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7: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职业能力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网络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1.人才需求预测
全球网络人才相当短缺,随着全球各国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其网络人才需求会有新的增长。网络及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迅速带来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为大学生网络教育提供巨大的发展机会。根据我国目前每天开张2-3家各种类型的网站的速度来推算,我国对网络人才的需求缺口是相当大的,可以说是一种相当严重网络人才危机。
2.人才素质结构预测
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确定,主要根据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随着社会向信息时代的迈进,人们更重视从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思考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除了仍然重视知识,能力之外,更突出地重视人的素质。第二,面向21世纪,本行业的发展态势是,在原有网络管理的基础上,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管理;在通信业务急速发展的环境下,将迅速改造、升级和发展高速宽带网,接入网和三网合一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要求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适应科技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要求。
二、网络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1.强化质量观念,走特色之路
整个专业教学采取“以技术应用”为关键,形成一条“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模式,努力把专业办精、办好,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成为“能吃苦、会学习、敢创新”、“会设计、善维护、有特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2.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重构人才培养的目标
按照“基础理论知识适度,专业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重新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和网络技术发展和推广为目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体现大学生网络人才培养特点,重新构建课程结构
研究职业特色和工作过程,以现场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重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从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五个环节一来构建课程体系。
4.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促进产教研结合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建设教学基地,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后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以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为原则,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性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密切校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加快产学研步伐,尽快形成企业、学校一条龙教育的新体系。
5.建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制度
(1)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大胆尝试、改革,因材施教,提倡启发互动式、讨论式等研究型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把课程讲授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开放专业实验室,淡化教室、现场和实验室的区别
(2)、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实行弹性学分制。对不同的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基础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在变学年为学分制的同时,努力建立与之配套的学籍管理、学生管理政策。
6.改革人才培养的评估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考定性的模式。公共课程的考核将以权威的试题库为基础,逐渐实现教、考分离。专业课程要根据课程的特点,除采用闭卷考试外,可以采用开卷笔试、面试、上机实训并写实训报告等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各种手段。实践教学的考核尽可能地与实际工作成果相一致进行鉴定和考核,对典型学生进行案例答辩,评定成绩。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各种技能比赛,参加职业认可的各种考级、考证,并对成绩合格都计入学分。
三、构建“以能力为本,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五个环节组成。
1.课堂实训:在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组建管理维护能力”和“网站建设管理维护能力”设置课程。本专业所有专业课程均安排了课堂实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接近1:1.1。此阶段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巩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
2.专业技能实训:本专业安排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Web程序设计等共5门课共9周的专业技能实训,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从模仿到应用的过渡,从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基本技能训练:本专业安排了中英文录入、程序设计、OFFICE软件应用、局域网络组建和求职面试等共5个学期的基本技能训练,强化本专业学生对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序,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技能的应用。
(1)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既要精于专业又要有一定广度。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形成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使会计人员在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时能更快更好的解决。
(2)利益关联和职业道德。它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内部驱动力。会计人员在做出职业判断时,会受到自身经济利益和职业道德的双重影响。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石。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应自觉抵制利益的诱惑和外界的干扰,排除个人主观意念及偏好,客观、公正的进行职业判断,作出会计处理,真实的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2客观因素
会计事项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会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特别的问题,因为很少有或完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照,解决它需要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而经常出现和已被充分定义的问题,解决它只需要一般的职业判断能力。
3环境因素
(1)会计法律、法规。包括《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等会计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会计技术规范。它是规范会计行为,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准绳。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不能超越其限制的范围。规则性的会计法律、准则体系,对会计职业判断要求较低;而原则性的会计法律、准则体系,则对会计职业判断要求较高。
(2)会计主体管理层的影响。由于会计职业判断的不同选择会调整经济利益格局,因此管理层基于经营者利益,会要求会计人员在法律法规的边缘打球,干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选择,必然会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效果。
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适应会计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为增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转变传统观念,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各行业的会计科目,并对各科目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解释,会计人员习惯于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来处理经济事项。此外,财务制度中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和运用也作了详尽的限制性规定,从而限制了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范围。这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善于运用职业判断去处理复杂和不确定性的会计实务。而在新形势下,复杂和不确定性的会计实务无处不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新思维方式,改变过去墨守陈规的旧习,积极主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2)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对复杂的会计业务作出合理而公允的判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敏锐、准确的职业判断。因此,会计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国家法规、新会计准则、企业管理等知识,为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会计实践,结合客观环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行为能力,使得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3)加强诚信职业道德建设。
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准则。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行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在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坚守职业道德,依法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4)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有效的内控体系,可以降低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完善的内控体系便于会计人员真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具体业务有更深、更多的了解,从而做出更完整、准确的职业判断。相互制约的会计岗位,也能防止滥用会计职业判断。集体决策制度能防止因个体职业判断的局限性而造成重大事项的决策失误。
(5)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管。
