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读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4 15:22: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读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师读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现实社会 读书教学

书是要读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语文教师治学的法宝。然而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屋里哇啦读书的声音,已不大听得见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现象,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语文能力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作文辞不达意等。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向教育界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教改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我认为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智能和自学能力下功夫。因为语文学科不是文学课,而是为各科的学习和将来生活工作服务的工具。在现代社会里大规模的通讯和交际手段飞跃发展。一个人说话的技能技巧和听取他人说话的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益。而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只强调课堂纪律的严肃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很少给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和机会。所以说,语文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从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个总目标出发,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学的知识系统进行一次再认识,沟通语文知识系统中各个部分与语言实践的联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由面向应试转向面向素质,由只注重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由只注重读写转向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由只注重课堂教学转向与社会时代同步。认识提高了,教学中就重视了各种能力的培养。

l、语文学科与现代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活跃课堂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过去的“读书做官论”是典型的封闭式教育思想写照。今天学生整日被关在教室里,埋在作业堆中和当前减负不合拍。我认为;在讲课时,适当地把国家大事结合在课文中,再采用适当的点拨就能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当代社会的活水引入到语文课堂,把中学生同龄人的习作搬到课堂,引导学生阅读现代生活的作品,学习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文体,让学生写请假条、写订合同、写申请书等文体,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写社会调查报告,以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教会他们怎样听新闻,怎样看报纸,怎样读新书。让学生关心社会思潮,写观察日记说心里话。还可以把好人好事写成稿,往报社编辑部投,通过投搞使学生学习先进,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还可以以批评的眼光对社会上学生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讨论,最后也可提出批评。这样一搞;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增强了学语文的兴趣。

2、让学生动手干一些学生自己能干的活。学习了新闻和读报办报,我号召学生争当手抄报能手活动,我又向学生介绍一些采访、编辑、排版等方面的经验,抓住身边的事,指导学生进行社会采访,自己动手办报,在办报过程中,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为自己将来知识的学习,不如教给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要。

过去的陈旧式“把着走、嚼着喂”的做法,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更不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经验,挖掘研究探索学生个别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化地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获得教学质量的高效益。

3、“读书教学”应放在语文教学的什么位置上?多年来中高考的模式及应试内容,部分的限制了中学的语文教学,课本学的、背的内容考试中没有,于是课文就不必读那么多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让学生精读、熟读了。取而代之的是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过题“江”、下题“海”之中,希望能在此捞上一两道“高”题,借以提高升学率。其次,高考题型的标准化也限制了中学师生的思维,大家都局限在了字、词、句结构类型,层次分析的圈子里,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呆呆地听,而琅琅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大有朗读侵占学习时间之嫌。

4、近几年来教育界不断提倡教研教改,我们的老师于是也把教研教改的主题大多定在了讲课方法上,加之教育领导部门的评估产生的误导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某些领导听评课的依据是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且津津乐道于听“讲”,评教师讲得是否深透,课堂用语是否儒雅,分析是否明白……这某种程度上就助长了“讲”风盛行,于是教师为得到领导的肯定,大“讲”而特“讲”,非“讲”不算上课,因此语文分析课就成了评估教师讲课水平的焦点,而第一课时的诵读则成了被“听课”遗忘的角落。

首先, 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私塾学校也是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背书。而我们也都知道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俗话说:打球要有球感,弹琴要有乐感,那么学习语文也要有个语感的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读得多,对语文的感悟性,感受力就强;这样就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助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墩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

其次,语文教学要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有关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把读书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第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诵读水平及对学生的指导能力,能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以此为学生作示范指导学生诵读。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著名播音员的课文录音带及影碟,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让名家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使学生朗读课文仿有材料,学有目标。

第2篇

建立班级图书角之后,我班上有了六七百本图书在教室里供互相借阅,同学们的阅读热情也很高,特别是在班级借阅制度的促进下,互相交流的氛围很不错。但我马上发现,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也看课外书,严重影响了他自己的课堂学习,有的是偷偷在下面看,有的干脆拿出来看,于是这几个同学的书被收起,要求写保证了。他们是真爱读书吗?或许我们会被他们的假象所迷惑。事实上,这个别同学在课外并不看书,看书只是他逃避课堂和作业的一种方式而已,中午时分他们很少捧起书来看,而是常在走廊上奔跑玩耍,等到要做作业了,或进教室坐下了,才想起自己还要看书,再赶紧捧起来,孜孜不倦、心无旁顾地看起来。这时,他们是很专注的,可同时,其他同学都正在做作业。于是,他们便成了作业拖拉的对象,也因此导致了读书影响学习的理论产生。

