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次贷危机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4 15:21: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次贷危机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次贷危机论文

第1篇

此次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了的损失,要使我们不重蹈美国的复辙,我们必须了解次贷危机及其产生的后果。这掸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为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何谓次贷危机。所谓次贷危机即次级贷款抵押市场危机是由于美国给那些信用低的客户以住房贷款,由于住房贷款有住房作为抵押,所以一直以来没有被金融机构重视到其隐含的风险。

其次,此次次贷危机缘于美国楼市的高增长及后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在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时期,各方资金纷纷流入楼市,而信贷机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中的风险,为低信用的购房者放出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以至今日房地产市场回暖,所抵押的房产其价值根本无法抵债,便产生大量的呆坏账,此时这些风险仅仅集中于本国的银行业。而一些国际投资基金或金融机构对其次级抵押贷款的投资或买断,将使风险扩散到全球整个金融市场。这也许就是本次危机对全球股市所产生的冲击的一个原因。

再次,此次次贷危机为美国金融机构带来大量的呆坏账,这将直接导致其流动性的严重缺失。流动性的缺失又将对本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

第四,由于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巨大损失,欧美各国相关金融机构纷纷裁员以降低成本,这将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虽然数字不时很大,但足以说明此次危机带来的影响之巨大、牵扯面之广。

第五,本次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据美国金融统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六家银行在此次危机中的直接损失大约49亿元人民币。由于中美两国经济往来密切,经花旗银行测算,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将放缓1.3%。虽然此次危机给中国带来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但当美国经济受挫,也将使得中国经济面临较大损失。

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此次次贷危机所产生的影响与潜在的影响使得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做的不是危机爆发后才对银行进行救助,而应该事前做好准备以防止危机的产生。

第一,美国次贷危机直接起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降温。美国成熟房地产市场都会引发次贷危机,何况我国的新兴市场。目前我国房地产投机行为尤为严重,使得楼市不断飙升,房地产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泡沫。泡沫的产生缘至于投机者没有得到有效的规制,现有的规制对他们投机带来的成本远远小于其将获得的利益。长此以往,也许数年后等到泡沫破灭的时候,受害的讲是广大有房贷的市民。由于我国抗危机的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因此危机的爆发不论在我国经济上还是在社会稳定上所产生的影响程度都将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我们不论是出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出于防止类似危机在我国爆发的目的,我们都应该防止房地产市场巨大泡沫的产生。

第二,由于我国贷款主要来自商业银行,我们应加强商业银行对住房贷款申请者信用和还贷能力的审核。建立信用评审机制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在我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价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个人信用的数据储备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信贷机构应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贷款者的还贷能力的审核。而在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占有很大比例,银行业也必然想从中分享利益。这就需要尽量避免商业银行或信贷机构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放松借款者的资格标准,或对其有可能虚假的信息不进行必要的审核。甚至有职员为了业绩的提高,帮助那些条件不合格的申请者伪造信息或想办法规避银行现行的规制。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职员职业操守的培养,从前台开始培养风险的防范意识。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建立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给商业银行评价消费者信用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

第二,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银行的本质是风险经营,要减少危机对银行本身的冲击就必然要求银行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有效的金融创新已被证明不仅能为银行带来直接的收益,也能为银行化解风险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还不成熟,放贷风险基本集中于银行本身,银行应该积极开拓新的金融产品以到达转嫁风险的目的。

第四,完善监管体系。银行经营应保持其安全性、流动性,之后才是盈利性。由于银行本身资产结构的高负债比例,容易使股东或管理者从事高风险业务。为了,保障广大债权所有者的利益,必须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其从事业务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外部监管应该与银行内部监管部门同心协力,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监管。外部监管体系的完善,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监管机构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对银行的高风险业务经营进行有效的约束,而监管机构应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应有的惩罚。外部监管应该引导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内部监管部门应对本行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估,从根本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五,培养住房贷款居民的风险意识。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居民对自己以后的还贷能力没有进行有效的估计,为以后的无力偿债埋下了隐患。在这方面就要求银行职员应该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其中的风险,帮助其分析各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第六,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房地产上市公司市值占我国证券市场很大一部分比重。其股价波动很大程度影响着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房价的飞速增长,将间接拉大了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中获得房地产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差距。而这大大增加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

总之,为了预防类似危机在我国爆发,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经济的稳步发展。

第2篇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人申请获得贷款。从事次级抵押贷款的公司接受借款人的贷款申请后,与投资银行一起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出售给投资银行以转移风险;投资银行与抵押贷款公司签署协议,要求抵押贷款公司在个人贷款者拖欠还贷的情况下,回购抵押贷款。投资银行再将抵押贷款进一步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CDO出售给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或者对冲基金等投资者。银行还会购买一些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即购买一种对抗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的“保险”,来进一步分散自己的风险。2001-2005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到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抵押贷款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中的比重达到15%左右。

然而好景不长,联邦利率的上升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潜伏已久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险终于爆发。

2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析

(1)美联储的连续加息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是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自2004年6月后,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发生逆转,经过连续17次调高基准利率,直接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是金融机构贷给那些信用等级较差或偿付能力较弱的购房者,贷款利率较一般抵押贷款至少高出2至3个百分点,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违约率增大。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通过抵押获得再融资。在以上两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购房者预期贷款支付总额高于住房价值,从而在逆向选择的驱动下,违约率自然上升。因此,美国的基准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波的根本原因。

(2)法律约束、监管机制、信用评级体系等制度的缺陷对危机的产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次级抵押贷款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创新产品,本身就蕴藏着潜在的风险,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法律约束和监管机制以及信用评级体系的缺失是导致次贷市场发生风暴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信用评价体系也在此次风波中担任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过去评级机构部不向发行人收取费用,而如今这些评级机构一直从发行人那里收取信用评级费,然后再告诉投资者它们给发行人发行的债券何种等级,有价证券的发行增加了信用评级机构的收入。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获取客户,这意味着信用评级机构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此外,由于证券化产品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品的定价缺乏深入了解,完全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证券化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最终导致信用风险的累积。

