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25: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跨文化营销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论文。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
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学习和了解。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则比较容易改变;因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较长的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总经理门胁轰二先生曾说:“我们企业内部的矛盾颇多,但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这样不同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这是因为:1、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2、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让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个成员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对个体来说缺少长久的凝集力。全球营销种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1)尽量选用拥有当地国籍的母国入;(2)选用具有母国国籍的外国入;(3)选用到母国留学、工作的当地外国入;(4)选用到当地留学、工作的母国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体文化那种对不同国籍的人所具有的强烈影响力,使得不问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很容易通过双方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3、文化创新策略。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4、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于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5、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
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营销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领式策略。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跨文化培训,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之必须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学习和了解。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则比较容易改变;因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较长的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总经理门胁轰二先生曾说:“我们企业内部的矛盾颇多,但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这样不同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这是因为:1、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2、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让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个成员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对个体来说缺少长久的凝集力。全球营销种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1)尽量选用拥有当地国籍的母国入;(2)选用具有母国国籍的外国入;(3)选用到母国留学、工作的当地外国入;(4)选用到当地留学、工作的母国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体文化那种对不同国籍的人所具有的强烈影响力,使得不问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很容易通过双方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3、文化创新策略。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4、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于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5、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营销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领式策略。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跨文化培训,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
1.不同社会风俗和礼仪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影响
社会习俗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影响人们的言语和行动。对于不同的社会风俗,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将有不同的表达。与人交谈时,对于年龄和薪水等方面的隐私中国人与西方人是有差别的。中国人会问别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西方人通常认为这样的问题会暴露他们自己的隐私,这些问题使西方人感到不舒服。对待时间这个问题,中西方也有不同的观点。西方人比较注重时间观念,他们认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守时,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大多认为应该给别人做充分准备的时间,可以原谅别人迟到几分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西方人喜欢看别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尊重和眼神的交流。然而,作为一个中国女孩,并不习惯长时间看着别人的眼睛,与他人交谈时,当别人盯着自己看时会感到不自在。中国人的热情好客闻名于世。当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主人做很多好吃的食物,将有助于他们感情的加深。所以当外国人来到中国,如果主人没有意识到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会说“多吃点”。主人甚至给客人盛相对较多的饭,使外国人感觉尴尬。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当客人来家里吃饭,主人通常会说“Helpyourself”,希望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扫清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
2.不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谦虚在中国是传统美德,即使知道自己是优秀的,但在别人赞扬自己时,也要说:“你过奖了。”当别人赞美西方人时,他们会说“谢谢”。中国人提倡谦虚而西方人更喜欢自信。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确认和尊重他人,而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认为应该保持谦虚。在英语学习中,教师表扬学生并要求同学们为他鼓掌,学生会感到害羞,然后教师希望学生不要骄傲而加倍努力。这体现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思想。但在说英语的国家,学生从来不会隐藏他们的自信和快乐。人们会说“congratulation”来代表他们的祝愿。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所以不同的价值观必然影响英语学习观念。西方的独立意识强,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平等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个人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不关心其他人的事务。而中国人推崇集体主义,关注自己的利益,又满足他人的利益。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父母和教师不会给学生太多的干扰。在中国,教师要先教学生爱祖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最后是自己。中国的孩子总是会说“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父母”。在中国有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然而很少有讲英语的人有这样的想法。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外语为工具,对异文化进行探究,以达到对异文化更深的了解。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深入,人们将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元性,逐渐对异文化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途径
