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2: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境科学与工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 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觉悟和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法制意识强;具有个人诚信和团体意识;热爱环境保护事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2)文化素质。
了解中华文明和外国历史文化,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具有现代意识和传统美德。
(3)专业素质。
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求实的专业精神、创新意识、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
(4)身心素质。
具有自我锻炼的意识,不畏艰难的气魄,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2 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
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领域内综合实验能力。
(3)创新能力。
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
1.3 知识结构要求
(1)工具性知识。
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基本的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基础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
(5)工程技术科学。
了解工程测量、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电工与电子学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知识。
(6)专业知识。
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包括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环境监测原理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2 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如何度量、保护和提升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度,实现科学发展。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合理区分专业共性知识要求和特色培养要求,满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由以下6个知识领域组成,见表1。
其中第1~5为通识课程和基本理论知识,第6为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由环境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领域组成。
专业核心知识主要针对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经济等8个方向,以8个课群为中心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专业知识。
3 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培养创新能力、实际能力的重要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依据以下几项原则:科学性,即体现科学严谨的作风;先进性,即紧跟学科前沿,要有超前的意识;实用性,即实验/实习教学必须满足社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完整性,实验/实习教学应包括基本技能、素质训练和创新培养等内容,基本技能训练必须过程完整、内容完整,即包括单个实验、集成实验和社会实践等;开放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不同的课程实验或相关科研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课程实验可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直接交流,有助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仪器仪表的原理、测量方法、操作规范、数据分析等;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验设计、故障排除等。
根据性质将实验分为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
公共基础系列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等。
专业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工程实验/环境污染控制原理实验、环境分析化学实验等。
(2)实践性教学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等。
(3)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一个科研、教学与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环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可以从科研任务或者社会实践中选择规模适当、相对独立的题目,与特定的科研小组、社会部门、企业单位等密切结合。优秀的本科生可以在大学三年级或更早阶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也鼓励有能力、有精力、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和创业竞赛活动。
毕业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进入工矿企事业单位环保岗位,时间为8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18周内完成。
4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校企联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新增教学环节,是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方式。学生通过在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实习、联合毕业设计,熟悉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工程实际需要,培养职业素养、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工程综合能力,从而具有独立从事环境工程领域内某一方向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成为面向未来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卓越人才。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基地应符合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要求,各类实践环节安排合理,重视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校企培养方案,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度,确保实习和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扩大和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水平。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杨迎春(1972-),男,四川南充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盛余(1976-),男,四川内江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2009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4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各个国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态破坏”等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正是在人们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情况下,环境类专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作为20世纪后半叶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同时也是交叉学科,得到了各个高等院校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近300所,开设有环境科学专业的高等院校200所左右,其规模仍有扩大的趋势。如此多的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类专业既体现了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环境类学科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很多,这对环境类专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由于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原因,很难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都很强的专业人才。因此,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开展素质教育,对培养优秀环境类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提高环境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课程对象及特征
