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族音乐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7 16:47: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民族音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民族音乐论文

第1篇

论文题目: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傈僳族“阿尺木刮”

一、选题背景

滇西北流域生活的傈僳族,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歌样式及种类,在人类学的视野里,滇西北傈僳族的木刮文化传统是傈僳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滇西北文化模式的集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阿尺木刮”是以傈僳族的生活生产方式而形成的极具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民俗艺术事项。长期以来,音乐学界对维西地区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音乐形态、音乐种类等方面进行的记录和调查,而“阿尺木刮”的生成环境、生成因素以及在历时与共时的交集中所产生的文化意义却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作为最能真实直接表达文化个性的民间歌舞事象,是每个民族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不能脱离其生长、延续的空间、时间以及人们的音乐行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由黄凌飞老师引荐跟随着云南大学的罗梅老师,一同前往怒江参加傈僳族的阔时节活动,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阿尺木刮”这一具有傈僳族传统气息的歌舞种类,让笔者真正感悟到傈僳族歌舞所具有的完整而充满张力的文化独特性,故选择其为硕士阶段毕业论文的主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1、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一场革命。无论是从人最为基本的人权问题开始发生了改变,还是从学术研究上都有了质的飞跃。“阿尺木刮”是维西县特有的傈僳族传统歌舞,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社会的关注度较为广泛,将这个地区的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特征进行研究时,应该考虑到这个地区各个族群之间音乐文化内在的本质。将云南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研究,置放在音乐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背景中。笔者试图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维西地区傈僳族“阿尺木刮”这一歌舞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分析,运用音乐民族志的分析和音乐民族志的书写方式来呈现文本,这样对“阿尺木刮”进行专门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傈僳族“阿尺木刮”过多地运用音乐本体来分析其的音乐的特征,对于这个民族的认知方式、概念体系、音乐行为的描述很少。只有对于这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和阐释,才能够从生成机制中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该民族的音乐。

(二)研究意义

在研究对象确立的同时,尊重其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和其音乐文化的地性知识,力图客观地呈现研究对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通过对“阿尺木刮”所依赖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其文化内涵、族群中的族性认同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更深刻地认识傈僳族的“阿尺木刮”,预计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运用音乐民族志这样一种阐释性的理论范式;以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为理论视角,将维西地区的傈僳族“阿尺木刮”放在声音及意义的社会背景中,拓宽了艺术审美的视野与领域。人类学家赖斯先生在梅里亚姆的三维模式基础上所提出的“历史构成——社会维持——个人创造和体验”整体模式的运用,体现重视共时研究与历史性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为中国民族艺术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于维西地区傈僳族村落调查,以个案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采集和收集大量的“阿尺木刮”一手资料,对“阿尺木刮”进行音乐人类学的分析和研究,期望通过理论的层面阐释“阿尺木刮”更深刻的内涵和其背后的意义,并使的维西地区傈僳族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得到多维多元的展示,使得大家能够更好的认知傈僳族的文化内涵。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维西傈僳族文化学者林永辉收集整理的《维西县傈僳族歌舞———阿尺目刮》文章中对于“阿尺木刮”起源有如下论述的:傈僳族是我国古代西北氐羌部落的一支,经历了漫长的迁徙,直至怒江州、迪庆州维西县一带。“阿尺木刮”是维西地区傈僳族祖先创造且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歌舞事象,当地人在长期的游牧、迁徙生活中,与羊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且通过模仿山羊的声音和动作形成的一种相互间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维西县文化馆非遗在中心主任和琼辉老师讲述:山羊是傈僳人的图腾,并且傈僳族人是很敬重山羊的,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傈僳族有一位很美丽漂亮的女孩,不小心被村子里的头人看上了,头人想要娶这位女孩为妻,但是女孩不同意这门婚事,连夜她就抱着两头小羊上山去了,为此躲避头人的婚礼。躲在深山密林里的女孩,无时无刻地觉得孤独和寂寞,因此身心如此痛苦,只有把羊当作自己的朋友,跟它们交流。她学习羊的叫声来唱歌与羊进行对话,学习羊的动作来跳舞与羊进行玩耍,久而久之就有了这种舞蹈,并且得以传承下来。在“都市时报2008~2009‘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寻踪’系列报道、十七香格里拉傈僳族“阿尺木刮”中的论述为:“傈僳族属南迁的古氐羌人,从古代移民的画卷中可以看出,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在漠北悠远的星空下南迁,为祈求族群幸福和平安,首领们会选择适当的节日祭祀,祭祀的羊儿歌舞即是起源。”

