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5 11:25: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管理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

第1篇

1.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它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也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过程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是制约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就目前而言,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定位不准确。甚至部分高校的教学大纲将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专业选修课,这导致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课时的安排,教师人员的配置,教学设施的配备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对教师而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部分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为一门选修课,而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所讲授的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的方法、格式和规范,参考文献选择、外文文献翻译等等需要花费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相应的课时安排和重视程度都不到保障,教师在论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只能侧重对于空洞的书面讲授,忽视了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直接参与和动手写作的能力,不仅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显得力不从心。对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不准确使得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两点误区。首先,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本科生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用于开展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够。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培养和考查的恰恰是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课程的安排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无法将所学的有限的知识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其次,由于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作为选修课,学生本能地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就是一门普通的增长知识的课程,只要求理解就可以,无需深入掌握。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结果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没有能力将毕业论好。虽然部分学生论文写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但是学生又得毕业,最终结果就只有在执行的标准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1.2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3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4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

第2篇

1.1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2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必须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运用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实践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得教学活动逐步由“re-ceptive”向“creative”转变。专业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文献检索,相关论文阅读,思考分析,并将问题解决方案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等。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过程。”

第3篇

2009年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现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首次招收了34 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生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构建了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2年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本文将立足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分析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困境,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一些尝试。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五年来,一直执行创办初期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若干问题。

1.1 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和体会课堂内学到的东西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体现实践教学,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本专业已建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际上只有一门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上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在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一些核心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社区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1.2 集中实践环节相互分割

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相互割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项。为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本专业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会、广州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广东省佛冈县招商局等实习基地。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基本上全安排在这四个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学年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主要为以后写毕业论文积累经验。但是我们培养方案把学年论文时间仅安排一个学期,而且还是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这么短时间的训练根本难以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往往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所以必须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凡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到写毕业论文时便驾轻就熟了。毕业实习时,由于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很多毕业生不是要参加招聘会,就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加上还要毕业论文答辩,往往不得不频繁请假,根本就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最后,由于实习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往往随意指导敷衍学生实习,使得部分实习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1.3 课外实践重视不够

关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或多或少的表现得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安排课时进行社会调查、调研、研究和参观,也没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多数实践都表现得可有可无,难以保证效果。加上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而耽误参加各种实践,使得实践不能落到实处。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

1.4 实践教学师资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专业性不强。且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讲台,几乎没有太多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目前,从事专业实验课教学教师仅1人,实验课指导老师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学生的疑问。

2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和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应重新区分各个实践环节,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

2.1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实验教学。首先,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使用多种方法来转换和更新实验室设备,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经管专业实验室进行诸如办公自动化操作及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其次实验室配套软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确保及时更新。如本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使用南京奥派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好几年,其中个别实验已经过时,好几个实验步骤还基本类似,学生做完其中一个实验基本上已经没有兴趣再做下一个,配套软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实践,比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和经管专业联合建立一个模拟招聘场所,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的实验资源。

(2)实习教学方面。首先,增加认知实习环节。本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平时的社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实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增加认知实习来弥补专业实习的不足。时间为期一周。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大致分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保障、社区等诸多方面,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较快地了解公共事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政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带队,对行政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局、文化局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通过这一认知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切身体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实习时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同时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在此期间既要找工作又要准备论文答辩,不得不频繁向实习单位请假,从而影响实习效果。建议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避开学生考研、找工作、准备论文答辩、考公务员等 时间段,以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再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尽量拓展和挖掘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可以分别和民企、社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内丰富的管理资源,建立“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把学生派遣到学院内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运作过程和办公要务。这样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相互转换,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节省了实践教学成本,实现了双赢。

最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等规章文件,规范实习管理。为确保毕业实践实习工作,成立实践实习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实习带队教师,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践实习指导教师,确保实习教学质量。严格制定和执行实习及实践计划,确保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计划及社会实践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对每位学生每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日填写实习工作日程,每周书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2.2 增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的关键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首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造就一批教学经验丰富、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其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公共事业专业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参与管理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定期聘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职员来校讲学,并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增加实验室配备人员。可以利用学院实验管理中心人员适当兼任实验课指导老师,满足实验课教学。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自觉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4-276.