(3)次贷危机实质上也是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的滥用的产物。

次贷风暴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和蔓延的重要原因就是证券化,衍生品等金融创新工具使得风险从房地产市场传导到金融机构,再到全球金融体系。从次贷危机中我们看到,证券化能像加工高质量的债务那样轻易地加工低质量的债务,金融工程师用抵押贷款证券化制造出投资级债券,许多低收入且信用差的购房者构成未开发的世界(即次级债市场)成为全球货币经理创造投资级债券的原材料。高杠杆比率的对冲基金和MBS、CDO、CDS、SW等金融工具的介入,使次级市场开始变得繁荣。创新象是一把双刃剑:新的金融衍生品使银行的风险得以分散,让更有能力的投行和各种基金来分担;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当次贷市场最终发生颠覆时,终于产生米诺骨牌效应引起众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连锁性损失,从而引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混乱。

3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3.1国际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国际股市暴跌

2007年8月,法国巴黎银行公开宣布卷入风波中的,这是美国次贷风波对欧洲银行业影响开始的标志。随后2007年9月英国北岩银行发生了挤兑事件。德国工业银行(IKB)于2007年8月宣布由于投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而蒙受巨大损失。德意志银行于2007年10月宣布第三季度税前利润较上年同期下滑逾20%。瑞士银行宣布由于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投资失误,降至61.7亿瑞士法郎,当季减记资产42亿瑞士法郎。2007年财年前三个季度,日本三菱日连,瑞穗,三井住友,住友信托,理索纳和中央三井集团这6大集团遭受与美国次贷相关的损失高达5291亿日元。随着次贷风险的逐步显现,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体银行业均受到了严重冲击,致使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由于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同时对股市造成了巨大冲击。欧洲三大股市和亚太区多数股市和拉美股市均出现连续下挫,加上金融机构的损失逐渐公布,每次信息披露都对全球股市造成巨大影响引起了全球股市大震荡。在欧洲,2007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三周时间里法国巴黎CAC40指数下跌了13%,英国富时100指数下跌11.7%,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下跌9%。截止2008年1月22日,欧洲部分指标符合典型的熊市的技术标准。日本股市则在2007年经历了四次大幅度下跌。3.2外汇市场波动剧烈,房地产市场低迷

自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爆发以来,美元在第三季度进入加速贬值阶段,并在第四季度中期进入超跌状态,使得欧元兑美国汇率一路上扬,并于2007年11月26日攀升至全年峰值1.4873,创下历史新高。随着次贷风波的爆发,日元迅速走强,美元的贬值使得日元等低值货币迅速升值,使得大规模平仓行为发生,货币市场出现剧烈震动,不少交易者损失惨重。

在欧洲银行业由于遭受损失后,欧洲各国的房地产市场也逐渐出现低迷。2007年8月中旬,英国伦敦房价首次下跌,随后从9月份开始,英国房价开始全面降价,英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衰退,随着房价暴跌的恐惧的蔓延,欧洲其他的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下跌,尤其是西班牙和爱尔兰,这两个国家是欧洲房地产泡沫最大的两个国家。

3.3全球流动性紧缩,各国央行纷纷注资

危机发生后,突然性流动性紧缩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安全的主要威胁。当贷款者违约率提高时,MBS债券评级下降,CDO值缩水,对冲基金等投资机构的投资面临打水漂的可能,流动性问题也就由此生了。面对全球流动性紧缩的问题,各国央行纷纷开始注资,美联储注资3890,5亿美元,欧洲各国央行注资6641.5亿美元,日本注资467.7亿美元,澳大利亚注资151.4亿美元,加拿大注资43.7亿美元。美,日,欧等各国银行的注资增强了流动性,稳定了市场信心。

4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1次贷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

从各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目前有中行、工行、建行三大商业银行因投资美国住房抵押次级债而受到影响。但是由于中国银行业投资美国次贷的比重不多,相比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美国次贷风波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还不大。

但是由于美联储多次大幅度降息以及美元的加速贬值,中国商业银行的外币资产预期收益率将出现大幅度降低,而曾经收益率较高的美元资产现在成为拖累中国银行业整体净息差的一大因素。与此同时,美元的加速贬值,致使境外业务利润占比较高的中资银行受到较大的影响。

4.2次贷风波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随着美国次贷风波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再加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不仅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增速有所下降,而且导致中国整体出口增速出现大幅度放缓,贸易顺差锐减。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幅自去年就开始逐渐下滑,2007年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幅是20.4%。二季度缩减到15.6%;2007年7月次贷危机爆发后,三季度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幅仅为12.4%,四季度再缩减到10.8%。而到了今年2月份,我国对美出口更出现5.2%的负增长。由于中国对出口(特别是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美国次贷危机将会通过降低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在国内消费乏力的情况下,我国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和供给过度问题,我国政府就会采取更加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限制产能,并容易导致通货紧缩,出口不振将增加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4.3次贷风波对中国房贷市场的影响

次级债务危机对于我国房贷市场直接的影响比较小,因为中国商业银行资证券化程度非常低,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基本上没有证券化,但是美国的次级债券危机仍然给关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很好的预警。在中国,居民的住房按揭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但是通过美国次贷风波的爆发,这种资产的优质性受到了严重质疑。中国住房揭贷款的证券化程度很低,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内。如果房价一直上涨,那么这些潜在风险还不会暴露出来,但如果房价一旦向下逆转聚集在银行体系中的这些风险就会爆发出来,次级债务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的警示意义大于其直接冲击。

第3篇

美国的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评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由于信用要求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3%。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加之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以及以MBS、ABS等为基础发行的债务抵押担保证券(CDO),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专业给投资者。同时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因贷款占用的资金得到回收,使得放贷规模继续扩大。

