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生课外阅读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05 01:11: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课外阅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生课外阅读

第1篇

一、让阅读成为需要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多年语文教学我最大的感悟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和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

1、立身以读书为本——读书与做人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征服了全世界,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被哈利的人格魅力折服,正直、正义、勇敢、坚韧不跋,向我们阐述一个人性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2、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与心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让孩子的智力状况和学习能力更好,缺乏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得很平淡。

3、此日中流自在行——读书与写作

家长长期以来都有一个困惑:如何能写出好的文章。

其实,提高写作能力真正的“捷径”是阅读,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但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急功近利的心态让许多家长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学会写作文——这是不可能的了。写作需要优美的文辞、细腻的情感、深刻的体验。孩子的年龄那么小,他从哪里获得优美的文辞,从哪里寻找细腻,从哪里体会深刻。

好的作品中本身就蕴含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过程。书读得多了,写作技能自然会形成——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而时下,电影、电视网络等深受大众喜欢的传媒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于是孩子们中间,迷恋电视节目者有之,迷恋电脑游戏者有之,迷恋上网聊天者有之,喜欢阅读的却寥寥无几。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需要时,孩子们才能变被动的读为主动的读。

二、让阅读成为爱好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在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让学生“乐此不疲”地进行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爱好。

1、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国外,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人们不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而把原因归结为家长和老师没有为他们创设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没有发现他喜欢和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由此,我们定会想到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氛围。

(1)、成立“小小图书角”,倡导阅读。为了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我要求每位学生在每个假期买两本新书。利用寒暑假,自己先读好。每学期开学后,开展“献两本我喜欢的书给你给他”的活动,把自己的好书介绍给别人。这样每学期班级就有了近百本书,组成了班级“小小图书角”。于是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也可以借回家看。这样形成了人人都看课外书的良好氛围。

(2)、利用图书室,广泛阅读。图书馆不仅是供应图书的地方,也是学校的文化中心。它是开展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我经常利用黑板报、墙报等阵地,及时作新书介绍和推荐,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览课上亲自带学生进图书室畅游书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读书氛围,并保持阅览室的宁静、明净,让学生在这样洋溢馨香的地方尽情采撷知识的花蜜。

(3)、拓宽学生读书空间。我们又把读书活动引向家庭。许多家长经常带孩子上书店,给孩子选购书籍,有些家长还在家里为孩子安排了读书的小书桌、放书的小书橱。有些家长还放弃休息娱乐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边读边议,互相讨论。

总之,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悦读”,那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利用榜样的力量

美国某一校长,曾做过这样一个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 心理学表明,孩子是具有向师性的,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当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偶像,经常给孩子们讲名人的读书故事,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除此之外,身边榜样的力量也不可小瞧。经常表扬班里爱读书的孩子,让学生探讨读书感受,交流读书收获,也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利用课文作先导

教材中编排的许多文章都出自名著或和名著相关,我们就可以一次以为契机,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水浒传》;学了《伊索寓言三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伊索寓言》;学了《一本那孩子必读的书》,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或是杨红樱系列的其它作品;学了《之间儿童多处行》,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繁星春水》。

4、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获得成功感后,他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从而使他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断获取课外阅读的成就感呢?

①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全家共读一本书、诗文朗诵比赛、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辩论会、阅读沙龙等。有时,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我们还可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主题综合阅读活动,如本学期,我就以“友情”为主题开展了相关的阅读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阅读了《蓝鲸的眼睛》、《夏洛的网》、《青铜葵花》等书籍,还阅读了大量的诗歌、美文,孩子们还排练了一些短剧,收到了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果。

②重视评价。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可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等定期进行数据统计,对学生广泛阅读手册要经常检查,并将学生课外阅读结果,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报告书》中,使学生的阅读成果及时显性化,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肯定与赞赏,从而形成推进学生积极阅读的合力。即使是一些读书活动,结束后,教师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如评出“广泛阅读金、银、铜奖”“阅读进步奖”“阅读小博士”等奖项,并举行隆重仪式,颁发获奖证书,最好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书签、书籍等,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让阅读成为习惯

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生才会在课外主动地,有选择地去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加以鉴别,以促进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悉心指导,学会选择。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第二,,适当“强制”,知行合一。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形成大约需要21天的坚持时间。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序,以至于某一天没有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没有获取到新的信息,倒觉得别扭、不舒服。

