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5 11:25: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论文;多层类;论文定位;项目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01-04

20世纪90年代末,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我们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为此,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非常显著,并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大学毕业论文作为衡量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些年来其总体质量水平呈现出下滑趋势,这对于高校、学生和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

毕业论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实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属于一项涵盖学校教学管理的定位、目标、机制与实践,大学生多层次文化素质、个体化需求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内外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性教学管理工作。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和考虑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层次化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和多元化”需求、指导教师学术水平差异化与责权利险不统一、学校毕业论文定位导向与传统管理机制的不合时宜性等重要内容与影响因素,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优化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类别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基于责权利险一致性的毕业论文项目管理路径法,为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管理新思路和立体化解决方案。此方法对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等教学管理都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2]。然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仍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在形式重于实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论文文本不规范、文献格式混乱等众多方面[3-6]。针对这些各种类型问题,研究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方案才是解决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研究学者主要从学生、导师和学校等不同维度给出了科研能力差、学生就业压力大、实验设备不足、重视度不够等大学生个人素质因素[7],指导能力有限和责任心不强等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合理的论文教学定位、论文管理流于形式等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8]。为此,表1详细列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为了有效改善和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低劣问题的关键在于,应以系统视角来全面认识和综合分析外部社会环境下招聘单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考察需求、学校对学位论文定位与质量评价管理、导师在学位论文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过程与绩效考核、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责任态度等众多方面因素,采取因时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建设选取一套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导师为主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分类定位与项目管理路径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维度上各种影响因素的积极叠加效应。

二、多层次类别的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

毕业论文属于科研学术论文,为此在评价标准中常常列有“创新性强或理论前瞻性好、新颖的求解思路、有应用价值、有硬件实验验证”等关键指标。然而,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精英教育转入为大众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仍Υ笱П究粕毕业论文这种高度的质量标准要求是不切合实际的、行不通的。此外,不同科研素质水平的指导导师在这些模糊的、空泛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指标标准的理解和把控上也具有相当的差异化和争议性。

第2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进行分析。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专门科学知识,是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且拥有较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毕业后将成为各部门或单位的骨干。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对待理论的态度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往往只是把理论学习的目的定位于拿文凭或考研提高考分,而不是在掌握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未能牢固地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社会生活环境日趋复杂。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开放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腐朽、消极的东西,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给“黄、赔、毒、那”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一些消极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沉渣泛起。这种社会生活环境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使人们对现实政策的评判、对社会与个人前途的期望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是一个容易为外界感染的群体,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作用“免疫力”不强,自然更容易受到侵蚀。 

3.独生子女性格特点独特。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过多家庭照顾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独生子女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个压力就是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尤其是生活压力,除了部分特因生外,主要体现为一些长期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这就使得原来比较直接的“理想目标”教育,对这代大学生难以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努力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第一,要在回答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首先,必须回答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提高他们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其次,要在满足成长需求上下功夫。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性培养和自我设计,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热切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满足他们成长中对理想信念的需求。要在特大道理讲透的同时,将小道理讲深,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一辈子受益,从而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要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当前,由于信息更加公开,传播更加快捷,发泄情感的方式更加直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加容易捕捉,思想脉搏也更加容易把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加强,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也提供了新的园地。这些,都有利于理想信念教育氛围的营造。因此,除了通过传统手段开展教育,营造氛围外,一定要高度重视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大力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第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人的意志总是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会充分调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和战胜它,且不可退缩和畏惧。这个过程也是锻炼意志,发展意志品质的过程。 

第三,学会自我调控、自我超越 

能够及时疏散和排解心中的抑郁与不快于愉快的心境之中。 

(1)做情绪的主人。在受挫后,若情绪过激,失去控制,就易产生心理失常,不仅会伤身体,还会做出一些危害他人或社会的事,于己于人都不利。要善于控制个人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当喜则喜,喜而不狂;当悲则悲,悲而不伤。要掌握好“度”,切不可过头。 

(2)超越挫折。要摆脱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理体验,就要学会超越自我,进行积极的心理防卫。具体方法是:第一,升华。能够及时将狭隘的个人目标升华到社会化的大目标上来,追求更崇高、更伟大的目标。这种升华,能使人的精神境界更高尚,从而摆脱了个人主义的小圈子,使人心胸更宽广,视野更开阔。如:大学生失恋后,能够及时摆脱因失恋造成的那种痛苦心境,把目标定位到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建设而刻苦学习这个积极目标上来。第二,代偿。当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受挫后,能够及时调整方向。用自己的优势和专长来替补。这是一种移换,一种以彼补此的方法,能够快速摆脱挫折心境,实现心理平衡。第三,幽默。当你的心情处于不愉快状态下,无法排解时,不妨来点幽默,哪怕是“阿q”式的解嘲,都有助于解除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缓解紧张情绪,忘却痛苦与烦恼,尽快获得愉快心情。 