1.课程性质和对象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开设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这时学生还未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将来很有前途或者前途较好,选择本专业就读的原因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大多数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考研)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但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他们就读本专业的原因是由于考试分数和家长的影响等。同时,通过对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行业就业: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就业人数在10%左右;环保(含咨询服务)公司、工矿企业、设计单位等,就业人数在70%左右;考取研究生等继续深造者,占10%左右;自谋职业或者从事与本专业关系较小者占10%左右。说明大多数学生主要就业于环境保护及相关行业,并且近年来环保行业人才需求节节攀升,但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其需求。
2.课程特征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不同的,一个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入门必修课程,一个是属于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与理念的公共选修课程。但是,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刚入校他们的基础跟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选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来讲,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物理性等方面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仍然应当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又要与公共选修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从教材来看,现在有关环境科学概论/导论、环境工程概论/导论方面的教材较多,但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可选教材很少。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既要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以后四年大学学习有一个全面和大致的了解与认识,还要培养和吸引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方面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一方面,讲的内容过于通俗和平淡,就容易使本课程成为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另一方面,如果讲的太多、内容太深入,又可能会导致把后续课程的内容提前讲授了,对后面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因而,对本课程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教学探讨和改革十分必要。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目前,高校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导)论”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是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入门课程,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将来深入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课程涵盖了环境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可为他们将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今后本课程的设想,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学改革:
1.教学队伍的组织
以前认为导论课程不是专业课程且内容较浅,任何教师都可以讲授。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发现,该课程实际上是在教学上很难把握的课程,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上好的。因此,现在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求选派在环境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该课程,并且派辅助教师进行相应的课程网站建设以及课外活动等。
2.课堂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
(1)开展案例教学。采用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是改进“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者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性认识,为以后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还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有那些方法和途径去分析与解决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并通过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步设计和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当前国内外出现的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观看与该案例相关的专题视频录像或教师提出案例讨论主题后,要求学生按组在国内外期刊上独立查阅相关主题文献,进行课堂汇报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出现的机制和防治对策”的讨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特点、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过程与发生机制以及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等。从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和分析文献的能力。
(2)热点问题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热点环境问题。如自2000年以来,各国开始广泛研究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s)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这些物质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近几年在环境中逐步发现并引起关注的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它们在环境中的种类逐渐增加,并且对人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还未可知,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课程中增加这些热点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发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新知识的补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将来学习专业课程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本专业将来就业去向的认识,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
