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考议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5 11:25: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考议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考议论文

第1篇

一、立论

“意犹帅也”,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确立论点的前提是要了解题意,不仅仅是题目的表层含义,还要深入剖析引申含义,突破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思考。

首先,要对给定题目的材料定向剪裁。不是题目所列的材料都要派上用场,要选取对拟定论点有用的核心材料,简要概述,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即可。其次,对材料适当分析。围绕中心论点对引用材料的寓意简要分析,为论点的提出做好铺垫。最后,提出论点。论点的提出可采取以下方式:

1.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这种方式最传统,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给全文定下一个基调。如《诚信》开篇写道:“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释题渐入,抛砖引玉。这是目前颇为流行的一种写法,开篇点题,阐述自身观点,也可以对题目进行解释。如《谈感恩》开篇先对“感恩”一词界定了含义。

3.连续排比,气势磅礴。紧扣论点的中心思想,运用连续的排比句,逐渐加深分句的逻辑层次,向论点靠拢,最终引出论点。如《关爱》开篇将关爱比做眼神、青风、春雨、问候,引出关爱是一种温暖的主题。

4.对比引用,形成反差。这种方式运用逆向思维、引入论点对立面的论据开篇。比如论点是写一名优秀学生,可从“我想当一名差生”的角度写,引出与优秀学生的差异,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5.设问开篇,强调论点。设问即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论点,起到强化论点的作用。如《青年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开篇提出:“我们应追求什么样的美?”随后引用名言进行回答,强调了对于“美”的论点。

二、结构

论点为帅,结构为纲。议论文文体特殊,形式灵活多样,无论采取怎样的结构,都必须围绕论点展开。

1.递进结构。递进结构采取层层递进的布局,即提出论点,分析原因,提供对策。也就是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

2.并列结构。并列结构适用于总分式论点,即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从不同侧面提出分论点,用以支撑总论点,而各分论点再选取相应的论据论证。

3.对比结构。对比结构以正反对比为主,以转折补充为辅。正反对比指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点的正确性;转折补充指在既有论据的基础上,提出补充论据,强化论点。

4.推迭结构。推迭结构,首先提出抽象化的论点,建立全文基调;然后提供论据,多以历史、寓言、名人逸事为主,佐证论点;之后进行小结,联系现实,分析论据,进一步阐明论点;再是迭据,直接铺陈现实事例,将论点融入现实生活中,强化论点;最后归纳总结,重新指明论点,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有一种紧凑感,主线分明。

三、论据

论据的选取与考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有紧密关系,但缺乏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不丰富的考生同样可以通过写作机智弥补劣势。这就需要对论据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使其旧貌换新颜。

1.逆向选材。文章既需要正面突出主题的论据,更需要与正面论据形成对比的反面论据或侧面论据。如展现一名善良医生可从黑心医生的材料中选取,如考生只掌握正面材料,可通过对材料中故事的逆向思维构思反面材料。这样的材料达到了“不说即为说”的效果,对于突出主题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2.场景转换。对于广泛使用的题材,合理运用场景的转换,突出论据的新意,实现旧貌换新颜。如写某记者为一个议题采访音乐家、新婚夫妇、老年人等的感言,大家结合自身阅历对同一议题抒发了不同感受。可以通过转换主角身份重塑故事,达到场景转换的目的,使旧论据焕发新活力。

3.一材多用。一材多用是高效利用论据材料的方式,解决了许多考生材料匮乏的问题。对于丰富多彩具有立体感的材料,可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的多元化属性,从不同侧面阐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如《烛之武退秦师》的例子,可分别从金子总会发光、千里马还需伯乐、顾全大局、责己恕人等侧面分析。

4.组合论据。如对选取的论据缺乏全面了解,则可采取概述形式,多论据组合使用,使文章结构丰满。如以点带面的组合,通过典型的、别致的事实论据,叙述一件事情,再通过排比句形式对生活中同类型的普遍的现象进行铺陈,形成论据群,使论据富有气势(如2005年高考作文《走向现代化》);再如意象联动的组合,通过对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引述,引出作者的感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2004年高考作文《语言——沟通的加速度》);再如多维度的组合,通过多角度、多空间阐述同一社会现象,起到强化论点的作用(《身不由己的尴尬》一文,从房屋空间变小、自由时间变少等方面,阐述时展的迅速)。

四、结论

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结尾,都应紧扣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的点睛之笔。

