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网络资源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5 11:25: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络资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网络资源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库SCORM共享

1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大规模进行精品课程及其网络化建设。然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复用性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分散且孤立,严重阻碍课程资源在高层次、大尺度上的共享和交流:另一方面,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义出系统内部的资源描述格式或者使用己有的资源格式,并以不同方式组合,直接导致现有的精品课程可移植性差,造成教育资源重复建设、开发的局面。

因此,要想在最大限度上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必须在共享资源的制作和管理上遵循标准化原则,实现资源复用和协同操作。基于知识管理的SCORM(SharableContentObjectReference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标准及相关技术为实现此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知识管理视野下的SCORM规范

JerenmyGalbreath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管理就是应用技术工具和程序来处理数字化存储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智慧,并通过网络使整个教育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传播、共享和访问。

SCORM是在己有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可访问性、协作性、持久性和可重用性的特定模型fa7。通过对学习内容单元的元数据在开放系统进行登记,允许人们通过开放机制对其进行搜索、链接、组合、交换,以支持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学习系统自动智能地发现、组建、共享和扩展教育资源,方便地实现知识的管理。

3系统设计

3.1课程设计及制作

1)课程学习对象的制作。学习对象的制作包含学习内容的制作和学习对象’的元数据描述。许多软件已经具备将课程资源制作成学习对象元数据的功能,如Thesis(它支持MicrosoftOffice.Flash.DreamWeaver)3,ReloadEditor2004等应用软件,不仅可以用来创建和配置符合SCORM标准的多媒体学习内容,而且内容可以在任何符合SCORM标准的学习管理系统上运行。

2)课程学习对象开发。课程学习对象开发包括交互代码嵌入和学习对象包装。交互代码包括AP工,提供学习者交互信息的表单和传递javascript的函数。学习对象的包装主要为学习对象创建元数据文件、内容清单文件和包交换文件。学习者可以从其中提取必要信息注册到学习资源注册系统,而学习对象本身则存储在某个LMS(LearningManagementSystem,学习管理系统)的学习资源库中。

3)课程包装。课程包装是把整个网络课程看作一个学习对象,为其构建元数据文件、内容清单文件和包装交换文件。课程包装的操作可以参照上述学习对象包装,但是在构建内容清单时最好采用子内容清单的方法构建。

4)课程与LMS集成(图1)。LMS提供学习内容传送,跟踪、报告、管理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进度、学生交互等一整套功能}4aoSCORM中LMS被看做是一个智能化服务端,由它决定传送什么课程资源,何时传送以及进行学习管理。将精品课程与支持学习对象标准的LMS集成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学习者需要以及跨平台等特性。集成时可以将整个网络课程的包交换文件直接导入,也可以分学习对象逐个导入,LMS通过解析内容清单文件即可生成课程目录。

3.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3,分为3大部分,即基本信息库、XML数据库和课程库。基本信息库用来存储课程和用户的基本信息;XML数据库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记录的数据库,其中每门课程、课程的每个SCO都有自己的XML文件;课程库则存储所有的课程。

3.3系统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资源库系统采用B/S多层模式结构,软件层采用J2EE平台及JSP}--Servlet十JavaBean的开发结构,从而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

4关键技术的实现

4.1SCO与LMS间接口的技术实现在对SCO进行Wrapper时,建立APIWrapper.js这样一个javascript文件,分别对应上述APIAdapter的API函数建立相应的function,示例如下:

FunctiondoLMSInitialize(){Varapi=getAPIHandle();

If(api==null){Alert“无法完成LMS的API启动”);

Return"false";}

Varresult=api.LMSInitialize(““);//此处调用Adapter和LMS间的通信

If(result.toString()!=”true”){Var

err=ErrorHandler();}

Returnresult.toString();}

在建立好相应的AP工Wrapper.js后,就可以在制作的学习对象中实现对这些function的调用,以完成SCO与Adapter间的通信。例如,在可执行学习对象中加入这样一段javascript:

javascript:……

Varresult=doLMSInitialize();

If(result!一true){..…}

Result:=ReadURL(“javascript:

doLMSInitialize()”,100)

这样就初步实现SCO与APIAdapter间的通信,也为LMS的Launch工作做了初始化。但是对于LMS还是无法使用和显示,因为APIWrapper.js只是对SCO的一个打包过程,使它符合DataModel,并没有实现与Server端的LMS进行通信。要实现这一步,需要在Server端建立一个APIAdapter.java来完成Adapter与ServerLMS的通信,实现DataModelSCE的数据传送。

4.2学习对象显示

接口的技术实现APIAdapterApplet.java是一个严格按照标准制定的类,通过编写该类实现sco在LMS中的通信和共享所需要的符合SCORM规范的API。该Applet在LMS启动时自动启动,在该类中实现全部的API函数,以LMSInitialize为例:

PublicStringLMSInitialize(Stringparam)//SCO调用的第一个且唯一调用的API

{Stringresult;

Result=cmiBooleanFalse;//初始化为未启动

StringtempParm=String.value0f(param);

If((tempParm.equals("null”)日tempParm.

equals(“”))!二true){

This.1msErrorManager.