家长总希望学生的成绩好,至于看课外书的多少优劣,还没有多大要求,因此,就有家长来反映孩子常在家浸在书里不肯停歇,怕因此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我觉得孩子爱读书,这是求之不得的,我们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读书兴趣千万别扼杀了。但读书是要有节制的,是要讲方法的,适时适量都很重要,这时家长也要起到一个监督作用了。可个别家长只一味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看书的习惯不是不加管制就是全部禁止,都是不当的。

那么孩子看书有多大的好处呢?这得因人而异、因书而异、因阶段而异。有些人看书能将里面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或记得住,用得起来,那这样的阅读是很有帮助的,而有些人只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对书里的东西只是朦胧地知了一件事,也没有思考,只是人云亦云地有些概念,这样的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书的好坏也大有关系,书有只宜粗读的,有必须细品的,有值得收藏的,还有的书得反复读,也有的书不值得读,读了就是浪费时间。往往那些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书是不值得深读的,只是一时兴起或流行的东西毕竟有其局限性、狭隘性,而文词和精神兼备的书可以多读,既能增知,又能修身。好的书读了,让人身有余香,劣的书读了,让人余臭未尽。第三,读书也因阶段而异。看喜欢看的书,看看得懂的书,看让自己快乐的书,这是读书的第一阶段,这时人并无意识地去获得更多的东西,只是借读书取悦自己,就跟游山玩水一样。第二阶段即读别人说是好的书,比如名著之类的,经典之类的,看大多数人喜欢看的书,可以有不少收获,那里总有让人受益的东西。第三阶段就是自己鉴别着读书,这是思考性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是不会达到的,这个时候因求解而阅读,因困惑而求知,这是最有裨益的。而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尚处在第一阶段,大多捧着一本本好笑好玩的书津津有味地看。

读书讲究循序渐进,所以我并不反对学生读时下流行的儿童文学,像杨红缨、郑渊洁等的小说系列,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童趣横生,很受学生喜爱,但也存在着读过即可抛的缺憾,耐不得人们的推敲和细读,只可作泛阅之用。但就是这些书籍,家长们很头痛,因为孩子总是钻进去出不来,达到了一定痴迷的程度。当昨日有家长向我反映并有责怪之意、容不得我解释时,我迫不得已向全班同学下了禁令。事实上,这些书是不错的,但与我们现时家长需要的教育是不一致的,与激烈的升学竞争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即使出版者吹嘘得再好,在家长眼里多少还是“感冒”的。所以,我也借此机会让学生能及时地进入阅读的第二阶段也好,我想他们若能在这些名家名著中寻找到读书的乐趣实乃语文老师的一大幸事了。

第3篇

新世纪的飞速发展,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相对于平面设计而言,由于大量的网络和计算机的使用,平面设计的发展也有了历史性的变革,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冲击的同时,还在视觉艺术方面给平面设计带来的新的设计方案。新的科技技术的实现,使平面设计在排版、编辑、印刷、处理等方面都有了相应的改变,给平面设计带来了相当大的改善。特别是在图像的处理方面上,采用电脑技术软件处理,实现了许多原来无法实现的平面层次手段,将呆板的平面设计变得多元化、新视角化,是平面的设计不再单调,逐渐与各种视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而随着平面设计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平面设计行业的飞速发展,给平面设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增加了平面设计职业者的就业压力,促使平面设计者在平面设计的行业领域能够加强自我修养的塑造。在这种新时代化社会情景的推动下,平面设计需要逐渐趋于多元化、时代化、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平面设计所设计出的作品能够标新立异,形成风格。

二、视觉艺术角度上平面设计的新发展方向

(一)平面设计多元化发展

在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视觉艺术的变化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着平面设计的发展,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平面设计这个行业,就要将平面设计与视觉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用以适应当今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尽可能满足大众人群的视角。所谓多元化,就是根据不同的客户群的民族、地域特点等条件,将民族风情、地域风俗等文化视觉艺术相互协调组合在平面设计的作品当中,来表现平面设计作品的独特性、多样性。

