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杭州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5 11:26: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杭州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杭州文化论文

第1篇

经过在英国将近两年的学习生活,申圣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2011年秋天,在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主修“心理学与特殊融合教育”的王申圣,从28万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伦敦奥运会的一名观众服务志愿者。她告诉我,为观众服务是辛苦的,但同时,也能收获很多快乐,比如申圣利用工作间隙细心观察英国在奥运会期间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所展示的英伦文化,从中增长了不少见识。

开幕式:充满了慢热、从容

和对经典的尊崇

都说英国人是慢热的,在伦敦生活的日子里,王申圣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与许多国家百姓喜欢“凑热闹”不同,不少当地人选择出去旅行,避开因奥运而至的蜂拥人群。直到奥运会前三个月,英国本土对于奥运会的宣传攻势才渐渐展开:开幕式前一个月,奥运广告牌才出现在街头,伦敦一些主要街区和著名景点也才有了火热的奥运气氛,各种出售奥运纪念品的小摊越来越多地出现。

7月27日上午8点12分到8点15分,在伦敦街头矗立了几百年的大本钟以40响浑厚的响声,将清晨的伦敦叫醒,迎接奥运。这是自1952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葬礼之后,大本钟第一次在非常规时间敲响,对于固守传统的英国人来说,这是个让人惊讶的大事。

尽管伦敦当地的奥运热火燃烧得有些迟,但拥有璀璨历史的英国却明显想借着这次机会好好宣传一下本国文化。很显然,2012年奥运会对于英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盛事那么简单。也许是因为已经举办过多届奥运会,英国人从容不迫地在此期间通过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经济的交流,重回到世界的中心。

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度,而要说到现代英国文化,最值得英国人骄傲的两点,无疑是职业体育的起始,尤其是现代足球的发端以及60年不衰的流行乐。英国摇滚在最动人心弦的艺术种类里占据着牢不可破的地位。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博伊尔早就说过:“英国有着最杰出的音乐传统,很多人都把英国音乐看做是指路明灯。在开幕式上,我们希望能够再为全世界的观众呈现出一个音乐的世界。”

英国人说到做到,真的打造了奥运历史上最摇滚的开幕式。开幕式那天,王申圣看到了她的偶像—披头士曾经的主要创作人、二十世纪顶级音乐的标志、现今已70岁的麦卡特尼高举双手出现在伦敦碗中,《Hey,Jude》的歌声响彻伦敦;还听到了性手枪乐队当年由于攻击女王而被禁的曲子《上帝拯救女王》,也在开幕式现场响起。开幕是音乐,闭幕也是音乐。以“英国音乐交响曲”为主题的闭幕式,将英伦音乐50年的精华呈献给世界。伦敦奥运会从头唱到尾,3个小时的闭幕式无疑是英伦摇滚与流行音乐的大派对,一个万众狂欢的超级演唱会。

戏剧节:莎士比亚无处不在

莎士比亚戏剧节是伦敦奥运期间文化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它将一直延续到11月。很显然,来自中国的小姑娘不会错过这位经常在语文课本上提到的大文豪。

“环球莎士比亚戏剧节”,这是莎士比亚戏剧演出阵容最强大的一次,正如中国学生要学习古代文言文,莎士比亚作品也是英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文之一。作为一个中途闯入的“门外汉”,王申圣走进了活动现场——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当年莎翁多部名剧首演地环球剧院,观看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戏剧团体用37种语言分别上演的莎士比亚的37部剧作。

王申圣告诉我,今天的环球剧院仍保持着16世纪的模样,轮番上演着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甚至还保留着“站着看戏”的传统。据说,莎士比亚时代的“站票观众”花1个便士就可以站在院子里看戏,如今的票价自然要贵上许多,除了一个全年开放的展览馆,剧院还定期举行免费的讲习班、朗诵会,让英国的戏剧艺术发扬光大。

所有戏剧中,让申圣印象最深的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导演的普通话版话剧《理查三世》,剧情中加入了中国风的元素,赢得满堂喝彩。

此外,王申圣还观看了完成于1611年,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诗的遗嘱”—传奇剧《暴风雨》。那些立体饱满的人物、多线穿插的剧情,使一个简单的故事有了更宏大的体量,也让中国小姑娘感触到了英国艺术的博大精深。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无限广阔的世界。他就像一位魔法师,把人生浓缩成无数瓶精华,每个故事倒上几滴,已经浑然是个小世界,故事里的人好像都离我们很远,细细回味时,又仿佛就在你我身边。那个暴风雨小岛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在那里惩罚敌人,也反省自己,最终的和解,大概就是走出自我世界再重新尝试的象征,一场风暴即一场思考。”

名人牌:纪念没有国界

被誉为英国“国民作家”的狄更斯当年写作《雾都孤儿》的四层故居,就在王申圣等志愿者来回路上常路过的地铁站附近,路名叫做道提街。

这次为了纪念狄更斯诞生200周年和奥运会召开,当地特别投入310万英镑对整个故居做恢复和扩容。310万英镑所带来的效果是,使得这个故居能够重现当年的特殊风味,以及更好地保护建筑物本身。最核心的就是让博物馆扩容并重现维多利亚时期的原始风貌。

第2篇

本着“实践是一种福利,大家要珍惜”的原则,我们在学员中反复强调实践目标,旨在通过实践,使学员具有“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崇高师德、良好职业形象和人格魅力,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学实践能力。下面,笔者以我校第二轮名师工程初中数学实践基地的探索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推进学科团队建设。

一、实践课堂:亲身体验教学真知

名师要信守教育本真,在观赏中探究课堂的高度,在学习中不迷失自我的态度。观课中,我们惊叹于名师举重若轻的课堂驾驭能力,流连于名师动人心魄的细节魅力,沉醉于名师和谐温馨的课堂情景,折服于名师启人心智的导引艺术,从审美的角度上讲,我们是带着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名师课堂艺术的。观赏是为了学习,学什么呢?一般来说,学名师课堂提供的精准预设、自如调控、扎实知识、娴熟沟通、启智语言等。如果我们回到教师专业化来看,说到底,就是夯实我们的专业技能。

(一)追求理想的教学设计

我们设计了“追求理想的教学设计”的主题活动,在实践基地学校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追求理想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和追求理想的数学活动设计的全面研讨。