二、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从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以来,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低利率刺激了房价持续上涨。在房地产业繁荣的现象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次级抵押贷款公司觉得,收不回的贷款反正有房子做抵押,而房价还在涨,所以还会赚;而且借助于金融创新,这些贷款被打包债券化出售给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被转移出去了。但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持续加息,房地产业开始趋冷,一些借款买房人不能按期还贷而违约,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一些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如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出现亏损以至破产。同时,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也随之变成了垃圾债券,它的价格下跌引起了投资于此机构出现财务困难。投资者了解到这个信息后,纷纷要求赎回投资,造成基金公司流动性困难,不得不暂停赎回,这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不肯拆出资金。出问题的金融机构从银行和债券市场都无法融到资金,次级债危机就演变为流动性危机,引起了造成美国和全球主要股市下跌。

探究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美联储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连续13次降息,低利率的政策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也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伏笔。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又先后17加息,引起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次贷危机从而发生。

2.放贷机构和投资者“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大量发放次级贷款,大量持有次级债。当危机发生时,难免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

3.贷款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引起风险的传递和扩大

通过贷款证券化,放贷部门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同时回收的资金继续用于放贷,使得放贷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衍生产品以及以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的“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渗透到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风险也得以传递和扩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异动将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

4.信用评级机构严重失职

在这次危机中,标准普尔、穆迪等信用评级公司从一开始就认定次级抵押债券和普通抵押债券同等风险,并给予最高的信用评级。投资者出于对这些机构评级的信赖,放心的大量购买了此类债券。但当次贷危机开始显现时,2007年7月,这些评级机构又将几乎所有次级抵押债券的信用等级调低。这样的行为,直接引起了市场的极度恐慌,导致了全球性的流动性不足。

三、引发的思考

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欧美各国央行联合救市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但这次危机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造成的严重的冲击,教训是深刻的,值得我们的深入思考。

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一直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这种“优质资产”的背后的风险是巨大的:这几年,银行为了发放更多的贷款,放松了对贷款人的审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没有谁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人基本上没有信用等级之分;同时,不少人甚至利用假信用,大量的从银行骗贷用于炒作房地产。而且,这些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一旦风险爆发,会对银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情况,与危机爆发前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有一些相似特征:房价快速上涨、进入加息周期、流动性过剩等。而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贷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了,他们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风险正在逐渐积累。

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后,该是时候全面检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了。为了避免类似危机在我国上演,我想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培养风险意识,强化银行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见利忘险”,为了追逐利润大量放贷,由于房价的持续上升而忽视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过度依赖于第二还款来源,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吸取这次危机的教训,重视防范和管理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

2.加强金融监管

由于商业银行的本质上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受到住房抵押贷款高收益的吸引,银行有放松贷款人申请标准以扩张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的冲动。金融监管部门尤其是银监会有必要进一步规范银行的贷款操作行为,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

3.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美国次级贷款主要是为了解决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族裔的住房问题,但其经济支付能力低又限制他们的还款能力,也容易造成违约现象的大量出现。在这次危机后,当银行房贷收紧时,又会导致部分中低收入者买房困难。因此,政府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人人享有适当住房——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买房(如廉租房也是一种办法),把没有支付能力的中低收入者推向购房市场,拔苗助长只能事得其反。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财经科学,2007,10.

[2]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南方金融,2007,(9).

第4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蝴蝶效应;宏观调控;次级债券;浮动利率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多来次贷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从而演变成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一打“喷嚏”,全球都跟着“感冒”。那么,究竟什么是次贷危机,以及引发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一、美国次级房贷的现状和特点

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谓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一定的资产(如房产)作抵押所获得的贷款。在美国,通常根据信用质量,将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在这三类贷款中,优质抵押贷款达到或基本达到了美国相关政府支持机构(GSE)规定的标准,具有良好的信用品质。

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有两个共同特点:贷款标准低、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

次优抵押贷款即“ALT-A”贷款,全称是“AlternativeA”贷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的人,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这类贷款的信用质量好于次级,并且大体能够接近最优贷款的标准,被普遍认为比次级贷款更“安全”,其利息普遍比优质贷款产品高100到200个基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13.4%为Alt-A抵押贷款。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通常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并且,还款额与收入比(PTI)超过了55%,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LTV)超过了85%。

除了贷款标准低以至于信用风险明显高于最优贷款之外,次级和次优贷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这与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占绝大多数的优质抵押贷款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估计,在优质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和次优抵押贷款中,浮动利率贷款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0%以下、85%和60%左右。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5年和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规模分别约为6450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20.1%为次级抵押贷款。引发这次危机的主要是近几年发放的次级抵押贷款,并很可能波及到次优抵押贷款。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内部机制缺陷是根本原因

1.日益扩大的低端抵押贷款规模是危机的始作俑者。低端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将市场推向非理性繁荣。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嫁给投资者。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回收贷款占用的资金,继续扩大放债规模。

2.放贷机构和投资者的贪婪是这场危机的前提。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一方面放贷机构为了能大量发放、持有次级债,推出各种高风险的次级贷款产品以吸收更多低收入家庭购房。比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零首付、零文件等方式贷款。由于放贷机构忽视风险管理,导致一部分人有机可乘。另一方面,放贷机构故意实施“猎杀放贷”行为。放贷机构故意向借款人片面强调高收益性,而对高风险性闭口不谈,导致借款人不知道利率波动对自己的还款额会产生什么影响。当危机爆发时,借款人由于利率高涨、房价下跌而不能按时还款,放贷机构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从而殃及债权人。

(二)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实行低利率货币政策。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1年到2004年间高举降息大旗,连续13次降息,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6年的最低点1%。低利率政策的实施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刺激贷款买房,直接导致大量流动性资产涌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这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的隐患,孕育了房地产的“泡沫”。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通货膨胀的压力死灰复燃,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又先后17次加息,2004年到2006年两年间,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调到5.25%。还款的成本随着利息的上升而日益增加,本金滚利息,雪球越滚越大,还款者压力越来越大。