(3)开展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后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去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和引申过程,更不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的缺点。一般采用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在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调研等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且随着学生以后知识学习的深入,他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逐步寻找答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可以自己提出和选择自己希望做的题目。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正确的启发、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和帮助。
3.课外教学活动
(1)网络平台交流。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动画影音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展示了有关历史和当前环境问题的立体图像。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大量的资料需要通过课后网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如动画模拟各种环境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迁移、转化、等方面的影音图像,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危害,考虑并初步设计关于其治理措施和方案。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可进行师生交流和讨论,增加师生互动,随时与学生进行网络讨论,也可节省课堂时间,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学习活动,包括专题讨论、网上协作、网上练习等。
(2)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自古就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环境科学的主题,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基于此,课程进行中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开展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考察和调查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结束语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讲究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其教育的观念在不断的转变之中,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更好地发展,为了该专业学生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能够在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岗位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对环境类专业的入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邱秧琼,宋扬,顾征,等.工程导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5-119.
[2]周叶中,胡甲刚.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3):369-372.
[3]蔡铭.在专业基础课中树立大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以“交通工程导论”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2,(2):55-57.
[4]陈盛明,郑旭煦,宋应华,等.在化工专业新生中开设工程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1,39(19):118-121.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学科领域,是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针对有色领域的重污染现状,依据中南大学的学科特色和环境工程学科体系的建设规律,在中南大学新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等的资助下,经过大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有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其中,具有有色冶金特色的《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是新学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结合近年来在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导论》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谈几点教学改革与创新之处,旨在充分发挥交叉重点学科群的优势,培养冶金环境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重点解决矿冶领域的重污染问题。
课程性质与特点《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主干课之一,属于必修课。该课程以人类生存环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着重阐述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各要素的影响,特别是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阐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介绍城市、农村区域生态与环境、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等新方法和环境科学发展的进展。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本课程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研究内容与人类自身利益关系紧密。学科领域覆盖面广,学科知识交叉性强。其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诸多领域,涉及化学、化工、土木建筑、机电、物理等多学科知识。
概念新,出现的新名词多。如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壁垒、绿色消费等。课程内容与实际结合较密切。如各种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工程设计紧密相关。研究方法综合性强。各种方法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在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知识更新快。环境科学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新观点、新技术日新月异,环境热点不断变化,环境质量动态变迁。
授课时间有限。当前,大多数高校均强调学生的宽知识面和综合素质培养,学时数大幅度压缩,课堂授课时间很有限。
我们结合冶金特色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环境科学导论》的课程特点及在有色冶炼企业进行环境治理的工程实践,经过6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寻出了一些冶金特色《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选择按专业性质精选内容,详略得当《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内容涉及专业领域广、内容多。在实际教学中,因授课学时所限,不可能面面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跨越发展的关系研究《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与实践俱到,理应"因材施教",即根据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及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
针对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应重点讨论矿冶行业实行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介绍现有冶金企业面临的环境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建立环境意识,将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按专题备课,补充与调整教学内容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备课质量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传统的按节备课法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难以根据课本外的大量新信息补充、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对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更是如此。我们按专题进行备课则很好地弥补了该方面的不足。我们根据授课总学时数、教学重点和能够找到的教学材料,将教材重新组合,分为若干专题讲授,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热点、难点。为此,不仅需要补充或更新教材内容,往往还要打乱教材现有结构,将最需要讲授的内容梳理出来,重新形成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系统化知识并传授给学生。教学实践表明,按专题进行备课和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互动式教学为了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下列做法:提前布置下次课的授课内容,并将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事先准备好的、围绕授课知识点的有关专题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课件,每次课抽一、两个小组上台就自己小组的专题作报告。
