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24: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检测方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异步延迟采样(ADS)
ADS通过加入延迟线对光信号在一个比特周期内进行两次采样,获取信号的相图[10],即二维幅度直方图,并进行传输损伤分析。采用ADS技术的OPM模块结构如图1(a)所示,待测的WDM光信号以带宽为1nm的光带通滤波器(BPF)进行选通,滤除相邻信道光信号功率,但不影响选通信道的被监测光信号的波形状态;光电探测器(PD)输出电信号经带宽为0.8倍信号符号率的低通电滤波器(LPF)消除带外噪声干扰;再进行3dB分路,一路以可调电延迟线(VDL)引入Δt延迟;最后以外部图1ADS原理。(a)ADS光性能监测器结构图;(b)10Gb/sNRZ-OOK半比特ADS示意图Fig.1PrincipleofADS.(a)StructureofthedelaytapsamplingOPMmonitor;(b)halfbitdelaytapsamplingof10Gb/sNRZ-OOK时钟驱动的低采样速率的模数转换器(ADC)对两路电信号进行采样并对采样后数据做进一步处理。以10Gb/sNRZ-OOK信号为例说明半比特ADS原理,如图1(b)所示。其中Tb=100ps为信号比特周期;以可调电延迟线设定3dB分路之后的一路电信号延迟时间为Δt=50ps,即半比特延迟;如采用80MSPS的14-bit分辨率双输入ADC,例如AD9644,进行异步降频采样,则采样周期Ts=12.5ns,Ts与Tb无关,且TsTb;双路ADC的每次采样包含两个采样点E(xi)和E(yi),对应的时间差为Δt,将两路采样点进行幅度值的归一化,之后再以X-Y模式做二维散点图可得ADS相图。在NRZ-OOK半比特ADS相图中,沿45°对角线的两端代表0、1电平的不同组合状态(0,0)和(1,1);其间的过渡点对应眼图中波形的上升和下降沿,沿-45°对角线的最大宽度反映其斜率。ADS相图中包含被测信号相同或相邻比特周期间的过渡态信息,能够反映信号波形受传输损伤影响的状态,可用作OPM。
OPM仿真验证
对光信号速率、码型调制格式透明,并能同时监测多种传输损伤是OPM技术的核心要求。在10Gb/s及更低速率系统中,NRZ-OOK为代表的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系统因调制和接收器件简单、成本低而占据主导地位。但在40Gb/s及更高速率的系统中,由于CD和PMD容限的降低和对频谱效率要求的提高,NRZ-OOK调制不再适用于长距离传输。而以相位辅助强度调制,如ODB,也称相位整形二进制传输(PSBT)和相位调制,如RZ-DPSK等为代表的先进调制格式由于损伤阈值高、频谱效率高而受到重视[20]。以上述三种码型调制格式为监测对象,基于OptiSIM4.0商业仿真软件平台构建采用ADS和ANN技术的OPM仿真系统,验证所提出方案的透明性和损伤参数集总监测能力。
110Gb/sNRZ-OOK
10Gb/sNRZ-OOK光性能监测系统如图3(a)所示,1550nm连续光源(CW)经工作于正交传输点的无啁啾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ZM)进行外调制产生NRZ信号,数据源为10Gb/s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RBS),其序列长度为27-1。级联的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和可调光衰减器(VOA)用于调整系统的OSNR值,通过设置不同单模光纤(SMF)的传输距离和CD、PMD系数来模拟不同程度的CD和DGD传输损伤,入纤光功率保持为0以消除非线性效应影响。包含损伤的光信号一部分经PD光电转换后以示波器(OSC)显示眼图作为参考,另一部分经ADS监测器进行Δt=50ps,即半比特延迟采样和数据采集,最后通过提取相图特征参量对ANN模型进行多损伤监测的训练和测试。光通信性能监测系统图中的细实线代表电路连接,粗实线代表光路,而虚线代表信号数据,下同。NRZ信号在不同损伤条件下的眼图与相图如图3(b)所示,OSNR导致信号1电平和过渡点幅度分布展宽;CD和DGD均导致信号时域展宽,但CD导致信号消光比降低,相图点沿45°对角线外扩,而DGD导致信号波形三角化,相图出现非对称性。根据不同损伤参数特点,提取相图特征参数,其中珡m和σm分别为相图采样点到原点距离的均值和标准差;珋θ为相图采样点角度平均值;Qd=(μ1-μ0)/(σ1+σ0)类似眼图中Q值的定义,以相图中沿45°对角线上采样点区分0、1电平,求其均值和标准差得对角线Q值。以上述4个参数构成如图3(c)所示ANN模型的输入向量,OSNR,CD,DGD参数构成输出向量,MLP-3包含26个隐元,采用拟牛顿(Quasi-Newton)算法作为训练算法,ANN的训练使用张齐军教授开发的NeuroModeler软件包。为了验证ANN模型监测传输损伤的性能,以125组不同损伤条件下相图参数构成训练样本,其中OSNR分别为40,36,32,28,24dB;CD分别为0,200,400,600,800ps/nm;DGD分别为0,12,24,36,48ps,对ANN进行训练。在训练完成后,以另外的64组不同损伤参数,其中OSNR分别为38,34,30,26dB;CD分别为100,300,500,700ps/nm;DGD分别为6,18,30,42ps,构成测试样本对ANN的预测输出进行测试。10Gb/sNRZ-OOK光性能监测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ANN模型在200次迭代之后的训练误差Etrain=0.008,ANN模型预测输出与测试样本相关系数Rc=99.3%,损伤参数监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EOSNR=0.1dB,ECD=8.34ps/nm和EDGD=0.92ps,在监测损伤参数的测量范围内,监测误差小于5%。
240Gb/sODB
40Gb/s光通信系统与10Gb/s系统相比,CD容限减小16倍,PMD容限减小4倍,NRZ-OOK调制的无电中继再生可传输距离大大缩短。ODB调制格式采用三电平调制,非连续的相邻1电平之间相位相差π,在CD、PMD或滤波器效应引入波形展宽时,产生干涉相消,使0电平保持低电位,从而大幅提高其对色散损伤的阈值,而且其频谱较NRZ-OOK调制更窄,有利于窄信道间隔的WDM传输[20]。同时,ODB调制格式只需改动发射机,而接收机不变,在性能和复杂度之间实现折中。40Gb/sODB光性能监测系统如图5(a)所示,信号源产生40Gb/sPRBS,其序列长度为27-1,首先进行双二进制预编码,之后经带宽为10GHZ的低通滤波器产生三电平驱动信号,在工作于传输零点的MZM中对1550nm的CW光源进行外调制得ODB信号,入纤功率保持为0,消除非线性效应影响。光纤链路中OSNR、CD和PMD三种传输损伤的模拟与眼图监测部分与4.1中相同,ADS监测器的延迟为半比特,即Δt=12.5ps。不同损伤条件下的ODB信号眼图与ADS相图如图5(b)所示,OSNR降低导致0、1电平和过渡点幅度值均匀展宽;CD导致波形三角化,相图中第3象限采样点外扩;DGD导致波形斜率降低,消光比减小,相图点沿对角线方向闭合。根据相图变化特点提取特征参数,其中珡m、σm、珋θ和Qd与4.1中相同,σm3为相图第3象限采样点到原点距离的标准差。以相图特征参数为输入向量,监测损伤参数为输出向量构造ANN模型如图5(c)所示,采用拟牛顿训练算法,隐元数目为32个。以125组不同的传输损伤组合构成训练样本,其中有OSNR分别为42,38,34,30,26dB;CD分别为0,40,80,120,160ps/nm;DGD分别为0,4,8,12,16ps,对ANN进行训练。以64组不同的传输损伤组合构成测试样本对训练完成的ANN模型进行预测输出的检验,其中有OSNR分别为40,36,32,28dB;CD分别为20,60,100,140ps/nm;DGD分别为2,6,10,14ps。监测结果如图6所示,ANN模型训练误差Etrain=0.031,预测输出与测试样本相关系数Rc=97.6%,损伤监测均方根误差为EOSNR=0.72dB,ECD=3.24ps/nm和EDGD=0.49ps,测量范围内的监测误差小于5%。
340Gb/sRZ-DPSK