三、结论 

在新的世纪里,大学生如何适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不致落伍,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具有健康体魄和心理,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于同困难和挫折作斗争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的迎接竞争和挑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女大学生

职业选择是人们对自己和工作形成清晰概念的发展过程;是个人选择与其才能、价值观、兴趣、所期望的生活方式相一致的职业的匹配过程;是人们寻找可选择的职业信息以便作出决策的过程。

一、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职业选择特点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征、性别歧视等原因,就业更加困难。据麦克斯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2月底,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比男生低8.5%。

女大学生就业难就表现为:求职经历艰难;择业的时间较长;择业的工作单位较差;职业选择成本高;选择职业的范围、机遇不如男生,对所得到的工作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同时女大学生职业选择也呈现出与男生不同的特点:

(一)选择行业集中于传统女性职业,职业范围窄

(二)职业选择追求的工作层次、职业声望的地位低

(三)受从众心理影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盲从现象

(四)职业质量低

二、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于以上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和职业选择的特点,本文就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4个维度:

(一)个人因素

帕森斯(Parsons 1909)在《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的因素:“第一,准确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原因;第二,懂得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即在各种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利弊、报酬和晋升机会;第三,对以上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明智思考与准确认知。”

因此,在职业选择中,个人因素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能力、性格等。

1.职业兴趣

多项研究表明,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具有不同的职业兴趣,二者相匹配的从业者,能更加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容易取得成绩,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1959)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职业与人相匹配的过程。而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总会表现出自己自己的个性,人们会选择与自己的职业兴趣相匹配的职业。胡艳红(2003)指出,大学生职业兴趣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具有现实型兴趣,女生比男生更具有常规型和艺术型职业兴趣。正是由于女大学生在职业兴趣上的特殊倾向,使得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常规型和艺术型的职业,如会计、秘书等。

2.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职业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社会判断取向,职业价值观不同,所选的职业也不同。杨贞(2011)通过对北京市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是1.职业价值观上强烈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2.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3.职业评价标准越来越来利益化;4.就业期望较高。相应地在职业选择时表现为:不单追求工作的稳定性,更多的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因素。同时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职业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也影响着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对企业的薪酬待遇较为看重。

3.职业自我效能感

在职业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职业选择有很大的相关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是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对实现与职业选择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中的体现。

由于本身的生理特征、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和偏见等其他社会原因,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长期不如男大学生理想,就业的质量较差,工作受到限制等现实情况的存在,导致女大学生择业时的压力较大,对自我评价较低,自卑心理较重,最终自我效能感也较低。同时教师的期待也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早期的研究表明,大学教师对女生的职业期望相对较低。较低的职业期望,一方面使得老师在对女大学生提供求职指导信息和职业忠告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一些传统职业方面的;另一方面,这会传递给女大学生一些负面的信息,“老师对我的期望不高,是不是因为我能力不够呢?”这就可能会影响其自信心,降低其职业自我效能感。

较低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使得女生在职业选择中对自我的评价低,不敢于尝试非传统的女性职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选择的范围。

4.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条件。每种职业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而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就是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能力的培养,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知识与能力脱节,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由于女生在择业时思想较悲观、成就动机较低,导致其获取职业信息的积极性不强,在职业信息的收集能力上也较男生低。

5. 对将来生活方式的选择

由于女大学生生理上的特殊性和大学毕业后的年龄也达到婚育阶段,因而,女大学生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处理好婚姻家庭和工作之间的问题。如今,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女大学生的对待婚姻和工作,呈现出“曲线就业”的倾向:“毕婚族”、“校园妈妈”、“急嫁族”等现象。相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有可能预见将来工作和生活的矛盾,这种预见会削弱女性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动机。从而会把女大学生引入低水平、低声望、以女性为主的职业中。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的经济状况

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女大学生毕业去向、工作地、就业途径的选择。首先,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女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的高低,进而当女大学生在考虑职业选择时对薪酬的预期水平就会有所差距。其次,经济状况好的家庭一般社会地位和人脉资源较贫穷家庭有优势,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而且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也较为依赖父母。最后,家庭的经济状况还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在女生中,城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2.家人的支持

家庭作为大学生在职场求职的后盾,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于女大学生选择非传统职业的影响极大。从事非传统职业的女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更不利的工作条件和较低的工作满意度,而且由于性别歧视的影响,女大学生在社会上得到的支持也较少,这就需要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增强勇气。很多研究成果都介绍了职业成功的父亲是如何成为女儿确定自己职业时的榜样和信心源泉的。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职业传统

