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2: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音乐鉴赏课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自1996年7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通知后,全国各类大学增设了越来越多的音乐选修课程。公共选修音乐课的开设旨在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进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随着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现行的音乐鉴赏教材部分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国高职类院校办学宗旨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学生自身也有轻视此类公共选修课的趋势。这一现象不利于青年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探寻合理的解决对策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因其综合性更强,更加贴近学生,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互动,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一、目前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几乎无一例外将《音乐鉴赏》作为开课首选,旨在通过欣赏音乐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公共选修开设课程较为细致、多元,即使很小众类的音乐课程也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体;而相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高职院校,因处于办学初级阶段,师资、学生数量有限,加之学生之间的音乐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类别不可能很细致,承担着美育重任的《音乐鉴赏》课程的质量在这类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行《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中外优秀经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乐基础性知识,试图通过音乐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别是学生们喜欢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内容分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的话,这类传统教材会让学生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排斥。如果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切入点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产生共鸣。因为影视剧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娱乐类型,其音乐既有古典音乐的深刻,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二者与一定的剧情、画面结合更具亲民特质,更贴近现实生活,况且结合剧情欣赏也不易造成听不懂的现象。内容选取得科学、合理的话,可以将《音乐鉴赏》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巧妙的渗透进去,潜移默化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随着课程的改革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选修音乐教育的视野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影视剧音乐鉴赏》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传媒及影视类院校已经开设,大部分高校公选音乐课仍然以传统教材《音乐鉴赏》为主。
2.自笔者任教高职类学生的音乐公共选修课以来,发现选修学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觉得这类选修课又不是专业课,对就业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只要轻松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比较单一,基本只对流行音乐有兴趣,对于音乐其他类别,特别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基本没有什么兴趣,课堂上也很难产生共鸣。而影视剧音乐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的表达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画面,视听的结合赋予了音乐更加直观、立体的特质。课堂教学应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首先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消除了距离感。
二、开设影视音乐鉴赏课的理论支撑
鉴于上述现状,如何让高校公共艺术类的欣赏课更加趋于合理、规范、人性化?这个问题也早已进入学界同仁们的理论研究视野,国内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为《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曾宏华《高校音乐公共课中渗透影视音乐教学的意义》、陈晨《浅谈影视音乐如何辅助大学音乐教学》杨佳君《论大学生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郭婧《古典+流行=时尚――从影视音乐谈起》韦民《浅谈影视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郭强《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左建新、张译文《音乐欣赏课中的影视作品应用》、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温洪青《谈影视音乐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浅谈影视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众多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影视剧音乐在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另外,钟春明的学位论文《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调查研究》、吴晓燕的学位论文《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沙欣的学位论文《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个案》中除肯定了影视音乐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此课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际操作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1.将传统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渗透在影视音乐中开展教学,首先课程名称使学生从心理上会乐于接受,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古典音乐、戏曲、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鉴于大多数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狭隘、单一,只对流行歌曲有兴趣,不利于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得以综合提升,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优秀的影视剧音乐包含有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及西方的经典音乐,内容丰富多样,雅俗共赏,更容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电影音乐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使作品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现代感,巧妙地诠释了中国式东方哲学,在国际乐坛赢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卧虎藏龙》中,谭盾将丝竹与戏曲的元素发挥得恰到好处,音乐在配器上选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乌与钟类、西洋管弦乐器等,中西音乐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将中国音乐元素展示于国际舞台,效果震撼;在电影《夜宴》中因为台词较一般电影偏少,音乐的分量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部分是靠音乐渲染气场和情绪,这对于作曲家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让人过耳难忘了,作曲家除了运用民族乐器,还将这首壮族古老民歌经重新编曲和配器,焕发出新的生机。歌曲仅有短短的六个乐句,根据剧情通过变奏、配器、男女声的演唱等使其有了丰富的层次与表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向听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电影这个媒介,特别是目前的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尤为疏离,对这类音乐作品,学生会从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电影,不知不觉间学生就随着电影音乐走入其间,受到感染,会突然发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还是蛮好听的,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为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而苦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离开了剧情纯粹让学生欣赏这个作品,就没有这样好的鉴赏效果了。影视剧音乐的综合性很强,融合了听觉、视觉、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优秀的影视音乐更是情感、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对此,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张红颖撰文《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指出:“影视音乐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和广泛社会学价值,对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影视音乐不仅对人们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艺术感受力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拥有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①
2.将传统公共选修音乐课的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增加现代轻音乐、流行音乐以及近年来热播的部分影视剧音乐的内容,并将传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渗透在雅俗共赏的影视剧音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学生都有收获,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通的大众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欣赏起大部头的交响乐、歌剧等往往有困难,但是电影的画面、故事为大众欣赏电影中的音乐提供了理解的条件。”②只有理解了,才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影视剧音乐中不乏交响乐这种配乐形式,如《指环王》《乱世佳人》《阿拉伯的劳伦斯》《泰坦尼克号》……依托影视剧为媒介,结合特定的剧情,学生们会有听懂了的感觉。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配乐甚至还有肖邦的圆舞曲,灵动的音乐与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剧情交织在一起,定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音乐鉴赏课程里通过感性的对比聆听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乐观念、音乐审美、音乐思维方面的异同,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学生要么被动地依赖老师的讲解,要么根本就没兴趣思考,不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果以影视剧音乐为媒介,学生体验到中国音乐较为含蓄细腻的审美与西方音乐强调矛盾、冲突,注重音乐的戏剧效果,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观念。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甄?执?》第13集中出现的《惊鸿舞》具有浓厚的中国宫廷音乐风格,音乐主要的演奏乐器为古琴、古筝与笛子,歌词是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是水袖舞,音画结合,古韵浓郁,可以令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古琴的文化意义,深化、拓展音乐鉴赏的内涵。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有了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娱乐的较浅的审美层次上,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四、结语