1.点明主旨。结尾惯用的方式是凝练总结,归纳全文,点明行文主旨,增强论证结构的完整性。如《栽种你的最爱》结尾处,作者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主人公田勇建立公益热线一事重新给予定位,提升到用心栽种播撒人间大爱的高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引用名句。名言、警句、诗文、歌词等,既有权威高度,又有广泛影响力,可以对文章论点起到升华作用,彰显了文章的品位。如《作文恰如行路》一文,以电视剧《西游记》片尾曲中著名的一句“敢问路在何方”收尾,指出作文之路在每位作者的脚下,使文章更鲜活灵动。

3.问句启发。议论文提出论点的目的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问句式的结尾,无论是设问还是反问,都可以达到启发读者思考的效果。特别是反问句,问题本身即是答案,既强调了论点,又引人深思。如《雕刻心中的天使》一文,结尾处反问读者能否雕刻出自己心中的天使,使人感觉余韵悠长。

第2篇

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的“深刻”有明确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就要求高中学生具备较高的认识水平、较强的分析能力、周密的思维品质,并且在作文当中体现出来,使自己的作文符合“深刻”的标准,达到发展等级的要求,最终取得理想的高考作文成绩。

但是,现实却并不令人乐观。到了高三,多数学生的作文难以突破基础等级的标准,或立意偏差,或肤浅单薄,或缺乏辩证。学生着急、无助,老师失望、无奈……

很显然,学生的作文遇到了瓶颈——肤浅、不够“深刻”。敢问路在何方?破瓶颈之术有哪些?学生该如何写作才能做到“深刻”呢?以议论文为例,指明途径一二。

一、立论要切合题意

材料作文要够“深刻”,首先“ 立论”要切合题意。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都不能使作文达到“深刻”的层次。如何分析材料才能使“ 立论”切合题意?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最佳的方法。构成材料的言行、结果、表象等,仅是材料的外壳,是材料的表层意义。由此立论,就事论事,难免浮浅。只有对材料进行纵向开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剖壳见核,找到那具有内驱力的思想、原因、本质,才能把握住材料的深刻内涵,立论才会准确、深刻,吹尽“黄沙”拾到“金”。

如:聂卫平在韩国比赛间隙,在一家商场的柜台前打听一双鳄鱼皮鞋的价钱,服务小姐说:“你看看就可以了,你们中国人也买不起,太贵了。”老聂一听,拍出一万美元,买下了这双皮鞋。

从表层意义看,老聂花了一万美金买一双皮鞋,可说是花了冤枉钱,或者说他摆阔气,这种认识就肤浅了。我们知道,人物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从人物的表现入手剖析他之所以这样做的思想根源,才能抓住实质,立论深刻。老聂为何有这个“举动”——维护人格尊严,有爱国热情。挖不到这步,立意就不会深刻。

“事出有因”,凡事都有因果关系,一则作文材料往往包含着一种或几种因果关系。我们分析材料时,首先要找出其中的“果”,再逆溯出其中的“因”,最后从这种因果关系中悟出一个“理”。事物是复杂的,因果关系更是复杂的,从不同角度分析,便可找出不同的因果关系。某些“果”可能有很多“因”,有内因,有外因,有主要原因,有次要原因。要使立论准确,切合题意,则必须找出其中的内因、主因。从内因、主因入手立意,文章才深刻。看下面一则材料:古巴比伦人想建造一座通天塔,上帝知道后便从中挑拨,使巴比伦人内部不和,在如何建塔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结果建塔的计划成了泡影。

上面这则材料至少有两个“因”,其中“上帝挑拨”是外因,“内部不和”是内因。从外因可立论:成事须有主见,警惕上帝挑拨。显然只是符合题意。从内因可立论:团结就是力量,分裂就会失败。这个立意才切合题意,以此“立意”写成的文章才会深刻。

二、议论要深入透彻

有一文段这样写:

学贵有恒。学习上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白炽灯时,为了找到白炽灯的灯丝材料,经过一千多次实验,淘汰了上千种材料,最后才获得成功。无独有偶,药品“606”据说也是经历了606次实验才制成的,故发明者命之为“606”。

上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本应该是不错的文段。但细加研读,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这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观点+材料”式的议论文。这类文章不乏鲜明观点,不乏充实材料,但就是缺乏议论,不能把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论据为什么能证明论点不能指明,同时也显示了作者缺乏思考,没有较深的思辨能力,也就没有达到“深刻”的要求。

上文可以修改成下面的内容:

学贵有恒。学习上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白炽灯时,为了找到白炽灯的灯丝材料,经过一千多次实验,淘汰了上千种材料,最后才获得成功。试想,倘若爱迪生无恒心,能经受这一千多次失败的考验吗?还能有白炽灯的发明吗?无独有偶,药品“606”据说也是经历了606次的实验才制成的,故发明者命之为“606”。倘若发明者缺乏恒心,哪怕是进行到605次实验的时候,便打退堂鼓,败下阵来,还会有“606”的诞生吗?