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概括的印象。社会观念认为女性应该爱交际、天真、温暖、温柔、依赖、富有同情心、言语流畅,这些理想特征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有关。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一方面会使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社会对女性的认同模式的作用,使她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女性的刻板印象,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也会调整目标和方向以选择与这一刻板印象相符的传统女性职业。另一方面,这也会形成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如认为女大学生更适合传统女性职业,在招聘一些非传统女性职位时就会更倾向于招聘男性。

而且由于在非传统女性职业领域缺少成功女性的榜样,女大学生就更加倾向于传统职业。

2.社会就业政策

随着国家的就业政策由“统包统配”转变为“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这一政策增加了女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机会,但是同时也给用人单位选人的自,性别偏见等歧视现象突出,更加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就业。2010年《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被访的女大学生中,有56.7%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更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

同时国家积极鼓励女大学生创业。2011年9月29日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共同主办的 “女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暨女大学生创业季”在北京启动。今后,女大学生创业将会得到更多的扶持。

3.朋友和同龄群体的影响

从女大学职业选择的特点第3条,已经谈到了朋友等同龄群体对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这些同龄群体的职业目标和职业选择的结果会给女大学生择业时产生影响。

(四)职业信息

职业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职匹配的过程。在进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信息搜集和认识,综合考虑作出职业选择。职业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的供给和需求、工作责任、工作前景、收入、福利等。

肖盛阳(2008)对湖南省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工作特性、工作岗位的如意性对女生的影响大于男生,而且男女差异显著。而在对单位条件的考察方面,收入和福利待遇,工作前景、自身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人际关系所占的比重较高。刘继亮等(2003)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的300余名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十分在意工作的稳定性、福利保障和压力的大小。可看出,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较为看重企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的稳定性和实现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个人、家庭、社会环境和职业信息等4个方面的共同影响,据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女大学生要增强自信心、调整期望,家庭给予更大的支持,学校开设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辅导等,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参考文献:

[1] 格林豪斯等.职业生涯管理[M].王伟,译.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7-118.

[2] 闵君.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9.

[3] 王沛.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11.

[4] 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3-24.

[5] 杨贞.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5-18.

[6] 纵瑞雪.男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心理源动力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8-29.

[7] 陈书崇.浅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J].内江科技,2009(10).

[8] 肖盛阳.湖南省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3-43.

[9] 李继亮,沈维宇,吴薇.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性别差异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调查报告),2003(10):50-51.

[10] 郭建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4-65.

第4篇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一支特殊教师队伍,是应大学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辅导员工作实际需要对辅导员的专业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技能素养来满足工作的需要。本文拟从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出发来探讨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素养,探索出培养高校辅导员技能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期对高校辅导员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

大学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与任课老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辅导员自身的素养与技能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同时,辅导员通过其自身的技能实行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在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大学生群体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学辅导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素养与培养辅导员技能素养就成为各个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辅导员工作基本构成

大学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与最终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陪伴大学生走完三年至四年的美好大学生活,长时间的相处很容易使大学生对辅导员从心理上产生信任与依赖,辅导员对学生的工作开展也就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多”与“杂”的特点,与学生相关的各项工作都或多或少的与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联系,对辅导员工作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利于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与指明辅导员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爱国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进入稳定和成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定型的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任何时代的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存在与发展与屹立的基石,大学生是先进文化与知识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合理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三是公民道德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内涵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对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当今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道德缺失的现象,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大学生的基本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四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教育的最终目落在的人的发展的人的幸福度。

1.心理咨询与辅导。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诸如学习、爱情、经济、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问题,部分人能通过自我调解和自我调控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的解决发生自己身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导致大学生轻生现象的出现,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学辅导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有利于及时发现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与问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教育与辅导主要包含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与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等方面。

2.指导学生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搞好学习是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大学生学习和初高中学习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又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考核方法体现出了许多自身的特性,大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成为刚入校大学生面对的重要问题,大学辅导员及时有效的学习引导对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完成规定学业,发展自身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发生学习倦怠的现象,由于高中高强度与高负荷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突然间的放松很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放弃学习机会,最终影响到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长,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大学生正确的指导与监督,使大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加强学习。

3.就业指导。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让学生就好业就成为学校,家长,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学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了其面对选择时缺乏心理准备,大学生急需辅导员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其就业。