伴随着时展,经济、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类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国家、社会新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怎样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综合素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对此,本文探讨了高职类音乐鉴赏课程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雅俗共赏的影视音乐鉴赏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注释:
关键词:民歌课;艺术实践参与;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209-02
1 艺术实践参与――学唱环节设置
民歌课中利用好学唱环节对于大学生民歌的学习以至音乐素质的整体提高都有很大的益处。为了保证民歌学唱的效果,有必要加强与规范民歌实践学唱环节的教学设计。在这里,结合教学实际对实践环节进行设计,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 在民歌课上适当插入简单的发声训练
笔者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在民歌学唱环节上。学生非常希望有一些基本的发声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从而能够更大胆地、更好地、带有感情地演唱民歌。良好正确的歌唱方法可以使歌唱更优美、更自如。然而,普通高校民歌课毕竟不是歌唱发声课,在有限的半年时间内即要让学生了解民歌的概况、又要确保学生学唱一定数量的民歌,再加上歌唱发声方法训练,势必有些喧宾夺主、轻重不分。普通高校民歌课学唱重点应放在尽量让学生有情感的歌唱。投入情感后的歌声自然具有打动人的魅力。而在学唱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歌唱存在的问题适时加以指导,并做出示范,让学生去感受并模仿,了解歌唱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歌唱的气息运用及其训练方法,喉头的稳定,喉咙以至身体肌肉的放松,声音的位置走向,音色的要求,情感的表现等基本内容。每次时间掌握在5-10分钟之间。并通过半年的民歌鉴赏课教学,使学生达到从理论上了解歌唱的基本要求。这样既适应了学生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唱的效果,同时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
1.2 规定一定数量的必须学唱曲目。并进行检查
由于普通高校学生主要以学习文化课为主,音乐选修课主要是培养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对他们既不能像专业音乐院校那样要求过于严格,又不能完全没有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民歌曲目应该是对当代大学生音乐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作为学历层次较高的当代大学生如果对于自己国家优秀的民歌一无所知、不会演唱,会被别国的人耻笑。普通高校学生应学唱各地区汉族各类体裁、不同少数民族(5、6个典型少数民族)经典的民歌作品不少于30首,汉族民歌与少数民族民歌比例为3:1左右。从而达到对民歌概貌的最基本了解。
1.3 学唱环节进一步规范化
学唱环节应包含听老师示范演唱、视唱曲谱、唱歌词、听音响模仿演唱、再次跟琴唱。
1.4 要有学唱曲目的作业布置和课上检查环节
每次课民歌学唱完后,要抽查不同程度的学生演唱,以检查学唱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要求学生课下进一步巩固学唱,并于下次上民歌课时再次抽查。尽量保证好的学唱效果。
1.5 多给学生创造单独演唱的机会
每次课或按一定的座次顺序轮流检查学生学唱情况,或任意抽查,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单独演唱的锻炼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力。
2 学生参与的其它方式
(1)课下让学生搜集准备一些课上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由学生展示并讲解,师生之间展开讨论。
(2)定期(或两周、或一个月,可根据情况自行决定)举办学生民歌演唱会,由学生演唱指定的、或自选的一些民歌,使学生获得展示、锻炼的实践机会。
(3)专门组织学生进行民歌风格听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对民歌风格进行感性或理性的描述,加深学生对民歌风格的感受与把握。
(4)鼓励学生撰写简单的民歌鉴赏小论文,尝试依据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的民歌风格进行民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5)有条件尽量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地道的民间歌手的演唱会,或到比较临近的农村进行一次民歌实地采风,使学生感受民歌的本真色彩和乡土气息,并写出感想。
民歌鉴赏教学中,把握好注重民歌情感体验、加强民歌与文化的关联、注重民歌风格的把握、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的四项原则,使学生从情感、风格、文化方面感受认识民歌,并通过艺术实践与参与的各个环节加深印象与体会。使学生获得情感、文化、风格3方面的深刻感受,从而较好地把握民歌的内涵及特点,获得民歌的正确审美,实现民歌鉴赏课教学的目的。
以上是普通高校民歌鉴赏课教学主要应突出的原则,意即通过民歌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通过亲身的艺术实践与参与从情感、文化、风格3个方面获得对民歌的深刻认识与感受。这是普通高校民歌鉴赏课教学的总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另外,在普通高校民歌鉴赏课教学中还要注意体现思想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论文摘要基于音乐在人的教育领域里的多种功效,使得音乐美育越来越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而对于学生这一主要受教群体而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强,但音乐素养普遍偏低,又急需艺术教育的营养,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对普通的学生施以音乐鉴赏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因为“对于一个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美育也将随之而不断地进一步地深化,并将起到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作用。
长期以来,音乐鉴赏作为普及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深受广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睐,多年来在学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着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针对普通学生特点,更有效地渗透音乐鉴赏教育理念,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据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和阶段性的主要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而言,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普通的学生,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会学生运用“通感”的方法进行音乐欣赏
“通感”是指性质和形式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所给人的相同的感受。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曾有过这样的一段话:“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影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月光”与“影”同“梵婀玲”上奏着“名曲”看似毫无相似之处,可细细体味它们之间那种美妙、宁静、轻灵、飘渺、谐和的感觉是相同的。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运用这种“通感”。结合音乐主题,再结合自身的一种感受,进行音乐鉴赏将更有益于音乐欣赏课的授课效果。这就是音乐鉴赏当中的“通感”。即视觉与听觉之间的一种通感,如果将这种“通感”运用到音乐鉴赏的讲解过程当中,会使学生很容易从作品当中体会一种来自于身边的切身的感受,对于音乐欣赏课的讲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强、知觉丰富,如果在音乐鉴赏课当中适当地将“通感”的方法运用到其中,将会提高音乐赏析课的授课效果。
另外,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音乐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的说话的语言,音乐语言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音的特征来表达的,当音乐所带给人的感受和人类内心对某件事物的切身的感受产生共鸣时,我们认为我们所说的“通感”产生了,有了这样的通感,我们就很容易与作曲家跨越时空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鉴赏课也自然会达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在音乐欣赏讲授过程中应当运用的三个“过渡”
对于普通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理解能力强所以在对他们讲解音乐鉴赏课时,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由浅到深、逐步过渡,根据这一原则,笔者总结归纳出了三个过渡。
1、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不仅是因为声乐作品易于欣赏,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有歌词的音乐的欣赏,了解音乐的表现、发展、和欣赏的规律,更准确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2、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比如说每每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尤其是在讲解作品结构时。学生较之就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仲夏月之梦》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
一、大学音乐鉴赏课的功能
(一)音乐鉴赏课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音乐欣赏具有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培养人的真、善、美等品质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大学音乐教学不能单纯理解为教学生唱歌,而是应当向学生们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让学生学会用音乐的语言去学习和欣赏音乐,并培养学生主动追求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音乐鉴赏具有益智的功能
法国大文豪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力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乐。”前者已经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实施。但音乐仍处在人们的逐步认识过程当中。作为选修课程的音乐鉴赏课其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背景、思想情感和精神,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鉴别美丑的能力,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欣赏的过程实质上是再创造的过程,它要求欣赏者通过大脑想象再创造,去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而这种再创造的过程由欣赏者主观控制。因此,在音乐的世界里,作曲家属于创造,演唱(奏)者演绎,欣赏者则是“再现”。欣赏者综合已有的知识对音乐进行重组并加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音乐形象。这一过程能明显促进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科学的发明创造,特别对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开启创新精神的钥匙。因此,科学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乐感,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大脑的功能全面发展。
(三)音乐鉴赏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最擅长展示人的心灵世界,表现人们内在的最丰富和细腻的情感。它通过人们的听觉直接述说人的情感和心灵,影响人的精神。当我们向学生展示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是通过音乐这个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过程,使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接受文化的洗礼,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们完善人格、完善自我,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四)音乐鉴赏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汗牛充栋,灿若群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仅仅依靠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音乐欣赏教学,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有选择地欣赏人类音乐艺术瑰宝。全面了解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其次,音乐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音乐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与地理、历史、文学、戏剧、舞蹈、社会生活各方面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多元的文化背景与多维的视角,能通过音乐所表达的内涵识别不同文化的音乐之美,欣赏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下的音乐特色,神游于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世界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全面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的现状和课堂教学实践