第2篇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如何呢?根据一项调查表明,65%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35%的学生偶尔读一些课外书,学生现有的知识仅仅从课堂所得,仅仅来自教材。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无非这样三点:

1 校内外都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校内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依然是围着教科书转,嘴巴上说着课外阅读重要,行动上却往往忘记给学生留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学生在学习了一天之后,回到家又要完成许多作业,哪里会有时间坐在那里读书?于是,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地,学生思路狭窄,没有创新的独到的见解。同样,校外,家长不能成为孩子阅读的榜样,有的家长受自身条件限制很少阅读书籍,更少督促孩子博览群书。甚至一些家长把孩子对课外书籍的热衷称之为“看闲书”,他们最关心的是:“作业做了吗?”“词语会默写了吗?”“课文背了吗?”“作文写了吗?”似乎这些事情做了,语文就学好了。他们会在双休日送孩子学奥数,学写作,学画画,学各种器乐,甚至练习跆拳道,很少有人会想到让孩子去图书馆看书。为什么?很简单,他们认为这浪费时间,至少在短时期内是看不见“实效”的。

2 家长片面地理解了课外阅读。80%的家长对于购买课外读物仅停留在“优秀作文集”,形成了优秀作文书等同于课外书籍这种狭隘的观念。

3 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方法指导。学生不明白该读什么书,即便找到了一本适合的书,也是圆囵吞枣,粗粗浏览,导致留下的记忆很少,根本谈不上厚积薄发。

以上现状究其原因无非是应试教育环境下,为了急功近利地提高分数而让我们忽视了培养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让我们的孩子身上只有沉沉的书包,眼里只有永远达不到的分数。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小学阶段正是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然而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学生迫切需要指导。

1 培养兴趣,让孩子爱读书。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教师可以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朗诵片段,人情人境,引起学生的阅读共鸣;介绍封面,抓住切入点,及时地鼓励和表扬,都能激起学生的阅读乐趣。

教师还可以读读孩子们的书,因为读了孩子们读的书,教师才能和孩子交流有关读书的感受,告诉对方自己最近读的什么书,内容如何,感受如何。当然也会因经不起诱惑,互相借阅一下,那是多么美好的交往呀。当然,教师也可以定期把自己的读书故事、读书感悟讲给学生听,孩子常常会因此而兴趣盎然,激发出他们读书的欲望,喜欢读书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现身说法的做法比苦口婆心的说教要强一万倍。

2 多渠道结合,让学生好读书。课外阅读不能是“放羊式”,也不能是“任务式”。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其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这些读物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要逐步让学生阅读。从精神培养的层面来看,给孩子们多读些文学类作品,可以给孩子的人生一点美好的底子,给孩子的世界一个多彩的梦幻。这样,不论将来他的心灵驶向哪里,泊在何处,留在他人生底板上的永远都将是一抹美好的底色,这对于孩子的精神成长是有益的。从语言滋养的层面来看,虽然孩子们将来未必都做文学家,但无论他做什么,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都应该具备基本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而至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还有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科普著作等每一部书都可以给学生以不同的教益和人生启迪。中国的古典诗词、历史故事、科普名著、科幻小说、书信札记等都在新课标教材的推荐和介绍之列,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读物,都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很有帮助。

经典作品不仅仅是指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留下的东西,我们今天的文化在几百年几千年后经得起推敲的也是经典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阅读当代时文荟萃,阅读优秀儿童作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3 掌握方法,让学生会读书。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仍要把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地成功地进入阅读之门。

(1)注重训练,养成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训练,必须讲究方法,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制订读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是课外阅读得以实行的基本保证。课外阅读不能变成一种课业负担,也不能牺牲其他功课的学习时间来读课外书,要发扬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看书”的精神,抓住时间的边角料,聚沙成塔。“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极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让孩子在阅读中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同时学会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段摘录下来,博采读物的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自己的内涵,留下厚实的文化积淀。

(2)方法点拨,培养阅读能力。注重精读法、速读法和略读法的区分和结合。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多运用在语文课堂中。课外阅读中多采用略读法和速读法的结合。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所谓略读就是用极短的时间迅速掠过全篇,领略其梗概。略读速度应当是以最快的阅读速度来阅读书籍和文章。阅读能力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才能提高,因此要坚持不懈地训练,达到更加有效而愉快地阅读。