SetCurrentErrorCode("201");

Returnresult;}

第2篇

(一)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班级打破教室和学校的界限,使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快速。

(二)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通过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实现主体间的多项交流与互动。交互性是网络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最明显的特点,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同步交互,也可以通过设立公告栏、电子邮箱等进行异步交互。这种交流的不可见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真实想法,是传统的管理工作无法做到的。

(三)丰富性。

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利用网络资源,如文字、声音、图像和影视等,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丰富、生动、活泼等特点。

(四)主动性。

在网络上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接受管理。因此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二、措施

我认为网络资源在班级管理中的使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点论述:

(一)利用计算机建立班级档案

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父母联系方式、日常表现、成绩、考试名次、升降情况、奖励惩罚等信息录入计算机,形成电子的学生档案和班级档案。将这些档案保存起来,避免班主任在日后做重复的工作,即当有需要时,调出档案即可,这样班主任只需要更新信息,大大节省了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学会利用相关软件,如excel、spss等统计学生的成绩、平均分、排名等,比起人力统计,节省时间,而且结果清晰明了。同时,信息的电子化便于在各个任课老师之间传阅,方便任课老师之间、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也方便了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班主任可以将此档案发给家长,使家长能够简单明确地掌握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变化和表现。

(二)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加强交流

现如今,每位学生都在使用手机,学生们会建立自己的班级QQ群、微信群,在各类社交软件上进行交流,老师可以加入这些班级群,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老师时常在群里和同学们聊天,会使同学们觉得老师很亲近,打破学生与老师的陌生感,也方便老师掌握和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和班级现状。同时老师也可以建立家长的QQ群、微信群,老师在群里与所有的学生家长沟通,仿佛像是每天都可以开家长会一样,将班级和学生的情况及时的反应给家长,学生家长也可以在群里互相沟通,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教育方法以及对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看法和意见。

(三)利用群共享、网盘等平台共享学习和班级资料

老师可以通过各个平台,上传学习资料,比如卷纸、上课的课件、优秀的学生作业、范例、学校的经典教学视频等,使资料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让每一位需要的同学可以方便及时地得到资料,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上传资料,进行资料共享,让资料被充分的利用。

(四)利用网络优化班级管理

老师可以建立班级管理留言板,让学生在网络上对班级的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老师还可以在网络上发起投票,征求班级同学对某一些班级管理的看法,让同学们参与班级的管理,自己制定班规,改变班级管理方式,优化班级管理,提高学生参与和遵守的积极性。

(五)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第3篇

教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后,我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杜甫的《石壕吏》、屈原的爱国名言,随后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比赛过程中,孩子们一个个声情并茂、感情充沛。比赛结束后,我让学生谈感想,一个孩子说:“以前,我们总觉得爱国这个词太虚无了,跟我们关系不大,可是读了杜甫和屈原的诗句后,我们又觉得爱国是多么的真实,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圣贤们那颗赤子之心。”可以想见,如果仅仅是学了课内的一首诗,可能还不会一起学生如此深刻的触动,但是,诵读经典让爱国从抽象变得具体可感,把枯燥说教变成娓娓动听,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二、积极发挥网络优势,优化育人的方法措施

当前,众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迷失方向,有的甚至走投无路,选择结束生命,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利用网络中的有利因素,渗透语文课程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教师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课程资源,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平时教学中,我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网络资源的搜集与整理等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当代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最后的姿势》一文时,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搜集“中国最美教师”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格桑德吉的事迹,然后组织“最美教师事迹报告会”,不少学生听完后深受打动,学生普遍对教师的奉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2.利用网络资源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相互尊重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课堂内外,我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相互尊重,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完《科学小实验》的指导课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上传到班级的QQ群上交流,学生进行互评。要求他们一定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首先找别人作文的闪光点,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如“语句太美了”“人物外貌的描写真生动”等。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了互评互改能力,更学会了和别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第4篇

(一)调查方法

设置关于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及对写作教学认识的调查问卷,在山西省忻州市定襄中学和定襄宏道中学对高二年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85%。结果见表1。

(二)结果分析

1.目前高中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情况。

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都对网络资源有了解,但很少有人利用网络课程和教学网站进行学习,80%(70人)的学生拥有自己的QQ、微信或微博,平均每天花费在QQ上的时间约一小时,大多数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熟悉的朋友,95%(80人)的学生认为在微博、QQ、微信里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所以可以说现在的高中生已走进计算机信息时代。