如讲"水污染"专题时,除进行三河三湖七大水系的污染状况及治理对策、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湖泊富营养化等专题的讲解外,我们根据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特点,还列出如下专题:试分析历史上环境事件中有几起是由重金属污染引发的及其内在原因;与重金属有关的湘江镉污染事件、北江镉污染事件、岳塘砷污染事件、株洲新马村镉污染事件等等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为增加授课趣味性,我们在授课中经常插播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状态。
理工文融合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育,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理学与工学融合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按2个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即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研究生按“完全融合模式”培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本科生则尽量按“准融合模式”培养。前3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本科生课程设置按一级学科设置,第4年环境科学课程设置稍偏向理科,环境工程课程设置稍偏向工科。再兼及一系列人文素养训练,使学生充分理解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他的权利、义务、责任、价值与尊严如何去实现,建立起道德底线与价值底线,使学生成才欲望更加强烈,向成才目标更加努力。理工文融合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育,加强了学生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更加激发了学生成才的欲望,向成才目标更加努力,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
2教学和科研结合人才的保证
教学要发展,提高科研水平是关键。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教师科研水平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科研,就没有学科发展,对本科生就没有吸引力,也没有高质量本科生;没有高水平科研,教师的水平提不高,也就没有高水平教学;没有“创新型科研”,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人才,一定要以一流的科研为背景,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通过高水平教师队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起点的科研促进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也十分重要。目前我院已形成一支以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体教师85%,法国、德国、加拿大博士后各2名,德国、加拿大、日本博士各2名,俄罗斯博士1名。目前,己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基金项目、中德、中加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等100个。由于项目数量较多、级别较高、影响较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全部能够真题实做。硕士生毕业时一般在国内外发表5篇以上论文,博士生毕业时一般在国内外发表10篇以上论文(至少3篇SCIEIISIP论文)培养的博士生己有多名在国内大学任教授,部分在国外高校任教。杨春平博士荣获2001年、2002年美国俄亥俄水环境学会第75届、第76届年会研究生科研论文竞赛奖第2名、第3名;硕士生秦肖生、李海英、杨麒、苏小康荣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98级本科生汤琳荣获2001年全国三好学生称号全国约1225万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仅有100余名生学获此殊荣)98级本科生汤琳、钟华荣获2001年诺基亚全国大学生“实现可能”创意大赛一等奖;贺迅、李辉、藏津津荣获2004年全国生物多样性最有价值建议奖。创新型科研,可以培养创新型教师,而创新之师造就创新之生。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
3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师创新研究水平、创新教学能力、发表高水平SC论文,另一方面也増加了与国内外一流大师、和学生在参与高水平的创新研究中,创新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激发、拓宽和提高。学院1997年获环境工程博士点后,开始借助国际合作平台。1997年建成中德环境技术中心,1998年承担荷兰政府UWEP项目,1999年承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2000年建立中加能源环境生态中心。2002年建成环境科学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发表了较多高水平SC论文。近5年600余篇,SC败录156篇,SC引用267次;E收录128篇;ISIR|收录129篇。《SC-ECE>VOL301的Hghlihs对谢争教授等发表在SsmB0.152 283(2003)的论文“Sequencendsute给予高度评价。为了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师、一流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的交流,近5年邀请国际能源协会主席PeerCaania教授、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JamsJHekiarn教授、德国Kaluhe大学Hahn教授德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刘鸿亮院士等国内外着名专家举办了20多次讲座。
200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湖南大学、湖南省水利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的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研讨会(sn〇Gejmanygmposim〇niheWtancSReiOnalizatOnofEcosystenSevicesnheYngtzeRiverBsin)在长沙锦江宾馆召开;2004年8月4日,湖南大学和加拿大REGNA大学联合主办的“ChiaCandaW〇rksh〇PcnWateshdManagementandEc〇l〇iicalprotecti〇n(CDATier2Project098/S7074-296)”
在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所)隆重召开;2003年10月11-14日,与EF及IEIS共同组织,在长沙召开了EneEnv2003国际会议;2002年9月16-22日,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及德国GTZ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医疗垃圾处理国际研讨会;2001年10月2日-5日,与国际能源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世界室内空气质量大会。并与加拿大Riina大学、德国Hannover大学、美国UnivesiyofCincinnat等20家国际着名大学与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1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关系
我院提出了研究生按“完全融合模式培养”本科生按“准融合模式培养”的办学思路。明确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教师育,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
4.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我院提出了没有“创新型科研”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思路。明确了创新型科研可以培养创新型教师,创新之师造就创新之生。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
4.3教学和国际接轨的关系