(3)摘录批注,珍视阅读感悟。课外阅读是极富个人特点的学习。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引导学生到书海里漫游,到书林里散步,去关注、欣赏、品味、思考,与作者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选择、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结论。对此,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课外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积累这一层面上,还应让学生厚积薄发,尝到成功运用的快乐滋味,因为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许许多多的语言素材,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加深记忆与理解,并适当地为我所用。

(4)注重评价,释放阅读热情。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随时注重评价。课前交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每天一记,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大大地开阔了阅读面,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读书笔记交流,借鉴美文,开拓学生视野,满足表达欲望。

教学生读书,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也许不能很快地让你我收到“应试”的效果,但它能让我们的孩子视野开阔,志向高远,追求执著,有思想且对生活充满热爱。

读书,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明媚;享受空气,清新;享受历练,深邃。

读书,是一种情怀。――观照自然,渴望倾听,亲近生命,走人心灵。

第3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52-01

对刚入学的学生,对事物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如何利用这个有利时机让孩子们迅速爱上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呢?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老师应当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导”、要“激发”孩子们内心的读书欲望,更要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我们都知道只在课内阅读上做文章效果是有限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其质量却不容乐观。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要他们静下心来看书,确非易事。同时由于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不够密切,一些家长不了解课外阅读的要求,从而也无从指导督促,因而造成了学生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第二、教师“语文教学观”的意识不强,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而把课外这一块广阔的领域丢给学生自己。有的教师虽然已经进入课外阅读指导的领域,但在指导学生时目的性不强,方法不够灵活,有些力不从心,这是造成学生课外阅读的混乱无序的主要原因。

第三、阅读本身不易于掌握。虽说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须承认: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在校外,是由学生回家完成的。因而,教师对课外阅读掌握起来就有些困难,这也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不高。

根据以上原因,我觉得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为孩子推荐优秀课外阅读作品

1、结合年龄特点选择推荐。如低年级可以多给他们推荐内容短浅的童话、寓言、儿歌等。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推荐引读。

3、结合课文学习内容推荐选读。

4、教会学生在图书馆中找到自己适合的课外读物。

5、根据《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去引导选择。

6、组织订阅少儿报刊。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

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阅读,不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那么,为了使课外阅读深入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读书环境,为他们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以读书读报为背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一方面结合教学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如办班级图书角,建立读书兴趣小组,形成读书读报制度等。还可以采用榜样法,如:上课时,当学生说出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时,教师有意问他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当学生说出书名时,教师立即表扬他,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在小学生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他同学自然有了阅读的欲望。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

一是借助工具,以用促学。低年级小朋友已经学会音序和部首查字法,在阅读课外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要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来查找,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二是勤动笔墨,读记结合,培养学生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在阅读课外书时遇到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们把它们摘录下来,简单说说好在哪里。可多背一些好词好句,定期在班里交流。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会学生终身受益。三是创设活动,以“用”促读。

第4篇

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关注程度很低。有调查表明,59.2%的学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甚至有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在竞争激烈的应试压力下,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更不容乐观。

笔者曾经从事一段时间学校图书管理工作,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习惯有一点点了解。由于刚刚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学校校舍经历灾后重建,原来的图书资料几经搬迁杂乱无序,无法对学生马上开放,经常有学生饱含期盼的询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借书呢?”,图书整理归类工作在学生的热切盼望中终于完成了。刚开始开放借阅的时候,学生很踊跃,图书室门前像过节一样,借阅队伍虽然排起了长龙,但学生依然兴奋的等待着,直到选到自己中意的书籍才离去。这样的现象经过一个月以后,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借阅人数急剧下降,从刚开始的几乎100%借书到只有10%不到的学生来借书,有的时候甚至没有人来借。看来农村小学生中有课外阅读习惯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以下特点:

一、课外书籍少

只有很少的同学家里有少量的课外书籍,一部分学生家里除了学校发给的课本以外再没有别的读物。

二、课外阅读时间少

一般学生空闲时间都用于玩耍和看电视等,没有安排一个比较固定的阅读时间,还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了,做完作业就没有时间看课外书了。