在RZ-DPSK调制格式中,由于采用了平衡光电探测(BPD),其达到相同误码率所需的OSNR值要求比OOK调制格式要低3dB,即接收机灵敏度提高一倍。对于受到光放大器自发辐射噪声限制的长距传输系统而言,使用RZ-DPSK调制可使无电再生中继可传输距离增加一倍,2003年以后的陆基和海缆长距大容量光通信系统中,DPSK和差分四相移键控(DQPSK)调制逐渐取代OOK而成为主流[21]。40Gb/sRZ-DPSK光性能监测系统如图7(a)所示,序列长度为27-1的40Gb/sPRBS经差分预编码后在工作于传输零点的MZM1中对CW光源进行相位信息加载,再采用40GHz正弦时钟信号在工作于正交传输点的MZM2中进行RZ码型调制,最终获得50%占空比的RZ-DPSK信号。光纤链路中OSNR、CD和PMD三种传输损伤的模拟与4.1中相同,在加入传输损伤之后,部分光信号经过延迟干涉仪(DLI)解调和BPD平衡探测后,在OSC1中显示解调信号眼图;部分光信号直接PD检测,在OSC2中显示线路传输眼图;部分光信号进入ADS监测器,其延迟量设置为1bit,即Δt=25ps。不同损伤条件下的RZ-DPSK信号的解调后眼图、线路传输传输眼图和ADS相图如图7(b)所示,OSNR降低导致信号波形和相图点幅度值的展宽;CD导致波形幅度值和消光比降低,相图点局部外扩;DGD导致两偏振态的信号产生相位差,在PD检测中干涉相消,使信号波形幅度值降低,相图点沿对角线方向缩短。根据相图变化的特点,提取与传输损伤变化有关的特征参量,其中珡m和σm与4.1中相同,珋θhalf为相图45°对角线以上采样点到原点的角度平均值,σθ为全部采样点到原点角度值的标准差,M为采样点到原点幅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以上述特征参数为输入向量,损伤参数为输出向量构造ANN模型如图7(c)所示,隐元数目为30,采用拟牛顿训练算法。以125组传输损伤组合构成训练样本,包括OSNR分别为36,32,28,24,20dB;CD分别为0,12,24,36,48ps/nm;DGD分别为0,3,6,9,12ps,对ANN进行训练。以64组不同的传输损伤组合构成测试样本对训练完成的ANN模型进行预测输出的检验,包括OSNR分别为34,30,26,22dB;CD分别为6,18,30,42ps/nm;DGD分别为1.5,4.5,7.5,10.5ps。监测结果如图8所示,ANN模型训练误差Etrain=0.06,预测输出与测试样本相关系数Rc=95.8%,监测均方根误差为EOSNR=0.15dB、ECD=1.74ps/nm和EDGD=0.61ps,测量范围内的监测误差小于5%。
关键词:减速器优化设计
传统的减速器设计一般通过反复的试凑、校核确定设计方案,虽然也能获得满足给定条件的设计效果,但一般不是最佳的。为了使减速器发挥最佳性能,必须对减速器进行优化设计,减速器的优化设计可以在不同的优化目标下进行。除了一些极为特殊的场合外,通常可以分为从结构形式上追求最小的体积(重量)、从使用性能方面追求最大的承载能力、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追求最低费用等三大类目标。第一类目标与第二类目标体现着减速器设计中的一对矛盾,即体积(重量)与承载能力的矛盾。在一定体积下,减速器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在承载能力一定时,减速器体积(重量)的减小是有限的。由此看来,这两类目标所体现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前一类把一定的承载能力作为设计条件,把体积(重量)作为优化目标;后一类反之,把一定的体积(重量)作为设计条件,把承载能力作为优化目标。第三类目标的实现,将涉及相当多的因素,除减速器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外,还取决于企业的劳动组织、管理水平、设备构成、人员素质和材料价格等因素。但对于设计人员而言,该目标最终还是归结为第一类或第二类目标,即减小减速器的体积或增大其承载能力。
一、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优化设计
单级主减速器可由一对圆锥齿轮、一对圆柱齿轮或由蜗轮蜗杆组成,具有结构简单、质量小、成本低、使用简单等优点。但是其主传动比i0不能太大,一般i0≤7,进一步提高i0将增大从动齿轮直径,从而减小离地间隙,且使从动齿轮热处理困难。单级主减速器广泛应用于轿车和轻、中型货车的驱动桥中。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以体积最小为优化目标的优化设计问题,是一个具有16个不等式约束的6维优化问题,其数学模型可简记为:
minf(x)x=[x1x2x3x4x5x6]T∈R6S.t.gj(x)≤0(j=1,2,3∧,16)
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后,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减速器的尺寸大大地降低,减少了用材及成本,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优化设计法与传统设计密切相关,优化设计是以传统设计为基础,沿用了传统设计中积累的大量资料,同时考虑了传统设计所涉及的有关因素。优化设计虽然弥补了传统设计的某些不足,但该设计法仍有其局限性,因此可在优化设计中引入可靠性技术、模糊技术,形成可靠性优化设计或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法,使工程设计技术由“硬”向“软”发展。
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减速器的优化设计
1.主要参数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搅拌筒(罐)的设计容积为8~10m3,最大安装角度12°,工作转速2~4r/min和10~12r/min(卸料时的反向转速);减速器设计传动比131∶1,最大输出转矩60kN·m,要求传动效率高、密封性好、噪声低、互换性强。2.2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前盖组件、被动轮组件、第一级行星轮总成、第二级行星轮总成、机体中部组件和法兰盘组件6大部分。机体间采用螺栓和销钉连接与定位,机体与内齿圈之间采用弹性套销的均载机构。为便于用户在使用时装配与拆卸,减速器主轴线与安装面设计有15°的倾角,法兰盘轴线可以向X、Y和Z方向摆动±6°,并选用专用球面轴承作为支承。轴承装入行星轮中,弹簧挡圈装在轴承外侧且轴向间隙≤0.2mm,减速器最大外形尺寸467mm×460mm×530mm,总质量(不含油)为290kg。
2.传动系统设计
该减速器采用3级减速方案:第一级为高速圆柱齿轮传动,其余两级为NGW型行星齿轮传动。其中,第二、三级分别有3个和4个中空式行星轮,行星轮安装在单臂式行星架上,行星架浮动且采用滚动轴承作为支承;第二级行星架与法兰盘之间采用鼓形齿双联齿轮联轴器连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减速器对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和齿面磨损等要求十分苛刻,因此合理地选择变位系数和进行修形计算十分重要。
三、减速器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1.目标函数
对于C型问题,目标函数是A=min{f(x)}=min{f(x1,x2,…,xn)}式中:A——减速器总中心距,即各级中心距之和;x——各设计变量(包括各级中心距、模数、螺旋角、齿数、齿宽和变位系数等);n——设计变量的个数。对于P型问题,目标函数是P=max{f(x)}=max{f(x1,x2,…,xn)}。式中:P——减速器的许可承载功率;x——同C型;n——同C型。
2.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是判断目标函数中设计变量的取值是否可行的一些规定,因此减速器优化设计过程中提出的每一个供选择的设计方案;都应当由满足全部约束条件的优化变量所构成。对于减速器来说,在列出优化设计的约束条件时,应当从各个方面细致周全的予以考虑。例如,设计变量本身的取值规则,齿轮与其它零件之间应有的关系等等。减速器优化设计应考虑以下约束条件:
(1)设计变量取值的离散性约束
齿数:每个齿轮的齿数应当是整数;模数:齿轮模数应符合标准模数系列(GB1357-78);中心距:为避免制造和维护中的各种麻烦,中心距以10mm为单位步长。
(2)设计变量取值的上下界约束
螺旋角:对直齿轮为零,斜齿轮按工程上的使用范围取8°~15°;总变位系数:由于总变位系数将影响齿轮的承载能力,常取为0~0.8。
(3)齿轮的强度约束
齿轮强度约束是指齿轮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与轮齿的弯曲疲劳强度,这两项计算根据国家标准GB3480-83中的方法进行。强度是否够,根据实际安全系数是否达到或超出预定的安全系数进行检验。
(4)齿轮的根切约束
为避免发生根切,规定最小齿数,直齿轮为17,斜齿轮为14~16。
(5)零件的干涉约束
要求中心距、齿顶圆和轴径这三者之间满足无干涉的几何关系。对于三级传动的减速器(如图1),干涉约束相当于两个约束:第二级中心距应大于第一级大齿轮齿顶圆半径与第三级小齿轮顶圆半径之和;第三级中心距应大于第二级大齿轮顶圆半径与第4轴半径之和。而二级齿轮传动类推。
四、结语
机械优化设计是在常规机械设计的基础上发展和延伸的新设计方法,而减速器的优化就是其中之一,是以传统设计为基础、沿用了传统设计中积累的大量资料,同时考虑了传统设计所涉及的有关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已产生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减少了用材及成本,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使减速器发挥了最佳性能。
参考文献:
[1]孙元骁等著.圆柱齿轮减速器优化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2]胡新华.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优化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6.