2010年3月24日~3月31日共 6 天的时间,我们开展了以“关注实践智慧 彰显教学个性”的主题活动,以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讨为内容,采用课堂观摩、课例点评、互动研讨等形式分别在杭州北苑实验中学、绍兴柯桥中学、桐庐实验中学进行教学交流活动。2010年3月25日,在“杭州市初中名师绍兴县课堂艺术展示活动”中,来自杭州大关教育集团的王月明老师和杭州文澜中学的王薇老师分别执教了两堂精彩的专题复习课。王月明老师的《身边的数学》,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的什么作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整堂课取材紧紧围绕丰富的现实问题,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概括出基本图形和能力;以知识为明线,以方法为暗线,对九年级的复习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为广大初中毕业班教师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复习模式。王薇老师的《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一堂课,节奏明快,平易近人。一开始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既引出了课题,又了解了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考时间,通过循序渐进的逐层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类、怎样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怎么操作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整体认知。在授课过程中,王老师凭借自身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利用现成的教学用具不断改变题目形式,既直观又形象,让学生在动中学,举一而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展示了杭州市名优教师的魅力和风采。

在导师的主持下,上课教师先进行自评,简单分析本课重难点以及教学设计;而后名师班学员杭州采实教育集团王丽丽老师、杭州文澜中学王薇老师、杭州四季青中学刘英老师等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她们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之后,杭州师范大学的刘堤仿教授和林永蔚教授结合教育理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由笔者总结,在充分肯定教师们的课的同时,指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提出课堂要以高效为核心要素,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实现教学的“低负高质”。

(二)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2011 年5月 12 日~ 5 月 13日,4位名师培养对象分别展示了概念课、复习课和课题探索课的教学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把自己最近在思考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在一堂课内进行了充分展示,引起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共鸣。比如,既然“数学玩的就是概念”,那么一堂有效的概念课该如何上?一堂漂漂亮亮、热热闹闹的数学课,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在课堂上教师讲10分钟,学生练习该如何设置与反馈?复习课能否用错题导学的模式进行尝试?杭州市数学会理事长施储老师在点评的时候结合上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对概念课、探索课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讲解,使听课教师受益匪浅。这次基地实践活动,也举行了名师师徒同台授课展示的活动。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师徒对教材进行共同分析、共同设计,在共同展示后还一起进行了反思,讲述了在共同准备过程中及授课展示中的感受与收获,那是一种内心的感悟。基地导师以及杭州师范大学的教授们精彩的指导和点评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短暂的头脑风暴,还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数学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的不断探索与思考。那些耐人寻味、具有深刻哲学高度的指导,使得名师工程培训的过程充满睿智。

师徒同台是我校名师工程初中数学实践基地在对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培训和专业引领上的又一重要举措。在这次教学观摩中,我们既领略了新教师的活力与名师们的风采,也充分感受到他们所在学校教学实践的特色,以及名师们对学校工作的引领与辐射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我们对教学的有效反思,提升了对在学校、区域范围内更好地发挥应有的骨干引领、示范作用的重视,营造了互助帮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

2011年10月27日,杭州市初中数学名师班在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举行了一场试讲与磨课的活动。本次活动由特级教师郑永杰主持。刘堤仿教授、施储老师、名师班班主任林永伟教授等专家参加了本次活动。上午,名师班的王丽丽和郑娟两位老师进行了“浙派名师经典课堂”的试讲。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共同演绎了《定义与命题》与数学文化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午,各位专家和全体名师班学员共同参加了磨课活动,专家们指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然数学教育也是一种文化,当把数学教育纳入文化的殿堂,那么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全体学员和专家一起就“概念和定义”“命题的结构”等课堂中的困惑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交流。之后,分小组再一次对两节课的“课堂引入、例题设计、精选练习”等环节进行了再讨论、再思考,使数学文化和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结合。次日在浙江省教育科学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举行了特级教师报告会,上午是郑永杰老师和盛志军老师所作的观点报告,下午是姚志敏老师和施储老师所作的观点报告。4场观点报告让学员领略了专家的睿智、独到,再一次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引领我们前行。郑永杰老师的《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从郑老师信手拈来的故事中,娓娓道出了教学犹如行车,需瞻前顾后;教学犹如科学实验,需变化创新;教学犹如魔术,需好奇质疑。精辟的言语、独到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学员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与教学。盛志军老师主讲的《数学文化课堂初探――构筑高效数学教学的两大支柱》,给我们拨开了挡在我们眼前的云雾,看清高效课堂的本质:教师需“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盛老师向学员推荐数学教师必读的三本书《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怎样解题》《数学的精神 思想和方法》,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很好地迈进高效课堂。姚志敏老师主讲的《从“效率”走向“效益”――初中数学教学课案分析》,介绍了他从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课例和自己长期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提炼出的5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并紧密结合课例,阐述了不同内容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员们的思想得到大碰撞。施储老师主讲了《资优教师成长与资优学生培养》,施老师独到的关注视角让学员眼前一亮:资优教师应关注自己的教学生涯质量,资优教师对资优学生的培养应当是全方位的。施老师阐述了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及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现状,指出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应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个体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本次观点报告会不仅在理论上给学员作了系统的引领,激发了学员对教育的更深层思考,而且也让学员深深体会到导师们的殷切希望与勉励。

(三)关注课堂核心要素

2011年12月2日,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基地全体学员进行了主题为“有效数学课堂的核心要素探讨”交流活动。李卫星老师以《高效课堂课例点评集锦》中的《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为课例,从合情的学习、合众的学习资源、合心的学习指导、合情的课堂生成、合适的激励评价六方面介绍了有效数学课堂的核心要素。郑娟老师结合自己浙派名师展示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向我们介绍有效课堂的五个方面的准备:(1)课时目标具体、明确;(2)教学设计扎实、有效;(3)学生思维主动、优化;(4)基础训练实时、适度;(5)教学反馈多元、及时。潘云芳老师的发言题目是《洗尽铅华还本真――一节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的原生态数学课》, 从一位教师的课堂点评为切入口,把我们带进了有效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考虑的问题,分析教师出这道题目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要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设计问题,而不是概念的传授、习题的累积等。王丽丽老师结合自己的《定义与命题》,谈到教师过分注重生成、课堂流于随意等问题,提出教师进行的有效引导,要进行有效的预设,做到简洁真实、循序适切,只有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此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对有效数学课堂的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促进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实践反思:内化修炼提升素养