美联储主导的贷款利息剧降据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很多人在政策诱导以次贷低息的方式买房,而后又出现高息还款困难,购房者不能按时高息还款,后果是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埋下了伏笔。

(三)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2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10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让那些原本想靠卖房子还贷的炒房者措手不及的是,房价下跌到靠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全球,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

当房价上涨时,抵押贷款市场资金链上所有产品的状态均为高收益低风险,放贷部门通过将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并将回收的资金以发行更多次级抵押贷款的方式来扩大放贷规模以获取高额利润。金融机构则根据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创新出新的“再衍生”产品。经过层层循环,使越来越多的本无力购房居住的消费者加入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行列。这样从最初的房屋消费者、放贷机构到专业融资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到最终金融产品的投资者都严重忽视风险。结果是只要其中某一个链条出现故障,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并迅速波及其它环节,一旦购房者无力偿还债务,那么从放贷机构到专业的融资机构,直至最后的投资者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五)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不良和市场流动性不足是危机爆发的基础原因

次级贷款市场存在先天缺陷,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次贷借款者主要对象是收入低,没有良好信用记录,甚至有过破产信用记录的借款者,借款给这类人而产生的次级贷款市场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在经济繁荣时期,借款者可以通过房产的升值作为抵押;然而,当经济环境恶化时,这类借款人由于经济条件恶化而无法按期支付欠款,违约率较高,造成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较大,这便是次级贷款市场的先天缺陷。事实上也如此,随着美国利率升高、房价下降,越来越多的次贷借款人难以承受房贷负担,从而引发违约。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约有2000亿美元的次贷利率面临重置,次贷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流动性不足问题导致了次级贷款市场后天营养不良。当美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加速阶段,美联储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加息以缩紧银根时,许多贷款者入不敷出,大量次级按揭贷款变成坏账。在这种情况下,大银行不再继续向住房按揭贷款公司提供融资,住房按揭贷款公司面临破产遭遇。

(六)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机构失职是重要原因

信用评级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增加市场透明度。然而,评级机构的核心业务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被其评定的客户付钱购买自己的信用等级,但使用这些评级结果的却是投资者。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所有的次级贷款债券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10%得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事实上,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2007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Alt-A和次级债两类证券的违约率可能会随着美国房价的大跌而急剧增加。由于为投资银行发行的各种创新工具提供评级是评级公司业务的主要收入,因此,评级公司很难对按揭贷款证券MBS给出中立的评级判断。

(七)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危机爆发的温床

2001~2002年间,美国次级债因新经济泡沫的破裂而导致短期拖欠率上升,但美联储官员不仅未对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充分的重视,而且刻意回避问题。直至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并波及世界时,美联储对此问题的严重性都没有给予清晰的阐述。可见,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这场危机孕育并迅速蔓延开来的温床。

总之,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是由一系列看似偶然的因素综合爆发而成的。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7,(10).

第5篇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主要是指美国贷款机构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按揭贷款人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就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这种次级按揭贷款将客户的偿付保障建立在房屋价格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其中所隐含的巨大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由于近几年美国楼价高涨,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使得贷款机构为了盲目地追求高利润率而不断增加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供给,以至忽略了次级抵押贷款隐藏的风险。

次级按揭贷款因借款人信用等级不高,相对于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且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由于美国过去的6、7年以来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样一来,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美国有的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债券化规模,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的扩大,最终引发危机。

2008年7月以来,先是美国著名房贷银行印地麦克银行因客户大量取款引发流动性危机而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倒闭银行,仅次于1984年破产的美国大陆伊诺伊国民银行。紧接着,由美国政府支持的两大按揭信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股票遭到大量抛售,股价一周内曾跌去五成,一年之内市值损失了八成。7月25日,又有两家小银行——内华达州的第一国民银行和加州的第一传统银行宣布破产。而美国次贷危机向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的渗透,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为此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次贷危机已超出了次贷的领域,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领域危机的“前奏”,次贷危机逐渐演化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发新一轮全球性金融动荡。

二、次贷危机成因的分析

过度自由却缺少监管的资产证券化,是造成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资产证券化今后还要继续发展的话,就要保证这些产品有严格的标准、严格的规范,避免出现过度风险。次贷危机是21世纪第一个复杂金融衍生市场的危机。

学者广泛认为:次贷危机是全球流动性充裕环境下,市场约束力下降、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弱化的结果。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在于美国本身的信贷扩张和金融创新。2001至2004年,为了刺激美国经济,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和税收激励政策,使得美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实现了稳步增长。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很快。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别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于是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放贷机构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从而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2001年以来,各大投资银行广泛参与到这场巨大风险的追逐中,由于忽略了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发行了大量低评级的住房抵押贷款,并将其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而惯于攫取丰厚利润和承担巨大风险的对冲基金投资商们,纷纷抢购次级抵押信贷证券。从2004年6月底至今,美联储不断收紧原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利率逐渐回升的状态下,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资金链发生断裂,进而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波。

美国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有关;它与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过去一段时期持续积极、乐观情绪有关;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投资市场的开放性,吸引了不仅来自美国、而且来自欧亚其他地区的投资者,从而使得需求更加兴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在客观上埋下危机的隐患。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金额巨大,使得危机发生后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美国次贷危机与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有关。由于次优抵押贷款市场发展仅十余年,且此前该市场运作状况良好,因而此前次贷违约率并不高。次贷相关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较快,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造成了风险扩散。监管部门监管不严,未能遏制风险集聚。从美联储的职能看。美联储有三大任务:抑制通胀、增加就业和维持金融稳定。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首先应归因于2000年以来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2000年前后美国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这里要提到另一个资金的大循环,即以美国金融市场为中心的全球资金循环,这也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些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别国储蓄。当大量美元流向这些国家时,为了避免本币大幅升值,这些国家的央行不得不买入美元,同时投放大量本币。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影响了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造成了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从安全和保值的角度考量,不得不又去购买美国国债。这样,资金又进入了美国,一方面降低了美国利率和美国人的消费信贷成本,另一方面推高了美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进一步助长了美国人的消费,从而形成了一个全球资金的大循环。