我们提出了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科研的创新研究水平、发表高水平的SC论文,进而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増加学生与国际一流大师、一流大师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交流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在参与高水平的创新研究中,在与国内国际一流大师、一流大师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交流过程中,创新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激发、拓宽和提高。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
5成果应用情况
5.1与国内着名大学共同研讨
为了做好理工文融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研究工作,湖南大学虚心向国内各高校学习,目前约与国内30所高校(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昌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华大学、吉首大学、长沙电力学院、中南林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在如何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办学理念,提高了人才培养模式成果。
5.2人才培养效果显着
通过实践本项目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国际影响显着提高。曾光明教授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2004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高校青年教师奖(2000年)黄国和教授获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刘云国教授荣获湖南大学师德标兵(2006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湖南大学教学标兵、博士生48名,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5.3与企业和政府合作
与企业和政府合作,建设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示范基地4个:长沙固体废物资源化示范基地、佳宇大气污染控制示范基地、长沙水污染控制示范基地、洞庭湖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2个:中德环境技术中心、中加能源生态环境中心。
5.4主办国际大会
近5年主办国际大会5次:200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湖南大学、湖南省水利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的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研讨会(snoGemanysmosiuncnheWeInc|sRegicnaliati〇nofEc〇ysenSendeesinheYangZeRiverBasjn)在长沙锦江宾馆召开;2004年8月4日,湖南大学和加拿大REGNA大学联合主办的“ChnaCanadaW〇kshoponWatershedMaiagenentandEc〇〇gcalP〇tect〇n(CDATier2P〇jec::098/S7074-296)”在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所)隆重召开;2003年10月11-14日,与EF及1ES共同组织,在长沙召开了EneEnv2003国际会议;2002年9月16-22日,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及德国GT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医疗垃圾处理国际研讨会;2001年10月2日-5日,与国际能源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世界室内空气质量大会。
5.5与国际着名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与加拿大Regna大学、德国Hamove大学、美国UniveisiyofCncimat等20家国际着名大学与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5.6编着教材,
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垂阅我的自荐材料,我很荣幸能够向您做自我推荐。
我是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在贵单位招贤纳士之际,鉴于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我有信心能够胜任该工作。因此,特向贵单位毛遂自荐。
本科四年里,在师友的教益和个人的努力下,我系统扎实地掌握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而且已经通过计算机国家二级、英语四级和普通话考试,并能熟练运用CAD、Word、Excel、PPT等软件。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并带领我们的数学建模小组取得了省级三等奖的好成绩!
在研究生三年里,通过和导师的学习以及一定的科研经历使自己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刻地的认识。自己除了完成导师分配的科研任务还多次到污水处理厂参观学习,并且考取注册二级建造师证书、职称英语证书和驾驶证。在课余时间,我主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工作,2013年7-8月参加中国交通信息中心有限公司太原交警摄像监控布置的设计工作,2013年9-12月担任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单位《公路施工环境保护监理》的代课教师,同时也经常带家教工作。
2015年毕业以后,先后在德州市燃气总公司和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工作。在工作中主要参与了城市燃气次高压调压站建设及信息调度工作,城镇道路现场施工测量和质检的工作。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申请审核制博士招生简章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面试方案及录取办法
复试、录取原则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性。依据考生申请材料情况及面试成绩,综合考虑考生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录取。
组织形式
1、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
组长:柳建设
成员:李征 陈泉源 亢燕铭 薛罡 宋新山
秘书:朱立华
2、按学科组建不少于五人的复试专家小组。组长由学术带头人担任,成员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公道正派的正高级专技职务人员组成(一般应具备博导资格),秘书由专职教师担任。复试专家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复试工作,公正、公平、科学、合理地考核考生并评分,复试程序要规范,要有现场记录、成绩等,考核结论由复试专家小组集体负责。
申请材料综合测评
由复试专家小组负责,主要审核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成果,包括研究生阶段基本表现、奖励及荣誉、英语成绩、学术成果等,总分70分,计分标准参见附件。
复试基本要求
复试总分为30分。每位考生的复试成绩包括“专业外语”和“综合面试”两部分。复试总成绩的计算公式为:复试成绩=专业外语成绩+综合面试成绩。其中专业外语总分10分,综合面试总分20分。
综合面试采用PPT汇报及答辩形式进行,每人汇报时间10分钟以内。申请者可以简要介绍教育背景、硕士阶段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和荣誉等。
复试专家通过申请者的汇报以及现场提问对申请者进行考核,复试专家对申请者的考核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情况(6分);
②对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研究动态的了解情况(6分);
③现有研究基础、合作精神及科研创新能力(6分);
④博士攻读规划(2分)。
录取原则
总成绩=申请材料综合测评成绩+复试成绩。总成绩相同,由原面试专家小组根据其学术成果创新性投票决定。
学院根据学院招生计划及导师的招生额度,按照总成绩排序,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
原则上,每位导师每年招收博士生总数不得超过2名,如果导师当年招生指标已满额,需博士生同意转换招生名额不满的导师,否则不予录取。
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学校审核通过各学院考核结果后,网上公示拟录取博士生名单。
关键词 工程力学 环境科学 综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X-019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力学与环境科学的学科交叉理论
工程力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首先提出这一名称并对这个学科做了开创性工作的是中国学者钱学森。
