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25: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油气储运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20-02
油气储运顾名思义是油和气的储存与运输。在石油工业内部它是联接产、运、销各环节的纽带,包括矿场油气集输及处理、油气的长距离运输、各转运枢纽的储存和装卸、终点分配油库(或配气站)的营销、炼油厂和石化厂的油气储运,在石油工业以及整个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国内原油进口比例已经超过50%,国内石油巨头已经逐步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管道建设方面中石油将积极加强海外战略发展布局,推进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将按期建成投运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适时开工建设。
在如此大环境下,作为中国石油工业尤其是管道建设和储运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设也力求国际化培养,在本科教学中强调专业英语和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为石油巨头输送更多具有扎实业务能力和一定英语水平的技术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1.油气储运专业教学课程设置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旨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了解和掌握专业方面的世界最前沿的技术知识,能逐步实现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文献翻译和撰写外文文献,从而成为能在该领域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使本科生在两年普通外语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提高阅读一般难度的专业英语书籍和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和具有在一定的专业文章写作能力,形成较为实用的专业英语能力。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专业课程设置中,油气储运专业英语在整个油气储运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被放在第六学期进行,课程设置为32个学时,每周4个学时。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是承接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双选教学的桥梁,学生通过大学两年公共基础英语的学习以及CET-4和CET-6考试,已经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在第六学期引入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专业文献阅读和翻译的水准,以及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专业英语课程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油气田地面工程简介、管道工程、储存设备、施工工艺、管道与设备的腐蚀和油气计量等几个方面,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做好铺垫。
2.油气储运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油气储运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提高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油气储运05级四班在第一次CET-4考试中一次通过率高达81.6%,当时为我校四级过级率树立了新的里程碑,直至2009年储运05级毕业时总的CET-4通过率达到了76%,六级通过率达到了31%,但是毕竟还有24%的学生没有通过最终通过CET-4,可见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距还是较为明显。
另外,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于专业词汇的解释、英语长句的翻译甚至部分部分语法的解释,不能很好地平衡专业内容讲解和英语分析[1],最后处于一种只讲授专业内容而忽略英语教学特色或者忽视专业知识讲解而变成纯粹英语教学的尴尬境地,完全脱离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初衷。在2011年油气储运08级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考试结果分析发现:该课程学生的成绩优秀率是28.83%,良好率是39.26%,中等率是17.18%,及格率是8.59%和不及格率是6.13%,但是在结业考试中有两位同学的卷面成绩仅仅为2分和5分,和近30%的优秀率相比的确显得触目惊心。
3.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思路探讨
在微观层面进行教学资源的重整和教学思路的梳理,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实现精品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理想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以及高超的教学水平的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控教学;另外。积极投入专业课程学习并拥有扎实公共英语和专业基础的学生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实现理想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一个英语模式下的专业教学[2]。此外,还应该在宏观层面努力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型,从英语教学环境、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科技论文写作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提升,全面提高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水平。
3.1 微观方面提高教学主客体能力
(1)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准
专业教师通常都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一定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同时对于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都有很深的掌握,在业务上都颇具造诣。制约专业英语教学的提升主要是对英语的熟练运用。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语言上具备比较高的水平,教师必须有条件在授课过程中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全程教学,即能够驾轻就熟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听、说、读、写,或者说,受过严格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这是从事专业英语教学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专业英语教师具有在英语国家学习或从事研究的经历,在教学中现身说法,通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则可以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3]。
论文摘要:从石油工业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出发,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石油工业也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石油工业人才已迫在眉睫。特别是榆林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的榆林市,作为重要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对油气储运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在学院领导的努力下,我院的油气储运专业已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为了加强油气储运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工程型人才,对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专业素质。但是,由于我院油气储运专业的发展相对榆林市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毕业学生不能达到目前油田企业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样的形势,本项目提出对油气储运专业课程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油气储运的课程编排中,《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可以将储运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衔接的很好桥梁。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有所不妥,使得这门课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下,应该配套一系列仿真课件,与教学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脑海。