2.目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问题。

(1)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学生对写作文非常感兴趣的只占19%,对写作文没有兴趣的却占到了23.9%,55%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文有点困难,仍然需要指导。期望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占80%,有10%的学生对提高写作水平信心不足。所以可以说影响学生写作兴趣的两个重要原因是:(1)写作的信心不足;(2)在实际写作中有困难。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学生的写作困难,还应重视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2)学生写作主动性不强。86.2%的学生只按照老师布置的作文平均每学期写7~10篇,几乎不进行额外写作,8.9%的学生因脑海一片空白,没有素材,无从下手而不写作文;90%的学生只注重教师点评的分数和评语,根据评语进行修改作文的微乎其微;对于教材单元作文指导,经常看的学生只占23.3%,因此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处于“推一推,动一动”的局面,写作主动性不强,没有产生强烈的欲望。(3)写作教学模式单一。63%的学生反映老师布置完题目马上就写,23%的学生反映老师是先进行作文理论辅导然后写,仅有14%的学生讲老师的写作教学模式是师生互动探讨。84%的学生期待教师进行写作指导,64%的学生期望老师帮助审题,75%的学生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写作素材,说明目前好多教师虽然了解网络资源的教学功能,但将其运用于写作教学中的形式还不够丰富。(4)学生写作途径单调。87%的学生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得益于阅读课外书籍,20%的学生认为经常进行写作练习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的根本是课外阅读,但学生课业繁重,学习时间有限,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导致学生写作较为艰难。从表1中可以看出最有效的利于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接受社会和网络各类信息的仅占18%,学生期待网络学习写作的只占16%,说明学生对网络资源了解不深,虽然具备一定的网络搜索能力,但很少将其应用于写作。

(三)调查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写作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写作方式应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2)提高学生的写作自主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写作课堂教学中来。(3)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不仅要进行写作理论、写作技能的指导,还应对一些经典文章进行分析,学生优秀写作作品的阅读、点评等。(4)学生课外阅读要以名家经典著作为主。(5)将中学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6)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开始尝试网络化写、评教学。

二、网络资源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写好作文的前提是积累丰富的课外阅读素材,而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将不错的阅读资源推荐给学生,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选择的阅读,增加阅读量;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网络小组,同时把阅读资料按照不同类型发送给不同的小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各自的阅读进度及感想,这样学生间可进行互相鼓励、互相借鉴;学生可利用微博、QQ等网络教学平台提出自己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教师可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学生也可进行阅读策略的交流。所以说网络资源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量,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有效的交流平台。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果没有心灵的触动,写出来的作文质量不会很高。而老师确定写作题目———学生进行写作———老师讲评这种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在写作课之前将写作话题用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传送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上课之前进行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进行写作时不会觉得非常吃力。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

学生写作是自我主动探究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模板式的写作套路,就会造成学生怕写、拒绝写作的局面,抹杀学生的自主写作创新思维。因此要让学生拥有自由写作的权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写作创新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一空间彼此借鉴思想,突破写作文体的束缚,标新立异,使学生写作结构模式多样化。

(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作文源于生活,离开生活的写作是乏味的,所以要让学生写作文时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去接触纷繁的社会,体验生活,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资料。但是目前的高中生因学科较多,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生活经验相当缺乏,然而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彼此分享生活的点滴片段,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写作文时就会想到特定的情景,有了真实的素材,写作文时就不会发愁犯难,同时也会提高写作兴趣。

(五)改变单一的写作教学模式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一个人批改、讲评一个班所有学生作文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利用网络平台随时随地修改、点评学生的作文,给学生介绍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指导、引导学生完成写作。同时教师可搜集整理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将其带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师的课堂写作教学效率。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评,自由发表个人观点,可以达到相互引导、激发写作创新思维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写作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

教师应该将一些好的语文学习网站推荐给学生,并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网站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大量的阅读锻炼写作能力。只有当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学习取得收获时,他们才会深刻地认识到多进行网络阅读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写作技能的。只有尝到了网络阅读的甜头,学生们才有继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学习,进行写作的动力。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如QQ,微博、电子邮件等随时就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学习的情况进行交流,树立学生的习作自信心。

(二)加强学生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写作

要想将网络资源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更好的结合,就必须努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比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上传以某话题为中心的文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如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所涉高考考点、主要写作技能的应用等。为了提高写作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提前进行网络资源查询和课文相关的话题,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和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写作能力,提高教师写作教学效果。

