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书法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5 11:25: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书法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书法教学论文

第1篇

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很多学生在写字时都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没有正确的坐姿和书写习惯。作为书法教师必须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王羲之在书论里讲到“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其实这就讲到在写字前要进入一种状态。学生有了正确的书写习惯,才能进入状态做到心平气静的练字。有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是保证有序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现在大部分是大班教学,课堂上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如学生不小心将墨汁碰到同学衣服上,墨盒掉到地下等突发事件。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时,教师要从严要求,从细处要求。在多年的书法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上课先检查学生的坐姿。学生的坐姿一般按照平时上课的要求就可以了。两脚和肩同宽放在地上踩实了。双臂打开放在桌子上。做到头正身直轻松舒适。

2.写字前检查学生的执笔。关于执笔方法有多种,我们一般常用五指执笔法。要求学生做的指实、掌虚、立腕,不要把笔抓得太紧,手指手腕放松。

3.写字中提醒学生蘸墨与放笔,第一笔要把墨蘸透后在墨盒荡笔,保持笔头圆、顺、尖,墨的含量要适中。以后蘸墨蘸到笔头的三分之一就行了。不写字时就把笔头担在墨盒的边缘上,不要把笔头向外放在桌子边上,更不要拿毛笔离开座位。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要时刻提醒这些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了。

二、在书法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的观察习惯

有的教师常说让学生多练多写,认为“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写的多了自然就会写好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不让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学生的手过一遍也只能是徒劳。我们在书法教学中,一般是先让学生临帖,临帖时必须先观察字帖。只有认真观察字帖,学生才能掌握字体的特征。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讲的就是临帖中的观察。在观察字帖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米字格的辅助作用控制字的大小。让学生观察所写字的每个笔画在米字格的位置。尤其是第一笔画所在的位置很重要,它决定着这个字的大小与位置。有了米字格这个参照物,学生就能有效地控制字的大小与位置了。

2.利用偏旁部首掌握字的结构。合体字一定要让学观察偏旁部首所占格子的比例,有了这个比例学生就能掌握偏旁部分与主体部分的关系,在书写中就能做到朝揖与让就。

3.利用空白位置体会笔画的布局。学生观察字的笔画时不能只盯着笔画看,还要让学生观察空白的形状。只要留空的形状与字帖中的相同了,字形才能写得准确。

4.勾线描摹也是一种有效地方法。有些学生利用前面的方法仍然写的很差,不妨让他们采用双勾或单勾的方法进行练习。双勾就是把毛边纸蒙在字帖上用铅笔沿笔画的边缘勾出字形,然后用毛笔摹写,单勾自然是用铅笔在笔画的中间勾出字的结构再摹写。勾线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每个字练习三遍,先双勾写一遍再单勾写一遍最后对临一遍。这样就能加深对字形的理解和记忆。在临习中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同字体中相同字的不同写法,不同字体(反差比较大的字帖)中相同字的写法,如:欧体字的秀美,颜体字的浑厚。在观察一个字时,可以把字当成一幅画来看。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加深学生对字贴的认识和理解。再比较自己的字和字帖上字的差异。以上方法是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只要学生不断地观察和练习,就能逐步地了解所临字体的特征,掌握毛笔的特性,也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特的创作习惯

学生临摹字帖到一段时间后兴趣就淡化了。为使学生再次产生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当学生要展示自己的书法成果时,他们大多数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刚开始以两字或四字词语为内容。用集字的方法来创作。先让学生在字帖中找出所写内容的字进行临摹,字形掌握的差不多了再在宣纸上书写。在创作之前教师要讲解书法作品的格式以及落款的大小位置。如:横幅、条幅、扇面等。学生创作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格式来完成,也可以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格式来完成。尽量要求用好一点的墨和宣纸,在好的纸上书写学生会很认真地来完成,对新材料产生很大的兴趣。在创作字数少的作品可以试着将字放大来写,以增加画面的尺幅和提升视觉效果。写作品时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对临,基础差的同学可以双勾或单勾。将学生的作品在班内进行展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后存在很多问题时。这时教师就要提出下次临摹的新要求,如中锋用笔、笔画的特征等等。临摹一段时间再进行创作可以选择字数稍多的内容来创作。如一首古诗或一句名言名句等。书法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做到由易到难,应材施教,临摹创作相结合。先临摹再创作,再临摹再创作,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书写特点和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不能一刀切把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面貌。