要充分利用行业自律、政府监督、法律规范的作用,建立以“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准绳”的监管体系,以此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加强监督和检查企业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以约束企业会计职业判断的任意性,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完善法律规范,防止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职业之便,蓄意做出错误的会计判断,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通过会计主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健全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在会计实践中逐步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最终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而真实、客观、公允的进行会计选择。
论文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想达到最佳效果,课程体系至少要有三个系列:职业核心能力的专题课程培养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环境文化建设培养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技能融渗培养体系。三个体系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最佳培养效果。除专题培训外,核心能力的培训还应融渗在各种专业课程之中,贯穿在各种课外活动、实训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应在各种职业场景或环境中开展教学,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1.职业核心能力的专题课程培养体系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团队合作、职业沟通、解决问题、自我管理、创新创业、信息处理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将这些课程列为职业素质课,让各专业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本专业特点、职业需要及教学安排有针对性地选择开设;也可以将这些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不足进行选修;还可以在就业前通过集中实训课的形式进行系统的强化学习,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然,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将上述课程从大一到大三进行系统开设与训练,这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职业核心能力的环境文化建设培养体系对学生来说,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教育环境十分重要。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熟悉与接受职场环境的熏陶;同时,利用学校内部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校园环境,通过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行为。应把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紧密渗透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3.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技能融渗培养体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除了必须把它渗透在企业认知实习、课程实训、专业实践中外,更要把它渗透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职业态度培养以及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以进一步达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专业课“推销与谈判”教学中,可通过小组开展的校园推销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可通过小组公关策划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公共课“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在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课堂讨论、演讲等活动对学生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
二、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促进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它的培养是一种基于行为活动的训练,其学习的方式非常重要。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绝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讲授,它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够遵循能力训练的基本规律。德国职业教育理论中有“五步教学法”,即“我想学”-“我明白”-“我会做”-“我做了”-“我行了”;美国甲骨文公司甲骨文学院在全球推广的课程“数据库项目”中每节采用五步教学方法,即“我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告诉我,演示给我看”-“尝试它,解决它”-“作业”。这些教学方法都能帮助学习者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和训练。参照以上教学法,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职业核心能力明确为行为目标,进而转化为课程内容;如何将课堂教学情境化,融入职业元素;如何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行为习惯。所以,“体验式”教学应该成为首选,通过设计贴近或者真实职业情景的项目,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与热情,让学生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感悟,进而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体验式”教学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手段,一切教学活动都建立在积极、主动、快乐的教学氛围基础上,最终使学生在体验中认知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通过具体工作任务,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理性地审视个人能力结构中不足的方面,进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课程目标方面,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而是以能力点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最终目标。(2)在教学设计方面,整个课程要突出以职业情境为条件,采取项目为主的动手能力训练,明确一个或数个综合性项目,以项目带动教学,让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在项目的选定上,最好是真实的活动,内容既要尽可能覆盖该模块所有能力点的训练,又要贴近学生的专业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既可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又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3)在课程目标设定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要紧密结合所教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职业岗位需求来进行。比如“沟通与协调”这门课程,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制作上,对不同专业要有所侧重。如营销专业的工作案例可以侧重于训练与人交流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案例可以侧重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专业的工作案例可以侧重于训练与人合作的能力。但案例必须是综合的,典型的,其需要展现的能力应该是综合的。(4)在学习环境营造方面,要尽可能寻找或创设真实或仿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各种职业活动的模拟场景中,重组重建自己的行为习惯。同时,注意课堂训练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把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学习课件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使学生能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获悉任务以及查漏补缺,与课堂训练相互补充。如“职业交流技巧”这门课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投资理财专业与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而设立的一门岗前集中实训课。主讲教师在教学中摈弃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运用“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说起来、做起来、学起来。除了必要的基础性知识传授之外,大量通过体验活动进行行为方式的训练。在实训室以全新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课程,通过组建团队、完成任务,使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中作为主体参与、设计、完成了许多项目,学生们在感到新奇、兴奋、有趣的同时也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教材应知应会内容的剖析,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体会、理解、感悟到职业交流的特点方式与困境突破,再通过课上与线上(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QQ)的追踪反馈与交流,使学生养成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了自我提升。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生的帮助者,学生是课程的主角,教师是课程的编导,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参与是关键。教师通过项目、任务、案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并通过线上多种交流方式答疑解惑,因人施教,进行指导。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情感性、开放性、发展性等特征。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方法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高度投入,而且在课余也安排大量时间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经调查,受过该课程培训的学生,在与人交流、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有明显提高。我们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在收集的185份有效问卷中,98.9%的学生认为就业前进行这种培训非常有必要,减少了自己即将进入职场的恐惧与迷茫;97.8%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新颖独特,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吸引自己;98.3%的学生认为突破了自我,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应用“双结合”评价方式
1.1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本文作者在院系建设中,参与了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需求分析员、UI设计师、软件设计师、测试工程师、质量保障师、数据库管理员.通过在扬州天润电脑有限公司、扬州信息产业园等多家企业详细调研后,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总结出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系统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用户界面设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用户手册编写.