三、长期坚持课外阅读,并形成阅读习惯的小学生很少

四、课外阅读书籍局限性很大

通过查阅学校图书借阅记录看到,学生借阅频率最高的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天上掉下个猪八戒》、《神厨小富贵》、《美人鱼》等,一般都是知名的国内外经典的文学作品。

五、老师和家长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度不够

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安排课外阅读的比较少,即使安排了也没有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很少把它当成书面作业一样看待。家长对于课外读物也很少关心,偶尔有孩子特别喜欢的书籍在孩子的央求下买一本。老师和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推荐课外读物。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孩子因为读课外书籍而耽误学习,禁止学习阅读课外书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小学生课外阅读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古有匡衡“凿壁偷光”而成为西汉大学问家,近有主席爱书爱读书而成为一代伟人,其所作文章、诗词歌赋引经据典,堪为世人文学创作的典范。

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高年级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从学生喜欢看的书籍可以看出,学生注意的书籍主要是自己从不同渠道得到的信息反馈,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学生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书籍。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多的了解不同体裁、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将这些好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激发孩子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要在家庭和学校形成阅读的氛围。很多喜欢书的学生其家长也喜欢读书,小学生一般有从众心理,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他自己即使不喜欢也会慢慢被感染。

二、改善学生阅读的条件

目前农村小学图书室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不断增加,但是利用率不是很高。因为图书室借阅一般是提供给学生书目,而没有必要的内容介绍,学生选择书目时只能看书名,不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因而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实行开架借书,允许学生自由进入藏书室选择书籍;另一方面在班级设立书架,由语文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书籍,学生在班级书架自由选择阅读,学生看后互相介绍交流,灵活性更强;第三,家长要为孩子选购一些必要的课外读物,增加学生阅读的渠道。

三、开展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的设计最好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老师这样做的,先提出阅读的书籍的数量要求,然后对每阅读完成一本书的同学发给一个带卡通图片的阅读章,阅读完10本书的同学可以兑换一个“荣誉金牌”,获得“荣誉金牌”的同学可以免除一定量的语文作业。于是学生的兴趣大增,班级参加阅读的学生数量急剧上升,阅读的风气也形成了。开始还有人担忧这样做是不是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结果表明课外阅读不但不会因为少做一些作业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全班学生学习成绩反而进步很大。

第5篇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才能在阅读中有体验和收获。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向学生推荐读物时方式要灵活多变,同时注意针对不同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推荐,以激发其阅读兴趣。推荐读物时,可以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可以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可以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介绍自己读过的书。

2.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高尔基、叶圣陶、老舍、冰心等名人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动人故事,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

3.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组建班级图书角、挂起读书的名人名言、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变“怎么读”为“我会读”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后,如果光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读,其收效甚微。因此,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小学生求知欲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指导学生选择时,要把握“趣”“适”“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有趣的、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乐于读,但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阅读多方面、多个人、多种体裁的作品,展现社会美的科幻小说,反映人文历史、自然风情美的游记及有关深化课文学习的书籍,进行广泛性的阅读。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应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方法指导。如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等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帮学生养成阅读后及时交流、讨论的习惯;教会学生读时写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写读书笔记,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的好方法。读书笔记从形式上可分为摘录好词好句、编写提纲和写读后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选择一些章节进行精读,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时,不妨将它们吟咏、背诵下来。读后及时把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必能做到读有所得。

3.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当前,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报。另一类恰恰相反,完全沉湎于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科学的。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教师要指导学生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掌握好课外与课内阅读的“度”。

三、利用活动展示学生的“才华”,促进阅读,变“我会读”为“我爱读”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精妙词句,就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开展各项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成语接龙、古诗词诵读赛、故事会、知识竞赛等,通过语文活动来促进课外阅读。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读书节”“艺术节”“演讲比赛”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肯定,体会到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他们会更热心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爱上阅读。

第6篇

一、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有趣的童话故事,为此,我每周一下午特意安排一节阅读课。在课上,我给学生们讲述《白雪公主》《小红帽》《皇帝的新装》等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当讲到《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小朋友扮演那位愚蠢的皇帝,他穿着子虚乌有的纱衣在热闹的大街上神气活现地游行,笑得学生们前俯后仰。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故事中来,感受到了故事的有趣。接下来,我便抛砖引玉,要求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有趣的书籍。第二天课前,我用十分钟让学生口述故事情节来回忆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特别喜欢上阅读课,也会主动从家里带一些故事书来阅读,这就为课外阅读开了个好头。