(二)平面设计国际化发展

现如今,交通的便来 成就了世界各国的交易便利,随着世界各国的来往频繁,各个国家之间的视觉艺术文化的差异也成了平面设计所研究的重点,尤其是世界新一代青年的发展,各个国家视觉方面的艺术成了设计师们争相运用的艺术素材。为了吸引国内外的客户群,在平面设计中渗杂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视觉文化元素,就成了引领平面设计潮流的指标,平面设计的国际化发展也成了平面设计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图形的运用,它不同于语言,它可以通用于各个国家,因此在平面设计的时候,常用标志性的图形也是一种设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三)平面设计多维化发展

原来的平面设计多是采用二维的设计手法,大多是运用绘画或者是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设计,长久下来,就造成了平面设计的呆板,没有活力,缺乏吸引力,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设计的素材也在不断的翻新,具有立体效果的素材也不再是想象,可以轻松实现。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平面设计,就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三维甚至四维的视觉空间效果,利用平面设计中的伸长、透视、变形的手法营造出立体的视觉效果,进而冲击人们的大脑,引起人们的注意力。

(四)平面设计民族化发展

在实现多元化、全球化平面设计的同时,也要保持民族化的地域特色,也就是说在设计的同时要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设计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让人在视觉上一下就能感受到本土特色,具有亲切的感受。

(五)平面设计绿色化发展

除了要实现以上几点之外,还要使平面设计的发展区域绿色化,所谓的绿色化,不单单是指产品的绿色环保,更主要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注重以人为本。在与新世界绿色和谐环保相结合,保证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以愉悦和美的感受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目标人群的特点,设计符合人群的作品。在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同时,运用绿色的概念进行设计,避免俗套的设计作品。保证作品能够在视觉上产生良好视觉感受,也是平面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早期阅读;提问艺术;教师语言

著名教育家陶知行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早期阅读中,教师是借助图书来和幼儿交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有理有效地提问,才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呢?根据我的工作经历,我认为应该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该引起幼儿的兴趣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引起孩子的兴趣,就应该从激发和活跃孩子的思维做起,而不是机械的问孩子“好不好”、 “行不行”或者“对不对”。这种形式的问题会让幼儿觉得自己所学没有难度,从而不动脑经去思考问题,只是机械地接受老师传递的内容。相反,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太难,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产生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理。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达到所问有所指的目标。比如,《生气的乌龟》的故事中,教师应该先问小朋友“乌龟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这时候小朋友们就会认真的阅读故事,并且积极思考。这时候老师应该继续问幼儿“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们遇到问题时应该怎么办”时,小朋友们就会根据自己看到的故事进一步思考。这样不仅能加深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直观的引导孩子的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二、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应该充分激发幼儿想象力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一些诸如“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之类的问题换成是“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说”、“你会怎么想”之类的问题发问的话,孩子们的回答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而是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想给出自己人认为满意的答案。

比如,在《三只蝴蝶》的故事中,教师可以这样像孩子提问“假如你是红蝴蝶,你会怎么做?”这时候,孩子们就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回答“我会找一片大点的树叶,躲到下面,然后等天晴了,我再和朋友一起做游戏”、“我会找个地方和朋友们一起避雨,还能和朋友们一起玩”……再比如在讲《12生肖的故事》时,老师可以问“如果你是小老鼠,你会怎么做”,然后再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加深问题的深度,比如教师可以问幼儿“如果你是猫,你会怎么做”或者“请大家想想一下其余的11个生肖是怎么到达的”等问题,加深孩子们对于中国传统的12生肖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对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追求统一的认识,而是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孩子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们养成凡事问“为什么”的良好的思考习惯。

例如《狼和小羊》故事中,孩子们可能对故事有自己的推测。这时候,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提问,引导孩子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的推理。比如教师可以问“小羊如果坐在自己家门口哭,没有其他小动物从家门口经过,会怎么样?”“小羊可能会被狼吃掉”、“小羊可能会因为害怕而躲起来”或者“大灰狼正要吃小羊的时候,被赶来的小动物消灭了”。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在想小孩提问“大家觉得那个可能性比较大呢?”引导孩子们进一步分析不同的结果和不同的原因。

四、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应该在自然中把握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师就要运用生动形象富有动感,富有色彩的教学语言开启幼儿的智慧之门。

在一次中班的早期阅读观摩教学活动中,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胡萝卜飞船》,为了表达故事情节的奇特而有趣,教师语调始终很高,特别是在讲胡萝卜不断膨胀,撑破房子这一段,教师加上动作、表情,讲得特别夸张。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有大笑不止的,有几个调皮的男孩子更是乘机离开位置在地上打滚了,教师几次停下来维护纪律。在提问的环节中,因为前面没有认真听,很多问题幼儿回答不出,教师只得重新复述故事片段。