(一)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满足
音乐天生就有一种亲和力,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喜欢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年龄层次的人们。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13级的学生进校开始就实行学分制。虽然面向大一、大二的全部学生开设了音乐鉴赏选修课,但由于师资的短缺,使得很多学生想选择这门课程但却选不上。
2.大学生对音乐鉴赏课没有明确的认识
大多数学生对于音乐鉴赏没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他们注重的是音乐的娱乐功能。所以在选择音乐鉴赏上只对合乎自己口味的音乐有兴趣。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对古典、民族音乐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加之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较差,所以没有得到学生们思想上的广泛重视。
3.师资和教材欠缺
高职院校现任教师队伍本身就严重不足,而音乐课教师更多的是兼职教师担任,超负荷的工作使得教师难以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科研当中去,更不用说师资素质的提升了。而教材情况更不容乐观,一般都没有专门固定的教材,授课内容也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擅长点或经验或者是个人喜好来自主安排,这使得音乐鉴赏的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在申报学院“音乐鉴赏”这门选修课时,曾经担心学生对音乐鉴赏课不感兴趣, 有可能达不到学院规定的选修人数最低30人才能开班的规定。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共有120多名来自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选修了这门课, 远远超出了笔者心中期盼的人数。更让人惊喜的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时常发现有一些因为人数限制未能选上的学生主动到教室旁听。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对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技能提高的渴望。极大提高了我上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促使我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有序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方面下功夫,主要做了以下的尝试。
1.了解学生需求,突出重点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开课前,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出了100份问卷,回收问卷95份,有效问卷90份。通过分析问卷,发现学生对音乐课程的需求大体集中在乐理知识、音乐品鉴,学习舞蹈和文艺活动组织等几个方面。这对于我了解学生需求,有目的地组织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由浅人深、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而不面面俱到, 起到了重要作用,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环。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优化教学方法
音乐是塑造美好心灵的艺术,音乐教学的效果应当以心灵的感悟效果为主,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笔者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教学标准的确立上适当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掌握音乐作品的标准上有所差异,既要区别于音乐专业的学生,也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比如,乐理课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重点,应当安排36学时的教学。但针对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选修课高职学生的现状,笔者大胆压缩了乐理课教学课时,只用4学时让学生了解概况,力图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 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而在歌曲演唱教学环节,则针对这些学生喜爱唱歌的特点,一是有针对性地选择合唱作品和独唱作品, 二是在讲解和欣赏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唱好这些作品,使他们在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特点。又比如,针对学生们提出要欣赏时下流行的“街舞”并要求学习交谊舞的情况。笔者也采用了区别对待的策略,把街舞的重点放在介绍上,让学生观看播放舞蹈录像, 从旁讲解介绍,而把交谊舞的重点放在学习和实践上,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三、改进高职音乐鉴赏课的意见及措施
(一)教学理念上―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近年来,开设音乐课程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加,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理念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形势,应当改变传统教学的灌输式、一言堂的强制或僵化的教育,建立“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综合其他学科,传承多元化”的理念,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提倡内容的多元化
音乐是多元文化的,它本身就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音乐鉴赏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世界各国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为主体,这对于学生们欣赏到多种风格的音乐,丰富自己的音乐感受力,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学校采用的音乐欣赏教材普遍存在着时代感不强、教学内容单一、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强等方面的不足。为此,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拓展和更新是很有必要的。对于高职院校的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首要的是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从文化理解的角度来进行音乐欣赏,共享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此外,也要适度注重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结合本土民歌以及一些优秀的采用本土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熟悉和热爱本土民族音乐。同时,还应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加大对于民族音乐的欣赏力度,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指导学生们去欣赏和学习,真正将这些宝贵资源变为我们所特有的精神财富。
(三)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音乐教师应自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强调学生参与的教与学形式,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但改革也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而是应当在适当保留并完善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扬弃实现由单一知识传授向多元立体化教学方法的转变,逐步达到融技能、鉴赏、现场展示为一体的多元立体教学。因此,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尝试研究性教学,为学生自主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创造条件。为此可以采取综合化的教学形式,优选教学内容。Jerome J Hausman在他的《Arts and the Schools 》中谈到:“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教学形式的综合,能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方式,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各种音像、图画、文字等资源组合起来,也可以用布置小论文的形式指导学生到图书馆、internet 上去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上来讨论;或是利用校园网络中教师的网站为学生进行课后的知识巩固、延伸和拓展。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以及运用掌握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音乐欣赏 重要性 音乐教学
【论文摘 要】音乐可以起到熏陶个人性情、培养个人高尚情操以及形成个人高雅审美趣味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学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的最主要形式是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课以其直观的感受力、给学生切身体验等优势,成为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欣赏音乐能力的主要途径,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发掘。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探索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音乐欣赏在高等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音乐欣赏课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改变他们学的驱动力。只有当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他们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愿意深入学习。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同学们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妙及其带给人的感官享受,这样学生会带着兴趣主动学习,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音乐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道德的作用,音乐带给同学的情感共鸣,可以让学生浑然忘我,与音乐蓦然契合,给同学们带来情感的震撼与交响。乐曲中的感情,全部转化为听众的体验,使听众完全随音乐的流动而沉醉,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它带给人们的绝对不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人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飞腾、翱翔,从而情感上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华。
3、音乐欣赏课程可以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者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及阅历的差异,会带来他们在音乐欣赏上的差异,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他们的鉴赏能力参差不齐。具有音乐鉴赏能力的人,应该能听优雅的古典音乐,也能接受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甚至能够记忆经典乐章的乐谱。最终达到能分析音乐基本要素与音乐作品独创性、表现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音乐欣赏,可使学生在不断的聆听、感受、总结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1、音乐欣赏课在各高等院校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大重要途径,理应受到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但是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高校极少。而且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学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也仅仅局限于看懂五线谱,学唱几首歌曲,欣赏一些音乐作品。