叶枝镇新洛村“阿尺木刮”国家级传承人熊自义老人告诉笔者,傈僳族的祖先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几乎与外界不往来,天长日久都过着采集、狩猎、游牧的生活。与山羊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傈僳人每天都要将山羊放到山上,在这个孤独寂寞的过程中放牧的傈僳人与羊朝夕相处,时常观察着山羊的声音、动作和体态,观察山羊在吃草、在玩耍时候的各种习性,为了消除孤寂常常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声音。日积月累,形成了傈僳族最为原始和精彩的“阿尺木刮”。同乐村大村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有关于“阿尺木刮”的美丽传说“相传同乐村在最早的时候是不叫同乐的,以前是叫“罗托腊”,在几百年前,有两个夫妻从外面私奔而来,悄悄的偷住在的大河边。但是他们两个没有后代,只是孤独地住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来了一对年轻的夫妻,老的夫妻问他们“你们从来哪里”,他们回答说“我们来这里玩的,今天晚上能来你这里住吗?”回答说“好的”,之后在夜里的聊天过程中,他们就聊了彼此的来意,如他们是从哪里来到这的、他们叫什么名字等等,在这样的聊天中两对夫妻建立了很好的友情,年轻的夫妻问他们,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年长的夫妻说名字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来的时候带着一匹小骆驼,在用我们的当地话来说就是“罗托腊”也就是骆驼来的意思,那么我们就把这里叫做“罗托腊”这个名字。年长夫妻说“我们两个是因为彼此间相亲相爱才跑到这里来生活的,而你们是因为父母的不同意所以才来到这里的,我们情况都一样,要不我们就做一家人吧”,从此这四个人就一直生活在了一起。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大量的查阅相关的地方民族志、文化志、社会历史调查等文献资料,了解维西地区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相关记载与知识背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收集和整理以及归纳以往研究成果,从其中探寻出自己的研究视角以及切入点。

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维西县的叶枝镇及周边村寨进行田野调查,运用主位与客位进行系的统调查,从个案入手,主要是对当地民间传承人、当地的领导部门、参与活动的群众等不同人群多方面进行采访,观摩并加入到当地群众举行“阿尺木刮”的活动,走访当地民俗生活,向当地民众研习“阿尺木刮”的方式、意义等,以便后期研究。笔者以局外人的视觉和局内人的视觉参与和观察的双重身份开始调查工作,与当地的傈僳族族群生活在一起,以便更加深入了解傈僳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文化构成,以便深入了解其思想与行为,更好研究“阿尺木刮”。将第一手田野资料与田野资料结合,从中寻找新的发现和视角。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3-4

Abstract4

绪论7-11

(一)选题缘起7

(二)选题目的7

(三)研究意义7-8

(四)研究现状回溯8-10

(五)研究方法10-11

1、文献搜集法10

2、田野调查法10

3、深描10

4、综合研究法10-11

第一章“阿尺木刮”发生的生态环境11-17

第一节“阿尺木刮”的自然生态空间11-13

第二节“阿尺木刮”的人文生态空间13-17

一、服饰、饮食和居住13-15

二、宗教信仰15-16

三、民俗风情16-17

第二章傈僳人历史记忆中的“阿尺木刮”及其展演活动17-26

第一节“阿尺木刮”的历史记忆17-20

一、傈僳学者的“阿尺木刮”记忆17-18

二、传承人的“阿尺木刮”记忆18-20

第二节“阿尺木刮”的展演活动20-26

一、展演活动相关概述及其活动说明20-22

二、展演活动过程22-26

第三章“阿尺木刮”构成要素26-35

第一节“阿尺木刮”的构成要素26-30

一、歌词特征26-27

二、音乐形态特征27-29

三、体态特征29-30

第二节代表性艺人访谈实录30-35

一、歌者熊自义30-31

二、李碧清与“阿尺木刮”31-35

第四章“阿尺木刮”的文化解读35-45

第一节“阿尺木刮”的时空构成与音乐行为35-39

一、“阿尺木刮”的时空构成35

二、“阿尺木刮”的音乐行为35-37

三、“阿尺木刮”中所传达的社会秩序37-39

第二节“阿尺木刮”的生存根基39-45

一、“阿尺木刮”的历史构成39-40

二、社会群体维护中的“阿尺木刮”40-43

三、个人创造和体验中的“阿尺木刮”43-45

结语45-46

参考文献46-47

附录一47-49

附录二49-51

致谢51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杜亚雄:《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陈一.:傈僳族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06)

[3]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

[4]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傈僳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

[5]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黄昌莉.从创世神话中探讨傈僳族的远古生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01)

[8][美]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译,上海人民出版,1999年版;

[9][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0]李自强.三江奇韵[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8