[3]陈立平,张云清,任卫群等.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及ADAMS应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梁晓光.优化设计方法在齿轮减速器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机械,2003.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 计算机检测方法 软件安全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主要是进行计算机软件漏洞的检测,计算机软件漏洞的检测主要针对软件可能存在的缺陷且该缺陷有可能导致软件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软件安全检测对于软件开发工作是极为重要的过程,对软件安全检测工作也是需要相应地高度重视。
1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利用运行程序的方式来发现软件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并对漏洞进行修改的过程,从而对计算机软件本身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避免和改正,软件安全检测是软件开发中及其重要的一环。软件安全检测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是用更少的测试过程来实现更大的软件安全覆盖面,达到高效快速地发现软件漏洞。目前网络中存在很多种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查的方法,但从本质上看,进行计算机软件安全测试的方法主要两大类。大部分检测方案都是基于静态检测和动态监测两大类检测方法。
2 进行软件安全检测的意义
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过程是整个软件开发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越早发现软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故障问题,就意味着越早解决问题,就能将软件出现问题的概率降到最低,有效地预防软件崩溃。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则主要是对软件中可能留存的一些漏洞进行测试,以免该漏洞在今后的日常使用中致使软件出现故障,因此,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进行检测是很有必要性的。
3 软件安全检测存在的问题
3.1 软件安全检测人员涉及广泛
由于计算机软件的相关特性,软件安全检测工作涉及的方面广泛,所需要的检测人员及技术的要求也就对应地提高,需要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对于检测人员的多元化问题就极为重要,不仅人员要齐,各方面的合作也要密切。只有多部门的密切合作以及与软件开发相关部门的密切沟通,才能高效的解决软件检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如果没有密切的合作,在软件安全检测中,各自为战,没有有效的沟通,不能从实际出发,软件安全检测将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
3.2 软件安全检测工作量巨大
计算机检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有时候检测工作量巨大。在进行对于系统级软件或者代码级工程的分析工作时,进行软件安全相关检测必须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的。不仅如此,在所需检测的软件的规模较大的时候,还要对软件的结构设计方面进行必要的分析。而且在对所需检测的软件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般采用仿真环境和相应的分析工具来进行相关的检测工作,因为这两种分析比较切合实际工作,较为合理,所以这些分析工作都是必须进行的,这些必须进行的工作会大大增加软件安全检测过程的工作量。
4 软件检测问题解决方法
4.1 在对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检测
检测人员在进行软件安全检测的工作时,必须考虑到每个软件都有其独一性,每个软件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只有在对软件进行系统化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高效的制定符合该软件的有效检测方案,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进行综合分析时还应考虑到符合用户需求,这样实行的检测程序才是最为可靠的。
4.2 大力推广检测人员多元化
由于软件安全检测工作涉及范围大,需要的检测人员的技术方面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推广人员多元化需要在进行软件安全检测时注意安排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人员在一起。大力推广检测人员的多元化,对于软件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能够更可能的发现,并且由于检测人员的多元化,对于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在推广多元化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问题,集中优势技术人才,加以密切的合作,将专业技术人才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多元化的人员和密切化的合作能够到达检测工作的事半功倍,提高软件安全检测效率。
4.3 选择合理的安全检测方法
对于大量种类不同;用户需求也不同的软件,检测人员需要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对于有些系统级软件和代码级工程,如果采用了不符合要求的检测方法,有可能造成工作白费,耗费大量人工精力和大量资源及时间,最后所得的结果有可能不符人意。没有一个能够符合所有软件检测工作要求的安全检测方法,只有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总体来说,合理地利用安全检测方法,在最短时间内有效的找出漏洞,及时进行修改。以下对于三种方案进行简要地介绍:
4.3.1 模糊检测
当今采用的模糊检测是在传统检测技术上进行改进的检测技术,其主要是在白盒技术上发展改进的检测技术,有效地继承了模糊测试和动态测试的优点,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
4.3.2 基于故障注入的安全性测试
故障树的建立工作是该安全检测方法的基本。此方法将系统发生故障几率最小的时间作为顶事件,在此基础上在进行中间事件、底事件的寻找工作,利用逻辑门符号再将顶事件、中间事件与底事件进行连接,完成形成故障树的工作。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此方法可以实现故障检测的自动化,实现检测的高效性。
4.3.3 基于属性的测试
基于属性的检测工作首先要完成确定软件的安全编程规则工作,再进行检测待测程序的代码是否都遵守其确定的规则编码,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安全漏洞。另外,近年大量分布式软件快速发展就是基于web服务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好web服务的优势,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合理完成这些软件的安全检测工作。而基于web服务的软件的安全检测也将是适用于基于属性的测试方法中的一项重要部分,高效的完成确定软件的安全编程规则工作,也就将检测工作完成了一大步。
5 结束语
软件安全检测是重要的一环软件开发工作,合理利用安全检测,做到软件潜在漏洞的早发现、早修正、早解决,有效地避免软件出现故障的恶性后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软件安全的重要性也在增加,进行软件安全检测的必要性也在增加。对于研究软件安全检测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朱岩.浅析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存在问题及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
[2]张开.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问题研究及检测实现方法[J].软件,2012(07).
[3]潘博.浅谈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3).
[4]刘锋.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方法研究[J].信息通信,2013(06).