三、辅导员技能素养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素养,辅导员职业技能的高低会对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起到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可以说是高校辅导员最首要的工作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和辅导员的教育技能是密切相关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与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是分不开的,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要学会选择正确并合理的教育方式,同时辅导员需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针对性,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引导学生学习技能。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与帮助,大学究竟该学什么与怎样学也是辅导员必须注意为同学解决的课题,“闻道有先后”,知识需要传承,同样,学习知识的方式也需要传承,大学的学习更多强调的是指导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辅导员的学习观和学习技能技巧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可供借鉴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3.宿舍管理技能。大部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度过的,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宿舍的管理涉及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学生行为习惯,环境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宿舍管理好了,学生也就基本管理好了,因此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当高超的宿舍管理技能,在学生如何搞好宿舍卫生,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加强宿舍安全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对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4.活动组织技能。大学是一个分水岭,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和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方式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增多,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空虚,无聊也就成为大学的“必修课”,如何使大学生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也是辅导员需要注意的,各种丰富有意义的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活的调味剂,辅导员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又可以使大学生得到锻炼。

四、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途径

1.加强辅导员技能培训。各行各业,培训与教育是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定期对辅员展开培训与教育对提升辅导员素养,加强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要坚持下去,使之制度化,从而培养起全能型的辅导员,提升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2.辅导员交流讨论。辅导员面对的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可以说是作为群体的学生群,他们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面对各种不同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尽管我们不能把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方法完全照搬去解决另外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方式方法,辅导员的交流讨论有利于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有益于辅导员技能素养的提升。

3.积极开展辅导员技能竞赛。通过开展竞赛,找准差距,提高水平。找学生代表和专家当评委,找到提高技能的切入点。

4.开展辅导员技能职务评定的探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一直提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落实到实质上还是不够,要通过设置辅导员技能评定的标准,积极开展辅导员业务职称的评定,职称的评定可以参照教师系列的职称,享受同等待遇,这样既可以提高辅导员的技能,也可以稳定辅导员队伍,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随着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其整体职业技能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现实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工作,辅导员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去找寻方法,途径,同时需要加强辅导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培养出一直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以此来适应大学生学生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刘瑜 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究 [期刊论文] 2011(7).

[2]王沛悦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素质培养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1).

[3]别向红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3).

[4]林泰;彭庆红 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期刊论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5]付继发 论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6]叶进.侯鸿雁.任泽明.张海虹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角色定位之我见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8).

[7]何欢 浅谈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9).

[8]孙辉 浅谈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工作 [期刊论文]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0(5).

[9]林惠敏.吴镇聪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2010(24).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心理现象的描述,分析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且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焦虑、虚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 自卑、胆怯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四)害怕挫折、依赖他人

    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在择业时,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三、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教育,完善体系

    加强全面认识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自主择业、克服依赖心理,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负责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三)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勇敢面对挫折。再次,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调控情绪,及时求助于心理机构。

    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学生应该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在择业技巧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因为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2卷第3期

    [2]孔波,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科技创业月刊 2008年第2期

第6篇

论文摘 要: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于工作和就业的价值观,全面把握职业价值观的内涵,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就业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思路,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引导学生竖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就业导向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1.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导向教育的关系

职业价值观又名工作价值观。国外一般称为workvalues或occupationalvalues,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它具有社会历史性、主观性、选择性、稳定性的特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2008年,高校已经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民主、渴望平等。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深人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高职就业导向教育一方面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直接指向某一个或某些具体的岗位或者职业领域,并且针对这些具体的岗位或者职业领域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们一毕业就相应的岗位技能,从而顺利就业;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不但有找到工作和胜任工作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正确的职业认知,良好的岗位学习能力,也就是职业后续发展能,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完善个人的发展,最终收获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就业导向教育有助于高职生竖立正确的职业观,有助于引导学生竖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有助于帮助高职生顺利就业,有助于高职学生个人职业良性发展。

1.1高职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高职就业导向教育的有效开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生加入到就业市场,他们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目前所有的高职院校基本都采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影响高职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职学生本身的态度,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和岗位的选择,以及在相应岗位上的发展。准确掌握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他们的就业心理,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为我们的就业导向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

1.2就业导向教育有助于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科学的就业导向教育,通过对学校教育模式和学生特点的介绍,通过对相应企业和岗位的推荐,形成校企共育职业人才的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立足于基层,服务社会,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把为社会作贡献和实现自我价值有机统一起来的高尚的职业理想,这有利于高职学生在复杂的社会变化环境中找准个人发展的方向,有利帮助他们澄清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以正确职业价值观为引导,加强高职生就业导向教育

2.1从社会层面加强就业导向教育

2.1.1营造良好的社会主导价值观

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一个主导的价值观体系,来引导人们,这样才能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民族的团结进步。我们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竖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这样一种氛围当中,才能引导当代高职学生竖立以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自我实现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改革创新、持续发展,以技能求立业,以知识求兴业,理性自主创业等现代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信念。

2.1.2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一个进步的社会的最基本的保障,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会会给学生们的就业提供充分的自信和诸多的机会,而现实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影响到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甚至影响了他们对社会制度的信心,我们的社会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定和严格的法制监督来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和谐的竞争氛围。