在这个循环当中,大多数靠出口初级商品或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美国的债主,美国人不仅输出了美元,也输出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华尔街的新奇产品。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坐着宽敞的波音飞机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推销他们的衍生产品。正如有的分析家形象地喻为:他们就这样将“坏猪肉放进绞肉机做成香肠卖给了全世界”。

此次危机波及世界,是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了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更为严重的是,次贷危机会对美国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会越过国境,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演变成“美国次贷,全球买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罗熹.美国次贷危机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求是.

[3]王东.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与影响.当代经济.

[4]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2008,03.

[4]杨连总.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传导机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6篇

美国次贷危机是在有着较为发达的征信体系背景下发生的,而我国征信事业最为关键的法律框架至今还未搭建,征信体系还没有形成。我国征信事业的现状是目标不明,职责不清,基础不实,措施乏力,仍停留在宣传阶段。由于缺乏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征信信息的收集仍取决于被收集对象的愿意与否,一些关键性的信息如个人收人,支付项目等,被视为个人隐私而得不到录入,致使我们的征信事业被认作弹性工作,信息来源倍受制约。虽然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绝非国家信用体系的全部,但它却是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最为重要的基石,所以建立健全征信法律法规势在必行。不但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我国征信事业的目标、承办主体、涵盖范围、应用程序等等,还要通过立法明确信息被收集对象的责任和义务,辅之以必要的法律制裁措施,才能不断增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责任意识,也才能保证系统录入真实、准确、全面、有效的信用信息。

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在房地产价格上扬时,贷款机构忽视了房价逆转造成的违约风险,放松了抵押贷款的条件,使得大量无偿还能力的客户获得了贷款,从而使不符合征信条件的借款人成为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而在我国居民住房按揭贷款长期以来被视为优质资产,在当前国内房价高位运行中,我国银行业忽视贷款申请条件,注重贷款抵押物房产价值,而不注重第一还款人的按揭还款能力,对其申请资料也未做仔细查实,从而出现了用假收入证明假工资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的现象,也就为中国未来的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严重隐患。所以应将目前已取得按揭借款的对象设定为征信的重点,特别是二套以上购房者,全面了解和录入其收支能力信息。在此基础上,要从三个层次逐步扩张其信息要素。第一层:真实的收入来源数量,住房公积金、养老金的交纳,‘支付子女上学、个人水、电、燃气、物业管理等公用事业费用;第二层:有无法院民事判决、欠税、抄股等影响收入现象;第三层:有无其他银行借款、个人借款、高利贷等。

三、主动预防,增加预警功能

在次贷危机的酝酿中,银行和信贷公司出于盈利的考虑,放松了对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审核,降低了首付额度比例,低收入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大。危机最初出现时,美国信贷市场和银行业对征信信息反应滞后。凡此种种,都是征信系统预警功能缺失的反映。而在透支消费传统的支配下,然而许多借款人,尤其是低收入借款人盲目借贷,风险意识淡漠,并无应付意外事件的资金储备。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上扬的情况下不会显现,但泡沫一旦破裂,借款人就会意识到其贷款额远远高于房产价格。这使得贷款者不堪重负,宁愿承担罚金也会主动停止还款,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风险和信用危机。所以在我国今后的征信系统建设中,应设定相应的预警红线,增加自动分析功能。作为征信管理部门,必须时刻关注征信信息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信息指标,并向有关部门提出风险预警。同时也要督促有关金融机构制定演练预案,一旦出现风险预警,能够做到反映迅速,措施得力,防范有效。

四夯实基础,增强风险意识

美国次级贷款的借款人的信用还有等级之分,而我国的按揭贷款者估计其中的大部分连“信用等级”都没有,因为贷款所开具的收入证明有很大的虚假成分在里面。可以说如果以美国的个人信用评级标准,中国不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者不仅没有信用,甚至是负信用。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不好,但是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在上涨时,这种没有信用、负信用的人就不会暴露出来,因为过高的房价会把这些潜在的风险完全掩盖起来。但是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的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而且这些潜在的风险一旦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的多。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夯实征信信息,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人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以及银行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减少各种恶意欺诈行为,加强对已放贷款者关注。

五、区分客户,设立信用级别

美国次贷危机提醒我们,越是在宏观经济繁荣的时候,越应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除了要加强对借款人信用审查并不断细化信贷结构外,重点关注房价上涨过快地区、房价过高楼盘按揭者的资信状况。目前,我国金融产品开发并没有与信用级别联系在一起,购房手续也很简单,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混合在起,很难区分风险大小。所以要借鉴美国在信贷市场方面的结构性技术,加强风险过滤机制建设,有效地进行客户区分,全方位地推进征信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7篇

论文摘要:美国次贷危机致使全球资本市场大幅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或缩水,乃至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深入探讨次贷危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鉴,吸取其经验教训,对我国金融业的稳健经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

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2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

3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做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二、次贷危机中我国金融业的应对措施

1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风险控制的重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1)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高征信体系数据质量

在抵押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更要重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不是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所以必须针对贷款者的所得情况进行征信,而不是仅凭贷款者自己提供的数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接受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后,应及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查询;贷款申请批准后,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详细记载借款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证号码、购房套数、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房屋抵押状况以及违约信息等。

(2)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抵押物价格风险指随着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房屋价格下跌的风险。按揭贷款期间发生突然变故,贷款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银行不得不面对抵押物的处置问题,一旦房价下降,房屋处置变现后就不能补偿银行贷款的损失。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商品房实行价格,而且要对二手房交易价格、上市后房改房的交易价格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估价管理制度使各类房屋成交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实际价值,以达到规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价格风险的作用。