仿真课件可以使学生掌握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从而更好地学习该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以便为将来的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加强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以仿真课件的训练,再配合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结合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可以综合地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或继续深造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分析目前我院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体系、内容与实践课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作为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打不好,那么其它课就很难学习。据调查发现,学生很多都不太明白课程中一些具体的流态名词,以及抽象的流体损失问题,如果有了仿真课件,这些疑难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其次,我院储运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中,有些由于厂家设计问题造成数据不准确,所以原本刚够学生分组实验的仪器数目,现在只能增加每小组的人数才可以维持正常开设实验课程。由于该课程中涉及的实验数目较多,也导致了场地的严重不足。再次,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课知识与生产实习相互渗透。而《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习的相互渗透又甚为重要。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针对我院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开设的现状,以及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情况,笔者提出几点改革建议,以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1.按照实用、新颖、精练的要求,着力进行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更新
课程建设旨在突破学科专业局限,又要照顾到专业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本课程中加入非牛顿流体部分的教学内容,形成课程的特色。
2.强调计算机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应该在教学中加入一部分符合我院具体专业情况的仿真模拟课件的使用量,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课件相结合,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样,不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节省了学生花在琢磨流型变化上的很多时间。鉴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对于各种工艺流程图的介绍,传统的板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笔者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抽象、晦涩、枯燥的缺点,使学生从动态的画面中,比较轻松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3.有效组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有效组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学生通过在工厂的实习,可以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厂中实际生产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尽快解决实验设备结论不准确的现象,使教学仪器百分之百地准确投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尽可能地将流体力学作为向外专业进行开放实验,让有兴趣的学生也能参与。
通过该项目制定的措施实施于油气储运专业教学中,使每届油气储运专业学生受益。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此举对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效果的考核
前已述及,这门课程主要是油气储运学科的专业基础,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树立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考试方式上,更注重应用能力的测试,考察学生与社会的接轨程度。这样,考试题型多是一些发挥性的,让学生用“渔”的本领去为本门课程的学习画上休止符。
四、结语
总之,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初步探索分析,可以促进教学观念的改变,按此目标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促进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其仪器设备的更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从而实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和长期艰巨的实践过程,专业教师任重而道远。只要不断努力和探索实践,就可以开拓出一条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更加富有成效的新途径,而且可以取得更好的教改成果。
关键词: 跨学院;联合培养;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
1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创造性人才的重任。联合培养是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大力倡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虽然培养方案和管理体制尚有待改革,合作机制仍需完善,但培养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各培养单位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实验资源,有效提高培养质量、降低培养成本,因此,已逐渐被广大高校和科研单位所认可。
2 跨学院联合培养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内容
为了加强东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开展了跨学院联合培养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跨学院联合培养在多个不同学科背景下,可以达到多学科交叉渗透、协同攻关,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型的思维能力,丰富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具有独特的培养优势。跨学院联合培养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确定研究方向,突显培养特色
以把握油气储运学科内涵为核心,寻找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和问题突破口,凝炼突出学科特色、体现学科水平,提出跨院联合培养研究方向。同时,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建立联系的枢纽,体现学科专业的内在属性,优化学科结构,贯彻培养方针,明确培养目标,坚持培养理念,突显联合培养的特色。
(2)整合培养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不同学院之间容易沟通协调和接洽、资源容易整合和共享,包括教学资源、导师资源、科学研究实验资源、图书资源。围绕培养目标,积极鼓励研究生学习各学院的优质课程、精品课程,通过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使课程设置逐渐向前沿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建立导师组制度,充分发挥各学科带头人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各院之间通过导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组成导师组指导研究生;开放重点实验室,既可有效利用各院校现有重点实验室资源,提供良好实验条件,减少仪器设备闲置,又可以加强实验技术交流,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各院馆藏书量,避免重复购置资料造成无谓的浪费,可以跨院查阅文献,真正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3)配套管理措施,保证培养质量
加强过程管理, 在学位课程学习阶段,主要提高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两个方面。使研究生掌握各学科基本理论,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巩固知识,开阔视野,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为今后课题研究奠定基础;课题研究阶段,着重针对提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课题研究过程、论文质量、论文评议、论文答辩等研究生培养过程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进行严格考核,从环节上保证了培养质量。
(4)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构建联合培养机制