2.1.3用人单位的招聘态度和方式的转变

一方面用人单位在人才招揽的态度上,要放弃对高学历的一味追捧,摆正用人的态度,用人用特长,而不是用学历。另一方面,现在普遍被高职教育所引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值得被更多的企业借鉴,通过与学校合作,用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能力要求在学校培养学生,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更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企业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教育当中来是一件对企业和对学生双赢的事情。

2.2从学校层面加强就业导向教育

2.2.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从事工作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把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的统一起来,把个人需要和为社会作贡献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要学会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不盲目求高,也要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要立足于现实,打好当前的基础,从小地方起步,通过个人的后期努力,为以后职业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2.2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具有科学的职业道德品质

许多学生在择业时很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对社会的贡献,只顾及个人利益,这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分不开,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同时发现许多学生在实习中就频繁解约,不顾及用人单位的利益,个人诚信度不高,我们要我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搞挫折能力。

2.2.3以日常管理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首先,我们要加强文明礼仪指导,培养学生文雅的言谈举止,树立职业人的形象;其次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巨大的就业压力来临时,学生们才能够理性面对,慎重选择;第三我们要加强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强化学生的自律性,而优良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人身体素质的良好保障,这也是现代职业要求的重要项目(内容?)。

2.2.4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

教育教学的改革一定要与时俱进,我们要保证第一课堂教学内容随行业的变动而及时得到更新,让学生职业意识和理论水平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要学会将学科教育科学的转化成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我们同时可以从第二堂上跟进,通过学生各类活动,如专业技能大赛、社区服务等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第一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查漏补缺,为进一步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

2.2.5以职业情境体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认知能力

“职业情境体验”教育是对具体职位所属企事业单位、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工作内容的认知,我们可以在学校通过模拟实训室的功能,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或者可以直接把课堂搬到企业中去,让学生可以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时间进行扩宽和延伸。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岗位的内涵和企业的文化,增强职业认同感,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形成在正确的职业认知的指导下,做出准确择业意向的良好局面。

2.2.6以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性择业、创业

我们要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同时要定期做毕业生回访和就业市场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及时将就业指导内容更新,保证其完整性与时效性;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理性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认清创业能力和资本的需求,不盲目创业,也不轻易放弃创业的机会,鼓励学生理性参与创业。

2.3从家庭层面加强就业导向教育

2.3.1家长的积极心态影响孩子

家长作为学生的人生的第一个教师,一定要用正直、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性格和行为特点,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家长也是一名职业人,家长的职业态度和教师的职业态度一样可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等职业精神完全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2.3.2家长的合理期望影响孩子

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家长们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造成孩子严重的心理负担,许多父母看不到孩子的能力欠缺,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对孩子的工作挑三拣四,影响到学生们本不成熟的职业观,作为家长要合理的面对现实,理性对待孩子所从事的职业,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让孩子放弃适合自己的工作,要支持和鼓励孩子立足于基层,服务于社会,竖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思路。

2.3.3家长与学校相配合做好就业导向教育工作

家长要与学校相互配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将学生的思想变化,性格特点及时和学校的教育者沟通,有针对性的提升和完善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为就业打好基础。同时家长也要充分接受和信任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就业指导政策,根据学生的特点,重点参考学校的意见,为孩子寻找一份适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魏银霞.当代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26-28.

[2]眭国荣.张晓文.王洪洲.大学生职业心理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5(6)81-84.

第7篇

论文摘 要: 本文针对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高校与毕业生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正确择业,充分发挥人生价值。

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8年的559万到2009年的611万,2010年达630万,而2011年远远超出这个数字,达到660万。我国高校在世纪之交开始大规模地扩招,引发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岗位需求却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令不少人发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感慨。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已经慢慢消退,经济又进入平稳发展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面临就业的当今大学生带来了不少压力。我认为,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毕业生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研究人员,我将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于高校毕业生整体而言,他们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能够正确对待就业,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大学生活几乎与社会脱节,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阶段,一旦面临就业,就要承载社会、家庭较高的期望,自我定位也较高,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我们权且将他们的心理分为以下几种。

(一)“随波逐流”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因为人格尚未成熟与完善,对社会缺乏比较理性的认识,容易受家庭、朋友、社会的影响,缺乏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对工作和职业前景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兴趣和爱好所在,在茫茫求职路上随波逐流,盲目跟从他人的选择,而很少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社会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看到同学甲考公务员,于是也备战公务员;看到同学乙准备简历找工作跑招聘会,于是也天天跑招聘会到处撒网,到头来却一无所获。

(二)“焦虑畏难”心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没有做好充分就业准备,缺乏就业方法,担心受挫,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这种过度的焦虑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正常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三)“自卑自大”心理。

