风险。如医院在进行新设备投资时,要综合医院的市场环境,地域等因素,以及业务科室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做出投资分析可行性报告,降低投资风险。
3.强化控制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包括:
(1)相互牵制原则。
(2)协调配合原则。
(3)程式定位原则。
(4)成本效益原则。
(5)整体结构原则。
医院必须根据以上原则,建立各项控制活动的控制制度。例如,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建立医院预算管理制度和收入、支出、投资和薪酬预算管理制度;信息处理控制系统建立信息安全与维护制度、信息传递制度、信息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资金控制系统建立货币资金结算制度、货币资金管理报告制度、费用报销制度、货币资金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
4.充分利用信息,完善沟通渠道
首先就是要建立畅通开放的正式沟通渠道,尽量用有形的载体来传递信息。同时,高层主管要有虚心听取员工提供的讯息的意识,因为单位员工只有在相信上司有接纳讯息的诚意,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时,才愿意提供问题发生的资讯。单位负责人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接待员工的来访或是进入员工中间了解情况,掌握必要的信息,培养一种员工可以畅所欲言的反映问题和消除疑虑的氛围。
亚细亚曾取得过几个“全国第一”:全国商场中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当年的亚细亚以其在经营和管理上的创新创造了一个平凡而奇特的现象“亚细亚现象”。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近200个大中城市的党政领导,商界要员来到亚细亚参观学习。然而,1998年8月15日,郑亚商场悄然关门!面对这残酷的事实,人们众说众说纷纭。我们以为,导致亚细亚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内部控制的极端薄弱是促成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拟用COSO报告提出的标准与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发对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仟村百货”以参股的形式投资10亿多元,先后在河南省内建立了四家亚细亚连锁店,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参股公司。亚细亚商场于1989年5月开业,之后仅用7个月时间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1990年达1.86亿元,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到1995年,其销售额一直呈增丧趋势,1995年达4.8亿元。1993年起,郑州亚细亚集团(简称郑亚集团)
一、对“亚细亚”内部控制失败的系统分析
1.控制环境失败
COSO报告认为,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重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企业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那么,郑亚集团的内部控制环境如何呢?
(1)经营者品行、操守、价值观
(简称“海南商联”),郑亚集团没有投资,法人代表是王xx本人。郑亚集团公司重事会作出决定,委托海南商联管理和经营郑亚集团股份公司;并在郑亚集团董事会1995年6月28目的会议纪要中,明确规定“董事会同意公司经营者(海南商联)按销售额1%的比例提取管理费。于是就形成了海南商联受托经营郑亚集团的运作模式,并与郑亚集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总部设在广州。从此总经理在外地遥控实施对郑亚集团和商场的管理。王xx既是海南商联的法人代表,又是郑亚集团的总经理,可以随意抽调人员与资金。这种制度安排的结果是亚细亚的信誉和人员被海南商联利用,亚细亚的经营利润被海南商联占有,而这一切都是无偿的。?1992年11月,亚细亚商场总经理王xx就在海南注册了”海南亚细亚商联总公司。
又如,南阳亚细亚商场借到贷款两千万元,股东高xx却要了600万元,询拨到成都给其一位朋友做房地产生意,结果全亏,以两栋楼房抵债。抵债手续尚未办妥,高xx却对欠债人说,你不要向南阳还债了,你把两栋楼房给我,南阳的钱由我还。最终,南阳亚细亚分文未得。
上述事实只是郑亚集团暴露出来的极小部分,但已能说明郑亚集团经营者的品行与操守状况。
(2)董事会
COSO报告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是董事会,并认为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董事会要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起到真工监督引导的作用。在郑亚集团公司内部,董事会一直处于瘫痪状态。郑亚集团公司的注册日期是1993年10月,但直到1995年6月才最后确立。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集团公司决策层一直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之申,没有按章程规范化运作,董事会从未召集董事们就重大决策进行过表决,凡事都由总经理王xx一人拍板。1995年初,亚细亚的主要股东中原不动产公司董事长易人,新任重事长认为前任批准的股权转让造成公司资产流失,不予承认,表示股权纠纷问题不解决就不参加董事会。从此,郑亚集团最高决策机构、监督机构陷于瘫痪。比如,冠名权展于无形资产,其转让照理应该经董事会讨论通过,但实际上是王xx一个人说了算,只要他签字同意,别人就可建个“亚细亚”,如许昌、安阳、洛阳、商丘的亚细亚都是他签字同意的。在郑亚集团,总经理成了国王,董事会如同虚设。
(3)人事政策与员工素质
COSO报告认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亦是重要的内部控制环境因素。那么,郑亚集团的人事政策与员工素质如何呢?