第2篇

第一,书法教学内容单一,书法艺术信息贫瘠化。高校非专业书法教育呈现出了一些弊端,如教材落后、因循守旧、缺乏新意。这些书法课通常把目光定格在让学生了解传统书法、获得一些历史知识或是进行纯粹的汉字书写训练上。这样简单地理解书法课,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导:书法就是写字。第二,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升。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相应的人文素质是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然而,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第三,以往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课堂为中心,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应改变书法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文化传承与教书育人没有相结合。书法艺术中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文化传承是育人之本。在书法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单纯讲授技法。这种将文化传承与教书育人相分离的做法,使两者失去了血肉联系,缺乏有效结合。

二、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探究

1.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核心,改革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内容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非常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书法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亲和性以及自身独特的艺术性。书法身兼文化与艺术的两重身份,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学问存在。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书法可以作为深入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切入口。书法艺术课程的传授中渗透了人文精神,在书写实践、展览等活动中渗透了思想内涵、道德情操、认识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教育。非专业书法教育的对象均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设计书法教学时应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加强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大学语文、古代汉语、诗词欣赏等方面的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以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对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非专业书法教育必须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奠定基础。

2.治学与治艺相结合

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延续、发展。如今,将书法艺术推而广之,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艺术特征有所把握,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将治学与治艺相结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学术修养的同时,注重治学方法的传授;在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过程中,兼顾其治艺理念的确立和提升。在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审美方式与审美理念,使学生将对艺术的感知拓展到生活中,自觉地感知生活中的美。

3.改进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在非专业书法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特殊的艺术情境,分析经典作品,展开多元的评价,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书法展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展开创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学生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当前,各类艺术作品展出场合不断增多,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应该着力实现书法艺术信息多元化。改变以往书法课堂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把握最前沿的书法艺术发展动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纪录片,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互评,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信,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4.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第3篇

(一)大学教育所需

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文化传承。我以为,缺乏书法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是缺乏中国特色的教育,是缺乏传统甚至割裂历史的教育。我们不能漠视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缺陷。大学教育关系到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抵制境外垃圾文化的侵蚀,弘扬民族文化方面高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书法教育作为我国独特的教育门类,大学应将它变成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抓手。大学教育是一种相对宽松的教育,需要多种协调方法,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步入健康的轨道。学习书法便是其一。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较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书法教育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育形式。除专业教学外,高校应将其列入通识文化教育或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书法深深地植根于国学的沃土之中。提高书法水平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习其他传统文化课程。书法课可与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和古典文学鉴赏、诗词欣赏、艺术概论等选修课相互促进,使大学公共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

(二)学生成长所需

孔子曾言:“里仁为美”。可视为对中国传统审美观的高度概括。如果说西方艺术重视外在的造型,那么中国艺术,特别是书法则重视内在的蕴涵。年青一代对我国民族文化及传统艺术了解不多,而西方不良文化正力图使他们变成外表黄皮肤内心却西化的“香蕉人”。书法教育具有“立人”功能,能够培养一大批修身重德,热爱传统艺术,以继承和弘扬书法为己任的学生,有利于树立事业心和使命感。书法具有培养性情的良效,能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书法如同练静气功,书写时要求入静、入定,排除杂念,符合养身规律。它可以调整心态,减缓压力,排遣胸臆,颐养性情,抒怀。书法是一门讲究悟性的艺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耐心、想象、准确和条理,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心智活动。书法能使学生具备更多知识和技能。毛笔字具有形态多样、变化优美、富于艺术感染力的特色,其多种实用功能和艺术价值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书法在诸如广告、装饰、设计、传媒、教育等行业都有较好的用途,对于学生成才具有激励作用,而且也能为就业提供切实的帮助。书法作为选修课一般课时不多,课程开设并不妨碍主体课程。书法具有艺术表现和文化交流功能,学生通过书法活动能开阔眼界、扩大社会交往。

二、书法艺术全面引入大学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引导

国家应在书法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举措。要明确规划,由国家教育部门出台引导性政策,提出纲领性、指导性意见。明确哪类院校需要开展书法教育,不失时机地在高校推广书法课程,充分发挥书法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将书法等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法规之中。另一方面,解决学科定位造成的发展障碍问题。如,由于建国后推行的是西方的学科划分体系和教学模式,而西方并无书法这门学科,因此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书法长期被列名于美术学科之下,即美术学(书法),成为三级学科。张法认为:“书法为什么不成为二级学科,而只是美术学下的一个研究方向呢?原因大概是没有专门的书法学院,不必特殊照顾。”如此,实为教育规划上的一种短视和失误。