(3)正确认识评级机构的评级风险,审慎调险标准

在美国这次危机中,评级机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众多投资者由于盲目信任评级机构对次贷的评级,而对次贷证券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因此遭受了巨额的亏损。我国资产评估机构是重要的市场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往往根据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确定抵押物的价值,进而确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利率和期限等要素。信誉好的评估机构不但能够为银行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有助于减少房贷风险,提高信贷资源分配效率,还能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合理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和未来风险。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建立规范的评估报告复核制度,该制度不但可以确定资产评估机构股价的准确性,还能有效防止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随意性,从而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2金融机构应兼顾加强创新和完善监管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

(1)要加强金融创新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一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

(2)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拉长了资金的链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通过MBS,ABS、CDO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风险的房地产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期阶段,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要从起步阶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

第8篇

1.次贷危机的起源

次贷是对有欠佳信用记录或负债与收入比例偏高的借款人发放的房屋贷款。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次贷有两个主要特点。从需求看,次贷借款人的特点决定了次贷必须批量化、高利率,这就产生了对衍生产品的需求。从降低风险来看,次贷的发放取决于房价的稳定上涨和利率的持续低水平,一旦这些宏观经济因素逆转,次贷的拖欠率必然上升。次贷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规模一直很小,直到2001年,次贷才开始在美国飞速发展。新增贷款额从120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速38%。截至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余额为1.5万亿美元,在按揭贷款市场所占份额从2001年的2.6%增加到15%。

低利率、房价稳定上涨及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美国次贷飞速发展的三个主要原因。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为刺激经济,美联储25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直至2003年6月至2004年1月的历史最低点。长时间的低利率推动了房贷需求及房价上涨,而房价上涨导致的风险低估又刺激了房贷需求。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下,为适应这些需求,金融机构开发了次贷。次贷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购房需求及房地产价格,反过来又刺激了对次贷的需求。

刺激次贷飞速发展的低利率、高房价等宏观经济因素发生逆转,是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2004年6月之后,美国为对抗通货膨胀,17次提高利率,至2006年7月,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升至5.25%。但是,次贷产品在降息过程中形成的势能没有削减,反而随着衍生产品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持续降息、升息造成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够稳定埋下了次贷危机的隐患。2006年,美国房价开始下降。利率的升高、房价的下跌,使资信状况欠佳的次贷借款人越来越难以承受房贷的负担。至2007年7月,次贷拖欠60天的比率超过15%,是2005年同期的3倍。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也因此而显著上升。2007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新世纪金融(NewCentury)宣布倒闭,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

2.次贷危机的传导

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有必要对次贷衍生产品及其证券化过程作一个简单介绍。购房人(借款人)向按揭贷款机构申请贷款,得到现金购房,按揭贷款机构不能独自承担按揭贷款尤其是次贷的风险,于是通过各类房地产按揭证券化产品(MBS)转移风险。截至2007年7月,美国按揭贷款余额共计10万亿美元,其中,MBS余额4万亿美元,主要包括按揭贷款支持的商业票据(ABCP)和按揭贷款抵押债权(CDO)。

按揭贷款证券化过程主要有三步。第一步,是按揭贷款证券化,并设立特殊目的实体,将按揭贷款证券化产品转移出自身资产负债表,特殊目的实体与发起人隔离,由于增信容易,发行的票据有价格优势,被称为投资渠道(conduit)。第二步,投资银行承销按揭贷款证券化产品,投资银行首先通过估价模型计算不同贷款的风险,按照不同的风险打包,编写说明书,以不同的风险类别对应不同的收益率,推销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第三步,机构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和收益的需要购买按揭贷款证券化产品。次贷衍生产品通过资本市场被不同国家的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购买,对银行来说,衍生产品分散了风险、增加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与此同时,也将风险扩散到了证券和保险等行业、各类投资人及不同国家。

下面,再具体介绍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过程。

第一步:酝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从事房屋信贷的机构,开始了降低贷款门槛的行动,不仅将贷款人的收入标准调低,甚至没有资产抵押也可得到贷款买房,进而形成了比以往信用标准低的购房贷款,“次贷”也因此得名。获贷人“零首付”买房,过去没能力买房的人群有了买房的条件,当然,与优质贷款人的固定利率、较低的贷款利息等相比,要付出更高的利息,贷款的利率也要“随行就市”浮动。对放贷机构来说,它可以获得比带给优质贷款人固定利率、较低贷款利息更高的收益。然而,这一“设计”构建在了一个贷款人信用低的基础平台上,一旦贷款人无力如期付息还本,放贷机构烂账风险甚大。上世纪末期,美国经济的景气,淹没了风险。进入21世纪后,次贷风行美国。利率低到了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攀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美联储储蓄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次贷在美国欣欣向荣。有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3—2006年,这几年恰恰是利率最低的一段时期。放贷机构坐收超常利润,贷款人赢得房产“升值”。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2005年到2006年,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从2007年2、3月开始,美国一些次级抵押贷款企业开始暴露出问题。

第二步:扩散。次贷之所以酿成危机,是因为次贷已经通过美国金融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放大成为次级债券,弥漫到整个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领域。美国的抵押贷款企业,显然知道次贷高回报的背后是高风险,他们不仅需要防范风险,更需要找到不断扩展自身资金的新来源,以支撑更大规模的放贷,来获取更多的市场收益。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为他们将单体的次贷整合“打包”,制作成债券,以高固定收益卖出去。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非常偏好这样的“产品”,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新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次级债进入债券交易市场后的表现使投资者淡忘了它的风险。但是,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贷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掉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那些购买了房地产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自2007年3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第三步:转移。到2007年7月,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股市震荡骤停,但评级机构又使次贷危机再次传导。信息不对称使次贷衍生产品的投资人对评级机构有相当高的依赖度。可是,评级机构只能用建立在历史数据之上的计量模型来推算违约概率。一旦房价、利率变化,模型原有的假设条件不复存在了。次贷危机出现之后,特别是2007年8月3日,贝尔斯登宣布暂停赎回3只按揭贷款对冲基金,立即造成股市恐慌,引发骨牌效应。2008年1月到2月,一系列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已经放缓,衰退几率上升,美国股市和全球股市全都在下跌。