针对选择性招收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定学科交叉的联合培养计划,营造有利于联合培养的教学条件和氛围。同时开展学科交叉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有利于提高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的整体科学能力,加速基于学科交叉创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构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宏观调控机制,有助于管理部门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有助于研究生本人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以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全过程为主线,根据教学要求和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的,探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评估细则,确定评估项目和具体评估指标及其主要参考依据,逐项评估其在学习各不同阶段的能力,建立一个评价研究生能力的操作平台和便于评估的科学体系,最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管有机结合的评估体系。
3 跨学院联合培养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1)资源整合问题
由于各培养单位之间的相互独立,联合培养工作不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操作管理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培养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另外,由于受到教学体制和科研环境的影响,学校科研环境还需完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还不健全,没有很好的讨论环境,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及相关的设备服务也需丰富。这就需要各院之间、各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及时加强沟通,共同解决面对的问题。
(2)创新性管理模式
跨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尝试,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工作流程, 在实施过程中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安排、课题选择、毕业答辩等环节、各院的行政管理、课题的经费筹措、专项资金保障、合作协调、奖励惩罚、学术交流、监督评价、考核、成果归属认定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机制。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保障跨院联合培养的顺利推进。
4 结论
通过对石油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以及油气储运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情况调研(包括与学生座谈,相关指导教师研讨等),探索跨院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可行性;通过调研与研讨,确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选择原则,包括学生的原专业、学生的发展意向、动手能力等,确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选择原则;确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队伍;制定联合培养机制与管理机制;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等,从整体上保证了跨学院联合培养油气储运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润进,原永兵.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法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5(5):68-70.
[2] 陈力.地质工程专业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J].人力资源,2012,(5):81 -82.
关键词:CDIO;油气储运工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64-02
随着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成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抓手,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CDIO工程教育的主旨是将工程实践的项目和环境引入教育教学中,学生基于工程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中开展基于实际工程环境的学习,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教学过程工程化[1],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CDIO理念下,校企合作培养油气储运工程人才的必要性
1.适应我省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石油产品和天然气的消耗量十分巨大,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方针[2]。在此背景下,各地石油库、储气库、加油加气站、LNG接收站、油气长输管道和城市燃气管网的建设如火如荼。我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设以石化、钢铁、能源等生产为主的沿海重化产业带,重点建设湛江东海岛、茂名、惠州大亚湾、揭阳惠来四大石化基地。油气储运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人才定位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的重理论、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新的需求。因此,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改变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转向校企合作,由重理论转向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促进油气储运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专业建设与发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目前国内已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要形成自己的专业亮点,就必须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优势,个性化发展[2],内涵式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及时了解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趋势、行业岗位变化和企业对人才规格要求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学校相应地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总之,校企合作办学,能使专业建设更符合市场需要,也符合应用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规律[3]。
二、CDIO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油气储运工程人才
1.加强与行业和地方的紧密联系,突出办学特色。(1)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交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原是中石化所属院校,具有石油石化行业背景,学校所处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在广东省内已形成了以广州石化、茂名石化、湛江东兴等一大批大中型石化企业为主的石化工业基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在CDIO指导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进入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就业。201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订四方共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协议,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以此为契机,开展本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精准定位就业方向,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学校依托茂名石化、湛江东兴和广州石化等企业,获批三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为学生的专业仿真实习、课外实践等提供了重要保障,实现多方共赢。(2)加强与地方企业的紧密联系。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拥有各自的育人资源,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出优势。