很多大学生虽然很重视就业问题,专业能力也相当不错,但由于性格内向,缺乏与人交流的经验,缺乏自我认识能力,缺乏自信心,缺乏谋求合适岗位的勇气,在求职时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与之相反,一部分大学生自视甚高,好高骛远,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设定与自己能力远远不符的就业期望值,一旦遇挫自信心就容易瓦解,一蹶不振。

(四)“依赖攀比”心理。

一部分学生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就业时缺乏独立意识,依赖学校、老师把就业招聘信息送上门,依赖家人朋友试图通过关系就业;或者盲目与他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他人的工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设定与更改,容易在就业中遭遇失败。

(五)“逃避懈怠”心理。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搏,他们或逃避或推迟就业压力,寄希望于提高学历而获得竞争力。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就业中遇到了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全面怀疑、否定自己的能力,渐渐成为不就业、难就业一族。

二、高校亟须加强健康就业心理教育

在新时代,高校一方面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造就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其顺利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合理定位、科学择业,更重要的是在入学之初就加强健康心理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1]。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大学,不少学生面临着不适应的问题。从紧张的高中生活到放松的大学生活,他们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飞向哪里;在独立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生活与学习、恋爱、就业之间的关系,导致不少悲剧发生。因此有效的心理辅导就显得极其必要。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面临的一些心理困惑,减轻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积极、进取向上的心态,从而在就业竞争上取得胜利。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主要内容,是激励人们奋斗和创造的力量泉源。没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就没有正确的职业观。因此,大学入学之初高校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就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各种讲座、专题、论坛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专业启蒙和职业理想教育;在之后几年的大学教育活动中,连贯性地、分阶段地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2]。帮助每一位大学生解决好个人成才与国家需要、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等矛盾,不断引导他们找准方向、合理定位,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促使他们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最终将毕业生成功地“推出去”。

三、高校学生需做好自我心理调适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他们同样要面临择业就业问题,在就业中是主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对就业起到主导作用。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大学生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一)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心态。

高校大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各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自卑、怯懦、骄傲、懒惰等多种不良性格特征。人贵有自知之明,大学生应对自身有一个充分认识,不仅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而且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再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和途径。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让自己经得起挫折,胸怀宽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妨向自己信任的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倾诉,有助于压力的缓解与释放;积极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咨询[3],解开心理疙瘩,克服心理障碍。良好的心态不仅有助于应对压力,而且有利于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就业理念和行为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自我定位。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一方面对社会环境和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要制订一个大致职业规划,在就业上做好心理准备,有主人翁意识,摈弃错误的幻想和等、靠、要思想,结合对社会形式的正确判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专业上加强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抓住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为大学生活增添色彩,通过学习和锻炼为成功就业增加砝码。

(四)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

作为天之骄子,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而真正在能力上不少学生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导致在目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情况下,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就业大学生互不满意的状况极其普遍。要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一致,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4]。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还不成熟时,应学会调整心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增长阅历,作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准备。

四、结语

综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一方面高校务必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以人为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高校毕业生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在人生大道上越走越精彩。

参考文献

[1]张丽虹.高校就业心理教育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2.

[2]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39.

第8篇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文中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其对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入手,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尤其是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其事业的奋斗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职业,确定相应的教育、发展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问、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安排。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从理论层面上提供一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如何写求职书等浅层次的服务。而这些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职业发展错位等问题。事实上,学生刚入校时就需要针对职业方向做出多方面的调整,这涉及到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制定适合自己理想的学习计划、专业与兴趣不符的调整等,从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要让学生从大开始就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三年或四年内为目标而努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一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按先后顺序可分为早期生涯、中期生涯和晚期生涯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时期中,我们依据休普的划分,又可以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创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从职业生涯阶段模型中可以知道,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大学生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此期问,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应该有一个预期的设计,需要就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这一阶段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明确未来的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我定位,规划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二)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发现现有的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与自己主客观条件最匹配的职业定位。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和认识自己以后,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性地学习,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弱点,挖掘潜在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己任,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综合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理想的人生就是在谋求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包括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合格毕业生是高校为社会培养的优秀“个体”,社会则要求“个体”能在立足于社会的前提下,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群,进而形成大小不一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从整体上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大学生就业绝对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找工作”,它必须是正确、科学的职业选择和有责任的职业理想规划与实施。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意义巨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普及。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广。调查显示,有61.7%的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获得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而有87.2%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到不满意或仅仅是一般。高校并没有在大学期间经常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造成大学生虽然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很渴求,但是并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

(二)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在大学期间偶尔开展此类教育课程或讲座,而且大多是针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仅有16.5%的学生表示所在高校从大一就开始经常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确定职业取向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