[5]段立峰.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方法的一些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2).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检测方法
目录
摘要…………………………………………………………………………
1、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检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通信网络系统………………………………………………………………
1.2、办公自动化系统……………………………………………………………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5、安全防范系统……………………………………………………………
1.6、住宅智能化系统………………………………………………………
2、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检测方法……………………………………………
1.1、通信网络系统检测方法…………………………………………………
1.2、办公自动化系统检测方法………………………………………………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检测方法……………………………………………
1.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检测方法………………………………
1.5、安全防范系统检测方法……………………………………………………
1.6、综合布线系统检测方法…………………………………………………
1.7、智能化集成系统检测方法…………………………………………………
1.8、住宅智能化系统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完全按新编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宗旨编写。它加强了工程的质量检测和质量验收的内容,对质量的定义,按照国际惯例,应包括其功能、可靠性与可维护性、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等,重点强调内在需要能力的特性;将工程检测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的手段;对工程质量检测和验收的结论不分等级,只有合格和不合格,即通过或不通过质量检测和验收;同时强调了完善工程的检测手段,通过合理有效的检测手段,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进行质量合格判定;提出了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思想,并贯穿“验收规范”的始终;工程最终检测是在企业自行检测、检查基础上进行的,也体现了参与工程各方都对工程质量负责和都对工程质量的确认负责的原则。
1、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检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通信网络系统
它是楼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设施,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计算机互联网、数据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确保信息畅通。
1.2、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图像和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
1.4、火灾自动化系统
由火灾探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及自动灭火系统等部套组成,实现建筑物的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本规范所用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与此条通用。
1.5、安全防范系统
根据建筑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综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视监控技术和各种现代安全防范技术构成的先进、可靠、经济、配套且具有纵深防卫功能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1.6、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
以住宅小区为平台,兼备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等以及这些系统的集成系统,具有集建筑系统、服务和管理于一体,向用户提供节能、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人居环境等特点的智能化系统。
2、智能建筑工程的系统检测方法
1.1、通信网络系统检测方法
①.系统检查测试系统检查测试有硬件加电检查测试和系统功能测试2种。
②.初验测试初验测试具有可靠性和接通率2种特性。它的基本功能有电信系统的业务呼叫与接续、计费、信令、系统负荷能力、传输指标、维护管理、故障诊断、环境条件适应能力等。
③.试运转验收测试
智能建筑的宽带接入方式包括铜缆接入(XDSL)、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ATM)、以太网、混合光纤同轴网(HFC)、光纤接入(FTTX)及无线接入系统等,其功能和接口的测试应参考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家现行标准。
1.2、办公自动化系统检测方法
办公自动化系统检测方法有6种方法。如:1.功能测试2.性能测试3.文档测试4.回归测试5.可靠性测试6.互连测试
网络安全系统的验收应该从网络系统安全性、操作系统安全性、物理系统安全性、应用系统安全性四方面进行验收。办公自动化系统竣工验收是在网络系统检测、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检测、网络安全系统检测均合格后进行,应对整个系统检测,检测合格则通过竣工验收;当系统出现问题时,应解决所发现的缺陷和错误,经复验合格后可视为验收合格。
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检测方法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以系统功能检测为主,同时进行现场安装质量检查、设备性能检测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相关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检查,检测前应编制系统检测大纲。
(1)空调与通风系统功能检测方法为:在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模拟测控点数值或状态改变,或人为改变测控点状态时,记录被控设备动作情况和响应时间;在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改变时间设定表,记录被控设备启停情况;在工作站模拟空气环境工况的改变,记录设备运行状态变化,也可根据历史记录和试运行记录对节能优化控制做出判定。
(2)变配电系统功能检测方法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检测时,应利用工作站数据读取和现场测量的方法对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用电量等各项参数的测量和记录进行准确性和真实性检查,显示电力负荷及上述各参数的动态图形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参数变化情况,并对报警信号进行验证。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被检参数合格率在90%以上时为检测合格。对高低压配电柜的工作状态、故障状态,电力变压器的温度,应急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储油罐的液位及蓄电池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时,应为全部检测,合格率为100%时为检测合格。
(3)照明系统功能检测方法为: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测合格。
(4)给排水系统功能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测合格。
(5)热源和热交换系统功能检测方式是:通过工作站对热源和热交换设备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情况进行检查,并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与参数控制情况。
(6)冷冻和冷却水系统功能检测方法: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冷水机组、冷冻冷却水系统进行系统负荷调节、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和节能优化控制功能进行检测,通过工作站对冷冻、冷却水系统设备控制和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情况进行检查,并检查设备运行的联动情况。
(7)对冷冻水系统能耗计量与统计进行核实的检验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5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验合格。
(8)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功能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50%,被检参数合格率100%时为检验合格。
(9)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功能检测方式:主要检测其监控和管理功能,检测时应以中央管理工作站为主,对操作分站主要检测其监控和管理权限以及数据与中央管理工作站的一致性。
在检查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测试:(1)现场设备性能测试(2)实时性能测试(3)维护功能检测(4)可靠性测试
1.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检测方法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建设方对智能建筑各子系统集成的不同需要,在具体工程中出现了与楼宇自控、保安监控等系统的联动,因这些联动超出了GB50166的规定范围,所以在本条中提出了“……检测按相应法规或由系统集成商制定的检测验收大纲进行”的概念,“相应法规”是指最新颁布的其他法规或规范,“系统集成商制定的检测验收大纲”是指本规范3.3.1和3.3.9中要求由系统集成商制定的各子分部工程、整个分部工程的检测验收大纲,以及接口测试大纲。
智能建筑集成系统方案越来越要求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向建筑设备集成系统上传有关信息,所以要求信息的一致性。新型消防设施不断投入使用,并得到使用单位的认可,但在以前的规范中没有涉及,因此在本章中作为检测项目。
1.5、安全防范系统检测方法
(1)、电视监控系统的检测方法:系统功能检测采用主观评价法。检测结果按《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7401中的五级损伤制评定,主观评价应不低于四级。若清晰度、灰度在客观测试中已检测为合乎规定,可对噪声及各种干扰信号进行主观评价。
(2)系统整体功能检测方法:电视监控系统的监控范围、现场设备的接入率及完好率;开通稳定运行时间;矩阵监控主机的切换、遥控、编程、巡检、记录等功能;系统的跟踪性能等。对数字视频录像式监控系统还应检测主机宕机的记录、图像显示和记录速度、图像质量、对前端设备的控制功能、以及通信接口功能、远端联网功能等;对数字硬盘录像监控系统除检测其记录速度外,还应检测记录的检索、查找等功能。
(3)系统联动功能检测方法:对电视监控系统与安全防范系统其他子系统的联动功能进行检测,包括出入口管理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巡更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等的联动控制功能。
2.摄像机抽检的数量应不低于10%,摄像机数量少于10台时全部检测。被抽检设备的合格率为90%时为合格。系统功能和联动功能全部检测,合格率为100%时为合格。
1.6、综合布线系统检测方法
1.首先必须检查是否具备验收条件:一、相关专业验收完毕;二、系统工程施工单位应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随工检验的详细记录和各种技术资料准备充分,并在竣工验收前移交给建设单位。
2.对布线系统性能进行检测验收:验收机构进行竣工检测并做出评价,各项测试和评价应有详细记录,作为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并作为判定系统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竣工检测合格判据包括单项合格判据和综合合格判据。
1)单项合格判据如下:
a)对绞电缆布线某一个信息端口及其水平布线电缆(信息点)按GB/T50312中附录B指标要求,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则该信息点判为不合格;垂直布线电缆某线对按连通性、长度要求、衰减和串扰等进行验收,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则判该线对不合格;
b)光缆布线测试结果不满足GB/T50312中附录B指标要求,则该光纤链路判不合格;
c)允许未通过检测的信息点、线对、光纤链路经修复后复验一次。
2)综合合格判据如下:
a)光缆布线全部检测时,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链路无法修复,则判为不合格;
b)对绞电缆布线全部检测时,如果无法修复的信息点或线对数目中有一项超过不合格信息点或线对数目总数的1%,则判为不合格;
c)对绞电缆布线抽样检测时,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不超过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不合格点(线对)必须予以修复并复验。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超过1%,则视为一次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加倍抽样;加倍抽样不合格比例不超过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如果不合格比例仍超过1%,则视为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全部检测,并按全部检测的要求进行判定;
d)全部检测或抽样检测的结论为合格,则竣工检测的最后结论为合格;全部检测的结论为不合格,则竣工检测的最后结论为不合格。
1.7智能化集成系统检测方法
集成系统检测时应提供以下过程质量记录:
1.硬件和软件进场检验记录;
2.系统测试记录;
3.系统试运行记录。
集成系统的检测应包括接口检测、功能检测、性能检测和安全检测。
1.8、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检测方法
系统设备安装质量检测方法有:
1.安全防范系统设备安装质量检测参照本规范第8章执行。
2.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设备安装质量检测参照本规范第7章执行。
3.信息网络系统设备安装参照本规范第4章、第5章和第9章执行。
4.设备管理系统设备安装参照本规范第5章、第6章有关章节执行。
检测方法为抽检,以各分(子)系统为基础,按设备总数的10%抽检,且不得少于10台,设备总数不足10台的全部检测。
参考文献
[1]姜文潭.大连理工大学智能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智能建筑》,2008年第12期
[2]程大章,陈捷,沈晔,2001-全国建筑电气设计技术协作及情报交流网2001年年会
【关键词】测绘工程;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一、 测绘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1、作业进度的调控困难