第四步:发散。美为自救,让金价油价飙升,美元兑经合组织多数成员国货币的汇率都出现了下跌。美元贬值是美国政府转嫁和化解次贷危机的一种有效手段。此次信贷危机很可能标志着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最终消费者的局限性。经合组织在2007年底的《经济展望》中指出:调整已在进行之中。该组织预测,2007年美国内需最终仅会增长1.9%,低于2006年的2.9%,2008年的增幅将进一步放缓至1.4%。信贷紧缩加速了这一过程。因此,美国需要净出口强劲增长。同时,美元贬值所造成的通胀只要在美国人尚可承受的范围内,通胀也会发挥积极作用,美国人还贷实际上减少了。

二、各国央行救助行动分析

面对金融动荡,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站在第一线,纷纷采取应急措施,给与救助。各国央行的主要措施包括:向银行间市场提供短期流动(各国央行)、作出保障性声明或承诺(美联储、欧央行)、增加贷款抵押品种(澳大利亚、新西兰)、降低利率(美联储)以及临时将贴现期限天(美联储)。美联储还在创造由隔夜延长到30新的流动性工具,通过这种工具将贷款拍卖各银行;同时接受银行的各种抵押物,并与欧央行、瑞士银行达成互换协议,同意提供资金,分配给欧洲需要美元的银行,由此创造了新的在岸流动性工具和新的离岸流动性工具。

分析各国央行的举措,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出手坚决、迅速,从多方面连续采取行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严重,隔夜拆借利率大幅上扬。据此,欧洲央行、美联储和日本、澳大利亚、瑞士以及加拿大等国央行,从2007年8月9日起,多次大规模向银行间市场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流动性短缺的矛盾,维持市场稳定。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还分别发表保障声明,作出相应承诺。8月10日开市前,美联储发表声明,承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避免股市失控。

二是注意沟通,使各国央行形成事实上的联手协调行动。由于金融市场全球化的特征,一个环节的问题可能引发整个市场的连锁反应。因此,政策和行动协调显得十分重要。据美联储官员透露,美联储与欧洲央行曾在8月9日、10日和13日就公开市场操作的有关情况通过电话。这恰恰是两大央行大规模注资(即向银行间市场提供隔夜贷款)的三个时间,也是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瑞士央行注资的时间。

三是在大力救市的同时,妥善处理救市与预防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关系。在这场金融动荡中,各国央行都面临权衡危机处理和预防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问题:不及时救助,将扩大金融风险,酿成更大动荡;迅速出手,又担心助长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纵容高风险作业、依赖央行救助,多数国家央行将危机处理摆在第一位的投机心理。对此,迅速、坚决地连续采取救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广泛赞誉。

三、对我国的启示

1.中央银行的职能及金融监管

首要,问题在于理想的利率水平。确定目标利率的重要考量当然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应当看到,美国在过低利率水平上停留了太长时间,之后又持续升息,造成了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埋下了次贷危机的引线。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利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我国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在不断推进利率自由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如何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其次,必要的中央银行监管职能,有利于中央银行在危机处理中积极有效地履行职责。这样,中央银行才能防患于未然,在金融风险突然出现时,及时对金融机构实施救助,维护金融稳定。此外,在构建存款保险机制时,中央银行应该占据特殊地位。

最后,在当前金融体系高度融合的情况下,金融监管需要多方面的专家。金融监管当局应当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各种信号进行实时综合分析,增强预见性。如果美联储或其他银行监管机构能够在几年前意识到次贷的风险,采取措施,控制其发展,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次危机。我国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提升,银行、保险、证券,这些行业的风险行业的产品交叉现象越来越多,呈现越来越高的相关性,如果银行监管机构只有银行信贷产品方面的专家,缺乏通晓证券、保险产品的专家,就无法估量银行的潜在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举措。

2.控制房贷风险

美国高房价、低利率造成了对房地产的虚高需求,当虚高需求由于房贷及其他条件的限制降低之后,被这种需求推升的房价肯定会下跌,如果跌幅较大,就可能引发民众财富缩水,消费水平下降和经济增长减缓。反观我国,近年来房价飞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炒房投机和虚假贷款文件,部分新房、二手房出售过程中存在“阴阳合同”,以此逃避应缴税费、骗取银行贷款,使购房者减少实际首付、开发商获取非法利润,由此带来的房贷风险则完全由银行承担。目前,此类风险正在积累,如不坚决防范,有可能埋下巨大隐患。因此,有必要从制度上研究对策,出台相关共享机制和预警机制,建立银行、税务和房地产主管部门的信息规定,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同时,应建议银监部门督促商业银行对相关房贷文件的真实性进行清查,涉及违法的依法惩处,涉及资料错误的应限期改正。对于商业银行自身在房贷问题上默许购房者和开发商作假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也应加强监管,防止其为追求高收益而低估风险带来后患。

3.发展债券市场、推进资产证券化

流动性过剩格局下发展债券市场,既要防止风险低估,又要加强评级公司透明度。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发展公司债市场,公司债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风险低估,我国应进一步推进利率自由化,从多方面入手解决流动性过剩,从根本上防止风险低估产生的问题。此外,我国的评级机构也是接受债券发行人付费,甚至存在按评级结果付费的现象,为避免重蹈美国评级公司的覆辙,迫切需要制订对评级机构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4.对金融市场方面的政策建议

建议成立国家金融市场发展委员会,全盘统筹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十七大提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的标准是:让老百姓投资回报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比如,在过去10年中,中国名义GDP的增速在14%左右,要做到这一点,中国需要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这包括发达的公司债市场等。公司债市场的不发达是目前流动性过剩、老百姓投资回报低、企业缺乏长期融资工具的关键所在,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只有老百姓从经济增长中获得了相应好处,才有可能增加其消费意愿。

参考文献:

[1]FDIC.2007.SandraL.Thompson,CorporationonMortgageMarketTurmoil:CausesandConsequencesbeforetheCommitteeon

Banking[J].HousingandUrbanAffairsU.S.Senate.March22,2007.