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些极端条件下的工程技术问题,所涉及的温度高达几千度到几百万度,压力达几万到几百万大气压,应变率达百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秒等。在这样的条件下,介质和材料的性质很难用实验方法来直接测定。为了减少耗时费钱的实验工作,需要用微观分析的方法阐明介质和材料的性质;在一些力学问题中,出现了特征尺度与微观结构的特征尺度可比拟的情况,因而必须从微观结构分析入手处理宏观问题;出现一些远离平衡态的力学问题,必须从微观分析出发,以求了解耗散过程的高阶项;由于对新材料的需求以及大批新型材料的出现,要求寻找一种从微观理论出发合成具有特殊性能材料的“配方”或预见新型材料力学性能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促使了工程力学的建立。工程力学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迫切要求能有一种有效地手段,预知介质和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质及其随状态参量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是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原子分子物理和统计力学的建立和发展,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已经比较清楚,为从微观状态推算出宏观特性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总的来说,工程力学具有现代工程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有很大的知识面和灵活性,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工程力学理论在环境科学中的发展
2.1环境与力学的学科特点
工程力学虽然还处在萌芽阶段,很不成熟,而且继承有关老学科的地方较多,但作为力学的一个新分支,确有一些独具的特点。工程力学着重于分析问题的机理,并借助建立理论模型来解决具体问题。只有在进行机理分析而感到资料不够时,才求助于新的实验。
工程力学注重从微观到宏观,以往的技术科学和绝大多数的基础科学,都是或从宏观到宏观,或从宏观到微观,或从微观到微观,而工程力学则建立在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学成就之上,运用这些成就,建立起物质宏观性质的微观理论,这也是工程力学建立的主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虽然工程力学引用了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学的许多结果,但它并不完全是统计物理或者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因为无论是近代物理还是近代化学,都不能完全解决工程技术里所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工程力学所面临的问题往往要比基础学科里所提出的问题复杂得多,它不能单靠简单的推演方法或者只借助于某一单一学科的成就,而必须尽可能结合实验和运用多学科的成果。
2.2研究内容和方向
工程力学主要研究平衡现象,如气体、液体、固体的状态方程,各种热力学平衡性质和化学平衡的研究等。对于这类问题,工程力学主要借助统计力学的方法。
工程力学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三个方面:高温气体性质,研究气体在高温下的热力学平衡性质(包括状态方程)、输运性质、辐射性质以及与各种动力学过程有关的弛豫现象;稠密流体性质,主要研究高压气体和各种液体的热力学平衡性质(包括状态方程)、输运性质以及相变行为等;固体材料性质,利用微观理论研究材料的弹性、塑性、强度以及本构关系等。
工程力学研究方向主要有:非线性力学与工程、工程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应力与变形测量理论和破坏检测技术、数值分析方法与工程应用、工程材料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动力学与爆破。
3工程力学理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材料力学与环境
材料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大到机械中的各种机器,建筑中的各个结构,小到生活中的塑料食品包装,很小的日用品。各种物件都要符合它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才能够安全、正常工作,所以材料力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材料力学中卸载与在加载规律得出冷作硬化现象,工程中常利用其原理以提高材料的承载能力,例如建筑用的钢筋与起重的链条,但冷作硬化使材料变硬、变脆,是加工发生困难,且易产生裂纹,这时应采用退火处理,部分或全部地材料的冷作硬化效应。
3.2固体力学与环境
自然界中存在着大至天体,小至粒子的固态物体和各种固体力学问题。人所共知的山崩地裂、沧海桑田都与固体力学有关。现代工程中,无论是飞行器、船舶、坦克,还是房屋、桥梁、水坝、原子反应堆以及日用家具,其结构设计都应用了固体力学的原理。
固体力学研究的内容既有弹性问题,又有塑性问题;既有线性问题,又有非线性问题。在固体力学的早期研究中,一般多假设物体是均匀连续介质,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复合材料力学和断裂力学扩大了研究范围,它们分别研究非均匀连续体和含有裂纹的非连续体。
固体力学的研究对象按照物体形状可分为杆件、板壳、空间体、薄壁杆件四类。薄壁杆件是指长宽厚尺寸都不是同量级的固体物件。在飞行器、船舶和建筑等工程结构中都广泛采用了薄壁杆件。
3.3流体力学与环境
流体力学中研究得最多的流体是水和空气。它的主要基础是牛顿运动定理和质量守恒定理,常常还要用到热力学知识,有时还用到宏观电动力学的基本定律、本构方程和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的基础知识。
经过了过去十天的金工实习真的是可谓大开眼界、收获不少。在实习期间,我接触了化学加工及表面处理、数控铣床、数车928、模具CAD/CAM、加工中心、数车980、铸造、钳工、电焊气焊、金属的热处理等十个工种,了解了这些工种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动手操作实践,掌握了某些技能,如:用阳极氧化的方法给铝合金上色,用PowerMill把设计好的工件进行仿真加工及转化成铣床能识别的程序,数车928的版面及对刀工序,设计软件MasterCam的基本操作,数车980车床控制版面及简单程序的编写,铸造的原理及铸模的制造,初步掌握了电焊和气焊的技巧和金属热处理的有关知识及操作。
化学加工及表面处理
四月三号是实习的第一天,实习的内容是化学加工及表面处理。经过老师的讲解,心理就开始觉得不安:一个一个的陌生名词,一件一件的前人的失败作品,似乎预视着我们今天的实习的风险不少。一点都不敢怠慢,赶紧把黑板上的工艺流程抄下,把要点抄下,以免出错,如:关于上色的,上玫瑰红要先上茜素红,再清洗,再上玫瑰红等;
工艺流程如下:1.除油;2.水清洗3.出光4.清洗5.阳极氧化6.清洗7.染色8.清洗9.风筒热风吹干封闭10.上腊11.描图12.雕刻13.腐蚀14.清洗15.出光16.清洗17电风筒吹干去腊
每个工序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除油要干净,出光的时间要控制好,阳极氧化的电流、电压要随温度变化及时间要控制好等。
小心翼翼地经过上述地工序,一件、也是首件出自我们自己地双手地作品出来了。一切的担心都扫去了。虽然图案不好看,但是没有失败。Yeah~!!!!
数铣
第二个工种是数铣,一个“数”字,大概就能让我们感觉到今天的内容是与“数”有关,就是与电脑有关。事实也是这样,四月四号;实习内容是把其他软件设计好的零件进行仿真加工和转化成数控铣床能识别的程序语言。学习使用的软件是:PowerMill。
一开始以后,老师就把我们“扔”在电脑房,要我们看教程,自己学习PowerMill。教程写了很多,计算机对零件的加工是通过参数的设计来完成的。PowerMill不具有图形编辑功能,掌握它的要点在于掌握相关参数的意义,工用。参数的设置影响了加工的效果,加工的时间等。参数设置以后可以进行仿真加工,检查效果。之后就可以转化为NC程序了。
现代化的技术离不开计算机和在工作中自学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是这实习以后的感想。
数车928
这个工种的实习内容是,了解GSK928的控制版面和掌握对刀的过程,实习的重点是记得车床的数控版面的组成,以及各个按钮的的工用。每个按钮都有自己的工用,用数控车床对材料进行加工是通过编写程序来完成的。程序编写对加工的质量是很重要的,但是那要建立在对刀工序完成的出色的基础之上。所以对刀是很重要的,对刀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的错误,如果有错,将直接影响零件加工的质量。接触了这种车床的第一感觉就是:原来如此。一幕一幕生产的镜头立刻浮现在脑海中,机械的转动声把我带进了一个如火如荼的生产的车间里。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使用它来加工工件。
模具CAD\CAM
工件的设计的现代化离不开电脑,这天的实习也是在计算机房里度过,接触的软件是MasterCam。数控的机床需要有数据输入才能工作,工件的设计软件就是要完成这一工作。Mastercam的页面与平时使用的绘图软件的版面有较大区别。要使用它来画图,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确实是有难度的,而且是英文版的就更有难度了。经过一番努力,按钮都没有认识完,但是在老师示范时就看到了它的功能的强大及它在设计的方面的方便之处。能够使用它来设计也是一种乐趣。
有些产品需要大批量生产,需要上百万的产量,那样的需求就不可能要求通过工人手工一个一个的加工生产,那样既耗时又耗财,而且效率又不高。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模具,模具应用于简单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是非常有效的,不同要求不同数量的产品就用不同的方法生产,那就是人类的智慧。
加工中心
“加工中心”这个名字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加工中心就是一个管理机件加工的部门。但是去到以后就知道自己是错了,“加工中心”是一种机器的名字,是一种数控机床设备。
这个工种的实习跟前几个数控的工种一样,都是以零件的设计软件的掌握为主,一天的时间都用于学习MasterCam,通过作业对该软件进一步的掌握这一天以后基本了解了各按钮的意义及一般操作。
用mastercam的感觉是直观、方便设计,但是却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掌握。数控的东西果然不是一般的东西。
数车980,延续了以往数控车床的东西。认识版面,学习一种基本操作。数车980和数车928的构造差不了多少,只是版面上构造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使用了一些基本的程序。