2、音乐欣赏课内容古板、陈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高校的音乐教材选取缺乏特色,课程主要是对中外的古典音乐作品加以欣赏,授课方式模式化,课堂气氛沉闷,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老师将欣赏的作品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的升华。
3、教学理念与教学时间的矛盾。贯穿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对音乐的审美化欣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未实施音乐课程改革方案之前,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机构也十分重视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不同版本、不停内容的音乐教材,更有甚者,将音乐教材分为“沿海版”和“乡土版”,目的是想寻求一种更完善的途径,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教学上,除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教法外,侧重于“愉快教学”和“寓教于乐”的理念。以上状况无论优劣,究其一点,始终未将“审美”放在第一位;此外,音乐课本里有连贯的知识系统,但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课程学习,仍难以真正掌握某一知识性内容。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为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下的音乐教学改革所推出的音乐课程新标准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们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全体同学对音乐的喜爱之情,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这需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使同学们潜移默化的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这就要求音乐欣赏的环境:一要物质环境美。一个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心理学认为,良好环境的营造,使人们的言行在心理上起着很重要的演化引导作用,学生进入的是接受音乐熏陶的音乐课堂,环境整洁安静,才会带着好的心境去接受教育。二要心理氛围轻松、和谐。教师的行为、语言、气质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态应该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首先教师应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其次,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以自己良好的音乐素养、扎实的音乐功底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自觉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转贴于
2、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欣赏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作品也不断地创新、更新换代,学生更容易接受时代气息浓厚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那些既优美,能陶冶学生情操,又平实易懂,容易被学生接受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
3、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博引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音乐教材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注意积极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境界上作出更深的探索,既能上升到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人文色彩充分融合,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能够与相关的历史、文学等方面知识相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进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中去,激发学生进行欣赏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篇目,老师要旁征博引,让学生广泛接触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类课程泛指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的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该类课程在各高校的名称各有不同,如音乐教育原理与教学设计、音乐学科教学论、中小学校教材教法、音乐教学论等,我院便是采用音乐教学论这个课程名称,然而不论叫法如何,其实质都是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内容无外乎都是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原理、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
由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及其教学管理的相关人才,因而这类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各高校开设这类课程已经有一段历史,然而重理论、轻实践是这类课程的通病,如何改善这一状况,使之适应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我院依托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教学能力培养的高师音乐学专业“课堂-微格-实训”教学实践路径研究》对音乐教学论课程进行了改革。
我院的音乐教学论课程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三年级开设,开设时间为一学年,周学时3课时,总学时102课时,属于专业必修课。以往这门课程都是相关音乐教育理论的讲解,极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今实践环节几乎占到了本门课程的三分之二。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朝“实用性”拓展
以前的音乐教学论课程主要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学论》为教材,现在增设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一书,此外还有《全国中小学音乐赛课获奖课例选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由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指导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蓝本,因此对课标内容的详细讲解是本门课程第一阶段讲解的内容,教师不仅就课标中的课程性质、核心理念、课程目标、课程领域等做了详细的讲解,更在讲解的同时结合优秀课例的鉴赏进行分析阐述,力求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标的核心精神。课程第二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学生音乐心理、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以及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中小学音乐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课外音乐活动等基础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既源于教育学常识,又和中小学音乐教学紧密结合,是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坚实基础。
优秀课例鉴赏是课程的另一部分内容,穿插于课程讲授的第一、二阶段,课例来源于全国中小学音乐赛课获奖课例。课例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与了解全国优秀中小学音乐课教师的上课实况,同时也可以了解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趋势。在课例鉴赏之前,可以根据课例教学的内容预先让学生分析音乐,找出需要讲解的教学要点,在鉴赏过程中学生需要详细记录该教师上课的步骤,为后面的教学点评做好铺垫。课例鉴赏完成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音乐分析、教学要点与展示课教师的教学过程作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教学设计做好准备。
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是本门课程第三阶段讲解的内容,也是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除了运用《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一书,还参考了全国中小学音乐赛课获奖课例教案,力求使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有一个优秀模板。在教授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首先,以全国通用的人音版或人教版课标教材为蓝本,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其次,根据教案编写的结构形式进行分解式讲解,具体可分解为教材分析与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及相关教具的使用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都引导学生对大量的课标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以优秀获奖教案作为支撑,力求使学生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最后,以人音版或人教版课标教材为蓝本,要求学生进行独立、完整的课时教学设计。
二、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以往音乐教学论课程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而目前我院该课程学生的实践参与几乎占了课程的三分之二,其中部分实践参与体现在课例评价上,学生鉴赏优秀课例后就课例中体现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教学步骤等进行讨论和评价,甚或就某一教学步骤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参与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此外,占更大比重的是整个第二学期的教学设计、中小学音乐课堂模拟讲课和说课实践。具体做法是学生每两人自愿组合为一个小组,就同一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教学设计,其中一人准备模拟讲课,一人准备说课,每人均需写作相应教案、制作PPT、设计教学板书,最后分别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师生进行讨论。
三、教学评价方式追求多元化
教学评价除了学期末的试卷考试外,更多的体现在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中。在整个第二学期的课堂实践中,评价方式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分为七八人一组的评价小组,就实践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课堂实践的同学也会自评,在自评与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就实践中的不足提出意见,并启发学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专业技能、PPT制作能力、教学或说课能力四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教材分析准确、教学目标正确、重难点准确、教学步骤科学合理;专业技能要求演唱、弹唱与伴奏能力;PPT制作要求生动形象,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能力要求教态大方自然、语言生动准确、讲解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目标达成度高;说课能力要求能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清晰地陈述课程设计的思路以及较详细地描述教学程序。
四、教学效果向外延伸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以其它方式向外延伸。一方面是和我院支教团联合,我院支教团是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平台,本课程充分利用支教团平台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利用支教团的评课、赛课等活动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能力,目前我院支教团每周都会开展小组评课活动,每月举办一场小型赛课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中小学音乐说课与讲课的比赛,学期的赛课会邀请专业老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不间断的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其次,推荐优秀学员进入支教学校担任音乐课教学,我院与合川区草街小学以及合川区育才中学签有实践基地协议,每学期都会派出一部分学生在相关学校支教,为了锻炼更多的同学,我院派往支教的学生会定期轮换,并且支教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如PPT设计、教学资源的收集,教案的讨论编写、实践上课等。