二、推荐适合的读物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识字量有限,可以向学生推荐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书籍。因此,我在教学生学习新课时,课前或课后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或资料。如上二年级的《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之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看并阅读2001年申办北京奥运会的资料;上完《静夜思》,要求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上完《卡罗纳》一文时,我布置学生利用小长假阅读《爱的教育》……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扩充一些阅读资料或书籍,这样会对课文内容更容易理解,既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比如:三月份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我让学生阅读雷锋的故事,再查找当代的雷锋的事迹来补充学习;遇上国庆节,学校开展“迎国庆”活动,我布置学生诵读爱国的诗歌,阅读反映祖国面貌的资料;每逢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到来之时,我会要求学生查找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与其相关的故事。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学校的德育工作扎实有效,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指导读书方法

态度决定高度,方法决定效果。好的阅读方法能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小、理解能力欠缺,课外书则需要家长陪同阅读。有时候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帮助孩子答疑解惑;有时父母是孩子的忠实“听众”,耐心地听孩子复述故事内容。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渐渐成熟,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时,教师则需依据文章的长短或体裁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我认为篇幅短小的写景或者是诗歌等文章,可以采取熟读成诵的方法。篇幅较长的小说则应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区别对待。(1)掌握读书程序。一本书先看标题、内容和序言,尤其是作者的特别观点。再查看目录,弄清书的大致情节。然后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相关的书籍,以便解读需要理解的词汇。(2)了解读书方法。培根说过:“浅尝辄止,有些书不妨囫囵吞枣。”有选择的阅读是为了把力气花在刀刃上,针对不同类别的书籍可以选用不同的读书方法。一是浏览性阅读。对于那些浅显易懂、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或是长篇小说中那些穿插故事情节的一些过渡性语言,可以随便浏览一下,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二是选择性阅读。对于书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以便理解记忆。如读《百科全书》《昆虫记》,书中有许多科学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对待这类读物不可随意浏览,而是要学生重点阅读书中的科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下来。三是品味性阅读。对于名家名篇或文笔优美的优秀作品则采取精读的方法。在读中细细地品味字词的运用、文本的意境等。读此类的文章时,需要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针对文中精彩的场景、生动的对话、细腻的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可以建议学生用笔在书上画起来,熟读背诵;文中出现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议论等可以建议学生用特别符号做好记号,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四、展示成果来激励

第7篇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进行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我的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叠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诉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文。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这样就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效果比任何说教都好。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动力,但是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问方法地阅读,其收效必然低下。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不生动的内容就走马观花;有的读了好文章却不懂得知识的积累,用不到写作中。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指导他们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如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精度法。所谓精度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地精思熟读的一种阅读方法。“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字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快速地处理和消化信息。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当今社会讲质量讲实效,如果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则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难点部分画记号,做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习惯、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的交流。

1.组织读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方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早读”“自习”外,还可每周划出一两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第8篇

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对课外阅读的意义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须知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它可以为语文教学拓展一片广阔的天地。我们只有在思想上重视它,把它当做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才能在教学中真正把它落到实处。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着重要意义:

一、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

长期以来,学生们深受功课束缚,无暇顾及课外阅读,由此造成我们很多学生知识面狭窄,甚至连起码的生活常识都不懂。所以我们在课外生活中,要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包括经典名著、科普图书等,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二、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博识。阅读是一种巩固学习成果、丰富知识的有效手段。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过程便是巩固、积累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外阅读,增加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加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

三、课外阅读陶冶学生的情操

文学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流传千百年的文学名著,向来被视为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是时代民族生活的艺术概括,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它高雅的审美情趣,独特的艺术开拓,是人们生活的指南,理想的寄托。文学名著是理想、正义等人文精神的化身和时代的代言人,充满了对人类精神和终极关怀的不懈追求。文学名著反映了作家对人生的深刻关照,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阅读名著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所以,在提倡人性科学,科学道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高尚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人文精神。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激励了一代中国青年为祖国的事业前赴后继。李政道博士说:"我们的教育要突破技术层次,进入一种人文和理工相通的境界。比如孔夫子学琴自言经历了三个阶段,术、志、仁,一级比一级高。"他又说:"科学与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的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李政道的这番话道出了文学艺术教育的真谛,是十分使人警醒的。