通常情况下,测绘的成果都是在工程完成后检查的,因而,导致在测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事后必须返工,延误测绘的工作进程。
2、检查不严格
通常情况下的测绘结果都是由同一作业单位检查。然而,在测绘过程中同一作业单位的人员之间就或多或少的存在人情、情面等的问题,许多的检察人员的检查过程中就会怠慢,从而导致测绘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3、中队级质量保证机构形同虚设
在一些测绘作业单位中由于测绘的任务多,时间又紧迫,从而导致技术人员和指派的检查员都不得不投入到测绘活动中,造成分队级的检查工作不能够正常的进行,有时全部的检查工作都由大队级检查,使得中队级的质量保证部门形同虚设。
4、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解决
由于测绘工程的不断的壮大,测绘的作业队伍也是日渐扩大,这就导致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层次不齐。在作业的过程中不断的存在这样那样的差、漏、错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后,相关部门的作业人员又不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
5、测绘的结果杂乱无章
很多测绘工程都是采取招投标的形式,挑选出几家比较合适的作业单位共同作用。但是,这些作用单位之间存在的水平差异很大,执行的技术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常常令测绘的结果略显杂乱。
二、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三大要素
1、设备的要素
测量仪器设备是测量人员对工程施控的有力武器,对于测绘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使用、科学保养仪器是延长仪器使用年限,保障测量成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由于测量工作是在室外进行,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都会影响测量仪器设备的使用,因此,正确使用、科学保养仪器可以说是每个测量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2、人员的要素
人员是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主体。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操作熟练程度,责任心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测绘工程的质量。人员的资质,培训,再教育,技术交流等是人员管理的重点。在所有的测绘工程作业人员中,在同一作业单位同一任务中,检查员、审查员、校核员三个岗位不可由同一人员兼任。
3、文件的要素
文件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保证。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于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质量记录。企业实现以质量为中心的长期或年度经营目标与个人目标相融合,最终实现共同目标。质量的目标管理层层设定目标,强调重点管理,它不代替日常管理。
三、加强控制测绘质量的有效措施
1、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作用是利用已制定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及时的获取工程质量信息,同时对获得的质量信息进行合理的判断、加工、存储及传送,最后将得到的结果反馈给相关的部门。这样可以改善工程中各个要素,控制整个工程使之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质量保证体系的要素有信息管理、工作标准、工作目标、评价标准、管理标准、程序标准和组织标准等,这些都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的组成单位。其主要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几大过程。
(1)完善管理机制。针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日益壮大的测绘工程,相关的测绘部门要完善测绘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测绘标准和测绘技术指标,使得测绘管理日益的健全,测绘的质量逐渐得到提高。
(2)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许多的测绘问题都是由于工作单位不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造成的。因此,各个作业单位要加强测绘检测的监管力度,切实的做好监测、校验测绘仪器等的相关工作,严格的履行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
2、 加强测绘工程数据的检查
(1)检查图像数据。在数据的整理和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失误会造成缺边、悬点等问题,因而相关单位要仔细检查图形中的数据。例如,检查图形中的错误记录;检查图形的面积;检查行政区域面积和行政区域内的图层的图版面积之间的误差;进行缝隙检查、校正检查以及重叠检查等。
(2)检查属性数据。对属性数据进行检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表结构的检查、字段值的检查、重复编号的检查、字段值范围的检查以及检举检查等。
(3)风格检查。风格检查主要是指对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检查。由于不一样的软件的符号方式和符号库之间存在不同,使得不同的测绘平台的下线型、线宽以及颜色等图形数据不能相互兼容,因而,必须利用要素编码将不同的要素对应起来,这样才能解决不同平台之间由于数据转换而改变风格的问题,从而使风格的转换得到保证。
(4)检查拓扑。软件不同,其拓扑关系也不尽相同。因而,作业人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拓扑检查,及时的发现拓扑关系是否正确,一旦出现拓扑关系不正确要及时的进行重建。
3、人员的相关管理
(1)项目总工程师
项目总工程师应针对工程项目制定各项测绘资料管理制度,及测绘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并监督实施,确保测绘人员各尽其责,使得测绘工作能按规定按要求有条理的实施。
项目总工程师应充分重视测量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测绘技术人员进行测绘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对拟实施的测绘方案进行审核。
(2)测绘主管工程师
项目总工程师应任命一名责任心强,测绘技术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担任测绘主管工程师,主管工程师应负责施工测绘方案的具体实施,日常检校与维护,及时向项目总工程师汇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
时时刻刻的对测绘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通过自查、校核以及审查等方法来实现测绘过程的控制。还要注意,清除测绘产品的标识记录和数据输入、计算、输出以及绘图中得各项错误,严格的记录测绘数据。
5、验收阶段的监控
在验收阶段,工作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检查方法要正确;技术指标要全面;技术参数要合理;检测仪器要精确;有无通过法定的检查机构检验并合格;检查过程的检查记录是否通过审核等。
综上所述,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设备、人员、文件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的控制。同时,还要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从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小的环节来控制测绘工程的质量。 质量改进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改善质量管理系统、促进质量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所以测绘部门要加强测绘工程的管理和监管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保证测绘工作精确、快速、可靠。
参考文献:
[1]骆祖萌.对测绘工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
[2]宁津生,杨凯.从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测绘学科新进展[J].测绘科学,2007,32(2):5.12.
[3]蒋明哲.测绘工程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32)
论文关键词:公共政策;经济适用房;互动理论模型
我国自1998年开始,国家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提出要建立以最低收入家庭承租廉租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较高收入家庭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的住房供应体系。经济适用房也就此进入中国城市居民的视野,从最初的“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到2003年以后定位为“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推行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为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这一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而提供典型模式,是我国政府干预住房市场一种方式的积极探索。
一、经济适用房的内涵及其作用
经济适用住房是一种供中低收入者居住,享受政府政策优惠的住房,它与市场价商品房均属于商品房的范畴,受政府控制并限价销售。它作为一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准商品房”,兼具行政性和商品性,其行政层面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商品层面则追逐利润最大化。其具体内涵可参考王洪春学者的《住房社会保障研究》一书中提到的:“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特点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而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经济适用房政策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住房保障政策,是我国住房政策领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产物。实施经济适用房这项政策,其特有的社会保障和经济功能满足了公平和效率的统筹兼顾,是实现居民住房需求的有效方式,它与其他的住房保障形式共同构成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适用房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实施经济适用住房计划,是重大的利益调整,是施惠于民的善举。由于商品房的售价比经济房要高出很多,中低收入人群根本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出现成为他们的首选,很多无力购买商品房的群体在国家的补贴下能买得起经济适用房。同时经济适用房在克服收入方面不平等引起的住房问题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涉及住房的资源配置和流通、消费,经济适用房在扭转此中富者愈富、弱者愈弱的趋势向社会公平倾斜里边担负着重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促进了住房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公共住房政策目标。
(二)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
经济适用房政策实行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结构调整存进了商品房开发的理性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健康发展轨迹,确保商品房的投资结构与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基本一致,此外,经济适用房由于其经济性特征,相比其他商品房价格要低得多,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关注,给商品房市场带来一定压力,不得不相应作出价格调整。
(三)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社会和谐
推行经济适用房它不仅可以让许多中低收入者和部分中等收入者进入消费者的行列,同时还会促使商品房降价放量,是启动内需,刺激经济的重要选项。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消费的“双龙合璧”是以自主需求为特征的大批量的消费行为,它不同于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行为,它产生的是真实的、持续的消费,可以拉长消费链,带动生产链,其能量不可低估。既可在破解房地产僵局上一展身手,又能在挑战经济危机中建立卓越功勋,成为启动内需,扭转危局的关键之举,其效能将超过已经出台的诸多措施,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经济适用房发展困境及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经济适用房或许是住房改革中强调保障性和强调商品性两种改革思路并存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讲,经济适用房更像是一种试验品。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与建设,对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政策设定初衷而言它本身是为社会中低经济收入的家庭设计、建设的,现在却表现出不“经济”不“实用”的一面,值得我们总结、反思和完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
(一)经济适用房建设违规超标,建设出现“高档化”现象
经济适用房缺乏具体标准,使得经济适用房建设容易陷入一个逻辑上的怪圈——越造越大,日显贵族气息。这是因为经济适用房定价相对同区域内的商品房来说较低,利润有限,大多数开发商只好将房屋面积扩大,以此来降低成本,造成目前市场上的经济适用房主流产品在140m2左右,100m2以下的房子甚少。在实际中,一部分高收入阶层通过不正当渠道购买了经济适用房,使得经济适用房成为出租或炒卖的投资品,造成了经济适用房的旺销和供不应求,诱使经济适用房越盖面积越大,越盖越豪华,造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本应保障的对象——中低收入者却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只能望房兴叹。
(二)经济适用房价格不合理,出现弃购现象
虽有明文规定经济适用房在各地的价格,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由于项目规划设计和使用的建筑材料上档次,经济适用房品质有所提高,加上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模式从过去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交叉合建的模式转变为形成纯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模式及因经济房价格较商品房低,消费者争相抢购,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导致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往往与规定的购买价格存在出入。因此虽然很多中低收入家庭冲着低的房价去,最终却因其实际规定价格而未能如愿购房。经济适用房价格过高,超过中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承受能力。