文段加了几句议论性的句子。有了这几句,整段文字就如同画龙点睛,论点和论据之间就有了紧密的联系,论证效果就变得深刻透彻。

议论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灵魂和生命线。议论文,重在议论,贵在说理。议论是否精彩,说理是否透彻,关系到文章思想是否深刻,也就直接关系到议论文质量的高低。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议论文中的议论说理却成为制约议论文写作的瓶颈,成为议论文提升档次的隘口。有的学生只叙不议,或以叙代议,不能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说理,升华主旨,文章显得头重脚轻,毫无说服力可言,很难让人信服,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因而,努力掌握议论文的议论方法,连接好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是提升议论文品味,写出够“深刻”的作文的法宝。

法宝有哪些?法宝有二:

1.因果分析法

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结果),并据此推求形成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如:

君不见照亮了苗乡的那位月亮般的姑娘,即使她没有翅膀,她依然是天使。为什么?就因为她用全心的爱,燃烧自己的青春,点亮了苗乡的路啊!用爱,她肩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丛飞虽不在了,但他是永生的天使,永远飞舞于人们的心中。为什么?因为丛飞用爱心包容了整个世界!他的博大的爱,感动了全中国。

上文中的“为什么”,较好地架起了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使论点和材料的联系紧密了,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材料就有了说服力,文章就够“深刻”了。

2.假设分析法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具体地说,就是在叙例之后,假设事例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并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将这一结果与原事例中的结果作比较,对比鲜明,结论自明。具体的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叙反面事例从正面进行假设分析。如:

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试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606次获得成功,制出了以试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试想,如果欧立希仅仅试验一两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能会问世呢?如果他试验了一二百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他若认为成功的希望已经渺茫,甚至怀疑了原来的设想,因此而偃旗息鼓,自甘放弃,不另辟蹊径,那么“606”自然不会诞生。即使他试验了605次,又失败了,如果他这时丧失了信心,希望之火熄灭了,那么,他也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同样,也绝不会有“606”的诞生。正因为他坚持下去了,最后,他终于获得胜利。可见,坚持才是胜利。

这样的文章,有事例,有分析,有深度,有力度,令人信服。

三、论证结构须“层进”

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常见的有“并列式”“对比式”“层进式”等,其中“层进式”不仅论述“为什么”,还要阐述“怎么办”,即指出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这样,分析透彻,说理深刻,文章才能闪耀出理性的光芒。请看高考满分作文:

铠甲存身,利剑出鞘

①被狼追到河边的兔子不会游泳,难保其身,于是学习游泳。游泳遇到了困难,小兔子还要坚持训练自己的弱项吗?

②我相信这是每个有志的青年人步入社会时都要遇到的疑问:“做一个专才,还是一个全才?”

③这的确是一个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难题。依我看,我们在世上做一个生活的战士,必身着护身铠甲,手持破敌利剑。这铠甲,便是全面发展带给我们的游刃有余,存身于世;这利剑,则是突出才能带给我们的耀眼锋芒,闪耀生命。

④我们需要铠甲,是为了身处困境时从容不迫。诸葛孔明通晓天文地理,又看透人心,终成一代智绝。试想如果他不能预知天气,纵使看穿公瑾的小肚鸡肠,孔明也难演草船借箭的神奇。沙漠中的旅行者,如果只会辨明东西,而缺少找寻水源的技巧,恐怕也凶多吉少。缺少全能的铠甲,不足以安身立命。

⑤我们需要铠甲,是为了战机有利时更自信地进攻。大哲罗素,正是拥有数学、科学、文学、哲学的深厚底蕴,才能在谴责文明堕落、霸权政治时收放自如,深入人心,面对攻击轻松化解。一身铠甲,才促使罗素站稳重心,扮演攻坚者的角色。

⑥拥有护身铠甲的同时,一定要记得磨利你手中的长剑,使你出手不凡,直中要害。莫奈正是不满足于熟稔各派技法而独辟蹊径,用光与影的变幻作剑,辟出了印象派的王国;陈景润如果不舍弃其他广博的科学爱好而专攻无穷级数,手中便不会握住那刺破数学王国黑夜的剑,为后来者带来黎明。