(三)建立学生写作资料库

借助网络优势,创建一个高中语文写作资料库,将写作教学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写作资料库包括写作知识技巧区、优秀作品阅读下载区、精彩语录片段区等,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所需的各类知识,并进行写作技能的指导,而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积累语言的素材,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为学生的阅读、写作提供一个好的导向,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四)成立学生网络写作室

如果在互联网上建立学生写作室,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写作直接放在网上,大家可对所有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也可参与其中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写作的问题。这个网络写作实验室应该实行匿名制,这样就可以让胆小内向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写作中来。同时开展优秀作品的投票活动,不仅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推广开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写作小天地。

(五)开辟网络写作教学平台,建立写作评价机制

第5篇

从整体上讲,网络资源在高职综合英语教学的直接应用在于课件的准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在传统的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教师的教学工具非常单一,仅仅依靠黑板、粉笔和课本进行课堂教学。因此,教师的教学安排和设计也只能通过简单的书写和阅读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能够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机械化的讲解,这就给高职综合英语教学带来极大的弊端。首先,课本教材的内容较为死板和无趣。高职英语教材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枯燥性,特别是针对一些对英语没有兴趣而言的高职学生而言,通篇的英语文字根本无法提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同时,高职综合英语的课本内容相对单一,始终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安排和设计的。这就容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进一步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次,仅仅利用课本进行课堂教学,极大的限制了教师的发挥。无论是高职综合英语中的阅读教学、听力教学或者写作教学,教师都只能依靠课本内容进行教学。课本教材相对抽象,没有立体感,也没有十足的趣味性,也就无法迎合学生越发刁钻的需求。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进行课堂教学成为众多教师的选择,并且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在高职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能够寻找到足够的网络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准备条件,也可以直接利用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就能够将较为死板和抽象的课本教材内容,通过网路现代化设备并利用网络资源用另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例如,课本教材中文字性的英语对话,在网络资源的支撑下可以变成Flas,也可以搭配动人的音乐,也可以搭配更加趣味性的图画。此时,同样的课本内容,传统课本带给学生的是死板无趣的感觉,而在网络资源的支撑下,却能够变得饱满生动并且充满趣味,这就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对高职英语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学活动。此外,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活动安排,可以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拓展,以此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高职综合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完成基本的课本教学内容后就可以给学生播放英语短片,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最为明显的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高职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做好引申教学的工作。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要对知识进行延伸,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教学资源的不足,也就无法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而通过网络技术,教师就可以轻松的获得相应的网络资源,进而对原本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延伸,并且得到丰富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持,也就变相的降低了学生对其的理解难度,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利用网络资源在高职综合英语教学中进行听说能力训练

在高职综合英语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已经成为众多高职英语教师的选择。网络资源的使用在高职综合英语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优势,能够极大的改变当前高职综合英语听说能力训练的弊端。传统的高职综合英语听说能力训练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科学的。一方面,因为教学硬件设施的局限性,大多数教师只能够通过录音机或者口头表达来进行听说练习。更加具体地说,教师在听说训练中只能让学生跟着录音机进行听说训练,或者只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发音进行听说训练。这种听说训练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发音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因为教师发音不标准的原因而直接导致学生受到不可磨灭的影响,使学生的英语口语不规范化。另一方面,这种听说训练的模式相对单一和机械化。这是因为教师能够给学生播放的听力材料较为单一,往往是课本教材中的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只能够按照特定的内容进行听说训练,只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重复相同的对话。这种训练方式不具有灵活性,也就无法真实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这种机械化的听说训练会让学生感到厌倦,甚至直接对高职英语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来填充高职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能力训练,进而丰富听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在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

首先,在网络资源的支撑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改变机械化的听说训练模式,利用多样化的资源对听说训练进行有机填充。相比于课本中死板单一的听说训练对象,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就可以轻松的为学生准备更多的听力材料,也就能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样化的口语表达情景。

其次,情景化教学是英语听说训练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也就是要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充分领悟西方的语言思维、了解西方独特的语言文化,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和听说能力。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就可以利用英语视频、电影等多种形式达到目的。在刻意的搜索下,教师就可以收集不同的语言情景,并且以电影等生动的形式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此时,学生不但能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和感知,教师还能够组织学生按照相应的剧情进行情景表演。通过情景表演,教师就真正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学生在情境中听英语、说英语,根据特定的情景来领悟语言思维和不同的语言文化,这种经历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良好的语言环境也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西方学生进行实时的交流。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对希望的语言思维和语言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真实的交流,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也就能够获得更快的提升。

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另一方面,阅读教学始终是高职综合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不仅仅是因为阅读在考试中所占的巨大比例,更因为阅读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搜集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传统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已经拥有完整的教学对策,并且能够取得出色的成绩,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还能够对阅读教学的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具体地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做好延展性阅读,即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网络资源能够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料,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安排下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写作教学