最后,利用高年级支教团成员对低年级成员的教学设计辅导、说课或讲课点评等锻炼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支教团成员不只是由高年级学生组成,也有部分低年级学生,由于低年级学生还未开设音乐教学论课程,因此在支教团中大多进行见习,可随高年级同学一起准备教案、讲课或说课,同时也可辅助高年级同学在支教学校的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的延伸就是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学生可自愿选择说课毕业论文这一形式,这与三年级下学期的说课实践很相似,具体做法如下:根据该专业学生音乐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成绩,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该毕业论文形式,确定说课的内容,拟定说课提纲,细化说课步骤,与三下的说课实践不同的是,说课的各项内容更为细化,并增加了说课反思。在说课答辩环节,答辩教师会根据学生们即将应聘中小学音乐教师面试说课的环节,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答辩,并进行相关教学技能的展示。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几年中,音乐教学论课程的改革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仅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实习学校的肯定,目前该课程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思想与做法正在其他课程中得到推广,均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事实证明,以音乐教育类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观点是可行的。
关键词:声乐;研究生;音乐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34-02
研究生教育的职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我国面临高等教育的变革,对研究生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如今我国许多专业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和一些综合院校的音乐系,都非常重视研究生发展的综合性培养。开设了很多类型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学习发展,于此同时实行学分制,比如课程学分、创新学分、实践学分等,以此鼓励学生不只学习课程理论知识,且兼具综合能力素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作为音乐类声乐专业研究生,应该达到高级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与国际化教育接轨。
所谓综合素质,是指人具有的学识、才气、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特长等综合条件,也称综合能力。而音乐综合素质,是指音乐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技能、音乐学理论知识、音乐综合能力。专业技能比如声乐、钢琴等;音乐学理论知识比如音乐史、乐理和声等;音乐综合能力比如作品分析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实践能力、音乐研究能力等。那么作为音乐专业领域内的声乐类研究生应具备怎样的音乐综合素质呢,怎样做才能培养较好的专业技能和相关音乐综合能力呢?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声乐研究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作为声乐方向研究生,唱功是其专业的长项,也是检验声乐学习最直观的标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比本科阶段的学习,首先是要对发声机能状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比如呼吸机能的力度调控、声区的扩展贯通、音色音量变化的控制等,从而进一步演唱中外不同风格类型的歌曲,完成不同难度的歌曲作品,扩大作品演唱范围,达到精唱与泛唱曲目质与量的双重要求。于此基础之上将歌唱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将歌唱技能运用于不同类型歌曲的演唱中,正确诠释作品风格、塑造艺术形象,声情并茂地表演歌曲内涵。这是作为声乐方向研究生应该研究的内容和具备的能力。
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培养系统高效的研究学习能力,规范学习方式,提高交流合作、独立思考解决声乐问题的能力。声乐类研究生首先要明确教学大纲所提的要求,了解各个学期训练的内容以及任务。以一年级声乐研究生为例,应强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而不是急于完成大的声乐作品,因此应该多听范唱,随堂记录每周一对一声乐专业课、声乐理论课程、声乐讲座、声乐小组课等学习内容,强化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辨别声音正误与纠正错误发声的能力;同时重视声乐技法的基本练习,比如发声练习(呼吸、音阶、琶音、连音、跳音)和练声曲(意大利作曲家孔空编写的高、中、低声部练声曲),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以练唱中外古典艺术歌曲为主,打磨声音,加强呼吸与中声区的练习。每学期划分泛唱与精唱歌曲,泛唱曲目每周一至两首,目的是广泛了解歌曲和音乐风格,积累声乐演唱作品,提高视唱歌曲的能力;精唱曲目从泛唱曲目中筛选,每学期四至六首,每首歌曲需逐字逐句反复练习,使歌唱技术娴熟,能较完整地诠释作品,达到一定的水准。
二、声乐研究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声乐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又涉及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原理。因此作为声乐方向研究生要具备语言能力、作品分析能力、鉴赏能力、钢琴伴奏能力、表演能力、研究能力等。
(一)语言能力的培养
声乐语言能力是歌唱者对歌曲歌词的诠释,包括读音的标准、语言风格的体现、歌词内容的表达。
培养声乐语言能力首先是对声乐作品的歌词进行分类。一方面是中国歌曲,包括古典诗词歌曲、各地民歌、创作艺术歌曲与歌剧,应当对我们母语的语音、语义、咬字归韵更加精准;另一方面是外国歌曲,包括古典艺术歌(德、奥、意等)和歌剧作品,这类声乐作品应掌握正确的歌词语言读音,发音和拼读要标准,通过多听范读,掌握基本拼读规则,培养语感。此外还应尽可能多的掌握几种歌唱语言,无论是训练语言能力还是帮助我们欣赏声乐作品或者作语言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作品分析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不同歌唱家对同一首歌曲的演唱处理会不同,原因就在于其对歌曲的理解不同,而理解不同则是对作品构造的分析具有不同能力。作品分析就是对音乐各要素的解析,如何培养较全面的分析能力,也是培养声乐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问题。
声乐类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仅要涉猎各门专业理论课内容,阅读积累大量中外文献材料,还要学会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答声乐作品。分析一首歌曲,首先是了解作品的音乐文化背景,了解作曲家、词作者及其作品创作的时期,历史政治背景;然后仔细读谱分析,大至曲式调式、织体和声,小至休止符、连音线、表情术语、速度力度记号等,明白歌谱上所有记号的含义和用法;同时根据歌曲风格进行分类(艺术歌曲、咏叹调、民歌等),确定作品的情绪基调,透彻理解歌词;最后分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人物情感以及作品的音乐思想。通过这样系统全面的学习在提高读谱效率的同时提高作品分析能力。
(三)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艺术虽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着内在的规范与认可度。内在规范指的是音乐技艺与原理等的正确性与准确性,认可度是音乐评价与认同。声乐学习的基础是辨别声音的正误、培养正确的声乐鉴赏能力,而后更重要的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从而去感受、学习、评价歌唱家对音乐作品的诠释。
音乐鉴赏能力是一种音乐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一种审美能力,需要提高艺术修养、扩大音乐视野、拓宽知识储备、更新审美观念。艺术在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比如欣赏美术作品、影视作品等,可以通过内在的感知逐渐培养较高情趣的艺术审美能力,学习艺术的内化与释放。其次要欣赏大量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以及世界各国音乐家的演唱演奏会。通过多听,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真谛,训练较为敏锐的听辨能力;多看,学习音乐艺术的表达性,感受音乐作品在二度创作中的魅力;多比较,在同一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去比较、归纳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思考,思考音乐艺术的同一性、鉴别音乐艺术的差异性,将所闻所感转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赋于音乐作品之内。
(四)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
每一个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钢琴,而许多声乐毕业生也会从事声乐教学,钢琴伴奏就是声乐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项技能。国外的音乐学院,声乐课有专门的钢琴伴奏老师,被称为声乐生的“艺术指导”,而国内音乐学院对钢琴伴奏的重视度却远远不够。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很少有钢琴伴奏课,而大多数声乐小课的伴奏都是由声乐老师承担,属于弹唱教学。这就更加需要声乐类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
目前我们弹奏的声乐作品分为两种,正谱(五线谱)和简谱。在平时练习中应多弹正谱,首先训练识谱的速度和对键盘的熟练,其次正谱的配奏设计精致,和声织体有很美的音响效果,有助于唱者培养乐感。简谱伴奏,则可进行和弦连接的训练,准确弹奏每个调的调式音级和弦,于此尝试接触多种伴奏音型,并巧妙安排到歌曲中合适的位置,丰富伴奏音乐,填充演唱空隙。钢琴伴奏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水平以及自弹自唱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声乐类研究生自身和伴奏的能力。
(五)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家石惟正教授在书里曾经提到:“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在练习过程中,排练过程中或声乐教师备课中的实践。第二层实践是对社会观众的,即为观众演唱,使自己的或学生的演唱作用于社会。”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声乐艺术是表演的艺术也是舞台的艺术,而对于声乐类研究生来说最基础的部分是通过艺术实践去培养舞台心理调控能力,从而奠定音乐舞台表演能力。
国内外很多歌唱家都是通过“学校舞台――社会舞台――国际舞台”的过程成为家喻户晓的声乐艺术家,如我国著名歌唱家――吴碧霞。她通过参加各种大中小型表演与比赛的锻炼,从最初的对舞台的胆怯到在舞台上自由发挥,最终成为优秀的歌唱演员。对于我们声乐研究生而言,类似教学汇报演出、声乐小组课、音乐晚会和正规音乐会,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这里特别提出声乐小组课,这个平台是由导师带队组织所教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登上音乐厅演练。这种上课形式具有很多优势,一方面通过听其他同学的演唱,取长补短,帮助提高自身演唱水平;另一方面增加了舞台演唱经验,培养舞台临场心理调节能力,锻炼自己克服登台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从而逐步提高舞台表演。
(六)研究能力的培养
科研与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本质要求。艺术类研究生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太重视科研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恰好忽略了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忽略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最需要提高的能力。
作为声乐类研究生,首先要培养科研能力,在课程学习中,锻炼自主研究、探索、思考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多参与学术讨论、听取学术报告,在平时学习中思考研究课题,培养系统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在信息网上浏览获取前沿科研信息;再者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思考提出问题,并作读书笔记;最后是撰写学位论文,在课余时间定期阅览相关书刊杂志,从中归纳整理学习论文的写作方法。声乐类研究生对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现阶段主要是基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领悟,积累教学方法。类似课程观摩,注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效果,探究创新,再通过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培养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借鉴各国声乐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我国在发展声乐研究生教育中,也应该保有自己的特色。既能有美国教育概念的实用性又有德国教育概念的学术性,这正好是声乐类研究生专业技能与音乐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让声乐研究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任务,转变学习观念,更新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总之,培养声乐类研究生综合素质不仅是自我提升的需求、教育改革的倡导、新时代的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市场和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 汤雪耕.实用歌唱法[M].文光书店出版社,1950.