⑦所以说,铠甲存身,利剑出鞘。

⑧铸一身铠甲,需要勇敢的担当与面对挫折时的坚强。不是所有事情我们都擅长,炼就“全才”的道路必然是艰苦的。但我们绝不能中途放弃,像空有专业技术却不修炼人际关系,最终待业在家的北大博士。只有勇于担当生活责任的战士,才能耐心铸好每一个铠甲的缝隙,像打工皇帝唐骏,打磨自己的每个方面,终使梦想得以发挥效力,改变人生。

⑨磨一把利剑,需要认清自我的智慧与敢于选择的魄力。找准你要磨的是哪把剑,有时并不容易。美国国务卿赖斯做到了。曾身为“小钢琴神童”的她一次在目睹其他少年天才的表演之后,毅然放弃了这条“别人注定比我优秀”的道路,重新寻找剑的定位。20年后,她成为斯坦福大学最犀利的政治学讲师。

⑩铠甲存身,利剑出鞘,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也是应对社会竞争以不变应万变的法门。像那只小兔子,我的建议是:努力练好各种技能的同时,将跑步练得更快更强。这样便不致于被狼逼到海边;即使逼到海边,也可顺利脱身,展开另一场生命较量。

11铠甲存身,利剑出鞘,用一颗坚韧而勇敢的心,像战士那样去开辟生命的疆域,广阔无边,为生命立心,立身,立丰碑!

这篇高考作文能获满分,主要归功于“深刻”。文章立论切合题意,第④段的假设分析、第⑤段的因果分析、第⑥段假设分析与因果分析相结合,使文章的论述深入、透彻。特别是文章运用了“层进式”结构——④⑤⑥段从“为什么”层面论述了“为什么需要铠甲(孔明、 罗素)、为什么要磨利你手中的长剑(莫奈 、陈景润)”的道理,⑧、⑨段从更高的“怎么办(做)”的层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铸一身铠甲,需要担当与坚强(正反举例:北大博士、唐骏);磨一把利剑,需要认清自我的智慧与敢于选择的魄力(赖斯)。可谓说理全面、充实,分析透彻、深刻。

四、说理要辩证周密

所谓辩证说理,就是要用辩证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事理,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面,又要顾及另一面,不绝对化,不片面化。说理思维的周密性,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准。只有思想成熟的人才能写出足够“深刻”的文章。不周密的观点、主张是谈不上“深刻”的。

试看下面的例子:

例1:“自信与谦虚”,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文章要把握住二者之间的关系,先阐述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谦虚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再指出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盲目听从。观点鲜明而说理辩证,论证十分严密。

第3篇

[关键词]高考;背景;议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35-01

高考作文可以分为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看图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出现的概率逐年降低,而更加多元化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逐渐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在这种日益多元化的命题中,最容易得分的作文就是议论文。但高考毕竟不同于日常作文练笔,其议论文写作不仅有着模式的要求,对材料新颖度、思想积极性、话题切入点等都有着比较严格的测评要求。因而如何在当今高考作文命题背景下,在高考考场写好议论文,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和考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考作文议论文发展方向分析

回顾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思想性一直是其首要的评分标准。当代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要求考生能够在作文中有着正确、积极的思想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抒发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论点清晰明确的议论文,能够让阅卷老师第一时间抓住作者的写作主旨,从而提高对作文的“印象分”,有助于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作文分数。但高考作文作为一次比较严格的综合能力测试,仅仅在思想性上占据优势仍然是不足的。这是由于当代的高考作文已经给出了比较积极向上的话题模板,想要在这些话题上发现新颖的切入点和新的论点,很可能造成作文跑题,导致考场作文失败。这就意味着,在高考的考场上,仅仅选择正确的论点和话题切入点,并不能让学生的作文得到高分。

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趋势与变化,高考作文对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考核也是议论文评分的一大标准。想要让考场作文有亮点,学生就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从最佳的角度切入话题,并根据所给的资料展开论述。透彻、直指问题核心的话题切入点,能够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分量,有助于提高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价。但除正确的论点和辩证的话题切入外,高考作文还考核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语言文字的运用。想要在这项上得到“印象分”,学生就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通过写作训练锤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只有如此,在考场作文时,才能从写作素材积累里优中选优,找到切合文章主题、符合论点并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论据材料,才能以更为精练准确的语言和流畅公整的文章布局结构获得高考作文的成功。