(二)高校组织自身建设

要实现高校书法教育的规模化与规范化,首先要营造书法教育的氛围,大力倡导用书法来修身养性、提升素质的活动,从多方面拓展书法的人文价值和实用价值。本身设有书法专业的高校具有教学优势,要将书法课程面向全校开设,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尚未开设的高校要积极筹划,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通过开设书法课程,配备书法教师,改革评价机制。要结合办学特点,“因校制宜”。书法教育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课程建设方面。“就教育行为言,书法是古典教育的最后一块领地。”需将书法与本校培养方向结合起来。如,可分别侧重传统型、实用型、艺术鉴赏型等不同方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形成师资梯队,形成正规的培训机制。书法课由美术教师担任,易出现“画家书”现象,不利于书法教育。师资不足的高校要引进和培养专业教师。如,可从专业优秀毕业生中选用,或从专业团体引进与聘请。教材方面。高校书法教材不少,其中不乏出版较早、影响较大的。如,1985年启功主编的《书法概论》,经多次再版,发行10万余册。由于书法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发展,教材需要有序更新。可跨校跨地区联合编著教材。教材编写与采用切忌“文人相轻”与门户思想,要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真正将教材规范化、科学化。

(三)示范与培训竞赛活动的开展

由于高校书法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状况,要使更多高校高起点加入其中并逐渐形成书法教育传统,就需有示范性教育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卓有成效的学校具有示范作用。如,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高校书法教育的先驱,从20世纪早叶至今一直沿续。20世纪60年代后,北师大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书法讲座。1987年受教育部委托,北师大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校书法教师讲习班,培养了一批书法教师和创作骨干。此外,不少省份也有较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高校。同时,教育部门和研究团体可定期开展全国性或区域性培训竞赛。1981年,由中国书协、、全国学联等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近千名大学生书法爱好者参加了比赛,百余名获奖者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了当代书坛中坚力量及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现在,一些省份成立了高校书法教育研究会,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要通过这类组织积极推进工作,并对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三、树立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的正确理念

(一)明确培养要求

大学书法不同于中小学写字。教育部门将写字作为中小学学生素质的培养途径,将规范、端正、清楚作为写字的三个基本要求是适宜的。但若大学阶段仍维持这种要求而不变更,艺术灵性难免受到压抑。写字和书法虽密不可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写字的目的是交流信息,重实用性,书法更多的是创作和欣赏,重艺术性;写字力求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掌握技能,书法则重探索的过程和乐趣。可以说,写字为书法起到了由实用美向艺术美过渡的桥梁作用。大学书法教育不仅应重视技能教育,还应重视其美育功能。要从中小学存在的应展教育中摆脱出来,转向美育性质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完成了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系统的教育层次和结构,并逐步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和学术化的道路。但在推进高校书法素质教育方面,显得不足。素质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需要进行专门探讨,在培养机制、目标方面更加明确、切实。

(二)提高书法水平

国家教委早已明确规定书法课为中小学的二级课程,应受到与体、音、美等课同等对待。中小学练毛笔字(一些地方作为地方课程),这是学生的起步阶段。若缺乏连续性,之前数年所学难免荒废。2010年6月,本人在学校三个不同专业的文科班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中小学练过毛笔字,5%的还参加了特长班,但坚持下来的不多,几乎都前功尽弃。艺术兴趣的培养需要契机,若到了各方面走向成熟的大学阶段书法却尚未入门,那么学生今后就很难再与书法结缘,达到较高境界。书法教学中要革新教学手段。如传统教学中,写字技法演示有较大局限性,直观效果欠明显,不便于大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解决诸多难题,如通过定格、放大、慢放、循环播放等形式突出重点,使学生观察细致入微。提升书法水平是长期的过程。大学书法教育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技能,同时,要进行理论培养,通过开设名家讲座等方式提高鉴赏水平,准确把握“师碑”与“师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三)延伸培养目标

第4篇

1.1在教学观念上有所创新

中专数学教学观念的创新,既要求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观念,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数学的观念,只有教与学同时创新,才能实现中专数学教学的目的。目前,教学观念的创新是中专教师的重要任务,除了教学思路的革新外,更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找到学生不爱学数学的要根源,想方设法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在教材上有所创新

现在中专学校广泛采用的中专教材已延用多年,有些内容已显陈旧,已与现实生活略显脱节,所以应根据中专教学的目的适当的改良和压缩中专数教材的内容,对应用性强的内容可以写得详细些,对于应用性不是很强的部分应适当删减,做到详略得当。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也能根据教材内容划分详略,既能提高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效果,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1.3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

中专学校的学生因所学专业不同,所以对各学科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就数学课程而言,文科学生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即可,而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则要根据其专学其他学科的设置来决定数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这就要求中专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和特点,合理确定数学教学的内容,力求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1.4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