1.以貌取人。1995年底,广州、上海、北京三地大型商场相继开业,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亚细亚从西安招聘了几百名青年,经过短期培训后,准备派往三地。由于不了解个人情况,只好对名观相,五官端正、口齿清楚的派往广州、上海或北京的商场当经理或处长,其他人员则当营业员。
2.随意用人。亚细亚商场艺术团的报幕员周XX,不值管理不会看帐,被任命为开封亚细亚商场的总经理。
3.任人唯亲。亚细亚某领导的一位表弟,原郑州市郊的农民,被任命为北京一家大型商场总经理;某领导的两位妻弟,山东农民,也被委以重任;就连他家的小保姆也被任命为亚细亚集团配送中心的财务总监。
4.排斥异己。亚细亚曾有四位年轻的副总,因他们不附和总经理的意见,在1990年借故被派往外地办事处。1991年夏,亚细亚驻外办事处撤销,四位副总返回商场时,他们的位置已被别人取代,接着半年闲试,被调离商场。
这就是亚细亚的人事政策。
(4)企业产权关系及组织结构郑亚商场是由河南省建行租赁公司和中原不动产公司共同出资200万元设立的股份制企业,其中,租赁公司102万元,占51%的股份,中原不动产公司98万元,占49%的股份。由于郑亚商场计划在1992年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按照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的股东必须在5家以上才具备上市资格。由于种种原因,改建的郑州亚细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未获成功。1993年9月,经河南省体改委批准,仅仅有过渡意义的郑州亚细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是,亚细亚上市未能做成,但虚拟的股权转让己被河南省体改委等政府职能部门认定,即河南建行租赁公司51%的股权转让给海南大昌实业发展公司18%,转让给广西北海巨龙房地产公司10%;中原不动产公司49%的股权转让给海南三联企业发展公司18%,转让给海南汇通信托投资公司18%.由于股权受让方未按协议及时把购股资金兑付,从此埋了了一个巨大的资金隐患。特别是后来中原不动产公司新任董事长认为前任批准的股权转让造成公司资产流失,不予承认。郑亚集团产权关系混乱局面就此形成。
郑亚集团设有一个“货物配送中心”,其职能是为郑亚商场本店和四家直接连锁店配货,该中心负责向厂家直接定货,目的是降低进货成本并防止各商场自行进货时吃回扣。但该中心配送给各大商场的所有商品,价格不但比批发市场上的批发价高出许多,甚至高于自由市场上的零售价!“货物配送中心”实际上成了一个大黑洞。
上述四个方面较清楚地说明了郑亚集团的控制环境情况。其内部控制环境若此,其最终结局亦在意料之内。
2.风险意识不强COSO报告认为,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郑亚集团如何进行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呢?原郑亚集团总经理王XX,对以往的经营失误总结了六大教训,其中有四条涉及到对风险的认识和把握问题。
第一是“对市场认识不足,对形势认识不足”。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不但遇到了国内商业同行的压力,而且国外零售业的大举进入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我们认为较先进的经营模式一下子就被冲得体无完肤。
第二是“过于自信、乐观、想当然,其结果是骄兵必败”。
第三是“面对零售业艰难的状况,我们的应变能力差,整个经营进入死胡同,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四是“抗风险能力差,一近事阵脚就乱了。”这几个教训说明,在郑亚集团管理层的思想中缺乏风险概念,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制,因此抗险能力极低。
3.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COSO报告认为,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必要行动。郑亚集团运作中几乎不存在控制活动,或者即使存在所谓的政策和程序,也是名存实亡,未实际发生作用。且看一组数据:亚细亚一年一度的场庆花费都超70万元;集团某股东从郑亚商场借出8叨万元,连借条也没有,后来归还300万元,剩余5山万元商场帐面和收据显示是“工程款”;集团另一个股东1993年借走商场57万元,也无人催要盯997年,郑亚商场管理费用就高达18.6亿元。郑亚集团的控制活动若此,何以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
4.信息沟通不顺畅COSO报告认为,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须按某种形式在某个时间之内,辨别、取得适当的信息,并加以沟通,使员工顺利且行其职责。在郑亚集团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几乎不存在。据称,集团内部一不需要成本信息二不计算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回报率,三不收集市场方面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由管理层随意控制队资金被大量挪用,却不知去向何方。在郑亚集团,T息系统已经不再是一个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而是上层管理人员的话筒,信息随其意愿而变。
5.内部监督缺乏COSO报告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系通过纳人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在亚细亚,自开业以来,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偶尔的局部的内部审计中曾发现几笔几百万元资金被转移出去的事,后来也不了了之。任何事情都是总经理说了算,属下当然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全无发言权,可见内部监督极度缺乏是既成事实。
二、由“亚细亚”引发的思考:改进我目企业内部控制
由亚细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皆存在问题,必然最终走向倒闭之路。尽管它只是我国企业的一个个案,但这种现象却颇具普遍性。目前,我国加入WTO在即,来自外部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给中国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若以“亚细亚。状况去应对竞争,其结果不难预料。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何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将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题。经济现实迫切要求我国企业早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从现实看,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企业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进而成为普遍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部控制的缺失与缺陷难逃其咎。问题还在于,我国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还存有很多误解,以为内部控制就是十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或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等,甚至对企业内部控制根本没有概念。现状函需改变!
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可从两方面人手,其一是由权威部门制定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其二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作出强制性的安排,做到二者并举。
1.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首先,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一项国际惯例。长期以来,内部控制一直被视为企业内部事务,属企业管理当局责任范围内之事。纵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历年来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解释、修改、再修改的过程,不难发现,MCPA过去一直认为内部控制目标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执行既定的管理方针等,不管对这些目标如何进行排列与组合,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与经营服务是其共同特征。以往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大部分集中在制度的设计和审计方面,重在改进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直到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ForeignCorruptPracticesAct,简称FCPA),该法案规定,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这种行为发生。该法案在其会计标准条款中AccountingStandardsProvision)规定,业如达不到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目标,可被罚款1万美元、责任者受5年以下的监禁。至此,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应履行的一种法律责任。