将企业的工程应用课题与人才的培养方向结合起来,比如有些老师的横向课题,完全可以以毕业设计(论文)或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尽早接触现场实际,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与周边企业有着良好和稳定的合作基础,如茂名瑞派化工设计院、茂名重力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茂名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等,都与学校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2.整合资源,营造工程实践教学环境。CDIO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实践,营造良好的工程实践教学环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企业方面,建立稳固、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从2007年起,学院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先后与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茂名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中山市嘉信化工仓储物流有限公司、惠州兴盛石化仓储有限公司、江门鹤山鹏鸿能源贸易有限公司、湛江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湛江港股份有限公司石化码头、海南三亚长丰能源有限公司、海南民生管道燃气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构筑了宽阔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与企业共同制定、修订实习实训内容,学生实习过程中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联合指导,由企业评价学生实习效果。
3.毕业设计与校企合作教育相结合。我们采用“3.5+0.5”形式,最后一个学期有部分学生到所签订就业协议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和毕业生工作岗位需求,由企业高工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题目,真刀真枪,这些课题有的是某小区燃气管道设计,有的是LNG接收站设计,有的是储罐设计等。这样做弥补了传统毕业设计的种种弊端,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组织设计过程资料的能力,学生的工程技术素质得到了综合性的锻炼和培养。
4.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教育实施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工程能力。现在大多高校教师是从大学直接走进大学完成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其优势在于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但普遍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没有行业工作经验,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比较弱。实施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针对缺乏工程背景和经验的年轻教师,为他们进行相关培训。(1)针对某些专业课程,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校内师生做专题讲座。比如,《油库设计与管理》这门课程,可以聘请茂名石化港口分部和炼油分部装油车间的工程师以其自身经验为我们分别讲解原油库和成品油库的设计流程、工艺流程、储罐、泵、管线、安全管理等知识,提高教师对课程更直观的深入认识,增添课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2)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实习,以达到提高教师工程经验的目的。比如,学院曾经选派三名教师去茂名瑞派化工设计院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实习,以某个具体项目跟着他们学习管道、装置设计。另外,还派出一名教师去惠州兴盛石化仓储有限公司参观大型储罐的建造(包括罐基础、罐底、罐顶、罐壁的焊接等),对储罐的内部、外部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储罐的建造方法有了直观感受,掌握了企业新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实践效果
近年来,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在CDIO理念指导下,紧紧依托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相关产业,结合本校实际,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为专业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工程环境,保证了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习效果。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实现能力培养与就业相结合,大大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学生从事工程活动的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知识、协作精神大大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明显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企业普遍反映我校培养的油气储运工程人才能深入第一线,工作上手快,实践操作能力强,值得信赖。我们将坚持CDIO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梁爽,邵玉.校企互利共赢模式下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36):38-39.
[2]竺柏康,石一民,徐玉朋.校企合作构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3):279-283.
[3]竺柏康,徐玉朋,张仁坤,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7,16(5):8-11.
关键词:油气储运工程 技术问题 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竞争的不断激烈,油气储运工程对于国家经济建设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遍布世界各个国家。然而油气储运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由于天然气与石油具有易爆、易燃的特点,输油管道必须进行加压加热,一旦事故发生,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与火灾,在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分析目前油气储运工程中应用技术存在的隐患,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防止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一、目前我国油气储运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的天然气与石油主要通过管道运输进行输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原油输送管道目前已经形成贯通华中、华东、中南与东北地区的东部输油管道网络和西北局部输油管道网络;天然气干线管道则在京津冀晋鲁地区与川渝地区形成了初步的区域供气管道网络。这些管道工程项目表明我国油气储运工程正向着良好的趋势不断发展,并初步具备了高自动化、大口径、高压力与长距离的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持续稳定的发展,未来的20年里,我国天然气与石油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根据数据预测显示,到2020年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会达到4.4×118t,天然气的需求量也将达到1675×113m3以上。与之相应,长输管道作为主要的天然气和石油储运载体也进到较快的发展时期,因此,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建设跨区域的石油与天然气网络管道系统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届时,我国油气储运长输管道会建设成安全可靠、覆盖全国、联络成网、分布合理、互相调配的网络系统,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目前我国油气储运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近几十年中我国油气储运工程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但是每年在油气储运方面仍会发生许多事故,这提醒我们当前油气储运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分析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看出油气储运工程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技术问题,分别为静电问题与油品损耗蒸发问题。
1.静电产生的原因与静电危害的主要表现
由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导致电子转移与电荷重新排序,形成不同极性的等量静电,或者物体在运输的过程中产生静电感应,导致电荷不均匀分布,从而使物体带电,这两种方式都会产生静电。由于在油气储运的过程中,两种产生静电的方式同时存在,因此想要彻底避免油气储运的静电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静电的产生不一定会引起静电危害,静电危害的出现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有产生静电的来源,其次电荷不断集聚并达到引起火花的电压,再次电火花的能量达到混合物爆炸的最小引燃值,最后放电过程发生在混合气体的极限爆炸范围内。当上述四个条件同时满足以后,就会出现静电危害。