指导基地学员进行教学研究是基地的第一要务。我们将研究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微格的问题分配到各个小组,在名师培养对象教师的带领下独立或合作、限期或分阶段开展研究。

(一)在反思中修炼品质

名师培养对象周芸佳老师的课题《初中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获得市立项,形成了三个观点报告《数学课堂教什么》《学生参与式评价》《授人以鱼的乐趣》,撰写了课题论文《初中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显性知识,隐性方法》《关注差异,提高质量――抓好后三分之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和策略研究》。2010年3月周老师参加了名师班展示课并作学校教学改革专题交流;2010年5月在省领雁工程奉化送教活动中上了展示课;2010年8月给慈溪市骨干教师作了讲座;2010年10月参加了陕西省数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名师风采展示活动,上了展示课并作专题讲座;2010年12月参加海盐县骨干教师基地实践活动,上了展示课并作专题讲座。

潘云芳老师坚持素质教育,潜心教育科研,勤奋学习,勇于实践,锐意改革,敢于创新。5年来,潘老师执笔撰写的《基于主题研修的教师作业能力提升行动的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两个成果分别荣获杭州市西湖区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论文《图示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于2011年12月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上发表,《初中数学导学稿的设计与使用策略》荣获杭州市西湖区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初中数学导学稿的设计策略》2012年4月在《浙江教学研究》上发表;课题《初中数学导学方式与策略研究》获得市级教研课题立项。

(二)在反思中引领团队

名师培养对象王丽丽老师,在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轻负高质,因材施教,形成了自己简练有效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喜爱,获得了同行的肯定, 教学成绩优异。她任教的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在整个年级中名列前茅。她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注重教科研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善于学习,主动阅读,勇于反思,及时提升,整理成文,并具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起着引领作用。2012~2013学年,她撰写的两篇论文在区内获奖,一个课题在市里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其管理科学,讲究方法,本着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进行教学,连续被学生推选为“我最满意的教师”。作为数学教研组长,她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上有更深的体悟,并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带领学校数学教研组教师快速成长,在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和很多荣誉,得到了市、区教研员的肯定。王老师参与研究的省级重点课题《学程导进:初中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获得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研究的杭州市重点课题《初中生自主超前学习下教学指导有效性的行动与研究》获得杭州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三)在实践中破解疑难

基地名师培养对象李卫星5年来多个课题和多篇论文获奖,其中《挖掘人文 放飞人性 激扬智慧》获浙江省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有效学习:初中生数学学习指导策略的构建与推进》获杭州市第一届普教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课题学习:基于浙教版教材的挖掘拓展与学教策略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十三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论文二等奖;《教学生学:初中生学习指导策略的构建与整体推进》获杭州市第八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优秀论文;负责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资源的有效挖掘与培育的实践研究》获浙江省“十一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培训研究第三轮立项课题评比三等奖,《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初中数学问题导学的策略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届普教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中的探索与应用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十四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论文一等奖;《浙教版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梳理与开发的实践研究》获浙江省第五届教研成果一等奖、杭州市第三届普教类教研成果一等奖;《把握课堂生成资源 驾驭学生智慧动态生成》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年第2期;主编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导学新作业》(浙教版初中各册)和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总复习优化设计(数学)》。他每年都有多个课题或论文获区一等奖,其中学科专题论文自2000年至今保持着区一等奖“十三连冠”的纪录,被评为杭州市第一届教育科研标兵和杭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

(四)在教研中凝练风格

基地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张娟萍老师,是杭州市上城区数学教研员,近年来系统地学习了郑毓信的《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方法论》,顾泠沅的《变革的见证:顾泠沅与青浦教学实验30年》,曹才翰、章建跃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其教学研究文章《初中数学“图式”复习教学策略研究》被2010年9月的“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2年又有《初中数学课堂过渡性言语设计方略》《初中数学教学环节出声思考的策略》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9年5月浙江省师训课题《初中数学课堂过渡性言语策略研究》获立项,2009年11月浙江省教研课题立项的《初中数学“出声思考”教学策略研究》已结题,2010年5月杭州市第二轮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重点课题《初中学生函数思维方式调查及其教学对策研究》获立项;2011年《中小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的衔接障碍分析及对策》获浙江省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出声思考》获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她还组织学校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有比较好的效果。

第3篇

2018年工作回顾

一、文化优

学校阳光教育实施有了一定成效,武术特色教育和七彩德育有了一定影响力。完善了学校阳光课程实施方案;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自发高效,完成了两个卫生室创建工作和取得了两个食堂污水排水许可证;完成了学校阳光读书长廊吧建设和德胜校区操场塑胶工程。一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系统工会先进集体、浙江省心理辅导室规范站、临安市“平安学校”考核优秀单位等。歌唱节目获得艺术节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七色德育》获杭州市精品课程并作为临安区唯一送评浙江省德育精品课程。武术特色教育在临安电视台进行四分钟的专题报道,塞尔维亚国际教育访问团在教育局包书记带领下来我校考察学习。武术比赛获得浙江省“中华武术传承贡献奖”和“武术从娃娃抓起贡献奖” 。应该说,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团队优

学校特别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积极打造阳光教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1.开展虹小阳光教师评比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展示平台,促动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地业务成长。2开展虹小教育教学论坛活动,邀请区专家来校指导,提升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3.制定教研组活动考核机制,通过抓教研组建设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成长创设条件、有机会展示自己,提升自己。4.依托共同体优势,开展与名师结对活动;加强与教研室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5.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通过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一年来,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评比和教育研究,共计临安区级以上获奖70余人次,有1人获评临安区教坛新秀,有1人获得杭州市新锐教师称号,杭州市名师农村工作室成功在我校落地。在“玲珑三坛”教师比武中,我校获得团体一等奖。一年中我校共举行教研活动70余次,共有50篇论文送评,6篇论文获得临安区级以上奖项,11月份论文结果还未公布,有2篇已经推荐杭州市学会论文。“玲珑三坛”教学比武团体一等奖。教师各类评比获奖70余人次。这些都充分说明我校教师教学研究积极性高,业务水平进步明显,学校措施有力有效,教师发展潜能巨大。