4月11日,实习已经进入了后阶段,好像看到实习快要完了,有点觉得不舍。今天的实习内容是:铸造。铸造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生产技术,一堆一堆的泥沙,少数的几样的简单的工具,打造一个个精致的铸模。铸造的目的就是要制造出漂亮的沙模,用铁水浇注的时候产生比较粗糙的金属铸件,铸造有利于减少加工量,降低成本。经过了千年依然是没有淘汰,那是它具有它的价值,但是铸造也存在它的缺点:那就是铸造精度不高,容易产生废品,报废率太高。铸造技术必须要经过改良,不断改造,提高铸造工件的成功率。中国人是聪明的,中国人也将更聪明。
跟着的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工种:钳工。累累累、、、钳工的感觉,钳工是用于机械生产不能生产的工件。机械生产就快速的,大批量的,但是机械也是人制造的。人能想到的,机械不一定做得到,而人能想到的人就能做得到。钳工就是用于加工机械所不能加工或者机械加工所不能达到要求的。那就是人工生产在现在始终是不能被替代的。
说到实习中最接近我们的工种,算是电焊气焊了。虽说是接近但是却不禁有点紧张,毕竟那是高达几千度的高温下的冶炼,总是有点点危险的。平时坚硬的钢铁在顷刻之间融化,那是多么高的温度。我们练习了在高温之下的电焊,虽然掌握的一般但是已经非常满意,接近那么高温的东西的机会是很少的。看着金属的融化、黏合,真是觉得自己有了神的力量一样。坚硬如钢又如何,都随我的一挥手之间而熔去。
电焊与气焊只能把金属黏合,而不一样的“金属热处理”就能将金属的硬度的。表面一样的金属在显微镜之下却有不一样的组织,而这些组织正是金属的硬度不同的原因。热处理的实习中,我们做了一个实验:用自己的双手,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完成对一块金属的热处理,测试了处理前后的硬度(洛氏硬度)知道了热处理对金属的硬度是有影响的。热处理在生产中的应用等,如齿轮,轴承等。
1.新时期高等教育环境专业发展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1950年,我国仅有高校193所,在校大学生13.7万,在学研究生1261人;到1977年,高校增加到500余所,报考570万人,录取27万人;1999年,我国高校数量发展到1071所,在校本科生340万人,在学研究生23万人;随后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高校2941所,在校本科生1494万人,在学研究生179万人。所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论是高校数量还是本科生、研究生人数都得到了快速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高校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绩,呈现三大亮点。一是协同育人。通过深入实施“拔尖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和“卓越计划”,整合科研、行业、社会甚至是国际方面的资源,扎实推进了高校与国家部委、行业企业、地方厅局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协同育人工作。二是资源共享。63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65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用于高校教学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一大批教师团队在“爱课程”网等3个网站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同时以“中国大学MOOC”为代表的慕课也正在兴起。“爱课程”网、网易、央视网3个网站课程页面浏览量累计1.27亿次,课程访问量超过3852万,“互联网+高等教育”正在迅速发展。三是强化实践。目前全国已有6000余家企业与高校签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其中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626家。同时,新建了一大批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基地,实施高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实务部门人员互聘计划,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我国高等教育环境专业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我国环境问题并不突出,环保意识较淡薄,只有少数学校开设环境保护相关课程或专业方向,1977年开始有7所高校开始环境专业招生,可以说该时期是环境专业的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由于环境问题开始显现,社会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成立了环境专业硕士点、博士点,我国环境专业步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治污需求日益迫切,开设环境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环境专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也存在着部分高校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的问题。随着环境问题复杂性不断增加,我国治污工作任重道远,环境专业建设步入深化阶段,专业日趋完善和成熟,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学科在推进理工交叉的学科建设、环保人才培养和环保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下,国家对培养环境学科高端人才提出新期待。
3.创新型国家建设呼唤高端创新人才
党的十确定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重在人才驱动。最近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同时,我们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重在育人,没有创新的人才,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没有创新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
4.环境学科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端人才保障
环境学科涉及理、工、农、经、管等多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环境学科的重要特色。同时,环境污染物种类及来源、污染过程、污染效应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生态、健康等问题的渗透、交叉,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广泛性,环境污染防控目标和方法的多样性,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端环境人才。
5.环境污染治理需要高端人才支撑
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需要铁腕治理。目前我国已经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要相继出台。
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迫切的环境治理需求,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是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和美丽中国愿景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6.高端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端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一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二是分析理解能力全面,三是处事能力成熟,四是应对挑战能力突出。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端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机制,培养出更多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端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端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尽一致
自高校扩招以来,环境专业培养规模急剧扩张,人才培养数量增速较快,培养的人才类型多偏于理论学习、学术研究,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有待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尚待设立。或多或少地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2.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需求不相匹配
大学在我国创新体系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高水平高影响力的论文和成果较少,学术大师、一流学科较少等。
另外,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原本并不“富裕”的师资捉襟见肘。尽管我国高校师资队伍持续增长,但生师比仍较高。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33.57万人,比2013年增加3.95万人;专任教师153.45万人,比2013年增加3.7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68:l,逼近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不超过18:1的合理标准。而美国生师比小于10:1的学校达90所,加州理工学院生师比只有3:1。比较起来可以发现,我们的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相对较大,带的学生较多,有些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我国高校的师资力量。