对于油气储运工程来说,静电危害主要表现在静电放电过程中容易引发火灾与爆炸。例如在油品在储存、运输与输送等过程中,不断与油罐车、储罐和管道产生摩擦,尤其当储运环境具有器壁粗糙、流速快、摩擦面积大、压力大的特点时,静电电荷会迅速增加并大量积聚,极易出现静电放电现象,最终导致爆炸事故。
2.油品损耗蒸发出现的原因与危害
油品损耗蒸发属于一种自然现象,但如果操作不当,会加剧这种损耗,常见的损耗外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油品在储存过程中的损耗
例如在进油的过程中,液面上升会导致油气经过排气管排放到大气中。
2.2油品在灌装过程中的损耗
油品在灌装过程中,会出现剧烈的搅动,导致油气挥发。
2.3油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虽然在管道运输中,油品损耗现象较轻,但在铁路、汽车、油船运输中,会出现大量的油品损耗现象。
油品的损耗蒸发不仅直接产生经济损失,更重要在于对环境的污染,并降低石油质量,因此,减轻油品的蒸发损耗刻不容缓。
三、减轻静电危害与油品损耗蒸发的方法
1.静电的防范措施
由于油气在储运过程中静电电荷无法消除,因此必须从其他方面入手,防止静电危害,例如,可以从一开始就进行减少静电的产生;对于容易大量产生静电的工作区域,应采取逸散泄漏静电的方式,防止电荷的积累;在油气储运的环境中,还必须采取放电防火措施,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2.回收油品的方法
油品的损耗蒸发不仅会产生经济损失,而且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前,我国已经开发出配套的回收油气装置,但由于其结构复杂、操作不便等原因,目前仍难以进行推广应用,传统的回收油气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吸收法
吸收法主要通过使用适当的液体,将混合气体中相关成份变成溶液,从而分离原气体的组分。吸收法一般分为常温常压与冷却常压两种方法,前者要求气液的压力损失较少、吸收率高,并且吸收液不发泡等,后者吸收液可以直接对产品汽油进行使用,但操作与成本费用较高。
2.2吸附法
活性炭由于具有亲有机物和疏水性的特点,比较适宜从气体混合物或液体混合物中吸附回收油气,然而活性炭在吸附油成份后会出现温度升高,产生自燃现象,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活性炭纤维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吸附材料,具有容量大、容易脱附、吸附效率高等特点,但活性炭纤维相比而言制造费用较高,因此限制其推广使用。
四、总结
我国油气储运工程目前得到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油气在储运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复杂性,因此很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本文主要探讨油气储运过程中出现的静电危害与油品的损耗蒸发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如何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仍需今后的不断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油气管输工艺 精品课程 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自从油气储运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开始,《油气管输工艺》即作为学院首批批准的精品课程,经过近1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初现成效,逐步总结出“五个基于”的精品课程建设方法,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基于行业经历的教学队伍,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情境的教学条件。
一、课程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人才需求调研是教改的第一步,只有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本课程通过对油气储运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实地走访,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与一线技术人员对流,并邀请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工参与课程改革,针对油气储运操作工,油气计量工与油气调度工等工种设置的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课程设置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并遵从职业能力本位的原则,实现“两个无缝对接”,即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与职场的无缝对接。
二、教学内容——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
在前期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对教学内容进行顶层设计基础上,打破学科章节结构,围绕知识及技能模块,设计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功能相配套情境,并最终设计出5大学习情景,即油气管道认知,等温输送,加热输送,顺序输送,天然气输送。每一个学习情景由若干项目组成,项目与项目之间体现工作任务逻辑主线,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任务组成,任务与任务之间呈现平行或递进关系,知识内容的编排上是基于工作过程并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最终通过综合实训项目把各个任务联系起来,并通过综合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师资队伍——基于行业经历的教学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已成为共识。随着当下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呼声的日益提高,而工学结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工学结合”与学生“工学结合”的步调一致;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结合专业的实际,主要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条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所谓“引进来”,即通过人才引进、聘任兼职等方式,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所谓“走出去”,即通过现有师资的学历提升、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研项目等途径。截至目前,主讲教师80%为双师型教师,且100%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按照“一主线多方法”模式,即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一条主线进行,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导向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实现基于学的教,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尽可能的让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深度融合(如表1),学生通过深度参与,从以前的被动灌输接收到现在的主动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真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构筑立体化考核评价方式(总评成绩=平时表现20%+考试成绩30%+技能操作40%+实训报告10%),弱化期末考试,重在过程考核。
五、实践条件——基于工作情境的实践条件
按照“校中厂,厂中校,前面是工厂,后面是教室”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目前已建成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泵阀实验室,油气管输综合实训中心。与学院签订深度校企合作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中石油伏牛溪油库、重庆英达实业有限公司柏树湾油库、重庆大班石化有限公司大班油库等,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地演习”的大教学过程,同时,“三阶段实习”计划(大一专业认知实习,大二专业实习,大专业顶岗实习)已全面展开,基于工作情景的校内外实践条件能较好满足相关实验实训要求。截至目前,学生集输工考证通过率已达90%。
总之,高职精品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起点是市场需求调研,重点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与实验实训是保障条件,其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的精益求精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使精品课程成为“一流的水准,多样的示范、共享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姜大元.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0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月清.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变化及启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85-90.