三、特色优

武术教育是我校阳光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通过近几年努力,已经在临安形成了一定的口碑,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了优化学校武术特色,开展了系列富有成效的武术教育活动:1.打磨阳光武术社团。2.推广阳光武术操。3.开展阳光武术评级活动。4.营造阳光武术氛围。每年隆重开展武术文化节活动。通过努力,武术特色教育在临安电视台进行四分钟的专题报道,塞尔维亚国际教育访问团在教育局包书记带领下来我校考察学习。武术比赛获得浙江省“中华武术传承贡献奖”和“武术从娃娃抓起贡献奖” 。

四、德育优

德育工作是我校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为做实做细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1.举行阳光活动。定期举行了“阳光校园”主题系列活动,阳光体育节、阳光科技节、阳光武术文化节、阳光读书节、阳光下的经典诵读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结合我校民工子弟学校的实际,挖深挖细随迁子女陪伴项目周六“第二课堂”,做成了我校特有的活动特色, 2.开展阳光德育。“阳光德育”,充分利用杭州市“少先队活动课程”示范学校的优势,做细做实德育工作。3.实现阳光合作。学校通过家校合作实现合力育人,每学年做到至少开展一次不同形式的家长培训活动,完善了各年级家委会,定期开展校级家委会活动。

一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趋于规范,全面完善了学校少先队活动和雏鹰争章活动。少先队工作得到了教研室教研员和教育局领导的公开肯定,学校关爱“新高虹人”第二课堂陪伴项目硕果累累,学校《七彩德育》校本课程获得杭州市精品课程并送评浙江省精品课程。

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百花齐放。一年来,学生在临安区级以上共有170余人次获奖,获奖数量多,等级高,多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这都说明了我校教育效果明显,发展势头良好。

工作亮点

一、武术教育显特色。学校武术教育特色明显,完成了有技能训练向武术内涵发展的华丽转变,学校特色在教育系统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学生多次受邀参加临安新年晚会的录制和乡镇各类活动的展演。学校武术特色教育在临安电视台进行四分钟的专题报道。塞尔维亚国际教育访问团在教育局包书记带领下慕名来我校考察学习。武术比赛获得浙江省“中华武术传承贡献奖”和“武术从娃娃抓起贡献奖” 。

二、学校七彩德育打响品牌。与团区委、农林大学合作的假期外来务工子女“第二课堂”陪伴项目再上台阶,既人民日报刊登报道后,专题论文获得临安市二等奖。学校《七彩德育》校本教材作为临安区唯一送评浙江省精品课程。多所区外学校慕名前来考察学习。

2019年工作目标

一、抓环境

提升校园整体文化环境底蕴,要认真实施学校环境文化布置的实施方案,重点做好学校空地农耕实践园和科技观察园的建设,做到变废为宝,拓宽学生拓展课程的实践场所。同时要花大力气开展学校廊道文化的布置,要让学校的角角落落凸显文化气息,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彰显学校的良好文化形象。

二、抓队伍

1.加大师培的资金支持力度。奉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创造机会送教师外出听课,参加培训;开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的争创和评选活动。2.建立以校为本教研机制。落实“青蓝工程”,使工作健康、有序、科学的展开。3.搭建各类教师研修平台,完善考核机制。搭建教师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

三、抓常规

第4篇

很多人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只在意文中的内容是不是新颖,忽略了论文的参考文献,对它也不重视,觉得写不写参考文献都不要紧,只要论文内容写的好就够了,其实读者在阅读论文时都是通过参考文献来评估这篇论文是不是有质量水平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在写作当中阅读借鉴。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文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録讲义[M].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5]鲁丝·本尼迪克特(美),昌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冈仓天心.茶之书[M].社会思想社,1995.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 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 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 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 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 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 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 赵天相.〈茶禅一味〉寻踪有感[J].农业考古,2000(58):126.

[9] 东军.日本茶到的神髓[J].农业考古,1994(36):243.

[10]滕军.茶道与禅[J].农业考古,1995(38):76.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江静,吴玲:《茶道》,杭州出版社,2003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

[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王雅茹:浅析牧溪《六柿图》的创作意境表现,《大众文艺》,2011

[5]王雁玲:牧溪《潇湘八景图》中的消解性特征,上海大学,2007

[6]胡建明:东传日本的宋代禅宗高僧墨迹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6

[7]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其相关文化之考察,首都师范大学,2007

第5篇

1.地域资源的作用

学生既是地域文化的观赏者,又是地域文化的实践者。充分利用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熟悉感和亲近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加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其远大志向。

2.独特环境的考虑

钱江潮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举世闻名。萧山从1994年起,每年举办国际观潮节,活动的是在南阳(又称潮都)街道的杭州观潮度假村举行。我校离杭州观潮度假村只有2千米左右的路程。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学校开展“潮”文化教育活动,打造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创建特色途径

1.营造特色文化

“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在校园环境布置上,我们力图蕴含“潮”的气息,通过“浮石装饰、墙面布置、展厅建立”进行体现。

(1)浮石:家乡特有的一种装饰石材

在北教学楼前的正中位置的椭圆形水池中矗立着一座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大型假山,师生们为有这样的家乡装饰品而感到自豪!

(2)墙面:学校走廊墙面

①一楼走廊墙面:展示赭山“十景”图。我们学校所处的位置——赭山。南宋时期就有赭山“十景”之说。赭山“十景”图的展出,激发全体师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与自豪感。②二、三楼走廊墙面:悬挂家乡名人像。如:清朝历史学家高士奇、清朝书法家高云滕、革命烈士曹阿堂。

家乡名人众多,他们的优秀事迹及所体现家乡的那种“奔流不息,勇立潮头”弄潮儿精神,激励着全体师生。

(3)展厅:即“潮文化”教育展示厅

为了让学生了解“潮”、欣赏“潮”、感悟“潮”,我们学校特地建立“潮”文化展示厅,厅中介绍了钱塘江的历史变迁、举办观潮节的盛况、观潮需要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2.结合学科教育

具体做法是:抓好“一点一面”。

(1)一点,即抓好校本教材施教

①编好校本教材

2008年10月我们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赭山——我们可爱的家乡》。这本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史料翔实。

②用好校本教材

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力求做到“六个”到位:意识到位、责任到位、时间到位、进度到位、研讨到位、评价到位。