二、高考背景下的议论文写作

1.提高思想性在写作中起统帅作用的认识

近年来,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现象成为高考后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纵观这些满分作文和所谓的零分作文,导致其分数截然不同的正是思想性的差异。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提高了对个性化视角的重视,但没有同时强调作文的思想性。这导致很多学生在作文时习惯标新立异,这种创新精神虽然值得肯定,但对于高考作文却并不适用。这是由于高考作文对文章的思想性有要求,要求作文思想积极向上,要求学生能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意味着高考背景下的作文训练,不单单是对作文技巧和能力的训练,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倾向。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让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展现其积极向上的一面,获得考场作文的成功。

2.扩大知识面,课内外结合

无论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对作文素材新颖度的要求,都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考核要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在考场环境中找到议论文论题的切入点,教师必须要在平常的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只有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以正确的方式找到材料(图画)提炼论点的方法和方式,才能形成正确的、敏感的辩证思维。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拥有发现生活的眼睛,通过课内外知识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敏感地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大量事实证明,N近生活的论据材料,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当然也更容易获得考场作文的成功。

3.培养学生每次作文动笔都认真审题的习惯

第4篇

例1:2011年福建高考:

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70分)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圣埃克苏佩里曾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执着追求于某种恒久的价值。这价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那里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那里便是揭破一切的谎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有讲述这样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梭罗在这里暗示我们: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创造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我们就应完全投入其中,热爱并坚定地追求。回望历史长河,又有哪一个伟大成就不是源于创作者的爱?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凡高的火焰色向日葵,乃至牛顿的三大定律,又有哪一个不是饱含着创作者澎湃的激情,穿越千古破空而来?

幸而我们还有幸存者明了这个道理,“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乔布斯,主宰IT行业的先驱者曾如是说道。是的,那些恒久的事物,人类的普适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与归宿。当我们受困于一时得失,不思是否前进时,但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这句话“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由此推及,对热爱创造的人的礼赞,无论是爱因斯坦、乔治奥威尔、贝多芬、梵高、牛顿、王选还是钱学森,在她笔下,以尊仰的灵魂,一一诉说,只祈愿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终不被雨打风吹去,流风余韵,映照当世。

惟有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

叙议结合,笔法灵活的充分例证,完全有别于一般的“新八股“结构,这位考生是如何做到叙述议论有机结合的呢?仔细阅读,会发现这样的语脉流”:我已无法……可……我们有……有……可……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是因为……我们有的只是……吾不见……我们早已丢失了……岂不痛哉

再观察例2:2012年高考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69分)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那只西装革履的小兔子一边飞奔一边看表,大喊着:“我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此举让我想起那些匆忙的人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变成了运动场上的赛跑,路程是规定好的,用的时间越长就会越落伍。然而生如逆旅,重要的并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生命的精彩与否。

法国作家左拉曾说过:“人生只有两分半钟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爱。”生命是何其短暂!《圣经》中则说:“他试练我之后,我必如精金。”只可惜那闪闪发光的金子蛊惑了人心,使我们聚焦于“时间”之上,凡事锱铢必较于时间,以时间为度量衡,起点与终点被划定,了无生趣。

诚然,人生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然而,何妨转换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之道?现今许多所谓的教授论文或科研成果被指抄袭,都是因为时间阻挡了源头活水――创新能力,成千上万的科学工作者只因利益的驱使,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反思之后,我们真该学习《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查尔斯,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只有他抬头欣赏月亮,欣赏生命质量所在。

如何应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言论?自然是放下匆忙的脚步,关注内心,关注生命的真谛。每一个伟大人物都能够创造超越时间空间的不朽之作。只有不朽的灵魂方能从时间的方寸之境中突围,增加生命的韧度。

事实上,“事无两样人心别”,世界上不少伟大的创造,都是由那些生命受挫的人完成的。台湾画家几米便是在患病后才醒悟,不再为时间所困,拿起画笔,记录下生命的哀愁,描绘出更多美好的人情世事,赢得了掌声。生命不仅有劳绩和奔波,更有诗意与远方。挣脱时间的束缚,方能体味世间风情与生命之美。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正所谓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摆脱时间的束缚,我们也可以大声喊出:“在千千万万的束缚中,我却感受到生命的无限美好。”

其中的第4段,也是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诚然……然而……何妨……现如今许多人都……都是因为……成千上万的工作者只因……却始终比不上……反思之后,我们真该……

第5篇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800字:修心如莲

树求禽兽以携,遭拒;结实以静候,则咸相食,其籽得传。

《劝学》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然他物何以愿为我所用?盖因其腹中有物,非空也。

人,只有自我修行,价值昭彰,才可求他人赏识,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是此理。修心如莲,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田田的荷叶间一段绿波,愈令风荷芳行万里。