[11]林永辉.维西傈僳族民间音乐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12

[1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

[13]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14]鲁建彪.傈僳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1

[15]马世雯.傈僳族的传统思想及其当代社会观念的演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05);

[16]聂乾先.云南民族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4

[17]彭兆荣:《族性的认同与音乐的发生》,中国音乐学(季),1999年第3期;

[18]斯琴高娃、李茂林.傈僳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5

[19]斯陆益.傈僳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1

[20]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1]汤亚汀:《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高校音乐学院人类学E-研究院;

[22]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上、下),载《中国音乐学》(季刊);

[23]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志,[M],云南:维西傈僳族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2006年

[24]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资料集成》,2006.10

[25]《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云南省编辑组.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

[26][清]余庆远.维西见闻纪[M].维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印,1994.6

[27]杨曦帆.藏彝走廊乐舞文化选点考察与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28]杨杰、贺丽芬.傈僳族的图腾与姓氏[J].民族文化研究,2001.4

第2篇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依托,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站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将音乐设置成基础性的教学课程,而使用的音乐教材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同时,全球化已经涉及到更多的领域,要在国际大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展现出我国的音乐文化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基础,与其进行完美的融合显得十分重要。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完美融合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必须打破一贯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进行完美的结合。首先,就音乐技术层面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熟悉了解该作品所使用的演绎技巧,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其次,教师可以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最后,在进行音乐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借助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借助互动性提问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展现在教学课堂中,将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机的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是死守旧的一套,而不进行任何改变。事实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将先进的内容保留下来,将落后的文化剔除。因而在开展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精心挑选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传承的过程就等同于在吸收其他的先进文化,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得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有力教学队伍

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对音乐教学课堂质量的保障,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课堂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在教学课堂发挥指引作用,能够解答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因此,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相结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对此,高校应担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教学素养,构建出有力的教学队伍,更好的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

第3篇

1.1呼伦贝尔音乐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呼伦贝尔音乐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古代呼伦贝尔音乐文化时期,从西汉至清朝年间,此阶段的音乐主要是以表现人们生产活动和展现动物的可爱形象为主,这一阶段前期音乐古朴原始、曲调简短、节奏鲜明,同时具有舞蹈性的风格,这一阶段后期音乐音调悠扬、节奏自由、腔多词少,具有极强的抒情性.

(2)近代呼伦贝尔音乐文化时期,清朝后期至今,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人们的经济形态发生了改变,音乐文化也随之改变,草原游牧音乐文化形态与半农半牧音乐文化形态同时存在,近代呼伦贝尔音乐文化时期是音乐风格多元化发展的时期.

1.2呼伦贝尔音乐文化特征呼伦贝尔地区有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春夏时节五颜六色的花朵布满整个草原,令人沉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歌飘荡在草原上,诉说着草原上的动人故事,展现着草原的美丽风光.呼伦贝尔民歌数量、种类繁多,也反映了深刻、广泛的社会生活内涵,同时蕴含着呼伦贝尔人民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等诸多方面.长调民歌是蒙古人长期在草原上生活、劳动中所创造的一种民歌体裁,它是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发展的最高形态,其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蒙古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不但体现了蒙古族所共有的传统文化特征,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呼伦贝尔长调民歌曲调舒缓,开阔明亮,“诺古拉”相对单纯,以硬腭式“诺古拉”为主.调式方面,呼伦贝尔长调民歌转调离调手法运用较为普遍,具有柔和宽厚的色彩.

2昭乌达音乐文化区

第4篇

(一)民族音乐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产生于人民的生活实践,又服务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创造出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民族音乐不仅能够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也能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除此之外,各民族音乐是贴近百姓生活的,反映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民族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纵观各民族音乐,我们会发现民族音乐具有地域性,因为民族音乐产生于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活动紧密相连。除此之外,民族音乐也具有极强的即兴和随意性,它不像其他音乐一样需要经过很多工序、琢磨,它仅仅是各民族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和实践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具有纯真的自然的美,没有雕琢的痕迹。中国古代的民族音乐主要是指各个民族演唱和流传的音乐。众所周知,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但是在早期,民族音乐的地位十分低下,通常没有专门的艺人和书籍记载,而音乐的传承也仅仅是依靠口耳相传,也没有人对民族音乐进行专门的研究,民族音乐的流传和发展仅仅是依靠百姓对音乐的喜爱和娱乐。民族音乐除了具有地域性和即兴性之外,还具有差异性,它不仅反映不同地域的百姓的生活方式,还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的特点。除此之外,民族音乐语言的特点的差异性也逐渐展示出来,从整体来看,民族音乐的生命力极强,也极具感染力和感召力。正是由于民族音乐的这些地区的差异性,使得民族音乐的独特性日益显现出来,并未以后的民族音乐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音乐发展的困境