数学课程教学较其他基础学科而言枯燥得多,这就对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所领会,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提起兴起,变被动主动。要求教师除了课堂讲授外,还要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引证一些学习数学方面的真人实例。同时,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开辟“模拟课堂”环节,让学生提前预习本堂所学内容,模仿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讲解。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补充和讲评,并以此作为学期数学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在考试形式上有所创新

数学考试不同于其他学科考试,它多是以计算结果作为判定好错的唯一依据,即使每一步都准确,只计算结果不正确,也得不了多少分,或者根本就得不到分。这种传统的数学考试方式对中专学生来说是有不妥之处的,因为中专数学的教学目的不是要考查学生的计算准确性,而更侧重于对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上。计算结果不正确往往是因为考生的一念之差,并不能真正说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真正起到教师通过考试掌握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这就要求中专数学教师应在数学考试方法上有所创新,平时应尽可能的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平时课堂设定多种多样和考核项目,并以课堂考核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期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1.6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目前我国中专数学教学面临的严重问题,因此,应当重视中专数学教学知识的应用性。让数学从学生的专业出发,从社会生活实际的需求出发,更大的发挥数学教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中专数学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探究数学知识的实践性,将理论数学变为应用数学。

2结束语

第5篇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

2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艺术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3通过提问、质疑引入新课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会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象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得引入新课方法。

4设置悬念引入新课艺术

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5“开门见山”新课艺术

可能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并没有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象洋思中学的经验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种引入新课方法适合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有时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也可以使用“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6.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艺术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

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当然,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不论以那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将学生从“要我学”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但要注意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把引入新课视为一个重要环节,不管用那种方法,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切忌拖泥带水,影响正课进行。

第6篇

一、激发动机,培养学生思维意向品质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①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②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其次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对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感到枯澡,要注意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变抽象为直观。如,通过“学号是质数、合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的游戏,使学生形象地领悟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又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把纸筒沿竖向剪开,展示出长方形,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很快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三是通过变换那些用来说明概念的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形成,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作这样的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思维活动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从而灵活地应用一般的原理、原则。例如题组:

(1)一桶油漆,第一次用去1/5千克,第二次用去这桶油漆的4/5,刚好用完,这桶油漆有多少千克?

(2)一桶油漆,第一次用去4/5千克,第二次用去这桶油漆的1/5刚好用完。两次一共用去多少千克?

(3)一桶油漆,第一次用去1/5,第二次用去4/5千克,刚好用完,这桶油漆重多少千克?

这种变换叙述形式的练习,尽管问题叙述不同,但学生通过仔细审题,很快便能理解这几道题的实质都是求这桶漆油的重量,从而培养了积极思维的意向品质。

二、增加含熵信息,提高思维密度

如果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熵)不能消除,这类信息就称为“含熵信息”。学生学习就是接收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思维的是一个信息传递、接收和贮存、加工的过程。因此,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含熵信息,从而提高思维密度。

1.以内部言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思维要求,而且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去做。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作用,促进思维的“内化”,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五(1)班现有学生49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3,五(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对这样的应用题,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试着做,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解法。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可以找出多种解法。

解法一:4+3=749×4/7=28(人)……男生

49×3/7=21(人)……女生

解法二:4+3=749÷7=7(人)

7×4=28(人)……男生

7×3=21(人)……女生

(附图{图})

(附图{图})

解法四:先求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再求男、女生各多少人。

3÷4=3/449÷(1+3/4)=49×4/7=28(人)……男生

28×3/4=21(人)……女生

再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和方法说出来:解法一是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法二是用归一法;解法三是用倍比法;解法四是用分数解。这样的教学,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机会,在“想一想”的过程中,内部言语得到了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以内部言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通常是以语言为载体表现出来。俄罗斯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关于智力形成的学说提到,智力活动始源于物质活动,以语言为中介,内化为“人脑”的内部言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要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也就是从“外化”到“内化”,在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底×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不仅发展了内部语言,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培养。

三、训练主体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1.纵向延伸。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沟通前后联系,弄清知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递进层次结

(附图{图})

1/4,第一次修了多少千米?解答后再纵向延伸: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怎样解答,如果改变题目中的问题,又怎样解答。

2.横向展开。学生解题后,还可以横向展开,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此种方法多适应于练习课与复习课)。例如:“修一条1800米的路,3天修了12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用多少天?”可以这样引导学生:①以1天修的路程数表示效率;②以修1米所用的时间表示效率;③以修120米所用的时间,或以3天修的路程表示效率等方法进行解答。