第6篇

1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特征

1.1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

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是指网络信息资源中情报的有效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减,利用率逐步降低。这与传统文献的老化一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因素很多,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情报学家M.劳恩曾说过:“文献增长得越快,文献的半衰期就越短。”信息资源的增长和老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信息资源的动态变化。众所周知,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极其惊人。以我国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2002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为157,091,220个,字节总数为2,877,754,095KB[1];2003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为311,864,590个,字节总数为6,059,431,526KB[2];到2004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就达到了650,682,300个,字节总数增长到20,537,214,718KB,与2003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08.6%和238%[3]。

(2)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载体形态、数据组织方式、网址等外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所含知识和情报在内容上的变化。1998和1999年,Bar-Ilan和Peritz对信息计量学领域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研究表明,在6个月内近50%的网页发生了变化[4];而WallaceKoehler的观察结果更为显著,他发现97%的网站6个月内会发生变化,如观察时间为1年,则比例上升为99%。对于网页而言,这组数据分别为98.3%和99.1%[5]。应该指出的是,网络信息资源更新并没有引起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增长。

(3)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被从系统中删除,不能再被访问和利用。文献[4]表明,68%的网页1年内将被从网上移除;而文献[5]发现,有12.2%的网站和20.5%的网页6个月后不能再被访问到。1年后,分别上升到17.7%和31.8%。并且,每周有0.5%的网页和网站消失。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减少。

(4)替代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运动规律认识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知识不断被完善和突破。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信息需求的共同推动,网上信息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原有的知识和情报被包含在新的知识和情报之中,因而,原来不完善、不全面的陈旧信息资源逐渐不再被利用。替代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信息资源的更新和消失,而表现为网络信息资源中,蕴含新知识和情报的信息的出现和信息总量的增长。

(5)网络信息资源的吸引力。网络信息资源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资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处于诞生和发展初期的事物,相关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往往呈指数增长,老化遵循负指数函数关系。进入成熟期后,信息的增长速率变小,老化曲线也变得平缓,半衰期加长。当对该事物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出现质的飞跃,相关信息的增长进入新一轮的指数增长阶段,相应的,老化曲线也恢复成负指数曲线。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受关注程度。对于网络信息资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对象而言,受关注程度越高,往往意味着知识更新越快,半衰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对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而言,其受关注程度遵循“Winnertakesall”法则,受关注程度越高的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越短,也就是说信息更新越快,质量和数量也稳步提升。

1.2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特征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与传统文献资源老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1)非累积性。传统文献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存在的永续性,即使这些载体上的知识和情报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它也不会消失。原有信息的修正与更新、替代信息的生产以及新信息的产生必须依靠新的载体。因此,传统文献资源从数量上来说,总是不断增长的。而网络信息资源则不然。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是介于产生后永续存在与即刻消失两种状态之间的第三类信息,它的更新和消亡是其存在和运动的常态。在网络环境下,新信息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信息总量的增长,而且,相当一部分信息在丧失其使用价值之后会彻底消失,引起信息总量的减少,呈现负增长状态。所以,我们认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累积性,这表明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往往只能基于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难以系统地回溯其历史状态。

(2)动态性。动态性与非累积性是内在统一的。任何信息都是外在形态与所含内容的统一体。记录信息的载体和信息的组织方式是信息资源的外在形态,而内容,即其所蕴含的知识和情报才是核心。传统文献资源的外部形态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必然具有累积性。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外部形态和内容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载体的形态、信息组织方式、网址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内容可以不断更新,甚至删除,这就体现为它的非累积性。众所周知,半衰期、普赖斯指数的测定都是依据特定领域文献资源的被利用情况,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性使其老化规律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对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生命周期的研究。

(3)不完全性。传统文献,的生产和传播是受控的,由相关机构统一审核和管理。因此,在传统文献资源老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范围一般相当清晰,在数量上也是可数的。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不完全性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上信息的基本上处于不受控制的状态,因此,任何研究者都无法确知网络信息资源的精确构成和分布状况,在研究特定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时,也就不可能准确地划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数量。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非累积性和动态性造成了研究对象在时间维度上的缺失,因此,在研究中也就难以系统地回溯研究对象的历史状态。

2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状况的指标

根据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其特征,我们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网络信息资源被利用情况两个方面,建立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状况的指标。

2.1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反映的是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老化状况,可以采用半衰期和生存期两项指标衡量。

2.1.1半衰期

半衰期源于物理学领域,原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我们借用这一概念,将网络信息资源的半衰期定义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有半数发生变化所需的时间。根据是否考虑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量部分,网络信息资源的半衰期又可以分为静态半衰期和动态半衰期。