1991年11月,美国联邦委员会发表的判决指南指出,如果发现公司即使有一个雇员犯罪,该公司将受到强制性罚款,罚金数额可高达数十万至儿百万美元。这一法规的出台,强化了管理者对遵守法规的重视,遵循适当的法规、规避可能的罚款所带来的损失也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曲美国注册会计协会(AICP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美国会计学会(AAA)、管理会计学会(IMA)共同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即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公告,认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1)经营效果和效率(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3)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并对内部控制作了新的扩展,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该报告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用如同早期的公认会计原则,其未来在管理界的地位也如今日的公认会计原则一样”。COSO报告很快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世界各国及各专业团体纷纷效仿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研究,并采COSO报告的最新理念,了自己的文告。可见,建立一套有关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已成为一项国际惯例。
其次,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与企业遵循法律法规的重要条件。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由于股权较为分散,企业所有者(包括权益所有者、债权所有者及人力资本所有者等)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一般只能通过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等资料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所有者、政府部门、材料供应商等作为外部人与作为内部人的经营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二是保证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从这两个目标可以看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一种自愿自觉的行为,也是企业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是企业对外部利益集团负责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建立一套完备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行为的规范标准,是达成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条件。
最后,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有利于统一看法,更新观念。目前,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认识还很不统一,甚至还有不少错误认识。而且,企业界、司法界、会计界等不同行业与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一,彼此就此进行沟通时,缺乏共同“语言”。即使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也多局限于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不仅可以为各方人士的沟通与理解提供统一的基础,还可为企业评估和改进其内部控制提供标准与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力量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我国的立法机关应该联合我国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包括理论界、实务界、各种职业团体、协会、中介机构等,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人的研究,建立一套如COSO报告那样内涵与外延统一、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并准则或提出指南,使企业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等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而且要将内部控制的全新理念与精神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尽量使管理当局用以评估内部控制的标准、注册会计师用以审计内部控制的标准与投资者用以审视内部控制的标准相统一,以减少可能的期望差距。
2.对内部控制实施强制性审计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之后,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需要外都力量予以保证。为此,美国审计鉴证准则(SSAE)第六号与台湾《公开发行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要点》等要求企业对外界公众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及有重大问题报告,尔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对企业的一般做法是,企业首先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自我评估,出具对外报告,包括无重大问题报告,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发表审计意见。虽然不同国家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与做法不一,而且对于内部控制是否不再只是企业内部事务的观点也存在争议,但不管如何,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带来的效用是显见的。因为,企业对外出具内部控制报告,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加重了企业管理当局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而责任一旦加重,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减轻自身责任及企业长期利益的考虑不得不在注册会计师的协助下真正关注内部控制的缺陷与缺失,实实在在地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也会为降低自身的风险而督促企业改进内部控制。这样就带来了另一方面的效用,即降低企业营运的风险,提高企业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提高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及其他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增加证券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不过,在我国推行内部控制审计,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困难。(1)我国内部控制基础十分薄弱。一方面,这是我国需要实行内部控制审计的直接原因之一,但也正是这一点,使我国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困难重重。因为要对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出具管理报告或发表审计意见无疑是困难的,受到的阻力也会比较大。(2)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我国还未提出过类似美国COSO报告的权威性很高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现行具体审计准则第九号“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观念还未更新,还停留在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而且也只是从审计的角度的。新修订的《会计法》虽然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因为它不是专门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规定的,因此在内部控制的实务方面不具有可操作性。这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及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无据可依。(3)我国公众的法律意识不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当局能否如实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并且对于其自身在内部控制报告中的承诺,企业管理当局能否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注册会计师能否如实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否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广大社会公众对内部控制报告及审计报告能否正确认识与应用,会不会形成很大的期望差距,造成不必要的诉讼与纠纷。