鉴于幼儿具有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所以要求我们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尤其是在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更需要这样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来引起幼儿充分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高昂情绪。

五、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应该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中,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很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或让幼儿先思考后操作,或边思考边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这样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教师在讲《快乐的天使》时,可以先问问幼儿“你们有没有小弟弟小妹妹啊”,然后再接着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小的弟弟小妹妹吗”或者“你们想要个小弟弟小妹妹吗”这时候小朋友的思维距活跃起来了,教师可以再接着问“故事中小朋友的做法对吗”,“如果你有小弟弟小妹妹你也会像贝贝那样对待吗”……这样不仅能让小朋友积极学习,还能告诉教育小朋友们应该和其他人相亲相爱,不能嫉妒的道理。

六、结论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质量和效果,有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幼儿学习的情感,加深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早期阅读中,教学效果与老师的课堂提问技巧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并运用它达到教学的目标,改变以往幼儿教育中被动学习、交单重复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幼儿教育词典编委会编著.幼儿教育词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电子图书;大学生;认知度;使用率;满意度

中国图书商报社和读吧网于2010年4月联合的《第四次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中称,截至2009年底,我国电子图书总量为97万种,2008年新增电子图书16万种,同比增长19.75%,表明中国电子图书步入平稳发展阶段。2009年,我国电子图书读者为10100万人,首次破亿,同比增长27.8%。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近4年大学本科学历及18—24岁年龄段电子图书读者比例呈下降趋势。国内学者调查显示多数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较低,只有少数重点大学图书馆电子文献的利用情况比较乐观。2007年南昌工学院超星电子图书的点击率为281次/日,方正电子图书的点击率仅为17次/日。尚慧等进行网上调查发现只有23%的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资源(2009)。电子图书是图书馆电子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图书的利用率低,不仅造成电子图书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会成为制约电子图书发展的严重障碍。

目前,有关电子资源利用方面的调查研究局限在利用率高低的表层,调查不全面,也不深入,尤其是缺少读者对电子文献质量方面满意度的调查。为此,笔者于2010年4月从全校本科四个年级12007名学生中选取学号尾数为5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6张,回收率为96.3%。调查问题的设计简单明快,一题一问,包括大学生对电子图书的认知度、使用率及满意度3个大项15个小项目的调查内容。本次调查旨在掌握目前大学生对图书馆中电子图书的使用情况,探索提高大学生获取电子文献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为拓宽电子图书的发展空间提供参考。

1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校图书馆现有超星、书生、方正教参、圣典、九羽和方正电子图书6个品牌,数量共计57.5万种。

1.1大学生对电子图书的认知度

本文所指的认知度是大学生对本校图书馆中电子图书的认识、知晓的程度,包括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调查“你是否知道图书馆里有电子图书?”采用两点量表(知道和不知道),知道的学生占56.1%,不知道的学生占43.9%。对电子图书优缺点的调查采用半封闭类型问答,有39.1%的学生认为电子图书的优点是不用纸张,60.9%的学生认为便于查找,而其他优点没有学生提出;有54.0%的学生认为电子图书的缺点是需要阅读工具、不方便阅读,43.9%的学生认为需要费用且损害视力,2.1%的学生认为查找和筛选有困难。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有85.8%的学生选择购买纸质图书,只有14.2%的学生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由此可知,本校学生对电子图书的认知度较低。究其原因,一是不了解电子图书具有声像多媒体功能、发行出版周期短、价廉环保、海量存储及携带方便等诸多优点;二是对电子图书制作、存储、显示技术所具有的不足有抵触情绪,导致学生对电子图书的喜爱程度低;三是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如今是传统图书与电子图书二元共存格局,而且电子图书发展势头正旺,放弃电子图书就会丢掉一半或更多的信息资源。

1.2大学生对电子图书的使用率

1.2.1电子图书的年阅读率被调查学生中91.9%有阅读电子图书的经历,但阅读过本校图书馆里电子图书的学生人数很少,仅220人,占19.0%,绝大多数学生(占81.0%)没有阅读过图书馆中的电子图书。电子图书以点击次数作为阅读次数进行统计,各品牌电子图书从购入到2010年4月22日的阅读情况如表1所示。