(四)大学生自身的职业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自身了解不够,职业准备不足,职业价值观模糊。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将眼前的薪金待遇和地缘位置当作优先考虑的因素,而并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发展前景排在首位。大学生这种过于注重条件待遇的模糊的职业价值观,导致他们不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而且更加重了他们求职就业的压力和负担。具体表现在:

1.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普遍较晚。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在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它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在“你的职业理想何时比较明确地形成”选项中,小学占2.5%,初中占5.5%,高中占26%,大学占47%,尚未形成的占19%。调查表明,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普遍较晚,甚至还有近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在“职业理想形成过程中,哪些外界因素影响最大”选项中,家庭占37%,学校占16.5%,地区占11.5%,社会舆论占27%,其他占8%。可见,对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群体,家庭因素在其职业理想形成中影响最大。在“你理想中的职业的相关因素”选项中,职务占41%,收入占41%,权利占7.7%,声望占13.3%,就业地区占37%,发展阶段占40%,其他占4%。可见,大学生理想中的职业,收入因素占首位,职务和发展阶段次之。在“你现实的职业与理想中的职业是否符合”选项中,基本符合的占6o%,不符合的占23.5%,很符合的仅占16.5%。这些充分说明我国教育系统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很薄弱,而大学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至关重要,这对我们如何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合的职业理想提出更高的要求。

2.大学生受“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依然较深。在“你联系工作的第一选择”选项中,前两位分别是:政府机关占40%,事业单位占36%,其他分别是:国有企业占4%,民营企业占4%,外企占7%,其他占9%。在“你对政府机关的看法”选项中,同意和完全同意“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社会地位很高”的占49%,同意和完全同意“如果我中意的政府机关和企业同时招聘我,我选择去政府机关”的占47.5%,同意和完全同意“政府机关是我就业首选”的占25%,同意和完全同意“父母非常希望我去政府机关”的占48.5%。调查表明,政府机关人员特殊的社会地位成为大学生“官本位”倾向的重要内在根源,而父母的愿望成为“官本位”观念得以存在和传承的重要外在影响。

3.大学生对经济待遇的看法出现新变化。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受传统“官本位”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对经济待遇全新的看法。在“你理想的职业,其相关因素”选项中,选择收入的占59%;在“首先选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地区的单位”选项中,不同意的占17.75%,中立的占28.25%,同意和完全同意的占54%;在“如果单位待遇好,专业不对口并不重要”选项中,不同意的占28.75%,中立的占31.5%,同意和完全同意的占50%,这说明当代大学生非常关注经济待遇。在“只要单位待遇好,即使对工作不满意也会干”选项中,不同意的占38%,中立的占35%,同意的占27%;在“个人能力高低只能用收入来衡量”选项中,不同意的占55.25%,中立的占31.5%,同意的仅占13.25%;在“收入高低最重要”的选项中,不同意的占42.75%,中立的占37.75%,同意的仅占19.5%。这说明大学生虽然非常关注经济待遇,但逐步形成了人生价值并非一定要通过收入来体现的观念,体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

三、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建议

(一)理念上的更新和统一。首先学校自身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其次是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再次是要做好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互相吸取经验,借签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全国的各所高校中开展起来。

(二)合理安排时间。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来看,解决的关键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并开展不同的指导。例如,一年级时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强调职业的发展应从大学生人校开始,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组织新生与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建议和经验,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方面的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学年末,建议学生写自我总结,剖析对个人能力和未来职业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二、三年级时,力争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目标,可用的途径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要求等等。四年级时,通过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以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做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组织学生参加招聘辅导班,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讲座,组织学生毕业实习等等。

(三)开发一套适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有必要选择专业化的评价工具,或者可以凭借内部专业人员的力量进行开发,或者联合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工具的开发是一项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需要开发者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第9篇

摘 要 论文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网球运动中出现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的人数分布,再进行数据的汇总,然后对各个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预防方法,以此希望从事网球运动的大学生们在强健自己体魄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踝关节伤病的困扰。

关键词 踝关节 运动损伤 网球 预防

一、引言

(一)选题意义

随着大学生课余活动的日益丰富,网球运动成为了众多大学生的选择,但是由于大部分同学是非网球专业的学生,从而没有专业的教练和理想的场地,训练方法不科学、场地不理想等原因使运动者经常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尤其是运动者的踝关节。因为网球运动中对脚踝的要求很高,经常需要大量的跑动、前移和跳起等等,在这过程中脚踝的负荷以及技术难度都很大,很容易发生脚踝的运动损伤。本论文旨在帮助从事网球运动的大学生们了解发生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以及该如何预防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研究对象