(1)静态半衰期。静态半衰期是指在不考虑增长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有半数发生变化(含消失)的时间。例如,以网页为基本构成元素,考察网站A的静态半衰期。假设网站A有10000个网页,每个月有1000个不同的网页发生变化,并且有100个网页消失。根据上述定义,网站A的静态半衰期为10000÷2÷(1000+100)=4.55(月)或0.38(年)。

(2)动态半衰期。动态半衰期是在考虑增长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中较新的一半产生于多长时间内。例如,在上例的基础上,假设网站A每个月新增500个网页。根据动态半衰期的定义,网站A的动态半衰期为10000÷[2×(1000+500)-(500-100)]=3.85(月)或0.32(年)。

当然,半衰期的计算在实际研究中情况会复杂得多。首先,网页不会匀速地发生变化、消失和增长;其次,一个网页可能连续多次发生变化,由于我们考察的基本元素是网页,因此只能将其计为一次;第三,在计算动态半衰期时必须认识到,新增网页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出于研究的需要,我们可能会选择在信息组织上比网页粒度更细的单元作为基本构成元素,譬如知识单元、网络链接、单词等。

2.1.2生存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存期是指特定网络信息资源的URL存续时间。如同人的遗传密码一样,URL是区分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唯一标识,因此,我们认为URL是判定网络信息资源生存期最理想的依据。根据该定义,只要URL保持不变,无论内容如何变化,都视为同一个网络信息资源。在极端情况下,特定URL所对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甚至可以为空反之,即使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要URL被改动,我们就视为原信息资源“生命”的终结和新网络信息资源的诞生。当然,如果特定网络信息资源及其URL同时被删除,同样也意味着该网络信息资源生存期的终止。

2.2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的计量依据是其被利用的状况,这与传统文献资源老化规律的研究思路基本相同。文献半衰期的研究可以分为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和论文的半衰期。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专业)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论文半衰期是指引用这篇论文的全部其他论文的二分之一是在这篇后的多长时间内发表的。需要强调的是,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是相对于被引文献而言,而论文的半衰期是相对于引用文献而言的[6]。与此相对应,我们仍然以“半衰期”为指标衡量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并按研究对象分为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和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

(1)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根据学科文献半衰期的概念,我们将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定义为某主题领域网络信息资源所含链接的链宿所指资源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产生的。例如,如果我们说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是1.2年,就表明在我们进行统计研究的那一年里,在网上的网络信息计量学文献中的链接所指资源的50%是在最近1.2年内发表的。

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链接。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链接与文献的被引文献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因此,在借鉴其研究思路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必须明确链接的目的,也就是链源与链宿之间的关系;第二,当链宿的时间晚于链源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时应当如何计算;第三,是应该采用网络信息资源中所有的链接,还是只考察出链;第四,从理论上来说,我们需要获得该主题领域的所有网络信息资源,并提取其所含有的链接。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研究结果可能与客观实际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

(2)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参照论文半衰期的概念,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是指指向该网络信息资源的全部其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分之一是在其后的多长时间内出现的。例如,网上某文档的半衰期是1.5年,就意味着该文档所获得入链的链源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50%出现于其后的1.5年内。

与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相比,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相对较少。根据上述定义,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不涉及自链,并且基本不会出现入链的链源所在资源的时间早于研究对象出现时间这样的情况。因此,需要考虑的问题中最主要的就是解决或尽量缩小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尽管有研究表明,网络链接的使用动机与文献引用动机存在巨大差异,但笔者认为,无论处于何种动机,网络信息资源获得入链就意味着其使用价值的实现,我们在计量其半衰期时不必做过多的区分[7]。

3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展望

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分布与利用研究共同构成了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对丰富与完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同时,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的成果也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利用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才刚刚起步,所见文献仅有2004年王宏鑫和邱均平在《情报理论与实践》第4期所发表的《关于网络信息老化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8]。因此,在现阶段应该借鉴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认识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文献资源所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探索网络信息资源老化规律和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html/Dir/2003/11/22/1393.htm

2200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download/manual/report20030330.pdf

3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download/2005/2005041401.pdf

4Bar-Ilan,PeritzB.C.ThelifespanofaspecifictopicontheWeb:thecaseof"informatrics"aquantitativeanalysis.Scientometrics.1999,46(3):371-382

5WallaceKoehler.AnAnalysisofWebPageandWebSiteConstancyandPermanence.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99,50(2).