馆内电子图书平均年点击率只有1.92%,远远低于纸质图书15.33%的年借阅率(本校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150万册,借阅率的统计是从2009年1月1日开始,至2009年12月13日截止)。这说明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1.2.2阅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72.0%的学生选择在线阅读,17%的学生选择下载阅读,11%的学生选用其他阅读方式。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电子图书的阅读技巧,没有考虑到在线阅读会受到网络效果及计算机设备运行等的影响,而且续读需要再次搜索点击。

1.3大学生对电子图书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国内现有电子图书的质量满意率不高,选择非常满意的学生只有16.6%,基本满意的是23.5%,不满意的是59.9%。学生不满意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①网上查找不方便,受网速影响;②必须借助阅读设备,阅读格式太多,不能快速阅读;③一些电子图书有质量问题。目前,大学生拥有Pc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比例不高,只占学生总数的30%左右,而专用手持阅读器又比较贵,大多数学生使用手机阅读。此外,经常有学生反映电子图书存在质量问题。笔者抽查某品牌力学方面电子图书59册。发现有6.8%的图书内容与封面不相符,抽查另一品牌机械方面电子图书21册,发现有15.7%的图书存在插图短缺现象。

2提高电子图书的利用率,拓展电子图书的发展空间

提高电子图书利用率是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新途径。针对本校学生对图书馆电子图书认知度较低、阅读率很低、满意度不高的实际情况,图书馆、电子图书商和管理层应合力做好改进工作。大学生是电子图书使用的主要群体,提高大学生电子图书的利用率,是扩大电子图书发展空间是重要方面。论文

2.1图书馆方面

2.1.1以读书活动促宣传,以检索课程为先导信息时代,文献信息种类繁多,检索工具复杂,检索途径多样。图书馆必须通过大力宣传和辅导,尽可能让全体学生了解馆藏电子图书内容、数量和最新资讯,为学生及时获取更加丰富的图书信息提供帮助。利用世界读书日、每月读书节、每周讲座课等开展各种阅读宣传和图书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对电子图书的认知度。文献信息检索是获取知识的捷径,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由于大学生信息检索知识严重缺乏,图书馆要重视《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开设,将该课程设置为各专业必修课,使学生尽早掌握文献检索方法,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电子图书服务平台的图书分类和检索功能,使电子图书查找简单易行。

2.1.2转变信息服务观念,拓展参考咨询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是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机构。加强图书馆员的能力培训和素质养成,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是加强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环境下变得更加重要。参考咨询方式的多样性和参考咨询工具的多功能,使咨询服务更加便捷和人性化。本馆在保留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台和电话咨询方式的同时,增加了虚拟咨询服务项目,实现了网上实时与非实时咨询。针对学生主动寻求咨询服务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参考咨询人员应加强调查研究,寻找解决良策。如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定期信息公告,发送资讯短信,促进学生参与咨询服务活动;与重点大学开展联合咨询和文献传递服务,邀请校内外学科专家进行专家咨询服务等。

2.1.3改进图书检索系统,加强设备硬件管理和维护

本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检索和电子图书检索是分台操作,不便于读者查找。图书馆拟将电子图书检索与纸质图书检索整合在同一平台,实现同步检索。这样,学生在检索时一次查全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会有助于提高电子图书的使用率。

在保证PC机数量的同时,加强管理和维护是提高电子资源利用率的关键。要指导学生严格遵守计算机操作规程和数据库使用规则,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硬件运行正常。

2.2电子图书商

2.2.1宣讲电子图书优势,让大学生喜爱电子图书电子图书具有功能、载体和传播三大优势,电子图书商应加强对学生的宣讲,使学生充分认识电子图书的优势,让学生真正喜欢电子图书。

传统的纸质图书呈现给读者的只是文字、符号和图片,属于静态信息。电子图书的呈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既有静态信息,也有动态信息。电子图书能发音,满足读者听书的需要;也可以播放,读者视觉和听觉同时接收信息,使读者的阅读兴趣浓厚,不会产生困意。电子图书的检索功能可以快速准确地帮助查找,其超链接功能还可以给自学读者当老师,拥有一款电子图书便可畅游知识海洋。

数字化信息的出现,是一场信息革命,为人类文明翻开了新的一页。电子图书以电子技术存储、显示、传播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存储载体是磁盘、光盘、u盘等。这种磁光电存储载体具有简易复制、携带轻便、海量存储等优点,是纸质图书无法比及的。