[4]马和平.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建设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9):41-43.
1.1企业参与研究生的招生过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研究生包括油气田开发、油气井工程及油气储运工程3个研究方向。尽管各个研究方向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有些差别,但对每个学生工程实践标准要求一致。在招生过程中,坚持校企共同招生,重点考察考生综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职业发展潜力,并需要用现场的实践问题面试学生。该方法建立了一种符合本领域研究生教育特点的选拔标准,完善了招生办法,加重了学生在复试中的实践环节考核,加强了对考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
1.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要求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在人才方案制定及修订过程中,充分发挥石油企业及相关行业专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作用及校外导师在研究生个性化培养计划制定中的作用,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课程内容,突出课程与技术进步相协调,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评价标准的有机衔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容与特定职业人才工作实际有机衔接,逐步实施专业学位授权与相应职业资格有机衔接。
1.3改进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加强案例教学。通过校内外的授课教师的案例库建设,逐步实现专业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全部实施案例教学。其中,案例库建设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行业及企业专家参与,将目前的工程问题带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项目的形式支持和鼓励校内教师、行业企业教师和专家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共同编写特色系列教材,鼓励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到现场进行教学。继续坚持校企共同授课制度,确保由企业行业专家授课的比例不低于专业课程的30%。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全面实施“双及格制度”,注重培养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1.4加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为核心的实践教育基地既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企业合作的重要平台。目前该校已与河南油田、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中石化西南工程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作为研究生的实训平台。同时,根据研究生发展的需要,适度地扩展了工作站数量,确保了每个研究生在学制期内累积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经历和不少于2项的完整工程实践项目的研究经历。为了使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发挥更大的实效作用,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工作站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建站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好研究生管理委员会及校内外导师在研究生在站期间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研究生在站的学习实效。
1.5加强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校企双导师作为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形式和载体,需长期坚持。进一步完善导师遴选与考核办法,明确好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责任权利,加大考核力度,提高导师的责任心,完善导师考核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1.6加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管理研究生的科技创新、科学研究题目来自于现场生产实践。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行到企业去寻找工程实践问题、回到学校或在现场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与研究,再到现场进行实验确定是否已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同样,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尽管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来自于选场生产实际,完成的研究也必须解决现场问题,确实可以企业的生产带来好处。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在学校时,校内导师作为主要的导师进行指导。在企业工作时,校外导师作为主要的负责人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在论文的审查与答辩过程中,必须有三分之一的校外导师参与论文的答辩过程,确保论文的工程实践性。
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2.1着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发掘校企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大学校实验教学研究院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巩固新进教师工程实践制度,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优化师资的学员结构和专业技术职称结构。首先在进校选拔教师时就要充分考虑是否有现场工作经历、是否有从事过现场生产项目的研究或者是否到现场进行了不少于1年的工作锻炼。同时,校内导师每年必须到现场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并以专兼职的方式从企业引进和聘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参与教学工作,使专兼职教师的人员比例达到专业教师队伍总数的30%以上,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任教师比例在60%以上,构建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