6邱均平编著.文献计量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第7篇

层次划分的资源调度树形成后,为满足微时隙数分配的需求,进行微时隙数行为状态重组的网络资源调度算法,其过程是:各节点的处理的数据往返合成所需微时隙数用pi来表示。gi表示MeshBS节点所需微时隙数与Mesh网络数据子帧处理全部数据微时隙数之间的比值。当上级节点发送数据信息传输的流量传递到了到下级节点。数据子帧从资源调度树的叶子端i传输数据到根端的MeshBS节点微时隙数与每一数据子帧节点的微时隙数比值用wi表示。对资源调度树的数据子帧流量输出方向而言,微时隙数的比值wi与子帧微时隙数gi相等。另外,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资源调度树根茎节点除了有自己的分配流量外,还存在根节点与叶节点的转发流量。此时,wi小与或等于gi。当资源调度树的茎叶节点的传输趋于平衡状态时,每一MeshBS节点的自身传输流量和上一级转发出的流量之和等于该MeshBS节点向下一级所传输的流量。另外各节点可以通过Round-Robin轮询方式公平地转发其它流经本节点的流量.对于单位时间内MeshBS子帧无法发送完成的部分,可以将剩余数据放在本节点的缓存队列等待下一子帧发送,整个调度算法完成。由此可见,基于层次划分行为特征状态重组的网络资源调度算法在整个网络资源调度过程中完成了对流量的合理分配,避免出现丢帧、重传的现象,优化了网络资源应用。在网络稳定性兼容性方面有突出表现。

2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WiMAXMesh网络仿真平台和仿真参数对基于WiMAXMesh网络层次划分行为状态重组的网络资源调度算法进行实验分析。当各WiMAXMesh的各个节点按照单位时间内微时隙数处理WiMAXMesh网络传输数据量达到最大值,网络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处理,并按照WiMAXMesh网络节点发送包括自身和中转的全部数据包来进行实验。参与实验的数据参数见表1。图1所显示的是Mesh网络,基于网络的不同层次,通过仿真数据的各节点,形成MeshBS的资源调度树。根据WiMAXMesh网络层次划分形成的资源调度树对微时隙数重组的网络资源调度算法,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各个节点从上级节点传输子帧到下级,数据信息传输从MeshSS到MeshBS的过程中自身流量与根节点流量基本持平。资源调度树由各节点发出的流量与到达叶子端MeshBS节点的流量基本相等,各节点所需微时隙数基本一致,网络稳定性和容灾性均得到提高。流量的损失也降到最低,吞吐量对比图如图2所示。网络吞吐量根据源数据发送量按照比例分配给各个MeshSS节点并根据算法把各个节点合理分配比例带宽。其中X轴表示节点,Y轴表示数据信息传输速度,单位用字节/×106表示。与原调度法相比新的网络资源调度法减少流量的消耗,平稳网络速度。从图2可见,与原有资源调度算法相比,新的资源调度算法更能节省数据传输过程所需的时间。仿真实验表明,WiMAXMesh网络层次划分行为状态重组的网络资源调度算法运算量适中,资源调度所需时间更短,避免消耗多余流量,并在实际网络应用中减少重帧丢帧的现象。增大WiMAXMesh网络吞吐量减少数据传输的容灾性。通过对网络资源的不同层面进行合理的行为特征状态重组使网络资源实现最优化分配。

3结论

第8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教学模式学习过程

一、引言

(一)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21世纪正在形成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开放式学习、多元化学习、终身学习的出现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发生变革,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信息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提高人们的技术和能力,而且要求调整人们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它包括:1.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所承担业务和工作内在联系的能力3.在工作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发展和独立进取的能力4.在工作过程中,独立、有效的组织能力5.在工作领域协调与协作的能力6.把握新信息、新技术的能力7.驾驭媒体,高效利用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能力因此,教育机构面临的任务之一,是培养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正视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不断探索教学过程的新改善,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技术,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及信息表达能力,即学会高效率学习的能力;任务之二,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为越来越多有着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服务,利用互联网集结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最有效的学习。为此,教育界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回应这些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研究以学生为核心的教与学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人开始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即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

(二)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提出的主要依据

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依靠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以个别化学习为核心,采用系统方法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AECT94定义中明确指出,教育技术领域实践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正确反映,也是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心理学占据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主导地位的必然结果。以认知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技术更侧重将学生引入“学会学习”的方向。进入80年代后,国际教育技术界对“学”的关注由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展到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系统组织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有机整体。可见,教育技术研究对象的重新确立,为我们提出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开展的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用于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媒体技术日益丰富和成熟。现代化传播媒体是当代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其优势之一是不仅拓展了教学的时空观,而且将学生从大量繁琐的基础性学习活动中解脱出来,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有效加强,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可同步发展。优势之二是为教学过程研究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创造了条件,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主导”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总之,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无论是从教学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网络资源对教学过程支持的四大优势:交互性强、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和以学为主。其一,网络教育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后台的海量资源库,通过校园网络,可以学习其他院系学科知识,可以接受来自其他名校名师的指点;其二,网络非实时的交流既可以避免教师与学生直面的某种尴尬,也可以避免学生对提问的顾虑和担心;其三,网络使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学习,避免了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网络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没有约束的学习环境。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和学的环境。