(三)经济适用房配套设施“缺失化”
经济适用房不同于商品房,其出发点是经济、适用,设定为只提供给中低收入者,受成本和地价约束,经济适用房往往地处偏远或者交通不便地带,一般建设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太完善的地块,加上政府以及电力、电信、供电、供暖、供水等部门的低效率,消费者入住后生活上出现诸多不便,这与经济适用房的出发点违背。
(四)发售过程存在黑箱操作,出现权力寻租现象
按最初的制度设计,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是中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个人和家庭收入信息很难准确获得,人们普遍认为大多数经济适用房被“富人”买走了,而很少落到真正的穷人手里。由于定价较高、支付能力和运作不透明等原因,有相当部分出售给了收入偏高甚至是高收入家庭,他们从中获得的住房资源甚至超过了最困难的廉租住户,导致政策优惠未能真正落实到那些最需要保障的家庭,反映出供应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许多经济适用房在未正式销售之前就已经被税务、建设、房管、规划等与房地产有关的政府机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买走,开着私家车去买经济适用房的人也不鲜见,一栋楼排在前十几名的都是有“门路”的人。
(五)转租、转让现象明显,监督管理失控
按规定,经适房在拿到房产证3年内不得转让。但是一些转让者也有其对策:出售经适房的人在房屋租售中心登记后,遇到合适买家,双方私底下签订房屋购买合同。一些开发商利用经济适用房监管缺失,以经济适用房政策获得土地,以纯粹商品房性质开发出售,扰乱市场秩序。另外对于如何确定中低收入者标准难以确定。
三、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济适用房之所以能长期在保障房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不是因为政府没有发现它在制度设计上的诸多缺陷,而是由于政府对住房保障本质属性和改革路径的认识的游移不定。鉴于麦克拉夫林对政策执行实践中提出的“互适模型”,对政策的执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麦克拉夫林的互适模型为分析工具,对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麦克拉夫林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说明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着之间就目标或手段做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他认为这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两者互适的程度。如下图所示:
(一)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在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执行中,政府与中低收入人群之间的需求并不一致,从当初提出经济适用房至今,这项政策就处于不断的调适状态,为的就是能够保障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实现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二)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
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单向流程。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的要求,对于政府—房地产商(市场)—中低收入人群这三方面来说,更侧重的多方的交流。
(三)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
随着经济适用房叫停的声音不断出现,公共租赁住房的大规模扩建,越来越多的人看重的政府的监督执行力度上如何保障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的群体利益。
(四)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
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对于经济适用房发展中出现的黑箱操作以及住房质量、配套设施等问题都是根据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进行调整。
四、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经济适用房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不应对经济适用房抱着“一刀切”的态度,经济适用房应该是可进可出的,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进行一种动态的管理和分配是当前满足市场上对于经济适用房需求人群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保证达到各区域的住房保障的要求和任务。应该在不断修正和规范现行的经济适用房的政策,保持推进其在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当廉租房和公租房等多样式的住房保障形式建立起来的时候,经济适用房就可以功成身退的淡出大众的视野。
(一)规范标准,符合政策对象需求
家庭收入水平式衡量是否具有购买经济适用房资格的重要指标。应该根据职工工资、家庭收入、家庭结构、房租水平等因素,拓宽审核参照对象,综合界定购房目标群体,计算并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收入标准。
经济适用房建设的面积及其在总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例也应做到因地因时制宜,规定具体的住房标准,在构建时严格落实各项细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就越不容易被满足。经济学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同样的住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越高,消费者能接受的定价也越高。
(二)进行政府干预,多种方式进行补贴
经济适用房类属于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由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干预,在补贴方式上向住房补贴转变,减少保障面。一般的,住房保障水平随着收入结构发展呈倒U型曲线,其保障规模也趋于下降。政府注重在整体价格上的微调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经济水平情况不一,因地制宜,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经济适用房的房价不攀高商品房,不损伤开发商的利益,维持与中低收入群体的平均值相平衡。
(三)合理规划选址,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要满足到入住群体的交通便利问题,需要从其建筑选址上入手,经济适用房的选址应在充分考虑居民需求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所建之处应搭建好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标志牌,在道路交通处构建更能达到交通方便;要选“熟地”市政、管线、道路等配套齐全;从成本方面考虑,要选拆量不大的地,同时应加强市政、生活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人为本,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情感生活交流需要,建设花园、活动区等作为沟通平台,对于居民生活痛苦指数的缓解起到帮助作用,是新时期下构建人本社会的要求,是安居工程进一步落实的
体现。
(四)执行问责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明确界定在住房问题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落实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培育、引导和干预市场,确保通过市场满足大部分居民住房需求,利用规划、土地供应、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对市场供应与需求进行引导及调控,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比例要求。制定住房保障的长远发展规划,分阶段制定不同的住房保障目标,并落实布局,具体项目和交付日期等,按年度对社会公布。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保障资源的高效率供给与配置。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因而政府必须在住房保障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如经济适用房规划设计和保障对象资格审查环节,都需要政府制定标准并严格管理。涉及到户型和建设标准,要依据政府制定的具体规划实施建设;在其分配环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申请者应实行严格的审查。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行力度
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通过公开摇号确定购买人员,扩大公示范围,延长公示时间,对骗购经济适用房者进行包括经济上大额罚金和行政处罚在内的重罚和公示;及时的经济适用房情况的信息公开,从经济适用房的规划到始建,再到申请人群的获批事情,相关部门的规定等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公开,利于政府负外部性的扭转,实行其行政性质。
公共政策视野下经济适用房发展困境及问题探究简论
一、经济适用房的内涵及其作用
经济适用住房是一种供中低收入者居住,享受政府政策优惠的住房,它与市场价商品房均属于商品房的范畴,受政府控制并限价销售。它作为一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准商品房”,兼具行政性和商品性,其行政层面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商品层面则追逐利润最大化。其具体内涵可参考王洪春学者的《住房社会保障研究》一书中提到的:“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特点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而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经济适用房政策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住房保障政策,是我国住房政策领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产物。实施经济适用房这项政策,其特有的社会保障和经济功能满足了公平和效率的统筹兼顾,是实现居民住房需求的有效方式,它与其他的住房保障形式共同构成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适用房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实施经济适用住房计划,是重大的利益调整,是施惠于民的善举。由于商品房的售价比经济房要高出很多,中低收入人群根本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出现成为他们的首选,很多无力购买商品房的群体在国家的补贴下能买得起经济适用房。同时经济适用房在克服收入方面不平等引起的住房问题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涉及住房的资源配置和流通、消费,经济适用房在扭转此中富者愈富、弱者愈弱的趋势向社会公平倾斜里边担负着重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促进了住房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公共住房政策目标。
(二)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
经济适用房政策实行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结构调整存进了商品房开发的理性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健康发展轨迹,确保商品房的投资结构与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基本一致,此外,经济适用房由于其经济性特征,相比其他商品房价格要低得多,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关注,给商品房市场带来一定压力,不得不相应作出价格调整。
(三)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社会和谐
推行经济适用房它不仅可以让许多中低收入者和部分中等收入者进入消费者的行列,同时还会促使商品房降价放量,是启动内需,刺激经济的重要选项。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消费的“双龙合璧”是以自主需求为特征的大批量的消费行为,它不同于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行为,它产生的是真实的、持续的消费,可以拉长消费链,带动生产链,其能量不可低估。既可在破解房地产僵局上一展身手,又能在挑战经济危机中建立卓越功勋,成为启动内需,扭转危局的关键之举,其效能将超过已经出台的诸多措施,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经济适用房发展困境及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经济适用房或许是住房改革中强调保障性和强调商品性两种改革思路并存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讲,经济适用房更像是一种试验品。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与建设,对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政策设定初衷而言它本身是为社会中低经济收入的家庭设计、建设的,现在却表现出不“经济”不“实用”的一面,值得我们总结、反思和完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
(一)经济适用房建设违规超标,建设出现“高档化”现象
(二)经济适用房价格不合理,出现弃购现象
虽有明文规定经济适用房在各地的价格,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由于项目规划设计和使用的建筑材料上档次,经济适用房品质有所提高,加上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模式从过去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交叉合建的模式转变为形成纯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模式及因经济房价格较商品房低,消费者争相抢购,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导致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往往与规定的购买价格存在出入。因此虽然很多中低收入家庭冲着低的房价去,最终却因其实际规定价格而未能如愿购房。经济适用房价格过高,超过中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承受能力。
(三)经济适用房配套设施“缺失化”