汉有昭君,不赂画工,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终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济苍生的胸怀,沉着大气的风范,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惊艳了岁月。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凭自我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蜀有孔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躬耕于南阳,不争虚名于诸侯。然而一代名主刘玄德恭敬相邀,三请两拒,传为美谈。如果他不是卧龙先生,只是一介凡夫俗子,又有哪个帝王会甘心低头细语呢?羽扇纶巾间的豪情胆识是其吸引刘备的法宝。修心如莲,孔明静候。以兼济天下之大才赢得生前身后名。

姜子牙垂钓言:“愿者上钩。”八十高龄遇文王。可见,世人渴求的与年龄无关,与相貌无缘。内在价值的升华才是一个人得到赞赏的根源。

甜美的果实让飞禽走兽们心甘情愿地为之奔波;几句空话却没有激起一丝涟漪,人性说到底总还是带着那么一点点的自私与冷漠。为利相谋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谁也没有必要因此去指责他人。如何让他人尽心尽力地伸出援手?我们应当磨砺出自我价值,给别人一个襄助自己的理由。人,如果一味只求索取,最终没有谁会愿意施予。

修心如莲,让馨德之香愈远愈清。砺己如实,令品质之花不凋不败。

于天地山川中探求,亦得此理。紫云英铺满山野而无人理睬,菟丝子则更令人厌恶。然而,兰花之较弱易萎,仍有人大费精力悉心养护。蚌深卧水底,恒有渔人冒死打捞。为何?因其有内在价值值得人为之一搏。唯有自身璀璨如星空,如钻石,如珍珠,才可让人于万千沙砾中发现自己。不入法眼,焉得相助?

第6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议论文;说理方法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高考作文要“深刻”。高考议论文要做到“深刻”,就要运用各种说理方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在议论文中,要说服读者,让读者接受文中的观点,就要运用各种说理方法进行分析说理。论证观点“业成于勤”有这样一段事例材料:“‘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执政之初,勤字当头,奋发图强,重用贤臣,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革兵制。到了开元年间,唐王朝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现以这段材料为例,说说高考议论文中常用的几种说理方法。

一、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说理方法。因果分析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原因推导结果,二是根据结果探寻原因。如果根据原因推导结果,可以这样说理:“正是因为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勤理朝政,所以才成就了唐王朝盛极一时的‘开元盛世’。”如果根据结果探寻原因,可以这样说理:“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能开创‘开元盛世’,使唐王朝达到鼎盛?就是因为他夙兴夜寐、夜以继日地勤理朝政。”

二、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有两种,即正例反设和反例正设。如果材料是正面事例,就从反面假设,进行推理论证。《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就用了正例反设。如果材料是反面事例,就从正面假设,进行推理论证。《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就用了反例正设。唐玄宗勤理国政开创盛世是正面事例,运用假设分析法就要从反面假设:“试想,如果没有唐玄宗早年的励精图治,勤理朝政,哪里会有‘开元盛世’的繁华富庶?”

三、对比分析法

对比有两种,一种是同一个人或事物前后不同时期的纵向对比,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庄宗盛时和衰时不同的结果形成了纵向对比。另一种是不同的人或事物之间的横向对比,如荀子《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了三处横向对比。运用对比分析法论证“业成于勤”可以这样说理:“执政之初,李隆基勤字当头,重用贤臣,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革兵制,开创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开元盛世’;在位后期,却宠幸贵妃,重用奸佞,沉溺享乐,怠慢朝政,以致盛极一时的唐王朝迅速衰落。勤奋,则业成;懒惰,则业废。”

四、类比分析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成功地运用了类比分析法。邹忌“诚知不如徐公美”,但是因为“妻私”“妾畏”“客欲有求”,所以“皆以美于徐公”。由此推理得出,因为齐王“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所以“王之蔽甚矣”,齐王最终采纳了他的劝谏。运用类比分析法论证“业成于勤”可以这样说理:“唐玄宗治国理政,因为勤字当头,夙兴夜寐,处理朝政,所以创造了大唐的繁荣昌盛;我们读书求知,只要勤为路径,起早贪黑,勇攀书山,也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五、比喻分析法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的就是比喻说理的方法。运用比喻分析法论证“业成于勤”可以这样说理:“人生的成功离不开勤奋。勤奋,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托起梦想之船的浪涛,是通往人生之巅的阶梯。”