各民族音乐不仅代表了各个国家人民的音乐文化,还展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和各民族人民的智慧。但是在中国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民族音乐失去了交流的平台,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一直停滞不前,民族音乐的发展被严重抑制,除此之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各种文化良莠不齐,中国民族音乐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纵观现在的中国音乐市场,西方音乐,日韩音乐也传入中国,并且受到中国绝大部分青少年的喜爱,民族音乐的恶性竞争不断地加剧,使得中国民族音乐的市场也逐渐地萎缩,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

二、在影视作品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意义

1.在影视作品中弘扬民族音乐,不仅能够使得民族音乐的传播途径更加的广泛,还能够有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文化。我们都知道,民族音乐展示了中国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它展现了中国民族的智慧,但是由于民众对民族音乐的误解,导致民族音乐不能够被广大的民众所了解。但是将民族音乐融合在影视作品中去,不仅仅增强了影视作品的魅力,还能够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加的广泛。除此之外,将民族音乐融合在影视作品中,也是借鉴了外国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方法。在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的音乐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传入中国,占领中国音乐市场,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是我们将民族音乐融合在影视作品中去传播,[1]一方面,能够使得民族音乐的能够广泛的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认识中中国的民族音乐,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习中国的民族音乐;另一方面,民族音乐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透过民族音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民族的人民的生活特征以及可以了解到中国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生活的习惯,因此,通过影视作品来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也会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文化,有利于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借鉴。2.在影视作品中弘扬民族音乐能够使得影视作品的魅力更加显现出来。就拿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影视作品《卧虎藏龙》来说,这部影视作品中融合了南方温婉、古典的音乐,来渲染一种舒适、恬静的生活,也融合了北方的音乐,展示了豪迈的、欢快之美。有时候影视作品为了要向观众传达一种氛围,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对影视作品中的环境进行设置,有时候为了节省影视作品创作的成本,往往达不到要达到的效果,但是将民族音乐融合在影视作品中去,能够轻易做到这一点,而且由于民族音乐蕴涵着民族优秀的文化,不仅仅能够使得影视作品中要传达的意境被传达下来,还能够增加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使得影视作品独具魅力。除此之外,将民族音乐融合在影视作品中,能够满足观众视听说的需求,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的时候能够欣赏到优美的音乐,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使得观众在这部影片中收获颇多。3.在影视作品中弘扬民族音乐,能够丰富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民族音乐展示了各民族精神,也表现了各民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情。影视作品中弘扬民族音乐,能够让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中感受到民族的精神,使得观众渐渐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21世纪的中国,中国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各种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人民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文化社会里更加需要对百姓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让他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培育民族精神。除此之外,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和较量,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本国的文化,在影视作品中国弘扬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发展影视作品的需求,也是21世纪发展的需求,影视作品中弘扬民族音乐,让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中了解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以及潜移默化的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发挥了影视作品中除了经济功能外的文化功能,也大大增强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4.在影视作品中弘扬民族音乐,能够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推进了民族音乐创新的历程。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但是在当代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似乎很难找到民族音乐的踪影,每每发现的都是流行音乐占领影视作品的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音乐逐渐地退出了人民的视野中,[2]年轻人越来越不了解民族音乐,导致民族音乐的传承也遇到危机,与此同时,民族音乐在影视作品中进行弘扬,能够及时地放映出观众对民族音乐的适应程度,能够让民族音乐的创作者更加了解市场,根据21世纪的市场需要创造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民族音乐作品。创新的源泉是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民族音乐的创新才能真正创造出适合民众需要的作品。

三、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弘扬民族音乐

第5篇

1.持续发展阶段

从194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是中国现代音乐的持续发展阶段。对我国的现代音乐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政治现状和意识形态开始侵蚀我国的现代音乐,尽管无论是音乐的演奏技巧还是演奏方式、唱法,都含有当时明显的时代特征。

2.初期发展阶段

在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已逐步解冻,中国的现代音乐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作为中国的初期发展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中国的现代音乐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表现出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中国音乐人开始采用全新的创作思想、观念、视角进行中国现代音乐的创造②。

3.快速发展阶段

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的现代音乐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新成长起来的青年音乐作曲家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创作风格和创造技巧都呈现着多变的特性,使中国的现代音乐更加的全面和丰富,中国的现代音乐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中。

4“.隐形”发展阶段

从1989年开始,中国音乐艺术界开始反思中国的现代音乐是否过于西化的问题。在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和国内政治形式又变得严峻起来,政治环境再一次影响到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同年对中国现代音乐的批判更加的严峻,直至1998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的音乐人一直处在选择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还是本国音乐的焦虑状态中,中国的现代音乐停滞不前,进入“隐形”发展时期。