(四)网络环境支持教学过程服务

“授人以渔”是网络教学发展的原动力,采用多种途径为支助教学过程服务:其一,利用校园网,提供“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教与学实时交互,学生在线学习的同时可以查询、提问、讨论。其二,利用网上教学和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非实时交互,用来答疑、辅导、讨论、选课、提交作业等。其三,将课件压缩成光盘发给学生,使他们能方便地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其四,应用多种导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其五,设立“学生学习指导”专栏,对学生晓之以理,讲思路、讲方法,而且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等。人文关怀,给学生创造人性化的网络学习资助环境,在技术性网络之外织造服务性“人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引导、指导、督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直至顺利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重要内容。

二、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一般体现为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和网络环境,它们是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得以进行的物质技术基础。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育的适应性大大加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总而言之,网络课程要充分体现网络的这一特点,构建多媒体化的接近真实生活的自主、协作学习情境,能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开放性。

(二)基于资源的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是“学习者借助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进行探索和实践,以获取课程知识和信息读写能力的学习过程”(DirectoryofOnlineResourcesforInformationLiterary,1997)。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生以信息搜集者和翻译者的身份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则是以学习的督促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的;学习结果是将“信息读写能力”养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能力。基于资源的学习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灵活性,即能适用于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课程领域;二是自主性,指学生主动控制学习过程,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主题任务研究来进行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多媒体材料来学习并不等同于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必须亲自通过问题解决的经验来完成主题任务。与教师控制的传授教学相比,这种学习模式将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过程。

(三)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

基于资源的学习涉及到多种媒体资源的使用(书、杂志、报纸、多媒体、网络、社区以及人等),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是构成学习环境的主体。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可以看作是由多种教和学的资源精心设置成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四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即基础性资源、组织性资源、经验性资源和评价反馈资源。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学习资源来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授人以鱼)。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就是要学生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领,也就是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数字化生存环境)所要求的信息读写能力(InformationLiteracy)。

三、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保证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能顺利进行,除要建构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之外,还应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

(一)分析学习者为了保证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能够有效地进行,需首先对学习者的学习准备进行分析,包括:(1)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2)学生使用学习资源的能力;(3)学习风格。其中,对学习风格的分析要侧重对学生支持同质分组或者异质分组的适应能力的分析,以便于确定学习组织形式。

(二)确立教学主题基于资源的教学通过研究主题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联系在一起,因此要对教学主题进行精心设计,并依此确定出教与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资源。教学主题一般选取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三)创建教学资源环境教学资源环境的创建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然后对这些资源进行适当处理,如对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后是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这些资源组建为教学环境。

(四)设计学习与传递策略在策略设计中,要侧重对学习组织方式(分组学习或是个别化学习)、交互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资源的传递方式等进行设计。在设计中,一般采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方法,以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意实时交流和非实时交流的设计)。

第9篇

一多媒体教学培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培训效果多媒体拥有与网络连接的端口,所以它可以连接网络资源平台,将网络资源整合到教学中去。相对于以往的黑板涂鸦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来讲,多媒体课堂得到了质的变化,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课堂气氛的最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就业培训课程有很多规则要求方面的内容,这让受培训者感到枯燥无味。而多媒体教学培训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可以让学生脱离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也可以大大丰富课堂培训内容,最大化地实现受培训者的课堂参与度,让课堂更加精彩,提高培训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培训可以构建最真实的职业环境

在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庞大的网络资源,在制作课件的同时,穿插一些真实职业环境下的视频资源以及图片资源,或者制作的动画,从而让学员更加真实地了解实际的工作环境,使培训理论与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这样的培训方式更加有利于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对受培训者进行安全知识重要性的培训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由于缺乏安全知识或者人为疏忽造成事故的图片、视频,展示给受培训者,让其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发现职场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认识到安全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培训的最大教育意义,受培训者在未来的职业工作中就会警钟长鸣,其感受相对于传统的口头讲授来讲也一定更加深刻。一个真实的职业氛围对于就业培训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利用多媒体庞大的教学资源,可以达到最大化的教学输出,当然学员也会对受培训内容更加敏感,进一步实现就业知识的高效传播,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总之,多媒体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就业培训机构通过多媒体相关资源的整合,能够进一步搭建合适的职场氛围,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从而达到最终的培训目的。对于就业培训来讲,多媒体已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多媒体能够结合更多的资源优势,在就业培训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

作者:李杰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中心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