(2)一面指各学科渗透

在学科教学时,要求做到“两个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特定与随机相结合。

3.参与活动体验

(1)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

学校以此为阵地,全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被“潮”所润泽。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①让队员们走出校门,在家长的陪同下,亲自观潮,欣赏那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之美;参观昔日一片滩涂及盐碱地上发展起来的厂房林立的南阳经济开发区,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有关钱塘江的渊源、沿革、人文、掌故,家乡面貌发展变化等知识和内容。

②通过与世代居住在钱塘江边人的直接交流,感受钱塘人的性格,发现钱塘人的勤劳、勇敢、朴素与坚韧,体验涌潮文化的深刻内涵。

(2)开展“弄潮儿”小记者团实践活动

“弄潮儿”小记者团,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下列活动:寻找家乡名人;采访当今名流、名企;宣传家乡的特色产业;雕塑家乡浮石;调查母亲河——钱塘江的水质等。

(3)建设德育“基地”

2002年3月,学校与南阳经济开发区、萧山“仓前水文站”“赭山远鸿苗圃”“南阳敬老院”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4)进行“六项”特色活动

如,开展“诵读国学经典,弘扬潮乡文化”的钱江潮诗文诵读活动进行;“洁美潮乡,文明潮乡”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踏青活动;组织伞乡孩子制伞比赛等等。

三、创建特色成果

近几年来,学校德育以“潮”文化教育为载体,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教育教学成果。

1.彰显了学校特色

(1)“弄潮儿”小记者团硕果累累

2007年“弄潮儿”小记者团被全国少工会授予“红领巾优秀小社团”称号。2009年“弄潮儿”小记者团被杭州市少工会授予“杭州市优秀雏鹰假日小队”称号和萧山区“德育十佳社团”称号。

(2)大、中队活动影响深远

2007年举办了义蓬片“观涌潮奇景,学家乡名人”的中队展示活动。2010年4月,学校举办了“走向潮乡深处,寻找赭山的记忆”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2011年12月,举行萧山区“潮润百年赭小,秀我七彩童年”少先队大队活动等有关活动,在萧山教育信息网、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进行了报道。

(3)学校知名度日益提升

2010年上半年,学校接受了浙江教育在线电视台的现场采访,高荣华校长作了开展“潮”文化教育活动的总结。下半年,学校被评为“萧山区德育特色学校”。近几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2.增强了教师的能力

自从开展“潮”文化教育活动以来,有20多个课题、论文、案例在区级及以上获奖。如2007年《有效利用区域资源深化地方课程教育内涵——对“潮”文化延续教育的实践研究》获得杭州市地方课程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2008年《把握地理优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赭山“潮文化”实践活动研究》获得萧山区第二届德育精品工程。2011年《文本研究、星级评定、个性评价——基于“潮文化研究”平台提升有效教师素质的研究》获得浙江省义教论文评比一等奖。

3.发展完善了学生素质

(1)学习态度的转变——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潮”文化对学生而言内容更鲜活,形式更活泼,时空更开放,学生更喜闻乐见。

(2)学习方法的转变——质疑探究,改变学法

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新知识,探究新方法的能力大大增强。

(3)思想品质的转化——道德内敛,导之以行

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以潮修德”这一育人目标,进行艰苦朴素教育、耐挫教育、竞争意识、责任担当意识教育等,增强了热爱家乡的认同感、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发展家乡的责任感。

四、教育愿景

第6篇

关键词:城镇学生化;杭师大;仓前镇;话语研究

1.引言

学校迁址至中小城镇使学生人口占当地总人口大多数,从而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构的现象称为学生化。学生化(studentification)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在西方多国引起热烈讨论。学生化问题向来与城市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学生化问题将越来越普遍,因此,对此问题的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2.研究背景

2.1 仓前镇简介及当前发展现状

仓前古镇原名灵源,南宋绍兴二年年官方在街北建临安便民仓,古以南为前,遂称仓前街,距今已有873年历史。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仓前百姓的世代耕耘,使得仓前不仅仅赢得了“江南粮仓、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也养育出淳朴的民风、杰出的人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著名社会学家陈达、生物学家蔡堡是仓前人的杰出代表,浙江省重点文物――章太炎先生故居完好地坐落在仓前镇上。如今,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仓前“梦想小镇”已经崛起,这是杭州未来科技城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战略背景下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杭州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的重要抓手之一。

2.2 杭州大学城简介及杭师大迁入背景

杭州大学城坐落于杭州城的西北方向,紧邻仓前古镇。新的杭州大学城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启动的,与原有“大学城”的构建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期望能够与城市、社区相融合,在充分尊重既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与所在区域的社区形成有机的统一,真正做到城在“大学”中,大学在“城”中,而不再是孤立的大学所在地。

2008年,杭州市政府在余杭仓前高教科研园区为杭州师范大学新征3000亩地,建设杭州大学城。大学城规划总面积216公顷,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94亿元左右,分三期建设。2013年9月仓前校区560亩一期工程建设完工,近1.3万杭师大学子正式迁入仓前。

3.文献综述

3.1 城镇学生化定义及国内外学生化研究情况概述

2002 年由英国布莱顿大学人文地理学院的达伦・史密斯首次提出的studentification一词,如今已被收录进维基百科,该词表示大批学生群体对原有固定群体所带来的影响。

3.1.1 国内学生化研究情况概述

缪凌云在她的论文“英国学生化现象评析 ”中综合借鉴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英国学生化现象的发展背景、发展阶段及影响的分析与探讨,形成对学生化运动本身及其在英国的发展状况较为清晰与深刻的总体性认识。

3.1.2 国外学生化研究情况概述

Hubbard Phil介绍了学生化进程的原因和结果。他认为学生化引发了关于社区凝聚力的重要问题,建议地方当局应适当干预,以免引起社会和文化冲突。文章建议英国东米德兰镇的拉夫堡大学要开始研究关于防止独立“学生聚居区”形成的房屋政策。

3.2 话语研究概述

话语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下,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事件或这样一类现象。换句话说,“话语”是与语境或“语言使用环境”相关联的语言活动,更简单地说是一种“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活动”。