1.2开发学习领域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按工作步骤的实施过程展开顺序及需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到核心来开发学习领域.开发出如下学习领域,如图3所示.整个学习领域设计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网上书店》、《论坛系统》四个项目为主线,围绕着如何解决典型工作任务而展开.每个项目的开发任务中精巧的整合了抽象的开发技术,知识的应用性得到了突出,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强化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4].
1.3学习领域的课时安排考虑学习领域学时分配时,遵循的原则是,工作任务中频率高的分配学时多,难度大的分配学时多.如表1所示。在此,《使用和Ajax技术的网上书店开发》和《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Ajax的网上信息平台开发软件测试》属于难度稍大的课程,因此学时分配上是最多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程序素养的养成,每个学年的课时分配也是逐年递增的.
1.4学习情境设计受篇幅所限,这里仅以《使用HTML和JavaScript的动态网站开发》为例说明学习情境的划分.如表2所示,这门课程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符合了学习情境大于3的标准,让学生在重复和比较中掌握技能.前4个情境都是页面制作,属于同一范畴,按照难度逐步递增的特点进行设置.在这四个情境中完成的页面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完全体现了网站开发的技能要求.第5个情境是一个完整网站的制作,将前四个情境的技能要点全部包含,是一个较复杂的工作过程。
1.5学习情境教学实施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实施.以“学习情境1:图文并茂的简单页面制作”为例进行说明.如表3所示.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频繁互动,学生独立决策,做出计划方案并实施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计划完成后,学生要自查并互查,这也是强化技能的一种方式.学生分组完成计划,关注工作的进度,可以加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
2结束语
传统沉淀式的人文素质知识积累的教育手段,目前并不实际,由于人文课程系统化的教学对于学生人文能力培养的作用并不确定,而且高职院校学制和学时量导致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不可能过多开设,因此我们必须要设置能够明显的作用于学生人文能力培养的课程,还要制定相关的评判体系。此课程可统称为人文能力培养课程,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高职生日常的行业规范其思维和行为进行强化培养,最终使学生内在的精神认知发生改变,而这种课程的结构以及其评判的体系的设计与制定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的核心能力是指每个行业或职业的工作当中都需要具备的有广泛适用性,在职业的活动当中能够承担支配以及主导作用的综合技能。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部门按照英国职业核心技能的体系正在制定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核心技能测评的体系,此体系大致分为模块,交流与表达、数字的运算、改革与创新、自我的提高、互助合作、解决问题、处理信息以及外语的应用等。不难发现,这些模块当中半数以上都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其他各模块培养评判的体系同以上模块的结构完全相同,可以这样说,此核心技能的培训以及评判的体系可操作性及针对性较强,明确的将培训的对象需要做的是什么,要怎样去实施,同时还需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和水平等。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的培养体系、培训的方法、实践技能的分解以及评判的模式等,可以全部参照上述职业核心技能的培训以及评判的体系,与自身特性及内容进行结合,进行比较全面而且深入的改革与构建,创建更加完善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
2高职院校当中人文教育体系改革需遵循的原则
综合上文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对学生应具备的合作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人际互动交往的能力培养的重大作用,再加之德育与美育的作用,从而得出此平台应具备语言交际模块、自我教育和完善模块、协调合作的模块。这三大模块在设计的水平上应以核心能力培养中级水平为准,不再设定初中高这三级。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或为获取某种工作成果而进行的系统、完整的工作历程。由于职业的属性不同,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工作方法以及使用工具,这是不同职业区分的主要依据。因此项目课程开发也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上岗要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充分调查不同岗位将来要面临的工作任务、使用工具、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方法等,通过对某一专业或某一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工作领域或综合职业领域,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职业成长规律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建立相应的项目课程模块,将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典型工作任务一一开发,转换成相应的各种职业能力的项目教学课程。
(二)基于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的项目课程开发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步推进“双证书”制度,大家一致认为,高职学生不仅需要获取学历证书,更要获取就业岗位能力并拥有某一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按照我国目前的职业标准体系,现有的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仅对应于某一职业特定技能标准,适应面相对较窄。因此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将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分层,即分为:职业特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
(三)基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念的项目课程开发
基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念的项目课程开发,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立足于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在项目课程标准中融入职业标准,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及价值判断,使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活动相结合的思想,尤其是将分层化职业标准的理念融入项目课程开发以后,在项目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但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也重视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结合,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课程开发
核心能力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最普适性和迁移性的能力,其影响性可以辐射学生整个行为能力范围,包括三大层次能力,即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跨行职业能力。在项目课程模块中,核心能力并不是孤立的模块,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获取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项目课程实施中,有意识地融入了核心能力模块,比如在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的项目训练模块中不断融入核心能力训练模块,并充分利用各类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管理
(一)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开发理念的管理
1.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在开发数据车床加工零件项目课程时,我们对江苏省及常州市的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环保设备业、汽车制造业、轻工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使用数控车床加工零件的情况进行有关调研,使教学课程与相关制造业加工设计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对接,所培养的学生经过学习后能直接服务于相关的重点企业和行业,更好地服务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2.高度仿真企业职业岗位的真实情境为使项目课程教学学习情境与企业生产岗位的真实情境相吻合,我们聘请相关企业专家进行研讨,组成教师与专家项目课程小组,结合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数控车床加工技术所需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职业素质要求,确立了典型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并以这些典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完成作为项目教学载体,使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3.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时刻关注学生某类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选择零件的加工技术标准,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项目教学模式,使学生能较好感受企业真实环境,了解企业工作氛围并融入企业文化,增强安全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选取配合件和组件等教学载体,关注学生核心(关键)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小组教学形式实施教学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开发方案的管理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开发方法,主要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工作结构为框架、工作任务为线索来组织和管理项目教学内容。