5“.回归”发展阶段

从1989年开始,中国的音乐人开始摒弃西方音乐和本国音乐之分,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现代音乐的创造:人们喜欢的音乐就是好音乐。以人们的音乐感受为创作准则,使中国的现代音乐摆脱了“向左走,向右走”的桎梏,提供给人们更多美好的音乐③。

二、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

中国的现代音乐之所以能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并不是一味抄袭西方现代音乐,而是运用西方作曲技巧,结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进行现代音乐的创作,继形成中国特有的现代音乐,对于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是如何融合的,本文将通过《多耶》这部中国现代音乐作品进行具体的论述。在1986年,我国音乐家陈怡创作了《多耶》这部现代音乐作品,在该作评中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进行了有效地融合,是陈怡的代表作之一。陈怡的父母对西方古典音乐推崇备至,使得陈怡在幼年时已开始学习现代的主要演奏乐器,为现代作曲技法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在她青年时期“,上山下乡”的经历使得她开始真正接触到中国的民族音乐,并在以后现代音乐的创造中,大量地使用民族音乐元素。而《多耶》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我国侗族民间音乐的风格,对陈怡创作《多耶》这部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影响。

作为广西侗族传统歌舞的名字,“多耶”具有很浓的中国的民族元素,作者以“多耶”命名自己的音乐作品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在侗族的语境中,“多耶”是一种集体舞,说的是跟着歌曲的节拍跳舞,汉语说的是踩歌堂,深层的意思是歌舞能消除人们语言上的隔阂,使得人人平等,不分贵贱尊卑,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表现劳动的快乐。经过比对,我国知道《你们到来住几天》旋律的发展是以第一小节的do和la开展的,而《多耶》的主题旋律采用do和la的固定调贯穿全曲,两者的核心音调是一样的。并且,北部侗族音乐中最常见的3/4、3/8拍和南部侗族的混合节拍,在《多耶》中也多有体现,使得《多耶》的音乐节奏更加的自由、多样,节奏感也更强。而钢琴曲《多耶》在呈示段和过渡段应用的复调式多声部手法,也是借鉴侗族民歌,增强了作品的旋律和节奏强度④。

2.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在作品中的应用

第6篇

1.课件引领,体验多媒体的内涵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而多媒体课件有着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正好能有效地吸引幼儿,让他们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激情畅想。于是,我巧妙地将课件介入其中引领整个活动。例如:在进行《苗岭的早晨》这首民乐欣赏时,我先让幼儿听音乐,再看课件,幼儿看到了一幅幅描写苗岭的风景画面:清晨一人在渡江——竹林中印出一丝丝晨光——处处都有鸟的鸣叫声和嘻戏声——农民在辛勤的插秧——很多人划着桨回家。在多次观赏和聆听中,幼儿时而说:“音乐很美妙,太好听了”;时而手脚并用,并舞动起身子来,特别是看到农民伯伯插秧,一片欢腾的景象时,他们的情绪特别高亢;时而看到人们划动木筏渡江时,他们能静下来静静地去品味、去聆听。到了演奏环节,幼儿迫不急待地拿着自己制作的笛子进行演奏,真是美妙至极。

2.结合图谱,感受多媒体的便捷

幼儿园的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便是音乐和图谱。只要合理利用图谱和多媒体,既便捷又一目了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蝴蝶找花》是一节小班音乐活动,音乐截取了梁祝——化蝶的片段。我便制作了Flas图谱,孩子们看得入神,听得仔细,被有趣动画深深的吸引,在动画图谱的帮助下,孩子们轻松理解了音乐的结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了起来。每个孩子都在动画图谱的指挥下愉悦进行表演。活动中幼儿创编出蝴蝶飞舞的动作,与同伴合作进行表演。在优美乐曲的熏陶下,孩子们大胆用自己想象的动作表现蝴蝶飞、蝴蝶闻花香等不同情景下的动态;用手腕靠拢,手心向上,手指张开的动作做花开放的形象。孩子们将两种角色表现的非常准确,两两合作比较融洽。

二、利用多媒体,发展音乐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奥尔夫特别强调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学习环境,他曾经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是最重要的。”而民乐课题开展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开扩幼儿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1.收集民间乐器