经济适用房不同于商品房,其出发点是经济、适用,设定为只提供给中低收入者,受成本和地价约束,经济适用房往往地处偏远或者交通不便地带,一般建设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太完善的地块,加上政府以及电力、电信、供电、供暖、供水等部门的低效率,消费者入住后生活上出现诸多不便,这与经济适用房的出发点违背。
(四)发售过程存在黑箱操作,出现权力寻租现象
按最初的制度设计,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是中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个人和家庭收入信息很难准确获得,人们普遍认为大多数经济适用房被“富人”买走了,而很少落到真正的穷人手里。由于定价较高、支付能力和运作不透明等原因,有相当部分出售给了收入偏高甚至是高收入家庭,他们从中获得的住房资源甚至超过了最困难的廉租住户,导致政策优惠未能真正落实到那些最需要保障的家庭,反映出供应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许多经济适用房在未正式销售之前就已经被税务、建设、房管、规划等与房地产有关的政府机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买走,开着私家车去买经济适用房的人也不鲜见,一栋楼排在前十几名的都是有“门路”的人。
(五)转租、转让现象明显,监督管理失控
按规定,经适房在拿到房产证3年内不得转让。但是一些转让者也有其对策:出售经适房的人在房屋租售中心登记后,遇到合适买家,双方私底下签订房屋购买合同。一些开发商利用经济适用房监管缺失,以经济适用房政策获得土地,以纯粹商品房性质开发出售,扰乱市场秩序。另外对于如何确定中低收入者标准难以确定。 三、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济适用房之所以能长期在保障房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不是因为政府没有发现它在制度设计上的诸多缺陷,而是由于政府对住房保障本质属性和改革路径的认识的游移不定。鉴于麦克拉夫林对政策执行实践中提出的“互适模型”,对政策的执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麦克拉夫林的互适模型为分析工具,对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麦克拉夫林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说明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着之间就目标或手段做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他认为这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两者互适的程度。如下图所示:
(一)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在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执行中,政府与中低收入人群之间的需求并不一致,从当初提出经济适用房至今,这项政策就处于不断的调适状态,为的就是能够保障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实现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二)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
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单向流程。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的要求,对于政府—房地产商(市场)—中低收入人群这三方面来说,更侧重的多方的交流。
(三)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
随着经济适用房叫停的声音不断出现,公共租赁住房的大规模扩建,越来越多的人看重的政府的监督执行力度上如何保障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的群体利益。
(四)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
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对于经济适用房发展中出现的黑箱操作以及住房质量、配套设施等问题都是根据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进行调整。 四、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经济适用房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不应对经济适用房抱着“一刀切”的态度,经济适用房应该是可进可出的,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进行一种动态的管理和分配是当前满足市场上对于经济适用房需求人群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保证达到各区域的住房保障的要求和任务。应该在不断修正和规范现行的经济适用房的政策,保持推进其在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当廉租房和公租房等多样式的住房保障形式建立起来的时候,经济适用房就可以功成身退的淡出大众的视野。
(一)规范标准,符合政策对象需求
家庭收入水平式衡量是否具有购买经济适用房资格的重要指标。应该根据职工工资、家庭收入、家庭结构、房租水平等因素,拓宽审核参照对象,综合界定购房目标群体,计算并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收入标准。
经济适用房建设的面积及其在总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例也应做到因地因时制宜,规定具体的住房标准,在构建时严格落实各项细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就越不容易被满足。经济学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同样的住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越高,消费者能接受的定价也越高。
(二)进行政府干预,多种方式进行补贴
经济适用房类属于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由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干预,在补贴方式上向住房补贴转变,减少保障面。一般的,住房保障水平随着收入结构发展呈倒U型曲线,其保障规模也趋于下降。政府注重在整体价格上的微调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经济水平情况不一,因地制宜,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经济适用房的房价不攀高商品房,不损伤开发商的利益,维持与中低收入群体的平均值相平衡。
(三)合理规划选址,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要满足到入住群体的交通便利问题,需要从其建筑选址上入手,经济适用房的选址应在充分考虑居民需求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所建之处应搭建好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标志牌,在道路交通处构建更能达到交通方便;要选“熟地”市政、管线、道路等配套齐全;从成本方面考虑,要选拆量不大的地,同时应加强市政、生活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人为本,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情感生活交流需要,建设花园、活动区等作为沟通平台,对于居民生活痛苦指数的缓解起到帮助作用,是新时期下构建人本社会的要求,是安居工程进一步落实的体现。
(四)执行问责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明确界定在住房问题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落实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培育、引导和干预市场,确保通过市场满足大部分居民住房需求,利用规划、土地供应、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对市场供应与需求进行引导及调控,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比例要求。制定住房保障的长远发展规划,分阶段制定不同的住房保障目标,并落实布局,具体项目和交付日期等,按年度对社会公布。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保障资源的高效率供给与配置。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因而政府必须在住房保障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如经济适用房规划设计和保障对象资格审查环节,都需要政府制定标准并严格管理。涉及到户型和建设标准,要依据政府制定的具体规划实施建设;在其分配环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申请者应实行严格的审查。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行力度
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通过公开摇号确定购买人员,扩大公示范围,延长公示时间,对骗购经济适用房者进行包括经济上大额罚金和行政处罚在内的重罚和公示;及时的经济适用房情况的信息公开,从经济适用房的规划到始建,再到申请人群的获批事情,相关部门的规定等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公开,利于政府负外部性的扭转,实行其行政性质。
在经济适用住房的平时开盘销售活动过程中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开展现场政策解答、销售信息公开检查、现场监督房源投放、售后管理明查暗访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经济适用房销售监督管理力度,尤其针对“捂盘惜售”现象,市监察局应联合市房产部门建立健全督查工作机制。开展房源投放管理现场监督,对经济适用房开盘各流程实行驻场监察,全程跟踪,重点对房源是否全部投放、选房结束后剩余房源是否清点登记封存并在下次开盘时再次投放等事项进行监督,严查暗箱操作行为,确保申购户排队选号选房的公平公正。开展信息公开现场检查,重点加强对开盘现场申购户信息、房源信息、销售流程等资料公示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公示内容是否完整、公示地点及形式是否合理等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督促企业及时整改,最大限度地保障申购户的知情权,接受群众监督。
无损检测技术专业为该校的精品专业和骨干专业,其培养目标为:能从事机械制造、航空、航天、道路交通、能源、船舶制造、特种设备等行业原材料、产品无损检测、理化测试等相关工作中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和原子核物理基础知识。几年来,该专业的物理课程教学一直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学院办学层次提高以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服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需要,必须对物理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做出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下面就无损检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改革问题,谈谈该研究者的几点想法。
1 高职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1)生源质量不高。由于社会大众普遍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再加上高职的录取分数线在逐年降低,高职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而该院无损检测专业又可文理兼招,因此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成绩不理想,高中物理和数学知识很薄弱,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中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这给物理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物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与专业课教学的衔接不够。该校无损检测专业开设了一年的物理课,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是“必需、够用”,教学内容的“必需、够用”是由专业教学计划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确定的,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一般为基础部的物理教师,由于他们对于不同专业对物理知识的要求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任课教师对“必需、够用”的度把握不准,往往根据课时数和经验来取舍教学内容。现有的高职物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基础物理的内容比例较大,近现代物理的比例较小,且太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及后续专业课程不能有效衔接,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教学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3)教材与专业课程不配套。由于该校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物理课程一般都沿用理工类专科教材,缺乏与之配套的能反映高职特色和专业要求的教材。
2 物理在无损检测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无损检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科学,该技术以不损害被测对象的使用性能为前提,对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和结构件进行有效地检验和测试,借以评价它们的完整性、连续性、安全可靠性及某些物理性能。无损检测技术所使用的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几乎涉及到现代物理学各个分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是渗透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例如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渗透液的湿润作用和毛细现象,使渗透液进入工件表面开口的缺陷,随后被吸收和显像。磁粉检测是利用导磁金属在磁场中被磁化,并通过显示介质来检测缺陷特性的一种方法,铁磁材料的工件若有缺陷就会磁化后产生漏磁,采用磁粉或霍尔元件可以检测出漏磁场的存在,从而判断缺陷位置、大小、形状和性质。涡流检测是建立在电磁感应理论基础上,利用交变磁场作用在不同材料上会产生不同振幅和相位的涡流来检测导电材料的物理性能、缺陷、结构情况的差异。射线检测是利用X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易于穿透物体,穿透物体过程中受到吸收和散射而衰减的性质,在感光材料上获得与材料内部结构和缺陷相对应的黑度不同的图像,从而检测出物体内部缺陷的种类、大小、分布状况。超声检测是工业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超声波被用于无损检测,如脉冲反射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脉冲激励压电晶片,发出超声波,通过偶合剂进入工件,在工件中传播如果遇到缺陷发生反射,反射波再由压电晶片转化成电脉冲,放大后由仪器显示出来,根据反射波可以确定缺陷的大小和位置。