[2] 崔长勇.完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3-165.

[3] 范梅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22):63-65.

第4篇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产物,它诞生于美国,是一门有着十分广泛应用的专业。工商管理的目标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使企业掌握与工商管理相关的先进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的专业实用技能,可以使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与办法对企业的经营与决策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管理人才需要掌握金融、法律、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生产以及国际商务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以及管理技能,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战略规划的目光,工商管理的人才应该是综合型与复合型并重的人才。

二、工商管理贯穿于企业转型的整个过程

企业转型指的是一个企业的运营模式、与该运营模式相关的组织方式、企业的长期经营方向以及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等相关内容的整体性的转变。企业转型是企业重新塑造出自身的竞争优势、将自己的社会价值提升进而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整个过程。它也是一种企业变革的行为。在经营过程中,企业通常会由于在自身所处的行业中的竞争能力降低或是竞争优势发生减退等原因,促使企业需要通过组织方式等的变革将自身在产业内的能力提升。企业还可能因为自身所处的行业发生衰退等现象致使企业自身的发展前景出现障碍,因而企业不得不使自身主动或是被动地使用产业转移等战略手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使自身获得新的生机。在面对这类问题时,企业能够主动预见未来,并能够实行战略转移,是非常明智的做法。然而,这也可以看做是企业的无奈之举。所以,企业在面对问题时对于风险的分析、预见以及对于风险的控制转型等对于企业自身能否获得成功的转型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工商管理贯穿了企业转型的整个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研发管理、物资管理、品牌管理、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十分重要,每一个问题的在处理时的成功与否都会关系到这个企业的转型是否会获得成功。

三、企业可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寻找并创新机会使自身的转型速度加快

创新是使生产能够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知识、技术与产品的创新速度开始日益加快的现在,企业如何获得可持续性的成长已经成为了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进程中比管理效率的提高更加重要的课题。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是使企业能够得到发展的关键,是现代社会中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是企业本身的现状以及深化企业改革的具体的要求。然而,企业的创新不能仅仅是空中楼阁,最重要的是面对问题企业要有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工商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的转型过程中的,这也就要求了企业要在管理过程中寻找创新的机会。

1.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的创新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对现有的商品进行改进或是直接创造新的产品并对其生产过程与服务方式进行创新的技术活动。技术创新是使企业的经济得到增长以及使企业的经济获得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在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是经济得到增长以及得到发展的载体。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能力如何与技术水平如何,不仅可以直接决定该企业的竞争力,还在整个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定要具有先进的工商管理的相关理念,同时要坚持立足自身,寻找到与自身的实际发展需要相切合的创新机会。

2.人才机制的创新

企业应将自身所持有的传统的、原有的用人观念转变过来,将人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企业要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也要坚持人力资本的观念,同时,企业要为员工不断地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让员工能够有机会学习比较先进的贸易法则以及国际规则。企业需要培养的复合型的人才,要能够应对关税与国际规则中的各种各样的变动,能够把握住市场的动向,使企业能够形成国际化的经营模式。为此,企业需要建立平等的竞争机制以及较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逐步实现合同管理、竞争上岗以及公开招聘等,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庸者下、平者让以及能者上的人才管理模式。同时,还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对人才的考核结果作为相关的依据,使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能够得到切实的体现,从而激励员工的工作态度,使员工的推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将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带动起来。

3.营销创新

这里的营销创新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营销环境的不同的变化情况,与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和资源条件相结合,从而寻求出营销的要素在某一问题或是某一系列问题上所获得的突破或是发生变革的整个过程。对于企业来说,营销创新是我国的本土企业在与国际竞争的环境所接轨而产生的必然的结果,同时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获得生存并能够得到发展的必要的手段。近些年来,我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开始对接,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对手增强,竞争环境也发生了改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的企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凸现出来,特别是企业的营销观念的落后,致使我国的企业在面对竞争对手及其所使用的高超的营销手段时不知所措。企业要从自身的营销管理问题开始入手,进而对自身进行各种变革与创新。营销是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同时,企业通过营销创新,还能够对自身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从而使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第5篇