[2]FDIC.2007.SheilaC.Bair,NewRegulatoryGuidance,CurrentMarketConditions,andEffectsonRegulatedInstitutionsbefore

theSub-committeeonFinancialInstitutionsandConsumerCreditoftheCommitteeonFinancialServices[J].U.S.Houseof

Representatives.March27,2007.

[3]IMF.2007.GlobalFinancialStabilityReport.[R]April2007,September2007.

[4]MortgageBankersAssociation.[R]2006.NationalDelinquencySurvey.

[5]NorthernRockPlc.2007.[R]InterimResults6MonthsEnded30June2007.

[6]US.2007.MortgageStrategist:10MostFrequentlyAskedDataRelatedQuestionsAbouttheSubprimeCrisis,[J]U.S.Houseof

Representatives.September4,2007.

第9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成因;影响

一、次贷危机的成因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合力作用形成,主要原因有一下三点:

(一)美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经历2000年至2001年短暂的经济衰退后,特别是9•11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促使了美国经济的连续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至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近5年的新高,至4.2%。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美国次贷市场迅速膨胀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宏观环境,由于人们普遍持经济增长向好预期,次级抵押贷款经营机构也放松了次贷准入标准。经过了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周期,2004年以后,美国经济开始步入下滑周期,经济增长的逆转带来了连锁反应,次级抵押贷款所积累的风险逐步展现,并在世界范围蔓延。

(二)房地产市场萎缩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美国房地产持续了十几年的繁荣,住房销售量不断创下新记录,房价也以每年增幅超过10%的速度攀升,1995年至2006年美国房价翻了一番。受房地产上升态势影响,美国次贷规模不断扩大。从2006年中期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地产价格出现下滑,2006年三季度至2007年7月,美国房价下跌超过10%,房屋销售锐减,2007年5月美国成屋待售房屋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超过400万套。随着美国房地产形势逆转,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开始表现出来。

(三)宽松的市场准入及对金融衍生品创新认识不足埋下了次贷危机的种子

2001年至2004年期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等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首要选择。利益的驱使及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迫使次级抵押贷款经营机构不得不加快产品创新,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贷款购房。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我国经济受此轮美国次贷风波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因为我国内地金融系统相对独立,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仍不可完全自由兑换,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不会立即传递到我国。由于次级贷款属于结构性产品,目前主要存在于欧美市场,我国参与的程度较低,我国政府及机构的海外投资的直接投资损失亦比较轻微。

(二)间接影响

首先,在国际范围内出现持续信贷收缩的条件下,部分“热钱”可能被迫退出我国市场,从而对资本市场构成资金面的压力。但鉴于目前QFII资金在A股市场的比重很小,A股的流动性损失应当不大,而且我国资产重估的支持力主要来源于贸易项下的顺差和国内银行的信贷创造,热钱退出的影响不会是方向性的。

其次,美联储通过直接注资和下调再贴现率等措施缓解了减息压力,后续的政策操作将可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产生影响。目前评估美国次级房贷风波对我国的最终影响尚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如果美国楼市出现“软着陆”或经过暂时回落后出现反弹,美联储就可保持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亦能赢得时间与空间进行汇率改革和宏观调整。但是,如果出现美国楼市继续大幅度下跌的局面,美联储很可能再次采取放松银根的政策。这样将对我国的汇率改革和宏观调控十分不利:在美国放松银根的同时,对人民币汇率施加更大的压力,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向我国,我国的外汇储备继续大幅增加,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流动性更加过剩,股市和楼市的价格继续大幅度上涨,泡沫迅速膨胀。最后在外界压力之下,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国际资本从我国撤出,经济出现降温,资产泡沫破灭,当年的日本就是前车之鉴。

三、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一)重视和研究住房金融市场的风险产生机制和影响力

住房市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高风险性,其产生的机制与影响力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紧密相联,美国次贷危机就是由过度借贷造成的,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而且次级贷款危机发生前,美国楼市和金融市场并没有太多的征兆,风暴好似一夜袭来,所以要格外注意房地产业的虚假繁荣。目前我国居民财富的增长是建立在高额房贷的基础上,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金融市场以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当提前引起高度的重视。可以说,金融市场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在房地产市场发生逆转时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这种逆转可能是由于政府政策的干预影响;也可能是房地产市场本身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影响。因此,准确测定住房金融市场的风险,评估政府政策对住房市场的作用,以及合理权衡金融机构的风险与收益,是降低住房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方法,这也应当是向市场上推行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时所应采取的方法。

(二)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以分散市场风险,避免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虽然我国金融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但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仍然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股票市场还不太规范,企业债券市场刚刚起步,所以,市场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的金融和经济发展环境。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这两年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和各种监管法规的出台使得股票市场蓬勃发展起来,已逐步走向规范化,越来越能够配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建立,直接融资渠道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融资功能,逐步分散市场风险,保证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业和谐发展。

(三)加强金融监管,提升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能力

在这次美国次级债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这对我国金融监管者来说,是个重要警示。这次危机对于我国未来的监管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教训:我们必须要意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起着重要作用。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是把双刃剑,必须在趋利避害中寻求利益最大化,金融监管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自己的监管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黎.浅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及传导机制[J].当代经济管理科学.2008.(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