在课题研究中,家长们也被幼儿在开展民族音乐课题时的热情所感染,自觉地帮忙收集各种各样的民间资源。琪琪和航航的妈妈为我们带来了民族服装,铭铭的妈妈为我们带来了可爱的小木偶,越越的奶奶带来了拨浪鼓……还有很多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利用奶粉罐、塑料管、吸管、纸张、线,为我们自制了小乐器,如排箫、串铃、二胡、琵琶、鼓、拨浪鼓等。我们同时利用学校的资源,借来小镗锣、木鱼、串铃、铜铃、鼓等乐器。把这些乐器放在乐器展览台上,为幼儿的角色游戏提供更充实丰富的环境。

2.创编民间舞蹈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在活动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来让幼儿感受民乐作品,并利用舞蹈的形式,让幼儿逐步投入民乐这种意境中去。如:民族音乐《小妹跳脚甩罗罗》是用京胡演奏的,听完音乐有的幼儿说:“音乐节奏很欢快,让人听了很高兴。”有的说:“好像很多人在跳舞。”接着我给幼儿播放舞蹈视频,并让他们来学一学。他们有的踢脚,有的抬脚,还手腕着手,或者手拉着手。在个别练习和集体教学后,我让他们找一个舞伴,并和对方商量好刚开始怎么跳,接着怎么跳,用什么形式。音乐响起来后,他们两两手腕手,或者两两手拉手,跳起了舞蹈,看着幼儿一副畅快淋漓的样子,我为他们暗自高兴。

三、巧用多媒体,表扬赞美,优化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强化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优化组合。

1.巧用多媒体,展开自信的翅膀

教师的肯定是激发孩子学习民族音乐的“火种”。对于幼儿学习民族音乐的效果无论是好还是不近人意,都应给予肯定,并及时加以指导。例如:古筝配乐演奏的《茉莉花》,我配上了简单的动作,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刚开始很多幼儿都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跟上音乐的旋律做出优美的动作,我们班的畅畅却不动声色的坐着。过了一个多星期,在众多朵“茉莉花”中有一朵不起眼的“茉莉花”默默地绽放开来,那是如此的闪亮,而那朵花恰恰是畅畅开的,绽放在了畅畅小朋友的心头。于是,我马上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畅畅的进步,此刻的他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之后每一次播放《茉莉花》这首音乐,畅畅总是早早的坐在中间,一丝不苟的模仿着做茉莉花的动作。走进“茉莉花”,让我们聆听到了另一个儿童的声音;走进“茉莉花”,让我们感受到了另一个心灵的角落。

2.巧用多媒体,展开自主学习的翅膀

第7篇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丰富多元,音乐文化发展历史悠久绵长。特别是对于我国这种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音乐不仅种类繁多,且多数音乐资源也十分丰富。但现如今,只有少部分音乐文化传承被广为流传开来,一些民间艺术音乐已经出现断流、断层,甚至面临濒临传承断绝的危机。比如,有关于民间音乐为主的民间艺术技艺或是绝活等都已经慢慢走向消亡或失传,这些包括一些民间技艺、宗教音乐、或是仪式音乐等。具体而言,像蒙古族乐器“潮尔”、北京白云观传承的道家音乐、纳西族的纳西古乐,甚至包括诸如昆曲、古琴以及工尺谱等都已经逐渐淡漠出人们视线,多数传统文化音乐种类或是传承已经面临断送的危机。另外,诸如宫廷乐、歌仔戏、曲艺曲种等都应重点保护,否则流失的不仅是音乐文化种类或作品等,更重要的是断送了我们宝贵的民俗音乐传承。近年来,我国受到外来物质文化及市场贸易运作的影响,我国媒体或是网络上播放的民俗、民族音乐典型作品已经越来越少,而诸如流行乐、摇滚乐等则占据大半江山;加上受到哈韩文化、港台流行乐坛风气的推波助澜,一些学生群体也随之趋之若鹜,甚至出现过度追星热、粉丝热的狂热盲目崇拜现象。可以说,我国教育体制主要以应试教育方式为主,在应试教育体制中也并未对音乐教育给予过多关注。许多学生盲目崇拜日韩歌曲或是嘻哈风格舞蹈音乐等也是因为如今音乐文化传播途径较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是媒体对其思想造成冲击与灌输,但在应试教育中关于民族音乐的培养与学习也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并且有些高职院校教学观念守旧,教学模式生硬,许多学生本就对民族音乐文化未能过多了解,通过生硬、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其予以学习时也缺乏主动求知欲望。当前,全球竞争愈演愈烈。我国在改革开放一路艰辛走过来的几十年发展道路历程中,更为重视经济增长与科技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但在民族性文化建设方面稍显不足。面对异域文化的传播刺激或是来势汹汹的外来文化冲击,我们缺乏一种“文化危机感”意识。虽然,各地政府考虑到了民族文化传承建设的重要性,也极为提倡打造地方文化艺术品牌创建,但多数产业建设也仅是针对一些具有利益性、效益性为主的旅游业发展;对于富有中华民族特色与文化传承意味的民俗音乐弘扬却显力不从心,这本身属于一种错位的思想观念。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系中的民族音乐文化所表现出的日益严峻问题,我国也提倡主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保护机制措施。如根据地方民族特色及风俗文化差异组织了大批人力对已经面临民族音乐文化断层的民间音乐予以了重点保护;包括由国家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来保护民族音乐艺术家或民间艺人传承等;并且投入了诸多人力、财力资源对各民族聚集地的价值文物、音乐种类与作品进行了整体和保存等;在地方少数民族区域中建立了必要的生态音乐保护基地;另外,随着国家中央及地方政府近些年作出的保护措施应用推广后,目前已经一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被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已经有不少被申请成功,准获国家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包括古琴音乐、昆曲系列、新疆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等等。另外,为了保护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并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点保护,国家在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后,也组织了大批专业人士与不少音乐院校的青年人才向民间老艺术家予以学习和文化交流。而这种文化传承方式的保护机制被人们习惯称为“活体”传统。同时,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聚集地中,为了沿袭民族文化传承及其民间艺术,地方政府也号召了年轻一代大力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并与之建立了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体制,目的是不断发扬和继承我国中华民族特色音乐文化传承,使诸如古琴、昆曲、新疆十二木卡姆等艺术文化得以传承开来;而诸如新民乐、“中国风”特色、十二乐坊等社会风气的出现,也说明我国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实施的保护机制措施有着积极的促进效果。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课堂教学途径