[3] 孙从音,等.读谱歌唱艺术[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
社,2006.
[4] 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 高誉.再谈声乐小组课[J].石家庄:大众文艺,2011(07).
[6] 李莉.声乐教师应努力提升钢琴伴奏水平[J].北京:中国音
乐教育,2010(08).
[7] 李晓艳.国外声乐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综述与分析[J].哈
尔滨:北方音乐,2011(05).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影视艺术鉴赏 审美教育 教学方法与手段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综合了所有其他艺术的优势,作为近代科技的产物,它同时也是各种科技力量的综合,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影视艺术鉴赏的学习过程
影视艺术鉴赏是指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影视艺术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影视艺术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影视审美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影视审美的指导是当前影视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影视作品的鉴赏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影视鉴赏学习过程可分为影视审美直觉、影视审美体验和影视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对影片《两只老虎》的观摩赏析,展现出人对动物和谐生活的破坏,体现出动物间的亲情,极为感人。又如电影《活着》中男主人公的一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国人坚忍的性格,对生命的执著追求。审美升华阶段,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影视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启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分析与调整
对大学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除了要明确大学影视艺术鉴赏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外,还要在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搞好影视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影响影视鉴赏学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视教学,放映影视作品或是片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学生在观摩这些教师精心选择的教学材料时,却常常偏离学习目标,被精彩的影视世界所吞噬,背离了观摩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影院效应”的影响。电影观众学认为电影受传时存在一种“影院效应”,电影院的观赏环境使观众进入“梦境化的现实”,同时观众还有一种追求影院气氛,追求共赏的倾向,大家同喜同悲。影视教学中“放片子”,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注视着电视荧屏或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这种学习环境与电影院放映环境极为相似,如果任课教师调控不利,学生很容易受“影院效应”的影响。
2.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消遣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人都需要。影视本身就具有教育与娱乐的双重功能,其中消遣娱乐功能又是主要的。影视的娱乐功能能够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对缓解学生工作学习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学生总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寻找影视提供的娱乐,学生在观摩影视作品时很容易受娱乐心理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学生鉴赏心理调整
影视主要通过视听诉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欣赏影视作品是一个复杂的感情和理性的综合过程,必然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影视鉴赏时必然要进一步理解影视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活动和艺术态度等;必然要分析影视创作表演手法和表现手段的运用;必然要分析影视作品的体裁、风格、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都需要主观理智因素的介入。由看热闹的外行,进入认知主体和审美主体状态,需要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努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两个转变。
1.角色的转变——从普通观众向学习者转变。拥有一定生活经验,同时具备联想和想象心理功能的人,无论他文化程度如何,“看懂”影视都是不成问题的。这种低层次的“看懂”与“审美鉴赏”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学生影视鉴赏要求影视鉴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才能进入审美层次的鉴赏,没有一定的声光电、色彩、构图和造型知识,不具备基本的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素养,会影响学生对影视的全方位鉴赏。这是由影视的综合性决定的。
2.审美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也是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模式是只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学生影视鉴赏应从这个窄胡同中走出来,重视影视其他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的鉴赏,才有可能全部解释影视的表现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影视艺术所蕴涵的内在价值。因为只有通过影视手段的运用才能使影视内容得以充分表现。
三、大学影视艺术鉴赏课程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完善影视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影视艺术课程是视听艺术课程,要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影视艺术的魅力,光听教师讲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听、记、看、议、写,听即上课认真听讲,记即做好课堂笔记,看即观看优秀影视作品,议即组织讨论影视作品,写即用学过的影视知识来写影评。
我们通过这五字教学法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全过程,这种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设置的编排是符合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的,也比较符合受教者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也确保了这门课有理论而又不失之空谈,有体系而又不失之枯燥,有观摩而又不失之放任,使学生既学到了影视艺术知识,又掌握了影视鉴赏方法,因而,教学效果得到了切实的保证。
总体来说,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背景;既要按相关领域培养,又要注意尽可能按学科规律安排课程。课程内容既要有先进性,又不要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使之适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充实影视教学内容
首先,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影视艺术教育选修课,但在课时的设置上不统一,应增加影视艺术鉴赏课课时,完善教学内容,整合学生能得到的知识,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其次,根据现在国内普遍的教学情况,理论性的影视欣赏课应该增加必要的互动与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兴趣,所以有必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逐渐增强学生的兴趣。
最后,影视艺术教育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需要其他课程配合,它需要特殊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其中很多内容需要依赖于听觉效果,因此教室要配有多媒体设备。
(三)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尽可能减少“影院效应”和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时应注意:
1.目的明确,有问有答。让学生明确观摩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看、去思索。观看后,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宜短不宜长。选取的影视素材和播放的时间都应体现宜短不宜长的原则。播放影视片断过长时,一些学生开始时还能带着问题去观赏,时间一长,往往抵挡不住影视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诱惑,而全身心投入到影视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不能自拔。
3.两遍播放法。第一遍让学生“随心所欲”,满足“视觉的渴望”,新鲜感过后,再看第二遍开始认知学习。在播放前简述故事梗概,主要情节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播放过程中应提醒学生不要过于“专心”情节,应学会“分心”,善于走进去,又要走出来,变被动为主动。
4.寓教于乐,是上好影视艺术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作为艺术教育课程接受主体的学生,他们在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很自然地会对同一部影视作品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情趣。作为施教者,在把握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的同时,还要让同学们通过课堂的鉴赏活动,去窥探美的世界,接受美的熏陶,使之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影视作品中体会和学习场景人物所展示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服装、手势、语言、人物个性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其他形式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通过对影视艺术知识的了解和优秀创作范例的审美解读,使受教者对影视作品构成的基本知识和影视艺术审美的方法有所掌握,并对影视观摩中的心理活动、知识储备和融合着诸多审美心理要素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所有培养,把握电影多元化的欣赏方法,即学会怎样去“看”电影,并从中获得教益。
总之,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进而激发他们的人文追求,使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心灵世界更广阔、更深沉、更丰富、更美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认识要伴随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的始终,不断探索科学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李敏.开设影视鉴赏课的几点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1(3).