1.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项目课程教学载体来自于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一道完整的生产工序,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来自于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我们根据零件真实加工要求进行对零件的加工生产教学项目化处理,使项目化学习过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每个学习情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递进,符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2.科学合理地设计各项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都按照“项目引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制订生产工艺—进行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进行零件的检测和过程质量控制—工作过程质量评价和工作过程质量优化”六个步骤来进行,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通过真实零件的加工训练,逐步加大工作任务的难度和综合度,使学生逐步提高企业数控车削技术岗位所需的真实职业技术岗位能力。
3.注意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接受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的资源和条件,在VNUC数控仿真实训中心和数控基地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另一方面随着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安排其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性的零件加工操作(工学交替的现场教学)。整门课程安排48学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为期两周的企业生产性实习。
(三)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实施运行条件的保障
1.师资的保障开展以“双师型”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项目课程实施运作的基本保障。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教育职能部门要从国家制度及相关政策的角度进行引导,以保障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实现教师素质培养专业化,注重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2.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保障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必须改革传统的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岗位技能的实际操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因此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即加强“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建设,创建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能保障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有效实施。
1.1市场经济发展中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能的完善,职场对人才的要求规格日益升高,不再单纯唯学历选人,而是注重提升内涵,即人才的能力、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现代职场选人、用人的标准也逐渐定位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低。
1.2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实现素质教育新突破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对此正进行深入研究,但缺乏系统的实践。因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改革能力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1.3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对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职业教育首先要重视职业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对自身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明确职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在工作岗位中稳定、高效发挥自身优势,逐步修正职业规划,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2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贵在实践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才群体,是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社会积极快速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群体,是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的最终目标:其中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达成共识,需要高职院校担负起引导职责,更需要学生自身有着明确的目标、强烈的主观意愿,身体力行的参与,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修养及通用职业能力。
2.1围绕核心能力提升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高职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围绕学生核心能力提升为依据,从市场需求出发,培养岗位需求的人才,抓好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增加课程安排上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倾斜,适当增加相应的课程数量和课时数。还要引导高职学生抓住机会,积极投身课程学习实践,提升个性发展空间。
2.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设置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首先,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素质与人格品质的完善;其次,课程设置中要注重职业意识的灌输,将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潜移默化胜过枯燥说教式教育;再次,结合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避免纸上谈兵。
2.3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发社会资源,高职院校与企业做好产学研结合,搞好校企合作,从企业聘请专家进课堂,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学校与企业的这种“零距离”,一定会培养出让企业满意、让社会满意的毕业生。而且学生也会更快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快完成“学生——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化。
2.4踊跃参加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应踊跃参加志愿者活动、课题调研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历”与“练”,提升面向社会发展、面向经济建设、面向行业需要的能力,使自己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更具有竞争力。
在《终身教育引论》中,终身教育思想的首倡者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是随着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8]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改变原有的职业教育观念,高职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让毕业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能仅仅把职业教育停留在就业前教育的基本层次,而是在坚持就业导向的前提下将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大体系之中,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改革高职教育,把高职教育作为学生未来幸福生活的一个加油站,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适应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提升到教育本源的地位,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培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知识、能力、心理、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共同发展。
(二)培养对象的再拓宽
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只要人们自己认为需要改善和提高个人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就能从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教育环节或教育形式中获得满足。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在未来的教育体系中,其教育对象必然也将发生重大改变。高职院校可能会承担越来越多的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类型的教育任务,其教育对象除了现有的三年制高职招收的高中毕业生、五年制高职招收的初中毕业生、两年制高职招收的中职毕业生三种基本类型之外,还可能会有职场人士、失业人士,等等,在校生年龄的跨度将非常大。高职院校“学生”的类型将变得多样,社会人士的比重将逐渐增加,甚至可能会超过传统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比率。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对象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从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的全日制学生转变为多种类型,培养对象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将促使高职院系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断改革,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