电子图书的传播免去了印刷、装订、运输程序,节约大量人力物力,通过点击键盘就可以轻松获取图书资料。电子图书出版和传播周期短,修改容易,交易便捷,而且无库存风险。

2.2.2改善阅读条件,拓展阅读途径

人们已经习惯于传统图书阅读方式和翻书页的感觉,而电子图书必须在计算机或便携式阅读器上阅读。借助计算机终端阅读有很多不便,没有电脑的学生必需到图书馆去阅读。由于专用阅读器比较昂贵,学生使用的主要阅读工具是手机和MP3,这些电子媒体视屏窄小,阅读效率低,长时间阅读还会影响视力,制约了电子图书的普及。学生们期待类似于纸质书页大小和厚度的电子图书伴随他们的学习生活。毋庸置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会出现物美价廉、使用舒适的电子图书阅读设备,电子图书会成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工具。

2.2.3提高电子图书质量,促进电子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图书质量是电子图书发展的生命力。目前,国家对电子图书质量的管理和评价虽然没有统一规范,但电子图书商应给予重视和自律。从表1可知,方正和书生公司的电子图书点击率比较高,很受学生欢迎,主要原因是其图书年代比较新,图书质量比较好。其他公司的电子图书点击率较低,其原因是学生反映图书质量有问题。另外,由于九羽图书是扫描页面,不能复制粘贴,所以点击率特别低。目前,国内电子图书出版商还较少,出版数量不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只要抓住机遇,把握质量,一定会促进图书市场有序发展。

2.3管理层

据《第四次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的统计:2009年我国电子图书交易册数5370万册,实现销售收入3.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8%和39.89%;但近4年高学历读者群(专科以上学历者)电子图书阅读率均呈下降趋势,如表2所示。

由此说明鉴赏能力比较强的读者对电子图书的认同度下降,这与电子图书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不无关系。管理层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扭转阅读格式混乱、技术标准不统一、市场交易不规范现状;监督电子图书商提高电子图书的制作水平,降低电子图书编校差错率,确保电子图书质量合格,早日实现电子图书出版的科学化和标准化管理。

第6篇

摘要: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1、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

3、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4、促进了课外名著研读,深化巩固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作文教学

1、创设情境,为写作教学创建理想的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

2、观察训练,激发想象能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3、评议批改,全面提高作文效率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基础上,而且重在修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口语交际教学

1、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

单独的个人是不能构成交际活动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口语交际课堂上一般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个体交往、学生三人以上的集体交往、小组与小组的交往等,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一定限制,在各种交流中就不能充分发挥。

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性学习教学

课改的亮点之一是“综合性学习”,其要求语文阅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在教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注重语文阅读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现信息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阅读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1、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过程研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结果创新化

第7篇

关键词:人性化;文化馆;数字化;建设

文化馆也就是文化活动中心,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随着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文化馆的建设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今的文化馆不只需要进行数字化建设,还需要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

一、人性化角度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1)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可以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

我国社会已经跨入信息化时代,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和种类越来越多,内容也日趋丰富。而面对这些复杂的信息资源,人们通常不知道该通过何种渠道获取。对文化馆进行人性化的数字化建设,能够把数量繁多的信息知识细化,并让群众得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平台选择性地吸收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一来,文化馆就起到了节省大众时间的作用,同时还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

(2)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平等

目前信息化技术开始逐步简化,大多数群众都已经能够掌握文化馆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从而更高效、便捷地获取知识。对文化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打破传统文化馆在时间、空间等领域所受到的局限,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与他人展开交流和互动。因此,这一平台有利于实现人人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3)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可以推动信息资源民主化

对文化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将信息资源与文化活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民群众打造出方便快捷的文化交流途径,并为人们输送各种最新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信息资源民主化的实现。

二、人性化角度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1)建立人性化的数字化平台

文化馆要联络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尽快建立起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系统,为当地人民提供信息化服务。文化馆可以带头打造出数字化的超文化服务平台,使文化服务更加现代化、简便化、多元化。文化馆应当合理利用网络文化服务相关资源,创造资源共享的条件,提高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技术,成立服务监督管理机构,对文化馆的运作实行全面监管。要开启民众意见通道,广泛吸取群众的建议,动态化地把握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要拉起工作交流网,使信息与信息之间能够互通互动,并连接到公众服务平台,从而扩展地区服务空间。此外,还要建设公众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网络体制,并逐层递进,在省、市、县、乡等地区全面覆盖数字化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打造人性化的文化服务体系。