(一)提倡民族音乐的框架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我们知道民族音乐教学与现代音乐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学生在课堂学习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时,应能建立特殊的“情境”要素构建,用以辅助教学,避免学习时的乏味、陌生感形成,进而激发学习情趣。一是针对于音乐技术层面,即加强对音乐实践课程相关的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为此,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音乐作品本身设计时的旋律、乐感、节奏、手法、演绎技巧等的分析进行巩固。二是关于音乐形态结构的熟知与理解。比如,可以对一些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或是古代音乐作品的风格、体裁背景设定予以研究,同时结合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情境要素建立,分析其音乐种类的文化差异,以辅助学生能够对音乐作品有着另一层次的高标准认知与理解,进而可促进学生逐步了解到更为深刻的民族音乐形制、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等的领悟。三是对音乐历史层面的认知。关于这一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老师应能通过音乐作品的授课与指导,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音乐所处历史背景下的音乐体裁、音乐风格、及具有的艺术价值等,通过互动性提问、情境要素建立、历史背景铺垫等方式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进而可进一步将过去的音乐作品呈现的音乐文化跃然于课堂教学中,揭示出其具有的发展规律等。

(二)高度结合“音乐新课标”要求予以教学

音乐属于艺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载体。而民族音乐文化来源于我国各民族生活之中,是一种社会民间的集体智慧表现,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民族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计划完成并非仅仅针对于各类民族乐器演奏技巧等的掌握,同时也需要结合音乐新课标要求,让学生们能够深刻认知到民族音乐文化来源于社会民间与中华各民族的智慧结晶,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同时,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情怀。一方面,民族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与古代音乐课程部分相互交织,两种具有音乐文化的共同性,通过学习民族音乐课程,学生能够具有高度情怀的爱国主义情操;另一方面,随着艺术文化体系的不断进步,当前用以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类音乐优秀作品不胜枚举,包括各类民间艺术等丰富多元,所以学生通过民族音乐学习,能够全面的对诸如民歌、古代乐器、戏曲、曲艺种类、及民间歌舞表现形式等有所了解,使学生在音乐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到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与领略到音乐艺术价值。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团与音乐主题相关的组织活动。比如策划出乡村音乐活动,观看某些民族风气活动的音乐表演,包括积极观察民间艺人的艺术文化组织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养。

(三)创新课堂教学,注重艺术实践

民族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音乐专业教学体系部分,应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创新。老师在应用“框架式”教学方法时,应能对教学情境要素予以创新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适当穿插一些典型的民族音乐作品用以教学赏鉴。比如在学习京剧版块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探究京剧之美”为教学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当然,这一过程应能提前对学生做好组织分工作业,从而才能让学生在课堂积极讨论与探究中有所收获。学生进行交流研讨的方式可以是相互交流或是技艺表演,最后由老师与学生代表予以共同评价。这一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模仿、学唱交流等,一方面保障了教学课堂授课活跃氛围,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验证互动式教学的实践效果如何。另外,老师也应积极组织学生推广民族乐器,包括鼓励学生组建民族音乐组合,或是定期参与民族音乐为主题的专题讲座等。