[2]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重要性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76-03
在世界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尺。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脱颖而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普及艺术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的时代重任。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带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从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实施等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在当代中国, 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被列入非常紧迫的任务和工程。在这种形式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各类学校艺术教育在教学活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课外活动、设备器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公共艺术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教育部要求普通高校应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高校对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视, 同时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但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使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艺术、人文修养匮乏,综合分析能力差,极大地制约着他们向高素质、高能力方向持续发展。导致造成这些后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能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得以提高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二是公共艺术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三是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单一,没有紧密结合和开发校内外艺术资源,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以及校外艺术活动自成一体,不能满足大学生不同需求。五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随意,因人设课。
在2012年12月对我院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 也不容乐观。高中没上过美术课和音乐课的占36.6%和33.9%,不识谱的占到了58.1%,可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承担着“补课”的角色,即补充讲授义务教育阶段所缺失的艺术课程。相比之下,美国高校的艺术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高达50%,而在我国即使是在重点大学也只占30%。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还缺乏全局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大学生公共艺术修养课的重要性
由于处于的时代不同,人们对于艺术教育方面的价值观和态度上也就存在着不同,最终对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过程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如:艺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通过艺术的教育》中说到:“艺术教育可能是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一种重要力量。他坚信艺术中的创造性表现与一个健康的社会未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张同道则将艺术教育的功能归纳为陶冶性情,培育美的心灵与艺术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育健全心理和人格。在众多的观念阐述中,以梁继林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能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在高校中出现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文化修养残缺的状况。因此,艺术课程应当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见解具有代表性。
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探讨,国内外有大量的学者进行了探索研究,目前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潜能
日本学者时富利彦就这样认为:美术、音乐,这些特定的艺术形式有利于情操的培养,原因在于这种艺术教育形式比其它的方式更能锻炼人的大脑前叶连合区。例如艺术作品在表现上具有多向空间感,如:古曲《十面埋伏》通过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乐使人联想到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其中模仿战马的嘶鸣旋律让人仿佛看到厮杀的战争场面,由紧张、急速的旋律想象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正是在多项思维的作用下,人们在欣赏时有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思绪跌宕起伏,时不时的激发他们创作欲望, 从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多项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与完善,最终达到促进人类创作素质发展的目的。
2.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大学生非智力因素
众所周知,许多非智力因素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培养才形成的。像我们通常所说的表现欲、自信心、审美能力等等就可以抓住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来进行培养,这种方式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记得学生在观赏罗中立《父亲》这幅作品时,用“备受震撼”、“心潮激荡”、“彻夜难眠”来形容他们的观后感,甚至有部分同学以文章的形式,来进行评论。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大脑一次次的“震撼”,心灵一次次“激荡”中被激活。这正表明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感性素质
感性素质的培养不能只通过知识的传授来获得,因为艺术教育才是培养感性素质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如:画家与普通观赏者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前者是去体会作品视觉感性效果所带来的深刻感受力,后者则是探究绘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音乐家与普通听众在倾听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存在着根本差别,音乐家享受的是作品音响结构听觉感性效果所带来的细致入微的体验感受,普通听众则追求的是作品是否悦耳动听。
4.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教育家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1]如张择端的北宋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画中所描绘的是当时社会实录: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生动的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面貌,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这也让学生从中看到一个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们了解当时宋朝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但不管怎样,它都能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索过程中,对祖国民族的爱国之情有增无减。学生在欣赏名家的作品时,难免会不流露出对他们的人格、精神品质的敬仰!虽然这种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是间接的、隐性的,但是这种间接的育德效果往往比直接的理性道德信条灌输更具说服力,更容易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
5.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满足人精神方面的需要
艺术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 能让人心情得到释放,精神得到享受, 可以使人的疲劳度降低到最低。在美育过程中,我们通过漫画、幽默、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等形式来调节人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如:学生在欣赏作品或聆听音乐时,让大脑从紧张学习的逻辑思维活动中释放出来,放松其心情, 调节其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6.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文化继承和发展
艺术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随着国际多元化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 教育体系改革的步伐也日趋加快。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艺术文化都被纳入到了教学内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在《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都有中外艺术方面的知识点介绍。学生通过学习, 即可了解多种世界艺术文化又可以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从而进一步去认识世界,培养爱国情怀。作为人类文化传承载体之一的艺术, 吸收着多种文化营养,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着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三、公共艺术综合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现状,本文将根据我院自身特点,来做一些探讨和总结。
1.课程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的关键
为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推动公共艺术教育持续发展,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不容忽视。而能否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
1.1课程开设的依据与原则
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 中明确指出:“ 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3]这些充分说明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
高校公共艺术是普及性的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它涉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素质提升,拥有健全的人格。这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原则―坚持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
再者,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审美欣赏。它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不同的艺术表现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同时,能进一步运用它们去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另一原则――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
1.2课程开设面广且结构合理
一是建立新的培养模式,我院十分注重艺术教育在文化素质殊地位,探索艺术教育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课程培养模式的建立,一方面要改变音乐、美术教育等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状况。另一方面,认真研究面对非艺术专业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体系的建构及实施途径。
二是开设全校性的艺术选修课程, 2006年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颁布和实施,公共艺术课程受到了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同年,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将其纳入到教务处,并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普通工作,由这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计划、调控、管理。同时,我们把《美术鉴赏》、《音乐舞蹈鉴赏》、《书法》《影视鉴赏》等课都纳入到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中。这些课程普遍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每个学期学生都爆满,甚至有同学为没选上此类课而懊恼。
1.3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材丰富多彩,但适合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选修课教材却很少。我们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往往一门课程要涉及许多本教材的内容,既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学生也没有直观的教科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美术鉴赏》这门课为例,我们采用了学院易镜荣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编的教材,该书揭示了美术规律、介绍美术知识、剖析美术作品、指导美术欣赏。其还借鉴徐庆平的“大美学”教育思想: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结合,专业艺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试图改变以往“美术欣赏”从古代到近代却缺少现代美术作品的介绍、过分强调美术欣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在书中以现代美术作品为主,不仅介绍了绘画作品的欣赏、画家生平极其艺术创作故事,还包括“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建筑艺术”等作品的赏析。全书配有300多幅彩色图片(光盘),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资料性。该教材获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曾被其它院校作为教材多次印刷使用,该课程既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课题,又是江西省高等学校优质课程,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成绩突出。另外,《音乐舞蹈鉴赏》这门艺术素质教育课,被确定为院级优质课程正在建设当中。
1.4不断走向综合化的公共艺术课程
作为公共艺术课程, 它具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属性和特质, 即基础性、通识性和广博性。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 学科交跨、课程综合将成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综合’既有益于还原生活中事物相互关联的形态, 也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4]综合课程是与学校传统的分科课程相区别而提出的,它是一种多学科( Multi-subject)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其基本形态主要分为系统化的综合课程、学科化的综合课程、模块化的综合课程等。[5]综合课程与传统的分科课程不同的是,它打破了艺术门类的局限, 而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关联性、统一性,这样不但能反映出公共艺术课程非专业性特点又能体现通识性的属性。