3.逆向回转,理解结论。训练学生从顺、逆两个方向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例如: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向开出,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比甲车多行1/4,求甲、乙两车一小时共行多少千米?解答之后,再把解题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引导学生逆向编题。如:甲乙两车一小时共行108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1/4,求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显然,这道题的难度要高于前一题。

第7篇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1)培养和捉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的策略;(3)鼓励学生参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4)刺激学生提高数学智力;(5)鼓励学生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为了所有的学生。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交流和合作的互利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以打乱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为基本模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小组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也有4人、6人小组等等。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学习。

2、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第8篇

在美术课程的学习方面,有些绘画技巧的掌握对许多初中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可以通过倡导合作学习,鼓励集体创作的方式来完成相关美术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弥补不同学生美术方面的缺憾,消除学生的畏难思想,从而让每个学生的美术特质都激发出来,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另外,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训练,再加上初中学生年级的不同,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例如:初一的学生主要学习线条、造型等的模仿、练习,通过简单上手的教学内容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喜爱和热衷美术课程的学习。而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实物绘图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进行花草等实物的绘图教学中,老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欣赏学校的花草,感受其中的美丽与自然的气息,并且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实物描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享受美术课程的乐趣。

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美术思维能力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众多方法中,课外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可以极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情趣。在老师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每一次活动都设计出带有趣味性的作业内容。例如:收集当地废旧材料,创造多元形象。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废旧材料,如:易拉罐、稻草、树叶等,进一步引导他们认真体验材料的形状、质地、色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对于废旧材料的加工创造,主要采取多角度感受、组合想象、随意裁剪等几种形式。学生自主选择各种材料,经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身边,只要不断地去发现,美无处不在、无穷无尽。让学生的美术梦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作出各种别出心裁的艺术品。

第9篇

综合来看,项目教学法方法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并且在教学操作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操作性也很好。这种方法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挖掘,艺术项目教学方法在这方面正好契合了美术教学的需要。因此,美术教学中引入艺术项目教学方法将会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也会发挥很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艺术项目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

在艺术项目教学方法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收集工作、项目任务的分配工作还是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都需要各个学生小组成员充分参与其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了活动的主导者。这种美术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局面,挖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自主探索与决策,并且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过程的能力。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结合以往所学知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来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与小组成员进行沟通和协调,这也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艺术项目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结果,学生的任务结果并不是唯一性的,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创造和多元化的联想。这种项目方法尤其提倡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解决方案,然后进行自我评价和解析,进而自我改进。之后学生在小组以及班上进行展示,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改正和优化,进而使自己的方法和任务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这种方式尤其适合美术教学实践,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3艺术项目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项目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结合一些典型性、实用性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和实践,下面笔者将以具体教学课堂中出现的广告设计为例进行阐述,探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使用项目教学法。总的来说,艺术项目教学方法主要分为准备、实施和评估三个阶段。

(1)项目的准备阶段过程。在这一阶段,对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针对广告设计课程,教师首先要考虑所选主体与课程要求是否匹配、吻合,所选主体是否符合学生年龄段所能领悟,务必要做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确保项目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在确定项目主体时,需要进行基本的调研和思考,最大限度的符合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生活状态。在这一阶段内,教师需要设计的问题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状态和需求、设计项目过程、准备项目的理论知识、制定项目实施规则和注意事项。

(2)项目的实施阶段过程。项目的实施阶段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一阶段也是整个项目教学方法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监督和引导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实施之后,各个小组成员则开始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进入到项目的处理状态。小组成员需要进行沟通和协调,有成员负责收集资料和信息,有成员需要负责分析项目实施对猜测,有的成员需要准备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和设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步骤之间有一定的先后步骤,却并没有唯一化的标准,集体实施过程则需要小组成员的内部协商确定。针对涉及广告而言,小组成员需要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广告项目所涉及的材料和设施,进而思考涉及方法,在广告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记录相关事项,从而针对性的解决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这也为项目结束后的展示、汇报工作奠定了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美术的创作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环节和细节,这不仅需要个人的认真和严谨,也需要团队的写作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完善作品。

(3)项目的评估阶段过程。评估主要是指教师对各小组的项目成果及完成的过程所进行的评价。与传统教学法中的评价方式不同,项目教学法不仅注意到结果评价,更多的是注重过程评价。在评价前,笔者对评价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将其制成表格。在评价过程中,笔者既考虑到对各小组的资料收集和组织、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广告制作过程的评价,也重视对广告设计理念、实用性、美观性等方面的成果评价。但评价并非最终目的,评价是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4项目实施之后的总结和反思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