1.1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现行的高职工商专业的实践教学,只有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环节,专业理论知识与现有社会资源严重脱节,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体现社会的需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

1.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现行高职工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力量薄弱。很多的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招聘教师时看中的是学历和职称,对他们而言,实践教学全凭自己的书本学习和想象。不能更好地根据企业中真实的岗位的要求来设计实践活动,也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1.3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不足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岗位多且要求多种多样,学校要建设模拟实训室本身就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因此,很多高职工商专业的校内模拟实验室常采用的“空对空”的讲座“,挂实训之名,行讲课之实”,使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空。

2、构建“任务驱动”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任务驱动”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制定实践实训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其主要的内容如下:一是专业认知模块:大一新生入学,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认知学习,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业要求、能力要求、就业岗位、就业形势以及本专业和个人的发展趋势。二是企业认知模块:大一的上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了解企业规模、效益,运行机制,感受企业的文化,熟悉企业中的岗位的职责和岗位要求,了解各岗位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方向。三是专业实习模块:大一的下学期针对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跟岗见习,了解企业中的岗位职责,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岗位的工作规范,掌握相对应的职业技能,体验工作的乐趣。四是综合实习模块:大二开始进行各种综合实习,如进行创业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ERP大赛,进行商务谈判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各项工作的流程和要求,掌握管理技能。五是毕业实习模块,在大三的最后学期,进行创业设计,通过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创办一个企业,如何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有效的营销技巧去运作自己的企业,如何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总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以上述的五大模块为主线,构建每个学期都有实践环节,形成了“专业认知、企业认知、专业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逐步提高的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体系。

2.2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落实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提高高职工商管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实践教学形式:一是采用多样化的校内实训形式校内实训是一种根据企业的岗位职责的要求,设置情景而进行的模拟化的实践活动。如ERP实验室、商务谈判等模拟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掌握各个角色工作规范、工作职责,掌握企业岗位必需的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二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校外实训形式校外实训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活动。如到企业进行跟岗见习、顶岗实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岗位体验,感知企业文化,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每种实训形式都需要写出详细的实施脚本,反复排练、演习,采用角色扮演、方案设计、跟岗定岗等多种形式,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人才与社会的接轨。

2.3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能力

为了保证高职工商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实践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双师型”的队伍建设。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除了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具有理论课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要求教师每学期到企业进行不少于一个月顶岗实践锻炼。通过定岗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更好地组织实践教学工作。三是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教师到企业任职,全面深入企业管理、企业运营的各个领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四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工作,从研究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地调研,进行企业策划,开展产品分析等,提高教师服务社会产业能力。

2.4完善实践教学的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保证高职工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完成,必须加大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同时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建立“共栖型”的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与威海家家悦集团公司联合办学,成立威海家家悦工商管理学院,建立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学习基地,学生进行轮流实践学习,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完成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结语

第6篇

   本文提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致谢模板一则,具体如下:

致 谢 

三年的本科学习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这对于我来说,感慨良多。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学习体验,首先要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耐心指导,悉心帮助和积极鼓励的恩师房林,他为人谦和,治学严谨,让我铭记在心,受益匪浅。还要感谢学习过程中所认识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将会是我人生中非常珍贵的财富。

另外,我要感谢同学们,在论文的数据调查过程中,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顺利完成学习和论文的写作。

第7篇

包豪斯(Bauhaus)开创了独立于专业设计的设计基础课程,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作为所有设计的基础,从而使原先各自独立的各种专业设计拥有了同一个基础平台,使得传统的设计进入了科学化的时代。70年代末我国大规模引进了包豪斯(Bauhaus)体系,80年代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广泛应用于设计实践。它是研究、探讨形式美在所有平面艺术中的构成原理、规律及法则,探讨用多变的外部视觉形式来保证形式美所追求的永恒性。对于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创作实践来说,能提高思维想象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具有奠基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业设计是对工业产品进行预想的开发设计和生产设计。是实现人——产品——环境的协调方式之一,它对工业产品的形态、色彩、材料、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处理,使产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满足人们审美的精神需要。能让平面构成这一门设计基础课程为工业设计的本质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1现有的教学特点