我们抽取40名经常进行网球运动且运动过程中发生过踝关节运动损伤的郑州大学在校生,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调查问卷。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论文在编写过程中,通过中国知网以及郑州大学图书馆等途径,查阅了大量有关踝关节运动损伤、踝关节训练等的资料,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和学习。

2.问卷调查法

制定较为合理的调查问卷,发给调查者,让其在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下完成,然后收回问卷。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软件和Origin软件对实验前后统计上来的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

二、基本理论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定义:我们通常将运动过程中造成的各种损伤统称为运动损伤。踝关节的运动损伤最常见的是关节扭伤,这是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

三、问卷调查及分析

我们对搜集到的问卷用Excel2003软件汇总、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准备活动不充分的有11人、训练方法不科学的有2人、技术动作不正确的有15人、场地状况不理想的有8人、自身素质不优秀的有4人。下面我们开始分析各个导致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踝关节损伤的原因

1.准备活动不充分

由于练前准备活动可以使踝关节的肌肉群获得更多的氧,使踝关节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降低踝关节处肌肉群的粘滞性,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加肌肉力量和弹性,可以预防运动损伤。

2.训练方法不科学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科学的训练,当进行网球运动时,会出现训练方法不科学的情况,这会导致过度激烈或者过长时间的锻炼,造成肌肉和韧带的疲劳,此时极易发生踝关节的运动损伤。

3.技术动作不正确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这是因为网球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要不停的跑动、变向、跳跃、前后移动、横向移动甚至滑步,这对脚踝的负荷很大,当同学们在没有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前就开始进行激烈的运动,极易造成脚步动作不正确,从而导致踝关节的运动损伤。

4.场地、装备状况不理想

踝关节发生运动损伤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场地状况的不理想。由于网球运动对步法的高要求,因此网球这项运动对于场地和装备(尤其指球鞋)的要求也很高,在同学们进行网球运动时,如果场地湿滑或者场地不平整,以及球鞋磨损较为严重,就很容易导致运动者的踝关节发生运动损伤。

5.运动者自身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在高三期间忙于备战高考,无暇过多顾及体育锻炼,导致踝关节的肌肉群不发达、韧带柔韧度不够,这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发生任何不理想的状况时都极易导致踝关节的运动损伤。还有一些同学,由于运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造成踝关节的运动损伤。

(二)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预防

1.加强对踝关节的专项训练

加强踝关节的训练可以提高踝关节肌肉群和韧带的力量、爆发力和柔韧性,从而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有了强大肌肉和韧带的保护,就可以使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不再容易受到运动损伤。

(1)力量训练

通过力量训练可以使踝关节肌肉群的力量得以加强,有了强有力的肌肉和牢固的韧带可以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加强了对关节的保护。常用的锻炼踝关节力量的方法有负重提踵、负重背屈和负重跳跃等,具体训练可以采用单腿提踵,动作方法:在杠铃架上将杠铃调整到略低于肩的位置,身体负杠铃抵住支架。单腿支撑,支撑脚掌踩在一个约10厘米的固定高度上,另一只脚在其后;支撑脚尽量大幅度提踵,交换腿重复练习。

(2)柔韧性训练

有了力量训练虽然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但是会减小关节活动的幅度,因此还要增加踝关节的柔韧性训练,从而提高关节囊和肌肉的伸展性,增大关节幅度,这使得蹲坐协调和灵活性提高,可以减少和预防踝关节的运动损伤。具体可以采用坐姿踝关节组合动作:坐在地上,双腿向前伸出,先绷直脚尖向下压,再将脚尖尽力向上勾起,但双腿双脚不能离开地面。反复几次之后,再双踝同时顺时针绕环,重复几次后再逆时针绕环。

2.其他注意事项

运动者在经过对踝关节的力量、爆发力和柔韧性的训练后,还要针对上面所说的踝关节运动损伤原因来注意一下容易造成损伤的因素。在体育训练前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运动过程中切忌过度激烈过长时间,技术动作要保证做到位尽量不出差错,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和装备进行训练。另外,对于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也可以从网上、图书馆查找一些必要的书籍或者信息来补充自己在网球运动上的技术动作和伤病防范保护方面的知识。

四、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导致进行网球运动的大学生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包括:踝关节生理结构,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方法不科学,技术动作不正确,场地、装备不理想以及运动者自身的问题。

本论文对于上述原因也都分别详细的分析,并给与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建议

对于预防踝关节运动损伤不仅要在运动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小心注意,还要加强对踝关节各方面的锻炼。大学生们要加强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增加体育锻炼的知识,尤其是对于预防运动损伤方面更要因其重视,摆正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休息娱乐,更重要的体育锻炼可以起到强身健体以及身心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玮.踝关节损伤的防治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7(Vol.25 No.17).

[2] 赵忠明.对体育学院学生踩关节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2(第四期第十五卷).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