(四)强化师资队伍

第8篇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立足于本民族又要面向于全世界,在吸收西方理论的同时,注重本民族的音乐发展。作为小学生,正是逐渐培养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阶段。通过学校的音乐教育,在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向他们传播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让他们继承优秀的民族音乐。因此,普通基础教育是专业音乐发展的基石,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应当从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开始。

二、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小学教育中音乐教学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对于民族音乐的教育程度仍然远远是不够的,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一,民族音乐教育没有受到重视。长期以来,虽然音乐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民族音乐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面对西方音乐、日韩文化等大量文艺作品的涌入,我国民族音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崇洋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忽视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其二,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不强。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音乐素养的高低影响着学生们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目前,一些小学教育中,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音乐教师,由此,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教学的质量。其三,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片面性。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大多只是关于唱歌和舞蹈方向的教学,传统的民歌说唱和戏曲方向的课程甚少涉入,因此,学生对于我国国粹了解有待深入,缺乏基本的常识。其四,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缺乏规范性。通常来说,当前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只是穿插于各节音乐课程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孩子们缺乏民族音乐的概念,对于民族乐器和戏曲方面的知识了解更是甚微,这些都不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三、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充实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工具,因此可以在小学音乐教育使用的教材中适当地加入我国各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而突出民族音乐的教学特色。其次,通过加入一些贴近小学生生活,并且能够得到他们喜爱的、经典的音乐素材,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教学课程现如今小学的民族音乐课程单一,大多是以教育唱歌和舞蹈为主,缺乏对于戏曲、说唱和乐器的教导,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应该设置一些相关的课程。例如设置欣赏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基础的民族音乐四大件,了解一些著名的民歌、民族舞和乐器。与此同时,也可设置相关的实践类课程,让学生们亲身体会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小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也要提高教师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例如,在小学生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将传统的节奏乐器和小学生经常使用的木鱼、三角铁和沙球等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体现作品的思想,还有助于增强小学生对节奏感的敏感性,更突出小学音乐教育的民族特色。

(三)改革民族音乐教学的模式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小学的民族音乐教学。为了真正使小学生热爱、喜欢和接受民族音乐,学校必须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口传心授”的方式,通过“感染熏陶”使得学生们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主动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民族音乐的图画与录像,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演”,通过这些视觉材料,切身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

四、结语

第9篇

(一)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民族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才能够使一个民族屹立在世界。而我国的民族音乐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许多文化在民族音乐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能够感受到强大的民族意识,同时能够使我们的青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由于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盲目的追星,甚至出现了一些疯狂的行为,使学生的原始的音乐素养消失殆尽。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民族音乐中有很多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健全的心理的内容,同时可以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意义也相当深远。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更好地继承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了解中华文化的精深的部分,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更好地传承文化的目的。

二、加强高中音乐中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策略

(一)加强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促进民族音乐教学

重视高中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的民族意识和优越感迅速提升,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使命,同时应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音乐带来的精彩内容。通过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也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在各种文化中吸取精华部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华。加强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不同体验,使自己的视野更加的宽广。比如在学习《我是中国人》的时候,可以感受到音乐中那有板有眼的节奏,韵律激昂铿锵,令人振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丰富民族音乐的教学方式,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

音乐,作为一种融合了很多音乐情感因素的艺术,能够用更多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够从中理解出更多的不同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集中更多的情感去体验音乐中的灵魂所在,让学生慢慢理解其中的内涵。例如,同样以《我是中国人》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每句词中的场景,通过这种想象来更好的理解音乐中的不同情感,让了解这方面内容的学生做一下演唱示范,让其他同学在示范演唱的同学歌声中感受不一样的音乐气息,然后在自己跟着音乐哼唱,这样会对于这首曲有一个不一样的理解,通过不同的学习和赏析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内涵意义,能够更加深刻地去感受音乐,从而达到喜欢上民族音乐的效果。

(三)在演唱民族歌曲中感受民族自豪感

对于音乐,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演唱,民族音乐也不例外,只有让学生慢慢学会演唱民族音乐,学生才能够受到民族音乐的感染,才能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族特色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是中国人》歌词的内容包含了许多励志的内容,同样也有许多是体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骄傲和自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增加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从而能够激发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美丽的祖国并且为美好的明天奋斗。

(四)利用多媒体的帮助,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

当前多媒体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授民族音乐的时候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多媒体可以使歌词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多媒体上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整个音乐创作的内容,同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更多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民族音乐。同样关于民族音乐拓展的知识也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能够加强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理解,能够从中感受出更多的东西,达到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目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