1.1教学对象的分析

工科学生思维方式普遍是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思考问题、思维构成都比较冷静。发散思维不够,缺乏其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一遇到动手绘制的课程就没有信心,产生畏惧感。作为专业教师,教学中应寻找适应他们的学习方法,根据平面构成教学的目的,在教学理念、模式、内容上认真研究、探索、改革以适应本专业的需要。不应该存有偏见,从狭隘的教育思路出发,认为他们缺少艺术细胞,无从教起。现代心理学认为科学逻辑的实证论与艺术的想象力并不矛盾。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中强调:“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理科学生完全有可以塑造的形象思维的潜质。关键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去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引导他们去思考。

其中也有不少学生对电脑设计有盲目崇拜,电脑万能的错误认识,从而轻视手绘课程的训练。专业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思想工作,上理论课程,让学生认识动手的重要性。

1.2教学现状的分析

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是本世纪从国外引进,这种教学体系带有浓重的“现代主义”的舆论色彩,并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状态,几乎是“三大构成”一统天下。这种理性的国际主义风格的工业社会产物的教学体系,愈来愈表现出忽视具象造型,画面机械、冷酷。

填格式的构成形式一直沿用很久,让学生觉得平面构成就是画黑白格子的错误理解。近几年随着思想的开放,和国外交流频繁,以江南大学为先锋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一次大的革新。但由于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历史不长,整个学科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更不要说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体系了。我们从艺术设计的“三大构成”拿到工业设计专业上,平面构成需进行改革这是必然的,因为两个专业是有很大的不同。

2平面构成教学改革

2.1老师需要改变教学思想,采用更多的启发和激发式教学。

按照常规的教学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模仿老师的风格,接受老师灌注知识的过程。我们老师必须从“以老师为本”改为“以学生为本”。工科学生与艺术生思维模式不同,他们所具备的创造力也会不同,只是看老师怎样去开发。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述基本理论后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发现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思维过程中老师应认真观察其变化,及时为他们提供素材和意见。学生遇到问题时和他们一起思考,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作业,老师应是发现者、组织者、激发者、探索者。遇到少部分学生积极性上不来,或由于工科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时,就应该采取激发式的手段将他们的能力挖掘出来。给他们布置大量的课题,而且需在短时期完成,强行激发他们去思考,并且能够作到快速反映。

2.2以手绘为主,强调让学生养成工细、干净的习惯。

由于现在电脑的普及,以后电脑在设计中应用较多,其二工科生对手绘天生的畏惧,有不少学生轻视和逃避手绘课程的训练。老师在开始就应该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懂得手绘重要性。在整个教学中应该以手绘为主,加入少量的电脑,来解决工科生手绘能力偏低的问题。而且在教学中必须要求作业工整、细致、干净。刚开始工科生从来没裁过纸张,裁的纸就象老鼠咬过似的,在画复杂的图象时一般画完,画面就到处污渍,作业成了垃圾。需严格要求他们纸张边缘光滑,画面不许裁下进行装裱,一开始就画于纸张中间,画面和纸张都必须干净无污渍。刚开始可能一半都不能达到要求,但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他们都能够掌握,甚至比艺术生的能力要强。这样让学生接触设计的同时就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对以后的设计生涯会有很大的好处。

2.3不限制学生的绘画材料工具,养成对材料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

靳埭强先生说过:“我不会教你用工具,而是教你用工具去思考。”以前平面构成教学就是黑白两色,工具就是墨水和毛笔。现在工具的多样性,纸张的丰富程度以大大改善。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应墨守成规,要积极启发和调动学生尝试各种工具、纸张乃至各种物质,让学生养成对材料的探索和兴趣。使他们在探询材料所产生的效果中激发他们的思维,发现材料的美和不同材料所产生的效果美。比如有学生在做嗅觉感受转向视觉感受的课题时,将牙膏代替白色部分,让观赏者能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又有嗅觉的触动,使作品多角度的展现。