六、引用分析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议论文中引用名言警句可以有力地论证论点。苏洵的《六国论》中说:“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用的就是引用分析法的说理方法。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很多,唐代的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现代的茅以升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名言的选择,要兼顾古今中外,范围要广。引用爱迪生的话来论证“业成于勤”可以这样说理:“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可以说,人生的成功主要来自勤奋。”

第7篇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800字: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人出,各领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的真谛。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却激跃出前所未有的夺目火光。儒、道、法……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争辩中借鉴,它们是乱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造就了诸子百家的璀璨辉煌。

人们时常感到生不逢时,期望回到或飞越到某个时空的过去或未来,但不曾想,每个时代自有它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机缘巧合,从而衍生了不可复制描摹的独特,春秋战国如此,中国近代亦如此。

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与高远目光,造就了中新文学的无比震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话文小说如《阿q正传》等新式文学作品,让人震耳发聩,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涣散的斗争意志,我们亦会赞扬这个时代,钦佩这些爱国者,或者向往这血与泪交融而出的文化结晶。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上演着它们的独有的历史,各有千秋。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宁静浩瀚的大海,孕育着古希腊的绚烂文明。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话,闪耀的哲学之光……无不让人心往神驰,愿可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谐中,但也有人愿活在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

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为反封建求民主,从古希腊文学典籍中汲取精华。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愿回到古希腊那民主的年代,却更愿活在当下,肩负我的责任,将人文主义延展于今。的确,各个时期的文明成就各有千秋,我们只能选择喜欢或倾向于哪个,却不能脱离我们的时代,但文化责任感却让人甘愿在这时代开辟人类精神新天地。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走出校园走向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存在问题

(1)教师在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甚至讲开头、结尾等等方面的引导上存在较大问题,不注重专项训练,作文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作文普遍大而空。同时,教师提倡的优秀范文又离学生写作水平较远,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无从谈起。(2)教师过分点拨作文技法,不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和创意,更谈不上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二)学生存在问题

(1)行文不够流畅,语病太多,很多错别字。学生作文往往在行文中,抓不住重点,抓不住论点。如在《论理想》中,学生多写什么是理想,而不是理想的重要性和对人生的意义。(2)论点提出不够合理,不够明确,论证方法的选择上没有章法,论证过程重复嗦。在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先保证的是字数,但很多学生只停留在这个层次,没有在扣题、深挖思想上下工夫。(3)论据相当缺乏,不具有代表性。学生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没有静下心来读书,积累的素材和论据少之又少,在写作中一个论据反复用,生搬硬套,不讲究切题,极大地削弱了文章的论辩性。(4)文章写作缺乏深入思考,名人名句堆砌现象减少的同时,日记化、私人化写作的内容比比皆是,不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同时,在深挖材料的深层内涵上欠缺很大,造成文章没有深度。(5)学生作文脱离了当下社会热点、时代特色,这与高考要求相背离。

二、新课标高考下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创新途径

(1)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向生活要素材。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感人画面,发现生活中的趣事奇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观察生活趣事,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材料,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一种很好的积累,也是成长的记录单、生长年轮的岁月证明。长期积累,丰富生活阅历,同时,也可以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总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保证学生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才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归宿。

(2)鼓励学生记日记,走出纷扰世界,走进小宇宙,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有一颗赤子之心,用一双单纯的眼,把身边经历的,把自己听到、看到的都记录下来,养成一种记日记的好习惯。对每个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好习惯,而日记则成为人生的巨大收获,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同时,在记日记的时候,只有思考了,走进内心了,才会有见解;走进了心灵世界,才会看到真实的心,不停地用岁月打磨粗糙的心,让它晶莹剔透;不停地用情感去擦拭疲倦的心,让它清爽无比。

在整个时代“压力山大”的时候,学生更不能例外,学业负担太重,有那么多看不懂的人和事,有那么多放不下的人和事,而当学习之余,翻开日记,面对日记,一切纷扰都统统放下;面对日记就像是面对自己一颗真实的心一样,日记里住着一个真实的自己,住着一颗勇敢的心。

(3)鼓励学生课前进行两分钟的演讲,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分享中积累素材。每天出一个话题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准备,让学生从各种媒体上找素材,让学生也当一回演说家,过段时间,让学生逐一展示。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个性化解读能力。学生可以从新闻中获取营养,不管是国内外新闻还是身边的新闻,都会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贯彻了国家提倡的“大语文”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素材和语料,为学生写出言之有物、内容详实的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鼓励学生预先小组互评作文,找到不足。首先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小组互相批改作文,在批改中找到不足,在作文互评中了解高考作文评价标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和平时的训练中能够按照高考评阅标准去进行每一次作文的写作。长此以往,学生的高考意识强了,作文的规范性也提高了,是一举多得的措施。