1.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跨文化教育中的主导因素,应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跨文化的培养教育目标。由于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较弱,缺乏一定的跨文化价值观,因此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外,还应具备跨文化教育的基本文化素养和技能。从事高校跨文化教育的教师应该加强对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对比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了解其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东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差异,以帮助教师认识和了解外国文化和多元文化,开阔跨文化视野。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培养文化意识,增强解决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专业技能,加强跨文化意识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比较等方面的学习也需得到相应的加强。在课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欣赏文化多样性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教师文化视野的扩大,能帮助学生形成公平的文化意识和世界观。在语言和文化的密切结合中,教师可帮助学生体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此外,英语教师也应该丰富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大量如教育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他们应善于认识和了解英语学习规则,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思想和观点,选择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应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知道在外语教学史上的一些关键的教育学学派,适当借鉴前人的一些外语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以便他们能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中达到跨文化教育的要求。
2.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学习态度
如何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和文化的比较,教师应明智地看待文化差异。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或杂志、实践交流,来体验到文化的多样性。根据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教师可以研究不同文化并且在跨文化教学中运用相关理论。教师应努力将教学重点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不能只传授知识,要从主题、文化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他们可以定义跨文化交际的类型和范围,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话语和通过话语内容学习文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培养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观念。在文化研究中,教师应克服文化偏见,消除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的限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文化策略和训练文化策略的机会。跨文化教育应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文化内涵的继承来体现,教师要发展各种教法,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阅读、口语、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扩大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把整个英语教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可以改变一些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均扩大他们的思维方式。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英语国家文化。跨文化意识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要求人们认识到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它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非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了解整个世界。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时有一个开放的心态,鼓励他们把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来认识世界,形成全球和国际意识。
三、结语
1.1文化现实培训
文化现实培训主要是培训者利用案例分析、文化包、电影、戏剧表演、阅读、讲座、讨论、问答等手段来向被培训者传授英语文化知识,这种培训方式作为一种传统有效的文化培训方法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方面仍旧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1.2互动培训
互动培训主要是通过组织被培训者与英语国家群体或者具有较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群体开展交流或者共同参与一些活动来引导被培训者对英语文化作出了解。这种培训方式由于采用直接交流的形式,所以更有利于解决高校英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实际困难。
1.3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培训主要是使用情景联系、实际考察、文化进入以及角色游戏等学习方法来让被培训者对英语文化进行亲身体验和经历。这种培训方法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在认知、行为、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从而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效果。
1.4文化意识培训
在文化意识培训中,高校英语教师需要了解英语文化的概念、特质、特点以及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这种培训中,主要是通过比较本土文化与目的与文化来深化高校英语教师对英语文化的认知。
2、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2.1提高学生英语作品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英语作品阅读量,是实现英语文化与英语语言完美结合的有效途径,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进行获取和接收的过程。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不仅包含着优美的英语语言形式,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英语文化内容,所以在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中,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并强调英语文学作品阅读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推过推荐的形式来让学生接触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学生则可以利用借阅阅读与网络阅读的方式来开展自主阅读;另外,教师可以设计与组织读书报告、英美文化竞赛、英语文学作品讲座等活动来对英语跨文化教育第二课堂进行开辟以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更为广阔的英语文化了解空间。
2.2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影视作品
与英语文学作品阅读相比,英语影视作品能够更为直观的呈现出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文化知识,所以在英语跨文化教育中,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应试作品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此方面,教师应当考虑到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有限性,并重视第二课堂的开辟,从而将英语应试作品所具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功能向课外延伸。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多媒体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的利用,同时要善于选择能够反映出英语国家地理、历史、生活习俗、自然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英语文化信息的电影作品,以便让学生利用心理感应和视听感官来对英语文化作出体验与感受。
2.3引导学生结交外国网友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结交外国网友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引导学生结交外国网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言环境方面的缺陷。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在英语学习效果的提升方面发挥出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事实上,高校大学生并没有太多机会使用英语与他人开展直接的沟通与交流。而通过对网络的利用,高校学生可以十分方便的获得这样难得的机会,所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来让学生与英语国家同龄学生构建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
2.4对真实的交际场景进行模拟
[关键词] 同仁堂 跨国营销进入模式 营销策略启示
一、百年老店同仁堂跨文化经营实践
同仁堂的海外营销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三个发展过程。