工业设计对工业产品的形态、色彩、材料、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处理,使产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满足人们审美的精神需要。其中材料在工业设计中也是占着很重要的比重,所以要让他们养成学会去挖掘材料、组合材料的习惯。

2.4摆脱以前模式化训练,给予点、线、面新的形式和内容,还需加入体、空间的训练来适应专业的需求。

以前平面构成教学中对点、线、面的训练过于模式化,只讲机械式的构成,忽视具象造型,画面机械、冷酷。老师教学中应对点、线、面的概念有深入认识,启发学生发挥创造力给予点、线、面新的形式和内容。让画面不但是点、线、面的构成,又富有内涵,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再在数量上、画面的大小上进行变化,要求创意稿和正稿结合,使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作业完成时还要上台讲述创意思想,训练思维及表达能力。

工业设计是空间性较强的专业,不能照搬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教学模式,应该加入二维中体的表达训练,加强空间的练习。对各种体的表现、体与体的穿插、衔接、构成等表现,及各种体在空间中的变化练习,让学生对物体在空间上的变化、构成有比较系统的训练。

2.5通过对感性思维的表达,来训练他们的感性思维的能力。

设计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工科生理性思维比重大,感性思维不够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感性思维训练。比如做一些视觉感受到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到视觉感受、嗅觉感受到视觉感受、触觉感受到视觉感受的专题训练课程,从而提高感性思维的能力。这种课题也是对点、线、面综合表达能力的一种强有力的体现,使他们能进一步认识平面构成的益处和作用。

以上的平面构成教学改革建议,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还是有不成熟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适合的工业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只是在平面构成这一门学科的改革,还应和其他老师、其他课程产生联动关系。

参考文献

[1]设计教育究竟如何进行[J]艺术与设计,2003,(46):99

[2]人文素质、全面能力及人格―访西安交通大学李乐山教授.产品设计[J]2003,(3):53-54

[3]王昭.产品造型专业课教与学之我见.包装与设计[J]2001,(106):49

第8篇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使用新建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护理管理规范管理后的资料,为规范化管理后组;以2011-2012年旧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规范管理前的资料,作为对照组。

1.2护理管理规范管理实施方法

1.2.1建筑布局

旧消毒供应室是180平方米,周围环境条件差。洁污通道未分开,各区域密闭性差。2010年在护理部的支持下,新建消毒供应室建在医技综合楼二层,面积700平方米,接近手术室,周围环镜清洁,无污染源。三个通道。三区划分明确,有实际屏障、缓冲间。各区气流从洁到污,物流从污到洁,不交叉,不逆行。

1.2.2设施设备

旧消毒供应室较简陋,所有的器械、器具,均是超声+手工清洗。在新建消毒供应中心时,按照规范配置了污物回收器具、分类台、手工清洗池、压力水枪气枪、清洗消毒设备及配套、纯水机设备、干燥设备及相应清洗用品;带光源放大镜的器械检查台、包装台、器械柜、包装材料切割机、医用封口机、及非手触式洗手设备等,设施齐全。

1.2.3工作开展

旧消毒供应室回收处理再生的灭菌物品种类20种,特殊及专科的物品匀由科室处理,消毒供应室灭菌。新建消毒供应中心后,在护理部的协调下,实施集中管理模式,接收处理全院所有重复使用的器械及物品,尤其是手术室,妇产科,口腔科所有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工作;接收了全院临床科室使用的湿化瓶、止血带、呼吸管路的清洗消毒工作。发挥最大专业优势,保护环境和职业安全。