(4)我国投资者普遍素质不高。这就形成两个问题: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对他们有无增量信息;会不会被他们误用。这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审计有无实行的必要性问题。(5)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很健全,对内部控制责任的划分、T化、奖罚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由于存在上述种种困难,再加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重大性问题、责任分摊问题等本身就是学界研究的难题之一,因此,在我国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很多实际困难,就不言而喻了。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找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COSO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我国内部控制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则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然而,内控指导原则、指引或规范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有许多弊病:
其一,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控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财政部正在陆续制定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截至目前已经了十多个。而其他政府部门则仅制定了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或对企业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与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其二,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相一致,内控要素、内控内容,以及内控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其三,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部门颁布的内控指导原则、指导意见或指引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未上市国有企业的频繁出事便是佐证。
客观地讲,我国近几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会计控制和审计评价为主线的,我们可将之简称为“会计导向”和“审计导向”。会计导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目前已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它们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基本上没有涉及管理控制等非会计控制领域,甚至没有包括审计方面的内容。审计导向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但却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有的也流于形式。
(二)缺少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意识
各企业缺少对自身固有风险的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管理者还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三)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大,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跟不上业务的需要。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岗位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员工的素质提高。
(四)有效的价格风险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当前市场不完善,竞争激烈、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都不能使企业按企业定额客观报价,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报价,承担更大的价格风险。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完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使组织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协调合作,使数据的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有利于审计和监督。企业要从全局、总体层面权衡利弊,使部门安排有关的业务流程都有所遵循。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及信息传输报告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控制各方面的风险。
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二)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其一内部控制受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其二内部控制仅针对管理中的常规业务来设计;其三内部控制可能会因执行人员的差池而失败;其四内部控制可能会因不同政治气候、地方差异等环境影响而失去作用。这些内部控制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加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三)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之上,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内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力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要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一套企业层面的方法。这种企业层面的方法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哲学共同决定的。随着企业文化中风险敏感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进一步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他们的推进、提供报告、贯彻相应的方法、构建适当的体系,以实施既定的风险战略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四)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设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为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也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可统一制定各行业通用的行动指南,也可由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适合各公司实际情况的行动指南。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被评价单位可以聘请年报评价的注册会计师以外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业人员协助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控制缺陷或重要控制弱点进行必要的改进,保证财务报告的编报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借鉴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报告中的做法,在事务所内部组建由高级和资深的评价人员组成的专门小组,专门从事内部控制评价和咨询业务。
【参考文献】
[1]王东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环境分析[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2]林光华,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3]王振英马丽萍王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商业经济[J],200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