首先,早期自发阶段。北京同仁堂的产品很早就在日本、东南亚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无论从产品的销售规模,还是企业的影响力来说都不很理想。产品出口地域局限,销售量小,影响力有限。早期营销主要秉承产品营销观念,继承了创办者乐氏家族“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理念,这实际上就是产品标准化的基调,对所有顾客,无论国内国外,一律提供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的产品。
其次,探索阶段。自1993年以来,同仁堂成立集团公司获得独资进出口,直接开展门诊服务和全方位的营销权,并首先在香港登陆。在此期间,同仁堂在跨文化营销中采取“保存传统精华,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策略,其实质是在注重传统产品观念基础上揉入了现代营销观念,为同仁堂中成药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北京同仁堂与香港和计中药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协议。利用“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及多年从事中药生产的优势及和计中药投资有限公司熟悉国际市场的运作方式和国际市场销售的优势,在香港建立国际研发和营销中心,按国际GMP标准进行生产加工,按照国际惯例积极开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
二、同仁堂海外营销进入战略
首先,立足香港市场,逐步扩大影响力。对民族特色产品实施跨文化营销,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与自身文化差异最小的地区开设分店,以独资形式在当地立足,既可以进入市场,又能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和信息,为下一步的远距离扩张做准备。同仁堂海外发展道路首先在香港开设分店,打开同仁堂通向“世界贸易之窗”的通道。香港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同仁堂将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定在香港是非常合理的,也为同仁堂进入东南亚市场和欧美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强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借船出海。与和计黄埔这样的企业合作,对于同仁堂来说真正称得上优势互补。正是这次合作,使同仁堂成功地打入了欧美市场。对于同仁堂这样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企业,要真正从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上走向国际化才能更好地实施跨文化营销。从短期来看,与和计中药的合作,将可以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的地位和优势,全力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从长期来看,以香港为基地,与和计中药的联手,将使同仁堂这家百年老店在国际市场上规避市场风险,树立国际品牌,全面了解世界不同文化、消费心理和行为,为下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直接出口。自从获得独资进出口经营权后,同仁堂集团公司下属的进出口公司就承担着集团公司的产品出口任务。每年参加“广交会”或其他类似出易会是其重要的业务方式。同仁堂的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知名度较高,保证了相当数量的出口额。
三、同仁堂跨国营销战略及启示解析
首先,现有产品必须要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从产品的特性来看,并非所有的民族特色产品都可以实施跨文化营销,论证民族特色是否能克服文化差异是首要工作。北京同仁堂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同度,特别是在大中华文化圈。因此,同仁堂有理由认为其产品具备跨文化营销的可行性,至少是文化差异不大的目标市场完全具备营销的条件。要想进入欧美市场,除了要让个别患者药到病除,心服口服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权威的国际认证(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证)从法律和科学的高度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扫清障碍,增强目标市场文化认同感。
其次,注重产品文化营销。民族特色产品同样有必要采取标准化战略,并具备可行性。民族特色产品必须保证在全球市场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否则会被认为不是正宗的。同仁堂的产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国外消费者对此早已认同。如果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为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偏好而改变产品的某些特征(口感、名称、包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一般的消费心理是购买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正宗货,因此同仁堂的标准化战略是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证明的。同仁堂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开办的独资分店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北京同仁堂”风格,无论是店堂装饰、匾额,还是产品陈列都几乎是北京总店的不同规模的“克隆”。这完全符合营销标准化的战略。从经营效果来看也是相当不错。同仁堂香港分店开业当天就出现了排队买药、排队候诊的可喜场面。
最后,采取循序渐进的总体进入战略。文化差异越小,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差异也越小,目标市场实施跨文化营销难度相对较小,成功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北京同仁堂的跨文化营销实践,首先选择的是以“大中华文化圈”为中心的东亚、东南亚市场,以合资及独资形式最先进入在文化上与中国大陆最接近的香港,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以相近文化进入战略作为前奏,积累跨文化营销经验,然后用相异文化进入战略快速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可能会更利于加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同仁堂跨文化营销的成功,除了其强大的实力和良好的经营以外,准确的市场选择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之必须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学习和了解。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则比较容易改变;因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较长的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总经理门胁轰二先生曾说:“我们企业内部的矛盾颇多,但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这样不同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这是因为:1、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2、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让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个成员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对个体来说缺少长久的凝集力。全球营销种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1)尽量选用拥有当地国籍的母国入;(2)选用具有母国国籍的外国入;(3)选用到母国留学、工作的当地外国入;(4)选用到当地留学、工作的母国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体文化那种对不同国籍的人所具有的强烈影响力,使得不问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很容易通过双方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3、文化创新策略。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4、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于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5、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营销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领式策略。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跨文化培训,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
【关键词】 师范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
1、引言
长期以来,中外的专家和学者们围绕“文化”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和讨论,但是至今也未能形成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结果。文化包括知识、风俗、价值观念,也包括实物;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文化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通过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区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文化也能够以其它形式存在,但是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媒介,语言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师范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不仅应当对基本的单词、语法等知识进行掌握和提升,还需要进行文化方面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高水平运用语言的能力。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2.1、符合新时期师范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