在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就话语研究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撰写过包括“语言和权力”、“批判的语言意识”、“媒介话语”等许多关于语言学的著作的英国语言学教授诺曼・费尔克拉夫,在“话语与社会变迁”(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一书中他提出了一个基础性观点:话语与社会存在一种辨证关系,一方面话语被社会结构所构成,并受到社会结构的限制,另一方面话语又有助于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仰体系的建构,有助于改变社会。施旭教授则是在他的“文化话语研究”这一中文著作中探究了文化与话语的关系,并提出了话语视角对于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作用。

3.3 话语研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话语研究与城市发展这个话题意义重大,但是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资料还是缺乏的。其中较为普遍流传的当属施旭教授在他的“文化话语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话语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他以杭州为研究对象,通过话语研究的方式积累了各种社会公共团体、机构或人物关于杭州发展的讲话、文献或涉及其他语言使用情况的话语材料。

4.语料

本研究采集的语料来源主要从实地考察、个人访谈、实地走访、查找文献四个方面获得。语料可以分为官方话语与非官方话语,其文本形式又可分为口头和书面的形式。所采集的语料综合构成了一个仓前学生化话语,成为本文研究的对象,而下文通过对语料的综合分析来进一步阐述城镇学生化对仓前镇的影响。

5.研究方法

基于已有话语研究学生化的文献资料,如上诉述著名的英国语言学教授诺曼・费尔克拉夫和施旭教授的著作,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话语研究的方法:分别从宏观视角,即关注什么人在说杭师大与仓前、仓前人的话题有什么变化;谈话的内容有什么变化;用什么媒介在谈仓前与杭师大和从微观视角进一步分析。

6.分析

由于话语的多元性和综合话语的需要,下文将从采访仓兴街上的三种店铺的店主或员工的录音转稿中即非官方话语,对摘录出的不同片段作出分析,和对于官方正式发出的文件、公告等官方话语,通过分析其中的词汇选择、句字结构和词汇搭配等方面了解杭师大处于什么样的语境中。

6.1 非官方话语

杭师大迁入仓前镇后,仓兴街的店铺大致分三种,本土店铺不受影响的,本土店铺收到影响的,依托杭师大学生消费者开起来的店。整理了这三种店铺的店主或员工采访稿后,选出了三家店作为代表。

6.2 官方话语

公告:“因仓前街道仓兴街道路狭窄,加上杭师大万人入住仓前,人车流量猛增,造成交通拥堵。为确保车辆正常行驶,经仓前街道办事处研究决定:自二零一三年十月一日起仓兴街24小时禁止5t(含5t)以上货车通行,特此公告。”

这是一份以公告形式放置在仓兴街入口处的公告。公告,是指政府、团体对重大事件当众正式公布或者公开宣告,宣布,非常正式和并且有强制性。以这种严谨而正式的文字形式颁布这条禁令,可以体现出政府对于杭师大迁入的重视和尊重。

7.总结

本论文着眼于身边的实际问题,研究当下日益普遍的城镇学生化现象。通过分析不同的话语主体、话语主题、话语内容等,从话语学的角度研究了城镇学生化对仓前镇的影响。仓前的学生化正在发酵,已逐渐影响到这个小镇的方方面面。但由于研究时间、研究资料的缺乏,未能与当地居民深入地接触、未能获得关于仓前镇城镇规划的相关文件,只有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作出分析,因此很多方面可能都不够完全。本团队在后续研究中将会对此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童杭丽.杭州大学城2014年在仓前建成[N].每日商报,2009-06-30.

[2] 缪凌云. 英国学生化现象评析[D].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第7篇

大会专家报告主要有:

东北师大原校长、新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数学教育的关键问题》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新课标修订组成员顾沛:《从“两基”到“四基”如何落实》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毅英:《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郜舒竹:《学生学习错误研究》

浙江省功勋教师张天孝:《小学数学能力评价》

大会研究课均由专业素养深厚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执教,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贲友林、新生代名师唐彩斌、张德强等。

本届大会创新会议方式,与国际会议接轨,开放式办会,设立分论坛。分论坛的引领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鲍建生、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玉东、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等。现就“新标准的实施、关注学习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关注差异教学”四个主题向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征集优秀科研成果,提供论坛发言机会。论文字数5000字以内,并请提供发言PPT。发言者将由组委会发给荣誉证书以及本次会议光盘一套,文章将择优发表。报送成果截止日期:10月20日。

欢迎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教育研究者积极参会。

协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分会、杭州新思维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地点:浙江杭州(具体地点报名后通知)

时间:2012年10月26日~10月28日,共3天。10月25日报到。

网站快捷报名:http://新思维数学网(可查详细会议通知)

报名咨询电话:0571-87073318(姜老师,陈老师),0571-87021841(孙老师)

报名论文提送邮箱:

第8篇

参考文献是我们从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的媒介,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我们通过文献的研究来学习更多的知识,使学术研究能进一步的突破。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旅游美学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分析。

旅游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盘晓愚.论文学的旅游价值[J].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9).

[2]沙润等.旅游景观审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韩璐.物境、物象与心境、心象[J].杭州: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2004,(4).

[4]杨存昌.物境・意境・情境[J].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3)

[5]周健,甄尽忠.中国旅游文化[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32.

[6]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70.

[7]李洪波.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52.

旅游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缉熙,绪论,旅游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不“跑”风景,旅行家,1985

[3]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乔修业,旅游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5]陈鸣,实用旅游美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王昆欣,旅游景观欣赏,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7]于贤德,景观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

[8]陈传康,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9]张海荣,旅游审美原理,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10]杨海波,旅游遍中国,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旅游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郭倩倩.体验视角下的旅游学学科体系探讨[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2]王海利.旅游美学教学内容整合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陆梅林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61.

[4]叶朗.旅游离不开美学[N].中国旅游报,1988-1-20.