3.培养模式机制与高端人才培养要求尚不完全相适应
偏重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学生的教学投入、工程实践、道德教育和全面素质培养等方面有待加强。
4.监管评价体系与高端人才培养要求不相协调
有的学校过于把论文、专利、项目经费等作为考核硬指标。这一做法有助于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但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往往会使工科理科化,一味强调科研经费往往会导致理科工程化。
个别学生受到求新、求奇、求快、求利的思想冲击,还存有抄袭、剽窃、造假等不端行为。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思考: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由此引发如何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端人才的思考。
三、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再创新的思考
1.美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作为教育发达国家的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研究型大学不是被动的跟随者,而是积极的引领者。研究型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实基础。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创造性贡献奠定了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智力支持作用。
美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经历了从通才向实用人才、全面人才、创新人才的演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快,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凸显,培养拥有“精深的专业造诣、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及具有批判和变革的勇气”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麻省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其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一半以上(53.12%,我国约30%),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数理化生构成通识教育的主体,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基础性;专业教育课程则注重专业基础理论与工程设计能力,非限制性选修课程涉及方向多,学生选择空间大(见下表)。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越大,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就会宽一些,研究领域也会广一些,我国学生在此方面尚显不足。
总体看来,在教学方法上,美国研究型大学多采用研讨式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提升实践能力;在培养模式上,以学分制推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以导师制推动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以产学研协同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在评价体系上,将教学研究成果与其他科研成果同等对待,教师聘用、晋升、终身制和工资等级直接受到教学记录的影响,同时重视学生多元能力发展,开发相应的评价方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启示我们:高等教育的战略性变革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
2.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1)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一是要完善评价标准,注重师德、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二是要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方式,规范评价程序,提高评价的公正力和公信力。
(2)完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评价的主体不仅限于教师、家长等外部力量,更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诊断。评价的内容要由重视结果到重视动态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需要实现多元化,以达到对学生特殊能力的关注。
3.提升高校育人能力
培养高端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人才培养必需的系列精神品质。大学应该成为有灵魂、有眼光、有胸怀和有脊梁的大学。
同时,要弘扬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以更精湛的业务、更高尚的师德、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
4.推动学科创新建设
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发展其学科创新能力。环境科学与工程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之一,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该交叉学科的创新建设同样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学任务需要由具备工程实践或科研经验的教授及高工担任;二是科学研究需要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开展前沿创新活动;三是工程实践的高校任课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或科研经历;四是要鼓励师生定期参加国际交流,掌握学科前沿。
5.创新“产学研”培养模式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产学研”教育对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创新“产学研”培养模式,需要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6.重拳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是教育界一项重要的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建立适合本领域特点的科研诚信规范;健全法规制度,使学术不端行为投诉举报、调查核实、监督监察、公开公示和惩戒处置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落实法规执行力,将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落实到位,违者必究。
7.培育高端人才创新素养
现在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与过去不同,选择面更宽了,但素质贵在平时培养。一是坚守信念、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韧劲。在科研的道路上,经历了失败的人不一定能取得成功,但取得成功的人,必定经历过许多失败,要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奋斗精神。二是对工作的热情和执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动力之源,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兴趣。三是同甘共苦、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精神。现在的科研工作不是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需要团结协作。科技创新没有相互支持、集思广益的和谐环境,没有众志成城、携手拼搏的协作精神,一切都是镜花水月,无从谈起。四是报效国家、献身使命的责任担当。无论是在国内学习还是在国外留学,无论是在哪个岗位,都不要忘了“我是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
8.几点建议
笔者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有几点建议:
(1)强化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端人才培养须立足国家治污战略需求,适应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整合教育培养资源,体现培养模式的整体性、科学性、操作性和执行力。
(2)提高人才培养成效。统筹协调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统一性和人才培养方案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继承、借鉴和创新,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体现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