四、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外阅读有利于巩固和拓展课内知识。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课内时间有限,课堂上学习得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需要巩固和补充,学生的自主课外阅读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课内是基础、是根本,课外是继续、延伸。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内知识充实了,课外阅读方法了解了,语文学习方式转换了,查找、处理信息能力提高了,语言积累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课外阅读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当学生从课外书中获得了足够的乐趣后,学语文的主动意识才会长久保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进行阅读,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课外书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具有开开放性,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地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事实也证明,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的。语文学得好的人在谈及自己成功的经验时,往往都说得力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论是对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还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仅通过课文中这有限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练习,但要想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形成能力,效率虽有但着实太低。特别是中外文学作品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极其广泛,而且汉语的词义多变,句型、句式的灵活多样,表达形式的变化多端,一定要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含义,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第9篇

中小学生的外阅读如同文化学习一样,离不开家长与老师的悉心指导,就是这样浅显的道理,现在却被人遗忘了。现在是这样: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外阅读,老师关心的也只是学生的分数,他们的外阅读如何,用不着为他们操心。这样的思想意识,长期存在于家长与老师之中。现在的学生的外活动阅读已经烙上重重的功利色彩了,读什么书,先问对考试分数有没有帮助,最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许只有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教辅资料才配才是这样的书籍,否则,家长是不支持孩子去购买的。不过,家长与老师对青少年的外阅读关心不够,其实也是事出有因。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大部分家长还巴不得孩子乖乖地不读外书籍呢。

不去除阅读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去从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高度认识外阅读,不把教育当成真正塑造人的教育,外书籍,永远都只是配角,没有外阅读的教育,又怎样肩负起塑造人的重任?让学生亲近外书籍,让外阅读站起来,这一切又需要家长尤其是教师的全力支持。

一、组织实施

1.精心准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

梯。中小学生需要通过外阅读来开阔眼界,这已是人们的共识,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图书报刊很多:中外现代、当代童话,古今中外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传统道德和古代经典名篇等。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借阅的余地,我和几个班干特地到学校图书馆共同筛选出100本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同时为了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我通过家访或电话、校信通联系,使家长同意为子女购买一本价值超过3元的图书带到班上,充实“图书角”,同时向他们讲明,班级图书角的所有图书,非借不能读。而且每借一本,须交纳2毛钱读书费,以备后用。

2.读书安排。(1)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30~1:20为读书;周一读《新语文》,周二读《新标准新阅读》,周三读《江苏通优化作文》,这些书除了读,还要画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周四、周五读自己借阅的图书(其他余时间也可读);双休日自己自由读。

(2)将全班分成五个大组,选5个图书管理员,组员每读完3本书后,由管理员上报老师,奖一颗“五角星”。 “五角星”获得情况,在班级后墙公示。

3.读书检查。现在学生虽然留守儿童居多,但并不表示他们口袋里钱少。为了防止学生拿钱买“五角星”,买老师的奖励,在组员读到3本书该奖“五角星”时,由班级成立的“读书检查小组”(6~8人),就该生所读之书的内容提相应问题,至少每书答对三题才算合格,然后再由老师给予奖励。

4.奖励。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外阅读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外阅读的兴趣。如: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成语积累、名人名言积累、读书笔记展评等,并相应的评比出“讲故事之星”、“背诵之星”、“读书之星”、“演讲之星”等给予奖励。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举办“手抄报”、“读书博览会”,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______”、“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全校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读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成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班上学生的读书气息越来越浓,上食堂、进宿舍手上拿本书已不是稀奇了。而且在路上遇到家长,在电话中与家长联系,也经常能看到家长们欢喜的笑容,听到家长们开心的话语。虽说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更传“读书无用”,但又有哪个家长,哪怕是腰缠万贯、位极权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多读点书,多增加点见识。底子厚了,将来学习其它什么的,不也容易些吗?比如在写作时,会用许多的谚语,名句、成语,自己的作文语言就美,能显得十分的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这样的好词佳句哪里来,还不是读书时摘下的,所谓不动笔墨不看书嘛。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增加见识。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就是这个道理。读书能陶冶情操,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