近年来随着物理学发展,许多无损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如声发射、激光全息、微波、红外线等。
由此可见学好物理是学好无损检测专业课的基础,同时学习过程中还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逻辑性、认知性有较大的提高,这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是要远超课程本身的内容。
3 无损检测专业物理教学的改革探讨
(1)提高认识,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由于物理课的教学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研室应对《物理学》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规划、整体设想,在物理课程教学方面真正形成一个多层次(高职三年制文理科、高职五年制构成),多模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分级教学与大面积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立体化的物理课程教学体系。
(2)正确定位高职物理课程教学思想。在高职教学中开设物理学,其目的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规律及一些实际应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物理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通过物理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物理学时少、内容多、学生高等数学知识不足、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等问题,决定在物理教学上实施以模块为主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淡化理论、注重实践,不再保全物理内容的系统性,而强调其应用。该课程欲设计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5个模块,分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开设力学和热学等知识;第二学期开设电磁学、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原子物理学等知识。力学包括运动学、动力学、振动和波动等内容,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超声检测;热学包括分子的动理论基础、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等知识,物理光学包括光的波粒二象性、光度学等知识,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渗透检测;电磁学包括静电场、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等内容,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磁粉检测和涡流检测;原子与原子核物理学包括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理论、射线产生的机理、种类和性质等知识,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射线检测。
(4)积极探索教材建设。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这一特点,教研室应选择或编写出适合高职检测专业要求的物理教材。具体是要注重教材知识的合理性、基础性,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述要深入浅出,清楚明白;内容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同时还要根据检测专业的特点,注重物理教材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并且还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教材的先进性、实践性,增加实验内容的叙述。
(5)优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向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体验性学习的方法;教学手段采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影片、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的使用、实践教学等。
(6)明确高职物理教学目的,改革考核方式。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29-03
本科生培养模式一直是当代教育者和高校密切关注和重点研究的主要课题,本科教育是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高校因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同,致使其本科生培养模式,如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等也各有不同,最终体现为培养的学生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研究型大学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此,研究型大学中的本科生教学重心要从传统的教师讲课为主转移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上来;应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使学生由盲目被动接受变为自动、自觉的主动式探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使学生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得到增强,有利于将来的发展。然而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仍是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一般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具体说来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为实现这种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本文认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依据研究型大学自身特点,根据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向本科生提供的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主要因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以及培养评价,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是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为此,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实践研究。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不断创新并取得创新型科研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和构成如下图所示。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既包括本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积累,也包含本专业相关技能和素质的培养。通过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授,本科生真正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将本科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使创新成果的产生。
2.高尚思想品质和素养。思想品质和素养,包括社会道德、人格品质、个人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是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体。思想品质和素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保证,更是为社会服务的人格基础。
3.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最终向社会输送一大批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品质,也是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本科生只有真正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有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去充分发展自身的创造力来获取创新成果。本科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因此,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将努力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去探索研究,充分利用创新能力来努力获取创新成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
二、培养途径
1.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主要指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即课程之间要有一定的衔接,这将有助于学生建立稳定的知识体系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减速器,贯穿于工科专业整个学习过程,《机械制图》中介绍其各个零件的画法和装配图的画法,《几何量公差与检测》课程中介绍轴、齿轮、轴承、键等的形位公差项目和检测方法,《机械原理》中介绍杆机构、齿轮机构等各个机构及机构组合,《机械设计》课程介绍进行减速器的各个零件的校核和整体设计,《机械制造基础》中要讲解各零件的制造和加工,之后在后续的专业课中,都要用到减速器。①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最新科技前沿。研究型高校教师既进行科学研究,又为学生授课,这样可以把科学前沿领域的知识融入教学,不但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开阔学生视野,有助于学生准确定位,少走弯路,还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如我校机械专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老师进行科学研究。在2010年10月20日至24日东南大学举行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中,我校机械学院三支代表队获得决赛资格,在总决赛中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创造佳绩,均获一等奖。②实验内容综合。在实验内容方面,尽量多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如《几何量公差与检测》开设平板检测综合实验,既可以检测直线度、平面度、垂直度,也可以检测平行度等各种形位公差项目,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关系,易于建立稳定的知识结构。再如对于一条生产线,可以开设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预测、系统优化、系统仿真、生产线平衡、物流、人因工程、质量分析与控制等一系列相关实验,使学生更易于了解工程实际,缩小与企业的差距,也减少企业二次培训费用。
2.教学模式多样性。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不同,很多基础课是大班教学,而专业课多采用小班授课,所以,教学模式应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变革,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并存。同时,同一门课在讲解不同知识点时也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换教学模式,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①范例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工科四年从机械化制图到原理介绍、课程设计,直至整机设计,都涉及到减数器,所以,所有的案例都是围绕减数器。其他机器的分析、设计等都与此类似,这就是具有范例性地“个”案。②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取得的成绩与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合作式学习必须具备五大要素: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个体有直接的交流;个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的材料;个体具备协作技巧;群体策略。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前企业需要的人才除要求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外,团队合作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在本科生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种模式,对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工程》课学习中,除了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几个学生合作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研报告,并进行讲解。学生的热情很高,选题也多种多样,有进行《考研辅导班选择》的,有进行《论中国足球》的,还有学生就《工业工程专业就业情况》、《逃课原因》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有人设计调查问卷,有人网上统计,数据采集上来后,大家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写出研究报告。整个过程既应用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促进大家的合作与交流,获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人因工程》课程设计中,我们也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首先选定目标,然后一起讨论并确定方案,然后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确定设计目标,并选出几个可行方案,对方案进行对比,选出一个最理想的,然后运用所学知识从结构到整体,分别计算、画结构图,仿真分析、校核,用CAD和CATIA分别绘出零件图和装配图。还有的学生为了提高效果,用泡沫做了模型。有一组设计学生用笔也做出了相应的产品。整个设计过程既加强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又促使学生运用网络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新知识,还使大家增进了友谊,这是课堂教学难以取得的效果。也为学生们将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