在新时期,国家对师范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新要求,共包括情感态度、语言技能、学习策略、语言知识、文化意识五方面内容。同时,还将英语课程的目标划分为九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均对应着上述五个方面所应达到的能力高度。作为师范英语专业的学生,其英语运用能力应达到最高层次,即具有世界意识。由于师范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大多会成为我国英语教育工作者,所以无论是从当前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还是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标的角度,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都应当得到有效培养,以便在提高自身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为日后高水平的授课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2.2、符合社会发展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
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沟通和交流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持续向向内陆以及当前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迅速扩展。如果自身对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在交际过程中,就能够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好的实现交际目的。所以,跨文化意识的作用不仅仅是方便语言上的交流,也有利于文化层面的交流。新时期的英语教学也应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兼顾学生对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即文化教学。
2.3、案例分析
美国的Party在汉语中只有音译的“派对”与之对应,此类聚会相对松散,主人只会提供简单的饮料和食品,客人参与聚会的目的也只是结实新朋友或是与老友聊天,因此无论是到达还是离开的时间,都比较灵活。而受国内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认为既然是聚会,就应当准时到达,主人应当准备丰盛的菜肴,自己的朋友也不应该把自己留在一边。这就是由于对美国文化和交际规则的不了解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所以说语言的流利性只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部分,只有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对于师范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
3.1、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就应当得到有效保障,在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应当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礼仪、风俗习惯、地理历史等知识进行尽可能全面、详细的了解,并从中总结出与我国文化存在的差异之处。这样一来,在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去进行英语学习,使跨文化意识逐渐内化到学生心中。另外,教师也应当注意语言的最新发展情况,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及时的反映出目的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最新变化。
3.2、对于课外教材的灵活运用
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如果始终采取教师单方面讲述,学生单纯记录的方法,往往不能够获得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对各种“课外教材”进行充分的利用,即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英语国家的名著名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Rip Van Winkle》就生动的描写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乡村生活,能够使学生了解美国田园牧歌的一面;而德莱赛的《嘉莉妹妹》则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纽约和芝加哥的大都市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美国社会的风貌。
3.3、定期组织跨文化交际的模拟活动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就应当着手安排一些跨文化交际的模拟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也可以在户外开展,作用是通过模拟不同的交际环境,让学生能够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教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忽略或存在误区的地方加以指正,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交际方法或语言的使用方式。通过此类模拟活动的反复进行,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将理论内容转变为自然而然的交际习惯,以便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更好的实现交际目标。
4、结语
总的来说,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师范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摒弃以往那种只重视语法知识和单词积累的做法,高度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和满足时展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孝燕.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素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4):155-157.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教学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和紧密,跨文化交流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旋律。语言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各种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和依赖。
二、目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教学的现状
1.重视价值观念的差异。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语言文化差异,人们的看法、行为和表现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交流中必须注意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同文化,有意识地注意该语言与母语间的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我们应尽量避免使用容易歧异的语言。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母把培育独生子女成才当做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一家人总是围着孩子转。而个性自由是英美人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英美人经常爱用“Ithink...Ibelieve...Myopinionis...”这样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开头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重视词汇含义的不同。在文化结构中,语义的基本单位是“义素”。义素是词位通过文化结构表示语义的基本单位。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的不同文化行为也会影响词位和义素的对应关系。同时,词汇的含义包括它的比喻意义、风格及感彩等。对于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掌握这个词汇的基本意思,同时也要注意它们的文化含义,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错误,并在交际中引起误解。
例如,英语中peasant不是如字典中所解释的那样,仅仅指农民,而是暗含了“粗鲁、未受过教育、社会地位地下的人”这样的涵义。而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是“农民”的意思。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句型出现“My father is a peasant.” 很多外国人对我们叫农民为peasant感到难以理解。
3.重视文化习俗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文化习俗的差异。学生应注重对文化本身的探索,这不仅是对目标语文化,还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详细的了解,加强对文化敏感性的培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在礼尚往来中,中国人一般会买较贵重的礼物,他们觉得花钱越多,越能表达对对方的情意。而英美国家只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小礼物,只要喜欢,接受的人是不在意是否贵重的。在西方人眼中,在履行责任和义务的时候才会给钱,而精心挑选的礼物却凝结着爱和感情。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三、实施跨文化教学的策略