2.2转变教师绩效考核方式通过对普通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的考核实现由主要考核教学业绩向工程实践能力的转变。不仅要有工程实践项目的支撑,还必须要有实验室的建设过程。建立基于教学效果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激励制度,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考核比重。明确规定没有企业工作或企业锻炼经历的教师必须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与企业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联合审理挂职或顶岗工作岗位,教师挂职或顶岗期间待遇不变,在考核和各类评优和晋级中,对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优先考虑。对工科教师由副教授晋升教授的条件中增加需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形成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措施、控制、考核闭环,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3构建产学研的合作新机制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协同创新”的原则,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多元一体化的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及育人模式,实现校企协作办学、共同研究、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重点解决好行业企业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问题。学校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提供科技服务、解决技术难题等,找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兴奋点,让企业有“利”可图。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校内实践环节,降低企业接纳学生专业实践的风险和成本,使企业乐意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4结语
关键词:安全管理;长输油气管道;建设;应用
对于油气长输管道建设工程而言,一般情况下,其管线施工距离相对来说较长,因此,管线途径地区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也较为复杂,这样的情况下,油气长输管道建设工程的社会依托性较差、安全管理的实施难度普遍较大,从而导致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出现人员伤亡,引发社会问题。基于此,长输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安全管理。
1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与长输油气管道的建设现状
21世纪,在社会进步、科技改革的背景下,油气储运产业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长输油气管道建设工程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油气管道长度约为100000千米,是世界石油运输管道的4%左右[1]。石油、天然气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保障社会稳定、推动国防建设以及促进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油气能源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需求量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在政策方面,我国也给予了油气管道建设一定的帮助与支持,地方上也积极为油气管道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油气管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程。然而,由于油气管道建设的施工距离相对来说较长,因此,管线途径地区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也较为复杂,这就给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基于这样的现象,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必须进行安全管理改革,以确保油气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2长输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管理在现阶段的油气长输管道建设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然而,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负责安全管理的人员,其专业能力、总体水平普遍偏低,虽然安全管理工作强度、工作量相对来说比较大,但薪资却较低,这就导致难以引进安全管理人才,高素质、高效率安全管理人员的缺乏,进一步造成了安全管理效果低下;其次,长输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仅仅是流于表面,过于强调抢工期、赶进度,缺乏对安全管理的重视;最后,人员管理的难度较大,安全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导致其执行力不高,工作效率低下[2]。
3长输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的应用
3.1开展垂直管理
在以前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机组、安全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必须分开住宿,从而导致安全管理人员的时间大量浪费在了前往工作的路上。为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解决现存问题,可以开展垂直管理,将安全管理有机融入到机组自行管理之中,使安全管理人员深入到机组中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以便于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可以立即上报,最终能够使长输油气管道建设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3.2将绩效考核与安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使长输油气管道建设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可以将绩效考核与安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并要确保安全生产情况、安全事故发生情况与绩效考核成绩相挂钩,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改善安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较低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做到奖惩并施,即适当奖励严格遵守安全管理规定或标准开展安全管理的人员,惩罚未按规定要求进行安全管理或未完成安全管理的人员。使用这种方法,构建人人管安全、人人要安全的工作氛围,从而能够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也有利于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应用科学的管理体系
为了使长输油气管道建设的安全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必须应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如,可以应用杜邦公司与中石油合作开发的HSE体系,HSE体系在安全管理方面有着一定的合理经验,包括:在开展安全管理之前首先进行安全分析、有感领导、属地管理、直线责任、作业许可、目视化管理、行为观察与沟通以及安全管理经验分享等[3]。相关实践研究发现,HSE体系在长输油气管道建设安全管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安全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需求量日益增多,基于这样的原因,加强对长输油气管道建设的安全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环禹.简析安全管理在长输油气管道建设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6,08:276.
[2]郝永杰,曹会清,李化,姜涛,杜伟.安全管理在长输油气管道建设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1,S2:277-278.