第9篇

与姚合诗歌的宏观把握和整体研究认识相比,姚合的金州(今陕西安康市)之行及其金州诗仅仅是这些硕博论文中一个次要的部分和佐证。周菲菲的论文提及姚合金州的创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闲居遣怀十首》、《题金州西园》九首、《杏溪》十首等组诗,均是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这些诗歌摆脱了应答酬唱类作品的做作与矫饰。”①胥文慧的论文提及的金州诗仅仅是作为论点的例证,如:

其一:马戴与姚合交往长久,马戴曾多次参与姚合家的聚会:《集宿姚侍御宅怀永乐宰殷侍御》、《雒中寒夜姚侍御宅怀贾岛》、《集宿姚殿中宅期僧无可不至》,姚合有诗《喜马戴冬夜见过期无可上人不至》,可见二人以诗相会关系融洽。马戴在姚合后期不同官职上分别有诗相赠:《山中寄姚合员外》、《酬刑部姚郎中》、《寄金州姚使君员外》,姚合亦有《送马戴下第客游》、《寄马戴》等。

其二:从姚合诗《送喻凫校书归毗陵》中句“吾亦家吴者,无因到弊庐”看,他应与喻凫是同乡,二人感情也很好,“见君何所似,如热得清凉”(《喜喻凫至》)。而喻凫在送贾岛往金州访姚合诗中也说道:“潇湘终共去,巫峡羡先寻。几夕江楼月,玄晖伴静吟。”(《送贾岛往金州谒姚员外》)其中不仅将姚合比作谢眺,而且还用“巫峡”事表达了自己对于姚合的思念,足可见二人关系极好。②

两文并没有对姚合金州之行及其金州诗对金州的意义作深入的探析和论证,实为遗憾。

姚合金州之行的文化意义

在姚合研究中,关于姚合仕履与姚合具体是什么时间来金州,大陆依旧争论不休。这大致可以从2009年胥文慧的硕士论文中看出端倪,一致的意见是基本赞同姚合的仕履行踪:“武功主簿、万年尉、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户部员外郎、金州刺史、刑户二部郎中、杭州刺史、谏议大夫、陕虢观察史、给事中、秘书监等。”③但对他具体任职时间争论不休。倒是台湾李建昆的论文对姚合仕履言之凿凿:“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秋,由户部员外郎授金州刺史。赴任前曾造访无可,无可有诗酬之。姚合赴任时,方干赋诗送行,马戴、项斯亦有诗寄赠。姚合则有诗留别。金州即今陕西安康,地通湖湘、巴峡,颇多山水形胜。所以姚合饮酒赋诗,甚为惬意。其《金州书事寄山中旧交》最能表达此时生活与心境……文宗大和八年(834年)二月,雍陶登第还成都省亲,贾岛、姚合都有诗送行。由此可以看出,姚合在金州刺史任内,诗友往来,十分频繁。”④综合双方意见可知,姚合在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秋天授金州刺史,至大和八年(834年)年离任,任期两年多。

短短的两年多任期,对金州来说,简直是一次文化盛宴。

其一,这是唐代诗人首次刻意关注金州山水的开始。在唐代,虽经过两百多年稳定的发展,金州相对于富庶繁华的京城来说依旧封闭落后,此前对金州山水人文景观做过诗意描写的为数不多,可见的有孟浩然的《登安阳城楼》以及张籍、白居易等送行诗中略微提及。真正在金州生活并对金州山水美景、风土人物系统做诗意描写的,自然非姚合莫属。

其二,是姚合金州之行影响巨大,他的金州之行,引起了当时文化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响应。很多诗人因为姚合的金州之行,开始关注金州。其中有诗人作诗送别,甚至有诗人专程来金州拜访他。

写诗送行的有:

项斯《赠金州姚合使君》:“为郎名更重,领郡是蹉跎。官壁题诗尽,衙庭看鹤多。城池连草堑,篱落带椒坡。未觉旗幡贵,闲行触处过。”⑤

方干《送姚合员外赴金州》:“受诏从华省,开旗发帝州。野烟新驿曙,残照古山秋。树势连巴没,江声入楚流。唯应化行后,吟句上闲楼。”⑥

来金州专程拜访他的诗人有:

无可专程游方到金州,驻锡金州草堂寺。与姚合陪伴游玩金州南园、杏溪、莲花池等名胜,互相酬唱应答,十分融洽。例如《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一作《林下对雪送僧归草堂寺》):“残腊雪纷纷,林间起送君。苦吟行迥野,投迹向寒云。绝顶晴多去,幽泉冻不闻。唯应草堂寺,高枕脱人群。”⑦

贾岛专程来金州拜访姚合,诗人喻凫写诗送别《送贾岛往金州谒姚员外》:“山光与水色,独往此中深。溪沥椒花气,岩盘漆叶阴。潇湘终共去,巫峡羡先寻。几夕江楼月,玄晖伴静吟。”⑧

方干专程除了送行,还专程来金州,写下了《路入金州江中作》:“棹寻椒岸萦回去,数里时逢一两家。知是从来贡金处,江边牧竖亦披沙。”诗中有安康沿江曲折萦回的景色,尤为突出的是,记录了江边淘沙采金的盛况,甚至那些在江边的放牛小孩,都在淘沙呢。

其他同时代的诗人也对姚合金州之行表示了特别的关注,时常写信寄诗问候,如马戴《寄金州姚使君员外》,⑨其诗对金州山水充满了诗意的赞美和讴歌。

从中可见姚合金州之行在当时诗人群体中的影响和震动,自然引起了诗人们对金州的特别关注,他们诗意的发现和诗意的唱和,无疑对金州山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撩开了金州山水动人的面目。

姚合的金州诗

姚合的金州诗主要指他在金州当刺史时写的诗歌。那么他在金州作诗有多少首,有没有他在武功时那么多呢,现在以刘衍的《姚合诗集校考》为底本,做一系统的分析辩证。

其一,诗歌里带有明显“金州”字样的诗,总共十首,其中有《金州书事寄山中旧交》一首,《金州西园九首》,计十首。

其二,诗歌里没有“金州”字样,但从其写景的具体地可以考证出的诗歌,有十二首。这主要是系列诗《杏溪十首》、《游杏溪兰若》。据安康出土墓,杏溪⑩为唐时金州一游览景区,同时无可上人也有诗《过杏溪寺寄姚员外》可证此地在金州,此地,是当时民众每逢佳节暇日,多来此地游览玩耍。《殷尧藩侍御游山南》,山南在唐时主要指现在安康一带。

其三,根据他与无可、贾岛等人在金州唱和应答确定。《郡中书事寄无可上人》、《咏南池嘉莲》、《郡中对雪》、《郡中西园》、《送郑尚书赴兴元》、《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喜贾岛至》、《喜马戴冬夜见过期无可上人不至二首》、《喜贾岛雨中访宿》,计十首。其依据可参见李建昆的论证:“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无可在金州陪刺史姚合游南池,两人皆有诗作。其后无可离金州,复有留别姚合诗。贾岛也曾于六月往金州见姚合,喻凫赋诗送行。”