1.2.4人员培训

由于传统的原因,在笔者供应室工作的护士大多为年龄较大,身体较差或各种原因不能胜任临床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学习、进修,造成了供应室管理工作上的一些困难和缺陷,影响了安全措施的有效执行。护理管理规范化管理后,建立消毒供应室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根据专业进展,开展培训,更新知识,先后选派技术骨干参加专业学术培训。全科70%人员外出参加省级、市级消毒供应室专业培训班学习,转变了护理理念和工作态度。定期组织供应室护理人员学习《消毒供应中心管理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手卫生》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安全意识,规范操作。同时科室坚持每个月进行2次业务学习,每月1次安全知识培训考核,让大家掌握供应室专科知识,汲取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防范护理缺陷的能力。每月进行1次理论、操作考试,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供应室全体专业素质。

1.2.5工作质量

根据以往院护理质控组、科质控组检查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笔者总结后发现各工作环节主要存在:各项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措施不健全,安全教育薄弱,护士不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职业防护不到位,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不力,清洗器械不合格,除锈不彻底,包装质量不合格,各种效果监测记录不及时等安全隐患。规范化管理后把消毒供应室质量纳入全院医疗质量:(1)实行分级管理,针对查出的缺陷和问题,召开科务会,讨论原因、整改措施,并书面进行整改反馈上报,护理部追踪评价,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质控点。(2)严格落实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建立职业安全手册。配备完善的防护用具,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的自觉性,依从性。(3)严格执行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加强下收下送管理,按回收流程进行污染器械密闭回收。做到专人,专车。选择正确的清洗方法及操作步骤,保证清洗效果,严格清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检查;无菌间由专人管理,灭菌物品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无菌间,无菌物品应分类,分架按时间顺序存放,做到位置固定,标识清楚。(4)每日对浸泡的消毒剂浓度进行随机抽样监测,每月对无菌物品、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等进行细菌学监测,形成CSSD特有的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灭菌质量。

1.2.6临床沟通和满意度调查

每月发放临床对消毒供应室满意度调查表,建立与临床科室有效的沟通,每季度护士长下科室征求意见和建议。规范化管理后,服务态度不佳,解释不到位,下收下送不及时,灭菌物品数量不够,器械性能不良等现象明显改善。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满意度

护理管理规范管理后,下收下送从以前的当面清点改成不在临床清点,密闭箱式运送回供应室清点反馈。这需要消毒供应中心与科室之间建立配合和信任,护理部的协调和供应室护士长的沟通发挥了作用。临床满意度2012-2013年较2011-2012年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工作质量、管理质量分

护理管理规范化管理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管理质量得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人员培训考核

护理管理规范管理后,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培训技能操和理论知识考核得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执行合格率

护理管理规范化管理后,手卫生、职业防护、消毒液浓度检测、呼吸管路湿化瓶清洗消毒、器械清洗消毒除锈,灭菌物品合格率,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9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阶段要求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要在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具备综合发展的能力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本着务实的人才教育发展方针,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实现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更高能力素质的社会主义工商管理类精英人才。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就是需要有专业能力知识和实践基础的同时还应具备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综合竞争性人才。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不准确定位的工商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国内不少企业在工商管理类人才认定方面普遍认为属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并使工商管理人才被笼统认为是企业的高级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开展。

高校工商企业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受到企业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级别的界定影响,使高校在该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没有灵活的变动性,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课程体系上实践与理论相脱节。高校在该专业课程设计上是实践与理论相脱节,而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没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

高校课程设计中对理论性知识培养过强,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高校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理论性方面得到足够培养,但是在实践方面却培养较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 “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没有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容易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导致该类人才社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偏低。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分为学术型和研究型两种类型。故而,高校在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有的放矢,实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从人才培养的思路出发,当今人才培养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本身就极具社会发展特征,属社会发展性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从社会发展角度来量身定做。根据当前各工商管理人才在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实际需要,实现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目标人才培养,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

实现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性发展。交叉学科的计划性教育培养主要是实现本专业的专业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高等精英人才的综合性培养,提高人才在企业中的实用度。

(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教育发展方面,高校应因材施教,不断培养企业工商企业管理精英式高级创新人才。所以,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课程设计方面,从创新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地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