一、引言
自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成立以来,全国石油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了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海洋油气专业的成立象征着高校石油专业教育迈向海洋石油,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随后几年来,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大学(华东)等石油院校率先成立了该专业的硕博点。随后的几年里,2013年,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迎来了第一批海洋油气工程系毕业生,该届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彰显了海油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然后,随着国际油价的走低,尤其跌破30美元以来,石油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考验,而海洋油气工程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严峻性较石油工程类老专业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冰点。因此,低油价下的海洋油气工程系的未来何去何从?如何在低油价新形势下海洋油气工程系进行常态化的发展?这是本文待讨论的问题。
二、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加强师资梯队建设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从总体规划来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海油和海工两个方向,其综合性集成了海上油气藏开发、钻、采、集输四个环节。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海洋油气工程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将陆上油气田钻井、完井、采油(气)、油气集输的领先技术与海洋石油、天然气相关技术结合并考虑海洋油气田钻井、完井、采油(气)、油气集输的特殊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海洋油气工程的研究基地与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基地。但就其专业教师队伍而言,西南石油大学的海洋油气工程系专职教师仍存在不均衡状态,专职教师仅8人。无独有偶,我校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目前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1人,其中龙江学者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占18%,副教授占37%(图1)。从师资上,目前硕博比例相当,博士比例占55%,硕士比例占45%。从平均年龄来看,整体年龄偏小,平均年龄不足35岁。而在研究方向上,海洋工程方向占40%,海洋石油工程方向占60%。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国内石油院校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目前师资上面临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是普遍的现象,教学梯队健全难;二是师资专业结构不均衡,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石油工程等院系调配过来的,而海工方向教师又多出自非石油院校,师资专业结构偏差较大,导致海油与海工互为独立,往往造成海油和海工严重脱节,难融成一体。因此,在人才引进方面,充分考虑油田企业人才需求,一方面加强深化与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企业交流与合作,听取油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风向,邀请企业高层领导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低油价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因地制宜,对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引进相应的人才;
另一方面推进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对优选出的骨干青年教师,可以推行“2+2”合作模式,或加强硕博研究生访学模式,借鉴其他院校海洋工程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其他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国际高校的先进经验,填补海洋油气工程的空白。最后,在人才引进方面,尤其对于偏远地方的院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如对发表高级别的文章等成果进行奖励,提高安家费等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任教。
三、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订单式”培养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顺应海油油气开发形势下的产物,但亦不可仅拘泥于海油企业,还需胜任诸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应建立以海上石油为主、陆上石油为辅的教学方案。与此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还要兼顾海油和海工方向的均衡,让学生既能掌握石油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熟练掌握海油油气专业特色领域本领。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把握好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分寸,加强与油田现场交流和合作。建议在课程设计上增开与油田现场研讨式课程(如16学时),任聘现场领导来校进行讲座,传授和交流现场的先进生产经验,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增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专业感情培养。最后,强化与油田现场的合作,尤其是中海油企业的合作,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签订相关协议,为企业输送人才提前签署“订单”,建立长效机制,等等。
四、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动用多种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积极鼓励一线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理论实践相结合,反作用于课堂
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仅要胜任课堂教学,也要具备科学研究的素质,因此就要求任课教师在专业方向上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鼓励高校教师承担各类纵向基金和横向科研课题,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开展课题的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进取,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提炼专业技术新观点和新认识,在学术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推进专业知名度,亦可反作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教学知识点,同时也能了解油田企业科研领域,使本科生就业后社会适应性较强,从而提高了毕业生源的质量。
(二)动用多种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材规划上,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思路。近几年来,我校和兄弟院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2012年,我校联合兄弟院校海洋油气工程系,在教材编写上结合各自优势,联合编写了《海洋采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概论》、《海洋钻井平台设计》、《海洋装备腐蚀与防护》等国家“十二五”规划多部教材,教材内容贴近海洋油田及平台设计,符合油田发展实际需要,有别于传统的石油工程类教材,更加强调内容“海味”的特色,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海洋油气工程的学科特色和知识点。同时,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已建成了《海洋石油工程》等精品课程公开网络课堂,利用特色专业和建设成果,完成了公共精品课程的建设,并在网上实行资源开放,本校及外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外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课堂。
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石油工程类的大赛,如近几年来的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大赛,此类比赛既能体现教师的专业功底,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导师督导,学生动手操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如我校近两年自发连续举办2届东北石油大学海洋平台设计大赛,形成了我校特色专业的校级比赛,赢得了学生一致好评,参与该类大赛除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外,还积极鼓励油气储运专业、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专业知名度。
五、结语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全国石油院校几乎同步开设的新专业,几年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在当今低油价形势下,海洋油气工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授课阶段、毕业设计以及论文撰写等环节抓起,需结合现场实际经验不断修正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发扬其专业结构特色,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使其真正成为海洋石油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