(三)培养内容的再延伸
1998年9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宣布我国将开展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9]。2010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向全国推广的职业核心能力CVCC认证项目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3个模块11项能力,即基础核心能力模块(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模块(包括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信息处理)、延伸核心能力模块(包括礼仪训练、演讲与口才、营销能力、领导力、执行力)[10]。世界各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不完全一样,都是根据本国的社会经济特点,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终身教育本身也就具有这种动态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纵横整合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按照动态变化的特征,负责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社会和行业企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保证其内容是动态而全面的。而且终身教育又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强调尊重个人的独立选择[11]。所以,无论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提出的8项职业核心能力,还是教育部提出的3个模块11项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校特点、学生特点、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特点来进行界定,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本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既考虑本校全日制学生的需求,又考虑非全日制学生的需求;既提供整体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容,又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自由选择若干项内容。
(四)培养模式的再创新
根据终身教育教育过程的主体性特征,终身教育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学习的自,重视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12]。学习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在哪里完成学习等等,都完全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学习效果的实现也取决于学生自己,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在终身教育理念中得到再一次强化。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关系,将学习的全部权利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教学方式,甚至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老师不再是知识和价值的唯一权威,而是学生在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在学生主动追求和自由探索过程中,随时为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在这种新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民主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与人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方式,对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五)培养途径的再探索
终身教育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一方面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学校社会化和社会学校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要求建立开放大学,实行开放办学[13]。终身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对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提供了新的视角,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时,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校内,而是应放眼社会,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将社会纳入培养途径,改变以往只是在校内、在课堂的传统培养途径,更多的是到企业、社区、商会组织、公益组织、社团组织开展真实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项目,还可利用网络大学、开放性大学等远程教育方式建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资源库,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职业核心能力的部分培养环节。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种教育层次的教育方式和途径非常灵活,可以跨越学校和社会,跨越时间和空间,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时,也应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满足不同类型学习的不同学习需求。
(六)评价体系的再厘定
作者:王宏基 李琳 单位:抚顺师专
不是盲目地接受现状,只有不断产生问题,才能不断创新.首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采用试讲评议式、情感诱导式、讨论式、问题教学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其次,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就实验教学而言,鼓励、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验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那些反常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激发灵感.
教学考评体系是对学习过程的有力保证.在教育评价上,要改变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严谨、完整的教学考评体系,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首先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研究、产品设计质量、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成绩都纳入到教学考评体系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因此,高职院校要重点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营造创新的学术氛围高职院校要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定期规范地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成立研究组,举办各类高层次科技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组织各种参观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勇于突破常规,提出创新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师定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是被动的、受支配的客体,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这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和创新精神.高职教育重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种传统的观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对教师的作用进行科学的定位,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完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创新,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并将二者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大校内实训室的投入校内实训室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好的校内实训室可以为学生走向实习基地进行岗位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加强与企业生产管理理念的接轨.在校园中营造与生产实际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意识到牢固掌握专业技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好的校内实训室不但可以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还可以满足学生完成创新项目的要求,为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各类技能大赛提供场所和技术支持.
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要尽可能多地和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使校外实训基地向着多元化发展,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法,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是指打破以往实验室独立分割的封闭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实行资源共享,将实验室的资源全部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开放性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作为课内实验的延伸,对学生开放,可以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物质与技术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研发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操作能力和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