1.根据不同学情和校情,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认知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所以文化内容的融入也只能循序渐进。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可先从称呼等一些日常文化差异的学习开始,再一步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跨文化的环境里从事教学,英语教师应该懂得把文化带进课堂。这要求我们在英语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机会。课题上不但要有丰富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更要注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可创造语言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利用相关语言材料背景和文化知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3.采取多种渠道,实施多管齐下。要让学生学好英语,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本领,仅靠一套教材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多渠道、多手段地讲授外国文化,加大讲授外国文化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还可以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目耳濡目染,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搞英语表演和竞赛以促进和提高学生非语言交际意识和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不只是机械地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对异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把握不同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不断开拓他们的国际视野并树立他们的国际文化意识。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运用语言,从而实现跨文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 必要性 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12――01
1 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一从学生言语与非言语能力的培养角度谈
随着全球化的日趋加深,高校英语界也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应用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英语教育也逐步向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而转型。但是,目前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中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重点一直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言语能力之上。这一点,我们从课堂的设置和英语教材的编排上即可得到验证。 翻遍所有的英语教材,不难发现,只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中,才有专门讨论非言语交际的内容,且不会超过一章。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呼吁国内高校英语教育界的所有专家和从事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对此重视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合格、全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
2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根据毕继万结合西方学者的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的姿势和身势,目光语,面部表情,体触语等;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言声音(如笑,吹哨等);3.客体语(objectlanguage):包括皮肤颜色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个人用品等方面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体距,领地概念,座位安排等)和时间信息两方面。(毕继万,2009:339)因此,INCC也就包括这四方面主要内容。
3 高校英语教师提高INCC的途径
根据笔者两年来对INCC的潜心研究,并结合五年来从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途径来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以箴参考。
3.1提高观念意识
从根本上来说,INCC一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未能取得像英语言语那样的成功,原因在于思想意识上并未对其重视,也并未把它放在一个必须进行教学的地位之上。因此,要想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我们首先要完成的第一步就是提高观念意识。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传统一向都是重视视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要把一个如此容易被忽略的方面放在一个重视的位置上,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如,在与其他同事进行教研、讨论,甚至平时聊天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一些这方面的有趣的常识,从而使他们意识到INCC的存在与重要。还可以在编写英语教材的时候,适当地穿插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使其真正得到地位的体现与知识的传播。
3.2学习文化差异
从意识上认识到INCC的重要性,可以说为我们的成功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决定其成功的还是进行文化差异方面的学习。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有意识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文化差异知识的积累。而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途径,如:第一,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之一便是读英语杂志。杂志作为最鲜活与与时俱进的学习资料,是我们获得第一手信息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在平时阅读英语杂志的时候,可以多多注意其中对于一些非言语行为的描述,从而积累一些有时代气息的英语非言语行为。第二,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因为其独特的动态性,最直观、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看英语电影了。在看电影时,应该注意交谈双方的非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如:两人在拥挤的地铁中靠近站立或有身体接触,那么美国人会避免直视对方,并且举止小心。第三个有效的方法是读有关西方风俗习惯或跨文化交际的专业书籍。优点是知识系统权威。但是缺点是不够鲜活生动。第四,主动与外国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其行为举止,但是要切忌轻率地模仿和盲目地搬用电影电视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还要认真观察中国人的哪些行为举止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和交际失败。
3.3 从事实践与教学研究
前面两个主要途径是从自身的意识和知识方面的提升,第三方面就是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更高层次的领域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学研究。主要包括:第一,把习得的INCC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同行的交际当中。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各种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正确性,二来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熟练各种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教授学生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做各种非言语行为让学生认真观察,来获得下意识的印象。第二,可以在课堂上分析一些经典的电影和电视,以及文学作品的非言语行为,但是要注意时代性。第三,可以专门立项进行科学研究,如对中国和外籍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进行调查分析。
4结论
INCC在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中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使高校英语教师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通过文章中讨论的各种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的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这方面的能力。而高校英语教师INCC的提高,才是将来我们培养具有合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校学生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