(2)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数字化文化馆的人文价值

科学整合信息资源,能够提高数字化文化馆的人文价值。文化馆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将公众文化产品等宝贵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从载体的角度看,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可以分为电子、纸张、网络等多种表现形式。从文种的角度看,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中文和外语。以此为基础,文化馆在实施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上述载体进行区别和整理,并依据相对应的公众文化产品体系,针对信息资源发挥导航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而科学的公众文化产品资源。此外,数字化文化馆还要定期更新自己的文化资源体系,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人性化信息资源服务。

(3)建设网络互动式的信息咨询平台

建立网络信息咨询平台,可以强化数字化文化馆的信息咨询服务。文化馆可以引进DRS(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进一步实现文化馆管理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留言、发送邮件、FAQ、BBS等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咨询途径,向文化馆管理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咨询相关问题。此外,文化馆管理人员也可以利用网络互动的信息平台,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与建议作出反应。DRS(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还可以根据群众的活动情况和信息咨询情况,为群众提供相应的服务,也可以通过服务窗口,及时解决人们在信息咨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打造网络互动式的信息咨询平台,有利于实现数字化文化馆的人性化建设。

第8篇

关键词: 翻译 操纵理论 历史文化语境

近代中国从1840年一直延续到1919年。期间,无数优秀的中国人都在不断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向西方学习,将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译介给国人,使其开阔视野,知己知彼。严复与林纾正是近代中国两位主要的翻译家。学者们曾对他们的翻译作过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是从传统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而传统翻译理论是以原文为出发点,强调文字的一致性。正因为如此,很多关于严复与林纾翻译的评论都存有一定的偏见,或者说是不够全面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特拉维夫大学的佐哈尔教授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并指出翻译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多元系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从此,翻译不再仅仅处于语言的层面,“文化转换”开始在翻译研究中显现。理论学家开始意识到翻译不是存在于真空中,而应关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赫尔姆斯发展了这一理论,并提出“从译语文学角度看,所有的翻译都会出于某一原因,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操纵”。(赫尔姆斯,1985:11)这一理论为研究严复与林纾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笔者将从这一新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对严复与林纾翻译活动的影响。

1.翻译操纵理论简介

自“文化转换”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以后,翻译研究便从以前的以原语为中心的研究方式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且学者们更多地关注翻译时的历史文化语境。

操纵理论的代表学者勒弗菲尔提出了两个控制因素,并指出他们控制着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使其不会与社会其它子系统脱离。这两个控制因素中一个处于文化系统内,另一个则在其外。具体而言,第一个因素由“专家”来代表,在文化系统中“专家”是指评论家、批评家、老师和译者。他们会不时地给那些与当时的主流文化,即当时的诗学观与意识形态相背离的文学作品以压力。第二个控制因素在文学系统之外,被称作“赞助人”(个人或者机构)。他们有能力促进或阻碍一个文学作品的撰写、传播与重写。因此,意识形态、赞助人与诗学观控制着文化系统,从而控制着文学作品的产生。当然,翻译作品也受到这些因素的控制。将具体分析近代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赞助人与诗学观。

2.近代中国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主要关系到某一时期的社会形态。同时,某一特定时期译入语的主流文化与存在于此时的翻译作品是相互作用的:意识形态决定着译者将使用的基本翻译策略和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所采取的处理方法;翻译作品则对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反作用。

自封建制度确立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政治独立、经济自给的国家。但从十九世纪后半段开始,这一切都改变了。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这给原本骄傲自大的中国人以重大打击,也标志着中国人民灾难的到来。

在中日和1898年失败之后,中国濒临灭亡,而中国人也将沦为奴隶。因此,当时的主导政治意识是唤醒中国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以期重建往日的辉煌。严复和林纾生活在近代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他们目睹了中国一步步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自身的政治意识是相对复杂的。

严复在英国留学时曾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他想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来“医愚”。因此,在翻译中,他推介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些理论来唤醒当时的中国人。同样,林纾在其翻译作品的《前言》和《后续》中也明确表达了他的政治意识。在《黑奴吁天录》的《跋》中他写道:“余与魏君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林纾,魏易,1981b:206)然而,在另一方面,严复与林纾深信王道,他们对清王朝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期望中国进行改革,但这场改革应该由皇帝来领导,并且,应该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改革,而非革命,他们希望中国也能采取君主立宪制。