(5)鼓励学生课前介绍名人名言,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扩充论据积累量。

安排学生课下搜集名人名言,经过课下准备,锻炼了学生的搜集能力,并且让学生课前进行集中演讲。采取分组搜索有关话题方式,最后找出集中时间进行学习和认识。扩展了学生视野,扩充了材料积累,增加了作文论据积累量。

(6)组织学生分组收集论据,增加论据积累。分组给每一个小组一个话题,分组收集论据。学生课下充分地准备,再选时间集中交流。一个小组收集论据,全班分为8个组,长期坚持学生的资源实现共享,论据量得到几数倍的扩充。

(7)举办辩论比赛,在实战中锤炼辩证思维。组织学生举办辩论比赛,在辩论中锤炼辩证思维。双方的辩题就是自己一方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需要有充分的论据,而且更需要辩手有清晰的辩证思维,而这极大地锤炼了学生的思维。例如辩题“金钱是万恶之源”和“金钱不是万恶之源”,学生在作文中辩得不很理想,于是我们发动大家去准备一次辩论比赛。我想对于学生而言,正也是一种锻炼。

新课标高考背景下,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积累素材,扩充论据量,激活学生辩证思维模式,进而提高高考作文得分,最终提高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第9篇

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务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底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而学问底本身,若不受经验底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底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地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末他研究经院学派底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底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试题部分:

一、选择题

1.“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

A.鲁迅

B.莫泊桑

C.欧•亨利

D.培根

2.“人类历第一个真正揭示知识的真正意义的人”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培根

D.黑格尔

3.《培根论说文集》英文版原名为()

A.《随笔》

B.《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C.《随感录》

D.《猎人日记》

4.下列不属于《论学问》一文提出的读书四种方法是()

A.精读

B.快速阅读

C.选读

D.全读

5.下面属于《论学问》一文提出的读书做学问的三种用途的是()

A.为了言谈和议论

B.旅游

C.体育锻炼

D.增长才识

二、填空题

1.《论学问》的作者是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__________。

2.培根在本文中论述了两大问题: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培根在本文中说:“史鉴使人__________;诗歌使人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博物使人__________;伦理之学使人__________;逻辑与修辞使人__________。”

4.培根在本文中说:“__________使人充实,__________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5.培根在本文中说:“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__________学问。”

三、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语

1.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

2.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熏。

四、简答题

1.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怎样理解“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

3.文章主要论述了哪两个问题。

4.本文选词用语有何特点?这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

5.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比喻句。

五、分析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1)请分析“尝”、“吞下”、“咀嚼”、“消化”几个动词的实际含义。

(2)请说明这段话的修辞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从这段文字来看,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2.C3.A4.B5.D

二、1.培根

2.治学的目的;治学的方法

3.明智;巧慧;精细;深沉;庄重;善辩

4.阅读;会谈

5.运用

三、1.可供人借鉴的历史书籍

2.指自然科学常识

四、1.本文论述了学问的用途和读书治学的目的方法。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治学的目的是为了“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在治学方法上,主张对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读法,读书应该与会谈交流、写作、笔记结合起来。

2.这句话是培根在谈论为学的目的时提出来的,它体现出了培根对学问与经验二者关系的理解。首先,他认为作为理性形态的学问对于仅仅是个体生活实践的经验有某种修剪作用,因为个人所积累的经验,个人的天性都是个别的具体的,虽有实感性,但偏于狭窄,缺少普遍性。其次,培根又强调经验对于学问的重要作用:学问“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作者主张既不要藐视学问,也不要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学问应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并受其检视。

3.文章一是论述了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二是论述了治学的目的方法,即“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对不同的书采取选读、全读、勤读、精读的不同读法,还要与会谈、写作、笔记相结合。

4.一是文章选词用语冼练精当,如“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等语句,堪称警句格言,做到一语中的;二是文中多用比喻及排比句式,使文章说理生动,富有气势。

5.排比旬有:“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等等这些都是排比句。而“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等是比喻。

五、1.(1)“尝”是指选读其中的一部分;“吞下”是指全读,但不必细心地读;“咀嚼消化”则不但要全读、勤读,而且要精读、细读。

(2)这段话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读书比拟成吃东西,显得十分生动形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