其四,部分认可,但尚存疑需要考证的诗有:《闲居遣怀十首》、《寄张溪》、《寄贾岛》、《寄户县尉李廓少府》、《别友人山居》、《乞新茶》、《杨柳枝词五首》等二十余首。认可主要依据从诗歌所涉及的人物、景物、物产等判断,理由不足之处在于暂时缺少文字旁证作依托。如《乞新茶》绝不可能写在武功,因为那里不出产茶叶,也就不会特别重视茶叶的“新旧”,而在茶叶产地,如金州、杭州则饮茶之风浓郁,特别重视新茶。故而《乞新茶》只可能写于这些地方。杨克、李厚之、张会鉴等编撰的《安康历代诗词点校》,已将此诗收录,可做一部分旁证,部分肯定此诗写于金州。

这些诗总共有五十多首,尚不包括一些统计不了的。相对于姚合所有的诗歌总数,约占其中的十分之一。从时间比重上看,这段时间是姚合创作的又一个高产期。可见姚合金州之行,对其诗歌创作起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

姚合金州诗的文化意义

其一,首次向外界介绍了金州的政情、民风与地理区位优势。他的《金州书事寄山中旧交》满怀欣喜地向京城朋友推介金州。诗由衷地赞叹:安康是好郡,其理由是百姓淳朴,不狡诈,对于姚合的行政简朴,“政拙”极为满意,颇觉心公,一方面官员行政不骚扰惊动百姓,于民休息;一方面是百姓体察政府官员惠政,恪守法纪,两相和悦,实为好郡。再就是安康此地市场繁荣,可以随时买酒畅饮;物产不同京城长安,“溉稻长洲白,烧林远岫红”;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可以“井邑神州接,帆樯海路通”。由此可见好郡安康确实不同凡响,改变了人们称安康为四塞之地的错误论说,从全新的角度引导人们认识安康: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等。

其二,首次对金州山水名胜进行诗意描写,对山水意蕴做审美发现,这是对金州山水形胜的审美体悟和文化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金州西园九首》主要题咏金州西园的九处景点,每首诗都点出此景点不为常人所能感受到的美感特征,或者说出为常人无法表达出的审美韵味。如《江榭》点写江榭如同一双明眸一样,能给山水起到点睛作用,否则此处江水就是“无榭无双眸”。这就是与常人感受不同的美感经验了,也许只有诗人的灵心方有如此体贴恰当的点评。《药堂》则用绘画之笔,化虚为实,以近衬远,将在药堂所见的远水远山风景描绘出来,“四壁画远水,堂前耸秋山”,传神地描绘了药堂显敞静美的开阔视野。《石庭》诗首句“布石满山庭,磷磷洁还清”直揭主旨,运用古文义法,扣住石庭不同别处的特征――“洁”、“清”,恰和诗人自己高洁清正的精神气格。金州山水中的这些普通景物,经诗人诗笔描绘之后,无不成为金州山水文化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成为金州山水文化的宝贵财富积累。

其三,诗中与民和谐相处、风雅悠游的为官之道,为后世各代来金州执政的官吏做了表率,成为历代官吏勤政廉洁、风雅吟咏的效仿楷模,也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遗产。《咏南池嘉莲》写道:“芙蓉池里叶田田,一本双花出碧泉。浓淡共妍香各散,东西分艳蒂相连。自知政术无他异,纵是祯祥亦偶然。四野人闻皆尽喜,争来入郭看嘉莲。”写姚合在郡任职期间,荷池长出了并蒂莲。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有的祥瑞。姚合却不居功,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偶然的现象罢了。因此敞开让百姓观看,与民分享。在《乞新茶》、《乞酒》等诗中,同样用平和亲切的笔墨,记录诗人与民亲近、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和蔼可亲的地方父母官的形象。这种风气同样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姚合金州之行及其金州诗,对安康的文化影响极为深远,意义重大。其风雅逸韵,泽溉后世。唐代之后,宋、元、明、清历代来金州做官的知府、知州,多数人勤政廉洁,或兴修水利,或兴办学校,或引种高产作物,都为此地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为政之余,多数人都有诗歌流传。清代安康知县陈仅,满怀深情地追念姚合的功绩。他在《追和唐姚合金州西园九首诗韵》序言中写道:“兴安(今安康)隶汉西城,其地荒僻草昧,代鲜闻人。至唐为金州治,城郭廨舍,亦失其因革。自元和间,姚合为刺史,始有题咏,于是周朴、方干之徒游屐相继,人文肇启。当在此时,有功于斯土不浅,而金州之人不知报本追始,如潮、柳、苏、杭之祀韩、柳、韦、白,为可惜也。余令安康者九年,于兹长夏积雨,官牍萧闲,因取《武功集》中《西园九题》诗,依韵和之,以写归思,兼志向往。”从中可见前人对姚合金州之行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判断。

注释:

①周菲菲:《姚合诗歌论稿》,2006年,学位论文,吉林大学,第30~31页。

②③胥文慧:《姚合诗歌研究》,2009年,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第35~38页。

④李建昆:《论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兴大中文学报》,2005(6)。

⑤⑥⑦⑧⑨《全唐诗》第554卷,第649卷,第813卷,第543卷,第556卷。

⑩李厚之、张会鉴:《安康道教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文中引用在安康出土的地铭文:“宜于金州西城县永宁乡第十二都杏溪村安厝宅兆。”可见至迟,在宋代,安康城西有杏溪一地名存在。

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页。

杨克、李厚之、张会鉴:《安康历代诗词点校》,安康文化丛书编委会,1998年版。

陈仅,字采臣,一字馀山,又作渔珊。浙江鄞县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紫阳县知县。历任安康十余年,民以有功于邑,为建生祠。咸丰二年(1852年)郡遭大水,立城隍(没有水的护城濠)不去,城没于水,陈仅被洪峰带卷漂至黄洋河,将亡遇救,得免于难。郡人额手称庆,咸谓天佑良牧。咸丰四年升宁陕同知。未赴,致仕归里,杜门著书。著有《继雅堂诗集》三十二卷。

陈仅:《继雅堂诗集・卷六》道光丁未刻本,清华大学藏书。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