3.赞助人

赞助人是影响翻译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既可以是个人,如吴汝伦,又可以是一个群体,如社会团体、出版商或媒体。赞助人可以有力地促进他认为优秀的翻译作品的传播,也可以有效地阻止他认为不合时宜的翻译作品的出版与发行。(勒弗菲尔,1992:19)

3.1严复的赞助人

严复清楚地知道他的目标读者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和清朝的统治阶级。因此,他必须找寻一个人来提升自己在文学圈中的地位,从而有利于他所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的传播。他很明智地选择了吴汝沦。吴汝沦是桐城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学界久负盛名。他擅长于中国古典文学,也对洋务颇有兴趣。吴汝沦是《天演论》的第一位读者,他很喜欢严复在书中优美的措辞及表达方式。在序言中,吴汝沦写道:“抑汝沦之深有取于是书,则又以严子之雄于文,以为赫胥黎氏之指趣,得严子乃益明。文如几道,可与言译书矣。”(严复1981:vii)虽然吴汝沦主要称赞的是严复的措辞而非书中进步的思想,但他的这些评论却有力地提高了严复在文坛的地位,也大大促进了严复作品的传播。

3.2林纾的赞助人

林纾绝大多数的翻译作品都是小说,而小说在当时是被认为粗俗文学的。因此,林纾如果想用小说来宣传他的思想,首先就要想办法提高小说的地位。在这方面,康有为和梁启超起了很多的作用,因此,也可视为林纾的赞助人。康有为从实用的角度强调了小说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梁启超大力倡导政治小说,并指出,在西方,哲学家和政治家都会通过写小说来指导和教育人民大众。他甚至认为,政治小说是促使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马祖毅,1998:212)通过宣传小说的社会功效,小说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从而为林纾所翻译的小说带来了大批的读者。

4.诗学观

要确保翻译的成功,译者的译书不仅不能与当时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相冲突,反而必须与当时的诗学观相一致。意识形态主要决定着社会形态,而诗学观决定着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学。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文化与文学研究应为某些社会意识形态服务,正如古语所说“文以载道”。自古以来,文人们都有很强的责任心,他们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他们常常“文以言志”。严复与林纾正继承了这一思想,他们寄希望于翻译以言志,以唤醒国人,从而拯救当时濒临灭亡的中国。

从以上分析可知,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它所具有的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当时两位伟大的翻译家严复与林纾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客观历史因素的影响下,严复与林纾对他们的翻译作品进行了特有的操纵,从而形成了带有他们强烈个人色彩的翻译作品。当然,我们只有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才能正确理解他们的翻译并给予确切的评价。

参考文献:

[1]Hermans,Theo.Ed.,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London and Sydney:Croom Helm,1985.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Routeledge,1992.

[3]林纾,魏易译.黑奴吁天录.北京:商务出版社,1981.

第9篇

一、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提供专业支持和条件保障

村小条件差,专业图书少,制约着教师的专业阅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图书装备工程为学校配备各种专业的图书,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提供专业支持和条件保障。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村小专业图书需求现状,制定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再按照书目将图书配备到学校、教研组。

二、让教师认识到专业阅读的重要性

在一些中小学中,有相当一批教师很少有时间读“课外”书,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或教科书、或工作压力所包围。教师每天看的都是教材和教参,对专业阅读认识不足。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要师生互动,联系实际生发、扩展。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教师只有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地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地施教。

专业阅读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青年教师不进行专业阅读,就不能更快地掌握教学艺术,老教师不进行专业阅读就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今天要给学生富含生命营养的长流水,教师先要有澎湃的长江水,这就要求今天的教师努力寻求专业化知识的源头活水,反复不断地读书。

三、阅读要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一是将研读教育名著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提高教师职业使命感;可以指导教师选读《幸福教育论》、《爱的教育》、《教育的55个细节》、《教育漫语》、《反思教育习惯》、《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等作品。二是将研读教育名著与强化教师专业素质相结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可选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效教学方法》、《教师人文读本》、《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新教育之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等作品。三是将研读教育名著与改革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选读《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等作品。四是将研读教育名著与研究解决素质教育重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深入探索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如选读《让孩子们我育我学——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全新实践》、《素质教育》等。

四、专业阅读需要专家引领

读书实践工程的本质追求是唤醒教师的职业责任,启迪教师的实践智慧,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教师主动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专家的引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