艺术课程不断走向综合,这是一种趋势所需。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为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的平台。在大专院校艺术课程的综合既为学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又使学生的认识趋向整体化,让学生从认为没有联系的原理中发现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微妙联系,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能从一个角度考察向多维的、多角度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发展。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 其教学目的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其高雅的审美品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从而促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们应着重注意艺术教育在提高其价值的过程途径中如何体现。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全面发展, 达到育人的目的。根据上述要求,本人结合我院开展艺术教育所取得的经验来谈谈适合高校非艺术类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2.1课程丰富,灵活多样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兴趣却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被动转为主动才会带来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实施的每一环节, 都必须建立在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尊重学生个性之间差异的基础之上。那种有效的和成功的教育课程必须具备丰富性、灵活性的特征且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最终,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达到美育目的。
如从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题款来理解画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其冷傲的艺术个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欣赏绘画作品,来了解画家所要表现的内容及思想感情,以及讲述画家其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等,使学生感受艺术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刺激学生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把自己的思维参与到教学中,生活与艺术之间这种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也自然地理解了。这样,不但可以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到课程内容中来, 主动用美的原则去判断、选择知识和信息,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
我校所开设的所有公共艺术类课程,全部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就拿《音乐舞蹈鉴赏》这门课来说吧,我们根据音乐舞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视听性等特点,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同时,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媒体技术和资源,恰当穿插老师演唱、演奏及表演,巧妙点评学生答题、才艺、演说,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注重教学环节的互动性、基础理论的应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灵活性、网络资源的广泛性、教师讲演的艺术性、才艺点评的趣味性、习题引入的巧妙性、网站导航(课内知识与相关网址)的延伸性等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因而《音乐舞蹈鉴赏》课总是特别火爆。
2.3利用课内、课外“双课堂”
艺术教育离不开课内、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这两个重要环节,两者之间,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学生通过课内艺术教育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再通过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使课堂的学习得到有效延伸和补充, 这样既可反映教学的水平, 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充分展示艺术教育的特色,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全方位、多元化的课堂, 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重。我院早在1996年开始就有了20多个各式各样的艺术社团, 这些社团在学校是最为活跃的, 我院借助这个平台, 给大学生提供了增长才干的机会, 使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陶冶了情操。
2.4参与实践,美育体验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对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的学生来说,参与对艺术品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和演唱技巧,通过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艺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都投入这个过程,无论他们是唱歌、画画,还是在对别人的创作作出反应。这样做,无非是使他们投入对审美意义的体验。
我们始终贯穿“终身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引导学生摸索和掌握艺术的思维方法。凡参加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后,初学者的艺术修养迅速得到提高,不仅能准确哼唱几首完整的歌曲,勾画几笔,而且对艺术方面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艺术的乐和美,艺术成为了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对于某些艺术基础较好的学习者,我们还推荐他们进校艺术团,让其继续“深造”,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作用。而艺术团的成员,则通过艺术课程学习后,其知识和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如此,每年一次的文化艺术节和各种比赛进一步营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公共艺术教研室的大多数老师都担任了学生管弦乐团、电声乐团、戏剧社、声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书画展、摄影展、歌咏比赛、书法大赛、寝室文化大赛的艺术指导,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团活动成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第二大课堂,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2.5更新教材,提高质量
美源于精神,受之于感官,它不仅具有表象的形式美,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高等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既不能等同于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也不能与中小学的艺术课程和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相提并论, 要想通过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亲身去感受这一切,就必须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 在选用的教材里筛选适合学生学习并容易掌握的内容,再者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选编添加不同的教材内容。我们要传授给他们的应该是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成果, 因为只有好的艺术作品, 才会丰富学生的情感,才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教材的更新,质量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求我们的教材做相应的调整,尝试在内容方面去探索和研究,试图在以下方面来加以体现:
2.5.1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强调高校公共艺术的时代性。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同时,也应该引入流行元素,作为教学内容,不应该忽略当代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现象。当代大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较多,在流行音乐的旋律中,体现着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它所产生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增加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如何利用学生最熟悉的音乐素材,找到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切入点,显得十分必要。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音乐舞蹈鉴赏》的授课过程中就会把流行音乐如周杰伦的《双节棍》、《我的地盘》引入课堂,把那些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健康向上并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且把优劣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及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强调时代性,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审美情趣、社会时尚,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当代大学素质培养和高校艺术教育才能和谐发展。
2.5.2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根基,选择有鲜明民族特点,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这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美术作品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中国画的教学内容中,就介绍了大量的工笔、写意、白描、泼墨等传统技法并通过美术欣赏课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学习和理解。
2.5.3以民间艺术为补充教材,以开发地方艺术风格为特色。我院地处于“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的中国傩文化之乡―萍乡。这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傩文化“三宝”圣地。我们把身边的艺术精华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例如,民间的风筝、剪纸、中国结、傩等手工艺的制作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学习热情。
2.5.4结合东西方的文论知识,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和鉴赏国内外优秀的作品,例如:我院的《影视鉴赏课》选择中国电影百年间的优秀影片,兼及国外优秀影片,来重点讲述现代阐述方法的运用,并通过结合中西方现代文论和古典文论的知识,多层次、多角度,更充分完善的鉴赏电影。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学生耳濡目染形成对美与丑、善与恶的正确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2.6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 由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少实践,在其目的和任务的认识上又存在偏差, 再加上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评估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如用整齐划一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忽略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中发生的变化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用专业的标准或降低专业的标准来量化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应多激励和鼓励学生, 培养他们接触艺术的兴趣和能力,这样才有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热爱艺术。为此,我们在选修课考察考核方式上,一般采用开卷、交作品、讨论、交流、小论文的方式或以在报刊上登载文章的形式来代替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 也不违背我们开设公共艺术课的初衷。
2.7美术教育的深化与提高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以及收集整理图文资料,学会撰写艺术评论及专题论文。如,鉴于课时有限,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名家名作”一章时我们采用了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
(1)老师布置研究课题;
(2)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完成作业;
(3)老师概括、总结讲评本次课题要点。
研究性作业题目:按照历史顺序列表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画家画作。
要求学生:
(1) 自己设计表格,形式不限,但必须符合命题;
(2) 内容简明、概述正确;
(3) 必须手写完成,做在作业本上,下次上课之前必须交作业。
(第五章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美术史》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建筑美术等成就。)
通过学生整个研究性的学习,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有的翻阅《中国美术史》等相关书籍,有的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高质量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致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一种好学和自学的习惯,并触类旁通,扩大知识面到其他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
总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过强调学生课外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运用知识从事实践的能力,使其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艺术素养。面对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重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对于促进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笛.以美导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隐性育德功能理论研究[J],综合艺术,2012.02,154-155.
[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年.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 丁析 .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 J] .艺术百家,2005,( 6) : 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